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进出口贸易情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14

进出口贸易情况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

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8万吨,出口额1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46%,与上年同期持平。和来料加工相比,进料加工贸易自主性更强,利润较高,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料加工风险较大,市场开拓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增长受阻,而来料加工则凭借客户和效益都相对稳定的优势获得增长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表现明显好于进料加工,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45万吨,出口额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0.29%和增加12.72%;来料加工出口量6.35万吨,出口额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2%和14.31%。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2)

(一)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1989)。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2006)。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每年顺差均在200亿美元以上,1997-2004年累计顺差达到2477.74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309.72亿美元。2005年外贸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2006年1774.7亿美元。

(二)我国贸易顺差结构分析

从近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顺差较大的国家

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1)中国对美顺差情况。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3年开始,中方在中美贸易中一直是顺差,且顺差数额逐年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1141.7亿美元(美方统计2016亿美元)。详见表1:

表1 1995―2006年中美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

由于中美双方在统计制度和口径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按照美方统计,中方的贸易顺差要更大。详见表2:

表2 2001-2006中美贸易统计比较(美方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为1-9月数字。

(2)中国对欧盟顺差情况。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7年开始,中方在中欧贸易中一直是顺差,从2003年开始顺差数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701.17亿美元。详见表3:

表3 1995-2006年中欧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2、逆差较大的国家或地区

主要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韩国、东盟。

(1)台湾。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大陆在台湾贸易中一直是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581.34亿美元。目前台湾是我们最大的逆差地区。详见表4:

表4 1995-2006年大陆与台湾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2)韩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方在中韩贸易中一直是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2005年已达417.12亿美元。目前韩国是我国第二大的逆差国。详见表5:

表5 1995-2006年中韩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3)东盟。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方在中国东盟贸易中一直是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196.3亿美元。目前东盟是我们第三大逆差地区。详见表6:

表6 1995-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3、贸易基本平衡的国家

主要是日本。从近20年中日贸易发展看,20世纪80年代基本是我方逆差,90年代我方有时逆差有时顺差。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方统计我方是逆差,日方统计日方是逆差。2003年我方统计逆差147.3亿美元,日方统计其逆差为179.5亿美元;2004年我方统计逆差208亿美元,日方统计冥逆差为203.9亿美元。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统计问题。以2004年为例,如考虑到转口因素,将我方统计的从日本的进口741.5亿美元作为日方出口,将日方统计的从我国的进口751.9亿美元作为进口,则为日方逆差(我方顺差)10.4亿美元,这与2004年中日贸易1678亿美元规模相比,双方贸易基本是平衡的。

从2005年看,将我方统计的从日本的进口100455亿美元作为日方出口,将日方统计的从我国的进口1088.9亿美元作为进口,则为日方逆差(我方顺差)85A亿美元,这与2005年中日贸易1844亿美元规模相比,双方贸易也基本是平衡的。详见表7、表8:

表7 1995-2006年中日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4、转口贸易较大的地区

主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阿联酋等。

(1)香港。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主要是转出口,转进口数量较小,因此内地主要是贸易顺差。 1995-2001年,内地贸易顺差在250-400亿美元之间,2002-2005年贸易顺差增长很快,顺差额分别为:477.23、651.7、890.78、1122.54亿美元。具体见表9:

(2)新加坡。新加坡是我国海外最大的劳务市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七大外资来源地和第贸易伙伴。转口贸易在中新双边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与香港有所不同的是,中新贸易中转进口较

表8 1997-2006中日贸易统计比较(日方统计) 单位:百万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统计;2006年为1-8月数字。

表9 1995-2006年内地与香港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多,近年来我方存在一定的贸易逆差。据我国使馆调查,我国运到新加坡的24种产品中,包括钢材、家具、陶瓷及农副产品等,大多为转口贸易,有的产品 100%转口。转进口产品为集成电路、成品油、燃料油等。由于技术原因,转口贸易很难确切统计,根据新加坡方面统计转口比重为46%。由于目前转口贸易不必将货物实际运抵转口港,加上海关统计是按原产地和最终目的地为统计对象,因此实际中新两国企业所达成的贸易额应大大超过现有统计。见表10:

表10 1995-2006年中国新加坡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3)阿联酋是继香港、新加坡后世界第三大转口贸易中心,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伙伴。2004年阿联酋进口达503.7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转口。2004年我对阿联酋出口68.4亿美元,进口13亿美元。据阿联酋统计,2004年我国超过日本、美国和印度,成为阿联酋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既有长期性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我们分析,除短期投资、消费变化和汇率变动与预期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中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由其他国家转来

据专家估计,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出口中至少有一半是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绕路出口”,中国对美国、欧盟的出口增加连接着中国从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增加。以日美贸易为例:

从表11可以看出,按日元计算,日本对美国出

表11 1980-2002年日美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10亿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关税协会《外国贸易概况》。

口1985-2004年20间日本对美出口不仅没有增长,而且绝对值还下降了12%;同期日本从美国进口绝对值虽然增长9%,但与上世纪90年代进口水平相比绝对值也是大幅度下降的。

(二)我国是消费品生产大国,消费品很少进口

我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很多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我出口商品占世界贸易量比重,如DVD90%,玩具70%,自行车60%,鞋50%,微波炉50%,影印机2/3,个人电脑2/5,笔记本电脑51%,手机、空调、微波炉50%,电视机1/3及冰箱20%。我国消费品生产不仅能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大量出口。与其他消费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国家相比,我国消费品很少进口。这是我国外贸顺差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内配套能力增强和产业发展替代了部分商品进口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差,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境内从事加工贸易,主要采取两头在外的方式,有些料件完全依赖进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伸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料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许多产品的品质已经达到替代进口产品的要求,我国加工制造业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国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生产能力迅速上升,使部分产品由进口转为国内采购,一些产品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6年1-10月,钢材出口出口3284万吨,增长91.5%,但同期钢材进口1553万吨,下降29.1%;钢坯及粗锻件进口33万吨,下降70.6%。

(四)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

一方面,前两年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我国特殊的进出口结构也是造成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

(1)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受资源约束,我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2)从贸易方式看,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虽然一般贸易顺差很少且经常出现逆差,但由于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使得加工贸易顺差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逆差后,还出现较大数量的顺差。

(六)我国明显的劳动力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成为推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据统计,200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为0.75美元/小时,同期美国为21.97美元/小时,日本为21.54美元/小时,西班牙为16.42美元/小时,韩国为10.71美元/小时,分别为我国的29倍、28.7倍、21.9倍和14.3倍。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中国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

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虽然在制造业产业结构上与中国有较大相似之处,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密集产业构成较大竞争,但在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和质量层次上中国仍有优势。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加速了国外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我们对2002-2004年主要国家进出口贸易顺差(逆差)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大,远小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顺差。

从2004年情况看,德国贸易顺差1973亿美元,日本1110亿美元,加拿大462亿美元,荷兰389亿美元,中国为320亿美元。

但从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看,外贸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2-3年年我国贸易顺差水平可能会超过德国,成

表12 2002-2004年主要国家贸易差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WTO。

为世界上最大贸易顺差国。

四、如何看待我国存在的贸易顺差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对我国外贸顺差提出质疑,甚至认为逆差并不可怕。我们认为,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引起贸易摩擦,造成资金闲置,而且对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从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角度看,考虑到服务贸易逆差和资本项目的不稳定性,维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必要的。

(一)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纵观近年来世界各国金融危机,其共同特点都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连续多年赤字,且经常项目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本币贬值幅度越大,经济滑坡越严重。一个国家在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就必须靠资本净流人来维持平衡,一旦金融受到外部投机资本冲击,对本币的信任度就会相应下降,随之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如果资本项目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再加上经常项目赤字,就会形成对外汇储备的双重压力,迫使本币贬值。为避免金融崩溃和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势必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投资和消费,这虽然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必然导致经济大幅度滑坡。

