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辩证的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17

中医辩证的基础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观察病情、判断病情及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不仅作为中医学专业所有课程中的主干课程,而且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其对于临床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外,增加现代化辩证训练软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辩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等的训练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辩证训练软件开发意义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临床上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临床技能的训练上,医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病人,而不是书本中所出现的文字和图片,常常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病人紧张、不能将理论准确运用到实践中等种种原因对病人造成伤害,使病人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临床教学造成影响。近年来,因医学生而出现的医患纠纷时常发生,很多病人认为医学生对其造成了伤害,在心理上对见习及实习的医学生均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禁止了在临床上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道具”的做法,使医学生们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使其在初次进入到临床时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培训,使医学生能在四诊诊断能力上得到提高。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色、神、形、舌象、五官、皮肤等,以发现异常的表现。“闻诊”中医生可运用听觉诊断病人的呼吸、语言、呕吐、咳嗽等声音,也可运用嗅觉对病人排出物的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进行诊察。通过“问诊”询问病人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病人的既往史、自觉症状等,从而可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史、诊疗等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轻触病人的脉搏和轻按病人的手足、腹部等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及相关异常征象,了解到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方法可收集病人的症状、病史和体征。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和四诊诊断能力两部分,而“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只能提高医学生四诊诊断的能力,对中医诊断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针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还是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举例分析为主。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例分析,更不能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比较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们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都是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授讲,且案例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这样便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性,很难达到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所以,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需要能提高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除了在实验课上可供学生使用外,还可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的缺乏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到临床上的情况,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方法探讨

 

目前已推向市场及正在研究的能够为医学提供辩证结果分析的软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种是对临床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软件均是针对临床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没有一种软件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因此,此类软件不能适用于基础教学,主要原因有:①此软件中没有大量与书本相关的病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供分析。学生可通过自行输入的方式对病案进行输入解决,但由于在中医术语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性及软件开发设计者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此类软件所给出的辩证结果不止一种,且在用语上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开发针对基础教学的软件需提供较多的典型案例且要满足辩证结果与教材的表述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认知。②目前市面上的辩证软件均是直接就给出辩证结果,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分析过程。此类软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因此可以直接给出诊断结果。由于思维分析过程这个对训练学生的辩证能力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因此此类软件不能用于基础教学。用于基础教学的软件还应加强针对性,能提供具体病案辩证分析和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2)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3)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75-01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我国医学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岐伯问?黄帝答。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和预防;养生等各方面的理论;历代医学皆遵循以法,或奉以为法。

中医讲的“辨证论治”。――中医有“辨证论治”,西医也有“辨病论治”。中西医都有各自的辩证体系,根据各种疾病的特点,对患者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疾病。所谓前者所言:“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己病。”两者是如何“辩证论治”呢?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近代中医强调的是“辩病”面对“辩证”方面尤其是对“症”字理解还不完全一致,因而对“辩证论治”以及如何“辨证论治”认识也就不统一。‘症’字在某些方面做“症候”或“症状”来理解,比如两人关系发生矛盾则这个‘症’字我认为必须做证据来理解。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如何懂得“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内经》。

后作者,渐侵淫,红紫色,郑卫音。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4)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5)

1.2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专业服务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只有稳、准、快、好地完成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才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提供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专业服务。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有艾灸、针刺、耳穴压豆、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穴位埋豆等,由护理部制定护理小课堂的学习计划,并对中医护理操作进行考核,以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1.3中医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从患者入院建立护理文书之时起,到整理归档之前。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规范,使用中医术语,时间要求在4h内,由当班护士完成。填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情况,中医护理评估单书写也应规范,年龄要写实足年龄,中西医诊断要完整,24节气要准确,跌倒风险评估等内容。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由授课人讲解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并结合院中抽查的实际病例,教会大家判断正确写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4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在临床或社区推广。护士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可在临床中做健康教育所用,而且在社区护理时也可教会居民这些方法。因此,我院护理小课堂每年都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计划,并多次举办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技能比赛,使此项技能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1.5中医急症适宜技术:中医急救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中医在急救中也应发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我院护理小课堂精心准备,组织学习晕厥、抽搐等中医急救护理技术,教会护士及时处理。晕厥的患者在急救时掐人中穴,在大椎穴上刺血拔罐,也可艾温灸、刮痧、放血等,提高中医护理抢救水平。

