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学的基本原则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38

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1)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指导教师做好工作的一般原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是社会主义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因而它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及思想道德的觉悟,只有贯彻各项教学原则,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我国目前教育学界的普遍意见,认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的教学原则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有各的含义和要求,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教学原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主要的,是核心,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贯彻理论联系的实际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它集中反映了教学中的一系列矛盾关系,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关系、知识和思想认识的关系、知与信及知与行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要求我们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种种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是:引导学生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知识的源泉,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还包括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学生努力做到表里一致,言行统一。所以,正确恰当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尤其是这样,它是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呢?

第一,这是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三个代表以及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这一思想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思想理论不是革命导师头脑中固有的,而是革命导师和领袖人物在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这一科学理论一经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它的基本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真理。正如同志所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选集》合订本,1972年版,第775页)

第二,这是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决定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用来教育学生,在教学中理所当然地要体现这一科学理论的特征。从这门课程要完成的三个方面的任务上看,都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首先,传授这一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联系实际,不用恰当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概念和原理就是空洞的无法理解的东西;其次,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道德品质,如果不联系实际,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树立不起来;再次,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传授知识、提高觉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如果这一理论基础知识没有学懂,或懂了又不信,这表明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得到真实的提高。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保证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全面完成的教学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2)

数学的学习,要通过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习题解答训练。因此,平时的教学中需要老师科学有效地将数学习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学训练目标出发,选择习题时要有针对性,合理的设计教学程序,而且要对相关知识做精当的讲解,来更好地完成每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习题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课时间有限,如果习题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很难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

二、示范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

学生的解决习题的技巧和能力不是自己自然形成的,而需要教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训练,从学习模仿到训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掌握其中的解题技巧,充分掌握某类题型分析的思路,做题的原理和步骤,以示范和启迪学生应用到实践训练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想更好的发挥,重要的是需要选择好典型的例题,只有较为典型的习题的解答和讲解,才能较好地突出反映所要传达的上述诸多信息,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的实质,例如反证法,函数思想,配方法,数形结合法,化归思想等。

三、启发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有启发性,这关系着学生有没有兴趣听和能不能听懂,教师对习题的讲解对学生有所启发,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的原理和技巧。另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独创性,敏捷性,灵活性等是在习题的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选择例题和习题时其难度不应该过大,也不应当过小,过大的思维跨度对学生思维容易产生障碍,过小则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按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选择能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提高的习题。因此,习题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是现在习题需要考虑重要因素,当然,在讲课环节也要分好层次,步步推进,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思维收到启发。所以,习题教学中要把启发性与层次性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避免注入式的机械教学。

例如:求数列1*1/2,3.1/4,4,5.1/8,...(2n-1).1/2n.前n项的和。

老师是这样讲解的:首先分析数列各项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列可看作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n-1)},和一个首项为1/2,公式为1/2的等比数列{1/2^n}的对应项相乘所得,再引导学生与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进行对比,来说明(1)式中乘以适当的数,然后两式相减,从而得到所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这样有层次地气氛学生去思考,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常规性与新颖性的结合原则

形式新颖,结构独特的习题和丰富多样的解题技巧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新颖独特的解题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常规题型的改变,以及部分常规题型巧妙,奇特的解题技巧,教师新颖的授课方式,都能够更好地展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巧而忽略习题教学的基础作用,还要注重常规题型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训练,不管多么新奇的解题方式都是建立在常规方法上的,所以,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正确的讲解方法要注重新颖性与常规性的结合,这对防止数学习题教学偏颇非常有好处。

例如:已知两个正数a和b,满足条件a+b=1.求证:(a+2)2+(b+2)2=25/2

证明:令a=sin2a,b=cos2a。显然有a+b=1。于是有(a+2)2+(b+2)2=(sin2a+2)2+(cos2a+2)=(sin2a+cos2a)2-2sin2acos2a+4(sin2a+cos2a)+8=25/2

以上证法从已知条件入手,想到sin2a+cos2a=1和正弦的最大值为1的特点,这是一种证题技巧,有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忽视常规性的基本解法训练,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全面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自觉、认真、反复、广泛的阅读习惯, 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既是阅读教学本身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 学的重要任务。

现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动机性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情意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主动性,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例如《月光曲》(现行六年制十一册)一课,分辨事物和联想 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设 疑激趣的方法,调动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主动求知。教师可先用形象的语言过渡,引出穷兄妹俩看到 的画面(可配合、投影片)。然后问,“穷兄妹俩在美妙的音乐中陶碎了。他们联想到什么呢?你从哪些词语 中看出来的?”这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标志词语找出答案,最后问学生“通过穷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你知道 曲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可联系已掌握的学法 ,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差异,是 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 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渐进性原则

