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三化学元素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1

初三化学元素

初三化学元素篇(1)

化学学科教学中,有一套简洁、严密、国际科学通用的化学符号,即化学用语。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初中化学考纲明确指出:“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化学用语――能够独立的书写化学用语、会读化学用语、会用化学用语,理解化学用语的意义,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化学用语”。学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往往也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上。

一、运用兴趣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重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可以前期教学中逐步渗透,尽量避免多个重难点知识集中学习而使学生不易消化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在教学中愉快地理解内化元素符、离子符号,进而会写化学式,顺理成章地写化学方程式。

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等知识编成顺口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教材分层次教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化学用语在全册书中的分布,按照教材编排的层次,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从“绪言”至二单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

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每节课3―5种,学生不感到负担,愿意学。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元素符号,为今后正确书写化学式作好准备;从“绪言”接触物质开始,就可注明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经常见一见,不作其它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实际上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上有了发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从第三单元至第五单元是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

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用元素符号与离子符号写化学式,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初影。

3.从第六单元至第十一单元,巩固、理解和应用化学用语。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是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理解是基础,运用是关键!

三、讲练结合,提高理解记忆与书写效果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问题,如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解答。理解体会,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四、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的正确规范

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故教师的教学与示范从一开始就要做到严谨,避免学生最初就混淆不清。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及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至始至终都要规范!

1.过好元素符号关。

(1)树立超前教学意识,从第1节课就开始化学用语教学。初中重点掌握的元素符号有33种,第一节化学课老师应把这33个符号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三类教与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符号思维认识。

(2)轻轻松松学元素符号。先制作教具:一面写元素符号,一面写元素名称。第一步读、认:先集体认识再个别认识,也可采取互动游戏:学生从卡片中抽取,读出它的名称。第二步写:注意正确的书写,多写多练,同时指出学生的优劣。第三步:检查效果,重点检查后进生。

(3)元素符号巩固教学持续到第三单元学完之后,采用听写,对个别后进生采用人人过关等手段,来强化学生记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的33种元素符号。

2.过好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和原子团化合价关。

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并且每节课上课读一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

3.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

在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是基础,化学式是关键,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好比英语中的单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的式子表示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式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化学式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本技能。但由于书写化学式所需的有关知识记忆量大,抽象性强,极易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学生在写化学式时,常犯错误。

(1)持之以恒、日滴月累记忆化学式。同样强调超前教学意识,每上一节化学课都应该归纳本节课见到的物质化学式,布置学生抄写记忆,坚持课前的小测,检查书写化学式,及时巩固,增强学习信心。

(2)化学式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变无味为有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学中体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式的兴趣,从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化学式的书写。

4.过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

化学方程式就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学好初中化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化学方程式掌握不好,那么必将影响后面有关化学方面的学习。

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五个书写步骤:写、配、等、标、查。①写就是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就是配平化学方程式;③等就是将横线改成等号;④标就是标注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⑤查就是检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完整。特别要加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练习;其次是课本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均要求学生记忆,并且每周定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学完上下册后把教材上的化学方程式分类印成题单,让学生记忆,并定期检测,做到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总之,化学用语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强求学生一次性的就弄懂、弄透;而要在实践检验中加深体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最终使学生会读、会写、会用化学用语,全面提升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元素篇(2)

一、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化学式的意义包含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宏观上表示物质以及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一个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由于化学式所包含的意义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且记忆起来是件很费力的事情.我建议对于微观含义将其内容宏观具体化.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表述出化学式的微观含义.化学式的意义还要举例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学会水的化学式意义以后,立刻用另一种物质,比如二氧化碳进行练习和反馈.在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之后,尝试将元素和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对比和总结,使学生对化学式的意义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我们在表述它的化学式的意义时,要注意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意义的不同,这一点也需要在具体的练习中给学生指出并加以说明.