1.6中药基础知识:中医中药息息相关,中医医院的护士更应掌握重要基础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用中药指导。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邀请药学部专家来授课,讲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知识、中药煎服的要点、药膳养生、特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等,护士掌握这些中药的基础知识,完善了用药护理,让患者更加安全。

1.7中医药文化:中医护理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我院护理小课堂专门修订了《中医之美》的文化读本,熏陶护士的文化氛围,提高护士的道德情操,让护士认识到中医是美的学问。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中医语言言而有文,神韵盎然;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中医的方剂祛病疗疾,疗效卓然……中医之美启迪着护士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体会

2.1为优质护理服务加分:应用护理小课堂,使护士学到了中医护理的内容,逐渐参悟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为正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分,患者在浓浓的中草药香气中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再则,中医护理辩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强的护理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凸显中医护理灵活多样、简便有效的优势特点。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5-02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中医能够治愈疾病,“辨证论治”是其精髓所在。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日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见,我们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亦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方可完成,而理、法、方、穴是针灸治病中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

用针灸理论诊疗疾病的过程,分为理、法、方、穴四步。理即辩证,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法是在理的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方法,是指导选方用穴的原则;而方承“理”、“法”,由“理”、“法”而立方,下及组成针灸处方的穴位——方和穴是理、法的体现。

1 理、法

理,即辩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从而得出疾病的证候诊断结论的方法。这就是以后立法的基础和依据,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通过病因作用于病位,产生病理改变而表现为病证,发展为病势的过程。中医认识疾病又是通过病证去分析病理,确立病位,寻求病因的过程,亦即“辩证”的过程。中医辩证分析疾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纲领,对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关于病位、病性、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的总印象的八纲辩证方法;有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确定脏腑证型的脏腑辩证方法;此外,还有源于《伤寒论》的针对外感病的六经辩证,以及其他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病因辩证和经络辩证等,其中经络辩证对针灸治疗尤为重要。在治疗疾病时根据不同的疾病、病人、环境等选择合适的辩证方法,以得出正确的诊断。只有诊断正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所以辩证,也就是“理”,是诊治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法,是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而言。治法需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故治病需以理定则,以则制法。这就要用各种辩证的诊断方法,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病变部位以及体质强弱、正邪的盛衰等,通过分析归纳定出治疗法则。《素问》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就说明应掌握病机,追求类属而立法。具体到针灸治病,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而确定治疗大法:用针法,还是灸法,或是针灸并用;用补法,还是泻法,或是补泻兼施。另外,还有学者[1]提出补、泻、温、清、汗、通、消、升、降、合十法。举例:合法,指阴阳相合,多在机体阴阳不调的时候用。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阴阳经或阴阳脏腑或阴阳部位上同时选穴,以达到调整阴阳使之相合,如气血不合选足三里和三阴交相配,心肾不交选心俞与肾俞相配等;二是在身体的阴阳对称部位选穴,如治足内翻或外翻选照海与申脉相配,治肝脾不调选阳陵泉与阴陵泉等。从广义上讲,针灸治病总的方法是调整阴阳,但合法所说的调整阴阳是有所专治的,不可混为一谈。

2 方、穴

方,即针灸处方;穴即组成针灸处方的穴位。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犹如方和药,相互依存,故以“方药”并称。针灸处方是由穴位组成,但不一定或不仅是几个穴位功能的总和。不同穴位通过相互配合、促进和制约,可以使某些功能增强,也可减轻或消除一些无关或不利的作用。针灸处方是通过辩证、立法后所确立的,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最后一步。针灸处方很多,体现的治法也不尽相同。针灸处方又有其特点,就是与刺灸法密切相关,没有刺灸法的密切配合,处方不一定能达到效果,甚至出现不好的作用。

针灸处方的组成是选穴、配穴、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的结合。选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主穴是在处方中起主导作用的穴位,是针对主证、主症或主病而选用,应该每次必取,而且重点施术,配穴则酌情选用。选穴的原则一般有局部取穴、远部取穴、辩证取穴、随证取穴、特定穴取穴。选穴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配穴的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配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具体配穴时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有方有法,以法统方。常用的配穴方法有:按部配穴法中的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以及按经配穴法中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另外还有俞募配穴法、原络配穴法等。

在临床上,组成针灸处方的腧穴有主次之分,施术也有先后之分。《灵枢·始终篇》曰:“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调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说明施术的先后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尽相同。而且“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例如实热证一般只针不灸,而虚寒证应少针多灸。针刺的深浅不同,其功效也有不同。《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灵枢·始终篇》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有异。如汗证,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则可以止汗。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7)

