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化合同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14

数字化合同管理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1)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each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ce, to cater to the information age for market economy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ode of management, is in the new ag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ork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good means.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digital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are illustrated, hope to our country building engineering of the digital management work be helpful.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ge; Digit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人工统计和报表的数据统计形式,通过报表和汇编的形式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备案。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应当仅仅是对材料的记录和表格的打印。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渗透到建筑工程施工当中,提高施工过程的建设效率和管理效果需要对数字化的管理作重新认识。

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数字化管理的定义

我国所推进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数字化工作,具体的是指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工程项目各个方向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备案,将工程过程中的各个部门进行整合,实现建设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中枢系统。数字化管理的建设意义是通过将工程进行时的各种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以后得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和相关数据,帮助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对项目的建设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和相应的控制手段。

可以说,建筑工程数字化的管理工作是将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同信息化的破平台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同数字处理设备相结合,进一步的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新型管理体制。

二、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行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工作

1、建筑施工过程中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在进行建筑项目施工过程数字化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对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系统的掌握。首先,要结合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的建设水平,和实际工程建设当中的工作时间经验,对项目建设当中数字化管理手段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的分析。针对我国工程项目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有选择的进行优化和整合,逐步建设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2、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细化和分解

通过对数字化管理理论的掌握,如何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完成数字化管理理论同管理工作的结合和实践,还需要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流程同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进一步的细化。

施工过程的细化和分解是结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经验,将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的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将其区分整理然后统一规划。在建筑项目施工内容和阶段的细化和分解工作完成以后,要得到一个完整的可靠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结构,并对管理结构内的各个施工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分解和编码。

3、项目模块的特征强化

建设工程项目模块的特征目标的确定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工程的造价、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和实际的建设质量规范进行详细区分。这个过程中,要针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其项目模块的特征进行强化。例如工程造价当中的模块建设,要以工程总体造价为母模块,针对施工材料、施工建设成本、工程利润进行子模块的建设工作。通过子模块细化和加强母模块的工作开展,并以母模块的工作结果验证子模块的工作成效。

三、建筑工程集体施工管理操作的落实

通过理论的分析和施工阶段管理内容的详细部署,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的前期工作已经大致的完成。相衔接的即是在实际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工程的每个部分应用数字化的管理手段。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端首先要结合信息化的数据和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平台。在初步建设阶段,要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经验,对初步开展阶段的管理手段进行繁复的验证,及时发现管理手段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要注意具体实施过程中数字化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由于数字化的管理改革,影响项目建设工作的正常进度。

1、施工过程检查工作的实施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是一个进行中的阶段,这个过程中,管理工作者要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跟踪式的收集和处理,及时的得到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和数字化管理设计过程中的相关理论设计相验证。实际数据和工程设计的差异既能够反映出工程管理工作中的缺失,同时能够反应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问题,通过项目模块的数据整理,既能够了解施工过程中建设成本,建设质量,建设周期同设计的实际出入。

2、施工过程中,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反馈

在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中,工作的主体是在于建设过程中信息处理完成以后对工程的继续建设的规范和管理作用。在对即时信息进行处理工作以后,要将信息反应的实际施工情况有效的反馈到工程建设的实际进行过程当中。帮助施工阶段各个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不断的总结、反馈、收集、处理。能够帮助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对项目建设有着具体充分的掌握,既保证了工程的建设效率,同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目标的实现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项目模块的管理工作中,要跟据项目模块的特征强化,将模块的具体管理工作通工程建设中提工作相结合。通过项目模块同施工进行的结合,将数字化的管理渗透到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当中。数字化的管理工作,需要在小的项目当中不断的完善对于工程的管理效果,同时也要在向东风项目模块的支持下对工程的总体管理工作进行引导。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在项目模块路管理工作开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重新对项目模块进行整合,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分为几个分项管理工作,将分享管理工作同数字化的玄关技术进一步的结合,才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和协调作用。

总结:

针对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设水平和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情况,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才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手段对于工程建设的实际意义。进一步的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2)

我国房产档案管理还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而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房产档案发展的要求,其所具有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为了能够使得房产档案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相关人员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其中,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房产档案资源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管,而且也有效的解决了手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一点来分析,在房产档案中合理的利用数字化技术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数字化技术在房产档案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

1、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原则

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如果需要保密的房产档案信息泄露或者房产信息资源被破坏,就使房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保护房产档案的安全。不断更新软件系统使电子档案能够安全、永久的保存。

1.2便捷性原则

数字化档案所具有的优点就是为了方便查阅,所以档案经过处理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用户能够很快的查阅到信息,并且可以做到―份档案多人同时查询的方便快捷。

1.3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电子档案的基本要求。房产档案经过数字化归档以后,在内容和结构上就应该保持与原始信息一致,在使用后要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于虚假和错误的信息要予以及时的纠正,以免日后造成纠纷。

2、房地产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有效运用策略

2.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要想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房产档案中得到合理的应用,就需要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也要对硬件以及软件进行合理的改进,这样才能够使房产档案得到合理的管理。在构建相关房产档案管理制度中,首先需要对已经进行存储的数字化档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掌控,并针对这些档案进行合理的类别划分。尤其是对档案资料中一些较为敏感的资料均要进行加密处理,或者是将这些较为敏感的档案资料脱机进行单独的存储。这样房产资料在变更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资料泄露以及损坏现象。其次,要构建完善的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中,要对房产档案的出入进行有效的限制,并依据环境条件来实现对房产档案的管理,同时针对因为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房产资料的损毁情况实施科学管理和预防。最后,要对所构建的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应用。这一制度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针对操纵的安全性、操作的权限以及操作的监督进行管理限制,在制度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相应的技术来防止房产档案出现信息泄露等问题,这样可得房产档案得到更为高效和安全的管理。另外,要合理的构建相应的信息保护和管理制度,并有效的将这一制度落实到实际房产档案管理工作中,从而保障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规范房地产档案资料

针对传统房产档案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合理的利用相应的数字化技术,从而使房产档案能够得到高效的管理。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使房产档案可以得到有效的存储,也能够使得纸质管理与信息化管理同时开展,有效的保障了房产档案的完整性。同时还可通过视频、音频等技术手段,使房地产档案资料管理更加丰富化、动态化。

2.3建立数据系统和传输平台

在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组建数据库。可通过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将扫描资料组建成数据库的形式,降低人工录入出错率,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二是建立传输平台。在房地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以实现其价值为中心,以此有效利用房地产档案的数据库。但是在建立传输平台的过程中,需确保传输平台的安全性、高效性和保密性,从而防止档案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丢失。

3、房地产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运用要点分析

数字化技术能够使档案资源的存储量变大,也能够使档案资料的存储时间延长,而且在房产档案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也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要想使得数字化技术可以更为合理的应用到房产档案中,充分的发挥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还需要综合的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注意服务理念的创新

