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个人素质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2 09:44:31

个人素质培养

个人素质培养篇(1)

随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职业素质的新闻人才。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已经为迅速发展的传媒业输送了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新闻记者。与此同时,媒体也对毕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普遍反映新闻传播类的毕业生,其职业优势是上手快,但是后劲不足,发展潜力不够。因而近年来,媒体引进非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新闻传播教育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

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理论、历史和应用三大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应用部分的课程,如采访、写作、编辑、摄像、摄影及媒介的经营管理比较重视,对理论和历史部分的课程比较忽视。特别是对新闻传播史更加漠视,认为学习新闻史对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用处不大。再加上有些教师只重视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授,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也使学生学习新闻史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殊不知,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的学问。记者的职业素质不仅包括是否掌握了采编技巧和各种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是否具备敏锐的思想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一个真正优秀的新闻记者,其职业素质的体现绝不仅仅是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观察力、想象力和责任感、使命感,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思想的渗透。这不是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思想智慧层面的问题。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新闻史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摆在新闻史教学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误区,另一方面要把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本文结合笔者新闻史教学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夯实学生的职业素质。

新闻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新闻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了新闻这个神圣事业的职业内涵。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笔者多方查找材料,重点挖掘这些杰出人物的闪光点,分析他们对新闻历史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对这些前辈先贤的敬仰。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在这些杰出记者身上体现了哪些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职业素质?见贤思齐,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1.首先是职业道德方面。

通过对这些优秀记者高尚品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是写不出好新闻的。邵飘萍为民立言,惨遭军阀杀害;里德总是出现在风暴中心,才有了《震撼世界的十日》;范长江的足迹踏遍西北,成就了名作《中国西北角》。他们是新闻历史上的英雄,正是这些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者,为我们的新闻事业铸就了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弘扬历史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抵制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体现人文关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其次是业务素质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记者的新闻实践,可以为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黄远生“脑筋能想,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说”;邹韬奋“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韬奋精神”。史量才和成舍我卓越的办报、经营才能。这些优秀记者身上凝聚了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学习和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克服当前传媒的商品化,实现“三贴近”,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3.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

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是新闻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师在讲授中,如果仅仅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的知识性传授,也就避免不了枯燥和干瘪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新闻史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尽量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从纵横两方面拓宽事件的影响力:不仅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而且关注事件造成的后果;不仅分析事件对本国新闻历史的影响,而且关注事件对其它国家新闻历史的意义。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整个历史链条上的一环,如果我们在历史的讲授中,把事件单独抽取出来,孤立地去看待它,割断它和其它链条的联系,便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好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过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事实的全部,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挑出来,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①鉴于此,笔者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多方面拓展,变僵化、静态的讲授为灵活、动态的分析,不断复活历史事件,重点关注其对当下我国新闻现实的影响。

首先,古为今用。在讲授历史事件时,不但阐述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而且特别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和当下社会类似事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笔者在讲授1947年《晋绥日报》进行的反“客里空”运动时,把这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记者客里空和当今屡次报道虚假新闻的记者联系起来,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现象会对新闻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作为未来的新闻记者,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重蹈覆辙?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而且还加深了对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职业理念的理解。

其次,洋为中用。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对发生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事件,也要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洋为中用,而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在讲授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中出现的“黄色新闻”时,就结合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泛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效果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历史史实,而且对普利策以后思想的转变找到了合理的依据,对当前娱乐化泛滥的现象也找到了历史根源,对新闻这个崇高职业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4.总结历史规律,学会辨证思维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新闻史教学贯穿的一条主线。然而,“一切历史知识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因而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历史”。②我们对教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拓展的最终目的是总结新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也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真实等新闻核心理念,从而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一提新闻自由,学生们便会拿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理念和我国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进行一番类比。但由于缺乏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各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做法是行不通的。因而我们不能孤立的去看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我着重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考,把新闻自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和理解。从15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到1934年和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的广播法和电信法,再到伊拉克战争中的军方管制。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们明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则就不会有曾格案件的发生,更不会有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的一幕。

