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元素化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37

大学元素化学

大学元素化学篇(1)

一、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叶朗,2001)。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刘声东,王握文,2009)。在世界更加开放和多元的21世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文学的陶冶,在广泛吸收融合中西方文化精粹的同时,学会比较和鉴别。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与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关切人类命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强调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发展。外语教学要传播知识,培养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英语教育教学的独特视角,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和工作实际相联系,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做好充分准备。南京大学王守仁(2001)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而,我国大学教育长期以来重理工、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重学历、轻学问的现状致使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出现道德诚信危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有效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素质教育,展示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扩大语言表达的范围,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养成。

三、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帮助学生铸就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学生往往是被评人,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多元化评价关注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提倡的是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研究评价标准,学生会更加科学、理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自我参照系统,学生会更好地调动自我成就动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进步,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尽可能符合标准的要求。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责任心的反思型学习者,成为自己课程的自主者,成为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实践者。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提高。

学生互评。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1999)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学生互评过程中主客体角色的转换,可以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更深刻地理解评价标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弱点,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从同伴的视角对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人文精神。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互助合作、主动交流,是否能善于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是否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是否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解释问题,是否能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常识实现跨文化交际。另外,教师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使积极的评价贯穿于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学生追求自强争先和卓越发展

学习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了解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地发展。多元化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主张共性目标要求与差异评价相结合,强调帮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多元化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参与的程度,综合判断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避免了按照考试成绩分等排序来衡量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问题。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包括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多方面表现。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强调纠正学生的不良个性,淡化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关注每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差异评价,给每位学生更多展示特长、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机会,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自信,鼓励中等学生自强争先,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卓越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大学元素化学篇(2)

人体氨基酸、蛋白质中都含有氮元素。

大学元素化学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4-01

作为公共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将用两学期的时间完成对“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广泛,且又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衔接,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该门课程。然而,正是因为大学英语的公共课身份,使得在对它实施教学改革时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束缚,仅把教改的目的定位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上,甚至直接指向英语过级考试。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大学英语的教改方向。

随着大学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改中也应植入职业元素,特别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其中的职业化元素,并助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 职业化元素提炼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中可知,职业化元素的提炼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进行。

1.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教师对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并不陌生,包括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都与构建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有关,上述训练有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问题。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先一般、后具体”成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合理路径,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英语的常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具体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随着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提炼问题的明确,这里需要深入到对具体层次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与商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商科学生与社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的岗位需要,突出他们具体方面的英语能力训练。

二 职业化元素的释放

根据上文所述,职业化元素的释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

只有在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后,才能促使教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那么何为正确的教改方向呢?简单来说,就是遵循高校职业化教育导向改革路径,将大学英语功能定位于辅助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角色,着力改变目前与各专业教学相隔离的局面。为此,教师应在充分领会这一教改方向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程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中来。

2.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若是使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便需要在建构具体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上下功夫,因此,应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关键是建立符合校本要求的教辅材料,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特色编撰本校教材。另外,包含在课程建设中,还涉及调整目前的英语测评模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形成性评价来实施。

3.增强各系部间的协作

毫无疑问,在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增强英语教学部门与专业所在院系、教务处等部门的协作。专业所在元素需要向英语教学部门提供学生职业需求有关的信息,并配合英语教学部门来完善教材建设;教务处则应在课程计划、教学场地等教学计划管理上提供支持。

应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地位,并缩短它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距离,唯有这样,才能改变该课程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

三 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以大学英语听力多元教学的建立为例,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英语听力多元教学时,应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内容的选取。如英语片《走遍美国》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国风土人情的同时,开展他们的听力训练。但是,这种原声英语片却没有中文字幕,因此,在听力训练初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采取分段播放的形式,逐一进行语言讲解与听力练习。具体可以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对话为一单元,通过重复播放以及教师对关键词的中文提示来启发学生理解对话的梗概。最后,将整个片子进行连贯播放来建立学生完整的听力训练。同时,也可以有选择地播放英语电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四 小结

本文认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方式需要从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两个途径来构建。职业化元素释放则应围绕着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增强各系部之间的协作三个方面来展开。

大学元素化学篇(4)