病案一:李某,男,54岁,失眠2月余因屡治不效。服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及养血安神之汤剂等无效,现在患者体质偏瘦,面色晦暗,双目布满血丝。烦躁倦怠、彻夜不眠,少言、少食、舌淡少苔,脉细。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基本病因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犹,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久病可见虚实夹杂。因此患者不寐乃为虚证,已经服用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之剂无效,故考虑为心胆气虚证。

处方:人参10g,茯苓15g,茯神15g,炒枣仁30g,石菖蒲5g,知母10g,川芎10g,龙骨20g,当归15g,麦冬15g,甘草10g;五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烦躁不减,夜间仍不能眠。与其家属细聊始知道,患者病前曾因感寒,自已大剂量服用生姜红糖水,发大汗后,时日不久才出现失眠,日渐加重。因思起《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双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因此试之。

处方:桂枝15g,炙甘草10g;二付,日1付,水煎服三诊,患者已有笑颜,问之,其自述服用1付药后夜间即可入眠,2付后睡眠已近正常。余亦感惊讶。诊其脉仍弱,舌淡,少苔。

处方:桂枝108g,炙甘草10g,生龙骨20g,人参10g,牡蛎20g,生姜2片,大枣2枚,3付,日一付,水煎服。

仲景“桂枝甘草汤”临床多用于治疗发汗过多之心悸,属于心阳衰之心悸,结合脉弱,乏力,气短等症,用之多效。恍悟此例失眠之证,亦是发汗过多后,损伤心阳,心舍神,心神失舍,故虚烦躁,不能入眠。虽然无心下悸症状,但是病机相同,遵仲景之法,不想却抓到了不寐的主证,故能够见显效。

病案二:王女,29岁,1997年6月初诊,患者自述确诊肝炎已经5年,现在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足踝浮肿,面色晦暗,诊其脉沉弱,舌淡,苔白,查肝功:转氨酶260单位,思《伤寒论》“少阴白,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处方:制附子10g,茯苓15g,人参10g,白术15g,白芍15疼5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肠鸣肠动明显,胁痛大减,畏寒肢冷,已经明显减轻,晨起眼睑足踝浮肿消失,处其脉仍沉弱。

处方:制附子5g,茯苓10g,人参10g,白术10g白芍15g,当归10巧4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胁痛消失。视其面色仍晦暗,舌淡,脉已有力。

处方:柴胡75g,当归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白术50g,薄荷50g,枳壳50g,党参100g,砂仁30g,炙甘草50g;以上诸药打粉,每次5g,日3次口服。

1月余后,来医院复诊,面色已有光泽,查肝功:转氨酶25单位,已降到正常。嘱其禁酒,忌辛辣厚味。定期复查肝功能。

此例虽然是胁痛,但辩证属阳虚寒湿阻滞的附子汤证,初以此方治疗,寒湿阻滞之证消失。仍有肝病之面色晦暗,治疗以益气养血,柔肝舒肝之剂收功。这里就有辩证和辩病之分了。仲景《伤寒论》虽然以辩证为治疗核心,但是皆与病相联系。如: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六经病。言证必言病,言病必言证。这是中医学,最早、最系统的病和证结合的经典之例。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8)

1.1现状

医学研究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应包含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一般大众以及文科研究生相比,医学研究生接受过医学高等教育,是科学素养较高的群体。但笔者发现,虽然医学研究生具有了一些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全面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因为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而是提升科学精神,塑造创新能力,目前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

1.2问题

1.2.1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不够全面具备完善科学素养的医学研究生应能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理解关于宇宙、物质、生命的基本内容,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概念能够正确了解,并且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医学研究生在高校学习了较多医学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医学研究生专业划分较细,单科性与行业性明显,导致他们接受较多的是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对专业之外的领域知之甚少,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宏观了解与整体把握。

1.2.2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

医学研究生只有了解了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但是目前在医学院院校,医学研究生所用的教材中往往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按照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原则,选取经过长期实践筛选、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往往舍弃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成熟、静止、无疑问的知识点。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中难以了解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全面了解。