其次,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提新闻真实,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美国“扒粪运动”那样揭丑的新闻才算真实。这种思维方式显然缺乏辨证观点,是用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也不是实事求是。因为世界如此之大,要找一些正面的例子并不难,要找一些负面的例子也很容易。揭丑的新闻多是真实,难道歌颂的多就是不真实?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观真实。还有的学生认为“有闻必录”才是真实。的确,“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理念。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貌似真实客观,实际上,由于其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事实没有取舍,没有平衡,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对“有闻必录”也应该进行辨证分析,一方面,我们主张“录”必有所“闻”,避免虚假新闻泛滥,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有选择地“有”闻“必”录,避免“要闻不录”的缺失。实际上,在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可以做到“有闻必录”。它们也都十分讲究怎样报道事实,怎样取舍事实的新闻平衡技巧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举出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中美撞机事件中,西方国家的所谓“真实”报道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澄清了一部分学生对新闻真实理念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记者,辨证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新晨

总之,和其它教育一样,新闻教育也是一种“人的教育”,能育好人,就是好教育。新闻记者和其它人一样,首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人文关怀。其次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再加上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职业素质,才能探明事实真相,揭示真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新闻史的教学,如果能在拓宽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多下些功夫,就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夯实和提高。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新闻史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因为新闻教育,说到底应当是一种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而绝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巧、方法和普及知识的教育。

个人素质培养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逐步转变,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层次,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目前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自主权明显提高,以缓解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压力。作为教学秘书这一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与此同时,他们还是院(系)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信息交流、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自主权的提高对其工作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担任教学秘书岗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两级管理制度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服务性。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老师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二)管理性。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从属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的基础工作,学校下达的任务、命令都由各院(系)来贯彻实施,其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种相关的问题。

(四)协调性。教学秘书的岗位可以说是与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接触最频繁也是最紧密的教学管理岗位,因此教学秘书应具有相应的协调能力。同时在教学计划运行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偏差也难免存在,教学秘书也必须协调好相应的关系。

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及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主要体现在,教学秘书应及时向教师、学生传达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为确保教学计划正常运行,应与各教研室积极主动地沟通。因此,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协调好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情况更好的反馈和教学工作制度的更好落实是教学秘书工作的重点之一。

(五)创新性。高校教学秘书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管理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教学秘书应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力争做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创新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合理的教学管理手段。

三、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必备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与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紧密相关,其中以工作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学秘书的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学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

(一)思想素质。高校教学秘书的思想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高校教学秘书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热爱本职工作,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加强个人修养,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管理素质。虽然教学秘书岗位在高校属于一线行政管理岗位,但多数高校对教学秘书专业能力并没有做硬性要求。在学历方面,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教学管理方面,大部分教学秘书缺乏一定的教学管理知识和经验。因此,作为教学秘书要强调其办事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工作的能力,通过定期的培训逐步提高已在岗人员的综合教学管理素质,并建立完善的录用和聘任标准。

(三)信息化管理素质。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因逐步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因此,计算机操作水平是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教学秘书在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果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武装了教学秘书的思想,那么良好的计算机技能就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必备工具。

(四)综合专业素质。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专业能力,根据所在院(系)的专业特点,教学秘书还应具备一些与所在二级学院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更广阔的领域知识的支持,也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由于教学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为使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需要在平时不断的积累经验,扩大知识面,保持头脑清醒,锻炼手疾眼快,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个人素质培养篇(3)

1 播音主持人的基本素质构成

1.1 良好的心理状态

播音主持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机性和挑战性,它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备很高的应变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设备高科技化,事故隐患的可预见性也随之削弱。因此,播音员尤其是直播间的播音员,更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况的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对一个播音员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是一次严格的心理侧试。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播音员不仅要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镇静,而且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独立解决问题,还要极力保持声音的亲切感与平和感,不能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1.2 扎实的播音品质

