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研课题的界定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51

科研课题的界定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27-02

近年来,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普遍高涨,尤其是校本研究专项的设立,使得教师市区级规划立项课题数量大幅度增加。既然课题得以立项,其研究过程的规范要求就相对较高,由此,全市各区县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课题管理也更加规范。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我认为,课题立项之后的开题论证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因为,对于研究经验水平尚待提高的一线教师而言,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真正开始阶段,也是课题实施之前的最后一次设计。往往很多在申请立项时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课题立项中都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开题论证,尤其是现场开题论证,有其与专家、教授立项课题,理论书籍论述中所不同的独特地方,需要特别引起关注。

近期,我区分批分期组织了区级立项课题现场开题论证活动。其间,我越发感到,现今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更多地聚焦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之中,要增强围绕问题的课题研究整体设计意识。因为,处于教育科研初级阶段的教师,虽然能够按照开题论证报告各部分的要求撰写报告,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不能很好地突出科研课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等价值属性。致使“报告”就是为了“报告”,而不能周密地思考自己的研究设计,很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过程。因此,我认为,目前的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应继续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应再关注课题论证报告的整体思路

校本研究理念的兴起,使各级研究机构争相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但无论是各级课题规划管理部门,还是各级教育学会、各专业研究会等,各自组织申报课题所下发的课题申请书、开题论证格式要求等均不相同。致使很多刚刚走上科研道路的一线教师虽然有了好的选题,但撰写开题论证报告时就像回答问题一样,按要求逐项回答各部分内容项目,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不明。实质上,不论哪一级课题申报只是所要求的创新层级不同而已,其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的评审原则是确定不变的。因此,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首先应在确定好研究意向的基础上,明确课题论证无非就是要回答下表中的基本问题。各级组织部门所要求的论证报告各部分内容不是孤立的,是围绕研究课题的基本问题所应回答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研究要素(见下表),因不同部门组织者所选研究构成要素的不同,致使课题论证内容的格式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面对开题论证报告中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不要畏惧、不要慌乱,要围绕研究的基本问题认真梳理好研究思路,然后对照不同组织部门开题论证的格式要求适当调整表述语言即可。一般而言,课题设计往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即: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条件如何?有何成果?需要体现这样的研究设计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主题新)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任务明)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道可行)。因此,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善于将论证报告的诸多格式要求简化为对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关注它们的逻辑关系、论证报告的整体思路。

二 应再关注课题名称表述

课题论证设计要从课题的名称做起,因为课题名称中往往预示着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范围等;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准确、精练、具体;要关注课题名称中出现的关键词内涵与外延等。上述关注课题名称的一些基本常识很多一线老师已经知晓。但在实际论证指导活动中,我们感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对课题名称中各关键词之间联系的思考,多问“为什么”,以利于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

例如,“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小学语文评价策略的研究”。教师设计的研究目标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建立多元化的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感到,教师对研究课题名称缺乏思考,研究目标较为笼统,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课题研究背景介绍、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等方面都没有体现。只是知道研究“评价”、“多元智能”,而且是在小学语文学科范围内研究。为此,我首先指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是“评价策略”(而非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评价策略”。进而启发思考:为什么你单单研究“小学语文”中的评价策略(因为他是一位教学干部)?而且还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它与“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上述课题名称中对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的思考,可以使课题研究背景的论述以及研究目标的表述更加有针对性。以便整体上更加突出课题研究的价值,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

三 应再关注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是课题研究的灵魂,只有核心概念界定清楚,课题研究的方向才能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边界才能更加清晰。为此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目前,很多开题论证报告中都会明确要求要有核心概念的界定这一项内容。因此,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各种资料,查找到核心概念的定义。但实际课题论证中,我发现教师只是明确核心概念“是什么?包括什么?”等,但这还很不够。反映在教师撰写的论证报告中研究内容的设计、甚至研究重点都并非在核心概念所划定的边界内,研究背景撰写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表现、研究目标的设定均未与核心概念紧密联系,相反,偷换概念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体现出教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很不到位。报告中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有此项内容是基本要求,但概念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体现在报告的整体思想中才是根本。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课题设计论证过程,有些没有要求写出来的部分,如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是很重要的。课题论证中,我指导教师在界定核心概念时还要运用比较法,辨析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如“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超前评价”之间的异同;“群体”与“团队”、“集体”之间的异同;“策略”、“方式”、“方法”、“模式”、“对策”等,这样可以有效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内容,突出研究重点。

四 应再关注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教育科研信息资料的匮乏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教师课题论证中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寥寥几笔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是,课题论证中,应如何选取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综述确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发现,文献综述只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做一简单介绍,或只对该领域研究的文章或论著进行罗列者有之。文献研究没有紧密围绕关键词或忽视关键词进行论述者更是普遍。例如,“科学游戏中促进幼儿主动探究策略的实践研究”一题,“科学游戏”的文献研究要关注,不能仅限于科学教育的文献综述上;针对“主动探究策略”的关键词,他人对“策略的研究如何”也要重点论述,因为,已有“主动探究策略”的再研究、实践中丰富完善策略的研究等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再如,“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困难成因与对策的研究”的文献综述,如果只对国内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文献的研究,而没有关于“学习”方面的研究文献论述,显然文献研究的针对性极为欠缺。

因此,教师文献研究的目的要更加明确:一是为了找到他人研究的不足或空白点,以明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借鉴前人对该问题的界定,即要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界定研究的边界,确定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如果文献研究不到位,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研究的目的。

此外,研究参考的文献还要注意其权威性。

总之,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1)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2)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3)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4)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容精练而不干瘪,选择精要而不偏颇。(5)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

五 应再关注教师对论证专家指导的心态

规划课题一旦立项,请专家论证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很多一线教师对专家的质疑或意见不知如何处理,甚至有些教师只喜欢听表扬、肯定,唯恐专家提出问题与意见。课题论证时的专家质疑很多课题承担者难以接受。其实,有专家认为,课题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命题作文的过程。专家的质疑,是在帮助课题研究者能够自圆其说,不是对课题全盘否定。

如面对某市级立项课题,专家论证时质疑道:“你的课题中的某种提法科学吗?”实质上是在指出你的理论文献论述不够充分,“怎么样表述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呢?”我们应这样思考与改进。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专家的质疑?质疑是课题论证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些专家擅长质疑,其目的是帮助你思考,不一定要求教师都一一作答,因为该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教师本人,而非指导专家。其实,课题立项,从某种角度已经肯定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即研究方向、研究基础等,但开题论证是请有经验的研究者帮助课题承担人进行课题研究周密设计、修改完善。因此,教师对待事情的思维角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是”与“非”、“对”与“错”的两维水平,要多维立体思考。