在过去,对房产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只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即可,这种服务属于被动型的服务,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需求。所以,在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应用的时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转变自身的服务观念,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保障房产档案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

3.2注意档案资料整理、收集的漏洞

在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房产档案中时,需要注意定期对房产档案内容进行更新和删减,对所需要的房产档案进行检索的时候,难免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检索错误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针对房产档案进行合理化的收集,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房产档案得到最优化的管理。

3.3注重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房产档案管理也逐渐实现了数字化,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数字化技术,针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在充分掌握各种房产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应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技能,对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能够做到一定的了解,打造出一批高素质,全能型的数字化管理人才,以保障数字化技术能够合理的应用到房产档案中。

4、结语

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本身是一项复杂、繁琐且艰巨的任务,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极易出现档案资料储存不当等问题。因此,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中,能简化档案资料的管理步骤,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防止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的发生。但是,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需定期更新信息处理技术与档案资料的管理设备,帮助管理系统升级,建立健全的管理长效机制且将其落到实处,以此实现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3)

0 引言

煤矿企业数字化建设是生产企业面向现代、世界、未来、全面提升企业社会效能的基础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生产效率和提升企业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规范地推进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使高层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业务中的所有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对企业发展干旱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让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生产管理、市场发展、节能减排更加优化,从而取得更大的市场效益、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1 煤矿企业数字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数字化是将煤炭企业的各个生产、管理环节转换为各个数字化系统的开发、生产、成本、进销存、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系统过程数字化,通过这些数字化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加工而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直观显示给企业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让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数字化同时也是煤炭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各类数字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对应地应用到生产、管理、安全的不同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安全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2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引导支持监管力度不足够

任何项目发展都离不开引导和推动,煤炭企业数字化建设也是一样,其推广推进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引导、支持。国家对煤矿企业的引导支持主要体现思维认识、政策、思维认识和政策引导主要体现在国家为推进煤矿企业数字化而颁布的专门政策、法规等制度相对较少,且涉及范围比较小而导致煤矿企业数字化意识淡漠和理解偏颇;二是国家在财政、税务和节能方面的支持不足;三是国家对一些促进矿企业数字化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有效、顺利实现。

2.2 煤矿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提高就较好的分析、规划、实施,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提高管理效率,能够准确高效挖掘出对企业发展非常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煤矿企业由于社会背景及能源状况下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企业大都重视新矿区资源开采项目的占有和煤矿人员安全责任而带来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所以企业把大多数人、财物都放在安全和项目占有方面,认为数字化建设仅仅是空洞的壳,无法立即带来实际利润效果,所以忽略数字化建设。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数字化建设,企业照样能做大做强,对数字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高层领导没有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有些企业高层领导在企业数字化建设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数字化建设立即能获得较高效益,但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无法立即体现便丧失信心。

2.3 顶层驱动不足

煤矿企业的很多根本没有数字化建设管理部门,基本没有高层领导的参与和协调管理,即使有也对多下设置与后勤管理部门,仅仅为了满足公司连接外部网络和管理维护公司内部计算机硬件和安装系统以及公司打印复印设备等耗材等更换和购买工作。企业数字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领导对这项工程重视不够,数字化建设将很难进行下去。有些领导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数字化技术了解不够,不明白怎样建设管理才能保证数字化建设实施成功。因此在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有的煤矿企业多年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基层区队甚至没有计算机网络,大部分区队没有几台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有管理及文书工作完全靠手工进行。有的煤矿几千人、上百台电脑和一些应用系统,甚至没有一个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当然更是没有数字化建设管理人才了,严重地束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4 缺乏统一规划

煤矿企业缺乏统一的安全生产数字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目标不明确。企业自身往往无法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种利益维度来进行分析和规划,在煤矿企业更是没有全局的角度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只是流与形式,认为隔离来理解整个企业中单个业务过程。高层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无法全方位的全局性的视野和思维,同时对于基层的细节问题了解程度不够,无法判断具体事项的合理与否,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管理层面之间必然存在纰漏,甚至人为因数干扰。

2.5 缺少专业骨干人才

在煤矿企业数字化建设运行管理中,专业人才的因素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从事煤炭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煤矿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甚至有些员工对计算机的应用仍停留在较低层面。造成了人才成本的加大,人力资本的沉淀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很多煤矿企业没有自己的全面统筹类的人才,缺乏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规范的数字化安全生产管理业务流程。通常盲目地引进一位骨干技术人员来解决目前的工作需求可能会在在数字化建设管理中某一部分起到重要作用,而缺乏长远、全面、可持续的兼顾发展;同时当骨干人员的岗位发生变更后,新人上岗无法继承前人的运维经验,是使得数字化建设管理成本增加,重复投资等重要原因。另外忽略了数字化建设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完全依赖商家,无法完成针对自己企业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二次开发利用,在数字化建设管理中因找不到故障原因而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是企业中是很常见的。没有培养自己的信息化技术管理人才,导致数字化、信息化只能盲目顺发其展,疲于奔命。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数字化技术人才的价值。

2.6 技术人员编制不合理

人员编制中是技术能力单一而重复的现象严重,比如都是网络技术能力过硬、都是软件能力强、都是搞系统,这样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又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类人员的加入,这样顾此失彼,导致数字化建设中,规划、硬件、软件、管理严重不平衡。

3 有效推进煤矿企业数字化建设管理的解决办法

3.1 政府指导监管部门加强引导

政府大力支持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适应煤炭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政策。积极组织协调一些具有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单位主持研究、制定、开发煤矿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开发出适合煤炭企业数字化建设技术。同时促进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转变观念,加强数字化知识的学习,增强信息化意识。

3.2 准确定位企业数字化建设工作,设计顶层驱动

为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解决规划协调不统一和规划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煤矿企业考虑成立以高层领导负责的数字化建设部门,让信息中心这个部门成为有物有实企业直属部门,明确数字化建设管理部门在企业整体中的地位和工作职责目标,从部门设计上解决了顶层驱动和协调能力不足的天生缺陷,充分提升数字化建设部门的效能和职能。

3.3 提高煤矿企业对数字化建设认识

在社会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除政府政策和引导外,在抓住安全和资源项目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对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企业可以考虑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数字化建设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全员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以利于数字花建设工作达到全员参与、群策群力。

3.4 整合企业,统一规划

由数字化建设部门根据煤矿行业的数字化建设指导思想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种利益综合进行分析和规划,对企业安全生产数字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把企业的所有人、财、物等所有信息进行统一、唯一的编码,达到信息标准的统一、唯一性,同时真正让数字化建设管理部门成为信息化运行核心,充分考虑资金和人才情况,按规划、有计划地统一协调、调度,高效协调推进数字化建设管理的实施。

