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50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1)

二、现有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任何单位,会计岗位责任都很重大,属于关键性岗位,但由于社会环境和缺乏监管机制等原因,在事业单位中,有很多道德素质低、职业操守差的财务人员往往难以抵挡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原则,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物质要求,在利益的诱惑下,出现各种违规操作现象,甚至串通舞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挪用公款,化公为私,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很多行为都有悖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这是阻碍会计行业健康、高速发展根本性问题。

2.专业知识不足。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会计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他们大多专业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欠缺,坊间戏称其为“五多五少”,即高学历层次少、低学历层次多;财务专业会计少、非经济类会计多;专业培训少、自学成才多;会计专业职称少、非技术职称多;复合型会计人员少、会计业务低水平多。这种现状与我国现有的人事编制体制有很大关系,基层单位也无能为力,但也有许多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有些会计人员因为自己年龄偏大就放弃了继续主动学习,不能及时掌握新政策新知识,不会使用会计电算化处理业务,不能满足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严重桎梏了单位的发展。

3.工作态度不端正。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大都是由财政拨款,就是俗称的“铁饭碗”,造成了部分人员无竞争意识、浑天度日的心态。尤其是会计人员,由于掌握着单位的财政大权,自觉有一定的优越感,再加上单位领导各方面的“照顾”,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更加颐指气使,不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工作拖拉,惰性思想严重,办事效率低下,没有工作主动性。

4.思想意识落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不对口、年龄偏大等问题,思想意识落后,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始终跟不上会计政策法规的更新、变化。在企业中会计核算基本上都实现了电算化,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而在大多数事业单位中依然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根本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按照国家财政部门规定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大多数事业单位会计不会使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于是所有的业务都统一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会计核算的失真,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这种陈旧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滞后,缺乏创新精神,更加无法与世界先进的财管理念和方式接轨。

三、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的几点建议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健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会计职业道德指导规范。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定期的组织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加强诚信教育,聘请专业法律人士进行法制教育,使财务人员全面的了解会计准则及政策方针,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知法守法。

2.加强业务培训,进行专业考核。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大、学历低、专业不对口的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会计培训,及时的更新知识体系结构。会计行业的准则、规范及核算方法更新比较快,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增加行业内部知识的交流,拓展自己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只停留在现在的知识层次上。单位应督促会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定期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2)

产学研合作教育 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17-02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基层, 按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目标市场应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基层企事业“小单位”。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 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新设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基层, 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金融以及理财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中小型企业培养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因此,其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专业实践能力表现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分解为:组织协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管理领导能力、预测分析能力、会计处理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资金管理能力等。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钟秉林(2000)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知行统一。

1、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需要,把握企业脉搏,掌握企业需求,主动实现人才供需平衡。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把企事业单位中新的财务处理、会计流程、会计核算技术、财务行为规范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充分吸收各方的优势,制定更科学的培养方案。

2、有利于加大实训力度,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在教学环节上更突出实践性,实训、实习所占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任务仅在校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走出校门,去企业(公司)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设备资源,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

3、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老师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师在合作教育中不自觉地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选择更合适的兼职老师,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相关的人员在校内兼职上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育人,增进双方了解,共同发展,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4、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的发展。高校的科研项目更多是对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财务咨询、业务培训服务,离开了与企事业单位的结合,脱离了一线生产,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校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构建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学院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1、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构建了“双平台+三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以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专业财务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即:“专业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两个平台;财务管理方向、管理会计方向、专业财务管理方向(如税务管理、项目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三个模块。为了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先后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 沙盘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和财务模拟实验软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压力,也缩短了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的时间。

2、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院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建议,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构建了多主体多平台多目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多主体即企业、银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学校、学生;多平台即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财务与会计竞赛、会计考证、教学课堂;多目标即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即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两三门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实践、毕业论文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3、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特点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企业都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预测分析、会计处理、税务筹划、资金管理等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组织协调、职业判断、管理领导等知识。为此,学院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组织行为学》、《运筹学》、《财经应用文写作》和《领导艺术》等课程。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转变为一种大众教育。为此,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着力培养“厚基础、重应用、强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1、依托企事业单位,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了实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学院相继与沃尔玛(芜湖)公司、鑫龙电器、奇瑞徽银金融有限公司、扬子银行、恒企会计培训公司、广发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我院教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或个人创造条件进行沟通,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另外,以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财务部为基础,筹建了以记账为主要业务的财务实训模拟公司,它是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的校内实践基地。

