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10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1)

(一)正确理解保险与安全防范之间的关系

在保险与安全防范的关系上,许多人在意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财产入保后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发生风险事故可以通过索赔来补偿损失,甚至还可能获得经济利益。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极其偏颇的,保险并不是一个万能的“保险箱”,它只能对保险事故发生的损失起到一个补偿的作用,而且由于存在免赔条款,财产损失即使在足额投保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得不到完全赔偿,对企业来说,财产出现风险事故总是会有所损

(二)妥善处理保费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

管理局对下属单位成本一直是逐年压缩,各单位的成本压力越来越重,尤其是近几年,各单位都感到资金紧张,年初预算时在成本安排上左右为难,往往是顾此失彼,这种局面也直接影响到单位的保险费用支出。为解燃眉之急,有的单位大幅度压缩保费支出,致使风险较高的财产也不能足额投保,甚至有的单位存在侥幸或投机心理,根本不参加财产保险,这些做法和心态都是极其错误的,一旦风险事故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有时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这不仅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社会安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待保险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太平时期。因此,企业一方面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居安思危,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充分利用保险能够转嫁风险的特性,努力使其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经济损失,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投保前,要充分调研,认真分析,做好企业财产保险筹划工作,要把企业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解决好企业保险与成本之间的矛盾。

(三)重点解决投保与保险管理之间的差距

从当前情况来看,许多单位在保险管理中仅局限于两个环节,一是参与签订保险合同,二是发生保险事故时参与处理索赔相关事项。由于保险事故并不是经常发生,有的几年才遇到一次,因此相当多的单位每年在保险管理上做的事情就是投保签单,然后等待来年续保。在保险实际工作中,通过与保险公司、基层单位的接触和讨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险管理的内容远不只这些,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财产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保险筹划、索赔技巧等,每一位资产管理人员都应该加强保险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拓展保险管理范围,争取保险管理的主动权,以适应新时期下保险管理工作的新需要。

加强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针对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做好财产保险筹划工作

在保险管理上,投保签单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日常管理时应争取主动参与。具体地说,在企业财产保险管理上,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对企业财产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根据企业财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统计历年保险事故发生的频率,确定哪些财产风险较大,应该投保,哪些财产投保获得赔付的概率小于保费付出的成本,不应该投保;应该选择何种类型的险种,是否需要投保附加险;对投保财产根据风险发生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防范措施;如何与保险公司结合做好企业风险防范工作等。总而言之,在保险管理上应该像税务一样,要积极做好保险筹划工作。

(二)充分发挥保险防灾防损职能

保险除具有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防灾防损等派生职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让保险的这一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了调动投保单位防范风险的积极性,鼓励投保单位主动防范风险,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损失,建议企业与保险公司协商,每年按保费的一定比例返回到企业作为防灾防损费。防灾防损费由企业和保险公司根据企业财产的风险程度共同监督使用,专款用于企业防范风险。这样,不仅企业会因为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率而降低经济损失,同时保险公司也会因此降低赔偿费用支出,实现双赢。

(三)切实提高保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开展深度。目前,由于保险管理人员对保险知识了解不是很全面,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对保险工作认识也不足,因此,投保前对财产风险的分析工作做得不是很透彻,出险后对财产风险的评估工作做得也不够全面,日常管理中对风险的防范工作开展得也不是很到位,财产保险管理工作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为了更好地做好财产保险管理工作,让保险充分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从事保险管理的人员应该加强保险业务学习,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也希望管理局能够为保险管理人员创造一种适合于学习的良好氛围,构筑一个适合于交流的互动平台,努力把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让保险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保护神和坚强后盾。

对几个重要问题的深度探讨

(一)关于车辆保险问题

之所以把车辆保险问题单独提出来,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车辆保险在管理局保费支出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二是车辆在管理局设备管理中一直处于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通过对近几年管理局车辆保险保费支出情况与发生事故索赔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长期以来车辆的索赔率大概维持在20%~30%。出现这种低索赔率的原因,一是管理局各单位的车辆由于维护及时到位,车况运行良好;二是单位管理比较严格,加上司机的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安全意识也较强,导致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车辆在全国来说具有高风险性,但在管理局却是一项低风险资产,车险是保险公司在管理局保险中盈利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局在车辆保险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除保留国家规定必须保的交强险外,其他车辆商业保险取消,在财务上设一个保险基金科目,每年根据一定的比率提取车辆保险基金,实施企业车辆自保;二是与高风险的财产捆绑招标,解决高风险财产保费过高甚至无人问津的问题。

(二)关于引入中介公司问题

为切实降低企业财产保险费用,并且让企业风险充分地分散和转嫁,自2005年以来,管理局通过“我为你提供市场,你为我提供服务,以市场换服务”的手段,先后引入了北京安华保险经纪公司和胜利保险经纪公司两家保险中介公司参与管理局的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管理局的保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保费成本支出进一步降低,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局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整体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我们也看到,在管理局财产保险费用大幅度降低的同时,保险经纪公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受到了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利于管理局的现象可能会逐渐显露出来,如把关不严、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隐性转变立场等都可能出现。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适当考虑引入其他的保险中介公司参与竞争,以确保财产保险工作的服务水平能够高质量地延续下去。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2)

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合同之后,对风险评估报告做出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和大纲,然后派出以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班子,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的核心是针对工程质量保险标的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工作目标,通过将事前预控与事中监控紧密结合,抓住风险源头,公正独立的对项目参建各方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Inherent defect insurance. IMIA Conference. 2001.9.

[2] Advanced diploma in insurance. 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 2004.