一、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方针的确立,大学英语改革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如今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是旨在培养英语学习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一套集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若读者细细翻阅该书,就会发现本系列教材书不仅秉承一贯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学习技能,而且弥补了作为非英语专业用书中可能会遗漏的英美文化知识的介绍,如英美文化、历史、地理、人物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知识的链接。这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使他们在日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使用英语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日后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英美通俗文化的展现

《新视野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视野》)充分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其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产物展现在文章之中,引发其共鸣,使之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目的。

如《新视野》(第一册)第二单元“Deep Concern”,描述的就是当前热议社会话题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中15岁的女孩Sandy扎耳洞、化浓妆、听摇滚乐、穿奇装异服、不听父母管教,简直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这样一个人物让学生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原来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家庭关系也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家庭类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甚至爆发了激烈的辩论,整个课堂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话题对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作用。通过最后总结,学生发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不仅是我国父母、孩子关注的话题,整个世界的父母、孩子双方都需为之努力奋斗。

再如《新视野》(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文章中竟然还提到了中国孩子喜欢吃的美国快餐肯德基炸鸡块。学生们都知道肯德基这种食品,但是一旦问及它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史,大家就知之甚少了。所以这个时候适时地将美国餐饮文化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并且主动参与的热情也会高涨。而课后有一项Online Resources把相关的网页也列举出来,方便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可谓非常体贴周到。

三、英美社会文化的体现

“The Trashman”来自新视野(第一册)第六单元,讲述的是一位垃圾工的故事。文章中一段话让中国学生感触到中西方职业地位的差异:

“...‘Listen,lady,I’ve got an IQ of 137,and I graduated near the top of my high school class.I do this for the money,not because it’s the only work I can do’...”(第九段第三行)

让学生感到诧异的是,为什么做垃圾工可以make money(赚钱)呢?原来,在西方做体力劳动的人较少,因此像管道工、垃圾工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多劳动的前提下是可以赚不少钱的。

美国人留给学生的感觉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开朗、乐观但散漫、时间观念差等。而“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一课的学习(出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为美国人正名。原来除了以辛劳、认真、视时间为生命而闻名世界的日本人和德国人之外,美国人也有紧迫的时间危机感。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以往供英语学习的教材僵化死板,只就语言点的讲授而学习,这样的教材只讲皮毛,不能深入考察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语言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将语言应用自如,在文化交流中不犯错误。

四、英美历史文化的展现

《新视野》(第二册)第五单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中提到了一种名为Prince Albert(阿尔伯特亲王)品牌的香烟。而Prince Albert正是Queen 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学生们虽然对于英国历史并不太了解,但是大概都知道英国历史中有一位杰出的女王――维多利亚。利用现有知识做基础,再加上教师之后的补充,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英国十九世纪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个知识点扩大,再延伸,学生的知识就由点及面了,日后还会形成立体知识,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材的设置应充分关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要把课本和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将文化元素加以扩大,使其全面完整,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这应该是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元素化学篇(5)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1.1 大学生创新素质

对于所谓创新,《辞海》中的解释是:“‘创’是首创、创始的意思;‘新’是更新和改造的意思。从本质意义上可以把创新理解为个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独创性产品的行为。而创新素质则是指主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所获得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品质。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创新素质,就是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教育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特性。

1.2 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大学生能否独立进行并完成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其将会对大学生及其今后人生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和取得新成果的创新性技能和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素质包括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责任感、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适应力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个性丰富多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据此,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等。

首先,创新意识是是指大学生不安于现状,在面对未知世界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和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或事物的动机,在我们的传统的应试的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下,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重新被激发,被唤醒,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不断求新,不迷信权威,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探索新规律、新方法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提出新方法、新观点、不断进取、革新、发明创造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创新思维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它是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新的思考,发现新的关系、寻求新的答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其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创新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创新知识指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框架。而创新能力则是提出新思路、探索新事物、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知识等各种素质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普遍问题

2.1 对学生学业评价更多的侧重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考试体系与学生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不科学,会束缚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现有的、最普遍的考试看,考试模式甚至考试题型单一,过多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让学生延续初高中古板的应试思维,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方面偏弱,考核标准单一,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发展在大学的示范作用。

