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土空间管控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2 08:52:08

国土空间管控

国土空间管控篇(1)

在中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总体规划如何明确自身定位,推进自身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深刻变革,已成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次学委会年会以“新空间 新总规”为主题,旨在探索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市县层面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针对“新”的会议主题,各发言人分别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回应,“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落实了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贯彻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任务,体现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国土空间改革是国家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落实国家、省级空间规划的关键环节,如何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是当前的焦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现将此次参会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表看齐,理清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

在本次会议上,重庆、成都、武汉、深圳、银川等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各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最新成果。汇报内容涉及城乡规划转型、国土规划体系构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规划数据支撑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探索。我区应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和实施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提升新区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

    二、瘦身总规,建立我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上位规划是通过下位规划贯彻、体现和传递,而不应直接拿上位规划来管理和督查,新的体系应是分级审批、分级授权、分级督查,真正对建设情况的督查依据应该是详细规划。建议在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适当简化原城市总体规划(眉山环天府新区经济带规划)中规划部分的内容,为专项规划留下接口。

    三、多规合一,构建我区高水平空间规划管理体制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该是“合一”的,且须把握四个原则:一是深入浅出。变革过去不同类型规划“深入深出、浅入浅出”的问题。规划内容应深入,深研问题、找准方法、明确路径;规划成果要浅出,要言不繁、大道至简;二是发挥优势。过往不同类型规划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要发挥城乡规划深入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发挥国土规划强化管控和约束传导的体制优势,扬长弃短、优势互补,提升综合水平;三是补齐短板。无论城乡规划还是土地规划,都不能认为用过去的“两把刷子”就可以承担起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多规是“合一”而不是“拼一”,“合”是内外互通,是以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内外一致地指导规划编制;四是突出特点。不突出特点的规划是没有价值的,合一的规划还应凸显城乡规划的精髓,突出城市发展的特色。

国土空间管控篇(2)

1、引言

由于现代建筑对层高、自重、大空间、灵活间隔以及抗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致力于研究新的、更舒适的、技术经济效果更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应运而生。

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简介

2.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特点(以下简称“现浇空心楼盖”)

在现浇楼板内预埋高强复合薄壁管,在不取出内管的情况下浇灌混凝土,形成类似密肋梁受力的现浇多孔空心板。预埋的高强复合薄壁管起到了现浇混凝土内模的作用,由于形成空心孔从而减轻了自重,加大了板的刚度,提高了承重和抗震效果。

现浇空心楼盖适用范围广,尤其是大跨度、大净空的开间,使楼板成为真正的平板,没有任何凸于板面的主次梁,空间更加开阔有效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不但自重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而且隔声隔热效果明显改善。

但是由于现浇空心楼盖混凝土净厚度相对较小,水电设备等线路布置难度大,尤其是水平管道纵横交错布置容易造成结构缺陷。此外,如措施不力、施工不当,楼板混凝土容易开裂。

2.2施工难点

现浇空心楼盖施工难点主要有:

空心管定位控制;

预留预埋位置节点处理;

钢筋保护层控制;

施工半成品、成品保护;

防止面层混凝土开裂。

3、施工的质量监控

3.1 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施工应有专门的施工技术方案,经审查批准后付诸实施,并在实际施工中不断加以充实、完善。

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的内容包括:

施工现场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

模板结构系统应经计算并复核确认。内模的安装应按模板分项工程的要求,并适度提高标准(严于国家规范)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对内模进行单项隐蔽工程验收。

浇筑混凝土时防止单个内模上浮,防止楼板底模局部上浮和钢筋移位的有效措施。具体的施工方法要细化、量化、可操作。

施工机具的准备工作完善,保证施工机械和机具的良好运行措施,包括突况下的应急预案。

大面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顺序和路线应优化组合,避免人为因素产生施工冷缝。

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必须满足安全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并派专人现场全程监督检查。

3.2 主要原材料质量控制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各分项工程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对芯管的材料检验,要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材料、同一生产工艺、同一规格,且连续进场不超过5000件为一个检验批,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对外观质量应全数自测检查;每个检验批随机抽取20个试件进行尺寸偏差检验。检验合格后,从中随机抽取3个试件检验重量和抗压荷载。检验结果应满足《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2004)中第7.2.2、7.2.3条要求。

3.3 工序质量监控

3.3.1 模板支设

模板宜采用1.5~1.8cm厚胶合板、木工板。竖向结构支撑为可调试钢支架,配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水平支撑为50*100木龙骨和钢管。施工时,先搭设骨架系统,再安装木龙骨及楼板模板。模板拼缝必须方正紧密,且所有板缝均粘贴柔性胶条,尽量使振捣混凝土不发生漏浆现象,使混凝土内实外光,观感质量好。由于板跨度较大,支设模板时要按2‰起拱。对模板安装质量指标要按企业质量标准执行,尤其是模板面平整度的控制(严于国家规范要求)。

此外,如有后浇带工艺,应考虑支撑系统与模板的分离设置,保证其他区域拆模不影响后浇带支撑和模板。

3.3.2 钢筋绑扎

绑扎钢筋先成型纵横主梁钢筋,然后排插肋梁钢筋,在绑扎完梁筋并核对无误后,为保证板筋、芯管及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的准确,要先在模板上标出他们的位置点,再按照顺序逐一安装。

为控制高强复合薄壁芯管,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上浮,可采用底排板筋上口敷设20*40方钢管搁置芯管,再沿截面方向用8#铁丝环绕。在各截面尺寸,尤其是底部钢筋保护层得以确认后,将铁丝两头分别穿过模板并与骨架支撑系统卧管相连扣紧。最后布置面层板筋,并按设计要求钢性定位,严格控制双层双向钢筋外皮尺寸。

3.3.3 高强度复合薄壁管安装

芯管的布置除考虑施工的便捷外,更为关键的是芯管整体布置应能合理传递各种结构内力,使结构受力合理,传力直接明确。不同的楼盖支承方式其芯管布置亦有所不同。因此芯管安装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安装时芯管的同心度;

芯管安装的垂直位置;

芯管间的距离;

芯管与钢筋之间的间距;

芯管的完好无缺。

要做到以上五个方面的控制,保证芯管在混凝土楼板中正确定位是整个工序的关键。在布管完成后逐根检查芯管定位尺寸及外观。必须严禁将施工机具直接放置在内模上,施工人员不得直接踩踏内模。

3.3.4 混凝土浇筑

由于芯管与芯管之间、芯管与板底的间距较小,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连续浇筑。混凝土级配经试验,并由设计认可,塌落度一般不小于150mm,布料机臂管直接到达浇筑部位上方。

