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绘本的语言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28

绘本的语言特点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51-1.5

所谓绘画语言,是创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的运用材料为物质载体,以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手段和创作形式产生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绘画语言是作品中所有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出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它的表现方法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三种:写实、夸张、象征,这三种表现方法各具特色,运用得当有助于我们塑造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一、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完成传达精神内涵。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有形式的作用还有内容的体现和精神的传达。绘画语言实际上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和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运用,纵观世界的艺术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差异。在欧洲,从达芬奇时期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通过对“光线揭示形式”的研究、直线透视方法、人体解剖的研究,艺术家们给他们的作品汇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作品画风典雅、和谐、弘扬人文主义形成了古典主义画风。而印象派画家们利用光与色描绘自然、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描绘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运用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明快绚丽,他们的作品诠释了光与色并给作品注入了情感。在西方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使没有线其造型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成立。无论何类画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在绘画中,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除了视觉因素外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在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理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中而应是将技巧、知识、直觉、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艺术家如果能从不同的题材、角度、工具、方式中不断丰富艺术的绘画语言,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辉煌灿烂的。

二、绘画语言在水彩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在各个画派的艺术作品中绘画语言是相通的。水彩从欧洲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将固有的西方技法与东方的绘画观念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既写实又有意象观念的独特的中国水彩绘画语言。水彩的绘画语言是水与色的结合,产生水色交融、明快淡雅,水的流动性和色的透明性构成了水彩画别具一格的意蕴,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画种的最独特的方面亦构成了水彩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先生2002年4月22日在西安美术学院作学术报告时指出:“水彩画一旦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面貌,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性把我们带进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让我们无拘无束。而理性使一切都成为了怀疑的对象,甚至连理性本身也受到了质疑。我们既要突破水彩画旧有的模式,又要保持水彩画独特艺术特性,如果一个画者没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就不能被“称为”一个艺术家,最多称其为一个画画的人,他的作品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品。水彩画的发展要坚持水彩画的本体特征和绘画语言,强化水彩语言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水彩画才能取得与其他画种比肩而立的地位。通过学习水彩实践者应衔接自身的抽象思维特点突破水彩表现局限,探索水彩画的表现实质对水彩绘画语言的深层次挖掘,打破水彩语言的现有局面,阐述水彩表现中的更多可能性。

三、如何培养绘画语言

一个画家如果不能真正的把握自己作品里的绘画语言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自身的艺术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绘画语言是人类表达审美情感的一种工具,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转化为物质形式的手段,如果想培养出适合艺术家自己的绘画语言,那么就应在平常中多加实践。

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培养绘画语言的前提。绘画语言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一幅成功的艺术品它的绘画语言往往是艺术家通过题材、内容、技法、材料等绘画因素体现出来的。其中,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重要的一方面,像油画、水彩、国画、雕塑等画种的区分往往很大程度上因为材料、工具在不同的画纸上所呈现的效果的不同。除了材料的不同外,对材料的使用技法也是体现绘画语言的一种方式。雕塑所能表达的内容,用油画不一定合适,油画所能表达的题材,国画不一定能胜任的了。所以说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培养绘画语言的前提,工具材料的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独特绘画语言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

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是绘画语言形成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形成应该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即对材料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艺术风格流派的认知能力,艺术实践者在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前,必须提高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绘画技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写生训练。在艺术实践中,实践者通过对写生的正确观察可以培养自己对不同光源下事物的变化。在培养绘画语言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是一个长期修炼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应多加阅读书籍和艺术作品,了解美术历史进程、不同画派特点从而提升自身对艺术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多样化的绘画语言培养。多样化绘画语言的培养,主要是围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不同风格的流派、不同材料技法进行探索,同时要丰富自身视野、拓展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灵感,为自身的绘画语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思维,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比如刘寿祥和陈朝生都是静物画家,陈朝生就讲究构成、色彩浑厚、造型古朴典雅,而刘寿祥讲究色彩清晰透明、造型严谨。抽象性培养,通过大量取舍,高度概括、提炼艺术形态,抽象美存在于一切艺术中,它并不依赖于人们的意思对客观存在进行本质认识,而是对自然物象的特征进行提炼、概括、重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心灵抽象。实践者应发挥人的主观创造能力,在抽象中探寻自己的的绘画语言。绘画语言的培养应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形成绘画语言的多样化。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2)

一、四类绘本的不同特点

1.有声绘本

所谓有声绘本,简单地说就是给绘本书加上声音,让绘本变成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它是通过“点读笔+点读书”的方式来让图书开口说话的。有声绘本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它有声音,学生用点读笔点读绘本就能听到朗诵者的声音。朗诵者在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绘本内涵的感悟,对绘本文字的品味和情感通过声音传达给学生,给学生轻松畅快的阅读享受。

2.立体绘本

所谓立体绘本,就是打开绘本时里面的每一张图片都是立体的,无论里面的背景还是人物全都是立体的,有的绘本中还有可以动手操作的小零件。立体绘本的特性是:通过有创意的机关设计来帮助阅读者理解绘本的内容;将平面图文之外的空间进行延伸或加强,以激发和拓展阅读者的想象力;通过推拉、旋转、展开、关闭等移动位置的设计,增加视觉与互动效果,从而增强阅读者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3.图文绘本

图文绘本是最常见的一种绘本形式。经典的绘本是一流的画作与一流的文字的结合,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是用图画画出来的童话和故事。图文绘本的特质是绘本结合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图画与文字,成为一个复合的文本。

4.无字绘本

所谓无字绘本,顾名思义,就是只有图画而没有文字的绘本。无字绘本完全靠画面来讲述故事,叙述故事的职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图画的身上,这图画就必须具有很强的解说性,就是说,要能让读者透过图画就能看懂故事。

二、如何激活不同绘本的言语元素

1.通过有声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如何推动儿童言语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认为:先得让儿童听故事。有声绘本正好具有这样的特点,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讲述故事。当绘本中的朗诵者(有的绘本还有背景音乐的伴奏)把故事娓娓道来时,绘本给人带来的快乐、喜悦就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进而激发他们阅读绘本的兴趣。

2.通过立体绘本催生学生的表达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氛围能让我们更专注地学习。立体绘本就是这样,它用三维立体的空间为孩子构建探究氛围,让孩子在书中寻找藏在立体事物中间的精巧小设计,从而让孩子专注于发现知识。同时,立体绘本将静态文本动态化,学生在动态化的文本阅读中会催生表达欲望。孩子每翻开一页都是一个惊喜,这就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因为有了立体绘本这个平台学生也就有了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氛围。