二、循序渐进,整合教材内容

按人教版教材的顺序,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时,已经学习了离子并能书写出离子符号.具体的方法是,按原子结构示意图判定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确定形成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书写出离子的符号.这个过程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很困难,并且像原子团以及原子序数在20号以后的元素的离子,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无法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就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课题的内容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多数元素的化合价与对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相等,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化合价来书写离子符号.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不能忽略由原子结构示意图来推导出离子符号的这种做法,因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毕竟这两种方法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能将这两种方法都熟练掌握并加以理解,将会对化学用语知识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理解并学好高一阶段的化学知识.

初三化学元素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1

在一次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即兴演讲的环节中,评委老师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如果化学不再中考,你会如何教?选手们基本上是统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学不参加中考将会如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验,开展探究,联系实际和启迪思维。言外之意,中考束缚了他们化学教学的手脚。最近,在一个大规模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向教材主编发问说,教材习题中“铁生锈”不应该算作化学性质,应该加一个“能”字或“会”字,即“铁能生锈”或“铁会生锈”。教材主编解释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并告诫初中化学不要教得这样死,也不要揪得这样细。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地说,万一考到了是算错还是算对呢?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纷纷赞同这位教师的忧虑。

这两个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学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功能。常常表现出教学的知识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学生确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稳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即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压缩新授课课时,延长复习课长度等;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知识抵达不到价值的层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学教学很难上升到学科启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级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中考成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制约。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长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上,教材中具体形态的知识不断清晰,而学科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却不断模糊。

为此,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要回归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性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以下具体论述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 回归学科兴趣——多一点实验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学科,兴趣理应是教学长期关注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少老师片面地追求进度和所谓的课堂效率,常常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设计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学远离了初中化学还是一门新学科的客观事实,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尤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实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虽然实验会增加教学成本,如教师准备的经历、课堂教学时间等,也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而且有时候从知识的接受效率上来看,实验比不实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实验可以产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兴趣,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哺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学中少一些题多一些情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案或导学案中把知识转化为了题目,教学过程演化成了做题、讲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变得没有兴趣。课堂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题,因为情境是指向学生内在的,而题往往是固着在知识上外在指令于学生的。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确需要的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题也要尽量设计为问题情境,避免生硬和简单化训练。

二、回归学科之基——凸显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之基,也是教学中处理化学学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多和少的关系的根本凭据。

1.要知道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内容范畴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元素的有限性的观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基本学科观念。

2.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尤其关键。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上,学生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抽象难懂。其实元素的本义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化学上对于元素的定义,即化学元素的定义,但它仍然服从于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本义。元素概念的教学可以沿着元素本义、化学元素和科学元素观的线索,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导入部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组成千千万万的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国古代哲人们就提出了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即“五行学说“,其实这五行就是五种元素。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到底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从元素的本义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学家波义耳认为通过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例如水电解中水分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分,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给出元素的化学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并结合事例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确立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科学的元素观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月球中、来自外星球陨石中元素分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元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明确世界万物虽发生化学变化而元素是不变,从而升华和回归元素的概念。

3.就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科重要知识的教学进行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当作静态的知识来教,采用的方式以说教和训练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认识和确立观念的层次上。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如果通过简单的现象和科学事实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很小、运动和有间隔,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强化,这样的教学就是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仅仅作为知识来教学。如果作为观念来教学,那就要让学生能确信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以上的教学要作较大的改造,即通过生活中一杯水变少等现象引起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思考并显现学生已有的看法,随之提供一些典型现象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假说、解释或获得科学证据,以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有看法,从而初步形成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可见,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内生性的、建构性的,而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往往还需要逐步的、持续的教学过程来加以深化。还是上例,随后“分子、原子、离子、电离”的教学就是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上的丰富,教学时要注意与之前形成的粒子观念相呼应,在阶段性复习时还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 回归学科思想方法——观察、比较与分类、假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假说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实验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模型法在初中化学中体现不明显,这里就主要说明观察、分类和假说。

1.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观察作为化学启蒙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不但在教学前期没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不重视训练学生观察,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实验课上学生常常是动手时热热闹闹而动脑时冷冷清清。化学教学中要通过明确实验目的来引起观察的动机;要通过清晰实验过程来明确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程序和观察的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安静观察的氛围,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2.比较与分类——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逻辑方法

