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篇(1)

关键词:国土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协调

大家都知道,国土资源是涉及面比较广的一个工作,利益群体广泛,每个部门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着想,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来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比如,保护难度增加,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进行有关土地方面的交易要不断的加以规范,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办事的效率。新形势、新任务,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耕地保护

要想保持农村农民不断的增产增收,必须稳定和保持好耕地面积,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农村耕地的规模和水平,依靠集约化的技术手段,使有限的面积发挥最大的效用。作为政府部门,要统筹协调,把耕地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要能够把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相互配合,促进耕地保护的科学化发展水平。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有关人员了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牢固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国策的相关观念,自觉的遵法守纪。二是要合理配置耕地面积与非耕地面积。对于非耕地面积范围,要进行相关的绿化,使其尽最大可能发挥耕地面积的相关功能。三是要加强耕涉及的经济结构内容调整。在耕地的用地范围上,国土资源的有关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统筹,不限制经济发展的模式,要能够让耕地所有人放开手脚进行发展,合理配置耕资源,提高耕的用地效率,增加耕地使用人的经济收入。

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注意国土资源中土地流转的科学化

当前,部分地方为了一味的追究GDP各项指标的上涨,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在国有土地资源的保护当中,更多的表现在土地资源被擅自改变用途,且属违规操作,光天化日之下损坏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导致当地百姓怨声连连,不但没有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土地流转的科学化,必须坚持在总量进行控制,土地流转上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依法依规办事,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尤其是要注意限制将农用耕地性质的土地转变为经济开发的土地。但也不是说全部死搬硬套,一个标准。也应该把土地推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土地的流转类型,但要保持土地性质的维护。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流转。另外,还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妥善处理好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的推进土地流转的科学化水平。

三、国土资源规划中要时刻牢记集约化用地

有许多地方,在进行国土资源规划中,为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牺牲土地为代价,盲目的进行增加用地计划以及规划指标等,结果使土地的效用发挥不是很明显。实际上,我们必须在土地集约化经营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能够真正发挥效用。首先是要优化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对于确定下来的规划内容,要能够坚决予以贯彻落实,不要反复对其进行更改,避免流于形式。其次是要建立科学的土地补偿制度。对于土地本身来讲,要想在促进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用,集约化的经营是必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损害个别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及时的予以补偿,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还要注意对浪费土地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集约化经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集约化的方法手段运用其中,才能推进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真正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四、简化审批程序,使国土资源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

社会矛盾的激化,往往都是由于政务不够公开。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工作进行阳光化操作,要使国土资源的管理更加的民主、透明。尤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一个很小的纠纷,很可能会在网上形成一个群体性的事件,进而导致社会不和谐。因此,要能够把大事化小,将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逐一排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要在更加注重民主、透明。另外,我们要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创设一个较好的舆论空间,促进本地区投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发展,使外商进来得,并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使其不愿走。

篇(2)

关键词: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SOA

Key words: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nterprise information;SO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6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勘测单位在人才、装备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业务范围和来源也大幅增加,单位内部的日常管理也日渐庞杂,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频繁,单位领导和各部门的办公以及决策使用的信息需更加丰富、准确、及时。而当前,大多数勘测单位的各类管理办公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人工的、高消耗的传统模式,或仅仅实现了部分办公自动化(即OA),普遍存在信息流转高度依靠人力,信息传递介质基本依赖纸张,信息传递速度慢,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等缺点,容易造成以下后果:①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②信息安全和可追溯性差;③制约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急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办公管理、业务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种管理类型集成起来,在一个系统中通盘管理。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降低办公成本,规范勘测项目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产生经济效益。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是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直属的事业单位,拥有国家地籍测绘等7项甲级资质,2项乙级资质,主要开展了以遥感监测、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的“3S”技术集成服务,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调查规划创新型服务和以土地勘测、房屋面积测算为重点的便捷化服务。

至2012年8月,全院设有5个职能部门,10个业务部门,11个派出机构,2个科研平台,并下设国有高新技术企业1个。

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1 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理解勘测单位的组织架构、业务特点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设备和已有基础,本着急用先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完善的原则,以办公管理为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最终形成适合本勘测单位特点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系统化、一体化、标准化的思想,首先建设网络支撑平台,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基础支撑;然后在此环境上搭建工作流引擎、智能表单设计器与报表生成器等通用组件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外部接口,最后在此基础上建设办公管理等模块,体现在各自的专题门户中。

2 系统主要功能

综合管理办公平台主要在办公管理、业务管理、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党团管理、工会管理等8个方面都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图2)

2.1 办公管理 办公管理模块是日常使用的重点,除实现传统的收文和发文等功能外,还包括上级指示(电话)、政务督办、固定资产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办会申请、会议室管理、车辆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办文、办会、办事的网上流转。

2.2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按照勘测项目管理的全流程进行设计,同时以此为核心,纳入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

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子模块、项目实施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档案调阅子模块和台账管理子模块等。

2.3 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也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业务管理模块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工作的特点进行了设计,也纳入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子模块、项目实施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成果管理子模块、科技论文管理子模块和台账管理子模块等。