要想当好节目主持人,拥有更多的观众,必须要讲好普通话,正确掌握语音的声、韵、调,做到发音准确清楚。不论是听众、还是观众,人们终究还是喜欢听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的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有较好的声音天赋。主持人的声音虽然不要求向传统的播音员那样吐字必须清晰、音质必须优美、声音必须富于活力和感染力。播音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要想达到一定的播音水平,仅靠天赋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播音理论和技巧,也就是要求我们的节目主持人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播音理论和技巧,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发声原理,运气吐字的方法,情、声、气综合处理的技巧,话筒镜头前的感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把握等等。如果能按这个要求去训练自己,我们节目主持人才能准确、优美、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使自己的播音进入一种声情并茂、训练有素的境界,才能悦人耳,动人情,才能使整个节目“锦上添花”。播音不仅是难度很大的“技术活”,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丰富的经验对于提高播音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理论素养、技巧训练,相应的实践经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的老一代播音员都是在话筒前工作了几十年,才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播音经验。尽管我们不必要求节目主持人个个都成为“播音大腕”,但是要想当好节目主持人,在播音时发挥运用自如,相应的播音经验是不可缺少的。

1.3 扎实的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

有部分播音员认为,作播音工作只要相貌端庄,声音条件好,即使文化功底与文学修养差些,一样可以完成播音任务。产生这种错误看法的原因,缘于对播音工作的实质了解不够深入。电视广播是一个让人给予付出,尤以脑力付出为突出的综合艺术载体,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时时会有一种被淘空的感觉。事实上,文化功底的深浅,是决定播音员能否不断提高自我素养的关键。随着电视广播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收视收听昨日新闻,渴望在第一时间内快捷地得到信息。如此,新闻播音员向能采能写进行现场报道的“新闻主持人”过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要独立完成采写播发新闻工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显然无法深入进行。从另一个方面讲,播音员在播音工作中要体现出“用事实说话,新鲜感人”的新闻播音特点,并做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步振动”,同样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的支持。由此,才能在短暂的备稿时间里准确、迅速地把握文稿的精神实质,很快洞察记者编辑编发稿件的意图,消化愈快,恰当准确地播音表述也才有了先决条件。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的提高与获得,在于平时不断地汲取知识与养成。

2 播音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培养

2.1 播音个性化的有效生成

我们所言的各种播音的个性化,其所描述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能够将自己的与其他的同行有效地区分出来,只要听众一听见他的声音就能够判断是这个播音员。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文如其人,我们在播音的过程中也就可以将其形象的理解为声如其人。听众在理解以及领悟的过程中能够逐渐的去接受并开始喜欢播音员的说话风格与语气和语调。播音员需要让自己播音的最终效果能够在听众那里有着明显的反映,其目的与结果的表现都能够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我们需要通过自己日常工作的细致入微以及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强化与提升,发展自己的特色以及利用自己的条件来创作。这是我们能不能形成自己播音的风格主要的瓶颈。在这个特色的形成基础之上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关键,一个是音色而另一个就是自己言语所能表达出来的气质。音色是我们声音能否体现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需要在声音的质量以及色彩上能够形成一定的有效风格并能够有一定的成长空间。我们大家知道有许多的著名的主持人与播音员都巧妙的打造出了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言语。著名的节目支持人都是能够依照自己的实际条件,按照自己的音色作为基础,以及自己的一些气质去找寻到具有独创性的表现方法。他们彼此间的手法不但能够有效地表现出他们的各种风格。我们知道,有许多的播音员在气质上是较为接近,以至于大家不仔细的去听就不能够有效的分辨出来。那么为了防止出现大众音调,我们就需要依靠自己的音色去打造出其他人没有使用的音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事业实现新的高度。

2.2 播音风格的有效培养与形成

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日常努力来有效地确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将与众不同的播音风格实现。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自己对于新闻的各种感受,播音员需要在播音方面获取到大家的认可就需要创造别人所没有的风格出来,偶我们呢就有必要拥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独有的个性特点以及气质以及大众所拥有的生活体验。我们在播音中的各种感受与体验是利用稿件这一个途径来有效地完成,我们对于事物的各种感受只能够够在稿件的工作来有效地展现我们的播音工作不能够只是片面的依赖于字音以及对于词句语气的把握上,我们的播音工作是为了能够将稿件的真实意思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巧妙的表述出来。要能够将那些停留在文字上的语言改变成为有声的语言,我们播出稿件内涵的各种思想,这样就要求我们能够对于事物有着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感受通常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象上的感受还有一类是逻辑上的感受。形象上的感受是我们能够按照稿件上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去理解、去思考,利用自己各方面的感触来分析稿件中的各种内容,这其实充分反映了播音员对于记忆联系以及各种联系想像功能的一个判断。我们播音人员在感受的期间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是随着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我们是依照自己对于感受的敏感度来衡量自己思想