3.5 重视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

煤矿企业数字化建设管理工作的任务多、范围广、盖面积大,数字化建设包含的内容繁多,大的板块包含有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信息等多个方面,从物质存在上可以分为硬件、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交换、路由、安全、综合布线、无线规划、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所以人才培养中不太可能每个人都具备全面丰富的知识能力,可以把整个数字化建设工作按照运行模式分为几个大的板块来建设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把数字化建设管理分为网络管理维护、数据交换中心资源建设管理维护、服务器硬件软件系统建设管理维护、各个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让每个版块配置至少两人及以上具备这个岗位的管理维护能力,避免一人不在,岗位瘫痪。

另外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专家,不定期地数字化建设中心的人员进行短期短时间的交流授课,或者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短期学习。以增强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拓宽学习先进思维、技术的渠道。

4 结束语

虽然数字化建设不是新鲜产物,但在煤矿企业建设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够完善,这制约了数字化本身的发展和管理。企业要把重视数字化建设落到实处,做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协调的归类,理顺数字化建设中的关系,通过管理部门有效整和,完善部门结构,解决统一协调管理关系;通过对数字化技术人才的重视,合理规划培养数字化建设部门人才,解决技术上瓶颈难题,减少对骨干人才的依赖;成立以企业高层负责的数字化部门,真正让数字化建设管理部门成为数字化运行核心,统一高效协调推进数字化建设管理的实施;真正实现以服务流程为驱动,以运行管理为核心,沟通和连接各个生产部门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数字化建设管理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4)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5],具有万物互联化、知识智能化、数据要素化特征[6]。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有效推动了GDP增长,数据资源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仍存许多问题。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发达国家较弱,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根据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内涵,现代制造业应该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本质特征即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数字化[14],企业需对数字化工作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管控,利用物流和资金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因此加速高新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融合迫在眉睫,管理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4]。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要素

为了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制造企业全力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更加趋于网格模式,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转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创新等环节的应用进行[8]。这样企业就能改善客户体验、创新价值主张、提升组织效能。基于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特点,企业管理转型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供应链管理,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快速的合作和交流的渠道,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供应链管理转型是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为基础,以最低的整体成本满足客户的同时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二是生产与研发,关键在于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客户管理关系中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体系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均应有相应的改善。三是客户关系管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关键。数据信息对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关系等起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协调,为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同时业务流程重组不断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创新,则是对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证[15]。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化的供应链平台成为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支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的逐步成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的链接、索引和交互等问题,实现了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有机联合,供应链效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对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横向一体化、物流系统数字化等方面。第一,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等的支持。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需要利用大数据构建系统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搭建好信息供应链管理平台,以确保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1]。第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资源整合往往采用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控制。数字经济时代横向一体化成为主导,企业只需抓住产品方向和市场这两个重点,及时整合外部资源响应市场即可。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完整贯穿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链条,链条上所有节点的企业都需同步、协调。因此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程度也是影响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数字经济时代,线上线下交易融合交错,物流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数字化程度对企业交易的完成度有重要影响。企业需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建立适配的物流系统,使全范围、全过程的物流活动能够实现纵深化的管理和协调。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等也发生变化。第一,生产模式趋于模块化、柔性化。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客户管理关系中实施的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变化,单一批量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满足差异化需求,企业的生产需适合于定制化产品的模块制造,生产模式逐渐柔性化。同时数字经济降低了企业的搜索、复制、溯源以及认证等相关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模式优化中去[8]。第二,产品设计趋于版本化、迭代化。数字经济时代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用户识别、敏捷学习、迭代试错成为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重要能力[13]。迭代创新模式增加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多样性,也降低了资源禀赋约束[12]。迭代化的生产节奏有利于企业及时地适应供需两端的需求与发展,更加精确地感知新变化、把握新机遇。第三,研发模式趋于开放化、开源化。数字经济发展过程是全生态协力共进的发展,创新不只是部门内部的创新,更是整个生态的协力共进。企业需要不断综合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发掘跨界创新潜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凸显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更稳定的系统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2]。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传统的业务流程中一项完整的工作会交交由不同的部门依次进行,信息传递路线较长,信息失真概率更大,导致组织内各部门交流、协调较为缓慢,生产效率与决策准确率较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涉及到组织结构和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第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结构具有复杂化、集权化等特征[3]。组织结构为适应精细化分工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等,逐渐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为了与业务流程相适配平台型经济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16]。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企业环境快速变化、组织边界模糊化、组织创新多元化,网格制相对于科层制更具优势,也是数据驱动组织结构创新的体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规则和权力两方面。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行动者规则,行动依据不再是科层制中稳定的公式规则系统,而是由原来的经验规则变为数据规则,数据、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以数据信息及相关技术为核心的规则体系[10]。开放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和无边界的生态圈管理模式使得权力趋于分散,变得更加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同一组织内的不同层级之间信息高度透明,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权力越来越小,拥有大数据信息的大型平台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成为权力集中地。第二,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主要作用是提高信息决策质量和速度、简化管理流程[7]。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作为流程再造规划管理工具从整体把握项目的规划、进度、预算、评估等;作为成本分析工具分析项目所需资源与成本;作为人事计划工具来进行人力资源相关分析;作为集成工具、编程工具等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相对应的,业务流程重组也对信息技术有较大影响,促使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不盲目接受,而是注重人工和信息技术的配合与协调,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支持。第三,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还涉及到人文因素。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深层的管理变革,原有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将被重组。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企业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变革,需要在创新协同的文化引导下,以客户为中心,团结协作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整体氛围的引导与激励,调整员工的意识行为、价值观等,以实现企业业绩的提升[17]。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使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重组过程相适应,两者相互交融,共同进步。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智力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组织管理更趋于扁平化,权利也更加分散,企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态度等也需与之匹配[18]。第四,企业战略是业务流程的总纲领和指针。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实质上是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从业务流程出发挖掘企业潜能来进行战略构想[17]。传统制造企业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环境、市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进行更适配的调整。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5)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三、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制定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关维护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一)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等硬件设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及时发现、维修处理硬件设备问题。做好设备故障处理预案并有效落实。(二)维护系统数据信息。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控。按不同的人员管理类别,合理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及时审核教职工上传的新的档案信息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档案材料信息真实可靠、充实全面、实时更新。(三)维护系统安全。加强防火墙保护屏障。定期、不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根据人员类别的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系统中的类别管理,确保按人员类别进行使用权限的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6)

20xx年大年初一,中共**省委书记**同志到**区公安分局派出所慰问值班干警,在了解到110警务系统承担了大量非警务出警工作后,希望**区能在城市管理工作上有所突破,进一步解决好公安机关在110接处警工作中的非警务事件分流处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创新的建设思路在哪里呢?**区给出的答案是:启动数字化城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探索一种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的新型模式来推进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在经过充分的课题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后,区委、区政府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切实解决难点问题的一次革命,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能够把“整脏治乱”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区)活动推向深入。于是,围绕平台建设和提高处置能力这两个重点,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经过10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于20xx年3月1日全部建成并开通运行。