在化学研究中,由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化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比较和分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与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种化学假说,发展化学理论。因此,比较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比较是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可以在教学上进行很好的实践。如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与元素的比较,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比较,碳的几种单质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几种金属性质的比较,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的比较等等。分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初中化学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分类的方法,如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性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分类等等,而且在章节编排上也逐步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单元标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标题是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常见的酸碱盐等。

3.假说——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假说赋予探究魅力和促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假说和检验的过程,假说推动了化学新理论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发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假说和求证的过程: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排列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预言了镓、钪、锗三种未知元素的存在——预言被证实,周期表的假说被人们接受——氩元素的发现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据(即按原子序数排列),确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形式。

基于假说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假说,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其教学方式主要有:其一,渗透式地体现假说。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就可以适度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假说的科学魅力;其二,围绕假说开展探究性教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放在科学史的背景下,由拉瓦锡从“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的实验提出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假说切入,把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实验作为验证假说的角度展开教学,从而让整个教学因围绕假说而具有浓厚的探究性和科学人文性;其三,把假说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体验科学的本质。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提出物质构成的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再去解释一些现象,从而确立粒子的观念。再如,核外电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的教学,先通过观察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排布,提出稳定结构的假说,接着利用稳定结构的假说推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后提供印证推测的客观事实,如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氟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更活泼,在低温和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同很多物质反应,从而把假说变成“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认识。

四、回归学科基本技能的本质内涵——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书写、化学基本计算是初中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来掌握,也需要通过内涵理解来体会。

1.有些技能可以进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实验操作中的液体倾倒,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为什么倾倒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为什么拿瓶子时标签要正对手心等等操作要求,这样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学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显其意义内涵,唤起技能学习的动机和领会技能所承载的价值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可以通过对“为什么用‘H2O’来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讨论,来体会化学式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从而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和引起书写化学式的内在渴望。再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先讨论“如何定量说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与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剂中比较溶质、一定量溶质中比较溶剂、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等基本思路,然后再从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这种思路中引出溶质质量分数及计算。这种从技能的意义背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技能本质内涵的教学既促进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学科价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学要从基本原理出发,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教学,首先并不要急于对列关系式及计算的基本格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2g氢气和8g氧气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种物质的质量确定其它物质的质量也就被确定,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体会到这一点,根据已知量列关系式也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技能教学不能单纯化和单一化,要从其内涵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让技能教学变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点,虽然从学科整体上看内容容量和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学科启蒙的地位上看教学要求很高,而且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启蒙的主要内容,回归学科素养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初三化学元素篇(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5

在初中化学阶段,对于“元素观”的基本理解是: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100多种元素组成了世界上数千万种物质;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包括元素种类不变、质量守恒;每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类原子,由于原子不易发生变化,所以元素不易发生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的种类、原子结构排布等周期性变化的直接体现形式。“元素观”以这种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得观念的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深刻思考和反思体验中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在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写道: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材内容中,通过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又是通过各级主题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来支撑和建构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本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不仅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利用这些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上述核心化学观念。元素观是化学学科观念之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对元素观的构建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是元素观构建的起点教学,也是元素观体现较为集中的一个课题,上好本课题对构建元素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元素》两个课时的教学中对元素观构建关键设计如下:

一、温故而知新,引出元素的概念

教学片断一:

[教师]二氧化碳、氧气分别由什么构成?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

[教师]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分别由什么构成?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展示]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的球棍模型。

[教师]这两种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

[学生]氧原子。

[教师]二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回看教材53页表3-1。

[学生]都是8。

[教师]把质子数是8的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教师]把质子数是1、6、11......称为什么元素?

[学生]氢元素、碳元素、钠元素......

[教师]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教师]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那么元素的概念能否描述为:元素是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或元素是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多媒体展示以下两个表格:

[学生]三种碳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都是6,而中子数分别为6、7、8不同;三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都为8,而中子数分别为8、9、10不同。以上两个表格中数据充分说明,元素是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请对照教材54页图3-12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回忆离子的形成过程,列举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电子数是多少?

[学生]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都是11,而电子数分别为11、10不同。

[教师]请再举出氧原子和氧离子的质子数、电子数是多少?