2.2 大学校园制度的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大学校园制度设计和实施缺少对师生创新激励的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创新保障不够。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逐渐习惯了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学习,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肯定,而辩证的、批判的去看待新知识、新问题的思维方式难以形成,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与晋级的相关制度和不健全的创新激励制度导致部分教职工缺乏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积极性来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3 学生创新科技社团缺乏有力的扶持

大学元素化学篇(6)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氏族社会晚期,至少是在周朝、秦朝以来到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境内56个民族长期创造的精神财富,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近几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英语教学已经成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多数大学都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使英语仅仅成为一个交流工具,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弱化了英语的功能,也降低了大学生文化融合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文化融合和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英语在我国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变得越来越迫切: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扩大中外交流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引入国外文化,也要输出中国文化,而在英语中融入传统文化就是输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青年学生担负着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大学英语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能够准确地表达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对于深化外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而青年一代作为这一独特文化体系的传承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主动担负起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时代使命。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1.立足教材,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依据,而我国目前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立足于介绍西方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不仅类型少、内容也很单薄,因此,高校在进行教材编写与选择时一方面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宝库充实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绘画、书法、医药等纳入到大学英语教材之中,另一方面增加文化介绍的深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按内容的难易形成一定的体系,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2.创造环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学环境的营造。高校在营造教学环境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2)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学生利用英语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3)转变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模式,提高英语考试中传统文化的比例,用考核的硬性指标,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跨文化的交流意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是否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熟练、深入地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教师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传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4.克服文化失语,增强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推介过程中,高校应该切实贯彻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并对英语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谈起祖国文化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中译外和英文写作训练,确保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有能力用准确、地道的语言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三、结论

总之,高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过于片面的导入英语知识及其附带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现象,并在教育改革的指引下,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来,在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其利用英语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49-152.

大学元素化学篇(7)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无意间突出英语的强势,忽视英语教学中的国学素养。思想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刻认知本民族文化,才能从深层次上认知文化的内涵,理解外来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异同,具备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正如柯杨所说:“在自己的国家做主人,尊重传统习俗,是自尊和自爱;到国外去做客,尊重他人的习俗,是文明和教养”。笔者认为,应该把中国文化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推介主流文化,形成“中西合璧”。这样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识,又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觉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然而,如何做到中西合璧,文秋芳曾阐述英语教材的三条重要编写原则,即“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英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言而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为中国外语教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写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更要首先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予以阐释,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本研究将从文化内容方面尝试予以解读。