3.通过图文绘本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

对于图文绘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让学生将画面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静静地欣赏画面,在视觉的感知中增加对图画的审美能力;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欣赏绘本文字,培养良好的语感。要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

4.通过无字绘本激活学生的言语潜能

因为无字绘本没有文字,只有图画,所以对它的解读充满个性。由于没有文字,绘本中的图画飞扬着想象,能引领学生到诗的意境之中,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诗意与浪漫。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自由,尊重他们对绘本的不同解读,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也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让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动力。

三、如何通过绘本交融推动言语发展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也有人说:“小学语文,无非听说读写。”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基本成熟而文字运用尚未成熟的阶段,绘本凭借着它绚丽的色彩,可爱的画面,神奇的想象,能帮助他们打开一扇通往自由抒写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绘本乐园里,学生可以通过聆听故事积累语言,可以通过写话练习播下创作的种子。

1.绘本交融培养倾听的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听”在听说读写中排在最前,我想其中不乏道理,如果能真正做到听懂,那么才能开展有效的“说读写”。在绘本交融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各类绘本的特质,从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时,首先让学生听有声绘本,然后让学生在听后尝试复述故事。在这一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在聆听过程中掌握了一些语言句式,如“我绝对绝对不……”,所以复述过程不会太困难。接着我提出“你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查理安排罗拉吃晚饭吗?”这个问题,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图文绘本,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因为听的时候带有问题,所以他们学习时就更加专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

2.绘本交融促进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有声绘本与立体绘本相融合,可以让学生一边听文,一边赏图,让思绪随着图文驰骋。在听故事的基础上,对照图画进行思考,积累语言,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立体绘本《 一个红色圆点的故事 》时,就让学生边听故事MP3,边用眼去看,边动手去翻、掀、开、折这本立体绘本书,在听文字和动手操作的惊喜中去积累语言,从而形成精炼、严谨的表达习惯。

3.绘本交融学习写话的方法

图文结合的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精练,常常用简短的文字就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样的文字,非常适合学生仿写。小学生从图文结合的绘本中学习绘本的文字遣词、用句技巧、字词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还可以尝试给无字绘本配上文字。

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图文绘本《 逃家小兔 》时,出示“接下来,小兔又变成了什么”的句式,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进行写话练习。接着,让学生将句式练习运用到无字绘本《 红气球 》上。学生的想象可丰富了,他们说红色的泡泡变成了气球、变成了苹果、变成了蝴蝶、变成了花朵……他们在绘本上面添上自己创作的文字,于是这本无字绘本变成了风格各异的新的图文绘本。

4.绘本交融播下创作的种子

由于绘本本身特别贴近儿童,富有儿童的情趣,非常适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喜爱创作的种子。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3)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就目前我们的PEP教材而言,英语课文更为关注的是单词、句型的渗透,更加注重的是词和句的音形意的“学”的过程,对学习基础知识固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文本缺乏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文本本身也比较单薄,这使得教材在示范所学语言的“如何运用”的过程会相对缺失。所以在学习课堂知识之余,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当的绘本,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滚动复习学校教材中的词汇句型,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阅读过程中,发展想象力,知晓语言的运用情境,强化英语学习的生活化运用,让英语学习的运用过程更加扎实有趣。

一、英语绘本的特点和优点

1.“图”能“讲故事”

英语绘本中的图画,大多是由世界著名绘本大师操刀,他们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故事情节,不仅图画精美,而且视觉上能给阅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使得学生们愿意迎接学习英语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孩子的思维特点、语言习惯还未形成,所掌握的语言词汇也很少,英语绘本中的会讲故事的图案画面,能让他们更加形象地了解故事内容,较快地进入绘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帮助理解文意。

2.“图”能“还原语境”

一部优秀的绘本,除了有精美有趣的图画故事以外,大多还有深刻的主旨,绘本通过图画给孩子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故事,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讲述真实的故事,让目标语言的运用更加真实可靠,在理解故事内容后的文本阅读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对孩子目标语言的运用更有实际的帮助。

3.语句简洁,易于理解记忆

英语绘本的语言经常围绕某一主题重复出现,往往会高频率地出现某几个词汇和句型,在降低英语学习难度的同时,明确学习重点,并进行目标词汇句型的反复操练。

在适合低龄儿童的英语绘本中,有时候全文只出现1到2个句型,而且经常采用押韵的形式。

二、英语绘本在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

1.如何选择英语绘本

由于英语绘本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英语绘本市场也繁荣起来。面对英语绘本市场的繁荣,如何对英语绘本进行精挑细选,是每个英语教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挑选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语绘本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绘本的选择应该与英语教学内容有关,即绘本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二是绘本的选择应该符合W生的阅读兴趣和年龄特点。绘本市场良莠不齐,绘本的收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可以养成随时收集英语素材的习惯,例如在平时阅读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介绍绘本名家名作时可以记录下来,在浏览网页时可以收藏一些绘本网站、下载优秀的绘本资源等。日积月累,教师就可以有丰富的绘本素材了。

2.怎样阅读英语绘本

(1)自由完整的“初读”

学生在拿到绘本之后,精美的图案和有趣的故事,会让其对绘本里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这时执教者切忌进行提问或者其他的教学环节,而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的完整的阅读,是为“初读”。

(2)初步导读,激活现有知识

等到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绘本的大概内容后,再循序渐进地导入绘本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绘本。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讨论一下,说一说自己的答案。

(3)深入导读,理解文本

在讨论绘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目的地、提纲挈领地罗列出重点的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用目标句型来描述讨论绘本。绘本阅读的初步目的是为了通过图文的阅读,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补充讲解新的语句知识,帮助孩子们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导读和操练,例如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展示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PPT、视频、音频等。

(4)发散思维,激发想象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表演这个故事,或者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或者看图说故事),可以让学生对绘本阅读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概括。

借助英语绘本,通过读图读文本,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充分调动已学词汇和句型,用英语表达出各种充满童趣的想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恰当地描述表达,以达到目标语言正确运用的目的,这是绘本阅读的最终目的。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学能够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呢?那就是绘本,也就是图画书即Picture Book。

1. 英语绘本的定义

绘本一词来自日本, 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简言之,英语绘本是指用英语来讲述的绘本。

2. 英文绘本的具体应用

2.1 针对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绘本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英文绘本使用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绘本是为了进行语言知识点“写”的训练;有的绘本是对学生“读”的训练;有的绘本是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有的绘本是通过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因此,教师在选择英文绘本时,不能简单凭借个人喜好,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兴趣,紧密结合课堂中英语学习的语言知识重难点来精心选择。倘若选择的英文绘本不能完全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现实,教师还应该成为绘本创编的“魔术师”,绘本重构中的“园艺师”,巧妙复现学生已经学过的语言,并适度拓展少量的新词句,使绘本内容可学、易学又值得学。

