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三化学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50

初三化学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篇(1)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初三化学概念篇(2)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初三化学概念篇(3)

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从对具体物质和现象的感知开始,然后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或观察,再逐步抽象出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所共有的本质特点,最后以概念性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故而,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而结合化学现象、化学的实验、实物、模型等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概念,进而进入到概念的本质特点探究过程中

首先,可结合生活实际而引入概念如在“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拿起一瓶空气清洗剂喷向空中,问学生们闻到了什么气味?为什么会闻到?此时教师再补充,我们之所以闻到香味是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分子进入到了我们的鼻孔中而让我们感觉到了香味接着又举出糖溶于水、洗过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概念其次,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入概念如在“元素”的教学中,教师以复习电解水的实验引入,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钛、氧化铝等),从而得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再引导学生分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从而引入概念最后,要注重通过实验来引入概念如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教学中,教师以最直观的把纸撕碎和纸燃烧实验来引导学生对比,从而引出概念

当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化学概念之间有一定区别,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甄别选用如在物质分类上NaCl是盐,学生易于理解而Na2CO3俗名纯碱,纯碱虽具有较强的碱性,但它是盐不是碱食盐、纯碱是生活概念,在物质分类上归属盐类是科学概念

二、合作探究概念,理解概念内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化学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因对概念的本质把握不当,常常混淆了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如元素和单质,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基本微粒是原子;单质是物质,微观上看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宏观上看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教学中必须抓住概念的这种本质区别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概念的涵义如“分子”的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中“保持”就不能理解为“组成”;又如酸的概念是“溶于水时离解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部” 是关键,如化合物如NaSO4,它在水溶液中既有阳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如,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它们的联系点是判断依据都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多少,不同点是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而化合反应是“多变一” 原子与分子间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而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概念的共性、特性、联系和差别,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三、初步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掌握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篇(4)

一、重视初中数学概念的系统性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关系,在数学概念知识的设置更是如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依靠教材对学生数学概念问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系统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既不会感到吃力,而且愿意深入学习。如,对于浙教版数学第一册《从自然数到有理数》中先通过对有理数概念的学习,最终引导出倒数、相反数、绝对值等衍生概念的学习,从一个概念到多个概念,从单一概念到最终建立“有理数”这个系统化概念,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建立初级概念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深层次的数学概念学习,有利于学生各个击破,逐个掌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科学引入概念,重视内生外延

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概念的引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概念特点,采取事例引入、复习引入和类比引入,如对于浙教版中“数轴”的概念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温度计”“直尺”等生活化的物体,找出共同点,最后引入数轴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轴概念。教师要充分借助生活中的物体,将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快速、深入地掌握数学概念。在浙教八年级下册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复习引入的方式,先让学生复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找出未知数最高次数的差别,再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类似概括”,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且还能区分二者的异同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浙教版数学概念学习中有许多可以运用类比引入的方法,如对圆锥与圆在体积上的类比,可以得出圆锥体积的概念;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类比,最终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知概念的对比分析,从而引出全新的数学概念,更有助于学生掌握。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深挖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关于正方形、矩形、菱形等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这几种图形的概念经常出现在数学判断题中,概念高度相似,让学生很难把握。所以教师要从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入手,逐个添加特殊条件进行概念的深入挖掘和向外延伸,帮助学生抓住几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更清晰地掌握它们的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篇(5)

1引言

数学概念属于数学基础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方面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数学课程的标准中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对策,促使学生可以充分地熟悉概念、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以及运用概念等学习目标[1]。

2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2.1重视结论,忽视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表现出重视结论,忽视过程的情况,忽略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缺少对数学概念的分析环节,没有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充分理解与延伸。例如有的学生可以将分数的意义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然而没有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无法充分理解分数单位。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进行简单的计算,模仿例题的解答方式进行计算,没有认真理解其解答过程。

2.2引导不当,缺乏科学性

因为教师缺乏的学科专业素养与受到日常化概念的实质性影响等各方面原因,有部分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引到不当,缺乏科学性,使得对数学概念缺乏正确性认识。这种形式的数学概念引导教学方式针对性显得不够强,无法充分结合数学概念的具体内涵,使得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2]。