任何事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学生掌握阅读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学习方法指导应从低年级抓起 ,从基本抓起。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一个起始、忘却、强化巩固、自觉运用的过程;也有一个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的过程。拿分段来说,大纲中规定四年级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但是这一阅读 技能形成、熟练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要延文秘站:续到初、高中才能基本形成,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由学生的学习 规律和不同文体结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识水平、 年龄特点和好忘规律,要耐心、细心、精心地运用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三、序列性原则

阅读教学的序列性原则是由阅读知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各个 学年的教学重点是成序列发展的:一年级是词句训练,二年级是句群训练,三年级是段的训练,四年级是段与 段的训练,五、六年级是篇章训练。每个单元训练重点也是呈序列状编排的。小学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技能要 经过概括句意、概括自然段意思,概括结构段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几个阶段才能形成。这几个阶段是梯 度发展的。前面是基础,是局部,只有基础打好,才能形成系统的技能体系。教材编排的序列化为学习方法指 导的序列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围绕年级和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有序的专项强化训练,便 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独立阅读能力。

四、反馈性原则

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反馈,学生就难以真 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和既定的目标难免受到影响,这就势必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学 习过程。教师的有意识的信息反馈可分为设置条件和直接参与两种。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倒数第二 自然段时,教师用感情饱满的语调叙述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和战友歼灭敌人后,问同学“‘看看 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句话中的‘才’都包含了什么意思?”(①的行为是 保证这次战斗迅速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②他的精神鼓舞了战友们。)这样设置反馈条件,就能较好地了解学 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学生调控学习行为。再如教《月光曲》贝多芬弹奏第二支曲子时,学生只理解到海面上起 了变化,曲调也起了变化。这时教师反馈到情况后,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参与,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和当时 的社会背景理解“曲调的变化又说明贝多芬的内心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学生就马上会对自 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自主性调控。

五、能力培养性原则

学法指导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 培养。

1.教师要善于导拔、点拔,注意铺设思维途径和方法,不要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敢于放手。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5)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

对学生来说,高中政治课本上的诸如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理论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面前它并不是以实际的、具体事实的形态出现的。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除了要认真学习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时,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考查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可以说,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分重要。

2.理论联系实际对高中政治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事实上,高中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不可不讲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各个方面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抽象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这种科学理论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认真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高中政治办学方向,更全面地发挥高中政治课应有的作用。

综合上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像其他学科那样要影响到学生的知与不知,或对知识会用不会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信仰、品德、行为等整个人格的塑造。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政治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贯彻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课的政治方向。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方法

1.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

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掌握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使理论和实际相吻合,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种联系才是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二节的教学中,讲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知识后,就要有机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总之,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内在协调,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认识。

2.注意防止并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倾向

经过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并努力去克服这种倾向。具体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罗列条文、死记硬背,既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起来枯燥无味、空话连篇。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厌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高中教学中的经验主义,主要表现为不注重钻研大纲和教材,教师没有深入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思想上保守,这样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也失去了政治教学应有的功能。可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这种教风和学风,危害极大。所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防止并克服这种倾向,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时刻留心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动态和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更好地达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注重联系实际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联系实际,要在确定知识点后,考虑联系什么实际,需要准备什么实际材料,以及如何去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是盲无目的地联系实际。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逐课、逐节、逐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时刻把握联系实际的目的。比如,讲授高二年级第一课第二节第三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就要考虑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准备好有关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事实材料,在讲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时,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及其关系融汇其中,使讲解达到相互交融的程度,使教学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联系实际,才能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另外,在联系实际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通过这些,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无论是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理论联系实际都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这既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问题,也关系到能否造就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政治问题。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在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种种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高中政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中政治教学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学容.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探索[N].学知报,2010(03).