虽然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为较大规模的净流入状态,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热钱”性质。从外商投资来看,规模已经很大,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很小,很可能逐步有所回落。在此情况下,如果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很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进而威胁本币币值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为此,在保持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或必要的顺差,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

(二)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需要

经常项目收支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部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国际竞争力较差,随着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收支从1992年已转为持续逆差。2003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85.7亿美元,2004年增加到97亿美元,预计今年服务贸易将超过100亿美元。为了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货物贸易顺差必须要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

(三)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保证我国外债还本付息和支付外资分红、股本收益的需要

到2005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2334.09亿美元,每年还本付息200亿美元左右。截至2004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按理论上测算,每年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约500亿美元要汇到国外。目前,每年实际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约50亿美元汇到国外,其余约450亿美元转为国内再投资。但如果一旦国内投资环境出现变化,汇到国外的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将会大幅度增加。

由上可以看出,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对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五、措施建议

我国商品进出口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撑;另一方面由于贸易顺差也使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如何实现相对均衡,使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顺差和逆差,在动态调整中逐步达到双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这是继续发展与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与美国、欧盟双边经贸关系,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全口径衡量国别贸易平衡状况

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已达20%以上,2004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9%。美国货物贸易长期巨额逆差、,但服务贸易竞争力强,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1998年服务贸易顺差曾高达976亿美元,近年来虽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从我国来看,为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情况,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一是建立与货物贸易统计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月度统计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国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三是建立相关服务行业进出口统计制度。

(二)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与美欧处理好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三)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四)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五)适当增加重要资源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这些储备全部以货币形式储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建议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实物储备,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重要商品储备。这样一方面有利=F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六)未雨绸缪,积极按照国际责任标准完善我国出口商品成本制度

近年来,社会责任的标准(SA8000)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应运而生。SA8000是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于近年推出的全球第一个可以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商品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未使用童工和强制劳动力;工人报酬合理、工作条件良好、工厂有完善的卫生和安全规定等。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以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受到SA8000审查。据估计,1995年以来,仅我国沿海地区已有8000多家工厂受过跨国公司的SA8000审查。审查情况良好的工厂订单增加,情况不佳而又不能及时改进的则被取消供应商资格。从目前情况看,SA8000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仅仅是开始,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则前景堪忧。据悉,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经过SA8000协会授权,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法国、荷兰等国也将仿效。美国、意大利等国则正酝酿将中国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其选择供应商的依据。社会责任标准这一新的贸易壁垒具有介于合理和不合理的双重性,相当隐蔽和复杂,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1)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SA8000的内容及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2)建立SA8000统一审核和认证的机构,对企业分期、分批进行SA8000的审核和认证。(3)跟踪调查国际上SA8000的动向,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增强企业应对SA8000的能力。(4)要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劳动者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出口成本构成,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七)努力提高出口效益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3)

1.从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根据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一国的出口总量受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和该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时,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提高,那么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增多,有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反之,若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则不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则理论上可以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湖南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提高,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反之,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缓慢。即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和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

2.从出口价格水平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按照需求供给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价格水平提高,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国内对出口的供给将上升;相反,出口价格降低,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国内对出口产品的供给将下降。由于湖南省具有劳动力优势,并且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以来贯彻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因此其出口供给受价格影响程度不是很大。所以,一般来说,出口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阻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价格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3.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蒙代尔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贸易障碍会促使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阻碍会促使国际贸易的发生。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分工深化等渠道促使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所以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多方影响的综合效应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内因素

1.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总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出口供给水平。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从数量上提高了出口贸易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了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也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所以,从理论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的GDP水平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从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在理论上一直是存在有争议的。所以,汇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

3.从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看,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可以按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分两种情况考虑。首先,在一般贸易方式下,初级品和工业制品的进口为出口产品的增加提供了投入品,并且提高了出口国的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对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进口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因此,进口对出口的影响是同向的正相关。其次,在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下,由于出口加工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国际贸易模式,出口国外产品的投入品绝大部分是来自国外的进口,所以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相辅相成的。鉴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在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对出口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

4.从技术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同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也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按照技术差距理论,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比较优势。科学技术进步不仅能降低其传统工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壮大。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出口。当前科技进步在中国及湖南省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湖南省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基本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并且可以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4)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贸易融资业务既包括中间业务又包括资产业务,它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一种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信用便利或资金融通。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都将这项业务作为其业务经营的重点,甚至有些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占到其业务总数的一半。由此看来,贸易融资已成为银行的重点业务,如何有效规避贸易融资业务带来的风险就成了银行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其贸易融资的风险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保证银行的健康发展和融资业务的有效开展,银行应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客户信用风险控制

进口商信用风险的产生一般是由于进口商品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进口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对进口商有着重要影响,其变化会严重影响进口商的盈利水平,甚至导致进口商严重亏损,这样会致使进口商在单到之后不能及时办理付款,从而使银行进行垫付。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如果产品质量没有达到合同中的标准会严重影响产品的销量,从而影响进口商的经济效益,然而,进口商通常不履行付款责任将这种损失转嫁给银行,这使得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为了防止在贸易融资中客户信用风险的产生,银行在向客户开信用证之前应仔细核查进口商的经营状态以及盈利水平,此外,还要及时了解进口商的信誉情况。要加强对进口押汇业务的管理,要对进口商的销售情况进行跟踪,并对其资金回笼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求进口商将回笼资金转入其指定的账户上。银行应经常考察商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态,对其运作进行及时分析了解能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二、提货担保业务风险控制

银行在向商贸企业开立提货担保时有必要要求客户上交申请书、提单副本以及商业发票副本,并要仔细核查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要一一对照材料中的产品数量、产品规格、产品价值、发货人、收货人、起运港以及到货港等,这能有效保证实收货物与信用证上水务担保货物的一致性,有效防范提货担保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银行在对代收项下的客户开立提货担保时应格外注意,因为对其代项货物的数量以及规格都不了解,银行无法确立自身的责任,这就要求银行只对信誉好的客户提供代收项下提货担保业务,并且在开立时要收取全额资金作为担保。

三、出口托收押汇风险控制

在国际贸易中,货物从卖方手中到买房手中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运输距离一般较长,运输时间相应也就很长,尤其是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装卸和储存,货物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遭遇事故,尤其是在海洋运输中,货物遭遇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卖方或买房为了减少因货物运输所带来的损失往往在发货前会投保货物运输险,具体是由买房还是卖方对货物进行投保一般依据合同中的规定。银行在开立托收业务时应仔细审核托收单据,在审核单据时要仔细核对出口商是否对货物进行了投保。为将代收行信用带来收汇风险降到最低,托收行应建议委托人尽量选择信誉较好的银行作为代收行,如果出现出口商对进口商所在地银行不了解的情况,托收行可以对代收行进行选择。

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

(一)审查出口商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

对出口商资信状况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保单内容审查出口商是否具备履行保单项下责任的能力;二是审查出口商是否有能力对相关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在以往的贸易中是否产生过纠纷;三是要仔细审查其业务是否属于承保范围,出口商规定的货物结算方式以及其申请融资的出口业务应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信用险的适用范围之内,如果使用信用证进行货物结算或者出口收汇期超过六个月,则需要经过保险公司的确认。

(二)确保对进出口企业风险资产监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有效降低银行资产风险的办法是对资金回收进行必要监控并加强贸易融资预期水务催收和转化。要将贷款的种类、风险度以及期限进行区别分类,对于逾期贷款的情况银行要风险贷款通知单,及时将风险预报出去。为避免企业挪用或者长期占用贸易融资款项,银行应对严格监控贸易融资款项的使用情况。银行要及时督促企业进行交单议付并配合结算部门对单据进行严格查审,使单证达到一致。银行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考核制度,为以后的监督以及分析考核提供依据。