专家的质疑是指引课题研究创新的方向,是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开题论证专家不是检查者、评价者,而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课题论证时要放松心态。

总之,开题论证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对于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的一线教师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尤其要注重开题论证报告,以保证研究过程顺利,研究成果丰硕。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2)

世界经济史是一门反映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活动领域的一门科学,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知识,更要培养深刻的历史理解力、洞察力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测力,进而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所指导和参考。经济学本科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考察经济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理论和探究经济发展规律,对构建经济学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一、世界经济史的课程特性

经济史是一门伴随经济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介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史分为中国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两个分支,中国经济史主要以中国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侧重于探求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世界经济史则以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与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从地理范围上看,世界经济史即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也包括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所以世界经济史具有和经济史一样的学科特性。

首先,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的源泉。世界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而经济学理论恰恰也是以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的学科。世界经济史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经济学理论就是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凝练和抽象出来的。世界经济史通过为经济理论提供大量证实与证伪素材,推动着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如希克思所言:“为了不致使逻辑进程与最明显的事实发生冲突,我们应当回过头来看看历史纪录”。

其次,世界经济史注重时序性与规律性研究。世界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相似之处更多地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趋同性,二者的考察对象都是以往经济、社会状况以经济发展轨迹,在叙述方法上都有用“史料说话”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都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从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指导当前的人类活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但二者的研究任务却不相同,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任务在于通过对史料的发掘,以证实和证伪的方法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历史学的研究任务则在于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探求事物发展规律。

再次,世界经济史是一种分析方法。熊彼特说过:“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多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由此看来,“历史感”和“历史经验”是经济学者研究经济学必备的基础。而所谓的“历史感”和“历史经验”其实就是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历史自觉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历史中求解现实经济问题时,做到“以史为鉴”,在运用经济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时,做到“史论结合”,在归纳总结经济问题,探寻经济规律时,做到“论从史出”。

二、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现状

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长期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新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外历史中的制度(变迁)案例,并与中国当前的制度变革进行比较、印证,世界经济史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少数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部分高校将其纳入经济学专业选修课,还有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该课程。

通过上述资料显示,在少数重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并多数作为必修课程。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基地班,在教学方案设置中,也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而在地方财经类院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设的则寥寥无几,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中一度被边缘化了。当然,由于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并未通过网络公开,为此只能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上述结论。

三、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何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为何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首先,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侧重于理论逻辑培养的理念导致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应有重视。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几百年间,经济学理论先后演化出古典学派、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数理经济学、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等多个经济学流派,各学派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上各有所长,共同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相适应,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许多经济学理论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经济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为此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则更侧重于对上述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传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外受到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经济学专业课的门数也存在界限。总体而言,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培养,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理论源泉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世界经济史列入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次,对世界经济史的课程定位影响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如前所述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作为经济学专业课来开设,所以提到世界经济史,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未认识到其在经济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证实与证伪功能,而仅将其列入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如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通识课程,意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仅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再次,世界经济史课程师资培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史教学。从教师知识结构上,讲授世界经济史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同时又具备历史学人文素养,并将二者融会贯通,授课时既能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又能自如发掘经济史素材,让学生逻辑分析经济问题的同时又能以史为鉴,然而同时具备两种知识结构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数较少。

此外,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其对经济学功能的发挥。就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媒体授课,但是课件内容以文字和授课大纲为主,视频和音乐运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枯燥、乏味,自然将世界经济史等同于高中时期的历史课程,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四、加强世界经济史课程地位的建议

首先,正确定位世界经济史课程,加强对其重视程度。世界经济史不是一门历史课,而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历史与经济学理论相统一,培养学生以史的方法和视角,运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问题,通过世界经济史的教学,实现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头脑中衔接历史与未来,而不是单纯学习各种经济学理论。因此应该重视世界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将对世界经济史的学习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

其次,培育世界经济史教学队伍,增强教学能力。世界经济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和历史学人文素养,因此要求本科高校重视该课程教师队伍培育,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科研项目及精品课程申报等途径,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成熟。

第三,开展专题教学,选择注重历史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世界经济史教材均采用编年体例来设计内容,而这种设计与历史教材雷同,使学生感觉乏味,按这种方式编排教学内容,容易疏离世界经济史与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专题形式来讲授世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更符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相结构,对能适当对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如果偏重于史实的介绍,很容易变成史料堆砌,如果偏重于理论和方法讲授,又容易枯燥乏味,因此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世界经济史教学非常重要。其中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思考的多媒体教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讨式教学以及让学生直接参与的研究型教学是世界经济史教学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几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世力.世界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2]侯燕.关于经济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80-182

[3]希克思.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

[4]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01-04

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以后,“整合”成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引人注目的字眼。为何整合的观念在幼儿园课程研究中倍受推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整合观与幼儿园课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契合性。与其说“整合”符合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要求,不如说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必然要求课程的整合。如果说理想的幼儿园课程必须具有整体性、生活性、游戏性等特征,那么,这些无一例外都与整合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尽管“整合的思想很好,也适应时代的需要,但要真正落实它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不同的研究层面上,学者们给予“整合”不同的解释,而幼儿园教师既被这些学者对“整合”的不同解释所左右,又不能在“整合”和分领域的课程内容之间作出较好的选择。如何实施整合状态下的幼儿园课程?教师们对此满腹疑问。

为什么幼儿园整合课程的实施这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整合”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即对什么是整合以及如何整合的问题认识不清。许多教师会把整合课程与综合课程相混淆,将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立,于是在综合和分科所形成的两极变化中,教师总是找不到整合课程应有的位置。而在实践层面,习惯了分科课程的教师很难找到“整合”的路径和办法,他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么形式上貌似“整合”,实为“分科”,要么是为整合而整合的“杂烩”或“拼盘”。究竟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整合,连实施整合课程的教师都很难说清楚。

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来认识和定义“整合”?“整合”对于不同的课程工作者又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我们解决幼儿园课程整合难题的必经之路。来自英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新教育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Bernstein)在其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中,基于教育知识的编码类型而作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整合”以及整合课程。

一、伯恩斯坦的“整合”观

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关于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伯恩斯坦认为,教育知识的传递是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三种信息系统实现的。“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这些被讲授的知识的有效实现。”伯恩斯坦对教育知识如何编码以及编码类型等的研究和说明都是通过这三个系统来实现的。以下,我们将通过伯恩斯坦对课程这个大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对整合课程的研究来详细论述他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事实上,他的理论与幼儿园整合课程研究联系最为密切的,也正是他对整合课程的分析和研究。