2、依托企事业单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财务分析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财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实践课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开阔了学生视野。学院要求学生所进行的毕业论文撰写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3、建立实时动态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激励制度。建立实时动态的教学评价与激励制度,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受益,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主要从实践记录、平时表现、实践报告、实践答辩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评价。实践结束后,企业导师要对学生工作表现和效果做出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和企业导师的评价意见、学生实践的整体效果总结实践教学经验。这种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实现从单纯为了考试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和提高的转变。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加速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其他模式有所不同,它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科研的转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双方合作、双向受益、共同发展。在近几年的社会实践中,我院一些学生的实践表现得到企事业单位的充分认可,学生寒暑假的开展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报告,陆续被一些企事业单位采纳。1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朱蕴通过对奇瑞徽银金融有限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调研后,提交的实践报告得到该公司经理褒奖,获得2000元奖学金。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速了我院教育成果的转化,满足了企业或地方的实际需要,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合作各方共同受益的综合效益。

四、结语

在产学研合作中,只要参与各方都有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崇高理念, 积累合作教育经验,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磨合力度, 就能够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下一步还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合作教育模式和完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惠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会计之友,2007,(11).

[2]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3]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

[4]田祥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刘群志.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优化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Research 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GAO Zhi-lin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3)

财务档案管理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信息提供的作用。现代是属于信息化的时代,一切信息的整合利用都有助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财务档案可以完整、长久的保存下来,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所需,也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规范化发展。

一、财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企事业单位中,很多管理阶层都忽略了对财务档案的管理,管理意识薄弱,无法正确的认识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每个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都是很繁琐,信息量很大的,因此,保存起来是一项工作任务很重的工作,但是,由于每个单位负责管理财务的人员有限,加上财务档案的整理归类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员会忽视。造成对档案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对档案对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有些档案可能被损坏或丢失。

其次,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专业水平以及自身修养不高。由于财务档案管理与会计共组相联系,因此,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是由一些会计来负责的,会计缺乏专业知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不高,对于档案的管理较为模糊,并不能够做到归类整理,只是大概范围的整理。这样容易导致对财务档案资料查找不方便,资料整理容易分类错乱。

最后,财务档案管理不规范,设施不完善。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档案管理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有序的管理,而是对财务档案管理者方面工作处理的较为随意,对财务档案管理没有形成专业管理人员装订、整理、归类、查询。目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属于整理的属于会计管理,归类的属于其他办公室人员管理,查询的可能是另一个部门的,这样就容易形成分散化、不规范化,在查找的时候较为麻烦。财务管理设施的不完善,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化,以及无专门机构,造成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都大大降低。

二、规范财务档案管理的方法简析

(一)提高对财务档案管理的认识

企事业单位想要很好的提高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水平,首先需要提高单位管理阶层对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视性,提高他们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了解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管理阶层人员应该积极完善单位对财务档案的网络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方便的寻找有用信息。除了建立规范的管理网络,管理层还应该制定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单位重要工作环节,明确分配好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而提高财务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层对财务档案管理的认识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第一步,其次还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时,需要考虑其专业知识水平、自身素质修养,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得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能够更好的管理好财务档案。单位还应该定期的对这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多途径的培训,采取多形式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上的提升,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自身能力,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保密管理,端正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三)设置专业机构,管理财务档案

企事业单位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让专业管理人士对财务档案进行管理。对专业的财务档案机构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得档案管理能够更加规范化,将对财务档案管理纳入部门的工作考核中,实行目标制,通过将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成果与自身的总体工作成果相结合,用这种方式来实行奖罚制,利用这种奖惩机制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我工作水平,提升自我修养,规范财务档案管理机构的有效性发展。提高财务档案管理的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专门的库房,保管好档案信息