2.4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监管和实时更新。主要包括职员信息管理子模块、日常事务管理子模块和薪酬管理子模块。

其余的模块其功能特点相似度较高,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

3 系统主要特色

3.1 SOA框架 系统统一的设计和实现完全基于SOA面向服务构架,将人员机构管理、授权管理、任务管理等各共有的基础组件功能封装成粒度合理的服务,尽可能实现基础功能的复用。

3.2 文档编辑安全控制技术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Microsoft Word 作为文件的编辑器,拟稿、审核、修改等工作均可以在线完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限制用户的编辑行为,同时提供了“修改痕迹”功能,可以随时查阅领导修改和批注的要点,也可以随时恢复公文的修订过程。

3.3 业务流程的构建和优化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依赖计算机程序化的流程,但现实工作中并没有现成的流程图可供使用,因此必须将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初步构建起符合单位特点的流程框图,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优化,如针对拟稿类型多样的情况,单设了“材料起草”流程,交由办公室来判断文件的类型,从而启动相应的发文流程。

3.4 内部逻辑关系和数据分析的实现 对于勘测单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等都涉及到很多数据,以前依托手工进行处理的情况极易造成前后不一、上下脱节等问题,现在通过加入判断语句,可以迅速实现预警预报。通过数据的集中管理,可以快速实现月度产值分析、质量动态监管等管理功能,可有效地进行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勘测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提高办公效率、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够全面梳理各个管理环节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促进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文件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促进事件的高效运转。三是能保障院内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协同办公。四是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的无纸化运转,节约了办公经费,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炳中.国土资源部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3):3-6.

[2]周琦.建立北京矿治研究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J].矿冶,2008,17(2):117-119.

篇(3)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提升,公共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现代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形势,进一步深化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服务职能。新时期,针对国土资源信息管理,构建和完善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共享与服务监督,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土资源及公共信息服务分析

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相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所谓公共信息,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体都能够自由获得的相关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带有不同程度的竞争性,总体来看,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消费的无损耗性特点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基本属于公共范畴。公共信息服务是相对于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制度安排与执行以及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等相关信息实施开放与开发服务的过程。随着当前信息科技的发展,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已成为政府推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国家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社会性公共信息资源,采用信息科技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提供相关公共信息服务的系统形式。相对于国土资源来说,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信息依靠电子科技面向社会的外延和拓展,丰富了国家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从更大范围内发挥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对公共信息的全方位和多样化需求,随着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化与落实,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各种服务职能的不断转变,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的运行方式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构建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成为当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国土资源公共信息的来源及服务需求

国土资源信息来源广泛,多数来源于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国土资源管理数据是国土资源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汇交和统计相互联系,数据自下而上畅通流动,数据信息完整性程度高。另外,长期以来进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地质环境勘测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构成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数据,成为被社会广泛应用的信息财富。

相对来说,国土资源是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它的合理配置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土资源信息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是企业进行资产投资决策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息。随着我国民主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对政务管理的信息需求迫切,因此,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国土资源的政策法规及政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义务。

3.建设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策略

新形势下,实现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需要落实如下策略:

3.1 明确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目标

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是以信息功能通用型软件建设为基点,以标准化和诚信管理为主线的辐射型、服务性公益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并努力将国土资源现有信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高效、多样性的服务,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共享,体现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

3.2 优化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环境

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是围绕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咨询服务等环节形成的结构体系,为了推进国土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的公益性目标,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运用各种政策调控来加强引导和协调,通过政府采购、委托、设立专项基金、财税政策等杠杆手段来优化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的内外发展环境。

3.3 开发国土资源公共信息系统程序

利用信息科技建构信息服务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的基础。针对国土资源管理,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构筑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综合型服务程序,开发构建大容量信息数据库,设置国土资源信息的查询、导索引擎等系统程序,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在线服务功能,实现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多功能性。

3.4 构建集成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应以公众为中心,强调公众公平享受公共信息服务,要求信息服务内容手段的丰富多样性。集成式信息服务平台,属于一种能够资源共享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运作模式,由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站或机构以及公共信息共享数据库组成,分为内外信息服务路径,通过优化和采集存储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数据,承担公众信息需求的接受、输出和反馈等服务职能。

3.5 加强公共信息服务的政策创新

公共信息服务政策要素的构成是多元的,政策创新是实现公共信息服务创新的核心。国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科学标准化为目标,实现信息形成、采集、加工和服务等程序的自动化,为国土资源公共信息的开放创造条件。完善合理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灵活运用市场模式开发服务形式,创新服务主体准入与退出政策,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的高效性。

3.6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的监管制度

篇(4)

1.引言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通过合理安排国土资源规划,并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通过应用地籍信息,有利于确定土地权属,从而保障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顺利进行。

2.国土资源管理概括

一直以来,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都要经过详细的测评、计算与估化等,十分谨密,国土资源管理也可谓是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共同实现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的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本身就是综合了诸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决定着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预计从中获取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促进着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协调和规范,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属于可调节我国国土资源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大家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国土资源管理就决定着如何促进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其管理过程带来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将会不断计划提升着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