[3] Scott E Harrington, Gregory R Niehans.风险管理与保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3)

随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减少,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多。由于其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具有很大风险。我国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而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刚刚兴起,人们对风险管理不甚了解。因此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为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正常开发和使用提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根据项目风险的类别,寻找影响项目正常安全施工及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依据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评估。(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影响后果分析和评估[1]。(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指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防范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因不确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危害和损失。(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指对项目工程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对该风险方案措施进行及时监控,保障该风险能够控制和管理,保障项目安全实施。

2我国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现状

(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差。虽然我国在其他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具备一套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但很多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导致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2]。(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统一风险管理标准,一般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诸多单位参与,这些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工作模式,对项目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不能明确对该风电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3)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不具备有效管理模式。自2006年来,我国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大规模建设。因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不同施工环境下的风电工程项目,风险因素也不相同,因此传统风险模式已不能满足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风险管理与控制举措

3.1决策阶段

该阶段主要针对项目定位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投资进行风险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建设单位要考察该大型风电场项目的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出具文字报告,详细编制工程项目的确定、对资金进行融资和投入、项目的审批程序流程等内容;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施工目标,并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良好依据;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需组织专业人员对该报告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究,并审查该可研报告的经济、技术和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最后相关人员根据审查后的建设性意见进行修改,并上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决策。

3.2施工前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施工图的设计变更、招投标管理及施工合同管理。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应注意以下两点:(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位进行招标,应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设计图纸,保证设计规范、科学、合理。同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设计出现变更,提前做好防范措施。(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时,要科学合理划分标段,避免后期施工阶段各分包单位的扯皮和相互干扰,选择符合招标条件和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设置投标控制价,避免出现投标最低价的单位中标。同时采用科学合理方法进行评标,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确定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按照国家建筑范文规定拟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施工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严谨性,确保合同的正确实施。此外要加强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合同实施,保证合同的正确与及时履行,降低合同管理风险,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能源管理

3.3施工阶段

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的主要阶段,该阶段风险因素包括施工进度风险、施工质量管理风险及周围环境影响的风险,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制定施工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如图1所示),加强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还要注意施工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积极响应“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方针,在确保工程安全零事故的同时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由于大型风电工程规模大,占地面积较广,因此会选择在空旷远离居民的地区修建,这就导致需要占用人民的耕地或林地。在与人民协商占地补偿时,许多人未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漫天要价,组织工程开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因此此过程中须及时与当地人民和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制定合理补偿条款,让政府有关部门对征地补偿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同时要注意各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施工人员的团结和责任心,为工程施工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进度报告进行施工,把施工进度的总目标作为施工目标。在不影响总目标的前提下控制好各施工阶段进度,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保证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工程建设总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台账的全面、清晰、详细,将合同索赔事项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监理单位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监理单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上岗资质要求及合同要求,进而提高监理单位的专业性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施工现场的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对现场的每一道施工程序进行监督,做好防范措施,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不仅保障我国风电工程项目的安全正常实施,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促进经济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4)

一、海上石油专业船舶概况及特点

一般而言,海上石油企业为海上油气生产商,都拥有一条较为全面、专业面向海上油气井钻探、地震勘探、工程勘探、设施安装及维护、溢油处理、货物运输、设施守护、港口作业等工作的专业船队。根据业务性质划分,专业船舶分为为海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船舶、海上油田工程建设的船舶、基础维护等生活和工作船。

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海上石油企业的业务向深水勘探开发和全球化进军,专业船队也必然同比例快速发展 ,其专业船队管理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船舶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加速对工业经济血液---石油的需求,拓宽了深水石油的勘探开发,各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队拥有越来越多高性能高作业能力的各类船舶,船舶规模快速增长。

(二)船舶单一价值较高

海洋石油工业高科技、高投入的特点,正体现在这些与海油石油最直接相关的专业船舶上,其中部分专业船舶单一价值很高。例如,2010年墨西哥湾井喷事故发生沉船的深水地平线钻井船,其价值约7.5亿美元,而中国海油2012年投产使用的深水钻井船981号价值约60亿元。

(三)船舶种类众多

二、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风险分析

三、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保险管理模式探索

随着船队规模和面临风险不断发展变化,海上石油企业制定了运用保险保障风险、保险集中管理、运用自保公司等原则,船舶保险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1)船舶单位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

船舶单位向能源公司(业主)提供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支持服务,收取服务费用。由于经营方式决定,一般来说船舶单位资产负债率较高。一旦发生船舶碰撞、沉没或重大油污等风险可能给船舶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造成严重影响。

船舶保险是保险公司针对船舶的物质损失和对第三方责任等风险设计的转嫁风险的一种特殊商品。船舶单位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而获得了在发生这些特定风险后得到经济赔偿的保障。也就是说船舶单位通过一个可以确定和预期的成本(保费),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或降低了无法预测的重大损失带来的剧烈财务变动。

2) 服务合同要求船舶单位购买相应的保险保障

根据石油行业惯例,能源公司和船舶单位订立勘探开发支持服务合同。服务合同对服务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各自应承担的风险进行了明确划分,明确要求船舶单位承担船舶自身的碰撞、机械损失、火灾、第三方责任及人员风险,并相应购买充分的保险保障。服务合同还会规定,如船舶单位不能及时提供保单凭证,能源公司有权代替船舶单位购买保险,相关保费从服务费用中扣减。

为保障长期稳定的财务状况,并符合服务合同的要求,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制定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保险集中管理政策

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的保险应集中管理。如果舶单位各自安排保险,这种模式虽然较为适应松散的船舶资源管理状况,但是缺点也较为突出,即在某船舶单位出现重大事故,保险赔付率较高的情况下,该单位立刻面临着保险费率大幅上涨的局面或由于保险公司不愿继续承保,船舶单位不得不重新选择保险公司,致使策略不能保持稳定。而保险集中管理,规模效应使得船队保险费率和条件具有较大竞争力,船舶保险费率能够长期稳定趋势。同时由于集中管理,保险赔案的进度管理也大大加强,使船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赔付,较好解决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