“弄清楚‘整合’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明确整合的意义,就要先从伯恩斯坦对课程类型的区分说起。伯恩斯坦对课程类型的划分完全突破了按界限划分课程类型的常规。他根据“分类”的概念,从教育知识的角度对课程类型作了区分。那么。什么是分类?其实,伯恩斯坦的“分类”概念不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界限的划分,而是指内容之间关系的划分,涉及内容之间差异的性质。“分类强的地方。各种内容常常通过清晰的边界而彼此泾渭分明。而分类弱的地方,由于内容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所以各种内容之间的独立性也比较弱。因此。分类涉及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

这是一种从“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类型划分的新视角。基于分类概念,伯恩斯坦将课程区分为两种,即集合型课程和整合型课程。如果各种课程内容之间处在一种彼此封闭的联系中,各种内容之间彼此独立,这种课程就是集合类型的课程:如果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或者说,处于一种开放的关系中,这种课程就是整合类型的课程。分类的强度,即内容与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度是区分这两类课程的关键。分类越强.内容之间的界限越清楚,课程越倾向于集合;分类越弱,则课程越倾向于整合。此处所使用的“整合”概念模糊了科目之间的边界,主要是指使以前彼此隔离的学科或课程从属于某种关系概念。这种概念使学科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集合课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明显分离的学科来组织知识,由于学科内容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因此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使其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拥有较大的自和控制权,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与集合课程相比,整合课程的“分类”力度明显较弱,学科间分化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跨学科的内容,因而教师的知识权威性相对减弱,学生自扩大,师生关系较为平等。

综上所述,伯恩斯坦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整合课程进行了独特的界定。他认为判断课程“整合”与否的标准并不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真正整合的课程实质上是学科内容发生了超越学科界限的质的变化。

二、教育知识编码理论对幼儿园实施整合课程的启示

根据伯恩斯坦对整合课程的分析。从证伪的意义上说,首先,幼儿园整合课程不等于“学科拼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将整合看作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那么出现“学科拼盘”现象就在所难免。由于我们将整合理解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而学科本身是有明确的知识范围和领域的,学科与学科之间在知识界限上的界定非常清晰,因此不论教师作了多么巧妙和精密的结合,这种结合都只是“你”加“我”,或者“我”加“你”。“你”和“我”:是“形”合“神”不合,很难整合在一起。而这里的“神”指的就是学科内容。如果学科内容之间不发生联系,或者内容本身没有发生超越学科界限的质的变化,整合就只能是简单的叠加,或许可以加上华丽的装饰和点缀.但都无法摆脱“拼盘”的结果。

其次,幼儿园整合课程不等于学科领域课程。学科领域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当然,与知识界限清楚的分科课程相比,在学科领域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均被囊括在某个大学科或某个领域内,学科知识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为有多个学科的内容被放置在某个大学科之中,而且学科内容具有某个领域之内的相似性,我们就判定这种课程属于整合课程,显然过于武断。如果上述“学科拼盘”现象属于显性“拼盘”,那么这种学科领域课程就可以

被看作是隐性“拼盘”,因为整合的关键在于学科内容的实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不同学科内容是否被放在一起。当然,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整合的关键理念,那么学科领域课程中的整合明显要比分科课程中的整合容易得多,因为在大学科之中,亚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更加明显。

最后,幼儿园整合课程不等于单元主题课程。整合课程是以内容为线索的,主题课程是以主题为核心的。主题课程中的主题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事件,它的组织特点就在于“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一个‘中心’将各种学习内容有机联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可以说,单元主题课程体现了整合的思想,但是它还不是整合课程。原因在于,在单元主题课程中,主题与内容之间是“我领导你,你围绕我”的关系,相关内容只是被组织在某个主题周围,彼此之间界限清晰。而在整合课程中,内容与内容之间是完全融合的。也就是说,只有真正超越了学科界限,达到学科界限模糊的课程才能算是整合课程。

说明幼儿园整合课程不是什么。其目的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幼儿园整合课程是什么。结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幼儿园整合课程。

1 坚持大整合的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幼儿园课程本质上就是整合课程,因为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性、游戏性、整体性等特点,各大领域课程的具体内容也趋向于整体和综合。如果从大整合的角度出发。那么幼儿园课程本身就是整合课程,而且幼儿园课程从来都强调各领域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幼儿园课程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课程整体上就是整合的。

2 整合是策略的改变,更是理念的转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更关注该怎么整合课程。以生活为中介,或者是以游戏为中介,将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整合办法。还有学者认为,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生成发展问题。它需要教师和儿童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发展共同体,教师应成为探索型的教师,儿童应学做探索型的学习者。但是,对于幼儿园整合课程来讲,整合不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体的策略,它更多的是一种课程理念,至少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理念,它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仅把整合作为策略,教师会囿于整合与否的怪圈,难以大胆开展有效的探索。而事实上,只要始终坚持整合的观念和态度,在具体策略和操作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灵活加以组织。

3 整合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42-03

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制定科学的考评细则,规范课程研究与答辩的运行机制,是确保该考核方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学员对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升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与答辩在30分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中占到了15分,对学员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使它能更客观地反映学员平时学习的效果,探索科学化的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的科学化需要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科学考评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知行育理念、创新型教育理念等都是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一)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

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通过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牵引并组织课堂教学。在考核中,我们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重建师生的角色地位,实现从以教员中心到以学员中心的转变,从简单划一型的考核评价向全面综合型的考核评价转变。通过考核,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加深学员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使其深刻感悟政治理论的魅力和实践价值。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通过学员自主选题、拟纲、撰文、答辩,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力;通过学员自主设计题目,自主开展研究、自主表达思想及自主展示成果,充分展示其个性。通过研究、答辩等环节,教员能及时、有效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并反馈学员,使学员进一步改进完善,真正做到以考促学。

(二)坚持知行育理念

坚持知行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注重对学员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法制观念、历史观念及国际视野,增强学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中,不仅把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且把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目的,强调通过考核提高学员的理论践行力、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等各种能力。课题研究与答辩,要求学员围绕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选择研究题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进行阐释,撰写论文作为课题结题报告,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结题验收。学员既可以对理论问题进行思辨性研究,也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这就使考核成为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成为学员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困惑的过程。教员作为引导者,把握着课题研究的方向,掌控着学员思想的动态,能指导学员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三)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