一、项目建设工作情况

——领导挂帅,统一认识。

20xx年3月,区委书记**同志(时任区长)带队到****区考察了该区的城市模块化管理工作。我区决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后,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曦亲自挂帅,听取我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汇报,对认真抓好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专题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议、区政府专题会,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建设工作,解决相关问题。区委副书记高蓉多次召集工作会议,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思想上、认识上保证我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推进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等35个相关职能部门和17个乡、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张曦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高蓉、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陈放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谭筑、副区长董亚伟、区委办公室主任李伟、区政府办主任陈桂明任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洪兵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和所有乡、街道办事处也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建设工作。

——充分调研,定好方案。根据建设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的区情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特点,我们按照调研学习、总体规划、分项设计、方案论证的科学程序,再次组织区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率相关人员赴昆明市五华区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通过收集资料的调研方式,学习北京东城、四川成都、江苏盐城、湖南长沙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后,提出了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模式的方案。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调研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专题召开了由**大学傅光轩教授为主任委员长的专家论证委员会对《**区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带方案设计)》进行了论证。专家在听取我区方案介绍、咨询问题后,一致认为:方案设计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利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城市模块化管理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专家组的规划,我区城市综合模块化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总投资需三仟多万元。根据我区财力和城市管理工作轻重缓急需要,我们决定分步实施,首期进行城市综合模块化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软硬件及网络通讯、数据库、指挥系统、业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并从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数字**”打下基础。

— —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我区先后投入一仟余万元,建设了有500余个摄像头的全区公安监控系统,目前仅用于110社会治安管理,为使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按照省委书记**同志对110非警务事件分流的要求,我们将110监控系统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有效整合了资源,做到城市建设一举多用、资源共享,减少了投入,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

——保障投入,加速推进。实行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资金投入比较大。对此区领导认识统一、态度积极。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专项安排项目建设资金676.8万元。由于投入保障到位,建设工作得以全面推进。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和城市管理新模式等有关标准及规范,结合我区是市辖区的实际,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作为城管事件、部件采集的定位技术。共覆盖我区89.86平方公里,15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140个社区,2.7万个部件,29个模块。城市部件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5大类87种;城市事件分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6大类56种。

二、体制建设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是手段、模式、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大城管格局的构造。需要打破过去城管部门管城管的单一局面,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在监督、指挥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为此,在建设工作中,我们重视了体制创新、部门职能发挥和组织机构及队伍力量建设。

——强化区级数字化城管“两个轴心”的建设。“两个轴心”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我区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重点强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建设。在按程序上报市编办请求正式成立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同时,先在区城管局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机构,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到监督指挥中心任职,按系统要求先开展工作。20xx年2月,**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建立,由1名副区长、9名局级领导同志分别兼任中心正副主任,配备了11名坐席员、分析员、派遣员、系统维护员,在整合17个乡、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队伍。

——强化乡办、部门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乡办(含区相关部委办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17个乡办也分别建立了本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区直20个相关专业部门明确了职能科室和专(兼)职人员。乡和街道办事处、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都明确了专人,设置了城市管理指挥系统的受理终端,确保区、乡两级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的及时到位。

——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建设。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我区积极完善城管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城市管理,区、乡(办)结合,以乡(办)为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部分综合执法力量下放到乡办,各乡、街道办事处和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市政所、区环管站等职能部门各组建一支10-20人左右的处置队伍,负责处置辖区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发挥了乡、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和网络建设。

三、系统运行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现能力大大增强。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巡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群众通过“5712319”城管热线,让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暴露出来。过去市民群众每天每天投诉问题不到1件;运行4个多月来,监督信息员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10余件;“5712319”数字化城管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听社会公众电话231个,使数字化城管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5%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68%以上。

——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过去,全区每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只有160多件。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501多件,是过去的3倍,处置时间从过去的平均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6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系统创新特色

我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的实际,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力量保障、联动机制、手持终端、公众联动、服务热线、应用技术等八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创新,构成了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5个创新点”。

——平台建设的创新。只建设一个区级监督平台,整合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乡、街道办事处不建监督中心、不设管理人员,不设数据员,节约建设经费150万元和年运行费用近200万元。

——组织架构的创新。我区的数字化城管实行监管分离、各负其责的创新管理体制。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构建区、乡(街道)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平台,以区、乡(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部门为依托,组建**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及各自闭合又互联互通的指挥和监督系统。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负责受理乡办、监督员、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受理**区管辖范围内有关城市管理事项,对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将乡、街道、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办理工作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处理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协调市、区之间和区级部门之间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通过管理创新,将城市管理部门、城管监督信息员、公众发现城市管理问题能力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通过新的指挥系统,将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区、乡(街道办事处)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并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置。做到了监督管理集中,指挥调度协调,这种架构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指挥的顺畅,保证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

——力量保障的创新。为了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转,我区合理调整人力、物力资源,在增加发现能力的同时,下派60名综合执法队员到一线,大力加强乡、街道办事处处置力量建设。目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各乡、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区各职能部门均配备了不同数量的处置力量,数字化城管的处置工作已逐步形成专业队伍、执法队伍和乡、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社会力量各负其职、相辅相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7)

数字化管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广电媒体网络的基础、业务统一网络化平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量化管理,整合共享信息资源,优化经营方式,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全数字化管理,将媒体供应商带来的优势与传统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相融合,从内容采编到消费者关系管理,数字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支撑传统电视行业的各项事务,使企业在既有能力上继续发展并实现新的战略、把握新的机会。

对广电行业来说,实行数字化管理意味在网络化建设的基础上,将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等核心资源和主要业务加以数字转化,继而借助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和遍布媒体组织的、相互连通的网络进行系统、综合、动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电视台全数字化管理框架如图1-1所示。

一、使用数字化方式管理内容资产

传统电视行业的经营模式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安排节目的播出,并据此进行节目素材的采编,涉及内容采编者繁重的物理劳动,且需要大量的支撑性素材。但节目一旦播出,这些素材通常就被统统丢掉了。待下一次节目安排,再重新进行素材的采编,这种重复性劳动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电视台节目制作成本极高。

而对于广电系统多年来累积的素材及节目成品内容,由于其存储方式的落后,也会造成内容难以查找、节目内容损失等一系列弊端。

进行节目内容的数字化系统管理,将内容管理整合进电视台业务流程的价值链,使原本"碎片化"的素材成为可重复利用的数字化资产,这些数字化资产包括产品及附属原始素材,其内容以通用格式存储后,合并在一起打包,使之成为新的产品,为其他内容提供商和门户运营商所购买和重复使用,为企业创造新的盈利机会。

同时,使用数字化内容管理,可以使节目的制作、编排到素材的查找、保存、重用都可以方便进行,可以大幅提高原始素材重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电视台的数字化平台上进行数字内容档案建设,可以为电视台提供下列帮助:

1、可以方便的进行素材的查找、复合数据的抽取、相关模糊查询,为新节目编辑提供素材。

2、可以对往期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提供新的服务并创造新的利润来源,在新媒体或其他市场进行发行和内容的授权使用。