(三)运用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

全球大部分海油企业都拥有自保公司。在承保海上石油企业船舶保险业务上,自保公司科学确定自留风险份额并合理安排再保险,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得了自身承保能力和准备金的积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设立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的企业,其自保公司截至2012年在香港保险市场中,物质损失险业务排名第一,水险业务排名第三,具备了中等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自保公司对海上石油企业的船舶风险管理及成本控制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

1、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险策略,有效稳定和降低保费水平

长期来看,商业保险市场呈波动变化。自保公司参与商业保险市场承保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风险,给予商业保险市场积极的信心和承保意愿,从而帮助母公司建立长期的保险策略。在船舶保险市场费率上涨或下跌中,自保公司利用自身积累资金,消化保险费率的波动,既节约保费支出,又可以稳定生产成本,减少因保险市场的波动而影响船舶单位的利润水平。

2、帮助船舶单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自保公司作为海上石油企业的专属保险公司,其经营状况同船舶单位的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自保公司对各船舶单位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同船舶单位、保险市场共同确定保险保障范围、除外责任,并在保险合同中要求投保人加强风险管理的特定义务,积极促进了船舶单位风险管理水平。

3、承保特殊风险

有些特殊的船舶风险如物探设备等,商业保险市场不愿意承保或承保费率非常高。在深入评估风险后,自保公司制定了合理费率,积极承保,帮助船舶单位稳定经营成本和控制风险做出贡献。

运用自保公司被证明是企业合理控制和转嫁风险一条正确的途径。

(四)由使用单一保险市场到细分为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

由于海上石油企业船舶种类众多、面临风险及责任差别较大,从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供来源划分属于船舶风险、能源风险和责任风险。如普通船舶险市场不能承保钻井船运营、建造等能源风险及责任风险,向单一保险公司询价很难获得三个个市场最优报价组合。

海上石油企业根据船队特点,可进一步细分为普通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充分利用了中国普通船舶险市场、亚洲船舶险市场、劳合社及国际能源险市场、国际保赔险市场等资源,优化组合,获得最全面的风险保障和最优的费率条件,并同各主要保险市场建立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模式

从保险市场发展及特点来看,能源保险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香港、新加坡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能源保险承保能力较弱。但香港、新加坡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船舶险承保能力较强,保险条件和费率同欧洲相比具有竞争力。基于不同市场的承保地位和竞争优势,结合公司船队发展趋势,海上石油企业不断同各保险市场探索接触,优化调整再保险模式,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获得不同保险市场的支持并获得优惠的保险条件和费率。

(六)根据船舶单位承受风险能力,确定合理的风险自留水平

随着海上石油企业业务快速发展,各船舶单位财务及风险承受能力也不断提高。在船舶单位财务及风险承受能力提高的同时,海上石油企业对保险转嫁风险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思考定位。对于为海上能源勘探开发生产提供支持服务的船舶单位,保险应当是转嫁重大的、一旦发生公司无法承受的损失风险,如发生船舶沉没,重大油污责任等情况。因此,海上石油企业在过去几年根据公司承受风险能力的提高,持续评估并确定了合理的风险自留额,即保险免赔额。

(七)确定合理的投保价值,充分保障风险

受通货膨胀、汇率变化以及全球船厂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船舶重置价值往往会比投保价值高许多。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和危机又可能会造成船舶重置价值大大低于投保价值。这两方面的变动都会对确定合理投保价值,充分保障风险提出考验。

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经过科学的价值评估,在2008年适时调增了投保价值明显低估的11个钻井平台和18艘普通船舶投保价值,总计提高投保金额超过3亿元。在2009年度,海上石油企业又调低了价值明显高估的8个钻井平台投保价值,总计降低投保金额超过35亿元。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5)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5日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相对独立,它能从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风险。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要求,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因此,借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COSO的ERM框架,使内部审计可以成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概述。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在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四个阶段。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呈现职责范围不断扩大、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完全是顺应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现代事业单位治理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演变。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版)》修正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的运营。同时,内部审计有必要采用一种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过程效率,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种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扩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因此,现代内部审计既要关注财务数据,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经营领域,在指导和监督组织合规经营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人力和资源,参与和改善组织的各项风险管理状况,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风险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发生损失,并致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是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和规避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它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面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事业单位目标制定一直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其在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从而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的《ERM:Trends and Emerging practices conclude》中指出:“在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主要部分,这会影响公司如何被组织委派首席风险长向CEO和董事长报告,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执行。”2005年,罗伯特・R・莫勒尔的《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也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内部审计计划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师要用一个正式的过程来帮助理解风险并尽力将工作集中在高风险领域。”

在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师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环境、识别组织的风险事件、检查组织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评价关键的风险报告,能够使得组织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有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协助组织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组织对风险的报告,达到更好地为组织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不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师不能设定风险偏好,不能对管理层做风险保证,也不能对风险反应进行决策,更不能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包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长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首先从事业单位的风险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

(一)事业单位风险环境分析。环境会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根据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等。

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目标进行风险环境分析,将事业单位运行目标和阻碍运行目标实现的风险系统地加以联系。内部审计首先要列出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和可能阻碍成功的风险因素,可以运用SWOT模型、KSF模型将识别的风险因素逐一列出,并从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角度分析判断风险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析矩阵,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就是指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确定事业单位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保证所有重要的风险都被识别出来。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检查和评估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检查,并提出建议,通过取得的证据来评价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全部识别出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因果关系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估风险级别的适当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所有潜在的重要的风险后,会对这些风险的等级进行测量,也就是对这些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次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并修正不恰当的风险评估结果。