感情可能运行的轨迹来做出精确的判断。我们在播音的时候是要能够将稿件上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语言来播报的,要在播音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的特色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是我们能够形成播音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个人素质培养篇(4)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这里的‘人’应该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口;既涵盖了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涵盖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①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而人口发展的质量,即人口素质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学发展、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据调查表明②: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人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而人的发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又包括实现人的权利和为人的权利实现创造条件,还包括培育和重塑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笔者以为,教育应对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应顺应时代而变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快速应变能力,以积极心态学习并对待风云变幻的外在环境、适应环境且能创造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的教育概念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接受教育,即终身教育观。一方面,教育使人获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为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性。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譬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体验以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客体的情感,而我们的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和缓解矛盾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说当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时,人应该怎样从精神层面正确认识矛盾的存在,怎样调整心态以达到内心冲突的平衡,都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审美特殊的表意实践可以颠覆日常性的压力和刻板,舒张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想象力的自由伸展。”③所以,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审美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话,那么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知识获取量可以有多有少,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

二、民族审美心理素质是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参照

不是所有的主体在面对客观对象或改造对象时都是以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活动方式,需要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对象,它们都是长期劳动、实践造就的”,④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产生或提高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相对的群体里(如民族)生存发展,受到特定群体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并找到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空间。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并得以传承的那部分理念、意识、价值观往往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审美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社会进步、民族进步进程中的诗意化特征,是促使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情感为中介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在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时候,以共同情感为中介将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地区的力量,使人们产生不畏惧未知、不惧怕未来的信心和对集体力量、自我力量的体验欣赏感,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快感,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认识世界的审美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认识现实的心理,人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才能拥有迎接挑战、改变现实的激情。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在一种积极状态下舒展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现实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三、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1.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个体自我确证

“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现代”的概念都包含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等含义,“现代化的人”也应该是具备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精神的人。现代化的人必须体现人的观念和品格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现代人应具有的审美素质。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及人类学家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从人的出现到人对自己的确证,人走上了一条对自身反省和思考的必由之路,当人通过某一中介(本质力量对象化后的物体)看到了人对人自身反省的过程,看到了人在自身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过程中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于是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连同共时的情绪及其持久的情感全部成了人审视的对象。这对象被称为“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视对象情感融合的过程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即审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只有培养具备审美心理素质的人,特别是培养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审美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这种反思“不断地反衬出现存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新世界的追求。”⑤所以培养人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首要的是培养人在反思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培养人实践中积极体验的心态。

2.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移情教育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有用信息。审美是个体从接受信息到输出有用信息的过程的中介。因为“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机制是移情,所谓移情即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对象获得生命活力,此时意境便产生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又通过新生成的审美意境得以升华”。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可以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转第123页)(接第135页)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⑥

笔者以为,人的感性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性特征。从人的社会化来看,任何人所能理解与获得的世界,只是与他们经验有关的有限的部分。虽然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主要基于事物的传统性的,也有主要基于事物的现代性的,但现代人对事物的审美关注与其所认识的事物是不能割裂看待的。这就需要人的自身发展必须随着社会化进程而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正向轨迹,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我发展的轨迹。由于人们真正理解和消化的认识是和自己经验有关的,因而社会存在既对人的观念、意识产生影响,但又因为社会存在未能转化为人的经验时,人的认识又可能具有滞后性,即在文化变迁中出现“文化堕距”现象。正如在中国改革的初始阶段,有些人曾一度抱着观望的态度一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并不一定就能让受教育者获得感性领悟,移情教育是学生感性领悟的前提,需要强调的是移情教育不是哪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事,而是各门学科教育、各类教育都应把握的原则。移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体的情感,提高个体的感性理性认识水平,感性理性认识水平越高,个体的审美心理素质越好。