2.3缺乏模型意识

在数学概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缺乏模型意识的现象,这不但会出现数学概念理解不准确的情况,同时会直接扼杀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降低数学概念教学的运用价值。有部分教师缺乏模型意识,对课程教材没有正确性理解,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等一些几何数学概念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适当引导,促使其可以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概念标准,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归纳总结,发现其相互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效掌握。例如在角平分线或者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等数学概念的区分时,可以相应地指出角平分线只是作为某一个角对应的平分线,其实质上只是一条射线;而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则是在三角形中的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交点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各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都是由线段所构成的。然而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具体图形模型,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可以尽早地总结与建构平行四边形的具体概念[3]。

3初中教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

3.1学生的学习经验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是通过从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果,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建构主要以本身已有学习经验作为基础的,一般是根据以往阶段的数学概念而逐步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假如在学生的思维中记忆学习新数学概念所需要的基础结构知识,则数学概念会十分容易地掌握理解,否则无法真正地理解新数学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延伸。关于圆概念的具体学习过程,教师相应地向学生提出相关性问题,比如“谁可以最快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黑板上较快地画出圆,之后对教师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时教师可以指出圆的主要性质取决于圆心与半径,通过确定好圆心与半径就可以确定一个圆,这时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圆的性质。通常情况下学生原本的知识学习经验愈丰富,理解程度愈深刻,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概念则会显得更加容易。

3.2学生局限的能力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数学概念是指在客观世界里具体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进行高度概括的实际结果,这可以充分表明学生课程学习与建立数学概念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根据数学对象抽象出相应的具体数学模型,可以抽象出数学对象的固有属性,从而可以充分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的实际内涵。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正确有效的分化与同化,对数学概念需要正确理解。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学概念体系,数学概念通常是根据相关属于所构成的,一般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表达出来,学生需要通过对数学语言的充分理解从而归纳出数学概念相应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有效理解,从而可以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4初中教学概念教学的对策

4.1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构建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学会学习等相关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充分理解到数学概念学习的关键性与数学概念学习的相关方法规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过程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关注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体会与感悟,不断扩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构建能够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特点的实际教学情境,有利于帮助学习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数学概念。

4.2合理配套课程学习材料

课程学习材料的合理配套应当满足学科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语言特征,课程学习材料的数量搭配要合适,课程学习材料的配套要符合学科方向的逻辑规划体系与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规律水平。

4.3优化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

教师需要更新相应的教学观念,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的实际教学价值,关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学生数学概念的具体学习过程主要通过概念的同化与顺应方式来主动建构数学概念,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通过仔细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系以及新教材,充分有效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修订原则,不断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理论体系与教学特点。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职业素养,通过分析并研究充分合适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达到教学方法的完善目的[4]。

5结束语

初中数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形式多样的,总体来说一般存在着学生自身因素、学习材料因素、教师因素、教学情境因素等方面,这部分因素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概念学习应当形成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可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排除这部分因素的消极影响,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兵,王静.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究[J].学周刊,2011(16).

初三化学概念篇(6)

经历了小学数学学习以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在数学基本概念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训练,这也是继续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一、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探究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概念,而数学概念往往是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理解起来非常单调、枯燥无味。教师完全可以从数学概念入手,通过展开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全方位的掌握数学概念[1]。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数学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三个村子分别呈三角形的状点分布,问,如想在村子附近建一所小学,应该建在哪里才能让三个村子的学生上学所走的距离相等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开始发挥想象并且画图去探究,应该设在哪里才是最合适的建校距离。再比如,在谈到用方程式解决问题时,可以结合商场甩卖库存积压商品举例。如某商场以每件120元的价格出售两件皮上衣,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亏20%,在这次买卖中商场是盈利还是亏损?通过这种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价值,还增进了对数学的感情。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形象地掌握了各种数学基本概念,而且能够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进行主动性探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有效、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体系化构建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仅仅只是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主要有三大特点:知识的抽象性大、知识的密度增大、知识的独立性大。因此,必须进行体系化构建。而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概念是约定而成的,学生掌握概念的方法只有死记,对此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反,只是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概念,再通过讲解教材上的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这种状况在提倡素质教育,且对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是不适宜的。数学基本概念的体系化构建不仅仅是知识的体系化,而且还指思维的体系化、层次化。初中数学主要是思维与技巧的学习,技巧可以通过记忆和多做习题来掌握,思维的锻炼却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渐进式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锻炼需要分阶段进行。思维的发展遵循“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以及“多向思维”的过程,而学习兴趣是贯穿整个思维发展过程的最好的老师。