1.2.3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够关注

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对其作用和形成过程有着清晰的了解,医学研究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每一次实验,以求实的态度诊治每一位病患。因此有必要让医学研究生充分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从事研究工作的作风、所遵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艰苦的成长历程等,从而切实体会科学精神的可贵和重要,培育良好的科学批判精神。目前,医学研究生接受的科学教育大多是是灌输现有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关注极少。

1.2.4对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不足

现阶段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学研究生只有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现代科技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才能正确应对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科技现象,使医学研究生将自己对民族、国家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与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但目前医学院校的科学教育在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总的来说,正面的强调比较多,对科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的介绍较少,这不利于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整体的把握[1]。

2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素养培养的内在一致性

《自然辩证法》作为医学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与加强医学硕士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1自然辩证法可以完善医学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首要因素,因为它是培养其它必备因素的基础和载体。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部分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为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具体可以分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以及自然科学史。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拓展自身专业研究领域的视野,在更全面的知识背景下,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从而帮助医学研究生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特别是自然科学史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了解科技史的基础上能够回顾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背景,从而不仅具备科学知识而且掌握科学方法。

2.2自然辩证法可以加深医学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今天的医学研究生就是未来医药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从诸多方面予以帮助,一方面,自然辩证法通过介绍科学共同体应有的科学精神,倡导医学研究生要遵循科学共同体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理性追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特有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通过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让医学研究生真切领会到,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敢于用批判、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所接受的知识。可以说在《自然辩证法》整个知识体系中都蕴涵着科学精神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理想、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3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医学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很显然也须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本着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不断追求进步和真理。既要保持对自己专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尽可能做到学习、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此外,科技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很多副作用。自然辩证法可以使医学研究生了解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从而强化其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一方面可以为医学研究生在设计开发和利用一些新的医学科技成果时,能充分考虑到它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从人与自然哲学关系的反思,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正确看待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界的合理定位,人必须与自然协同进化、协调发展。

3以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精神,《自然辩证法概论》即将从原来54个学时的必修课调整为仅有18个学时的选修课程。在此情况下,医学院校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必须随之而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在较短学时内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在这次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中,重点应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1)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哲学知识的教育,开阔其学术视野,使其不断吸收新的科技信息、哲学知识,从而调整和完善原来单一的知识结构;(2)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其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3)提高医学研究生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精神,并与科学精神协调起来,培养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使之走上全面发展道路;(4)引导医学研究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调动其参与研究和创造的积极性,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后应包括:

3.1教学内容上,应把医学史研究成果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

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多使用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教材,该教材属于理、工、农、医各专业研究生通用性教材,与各学科的专业直接联系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在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加入医学史的内容,将中外医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吸收到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中,医学史的成果,能够提供生动又鲜活的史料以及史学观点,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在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医学实践,探讨医学思维和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其科学素养。

3.2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开放的教学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9)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73-02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诱发疾病因素也相应的增多,这在时刻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间接强化了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在医疗保健上,虽然目前有着多种护理方案可供选择,不过中医护理保健在我国人们群众中拥有极高的认识度,事实上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医护理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体现,在大众中具有天然的接受性。然而,中医护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医护理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价值,发现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加以解决,笔者以其所在的县级中医药为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

1 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绵远、内涵丰富,围绕中医延伸而来的中医护理,就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辩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2]。随着中医护理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朝着整体护理的方向发展,现代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和社会得到有效运用。国家《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即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2]。

与西医不同,中医护理充分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典型特点就是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辩证施护思想与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融入了经络学,借助刺激相关部位以调节气血,激发重要器官功能来达到护理的目的[3]。具体来说,整体观就是认为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突出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迥异于西医理念。所谓的辩证施护就是运用四诊法、中医八纲辨证法制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方案。

1.1 整体观: 中国哲学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天人合一”,以此为基础衍生而出的整体观对中医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护理继承和发展了整体观念,使整体观思维很好地融入了实际应用。简单而言,整体观就是追求统一性,讲究完整性,这里的“一体观”反映到人上,就是人体自身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体现)。中医认为,人体本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人体各个组成部分间在构架上是不可分隔开来的,各个功能互为己用、互相协调,同样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在扩延到人与外界自然上,人与自然换就也是一体的,互相影响的,人体机能变化受自然界影响,自然界变迁亦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去,人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即人内外环境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大的整体性,这一整体观思维深深地渗入在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4]。