(三)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

银行在对客户开立信用证业务时要及时避免贷款风险,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措施是严格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并对信用证的有效性进行判别。此外,有效规避贷款风险的措施还有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审查,如果出现开证行的资本实力与其金额不符的情况,应要求知名的大银行进行保税,为偿付行确认偿付,允许我国出口方将货物分批装运、收汇。银行应将产品的市场价格、运输方式、交货时间以及航运单证状况了解清楚,此外还要了解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供需状态,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判断开证申请人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我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各商贸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现实的贸易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各商贸企业的需求,其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贸易融资还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我们必须正视贸易融资带来的风险,在有效防范和控制贸易融资风险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商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虽然商贸企业贸易融资风险较大,但只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和运作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就能够有效降低贸易融资风险,从而推动商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胜.商业银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研究[D].天津大学,2010.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5)

从贸易结构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于加工贸易影响最大。一方面,加工贸易属劳动密集产业,往往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一种贸易方式,一般来讲,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加工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微薄,企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利润,一旦发生危机,企业往往缩减生产规模,甚至是“关门走人”;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转嫁危机,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持续升值,致使出口商品遭受汇率损失,大幅降低低值加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我国连续7年,加工贸易占总出口贸易额的近50%,因此,危机发生后,重创我国出口贸易。不少企业在金融危机过后,原有的加工企业不再回来,地区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风险。从社会产业升级的角度,几次危机的经验表明,危中有机,危机的过程也是淘汰落后产能和粗放型产业的一个优化过程。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往往吸取教训,进而推动产业由传统的制造向创造,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本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金融危机往往成为发达国家掀起贸易保护的借口,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传统与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成为贸易战争的盾牌。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打击沉重。贸易保护最易引起连锁反应,制裁与反制裁使贸易保护愈演愈烈。据商务部数据,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环比增长分别是72.7%、15.4%和8.9%。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又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经济贸易指标波动情况比较

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有多个方面,每一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又有很大差别,但是,危机爆发前,总有一些经济指标的波动总会体现基本的经济规律。本文选取了GDP增长率、进出口贸易增速这两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四次危机爆发前5年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代表危机爆发年份。可以看到四次危机中,大部分国家危机前3~4年贸易指数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1年,泰国进出口贸易指数大幅缩减近40点。而日本和中国在危机爆发前4年进出口贸易指数便开始下行,到危机爆发前,指数缩减近20点。仅有美国1929年和2007年金融危机中进出口贸易指数基本保持平稳。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每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进出口贸易指数必然呈现下降趋势,而由于美国经济和出口结构完善,其市场调节能力和应对金融经济环境变化的功能较强,危机爆发前进出口贸易变化幅度有限。

2.GDP增长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四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GDP增长的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前1~2年开始,各国GDP增长的指数大幅变化,日本下跌近20点,而泰国跌幅近40点。综合可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GDP增长指数几乎与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同步,危机发生前即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的下降趋势。而美国1929年大萧条和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其GDP增长指数十分平滑,受其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影响,美国综合经济能力和经济自身调节功能使其受到危机影响有限,其经济领域抵抗危机能力强于其他国家。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贸易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1.进出口贸易指数波动及恢复情况比较

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指数(T=100)注:横坐标T代表危机爆发年份,1、2、3、4、5分别代表危机爆发后1年、2年、3年、4年、5年。资料来源:WTO网站和各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图4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恢复情况图3和图4反映了金融危机爆发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情况。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指数显示,危机爆发后1~2年时间里,进出口贸易增长急剧下滑,泰国在1997年、美国在1929年,美国与中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贸易指数反映强烈,1年时间进出口贸易指数下跌20~40点,特别是美国进出口贸易从此步入下降通道,几乎用了10年多的时间才得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与此相近的是,1989~1996年,泰国年平均出口额增长率为17.1%。尽管泰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2年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恢复和小幅增长,但接下来的2年中出现了二次下探,直到危机发生6年后才得以恢复。中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进出口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地区加工贸易遭到了近乎摧毁性的打击,到2009年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复苏迹象。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巨大,特别是,把危机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叠加,基本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与进出口贸易的正相关关系,即危机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大。

2.GDP波动及恢复情况比较

反映了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GDP增长指数的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危机发生使各国GDP的增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危机发生2~3年后,影响更为明显。图6反映了各国危机后GDP恢复的情况,日本1992、泰国1997和美国2007年金融危机后的GDP恢复时间分别为1年、4年和2年,而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GDP才得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整个时间超过了10年。综合以上分析,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中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它还影响到房地产、金融、证券、工业、商业等几乎每一个经济领域,最终这些因素全面的反映到GDP增长指数上。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百年来四次主要金融危机发生前后GDP增速、进出口贸易增速等直接反应贸易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波动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比较研究,历史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

1.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存在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对四次金融危机的对比发现,尽管程度不同,但危机发生前后临近年份,进出口贸易都会出现显著的波动,因此,进出口贸易指数的持续波动是危机发生的主要信号。危机发生后,特别之后的1~2年,各国出口贸易都出现大幅下滑。而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时间也至少需要2年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还会陷入二次危机过程,进出口贸易指数反复波动。同时,在危机持续过程中,各国贸易保护和贸易争端加剧,进一步加速了出口贸易的下滑速度,特别是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危机对出口影响更大。因而,防止和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优化贸易结构是重要途径。

2.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传导效应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在贸易本身,它还据此把影响传导扩展到与贸易相关的金融、商业、实体经济、就业等领域,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较为直接的体现为GDP增速的放缓甚至是下滑,而在实体经济领域,出口下滑导致了大量的靠代工生产的工厂倒闭停业,工人失业,原材料、机械设备,以至于工厂集中地区的商业都由此受到冲击,这种传导效应使得整个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6)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袭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经济贸易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随着国际金融贸易市场中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逐渐升值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当前贸易形势在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机遇,如何处理好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的挑战、把握好机遇,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欧美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欧美国家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状况改变了欧美国家人民的消费观念。金融危机到来之后,一些欧美人民开始逐渐的积攒积蓄,这就导致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消费水平处于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形势,虽然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呈现着一种逐渐消退的景象,但是这还不足以使欧美国家的消费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反而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缓慢的上升速度,严重的影响了国际金融贸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仍处于一个低迷的阶段,但是也逐渐的开始呈现复苏的状态。

欧美地区中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给服务业与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办法进行快速、有效的恢复,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转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欧美国家还加大了对外贸易中的一系列关税。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项目逐渐减少

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处于一个持续贬值的状态,这就导致我国人民币处于一个不断升值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存在的价格优势,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经济收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人民币汇率不断的上升,国外各个地区中的资金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美元的贬值,我国在美国这一方面的出口贸易的局势也就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企业的产品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优势,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这一种出口贸易局面中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使我国出口贸易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势。

2.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呈现降低的趋势

主要贸易国,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主要的经济来往者,直接影响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收入,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关系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局势,如果消费需求大,那么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就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如果主要贸易国中的消费需求低,则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中贸易额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大幅度的降低。

3.出口贸易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

就目前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非常的稀缺,出口贸易产品的品牌效应也非常的低,在国外经济市场中主要是以价格优势为核心竞争力,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环境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根据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加工贸易这一方面呈现着不稳定的状态,而普通贸易所受到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非常的少,这就致使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

4.进口贸易额降低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的大国,在进口这一方面主要以一些稀缺能源为主,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进口贸易中的处于一个被动、不利的地位,一些能源资源大国由于自身经济的缓慢发展,在贸易中提升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成本对进口贸易进行支撑,不仅影响了进口贸易额的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政府、企业在财政方面的负担。

三、当前贸易形势下,进出口贸易的应对措施

1.政府要合理的对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要坚持“走出去”这一战略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政府要针对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一些新的国际贸易项目进行扩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分工中去,合理的利用一些国际资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开各个国家中存在的贸易壁垒,将进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主动的局面。