因为芯管有一定的吸水性,在混凝土浇筑前所有芯管表面应充分浇水湿润,以免芯管大量吸水而降低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塌落度。从而产生空鼓、麻面现象。在浇筑过程中要派专人跟踪检查,一经发现局部破损的芯管立即采用水密性胶带等进行封堵。

混凝土浇筑时,先浇筑实心区,再沿芯管顺布管方向单向分层浇筑。第一次浇至芯管截面的1/3处,以防止变形,也可有效避免管间挤紧混凝土无法流淌,更能使浇下去的混凝土稍有沉实,与芯管、底板钢筋握裹,适度化解芯管的上浮潜在隐患。在初凝前再浇上部砼,并采用Φ30mm震动棒或高频振动片与平板振动的互补振捣,要求对每条肋梁振捣不得遗漏,并应避免碰撞芯管壁、预埋部件等。

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对混凝土按规范要求养护。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才能拆除底模。外露铁丝及时处理。

4、案例

国土空间管控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模式基本固定,控规在城镇建设中所产生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是由于控规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故控规制定的时候也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但纵观当前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控规的单调僵化与城镇发展的复杂多变冲突,往往“控则死、变则乱”,管理之被动显而易见,也对城镇建设带来不良影响。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管理、技术等,而本文仅对控制编制中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制定,提出些许粗浅想法。

1.当前开发强度指标体系利弊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第十条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第二项是主要对控制指标作了明确的规定,为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限定了区间。其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存在换算关系,建筑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确定两项指标便可推演出另一项指标。当前指标体系有以下利弊:

1.1.控制指标体系简单方便规划操作管理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规划控制指标简单、通用、易懂,方便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相关部门及企业、集体、个人等之间的沟通协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通过多年实践表明,该指标体系对城镇土地开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在对盈利性房地产开发方面,该指标也起到了很大的调控作用,遏制了城镇空间过度开发,有利于保护公共空间和留出更多的开敞空间。也正由于该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加快了规划编制的普及和规划管理的规范,使城镇土地开发建设有依有据。

1.2.指标常数控制难以应付现实复杂多变

不管是美国的区划、德国的空间规划、英国的结构规划还是香港的图则,每一种规划体系或者技术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同时存在缺陷。我国的控规体系虽然历经而多年的不断完善,具有比较成熟稳定的运作模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功能、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等趋向多元化,控规往往难以对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没有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凭着经验或者理论,制定了一套表面合理控制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避免的挫败,其结果便是频繁的调整控规。如右图,Far代表容积率,BD代表建筑密度,假设某商业地块的建筑密度上限BD=60%,容积率Far上限=3.0,若该商业用地的价值高,开发主体一般追求利益最大化,虽会同意建筑密度上限,但认为容积率偏低,申请提出提高容积率4.0,通过各种论证可能最终容积率上限确定为4.0。总之,规划控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1.3.指标制定草率规划调整修改过程曲折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未必都有规划管理经历,对当地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演化历程了解不够,对规划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清楚,对规划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研究不深,直接影响了对指标数值的确定。在制定指标时,主要依据为上层次的规划、国家和地方的技术管理规定和对当前城市发展定位的判断,没有对土地价值、产业结构、征地补偿、利益主体等动态变化因素足够重视,导致了规划指标制定有一定程度的草率。但是作为控规的法定地位很高,一旦通过审批的控规便不能随意调整,确实需要调整必须经原审批程序。控规调整实际上还是走同样的路,只是把数值调到需要的目标而已,但需要花费了一年半载的时间。

1.4.指标数值简单导致城镇空间缺乏特色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通常相同的用地性质其指标相近,这样基本框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如某片区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容积率上限2.0,建筑密度上限30%,建筑限高24米,则该片区的住宅多为6层。如某工业区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其容积率上限为1.8,建筑密度大于35%,建筑限高24米,则该片区建筑多为6层或24米高。在固定常数规定性指标的控制下,片区内的建筑呈现同质化,从而各个城市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都相似面貌,难以形成有特色的空间景观。

2.克服开发强度指标体系弊端的试探

由上述,当前控规指标体系有其方便通用的优点,但其控制效果却未尽人意。应当回到原点,控规的初衷是有效控制城镇空间的开发利用,创造宜人的在城镇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地理、水文、气候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等各种因素均可能导致空间利用的多样化,但应当明确政府鼓励和禁止的是什么,市场主导并造成什么后果,规划需要平衡和协调的又是什么。政府鼓励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而禁止浪费土地,市场最大化效益使用土地并带来各种城市病,规划平衡则要公共利益而协调其他不同利益。明确了这种关系后,在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制定时,应当具备此消彼长的平衡牵制关系。

2.1.引用空地率指标

城镇空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长期以来控规控制的对象是建设部分,即在哪里建什么和建多少了,由于其复杂性困扰了控规效能。假若从另一个方面来控制,即不能建什么和空多少,是否会增加控制指标合理性呢。空地率(Open Space Ratio)来自美国区划技术,为了居住区获得更多地面空间而设置,指空地面积随建筑面积增加而增加。由于空地率指标与容积率指标正相关关系,同时指标控制又具有相互牵制作用,故将尝试将空地率指标扩展应用于各类经营性用地,形成一套具有弹性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体系。

2.2.空地率的计算

空地率=空地面积÷建筑总面积=空地面积÷(容积率×用地面积),空地面积是指非建筑占地面积,包括道路、绿化、停车等用地。由上推导出建筑密度(BD)=1-容积率(Far)×空地率(Osr),其函数图象右图。

有上公式函数关系可以看出,建筑密度成反比关系,高容积率要求预留更多的开敞空间,表面向空中要地,则应腾出地面,其符合集约用地和环境效益兼顾的政策导向。与常用的控制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的是,该引用空地率指标后,土地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是一个变量,在空地率固定的情况下,开发强度便有上限和下限,建设单位可以从中选取符合自己需求的一组数据,如下表,表中Far所在灰色行为容积率变化,Osr所在蓝色列代表空地率变化,表中数值代表BD建筑密度。

2.3.空地率与当前控规指标的对比

当空地率Osr为40%以上时候,对应用地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广场、地层住宅等;当空地率Osr为30%~40%时,对应用地可用于多层住宅区、工业区等;当空地率Osr为20%~30%时候,对应用地可开发为高层居住小区、商业区;当空地率Osr为10%~20%时候,对应用地应该是中心商务区。规划部门通过把控空地率指标,相应的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给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使得指标体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

通过对当前控规指标在实际规划管理中存在不足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空地率弹性指标来弥补其缺陷。当然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关系到土地有偿出让,空地率的弹性指标可能会造成土地出让金成为变量而影响土地出售,故对于空地率确定还需要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抛砖引玉,探讨从不同角度探讨控规中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制定,以适应城乡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守谅 陈婷婷.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美国区划得到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01):79-82.