3、数字化内容素材进行标准化的格式存储,为节目内容提供有效保护,防止保存不当造成内容损坏。

二、数字化版权管理

在构筑数字化的平台后,数字化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等素材)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因此进行著作权控制和版权管理也成为内容提供商特别是广电产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数字版权管理包括对电视台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产权使用的描述、标识、保护、监测以及对权力所有者关系的管理。

电视台作为节目内容的提供商,拥有大量的节目内容制作权和所有权。以数字化存在的节目内容(视频、音频等)往往通过各种媒体如网络、数字互动电视或3G移动电话等进行传播。进行数字化版权管理后,电视台即具有其内容的版权,可以授权某些具有传播内容权力的组织对其进行管理并将其打包作为被保护的产品发送给潜在的付费用户,收取其版权使用费。

使用数字版权管理后,作为节目拥有者,电视台一方面可以迅速、安全、放心的进行数字节目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授权和收取版权费用,从渠道商和最终用户处得到回报,提高企业经营利润,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同时数字版权也可以为电视台提供更为富有弹性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渠道商还是个人最终用户,都可以通过租用、购买、录制或在线点播的方式进行版权的付费,进而得到节目内容的播出或收看权。

三、使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和系统决策

目前电视台的各项日常业务,如节目采编系统、财务预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都已采用了计算机处理方式,但各个系统基本都是根据其核心业务引进的独立运行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这种情况使企业内部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无法进行数据的统一采集和共享,不利于管理层的科学决策。

而工程质监、渠道服务、客户关系等工作内容由于不属于电视台核心业务流程,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在上面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数字化系统改造。但随着数字电视业务的拓展和广电行业的自身发展需要,这部分业务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战略制定的指导性数据来源,及早进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和管理,会使企业占领市场先机,有利于电视台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同时,进行电视台日常工作流程的全数字化管理,可以简化工作流程,便于领导层的全程监督和分析决策。同时,通过互通数字化网络,使生产板块、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互换信息、联动运行,系统工作效率大为提升,整体反应速度加快。

图1-1 电视台全数字化管理框架

四、与渠道商、集成商的网络平台整合

电视台作为节目的提供商,位于数字电视价值链的最上端,是数字电视产品的供应商。在数字电视产品"内容为王"的主题下,电视台只有制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精彩节目,才能获得渠道商和最终用户的满意,从而得到经济回报。

渠道商和集成商是数字电视价值链的中、下端环节,也是电视产品的大客户,他们掌握着用户资源,熟悉用户收视习惯。与渠道商和集成商共同建立网络一体化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可以迅速便捷的进行数字化节目产品的传播和分发;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客户的有效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分析掌握观众主管偏好和市场反响,有利于电视台管理者进行下一步的科学战略决策。

电视台应用全数字化管理平台之后,可以使广电系统内部、外部达到业务主体全部关联,各单位可依靠相互联通的数字化网络和信息系统有效协调内部运作,而所有层面运作产生的海量信息和数据,使用各信息系统共同构建的信息集成平台进行管理,提取有效分析数据,最终变成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支持管理者科学的进行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1]黄河.传媒数字化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8)

我国档案工作数字化历程总体来说不算久,档案数字化外包业务工作开展的年头也不算长。不过,近年来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网络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却为档案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为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拓展也成了档案数字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推进,这项工作的安全风险防控也就备受关注并被提上重要的工作日程。2014年12月8日,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印发《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通知(档办发z2014{7号),在“总则”中强调:“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应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应用确保档案安全的技术手段,建立权责明确、覆盖档案数字化全过程的岗位责任制,对档案数字化全过程实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这充分体现了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档案数字化外包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一线和前端,承担着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发射的重要任务。大部分台站建台较早,时间跨度大,档案形成量多,管理人员少,尤其是档案专业的管理人员少、懂得运用现代档案管理技术的人少,所以,长期以来还是使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注重保存而忽视了档案的利用和价值开发。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模式越发不合时宜,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广播电视基层台站现有档案管理人员无法承担如此专业和大量的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鉴于这些原因,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应运而生,对推动档案数字化转换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档案数字化是一项专业而精细的工作,对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基层台站作为工作一线和前端,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一般性经费支出有一定的限制,缺乏现成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和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如果自行开发管理软件,不仅费工费时费钱,还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将档案数字化转换业务外包给有专业资质的公司来做,不仅有助于降低工作成本,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

(二)有利于专心致志开展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广播电视基层台站长期以来形成的大量档案,是各台站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对当前的基层台站建设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出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可以把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管理部门的有限人力投入到集中精力做好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着力加强档案部门自身建设,在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能力和水平上下工夫,在推动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升值方面做文章。这对档案部门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提升的机会。

(三)有利于帮助档案部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主观性,置身其中,往往难以发现事情本身的问题。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人员一般较少,如果平常工作投入力度不够,专业知识方面再得不到及时更新,自查能力自然而然就跟不上节拍,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且不能及时解决,势必给档案工作埋下隐患。而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外包过程中,通过短时间集中处理海量档案,比较容易发现过往广播基层台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在与外包公司的协调沟通过程中,也可以寻求到合理的现实解决途径,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二、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中容易出F的问题

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中,主要涉及档案管理部门、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公司两个主体,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所以,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二者之间,即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问题和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公司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档案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部分档案管理部门担心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出去后造成失泄密事件,怕承担责任。其次是档案管理人员作风问题。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工作意识不强,懒散惯了,消极懈怠,怕工作繁琐,不愿意参与其中,不能很好地配合外包公司员工工作,给档案数字化工作带来麻烦。再次是档案管理能力问题。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又喜欢瞎指挥,往往工作不到位;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愿意积极学习,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既学不到数字化知识,又不能对外包公司人员进行必要的工作指导。最后是财力物力的限制。在没有足够财力物力支撑的情况下,轻易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出去,也常常会带来一些后顾之忧。

(二)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公司的问题。首先是外包方没有专业资质。目前,从事档案数字化外包业务的小型公司不在少数,而且相当一部分并不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如果将档案数字化转换业务外包给没有资质的服务公司,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也将会大打折扣,存在一定风险。其次是外包服务公司有涉外性质。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承担着重要的无线传输发射任务,保密工作方面要求相当严格。虽然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不能外包,但通过海量的常规档案处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也能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数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境外人员获取,势必会对国家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次是外包公司员工综合素质不高。在一些档案数字化服务公司,有些员工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培训,业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且流动性较大,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工作中的隐患。

三、档案数字化外包流程及思考

鉴于广播电视基层台站的单位特殊性,其档案管理工作较一般性单位而言也更加严格,对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的要求也将更高,对外包工作流程设置将更加周密,对外包管理服务工作也将更加严格。结合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实践,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深入探讨和努力。

