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专业调查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21

大学专业调查

大学专业调查篇(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迅速,未来发展潜力仍旧巨大,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在校空乘专业学生带来非常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对于空乘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就业去向、就业待遇、就业满意度等方面,较少从空乘大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调查。本研究从空乘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进一步来探讨空乘专业在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空乘专業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借助问卷星的网络平台对空乘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展开调查,共调查大学生30人,其中男生4人,占比13.33%,女生26人,占比86.67%。

从“对国内各航空公司和机场是否了解”的调查来看,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基本了解”(占比60%)。“认为自己在航空公司面试的优势”的调查结果集中在“素质修养”、“亲和力”和“表达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面试时,你认为航空公司最注重你的因素”选项中,“外形外貌”以56.67%的占比远高于其他因素。“网上搜索”(占比86.67%)排在“了解航空公司面试信息渠道”选项的首位。而“面试中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是”选项中,“外形外貌”(33.33%)、“表达力”(26.67%)、“专业知识”(20%)、“亲和力”(20%)四个选项相对平均,也说明学生的差异化比较明显。

在“你主要看中航空公司的”选项分布中,“工资福利”(30%)、“地理位置”(30%)、“工作环境”(26.67%)也相对较为平均,说明学生工作的动机较为分散,“工资福利”不再是唯一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校期间,你的民航英语成绩”选项中,70%的学生英语成绩为“中等”。“你目前已拥有的证书”选项中,“英语二级”占比73.33%排在首位,“英语四级”占比46.67%排名第二,而“计算机等级证书”、“安全员”、“安检证”等所占比例都很低,说明学生在校期间考证的需要并不多。“你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选项中,76.67%的空乘学生选择“可以简单的进行表达”,“可以很流畅表达”的学生占比不足10%。“体能测试中,800米或1000米对于你来说是否困难”选项中,73.33%的学生选择“不困难”选项,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良好。“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怎样”的选项中,93.33%的学生来自于“普通家庭”。“同学比你先找到工作,是否会给你就业带来影响”的选项中,绝大部分同学选择“无影响”或“影响很小”,客观地说明空乘专业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学生并不为就业发愁。

“你期望初次就业的薪水”选项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初次就业的薪水要求并不算高(如图2所示)。“你会选择的工作类型”选项中,63.33%的学生选择“工作难度中等”,希望“工作很有挑战性”和“很轻松”的选项所占比例都很少,由此也可看出当代学生对于岗位职责的要求并不算高。“你希望未来就业的航空公司是”选项中,“国有知名大型航空公司”(43.33%)和“地方知名航空公司”(50%)所占比例相近。

“你希望未来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地点”选项中,“离家越近越好”选项占比56.67%排名第一,“环境优美的地方”占比26.67%排名第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工作对于未来生活的便利性和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如果你不准备从事空乘行业职业,是因为”选项中,学生对于未来出路的选择比较分散(如图3所示),就业趋势的分散也说明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大学专业调查篇(2)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50-02

收稿日期:2011-11-0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GPA115068)

作者简介:徐晓燕(1975-),女,山西神池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余卫华(1962-),男,湖北黄石人,教授,博士,从事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文献综述

1学习风格概念

学习风格及其相关理论来源于心理学,但近年来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却已超越了心理学的领域。Keefe把学习风格定义为是人的一种“认知、情感及生理特征,能相对稳定地表明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互动及适应方式”[1];Scarecella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的认知和互动模式,它影响其感知、记忆及思考方式”[2];Ehrman & Oxford把学习风格定义为是“偏好或习惯性地接受和处理新知识的方式”[3];Kinsella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吸收、处理信息以及获得技能过程中自然而然所使用的习惯性的方式”[4]171。

综观前述关于学习风格的定义,其中有如下几个相似点:首先,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它不易被察觉而且是无意识的;其次,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即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最后,学习风格还具有独特性,因此学习风格也是可以被测量的。

2学习风格的类型

(1)杜恩夫妇关于影响学习风格形成因素的分类

美国学者杜恩夫妇是学习风格研究领域的先驱。杜恩夫妇把影响学习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4类,即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社会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上世纪80年代,他们又在其中增加了第5个因素,即心理因素。

(2)Oxford的学习风格分类

Oxford认为,影响学习风格形成的因素中有彼此相关的4个主要方面,即情感、认知、心理及行为,学习风格可分为3类,即认知、感知及个人型的学习风格[5]。

(3)Reid的关于学习风格的分类

Reid认为,人们一般会通过不同的感知渠道来学习语言,所以他把学习风格分为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体验型、个人型(即偏爱个人独自学习)和小组型(即喜欢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等6种类型[4]205。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题

本研究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第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何?

第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性别差异状况如何?

第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与他们的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状况有何相关性?