[2].林观众.公共管理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思考――以温州市为例[J],规划师,2007,23(04):71-74

[3].付予光.孔令龙.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J],规划师,2003,19(08):64-67

[4].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6,30(01):28-33

[5].叶得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的思考[J],规划师,2010,26(S2):64-70

[6].李 浩.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8,32(02):45-49

[7].蔡 瀛,王朝晖,姚燕华,孙 翔,李光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创新―《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解析[J],城市规划,2007,31(03):9-13

[8].恽 爽.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调整研究――建筑控制高度指标[J],城市规划,2006,30(05):38-43

[9].黄明华 郑晓伟.效率和公平视角下的小城镇开发强度分区研究[J],城市规划,2009,33(3):71-82

国土空间管控篇(4)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

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各市、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7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近期国土空间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83号)要求,为确保全省近期(至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划订

各地要以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空间性规划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以市区、县(市)域为单元,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并于2021年3月底前提交经设区市政府同意的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方案经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作为近期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的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划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二、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空间额度管理

在国家预支我省近期建设用地规模中,省级预留一定规模,优先保障“十四五”省级以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军事、抢险救灾等建设项目,其余部分分解下达至各地,重点保障地方近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需要。各地要按照“守住底线、规模核销、动态优化、省级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划额度管理,在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基本到位后,由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中核拨使用。2021年规划额度管理具体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鼓励地方通过批而未用清理、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手段,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指标,可安排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使用。

三、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

严格边界管控。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布局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和乡村等非城镇建设用地可选址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并列入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拟实施的近期重大工程清单,符合规划额度管理有关要求。近期建设项目不得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按现行规定严格执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报批建设用地时,应当对规划符合性进行实质性审查,近期审批的建设用地,应全部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

做好详细规划管理。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应符合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合法的详细规划可继续执行,并在符合“三条控制线”等规划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作为规划许可的依据。未取得规划许可,不得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得以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等非法定方式替代规划许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前,各地应严格控制详细规划新编和修编,并充分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的衔接,并确保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

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依据和支撑。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规范数据归集、使用、更新,确保数据上下贯通、图数一致、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地要严格规划重点岗位人员管理,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实行规划审查参编单位专家回避制度,开展第三方独立技术审查。对违规编制、审批、修改规划,违规发放或变更规划许可,不按规定开展规划核实,插手干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必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3月1日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2021年3月1日印发

国土空间管控篇(5)

1、引言

高强薄壁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又称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相对梁板结构而言,被称为无梁楼盖体系,又称板柱结构体系。在我国,无梁结构体系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建筑结构新技术,已被国家列为火炬计划,建设部2004年将其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本文结合在涟水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实验楼工程监督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埋入式内模采用筒芯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进行探讨。

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施工工艺

2.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满堂承重脚手架搭设模板支设绑扎梁钢筋绑扎板下层钢筋网片空心管布设、固定板上层钢筋网片绑扎隐蔽验收检查浇筑混凝土找平压光模板拆除。

2.2原材料的选用及检验

2.2.1内模

用于工程建设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内模为一般采用高强薄壁管。进场后,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同一规格且连续进场不超过5000件作为一个检验批,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每个检验批随机抽取20件,进行长度、外径、端面垂直度、平直度、不圆度等的尺寸偏差检验,然后在建设或监理单位人员见证下送有检测资质的盐城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进行复试,检验其物理性能(径向抗压荷载)是否满足设计及规程要求,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关。

2.2.2其他原材料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采用钢筋、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物掺合料、水等原材料。进场检验依据技术规程要求施工,监理单位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见证取样、送样复试。

2.3 施工要点

2.3.1 管现场堆放与吊运。管运输到施工现场必须按照自上而下(以免滚滑发生危险)、轻拿轻放的原则进行卸车、搬运、叠堆,严禁抛掷。GBF管到场后应尽量避免临时堆放和二次搬运。

2.3.2 管堆放场地须平整、坚实、干净。

2.3.3 管应按规格型号分类平卧又叠层堆放,两侧用木块限位,以免滚滑发生危险。堆放高度不应超过6层(管径大于?300,则要依次减少层数)。

2.3.4 管叠堆后应作储放标志,并应设禁止标志禁止人员攀爬管堆。

2.3.5 管吊运时应采用吊笼(箱)吊运。吊笼(箱)内管堆放高度也不应超过1600mm,严禁直接采用钢筋绳绑扎管进行吊运。

2.3.6 管被吊运到安装层面后应及时排放,不宜再叠层堆放,以防下滑伤人。

2.4 GBF管安装

2.4.1 梁钢筋和楼板底筋绑扎完毕后,用钢卷尺测量实际铺设GBF管空间尺寸,分隔点用石笔在底筋上划线,整齐地排放控制下翼缘的方钢管,排管时拉线调直后再固定。

2.4.2由于GBF管为密实的圆形中空管,在浇筑混凝土时因振动棒的振动和GBF管本身的浮力(混凝土塌落度越大浮力就越大)而导致GBF管带动楼板底筋上浮。为确保钢筋不整体上浮,必须采用14#铁丝每间隔1.0~1.2m距离扣在底层钢筋交叉点上,并穿过模板锚固在模板钢筋架上扣紧,在四边及转角处加固时应适当加密,以确保楼板钢筋不整体上浮。

2.4.3为控制GBF管水平滑移,方钢管上按布管图间距安放了钢筋限位U型卡,以防止绑面筋或浇筑混凝土时GBF管挤靠在一起而造成混凝土板底蜂窝和孔洞。

2.4.4抗浮铁丝是GBF管控制上浮的关键,既能保证GBF管纵横间距的正确与控制GBF管上浮,又能防止管子带动底层筋网片的上浮。抗浮铁丝应安装在GBF管两端20cm左右处。如遇预埋件、管线、接线盒等则适当调整。

2.4.5GBF管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或布管图进行排管,确保GBF管管间、顺管间距、上下翼缘厚度及GBF管与暗梁、墙、柱之间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排管应符合质量验收标准。

2.4.6排布GBF管时,应按GBF管结构布置图施工。如设计未作要求,宜将其与最靠近梁、墙钢筋的净空间距调为50mm左右,与预留孔洞的净空间距调为50mm。

2.4.7 GBF管下的预留管线盒、预埋管线交叉点应尽可能

布置在管间肋位置,必要时该位置的GBF管可断开或在GBF管管身锯缺口并堵填,让出管线位置。管线特别集中的大面积处以小直径GBF管填满。

2.4.8管安装完成过程中如有因施工人员、设备、材料压破管身造成局部破损,须对破损处用塑料布、水泥包装、封口胶带等进行封补、填塞,孔洞较大时可先于孔内内塞塑料布、水泥包装袋之类材料,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水泥进入管内。