3.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3.1地籍数据组织

集动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于一体的地籍数据不仅是地籍管理的核心,也是现代地籍的基础。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因为大量的空间数据被输入以及处理,所以就需要制定更为合理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没有及时更新等问题使项目延期或者无法完成。数据库按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许多个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专题图层。数据库组织应按《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地籍调查数据库规范》严格执行。其中空间数据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包括点、线、面。需遵循地理覆盖面全、信息不冗余的原则。

3.2数据软件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在于开发土地管理地籍数据的数据库软件,这项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处理海量的GIS数据而且还能对其进行合理地管理。现在已有很多数据库软件能用二进制数据将空间数据储存于数据库中,同样的数据的输出、输入处理等也可以用属性数据来储存。

3.3系统软件结构

C/S模式结构和B/S模式结构是现有的两种常用系统软件结构,“请求—响应”这种应答模式是C/S系统基本运行模式,C/S系统软件结构的核心是数据由服务器集中管理,这个系统结构在接收客户机请求的同时还能将响应结果发送回给客户机;客户机除了可以发出请求和接收回应之外,还具备控制、计算能力。C/S系统软件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不过安装所花费的流量较少,安装速度比较快。B/S模式结构是由C/S模式结构和WEB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三层体结构,客户端可以通过一般的浏览器进行数据传输和浏览。B/S与C/S混合模式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伴随着WebGIS的发展以及地籍管理部门对网络办公的要求,使用率越来越高。数据检查、管理、输出、专题图制作和数据库维护等是C/S结构模式的核心模块。B/S结构模式的核心是系统服务,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浏览数据的基本情况,确定数据订单后传送给数据库,然后数据库把请求信息回应给用户。

4.地籍信息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4.1地籍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方案,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规划是由很多内容所组成的,包括城市总体划分、功能分区、城市设计等等,在各项规划内容的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依靠完善的地籍信息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地籍信息不仅可以作为基础数据资料,而且由于其具有空间特征,因此,通过应用地籍信息,还可以对城市容积率、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指标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升国土资源利用水平。

4.2地籍信息在地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供应土地资料,并制定完善的土地出让以及地价政策,在拆迁征地方面,需要加强拆迁赔偿管理,地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即为地籍信息。地籍信息中包括土地来源、土地所在位置、面积、信息代码等各类资料,其详细记录了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以及规划利用现状,因此,能够为地政管理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土地出让方面,地籍信息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首先,由地政部门拟定具体的用地方案,然后由地基管理部门制作地图信息,比较用地方案是否符合地籍信息数据,如果发现矛盾问题,则还需要对用地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用地方案进行调整后,即可返回地政管理部门,并签订规划后的土地出让合同,最后返回地籍系统,完善最新的地籍信息,包括土地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性质、土地用途等等。由此可见,将地籍信息应用于地政管理中,不仅能够保证土地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还有利于完善地籍信息资料。

4.3地籍信息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地籍信息是由很多内容所组成的,其中房地产产籍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籍信息是由国家负责监管的,地籍信息中的土地信息具有法律意义,因此,在房地产产权认定方面,也应该合理利用房地产产籍。在地籍信息中,房地产数据是由很多部门所组成的,包括房地产登记数据、历史用地数据、临时用地数据等等,通过合理利用各类房地产地籍信息,能够为房地产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4.4地籍信息在土地使用费征收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规划利用方面,土地使用费又被称为地租,其能够体现出国土资源的经济特征,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有利于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加土地税收。在土地使用费征收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各类信息,包括土地所在位置、土地等级、土地面积、土地用途等等,对于不同的土地,需要征收不同标准的土地使用费。因此,在征收土地使用费方面,也可以充分应用地籍信息,提供完整的土地使用资料,为土地费用的征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5地籍信息在土地监察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土地监察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土地监察,能够及时发现随意滥用土地资源的问题,比如擅自增加建筑容积率、违章建筑等等。为了保证土地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也应该充分利用地籍信息,促进城市化建设,避免国土资源流失。

5.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城市规划建设、地政管理、房地产管理、土地使用费征收、土地监察等等,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需要以地籍信息作为重要依据,确保国土资源规划合理,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磊,杨昆,赵俊三.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32(3):1-10.

[2]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27-133.

[3]姜建军.“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土资源部的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工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8.

[4]春雨.赤峰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初具成效[J].西部资源,2014(2):20-20.

[5]张淑培.国土资源部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J].西部资源,2014(4):54-54.

[6]张宝,彭志帆,赵锁志.我国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发展现状综述[J].西部资源,2012(1):135-136.

[7]刘敏.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840-3841.

[8]李玉春,丁志平.关于数字地形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作用[J].西部资源,2010(6):17-18.

[9]姚彤彤.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分析[J].西部资源,2013(1):78-79.