1.2 辩证施护理念: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渗透着辨证哲学思想,沿着这种思维和方法论,中医护理区别于西医护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中医作为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施护就是依据辨证而来的结论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以看出,辩证施护理念,辨证是基础和参考,依照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人制宜等手段和方法来实施对症护理,而施护效果则可用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 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整体观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强调的就是一方面对症治疗,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有稳定舒畅的情志、情绪和情感,合理安排饮食并加强适量的功能训练,以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中医护理整体观念核心是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护理。中医护理整体观与辨证观融合发展出了整体辨证施护理念,形成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如以发热为例,外感发热邪气仅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盏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引起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以及时降温为主,解暑消热。因此亦可看出,整体辩证施护将整体观和辨证思维融入到护理中,有助于增强护理针对性和效果。

2.2 辨证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人类疾病的多因素、多种类等特点,在中医的护理中仅仅采取整体性还远不行,结合辩证观施护十分必要。辩证观在中医护理中应用价值突出,如对惯性胃痛患者,临床上的中医护理是会根据具体的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寒性刺激引起的胃痛,中医护理上一般会采取局部温热给患者驱寒止痛;若系情绪不稳、情志不舒所致胃痛,中医护理中应该采取移情、疏导等心理干预疗法来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是中医护理的典型特点,中医护理临床应用围绕整体观和辨证观来开展。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深入发展,朝着现代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在丰富了临床护理方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善于发现缺陷并加以完善,不断推动中医护理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淑荣,谭燕.浅谈中医护理的特点[J].中国护理管理,2010,13(07):65-67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31-01

1 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人体中正在发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细胞,在不同的相关因素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它与正常组织和细胞不同,不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规律生长,而变得不受约束和控制,并呈无规律的迅速生长,以至可以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

2 中医学对肿瘤认识的理论基础

《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编》载:“正气虚则成岩”。《景岳全书》亦云:“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这说明肿瘤的发病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内踞,积而成之。祖国医学的正邪学说揭示了所有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病与发展的本质。然而它是一个总的概括,具体来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机体哪条经路,哪个脏腑,哪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皆可使正气虚损。而无论是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气血失畅,情志失和,邪毒侵淫等,都能导致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热毒等“内邪”,若不及时调理治疗,久而久之邪气踞之,则可发为肿瘤。

3 中医如何看待肿瘤的预防

中医理论认为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内侵,加之情志不畅,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和,气血失调,经络阻滞,而引发内部,无论是外邪、内邪,客于人体、经久不去,积而成之则为肿瘤,因此可见正气不足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邪气踞之”是肿瘤形成的基本条件,因此扶养和保护正气,避免和减少外邪侵入,阻止和消除内邪的产生,便成为中医对肿瘤预防的重要环节,从预防的角度看“扶正祛邪”属于肿瘤一级预防的范畴。

4 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

4.1 整体观:如同对待其它疾病一样,中医对肿瘤病人也是从全身特点加以考虑,而不是仅局限在肿瘤病灶本身。恶性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病灶与机体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抗瘤能力相互制约,互为消长。局部的肿瘤灶可以对全身各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对多数病人来说,局部治疗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所以在肿瘤的治疗中,不但要注意肿瘤灶的消除,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机体的抗瘤能力。肿瘤灶的消除或控制可以改善全身状况,而全身状况的好转及抗瘤能力的增强又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与转移。所以中医的整体观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 正邪学说: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包括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均可概括为正、邪两方面关系的变化。一切能够导致疾病的因素都可称为“邪”,主要有气滞、血瘀、热毒、湿聚、痰凝等。而“正”是指人体的正气,包括先天禀赋及出生后培养和建立的抗病能力,正气包括气、血、阴、阳等诸方面。正气不足则为虚弱,无论是整体虚弱或是一脏腑虚弱,都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医辩证的基础篇(11)