2.4.9 吊运楼板面筋要轻放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捆钢筋不直接堆放在GBF管上。

2.4.10 GBF管安装完成后须进行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并作好GBF管质量验收记录。(详见技术规程)

2.5 混凝土浇筑

工程实际中混凝土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楼层的施工线路按环形施工方案来施工。

2.5.1现浇混凝土坍落度要求为:14~16cm,石子粒径为:5~30mm。

2.5.2 泵管或其它施工工具不可直接放置在薄壁管上,可以垫脚手板或在GBF管间缝隙处安放支撑。禁止将施工机具直接压放在薄壁管上,施工人员要注意保护GBF管避免硬质物体直接冲击GBF管。

2.5.3 混凝土下料时不宜太猛,也不可太多。当GBF板厚超过25cm时,混凝土应分两层浇筑,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2.5.4混凝土的浇筑应沿平行于薄壁管方向进行,若沿垂直薄壁管方向下料时,也得沿管方向振捣,不可多点围合式浇筑。

2.5.5 浇筑混凝土时,应安排安装GBF管工人随浇筑作业及时修补、调整薄壁管。

2.5.6 浇筑混凝土空心楼盖时,暗梁或大梁处可用普通振动棒,管与管间肋处应严格采用插入式小振动棒(直径35mm)进行振捣,面层混凝土用平板式振动器振捣。先将插入式振动器在管间缝隙中振捣,不宜直接接触压薄壁管进行振捣,管间混凝土密实后可采用平板式振动器随振随找平,随捣随抹。

2.5.7 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GBF管是否有上浮现象,特是靠近梁边的GBF管,一旦有上浮,应立即停止混凝土浇筑,待采取加固抗浮的措施后再继续作业。

2.5.8在混凝土未浇筑前,避免直接踩踏筒芯造成破碎,降低空心板空心率。可采用定型马凳搭设便道,供施工人员行走,同时也可做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架。大面积铺管时,应采取临时桥板铺设方法。施工中,应做到严禁施工人员直接踩踏钢筋及筒芯,严禁机具压踏碰撞筒芯,防止筒芯发生位移、变形或堵头松动,而影响工程质量。

3、结束语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树立意识、遵循程序、加强管理、严格制度”的方针,通过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设计部门的及时指导、监理单位的严格把关;另外,根据目前国内的施工情况,应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技术已基本取得成功。鉴于此,笔者将监督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记录于此,希望在今后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技术规程、图集,严格按图施工,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国土空间管控篇(6)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resource allocation adjustment mode, space control increasingly ha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especially urban system planning. Space control has be introduced into urban system planning as means to guide and control the the allo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 space control; coordination means;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system planning; Ji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日益成为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 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总体上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无形中也付出了城市无序蔓延、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恶化的代价。城市在不断增加的开发压力下, 自发地向四周扩张,其边缘区不断受侵蚀。“墨渍状扩散”的空间形态,虽然体现了城市土地的扩张趋势, 却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承担的相应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的同步增长。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在维持城市集聚地基本的生态平衡中,似乎已达到自身的容量极限和稳定的临界点。

西方国家规划管理体制地方事务化决定了其国家干预能力较弱。相对而言,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从区域协调角度解决城市无序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可能。

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建设无序、多元主体利益不平衡等问题,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与城镇群体的空间协调。空间管制作为一种引导和控制区域资源分配、协调的手段,被引入城镇体系规划。

空间规划的目的

为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确保生态安全,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引导区域设施建设分布,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避免盲目投资。

空间管制的依据

在调查分析城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景观资源分布以及生态与重要设施廊道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建设的要求。

空间管制分区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

按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其分区标准为:空间资源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前者一般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等展开。类型区的划分并不存在统一模式,常见分区有:适建区(城镇建设发展区)、限建区(农业发展区)、禁建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

各类型区的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的制定。各类型区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制定包括各空间类型区的特性描述、用地主导类型、空旬定位、产业发展引导、开发要求与措施、开发条件和时序、与其它分区空间的协调、景观形态控制等。目前分区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 都以描述性引导控制对策为主,而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量化控制指标。量化控制指标可包括类型区空间范围面积、建设用地占该区总用地比重、土地利用率、人口用地增长率、开发密度等。其指标值设定可参考相关地区实际开发建设情况,并作比较、分析后而定。

5.1禁建区:

指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各类文化遗址与森林公园、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防护区、基本农田、沙洲和滩涂。

5.2限建区:

指主要河流两侧、一般农业区以及山体。

一般农业区主要包括:耕地、园地、禽畜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以及其他农业设施。

5.3适建区:

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除水域外的其他地区。

对区域空间管制中某些重大空间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沿江地区发展、重要发展轴沿线地区等), 以及跨辖区的协调问题(如基础设施共享、跨境生态区保护、与周边城市发展协调等),可作为“重点空间发展”和“区域外部空间协调发展”两项内容单独提出规划管制要求, 以弥补区域全覆盖分区管制中的缺漏和不足。

津市市空间管制规划

6.1相关要素分析

津市空间管制规划涉及到的主要空间要素包括:高压走廊、基本农田、城市建成区、生态绿地、水域以及永久性蔬菜地等。

高压走廊 基本农田 城市建成区

生态绿地 水域 永久性蔬菜地

图1:相关空间要素

6.2相关要素分析整合

通过相关要素在空间上的叠加分析,经过各种利益的取舍,可以得到津市空间管制规划在空间上的依据。依据各种相关要素的限制要求,将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划分为建成区、禁建区、适建区,宜建区等分区,并针对不同的分区提出相应的管制措施。

图2:空间管制规划

6.3分区管制措施

6.3.1禁建区:

环境目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Ⅰ级或Ⅱ级标准;水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环境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要求;区内污水全部达标处理后排放;绿化覆盖率超过75%。

禁建区限制要求: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一切开发性建设。

水源保护区建设限制:河道两侧绿带范围内禁止一切城市建设(水利或者供水、取水构筑物等工程项目除外)和旅游活动:绿化带宽度控制在40~80米。

国土空间管控篇(7)