一、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充分体现了“立人之道”。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人格培养、人际和谐等,诊释了仁与义的含义。编者还把立人的篇章作为各册书的开篇,凸显了“立人之道”的重要意义《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开篇《以生命相赠》意境深远。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人大学,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新的大学生活,与其说是环境的改变,不如说是新生活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对这种挑战成为最关键的环节。《以生命相赠》讲述了越战期间越南孤儿院里的一个小姑娘被炸伤,生命垂危,急需鲜血。一个小男孩克服死亡的恐惧,勇敢地献血,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该篇以“为了朋友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爱莫大焉!”结尾,实为点睛之笔。英语中有句谚语:“战争是死亡的盛宴”。这个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期间,在特别的背景之下,这个作品震撼人心是可贵的友情,是人性善良的光辉,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仁与义”的体现。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对人性及人际关系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启发大学生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建构人性,注重亲子关系,把家庭价值放在人性情感的层次,作为“立人教育”的根本内容。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感情的自觉培育被视为“人性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孔子通过‘仁’开始塑造、形成和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阎。朱熹把“仁”释为“爱之理,心之德也’。“仁”的本义与爱紧密相关。第二册第一单元选取的《善良之心永世相依》描写的是父子情,虽然父亲腿有残疾,但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课文中朴实而真诚的叙事表达了爱的主题,让人们体会到一种用大爱做小事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遗憾的是作者在父亲去世后才感受到这种大爱的境界:“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是爸爸帮我保持平衡”。年少无知时的作者无从理解父亲的爱,更没有意识到父亲残疾外表下的“气质神韵”皆缘于善良之心,缘于辛勤工作、快乐生活的人生态度。随年龄的增长,作者开始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审视自己。觉悟的过程体现了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学会爱的过程。这位身有残疾的平凡父亲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的勇气及其刚毅和高尚的品格,给读者留下的是要有大爱才能有大德的思考。编者把“爱”与“善良之心”即“仁”联系在一起,引发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更深人地思考“爱”的内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每册都有情感、沟通的话题,如“不只是文字”(第一册)、“沟通问题”(第二册)、“社会问题,’(第三册)、“文字的力量”(第四册)等。这些文章阐述了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关注修身,强调塑造人的情感心理。选取《羞怯的痛苦》《享受幽默—什么东西令人开怀?》作为第三册和第四册的开篇,把情商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这两篇文章分别以羞怯、幽默为话题,对羞怯的不利影响、幽默的益处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能让大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人的生命是美好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应以积极的、肯定的情感来看待生命。学会理解他人,既保留自身的独特,又能正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努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与人交往中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气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有“个性”是“君子”形象,能够“不同”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就是要协调“不同”,“和”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西方文化与此一致,既崇尚开放、张扬的个性,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又强调“主体间性”。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协作精神,在个性不同的团队里,更须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以载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很多选文都体现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周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以自强?那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给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忠告,比如:“把过去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锁进记忆的角落里不再去想,才有可能自信和乐观”(第二单元主题“记忆与遗忘”);学习外语“在读、写、说、听思想传统的交流技能之外还应该加上第五项技能:文化意识”(第三单元主题“没有言语的交流”);“把上大学看成一个美妙的实验,要学会改变自己”(第四单元主题“新的开端”);“倘若你在思想上给未来抹上惊恐的颜色,你的行动就会受到制约”(第七单元主题“生活的选择”)。这些文章选编在第一册,有助于学生熟悉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以新的面貌步人人生的新阶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在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的同时,强调大学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与理性的头脑。在多元价值并存、人们热衷于追求富与成功的今天,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映的精神实质及其折射出的文化价值取向。学完第一册第九单元《快乐的圣诞节》一文,学生可能会在热衷于过“洋节”、过多地进行炫耀性消费的时候停下来,理性地思考圣诞节这个神圣的宗教日子所承载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价值,正如文中所说:“圣诞节应该是对他人表示爱心和良好祝愿的时候,它应该是为那些没有我们幸运的人做善事的时候”。第二册第八单元《把时间花在为钱苦恼上》呈现的金钱哲学“尽量挣,尽量省,尽量给”同样发人深省;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伊莱亚斯》故事则引发学生思考幸福和金钱的关系。类似的选文还有第二册第九单元《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作为社会高消费的成员应该学会如何理性消费。对于沉酒于电脑游戏、忽视学习的学生来说,第四册第八单元《如何从容使用时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时间就是金钱,应该节省,应该理智地花,不要浪费或者丢失”。这种时间意识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当下各类媒体追捧正使球星、歌星、影星、畅销书作家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春偶像,第四册第五单元同时选取《运动员应是行为榜样》和《运动员不应是行为榜样》,使学生慎行、明辨和思考,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既要注重个人成长,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册第七单元《永远不会听到的毕业典礼演说》及其评论《大学:一个宽恕一切的世界吗?》同时出现在课内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相同的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活”,引导大学生换一个角度思维,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告诉学生要认真规划未来,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比如第三册第四单元“择业规划”所选三篇文章对大学生择业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指出没有人能预见自己的未来,理智比机遇和命运更重要。要打造未来的事业,“有些事是你现在就能做的”;第四册第四单元《关于创造力的培养》指出具有创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关键”;第四册第六单元《风险与你》使读者对风险这个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彻底避免风险,“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风险”;第二册第三单元《生而成功》“任何事都不可能由别人来教你,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靠自己去发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的宝贵经历。要在四年后充满信心地走向社会,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会成长,比如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断丰富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不仅关注学生修身与自我发展,而且关注自然与社会,突出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宋、明时代更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天人互动的观念,强调“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很多选文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和自然视为休戚相共、血脉相连的一体。人投人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能使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并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第三册以《新生之旅》为题讲述“旅游的快乐”这一主题,认为旅行会改变生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理清头绪,来尝试新的思维和行事方法。进而指出人的成长要通过贯穿于一生的自我改造,将来的很多旅行将会具有自我改造的意义;经常旅行,以便不断进步。这些理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诊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编者的选材可谓独具匠心,不仅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让他们相信天地之美的力量:“美能启真、美能储善”,同时又与作者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如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追求仁者、智者的生活,塑造情感,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