财务档案信息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利用资源。由于每个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档案都非常的珍贵和重要性,因此,单位应该建立专门的库房,保管好档案信息,以便档案遗漏、缺失、损坏等问题出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信息是永久性可利用资源,是单位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在保管方面要做到防潮、防湿、防盗、防霉等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对库房的管理采取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不可让别人随意进出。保证财务档案管理的完好保存,可以做到档案资料随时为其使用外单位所利用。

(五)加强财务档案信息化处理

现当代属于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管理开始依附于互联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信息较多,数据较为混乱,分类不同,寻找起来相对麻烦。因此,财务档案管理应该利用互联网,将财务档案信息化处理,这样可以便于管理人员对财务档案的有效归类和管理,节省时间,节约人力资源。便于加快财务档案管理的数据库建设,形成专业化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网络之间相互传递,服务更加便捷化。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企事业单位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优化财务档案管理的管理方式,大力培养专业知识丰富,自身工作能力较高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提高整体财务档案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个本门的有效发展。尽快实行财务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用的便捷化,以及服务的更加现代化。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4)

一个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反映出该专业的自身特点,那么,这个专业的持久生命力就值得怀疑了。《专业介绍》将会计学和金融学这两个专业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相近专业,并分别规定了它们的业务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会计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金融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专业介绍》的上述规定来看,财务管理专业及其两个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该专业的自身特点。首先,就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比较而言,彼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两者虽同样须具备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前者的重点是"理财和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会计学"。(2)学生就业方向差异。两个专业的学生虽均可服务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但前者具体的服务方向是"财务与金融管理",而后者的具体服务方向是"会计实务"。其次,就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比较而言,彼此的差异主要也体现为两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前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和零散,后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则相对比较集中于金融方面。亦即,相对来说,前者更要求知识能力的"广度",而后者更要求知识和能力的"深度"。(2)学生就业方向差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服务方向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财务与金融管理",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服务方向则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第一,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学科的发展都有其特定有历史渊源,而人才培养又必须面向未来。就我国过去和西方国家早些时候的情况看,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者,其教育背景多为会计学,其工作背景也多为会计实务。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说财务管理工作者是会计工作的延伸和发展,财务管理学是会计学的分支之一。但从企业等单位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服务于财务管理。正因两者存在着这样的复杂关系,在我国会计与财务学界中才长期"大会计(会计包含财务)"和"大财务 (财务包含会计)"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一旦某种管理职能得以独立而成为诸多管理职能之一,那么,无论其脱胎于何种管理职能,它都具有了独立的的地位而与其"母体"并列。退一步讲,即便逻辑上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依然存在,但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共性,而是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正如生物学将人归于动物但人又显著地区别于其他动物那样,管理学将财务管理归于工商管理并不妨碍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包括会计)。纵观西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务管理实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财务管理实务随着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而日益丰富,财务管理理论也随着财务管理实务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在我国,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还不尽规范,因此,目前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仍比较传统。但是,这些不足和缺陷正是今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须予以逐步解决和完善的地方。只要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不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财务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就势所必然。