(一)扎实做好外包前期准备工作。在外包准备阶段,首先要在本部门中形成共识,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对档案数字化及数字化外包工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积极支持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其次是本部门人员要知晓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具体事项,明晰外包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统计数字化档案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要准备好外包所需要的物资,以有利于档案安全的原则安排好外包公司员工的工作场所,满足外包服务公司对工作场所的需要。最后是外包信息公告,做好公开招标工作。在互联网等受众广泛的媒体上招标公告,公告内容全面清晰,使符合要求的公司能够方便及时地查阅到招标信息,便于洽谈合作事宜。

(二)认真组织对外包服务公司资质的审查。在外包服务公司选择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慎重,既要选择技术条件好的,也要充分考虑安全问题。要充分结合广播电视基层台站实际,综合安全、信誉、能力、经验、价格等多重因素,公开选择好外包服务公司。特别是在外包服务公司的资质审查环节,要做足功课,因为市场上还是存在着一些没有资质的公司,不仅业务能力弱,而且在安全保密方面有诸多的隐患。此外,要注意关注外包服务公司是否有外资背景,必须督促外包服务公司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严格签订合同和保密协议。选定外包服务公司后,应该严格签订合同,使双方的合作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合同的内容要清晰详细,应当参考《合同法》中关于承揽合同的介绍,将有关于承揽合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都包含进去,包括承揽的数量、质量、报酬、方式、履行期限,等等。并且要明确规定承包方违约处置措施,如承担维护、重做、赔偿等事宜,防止外包公司出现工作差错后推卸责任、扯皮。同时,要按规定签订保密协议,这是防止档案失泄密的有效防范措施之一,是保障档案资料安全的必要手段,用法律手段维护好权益。

(四)加大对外包服务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的力度。外包服务公司员工开始数字化工作前,要认真对外包服务公司员工进行前期培训,使他们对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档案安全性、完整性意识。对档案资料数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一卷多宗、文件档案资料混杂、档号复杂等,外包服务公司员工弄不明白或者不能处理的,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外包服务工作的现场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对工作全过程进行录像,并做好数据备份,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另外,还应做好档案数字化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配备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并进行及时的检查维护,保证档案安全和人员安全。

(五)积极组织对外包服务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外包工作结束后,要对外包的过程以及档案数字化转换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有效评估,重点对数字化转换的效率、数字化档案的系统应用、数字化档案的适用性、数字化档案的价值等做出科学评估,并通过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工作的综合评估,找出档案管理部门自身工作的不足,不断积累经验,指导工作实践。

四、总结

目前,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已成为档案数字化工作快速有序开展的一条重要渠道,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其中得益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的重要保障,以科学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为推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数字化D换工作,也正是在《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并且透过工作成绩和过程看到了部分尚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以期更好地为广播电视基层台站档案管理工作服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葛俊.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建设,2015(4).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而构建协同环境下的协同管理数字化校园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可以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久发展。因此,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并构建分类协同管理子系统,包括管理、科研、教学等等,以此来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1协同管理概述

1.1协调管理的内涵

协同管理,是对两个或者是两个之上的不同类型的资源或者是不同的个体进行协调,以在对其进行相互支撑和协同管理中共同的达成建设目标的能力或过程。而协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其主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建设统一的平台,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来共享、共建数据资源。

1.2协同管理的重要性

(1)协同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包括学校行政管理、还包括教学、服务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它对于确保数字化校园资源的积累,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中每个部门之间以及各教研室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了管理的效率。

(3)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在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了解校园信息搭建了较好的协同虚拟平台。

2协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构建

2.1组建协同管理中心

协同管理数字化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其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要加快学校的信息建设,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的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协同管理中心,进而为学校内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智能分析,从而更好的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信息。通过协同管理中心的构建,可以实现数字资源应用的集成化,促进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同,即使是不同部门之间、多人员的工作都能够在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模式下很好的完成。

2.2综合信息门户平台的建设

综合信息门户平台的构建是学校所提供的信息门户平台,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乃至面向社会公众。综合信息门户平台,是各种资源和信息集中呈现的“窗口”,它位于数字化校园结构的最上层,它将系统中的服务集成或分布到平台上。

2.3身份认证平台的统一

很多信息管理系统在建成之后进行独立的系统运行时,需要每个用户都有着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因此在对不同的系统进行访问时,系统所需要不同的身份认证方式,这就需要每个用户都一定要牢记不同系统的用户名和登陆密码。系统较多,需要记住的用户名个密码就越多,这对于事情比较繁杂的管理人员来说特别容易将用户名或密码遗忘或丢失,为其对系统的访问带来困扰。因此,为了使不同系统登录身份进行统一,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门户平台是保障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安全,保证不同登录用户安全和使用权限,在系统管理环境下数字校园建设可以选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避免由于反复更换用户名和密码带来的不便之处。

2.4协同管理系统的构建

协同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支撑系统,它将各种不同的应用支撑系统进行整合建设,不同种类的信息化资源都将由它对其直接管理,并依照不同的需求与逻辑提供给用户操作,例如校园内协同办公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等等。

(1)协同服务中心的构建

协同服务中心的创建主要是给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方便学生。在协同服务中心系统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火车票预定、企的业人才需求信息、邮件、网络日志、趣俱乐部,以及一些网络益智的游戏等方面的项目,同时还可以包括数字化超市、在线心理咨询等系统。

(2)协同校务管理环境的创建

在协同管理环境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中,校务管理协同管理是将学校行政人员的各种办公资源和办公平台进行整合统一,它以办公自动化作为系统构建的核心,将业务管理系统作为辅助,进而构建校级管理人员与各部门之间沟通的网络协作环境。

(3)协同教学环境的构建

协同教学环境的构建要将课程教学事务作为管理的中心,主要的操作者就是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从当前协调环境下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来看,协同教学管理系统开发的较多。因此可以在已经构建的系统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进即可,例如可以将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步骤进入其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和讨论,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协同备课,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还要实现所有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进而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为协调教学管理环境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媛媛,李瑜. 浅析基于协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10)

一、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制度缺失

 

医学档案是伴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而来的,用于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治疗过程、治疗结果等信息,既便于患者后期查询又利于医学研究。然而,在传统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技术的限制下,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不仅缺乏管理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缺乏严谨的管理态度,部分小型医疗结构甚至无专门的档案管理组织,流于形式。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的缺乏所导致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该管理环境下直接制约了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信息化建设阻碍重重。同时,部分医院单位信息化建设上停滞不前,现有档案管理设备落后且陈旧,跟不上时代需求而且缺乏现代化设备的必要投入,直接制约了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二)医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识不足

 

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以及理念的影响,诸多医学单位管理者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度,进而导致对数字化技术的引进和运用缺乏深入了解,重视度自然偏低,甚至未曾听说过。此现象不均阻碍了数字化技术在医疗体系中的运用而且阻碍了医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为了追求利润而弱化了无法获利环节的投入和降低了重视度,医学档案管理工作就位列其中,备受冷遇,由此影响到了现代科技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运用。同时,部分医院或单位因经费的制约而缩减了档案管理工作经费与人员的配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更无从谈及。