2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82名非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的大学生,其中男生87名,女生95名,来自同一所大学的6个平行班,且所有被调查者均来自同一年级。

3调查工具

本调查使用了两种调查工具:其一是被调查者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其二是由Reid[4]202设计的感知学习风格问卷调查。问卷中的所有问题均被翻译成了汉语。问卷采用5分制,即从最不同意到最同意等分为5种。

4调查步骤

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被调查者均认真填写了问卷,然后由调查者对所得数据采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分布状况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首先,从表1中的数据看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最喜欢触觉型的学习风格,而体验型的学习风格是他们最不喜欢的。

其次,各类学习风格中的分值相差程度均不大,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多样的学习风格。

第三,学生最喜欢触觉型的学习风格,表明他们喜欢通过动手做笔记来识记新知识;个人型学习风格位列学生喜欢的学习风格中的第2位,说明学生也偏好独自学习。

第四,视觉型及听觉型学习风格位列学生喜欢采用的学习风格中的第3及第4位,这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也是相符的。

第五,学生把小组型和体验型学习风格排在他们喜欢采用的学习风格的最后两位,这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长期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就养成了在课堂上不喜欢发言或提问的习惯,所以也不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角色扮演等活动之中去。

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风格的性别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男女生的学习风格按其喜好的程度其分布状况如下:男生依次为触觉型(3790805)、个人型(365977)、视觉型(3618391)、小组型(3526437)、听觉型(351954)及体验型(3331034);女生依次为触觉型(3857895)、个人型(3551579)、听觉型(3482105)、视觉型(3435789)、体验型(3433684)及小组型(3324211)。

男生把体验型列在最后,表明他们不喜欢参与角色扮演一类的课堂活动;女生把小组型排在最后,表明她们不太愿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

为了进一步比较学习风格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还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学习风格在性别上的差异(如表2所示)。

如表3所示,个人型、触觉型及听觉型学习风格与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间呈正相关性,小组型及视觉型学习风格与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间呈负相关性。依据分析,个人型学习风格最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而小组型最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

四、结论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己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的认识。不论学生还是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所以教师应了解各种学习风格的特点,应把有关学习风格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及其特点,同时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关于学习的建议。教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喜好,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或尝试采用自己不常用的其他学习方式。

其次,学生也有必要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以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关于学习风格的意识。作为学生,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是无意识地使用某些学习方式的,这些学习方式也可能正确,也可能欠恰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借助测量工具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中的优势与不足。

大学专业调查篇(3)

加强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为此,我们向本校针推专业本科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实践教学问题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表1显示,认为实践操作较适用于技能教学(86人,87.8%);认为实践操作较适用于临床课教 学(83人,84.7%)。

表3显示,大部分(86人,87.8%)认为临床实习 岗前培训有必要。

表4显示,认为临床实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理论知识不扎实(52人,53.2%),其次为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差(25人,25.5%)。

表5显示,认为较适用于实习教学的教学方式为临床案例(83人,84.7%)。

3 讨论

3.1 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基本技能 目前中医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及临床课程,尤其是一些操作技巧、检查手法、临床实例、解剖部位等,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单纯用讲授法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领会,不便于记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调查表明,针对技能教学运用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快的使学生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临床实习乃至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临床课程的教学,案例教学法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汲取诊疗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强化正确辨证方法,从而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很有帮助。技能培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技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即获得较扎实基础,而不应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调查表明,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教学中技能性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比例约为3:1~4:1,显然不能满足技能教学的要求,应进一步调整。调查表明,改革技能课考试办法,摒弃以往的以笔试问答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以临床实际操作或实验操作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对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而技能课考试中笔答试卷和技能考核较合适的分数比例为1:1。

3.2 加强临床实习,提高临证辨析诊疗能力

大学专业调查篇(4)

一、数据调查

带着了解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认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生的目的。笔者于2015年9月旅游系对本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的所有2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专业认知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专业选择”、“专业教学”、“实践/实习”、“专业工作”四个方面设计了30个问题。同时对丽水学院本专业的在校学习学生和在酒店、景区等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发放。对于在校学生采用的是到学生上课教室,现场说明,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对于在酒店实习的学生,采用邮寄问卷给酒店实习小组长,由小组长发放并回收的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70份。调查覆盖了旅游专业所有学生,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85%。填写问卷的男女生比例为123:47,一、二、三、四年级的比例为29:62:18:59。

二、调查分析

(一)对专业及选择的认知

据调查问卷统计得知,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部分不是第一志愿选择本专业。高考后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占41.1%,第二志愿的占46.4%,有12.5%的学生是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专业时,47.6%的人认为旅游专业是个有意思的专业,有37.6%的人对旅游专业并不了解,有23.5%认为旅游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

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后,45.9%的同学认为现实的旅游专业比预想的差,37.1%%认为和预想差不多,10.6%%认为比预想的好。从分布上看,大一的学生认为现实比预想差的人占了20.1%,大二、大三、大四的此项比例分别是49.2%、66.7%、49.1%。总体而言,随着年级的增加,同学们对专业越来越不认可。

(二)对专业教学的认知

对课程性质的认知方面,4.7%的同学觉得很满意,44.7%的同学觉得较满意,38.2%的同学觉得不太满意,并有4.1%的同学非常不满意。满意的原因在于课程有意思,老师比较好等方面;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认为课程设置太杂、太散,部分课程和专业不相关,同时理论性的东西太多而实践性的东西太少,实用性不强,课程专业性不强,学的不够深入。11.1%的同学认为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高,67.6%的同学认为一般,14.7%的同学认为很低,6.5%的同学选择不知道。