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全要素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坚持创新,就是要实现考核评价理念、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等的创新。课题研究与答辩,在考评理念上,要注重学员的可持续性发展。不管是研究环节的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还是答辩环节的主考与考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之下。评价结果是在评价主体、客体双方最大限度地认可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根据评价结果学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习,教员可以改进教学,实现教与学的效果最大化。在考评内容上,不仅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学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的考查,实现对学员全面评价引导。在考评时间、空间上,更加有弹性,更加灵活。学员可以在充分准备后迎接答辩。这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制定与实施科学的考评方案: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

在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明确考评目标、规范考评方法与考评细则,能使考核评价不断规范化、标准化。

(一)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

明确考评目标。根据党中央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将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评价目标分为四个子目标。在知识获取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学”,是否准确掌握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战略态势及主要力量对比关系。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懂”,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在政治认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信”,是否认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能否深刻理解我军的强军目标,正确认识我军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及忧患意识。在理论践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用”,是否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制定考评细则。课题研究与答辩占考试总成绩的15%。在开课之初,教员给学员提出若干选题方向,由学员自主拟制题目开展研究,教员全程指导,期末结课前以口试答辩的方式结项。为避免学员“搭便车”,要求学员4人一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考评方案的实施效果

学员学习自主性强了。实施科学化的考评方案后,学员开始主动思考如何选题、破题、解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学员选题时首先要确保准。准,就是属于课程的研究范畴,没有跑题。学员在开课第一周、在不熟悉课程内容体系的条件下,想选准题目并不容易。学员要想准确选题,必须提前看、自主研,吃透教材。这在一定程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选题还要确保时代感强。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关注现实,追踪热点、焦点动态,在大量收集、分析研判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题目。2013级有几位学员曾选择“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作为题目,虽说这都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但并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研究范畴,因此是无效选题。后来经教员多次引导后,学员选题变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香港占中事件浅析”。为了选好题,学员开始自觉研究教材内容体系,关注时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学员学习效果好了。课题研究与答辩,从选题、列提纲、撰写文章到答辩,教员与学员都会不断地沟通。每一次沟通既是学员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汇报,也是教员对学员阶段性学习的考核与反馈。通过汇报――反馈机制,使学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有一组学员的选题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危害及应对措施”。选题初衷是因为2014年“伊斯兰国”制造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这使他们对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问题很感兴趣。为了做好题目,学员上课时非常认真,特别是在教员讲到相关内容时,他们主动与教员交流,思考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对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影响等。而且,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员对知识的关注度高了,听课更认真;与教员的共鸣多了,课堂气氛更好。

教员引导作用强起来了。实施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评机制后,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员“主动灌”、学员“被动听”的情况,学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课间提问的学员多了,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也多,探究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教员不再是课堂上的孤独的讲授者,而是一个引导学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领路人了。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对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深深感觉到,要想顺利推进、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必须教、学、管协同作战。

(一)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实现小班化教学

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每个教学班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上百人。实行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核方式后,教员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员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对学员进行课题研究辅导。学员课题研究小组一般是4人一组,一个教学班大概有20个的课题小组。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教员与学员要反复沟通,反复修改。而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辅导答疑课。答疑时间只能由教员与学员队协调后自行安排。而军校学员的学习训练任务安排得很紧凑,教员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很难找出共同的时间来答疑。这无形中会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答辩环节也需要时间来保障。目前,100个左右学员的班级,需要3名教员同时开始,历时4个小时才能够完成答辩任务。因此,在现有组班方式下,想保质保量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困难重重。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即再增设1-2名助教,由“一名主讲教员+两名助教”共同完成任务。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学员营的支持配合

应在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下实行高低年级学员的混编。同一个教学班的学员被编入不同的学员营、分散在不同的连、排、班之中。学员课下在一起集体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而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团队行为,需要各课题小组在课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而同一小组的学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学员班之中,如果各班活动安排不一致,就难以确保课题研究小组集智攻关。这就需要学员营出面协调,给学员提供时间、空间及网络学习资源,确保学员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三)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需要教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与答辩重在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员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仅要讲好课,还要能指导学员开展学术研究。教员科研能力强,才能有效指导学员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反馈―答辩时给予学员高质量地启发、辅导、点评,才能使课题研究与答辩发挥育人的最大效益。因此,政治教员要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应增强持续学习的意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打牢理论基础,掌握认识、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时刻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前沿动态,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组织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与答辩,确保考核目的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5)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开题报告格式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开题报告课题来源怎么写

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所以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一个课题名称起的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题的形象与质量。那么课题名称该怎么起呢?

第一、课题名称要准确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职业学校学生,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

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课题名称要规范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

第三、课题名称要简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定好了课题名称,下一步就是行动,行动的第一步,是做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怎么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也叫课题研究方案,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开题报告有什么意义?

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工作计划可以成为我们日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准绳,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有了开题报告,它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是研究一段时间后,觉得有偏差,它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开题报告对一个科研课题能否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对课题的界定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六、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相对于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分解了的、比较具体的。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6)

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 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工作计划可以成为我们日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准绳,“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有了开题报告,它可以作为课题 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是研究一段时间后,觉得有偏差,它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开题报告对一个 科研课题能否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 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 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 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 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 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 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 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 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 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对课题的界定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六、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相对于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分解了的、比较具体的。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意义。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7)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4.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5.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7.课题研究的过程

8.课题研究的方法

9.预期研究成果

10.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1.参考文献

四、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最后就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在课题开题报告中对其课题意义是这样写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19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研究目标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

1.教师:通过研究希望获得某一(些)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在知识产品上,表现为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教育经验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等。

2.学生: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实在学生的身上,表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

3.学校: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学校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落实在学校工作过程中,表现在学校的效益上。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将研究题目依据研究目标展开、细化为若干小问题。课题越大,内容越多,越要具体,研究范围较大的课题应列出各子课题的内容。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例如:《初中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两种方法。比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什么成果?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8)

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开题论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开题论证形式主要为专家指导型

本轮课题开题论证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专家指导型”,这种形式占课题总数的60%以上;二是“自我论证型”,这种形式主要集中在高校;三是“会议交流型”,采用这种开题形式的单位有湖南一师和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2.课题所在单位非常重视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作为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管理单位,对本中心的立项课题严格要求,进行集中开题论证,为全省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作出了表率。湖南一师有四个教师教育专项课题,为保证这些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该校组织这些课题进行了集中开题,并为每个课题配备了指导教师。邵东县进修学校的课题《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研究》被列为重点课题,邵东县教育局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联合教研、仪电、进修、电大等部门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使研究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为了《湖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衡东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亲临现场,指导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3.论证后的课题名称更为确切