在风险评估的再次确认活动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管理工具和技术分析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有效的计量。评估要注意与事件相关的不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和分析内部审计部门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结论,对风险评估进行再检验,确定其是否恰当。

3、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在风险被识别和评级以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及增加所期望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预先设定的风险偏好,来采纳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四种。

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并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内部审计师在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1)采用此种方法的成本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2)此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程度的大小;(3)是否具有处理风险的技术。

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损失。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4、跟踪与评价风险控制活动。在选择与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以后,管理者就需要实施控制或其他可减轻风险的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整个风险进行控制的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包括:批准与授权、证实、观察、鉴定、协调、经营成果复核和资产实物保全等。

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风险控制活动,并及时评价风险控制效果。内部审计部门要测试这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和调查表法,将测量结果与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超出了限度,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及时将背离结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以便于高层管理者决策。

(三)确保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与沟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功能是将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以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成员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定期的内部报告,将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在事业单位内展示。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管理部门、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并且就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三、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不限于监督和评价,而是扩展到了确认和咨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淘汰。现在,事业单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审计的体系中,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咨询。但是,要严格区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

(二)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而组织的风险管理又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与事业单位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实施建议的“双报告”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兼顾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事业单位负责人报告。职能性报告关系可以使其不受管理层的影响,而行政上的报告关系则能够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进而获得被审计部门的合作,还能够避免有关职能部门的干扰。“双报告”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治理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有效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过程,评估和应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应该适当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顾问、工程师、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满足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成员对事业单位范围内风险和控制有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保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事业单位的风险,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咨询和服务作用。这样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面对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要想有效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IIA“内部审计”定义中文翻译修改说明[J].中国内部审计,2005.9.

[2]王华庆.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张巧良,房亮.内部审计在ERM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

[4]宁静芬.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6)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相对独立,它能从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风险。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要求,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因此,借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COSO的ERM框架,使内部审计可以成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概述。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在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四个阶段。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呈现职责范围不断扩大、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完全是顺应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现代事业单位治理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演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版)》修正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的运营。同时,内部审计有必要采用一种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过程效率,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种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扩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因此,现代内部审计既要关注财务数据,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经营领域,在指导和监督组织合规经营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人力和资源,参与和改善组织的各项风险管理状况,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风险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发生损失,并致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是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和规避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它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面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事业单位目标制定一直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其在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从而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的《ERM:TrendsandEmergingpracticesconclude》中指出:“在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主要部分,这会影响公司如何被组织委派首席风险长向CEO和董事长报告,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执行。”2005年,罗伯特•R•莫勒尔的《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也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内部审计计划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师要用一个正式的过程来帮助理解风险并尽力将工作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在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师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环境、识别组织的风险事件、检查组织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评价关键的风险报告,能够使得组织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有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协助组织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组织对风险的报告,达到更好地为组织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不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师不能设定风险偏好,不能对管理层做风险保证,也不能对风险反应进行决策,更不能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包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长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首先从事业单位的风险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

(一)事业单位风险环境分析。环境会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根据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等。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目标进行风险环境分析,将事业单位运行目标和阻碍运行目标实现的风险系统地加以联系。内部审计首先要列出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和可能阻碍成功的风险因素,可以运用SWOT模型、KSF模型将识别的风险因素逐一列出,并从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角度分析判断风险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析矩阵,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就是指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确定事业单位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保证所有重要的风险都被识别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检查和评估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检查,并提出建议,通过取得的证据来评价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全部识别出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因果关系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估风险级别的适当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所有潜在的重要的风险后,会对这些风险的等级进行测量,也就是对这些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次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并修正不恰当的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评估的再次确认活动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管理工具和技术分析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有效的计量。评估要注意与事件相关的不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和分析内部审计部门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结论,对风险评估进行再检验,确定其是否恰当。

3、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在风险被识别和评级以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及增加所期望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预先设定的风险偏好,来采纳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四种。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并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内部审计师在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1)采用此种方法的成本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2)此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程度的大小;(3)是否具有处理风险的技术。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损失。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4、跟踪与评价风险控制活动。在选择与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以后,管理者就需要实施控制或其他可减轻风险的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整个风险进行控制的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包括:批准与授权、证实、观察、鉴定、协调、经营成果复核和资产实物保全等。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风险控制活动,并及时评价风险控制效果。内部审计部门要测试这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和调查表法,将测量结果与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超出了限度,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及时将背离结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以便于高层管理者决策。

(三)确保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与沟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功能是将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以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成员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定期的内部报告,将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在事业单位内展示。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管理部门、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并且就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三、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不限于监督和评价,而是扩展到了确认和咨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淘汰。现在,事业单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审计的体系中,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咨询。但是,要严格区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

(二)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而组织的风险管理又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与事业单位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实施建议的“双报告”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兼顾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事业单位负责人报告。职能性报告关系可以使其不受管理层的影响,而行政上的报告关系则能够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进而获得被审计部门的合作,还能够避免有关职能部门的干扰。“双报告”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治理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有效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过程,评估和应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应该适当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顾问、工程师、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满足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成员对事业单位范围内风险和控制有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保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事业单位的风险,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咨询和服务作用。这样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面对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要想有效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IIA“内部审计”定义中文翻译修改说明[J].中国内部审计,2005.9.