2.扩展内部市场,将一些出口贸易产品在我国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可以对内部经济市场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将一些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内部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一些外贸企业可以将贸易目标转向满足国内经济市场需求,满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拉动我国内需。

3.加强进出口贸易中服务与技术的创新,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

进出口贸易中的外贸企业,应当加强在服务与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创新,提升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服务这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出口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要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外贸企业基本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就目前来看,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造成一些国家中的热钱不断的涌向我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增大了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风险,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应对方案,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切实解决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7)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保增长”是现阶段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保增长”的目标落到实处,理所当然要将“扩内需”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然而,“扩内需”并非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对外贸易在“保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内需”的同时,如果也能够尽可能发挥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可供选择的手段增加了,“保增长”的把握性自然也会增大,“扩内需”过程因此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总体来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有所放慢。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连续6年都超过了两成,但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却只有17.8%,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7.2%和18.5%,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明显放慢。

现阶段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虽然放慢,但2008年的全年统计只不过是由“显著”增长变为“温和”增长。可是,如果像证券分析师那样也做一张《分时走势图》,则不难看出,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基本上可以用“高开低走”这个股评术语加以概括。2008年10月以前,进出口贸易增长或快或慢,但基本上能够保持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出口和进口分别累计增长21.9%和27.6%。可在10月之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形势却可以用“晚节不保”来形容。据统计,2008年11月全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和17.9%,特别是出口贸易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月度负增长。更有甚者,进出口贸易的月度负增长并非“间歇”性,而是渐成趋势。2008年12月,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又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8%和21.3%。

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即使对外贸易规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萎缩,贸易顺差扩大的势头也依然得以持续。由于进口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出口贸易的下降幅度,2008年11月贸易顺差达到400.9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月,而12月贸易顺差也达到了389.8亿美元的历史次高点。再看一看整个2008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54.6亿美元。

一般来讲,许多人都会认为出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拉动也就越大;而进口越多,经济增长受到对外贸易的拖累也就越大。近期,由于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强化。

可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尽管贸易顺差还在扩大,开展进出口业务的难度却在加大,许多企业苦不堪言。当下,眼看着一些出口企业停工甚至关闭,眼看着出口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甚至白领们丢掉饭碗,又有何理由为贸易顺差的增加而自我欣慰?仅从量的角度看,顺差加大应当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然而,若从质的角度来看,净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由此,笔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小贸易的大顺差不足为喜,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一定比得上大贸易下的小顺差,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大贸易下出现的适度逆差。2008年11月贸易顺差创新高就能印证这一命题。否则,中央也就没有必要在当前形势下特别强调要靠“扩内需”来保增长了。

就对外贸易而言,净出口因素固然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净出口因素绝非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事实上,对外贸易也会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对上述净出口因素起“推动作用”的唯一性提出挑战。按发展经济学的概念,贫困化增长是指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导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大于社会福利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穷。在贫困化增长的条件下,出口越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现阶段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萎缩,贫困化增长的先决条件不复存在。在进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对外贸易或许不会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化增长,但“贫困化”的特征却依然存在,索性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贸易顺差的“贫困化扩张”,又何妨?

的确,从宏观角度来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应当体现在净出口方面。可是,如果将微观层面也纳入观察视野,仅从净出口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免有些狭隘。单独来看,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只不过这种拉动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而是通过微观层面间接作用于宏观层面。

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商主义色彩,但对不同国家来说,通过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来推动经济增长或许具有可行性,动机也无可厚非。可是,就整个世界贸易体系而言,各国对贸易顺差的追求恰似一场“零合游戏”: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必然要以另外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为前提。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对外贸易能够产生福利的“正合效应”,而非“零合效应”或者“负合游戏”。否则,比较利益学说、要素禀赋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国际贸易理论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保增长”绝非单靠贸易顺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资源的全球配置力度不断强化,过分追求贸易顺差不仅无助于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未必就对各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富国并不少见,而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穷国也屡见不鲜。

不难看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仅仅靠贸易顺差的大小来加以简单评价。现实状况表明,近期的贸易顺差加大颇具“贫困化”特征。

首先,在当前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出现萎缩的状况下,月度和年度贸易顺差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说明这一顺差本身就存在质量上的隐患。在出口保持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贡献度的情况下,随着出口贸易出现萎缩、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压制,不仅会导致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收窄,开工率下降,赢利减少,也会对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造成压力。与此同时,随着进口贸易规模出现大面积萎缩,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机会也相应减少,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有效借助“外力”,很难更多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弥补内在资源的“瓶颈”约束。

其次,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竞争与合作都要立足于一个为相关各国所接受的共同平台。一般来说,在这个平台之上,一个国家的顺差大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强一些;而顺差小一些就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牵制作用强一些。可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平台已经不再稳固,净出口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的确很难说。将进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在2008年11月出现双向萎缩,对中国经济而言尤为不同寻常。在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之下,中国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中间位置。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产业链条上自然也会出现相当多的断裂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加工贸易受到的损害最大。由于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征,加工贸易的下滑还有可能会导致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双向萎缩。

再次,近期贸易顺差的迭创新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变化因素。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上的反应并非完全都具有对称性。总体来看,初级产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最为立竿见影。相反,工业制成品价格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是逐步显现的,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初级产品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而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却相当大。因此,目前中国进口萎缩速度要快于出口萎缩速度,贸易顺差规模也就越来越大。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规模很难保得住,甚至有可能转为逆差。即使贸易顺差能够进一步扩张,也很难摆脱“贫困化扩张”之嫌。

总之,无论是出口规模下降,还是进口规模下降,对经济增长来说不一定都是利好因素,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整体萎缩对经济增长来说则进一步构成了利空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对当前对外贸易顺差创历史最高纪录时刻保持警惕。

表面上看,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否关乎“保增长”的大局,而具体的进出口业务只不过关系到相关企业的“小算盘”。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出口企业来说,只要做好每一笔进出口业务,都有利于“保增长”。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8)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常会遇到通关统计认为我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依次为依据,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方式抑制我国产品出口。但通过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原有通关统计核算方式存在错误,因此,有必要引进一种新型统计方式,提高国际贸易平衡真实性,只要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错误率,将最真实的情况展示给世人。

一、贸易总额与贸易差额的增加值统计与通关统计比较

增加值统计与通关统计的比较方式有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计算贸易总额。用通关统计获得中国贸易总额就是将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加在一起,而在增加值统计中,中国的贸易总额则为国内增加值出口与国外增加值进口的综合。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这两种统计方法的区别在于处理对折增加值的方式。我国在出口增加值产品时主要涉及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产品出口自国家的最终消费,另一方面是将本国出口产品当做中间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对象生产。对于后者来说多被应用到国外生产,然后原来由中国出口的产品再次返回中国,这样就出现了增加值折返,进而在通关统计中就出现了多次计算增加值的情况,我国真实贸易总额也在这种情况下无端被提升[1]。

第二,计算贸易顺差。在通关统计中,中国的贸易顺差是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的差,而在增加值统计中,中国的贸易顺差则是国内增加值出口额与国外增加值进口额的差。由于两种统计计算方式不同,也就导致两者的计算存在一定差异:1.在中国出口产品将其他国家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且其价值高于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产品并将中国产品作为中间产品的价值时,通关统计贸易顺差就要比增加值统计贸易顺差高很多;2,如果当前情况与第1点情况相反,通关统计所得的贸易顺差就会比增加值统计贸易顺差小很多;第三,在两者相同的情况下,通关统计贸易顺差的结果将与增加值统计贸易顺差结果相同[2]。

二、两种估算方法的差异

要了解通关统计与增加值统计两种估算方法的数据差异,需要应用到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表每5年公布一次,所以,只能对2008年与2013年投入产出情况用于通关统计与增加值统计分析中国贸易总额与贸易差额。由于2008年与2013年之间我国各个贸易部门的进出口贸易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国内外增加值率也出现了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在2008年我国外加增加值为16%,到2013年已经上升到了19%,国内增加值折返比重也有所上升。如在我国,国外增加值比重较高的行业为制造业,制造业的国外增加值比重基本处于26.3%左右,据统计,将近四分之二的增加值并不是在中国创造的[3]。