在不改变研究方向、不改变研究目标、不调整重大研究内容的的前提下,有些课题名称出现了更改,是这次课题开题论证的最大亮点。由于2008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承担单位大多未进行过正规的省级课题研究,所以出现有些课题的名称太长不简明,或名称中有标点符号,或容易产生歧义,或研究内容和课题名称不一致等情况。在本次开题论证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据统计,86个立项课题中有32个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对课题名称进行了修改,但均未改变研究方向。

有些课题名称比较冗长,经过论证修改后变得精炼、明确。如《少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提升校本培训与成长模式研究》这一名称比较长,读起来不顺口,在本次论证中该课题组将名称更改为《民族地区中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可以说,这一更改比原来提升了两个档次。

有些课题名称有歧义,经过论证修改后变得更加明朗。如《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研究》从课题名称上看是研究两个问题――加强校本培训和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而实际上课题组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来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只是“加强校本培训研究”的基本目标,完全可以不出现在课题名称之中。经过充分论证后,该课题名称变更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

有些课题名称太大,可能不符合研究单位的实际,经论证修改后可行性更强。如《整体构建农村中学德育体系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范围十分大,是一所初级中学难以完成的,可行性不强。经开题论证后,课题名称更改为《整体提高农村中学生德育素养的实践研究》,这样更改后研究范围与学校实际更为吻合,更易操作。

有些课题名称与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内容存在不一致,经过论证修改后课题更为顺畅。如《教师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研究》课题存在课题名称与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不完全吻合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课题名称过大,而研究内容集中在教师网络培训。该课题组经过精心论证,将课题名称变更为《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论证后的课题界定更加明确

一个好的课题界定,不仅可以将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或明确的限制),解决某些概念问题的歧义;还关系到课题名称的修改,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但由于很多课题组缺乏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不知道该界定什么,该怎样界定,导致在课题界定上要么未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要么界定不准确。经过本轮开题论证后,很多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起初并未对课题进行界定,导致核心概念不明确。经过专家开题论证后,课题组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继续教育”、“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了清晰界定,使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更为清晰。

5.论证后的研究预期目标定位更加准确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具体的,不是空话、套话。它是课题研究实现的既定目标,是课题研究“长、宽、高”的具体体现,是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原则要求。课题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过程就会“雾里看花”;研究目标过于繁杂,则会使人找不到目标;研究目标缺乏层次性,课题研究就会杂乱无章。坦率地说,很多课题组缺乏研究目标意识,导致研究目标空洞无物或杂乱无章。经过本轮开题论证后,很多课题的研究目标定位更为准确。

如《县域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该课题原先确立了四大研究目标:促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方案,在原有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校本培训模式……开题论证中,专家指出这样的研究目标泛化、不集中,把简单的目标弄成了复杂的问题。课题组经讨论后确定了以下目标: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适合县级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强、专业化水准高的教师队伍。很明显,这样的研究目标更准确、实在。

6.论证后的研究内容更加切合主题

研究内容是课题主题、研究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的具体体现,是课题组成员分工要进行研究的子课题,是将来研究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依据。通过本轮开题论证,很多课题解决了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课题界定不一致的情况,解决了研究内容太杂、太多而又表述不清的现象,使课题研究内容进一步突出主题、紧扣研究目标,使表述更为清楚、完备和科学,效果很好。如《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初始确定的研究内容为: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校本培训有哪些主要内容;校本培训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方法……这样的研究内容极可能导致低效研究、重复研究。经过开题论证后,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修改为:校本培训内容选择有效策略;校本培训方法选择有效策略;校本培训组织与实施有效策略……这样更改后研究的内容就不是别人已经研究无数遍的东西,而是当前的紧迫问题――“有效性”问题。应该来说,这样的论证是很有成就和价值的。

7.论证后的实施步骤和人员分工更加科学

开题论证前,很多课题的实施步骤和人员分工都是粗线条的。通过本轮论证,各课题组研究的实施步骤、人员分工不再是应付式的“轻描淡写”,而是主持人的思路、思想的具体体现,课题研究的每一件事由谁负责、由谁完成,每个课题组成员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有内容,有要求,有活动安排,真正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如《中学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原先的实施步骤只有四句话,只指明了哪个时间段属于什么研究阶段,至于这一阶段要完成哪些研究任务都没有;成员分工也只有哪件事由哪些人完成,细节的分工没有。经过专家指正后,该课题的实施步骤和研究分工就比较科学了:每个阶段要完成哪些研究任务一目了然,每个课题组成员看到这个实施方案都知道每个阶段要做的具体事情以及自己该完成的任务。

再如,《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高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制订了课题组考核方案,从加分、扣分、考核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规范,明确“课题结题时成员排名按考核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名”,使课题研究实现了精致化管理。

当然,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开题论证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个别课题开题论证书内容东拼西凑,成了申报书的“翻版”。有些课题开题论证的重点不突出,根本未触及课题开题论证的核心:核心概念是否定位准确;研究目标是否适度;研究内容是否紧扣主题和目标,是否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课题研究是否有条理和分工明确。

二、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开题论证的启示

1. 开题论证十分必要,最好采取专家论证形式

课题的开题论证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开题论证不是一次简单的课题研究会议,而是一次隆重的课题科学论证。开题论证不仅是一种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本轮开题论证中,专家参与课题开题论证的,论证效果普遍比较好,而有些课题采取自我论证,虽然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但并未充分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课题管理中,建议立项课题要尽可能采取专家开题论证形式。

2.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培训和研讨,提高研究效率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9)

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而言,开展教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总结成功经验,探寻经验背后的教育原理,以便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

教科研课题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类,二是教学类。两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教育类课题可以分为学校发展类、学生发展类、教师发展类等;教学类,主要包括课程建构、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1.选题要有价值、可行、新颖

(1)有价值。有价值,即看是否有用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必要。如,小学生作文互批自改的实践研究、初中数学问题链导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实践研究、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案例研究、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以道德银行培养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实践研究等,就有研究的价值。而小学生扫地习惯的养成研究、语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出示时机把握的研究、小学数学试卷评讲课的实践研究、学生订正使用橡皮与胶带纸的比较研究等,只能作为微型课题,其研究周期过短,一般不需要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立项,申报了,批准立项的可能性也不大。