[2]郑宝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0(08).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最基础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新课标将教育的内容从道德品质养成拓展至行为教育与人格塑造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旨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有机衔接,将教学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有机结合,将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与初中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相统一。因此,坚持平等性原则不但要实现教学内容、进度、深度、难度的统一,均衡发挥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的作用,而且要确立新型师生关系,为新课改基本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条件。

初中思想品德课坚持平等性原则的核心要求就是凸显师生关系民主化。其具体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一要打破理论说教的框框。教师要放弃单纯传授知识的陈旧教学模式,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挖掘教材、探究方法、创新实践上,努力成为新课改的组织者和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学生要认真把握平等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充分激发积极参与意识与主动探究精神。二要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平等蕴含机会,平等促进交流,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在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也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三要促进学习环境的优化。坚持个体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与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和谐统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最为显著的特征。初中生追求自身独立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希望获得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平等性原则,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体会、观察、研讨问题,在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蓄积学习的动力、寻找表达的机会、呈现个体的风采。

二、秉持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思想领域和思维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其内容架构不断开放与延伸必然对政治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始终保持学科发展的张力就必须秉持开放性原则,全方位解读开放性原则的理论内涵。

新课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思想矛盾的多元化、教学成果获得的多样性,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秉持开放性原则面临新语境。首先,开放性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涉及的理论内容丰富,浓缩着学科理论的精华,与其追求大而全的理论灌输,不如采用点面结合、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开放性的理论谱系中寻找契合学生与学科发展需要的重点与特色内容。其次,开放性是促进思想矛盾转化的有利条件。坚持开放性原则是对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过程的超越, 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将原有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合,强化师生情感交融与思想共鸣的过程,为教学矛盾的生成与转化提供条件, 将知识结构水平的升级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再次,开放性是整合教学成果的基本方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运用各类开放探究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路去思考问题,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地激活学生用储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突出创新性原则

创新能够使中学课程教学保持生机和活力。创新性原则扎根于创造性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等理论土壤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其本质就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注入创新活力,将创新思维及其成果的应用转化为课程改革的生动实践。

一是坚持创新性原则需要思维碰撞。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从初中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出发, 将学生思想脉搏的跃动区间有效控制在精心选择的教学素材之内,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归纳学生的创新成果。

二是坚持创新性原则需要实践平台。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并有待实践检验,教师不但要通过参与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把学生带到知识王国,而且要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与实践环节,通过对身边人、身边事、课内外学习环境等实践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来保持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与创新实践的动力,使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从创新中获益。

三是坚持创新性原则需要方法支撑。初中思想品德课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范例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的弊端。创新重在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要增强问题意识,学会存疑、生疑、质疑,延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教师而言,要创设有特色的教学情境,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有效教学的空间。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7)

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在《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提出了历史图片选取的九大原则,即科学性、广泛性、还原性、清晰性、代表性、适量性、针对性、系统性、灵活性[1]。这一说法为教学中史料选取原则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结合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基本情况,笔者认为常规教学中史料选取应遵循六大原则:科学性、多样性、典型性、针对性、适量性、系统性。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史料的真实性。傅斯年先生说过,史学即史料学。史料的真实性,是历史知识的基本特征。其实,历史的“真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史料都是碎片化的,我们对历史的叙述都是源于史料,鉴于人力等因素,关于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史料不可能全面、系统、真实。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选取史料的顺序是:其一,有第一手资料,不选取第二手资料;第二,有实物资料,不选取文字资料;其三,有编写书记,不选取专著;其四,有视频资料,不选取图片资料;其五,尽量选取时间和空间上靠近叙述主体的资料;等等。如: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时,汉朝部分内容最好从《史记》《汉书》中选取“文字史料”,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相关内容的理想选材应该是《资治通鉴》等;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通过对抗日老兵的采访,收集、整理兼有视频的“口述史”资料等。

这里,我们仅仅谈及选取方向的问题,其实,史料的来源问题亦在考察范围之内,如:就网络资料与文本资料而言,我们更倾向于文本资料,虽然网络资料来得方便,但需要仔细推敲。

二、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史料的丰富性。具体而言,在史料选取上,我们要做到“全面”:第一,从呈现形式上分,可选取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历史遗迹、影视资料等;第二,从来源上分,可分为文献资料、网络资料、教师见解主张和学生手工资料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等;第三,从组织形式上看,可分为坐标图、表格、照片、绘画作品、思维导图等。

教师在选取资料时,应全面考虑,尽量用多样的材料诠释历史的丰富性,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理解”能力,落实学科素养目标。如:在组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开辟”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3幅世界地图分别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开辟中和开辟后的世界,结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文字描述强化学生的世界意识;通过表格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通过网络资料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尤其是对今天美洲的影响等等。

总之,史料选取的多样性需要服务教学,方便说明问题,在坚持多样性的同时,要把握好“量”的问题,坚持适度原则。

三、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主要指在史料选取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少而精”的原则,用最精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说明问题,服务教学。