在利用通关统计与增加值统计两种估算方法计算我国贸易总额与贸易顺差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通关统计方法中,我国在2008年的贸易总额为86542亿元,而利用增加值统计方法计算得知,2008年我国的贸易总额仅为75623亿元,同样的问题还存在2013年的贸易总额上,两种不同计算方法所获得的贸易差额在2013年高达35632亿元。第二,利用通关统计方法与增加值统计方法计算我国贸易顺差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2008年利用通关统计方法计算我国贸易顺差为22521亿元,而在增加值统计方法下我国贸易顺差仅为21354亿元,在2013年也是如此,两者的贸易顺差差距高达6534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通关统计方法将折返价值多次计算,所以,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国实际贸易顺差逐渐提升,并在五年内不断攀升,一些发达国家也将通关统计方法作为唯一依据,进而认为我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自身利益,这也是他们为何打压我国的关键因素所在。

由于两种估算方法的不同,使得我国各个行业的差异也在不断拉大,以制造业为例,增加值统计与通关统计所带来的差异由高到低为:办公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纺织业、服装业等。但如果均用增加值统计方法计算,可以发现这些行业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在贸易总额与贸易差额计算中应尽量采用增加值统计,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问题的出现。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之所以会出现国际上会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存在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于所采用的统计方式不正确,这样就导致贸易总额与贸易差额都要比发达国家高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不存在折返价值的增加值统计法作为贸易计算方法,以便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9)

2关于服务贸易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精确解释。比较公认的是由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提出的“国际服务贸易”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他国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或自然人的商业存在向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在GATS的界定中,国际服务贸易通常有四种提供方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有两种口径:一是国际收支(BalanceofPayments,以下简称BOP)统计,主要反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创汇和用汇)情况;二是外国分支机构(ForeignAffiliatesTrade,以下简称FAT)统计,主要反映服务贸易开放度(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

我国对服务贸易的项目分类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基础上做了一些小调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划分为13大项,分别是: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显然,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服务贸易统计属于BOP统计,但它内含于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所以我国并未建立起专门的国际服务贸易BOP统计体系。

3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

深圳市作为一个仅有25年历史的新兴区域中心城市,靠大量“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和房地产业起家,因此,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贸易基础十分薄弱。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发展迅速,拉动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和CEPA的实施,为深圳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历史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

3.1深圳市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深圳市近年虽然加大了对服务贸易支持的力度,但由于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使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一方面,深圳市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来牵头协调指导全市的服务贸易工作,造成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的乏力;另一方面,深圳市服务贸易的某些行业仍存在管理或服务的“盲点”,某些服务贸易行业或项目没有归属到政府服务部门的视野中。因此,深圳市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与壮大。

3.2基于BOP统计的深圳市服务贸易基本状况

BOP统计,主要反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创汇和用汇)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已经建立了深圳服务贸易BOP统计指标体系并积累了近年的相关数据。

3.2.1服务贸易总量较小,出现稳步上升势头

根据深圳市外汇管理局提供的2000~2004年BOP统计数据,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2000年为17.2亿美元,2001年为19.1亿美元,2002年为29.8亿美元,2003年为41.2亿美元,2004年为6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8.8亿美元、17.7亿美元、25.1亿美元和35.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3.7%;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为8.7亿美元、10.3亿美元、12.1亿美元、16.1亿美元和24.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9.7%。

3.2.2服务贸易总额占深圳市贸易总额比重较小,逐年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0~2004年,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含口岸货物和服务)的比重由2.7%上升至4.1%,年均增长8.7%。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47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出口77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服务出口额只占外贸出口量的0.2%;进口694.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服务进口额只占外贸进口量的0.9%。但总体来看,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顺差总额达到84.1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逆差,2002~2004年又转为顺差,到2004年顺差额达到11.3亿美元。

3.2.3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较小,但逐年提高

2000~2004年,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4%上升至8.6%,2004年比2003年增长67.4%。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上升至5.1%,2004年比2003年增长70.6%;服务贸易进口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2%升至3.5%,2004年同比增长73.9%。

3.3基于FAT数据的深圳市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基本状况

3.3.1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大致情况

FAT统计,主要反映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笔者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借鉴上海市在此方面的做法,尝试用FAT数据描述深圳市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

(1)总体情况。入世以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目前除金融、保险的部分项目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深圳市已向全球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领域。2000~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实际到位金额由2000年的6.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6.2亿美元,年均增长达37.7%;但是,在2004年却下降到5.0亿美元。

此外,深圳市利用外资签订协议(合同)项目由2000年的380项增加到2003年的1294项,年均增长达50.4%;2004年出现了明显下降,降至482项。协议利用外资额稳中有升,由2000年的4.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8.6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57.1%。在2003年以前,深圳市服务业引进外资形势喜人,但自2004年情况急转直下,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2)结构分析。2004年与2003年相比,外商投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外商投资第三产业新批准合同外资金额16.32亿美元,占外商总投资的38.8%,提高3.14个百分点。在CEPA带动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资项目为37个,同比增长117.7%;新增合同外资2.59亿美元,同比增长405.0%,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3.3%升至16.4%。截至2004年底,深圳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项目(企业)3176个,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仓储业,到2004年有188项,2000~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为53.3%;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到2004年有178项,在2003年时有298项之多,同期年均增长率为92.7%。

3.3.2服务业境外投资情况

(1)在服务业方面,2000~2004年,深圳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的营业额从1.8亿美元上升到19.2亿美元,年均增长12.9%。从运输业出口情况看,由2000年的3.75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82亿美元,年均增长36.0%。从旅游业贸易情况来看,出口额由2000年的1.0亿美元下降到2004年的0.2亿美元,出现了负增长。从金融服务贸易来看,除2000年出现过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2002年逆差额超过0.02亿美元。咨询服务贸易出口方面,2000~2004年均保持增长趋势,且顺差比较大,出口额从2000年的0.3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4亿美元,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68.2%。

(2)根据外商投资深圳服务业主要行业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从投资金额所占比例看,效益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实到资金占比从2000年的4.1%到2003年的9.1%(深圳市统计年鉴中2004实际利用外资额数据暂缺),这主要源于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动运输及相关物流业务的快速增长。在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实到资金占比都维持在12.0%左右,在2002年回落到10.4%。

(3)根据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等产业。2004年外商投资这三大产业的实际资金额累计达到2.1亿美元,其金额分别为1.1亿美元、1.9亿美元和0.1亿美元,但同比减少了61.2%、71.1%和93.1%,出现了较大下滑。

3.4近期促进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着发展服务贸易的长期规划与近期举措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深圳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可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予以实施:

(1)成立由市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市服务贸易协调小组,小组成员是与服务贸易有关的政府各主管部门。该小组的职能是:协调各主管部门工作;配合市府法制办制定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以管理企业和监督市场;制定服务贸易产业政策,并通过市一级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落实产业政策;考核各部门服务贸易工作绩效,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指导协会工作。这样做可以尽快明确专门的主管部门或机构,有利于深圳服务贸易更快的发展。

(2)在市贸工局成立服务贸易处,作为全市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的常设机构。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16

服务贸易壁垒与传统的货物贸易壁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不能通过关税壁垒的方式予以本土经济利益保护。国际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变革为各国服务贸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大趋势上来讲,各国所面临的服务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及时采取服务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个体方面来讲,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加入WTO贸易组织后采取合理的服务贸易壁垒是对本国经济有效保护及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的有效手段。下文进行阐述分析。