篇(5)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篇(6)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60-02

“业以才兴、国以才治”。在科学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地区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土地和资源的工作支持各行各业,影响深远,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富国强国的基本措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011年9月3日,同志参观国土资源部时明确表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所以要加强人才教育,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及科技领军人物”。本文基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国土资源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创新人才在国内和国外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出发,在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我国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总体情况分析

经过相关统计研究,截至2011年初,我国国土资源部人才总数为343 362 人,这部分人当中有技术人员共92 960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约为 450人,这部分人主要为院士、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专家、新时代人才百千万工程入选者、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等,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7‰。

从该人才结构上看,能对国土资源事业起到积极作用的高端人才比例不高,甚至可说严重缺乏,能够给出科研成果的更是少之又少。为此,笔者进行了国土资源部的人才进行相关调查,发现我部人才结构中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优秀领军人物比例过低。

2 国土资源中高端人才较少的原因分析

根据对全国范围内我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取证,得出了造成我国国土资源部门高端人才比例较低的原因主要由如下四点:

(1)现行地勘单位管理体制偏向注重调查,而忽略进行科学研究,导致科学创新能力出现整体下滑。目前,地勘单位的属地化改革造成其下属专业研究机构将工作重心偏向地质调查,这严重削弱了原有的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点,专业的研究力量减弱;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研究生产项目逐渐增多,科学研究项目变少,导致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忙着完成项目工作,无心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地质调查项目经常“换地”的进行项目调查,导致科研人员很难获得一个较稳定的工作环境,这造成了研究人员无法专心进行较深入的科研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

(2)在高端人才培育上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在我国土资源部内的大多数单位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人才培育,从而造成人才参加不了一些接触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活动,从而无法进行科学创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酬劳、住房及子女就学(业)方面,无法有效地满足,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在设立先进的实验室方面,实验所需的项目资金投入也远远不够,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室条件是尤其重要的,一旦在实验设施上投入的资金不够,那么科研人员便无法进行相关实验,更别提先进的发明创造。此外,国土资源部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科研人员的工资不高、地质人员补贴不够等等。

(3)科学技术人员的成长需要改善生长环境。在成长环境对研究科技人才影响的问卷调查中,35%的人说他们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环境水平,有47 %的科技人员认为自身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下所能发挥出的水平只有他们能力的一半,34%的人认为目前不好的工作环境对他们工作影响糟糕。同时,在科技人员队伍中还存在名利相争、互相诋毁等现象,这造成了整个国土资源部人才队伍中缺乏有效的团队合作,文化氛围不强。

(4)科技人才开发体系有缺陷。当前的行政问题突出,审查工程科学研究人员时,评审及日常事务监察时间占用太多,造成科研人员缺乏专心进行科学研究的政策环境;同时,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存在很多缺陷,没有形成一个公正、良性的评价氛围,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对老一辈的科研人员给予的评价及荣誉不断增多,对现有的年轻一辈的科学人员缺乏公正的评价,时常造成他们的科研成果不受重视,“马太效应”式人才评价非常明显。

3 建立人才团队,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快速发展

建设一支有创新、有能力、有次序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是我国国土资源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国土资源部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固有特点为基础,当前应以逐步推进高端后备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及骨干领军人才协调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有层次的人才团队,并对其进行分类分级培养。

3.1 着重打造一批后备人才院士

后备人才是国土资源发展的强力后盾,是创新事业的中坚力量,只有具有尖端科技后备人才,国土资源事业才能腾飞。当前主要工作是要在我部系统内挑选 10~30 名尖端人才(一级研究员、一级工程师),授予其“领军科技人才”的称号,作为院士储备人员的第一团队;同时挑选 40~50名具有国内最高水平的优秀科技创新性人才,授予“优秀科技人才”的称号,作为第二团队人才储备。国土资源部应当积极创建各种满足人才发展的条件,支持院士后备人才参与“973”、“863”重点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国家基金”等,根据院士选取标准,建立一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进行科研问题研究。

3.2 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根据以往众多诺贝尔奖获得的经验,他们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往往在20~40岁的年龄范围,地学优秀人才科技成果的出现一般都在30~45岁之间。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去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提供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资源,大力培养年轻科学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能力。当前应在重点科技培训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鼓励科研单位建立“青年专门人才研究岗位”,选择和聘请科技优秀青年人才;设立“青年人才科技奖”,表彰和奖励那些热心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研究单位领导。

3.3 重视高水平支撑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上世纪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这不仅依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核心人才,也得益于我国科研信息系统的高端效率、技术支持体系及后勤服务体系。因此,在土地资源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必须有高水平的技术支持人员包含在内。因此,必须重视仪器测试分析人员、实验室人员和科学研究支持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杂志所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规划该支撑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相关技术支持人员的编制,包括首席技术专家,邀请专家的岗位设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形成支撑团队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

4 培养科学人才管理观念,加强体制创新

美国之所以能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顶尖科学家,主要原因为美国高度重视人才价值及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上及精神上的超大空间,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诸多条件。而美国国内的许多企业实行的是自由管理制度,这提供了人才发展的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得人才能够在一个充满积极性的氛围环境下自由发展。在这种氛围下,人才能够尽其所能发挥自身专长,为科学进步注入新鲜活力。因此,在管理人才方面,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方法,优化创新传统理念,改进培训手段,并对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为人才的发展创造环境上的条件,从而形成一种重人才、为人才服务的积极氛围。

4.1 人才价值管理理念应当“以用为本”

如何有效的使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不仅一门科学,还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对人才合理使用的科学管理理念,合理调配岗位,尽职分岗,同时建立起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比如:价值评估机制、培训机制、岗薪匹配机制等等,从而确保创新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应当要做到结构性划分工作范围匹配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具有合理性和有序性。