对课程数量的感受方面,44.1%的人认为是合理的,21.8%认为太多了,10%的人认为太少,而16.5%的人表示不知道。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66.5%的人觉得是合理的,33.5的人认为不合理。大一的同学认为专业课和实践课太少;大二的同学认为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连贯性进行安排。大三的同学认为大一大类招生导致大三课业积压,大三理论课程太多,大一课程与专业不相关;礼仪、调酒等课程学的太迟,且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大四的同学都未对此问题表明原因。

(三)对实践、实习的认知

对于实习的旅游企业类型,32.1%的同学认为应该在酒店,34.1%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旅行社,24.1%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景区,9.7%的同学觉得应该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可见,各方向的旅游企业都有大致相当的同学想要去。

对于本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半年专业实习,49.4%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19.5%的同学觉得必要性一般,19.8%的同学觉得没有必要,不到11.3%的同学没有倾向性。半年专业实习的安排时间,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设在5、6、7三个学期,比例分别是26.1%、26.7%、23.6%,这样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没有毕业的压力,可以很好地检验所学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向。个别同学选择在第1、2学期实习时觉得应该先了解工作再学习,方向更明确。而9.9%的同学选择在第8学期,主要是认为这样已经没有学习的压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实习。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鉴于同学们进入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盲目的选择,或者是调剂的结果。旅游管理的专业教育的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显得艰巨,不仅仅是要教授同学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培养专业认同感,然同学们喜欢旅游专业,热爱旅游专业。在四年的专业教育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宣传和专业认同感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任务不同,通过单独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将专业认同感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中等方式,使同学们能时刻保持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使学生们形成良好多专业素养。

(二)依据学生需要优化课程和教学

首先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选择符合人才培养定位、技术性强的课程,并强化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使课程能形成相关课程群。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选择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效果,使同学们真正做到学一门课,掌握一门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成分,通过实战式的教育,让同学们真实感受现实的专业情景,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三)强化专业技能实习

大学专业调查篇(5)

1.1实习单位不能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实习机会而导致的实习专业不对口

企事业单位在实习生的专业岗位安排方面不够重视,只有3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而62.7%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对口或部分对口。这样会致使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不能充分展现才能,不能有效学到应有的经验和知识。调研中有45.4%的学生觉得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的落差会影响实习意向。而学生实习薪资过低已是常态,许多大学生在实习单位被作为“廉价工”,为了获得更好的薪资,有些实习生会选择一些与专业不对口的岗位。

1.2高校对学生实习统筹规划不够而导致的实习专业不对口

高校一方面缺乏与实习单位缺少沟通,另一方面在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不够导致学生实习时对专业学习帮助甚少。调研中只有2.4%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实习中的应用程度达到80%~100%。有些学生希望学校能帮助安排实习单位,也有学生渴望自己找实习单位,学校大多情况下不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处理。此外,学校对学生实习没有严格要求,只要有实习单位的盖章就算是实习,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而且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基本未安排实习监督员到实习单位进行检查。

1.3大学生本人对实习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实习专业不对口

在实际的谈话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受家长、学长、社会等因素影响直接忽视实习、放弃实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考研或者公招培训上,导致实习与就业能力的其他提升存在冲突。没有实习规划和实习实践,没有实习专业对口与否的切身感受,等于缺失了确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实习专业对口与否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

2改变大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现状的对策

大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问题已凸显,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结合的区情,提出以下对策。

2.1高校要加强实习引导与监督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在校内要提高实践课所占比例,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务操作,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避免学生实习时出现“学无所用”的现象。此外,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同社会需求相结合,做学生实习统筹时,校方要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的实习信息,同企事业单位做好协商工作,使学生能够找到对口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在实习监督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督,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不定期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加强监督力度,提高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

2.2大学生要重视实习,主动提高专业技能

学生在校期间要了解社会需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一专多能的市场需求。同时,要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实习生要提前预习好实习制度,做好实习准备。

2.3实习单位应提高社会责任感

的企事业单位要重视实习生,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为单位招揽人才提供翔实的参考。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单位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实践本领与社会经验,帮助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实现企业服务社会的价值。

2.4避免实习时间与其他提高就业能力时间的冲突

通过调研后,笔者认为提前实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实现实习效果的办法。学生的实习期可以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提前实习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实效建议,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此外,对于有考公务员、考研想法的学生,此举可以避免时间上的冲突,做到两不误。同时也符合很多学生希望在就业前多次实习和延长实习时间的意愿。

大学专业调查篇(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09-04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尽管我国在高校招生上进行了大类招生改革,但大多数高校仍是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的学校,学生在进校两年后也要选择专业。按专业学习仍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近些年,由于大学排行榜社会影响的加强,加剧了我国高校的“分层化”,很多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先选学校,后选专业。受制于高考分数,相当多学生为了进心仪的高校,在专业选择上就比较迁就,甚至不考虑自己的意愿和合适度。因此,进入高校后,学习受到极大影响。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提出适合的改革意见,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点之一。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整体情况、群体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出大学生专业学习现状,为提出适恰的教育措施奠定基础。