[学生]氧原子和氧离子质子数相同都是8,而电子数分别为8、10不同。

[教师]用以上两个实例说明元素是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元素概念是第一课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学生在没有同位数知识准备时,难以理解,学习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实际应用中与原子混淆。为解决以上难点,我在“教学片断一”中通过设置问题链――逐层分析――得出概念――思维辨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元素,并加深对元素概念理解,为元素观的初步建立打下基础。

二、讨论见真知,得出元素守恒观

教学片段二:

[多媒体]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O2 SO2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学生]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设计意图:元素观中还包含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的元素守恒观点,这一观点是元素观的核心点之一,但由于在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原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了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的铺垫,本课时又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因此对这一观点的学习,是重点但不再是难点了,再者本课时对该观点只是初步学习,因此该观点本课时不宜过度拓展,因为在第四单元利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会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动画示意,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在“教学片段二”中我直接让学生对照实例讨论,初步构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的元素观这一核心观点。简明扼要,直击要害。

三、联系微观、实际,突出元素物质观

教学片段三:

练一练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加以改正。

1.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构成。

2. 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学生]1. 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或水由水分子构成......

2. 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上述的两个习题中提到了分子、原子、元素、物质等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用标箭头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让他们相互讨论纠错。

[多媒体]:

1.二氧化碳由 组成。

2.二氧化碳由 构成。

3.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知道了元素的概念,但对它的认识是表面的、空洞的,那么如何让元素直观和丰满起来呢?那就必须让元素与物质联系起来,在学生已知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的基础上,我注重联系微粒观和生活实际,在“教学片断三”中我采用练习――总结――对比――再练习的方法,让元素与物质联系起来,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也能摸得着。通过讲解、训练和对比,初步构建元素观中的元素组成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组成了世界上几千万种物质这一观点。

教学片断四:

[教师]活动一:调查元素在地壳中、空气中、海洋中、生物细胞中、宇宙中等处的分布情况。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地壳中:O、Si、Al、Fe...... 空气中:N、O...... 海洋中:O、H、Cl、Na...... 生物细胞中:O、C、H、N、Ca...... 宇宙中:H、He......

[教师]活动二:调查食品、补品、饮料、调味剂等物质的元素组成情况。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展示一:

展示二:

产品名称:自然食用盐

配料表: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钙(以Ca计)mg/kg≥500

镁(以Mg计)mg/kg≥1000

钾(以K计)mg/kg≥300

碘含量(以I计)20-50mg/kg

净含量:400g

分装者名称:福建福州盐业分公司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元素存在于物质中,它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身体大量缺少某种元素时,就会生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均衡的摄取各种营养元素。最好是从食物中去获得。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

[多媒体]1.儿童、青少年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的症状;

2.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3. 一些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

设计意图:在学习元素分布情况时,没有采用教师介绍或阅读记忆的方式而是设计成“教学片断四”中的研究性学习,分小组分任务调查元素的分布情况和收集食品、补品、饮料、调味剂等标签,在小组收集资料和汇总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元素存在真实性,让元素在学生的脑海中丰富和生动起来,真正意识到元素存在于身边的物质中,巩固元素的物质观。

四、结合元素周期表,探索元素规律观

教学片断五: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和16个族。

[探究]1.参见教材60页图3-17和61页表3-3,在元素周期表中逐一查询这些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等)并将其中标明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含量的多少、属于金属元素还是属于非金属元素等)。

2. 考察每个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

[学生]每个周期的开头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除第一周期外,其它周期从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呈周期性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元素》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应用和存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已有了常见的一些元素,但是是个别、零碎和局限的。如何让元素系统呢?《元素》第二课时中对元素周期表教学是让元素有序系统的关键一环。初中化学对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要求是很低的,新课标中要求是: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因为要求低,教师容易忽略该内容的教学,教学中往往是一带而过。只是不利于元素观构建的。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是元素观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这一课,让元素有序、规律化,是构建元素观的关键点之一。在“教学片断五”中我采用观察、讨论――汇报总结――再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标教学要求范围内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有一个初步认识,从宏观角度初步构建元素的规律性观点。

教学片段六:

[多媒体]

以上是1-3周期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观察:

1.每一个横行(周期)排列特点。

2.每一个纵行(族)排列特点。

3.每个周期原子结构呈现哪些周期性变化?