(2)可行。可行,即遵循量力原则,学校或教师有能力做。如,建构“三味”校园文化的校本实践研究、小学尚美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科教学有机衔接的实践研究等,是贴近学校实际的有意义的课题,学校是有能力做的。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儿童观、学习观的研究,营养与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研究,小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基于课程文化转型的教师课程能力的建构研究等,这些课题因其理论性较强,很宏观,基层学校及教师研究就很有困难。

(3)新颖。新颖,即有新意,与别人研究的项目有所区别,或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下列课题就不够新颖:小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小学生分层教学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策略的研究、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研究,先学后教的实践研究、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而下列课题就较为新颖:区域民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学语文读写交互作用的实践研究、“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儿童文化视野下言语实践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构建“儿童本位”课堂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晨间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将大众化课题变成有特色的课题

学校和教师申报课题,“撞车”现象较为常见。大家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好现象,但相同的课题一般只能批给一个单位,这就无法满足大家都想拥有自己课题的需要。因此,申报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特色。

(1)选取独特的视角。如,生活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大众化的,特色并不鲜明。可以变为:社会即学校理念下“发生式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其独特之处就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再如,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就可以变为:“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这样,就突出了小班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个方面,课题组也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2)突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如,农村初中人格塑造的实践研究,就是较为泛化的课题,可以变为:农村初中“超我”人格的实践研究。这就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人的三重境界”理念下的研究。再如,润文化主题教育实践研究,可以变为:润体,润智,润心:无痕教育的校本实践。一方面抓住了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不留痕迹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使润文化有了实在的支撑。

(3)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研究。如,信息技术刚刚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学校可以申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就可以申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精教活学”的实践研究。再如,快乐课堂的实践研究,可以变为:王艮“乐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这就具有了地域背景,因为王艮是姜堰历史文化名人,在现代研究“乐学”,就具有特殊意义。

3.关注当前热点话题

(1)校园文化。如,泰州大浦小学: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智慧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南京成贤街小学:儿童文化视野下立贤教育的校本研究。这些都已立项成为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课堂观察。如,基于“个性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基于生成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基于“疑”为支点的课堂教学观察等。

(3)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如,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儿童自由创作中想象力的开发研究、用童话创造幸福教育―――普通小学童话教育的校本研究、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导航”新学习方式研究、“情理语文”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智趣课堂”实践与研究等。

这些课题着力于个性地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因为,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存在。围绕个性化解决这样的问题所形成的课题就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意义的。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

(4)德育方式的改变。如,基于幸福关爱的童年真性教育实践研究、以“关键事件”促成儿童积极情感觉醒的德育实践研究、当代小学生平民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都是努力改变当前教育说教式、形式化的问题。

二、课题名称的确定

课题名称最忌含混不清。如,绿色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绿色课堂”与“有效教学”一般不要出现在同一题目中,因为两者概念有交叉。下面是该课题的变化过程:绿色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小学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主动发展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让学”: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一般包含这样的要素:学段或学校性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如,农村小学新童谣文化实践的研究。

课题名称也可以有变化。如,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简中求道:高中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结构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化学意义理解的实践研究;农耕方式:追求教育本真的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中一定要包含关键词,即核心概念。没有核心概念的课题,肯定不是好课题。此外,课题题目不等于论文题目。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这就是论文题目,而不是课题名称。

三、如何高质量地填写好申报书

申报书中相对重要的栏目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预期成果等。

1.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很重要,它影响着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面以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为例来谈。

在申报书上是这样填写的: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以能为中心

以能为中心,即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终身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和机会。课题中“教学”,并非专指课堂教学,还包括一切校内外的教学活动。

概念中的“潜能”,即以往遗留、沉淀、储备的能力或能量,人的潜能在激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性作用。“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紧密相连,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明晰、丰富核心概念的界定。在研究中,我们觉得申报书中对“能力”的界定并不清晰,没有弄清其本质。通过学习《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文化转型的研究》(杨九俊主编),我们对“能力”的概念界定逐步明晰了:

(1)“能力”是用来描述个体特征的概念。(2)“能力”总是与问题解决、任务完成、活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3)当我们使用“能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泛化的,而是特指的。(4)如果要使个体在多种活动中都表现优异,那么,就要发展他的多种能力。(5)“能力”是一种假定的“结构”,构成这个结构的东西是一些“因素”。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提高“能力”,应当有两个方面的作为。第一是改善“因素”,第二是优化调整“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能力”概念总是与特定任务的完成相关,本质上是一种假定的“结构”,但是这种假定结构的构成“因素”却是实存的,“能力”指称相关诸“因素”的特定关系。

2.研究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的阐述要简洁。如,“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这样阐述的:

研究目标:

努力改变当前“以师为中心”“以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行为,探寻“以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及操作策略,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内容:(1)“以能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理论研究。(2)“以能为中心”的各科课堂教学方法、操作策略及评价研究。当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如何“以能为中心”设计教学预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地实施预案,是本课题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探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努力提出可操作的策略。(3)“以能为中心”的各科主题作业实践及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研究。“以能为中心”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且应该在学科课外作业及实践活动中体现。如何改变课外作业以巩固知识为主的现状,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4)小学各科各学段认知能力培养序列及相应策略研究。

梳理出小学各科各学段能力培养的序列及目标要求,形成相应的培养策略。

研究重点为第2、4两条。

子课题的确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现状的调查与文献方面的研究。二是操作方法及策略的研究。三是评价的研究。四是案例的研究。

3.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最好以论文的形式出现,一般与子课题联系起来。如,“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都是论文)为:(1)“以能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理性思考。(2)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策略。(3)“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评价策略。(4)“以能为中心”的作业设计及实践活动实施策略。(5)论“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方法。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10)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曾玲(1968—),女,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义Web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e-Learning研究。E-mail:。

一、引 言

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1]实现了对领域知识的本质概念、概念的特性和概念间关系的明确定义,[2]近年被广泛地应用于知识的组织与共享中,成为语义互联网的支撑技术,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使用“课程本体”表达一门课程或某一专业领域系列课程内容主要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3]在构建大学课程体系过程中,通过大学课程本体的构建,能够使大学教育的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以及每门课程中培养目标中取得一致,并解决专业内部不同课程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容重复、交叉、缺漏等问题。