1 调查设计及实施

1.1 调查工具设计

调查问卷的筛选修订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和鉴别,并通过访谈十几位大学生以及与其他学者进行讨论,最终选择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并结合实际加以修订。

秦攀博将专业认同分为四个维度,即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其中,认知性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它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情感性是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行为性是指由于对专业产生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而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行为;适切性是指个人与专业的融合程度,即自我与专业的同一程度[1]。

笔者认为,秦攀博的研究尽管整体上具有较高信效度,但在测题选择和描述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在测题的描述方面进行了以下修订。

第一,测题“总体上我了解我所学的专业”,与“对自己的专业是否了解”重复,故删除;第二,测题“我对所学专业有比较正面的评价”、测题“我对所学专业产生了积极的感情”与测题“总体上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考虑到测题的简练性,三题改为一个测题,即“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第三,测题“专业课我能认真听讲”,反映专业认同在行为性上的表现,但是笔者觉得“专业课我都认真听讲”更能表达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而做出的行为反映;第四,测题“我具备较好的专业思维”中,“专业思维”一词的表达上欠妥,所以笔者将测题改为“我能用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力去看问题”;第五,测题“我的性格和该专业匹配”,笔者觉得将测题改为“我的性格适合该专业的学习”,这样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第六,在专业的适切性上,测题“所学专业能够体现我的特长”和测题“我学习该专业感到很轻松”,笔者认为将它们分别改为“我的特长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发挥出来”和“学习该专业我感到很轻松”,这样在意思表达上更加合理。

在经过删除和修改后,最终确立了本调查中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共4个维度,20个题项。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点计分方法计分,要求被试从“5-非常符合”到“1-非常不符合”进行评定。

1.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采用SPSS软件分析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测量指标来检验各因子内部一致性,以分析问卷的可靠性与一致性。专业认同全量表的系数为0.875,其中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的系数分别为0.726、0.876、0.849、0.789。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65~0.7为最小可接受范围,0.7 以上相当好,0.8 以上非常好。所以,本问卷的信度较高。

在本研究中,首先,运用AMOS18.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20个题项4个因素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结构模型进行拟合。经过分析发现,该模型的拟合指数为:=2.55

表1 修正的总和模型拟合指数(专业认同的维度)

GFI IFI TLI CFI RESUM

425.242 167 2.55 0.932 0.962 0.954 0.961 0.044

1.3 样本选择

以浙江省6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总样本,在其中选择12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回收问卷1071份,有效问卷为1029份,有效回收率达85.75%。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2。

1.4 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问卷由大学生分散或集体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测试之初,研究者讲解指导用语,明确问卷的保密性和学术性。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和AMOS18.0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数据结果,选取了36名大学生做了相关的访谈调查。

表2 研究对象调查信息

调查对象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427 41.6

女 602 58.4

专业 文科类 506 49.4

理工科类 523 50.6

大一 223 21.7

年级 大二 299 29.1

大三 267 25.9

大四 240 23.3

第一志愿 586 56.7

专业选择志愿 服从调剂专业 168 16.5

转专业成功 64 6.2

非第一志愿 211 20.6

其次,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考察因素间相关,且相关均为显著,两两相关系数在0.540~0.76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不可互相替代;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728~0.90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与总体概念一致。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大学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分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及专业认同整体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平均数分析,问卷平均分为2.66,略低于中值3分。总体上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各个维度来看,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性相对较高,适切性相对较低,也可以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更多地表现在对专业的认知上,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相对较少。且较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性格特征不是非常匹配,在数据上表现为专业认同适切性相对较低。

表3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2.9459 2.6477 2.6871 2.3868 2.6659

笔者认为,这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学校学习和行业实践脱节的现实。由于缺少切切实实的专业实践,专业情感投入缺乏实践平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专业实践体验,因此,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对专业的认知层面。从更深一层讲,由于缺乏专业的情感投入和行为实践,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是肤浅和平淡的,这种表面的认识很难和自身需求发生共鸣,导致学生在专业适切性维度的自评分中表现出较低的均值。

2.2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以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及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志愿作为自变量,进行了交互性分析,但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文中将从性别、年级、专业选择意愿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专业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检验,分析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如表4所示,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整体情况和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4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性别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男 2.4563 2.7478 2.7777 2.9973 2.7463

女 2.3455 2.5873 2.6266 2.9165 2.6155

Sig. 0.003** 0.001** 0.001** 0.070 0.001**

(注:*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男女大学生的这种专业认同差异,笔者将专业划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大类,分别分析文科和理科中,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

对文科生性别差异的分析发现,在文科生中,专业认同的情感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情感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均值分别为2.77和2.58,Sig.为0.009,小于0.5。 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除了适切性维度外,专业认同总分和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表5 理科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性别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男 2.4764 2.7378 2.7678 3.0075 2.7465

女 2.3253 2.5673 2.5867 2.8971 2.6255

Sig. 0.004** 0.012** 0.007** 0.097 0.004**

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理工科学生中男女学生的得分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笔者试图用性别的社会期望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性别的社会期望效应指的是社会普遍认为男生的动手能力更强,更善于逻辑推理,更加适应理工科类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工作;而女生具有更好的语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更加适应于文科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表现在专业认同的分数上具体是理工科的女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相对于男生而言更低。而且,从学生选择专业的比例而言,男生选择理工科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女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社会期望效应相呼应。