2.2 渗透语音教学,培养英语语感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其对听、说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关注学生单个词汇的发音,更要始终注重在英语语流中练习语音和语调。绘本的文字,往往语言简单,重复率高,具有自然的、美妙的韵律。教师可以借助英文绘本,在课堂中渗透重音、停顿、连读、爆破、语调、节奏等语音教学,通过听和读使学生感受英语的发音韵律和语言的整体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2.3体验快乐阅读 培养健康个性

优秀的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著名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梅子涵说过:“每个人性格的养成与记忆的颜色有关。孩子多看这些颜色鲜艳的读物,从小就把鲜艳融到记忆里去,内心会更明亮,不容易心理黑暗和产生仇恨,走得更远。”因此,在利用英文绘本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词句的认知和文本的阅读,透过延展的、跳跃的、活动的画面,教师要引领学生一起感悟生命的纯真与美好,让绘本成为学生感动与快乐的源泉,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在笑声中心有所动、情有所感。

2.4倡导亲子阅读 延伸绘本课堂

《浙江省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建议》第29条指出:“教师要帮助家长创设家庭英语学习的氛围,如通过每天定时播放原汁原味的录音或音像材料,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笔者认为,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是课堂绘本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阅读的可持续性。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英文绘本,共享一段温馨的阅读时光。肌肤的相亲、语言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父母和孩子共读绘本的时间将成为一段无限精彩、充满幻想的旅程,让孩子终身收益,回味无穷。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5)

关键词:

英语绘本;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绘本是以文字为辅、图画为主的图书,其特点是图文并茂、内容生动丰富,可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大多比较感性,普遍对美好事物有很强向往,都具有童心未泯的特点,因此将英语绘本应用到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新颖的阅读素材,可激起学生较大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逐渐扩大视野、丰富英语文化知识,最终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那么,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英语绘本的教学辅助作用呢?

一、英语绘本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特点,而英语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素材,其中的故事内容一般都十分生动、丰富,且富含哲理或寓意深刻,可使得学生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获得较大的精神力量。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精美的英语绘本,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英语学习方式,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绘本都具有图文并重、以图为主的特点,一般文字较少,因此非常适合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阅读与学习。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高职学生不仅可从夸张的图片中更为容易地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还可在场景与图画中分析单词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这与传统的用中文或英文分析单词或句子意思的教学方式相比,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明显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积极性。

2.有益补充教材

英语绘本的突出特点是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通常情况下高职大学英语教材是以图片为辅、文字为主,虽然在当前的读图时代,英语教材也适当增加了配图的比重,但是很多图片缺乏趣味性与多样性,未充分发挥诠释教材文字的作用。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面对大批量的英语文字,极易产生疲惫感,这就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英语绘本的特点恰恰与英语教材相反,其是以图片为主、以文字为辅,并且图片大多是由著名插画师精心设计而来的,颜色搭配合理,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在配上有趣、生动的文字,可讲述一个幽默诙谐的故事,可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可阐释一个发人深省的哲理。虽然英语绘本不能替代英语教材的价值,但是绘本作为一种英语教学辅助资料可较好的弥补英语教材的不足之处,使得学生在阅读英语绘本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知识学习的轻松性与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积极性。

二、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英语绘本的策略

1.借助绘本营造学习情境

一本优质的英语绘本通常都具有优美精致的图画及生动精炼的语言,两者有机交融,一起阐释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英语绘本中,图画不是英语文字的陪衬,并不单单发挥诠释与辅助文字的作用,而每一幅图画都有自己的意思,并相互之间彰显出一定的逻辑叙事关系,从而为英语语言学习营造出生动的语境,使得读者在图文兼美的绘本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并较好地把握整个故事的意境,最终激起学生学习类似教学内容的热情。比如,在学习与购物有关的教材内容时,教师就可精心为学生选择一些相关英语绘本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新课导入活动中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绘本内容,使得学生在感知与阅读绘本图画与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到相与教材相关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以更大积极性参与到探究教材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最终取得更为优质的教学结果。

2.借助绘本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当前,市场上流通的英语绘本都来自于英语国家,都具有浅显易懂、简洁明快、语言纯正等特点,并且句型也十分繁多,这就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信息,以帮助他们增强预感。另一方面,英语绘本在语言方面通常还具有朗朗上口、自然美妙的优越性,如诗如画的语言可让学生在涤荡心灵及获得感官享受的同时,还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自然融入到绘本故事情境中去,真切感知到异域文化的特点,通过比较更深刻感知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较为扎实地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并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最终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挑选一些与英语国家风俗习惯有关的绘本素材,使得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积累相关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我国的风俗进行比较,以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记忆程度,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可更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最终切实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

3.借助绘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绘本具有题材丰富、内容生动等特点,其涵盖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像科普知识、自然环境、生命尊严、温暖亲情、纯洁友情等等内容。因此,各种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高职学生都能在英语绘本上找到符合自己阅读需求的内容,可以照顾所有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英语绘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难易度也各有不同,这就为多种英语基础的高职学生提供了阅读选择的机会,使得他们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到符合自己英语基础与兴趣爱好的绘本阅读内容,从而使得他们将英语绘本阅读作为学习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进而最大限度激起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英语绘本,不仅有主要描述花卉的绘本,而且有描绘奇山怪石的绘本,并且还有描绘著名河流的绘本,这就使得热爱自然、喜欢研究自然美景的高职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自主挑选阅读内容。再比如,英语绘本文字难易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句子十分简单、直白,有些句子较为复杂,有些描法十分丰富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读懂,因此高职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英语能力,自主选择绘本阅读类型,最终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英语绘本。

4.借助绘本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英语绘本不仅是一种阅读材料,而且很多英语绘本有配有光盘,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并且都是纯正的英语配音。因此,高职学生在阅读英语绘本故事的过程中,还可听到正宗的英语语言。在真实的、生动的英语语境中,学生极易产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见闻的热情,从而自然地使用或借鉴英语绘本中的语言进行语言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借助多种感官聆听及阅读英语绘本的过程中,会逐渐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积累较多的英语常用句型,不断提高自己的预感,从而推动自身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共同发展,并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比如,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可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与“就餐”有关的英语绘本供学生学习与阅读,使得学生在自主阅读与收听配音的过程中扎实掌握绘本故事中的主要句型,并积累丰富的英语国家就餐文化与习俗知识,让学生在模仿配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管从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视角来看,英语绘本都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良好素材,其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而且还是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可显著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及英语综合素质。因此,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为学生选择绘本内容,并充分发挥英语绘本的各种作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作者:王月华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艳利.基于绘本欣赏与创作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4).

