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2 09:44:30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1)

一、设计思维的意义

设计思维的重要意义是为了实现设计最为核心和最为本质的目的:就是设计者如何把那些含义和观点传达给观者,以便使设计者的思想能进入观者的心灵。进而满足观众对设计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想。巧妙启发抛砖引玉使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例如:几块钱币经过独到有序的排列,可以概括时间的延续,几把钥匙经过不同的重叠组合,可以展示人的一生,鸡蛋里生出幼苗,圣诞树长在月亮上,一张白纸可以隐含着虚无飘渺的无限空间,一张黑纸也能让人坠入无穷无尽的奇妙幻想。张冠李戴、偷梁换柱、颠倒黑白、异想天开这就是在“思维设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使用自己能看到和能想到的一切方法、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素描、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现代电脑艺术的技术和技巧都可以尝试,二维的、三维的、四维的、立体的、平面的、彩色的、黑白的、单线的、平涂的……各式各样的形式都可以选择,并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他们的优点,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力,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所建树。思维是人类最活跃,是无拘无拌的部分。作为艺术工作者应当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在黑暗的混沌之中,开始闪现的那一瞬间,理应张开想象的翅膀将思维发挥到极致。

二、设计思维的地位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力有关。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类思想的进步。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家,设计师,因此培养艺术家,设计师首先是培养和更新他们的思维关联和模式,其次是依托其上的表现技巧。如何培养大批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所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主要是解决创新的方向性问题,及如何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创造能力”则是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新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而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则是将建立在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离开这一点,创新创造只是一句空话,而在实际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当一名学生来到学校,它的主要任务,目的事什么?学习的技术吗?不错,但这仅是一方面,而且不是重要的一方面,我认为培养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判意识及艺术创造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想在当今教学中,我们最缺乏的就是独立精神和创造意识,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独立精神指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所谓独立思考指的是要求学生用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全新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思路多样化,立体化,思维的网络才会彻底打开,四通八达,创造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这样当我们的学生面对某以课题的时候就不会仅仅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单一的形式和表面的技巧上,从而指导思路应从哪里打开,切入点又在什么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毫无个性的千人一面的局面出现。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培养思维创意的训练和新观念的培养。

三、思维决定一切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两意”的艺术境界,蕴藏着东方艺术的神秘和形式美,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赋予这些古老的思维观念新的血液和生命,为什么毕加索、丰罗、梵高等画家能成为世界级画师,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惯性,创造出了和前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以前初学绘画时,不知受什么客观式主观观念的影响,喜欢上了灰色调,外出写生时或室内静物写生时看到的都是灰色调子,后来观念又转了,又喜欢色彩绚丽的装饰艺术,再后来又喜欢上了抽象绘画艺术,最终眼睛看到了全是抽象方形,比如去健身房锻炼,所有的健身器械呈现在眼睛里全是纵横交错的点线面等构成抽象的形,早上起来阳光透过窗户射到床上,墙壁上、地板上、眼里全都是抽象的形,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那句话,思维和观念决定一切,自然也会左右人们的眼睛,当一个艺术家或设计师的思维观念,还停留在原有的旧时空里没有较度时,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2)