第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不少差异。究其原因,除了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与社会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教育体制有显著差异。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其教育体制既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又不乏规范。他们明确把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列为mba(工商管理硕士)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高等学业校在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或是独立设置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曰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与会计学(accountancy)或金融学(finance)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而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制安排有十分浓重的计划色彩,条块分割,各行其是,专业设置多按"条"(部分)或"块"(地方)的特定需要进行,这样的高等教育体制显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存在着缺乏一规范等诸多问题,正因如此,这次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才大手笔地进行专业数量的压缩和归并。同时又新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既是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借鉴,更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或曰"博"与"精",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协作又十分必要的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具体就工商管理而言,一方面是管理职能的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要求各项职能管理工作互相协同。那么,作为现代工商管理专门人才,既要精能某一职能管理活动,又要能够很好地读懂工商管理的完整含义。同样,在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虽有一定差异,但并不能够因此而忽视它们的共通之处。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广义而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除专业课程外,还包括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及经济法等。本文所指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专业系统仅指狭义的专业课程。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的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派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派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济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就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企业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可以有两种基本思路,其一是,主要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进行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可考虑作如下划分:财务管理原理(通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专题(专论)。其二是,既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又结合考虑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抽象与具体程序等进行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则可考虑作如下划分: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管理),以及项目评估(项目投资管理)。笔者赞同后一种思路即(专业介绍)建议的课程设计,其理由是:(1)单纯地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设计课程体系,会使各门课程的内容含量多少不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的内容极为丰富,而利润分配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按此设计课程体系,必然导致课程容量结构的畸形化,难于有效组织教学。(2)目前按此思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为了解决"利润分配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这两门课程内容过分单薄的问题,大多将前者改造成"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同时让后者"兼并"管理会计学中的短期经营决策等内容。经过这样大调整,这两门课程确实丰满了不少,但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计与计划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学"的情形有着某种类似,显得过于"传统",不能很好地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业已形成的财务管理理论的全部内容,更上能有效的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规律要求。(3)按第二种思路设计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克服按第一种思路设计可能带来的上述问题。先后开设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要求;分别开设(证券)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估,能够使学生获得有关现代企业两类不同形式的投资决策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跨国公司财务课程的单纯开设,是现代企业普遍地进行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生活产生着日益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所以,按此思路设计课程体系,既能基本涵盖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各个方面,又能使各门课程都有丰富的内容,且其分工方式符合基本教学规律要求。

在课程体系基本确定之后,须进一步界定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笔者对此作如下初步设计: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5)

[作者简介]李慧锋,广东纺织职业学院讲师,广东佛山528000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17―03

财务会计专业(以下简称财会专业)是我国大中专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我国务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各大中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特别是目前,据有关信息介绍,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财会专业毕业生比例高居榜首,每12个毕业生中就有1个财会专业的毕业生。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个“老”专业办学方向和就业前景的关注和担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如何,毕业生工作能力和社会评价怎样,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是否已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是否已符合社会需要呢?笔者利用近几年指导毕业生校外实习的机会,与广东各地数百家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广泛交流,以及在职称培训授课中对参训会计人员进行访谈调查,收集到了社会实践中反馈上来的翔实信息资料,结合各类媒介中相关信息的介绍,现就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以及社会的一些需求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对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作初步的探讨。

一、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现状

(一)学生毕业当年就业率高,工作岗位以出纳、会计等财务会计工作为主。广东近几年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情况良好,除了继续升学外,所有的毕业生都是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且是所有的学生早就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可以全额领取到较高的工资报酬。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在校所学的财务会计专业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跟单、物业管理或文员等工作,就业单位以经济实体为主。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需要同时兼任统计、仓管、贸易、跟单、接待等多项工作。

(二)工作相对稳定,没有失业现象。我们所了解到的在广东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如今都全部在岗工作。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工作比较稳定,几乎没有更换工作单位;尽管有约四分之三的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但大多数都是个人主动更换的,而且一般都是在找到新的工作单位之后才离开原来的单位,没有失业找不到工作的;有些毕业生虽然多次更换工作单位,但都是主动更换到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即更换到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更能发挥自己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单位。

(三)珠三角一带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财会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其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比较强,因此我们所了解到的众多高职院校,近几年来财会专业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常常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推荐工作结束后,仍有企业来电要求到学校来招聘财会专业毕业生。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点大都是广东经济发达的工业城镇,特别是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带,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就业潜力大,就业前景看好。此外,由于财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最近几年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中,除财会专业毕业生从事财会专业工作外,还有其他专业约六分之一的毕业生凭其考取的会计上岗证书也从事了财务会计工作。

二、毕业生工作能力的社会评价

(一)动手能力不强。我们在交流中了解到,很多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表示赞赏,但大半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毕业生在学校时大都缺乏实际操作训练,个人动手能力较差。因而他们到单位工作后实地操作时不少人表现出实际工作能力和独挡一面的能力较差。有的毕业生离开前一任会计的账簿和凭证就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有的毕业生到一个新设立的单位,不知道应怎样开设会计账簿进行财务和会计的核算与管理;有的人做账速度太慢;一旦出现错账或漏账,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差错原因进而及时进行账目调整等等。