三、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化构建中应遵循规律

初中数学基本概念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等鲜明特点,数学定理、定律、公式是对一般规律的揭示,具有普遍性,我们发现有些数学问题由具体进到抽象更易理解。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用“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用合适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立体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主要内容,尽管同学们之前已经有了两年平面几何的学习,但初次接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寻找3D教学素材,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中逐步形成立体的概念。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便于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初步知识。

1.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思维

抽象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教师怎样把抽象的概念清楚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通过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直观感性材料呈现给学生,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不但使学生容易理解深奥的概念,而且能与生活衔接起来,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的学问。

初三化学概念篇(7)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前形成的偏离学科概念与观点通常表现为几类概念之间的混淆,具体为:

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混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许多概念已有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如“纯净”与“混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知的概念,有的学生能知道“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混合物是由几种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不含杂质、混合物含杂质”等。但也有的学生认为“干净、未污染、天然的物质是纯净物”。如有的学生认为“自燃就是自己燃烧起来,与外界无关”;很多同学认为“白色”即“无色”“透明”即“无色”。又如“燃烧”有的学生认为“氧气能燃烧”;“燃烧需要火”或者“燃烧需要点燃”,解释水能灭火现象出现“水能降低物质的着火点、燃烧点”;“盐”即“食盐”的简称、“金”即“金属”等等。

2.学科概念间的混淆

在学习化学前,学生已学过物理、生物等多门课程,这些学科知识中讨论的一些问题也会在化学学科中进一步学习到,但研究的角度会发生变化。可学生仍会用其他学科中得到的结论解释化学问题。如解释“木炭燃烧引起的质量变化”时,部分学生能做出“木炭燃烧后灰烬质量变小”的判断,但是物理学中又学过“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等的变化而变化”的知识,因此学生陷入了矛盾的思维状态,最后给出无法判断或不变的答案,导致错误观点的产生。又如生物课程中涉及到这样的知识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含有碳,并且都能燃烧,这样的物质叫做有机物。水分和无机盐不含碳且不能燃烧,这样的物质叫做无机物。”因此有些学生从名称中判断“一氧化碳是有机物”或者“纤维素是无机物”等。

二、概念的定义形式防平均使力

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差异,化学概念中分化出两种概念的定义形式,即具体性表述和定义性表述。初中化学涉及到的一部分概念,常用直接观察或者罗列比较的具体性表述,容易为初学者接受。具体性表述的“口语化”特征比较明显,所反映的信息一目了然,无需推敲即可把握,如“像石蕊、酚酞这类能跟酸或者碱起作用而显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像O2、H2、H2O这类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叫做分子式”等均属此列。定义性表述则更能反映概念的丰富内涵,文字简练,表达精确,逻辑性强。如“所谓的合金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者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等等。通过比较可知,具体性表述往往凭借一些直接、鲜明的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容易为初学者接 受,因此教学中无需过多强调。而定义性表述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严密、准确的定义,教学要注意抓住定义反映特征信息的关键词来强调其外延。如溶解度定义中的“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等等,省略其中任何一个,均使对应概念应用于解题时出现“外延扩大”的逻辑错误。因此对于这部分概念的教学既要抓住定义反映特征信息的关键词,又要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才能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初三化学概念篇(8)

G633.6

1.引言

变式教学是指不改变初中数学题目本质的基础上,改变数学题目的条件或者问题,从而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变式教学是在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呈现形式、条件、问题等形式,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变式教学中概念的引用方式

在初中数学内容中,代数的教学时,在讲解概念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即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系的对比,从而引出新的概念,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变式教学包括对比、内容辨析和练习巩固三方面。