创造性思维就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做?笔者有如下见解。

一、通过质疑问难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常言道,学贵知疑,疑则问,问则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做到于无疑之处觅有疑。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渡船》一课,我抓住“船已过了河心,坐在船头的青年人眺望对岸,猛地发现要找的陈大夫”这句话,巧设疑问: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学生说:“课文前面说陈大夫家离河有五六里远,大家在船上才发现生病的小孩。陈大夫怎会知道船上有人找她看病,并且来得这么快?”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有学生提出质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孩生病了,大家都热情关心,纷纷想办法出主意。陈大夫热心地给他治病。为什么课题不叫《乐于助人》,而叫《渡船》呢?我充分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讨论。于是又说: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想想生病的孩子一直在哪儿?学生很容易弄清这是发生在渡船上的事,故以事情发生的地点——渡船作课题。又如:教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太阳》一课,揭题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根据课题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太阳有多大?多热?离我们有多远?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它有多大年纪?在什么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问题有的能从文中找出答案,有的要从科普读物中寻找答案,有的需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使思维沿着纵向、横向的扩散式思维,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增强学生发散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精神,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不拘泥于已有范例和模式提出问题解决方法。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井》结尾时,我问:你是怎样理解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的?学生大多是从“乡亲们长年累月帮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这一方面来谈。我作了肯定后,因势利导地指出古井也陶冶了老人一家三口人的品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具体说一说。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课文的深层意思:1. 男的老党员受古井精神的熏陶,年轻时积极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腿负伤后,走路一瘸一拐,但从未向领导要求什么,在自己的故乡默默地生活着。2. 两位老人学习古井奉献精神,忍疼割爱,宁肯自己生活困难,也把唯一的女儿送到外地教书。3. 老人的女儿受古井精神的陶冶,自告奋勇到最穷困、最偏远的山区工作。

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领悟这句话。由此可见,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达到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通过想象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经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结合课文结尾启发想象。老山羊走后,陷阱里的狼会怎样?谁能把这个寓言故事讲得更精彩些?学生思考后分组练习表达。几分钟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老山羊走在路上,碰到了猎人,就把猎人带到陷阱边,狼一看,吓破了胆,瘫在陷阱里装死。猎人搬开扳机,对准狼的喉部,“砰”的一声,狼真的死了,血流了一地,狼终于得到了恶报。有的说,狼听了老山羊的话,非常生气,想吃掉老山羊,拼命往上蹿,可怎么蹿也蹿不上来,倒是弄得陷阱里尘土飞扬。由于狼筋疲力尽,又没吃到一点东西,过了几天,它死了。有的说,猎人来了,对陷阱里的狼说:“你这个坏东西,我终于找到你了,你把我害得好苦啊。你叼走了我的羊,偷吃我的鸡,看我怎样收拾你。”狼连忙求饶,说:“亲爱的先生,请你发发善心吧,你把我救起来,我一定会改过自新,为你效劳……”猎人装作救狼的祥子,扔下套好的绳子,狼以为猎人真的救它,十分得意,一下子跳进绳子圈,猎人用力一拉,绳子把狼套得紧紧的,猎人就把狼拖回村子里,人们早已对狼恨之入骨,纷纷拿刀把它宰了,用狼皮做衣服,狼肉让大家分享。有的说……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既把握了故事内容,想象力又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我凭借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只要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在教学中,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学生的求知、认知、创造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炜炜.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8).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71-02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和创造生活的兴趣。以便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那么如何搞好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

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学校的建筑设计以及用品的设置,都应为良好环境的创设而服务,并在艺术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一环境中,用学生的作品装饰学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欣赏自己的创造成果;利用学校长廊开辟艺术画廊;利用学校围墙开辟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教室,成为学校行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受外界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创造,这些做法让学校成为了学生创造活动的中心。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就是创新意识的表现。

三、构建新型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对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有出入时适当调整;积极引导,是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很有价值的要求上;促进转化,就是如何把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的问题上,诱发需要、激发创新是关键。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也不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四、 运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畅想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决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美术课相结合,学生们不仅仅是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也会因多媒体所容纳的知识范围比较宽,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视野进行开阔,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地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观看土电话的制作方法,随即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玻璃杯的用途和土电话可以产生联系吗,学生顿时感觉有了想法,都说这是一个好办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启发,就这样一节课下来,针对玻璃杯的用途问题还想到了很多,我都让学生一一地通过自己的思维画了下来,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产生距离感,应该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内心,这样学生才会了解老师的用心。相反老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想要的,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三角形的联想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所想到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绘画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联想在生活中什么生活工具是三角形的,学生们纷纷回答:衣架、铁锨,还有自行车的主架等等。这样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们的思维向生活靠拢,通过引导,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 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 , 不畏艰苦、不怕失败 ; 使学生的思维独创灵活、观察敏锐、善于发现、想象丰富、以创新为乐、在愉快中体验成功创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0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指出:“什么是21世纪人才标准呢?我认为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具备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才是21世纪的人才。创新是这一标准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一、质疑解疑,体现创新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倡思维无“”,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掌握思维方式。掌握思维方式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在讲《变色龙》这篇小说时,开始学生的质疑只是停留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去。我让他们借助学习提示、课后练习、时代背景,反复研读课文,结合文章的情节线索,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思考,终于使他们发现并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如:小说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来变去,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而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小说主题和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关键。这时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从旁边适时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我最终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这篇小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这一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中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想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从中得到创造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第一,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先不看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安徒生,你会怎样安排情节?假如你是那两个骗子,你会设计怎样的骗局?骗局又是怎样被揭穿的?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文,对比课文情节。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从中得到创造性的体验。