《庄子·齐物论》论述宇宙万物平等,没有差别。《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选取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话题,让学生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反思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物的玩耍》讲到“动物能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怎样协调适应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怎样和自己群体中的其他动物相互交往”;第三册第六单元《人和动物的好斗性》则开篇就指出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作者描写了竞争的残酷、人类战争的罪恶,流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奈之情。忧思之余,作者对人类的明天寄予希望,指出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将人类的敌意和好斗性通过建设性活动和非暴力的竞争发挥出来。人类肯定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观点似乎颓废、悲观而又消极,但掩卷深思,可以感受到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应该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大学元素化学篇(8)

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岩石的力学特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属于岩石的内在因素,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其力学特征。借助于关联度计算岩石化学成分,得出岩石化学元素对其抗压强度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先进行岩石样本化学元素的测试。

一、岩石成分元素测试

通过光谱仪来测定岩石中所有元素的含量,从8号O元素到92号U元素都属于分析的范围。其中岩石的样品有砂岩、风化大理岩、含铜的黄铁矿、高岭土以及大理岩。为了防止水对最后的测试结果造成影响,可以先把岩石样本放到干燥箱中烘干。然后借助于破碎机、化学实验制造样本粉碎机进行粉碎,最后的颗粒大小为0.039mm-0.055mm。测出岩石样本化学元素及其质量百分含量/wt%如下,砂岩:O元素47.515、Mg元素0.478、Si元素18.345、Al元素6.324、P元素0.045、K元素3.693、S元素1.445、Ca元素0.123、Fe元素2.642;风化大理岩:O元素50.362、Mg元素0.031、Si元素11.312、Al元素13.524、P元素0.113、K元素0.047、S元素0.352、Ca元素0.095、Fe元素0.574;含铜的黄铁矿:O元素18.521、Mg元素0.012、Si元素4.263、Al元素10.835、P元素0.065、K元素0.014、S元素29.294、Ca元素0.050、Fe元素31.601;高岭土:O元素57.385、Mg元素0.081、Si元素12.271、Al元素10.835、P元素0.039、K元素0.085、S元素2.381、Ca元素1.195、Fe元素5.370;大理岩:O元素51.209、Mg元素11.238、Si元素0.432、Al元素0.203、P元素0.008、K元素0.016、S元素0.231、Ca元素24.603、Fe元素1.272。

二、对岩石样本的强度测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借助于液压点荷载仪对岩石样本进行点荷载试验,通过公式I=P/y2,得出点荷载所得值,通过公式σc=24×Is(50),把其转换成单轴的抗压强度值,岩石各个样本的强度值:砂岩为114.51MPa,风化大理岩为82.29MPa,含铜的黄铁矿为98.13Mpa,高岭土为19.71MPa,大理岩为121.25MPa。

在上面研究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质量百分含量影响岩石抗压强度程度最大的元素,然后分析各个元素影响岩石抗压强度的程度差异。具体强度关联度分析过程如下:第一,需要确定好参数的数列Y0,设置Y0=[Y0(1),Y0(2),...,Y0(k)]。这里需要对每个岩石样本的抗压强度值进行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把抗压强度数列当成参考数列。第二,需要确定好比较数列Yi,设置Yi=[Yi(1),Yi(2),...,Yi(k)],这里的i取值为1,2,3,...I。参考各个岩石样本的化学成分统计表格,岩石样本的主要化学元素有O元素、Mg元素、Al元素、Si元素、P元素、Ca元素、Fe元素、K元素、S元素,然后把这些元素在岩石样本里的质量百分含量当成灰色关联度计算用到的被比较数列。第三,进行均值化处理。就是对初值不相同或者单位不相同的数列进行均值化处理。第四,计算关联度,假如借助于初值化变换算出各个化学元素质量百分含量的数列以及岩石样本抗压强度的指标数列,会得出较多的关联系数值结果,信息方面也很分散,不利于比较,为此,这里使用了平均值方法来计算各个化学元素以及岩石样本的抗压强度关联度,得出灰色关联度ri的计算结果如下所示,O元素0.8558、Mg元素0.742、Si元素0.7883、Al元素0.7482、P元素0.7741、K元素0.7102、S元素0.7224、Ca元素0.7624、Fe元素0.7671。