3.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的教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化有正向效应和负效应。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计划体制的消解,改变了社会个体许多传统的心理定式(依赖、服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市场化调整,又使某些人面对竞争和市场伤害而无所适从。我们看到,一些社会成员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些成员却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面对这种情况,整个社会应当表现出关爱,尤其是我们各级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地给予他们支持(物质的、精神的)。“执政为民”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实际要求。正如我们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不是仅仅给予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重塑他们的人格与自尊,重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与信念,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爱的教育应该是让个体体验到自尊的教育,是让人自强的教育,是给个体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空间的教育,也就是审美的教育。

结语

审美教育不是教育的某个环节,审美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将学习视为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会在自我发展进程中遭遇挫折时充满希望和信念;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并理解世界。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能促使个体顺应时代,充满想象,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为个体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总而言之,就是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摆在艺术教育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杨绪斌.人口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中国人口网,2005.3.15.

②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1.5 http://guancha.gmw.cn

个人素质培养篇(5)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教学公关意识,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一)转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人文素质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复杂多变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他们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感普遍较强;而对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认同感却大大地降低了。甚至有些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抱有逆反和抗拒心理。这无疑增加了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以转变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技术、人文并重的正确观念。

(二)激发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动机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但作为培养主体的学生能否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驱力?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心理需求?所有这些问题无不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引导,以激发起他们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动机和需求。

(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培养过程,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而这种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具体来说,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教师民主调控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二、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

教学公关策略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教学公关策略在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学公关策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增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拓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相当繁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进行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又要进行人文公关素质的培养,因为“在当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已经客观地成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公关教育参与构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提高人们的公关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学的完整性,又要保证教师教的完整性,因为只有在两者的互动、互补中不断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才能保证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连续性及其内容的完整性。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文素质培养内容的完整性呢?如何将人文素质培养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如何把人文素质培养与公关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因为教学公关策略的运用,有助于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架设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然后循序渐进地将精心安排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有条理地向学生铺展开来,从而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二)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务实地改善培养方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注入式的传统培养方法。只有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才可能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可能更好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因为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探索人文素质培养的导入方法;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善人文素质培养的论证方法;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进人文素质培养的师生互动方法。

(三)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

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是高职教师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素质培养任务,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虽然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有没有教学公关意识,在于教师有没有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及时而有效地找到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方法和切入点;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完善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课堂行为;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激发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建立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公关策略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手段和前沿管理艺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肩负着培养大量社会可用之才的高职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公关管理意识的渗透和影响;作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主导者的教师要想很好地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一)增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高校教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关活动,但其中蕴涵着许多公关因素……高校教师如果具备了公关意识,自觉地从公关角度去进行师生的交往和教学活动,必将对缩短师生距离和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一定要注意调适自己的角色,把公关的观念深植于头脑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

1、增强领导的教学公关意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因为他们的教学公关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公关意识的高低和人文素质培养效果的达成,这是增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前提和条件。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像重视教师其他教学工作技能的培养一样来重视教师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培养;应该像重视教师其他教学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一样来重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和善于鼓励高职教师学以致用,将他们所学的有关公关理论和技能自觉地运用到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这样以来,就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对教学公关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

2、增强教师的教学公关意识。增强教学公关意识,既需要领导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引导,也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追求。高职教师应该在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自觉地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公关意识,善于借鉴别人在活动中的公关方面的长处和经验,克服自己在活动中的公关方面的短处和不足。这样以来,就可以通过平时在各种活动中的公关意识的增强来进一步强化自己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意识。同时,高职教师在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来开展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以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并进而不断培养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事实证明,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强烈教学公关意识的教师,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才能出色地完成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艰巨任务。