关键词 公路 路政管理 三个维度

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0维是一点,没有长度。一维是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形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以及各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贵定了公路管理的界限,这些界限之内的立体空间便形成了管理的维度。公路路政管理职责就是要维护路产和公路权益,因此明确公路管理的维度,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由于法律法规本身所特有的的模糊性、滞后性,使得路政管理实践中,执法人员对于路政管理的横向、纵向、垂直三个维度不能清晰界定,并导致管理上缺位和越位等问题。例如,建筑控制区的范围可以划定,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向上、向下的空间维度具体数量或者界限是多少;公路用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另外从公路安全保护角度,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安全保护空间怎样划分,《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但是这些都确确实实是路政管理工作中亟需明确的问题。本文拟从相关法律法规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公路本身的维度

公路作为一个公益设施,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物理维度。《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按照公路的技术等级从公路路面、路肩、路基、桥涵、隧道等方面规定了其不同的宽度、高度、长度,这些构成了公路本身的物理维度。

二、公路路政管理的纵向维度

公路呈线形分布,其纵向维度与其长度相同,路政管理界限容易确定。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速公路收费站外与普通公路、市政道路以及村道相联络道路的纵向管理维度存在争议。现在通常的解决办法是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与与普通公路管理机构、市政道路管理机构和乡镇政府协商来具体确定。其实按照《物权法》规定,只要公路管理机构享有该路段的土地使用权, 当然具有该路段的路政管理权限,路政管理的维度(包括公路用地和建筑控制区)自然涵盖于这一区域。

三、公路路政管理的横向维度

除了公路本身的物理维度外,路政管理横向维度需要确定的四个。分别是公路用地、公路建筑控制区、公路两侧禁止危险作业区域、禁止设立危及公路安全运营设施区域等四个路政管理的横向维度。

(一)公路用地的横向维度。公路用地的横向维度《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并无明确界定,但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米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米,二级公路不小于2米 范围内的土地。因此,公路用地的横向维度也以此来确定。在路政管理四个横向维度中,公路用地横向维度是确定其他三个横向维度的重要基准。

(二)公路建筑控制区的横向维度。公路建筑控制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公路两侧一定的范围内禁止修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原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扩建,需埋设管线、电缆及修建临时性工程设施的,应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上述一定区域被称作公路建筑控制区。由于2011年《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颁布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其具体换分界线全国各地划分标准不一,大体分为以公路横截面中心点、公路隔离栅外缘、公路用地外缘等三个标准。其中第一个基准不宜确定,第二个基准造成公路用地与公路建筑控制区区竞合。以公路用地外缘为基准划定建控区不但克服前两个基准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是《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予以确认的基准。基于此,公路建筑控制区的横向管理维度确立,在此维度内路政管理部门根据《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实施路管理,主要是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控制与埋设管线等设施的审批。

(三)公路两侧禁止危险作业区域的横向维度。为了保护公路运营安全,在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两侧一定范围内禁止从事危险性作业,如采石、爆破、采矿、取土等危险作业。此外在公路桥梁跨越河道上下游一定距离内抽取地下水、挖河砂、疏浚河道作业,也会危及到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也是路政部门管理的区域,因此也形成了此区域路政管理的横向维度。此维度的基准,公路以公路用地外缘为基准,公路桥梁以桥梁中心线为基准,隧道应以洞顶构筑材料的外缘以及洞侧构筑物外缘为基准。

(四)公路两侧禁止设立危及公路安全运营设施区域的横向维度。为了保证行驶公路车辆的安全,《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了除了加油(气)站外,以公路用地外缘、桥梁中心线、以及隧道洞顶和洞侧外缘为基准的一定范围内不允许设立生产、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危险物品的场所核设施。这一范围就形成了公路路政管理的横向维度。

四、公路路政管理的垂直维度

国土空间管控篇(8)

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土地稀缺的问题开始逐渐凸显,为了解决土地稀缺问题,促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许多沿海城市开始吹填造陆,来开发土地。吹填造陆通过利用一定比例的砂、浆泥和海水合成浆体,并利用吹管,输送到制定的吹填区域内,经过排水固结,形成陆地。在吹填作业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制约了施工质量。

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温州市平阳县滨海新区,吹填软基处理面积5580亩,根据现有道路网划分为11个区块(详见图一),采用真空预压处理。本工程吹填区软基处理后高程为3.5m以上,结合吹填区后期使用特点和同类型已建工程经验,吹填泥面高程为4.3~4.9m。吹填料利用围垦区外500米的航道疏浚弃土(泥浆),共需吹填泥浆总量630万m3。区块围堰分为袋装沙围堰及土方围堰,沙袋围堰吹填砂采用外购海砂,沙袋共6层(个别原地面较低的采用7层沙袋),每层吹砂厚度控制在0.5~0.7米,底层沙袋宽20米,次底层18米。土围堰采用现场取土,顶宽2米,內坡坡比1:3~1:4,外坡坡比1:2。

吹填场区地基主要为第四系厚层软土,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灵敏度、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等特性,土性极差,属极软土层。根据野外钻探、原位观测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将场地埋深40m以内地基土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各土层空间分布特征如下:①淤泥质粉质粘土(Q4m),层厚5.4~7.5m;②淤泥(Q4m),层顶埋深5.4~7.5m,层厚3.5~4.8m;③淤泥质粉质粘土(Q4m),层顶埋深9.4~10.6m,层厚3.7~7.9m;④淤泥(Q4m),层顶埋深11.0~18.0m,层厚6.8~14.3m;⑤淤泥(Q4m),层顶埋深24.8~25.7m。

图一、区块划分图

吹填工程中吹填区施工控制。

1.平整度和流失量控制问题。

根据国标《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324-96)》有关吹填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平整度标准有二种。一种未经机械整平的,细沙±1.0m,粗沙±1.1m。另一种经机械整平后的平整度标准(为±0.3m)。而且实际上大多数项目均采用后一种标准,即当吹填完成后,采用推土机进行整平。但吹填自然形成的平整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推土机施工工程量的大小,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推不平的情况,因而在吹填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以控制吹填区的平整度,但控制措施又因吹填砂质粒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些须共同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第一、吹沙管线走向要有计划性。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针对吹填区的形状、水门的布设位置、以及砂质的自然坡降,安排好管线的设计走向及延伸计划以便在实际中指导施工。设计时应避免管线布设的高低起伏、大角度转弯及形成吹填死角等情况;合理安排三通管位置,减少重复拆装管次数;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吹填施工平整度。

第二、在吹填区设立标高控制杆。

标高控制杆根据每个区块吹填面积来设计,一般围堰四个角落各设置一个,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以便管理人员在现场能目测吹填标高,以及时调整吹填管口布置。

2. 吹填管线布置

考虑到在宋埠西湾滩涂围垦工程仍在施工中,前期管线布置先预埋在海堤堤顶上,待后期海堤防浪墙及堤顶路面施工时再架高,吹填区内沿已完成的道路网及围堰布置。本工程采用2艘3000m3/H绞吸式挖泥船,吹填排泥管线由浮管、岸管组成,绞吸挖泥船连接600m浮管,从片区东堤上岸进入吹填区内。