一、证据、循证医学和非形式逻辑 自1972年以来,一个新的医学范式逐渐兴起,这就是基于证据的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或科学医学(scientificmedicine),国内译作“循证医学”(EBM)。这个理念首先由苏格兰流行病学家阿奇•考克兰(ArchieCochrane)于1972年在《药效与效率:对健康服务的随想》一书中提出。由于他的努力倡导,这个理念渐渐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循证医学不再强调直觉、无系统的临床经验和病理生理原理作为临床决策的充分基础,而强调来自临床研究证据的审查。循证医学要求医师的新技能,包括有效的文献研究和评估临床文献的证据的形式规则的应用。它的出现,提出了与认识论、科学哲学和非形式逻辑相关的问题。 作为科学的医学包括新证据的发现、创造、评估和应用,以及证据的实际使用的影响的评估。作为艺术的医学,涉及感知技能以及这种技能和语言、讲述、推理、情感方面的知识的系统应用,以获得期望的结果。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医学都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仔细观察;用诊断或预测的术语解释这些观察;用风险和预测因素的术语研究和辨识原因;选择有效治疗方法,确定其益处或副作用。这个过程也是证据生成和证据驱动的。医学中证据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在医学推理过程中使用证据。病人受伤害可能因基于劣质证据的诊断和治疗,也可能因不适当地使用证据。病人从好证据的恰当使用受益,也可能受到劣质证据或证据的不正确使用的伤害[1]8-9。 总之,好证据的生成以及在好推理和决策中的使用是科学医学的核心。科学方法有一些重要成分:定义范围和问题;可利用证据的批判性评论;形成一个假说;观察或实验,包括数据收集,使用某种测量;记录发现;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和解释发现;证实或否证假说;形成新假说或进一步探究和实践的方向。在医学中,“证据”的含义是:通过经验、观察性研究或实验工作获得的任何坚实的或虚弱的数据或信息。数据或信息必定与理解问题(病例)或做出关于该病例的临床决策(诊断、治疗或护理)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证据并不自动正确、完全、令人满意或有用,它必定被评估、定级、按其品性使用。 据此,我们应该注意与循证医学密切相关的三个定义:(1)系统地发现、评价和使用作为临床决策基础的当下研究的发现物的过程。(2)对现存最佳证据的仔细的、明确的、斟酌的利用,目的是为了照顾好病人而做出决策。(3)最佳研究证据与临床专门技术和病人价值的整合。循证医学有7大步骤:(1)确认所需要的证据———表述须回答的有关病人的问题。(2)生成证据———搜寻证据。(3)使用证据———为临床决策选择最佳可利用证据。(4)证据的整合使用———将证据与临床知识、经验和实践联系起来,将证据与病人的价值和偏好联系起来。(5)特殊背景下的证据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证据以解决病人的问题。(6)权衡影响———评估这个病例中证据使用的效果。(7)超越已达到的———教授和开展循证医学实践与研究。由此,我们可以考虑适用于医学的逻辑。这种逻辑是支配临床和社区医疗中的理解和决策的思考与推理的系统。它规定有效推理,这种推理帮助我们理解医学现象的意义和证明回应这种现象的行动的临床的和亚临床(paraclinical)决策的正当性[1]13-16。人们曾经论证,接近非形式逻辑已对澄清卫生保健中证据的角色贡献颇多。两个传统非形式逻辑的方法,特别是图尔敏图解和新近由沃尔顿对话语境描述的最新发展,通过分析普通的临床案例,表明非形式逻辑对理解循证医学的潜在贡献。医学中证据的使用,倾向于将一个更为理性和基础的方法引进医学实践,使用更好利用的研究证据将把临床决策放在一个更客观的基础上。而且,研究证据的使用将减少实践中不必要的变化,减少处方药物治疗和诊断检验的任意性。 实验研究表明,医师需要改善他们的推理技能。有人研究了住院医师发觉推理谬误的能力,结果发现,36%-42%的谬误未被发现。最近,评论者指出了论证分析特别是图尔敏图解方法对基于证据实践的应用的关联性。霍顿(R.Horton)指出,“医师所缺乏的上述所有技能都是成功地推理的能力。用‘推理’我意指质疑一个临床论证,以发现其弱点或其有效性的根据。”他得出结论,“论证是医学思维的基本单元”,证据分析的结构性方法以及它在论辩中的使用方式具有重要作用[2]。 二、图尔敏模式的正当理由和循证医学 从形式演绎逻辑的独白的观点看,论证由三个组成部分,即前提、结论和推出关系。但是,从辩证的或对话的观点来看,论证主要被看成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交换。