(二)塑造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形象

教学公关形象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公关活动修炼而来的,是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而对教学形象进行的一种特殊设计,是教师应该始终为之奋斗的重要的价值追求;教学公关形象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公关活动中的所有言行综合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教师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行为在学生心目中的综合反映,是学生和外部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CIS形象识别系统的相关原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形象塑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教学理念识别形象是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学公关形象的核心和灵魂,它规定和指导着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教学视觉识别形象和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作为塑造教学公关形象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来对待。而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就要求教师科学地确立具有自身特性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如确立趣味教学的理念和人文价值追求的理念等,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很容易被学生识别、认可,从而有助于塑造教学公关形象。还要求教师准确地设计富有感召力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形象口号。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宣讲的“素质+技术+能力+公关=成功”,就是一个响亮且富有感召力的形象口号,它有助于激发高职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共鸣感。

2、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举止等来传播教师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树立良好教学公关形象目的的形象识别要素。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需要教师不断培养自身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特质;需要教师逐步养成自身突显的教学行为规范;需要教师做好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特质的有效传播等。所有这些做法,都是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高职教师也需注意将这些教学行为识别因素进行整体优化,能够把这几个因素有机统一并综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教师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

3、塑造特殊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教学视觉识别形象是将教学形象标识符号化、视觉化的传播过程,是教学公关形象的本质表象化的结果。在塑造特殊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的时候,要求教师保持端庄大方而个性突显的穿戴;要求教师具有祥和自然而个性张扬的教态;要求教师富有充满朝气而富于变化的个性表情;要求教师具有飘逸洒脱而魅力四射的个性板书。所有这些都能够帮助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塑造自己特有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从而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教学公关形象基础。

4、塑造鲜明的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是将教学形象要素通过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途径进行传播的特殊识别符号形象。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锤炼并运用自己富有韵味而又不失个性的教学听觉识别形象,以更好地吸引高职学生参与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可以说,在塑造教学公关形象过程中,教学听觉识别形象系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能力

公关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谋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作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主导者的教师,要想很好地承担起复杂而艰巨的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公关能力。

1、提高教学公关表达能力。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每个教师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表达能力。教学公关表达能力主要要求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既具有充分运用富有气势而又诙谐幽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具有充分运用滑稽而又形象的动作语言表达能力;既具有灵活运用夸张而逼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灵活运用直观而感人的情绪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这些教学公关表达能力,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在保持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在这些公关表达能力方面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总结其他教师在教学公关表达能力方面的经验和长处。高职教师只要自觉地、持续地从这两个方面不懈努力,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表达能力。

2、提高教学公关交际能力。教学公关交际能力是各种教学公关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体现了教师公关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公关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戴尔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 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所以,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交际能力。而提高教学公关交际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内在自信力和良好的外在自信形象,并具有一种乐观、幽默的性格和气质;要求教师对学生持有友善、关切的态度,并能够接纳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和独到的见解;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交际氛围,并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敏锐而灵活地作出交际反应。

3、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应付一切突发事件的教学公关应变能力。而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学识,这是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的基础,否则,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要求教师对高职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和感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教学公关应变提供些许蛛丝马迹的线索;要求教师准确辨析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情景,加强对瞬息万变的教学公关应变环境的掌握,以巧设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应变对策,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公关应变能力。

4、提高教学公关协调能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许多方面都需要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协调能力。譬如,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准备工作需要协调;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异常情况需要协调;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需要协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公关协调能力呢?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断培养和具备公关协调的理论素质,为教学公关协调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要求高职教师不断强化对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公关协调实践工作,以公关协调实践促进公关协调能力的提高;要求高职教师了解有关公关协调对象的思想、个性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增强教学公关协调的针对性;要求高职教师学会尊重有关公关协调对象,以打开和奠定教学公关协调的情感切入点和情感基础。

(四)营造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环境

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在的、深远的和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真诚坦率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公关手段设法营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公关手段设法营造一个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环境。具体来说,需要教师作出以下努力。

1、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随和地深入学生当中,尽快融入学生圈子,以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教师要机敏而巧妙地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尽快架起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以增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无论是提升亲和力,还是增强影响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探索状态,使“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进而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强烈交流动机,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沟通交流环境。

个人素质培养篇(6)