4.2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相互交流

人才流动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国传统思想中,专业性人才大多局限于自身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很难突破局限,人才边际收入十分不明显。这种问题也很大的存在于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部门中。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院士选举落选的根本原因在于申报人基本都局限在传统的研究模式和地质理论,而不注意引进相关新型学科及一些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国际视野的缺乏。因此,对人才的培训必须坚持“不为所有,但能使用”的原则,促进人才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打破单位及专业的限制,同时采用柔性接受手段引进其他专业相关科研人员,建立一支“大眼界”自主科技创新团队。

4.3 实施“人本管理”的科技管理制度

一些外国国家之所以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科技人才开发中重视相关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互相促进模式。近些年,由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加大了研发经费投入,在人才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占有八成比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比例较低,甚至不足三成。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多学习西方国家,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时刻保持“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的观念。对此,笔者做出以下建议:(1)应当要在科研项目上加大投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2)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推行严格的同行评价制度,尽量避免以论文、获奖和产值进行人才层次分类,同时应当淡化行政评价;(3)改善目前的科学研究体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权利进行科学项目研究,同时改善科学研究设施,为科研人员能够潜心地搞科研营造良好环境。

4.4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组织领导和服务支撑

以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人才建设情况来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1)充分发挥领导组织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设立与组织人才培养相关的领导小组,在国土资源人才工作小组带领下具体开展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组织工作。(2)建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联系院士及后备人才制度,应当做到党委听取专项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和在党委成员内部建立起专家联系制度。(3)应当组织建立起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相关部门,设立高端人才的发掘、培养及激励制度,重点进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

[2] 吴江.第一资源[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3] 董志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政策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篇(7)

R097 光学与光电技术

C037 光子学报

H272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6 广东医学

A04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35 广西科学

A06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 广西医学

F028 广西植物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V572 规划师

T004 硅酸盐通报

T005 硅酸盐学报

M048 贵金属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A077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75 贵州农业科学

A52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08 贵州医药

M033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A040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G495 国际病毒学杂志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V529 国际城市规划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659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 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67 国际护理学杂志

G92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B52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499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E57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E591 国土资源遥感

R683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篇(8)

[分类号]G359.21

1 前言

我国科技信息事业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由全国部委、行业和省地市县等各级政府预算支持的科技信息机构有近400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并具中国特色的科技信息行业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技信息事业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正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科技信息行业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以及知识信息时代的背景,科技信息行业一直没有停止对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探索。

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在“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立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对中国科技信息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就是要加速科技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共享,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数据理应是科技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科学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是否应该成为科技信息机构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科技信息领域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将在对科技信息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 国内外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的趋势分析

2.1 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基础性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今后将支持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发展成为数据者的网络和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图书馆。国际科技信息联委会(ICSTI)正考虑与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进行合作的可能性,2009年ICSTI大会的主题是“数据集中式的科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e―science的建设以及高效的科学研究中数据的管理和获取问题,它将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已的科研成果集成、审核、整合、存档和保存等。ICSU、ICSTI、CO―DATA和WDC 4个在国际科学界有影响力的组织正在走向联合,由此带来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信息资源的融合。

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组织的“世界科学网”是由美国科技情报办公室开发和维护的,该网提供分布、纵深的网络数据库搜索服务。创建该网站的意图在于使其成为世界级的网络工具,让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位科学家或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获得任一种语言或任一国家的搜索结果。该网站将依赖于每个参与国所出版的科学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也在该网站并提供服务。

2.2 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多种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当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正在面向服务对象,拓展传统的文献服务领域,广泛集成各种数据资源,同时收集科学数据、文献和网络信息等资源,并探索建立各类资源间的关联;部分科技信息机构还在尝试采用E―science的架构进行科技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是德国科技信息的重要保藏和服务机构,提供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目录服务,截止到2007年10月份,TIB已经通过DOI注册了475 276个数据集,12 546个科学电影剪辑,6 302个医学案例,342个技术报告和112个学习对象等,并部分实现了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引用关联。韩国科学技术情报所(KISTI)在E―science框架下开展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研究和建设工作。KISTI的E-science项目由韩国科技部资助,建设大型超级计算中心,集成高性能计算设备、大容量科学数据、人力资源来提高科学研究的生产力和效率。KISTI还与韩国生物多样性机构(KBIF)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共享实践。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除了传统的科技文献服务功能外,其提供的跨界检索服务系统是由国家科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面向非文献型信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平台。它通过集成第三方组织机构的开放科技信息资源,包括8类科学数据资源、62个数据库,为科研用户提供对科学数据、仪器设备、学术会议、科研机构、科学家等非文献型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同时该馆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知识积累平台”是由该馆兰州分馆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共同建立的一个领域知识平台,提供文献资源与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服务。

地方情报(信息)研究所是地方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主力军。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由地方情报所牵头承担,如广东、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提供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各种信息资源,由省科技信息所牵头,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省微生物所共同承担。该平台包括一个门户网站(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两个科学数据中心(陕西省科技管理数据中心和陕西省地质与矿产资源科学数据中心),三个专业数据库(金相图谱数据库、XRD衍射实验数据指标数据库和陕西省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