随着本体的广泛应用,研究者提出并研发了大量本体开发工具,其中,TM4L是国外研究者开发的面向教育领域的本体构建工具,本文作者曾探讨将该工具应用于大学课程本体创建的方法与流程,[4]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存在中文支持问题,其独立的图形显示工具完全不支持中文。目前已有的通用本体构建工具,通常面向具有本体相关概念的使用者,对于非计算机信息领域的大学课程编制者,具有较大应用难度,此外,通用本体工具缺乏领域本体框架。[5]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开发一个大学课程本体合作创建工具(UCOCET),该工具面向来自课程研究与编制领域的广大研究者与应用者,提供大学课程领域高层本体框架,使课程编制相关人员能够在一个基于网络的统一平台上,借助工具在客户端人机交互层面使用高等教育领域熟悉的术语,在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层面提供本体的一致性、相容性检查等支持功能,构建大学课程体系中一系列相关内容,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功能提供帮助,从而也间接地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大学课程编制相关研究

大学课程编制研究者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大学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学科领域专家。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根据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人与社会角度探讨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并进而形成相应的大学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如大学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的研究,大学课程体系的个性化要素的研究,大学课程的生成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建构要素的研究,以及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等。[6][7][8]这些研究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整体上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学科领域专家主要研究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并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学科领域,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从1968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便根据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召集包括计算机领域专家、教学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研究小组,进行计算机学科课程编制,大学本科计算机推荐课程。[9][10]而我国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一直在开展有关教育技术本科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教学规范等方面的研究。[11][12]

来自高等教育领域与专业学科领域有关大学课程构成的研究都不断有新进展。但研究表明,负责具体课程编制与实施的教师,在课程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首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其次是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不是像理论研究者所希望的那样先设定明确的目标,[13]结果导致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偏离专业教学目标,出现同一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课程内容堆砌、一些重要知识点缺漏等问题。

此外,Meyer等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课程内容不断增加的问题,提出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存在一些棘手但具有变革性、综合性、有界性、重构性、过渡性、认知不可逆转等特性的概念,称为该领域的阈值概念(Threshold Concept)。[14] 本文作者将阈值概念应用于软件编程课程本体构建中,提出了一个基于计算机领域阈值概念软件编程系列课程高层本体。[15]本研究将应用该研究的部分成果。

上述有关课程体系构成理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有关大学课程本体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大学课程本体及大学课程本

体合作创建工具(UCOCET)

基于上述对大学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下面将描述UCOCET的主要需求,提出一个大学课程本体框架,作为UCOCET的领域框架基础,进而给出UCOCET的界面原型与技术实现。

(一)UCOCET需求分析

构建内含大学课程编制相关的高层本体,作为课程体系生成框架,从而使任何新学科或新专业在编制大学课程体系的时候,都可以直接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生成框架,避免新学科或新专业在编制课程体系时可能存在的课程堆砌、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模糊、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或缺漏等问题。[16]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性,UCOCET应具有多级权限管理功能,分别为学校级本体创建者,能够增加、删除与修改框架中的本体类,从而将最新的课程理论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体系编制中;学科或专业教学计划本体创建者,能够创建与维护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任课教师仅能够创建与维护本课程知识点及其之间联系,作为课程本体,所创建的本体在前可以暂存;注册学生能浏览与评价已课程本体;非注册用户仅能浏览已的本体,在论坛提交建议。从而保证所创建与课程本体来源的科学性与广泛性,使学校、学科与课程教师等各级学科课程体系编制人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指向。

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登录后,能够根据本体框架与向导,创建类、实例以及关系,并能够添加约束。界面上呈现的用语均为高等教育教师能够理解与操作的词汇,用户无需知道自己所创建的是类、实例、关系还是约束。程序能够根据用户输入在框架中的位置进行类、实例、关系和约束的判断,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将用户层逻辑与设计层逻辑区分,避免需要由用户理解本体专业术语导致的工具普及应用难,或者错误应用等问题。

保存所有用户操作历史记录,用户能够看到自己的操作历史,任何人都能够看到已本体的历史记录。

(二)大学课程本体高层框架构建

在大学课程本体构建过程中,有一些类与关系普遍存在于所有大学课程本体构建中,例如高等教育培养目的、专业培养目标、先修与后继课程关系等,这些类与关系构成了大学课程本体的高层框架,并内置于本研究所探讨的工具中,用于辅助大学课程编制者进行大学课程本体编制。本研究将利用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者对大学课程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及课程本体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大学课程本体高层框架。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按制定来源分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具有依次递进、依次具体化关系,是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依据,然而在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一些高校照抄照搬其他高校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没有具体考虑所属学校层次与人才培养规格,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因此,本研究将高等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作为大学课程高层框架本体构成的关键部分,让每一级的课程编制者在进行具体课程编制过程中首先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树状模式理论、板块模式理论与球体模式理论研究成果,对单门课程而言,首先需要考虑课程在各级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包括职业定位、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并据此确定该门课程在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的类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术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经济管理课程、相关技术课程、研究方法课程、核心课程、拓展性课程、理论课、实践课、必修课、选修课、讲授课、自修课、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学科课程、能力课程、个性课程,其中,能力课程类型包括研究类能力课、科技类能力课、竞赛类能力课、礼仪类能力课、艺术类能力课、体育类能力课。其次,与一门课程相联系的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17]

一门课程通常由若干知识点构成,每个知识点包括明确的教学目的、若干概念、每个概念是否属于阈值概念等、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点等。

(三)UCOCET界面原型设计

对于不同权限用户,在创建课程本体过程中,所获得的本体框架支持及其界面原型将有所不同,但课程本体的浏览界面则一致。图1-图3所示是以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方向为例,生成的UCOCET浏览界面,下面对各部分设计分别予以简要介绍。

图1 目标体系浏览界面

图1为目标体系界面,通过该目标体系界面,可以完整浏览专业相关的宏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列表及课程概念列表。不同权限用户进入该界面有不同编辑权限,单门课程本体开发者能够编辑该门课程概念列表,包括增、删、改概念词条;课程模块负责人能够编辑模块下面的课程列表;专业负责人则有权更改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列表所有内容,但不可以编辑具体课程中概念列表项;学院负责人权限可以编辑宏观培养目标相关内容。

图2为课程简介界面,该界面内容根据目标体系界面中所选择的课程不同而改变,本例在目标体系界面课程列表中选择了“远程教育的技术”模块下的“网络教育编程基础”,课程知识点列表列出模块课程及其概念,该部分数据来自目标体系页面,在本页面中,任何权限用户均只能浏览,不能修改,从而保证数据一致性。页面中间部分为浏览者选中课程的先修课程、核心课程以及课程目标的简要介绍,对该部分内容单门课程权限的本体开发者可以编辑。右边部分“课程实现专业目标”内容来自“目标体系”页面,不能编辑,单门课程权限用户能够编辑选择项。