2.1内容辨析教学

教师在通过对比式教学,对概念进行讲解后,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设置相关的问题讨论,从而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初中数学学习正、负数时,可以设置学习情景,今天本地的天气预报上说,最高气温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6摄氏度。提问学生这两个温度相同吗?那如何用数字分别表示这两个温度?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使学生对于正、负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和准确。

2.2练习巩固教学

在对学生讲解代数概念后,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对于所学概念进行练习巩固。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性简单问题对于概念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变式教学讲解几何数学

通常情况下,几何教学中的概念有几个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经验性。教学中的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归纳、总结得来的,但是却由此使得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系统学习概念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早已接触,但日常概念中存在很多错误,所以这些错误在学生的脑海中长时间存在。所以,教师在系统讲解概念时,要结合日常生活和学生已知知识进行教学,摆脱传统单纯从课本文字中总结学习。利用学生经验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与学生日常经验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于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系统教学概念。

第二,可视性。在几何数学中,几何概念区别于代数概念,代数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几何概念是通过对图形的分析直接下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图形,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几何概念。

第三,逻辑推理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几何概念时,不仅要理解概念的意义,还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并且能够理解概念定义命题正确,其反命题也必定正确。如: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教师在讲解时,要强调三条边等长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以为以后学习正方形、菱形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综合性。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学生所学的概念是由易入难,有时候所学的概念是前面所学概念的细化或是从某个方面延伸,所以教师对于某个几何概念的本质和外延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这样在讲解新概念时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且形成系统的概念,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利。

4.初中数学概念应用变式教学中代数和几何的异同点

4.1相同点

4.1.1数学概念中,许多都是从日常生活提取、分析和总结所得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讲解几何和代数概念时,可以将其还原到日常生活,通过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概念的理解,可以将抽象化的代数、几何概念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种变式教学可以还原概念的内涵和定义的本质,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准确的概念知识。比如,数学中几何概念中的“平行”和代数概念的“加、减”均来来自于日常生活。

4.1.2初中数学概念中,代数概念和几何概念均具有逻辑推理性,即凡是概念命题均为正确,其反命题也为正确命题。如代数中“负数”的概念和几何中“正方形”的概念均具有逻辑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的变式方法,使得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1.3两者均具有各自概念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概念的理解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所以后面所学概念是前面所学概念的深化或者是某个方面的拓展。如代数概念中“奇数”“偶数”均是属于“自然数”的范畴,几何概念中“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均是属于“三角形”的范畴。在学生学习概念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注意对概念进行变式教学,使学生形式系统的知识体系。

4.2两者的差异性:与几何概念相比,代数概念更加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解代数概念时,通过改变条件或者结论,找到概念的本质,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几何概念中,大多是从图形中总结提取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讲解几何概念时,要充分利用几何图形,通过这种变式教学,提取几何概念中的本质和内涵,使学生形象学习、理解和接受几何概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结束语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式教学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通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时,进行思维分析和发散,成为自主学习的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变式教学,可以准确提取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的解决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力。

初三化学概念篇(9)

在现在我国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那些传统的基本概念,几乎每个章节都有,但化学概念才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理解概念教学对于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相对较差,所以,老师们要在教学的课堂中,要讲清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的基础,就是化学中的概念。加强初中化学基本的概念教学,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指导物质及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化学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化学概念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原理、定律、规律等。在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推敲的,都具有特定的意义,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呢?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从试验中引出概念,分析关键字词

在化学课中,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也是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老师对化学实验进行演示,从中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推理,这样便可以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

比如,在研究化学概念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除了课本上镁燃烧和加热碳酸铜这两个小实验外,老师们可以添加一些类似的有趣小实验,比如把纸张撕碎和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老师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在整个试验中,哪些化学反应有变化,哪些化学反应没变化?这些变化有何不同?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变化中的不同,然后指出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从两个实验中引出了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学结,明确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

为了能让学生们领会到初中化学概念中的含义,老师不仅仅要在论述概念时注意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发现在用词上不妥和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比如在讲到物质的分类的时候,学生们通常会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在讲到“单质”和“化合物”两个不同的概念时,老师们一定要强调出“纯净物”这三个关键字。因为原理上,“单质”以及各种化合物本身就是一种纯净物,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要根据它们的不同成分来判定到底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不然的话,学生很容在此产生误区,比如会把金刚石、石墨等混合物之误解成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理解成是化合物。