3. 吹填施工方法

(1)吹填施工顺序

吹填施工顺序基本由西往东,从西侧开始,往东侧地势较低处推进,后期结合河道开挖,将多余淤泥吹填至其他区块。

(2)吹填施工方法

吹填前需先按区块划分修筑好围堰,确保围堰安全的情况下在进行吹填工作,一般吹填口设置在远离水门位置。在吹填区内四周插标高杆,在标高杆上标注设计吹填标高。施工时根据实际吹填土的成陆情况,若个别地方标高不足,需重新架管补吹,直至达到设计吹填标高。吹填时需控制泥浆浓度,以便后期真空预压处理后的地块标高及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地块区软基处理采用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方法,在一个分区吹填完成后进行。排水板正方形布置,间距0.9m,长度2.5~4m,采用人工插设。在吹填疏浚土表面按铺设一层编织布、人工插板、铺设水平真空管、铺设无纺布、真空膜、抽真空的施工顺序。真空预压处理分区控制在20000~30000 m2,并按1000~1200m2布置一台真空泵。每一块预压处理分区抽真空时间约为3个月,地块区处理总计划工期约360天。

(3)围堤保护

为确保围区围堤安全,吹填前需在围堰周边设置沉降管及位移管,每日观测,遇到各个数据有重大偏移时,立即停止吹填,待沉降稳定后,或围堰危险段加固后再进行吹填工作。吹填时严禁吹泥口正对围堤吹填,距离保持在30m以上,尽量避免在围堤后方集中吹填堆高,并加强人工巡堤工作,不可长时间连续吹填,以免造成垮堤危险。

(4)吹填水位控制

吹填区内水位由泄水口水门箱闸板控制,随吹填泥面的增高而逐渐加高,一般高出吹填泥面0.2m,同时要注意吹填尾水的排水情况和对已吹填成陆区域的冲刷,必要时开挖排水沟引导吹填排水,直至吹填至设计要求标高。

(5)场地内排水控制

根据地质资料反映,本工程取土区的淤泥土渗透系数较小,沉淀速度会比较慢,吹填过程中流失量也会较大。为了减少吹填过程中泥浆的流失量,以延长泥浆流径,降低流速,促进泥浆沉淀。将吹填区域分隔成吹填小区,吹填小区间设置区间道路(隔堤)。各吹填区均有设置水门1座,水门结构采用钢结构箱式双水门,排水管采用直径φ1000的钢管。各区均从距水门最远处按“几”字开始吹填施工,尽可能延长泥浆流径,减少流失量,并在吹填方向下方开挖截流沟,尽可能延长泥浆流径,减少流失量,特别是吹填尾水得到充分的沉淀后,达到环保要求后再排放。吹填和地基处理的尾水通过排水门排放至横一河、横三河,然后通过水闸排入大海。

4. 吹填质量控制。

每次吹填完成后应间歇一定时间,待吹填土初步排水固结后才允许继续施工,必要时需铺设内部排水设施;吹填施工时出泥口应适时向前延伸或增加出泥支管,不应相对固定,防止少量的细粒土在吹填区聚积成淤泥囊,如仍不能满足平整度要求,可经软基处理后配置机械或人工平整。

结束语

吹填软基处理在我国仍是一种新工艺,并且区域土质直接影响后期成陆后的地基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关键工艺要求较多,但因其施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造地方式,所以仍然在一些地方广泛施工,尤其是沿海城市。

参考文献:

国土空间管控篇(9)

一、我国违法用地现状

1999-2010年,我国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18.9万余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6万hm2。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严重违背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大规模违法用地造成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加剧了原本就十分尖锐的人地矛盾。近些年来,我国颁布了《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甚至在刑法中独立规定了四种土地犯罪的罪名,以期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然而土地违法行为却依然屡禁不止。为此,国务院和各省级政府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的管控十分重视,制订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法规,设立了土地督察局。地方上亦开展了诸如“百日行动”一类的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的举措。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土地执法与督察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以及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本身面临的矛盾,难以有效落实全方位的土地违法行为监管措施。因此,有必要系统探讨土地违法行为的空间及时序特征,并以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土地执法与督察工作。

二、土地违法行为的空间特征

(一)土地违法行为的总体空间特征分析

本研究通过测算2000-2010年我国大陆各省区违法用地规模的年均值,结合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的违法用地规模在空间上呈现以下特征:

1.土地违法行为在空间上的分布总体较为分散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6个省区的年均违法用地面积超过3000hm2,这6个省区有西部的贵州,中部的河南以及东部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同时在这三大地区中均有年均违法用地面积不足1000hm2的省份。(见图1)

2.土地违法行为呈现局部集聚态势

尽管违法用地行为规模在总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在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以及长三角地区却呈现出集聚态势,其中华北平原的山东、河南两省的年均违法用地规模都达到了3000hm2。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也超过了3000hm2。其他地区如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的违法用地规模也都达到了2000hm2。

3.土地违法行为与社会经济水平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从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违法规模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从各个省区的分析来看,土地违法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统计,在年均违法用地规模超过2000hm2的12个省份中,有5个省份(安徽、湖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属于中部地区,新疆和贵州两省属于西部地区。为了更好的验证上述结论,本研究以2000-2010年我国的违法用地规模和当年人均GDP作相关性分析。

综上所述,违法用地面积和人均GDP的相关性极为不显著。因此不能盲目的认为土地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发达地区,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土地违法情况也相当严重,因此也不能放松对其的管控力度。

(二)土地违法行为的时序特征分析

对土地违法行为空间特征的总体判断,难免会掩盖土地违法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以2000-2010年我国大陆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布局情况来看,其时序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地违法行为在空间上的蔓延态势明显。(见图2、见图3)

为了更好的分析我国土地违法行为的时序演变特征,选择了2000、2010年2个时间点分别绘制了上图所示的我国土地违法面积空间分布图。可以发现,2000年,土地违法面积超过1000hm2的有8个省份,其中超过2000hm2的仅有4个省份。而到了2010年,却有21个省份的违法用地面积在1000hm2以上,违法面积在2000hm2以上的仍然有7个。10年间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部逐步向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断蔓延的趋势。同时西部也有不少省区(如云南、广西等省)的违法面积较往年大幅增加,蔓延趋势较为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2000-2010年我国土地违法行为的总体空间特征及时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土地违法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在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等地区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从时序演变来看,我国大陆各省区的违法用地规模不断增大,但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如2005、2008两年,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土地违法行为在空间上也呈现出显著的蔓延态势,违法用地规模的变化以及蔓延的速度,受政府政策的调控和土地制度的调整的影响比较大。