第二,续写结尾。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文中写道:“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日夜盼望的于勒叔叔,却避之唯恐不及。”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有一天破产的于勒找上门来,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待他?或者是:于勒发了财,回来找到菲利普夫妇,要还钱给他们,他们又会怎样对待他呢?让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课文主旨,培养创新思维。

三、逆向思考,获得创新

很多问题用普通的逻辑思维往往想不到解决方法。但如果试着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就会得到很多答案。这就是逆向思维,即从某个事物的反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例如,《社戏》中“偷豆”一情节,怎样理解?“偷”本是可耻卑劣的行为,作者在此为什么要写小伙伴“偷豆”呢?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 “‘偷我家的,我家的要大得多。’阿发说。”原来这里是借偷豆来表现小伙伴们的淳朴无私、热情好客,表现童年的乐趣。还有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这样写呢?由逆向思考可知,这里作者其实要表达的是“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也表达 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发散思维,全面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检测创造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就能打破常规思维,使思维朝着独特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抓住重点词,启迪发散思维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或是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是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挖掘、研究,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从“背影”一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②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③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通过发散性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

2.抓住重点句,训练发散思维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把握全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发散,开拓了新意。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后,我要求大家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的地位;③孔乙己的结局。由此让学生做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赏析,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及思想意义。

3.抓住重点段,拓展思维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变换开头,变换结尾,改写故事,续写结尾, 进行种种拓展性训练,让答案呈现出各种可能性,具有创新色彩。例如,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多种拓展训练:续写《范进中举》,如《范进中举之后》《范进巧遇孔乙己》《我眼中的范进》,写《范进中举》读后感,写《范进中举》课本剧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地开展思维发散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5)

所谓创新思维就除了具有思维的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独创性与求异性。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像以往应试教育那样,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侧重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重大

1.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欲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时展的要求。

2.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主宰着课堂,只顾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部分学生虽然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没有什么能力,离开学校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创新。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抛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变通性品质,不是只依靠老师讲解便能获得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二、精心构思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根据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方案,总是想法设法地考虑将知识与技能怎么传授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因素,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就多讲几遍,再进行大容量的练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比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的时候,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告诉学生大气压的数值,再演示测大气压的实验,虽然同样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利用注射器,弹簧秤等器材,再利用压强的计算公式测出大气压来,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大气压的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教材上没有对托里拆利实验做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事实上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轻易产生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问题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老师能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地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上刻有花纹?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烧得发红?而连接它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牛顿的水能产生5牛顿的浮力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假如在教学中配合适当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索,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要善于提出那些有发散性的问题,并注意问题的阶梯性,以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问学生: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调节?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实现?在探究的时候,为什么要多做几次实验?不能一次性了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多方面地加深对杠杆平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利用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凡是能讲解的实验就讲解,省得浪费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玩。很多老师常在黑板上讲实验,即使做一些演示实验,效果也不明显,偶尔让学生做分组实验,通常也是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做,没有真正地利用实验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还要在行动上加以重视,利用好物理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进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常常不止一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比如,如何测量圆柱的周长的实验,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就能想出很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类似还有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等等,学生会提出很多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即使想出的方法不完美,也不要恶意批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知道,“好”学生的表扬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2.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很多老师常常在探究教学的时候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因素,常常包办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去探索,这不利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即使尝试到失败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比如,如何测量一颗花生米的密度,有些同学还是考虑用天平测质量,其实,天平是无法测出一颗花生米的质量的,但他尝试失败后,立即会产生新的思路,就能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6)