论证是通过挑战-回应对话(即某个论点的提议者回答由挑战者提出的批判性问题)生成的。换句话说,论证总是在一个“辩证情境”(dialecticalsituations)之中,意思是,它的参与者就某个主张有对立意见,它包括交互的提问,为的是批判性地检验这个主张,这个过程以一种受规则支配的方式进行,这些规则规定参与者的角色和批判性过程的标准[3]。 独白意义上的论证是这种对话交换过程的产品。该过程对于理解论证是基础性的。就如弗里曼所说,通过考虑可能在基本辩证情境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即作为过程的论证,我们才能理解作为产品的论证的结构。在这样的框架内理解论证,就不只是析出它的前提、结论和支持关系三要素。图尔敏早先提出的论证六要素便是辩证情境中的论证的基本构成成分。这些要素并不是通过分析论证中的陈述的形式结构得出的,即不是论证的微观结构的要素,而是论证的宏观结构的要素。在图尔敏看来,论证结构上的区别是被一个对话者可能向某个准备提出和辩护某个论点的人问不同问题激发而成的。六要素和批判性问题的对应关系:批判性问题回答对眼下这个问题怎么处置?主张(结论)你的主张有何证据基础? 根据(论据)你如何从这些根据得出该主张?正当理由这真是一个保险的移动?支援你的主张有多强?限定词哪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或许该论证?反驳厄普舍和克莱克将图尔敏提出的方法论用作说明证据如何进入医学推理的逻辑结构的例子。针对EBM研究中所使用的图尔敏模型(以高血压处理为例),进一步区分了四种正当理由:1.因为我是医生(直觉或权威)2.因为据我的经验它是这样运作的(经验)3.因为用特殊的生物化学过程干预将降低血压(基本科学)4.因为许多设计优良的研究表明,对降血压是有效的(临床科学)显然,在论证中存在广泛不同的正当理由,一些比另一些更强。循证医学寻求加强第四类型正当理由。按照论辩的图尔敏模式,临床决定需要正当理由,即使在可能保证正当理由的研究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发现,他们自己常常处于这样的情景中:有很少可利用的研究数据,或者他们对研究数据的解释存在分歧。#p#分页标题#e# 显然,在如此的情景中,一个医师的经验和直觉可能潜在地作为正当理由的支援起作用。图尔敏模型使证据和基于证据的推论之间的关系明确化,因此,对于对话中的团体允许冲突的存在变得清晰起来。图尔敏的模式是结构性模式,关心显示论证的体系结构[2]。但是,图尔敏的方法既不裁定冲突的解释,也不决定何时源自经验的主张胜过临床研究的那些,而医学决定是在这样一个语境中做出的,实践决定常常是交互作用的目标,因此,非形式逻辑的论证对话理论最近受到关注。 三、沃尔顿的对话理论和循证医学 著名加拿大非形式逻辑学家沃尔顿在荷兰“语用-辩证”论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对话理论———“新辩证法”。这种对话理论是一种关于论证和论辩的非形式逻辑理论。对话被看作是分析和评价论证的基本背景或框架,而论证是在一起推理的两个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对话交际。每一种对话涉及的初始状态、参与者的目标和对话本身的益处均不相同。对话中的论证是否合理,取决于它是促进还是妨碍对话目标的实现。对话有6种基本类型。在说服性对话中,每一团体的目标都是要通过把其他团体当作承诺的那些命题作为前提来说服其他团体接受某个特定的命题。对话的参与者都有各自的承诺集。当断言、提问、等各种言语行为由参与者轮流提出时,命题就加到参与者的承诺集中或者从承诺集中删除。在对话中,回应者可能只是对提议者的论证提出怀疑,也可能提出一个相反主张(复合对话)。在复合的说服性对话(提议者和回应者都有自己的主张)中,涉及意见冲突的解决。当对话成功要求解决意见冲突时,这种对话就是批判性讨论。信息寻求对话的目标是将信息从一个团体传到另一个团体,如访谈、咨询专家等。一个参与者需求信息,其他参与者提供信息,结果可能是消除了一方的无知。 在谈判对话中,初始状态是利益冲突,首要目标不是分出真假或其他参与者的承诺,而是达成一个理想的交易。双方的目的是要“做生意”,通过让步和坚持某些东西而成交某些商品或利益。每一方都努力领会另一方最想要的或感觉到最重要的东西。参与者当然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话的目标是双方利益的合理分配。与说服性对话不同,威胁在谈判中是适当的。劳资间的谈判、法律中的调解等都是谈判对话的常见形式。探究性对话的目标是参与者按照给定的证明标准,集体证明某个特殊命题或表明在知识的现阶段该命题不能被证明。探究是累积性的,只能根据已确立的、并不需要在探究的合适阶段的适当位置提出进一步予以讨论或撤回的前提。在争吵对话中,每一团体的目标是在言辞上“猛打”另一方,尽可能击败和羞辱对方。