[学生]每个周期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每个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每一个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依次增加・・・・・・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对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如果只停留“教学片断五”的层面,那么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表面的、浅层的。既然学生已经有了原子结构的基础,我认为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层面再认识元素周期表,再总结出微观层面的周期律,这样学生对周期表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也从微观角度初步构建规律性观点。

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程后在头脑中提炼的,在考察相关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概括性认识。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一种化学观念的构建要有一个完整规划体系。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元素观的呈现形式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空气、氧气的性质和变化的基础上进入微观世界,让学生接受微粒、认识各类微观粒子,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扎实的微粒观,再基于原子概念提出元素概念,逐步构建元素观。这种构建思路是:分子和原子―原子―原子结构―离子―元素―物质分类―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再通过化合价、依据化学式和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帮助学生对元素的认识从定性走向定量。因此对元素观的构建不是仅依赖《元素》这两节课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这两节课的教学只是建立起元素观的基本雏形,在后续的教学和训练中还要不断的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元素篇(5)

根据长期的初三化学教学经验,我发现元素的学习往往是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开始,因此这部分教学的成功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有人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读懂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仔细地研读了2012沪教版的化学上册教材,体会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化学课程标准在认识化学元素一栏提到: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这个观念贯穿在整个初三化学知识体系中,因此元素的学习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元素教学是学生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的基础。

二、初识元素

从整体上看,沪教版教材首次提到元素在第一章第二节15页,“木柴、石蜡、砂糖和面粉等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这些物质烧焦或烤焦后得到的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正是物质烧焦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将学生们带到了元素面前,并且意识到“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在这段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空气成分的发现”,为什么如此安排?对化学史稍作研究就可发现其中奥妙。

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提出,宇宙间只存在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它组成万物。元素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这是最早的四元素说。

四元素的说法,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发扬光大,才得以有系统的确立。他反对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即物质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组成),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土、水、空气和火组成。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四元素说占据统治地位。直到罗伯特・波义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说的错误,使得化学得以迅速发展。他在1661年发表《怀疑派的化学家》,为化学元素作出了科学而明确的定义:“它们应当是某种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或是互相构成的、原始的和最简单的物质”。“应该是一些具有确定性质的、实在的、可察觉到的实物,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这个朴实的科学定义为人们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组成指明了方向,为使化学逐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空气成分的发现”是对四元素说的沉重一击,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史实。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激发学生对化学史的学习兴趣。

教材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介绍了元素符号,并明确提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但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只不过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物质。”

在教学中,这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始元素教学的好时机。同时学期刚开始,学习任务较轻,我在周末布置学生背诵1-20号元素名称。学生按五言绝句的方式将20个名称断成四句,朗朗上口,很快就读熟了。趁热打铁,我在第二、三周布置背诵1-20号元素符号,学生们经过两周的准备基本熟练地记住了初三常见的元素符号。

三、再识元素的重要实验

在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介绍了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按照氧气,二氧化碳的学习方法,本节应该先学习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并没有,只学习了水的组成。也许是考虑到水的性质太熟悉的原因,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水的组成的发现是对四元素说的再次重击,水的合成否定了水是元素的错误观念。1781年,普利斯特里将氢气和空气放在闭口玻璃瓶中,用电火花引爆,发现瓶的内壁有露珠出现.同年卡文迪许也用不同比例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反复进行这项实验,确认这种露滴是纯净的水,表明氢是水的一种成分.这时氧气已被发现,卡文迪许又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试验,不仅证明氢和氧化合成水,而且确认大约2份体积的氢与1份体积的氧恰好化合成水。这些实验结果本已毫无疑义地证明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但卡文迪许却和普利斯特里一样,仍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82年,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用红热的枪筒分解了水蒸汽,才明确提出正确的结论:水不是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纠正了两千多年来把水当做元素的错误概念。