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 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

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7-01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如此 教学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在这样长期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失去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缺乏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今国际潮流的大趋势,是中华崛起的需要,作为一切

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亟待创新。创新教育不是增设一门相应的课程,也不是培养学生具备有某一项创新本领,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是以培养独到欲和创新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是传统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抛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重教法轻学法,强调知识结构及系统性;强调知识传授;强调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忽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法的吸收程度,忽视主体一方的认识,面对的是“少数”尖子,忽视整体培养。作为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育的圈子,敢破敢立,敢于创新,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点转移;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教师讲授、模拟、辅导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体发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新潜能。教学不只是授“鱼”,而要授之以“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鼓励求异思维,不能以“分数”评价学习好坏,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使孩子们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发挥。为此,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不但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思维兴趣,为更进一步创设课堂情景起着铺垫作用。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是记叙人物事迹,歌颂人物品质,激发学生爱憎情感,启迪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优秀篇章。我在教学《》一文时,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放映在朝鲜战场上攻取597.9高地的战斗事迹,然后再用假设人物对象的方法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为了什么?怎么做的?在中弹后,是怎样接近敌人占据的597.9高地的?最后一次是什么力量使他能站起来?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潜在能力被充分发挥,加之三言两语点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进取的竞争状态。又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叫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课文中卖火柴的小珊迪,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饥饿和寒冷,有什么渴望?能否实现?被轧断双脚后是怎样想的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内化、体会当时社会现实和小珊迪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孩子们渐入佳境的思维状态中,我这时加以诱导,当他们获得问题解决结论时,都体会到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

三、用射线发散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以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点,通过扩充和延伸学习范围的射线发散延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要教师多向思维正确诱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教科书知识的局限和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立探索,独立发现与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本领,实现学习创新,达到开发培养创新思维。如教《狼和小羊》,讲到课文结局时,可让学生想象山羊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来逃脱被狼吃掉的厄运呢?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思维闸门打开,很快地回答出结论。我选了几个创意比较新颖、表达较好的典型例子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中进行展览,这更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适当点评,及时的鼓励会让孩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8)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是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的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演讲、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师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抱枕,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的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创造思维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就容易重视对物理知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物理过程的了解,重视对知识的验证,忽视对知识的探索。教学过程往往掩盖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史,使学生感到一切发现似乎都是十分顺利,是一次成功的。学生没有经验过科学认识过程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因此,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历史记实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和伽利略的力改变运动的论证,并介绍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这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和惯性定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如讲大气压,介绍当年马德堡半球的表演盛况,讲阿基米德定律,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不要老是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等,这是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应当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不要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应当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例如“为什么把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定义为压强?”,“为什么力臂不取作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呢?”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物理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测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思维能力,如做题要求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想象,物理学中提出的一些理想模型(如光线等)理想条件(如运动没有磨擦)理想实验(如证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假如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将看到怎样的世界?经过十年沉思,创立了相对论。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提出;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也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机灵的推测、大胆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都是创造成绩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是人们常见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似乎也符合人们的常识,但伽利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学生作论证题,常常是结论正确,推导方法却是错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三、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杰羽.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0年19期

[2] 马桃香.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3期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10)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同对事物的新鲜感、新奇感、趣味性及一定难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形成兴奋状态,产生“我有问题要想,我有问题可想”的念头。