1.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成根据医学专业教师职业和专业需求,结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体系的核心是把握精细化的培养过程,将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通过培养体系有效地衔接起来。2.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特征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精细化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特点。一是,系统化、细节化与持续改进。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把握,统筹协调,整体实施。同时注意对各系统精细化的设计与控制,关注培养过程的每个细节,把工作做实做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措施,优化流程。二是,数据化、标准化与尊重个性。有别于粗放型管理的模糊标准,精细化培养强调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各环节工作都要有标准,并且标准要实现数据化与精确性。但在标准化的同时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尊重个性,即关注医学专业教师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三是,信息化、流程化与追求效率。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中来,促进教育管理的自动化;根据人文素质的知识、精神、能力的养成规律设计培养流程,有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

精细化理念下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个人素质培养篇(7)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个人素质培养篇(8)

现行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往往比较受企业青睐,面对这种环境,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也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对职业院校而言,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职业院校的发展,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想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学校就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全面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才的综合反映,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在当代社会里,职业素养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职业素养较低,给我国现代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人才的职业素质,加大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要想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1]。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提高认识

现行社会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越来越看重,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职业院校要想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就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将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提高教职工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细节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不断成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专业的教师可以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职业院校要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强化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安排教师深入社会实习、实践,积极培养“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培养,引起教师的重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从而促进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2]。

(三)树立以强化学生自身素养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现行社会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的素养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素养的高低关系到这个人的发展,具备良好的素养是其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制胜的法宝。因此,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将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素养问题列入职业教育中去,树立以强化学生自身素养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争取学生父母的帮助,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作为学生,更要意识到自身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让自身在活动中得到成长[3]。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一种模式。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中,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在学校学习,与社会接轨的机会较少,不了解社会,以至于自身的职业素质得不到提升,而校企合作无疑给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寻找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业素质[4]。

三、结语

综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现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既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现行社会形势来积极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申忠,韩秀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7-8.

[2]陈玥.刍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6(21):100.

个人素质培养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26-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意味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纲要》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期的非常时刻,我们不能只注重“量”的增长,而忽略了“质”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与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人才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和发现各种影响因素,发现基本前提是剖析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从近年来学者们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论文数量、研究队伍,还是研究的内容、视角与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不少研究成果对后来者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与中国相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较大,比如:ABC管理法的原理是按巴雷托曲线所示意的主次关系进行分类管理。1951年,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戴明循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先是有着“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雏形,后来由戴明将休哈特的PDSA循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这样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物质的存在方式总在不断变化中,在内因和外因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在对国内学者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有的侧重分析了内部因素,有的侧重分析了外部因素,还有的对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1)内部因素分析。李勇、陈建成认为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国际化、教学制度、大学文化。鄢高翔、沈兆梅认为影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身因素为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规模扩大、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薇、张国宾认为当前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为:教师、管理、教学环节、学风。倪丽娟、陈辉认为制约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为:大学定位偏差、教学工作规范性差、实践教学薄弱、教学评估缺乏科学性、教学方法问题。李远贵认为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谢斌、姚利民认为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为课程因素、教学因素、学生个人因素、校园环境因素。潘武玲阐述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为:在观念层面主要体现为不能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创新素质与传授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楚认识不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办学实践层面主要存在着师资、课程设置、办学的物资保障、科研和实习基地等问题;在环境层面,无论是制度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也都存在着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因素。丁安伟、黄海燕、朱亮对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申世英分析了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7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办学理念偏差、办学定位不准,管理缺乏规范、运行机制不畅,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改革滞后、培养特色不明,生源成分复杂、学习风气不正,办学资源短缺、资金投入不足,领导精力分散、重视力度不够。

(2)外部因素分析。娄国栋认为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在因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么新鹤、查永军认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