2.3 科研院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进行文献、数据、工具方法、网络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的一个特别节点,开展了多方面的生物信息服务和研究,将电子文献资源与生物数据库、信息工具结合,不仅加强内部数据的保存过程管理,也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实现了数据与文献的关联.基因数据库与文献数据库通过唯一标识符建立链接,使得检索基因序列时能够查找到相关的文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直在进行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的整合共享研究和平台建设,该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即将组建的地球系统信息共享中心由孙九林院士牵头,依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网络运行环境,在此基础上整合地学领域的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地学模型资源,在地学领域开展远程科学研究。

2.4 资源环境类行业部委情报所成功转型为数据资源保障中心和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ICMLR)是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基础信息和资

源利用情况、变化趋势动态数据的收集、技术处理及预测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改革开放以前,地矿行业对国外技术信息的需求主要由Ic―MLR来满足,改革开放后ICMLR及时放弃了作为主业的微观技术情报业务,转向为部领导提供国外战略情报,为地矿行业战略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ICMLR又承担起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金土工程)的相关工作,投入十几亿经费,起到改变政府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作用;在数据保障方面,国土资源数据(数据实体)全部汇交到信息中心。除了数据工作以外,国土资源部战略研究、规划、科技成果管理、综合统计、行政复议功能全部设在信息中心。至此,ICMLR已经从传统的技术情报服务机构成功转型为战略服务的数据保障机构和情报研究机构。

2.5 基本结论

因此,国内外的科技信息机构甚至包括一些专业的科研机构,都在进行科技信息的整合服务平台建设。图书馆、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下进行资源整合,专业的科研机构和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E-science框架下进行整合。总之,科技信息机构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工具方法的整合。

3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信息机构对从事科学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科技信息机构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绝大部分局限在文献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使信息资源的服务融合成为可能。从科技信息资源的用户角度看,他们有获得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的需求,科技信息机构作为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应该解放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图书文献资源的研究和服务,应着眼于更广泛的科技信息资源领域,树立大资源的概念,从而满足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

3.2 科学数据资源比较分散,难于管理

数据同样需要长期保存和长期对外服务,需要有一个集中式的服务中心来整理、归档并对外服务,从而不断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科学数据资源分散在各数据中心,尚没有建立类似文献信息的汇集和服务中心,长期以来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数据的整合与服务工作,科技信息机构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困难。

3.3 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融合力度不够

科技文献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信息资源和唯一成果产出,例如许多学科在科研过程中均会使用和产出海量的科学数据,网络信息资源也是经常使用的。目前两种资源的保存、流转和传播往往是独立运行的,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如何使其共同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建议

4.1 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发展计划中纳入科学数据等非文献资源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科技信息组织,还是国内外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如专业图书馆、情报(信息)所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机构,都应具有为科技信息集成提供服务的功能,单一类型的科技信息服务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图书馆在传统的文献服务之外增加了数据服务,数据(信息)中心在传统的数据服务之外增加文献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的各类科技信息已经密不可分。

因此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将非文献型资源纳入到规划中来,在已有的文献资源之外,为科技界提供科学数据、网络信息等资源,更长远的可以考虑提供计算资源等,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信息决策与服务机构”。

4.2 利用科技信息机构的自身优势开展科学数据研究工作

4.2.1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专业、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部门、地方都对科技信息机构网络环境、基建环境、计算环境等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网络服务能力方面,多数单位都拥有了百兆以上的Inter―net出口带宽,一些单位甚至有千兆带宽。在数据存储、灾备、检索等方面,都建有规模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灾备安全系统、强大的资源搜索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对于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也是必须的。

4.2.2 科技信息机构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力量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尤其是科学数据共享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实现,除了产生科学数据的科研人员外,科技信息研究人员也是一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技信息机构是面向整个科研领域的服务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基础,熟悉图书情报工作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能够开展特色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科技信息机构的人力资源能在科学数据共享中起到桥梁作用,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一支生力军,同时,由于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能够从科技事业全局的视角来参与系统的设计,强化了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意识。

4.2.3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中立的公共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机构是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产权方面,科技信息机构对本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只拥有分发权,与信息生产者无著作权和版权方面的冲突。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服务,将突出公益的特色,不会损害各数据机构的利益关系,从而为在整个科学数据领域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4.2.4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的增值服务科技信息机构一般收藏有国内外期刊论文数据库、国内外会议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纳入科学数据资源将进一步丰富其资源类型,在科学数据领域的论文会使用多种科学数据集作为研究支撑,而分析方法的文章又能对科学数据资源更深入、更广泛的使用提出应用方向,数据资源与文献资源的有效集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将为在数字图书馆体系下建立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联合查询提供依据,也必将成为科技信息机构新的信息服务增值业务。

4.2.5 科技文献中的成熟理论和建设经验可以应用在科学数据领域中 科技文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文献的、载体、机构、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已经很成熟,而科学数据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内容,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且科学数据引用问题也是目前科学数据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科学数据被用在科研以及文献中,但是并没有对其引用状况进行标识和应用,导致科学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有效体现出来。科技文献领域建立了成熟的引文统计方法和服务系统,这些经验都值得在科学数据领域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4.3 突出重点,体现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特色