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的专业种类明显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很多女生在高中选择理科,只是因为在升学时可以有较多的大学供其选择,进入大学之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情感上和就业意向上并没有太多心劲儿。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分析中,笔者已经得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普遍停留在认知层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在专业认知上的差异,而在专业情感、行为性和适切性方面均不表现显著差异。

表6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比较()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大一 2.5557 2.7180 2.7874 3.0071 2.7661

大二 2.4661 2.6273 2.6867 2.9665 2.6856

大三 2.2958 2.6476 2.6569 2.8770 2.6360

大四 2.2353 2.6074 2.6569 2.8770 2.5960

Sig. 0.000*** 0.412 0.121 0.254 0.01*

3)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专业选择志愿差异。不同专业意愿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这里,笔者同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梳理。结果如表7所示,不同专业选择志愿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7 不同专业选择志愿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总体情况

第一志愿 2.3357 2.5170 2.5665 2.8464 2.5654

转专业成功 2.6463 3.0481 3.1374 3.2873 3.0265

服从调剂 2.1145 2.2754 2.2754 2.6951 2.3643

非第一志愿 2.4057 2.8077 2.7672 3.0171 2.7557

Sig.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学生进行转专业,意味着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对转入专业的全方位审视,相对于入学前的专业选择认知更加成熟和理性,也受到更多的指导,学生也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转入专业对自身的切合性,在数据中表现为更高的得分。对于调剂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该专业的“非自愿性”,导致对该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以第一志愿选择专业的学生和非第一志愿选择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有点出乎意料,细细品味,又觉得有其合理之处。当前,由于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行业、专业的认识教育,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的时候,更多的是参考、依据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选择,自己对专业缺乏认识,尽管如此,他们对自己的第一志愿专业总是报以相对于第二、第三志愿专业更多的期待,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这种相对高的期待在专业学习的现实面前也带来了更高的失落,因此在数据中,第一志愿录取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反而低于非第一志愿录取学生。

3 结论

1)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并且,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主要停留在认识层面,情感和行为维度的专业认同分数相对更低。

2)男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理工科学生中的得分变异。理工科女生专业认同度比男生低很多。

3)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认知性因子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专业认同总体情况来说,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认知性上,大一、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

4)不同专业选择意愿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及其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转专业成功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高,调剂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低,非第一志愿录取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第一志愿录取学生。

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在实施大类招生,高校也尽可能地给大学生多次转专业机会,但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我国大学,在教育中,必须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着力关注,采取多种措施,不仅在认知层面上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更要在情感层面上提升其专业认同度,这是造就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大学专业调查篇(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 Status for Female Undergraduates of Nursing Speciality. Liu Haijuan. Nursing Department of Northern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 statu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s for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 of nursing speciality. Methods 513 female undergraduate were investigated by SCL-90 and questionaire of basic information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Resul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otal score in SCL-90 and the six factors such as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and psychosis-like symptom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national young norms. The difference h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0.01). The three factors score of sen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ear and paranoid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young norms(P>0.05). About 14.6%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midrang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onclusion Learning pressure, personality characters, the negativity life event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a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Key words】 Nursing speciality; Female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女生,缺乏与男生交往,而且社会上存在着对护理专业的偏见。护理专业的女大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2005年期间,我们对本院护理系513名女大学生名学生进行了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工作。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护理系在校生,共发出问卷535份,收回有效问卷513份,回收率为95.9%。其中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6人,三年级168人,四年级111人,五年级29人;调查对象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38岁。

1.2 调查工具与方法 调查采用心理卫生评定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年级、来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专业满意度、自觉学习压力、同学关系等。采取群体施测方式,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接受调查,让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 独立作答后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后剔除无效问卷,将数据录入电脑,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护理专业女大学生SCL-90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平均总分为142.11±45.35,总均分(总症状指数)为1.58±0.50。将本次调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1]比较,SCL-90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的分段统计分析 见表2。因子分2分至

3 讨 论

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今后所服务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护理系女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己特殊个性特征和生理特点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关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护理专业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指出个性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3]。对于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自感学习生活的压力、同学关系、有心理问题是否求助、家庭状况等因素会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今后所服务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4]。因此,开展素质教育,注重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应成为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学校和系部一方面应常设心理咨询机构,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并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在学生干部设心理咨询委员,协助学生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咨询委员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学校和系部心理咨询中心要从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咨询技巧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咨询委员进行培训以便能让这些学生骨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承担心里保健监控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介绍推荐又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寻求帮助,使校、系心理咨询中心能更好地把握全校、系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预防危机事例的发生。

3.2 在学生辅导员中普及心理咨询基本知识 学生辅导员应具有心理咨询的知识,以便能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懂得区别政治思想与心理问题的异同,并且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还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并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诸如语言不当、不良暗示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