在通过实验引导出化学概念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实验,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比如,在实验室进行制氧气的试验中,一定要把老师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结合起来。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们首先进行一个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们将实验做一个对比,经过前后对比,相互之间展开积极讨论,最终得出实验结果。老师们在做完实验之后,要加入引入概念,让学生们通过这次实验,知道什么叫做催化剂。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催化剂的作用。

二、要在引导中找出概念,并对概念作出解析,加深对概念的影响

在初中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含义较深,内容又相对复杂,这必须要求老师们对概念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解析,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对概念有种新的认识和掌握。例如在“溶解度”这章的教学中,不仅定义的句子特别长,而且还涉及到了很多知识点,学生们经常不容易被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把溶解度的定义解析成四句话,这样的效果就将大不一样。首先,要强调溶解度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第二,指出溶解的质量为100毫克;第三,在溶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最后,要强调出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后,所溶解出来的溶解克数是多少。这四种限制构成了整个溶解度的定义,少一不可。

三、要让学生们从内涵以及外延方面了解到化学课的概念

化学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化学课有自身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它拥有自己的内涵以及外延,因此,化学概念根据不同的定义,都有自己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含义,这就要求老师更好的剖析化学概念。比如,在“元素”这章节中,定义中提到“凡是具有相同负电荷数的原子都统称为元素”。可是,钠原子以及钠离子所带的电荷就不相同,可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相同电荷数”以及“一类原子”作出分开解释,让学生们明白“质子数”才是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在之后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们明白元素是一种宏观概念,它只论种类,不看个数,而且,这些“一类原子”指的是相同的中心原子以及带电原子。因此,只有通过更加深层的分析,从基础上真正了解到化学的内涵和性质,才可以了解到化学概念,并且利用这些化学概念指引学生习题。与此同时,还要深化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在化学学习中,经常会遇见形相近,但意思却大不一样的化学概念,因此要找出区别加以练习,要形成化学概念的体系,这才是加强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最好途径。

四、要经常进行化学实验,用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化学则是反应物质基本特征的思维方式。概念的形成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找出化学概念中最关键的部分,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些知识,并不是把书上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们也不会用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老师们也要做好课堂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们不断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鼓励他们踊跃思考,形成化学概念,从根本上达到理解化学概念教学的目的。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老师在化学教学上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化学中的字、词都是极为严密和准确的,不可以将其分割开来。更不能添字,减字,不然的话解释出来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比如,“酸”这个字,在化学定义中是指“电离生成阳离子全属于氢离子化合物”,这句话中的“全部”必须加以强调,并且老师还要举例说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加强对“酸”的概念理解。

初三化学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重要

要学好一门学科,关键在于理解它的概念。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要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学生需要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化学为学生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对初涉化学的学生来说。它们是陌生的,因为它们在化学中的意义跟其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不同的。化学教学乃至科学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转变对身边生活世界的日常观点,形成科学理解。但是,学生常常对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不能建构起正确的理解,从而使对化学的深入学习缺乏可依赖的基础。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理解,就成为搞好化学教学的关键。

一、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藿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我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概念学习与教学困难的原因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当教学进行到抽象的理论、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分化呢?

其一,学生的已知(即前概念)作为新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内容的学习。初涉化学的学生,总是带着一些直接的生活体验和观念接触化学,而化学为学生引进的多是一些借助新的话语体系表述的抽象概念和解释。

其二,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其三,化学学科本身也有着极端感性和极端理性的特点,经常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来达到两个极端的和谐统一,学生对这样的学科体系逻辑不适应。

第四,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往往仅立足于教材本身。目标定位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少考虑将学生、教材与教师的教法有机地统一。常常忽视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因果之间的联系。

最后,有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与升学考试无关,从而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只是针对考试目标,强制学生识记一些概念和用法,而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解所需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要求不高,更极少关注跟日常经验的联系,甚至发现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养成基本的化学素养。这种教学与评价所追求的内容效度长期对立的现状也造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自我中心和缺乏远见。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施

1.抓住本质抓准关键

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之易混概念的区别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性的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如对于催化剂这一概念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三要明确剂的意思(指一种物质)。