争吵典型地由一种琐细的事变所促成,它是引起情感逐步增强的导火索。在论辩阶段,两个团体采取了顽固的或“孩子气的”态度。争吵的真正目的是深层情感的导泻性释放,使得先前未清晰明白说出的情感能浮出水面。 因此,这种对话有解决怨愤或了解怨愤的作用。情感、不相干论辩和人身攻击等在其他对话中不允许的方法,在争吵对话中经常发生,并能服务于一定的目标。商议对话可以在发生于一个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内部对话)或两人、一群人之间。它涉及一个主体尝试决定,在给定的情境下,相对于他的目标和已知的或预期的情景事实,什么是行动的最佳或最为审慎的路线。商议中常常用到所谓的“实践推理”,例如手段-目的推理[4]。最近,沃尔顿的新辩证法对话理论被引入循证医学研究。厄普舍和克莱克发现,6种基本对话类型中的5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说服对话在临床实践中处处可见。该过程是二价的,即可能是一个病人试图说服卫生保健的供应者,或者反过来。但是,也会有不可归约为实验数据的价值承诺集也许未表达出来。容易认识到,价值问题和实验问题在这个语境中密切纠缠,判决的标准是合理的说服。 对这种对话语境,研究证据是必要的。探究对话在临床实践中更为明显。在推进决定证据的可接受性时,依靠具体问题和规定的标准,努力收集完整、无遗漏的证据。相当多的工作是成功确保所有可接受的证据被包括,并按照先前建立的标准予以评估。这是研究证据必需的对话过程。治疗的开始,医生可能问一个有关实施一个特殊治疗的恰当性的问题;做一个文献评论,并决定是否这个探究的结果适合于眼下这个病人的情况。也可能是,合作组系统地评论文献和决定设计符合条件的随机试验来判断某种药物的效果,或者与安慰剂或另一种相关药物对照。对话中的价值承诺涉及好的检验研究的价值承诺。谈判扎根于利益而非追求真。在医患关系的对话中,谈判是重要因素,也许在提供者的目标和病人的目标之间存在权衡(交易)。的有效性的证据可能从属于病人的感知或所需的生活方式。例如,病人和他的医生都同意尝试减肥、增强有氧锻炼或者控制食盐摄入来替换内科治疗。为了不开始药物治疗,他愿意忍受潜在危险的增加。如果病人愿意当血压增高时就使用药物治疗,他的医生可能同意这个交易。在信息寻求对话中,一个团体有技能或信息贮存,另一个没有。存在不对称,角色也不平等,如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医生和医生的关系,特别在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专家咨询等。合理充分的信息交换支持决策。包括在交换中的证据对于解决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是必需的。 因此,与探究语境中穷尽和权威的证据标准不同,它的证据标准是高度语境化和不定的。双方共同判定信息是否满意,而非根据确立的标准。叙述性的证据在这个语境中比定量的证据可能更重要。通过商议对话,使用证据达至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目标是为共同执行或决策达成一致的行动路线。因此,卫生保健中大量的推理是商议的,无论决定一个诊断策略,通过治疗方案,购买等。在卫生保健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商议产生。证据用作援助采取什么步骤的商议的手段,对话的重要特征是解决某个特殊的问题。在病人被披露有高血压之后,病人和医生商议最好的行动路线。医生推荐病人进一步连续量血压,告知病人高血压的含意和重要性。病人将深思并提问关于这个行动路线的一些问题,并就诊断和治疗计划逐步达成一致。#p#分页标题#e# 四、结论 医学知识的内在易错性指明,医生使用的推理类型本质上是很临时的,在其取向和表达盖然性的形式上是语用的。临床医学的判断和决定更依赖似真性而不是确定性,即在给定的环境集中,什么看起来是真的、恰当的。似真推理也可以量化。它为支持一个信念或证明一个行为的正当提供合理的指南,但事实上,它可能变成是错误的,有修订的必要。这与医学证据的本质一致。医学实践的多数过程是辩证的、动态的、语用的和语境约束的。这些推理方法并不必然是对立的,而是在每个语境中,研究证据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同的[2]。 最近,美国医学会(AMA)组织出版了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临床认识论和循证医学与公共卫生教授詹尼赛克、非形式逻辑学家希契柯克教授合著的教科书《基于证据的实践:医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2005),它更系统地把循证医学和非形式逻辑结合起来,构建了医学逻辑新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