3.3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白衣天使神圣的使命感 目前社会上存在对护理专业的不理解,护理人员的待遇较差等因素造成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较差。调查中513名学生中只有206人(40.16%)是自己报考护理专业的,大部分是家长的意见或是调剂的,而对专业满意度影响护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入学后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使命感教育,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多方面引导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3.4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种社会实践及校园生活中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并且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会客观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4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2]黎群.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咸阳医学院学报,2001,15(3):176

大学专业调查篇(8)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88-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专业的心理认同角度考察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专业发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指导意义。[1]“承诺”一词最早源于对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的研究。组织承诺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用于反映组织成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随着组织承诺研究的深入进行,研究者如梅耶、艾伦等将其研究成果直接扩展到职业承诺领域,认为职业承诺即从业者对其所从事职业的心理归属感,为工作努力的义务感,以及继续保持该职业身份的意愿。基于以上的研究以及专业承诺对学生学业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是指其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关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2]专业承诺是衡量大学生专业稳定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喜好程度及态度的标准,同时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加深对大学生专业稳定度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心理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总共抽取了包头市80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收回有效问卷69份,有效率为86.2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国内学者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3]该量表共27个项目,四个维度,即情感维度、继续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情感承诺,它主要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共9个项目;继续承诺,它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该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共6个项目;理想承诺,它主要反映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共7个项目;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共5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即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5级计分制。[4]针对调查结果,对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总体的A系数为0.868,各分量表A系数的范围在0.556-0.808之间,表明本量表内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即每个分量表的项目在构思上具有一致性。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相关数据的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总体状况

从表1可见,测量结果总承诺的每题得分的平均值为3.40,说明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整体水平不是很高,呈中上水平,还未达到第四个等级即比较符合。专业承诺四个维度中,规范承诺M=3.83和情感承诺M=3.48高于平均值,这表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有感情,而且基本认同所学专业,考虑到责任和义务的因素留在所学专业;继续承诺M=2.99和理想承诺M=3.35低于平均值,说明大学生的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有待提高,尤其是继续承诺还没有达到第三个等级即不确定,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学生是不太愿意继续留在本专业学习的,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所学专业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本研究得到的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总体状况特征与吴兰花(2004)研究[5]得到的一般本科大学生专业承诺总体状况特征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大学生在专业承诺的总体状况特征上与一般本科大学生基本相符。

(二)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差异检验

1. 大学生专业承诺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大学生的人口学变量的专业承诺的差异进行考察,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和总承诺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 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和总承诺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承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承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之间相差的水平也是不一致的,具体分析:(1)在情感承诺这一维度上,大三是个比较特殊的年级,尽管大三与各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可以看出大三年级学生的情感承诺与其他年级学生的情感承诺有一定不同;(2)在继续承诺这一维度上,大一与大二有较高的一致性,大三与大四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大三、大四的学生认识学习与未来问题更深刻些,他们更多的考虑实际情况,因此觉得专业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会为自己以后的道路埋下根基;(3)在理想承诺方面,大二学生与其他几个年级的学生有些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大二位于一个比较中间的位置,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尤其表现在理想上。(4)在规范承诺上,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在高中严格的规范影响下依然保持这较好的规范要求,并将这一有点迁移到对学习的规范上,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与社会逐渐接轨,使得他们在专业上更加严格的规范自己。

3. 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学科差异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和总承诺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不同学科学生在专业承诺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三个维度不同学科学生承诺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文科、理工科、术科,而在规范承诺这一维度上则恰恰相反,其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术科、理工科、文科,具体分析看出虽然不同学科大学生在专业承诺上无显著差异,但是无论在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还是继续承诺以及总承诺上文科生与理科生有较高的一致性,而术科学生与这两个学科的学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术科学生在思想以及行为上都与文理科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发展路线也会导致这一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基于以上研究我认为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和稳固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根据我们的研究以及大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本研究发现,在专业承诺四个维度中,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高于平均值,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低于平均值。其中,规范承诺的得分最高,继续承诺的得分最低。这表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规范与要求比较明确,并愿意承担所学专业的责任与义务,但对所学专业是否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能力与特长,实现职业理想、生涯目标等持怀疑的心态。因此,学校要抓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强化、巩固其专业思想。

就大学生本身来说,应该注重其专业承诺思想的发展变化,因为专业承诺不仅反映了一个学生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而且会影响其学习的态度、方法及策略。所以大学生首先要及时有效的制定自己的目标,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掌握今后的发展方向,才会促使自己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加自己对专业的认同感。其次,大学生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专业,例如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查找一些资料,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增加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和专业有关的活动,活动可以让人乐于其中,从活动中学生或许可以有意外收获,拓宽视野,了解自己专业更为实用的一面,还有大学生应该经常去了解一些和本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现场感受一下或者亲自应征,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将所学知识有所展现,而且可以让大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社会现实和专业行情,知道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态势,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客观地看待所学专业,为更加理想有效地学习即理论与现实结合打下基础。再次,因为大学生的整体专业承诺水平并不高,所以结合具体情况同学之间应该结成联盟,建立友好的学习网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样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其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和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都会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 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9(6).

[2]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47-51.

[3] 连榕等.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632-636.