篇(9)

1 我国国土资源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国土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却相当贫乏。逐年增多的人口使国土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人地矛盾也更加激化。我国国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用地,部分地区为了增长经济,盲目招商引资、开发土地,使得农用地用于建设而非耕地,以各种名义建立开发区,在没有取得建筑用地资格的情况下,擅自征用土地用于开发施工建设;二是耕地面积的减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用地的增多,耕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使土地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三是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在农村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土地浪费情况严重;四是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土地的损坏、摧毁,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木材蓄积量降低、国土资源减少。

2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措施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的全部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国土开发整治的对象,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到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而且影响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没有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和损害,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笔者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和管理实践,要加强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2.1 保住18亿亩耕地

确保18亿亩耕地,是中央的既定方针。但落实这项任务的关键在地方政府。有些省份因违规用地量较大,下达的年度用地指标部分用于弥补超计划用地,影响了新一轮地方经济建设。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形成的旺盛需求,土地出让带来的巨大收益,政绩与GDP增长挂钩,部门发展规划的用地期望,农民对种地缺乏积极性等,都成为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首先要科学界定耕地概念,以粮食生产恢复能力为标准,将耕地细分为在耕地和宜耕地,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的农地,必要时可以恢复为耕地。其次是严控耕地流失途径。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应通盘考虑,预防将耕地报为灾毁,然后再搞建设的现象。再次是继续强化耕地保护问责制。细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行政责任,约束其它规划。最后,要努力形成节约用地倒逼机制。制定集约节约用地标准,将城乡建设用地纳入整体规划,统一管理。

2.2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在资源管理方面,推进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形势紧迫。近年来,有不少地方继续通过减免税收、低价提供土地等方式对高耗能行业招商引资。一季度,钢铁、有色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三分之一,而能耗却占工业能耗的七成。利益驱动是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的主导因素:盲目强调GDP的增长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发展的直接诱因;技术落后是导致企业能耗较高、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

对此笔者建议:一是要两个轮子一齐转。既要制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的强制性政策,也要制定低耗能、低污染企业的鼓励性政策。二是推行项目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在土地审批、采矿权证的发放上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三是增加监管环节。利用年检制度,对于不符合节能标准和污染物排放要求的企业,年检不予通过。四是采用经济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相挂钩的浮动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制度,调整税费、价款收入的支出结构和使用方向,支持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发展。五是运用关税和计划配额手段调节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2.3 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

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本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大。可以说,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认为循环经济是后续产业管理的范畴。此外,对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得也不够深入。

所以,国土资源系统应把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当作矿政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一是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尾矿、废石等的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制定导向性政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则税政策和技术政策。三是适时启动循环经济试点。选择典型矿山企业,创建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重点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2.4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

资源开发秩序问题,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新体制、新机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与矿业景气周期形成“共振”,强制手段下的“秩序好转”更多地异化为一种政治口号。分税制是造成地方政府亲小矿远大矿的根源,利益驱动因素一日不消除,构建秩序就是一句空话。建议:理顺关系、疏导利益、重视规范、构建秩序。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权力向中央集中,分配向地方倾斜。政府调节经济的重心应由效率目标为主转向公平目标为主。

2.5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瓶颈制约作用显现。从一定程度讲,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密切。笔者以为,在新一轮经济扩张周期中,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防止国民经济大起大落,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键。因此,我建议一是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调控。既要确保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对土地的合理需求,保障国家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要对不合理的需求进行严格限制;既要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更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安排各区域用地。二是把握重点问题进行调控。这些问题包括:部分地区投资过热与少数地区投资不足并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粗放型增长仍然突出,能耗高、用地多、效率低的项目继续上马,重复建设,以及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地区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冲动等。三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多种调控手段。在行政手段上,“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方式,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1]董伟.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与经济建设用地艰难博弈[J].中国青年报,2012,(06).

[2]刘珂.国土资源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3]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07).

篇(10)

近年来,牡丹江国土资源局在具体工作中把为民服务、方便群众、提高效率放在首位,并在审批工作别注重“减时限、减环节、减要件、减事项”,使审批内容、审批要件、审批时限分别减少44.2%、33.9%和90.7%,使行政审批工作快捷高效、落到实处,深受上级领导干部及各界群众的好评、赞誉。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国土局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针对以往行政审批事项多、效率慢、服务差等问题,以减时限、减环节、减要件、减(放、接)事项为核心,重新理顺审批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他们将涉及企业的用地预审、土地出让、划拨供地、租赁供地、划拨土地转让、土地登记、临时用地、改变土地用途和采矿权等9项审批、审核、确认事项进行逐一梳理,将其中的八项审批内容缩减到四项半,减少44.2%,减少审批要件56项,减少33.9%。并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公告、公示期限外,所有审批事项,均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时限压缩了90.7%。其殊项目要件齐全可实现即时办结。