[2]孙茜.经典英语绘本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8).

[3]黄宣燕.英语绘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时代,2012(24).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6)

    印象派作家似乎对传统绘画手法不再那么钟情,在其作品中更加青睐于光和色的运用,并对光色的功用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色彩的表现手法方面,印象派画家对于抒情风格的展示堪称完美,通过对绘画语言的有效运用,将包含情感的外表美融入到绘画作品之中。在造型方面,西方画家更加关注的是色彩语言以及形体语言,即使是不借助线条,也可以创作出造型优美的作品,并不会因为线条的缺失而给作品造成不利影响,绘画形态整体构架依旧成立。即便是借助一定的线条,也主要是对轮廓进行界定,比如在轮廓基础之上附加调子,立马就可以使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得到提升,由此不难看出,线条依旧是西方绘画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形体表现手段。

    2.笔墨与绘画语言形态

    不同派别的绘画艺术家,在其创作的绘画作品中,用于体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或者说途径依旧是其所特有的语言形式,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绘画语言的具体运用方式不同,最终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在风格上也必然有所差异。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家而言,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推崇意境和情趣,并借助笔墨技巧将内心所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示出来。笔者在此所谈及的笔墨并非是具体意义上的笔墨,而是与具体相对而言的塑造艺术形象而言的,更准确的说,应当将其称作是一种形式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功能方面同样可以引发形象的想象和意趣。这就好比是蓝色和红色,这两种颜色会带给人以冷和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粗糙的干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好似树干和老人一样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则带给人以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不同的用笔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按照贺天健的观点,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而实际上却远不止如此。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笔墨而言,主要展示的是绘画者所特有的创作风格以及绘画技巧。绘画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笔墨这一表现形式,合理的构思构图以及对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的巧妙运用,就会形成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对于当代的绘画艺术家而言,虚实处理依旧是一种极为关键的艺术语言要素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借助虚实可以展示出绘画者的灵气,可以反映出绘画艺术家的悟性。一直以来,中国的绘画艺术家都主张笔墨是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没有笔墨,绘画也就无从谈起,此外,还主张将绘画者内心所欲表达的情感及思想与笔墨运用技巧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令人满意的绘画作品来。这种世代相传的艺术手法可以称之为传统,俨然已经发展为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语言。

    二、审美与绘画语言形态

    1.绘画构成要素的审美与语言形态

    人类的审美情感可以被绘画艺术所唤醒,这主要是专属于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发挥作用的结果。绘画语言的构成要素并非单一一种,而是由点、线、形、光、色彩等几大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点可以称之为最小的视觉实体,它是对绘画艺术的视觉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的最好的切入点,可视的点能够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表现点的方式有明示和暗示两种,点既可以充当一副绘画作品的中心,又可以与周边因素相配合,起到点缀或烘托作用。从物理角度来说,点是视觉聚集的中心;从观念上分析,点是展示思想之源。线,可以视作是点运动的轨迹,是可视的,所表达的是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在认识自然形态并加以表达的过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线,线具体又有长短、粗细、连续间断以及曲直的差别,线可以对同一个平面中的形状作出界定,并且对所描述的事物的体积或者是质量作出暗示。借助线这种独立性元素,我们可以进行机理、图案或者是阴影等的创作或者是描绘。从某一角度而言,线对视觉形式具有示明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二维空间中用于对长度标准进行表达或者描述的一个概念。所有的线或者是物体的边缘在表现方面都各具特点,这在视觉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线是视觉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线条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绘画艺术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极具骨气韵味的线条。在具体的运用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现力、含蓄性以及抽象性更加浓厚,并且具体的功用因形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谓形,就是一种平面存在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二维空间区域或平面的一种剪影或阴影外观。用一条线可以勾画出一个与周边相区别的区域,或者是在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该面积和周边面积便被区别开来,这种可视化的存在就是形。形极富变化,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有机形和几何形两大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除此之外,绘画艺术中光和色彩也是极为重要的两种造型因素。绘画艺术领域中,点、线、形、光及色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极大要素,在绘画表现方式上,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2.绘画语言形态审美性的扬弃和创新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7)

分类号B844

1引言

儿童画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近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儿童绘画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家,把儿童绘画看作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绘画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传统的儿童绘画心理研究一直遵循绘画图形表现的思路,侧重对绘画作品的物理形态(图形本身)的研究,比如线条的运用、画法和图形(形状)等随年龄发展而变化的特点等等。从早期的Kerchensteiner[1]、Luquet[2]、Eng[3]、Read[4]和Lowenfenld[5]等人对儿童画的透明和夸张画法、儿童绘画中缺少空间组织的特点以及儿童绘画随年龄发展而变化过程的研究开始,到后期“画所知”[6~8]还是“画所见”[9~11]的争论以及从信息论的角度,探讨绘画过程中的编码策略问题的研究[12]都关注儿童绘画的图形表现,研究的结果都囿于图形与画法的发展变化之中。

近期一些对儿童绘画编码特点及其发展过程[13]和儿童绘画摹写的语义编码特点的研究[14],都认为语义是影响儿童绘画编码的重要因素。儿童绘画不是简单的摹写过程,它始终伴有语义加工。深入研究和揭示儿童绘画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画面图形的分析上,还要关注绘画中语义的表达。儿童绘画语义表达的研究究其实质,涉及的是图形和语言这两个符号系统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问题。

2儿童绘画图形符号与语言关系的研究

Anna Stetsenko[15]在提到有关绘画和口头语言关系的研究时,用“少得出奇”一词来形容这方面研究的数量。下面将从尽可能搜集到的文献中,分析绘画与语言关系的相关研究。

2.1绘画、语言与其连接纽带──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有对绘画和语言关系的论述。言、象、意是中国哲学史上三个重要的范畴。“言”是指语词或语句,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有时又称为“志”。“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言”是“意”的表达形式,“意”是“言”的思想内容。所以有“以辞抒意”(《墨经・小取》)、“言者以喻意也”(《离谓》)的说法。在《周易》中,“言”和“意”之间引入了“象”这个范畴。言不能尽意,只有象才能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指用卦爻符号所表示的“物象”,“象其物宜,是故为之象”。王弼对“言”、“意”、“象”三者的关系论述得最为充分。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意思是说,象是表意的工具,只有象才能尽意;言是明象的工具,只有言才能尽象;忘言忘象才能得意。他的思想肯定了言和象在传达意义中的作用,指出了言和象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人在认识过程中要透过言象把握意义[16]。从现代符号学的观点来看,“言”和“象”都是符号,“意”就是言和象所代表和传递的信息,“言”和“象”是达“意”的工具。