也许是考虑到发现水的组成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必要让学生们重温历史,向化学家们致敬,教材安排了电解水和点燃氢气的实验,虽然实验条件不同,但是也能从当年拉瓦锡的研究角度了解水的组成。

四、“水到渠成”――形成元素概念

化学史的资料显示,到了19世纪初,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终于联系到一起了。此时,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其要点之一: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元素的教学出现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在介绍了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后,学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遵循了人们认识元素的一般规律,为理解元素的概念做足准备。我们仔细阅读教材74页和75页这部分内容,仅仅100多字,虽然内容很少,但实际上它的相关信息已经大量分散在教材之中,到这里元素的定义水到渠成,不必多说什么。

所以在进行元素教学之前,我就有意识地将人们认识元素的历史渗透进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当时科学家们的想法,这样也降低了元素的神秘化。告诉学生,今天的我们不必做实验也可以知道许多物质的组成,只要有物质的化学式即可,因此学会根据物质的名称写出化学式很重要,这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从“元素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读懂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提倡的“用教材教”的第一步,然后才能摒弃以往的“教教材”。在具体的实施前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拥有的教学资源预设相应的问题和铺垫,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实现对教材的内容的优化组合。

初三化学元素篇(6)

一、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

多元化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改变学生乏味枯燥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初中化学教学有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方法灵活多变,实施多元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化学主要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初中“化学用语”规范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所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素养。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与化学是息息相关的,老师应该利用这一点,从生活出发延伸到具体化学物质元素及符号,寻找一些身边看得到、摸得着的化学元素提供给学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化学式与化合价》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一)引课。

在引课中要尽量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化学元素,如氧气、过氧化氢、氯化钾等实物,以小组比赛制的形式通过不同化学符号分别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式简单明了的特点,也真正突出了本案例研究的策略之一:化学元素与“化学用语”名、实结合,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二)新课。

通过活动一,对化学元素的认识促使学生对化学式的概念进行独立界定。具体活动是: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是否任何物质都存在化学式?是否同一种物质化学式也一定相同?化学式是否可以随意书写?”通过三个连续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化学式书写与使用的具体规范及注意事项。与此同时,可以将这两个活动结合构建另外一个教学框架――如何通过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配平化学方程式;活动三:通过前面两个步骤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层面认识化学式的含义和化学用语。活动四:最后让学生写出不同化学元素组合的化学方程式及规范其读音。此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适当追加课堂练习对教学成果加以巩固。

三、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启示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用语如同一个人的名字,在众多化学元素中起着区分每一项化学物质的作用,在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合价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离子结构示意图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看似复杂,体系庞大,但是容易从具体教学内容抽离出简单的化学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寓教于乐,通过小组实验、比赛及制作卡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在,避免学生因为过多的化学元素而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注重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在为每个学生分配任务时,也需要对学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分配合理任务,注重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分配也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初中化学用语教学模式不仅让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活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教学任务的明确性,不再“满堂灌”知识点,而是通过多元化手段剖析问题。

(三)建立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沪教版教学规划中,明确提出教学目标体系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老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及时评价,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课堂小测、提问、周考、期中、期末的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检验自己成果的重要时刻,老师评价也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老师可以设立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主动参与,提高自信。老师在评价中要以鼓励为主,用鼓励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步给予肯定。初中生思想和价值观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老师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初中化学又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所以针对初中化学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通过合理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四)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针对初中“化学用语”教学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化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化学用语的规范和掌握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而不要把化学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也要加强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总结对比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的进行,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封闭式教育模式[2],学生在多元化教学下,不仅对教科书有了新的兴趣,而且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新鲜感。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生活。

通过多元化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老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师生情发生了变化,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求知欲也被激发出来。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会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准备课件,生活之余也会观察身边与化学相关的内容,为课堂增添色彩。为了给学生提供高效率、减压的学习环境,多元化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多元化教学手段对于初中“化学用语”课堂教学的意义深远,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需要调节化学实验任务。规范使用“化学用语”更需要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学生在老师正确的指引下,才会跟上时代的脚步,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出多元化人才。