 

(三)专业化的医学档案管理者较为缺乏

 

专业数字化医学档案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了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时困难重重,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以及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数字化的医学档案管理平台能够搭建好,但是因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不足,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可能导致数据出错,影响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序进开展。此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非专业人员兼职现象,虽然节省了管理成本但却极大的削弱了其工作的积极性,难以确保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更不利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

 

二、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应用中的对策

 

(一)将传统档案管理与数字化融为一体

 

数字化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随着传统档案管理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医院档案管理的基础。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传统档案管理的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当然,数字化档案管理需建立传统档案管理基础之上的,在运用传统档案管理优秀管理理念与程序的前提下融入数字化技术,逐步实现两者的结合。

 

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深化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尤其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局势下,做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纠纷的处理保留了原始证据。其次,建设数字化档案管理部分或设置专业人员,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逐步向数字化档案管理倾斜,实现有序过渡并最终实现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的全面运用。

 

(二)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人机结合

 

数字化技术与医学档案管理“联姻”的关键在于人,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更是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医学管理改革中的催化剂,为此应着重强化人才的建设。

 

首先,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而应兼顾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培养;其次,引进专业化的信息化或计算机技术人才,从事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改变以往非专业人士管理或兼职的现象,从根本上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与效果;其三,对现有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应多样化。例如,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信息化技术的基本知识、数字化技术的基本知识与相关软件或设别的操作等,以最大程度上的促进人机结合,提升档案管理工程在科学性与现代化。

 

(三)加强数字化技术所需硬件设施施的投入

 

对于加强医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要以完善硬件设施为基础和前提,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比以及可靠性,在医院发展过程之中要循序渐进地建立网络系统,为逐步发展起来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2 ]。

 

同时,可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将现有的数字化数据纸质化信息存入其中,形成完备的信息储存管理,既便于随时查阅与开展研究又可以避免纸质化存储带来的负面问题。此类数据还可以通过医学内部的局域网实现实时查阅与共享,同理还可以与其他单位之间进行信息的共享,为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基础。

 

(四)整合医学档案数字化的原始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并强化资源的高效管理,具体而言医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要立足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医院馆藏的数字化的管理;其二,是对于社会化资源的馆藏化的管理。

 

对医学馆藏的数字化管理要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要充分结合各个医学馆藏的研究方向与特点,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现有的信息纳入其中以实现集中化管理[ 3 ];

 

其次,将现有纸质化病例以及诊疗报告,包括影响资料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存入数据库,便于查询与研究以及与其他馆藏之间进行共享;

 

其三,制定用户管理制度,根据馆藏使用人员的特性设定用户权限,可分为查阅、下载、浏览等不同权限,提升用户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数字化合同管理篇(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summing up the policies of foreign digi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re should formulate the standards control policies of digital resource organization, protection and access policies of resources collection, and its authority control policies.

Keywords: the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collec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policies

中图分类号: 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是一个新的复杂问题。笔者检索了国内三大数据库,发现专门讨论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文章很少,这说明,目前图情部门对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国内现状来看,有些大型馆对数字资源典藏管理还是比较重视的,都有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虽然不一定科学,但至少体现出重视管理的思想。就国外现状来看,世界各国在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一些国家通过立法予以保证,进行应用性部署,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充分了解国外进展,学习别国经验,开展国际合作,对于推动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分析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外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相关立法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对策。

1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典藏摄取过程中的典藏权问题

“摄取”是指对数字资源进行典藏管理时,从资源拥有者那里获得或接收要典藏的数字资源过程。从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典藏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图书馆是否获得对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复制、存储和传播的权力,即所谓对数字资源的典藏权。典藏权不仅涉及直接的内容数据,还涉及两类相关数据:

(1)与内容数据的典藏和使用相关的“元数据”;

(2)支撑典藏系统运行的软件及硬件、资源组织体系、利用与链接环境等有效利用内容数据“复原”技术的数据服务。数字资源典藏权与其生产方式、获取途径和资源体系制度安排相关。

典藏资源的摄取方式:

(1)自建数字资源,包括对馆藏文献数字化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资源。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款规定,对有版权的馆藏资源应合法地数字化,合法取得典藏权。但仍存在对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权和对外服务权受限问题。

(2)外采数字资源,指图书馆通过采购获得数字资源的使用权,但它只具有网络使用权。这涉及三个问题:永久使用权;采购合同范式;协同合作典藏。

(3)呈缴数字资源,指依据国家法律形式规定数字资源生产者向国家指定图书馆免费呈缴的数字资源,即包括电子出版物,也包括职务作品版权拥有者向单位呈缴的电子版作品。对这类数字资源的典藏权,其核心问题是呈缴制度是否包括数字版本。

(4)网络公开资源,指在网络上可公开使用的数字资源。这包括:在版权保护期限外的作品及按照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公共资源;开放资源,指在网络上经版权拥有者允许使用的资源,但“允许使用”在使用方式上和使用目的上存在限制。

1.2数字资源组织中的规范控制问题

所谓数字资源组织,是指对摄取的数字资源进行分析、选择、标引和处理,为数字资源提供有序化的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字资源在有序化的基础上必须有足够存储空间和简单快速的存储算法,从而有利于对数字资源的快速存取。根据关联性、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方法原则,在对数字资源的组织中,需要揭示数字资源的关联、层次和功能的组织,即如何反映数字资源对象间的结构和语义的内在关系,来保持数字资源对象学科的完整性,同时对数字资源进行多维整合,体现资源整合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这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使数字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为方便用户获取有效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在数字资源组织时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利用数据管理模块对它们整理并编制长期保存元数据,将数字资源和元数据存入长期存储系统,并根据需要维护被存储数据的持久可用性,以便使典藏资源库中组织起来的分布式海量资源在各数据库之间自由流动。规范控制是数字资源组织的关键。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对数字资源规范控制制定标准。现用的规范控制如:传统的文献资源规范控制采用CNMARC或UNMARC标准。MARC标准是针对纸质文献而设计的,而大量数字文献的出现,过于精细的基于RICH格式MARC标准已无法适应。DC元数据只是一种标引方式,如处理不好标引资源的存储,其功能将弱化。对如何处理针对文献种类提供特定的目次信息、期刊文献跳页、文集的页号、按文章标引等问题,远不能适应对数字资源标引需要。XML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数字资源的组织,同时作为元数据数字资源载体,在数据交换领域被广泛应用,有优异的跨平台、跨语言等特性。通过XML可将数字对象、目次信息及其标引对象有机组织在一起,方便用户与系统之间交换数据。因此全面支持XML是数字资源典藏建设与应用软件之间实现无缝整合必须解决的问题。