2、对策建议

本研究为我国土地违法行为提供了一些防治对策,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的土地督察与执法监察工作提供了一些建议。

(1)加强土地国情教育,强化政策宣传。土地国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国民的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故要加强土地国情教育,提高公民对违法用地行为及保护土地的认识。同时国土部门要加强土地政策法规宣传,不断改进现有的宣传方式方法,找准切入点,突出宣传重点。

(2)土地执法要有重点,不能有误区。根据上述分析,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省份出现了大规模的土地违法行为,其违法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不仅如此,从土地违法行为的年均增幅来看,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幅度高于发达地区。因此,土地督察工作不应该有误区,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监管也十分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注重方式,避免出现执法过程中的再次违法。

国土空间管控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10-04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空间约束性规划薄弱,各类规划自成体系、衔接性不够,并且指出,可以在县(市)探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融合”(以下本文简称“三规”)。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1],空间用地规模的扩张加剧了规划矛盾,实现空间协调发展迫在眉睫,提出 “三规合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国内学者在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发展理论上提出了空间规划协调的理论基础[3,4]。由于我国规划职能部门多,规划类型丰富,因此根据自身需要编制的规划侧重点自然有别,为解决我国规划工作衔接不到位、规划内容交叉重叠造成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低、浪费等现象,不少学者提出要梳理规划之间的关系、强化规划间衔接工作以及实现创新机制改革等[5,8]。此外,我国多地相继开展了“三规合一”实践工作[9,10]。2008年,广东省多个城市开展了“三规合一”实践,完成了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这一大转变。同时间段,上海市将城市规划管理局与房屋土地管理局进行整合,组建了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纸面上的统一”。上海市通过"二规合一”工作建立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一张图”管理流程,实现了在统一的土地数据底板上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城乡建设用地范围控制线、产业区块范围控制线的“三线”管控。此外,北京市朝阳区还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及人口规划“四规合一”的探讨。

本文 “多规融合”立足哈尔滨市阿城区全域背景,基于长期发展的潜力研究,重视“三规”部门的相互协调,针对“三规”在规划目标、空间管制、功能分区、用途分类、用地规模上的不同,对各规划进行梳理,找出差异性图斑并进行原因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多规融合”的技术方法,在黑龙江全省推广应用。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三规”的全方位比对,梳理分析当前各规划间的差异性、矛盾点和多规在工作协调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GIS空间分析法: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将土地利用规划(简称“土规”)与城市规划(简称“城规”)的用地类型、布局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规与城规的差异性图斑,从而提出差异性图斑进行合理调试的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市规划中心城区的所有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采用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

(三)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规划间的关系,立足于阿城区规划存在的问题,通过GIS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和简化后的城乡规划数据进行叠加,提取差异性图斑,同时对差异性图斑进行合理调试,提出实现“多规融合”技术方法的运行机制。

二、“多规”的现状和现存的大难题

(一)规划间的关系

“三规”目标的相似点都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目标区域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不同点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没有落实每一块土地的用地开发方向,是宏观层面上的框架性规划,自身并不具备落实空间管制方案的手段。而土规则具体落实到某地块的用地性质,即开发使用方向,以此作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以在空间上协调各类城乡建设活动布局为目标,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开展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实现城乡各种建设活动规范化管理,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构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展现,并依次形成指导关系。

(二)阿城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向

1.划编制单位不统一,协调困难

由于哈尔滨市存在农垦这一独立机,故该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哈尔滨市和农垦分开编制的。在编制的过程中这两个机构之间协调性不好,这就导致同一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就存在冲突与衔接性问题。但就城市规划而言,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工作是统一进行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编制两者的不协调。

2.产业园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趋势不匹配

因缺乏要素、资源、发展趋势的整体评估,造成阿城区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活动遍地开花,加剧与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同时,产业园区的产业选择又存在问题,产业项目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发改局与招商局的积极引入,缺乏与国土部门、规划部门及环保部门等部门的有效沟通,容易造成产业选择不合理、成本投入过多,资源浪费等现象。

3.建设用地不足,产业发展对农业、生态造成潜在威胁。

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规划体系存在冲突,产业选择、空间发展的无序性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产业项目落户所需要的建设用地缺乏,而不同空间的管控机制不完善,产业落户时极容易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4.规划之间用地分类不同,审批过程存在问题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地块分类存在歧义,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长,导致产业项目无法落地,损害了企业、个人及政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差异性图斑分析及调试方法

由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没有涉及到具体地块的开局,故本章在进行差异性图斑分析和调试时仅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存在的差异性图斑及其调试方法。

(一)差异性分析

1.基础数据入库整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目标地块的使用性质提出意见。两者的不同在于规划对象的土地利用性质不同,因此规划过程中需要研究考虑的因素条件也各不相同。同时,要构建两规之间图件的平台坐标系统转换系数,形成统一坐标格式下的图形数据。此外,还要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规划数据,梳理两规图层要素间的关系,并保证图形无拓扑错误,形成西安80格式下“两规”基础数据库。

(二)差异处理原则

1.坚守底线,保护生态

差异图斑处理时要强化底线思维,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严控规模,突出重点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城市建设时序,统筹协调差异图斑。

3.上下联动,有序衔接

差异图斑的途径处理办法应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协调阿城区与各区之间用地布局。

(三)用地分类对比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类标准采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7-2010)》。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简化后的规划地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进行比较分析,合理分析城市规划分类中适宜布局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的类别,建立城乡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的对应关系。

本研究根据阿城区实际情况对阿城区城市规划地类进行了简化和归并,具体情况见表1。同时形成阿城区城乡规划简图,见图2。图3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图。

通过对阿城区城市规划简化后的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管制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确定一致区域和差异区域的面积、位置,分析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区的差异类型,包括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土规超城规)。城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土规为城乡非建设用地(城规超土规);土规为有条件建设区,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两规图叠加之后得到差异性图斑,见图4。图斑差异性情况见表2。

1.城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土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

(1)城规为S类城市内部路网、土规为限制建设区。处理措施:①已建路网原则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为限制建设区,可节省建设用地指标;②未建路网原则上调入城乡建设用地。

(2)城规为A、B1、M、R、U、W类,土规为允许建设区。处理措施:涉及基本农田部分予以调出,处于近建范围内部分调为允许建设区,其余部分待处理。

(3)城规为G1类公园绿地,土规为限制建设区。处理措施:已建成公园绿地一般不会被建设行为占用,故原则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为限制建设区。

2.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

(1)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城规为水域。处理措施:城规中这部分土地在土规中是不可建设部分,故原则上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为限制建O区。