[2]王华庆.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张巧良,房亮.内部审计在ERM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

[4]宁静芬.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探索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切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这是我们党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是取得高校反腐败斗争新成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在管理和服务中也存在腐败风险,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作为加强高校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高校事业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发展。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内涵和特点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秉持“预防腐败”工作理念,针对可能发生腐败的工作岗位和重点工作环节,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查找确定廉政风险点,评定风险等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和监控对策。根据风险的来源不同,廉政风险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思想道德风险,即由于亲情请托、管理主体自身存在私欲、私利等原因而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偏误,进而可能造成行为失范或职业操守发生偏移,构成“以权谋私”等后果的廉政风险。二是岗位职责风险,即由于岗位职责的特殊性,可能发生在岗人员滥用职权,不正确履行职责或不履行职责,从而可能出现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三是外部环境风险,即管理对象为了达到权力行为结果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的而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从而可能发生管理人员行为失范,构成失职、渎职或“权钱交易”等后果的廉政风险。四是制度机制风险,即由于制度规范不足,工作程序操作性不够强,工作时限、标准、质量不明确,在管理主体履行职权时个人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特别是在权力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等后果的廉政风险。思想道德偏差是导致腐败风险的主观诱因,外部环境影响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客观诱因,岗位职责风险是廉政风险得以发生的前提,制度机制缺陷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条件。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防范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渠道,可分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防范措施,通过制订制度,贯彻执行,检查考核,调整修正等环节,对预防腐败工作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循环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先天的优势。(1)注重预防。将风险管理机制引入廉政风险的管理,明确和充分评估廉政风险的级别和种类,在此基础上构建预警和防范机制,能够及时弥补漏洞,尽早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2)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工作实际,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审批及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点工作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管理范畴,查找评定风险,制订防范措施。(3)注重过程管理。采取预防措施,对管理事项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廉政风险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更早地纠正问题。(4)自我完善。从自己最熟悉的日常工作环节入手,发现最易伤害自己的廉政风险,选择确定最适用的防范措施,确保自己不出现腐败问题。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权力范围和权力行使的程序和方式,化解、转移和降低风险,同时依靠制度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制度执行的规范化和明确化,防止权力主体产生主观偏差或受到客观侵扰。

二、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意义

1.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在反腐倡廉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背景下,用改革的方法和发展的思路,认真解决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建立起反腐倡廉与教学、管理、科研等业务之间的管理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上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表现。 转贴于

2.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就是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工作,是进一步规范干部职工的廉洁从政、从教行为,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力度,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提升反腐倡廉的执行力,强化预防和监督力度,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落实的重要环节,是对党风廉政建设领域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的廉政风险,以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为核心内容,通过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对反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

3.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必然要求。廉政风险由工作职能而生,工作由谁承担,责权就由谁承担,廉政风险也就由谁承担。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依据各部门和各岗位职责、职权的行使流程去查找、防范、控制廉政风险,既有助于理清和明晰各单位、各管理岗位的权责,推动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助于强化各单位、各岗位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增强职权行使的内部监督和制约,从而形成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相融互动,互为促进的关联作用,推动形成“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格局。

4.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关心爱护党员干部的具体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高校反腐败工作应注重抓好防范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各个环节,推进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督促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概率,督促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权力规范运作,防止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从根本上爱护和保护党员干部。

三、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探索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在腐败问题发生之前,在违法、违纪行为尚处在萌芽状态之时,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提前加以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其核心是通过制度来化解和降低廉政风险,同时通过对制度的优化防止主观偏差和客观环境侵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做到四个确保、搞好三个结合,突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着力抓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环节,确保廉政风险管理夯实基础。风险防范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误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防范人人有责。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针对的是岗位,而不是针对个人,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风险。岗位人员变化了,风险依然存在。实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是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不信任,查找廉政风险不是查找工作差距,有廉政风险不是有廉政问题。要努力把查找风险,制订防范措施的过程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化解廉政风险的过程。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8)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安全、质量等问题,给建设单位带来资金风险,给施工单位带来人身财产上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与机会共存,风险的存在并不代表将会出现大型损失,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

一、建筑工程中风险的主要来源

1.人员风险

在建筑工程中涉及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的实施人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如果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给建筑工程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管理人员是对施工中各项要素进行管理的责任人,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认真负责,对施工人员的行为没有进行监督,对施工中的材料和设备没有进行统筹安排,就有可能导致施工风险。

2.环境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期间较长,并且有很多是室外作业、夜间作业和高空作业,很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一旦出现雨雪、高温和大风等天气,就必须暂停施工,使工程进度受到延误,提升成本。同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建筑工程出现资金风险,一旦有关建筑工程的政策法规发生变化,建筑工程就可能出现停工、整改等现象。

3.经济风险

在建筑工程筹备和施工的过程中该你,很可能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使建筑工程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同时投资环境的变化或者通货膨胀,都会使建设单位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二、如何加强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1.加强对施工风险的识别

在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施工企业的领导就应该具备基本的风险管理意识,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识别施工张的风险。在决策阶段,应及时收集与施工风险有关的各种资料和讯息,与气象部门、环保部门等有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警,并将其编入项目进展报告中,组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共同制定风险防范方案。

2.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风险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组织结构不完善而造成的,为了能促进风险管理更好地实施,应尽可能科学对组织结构进行构建和完善。首先,应由市场选择项目法人,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很多地方的项目法人采用的是非市场行为,使建筑工程建设成为一种系统内部行为,这种垄断的管理方式对于风险管理是不利的。其次,应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内审人员的地位,使其能公正地开展工作,并使内部审计走向职业化道路。最后,要通过对制度的应用来保障信息能够在各个部门进行共享,实现信息公开的制度,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确保各个资源能得到更加科学的配置,有效分散风险。

3.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很多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使风险管理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对当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吸收国外相关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将建筑工程中的风险识别、进度管理及保险收费标准等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的科学性、系统化管理。