大学元素化学篇(9)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7-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以下简称中学元素周期律)。北师大等校所编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是:随着核内质子数递增,核外电子呈现周期性排布,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递变(以下简称大学元素周期律)。这类元素周期律的表述中都说的是“元素的性质”或“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每当有学生提出“什么是元素的性质”的疑问时,很少有教师能准确地说明元素性质的含义。究竟什么是元素的性质呢?由于一般的大、中学化学教材都没有对“元素的性质”进行专门的阐释,这就使得该问题成了一个常见而又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就此疑问探析如下。

2 元素性质含义的探析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是在探讨了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的活泼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之后给出的。由教材上的这种编排次序可见,元素的性质好像就是教材上罗列的这些内容,有些教师也就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当成了元素的性质在教学。在北师大等校所编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元素的性质是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原子参数”进行分析说明的。笔者认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不属于性质的范畴,属于结构的范畴;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的活泼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性质都属于元素的性质。由此可见,各类教材上都给出了部分元素的性质,但都没有明确说明元素性质的含义,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准确地阐释元素的性质。实际上,元素性质的含义是比较丰富的,上述提到的性质只是元素性质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用简单罗列的方法是难以准确说明元素性质的含义的,我们该如何全面准确而又概括性地说明元素性质的含义呢?

元素的定义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由此定义来看,元素的性质首先是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包括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等。在通常情况下,只有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能够单个稳定地存在,其他元素的单个原子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够产生,这些元素的原子一般都稳定地存在于单质和化合物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元素的性质又包括相应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单质的性质如金属或非金属的活泼性、蒸发热、熔沸点,化合物的性质如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等,这些性质都是元素的性质。

由此看来,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的性质、单质的性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的周期性变化指的是元素原子的性质、相应单质的性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都呈周期性变化。

3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明确了元素性质的含义,我们就要根据元素性质的含义重新整合并充实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展开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所探讨的一系列呈周期性变化的知识点中,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属于结构的范畴,化合价属于原子的性质,金属和非金属的活泼性属于单质的性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属于化合物的性质。相比较而言,原子的性质比较单薄,可在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性质中选择一到两个性质进行充实。

大学元素化学篇(10)