虽然Piaget[17]指出,应当把儿童早期符号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各种符号能力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Chomsky[18]认为,各种符号能力之间根本不存在联系。但是,符号发展的另一方面――与语义或意义相关的部分的关系却不是那么简单。Gardner和Wolf[19]把这种与意义相关的符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符号的“发展之波”(waves of development)。即语义或意义的“波浪”会波及到各个符号系统,是意义这根红线将各个符号系统连在一起。

Lahey[20]提出由形式、内容和使用三个相互重叠的部分组成的语言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他分析了视觉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关系。口头语言的形式包括声音、词汇以及语法。相应的,视觉语言中的形式是指艺术家表达出的物质形态,是以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来描述的。大多数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关注。语言的内容相当于视觉艺术中的意义。意义通常体现在符号中,所以,一些艺术家为了创造意义而有意识地安排和使用符号。在Lahey的框架中,使用是指要达到目标的语言的多种功能。在视觉艺术当中的使用是指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最终达到的目的。Lahey模型提出的形式、内容和使用恰好与符号的形式、符号的意义和符号的使用者三个因素是相对应的。其中,符号的意义是对这三个部分的连接。可见,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是建立二者关系的前提,意义是沟通不同符号系统的纽带。

2.2绘画与语言符号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似性与相互作用

Krampen[21]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画中都有被称作“字形”(grapheme)的视觉单元形式。这些单元就像音位一样,根据一系列视觉“语法”排列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画面。这些“字形”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普遍存在的深层语法结构一样。图形符号体系产生了类似于语言的一个结构,所以图形符号可以与语言相类比。他还指出,儿童绘画发展的社会文化方面也同语言类似。儿童在同伴群体内相互学习,他们生成了一整套符号系统。这一套系统不完全是个人的,是从共同的群体中生成的符号体系。个体对符号的采用、整合或对这些图形结构的扩展都具有文化的确定性,和某一种语言的词汇一样都是约定俗成的、规范的。

Elizabeth和Keith[22]通过一项干预研究揭示了绘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语言与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特征是相同的。比如在信息的输入与交流方面,两者就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他们假设,儿童对外部语言刺激的敏感性也应当表现在对图形刺激的敏感性上。正如许多语言获得的研究所表明的一样,丰富的、适宜的外部语言刺激对儿童掌握语言结构会有积极的影响一样,通过儿童与主试之间的“图形”对话以及故事图的呈现,儿童的绘画技能和绘画形式将会得到重组和改造。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外部的图形刺激可以使儿童改变画面形象的大小、增加细节并表现出遮挡、透视等空间关系。

俞建章、叶舒宪[23]则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和对考古学、人类学研究资料的分析提出,语言符号在其发生过程中同非语言符号(包括绘画)的错综关系是:孕育、脱胎、超越、并存。Paivio[24]就曾指出,从发展顺序来看,理解形象的确先于理解语言。但是,当儿童具备了口语表达能力时,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就逐渐趋于一致并且相互作用。这些研究说明,绘画与语言的关系会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这种关系中蕴藏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儿童绘画发展与言语发展存在着双向促进关系[25]。

2.3绘画与语言二者的心理发展阶段的一致性

黄翼先生在专著《儿童绘画之心理》[26]中针对图式期儿童的概念画,明确指出了儿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他说:“儿童的图画,即是概念的表现,其性质功用,和语言极为相同。因此鲁玛称之为‘图语’(graphic language)。儿童的图画,很像是从语言直接翻译过来的。”他的这种观点触及了图画与语言之间的“转译”问题。

王大根[25]对言语发展特点与绘画发展特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涂鸦期(1.5~3岁),虽然儿童可以画出不同形态的线条和形状,但尚无语言意义。但进入符号期(3~9岁)后,绘画与语言的关系逐渐明朗与密切起来。在词的符号期,儿童会自发地创造简单的形状去标示某种物体,并为之命名。图形是他们的语言符号,各符号之间尚无联系,只有“词”的意义。句的符号期,儿童画有了简陋的形象,造型上仍有符号化的特点并形成一个时期的概念化定势。画面略有陈述性,有简单的情节,似乎是些“只言片语”,类似言语中“句”的意义。陈述的符号期,画中的形象仍有概念化、符号化的倾向。但画面有了很强的陈述性,常能表现一个完整的时间或场面。因此,不同绘画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的特点与儿童言语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Obukhova和Borisova[15]采用观察法,记录儿童在绘画前、绘画中和绘画后的语言,将绘画的发展阶段与每一阶段产生的语言类型进行了比较。他们将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简单形状(圆形、线条、方形)阶段,3~4岁儿童的画具有这样的特点;(2)复杂形状阶段(将各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比如房子、树等),4~5岁的儿童画具有这样的特点;(3)图形动态组合阶段,图形的组合常用来描绘一些情节、场景。5~7岁的儿童画具有这样的特点。

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言语的发展也区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简单形状阶段,儿童很少能说出他们画的是什么。仅有的言语表达都发生在绘画结束后,通常用一个词来说明图画的主题或者相关的情绪,词和词所指代的物体建立直接的联系。绘画前和绘画过程中没有言语伴随。Obukhova和Borisova将这个阶段定义为混合性言语(syncretic speech)阶段。进入复杂图形阶段,儿童绘画过程中开始有了言语伴随。语言是用来扩展和丰富画面上看不到的一些内容。这时的言语已经超越了与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实现了语言的概括化功能。在动态组合阶段,儿童绘画之前就开始谈论自己要画的内容,事先组织和设计。语言的计划和组织功能与儿童的绘画结合起来了。

虽然Obukhova和Borisova没有为绘画和语言的关系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但他们指出绘画和语言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即语言和绘画都是实现交流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William和Gardner等从故事讲述、绘画和泥塑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注]。他们发现在不同的媒介中,儿童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发展的趋势大多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儿童的艺术能力,所以在实验任务的设计方面(如绘画的四项实验任务分别为:自由画、临摹画、拼图和添画)和结果的评价方面(表现能力、表现特点以及表现的独特性)都侧重儿童技能的表现,忽视了儿童使用不同符号体系表达和传递意义的真实能力。

3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研究的一些特点与不足。第一,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

的研究以理论论述与现象描述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第二,已有的实证研究数量少,处于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研究;第三,已有研究没有直接触及最能体现绘画和语言关系的关键环节,绘画与语言二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究竟如何,至今依然不够清晰。因此,对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的发展研究需要从理论上建构,找到研究二者关系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做系统的设计。

从本质来看,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是儿童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它们承载着共同的意义,意义是沟通两个符号系统的纽带。因此,二者关系研究的切入点在于两个符号系统间意义的沟通。这种沟通体现在儿童对绘画图形符号及语言符号的使用之中,体现在儿童对绘画与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解、提炼、升华以及不同符号之间意义的相互转换(“转译”)之中。