1服务贸易壁垒的基本概述

1.1服务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

服务贸易壁垒这一概念被不同研究专家提起并不断丰富,最终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相关内容全面综合考虑后将服务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设定为,我国政府根据自身国际竞争力、发展情况制定相应服务壁垒政策,出台的这一政策主要起到保护、制约和阻碍的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及自由贸易安排的过程中会形成外国服务生产者及提供者,这些政策主要是对其在我国国内服务生产或销售情况予以约束。主要约束手段包括两方面,其一是设定比较严格的出口限制,从根本上降低外国服务生产及销售,以此保证本土经济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市场所占份额,提高本国经济实力。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出台相关制约政策从而间接的提高外国服务生产或销售的成本,降低其出口的经济利益,减少出口量,从而也有效保护了我国本土市场经济发展情况。

1.2服务贸易壁垒的基本特点

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格外注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的建立,均以保护本国本土企业经济发展为第一目的,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及经济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均不同,所体现出的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有较大差异性。(1)形式多样性。导致服务贸易壁垒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服务的形式较多,其与传统的物品生产及销售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不属于实体物质,其价值有时会依附于销售的商品上,随着商品的销售移动情况进行随机变化,另外还可以对商品的生产及销售价值予以进一步附加说明或者补充,提高商品销售利润等,最后服务还可以单独存在,与商品完全脱离关系。正是上述情况造就了贸易壁垒形式的多样性,其中比较常见的贸易壁景括外汇管制、经济垄断、出入境限制、技术标准规定、税收歧视及签证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方面及领域较广。(2)手段隐蔽性。从上述阐述内容中提到服务贸易与实体的商品贸易不同,其具有无形性,所以传统常规的关税措施手段不能够对其起到调节、约束、阻碍的作用,就此,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及实际发展情况等制定的立法或者针对本国及国际等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可以将其作为服务贸易壁垒管理的主要手段,通常服务贸易相关立法过于复杂,其涉及内容及方面也较广,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国家服务立法与本国内部政策法律法规等会出现矛盾或者出入的情况,导致具体立法政策规定不明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国在我国的服务生产及销售。(3)保护措施灵活性。虽然服务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及内容较广,不同手段实施对国家的经济市场发展情况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但是保护本土企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阻碍国外服务生产及销售是构建服务贸易壁垒的关键点,其限制措施较为灵活。本国当前阶段应用一种服务贸易壁垒不合理、不能够有效保护本土市场经济,可以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新的服务贸易壁垒手段,只要科学合理能够保护本土市场即可,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各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服务贸易壁垒手段即为技术性限制和出台相应国内政策规定限制两种。

2服务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出口的影响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实行服务贸易壁垒政策必定会对本国本土企业经济予以保护,但是同时其也会对我国服务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经济学效应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据,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服务进口量也占有一定比重,也属于我国经济增长点之一。我国采取服务贸易壁垒后必定会对市场发展动向、市场格局及市场服务产品价格等造成较大影响,虽然能够有效保护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发展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我国的出口服务量,这就会导致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条件及服务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甚至关系紧张恶劣等,阻碍国家经济最大化,这种情况从另外角度也可以被称为社会福利水平下降。从当前自然人移动限制这一层面就能看出,现在很多国家都设定了自然人移动条件,发达国家控制别人人口的自然人移动数量,这严重影响我国出国劳工的数量,导致我国社会福利下降,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受服务贸易壁垒特点的影响。其一,从上文阐述内容中能够明确,服务贸易壁垒涉及的内容较多、能够渗透到不同行业当中,无论是对我国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均较大,另外从服务贸易出口情况来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历史并不长,自身服务贸易出口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不占有什么优势。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再实行服务贸易壁垒政策,各行各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必定降低出口量,影响不同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其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服务出口方式最主要的即为商业存在,这种方式属于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一种,其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及自由贸易安排越来越多,各国在自己本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了市场开放程度,但是对于比较敏感的运输行业、电信行业及金融行业等各国开放程度仍存在较大局限性,处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很少有国家能够对上述三方面行业提高开放程度的。最明显的即为我国在美国设立银行分行,其中仅有中国、中信及交通三家银行设立了分行,我国服务企业受服务贸易壁垒影响严重。其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对应的各国服务贸易壁垒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发达国家逐渐降低了对歧视贸易壁垒,其中主要包括行业垄断拒绝进口、对进口企业或行业情况予以直接管制或者进行股权限制等,在当前国际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下,这些不平等贸易壁垒条例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国家其中贸易壁垒情况逐渐加剧,对进口企业的资格权限设定增高,其中包括企业的资本、运营情况还有企业的技术标准相关情况等,均会考虑设定,从我国自身角度来看,我国存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能力但是由于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的中贸易壁垒条件上调很多行业难以进入其市场中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3我国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的战略构建

首先,开放与保护相结合。我国在实行服务贸易壁垒的过程中要全面从本国国情、国内外市场发展动向等方面考虑,合理掌握对外开放及本国本土企业保护的力度。我国要逐步开放服务市场,要保证自身本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稳定程度能够符合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予以开放,同时在一定长度上适当附加限制条件,有效提高外国企业行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从根本上限制服务贸易进口。另外一方面,我国要根据本国不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分析,对于一些具有国际市场竞争意义的行业,国家要通过内部调控出台不同类型政策,对其予以产业倾斜调整,对其采取适当本土行业保护手段,为本土行业的发展营造适应、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发展有利于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提高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从大方面来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较高,能够远远超过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从世界排名来看能够排到前十位。但是目前,服务贸易行业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标准,我国也如此。从我国服务行业产值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较少,连我国GDP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存在产值过少、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其不但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反而甚至会造成阻碍作用。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普遍认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于这两项经济发展格外的重视,但是国际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挑战,服务贸易竞争愈加激烈,我国要做到与时俱进,为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保证该行业能够完全自主、独立发展进步,不用依附于农业及工业发展等,同时可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适当突出服务贸易倾斜政策,通过宏观调控确定服务贸易中的主要行业和次要行业,采取有层次的发展手段,保证其能够与传统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对外开放贸易采取渐进式政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经济方面的任何动向均会引起国际不同国家的关注,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服务贸易壁垒必定会引起欧美等国家的摩擦争端。长久以来发达国家均想让我过开放金融服务贸易领域,但是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及金融体系建立情况来看,还不够成熟,还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就此,发达国家通过侵占中国货物贸易市场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出于对本国本土行业经济的保护,我国采取比较严格的服务贸易壁垒,对于外国进口服务行业提出的条件限制较多。当前全球自由贸易加剧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对对外开放,但是要秉承渐进式原则,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稳步发展,要适当采取倾斜政策对本土行业予以合理保护。我国可以根据自身基本国情考虑分析,对于发展比较成熟、具有较强服务贸易市场竞争能力的行业采取先行ν饪放的政策,同时还要根据国际市场动向确定是否要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促进国外同行业企业与本国本土企业竞相发展的局面,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本土行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经济提升。同时对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或者等方面的行业要酌情考虑,适当开放,为了拉动经济可以适当开放旅游行业和医疗行业等,对于文化教育、战略行业、金融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要酌情谨慎考虑后再做定夺,可以适当开放、有效保护。渐进式的对外服务贸易开放能够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定性,避免国内市场受国际竞争冲击压力,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点稳步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最后,积极应对别国服务贸易壁垒。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时间较短,与之相关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建立还不够完善,在积极应对别国服务贸易壁垒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系统的本国服务贸易立法体系,表达本国诚意在自由贸易安排中保障外国服务提供者的经济利益,避免其受大不公平待遇造成利益损害,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捍卫我国本土服务贸易行业的自身利益不受到侵犯,在健康市场竞争中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相关规章条例的了解,还要明确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协定限制等,建立符合本国国情及国际发展的服务贸易惯例体系,保证其科学性及系统性,在国际惯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安排,分享服务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的同时尽最大能力占据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点及国际地位。

4结束语

国际市场在发展变化中对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结构造成一定影响,服务贸易行业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我国要采取合理的服务贸易壁垒手段,在保护本国本土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外国市场份额,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久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君,袁永友.我国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3,(10):7580.