浙江省嘉兴一中姜常虹老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时,选取了“大卫”为主题的图片[2],这里充分体现了选取材料的“典型性原则”。首先,选取人物的典型性。米氏是美术三杰之一,是教科书重点描述的对象。其次,图片的典型性。“大卫”是家喻户晓的名画,便于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内涵。第三,观察角度的典型性。对“大卫”这样一尊“圆雕”,姜老师引导学生从正面、面部特写、背影、手、手部血管等角度仔细分析,教会了学生从多维角度“阅读”历史,把一幅图用到了极致。由此可见,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至关重要,诠释历史多元性的思路也可以源于一副“简单”的图片,此中蕴含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细心揣摩。

四、针对性原则

教学素材的针对性源于教学的目的性。教学的目的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学生高考服务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已经提出。具体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我们需要把这些“素养要求”落实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大”“小”“远”“近”的相关要求。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带领学生制作以国共关系史为主题的“时间轴”,既落实了时空观念,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指教学中史料的数量应该有“度”,不可过多,亦不可过少。一节40分钟的历史课,最好是10~15条为宜,太多会让W生无法接受,“累而无功”,太少会让课堂单薄,让学生“闲来无事”。

笔者在组织“新航路开辟”一课教学时,精心选取了12幅图片,其中3幅地图分别为“开辟前的世界”(教科书引言导图)、“开辟中的世界”(教科书正文地图)和“今日的世界”(2014年北京卷第36题图19);3位人物图分别为“亨利王子”(教科书)、“麦哲伦”(教科书)和“郑和”(老人教版教科书);表格一个,“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对比表;文字材料5幅,分别出自《全球通史》、《美洲史》、《非洲史》、《欧洲史》和《亚洲史》,重在从不同角度解读“新航路开辟”。

六、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以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材料选取上需要通盘考虑,有灵魂主导,有线索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成体系。

上海市晋元中学的李惠军老师讲过:教学需要“有灵魂”,具体到教学设计环节中,设计需要有“魂”。笔者“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为培养目标,以“世界意识”为教学灵魂,在此主线的牵引下组织选材。具体材料选取过程中,首先,考虑科学性原则,每则材料均标明出处、作者、创作时间等,如有可以替换的其他材料,绝不将就;其次,多样性原则,材料形式上,分为文字、图片、表格等,尽量展示历史的丰富性;再次,典型性原则,地图选取中,只要典型可以为教学服务,不求新颖;第四,针对性原则,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不同地区史材料的选取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第五,适量性原则,结合课堂的容量和我校学生的学情,拟定具体图片数量;最后,系统性原则。也要思考本课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从整体出发选取材料。

“史料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常态,这一趋势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梳理“史料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学校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组织备课,并最终将“集体成果”供大家分享,以致所有班级,甚至一个地区的学生都听“同样的课”。这样的教学有效吗?再如:有些教师的公开课,史料丰富、内容庞杂,一节课史料达四五十条,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真的读懂了吗?还有:教学材料粗枝大叶,漏洞百出等。须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随意”的一个错字会影响一批学生;一个网络上未经考证的“新颖”观点会误导一批学生;一个多余的标点符号会让我们在学生心中的“严谨”形象大打折扣,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在教学改革深化的今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走过的路,反思我们可能存在的失误或错误,以期更大的进步!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8)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36-01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是被公认的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的笃定追随者。其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长久以来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顺应自然的原则主要受到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行动哲学”、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自然哲学和克劳泽(Karl Christian Friedrich Krause)万有在神论的影响,他认为宇宙中不灭的法则是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的神,神性是人性的本质和根源,人性本善。幼儿时期是教育发挥导其向善的最关键时期,此间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必须是容忍的、顺应的,保护性的和防御性的,“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①。他很早即感受到所谓神造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关系,由自然到神,由有限到无限的哲理。他提出学前教育应顺应自然,将人、自然与造物融为一体,并达到三者的和谐共荣。教育活动应尊重教育对象的基本意愿,令幼童尽可能自己决定和掌控其行为,成人不盲目干涉,通过幼童的自主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进而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福禄培尔在勃兰登堡(Brandenburg)开办幼儿园期间,每周一次带幼童到郊外玩耍,引导他们亲近自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生活习惯,启迪幼童心智,化育幼童情感,谨慎遵循儿童本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让儿童发现和了解自己,这些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持续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进化”与“持续发展”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渴望完美与健全的思想,“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②。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教育乃从受胎同时开始”,他将人类初期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主要讨论了前三个时期的教育,他强调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彼此孤立和存在罅隙的,而是相互过渡和持续发展的,如果忽视其内部的关联,势必偏离教育的终极目标。他不提倡从小就对正常的儿童施予特殊的教育,要求采取相对普适性的方法,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对立与调和中的持续发展,对立与调和法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儿童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有了解外界的动机,才有机会对外界刺激进行反思,才有可能将自己对外部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而这一切都不是断裂的,“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③。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这种天赋。