当今的认知发展研究日益强调研究的生态效度,呈现出在儿童的自然环境中,以多种方法考察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儿童绘画与语言符号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对于二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也需要通过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因此,采用纵向跟踪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图形符号与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解、概括与“转译”,系统探查儿童绘画图形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发展特点、发展进程以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间的同步性、差异性和相互作用是揭示绘画与语言二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关系的新趋向。

儿童认知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儿童掌握符号的程度和进程。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进程不仅仅在于推进儿童接受和获得符号行为的能力,更主要在于促进儿童创造符号的能力,促进儿童赋予事物以新的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能力。揭示图形符号和语言符号在发展中的关系,无论对丰富和深化儿童绘画心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幼儿教育实践中利用符号系统间的相互融合,发挥异质符号的综合优势,促进儿童认知和创造力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erchensteiner G. Die entwickelung der zelchnerischen begabung. Munlch: Gerber, 1905. 1~22

2 Luquet G. Les dessin d′un enfant. Paris: F. Alcan, 1913.3~38

3 Eng H. The psychology of children′s drawin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31.5~29

4 Read H.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 Pantheon, 1958. 2~55

5 罗恩菲德.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87~209

6 Freeman N H, Janikoun R. Intellectual realism in children′s drawings of a familiar object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Child development, 1972, 43: 1116~1121

7 Freeman N H.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in young children.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0. 21~101

8 Moore V.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on children′s drawings of a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object.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5: 221~229

9 Davis A M. Contextual sensitivity in young children′s drawing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3, 35: 478~486

10 Cox M V. Cubes are difficult things to draw.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6, 4: 341~345

11 Light P H, McEwen F. Drawings as messages: The effect of a communicative game upon production of view specific drawing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5: 53~60

12 Ingram N A. Three into two won′t go: symbolic and spatial coding processes in young children′s drawings. In :Freeman N H, Cox, M V (Eds.). Visu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5. 231~247

13 李文馥. 儿童绘画心理和教育研究. 见:中国心理学会. 当代中国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09~313

14 李, 李文馥等. 4~7岁儿童绘画摹写的语义编码特点. 心理学报, 2003, 35 (1):76~82

15 Stetsenko A.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of children′s drawing: 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In: Lange-Kuettner, C, Thomas, G V. (Eds). Drawing and loo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ldren. Englan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5, 147~158

16 陈道德. 言、象、意简论. 哲学研究, 1997, 6: 47~52

17 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 Norton, 1962. 5~42

18 Chomsky C, The Acquisition of Syntax in Children from 5 to 10. Cambridge: The M. I. T. Press, 1969, 6~21

19 Gardner H. Extraordinary Cognitive Achievements (ECA): A Symbol Approach. In: Richard M L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1, John Willey Son Inc. 1998. 415~439

20 Lahey M. Language disorders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10~30

21 Krempen, M. Children′s drawings, iconic code of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London: Plenum press, 1991. 5~47

22 Elizabeth P F, Keith E N. Using interactive graphic challenges to foster young children′s drawing ability. Visual Arts Research, 1987, 13, (2): 29~41

23 俞建章, 叶舒宪. 符号:语言与艺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134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69-02

绘本主要是指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儿童书籍。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绘本的画面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有趣,故事情节独特同时又充满创意。绘本将图和文结合,通过图和文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来完成故事的讲述。绘本兼备图画之魅和文字之美,突出了儿童绘本的主要特征。首先,儿童绘本具有独特的趣味性,能够以童真童趣吸引孩子,绘本内容取材的丰富让孩子乐在其中;其次,儿童绘本具有传达性。儿童绘画具有表达、描述事物的特征,图画书是一种视觉艺术,绘画传达性是图画书最具实质性的特征;最后,儿童绘本具有欣赏性。儿童绘本中的文字精如诗,绘本中图画始终遵循美的法则,这让绘本具备欣赏性。注重低年级绘本阅读对于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出发,提高低年级绘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语用能力的基本概要

语用,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简称。众所周知,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课程,语用能力就是建立在昕、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之上的对于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这项能力的高低是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等为综合指标的,其中又以理解能力为最基础的前提条件。任何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如何去体会与表达都是以理解能力的高低为基础的,理解能力越高,表达的艺术性就越高。

二、绘本阅读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们对于绘本的阅读就不能只停留在画面欣赏的阶段,画面只是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一个媒介。教师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阅读绘本时正确理解其中的内容与所要表达地情感。并将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绘本的阅读,准确而艺术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并结合低年级绘本的基本特点,开展教学。

1.扎根图文汲取能量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以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为基础的,也就是语文中所说的文本,文本作为一个基点要在教学中和学生展开对话,这种对话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对话的目的是去感受语言的特点与规律,揣摩其表达的特色。

(1)赏一角天空――纵横想象。绘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离不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动态想象和纵向联想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例如在《小猪变形记》一文中,小猪一会儿装扮成长颈鹿,一会儿装扮成斑马,一会儿装扮成鹦鹉等,教师可以拓展思维的空间,启发联想,让学生充分想象小猪装扮的样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想象表达中使词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

(2)享一方水土――特色言语。低年级绘本语言最大的特色是读起来富有韵律性,朗朗上口,这是因为其中运用了非常多的叠词,在押韵上的讲究也很细致。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如何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的,引导学生对语言特色的品味,其实就是在进行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例如《我爸爸》一文,绘本中的爸爸吃得像河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像……一样……的句式,根据片段做仿写练习,通过读写的有效结合,实现言语形式的链接,迁移与内化,这恰恰符合了语言能力形成的规律,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

(3)推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以自身的情感能力和经验与文本进行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小猪变形记》的时候,有些学生希望进行表演绘本的内容来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希望教师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学生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做到的是去理解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每一次的选择,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达,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一项快乐的活动。

2.创设语言情境,激活语用能力

语言环境是语言的物质转换所,语言文字如果离开了环境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呈现的,要想激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孩子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将生活化的环境迁移到教学中来。

(1)遵循游戏精神――语境儿童化。图画和音乐是儿童熟悉的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画与音乐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呈现文字描述的画面,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与理解。在《长长的》学习过程中,题目过于抽象化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借助各种动物的特征,把长长的演绎活,变成活灵活现、实际存在的东西。这正好迎合了小学生的喜好夸张的天性,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

(2)挖掘活水源头――语境生活化。绘本教学要依托生活,通过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个人体验,再去体悟如果自己扮演的是某个角色又会有怎样的体验,从而触发学生独有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使他们融入整个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把能力的培养与转化指向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理解与深化个人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学生对表达空间的理解。