[2]林祺.服务贸易壁垒削减对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研究――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的视角[J].金融学季刊,2015,(1):82107.

[3]夏天然,陈宪.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对83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5,(9):8596.

[4]林菊洁.关于国际服务模式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4,(34):78,79.

[5]王敏,卞艺杰,田泽等.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特征与中国的防范对策――以337调查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6,(1):122128.

[6]崔庆欢,张如庆.中国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及中美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527.

[7]夏天然,陈宪.基于双向固定效应引力模型的服务贸易壁垒度量[J].世界经济研究,2014,(10):3439,60.

[8]吴飞霞.基于频度与价格指标法比较的服务贸易壁垒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18.

[9]李馨.中国-东盟自贸区旅游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基于对CAFTA服务贸易第二批承诺表的观察[J].山东社会科学,2014,(5):131135,169.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1)

【作 者】周建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广西桂林 ,5410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3-0189-009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situation of the trade betwee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SEAN in the 21st Century

Zhou Jianming

Abstract:There has been great progress on the trade betwee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SEAN in 21st Centur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bri ngs hug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SEAN.Although trading volume of both keeps growing,Guangxi Pr ovince has limite market share within major countries of the ASEAN.On Vietnam ,Singapore and Thailand market,growth rate of export of Guangxi Province is sti ll lower than other’s import growth rate and the market shrank,wh ile the export volume of Guangxi Province increases year after year.As the duty decrease for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effects the export trade of Guangxi Province to the ASEAN, the export advantages of Guangxi Province is getting weak.

Key words:Guangxi;ASEAN;trade;competitiveness

贸易竞争力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东盟贸易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倍受关注的问题,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桥头堡,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随 着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不断升温,广西与东盟的贸易也在持续发展,然而在持续发展的背后,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力如何,至今却未见有专文进行论述,本文便是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贸易竞争力的问题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如何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出口竞争力,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仅是从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探讨。

马库森(Markusen)认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如果某一产业在国内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下降或者其在国内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上升,并且进口总额在国内市场上占生产和消费总额的比例缩小,则该产业缺乏竞争力;如果一个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下降或在世界市场上该产业产品的进口总额中该国家所占的份额上升,则说明该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1]这里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分析出口竞争力,换一句话说,市场占有率高, 意味着出口竞争力强,反之,则表明出口竞争力弱。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首先对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市场渗透率情况进行一些分析。看广西在整个东盟市场份额的变化:

首先,由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就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市场渗透率作一个基本的分析。

印尼是东盟的经济大国,对外贸易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尼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百亿美元,据报道,2007年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额达到250 .1亿美元,同比增长31.2%,提前一年实现两国领导人设定的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00亿美元的目标。其中我国出口1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5%[2];而从表1可见, 印尼从1996至2005年10年间进口总额仅增长了23.77%,同期广西对印尼的出口额则增长了691.41%,增长率远远高于印尼进口增长率。尤其是2004年东盟农产品关税下调以后,出口额更是成倍增长。市场份额1996年时广西出口商品占印尼进口商品市场的0.016%,而至2005年,市场份额已达到0.094%,尽管这个份额的绝对数仍然不高,但其发展趋势显示出广西出口商品在印尼市场上的良好前景和后劲。

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从1988年至1997年连续十年保持了经济增长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机械运输设备、食品、烟草和燃料等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中国与美国、日本等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马来西亚的进口贸易额2005年比1996年增长了51.67%,同期广西对马来西亚出口增长了59.17%,广西出口额增长的速度略高于马来西亚进口增长的速度。1996年广西出口商品占马来西亚进口商品市场0.026%,2005年占0.027%,市场份额10年间仅增加了0.001%,基本维持原状。由此可见,尽管十年来广西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量在增长,但由于其增长的速度与马来西亚进口商品速度呈同步状态,使广西商品在马来西亚市场的份额没有明显的变化。不仅如此,2006年广西出口马来西亚商品的总额还呈下降态势。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这是一个让人忧虑的信号,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广西在马来西亚这个重要的东盟市场的地位将不容乐观。

菲律宾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出口商品多样化和外贸市场多元化,在东盟贸易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菲贸易也在高速发展,连续十年年均增长25%。2005年菲律宾进口额比1996年增长67%,同期广西对菲律宾出口额增长了380.90%,增长比率数倍于菲律宾进口增长的比率。而市场份额1996年广西出口商品仅占菲律宾进口商品市场的0.013%,2005年则上升为0.03%,市场份额有较为明显的提高。据报道,2008年上半年广西对菲律宾出口总额为418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29%,增幅超 过2倍,出口增速居广西对东盟10国出口增速之首。与此同时,1至6月份,广西对菲律宾进 口总额为416.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7.21%。其中进口约为出口的1/10[3], 显示出广西出口商品在菲律宾市场上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吞吐量最大,在东盟国家中进口额年超过千亿美元的仅新加坡,进口额位居榜首。2002年前新加坡进口额 虽大。但也有起伏,2002年后则持续增长,与1996年相比,2005年进口额增长了62.19%。而广西对新加坡的出口2005年比1996年增长了34.18%,增幅低于新加坡进口增长的速度。从所占市场份额来看,1996年广西出口额占新加坡进口市场的0.025%,2005年占0.020%,下降了0.005个百分点。虽然从绝对数额来看很小,然而在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市场上广西出口市场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新加坡进口发展的增长速度,市场份额逐步萎缩,负面影响要远远超过贸易发展本身。从近10 年来的发展看,新加坡的外贸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广西目前对新加坡出口市场的影响 尚不及冰山一角。

泰国在广西与东盟贸易中通常排在前三名,仅2008年上半年,广西与泰国进出口贸易额便达到7394万多美元,同比增长42.22%,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在东盟国家与广西的进出口贸易额中位居第三[4]。但从表1可见,2002年以前泰国进口贸易额起伏波动较大,2002年以 后则持续增长,2005年与1996年相比,进口额增长了62.87%,而广西对泰国的出口额同时期内增长了58.01%。广西出口额增长速度略低于泰国进口额增长的速度。1996年广西出口商品占泰国进口商品市场份额的0.035%,可说是微不足道,而至2005年所占市场份额更减为0.034%,10年过去后市场份额不仅未有增长,反而下降了0.001%,可见尽管广西出口商品绝对额在泰国不断增长,但在泰国市场上所占比例仍偏低,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越南虽是广西与东盟贸易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在东盟各国中并非最大贸易国,令人奇怪的是,在笔者所能查到的有关东盟贸易的各种统计表中,越南的统计数据并不包括在内,此处据网上查到的资料另行进行初步的分析。

1996年越南进口总额低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在东盟十国中仅排第六,但从1996年至2006年间,除1998、1999、2001三年进口额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进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仅2006年进口额就比2002年增长了2.5倍。然后,另一方面,若从市场份额来看,1996年广西出口额占越南进口市场的2.55%,2002年占1.92%,2006年占1.69%。由此看来,广西对越南出口贸易额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速度低于越南进口额增长速度,市场份额十余年间不仅未能扩大,反而减少了0.86%,这表明广西的出口商品在越南市场上竞争力受到挑战,市场呈萎缩的趋势,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我们不能仅看到出口额在增长,从现象上来看出口贸易在不断发展,而实际上市场份额却在逐渐减少,持续下去,越南作为广西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将难以为继。

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其余东盟几国因贸易额太小,而且统计数据阙如,此处忽略不计。

由上述分析可见,从市场渗透率的变化来看,广西出口商品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几国的市场份额在扩大,在印尼和菲律宾更为显著。在这几个国家的进口市场上,广西的出口商品较有优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在越南、新加坡、泰国市场上,广西出口贸易额虽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对方的进口市场来说,因广西出口增长率低于对方的进口增长率,市场却呈萎缩的态势。