(二)财会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许多单位反映,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是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所以财会基础知识还比较好。但对于财会工作离不开其他相关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比如由于语文基础较差,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欠缺,结果连一些较简单的财经应用文如“企业资金运营计划”之类简单的短文都没办法写出来,更谈不上完成整个企业的综合性的“企业财务计划”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之类较复杂较高水平的财经文章的写作任务了。还有文秘、公关、外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都比较欠缺,英语口语能力也较差。

(三)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强。财会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与别的部门对账算账、分配和收集各方面的经济资料等等。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但用人单位反映,由于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够强,因而工作时常得不到配合,往往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常常需要管理层出面来解决。

三、坚持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毕业生之所以一时间成了各用人单位的香饽饽、抢手货,是因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能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真正落实其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不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培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其就业竞争力很可能将退到劣势状态。因此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增开会计实训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课程的配置还远远不够,大都简单地进行一、两周的所谓模拟实习,没有足够的实践培训时间,造成了毕业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后果。因此,我们认为,应改革实习模式和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中增开专门的财会实训课程,并给实训课程调配充足而科学的时间额度和教学频度。实训课程应采取平时与理论课程的教学适时适度配合,课程学习结束再集中强化训练以求巩固的模式。在各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则应适时适度地渗透模拟操作实践的教学训练环节,

每学期可安排一至两周的实践课程或模拟实训,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能及时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同时,应将财务会计的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配合进行,加强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此进一步解决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6)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7)

每年各大学都有一批批丰华正茂的学子走向社会。这一是考验学生本人四年来的学习成绩及个人素质修养能否被社会认可,也是考验各大学几年来教书育人的成果。但往往是有许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前去单位面试,而且用人单位又急需成绩优良的大学毕业生,但却发生学生被用人单位以“没有几个能直接用的”而被否定。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我们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学子走向社会,社会上企业对财会方面的从业人员要求比较高,尤其是税务专业的人员要求既需要掌握扎实的法律、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税务专业的企业从业人员需求比财会人员更大。但是,近年来许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多数只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尤其是能胜任税务方面相关业务处理的人才几乎没有。

1.本专业教学方面。我们华北电力大学财会专业学生四年要学习8~10门财会类主要课程。就拿财务管理专业中税务方面的课程来说,我们就安排二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税法、税务会计和税务筹划)但到企业后尤其是税务方面每年企业都要对本企业的所得税进行调整,工作量很大且相当复杂,每年企业都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要求学生不但要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最起码见过发票,见过税务报表。这些在我们的课本里只是很抽象的一个图,报表没有,更不用说练习填写报表了,因为,我们的教材选用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尽快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对学生就业扩展渠道。但授课时主要是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没有接触企业实际的案例。

2.社会需求方面。我们的学生毕业分配一般到企业做财会工作。社会上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对财经类的毕业生需求量也很大。但事务所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比较高。学生毕业分配到企业都要遇到企业缴纳所得税的处理,由于在学校的实践机会很少没接触过这些事项导致学生到单位后遇到问题要花费大量时间“恶补功课”。不是学生没认真听课,有些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出现脱节。

二、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出现脱节

一方面,学校在非常努力地培养一批批学子走向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子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在很多方面出现了脱节。

1.模拟教学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不当。在华北电力大学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有二次会计模拟,有二次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但二次模拟只是做些凭证,看看账页,第二次会计模拟就是一个大作业。

2.教师自身也存在缺乏财会实际操作能力问题。我们的老师基本上没有具体的企业财会实际工作经历。很多老师只是把书本的知识自己看明白了,再传授给学生。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但缺乏实践经验补充。近年来,我们的教师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光要从教师那学到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到一定的财会方面的实际经验。这点在我们现有的教学规划中还是个空白。

3.教材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财会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能打出自己一片天地。我们的教材选用上基本考虑目前企业会计实务方面和学生要参加每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对于财会专业学生准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我们选用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基本上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学生在学校都学到了,但通过率还是很低,因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现在越来越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内容很多是实务操作方面例子。

三、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建议

为避免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要求脱节现象,建议财会专业教研室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这样,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时能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那么学生就能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而且,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全面了解彼此的需求,真正解决人才供求的矛盾。