大一化学中元素化学教学一直是基础课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最少有3位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给予了关心[1]1-6[2-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的不同安排,所取得效果的不同,又将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将原有的无机化学分为两段教学,在大三开设了中级无机化学[4],并整合了原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编写并出版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5]作为大一化学教材,其中元素化学教学安排在30学时左右。12年的改革和实践,使我们对大一化学中元素化学教学部分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可行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必须克服大一化学中弱化元素化学教学的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元素化学的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大部分是枯燥的纪实材料,因而虽然它易懂、不难,但掌握好却又不易。对于此部分内容素有“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听”之论。究其原因,不外乎有3个方面:(1)元素化学涉及的内容庞杂,资料琐碎,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繁多,仔细记忆非常困难,学习过程常感枯燥,似乎杂乱无章、无规可循;(2)教学中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部分内容常常发生脱节,讲到元素部分时,许多教师通常仅按教材照本宣科,往往又只侧重于物质的存在、制备、性质和用途,而对于决定物质性质、制备方法、存在状态的原因则较少与前面的理论联系加以分析,造成了学生对元素化学部分学习兴趣不浓;(3)不能及时增加新材料、新知识内容,降低了学生对元素化学部分学习的热情。于是,有许多教师对理论部分大讲特讲,似乎越深越好,占用了绝对的学时;对元素化学的讲解却轻视和弱化了。反映在教学中是:(1)大量减少课时;(2)用一些元素化学小故事的穿插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代替教学;(3)更多的是采用所谓的“自学式”学习。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或“演示试验”等方法代替教学。凡此种种,都是不讲究教学效果、弱化元素化学教学的做法。无疑,削弱了大一化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克服。 二、元素化学教学必须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主脉 通常,大一化学课程按照内容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部分。其中元素化学部分是无机化学教学的主脉,元素化学部分是按照元素周期表系统地介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反应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是完成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两部分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大一化学课程的完整性。如果轻视、减少元素化学内容,化学原理就成了空壳,就不成为无机化学了。再则,大一化学课程中元素化学内容的重要性还在于: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可能再也不会遇到系统地介绍元素的课程了。欠缺元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他的专业知识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其实,很多教授认为无机化学课程就是元素无机化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面使用前苏联的教材,无机化学使用的是涅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上、中、下3册,105万字)[6],完全照元素周期表系统地介绍元素及其化合物(占全书28章的18章),只是将有关理论方面的内容放在前10章且并不强调。及至戴安邦等教授编著的我国第一部无机化学教材《无机化学教程》(上、下两册,84万字)也是这样[7]。在之后的教改中,我校刘翊纶教授也主编了《基础元素化学》作为教材使用多年[8],编排更是以元素为主,原理部分列其中。到了20世纪,无机化学教材百花齐放,有了不同版本,内容和编排各有千秋。20世纪90年代,英国格林伍德与厄恩肖合著了《元素化学》(上、中、下3册,160万字)一书[9],这是一部现代的、严谨的、综合性的元素化学论著。当然,随着学科的发展,大一化学课程按照内容被划分为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个部分是可行的,也是较合理的。这也是1977年教育部组织以武汉大学牵头的8所综合大学,在重新编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分工编撰的统编大一《无机化学》一书形成的雏形[10]。 (二)加强元素化学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徐光宪先生曾撰文说,21世纪的化学将在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海洋、空间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1]1-6。就是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冶金、地质、以及航空航天、电子、激光、环境、能源、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新兴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无机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机化学除了一方面继续发展自身以外,另一方面还在向其他学科如生物、有机、环境科学等方面渗透,出现交叉学科。显然,它要反映在无机化学的元素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将与无机化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以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无机化学的元素教学中,保证无机化学教材的先进性。例如,不讲生物模拟固氮,不讲化学固氮中1965、1995和1998年通过过渡金属的分子氮活化N≡N键,怎能深入地理解氮的性质和利用呢?又如,温室效应与CO2,安全气袋与NaN3,光化学烟雾与氮氧化物,水俣病与汞、铬,火箭推进剂与N2H4;“神七”宇航员的航天服本身就是特殊材料,凡此种种都牵扯到元素、化合物、无机合成化学的方方面面。这都属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因此,元素化学教学一定要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克服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融入最新的有关元素化学的研究成果。 三、元素化学教学中需要突出的环节 (一)以区划分内容加强通性讲解 由于课时缩小和“中级无机化学”的开设,我们把元素化学教学内容按其电子结构分为4个大区(即s区、p区、d区和f区)安排。首先,强调讲解各区元素通性,让学生了解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全貌和共性。例如,讲s区,其通性为:(1)从上到下电离能、电负性减小,金属性、还原性增强,原子半径增大;(2)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金属性、还原性减弱,电离能、电负性增大。原因是:(1)都是最活泼的金属;同一族自上而下性质的变化有规律;(2)通常只有一种稳定的氧化态;(3)形成的化合物大多是离子型的。一切归于原子结构的特点。#p#分页标题#e# 讲p区元素的通性,则必须讲到p区元素的化学以其多样性为特点,包括:(1)唯一同时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一个区;(2)无机非金属材料库(如人造金刚石、分子筛、高能燃料、硅单晶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太阳电池材料和光子带隙材料等);(3)包括“不活泼的单原子气体—稀有气体”;(4)有毒的小元素群;(5)多有同素异形体;(6)成键的多样性:如乙硼烷的3c-2e键等;(7)区域性的规律性(如惰性电子对效应、对角线规则等)。 讲d区元素的通性,则必须强调d区元素的化学就是d电子的化学,其特征不同程度上与价层d电子的存在有关,至少表现在:(1)熔、沸点高,硬度、密度大的金属大都集中在这一区;(2)不少元素形成有颜色的化合物;(3)许多元素形成多种氧化态从而导致丰富的氧化还原行为;(4)形成配合物的能力比较强,包括形成经典的维尔纳配合物和金属有机配合物;(5)参与工业催化过程和酶催化过程的能力强等方面。 讲f区元素,则重点在于介绍稀土:(1)各种规律:正三价氧化态,镧系收缩的单向变化,双峰效应,离子颜色的周期性变化,斜W规则,奇偶变化等;(2)中国的稀土资源丰富,三大稀土产地,五大稀土矿特点;(3)稀土的分离化学;(4)稀土的应用。其次,在各区里侧重于讲解各区重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和用途。 (二)注重化学原理对元素化学的指导和应用作用 注重利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配位化学等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理解、判断、解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使两者有机结合。例如,同一族的N2和P4分子性质差别那么大,皆由分子结构、成键的不同引起,以致反过来更理解了分子轨道理论内容;对CO、SO2等分子结构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物质反应性不同的原因,又更加全面了解了不等性杂化轨道,知道了还有SP和SP2杂化轨道;举出有机苯—无机苯、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石墨—立方氮化硼等例,可深入说明等电子物种的相关性;又如BX3酸性的大小顺序为什么是:BF3<BCl3<BBr3?氢键和氢桥键有什么不同?卤素颜色的变化原因?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合成的热力学?Ellingham图的应用,在无机合成中耦合反应的应用以及许多化合物的制备反应和条件也都得从热力学、动力学才能解释清楚;许多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及其用途更要用电极电势去解释。如此等等,相得益彰,教学时,老师有的讲,学生有的听,兴趣盎然。罗一帆等的尝试已经很有效果[11]。 (三)强调元素和化合物在周期表中的规律性讲解 加强对元素和化合物在周期表中的规律性讲解,这也是深入元素化学讲解内容和加强其与理论部分结合的好方法。例如,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包括含氧酸氧化还原性的周期性、影响含氧酸氧化能力强弱的因素)、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包括影响无机酸强度的直接因素、氢化物酸性强弱的规律、含氧酸的酸性强弱规律)、盐类的热分解(包括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类型和规律、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本质和对某些规律的解释)、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包括影响水解的因素、水解产物的类型)、离子晶体盐类的溶解性(规律性及其解释)第二周期性(次周期性)和区域规律性(图1)等的讲解,都会使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元素化学的理解和记忆。