初三化学元素篇(7)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化学工作者们常常会利用化学符号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掌握化学符号语言是化学工作者们的基本技能。而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学习好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分化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而对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研究化学用语教学是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而言,在还没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科学方法时,就要学习很多化学用语,确实有点困难。再加上化学用语本身很抽象枯燥,就成为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内容,导致大部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化学用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化学教学,我发现目前中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运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化学用语掌握的不够准确。化学用语是一套简明、严密、通用的化学符号系统,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准确地掌握化学用语,并且会写、会读、会用化学用语。然而,学生往往是模棱两可地完成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用语掌握准确程度降低导致成绩出现分化。

第二,对化学概念形成的缺乏制约了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使用。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才能认识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使用。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但是,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学生也占少数,最终导致成绩分化。

第三,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差,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用语的能力普遍较低。

二、“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中学教材中化学用语的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

1、元素符号是化学用语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初三学生首次接触的化学用语,准确无误的记住27种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既能够让学生记准元素名称和符号,又不会让其失去对化学的兴趣。在元素符号学习阶段,应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提前感知,分散式记忆。一两节课就让学生记住27种元素名称和符号确实困难,教师应当提前让学生感知元素名称和符号,分散记忆降低难度,轻松的学习,提高对化学的兴趣。如在每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一到两个元素名称和符号,在下一节上课前检查记忆情况。其次,完善元素相关知识,整合记忆。在正式学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基本上熟记了27种元素名称和符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元素的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通过这样记忆,就可以使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学生津津有味的读着这些顺口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又掌握了化学知识,一举两得。最后,及时纠错,区别相似的元素名称和符号。教师在课上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元素名称和符号进行小组检测,提高学生的准确率。

2、化学式是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组成,对初中生来说,记忆化学式要比元素符号困难,而且容易忘记。在化学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化学式特点和学生的接收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测略,完善学生化学式的知识体系。在化学式的学习阶段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逐节渗透,循序渐进。从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出教材中出现的熟悉物质的化学式,并要求学生记忆,教师随时涉及随时考查,学生随时记忆书写。这样循序渐进的积累,当进行化学式教学时,学生基本记住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自然轻轻松松地掌握化学式,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完善化学式相关知识,整合记忆。为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教师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讲解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可编制成顺口溜:“化学式有意义,宏观可表物质,也可表物质组成;微观可表分子,也可表分子构成;数字放前面,只表分子个数”。

第三,强化组合规律,注重化学式的读、写。对学生来说准确书写化学式比读难,往往读与写脱节。

最后,及时强化刺激,加深记忆。刚开始学生书写化学式有点慢,会有意识别不同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但经过反复多次书写,学生书写速度和准确度会大幅度提升。

3、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用语中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是环环紧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顺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以实验为基础,将客观化学反应抽象为具体的符号表达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奋点”,让学生变得乐学。在化学方程式学习阶段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抽象概括能力。 化学反应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那么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概括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多种配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方程式来讲解方程式的配平。配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定1求系数法、归一法等。教师可以将方程式书写过程可概括为:“一写、二配、三标注”。

初三化学元素篇(8)

我们首先对高一新生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方法运用很一般;在学习方法运用上与初中相差不大;教材内容较简单,但是配套的习题较难;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多讲解题技巧;希望老师多整理知识要点,归纳重点、难点。

(二)教师问卷及访谈结果与分析

访谈中教师分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主要的特点是记忆性的知识较多,灵活度不够;解题针对性较强,思维训练不足,知识不系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二、比较初高中课程内容特点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在内容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教材过于注重“三序结合”将难点分散编排,使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2)形象思维的训练不够;(3)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有些脱节,教材中示范性计算例题太少,但练习题中对计算方法、计算技巧要求较高。

三、编写好衔接教材是实现学生顺利过渡的最佳措施

(一)理清初、高中教材中需衔接的内容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2.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进行加深、完善的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来介绍;(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掌握常见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的具体性质和用途。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物质的量为核心,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和粒子数等物理量之间的熟练运用。(2)差量法的应用: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二)根据高中教学所需编写初升高衔接教材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基本定律和化学量、化学用语、溶液、结晶、结晶水合物。

第二单元 基本理论:结构的初步知识、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实质、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电离。