总的看来,广西在东盟几个主要贸易国的市场份额均不大,比例还是偏低,要巩固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任务十分艰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与东盟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如只看到双方贸易额不断增长的表面现象,被表面的发展所迷惑,陶醉于贸易量的发展,不把握好机遇,不仅市场无法扩大,还有可能丧失原来的市场份额。

其次,从广西与东盟各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情况来看,这十一年间,以2002年为界,大致可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2002年以前,双方的贸易额起伏波动较大,有增长,也有回落。而2002年 以后,贸易额则一直呈上升趋势,逐年增加,未再出现低于上年的情况。贸易额的不断上升有多种因素,但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税的不断下降,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下表可见,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农产品关税下调后,广西与东盟贸易额明显大幅上升,上升的幅度超过了往年。另一方面,从贸易额增长的情况看,若以1996年为基数,十一年间每年比上年贸易量的变化情况,2002年后不仅增幅持续上升,而且增幅也较大,每年比上年贸易额增幅均在15%以上,可谓是持续高速发展,凸显出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的势头和潜力,也折射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提升广西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创造了新的机遇。

第三,从对东盟各个国家出口贸易的情况看,2002年以后,出口贸易额只升不降的国家 有越南、印尼、文莱,出口额增长一位以上的国家有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尼、老挝、文莱,其中新加坡、印尼、老挝、文莱四国增长的速度最快,从2002年至2006年,广西对新加坡出口贸易额增长了4.19倍,印尼增长了3.1倍,老挝和文莱虽贸易量不大,但增长的速度却较高,老挝达到8.56倍,文莱也有5.38倍。越南是广西与东盟贸易量最大的国家,贸易额虽很高,但因其基数大,增长的速度却低于其他国家,这一时间段内增长率为2.2倍。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也是反映出口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它指的是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反映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情况,通常称其为出口变差指数[5],我们可 从广西与东盟出口贸易增长率与广西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变化看其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上表计算的数据给我们反馈了这样的信息,

①近十年来广西对东盟贸易出口增长率与广西出口增长率之比的出口变差指数变动起伏较大。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段世纪之交的时间里,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出口增长大都高于广西对外贸易增长的比率,也就是说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发展要快于广西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之所以发展较快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口商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以致使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

②2003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协定开始逐步实施降低关税的措施后,广西对东盟出口商品的增长率明显受影响,2003至2007年几年中,只有2005和2007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超过广西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率,反映税率的变化使出口市场也发生变化。这样的结果表明,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协定降低实施之初,广西对东盟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至2005年虽有所回升,但2006年又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7000多种原产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产品开始全面削减关税。广西出口东盟商品在关税下调的国际环境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税下降是一把双刃剑,降低关税意味着中国的产品进入东盟更容易了,同时东盟国家相互间的贸易的门槛更低,这也意味着东盟国家的产品一方面将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一方面也在互相抢占对方的市场,机会与挑战同时存在,尤其是东盟市场上不少出口商品的竞争性往往大于互补性。产品的质量、价格、品格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关税的保护作用日益淡化,市场成为检验产品的试金石。据统计,广西在活动物产品、动植物油、矿产品、木材及其制品、塑料制品5类产品竞争力明显弱于东盟[6]。协议关税全面降低后,这些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必然会 受到影响。

单纯从出口的发展情况看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把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些。根据近十年广西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可进行 进一步地分析。

关于出口增长率前面已作了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进口增长率的情况,我们看到,2000年以前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年增长率,均呈下降态势,而且幅度较大,1999年的进口额甚至不及1996年的一半。从2000年开始,进口额大幅增加,尽管增长的幅度每年不一,但绝对额逐年上升,尤其是2006年增幅超过110%,2007年与1996年相比,增幅超过5.75倍之多,从增幅来看,进口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出口。换言之,出口贸易发展虽快,但进口贸易发展更快。如从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角度看,东盟国家出口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要高于广西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情况看,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始终是出超,但其间的差额在日益缩小。这种现象也可说明在广西与东盟贸易中,在20世纪末广西出口更占有优势,但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日益降低,给广西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带来冲击,广西出口的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这是让人担忧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广西与东盟贸易的不断发展,不能沉浸在发展表面的喜悦当中,更要看到发展背后的危机。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国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该国商品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对广西与东盟贸易进行计算。

从上述图表可见,一是竞争水平较低。广西与东盟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这十年来一直较低,最高的1998和1999年也仅刚刚超过0.5,根据贸易竞争力指数理论,这是竞争力不强的表现。二是这一指数呈下降趋势。从时间上看,2000年前后这种发展的趋势有明显的不同,2000年以前,TC指数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2000年后则走下坡路,2002年略有反弹,但回升趋势仅一年便又回落,200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减低农产品关税协定生效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竞争优势不断走低,2006年甚至低于0.1,这一结果也与前述的结果相互印证,反映出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优势发展不容盲目乐观。

我们还可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对贸易额较大的几个国家分别进行分析。

从上述图示看到,在广西与东盟贸易竞争力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与东盟几个主要贸易国竞争优势指数的发展趋势有所区别。

与越南竞争力指数表现较为中庸,在上述五国中,其竞争力指数大多处于中间位置。

与泰国竞争力指数表现为大起大落,1999年以前,其竞争力指数在东盟几国中处于高点,1999年以后则持续低迷,2002年后又逐步爬升,2004年后继续回落。在几国中波动显得较大。

与新加坡的竞争力指数走势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上升的时间要多于下降的时间,而且在多数国家竞争力指数下滑之时,2006年新加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其竞争力指数达到十年的高点。表现出与新加坡贸易的竞争优势要高于其他国家。

与马来西亚竞争力指数总体看在这几个国家中处于下层,在十年中甚至有两年其指数呈负数,这在上述几个国家中是唯一的,可见其竞争力更低。

与印尼竞争力指数含括了最高和最低的指数,在五国中起伏的幅度最大,进入新世纪后,除2006年下降较多外,大部分年份在几国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属于竞争力指数相对较高的国家。

从发展走向看,五国中对新加坡和印尼的竞争指数较高,是广西东盟贸易中潜力较大,较有优势的国家。马来西亚则较低,若这种情况延续下去长期得不到改善,市场份额必然越来越小。对越南和泰国的竞争指数可上可下,既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又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决不可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历程表明,随着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与东盟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双方贸易额不断攀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态势,但与东盟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从市场份额的发展来看,广西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几国随着贸易的发展,市场份额也在扩大,在印尼和菲律宾更为明显。在这几个国家的进口市场上,广西的出口商品具有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而在越南、新加坡、泰国市场上,广西出口贸易额虽在逐年增加,但因广西出口发展的速度低于对方的进口发展的速度,市场有所萎缩。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段世纪之交的时间里,广西对东盟贸易呈快速发展趋势,其发展速度快于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口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出口。即出口贸易发展虽快,但进口贸易发展更快。如从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角度看,东盟国家出口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要高于广西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日益降低,既给广西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冲击,广西出口的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我们在看到广西与东盟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发展背后的危机。

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指数告诉我们,广西与东盟贸易竞争优势不仅水平较低,而且呈下降趋势。200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减低农产品关税协定生效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反映出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优势发展不容盲目乐观。

参考文献:

[1]Markusen,1992,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edited by Bert G .Hickman ,New York.Oxford,1992.P8.

转引自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7页 。

[2]盛前:“2007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达到250.1亿美元”,广西新闻网,2008年1月21日。

news.省略/a/20080121/000849.htm

[3]“上半年广西对菲律宾出口激增进口下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8月12日。

http//gxzf.省略/gxzf_gxdm_gxdm_jckmy/jckmy_zgydm/200808/t20080812_76024 .htm

[4]“上半年泰国与广西贸易额列东盟国家第3位”,新华网,2008年8月18日。

http//gx.省略/newscenter/2008-08/18/content_14160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