(3)内、外部因素综合分析。包寒蕊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以高校为界限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高校的受教育者、高校的教育者、高校的管理者、高校人才培养的条件和高校的教学内容、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外部因素土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韩文英认为影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学生、教师、独立学院的管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条件和课程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外部因素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陆瑞德从系统的角度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人才自身的内在因素;另一类是外在的环境因素——高校和社会因素。闾晓兵认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人才培养质量观;教育内部的影响因素——现实性因素(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基础性因素(师生自身素质);流动性因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教育外部的影响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以上学者研究内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例如陆瑞德以人才为中心,人之外的其他一切为外部因素;闾晓兵将教育作为整体,从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分开来研究;丁安伟、黄海燕、朱亮则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三个层面进行阐述。无论是从哪种研究角度,最终得出的结论大部分还是达成共识的。他们认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因素是学生个人因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因素;其次是经费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再次是办学条件、社会、高效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环境;最后是人才培养质量观、质量监督体系、校领导重视程度、家庭。如下图所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研究视角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过不少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即使是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学校其重要性程度也是不同的,为此所提出的解决措施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少针对性。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要素开始,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即:分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主次,然后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核心因素展开现状分析,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

2.鄢高翔,沈兆梅.影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身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9)

3.倪丽娟,陈辉.制约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

4.谢斌,姚利民.试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J].湖南大学高教所,高教研究,1998(4)

5.申世英.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J].丽水学院学报,2008(3)

6.丁安伟,黄海燕,朱亮.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理论研究,2010(6)

7.刘怀忠.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教育,2001(2)

8.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9.闾晓兵.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东南大学,2005

10.陆瑞德.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11.娄国栋.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2002(2)

12.么新鹤,查永军.改革教育拨款制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13.潘武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2)

14.包寒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D].学位论文,2005

15.李国志.论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J].教育管理,2010(35)

16.李勇,陈建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

个人素质培养篇(10)

1 创业素质培养与学生职业化发展关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 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 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 “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4.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要素分析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4.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基本策略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1]姜荀著.职业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45-248.

个人素质培养篇(1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创业创新人才。创业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条捷佳之路,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要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

一、素质、创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素质最基本的原意是指生命有机体天生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指人的思想与行动的潜在要素和势能,素质的外在化表现为各种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即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创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先天因素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强化和补充所形成的作用于创业的内在品质。创业素质就是创业行动和创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主体要素的总和。创业素质是一种包括知识、技能或能力、经验和人格在内的复杂结构,一种综合性的主体因素。创业能力是创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二、架构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

当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使得教学改革必然成为一个频率不断加快的过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的整合和注重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设置创业情景,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素质,建构合理课程知识体系,推进课程整体优化,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高职创业素质培养主要以环境、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基础,建构课程知识、能力和体系。但课程内容选取必须兼顾知识更新、生产岗位实际和教学改革三方面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1.以环境为主架构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内容确保完成同时,加强讲座、学习讨论、参观工厂企业、始业与毕业教育、演讲等课外活动内容安排,设置创业情景,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

2.以能力为主架构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完成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前提下,安排时间和任务,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业能力。构建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与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3.以素质为主架构课程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完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同时,安排参观工厂企业、创业素质讲座和创业素质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构建职业素质与创业素质相结合的课程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

三、创业素质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加强职业就业创业引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第一次课堂上,没有正式讲述课程内容之前,一般会以课程序言的形式,对本课程的基本状况,及对应的职业就业情况等进行一定的描述。可以利用这次描述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职业就业创业引导。通过对课程的描述,使学生加强对职业就业创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同时,通过对本课程、行业和职业情况的分析,有意识地对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宣传本课程、行业和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社会对本职业的看法,让其知道每一个行业每一种职业都是受社会尊重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创业创新精神,为增强其日后的职业就业创业做准备。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各种培养模式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实践从校内简单的课内开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长时间的生产性或仿真性集中实训,深入一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虚、实”相结合,在各种环境中实践,形成课程特有的教学模式。

3.利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创业素质修养。利用鲜活的例子、深入的讨论、自主的思考,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触动,使其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促进其创业素质的培养。

四、小结

就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而言,主要可以分别从上面所述的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但是,由于环境、知识、技能或能力、经验和人格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更应该注重对这各个层面的整体把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偏重于激发人们的创业动机,培养创业能力,而应该把提升和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作为职业人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的教学与实践,开展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实现从就业向创业跨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菊洪.创业素养培养实践与探究.大家,2009,(11).

[2]卢菊洪.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3]杨桂芳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人才开发,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