大学元素化学篇(11)

陕西省从2007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新教材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在高中化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史上掀开了化学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元素周期律的常规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传统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元素周期律的传统教学设计为:学生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思考与交流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提出新问题(如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否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呢?)实验探究 (钠、镁、铝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资料卡片(硅、磷、硫、氯元素的性质事实)思考与交流概括出元素周期律再结合周期表总结出元素性质、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关系应用。

二.重新改进及教学实践

改进要点:第一,元素周期律观念的形成,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要求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每行、每列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何变化,行与行之间怎样变化,这样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就会深刻。第二,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史以及实验验证,突出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第三,让学生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人类已经了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个星期由星期一到星期日为一周,种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有序排列的。你是否想过:元素为什么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描述这种关系的?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04页,认识一下元素周期表,观察每一纵行,每一横行的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变化?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有没有一定的周期性?元素以什么为序排列表现周期性呢?

[设问]什么叫原子序数?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种粒子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结论

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到8]。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稀有气体突增)]。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起着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正价+1+7;负价-4-1,稀有气体为零价]。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说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周期性变化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重复。稀有气体原子半径突然变大是同稀有气体原子半径测量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量方法不同。O、F没有正化合价是因为它们非金属性强。

例题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顺序排列的是:A、Na、 Mg、 AlB、Cl、 S、 PC、Be、N、 FD、Cl、 Br、 I

解析:Na、Mg、Al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所以A错误则B正确,Be、N、F无规律比较,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所以D正确。(答案:B、D。)

二、 几种量的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2)|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三、重点、难点突破(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1)金属性:a.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b.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c.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2)非金属性:a.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及氢化物稳定性;b.非金属的置换反应;c.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除F外)。

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中的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从左至右渐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渐大。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课堂练习: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 、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P16页历史回眸 形式不同的元素周期表 设计自己创新的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