三、自我创造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创造性的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上帝创造了人,即创造了自己的摹本,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因而人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和发生作用”④。所以,人类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必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他认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应单单是维持衣、食、住等基本的生命所需,而应是将原本已经存在于机体内部的神性表现出来,这是劳动和自我创造对于人类和人类的教育事业的恩赐,劳动和创造是人性之要求,福禄培尔提倡幼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体验和理解自我创造的真谛,因为自主的自我教育活动所得来的成果,远比被灌输与被强迫要真切而且深刻。他还特别强调家庭和母亲在学前教育和幼童自我创造力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曾经有经典的语录,即:“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他充分肯定了创造性活动作为教育的方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固然,福氏所提到的创造性可能仅仅是指“创造”出东西,或许与“制造”的概念更为接近,但这仍然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当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无裨益。

注释:

①(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080-02

慕课的特征与类型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国内译为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Siemens等研究者对慕课概念进行了解析――“大规模”指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百上千;“在线”指学习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学习活动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指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没有限制。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慕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组成成分来看,慕课可分为“基于社交网络的慕课”“基于任务的慕课”和“基于内容的慕课”。另外,根据依托理论的不同,又有研究者把慕课分为三类:基于内容的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获取和掌握课程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的xMOOCs;基于网络的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侧重于知识的创造与生成的cMOOCs;基于任务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学习者对知识深度加工的 tMOOCs。

慕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汇聚或混合学习资源

汇聚或混合学习资源旨在为分布于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学习资源提供一个集合点,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或信息通过网页等形式提供给课程的学习者,形成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2.促进社会化互动

社会化互动是慕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主要差异之一。xMOOCs中的在线讨论区就是用来供学习者进行在线的深度交流和分享的区域。

3.提供自主学习支持

慕课中的自主学习根据理论基础不同可以分为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和以关联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存在于xMOOCs)的自主学习,可以依据程序教学法的“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反馈”“自定步调”原则进行设计,如将每个知识点以简短的视频方式呈现,同时视频中穿插各种测验和习题,并进行及时反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存在于tMOOCs)的自主学习则应着重于情境或任务的设置,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于关联主义(存在于cMOOCs)的自主学习需要提供给学习者相应的讨论主题、推送辅助学习材料和知识人际网络,以供其更好地为进行社会化交互做好准备。

4.设置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维度多为成绩本身,而慕课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和学习者时空分离的网络环境中,因此,学习评价应更加灵活和多元。例如,增加参与度、满意度、情感体验度等指标,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持续使用慕课进而享受到慕课带来的益处。

慕课的教学策略设计

常见的慕课学习模式有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两种。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展开学习活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进而自主地完成针对性的系统练习,积极地参与课程论坛中的互动讨论,完成课程学习。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程教学视频的观看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课堂上则是教师解答疑难、困惑,同伴交流讨论的过程。除了上述的两种模式,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慕课内核教学模式。

慕课的教学评价设计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慕课教育,教学评价都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由于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师无法保证因材施教。因此,慕课的教学评价环节应具备三个特征:

①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方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也就是说慕课教学里学习者、教师、教学资源、平台服务都是评估的对象。

②开放性:相对于传统课堂“以课程考核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而言,慕课在评价理念与评价过程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③人性化:评价标准人性化,评价反馈人性化。

总之,从不同的侧重点来看,慕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不同的。从移动智能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总结为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等设计原则;从网络学习的角度来看,慕课有“基于社交W媒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通道的建立”“学习者高度自主”“学习具有自发性”五个特征的“关联主义”理论与原则;从学习科学等视角来看,它具有人本化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和有认知目标的学习五个教学设计原则。在慕课教学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两种,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下,其教学评价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人性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慕课: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3]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133.

[4]钱玲,王霞,赵明媚. MOOC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以哈佛大学ChinaX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8):23-29.

[5]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6]Downes S. Places to go: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J].Innovate Online,2008,5(1).

[7]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8]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刊,2013(3):191-193.