(2)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城规为H2类用地。处理措施:现状H2原则上保持不变,继续安排为城乡建设用地。

3.土规为有条件建设区,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

处理措施:原则上将该区域内的有条件建设区全部进行调整布局。

四、实现“多规融合”运行机制探索

“多规融合”的本质是利益的协调,通过技术手段仅解决的是“多规融合”的表面问题,根本上解决“三规”冲突与不协调的出路重点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设计合理的制度,使得“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的指导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解决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建立一套相互制衡、严谨高效的管理和协调体制,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多规融合”的最优选择。

1.建立统一的工作组织机构

市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领导牵头打破部门冲突,建立统一的工作组织形式和规划衔接协调工作机制,推进基础数据、规划标准、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衔接性,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有助于解决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市级与农垦“分家”的问题。

2.规范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编制技术

国土空间管控篇(11)

现阶段,我国人均资源匮乏, 经济 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今后一段时期,上述矛盾还将继续存在,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因此, 科学 、合理、持续利用好资源,特别是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基础测绘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测绘的成果数据是各项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 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及服务功能

基础测绘成果是认识世界、利用 自然 不可或缺的媒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我国 现代 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范围和领域的拓展及延伸,急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地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强化宏观管理,实现科学决策。由于基础测绘与土地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如果进一步把基础测绘与土地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基础测绘的技术、成果等优势,不仅能为土地管理提供服务和保障,也能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测绘的作用。wWw.lw881.com

1.1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

1.1.1建立经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测绘主管部门批准的基础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及加密和复测。

1.1.2对国家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和更新。

1.1.3本区域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更新。

1.1.4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对前述项目的内容进行复测或者更新。

1.1.5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1.2基础测绘的服务功能

1.2.1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服务。

1.2.2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服务。

1.2.3可以为土地监测调控提供服务。

1.2.4可以为 电子 政务建设提供服务。

2 土地管理对基础测绘的需求分析

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如实准确地测量土地面积,绘制地形图,建立地籍资料,形成数据库。基础测绘作为前期性、基础性工作,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土地规划进行动态控制,才能达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工作目标。土地管理对基础测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等方面:

2.1地籍管理需求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它具有提供计税依据、产权管理依据以及用户需要的地块信息等功能,而且地籍信息系统还是多种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系统。

2.2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为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必须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此我们需要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来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以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建设的需要。

2.3耕地保护工作需求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决心采取世界上最严厉措施、最严格制度来保护耕地,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借助基础测绘成果先后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开展耕地数量质量、耕地后备资源普查等专项工作。

3 基础测绘对于土地管理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税收等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基础测绘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应用领域的最高形式,它向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定性、定量、定位以及可视化的工作条件,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管理办公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全方位地考虑土地问题的方方面面,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有效地提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土地管理部门面向社会的窗口,它的运行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国土资源管理执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伴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将增强土地管理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4 钦州市基础测绘工作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飞跃发展的瓶颈

钦州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起步较晚,1993年钦州市城区才有了第一批65.75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2001年才有了第一批100平方公里的1:1000地形图。在随后的几年的时间中,钦州市地形图的测绘和更新一直紧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步伐,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对基础测绘工作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不能及时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更新,致使土地信息更新跟不上土地管理工作发展的步伐。目前,地籍图件内容陈旧、现势性差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又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5 把土地管理和基础测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基础测绘实施,促进钦州市土地管理快速发展

为了改变钦州市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较差的现状,明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测绘的目标和任务,发挥基础测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钦州市国土资源局本着统筹规划、保证重点、满足急需、分步实施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和城市规划发展,构建数字钦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地理框架建设的需要,组织编制2008—2020年钦州市基础测绘规划,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础。

5.1空间基准体系建设,为土地信息获取提供了技术保障

5.1.1建立钦州市统一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近期布设d级gps控制点18个,于2007年布设完毕,控制整个钦州市市本级,控制面积约4542平方公里。另外,2007年布设e级gps控制点,共计51个点,控制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5.1.2 启动钦州市cors系统建设。在钦州市规划区约1089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4个固定基准站和1个 网络 监控中心,并辅以高精度的大地水准面,建成高精度、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网络gps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如因特网和广播网,可24小时、连续地向各类需要测量和导航的用户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的信号。

5.2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测制与更新体制

目前,地籍图件内容陈旧、现势性差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又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测制与更新体制。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籍测量与地籍实时修测的工作成果是提高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保持基本比例尺图的现势性,必须修测更新现有的地形图。根据钦州市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2006年正在进行钦州市主城区1:500和1:1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修测工作。2007年-2010年将对钦州市金光 工业 园进行1:1000地形图23平方公里进行修测。2007年修测金谷工业园1:1000地形图8平方公里。修测在原有数字化地形图基础上进行,并采用全数字化成图法修测。

此外,从节约型管理角度考虑,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在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地籍要素的测绘,从而避免重复测绘,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生产成本。

5.3建立钦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钦州市 发展 的需要,建设钦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分三步走,首先,选择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各种子系统,如数据采集、管理和数据转换系统、基础地形信息和基础空间数据管理、应用与数据更新系统、地名库管理与应用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等。其次,建立钦州市1:10000以下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初步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最后,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钦州市基础地理数据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开展应用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真实再现全市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钦州市的 自然 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并为可视化地掌握生态资源、模拟和仿真生态重建过程中重大决策实施提供基础支撑,确保我们能够 科学 地开发自然界,动态监测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把握发展 经济 和保护环境的平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增值服务。例如:通过以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正射影像图为数据核心,结合土地利用详查图,可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为数据核心,结合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专题数据,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及3s技术,可更好地分析耕地分布现状,提出社会经济与生态合理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增强退耕还林规划的可操作性。

5.4加强测绘队伍建设

《物权法》的实施对测绘尤其是地籍、房产测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确权、房产面积等纠纷可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测绘成果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诉讼。当前因为编制的限制,测绘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人员紧缺的现象,有不少业务人员对政策业务还不够熟悉,以致引起土地权属和房产面积的争议、行政复议诉讼等。这需要加强宣传,学习政策法规,并通过培训提高测绘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5.5推进钦州市信息化测绘进程

信息化测绘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 网络 化社会化为特征,强调数据采集内容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强调对测绘成果的再加工、信息整理、综合分析和深层次应用,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相符的。在思想上,测绘单位要改变观念,由提供产品转换到提供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测绘服务领域;在技术上,要跟踪国际测绘科技发展趋势,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组织快速空间定位、智能数据获取与生产、网络管理与分发服务中的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改造和完善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在管理上,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信息化测绘建设稳定发展。

参考 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