大学专业调查篇(9)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5

一、引言

Skehan(1989)认为,动机是心理和教育领域取得语言习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与讲本族语的人的沟通、学生使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频率以及语言学习结束后学生保存第二语言技能的时间(Oxford & Shearing, 1994)。人们所有的活动都源于一定的动机,因此,认真研究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很多研究者都把动机作为研究目标。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的类型

因为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定义被所有人完全接受。这里只分析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Gardner 和 Lambert (1972)进行了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动机研究。他们研究学习态度和激励因素怎样影响语言学习已超过12年。 最后,两种学习动机被提出,即融入型学习动机和工具型学习动机。融入型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对说此种语言所在的国家、人民或文化产生兴趣。工具型学习动机指学习一种语言作为完成一些目标,比如继续深造、阅读技术性材料和从事翻译工作等的手段。它们都是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因素。Deci(1975)把动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在学校中开展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探究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三、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探究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强弱并分析原因。研究对象为商丘师范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23份分,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此调查以问卷和面谈为主。问卷选用利克特5点计分法,选项包括“非常同意”=1,“同意”=2,“中”=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5。总共26个问题。笔者手工完成数据计算,得出每种问题中同意人数的百分比,最终将所有属于同一学习动机的问题同意百分比相加,得到七种学习动机的百分比。

四、结果和分析

分析问卷得出影响学习的七种因素如下(Q代表问题)。

内在兴趣:Q1―对英语一见钟情,Q13―对说英语国家的人和文化感兴趣,Q14―对英语歌和英文电影感兴趣,Q15―喜欢英语本身,Q17―对英语文学作品感兴趣,Q26―对英语学习有特殊兴趣。

成绩:Q2―因为父母或学校的要求而学英语,Q3―英语学习程度取决于成绩,Q8―学习英语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

学习情境:Q4―英语学习取决于英语老师,Q5―英语学习取决于英语课质量,Q6―英语学习取决于教学材料,Q7―英语学习取决于所在班级。

出国:Q21―学英语为了出国留学和寻找工作机会,Q22―学英语为了亲自体验说英语国家的文化,Q23 ―学英语为了定居国外。

社会责任:Q16―学英语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Q19―学英语为了祖国繁荣,Q20―学英语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个人发展:Q9―英语是有用的交流工具,Q10―学英语使我有成就感,Q18―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找好工作,Q24―英语是通向成功的基石和Q25―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接受良好教育的象征。

信息媒介:Q11―学英语为了学其他学科,Q12―学英语为了了解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历史。

由此得出七种动机类型为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动机,计算得出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9%、56.7%、31%、29%、36.7%、64.8%和36.9%。通过比较百分比得出动机强弱顺序: 个人发

展>成绩>内在兴趣>信息媒介>社会责任>学习情境>出国动机。这一顺序与高一虹(2003)研究中得出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呢?我们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学校要求等影响因素。

个人发展动机最强,这要归功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的重要作用。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一些公司甚至只招聘那些获得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的职员。很多学生学英语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取得毕业证书,所以,成绩动机很强。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喜欢英语,喜欢英文电影或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其内在兴趣动机也强。

社会责任动机和学习情境动机相对较弱,而出国动机最弱。笔者通过和受试者面谈以及笔者本身经历得出: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从小学到大学,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一切向“分数”看,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忽视。笔者从与受调查者面谈中了解到,很多研究对象都来自农村,从小到大他们的英语老师的水平都不怎么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出现厌烦心理。另外,在商丘这个城市,经济不太发达,出国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家庭负担不起出国高额的费用,所以,出国动机同样很弱。

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第一,教师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地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并加以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英语学习教材是重要的书面材料,对老师来说,选择涵盖知识面广、生动有趣的教材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要求他们平常要学好英语,并督促学生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多与其他同学和外籍教师交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英语学习的长期计划。

六、总结

英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次调研向我们展示了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弱及其原因。这对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大学专业调查篇(1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了600万, 2013年接近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更为糟糕。《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2012年就业率87.2%,排名倒数第一。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河北省也是人才大省,2013年有35.5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形势不容乐观。旨在了解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走访和师生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河北省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技能、就业取向、专业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课题组针对四所高等院校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并就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就业单位去向、就业区域、就业途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率

根据统计,到2012年低,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就业单位去向

根据统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15人,占8%。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35人,占19%;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16人,占8%;进入私营企业的41人,占22%;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18人,占10%,个人创业的有18人,占10%,考研的有32人,占20%,从事其他职业的14人,占有7%。调查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型的特点,其中,考研和进入公司就职的较多,比例占50%。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不得不扩大范围,放弃本专业方向,进入就业门槛较低、要求不高的公司。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据统计,工作单位在大城市的有53人,占28%;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有102人,占54%;回家乡工作的有22人,占12%;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数据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居多,比例近五成多,其次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近三成。而回家乡和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人非常少,还不足两成。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愿意去经济条件好,生活质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省内的地级市,而不愿意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

(四)就业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全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和人际关系资源,来谋取就业机会。就业途径包括参加公务员考试、招聘会,考取研究生,学校推荐,通过网络自己投简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等等。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向之解读