图2 课程简介浏览界面

图3 课程概念知识体系界面

图3为课程概念知识体系界面,其中左半部分内容来自于课程简介中选中课程的概念列表,任何权限用户都只能浏览,不能编辑。右半部分给出选中的具体概念的详细解释及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本例中,选中的“事件驱动”概念在“远程教育编程基础”课程中具有核心地位,是“核心概念”,单门课程权限用户能够编辑这两部分内容。相关课程及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来自本专业所有课程简介中相关数据的自动获取,所有权限用户都只能浏览,不能编辑。选中概念的相关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由单门课程权限者进行编辑,包括增、删、改,其中概念间关系可以参考给出的概念间关系下拉列表内容,也可以自由添加新的关系内容。

(四)UCOCET实现技术

Adobe Flex、Laszlo和Microsoft Expression等富客户端(RIA)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桌面程序的表现力与浏览器程序的方便、快捷极好地结合在一起,UCOCET客户端将使用RIA技术。

通过制定服务器端与客户端通信协议,将客户端传来的数据转换为本体相关数据,实现用户人机交互界面层的术语与本体处理专业术语分离,用户界面层使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编制相关术语。

服务器处理程序使用Jena工具,实现本体数据的写入、生成等操作,并利用本体推理功能,实现对来自不同课程的多人合作创建本体的包含关系与一致性检查。

四、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由大学学院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模块负责人以及单门课程负责人合作创建大学课程本体的工具UCOCET,通过本体推理功能,能够发现专业课程内容构成方面存在的知识点重复与缺漏、课程先后修学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一致的大学专业课程视图,为本专业师生以及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了该专业全面而详细的介绍,是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开发优质教材、开展基于网络的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后续研究工作包括大学课程本体的高层框架的细化、工具的实现、工具在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方向本科课程编制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宋炜,张铭. 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Studer R, Benjamins V 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3] [4] Ling Zeng,Tonglin Zhu, Xin Di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 Ontology-Content, Method and Process[C].Proceedings -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iSE 2009.

[5] [17] 李景. 主要本体构建工具比较研究(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222~226.

[6] 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135.

[7]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1.

[8]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

[9] 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EEE Computer Society &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 Computer Science [EB/OL].

[13]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3,(5):38~41

科研课题的界定篇(11)

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需要,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不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专业素养、提高研究能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呢?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与作法,供同仁们参考。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全面、不断地深入进行。目前,知识的快速更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涌入,新教材的陆续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样性,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办学体制、人事体制等等。这对我们广大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以往经验型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教育,需要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学者型”的教师。换句话说,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当今高素质教师的显著标志。当今世界各国对教师在职培训时较强调进修和科研,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为实施自己的职责,必须不断努力研究和进修。”我国的《教师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然而,我们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部门、是专家学者的事,跟自己无关。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便通过专题研讨、办“讲习班”、请专家讲学、派员外出进修学习、发送宣讲资料等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促使教师学习,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代、社会、民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的要求,我们当责无旁贷。二、浓厚氛围,锻炼队伍省教科所理论室主任周林在《教改研究: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一文中讲道:“仅凭教育理论的书本学习对教师观念和经验的提升的确无济于事,只有积极参与以改造教育活动为目的的学校、教改研究活动,教师的观念变化、教育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周主任的话语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真正高素质(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并不断学习研究才能产生。教学研究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其专业素质(研究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这一点,已被大量的教学研究活动所证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便根据教学研究的实际,开展如下两个层面的研究活动,以达到浓厚氛围、锻炼队伍之目的。其一,开展“说课”、“赛课”、“专题研究”等大众型教研活动,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以浓厚研究氛围。其二,借它山之石,以达到锻炼研究队伍之目的。这里的它山之石,指的是研究课题。借它山之石,则指的是我们积极参与外界的(即非独立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其指导之下进行并完成课题的研究。如“西南师大”的九义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等。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我们拥有了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有一个良好的搞教学研究的环境。三、独立实践,提升能力佛家有句话:“师傅指指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讲,佛家人修行,能否修得正果,完全靠自己的感悟,其师傅只能给修行者指出修行的要领、门径。应该说这句佛家话说得极富哲理,极有见地,也极为精辟。一个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就非得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才能炼就。我市在形成浓厚研究氛围、良好的研究环境、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较强研究队伍时,使开始了以教科所为龙头的专职教研员为主力军,其它部分骨干学校共同参与,以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现的新的困惑为主要内容的独立的课题研究,如《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好活动课》、《小学生科普教育研究》、《“三算”结合研究》、《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这里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拟定、申报立项,以及课题各阶段的实施,都以科学求是的态度独立地按规定操作。其间,为确保课题顺利进行,提高参与人员的能力,课题组还规定学月课题例会制度。例会中,或研究课题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或小结检查前一阶段工作,或提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注意事项,督促课题参加单位及人员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通过努力,上述课题均已如期结题,并获得省市研究部门的奖励,其研究成果现正在我市推广运用之中。上述课题成功的独立运作,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研究的自觉性,树立了研究的自信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不少当前素质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市数10所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独立申报省、市立项的课题有16个,这些课题正在有序的运行中。四、交流展示,推广运用当前,科学研究已经走出科学家的殿堂,走入民间,渗入百业。厂矿、医院、企业、教育界无不活跃着具有生产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的从业人员。一份非洲农业科技情报资料上讲:非洲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始认识到注意吸收农民参加一定的农业科技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接受,并有效推广运用其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上面的资料警醒我们:如果我们把教育科研的眼光盯在几个课题研究上,仅一部分教师参与。我们认为:那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短视,那不是真正意义的科研兴校。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兴校应当是拥有众多有志者并积极跻身科学研究开发和运用的普通劳动者。换句话讲,教育科学研究要真正地达到科研兴校之目的,就是要更大数量,即是说让全部的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该行列中来。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为此,我们一方面为学校课题及参与人员提供平台,供他们交流、展示,以鼓励其胜任动机,增强信心。如在学会刊物上留出专栏(课题),设《教育科研》论坛:开展课题成果展示活动等。另一方面,在课题交流、展示成果的同时,力促其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其具体做法是:其一,活动时,我们要求各学校都派员参与活动,参与到对成果的推广运用中来。其二,要求成果拥有者(个人或课题组)选择自己的成果被推广运用的学校,并定期作相应的培训指导工作。这一过程,既是成果的推广运用,更是所有参研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实践证明:我们在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时所采用的“借鸡下蛋——蛋孵鸡——鸡下蛋……”这种运作方式是成功的,是可行的。因为在这一方式的运作过程中,既是教师在意识方面由“要我研究”到“我要研究”的一个转变过程,又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也是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给学校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