为全面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国土局打破条条框框,专门刻制了土地合同专用章、手写体局长名章和土地登记专用章,授权首席代表在服务窗口行使相应职能,使招、拍、挂业务从成交到签订合同、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等均可即时在窗口办结。今年4月,牡丹江市中安塑胶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5亿元的年产10万吨塑料型材项目,在土地成交确认公示期满的当日,企业就到窗口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土局利用科和审批科实行联审联办,内部传递相关资料、第一时间向其颁发了《建设用地批准书》和《用地许可证》。他们还建立快捷、高效的绿色审批通道。充分运用国土资源“一张图”等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全面实现市县两级远程报件、网上审批。围绕全市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主动服务,落实项目用地,特别是对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用地的审查报批优先保障。去年以来,他们先后为五洲国际、万达广场、胡商国际、恒丰纸业等10多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办理了土地审批手续,采矿权延续、变更等审批26个。收到企业和群众感谢信、锦旗52(封)件。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证,他们面向社会推出了就近便民服务、绿色通道服务、上门服务、邮政速递便民服务、延时与预约服务五项便民措施。并及时开通了各直属分局(国土所)非住宅土地登记的网上受理端口,统一了各类土地登记的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及申请要件。在提供八小时以外延时服务中、他们还实施重点企业上门服务、重点工程跟进服务、重大项目代办服务等特色服务。他们通过与市房产部门沟通,解决了后划入牡丹江市区的三个乡镇居民办房照难、办土地证难的问题。他们还在市区多个社区设立了土地证代办点,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同时,全面实行服务“零障碍”、 沟通“零距离”、工作“零积压”。使企业和群众在服务窗口办事实现“零障碍”。(编辑/穆杨)

篇(11)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及负面作用。受到土地资源察赋的制约,一种精细的、合理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说是必需的。然而,现阶段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除了出现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同时能够造成城市无序发展等现象,另外由于土地利用法存在明显的问题,给营造和谐社会造成明显的阻碍。所以分析城郊结合部土地管理机制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如何优化城郊结合部土地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城郊结合部土地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对于土地的改革制度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一定要根据相关要求承担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首先用地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减少费用开支;其次,能够给土地开发利用筹集相应的资金,推动城郊结合部用地计划及土地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二)构建城郊结合部土地审批体系

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土地用途、规模等上严格控制。结合部土地利用方案能够在当前现有土地资源开展合理的调派,呈现了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应当借助实际的微观管理贯彻落实,因此规定结合部土地控制机构不断健全土地审批步骤,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供应量;在用地选址时,考虑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在审批用地项目时,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和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三)规范对于城郊结合部土地的管理

制定城郊结合部土地流转的地方法规,在法律上对土地流转的形成和程序、土地评等定级、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出让人和受让人双方的责、权、利以及纠纷、仲裁处理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际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步骤开展。应当营造产生结合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推动流转活动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在土地流转形式方面,应当贯彻落实多样化原则,不过要特别关注租赁制。土地租赁制从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普及,能够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土地流转应当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耽误时间,给结合部群众正当权益造成明显的破坏。

(四)合理对城郊结合部土地的评级

要科学地评估与定级结合部土地,就要求把结合部(包括结合部城镇)的土地级别纳入全市统一的土地分级体系,按全市土地差异,以统一标准划分级别,使定级因素体系、定级方法与中心区基本一致,不能因为结合部的规模小,集聚效益低,重要程度小,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简单,而人为地区分中心区与结合部的土地定级与评估方法。正像之前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关键通过工业企业级差效益测算法开展,但是结合部工业用地往往通过联营入股价推算法进行评估。未来应当调整此类测算法,从城郊结合部实际评估环节之内,应当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手段进行评估,同时应当特别强调保护用地范围。同时,因为土地有偿使用时间比较短,造成了这一领域工作人员非常的匮乏,但是当前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无法保持一致,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及经验,无法和市场自身标准保持一致,因此,一定要最大限度培育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给开展城市土地评估储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完善土地储备与信息制度

通过土地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建立,促使政府垄断结合部土地一级市场,有效地控制结合部土地供应总量,达到以土地供应引到土地需求的目的。在结合部土地收购储备中,把存量划拨土地的入市总量纳入政府的土地供应总量。政府应当把结合部土地科学合理的流入到土地市场之内开展合理的管理。在交易价格存在明显问题的土地资源中,政府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避免各种违规操作活动出现。

另外,将结合部土地出让、转让信息、地价信息、土地交易信息等等,借助不同的媒体进行公示,推动开发商可以清楚的了解特定阶段土地交易相关资料。

(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途的土地,主要是城市、村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地,城市村镇是由工业、商业、城市生态等多个经济系统组成的多层次的经济大系统。所以结合部建设用地应当科学合理的调配,推动其能够和当前实际用地标准保持一致,另外能够和城镇未来的发展目标及要求保持一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土地能够影响城市、村镇布局等等,通过土地自身功能及影响能够了解到,土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既能确保当代人能享受良好生活、生产空间带来的舒适,也能为后代人的生存生活空间不受破坏而打下基础。

三、结论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郊结合部特殊区位,应积极发展城市型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发展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综合都市化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5,(04).

[2]钱紫华,陈晓键.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03).

[3]殷洁,张京祥,罗小龙.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