(一)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在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加强“修炼内功”成为必然趋势。专业、学历和社会实践经历成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大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在回答“哪些问题将成为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时,大约60%的同学选择了综合实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等),20%的同学选择了知识储备,1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一择业态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符合未来国际趋势。可见,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人才的竞争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二)理想职业规划

据调查,在我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务员(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教师等等。由此可见,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的职位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务员和通过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公务员成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在问卷调查中,有两道题就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大学毕业,您打算如何就业?65%的同学选择考取公务员,15%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12%的同学愿意通过亲缘关系进入国企或公司,7%的同学愿意应聘私营企业。2:如果您毕业时没有考上公务员,您会怎样?67%的同学选择继续考公务员,30%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而只有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三)就业薪酬期望值

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约有40%的人会首先考虑工资待遇问题。关于薪酬的数额,不同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回答“您心中理想的工资待遇”时,有18%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有45%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37%的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四)就业区域的意愿选择

在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省境内。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时,大概30%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不足

近几年,面临全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低,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下面仅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倾向单一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机关单位,成为法官、检察官,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招考岗位数量日趋减少,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有的岗位录取比例达到几千比一的程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受就业倾向单一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梦想成为法官、检察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而最后,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都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现今,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企业团体及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国家、社会鼓励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担心失败,认为自己缺乏经验、资金和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抱着“铁饭碗”,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受过时观念束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就业观的影响,为了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为了通过公务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上,而忽视了自己司法实务知识的增长、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而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时间过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到毕业。

(二)学校方面

1.缺乏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自身没有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更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象牙塔内,没有考虑市场经济和实践对人才的需求,而只是闭门造车培养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司法实务部门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不强。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法学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学院(系),这就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

四、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点建议

影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面而复杂的,既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因素,又有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微观因素。为了使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仅仅从大学生个人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谈几点建议。

(一)法学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1.理性面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理性、冷静的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我国,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受国家体制、政策方面的影响,更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大学生不要惊慌和胆怯,要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择业观。公务员虽是现在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位,但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法律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口径宽的领域,除了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我们学生还有更多选择,可以从事公共治理、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以及自己创业等等。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问题。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基础功打扎实,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一门心思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就需要转变过去的老观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传授市场急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大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制定客观、实际、理性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 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26-3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8-91.

[3]李发军,张宏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55-60.

作者简介

张庆林(1980―),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法、婚姻家庭法研究。

大学专业调查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学的进一步扩招,当代大学生日益表现出多元的特征,具体到英语学科而言,则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里就涉及到学生评估学生智力测试和学业成绩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共抽取了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48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36名,女生12名。施测时,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48份,有效率100%。

(二)测量工具。本次调查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发和访谈法。调查问卷包含了听、说、读和写四个能力的评估。考虑到统计的方便,每个评估项只包含了客观题目,没有涉及主观题目。同时,考虑到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自己,因此,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访谈法,可以弥补问卷信度高而效度不足的弊端。

三、数据分析

(一)学生听力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听力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绝大部分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其中96%的学生能听懂教师50%以上的课堂内容,将近21%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的内容;2.在听力的内容上,学生能听懂慢速英语的程度要比听懂标准英语的程度要高。有学生反映,对于慢速英语,只要能听两三遍就能记下全文(个别单词可通过发音拼写)。但是学生的听懂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问题有两个,分别为学生词汇量不够和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3.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处理听力当中的生词,而且普遍认为听力中的个别生词不影响对整篇听力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14%的学生认为假如对听力材料比较熟悉的话,他们能够冷静处理生词,假如不熟悉的话则不能;4.进入大学以后,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有进步,12%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听力退步了。学生在这一项自我评价当中存在偏差。在这52%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听力能力的提高是由于词汇量的扩大。而在那12%认为退步的学生则只注意到听力材料的理解变难,却没注意到听力材料难度变大。

(二)学生阅读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学生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要远高于对课外英文读物的熟悉程度。46%的学生能读懂课文70%以上的内容,而对于课外英文读物,则只有27%的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对于课外英文读物,却有23%的学生不能读懂50%的内容,而77%的学生则只能读懂50%到80%的内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学生在自我评估这个项目时,心中所参照的英文读物与难易度并不一致;2.93%的学生能够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并且有学生反映,他们还可以从构词法等角度去猜测词义;3.在整体评价上,我们发现学生就阅读这一项对自身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其中阅读水平中等以上的占了88%,中等以下的只有12%,对自己阅读水平比较满意和不用太担心的占了86%,感到自己存在严重问题的只有14%。

(三)学生口语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口语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比较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并不是很大。只有1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口语能被其他人听懂大约80%;2.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表达的主要问题是词汇量不足。通过与学生访谈,我们发现,学生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比如说表情和手势语等来弥补这个不足;3.在口语中,学生的出错频率比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认为他们所犯的一般是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而非语法错误;4.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有提高,主要原因有两点,分别为词汇量扩大和课文和课外阅读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话题。5)在整体评价上,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的评估存在不一致。认为自己口语水平在班级中处于一般下和下的占了30%,但认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占到了56%,这一对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比较有信心,但也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我测评来了解学生在英语方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情况。通过以上调查,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较强,但是也存在着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来说,学生的读与写的水平比较高,听说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加强其听说的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