4.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的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但是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人才,因此,在组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团队的时候,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专门对建筑工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风险并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对风险进行防范。同时,风险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安全标识,学习安全技术,正确使用安全防护措施,使施工人员的行为能够得到规范,从而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安全事故的产生。

三、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人员,我们应对做好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对施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确保建筑工程能保质保量地进行,为我国建设更多的精品、优质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9)

关键词: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Key words: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dynamic risk management;organiz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56-03

0 引言

大型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建设风险高,在实际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施工单位长期沿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对风险进行一次性识别后,制定静态的风险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案,没有认识到大型建设项目的风险是动态变化的,随着项目的推进风险因素、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导致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实际需求。随着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人们认识到风险管理是变化的管理(Change Management),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风险动态的管理的理论、方法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 风险动态管理的组织职能

大型建设项目涉及的组织众多,根据在风险动态管理中的职责,参与单位可以分为直接责任单位和间接责任单位,直接责任单位是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对项目动态风险管理具有决定性的、直接的责任,包括业主、施工单位、监理、设计单位等。间接责任单位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对项目动态风险管理具有影响且承担一部分责任,包括项目投资单位、供应商等。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组织中应包括全部直接责任单位和部分间接责任单位。

1.1 风险动态管理的决策

业主是建设项目成果的所有者和买方,项目的总体目标、验收标准都是由业主指定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是资源提供者和决策者,决定着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和重大事项。因此,在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组织模式中,业主是天然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应由业主负责项目动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制定和管理制度制定。

1.2 风险动态管理的监督协调

根据我国建设行业管理规定,监理单位虽然是受业主委托开展工作的,但具有较强的第三方监督职能,监理单位在确保业益的同时,也应该维护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大型建设项目参与单位的权益,在大型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组织模式中,监理单位承担着风险动态管理的监督协调职能。大型建设项目的风险是动态的、连续的,每一阶段风险因素受到上一阶段风险管理措施的影响,也会影响下一阶段的风险管理,对风险的动态管理应该是连续的,监理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第三方监督职能,督促业主单位做好项目风险动态管理,做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间的沟通协调,确保项目风险动态管理有序进行。

1.3 风险动态管理的执行

在大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是项目施工的主体,也是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直接关系人。按照国际风险管理的惯例,风险管理采用“近因易控”的原则,能够最有效、最方便处理风险的部门应负责风险管理的执行,因此施工单位承担了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执行职能。设计单位是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制定者,应承担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部分执行职能。

2 风险动态管理组织模式

2.1 组织形式

根据风险管理组织的职权和组成,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组织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风险管理小组和风险管理委员会。

①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项目参与单位共同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按照项目进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风险动态管理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风险管理委员会能够整合项目各参与单位的资源,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动态管理。

②风险管理小组。由项目直接责任单位组成项目风险管理小组,作为项目的风险动态管理机构,负责项目风险的动态识别、实时监控和风险管理。矩阵式组织结构形式灵活,其组织、变更、解散都是随着项目进展进行的,各单位选派专业人员参与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能较好地兼顾组织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

2.2 组织人员

①风险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各相关单位本项目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一般由业主单位项目经理担任,在保证委员会风险动态管理决策机构职能的同时,确保委员会做出的决策能够有效执行。

②风险管理小组组织人员。风险管理小组是大型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风险动态管理工作,组长应由监理单位该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对项目风险动态管理工作负责。小组成员由各直接责任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组成,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组成方式。

2.3 组织结构

大型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的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组织结构中,风险管理委员是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议、决策的机构,主席由业主方的项目负责人担任,委员会成员由各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组成。风险管理小组由项目直接单位组成,在运行过程中以横向的单位职能为主、纵向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为辅。信息中心是风险管理小组下的实体部门,应由专职人员组成,负责项目风险动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资料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包括制定项目统一的风险管理规则、编号、语言,及时汇总并保存项目风险管理涉及的信息和数据。

3 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

3.1 职责分工

在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应根据国内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依据项目合同中对各方责任、权利、义务的约定,进行风险动态管理组织搭建和职责分工。

3.2 工作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大型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跟踪和风险应对,这四个过程在大型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动态变化、循环进行的,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风险动态管理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个风险动态管理阶段的循环不仅发生在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在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的四个过程也是循环进行的。风险动态管理就是针对大型建设项目中每一个风险循环过程,进行风险的实时识别、动态管理和积极应对,将项目整体的风险降到最低。

4 案例分析

在某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中,运用了风险动态管理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该医院门诊综合楼是集门诊、治疗、保健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性医疗建筑,建筑面积为132000m2,综合楼建筑高度60.34m,地上13层、地下2层。该项目建设地点在市中心地区,医院对工程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具有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分包单位多、交通组织压力大等特点。为了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交付,施工单位采取了风险动态管理模式,成立了由业务单位牵头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由各参见单位共同组织的风险管理小组,制定了风险动态管理机制。项目计划阶段,风险管理小组经过评估,将重点风险纳入风险动态管理,具体风险情况如表1所示。

项目风险管理小组对以上风险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深入的风险,量化评估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如表2所示。

在表2中,风险损失为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设备租赁费、赔偿金等。例如,一旦发生项目资金无法按时到位的情况,将导致项目停工,将产生较大额度的人员和设备闲置费用。上述风险都是随着项目推进不断变化的,按照风险动态管理的组织模式、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项目风险管理小组采取了风险动态管理的模式,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风险信息动态跟踪。安排专人对涉及动态风险的信息进行跟踪,例如天气情况、周边交通情况、项目资金流转、环保部门限制施工预告等。

第二,风险动态评估。在每周的项目组例会上,安排专门时间段对动态风险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当前施工阶段的重点风险,进行专题讨论和评估。