(3)传承血脉滋养――关注文化语境。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所代表的都是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文化与语言其实是深层次的内容与形式的对应,它决定着语言的美学,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审美走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并进行辩论,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学生语用的潜在能量,越是文本中存有争议的点越应该成为教学中闪亮的点,利用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探寻秘境,在质疑和探寻中使学生自觉而愉快地发展了语用能力。

3.融合学法实现内化

不断的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从对比、朗读和联想三个方面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借助对比妙“试金”。学生对字、词、句、段的掌握,对表达方式的辨析,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性会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运用质疑的方式去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联想组块巧织“网”。联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能力,学生仅仅是运用联想的能力就可以将语言材料和个人的生活经验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教师对于学生平日的积累能力和积累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知识的组块变成网状是大有裨益的。语用能力将学生的生活、文本的内容和天赋的情感融会贯通,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能学以致用。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9)

(一)绘本阅读备受宠爱的两个理由

1.形式多样,独特阅读

现在的儿童绘本打破了这一规律,设计出了一些较为独特的阅读方式。这些绘本构思巧妙、独具创意,更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左右方向翻页阅读,还有上下翻页阅读、两边向中间阅读、双向阅读、多条线索同时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翻页都意味着一个惊喜,所以一页页翻阅的乐趣才是儿童绘本最吸引人的所在,独特的翻页方法所形成的特殊阅读体验更能够让绘本熠熠生辉。

2.图文并茂,简单易懂

绘本运用精美的图画向小朋友们传递故事信息,直观生动,语言简洁、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从封面到封底,少儿都可以在图画书中体会到每一个画面的背景、色彩和线条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注意图画书的每一幅细微而有深意的细节,聆听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因而绘本贴近他们的世界,贴近他们的生活,让每一个呈现在小朋友们面前的绘本故事都通俗易懂。

(二)写话教学被打入冷宫的两个理由

写话是指在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学下,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想法、思考和情感记录下来的活动,是学生创造性表述和自由表达的重要形式。写话是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后续作文的基础性活动。写话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写话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

1.教师指导写话欠缺

从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看,低年级的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除了课本中写话训练外,平时在课堂上没有将说话与写话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大多数教师只是在完成课时任务,写话教学局限于课本,对写话素材的挖掘不够广,而且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求过高,束缚太多,没有遵循课标要求,着力培养小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导致小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就对作文产生了畏难心理。

2.学生写话兴趣不浓

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不高,写话动机不端正,很少有人真正喜爱写话,愿意主动写话;写话质量不高,写话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存在错别字较多,语言不流畅,标点使用不规范,缺乏个性等各种问题;缺乏写话的素材和系统的写话训练,写话内容单调等。因为难,学生对写话易产生畏难心理,也容易对写话丧失兴趣。

二、绘本阅读为写话教学铺砖添瓦

绘本阅读说写空间广阔,易于对孩子们进行写话能力训练。绘本画面的动态性,绘本情节预留想象空间的广阔性,绘本内容的生活性,给我们写话训练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一)读绘本激发写话的兴趣

绘本的图画夸张诙谐,能一下抓住孩子的心,调动孩子的情绪,从而激发读下去的兴趣。比如《我爸爸》,孩子们一下子就被绘本中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穿着格子睡袍的老爸时而变成灵活的鱼儿,时而变成可爱的河马,时而变成空中飞人,时而变成舞蹈家,多有趣呀!老师趁势引导孩子们融入绘本故事情节,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图画,一起猜测情节的发展,一起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充分调用各种感官丰富故事的内涵,点燃孩子们强烈的表达冲动。此时,孩子们已不再觉得“说话”是一种负担了。他们争相发言,急于表达。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不吐不快”的境地。

(二)读绘本让写话有章可循

绘本中的语言文字比较简单,有的整本就用了一个句式,有的是用两个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模仿性强。这些句式也降低了孩子学写话的难度,并且教会孩子如何用一句话表达完整。

1.仿写经典句式

许多绘本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画面紧密搭配,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们仿说的好媒介。在仿说的过程中,孩子去探索作家笔下描绘的世界,运用语言,迁移绘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

2.扩写图后故事

L本的语言大多比较简洁精练,有相当大的延伸空间。我就抓住这样的句子引导孩子发散开去,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又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就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抓住动作来说说鼠小弟是怎样学小猴、长颈鹿、犀牛……去“拿”苹果以解馋的。这样的练说因为有了故事图画的情景和语言上的样本,孩子兴致盎然,有话可说,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来丰实语言。

3.续写故事结尾

许多绘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故事的结尾又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续说故事,于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故事结尾。

4.创写独特生活

平时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将绘本中的语言进行迁移运用。在指导绘本《我妈妈》时,当孩子们的表达冲动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我们及时将“说话”的内容从绘本引向了孩子们自身,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妈妈的特点,模仿自己妈妈的样子,画一幅自己妈妈的漫画……使孩子们的作文内容从绘本走向生活。

三、写话教学为绘本阅读锦上添花

当孩子们喜欢上绘本之后,对绘本的喜爱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制作绘本的念头,这是孩子们进行独立创造的一个过程。

(一)因“话”而“绘”

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涂涂画画,在绘本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们既话又画。比如绘本《我爸爸》,看完绘本上我爸爸的样子,通过阅读文字,掌握了句式,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表达的欲望如决堤的河。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用图画、拼音加文字写下自己的爸爸。虽然孩子的画只是粗线条地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爸爸,但是学生兴趣盎然,画出了独特的爸爸,写出了内心对爸爸的爱。

创造不是生拉硬拽让孩子学习和应用的,而是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后进行的表达。这种表达不单单是句子的表述,还要加上图画、色彩进行整合,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画画加写话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自豪。

(二)创“绘”成“本”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太小,创作绘本难度很高。可以通过现有的绘本进行姊妹篇的创作,让孩子有一个明确、清新的方向。孩子在创作过程中,语言表达越来越熟练完美,情感思维越来越丰富精彩,从而能越来越轻松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童真、童趣流泻在一本本小小的绘本上,让写话真正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享受,也为个性化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绘本激发了学生情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获得了快乐,在快乐中潜移默化,最终在写话中获得“重生”。实践中,我们将绘本与写话有机结合,让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更自然的态度接近写话。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10)

1.阅读图画,享受绘本绘画之美

对于绘本,图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优秀的绘本图书,每一幅画都彰显着独特的意蕴和价值,图画构建的故事,契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特点,让学生享受翻阅纸质书带来的幸福体验,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利用绘本中的一幅或者一组精彩图画制造悬念,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让绘本的精彩浸透到学生的意识之中。例如,在教学《可爱的鼠小弟》时,在很多文字无法推进的地方,绘本总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让学生细致观察图片,为学生留充分的空间进行想象,领会绘本的意境。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悟文字,享受绘本反复之美