1.目前,有的知名度较高的财经院校已经在自己的学校中开办会计师事务所和财经研究所。有些高校和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中介机构开始尝试合作,他们认为很多大中型企业年末的税务调整工作都是委托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中介来完成的,建议设有财经专业的高校支持财会专业与社会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就是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的场所。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8)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专业目录,财务管理才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这些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通过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可以看出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相似。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正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达不到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真正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成效看,他们能够从事本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但缺乏技能的创新性。究其原因是现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分偏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缺陷导致学生的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更加薄弱。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主干课程也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是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简单组合,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不能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4、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队伍看,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 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基本内容还是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技能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机构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虽然很多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基本都是以会计专业的实践岗位要求设置,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在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渴望到企业亲身实践成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甚至是空白。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精神丰富、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等教育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 -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按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职业方向明确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实务,即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面向企业、工商、金融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育发展的宗旨 "职业技能本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上讲应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要求上讲,应定位为"在企业、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的要求,应体现"专长"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培养。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基建 财务管理

高效使用国家建设资金,科学合理地制约和降低基建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建设单位必须正确面对且一丝不苟地解决好这一课题。

一、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当前,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建设单位履行基建财务管理职能存在的突出不足是由于基建财会管理人才匮乏,导致基建财务管理作用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建财务管理思想淡薄

目前,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很多是非经营公益性项目,但随着这几年经济体制不断深入,经营性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不管是经营性项目,还是公益性项目,不管是项目投资投入量大还是小,建设时间较长或较短,基建项目有落实在事业单位完成的情况。由于许多事业单位,从领导者到从事基建的工作人员普建存在缺乏基本建设管理知识的情况,外来应聘的基建人员有的责任心不是很强,结果就造成了基建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

(二)基建资金管理出现漏洞,预算审查把关不严

当前,国家投资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大多数存在着“三超”现象,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上级审批立项部门对基建项目资金核实来源把关松动,对项目筹划资金来源缺乏考察论证,盲目审批通过基建立项,这导致项目自筹资金很快到位,其结果就会造成建设资金缺乏,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最终建设不足资金还是要国家财政买单,这样也变相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实属管理责任。

(三)缺少高素质的基建财务管理人员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强,业务素质较低的现象。因为建设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多、内容和专业知识要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要求事业单位基建管理干部都应具备多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但是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懂得基建财务管理的干部还十分匮乏,这也随之导致了在基建管理活动中,出线管理漏洞,基建各项管理不符合规范,另外,基建系统人员配置又少,而且人员工作流动频繁,工作环境缺乏相对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事业单位基建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对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当前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环境,就加强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对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基建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改变事业单位基建账务管理老观念,提高基建账务管理水平

国家在相应的宏观政策制定上,要严格限制事业单位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对于大型投资建设项目,必须要实行国家提倡的“代建制”,这样能从根源上克服国家投资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建设、管理、使用三位一体”的不利,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对于规定大型投资额以下由事业单位负责的建设项目,事业单位中有关的基建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了解经济法规和基建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基建财务管理观念,要时刻地认识到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有效学习经济法规和基建管理知识,提高基建管理者基建业务和管理工作能力。获得单位领导的支持和信任,是做好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建设任务的事业单位必须要成立专门的基建财务办公室,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积极建立和完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化的基建财务工作准则,使基建各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建设资金监管措施,防止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首先建立项目资金筹措、付款联审联签制度,保证项目筹资、资金运作合理合规合法。联合审批联签涉及到的人员应当有:基建业务经办人、经办人主管领导者、工程监理工程师、单位主管领导者、法定代表人等。然后更加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督办制度,财务主管部门负责监察各个方面来源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到位,参与基本建设资金运行。

(三)加强建设基建财务机构及人员队伍

事业单位要积极利用资源,让基建财务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基建本相关专业知识,特别要培训好基建工程预决算知识,以便能够顺利地完成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大规模投资建设项目的事业单位,但是又缺乏高素质高级的基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大胆面向社会招聘有丰富经验履历的基建财务管理专家,来指导开展本单位开展基建财务管理活动,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整体提升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语

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公共重要机构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改革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事业单位基建账务处理问题进行了总结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提高事业单位的基建财务处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安萍.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基建出纳工作.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2.