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问学生:“课文的第一段写詹天佑,你觉得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比提“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的要求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找准“爱国”、“杰出”这两个词,还要说出为什么重要。这样,学生就有问题要想,有问题可想。有时还可以以“猜一猜”的方式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部分课文,猜一猜老师想提的三个问题。”孩子们听了兴致很高,个个读文动脑,进而提出了不少问题。不管学生提什么疑问,老师都说:“不好意思,不是。不过,你想得对,提得好。”前者是激发其他学生提问的需要,后者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再思考有创见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就会产生“我愿思”、“我想思”、“我喜欢思”的兴趣。

二、问一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敏锐性的有效途径。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只限于复述课文或教师参考书所要求的答案,而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全面的、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敏锐性。

《给颜黎民的信》一文如按常规问:“鲁迅在信中谈了几件事?”思维训练显然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是否可以变换角度,从学生内心感受来问呢?“同学们,读了鲁迅先生写给中学生颜黎民的信后,你感到敬佩不敬佩?你愤恨不愤恨?你亲切不亲切?”这三个“问”有深度:敬佩谁?为什么?愤恨谁?为什么?谁令人亲切?为什么?涵盖性强,整合力大,从鲁迅对年青人的关切、对敌人的义正辞严,对同志的怀念倍感敬佩,从敌人的残暴倍感愤恨,从鲁迅言语的自然,对假名的善意指出倍感亲切。学生定然从内心真切感受出发,投入学习思考,捕捉到相关信息,经讨论、点拨,得到各自悟出的思维结果。

三、想一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小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极为丰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大胆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教学《游园不值》后两句时,让学生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古筝乐。“在音乐声中,你们现在徜徉在花园中了,仔细欣赏这满园的春色吧。”音乐结束,让学生睁开眼,介绍所看到的春景。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我看到了各色的鲜花、弯弯的垂柳,许多棵争芳斗艳的红杏树。”“我看到了青翠的小草,红灿灿的杏花,还有一条小溪轻轻地流过美丽的花园,几条小鱼悄悄地在小溪里做游戏,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春色。”“我还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峰也飞来忙着采蜜。几只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你能说我们的小学生想象思维不丰富,不流畅吗?

四、疑一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

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例:

师:我们要学会怎样读书,就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来掌握方法。(生齐读第一节)

师:想想这小节里的

关键词 语是什么?用“”圈出来。

生:

关键词 语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师:非常好(师圈出这两个词)看这两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田地荒芜”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你们平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提问题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是指田里野草丛生,无人耕种的意思。

师:那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田地怎样荒芜?

师:非常好,问题可以有多种提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儿去了?人烟为什么会稀少?

师: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怎么样”和“为什么”。

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就要设法使学生“起疑”,进而“质疑”,做到学思结合,在积极思维的情况下理解课文的语言和思想内容。以上教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质疑,而且教给了质疑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五、动一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出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内容;其次,活动中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伊始把学生带入活动氛围之中:“同学们,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欢恐龙,想研究它们吗?”在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声中,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下面老师就赋予你们考古学家的称号,去读读课文,把你们研究中最感兴趣的一点记下来,向大家汇报。”这样,同学们就积极投身于课文之中,去读、去想、去演……在引导学生汇报时,教师并不要求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而是让同学们自由的发挥,可以说、可以演、可以唱……正因为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动一动的机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11)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二)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三)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四)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联系在一起,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各种未知事物感到陌生、新鲜、疑惑并渴望了解的内心状态,求知欲是一种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好奇心是基于本能的认识冲动,求知欲则是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好奇心是求知欲的源头;求知欲是主动学习的内在要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导致好思好问,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就不会自觉地探索事物的奥秘,从而发现问题。人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怀疑中走向深化,科学也是在质疑与释疑的不断往返中向前发展的。如果囿于成见,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专家、学者、老师,不盲从书本、经典,敢于对现存的理论、观点提出异议。由于质疑是对现有观点、流行解释的否定和突破,更由于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影响,所以要对现存的说法进行质疑,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提问,多给学生以激励,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幼稚可笑或希奇古怪,但那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同时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而仍值得老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