除了图画之外,绘本读物的很多语言运用有着自身的特色和规律。根据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规律,绘本总是以反复的手法,让学生的能力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得到发展。

例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反复使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它会要 ”句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绘本中这些语言表达的特色引导学生悉心体会,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形成阅读积累,增强绘本阅读的乐趣。

二、挖掘主旨,感受绘本的多元价值

1.在阅读中相机指导

绘本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绘本对细节的刻画以及对故事情节在起承转合上的精妙设计。这些内容,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氛围中悉心体悟。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与会走路的树对话,给绘本中的动物写信,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以放松的心态感受音乐的旋律,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时而悲伤沉郁,时而激昂亢奋。

2.在阅读过程中因势利导

阅读接受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主阅读源自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阅读绘本的价值其实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价值。绘本阅读给予了学生视、听、想等多重思维刺激,这是一般性阅读所无法替代的阅读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栗色的兔子曾经说:“我爱你,从这条小路一直伸到河那边。”利用这句话,我引导学生对妈妈表达自己的爱。在这样的体验与转化中,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在阅读过程中批情入境

绘本故事的选材大都是人世界最纯真、最真诚的情感元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畅游其间,接受的是最纯净的情感荡涤。比如,在阅读《发明家奇奇兔》时,学生对奇奇兔发明的各种新奇的装置产生了好奇,那种源自内心的好奇和激动是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出发点,使绘本阅读着眼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激活成长的内驱,探寻绘本的言语营养

绘本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简洁性和生动性,学生在阅读绘本时学习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多维的言语习得形式在绘本美妙意境的浸润下,更加具有实效性,学生在领悟绘本语言的同时,更能习得其中的精髓。

1.在绘本阅读中品味意蕴

绘本是一种以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彼此交织讲述精彩故事的文本形式,在文字与图片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所接受的不仅仅是文字形成的想象空间,也不仅仅是图片的外显视觉刺激,而是双方共同建构出的独特的故事意蕴,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同时构建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

随着精品的不断诞生,绘本阅读已经成为当下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并在不同主题下给予了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猜猜我有多爱你》鼓励学生大胆地向亲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有友情要出租》告诉学生如何才能获取真正的友情;《一片叶子落下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了“生命是什么,死亡是什么”的神圣主题……学生在阅读绘本时,将一股无法估计的精神财富注入自身的生命之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绘本阅读中的角色体验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11)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76-01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绘本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幼儿绘本阅读的心理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学习,从而提高绘本的应用价值。

一、《獾的美餐》概述

绘本《獾的美餐》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用“生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可以形象地描绘书中的獾。在幼儿阅读中,它可以牢牢地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文中通过獾执意去找美餐,与鼹鼠、兔子和马等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珍惜自己的东西、爱护小动物和不能欺负比自己弱的动物的道理。因此,在幼儿阅读的时候,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关注画面的细节。比如画面中连页的运用,通过比较丰富的想象,将自己心里的想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促进幼儿们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二、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观察特点

通过仔细观察绘本阅读中的人物和画面,幼儿可以结合文字更全面地了解文中的故事。一般情况下,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观察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物形象进行观察;二是,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等进行模仿;三是,对细节问题的发现。例如:在小朋友拿出绘本后,首先观察的是绘本封面的獾,在被獾深深吸引的同时,小朋友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很好地为小朋友继续进行阅读做好铺垫。然后,小朋友阅读文中的内容后,会露出兴奋和激动的表情,心理活动非常频繁。尤其是在阅读獾与鼹鼠、老鼠、兔子和马之间发生的事情时,小朋友会不自觉地进行评论。如獾在想象将鼹鼠做成鼹鼠卷的时候,鼹鼠已经逃跑了,小朋友就会说獾好笨。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提出相关问题,可以让小朋友的观察更加仔细,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发现文中的细节问题。如教师提问:“小朋友们觉得獾这种动物可爱吗?”小朋友就会模仿獾思考的样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样子等,从而表达他们心目中獾可爱的原因。只有在不断观察中,幼儿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从而对绘本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特点

对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心理过程进行解读发现,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将亲身经历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起来。形象化的语言使幼儿对各种事物有了清楚、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这样,儿童在讲述故事,倾听故事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会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这些都是形象化的语言产生的效果。例如,幼儿讲述《獾的美餐》里有这样的语言:“獾看到了一只鼹鼠,他想,用鼹鼠做一个鼹鼠卷怎么样?啊哈,那就是我的美餐啦!”(2)动作性的语言表达。幼儿在描述图画时,用的动词比较多,动词形象地说明了獾捕捉美食时的动作。比如“滑”“扭”“蹦”这三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动物逃脱时的动作。(3)简洁性的语言表达。幼儿在阅读绘本《獾的美餐》时,看到文中感兴趣的图片会大声地笑,手舞足蹈,并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做出各种动作,将绘本中獾的表情、形态形象地描述出来。幼儿的思维比较简单,学习的语言词汇量有限,因此,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会运用比较简单、形象的词语,并结合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例如:獾在遇到兔子时,兔子“嗖”地一下就跑了;遇到马时,马踢獾“嘣”地一声落地。这些动作,幼儿都会在阅读的时候用手、脚,结合语言和表情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让整个过程生动地出现在教师和幼儿的面前。由此可见,绘本阅读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特点

在幼儿的绘本阅读过程中,想象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根据具体的符号、图形来进行重新塑造;二是,通过丰富的联想,让故事变得更形象,但偶尔会偏离故事的中心思想;三是,在无限的想象过程中,幼儿会将自己的思想、心理活动传递出来,从而产生一些与众不同或现实中没有的事物。由此可见,绘本阅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必须给以高度重视。例如:在看到绘本《獾的美餐》的封面时,教师提问:“美餐指的是什么呢?”有的幼儿举手回答说:“美餐是兔子。”有的幼儿说是其他东西,这些东西是幼儿自己想象的,体现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又如:在读到獾想把老鼠做成汉堡这个情节时,有的幼儿说:“汉堡很好。”有的幼儿说:“獾抓到老鼠后,可以把它做成烤肉。”突然有另外的幼儿说:“冰激凌很好吃,我最喜欢吃。”仿佛这个幼儿此刻正在吃冰激凌一样。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幼儿心里非常清楚,冰激凌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但是此刻是通过假设而存在的。

综上所述,对幼儿绘本阅读的心理过程进行解读发现,绘本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才能更好地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