[2]谢锋.事业单位基建资金管理监控之管见.财政监督.2009.05.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10)

会计从业规范明确表明,会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工作,确保会计理念与能力不会产生滞后性的弊端。对于每个会计师而言,热爱自身所在岗位、客观记录每笔会计业务、廉洁自律地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提高自身技能,以此强化会计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会计从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认清发展形势,提高紧迫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业务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自身会计技能的提高完善对会计业务的处理。

一、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特点

目前,我国会计体系主要划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模块。其中,预算会计体系又可以分为两个分支,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主要是将经济业务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详细记录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业务往来以及款项收支,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切实反映与监督,记录真实、完整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中,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注重经济活动后的利益分配情况,尤其在所有者权益方面分配十分明确;而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是为公众服务,在利润方面有所弱化,因此所有者权益并不明确,在进行公共事业建设后剩余资金不由个人或部门分配。另外,事业单位并不会展开完全的财务核算,在经济活动中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性特征。相对于企业财务而言,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专业能力以及技能方面较为落后,这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财务不够重视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会计知识方面呈现出滞后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

事业单位主要指增进社会福利、确保社会公共事业更好发展的组织机构。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工作成果不能直接用货币形式表现,而是以公共事业的建设程度来衡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划分为文化、公益、福利救济以及科学类等事业单位,由于并没有将盈利作为最终目标,因此在财务方面并不重视,产生一些财务问题,影响事业单位正常运营。

例如,农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就存在一些违规操作行为,导致财务出现账实不符状况。受到培训条件以及时间限制,多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能够及时对相关会计新技能、新制度等有效跟进,致使在现实工作中无法利用新会计准则处理业务,导致会计核算以及审计工作质量下滑。在一些文化事业单位中,同样会出现相似状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尚未真正认识到自身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因此会计体制改革对于这类人员而言只是空谈。

另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工龄并在单位建成初期就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事业单位发展到现在,这类工作人员当初的会计理论早已不适应现代化财务发展的需要。在会计改革背景下,财务人员必须正视新问题以及新情况,加强理论研究,并且在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方面加强培训。

三、事业单位会计技能提升的要点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滞后性特征,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提出的“知识经济”发展需要。鉴于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必须加快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端正工作态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作方法,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技能提升的要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领导在事业单位工作中必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着手,加强新理论的培训,从而带动会计部门加强新型会计业务的学习。在事业单位工作过程中,财务部门领导人员需要带头提升自身依法理财与财务管理的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这样一来,管理人员才有资格与能力向下属传达新型财务思想与理念。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财务人员的理论考核工作,定期展开培训与检测,将检测结果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这样一来,基层财务人员在有竞争的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更新自身财务方面的知识储备,让专业水平跟上会计发展的脚步。值得注意的是,部门领导的重视需要建立在真正认识到会计技能提升重要性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保障会计技能的有效提升。

另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也非常重要,只有重视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日常培训,才能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发展奠定基础、积累人才。以当前一些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没有意识到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一些财务人员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自身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转变观念,寻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将全新的会计政策运用到工作中,更好地发现以往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以湖北省为例,为了贯彻落实《湖北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更好地提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促进湖北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对湖北省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会计领军人才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同时,财政部于近期印发《关于实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决定实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促进我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根据《通知》精神,从2013年起,财政部拟分期分批对全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进行轮训。通过这些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实现我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培养总会计师的市场开拓与创新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及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二)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工作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等特征,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在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工作重视程度的同时,也要注意调动会计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更好地体现会计工作的价值。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提升自身意识培养

从哲学角度来看,事务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会计技能培训属于外因,而会计人员自身意识上的重视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属于内因。内因是事务发展的源泉,在会计技能提升方面亦是如此。前文已经提到,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事务的不断变更,财务知识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并出台新会计准则以及补充条例等完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需要认识到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现代化经济知识的培训,以此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需求。

2.加强网络会计建设

在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工作经历了较大变革,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现如今,我国会计行业已经向着ERP信息会计发展。作为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也应学习相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利用软件提高会计业务处理效率与准确性。