第三,风险动态预警。当某项风险的概率突然增加,或对项目当前阶段影响程度很大的,项目组将及时向各单位发出风险预警,并安排专人应对。

第四,风险动态应对。当风险发生后,项目组将成立专门的应对小组,按照预案进行风险应对,并根据风险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在项目组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开展的情况下,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没有发生经济风险、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由于周边交通影响,发生了工期延误和建筑材料延迟;由于高考期间环保部门的临时管制措施,项目临时停工五天。上述风险对项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小于理论值。施工单位同期执行了某综合商业大厦项目,其规模、工期和医院门诊综合楼项目比较接近,商业大厦项目没有采取风险动态管理机制,该项目风险直接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从风险管理的效果来看,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 结语

本文针对大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风险管理需求,结合国内建筑行业风险管理现状,搭建了跨组织、跨专业、协同合作的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组织模式,对风险动态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组织人员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某医院门诊综合楼项目的实践,证明风险动态管理机制能够实现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动态跟踪、动态评估和动态应对,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马秋柱.海外工程风险动态管理与风险预警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10)

1前言

公路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属于强制保险内容。但大部分项目,由于对保险管理工作缺少认识,对保险管理不重视,往往是出险后才想起保险索赔,项目缺乏风险防范能力,索赔工作不到位,不仅项目施工损失加大,而且应索赔的权益无法获得。

2保险管理

保险管理做为项目管理的基础,重点是保险培训教育、工程风险防范、索赔。

2.1重视保险培训教育,提高项目全员保险意识

2.1.1保险机构的专业培训

为了减少损失,提高被保险人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险合同签订后,保险公司会不定期组织项目部、业主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培训,重点是保险条款的解释、风险防范的措施。但项目部参加保险培训往往流于形式,项目经理、总工基本不参加,而参加培训的人又不安排进行保险管理工作,保险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故项目经理、总工等领导及保险工作具体管理人员对保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参加专业保险培训很有必要。

2.1.2项目保险管理小组培训,吃透保险合同

项目进场建设开始,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保险管理小组,小组人员由工程、财务、机电、物资等专业人员组成。项目保险管理小组主要工作是对项目部基层单位保险培训教育、宣传,对项目各个工程包括工序、操作流程等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出险索赔等。小组成员的培训重点是保险合同的学习、风险防范能力、索赔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培训的目的是吃透保险合同,培养较为专业的工程保险管理人士。保险管理小组还应制定出项目施工风险防范细则、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解释明细、索赔流程等管理手册,便于实际操作。

2.1.3对基层进行保险培训教育及宣传,提高全员保险意识

保险管理工作与整个工程切身相关,提高全员保险意识是根本。保险管理小组对基层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宣传保险管理,重点是保险范围、风险防范要点和措施、规范风险工程原始资料填写等,提高全员保险意识,对降低工程风险至关重要。

2.2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

项目保险,很多人狭义理解为出险索赔,认为有保险公司赔偿,防范不防范无所谓。其实,保险条款规定只赔偿直接损失,但大多数出险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保险公司能赔偿的远低于实际损失。故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是保险管理的根本工作。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首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对风险进行控制。工程建设风险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二大类型。两种风险既各自独立发生,有时也相互影响。人的建设活动能够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的开发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反之自然灾害能加剧人为风险,如南方雪灾冰灾过后,建筑材料猛涨价造成工程预算失控。

2.2.1自然灾害风险防范

自然灾害在建工险里是指:地震、风暴、洪水、山崩、地面下陷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强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破坏巨大,情况多样,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具有复杂性、难度大的特性。故项目施工管理中,应对工地地质情况、气候、河流、山体等进行详细地调查,并经常与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河道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交流,对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自然灾害防范措施。例如笔者所在项目,有十座桥梁、九公里路基位于河流区域,河流为季节性河流,且河道狭窄,历史洪水瞬时流量大,洪水危害极大。为此,针对工程特点和河流特性,项目部制定了桥涵、路基特殊施工措施。水季节期间制定了防洪预警机制、防洪措施、洪水后工程抢救恢复措施等。2007年河流共发生7次洪水,但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下,无一人员受伤、施工机械设备无一冲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水对工程的危害。当然,在现阶段,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完全防范是不可能,保险管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是相对的,多时候依赖个人能力。如果整个公司建设一个风险防范的交流平台,综合多个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和案例,取长补短,广思集益,才能更好地加强项目风险防范能力。

2.2.2人为风险防范

人为风险指由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伴生的其它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间接引起建设工程经济损失的风险。建工险规定只有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失才能赔偿。意外事故指不可预料的以及被保险人无法控制并造成物质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突发性事故,包括火灾和暴炸。意外中又有必然因素,是否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未消除等都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应对各项施工过程详细分析剖解,包括施工工艺、人员、机械以及外界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如采用架桥机架桥,应对架桥机、航吊、运梁车进行检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技术交底和检查身体是否良好,梁片、支座安装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运梁道路是否畅通,以及是不是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均无异状才能进行架桥施工。常说的防微杜渐,正是人为风险防范的精辟概括。很多时候所谓的意外事故是因为不注意风险防范,对各种隐患摸不准吃不透,事故必然发生。至于非意外事故不属于建工险的范畴,如施工机械装置失灵、原材料缺陷、违规操作或工艺不完善等造成保险财产损失,这些更应该重点防范。辨识、分析风险源,消除隐患、规范操作,做好非意外事故风险防范,能有效规避、防范甚至杜绝非意外事故风险。