[9]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10)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争做课堂主人,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原则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归宿点。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是知识探究的合作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强调把教学设计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上,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有利于学生学习做文章,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教学设计应由知识结构为框架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强调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2.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即在教学中结合传统地理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寓教于学",使教书与育人达到最佳的结合。这首先要做到传授的知识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检验的,利用的资料可靠,逻辑推理严谨。其次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因素,使知识与思想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再就是对教学过程的组织、选用的教法,必须是科学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模范行为,即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充沛的感情、正确的思想观点、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在传授过程中,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是经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学生虽然主要接受间接经验,但要使这些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也还要经过一定联系实际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才能学好理论。如许多地理原理包含了若干基本概念,必须先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理解原理;又如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是掌握分布规律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买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并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法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地理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环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无论是自然地理知识或是人文地理知识,都有很多内容可以印证、解释、对照,这是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4.民主性原则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学术权威,老师一讲到底,很少留给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不能随意发言,不能随便发表见解,更不能对课本知识、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质疑。因此,课堂气氛死沉,没有活力,效率极其低下。因此,高效地理课堂设计应把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对话,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老师放下权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师生课堂教学合作,加强对话和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大力倡导民主教学,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标准,要留出大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言、思考、分析和质疑,即师生双方在教学上平等互动,共同进步,相互促进,达成教学目标。

5.启发性原则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运用启发式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教师要设计灵活新颖的问题。循着突破问题的思路,逐步克服困难的干扰,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结论,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主要方式,这是相对注入式而言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认为讲解课、讲述课就不能贯彻启发式,同时那种形式上的谈话课也不能认为就是启发式。关键在于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思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如果课堂上简单地问一些"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的问题,或以课堂叫起来多少学生作为标志,都不能认为是启发式。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启发积极思维,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问题,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这样的谈话课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够满足其求知欲望,才是真正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11)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76

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而得名。空竹俗称风葫芦,作为一种民俗体育器械和玩具,同风筝、毽子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抖空竹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竞技性于一身,不仅四季皆宜,而且其运动强度可随意调节,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近几年来,抖空竹项目走进了校园,成为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在空竹教学中本人认为应该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第一”的原则,就是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准则。小学体育课程引进民间休闲项目抖空竹,主要是考虑到抖空竹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非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全身协调能力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抖空竹时,上肢要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则走、跳、绕、落、蹬,眼睛还要瞄、追,腰配以扭、随,头适时俯、仰、转,各种动作的顺利完成,需要反应快、把握准。抖空竹的时候,需要集中精力,克服困难,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心理的受挫能力。

另外,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抖空竹还可以自由发挥,创新方式,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空竹的反复练习和与同伴的交流中,大大促进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提高了社会适应性。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空竹构造简单,入门快,时而转得快,时而转得慢,甚至还在空中划弧线,而且会发出“呜呜”的响声,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玩空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玩法就够了,不必勉强他们学多么复杂的技巧,以免伤害他们学习空竹的兴趣。

三、解决师资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师资的问题。由于抖空竹这项运动目前还没有完全社会化,因此目前小学专业教师几乎为零。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聘请高水平的社会人员来校任教,二是聘请高手对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三是鼓励专业的体育教师利用互联网视频进行自学。通过这些学习途径让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学习抖空竹的需求。

四、编排空竹操,不断满足学习需求

可以编一套校园空竹操。这套操融入民族传统空竹运动元素,配以现代音乐,形成一套传统与现代结合、体育与艺术融合、锻炼与欣赏相结合的运动。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当别的学校都在做全国统一的校园广播体操时,全校师生共同做一套欢乐而有趣的空竹操,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享受的事!

五、通过多种模式实施空竹教学

空竹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而且可以在阳光体育活动课上开展。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形成学校一大特色。抖空竹还可以在社团活动甚至社区活动中开展,班级可以组建空竹社团,进行学校层面的空竹表演;学校可以组建空竹表演队,在假期进行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表演,从而满足学生不断学习空竹的需求,使空竹走进千家万户,让终身体育的思想辐射到每个公民的心中。

六、安全性原则

抖空竹虽然没有身体的接触,但是在一些花样组合上有高空抛接和多人抛接的技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学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学生课间抖空竹一律到操场进行活动,不许在教室内、走廊里抖空竹。

(2)抖空竹时人与人之间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空竹在高速转动时不要用手去碰,在没有掌握基本动作的情况下不要做有难度的动作。

(3)自己的空竹要保护好,勤检查竿和绳,确保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