四、结论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已经成为知识性较强的行业。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人员本身专业技能较为薄弱,因此更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让自身专业技能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与经济决策提供正确方向,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财务专业知识篇(11)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主体市场性弱

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其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绩效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其支出主要用于单位的日常活动和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此其不必像其他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在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影响了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2、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穿到企事业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中。但受传统市场经济的影响,单位领导无法正确认识理解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因此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将起作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来管理,使其主要的预测和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另外,个别单位的领导满足现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水平。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一般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岗位借调过来的,其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另外,就职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失业风险小,他们一般不会自主的提供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无法有效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容,更无法有效的预测、监督经济活动。

4、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1)财务预测制度不完善。财务预测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利于单位合理安排收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测大多是依据上年度预测数据做一下调整,不能依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做出切实准确的财务预测,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控制是对单位资金的收入及支出过程的衡量与校正。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金的支出控制尤为重要,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范围不明确、实际使用时比较随意,常出现将用于维持日常活动的资金用于专项项目建设而用于专项项目建设的资金用于维持日常活动,这样增加了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特别关于专项资金,事前不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充分的论证,对于项目需用资金的金额不能具体化精确化,事中的实际使用中不能按照预算控制支出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事后不能对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总结、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项目中尽量避免。

(3)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善。目前财务上会计弄虚作假、的方式方法在不断提高而财务监督制度相对滞后,造成了国家财产任意挥霍浪费情况;贪污、挪用、多吃多占、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擅自增加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及滥发实物等情况;向其它单位、所属单位或个人非法摊派,非法集资及乱收费现象;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非法骗取国家财产的情况;不能依法代收代扣的国家税收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等现象。

5、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下列问题:①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不合理,不能依据不断变化的经济业务和单位核算要求的提高和变化来改革核算科目而只是使沿用原有的科目,导致了核算结果不能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使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脱节,而在年终决算时必须合并或拆分会计科目才能得出预算科目进行编制决算。②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明确,导致了在日常核算时同一性质的经济可能记录在不同的会计科目下使会计科目的核算不具有一致性。③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上的问题导致了会计报表的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的对策

1、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深切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可以使单位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使财务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和经济条件保持一致,并对财务计划的实施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对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找到效果好并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对预算和计划的执行进行追踪、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正,保证预算结果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应强化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单位的绩效最大化。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单位应当使用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员担任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并接受新的财务管理及其相关知识;应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业绩考核和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的考试。使财务管理工作者适应财务管理的要求,切实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1)完善财务预测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企单位的经济状况、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前期会计基础数据对未来经济活动和经济结果做出科学的预测,测算各项生产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预计财务收支的发展变化情况,以确定经营目标,测定各项定额和标准,为编制计划,分解计划指标服务,以便对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完善财务控制制度①完善基本经费控制制度。在日常的经费支出应有细化的预算,实际支出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对于预算外的日常支出应当审核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并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坚决杜绝浪费公款、私通公款等现象。②完善专项资金控制制度。通过对项目的必要性论证的方法对专项资金进行严格审批、明确专用资金的使用范围,使资金预算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好的知道实际工作,做到专款专用,避免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③完善资产使用控制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设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机构和管理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职权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明确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批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在审批范围内办理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风险和漏洞。④完善往来款项的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财经学习,实行规范管理。制定方案建立责任制,对往来账项及时清理、催收、核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往来单位的范围和权限;增设辅助账目,建立往来明细账,定期对账,做到账账、账证、账实相符。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应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对往来账项实行规范管理。

(3)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对该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鉴证,揭发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严重损失浪费及无效率、不经济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提请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从而纠错揭弊,保证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计划及预算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公共组织的财务报告及其它核算资料的正确可靠,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法制,促使各公共组织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建立廉价政府,维护党、政府及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

4、规范会计核算制度

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特点,制定符合《会计法》有关规定的工作流程,统一财务经办程序,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完整,应当做到:①单位内部应当建立严格的内部财物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建立健全账簿记录,做好会计基础数据的建档立制工作。②严格依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于日常核算中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合法有效的原始单据对经济业务予以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核算和报告。③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年终结账前,对各种预收、预付、借入、借出的往来款项应于对应单位、企业或个人进行年终对账和清算,依据清算结果进行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