1.3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存储问题

随着馆藏资源建设中产生的数字对象越来越多,海量数据的生成和积累意味着馆藏知识财富的增加。但也意味着这些宝贵的馆藏记录和文档面临因技术过时和载体变质而引起损失的危险。Jeff Rothenberg指出,“‘21专家组’的研究给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目前根本无法对数字信息存储的效果做出任何保证”存储问题在档案馆和图书馆表现得尤其突出,其突出问题表现在:数字对象被永久存储于物理媒体并不等于具有持久的可用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指出了数字对象的存储和永久性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存储涉及一个对象的技术寿命和质量,持久性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存储,但也指对象是否仍然在将来以任何形式存在。持久性暗含了对对象维护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对其可访问性的持续保持,否则会缩短数字图书馆的平均寿命,降低被存储资源的可访问性。存储策略、存储框架、政策、法律等相关问题是数字资源存储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权限控制机制问题

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没有专门的典藏部门,典藏工作只是作为采编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是设立了专门典藏部门的图书馆,其典藏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多是有责无权。从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如果典藏权不明确,那么馆藏资源的调拨、分配、清点等各项工作的监督,以及协调馆藏建设与用户工作部门在馆藏资源利用上的关系等将无法进行,况且在网络环境下,典藏工作的内涵增加了,其职能也必将得到延伸,典藏管理权限的不明确将成为新时期典藏工作职能发挥的一大障碍。从以上分析已经看出,在对数字资源摄取、组织、标引、存储过程中必须获得授权才可得到典藏的权利。但数字资源涉及的权限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具体的权利归属。

2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政策及内容

2.1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内容及其定位

传统典藏是文献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典藏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文献布局是否合理。数字化及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馆藏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馆藏资源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为“现实资源+虚拟资源”,而且馆藏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特征。从理论上讲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就是一种馆藏数字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它包括了馆藏数字资源组织和馆藏数字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简单地说,馆藏数字资源组织就是将摄取的数字资源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合理布局、排列、保护和清点的过程;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则是对馆藏数字资源组织的控制、调节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目标,通过馆藏资源利用效果、统计、评价等信息反馈,有效地控制馆藏资源运行的方向、速度、范围和密度,从而使馆藏系统和用户系统有序结合运转,并处于均衡饱和的最佳状态。因此,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工作定位于既是记载、验收、统计、存储、保护馆藏数字资源的技术性工作,同时又有复审、分配、清点、核查、处理馆藏数字资源的行政职能。

2.2数字资源组织中的规范控制政策

数字资源组织政策,就是按照一定科学规则和方法,来对数字资源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序化的过程,以方便用户对馆藏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为目的。数字资源馆藏由“现实资源馆藏+虚拟资源馆藏”复合组成,因此数字资源馆藏政策也据此复合而成:

(1)现实资源组织方法包括:按照学科内容的组织法、数据库组织法和数字资源整合工具法。

(2)虚拟资源组织方法较为复杂,从数字资源组织的类型看,有一次虚拟资源组织和二次虚拟资源组织两大类。一次虚拟资源组织法包括WWW信息组织、FTP信息的组织等;二次虚拟资源组织法有导航网站、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等。但图书馆目前常用的组织方法主要为:学科导航、联机编目法、数据组织法。Calis联机编目系统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组织的成功范例。XML被广泛应用于对数字资源进行组织,通过XML可将数字资源、目次信息及其标引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元数据和内容标准将继续朝着以XML框架及与之相关的技术环境发展。这些发展将使得图书馆应用技术更少专门化和领域特定性 (Domain Specific)。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MARC等已经在向适应XML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 MARCXML Schema等。数字资源组织的方式有多种,各馆数字资源数量种类和服务对象不同,组织方式也要因馆而异,也就是各馆要制定具有自己个性化特色的数字资源组织政策。

元数据可以理解为“关于数据的数据或描述其它数据的数据”。元数据具有对数字对象的描述、定位、搜索、评估和选择的功能。元数据与数字对象的关系就如同书目数据与图书的关系一样,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数字对象的全貌。为了便于用户有效获取数字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图书馆在对数字资源典藏入库时,有必要对数字资源进行标准化标引。对此,国际上制定了对数字资源的标引方法,即DC元数据。DC元数据集是元数据格式发展中比较熟悉和成功的一种,已成为对数字资源标引事实上的标准。DC元数据标准的创建,是通过对数字资源的提供者对资源属性的描述并对其内容进行缺省的标引方法,进一步保证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在提供标准化标引方法的同时,数字资源库与应用软件系统也可以提供图书馆创建自己的标引方法,即系统提供标引模版,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性质设计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 DC元数据资源描述方案又称为网上资源的编目。由于DC元数据已被结构化,并支持字段查询,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编目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2.3数字资源典藏保护和存取政策

作为对数字资源管理政策的一部分,典藏保护和存取是有长期计划的。任何政策的制定必须解决对典藏资源的安全性跟踪并保证经过一段时间后资源的可存取性。这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保护政策也称安全管理政策:在制定安全管理政策时,应考虑数字资源的保护与纸质文献保护的区别。在制定对数字资源安全管理政策时,各馆应考虑本馆各因素的重要性和不可预见的灾难事故,也要考虑典藏员素质的因素。科学的安全管理政策应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防护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不同的因素,依据其重要性的不同分类分级分别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二是存取政策,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历史遗留典藏资源如何存取和激活;

(2)当前典藏资源怎样快速存取;

(3)未来典藏资源如何存取及控制。这三个问题涉及潜在复杂的法律问题,在对这样的数字资源进行存取时应持慎重的态度。因此,存取政策的制定应包括:连续存取数字资源的特定策略,移植策略的不断发展及标准。数字资源存取需要在法定许可范围内进行规范操作。

2.4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权限控制政策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权限控制政策不同于对纸质文献的典藏规则,对数字资源典藏控制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许可授权、法律障碍及解决、技术解决方案等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数字资源的存储等级,由谁管理;

(2)哪些数字对象可以被移植至永久存储;

(3)数字对象如何合法对外传输;

(4)呈缴数字版本典藏操作与权利如何界定;

(5)如何对被典藏资源进行灾难防范与安全管理;

(6)如何确定数字对象的生命周期;

(7)多馆协同合作典藏系统的对外服务权限。

妥善解决数字资源典藏的管理权限问题,是建立可信赖的数字资源典藏机制的基础,否则图书馆难以获得资源商和版权拥有者的积极合作,也难以形成可靠的协同合作典藏关系。就图书馆现状看,作为数字资源保存和服务机构,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相关规定,通过与版权所有者或拥有者签订典藏许可协议等方式保证图书馆的典藏权利,同时建立可靠的用户管理机制,加强对图书馆馆员和用户的法制观念,并积极解决或协助解决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管理机制和合作氛围。

结束语

在制定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政策时,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信息产业界、图书情报界和软件开发商参与讨论制定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各种元数据、多媒体资源能相互包容的标准,数字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挥政策、法规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具有互惠互利经济结算机制的数字资源利用共同体,以实现在统一的协议下,充分地满足各方对数字资源共享的需求。

参考文献[1] 陈文翠.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及解决方案.情报科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