2.要从试验中引出概念,分析关键字词

在化学课中,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也是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老师对化学实验进行演示,从中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推理,这样便可以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在研究化学概念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除了课本上镁燃烧和加热碳酸铜这两个小实验外,老师们可以添加一些类似的有趣小实验,比如把纸张撕碎和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老师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在整个试验中,哪些化学反应有变化,哪些化学反应没变化?这些变化有何不同?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变化中的不同,然后指出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从两个实验中引出了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学结,明确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

为了能让学生们领会到初中化学概念中的含义,老师不仅仅要在论述概念时注意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发现在用词上不妥和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讲到物质的分类的时候,学生们通常会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在讲到“单质”和“化合物”两个不同的概念时,老师们一定要强调出“纯净物”这三个关键字。因为原理上,“单质”以及各种化合物本身就是一种纯净物,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要根据它们的不同成分来判定到底属于“单质”还是“化物”,不然的话,学生很容在此产生误区,比如会把金刚石、石墨等混合物之误解成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理解成是化合物。

在通过实验引导出化学概念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实验,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比如,在实验室进行制氧气的试验中,一定要把老师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结合起来。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们首先进行一个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们将实验做一个对比,经过前后对比,相互之间展开积极讨论,最终得出实验结果。老师们在做完实验之后,要加入引入概念,让学生们通过这次实验,知道什么叫做催化剂。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催化剂的作用。

3.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

做好初中化学基本的概念教学,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指导物质及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化学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化学概念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原理、定律、规律等。在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推敲的,都具有特定的意义,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初三化学概念篇(11)

化学概念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没有掌握,那么让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化学探究素养将成为空中楼阁。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往往存在让学生机械化地熟记概念的弊端,这样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准确、全面地领会概念,熟练地识记概念呢?笔者认为,化学概念教学要在引入、形成、深化三个环节求实效。

1.改变呈现――挖深概念引入的“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情感时,才能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更好发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拥有积极高涨的学习情感非常重要。因此,概念的引入不能拘泥于课本“点状”的呈现方式,而应该改变呈现方式,拓展概念引入的“点”,这样,才能改变概念教学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1.1静态概念动态化。在教材中概念是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出现的,是静态的。其实一切化学概念都来源于实践,是一个动态化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引入概念时要做到静态概念动态化,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时,我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做了以下四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演示实验是“水的沸腾”,第二个演示实验是“胆矾的研碎”,第三个演示实验是“镁带燃烧”,第四个演示实验是“加热碱式碳酸铜”。做完这四个演示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这四个实验结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其归归类。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这两个实验没有新物质产生,而“镁带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我引入:“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的实验结果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而镁带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这两个实验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这样就把静态概念的引入动态化了,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1.2抽象概念直观化。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如果直接提出,则对于刚接触初中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肯定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引入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形式辅助,使抽象概念直观化。这样可扫除思维障碍,使学生对这些概念产生直观、形象、系统的认识,并掌握其内在联系。

2.强调过程――拉长概念形成的“线”

初中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从大量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的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式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由原来的重视分析概念定义本身向探究其形成过程的转变。

2.1设计例证,强化迁移。概念的形成在初期,往往都是通过典型的事例逐步概括、抽象出来的,而这些事件又带有很强的正面性。但是,为了防止学生对概念片面性地理解,我们不能只给学生正面事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或者反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介绍“溶液”这一概念后,给学生呈现高锰酸钾溶液、盐酸溶液,食盐水,如果仅是这样,那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便是肤浅的,认为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概念,可以再给学生举些反例,如列举“非溶液”的物质帮助学生对“溶液”这一概念的迁移,达到反例显示溶液概念中均一、稳定的特征、消除无色、液体等带来的反作用。一些概念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对于这些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划分小步走的方式解决,由简到难地介绍概念形成的递进过程。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概念时,可以分成三个跨度,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各种物质的燃烧现象,并得出这样的结论:“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总结所学反应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得出第二个结论:“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将第二个结论中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氧化反应”。这样的概念形成就强调了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内化。

3.加强联系――拓展概念强化的“面”

在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化学概念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某一概念本身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取找出联系、分析出区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防止概念的模糊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