2.3索赔工作及时,现场勘查详细,原始证明有说服力

2.3.1出险通知

出险后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通知。报案应对出险情况、主要原因分析、受损情况进行阐述,并应对索赔进行预估(不做为赔款依据)。有些项目出险还要求通知保险经纪公司,个人认为保险经纪公司做为中间人,对建工险理赔专业度、忠诚度和热情度均不如保险公司和项目部,理赔工作掺和第三方,工作更难。故现阶段,索赔工作最好由被保险人直接与保险公司交涉。在报案通知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受损现场,保险管理工作人员还应及时收集以下索赔单证:(1)保险财产核损清单;(2)工程量清单;(3)受损部位单价分析,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单价;(4)受损工程人工、材料、机械等能证明有关损失金额的单证、票据;(5)受损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出险前原受损部分)、施工图;(6)气象灾害证明(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火灾(消防部门提供)、盗窃险情(公安机关提供);(7)事故现场勘查报告、照片资料。(8)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医疗费用发票及清单(涉及第三者责任);(9)权益转让书(损失原因涉及其他责任方时)。

2.3.2现场勘查

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一般在48小时到达现场查勘。项目索赔人应先向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及早提交索赔单证,便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现场查勘有针对性,查勘效率能大大提高。现场查勘工作至关重要,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对受损现场充分了解,对索赔清单上各项细目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一一查对。索赔细目和索赔工程数量应在现场确定。受损工程的单价如能在现场明确,最好在现场确定。现场查勘工作的要点是细致再细致,耐心再耐心,对应得的权益一定要敢于争取,并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

2.3.3赔偿商谈

索赔的过程中,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该定位比保险查勘人员更专业。尤其是各项受损工程的构成、计算方式、单价分析,索赔人员清楚了解,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据理力争,争议较大的地方逐一分析。现今建筑工程一切险的条款比较粗犷,建工险的构成比较模糊、笼统,各个条款颇有争议。故在谈判中,应抓住条款内比较模棱两可的字句,索赔工作尽可能往己方有力的方向走。如建筑工程一、除外责任中有一条:非外力引起的机械或电气装置的本身损失,或施工用机具、设备、机械装置失灵造成的本身损失。何为非外力,保险条款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理解为除机械本身原因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可以在索赔范围。对此,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只有对保险合同条款的深入了解,加上己方更专业的工程知识,在谈判中才能占据有利地位,索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对赔偿金额差距比较大,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很少诉诸法律。因为诉诸法律不一定能保证被保险人的权益,当然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影响更大,所以一般都是协商解决。协商解决都是双方互相让步,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另外,索赔单据及时收集整理对索赔谈判工作起很大作用。原始证据充分,说服力更大,索赔率更高。在索赔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保险公司的赔偿是补偿性的,被保险人不能从保险索赔中获利。故索赔过程中,强调依法索赔的原则,索赔的单证等资料应真实、正确,索赔理由充分、合法合理。2.3.5赔款索赔谈判完成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要签订保险财产核损清单,现场查勘赔款工作完成。赔款通过财务往来。

3保险其他注意事项

(1)保险期限的延伸扩展:一般保险合同都有保险期限延伸扩展,项目可针对自身情况,采取是否延伸扩展保险期限,对自动延伸扩展条款要注意及时行文通知保险公司。

(2)变更较大工程项目扩大保险:对变更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扩大保险,避免变更项目受损无法索赔。

(3)加强对建筑工程一切险外其余保险种类的管理工作:如工程机械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材料上涨风险承担等新型险,能有效转移规避风险,降低项目施工风险。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篇(11)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目前风险防控意识尚未在寿险行业内真正形成,在业务发展上,注重规模速度,强调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改善。在发展战略上,为达到暂时优势,注重短期行为,忽视长期隐患。在执行制度上,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对易发生风险的业务部门,“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原则”现象仍然存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坚持唯业绩唯保费论英雄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理念淡漠,如不加以改进,将贻害无穷。

二是风险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手段单一。风险控制制度尚不健全,对业务操作人员的责任和权限缺乏有效控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具体的防范措施,重要部门和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轮岗换岗制度难以落实到位,个别部门、岗位之间缺乏有效制衡的约束力,容易造成风险隐患甚至诱发腐败。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对决策管理层和同级部门负责人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导致“控下不控上”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普遍缺乏科学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形成数据集成,不能对保险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开发和利用,导致保险业务经营缺乏数理基础和有效依据,加剧了未来经营风险。

三是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寿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核心业务管理、投资管理,也包括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法律事务的管理,还包括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而在我国,能够领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都显不足,培养和引进工作亟须加强。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对自己行业、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还做不到全面了解,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也比较陌生。

2.完善寿险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我国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内容是,深刻把握寿险行业的运营规律,依据公司科学的经营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构建包括信息系统、预警系统、评价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司的风险容忍度,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使公司在可接受的风险状态下,始终运行在持续、稳健经营和良性、有效发展的轨道上。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董事会作为风险管理系统的最高机构,对各种风险最终承担责任。管理风险是董事会的第一要务,要在董事会授权下建立风险控制委员会或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整合各类业务检查以及内审、纪检监察、事后监督等再监督形式,构建“大监督”格局,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统一整合各类风险管理资源技术,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同时明确内部风险控制责任。风险控制涉及到所有管理行为、服务行为和业务行为,涵盖了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覆盖了所有部门和岗位。同样很重要的是,必须配置相应的专业人才。如首席风险执行官的设立就是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大的变革。首席风险执行官(CRO)与首席执行官(CEO)、财务总监(CFO)同为公司的高管,并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CRO作为最高层的战略规划团队中的一员,他经常向CEO汇报。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独立地、直接地向非执行董事或董事会汇报。CRO不仅肩负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总职责,还负责与监管当局保持联络。他可以协调各运营部门,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