第三单元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各类物质及性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单元 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解度与质量分数换算的计算。

四、使用好衔接教材是实现学生平稳过渡的根本保证

(一)上好绪言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高一第一节化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信心。

初三化学元素篇(9)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九年级1、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一学期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9.1~9.9)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9.10~9.16):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7~9.23):空气、氧气。

第五周(9.24~9.30):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六周(10.1~10

.7):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第七周(10.8~10.14):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5~10.21):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29~11.4):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一周(11.5~11.11):机动

第十二周(11.12~11.18):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19~11.2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6~11.2):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0~12.16):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7~12.23):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初三化学元素篇(10)

一、纲举目张,引导学生搞清初中化学用语的基本类型

初中化学用语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四类,每类中又分为若干小类.

第一类,元素符号.如“碳(C)、氢(H)、氧(O)”等.

第二类,微粒符号.

(1)原子符号.

(2)分子符号(同化学式):a单质气体分子——右下多加2 ;b简单的化合物分子——常从名称写出.

(3)原子团.

(4)离子符号.根据化合价来写.

(5)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符号(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

(6)原子、分子、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7)能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分子等微粒符号.A原子用球表示,不同的球表示不同的原子.B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通过相连的球表示.a单质分子用一种球一种结合方式表示;b化合物分子用多种球一种结合方式表示,氧化物分子用一种球一种结合方式表示;c一种球分散开来表示自由的若干个原子或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物质;d球与球以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表示混合物.

第三类:化学式与化合价.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分子式),先读右写.

(2)根据化合价(有时要结合命名规则)写化学式.

(3)标元素化合价.

(4)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并标示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5)写溶质的化学式.

(6)溶液中的离子符号.

(7)根据物质特性(征)写化学式.

第四类:化学方程式.

“四步走”,即弄清化学反应“三要素”(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准化学式、配平化学计量数、条件箭头明.

二、入木三分,引导学生认识和应用化学用语书写的基本规律

1.元素符号与原子符号的关系:同形.

2.化合价与离子电荷:同性,同值.

3.分子符号与化学符号:同形.

4.物质专业名称与化学符号:先读“右”写.

5.单质中元素化合价:0 .

6.微观示意图与物质分类:如“一种球一种结合方式表示单质”.

7.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关键得分点:化学式、配平.

8.根据化合价书写简单化合物化学式:可用“交叉”法将化合价的数值写在元素的右下角.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书写简单的化学符号,本人自创了化学数字歌.通过化学数字歌,指导学生书写简单的化学符号:化学符号天天见,微粒数字写最前,从此只有微观义;化合价标正上方,离子电荷右上显,数字位置要分明;右下角数最易错,分子原子先后说,小心谨慎要记牢.

三、由易到难,利用谐音等加强记忆指导

例如,元素符号的书写,不宜一下子让学生掌握课本表格中所有常见元素符号,否则既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本人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记忆只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常见元素.

四、逐步强化,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与测试

1.循序渐进,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必从书写元素符号开始.可先从8种只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元素开始训练,然后要求学生写出地壳含量最多的5种元素,接下来要求学生根据化合价书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2.精选习题,加强对比与系统训练

例如,用化学符号表示:1.氮元素;2.2个氮原子;3.2个氮分子;4.n个铵根;5.m个硝酸根;6.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7.氮气;8.五氧化二氮中氮显+5价;9.-3价的氮元素.

初三化学元素篇(11)

 

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

 

1、元素符号(33种)与离子符号(5种)

 

2、原子结构示意图(22种)离子结构示意图(5种)

 

3、化学式(108种)

 

4、化学方程式(62个)

 

5、电离方程式(11个)

 

新编教材不仅删去了电子式,减少了元素符号,降低了对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变的反应规律的要求,而且对章节编排做了改进,分散了难点,选择了合理的知识梯度。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1、运用兴趣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可以提前逐步渗透、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要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教学中重视牢固地掌握元素符号,进而熟练地写出化学式,就可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好的记忆效果。

 

2、根据教材分层次教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

教师应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化学用语在全册书中的地位,按照教材编排的层次,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①从“绪言”到第二章第三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