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17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第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发现这方面的教育途径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融合起来。通常小学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以说教为主,采用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较少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时也较少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导致最终教与学上的脱节。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家庭,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了就全然是老师的责任,对于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不重视甚至不教育,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第二,当前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方便,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拿着手机、平板等观看网络内容,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很多黄暴信息也是通过互联网到处传播,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彻底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的查看权限。小学生还处于对道德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年龄,这些网络不良信息会造成小学生道德的错误认知,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也会造成他们只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对道德教育不那么关注。第三,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投入没有像其他课程大,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专门师资投入,很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与学生的学习结果,他们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整体投入不足。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比如以自我的重心,不接受他人意见等,这也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需要被迫切关注。

二、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途径,要把德育教育彻底深入到各种教育内容中,学校对各科教师应该有德育教育的要求,要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科学习中。同时,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融合德育教育的活动,比如志愿者、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能收到德育熏陶教育,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专题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第二,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进行美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才能让小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形象,因此,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美化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手段。美化德育教育环境可以通过几个点进行:(1)校园文明环境的建立,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小学生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渡过的,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搭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以及学校校风、学风的建立。(2)建立良好的社会德育教育环境。这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统一建立,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还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统一的德育教育环境,让学生不管处于什么场所都能有良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既要充当良师的角色又要充当知心长辈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并且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做教书的工作,还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责,将学生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行为,那么教师先自己做到,言教不如身教。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才能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比如有一位学生纪散漫、上课总是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过来谈话,在谈话中,我不是直接批评,采用引导的方式,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能进行改正。通过这次谈话,该同学果然转变过来了,上课也变得专心起来,也不迟到了。面对这些学生,我都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先了解情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关爱去关心学生,循循善诱,不操之过急,这样的方法比直接指出错误来的有效多了,也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必须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含光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供应小学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小学生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对德育教学进行反思。

一、提升自身素质,身体力行,树立榜样

调查显示,很多科学家、学者学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并不是在大学、硕士甚至是博士阶段,往往是在小学抑或是幼稚园。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只能从身边的老师、家长的身上来汲取养分,显然老师更具有权威一点。

班有班风,一个班级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往往也会成为什么样,可见老师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有多么重大而又深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抓住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则是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创造健康、协调的德育环境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资源异常丰富,良莠不齐。如果不加甄别,色情、暴力等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小学生普遍自制力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沉溺其中,迷失自己。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创造健康、协调的德育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要致力于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训、充满正能量的班级口号以及脚踏实地的学风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优美的校园更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富有个性的标语牌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德育环境的创造需要社会、家长以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定期地展开家访,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会关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借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活动的思想犹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德育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作为知识来讲述,并要求学生对其知识理论进行记忆和掌握,以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考察、衡量学生的标准,使得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学习只处于理论层面,呈现出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发生,其德育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长期以来,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一味搬用书本的硬性理论来让学生记忆,忽略了实践活动,即使举办了活动,也将中心放在了活动的意义以及读后感的内容上,使得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范围,缺乏实际性的、稳定性的知识价值的德育内容。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并将其付之于社会、学习的社会生活中去。然而目前德育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欠缺,没有真正的实践性可言,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心理呈现分离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讲述过去的集体主义、舍己利人、牺牲精神等,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等内容, 使得学生对道德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即:遇到事情,不想着自己,让着别人,这就是道德。同时当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事情时,感觉德育教育的失效性,从而对德育失去学习的信心。

3、在活动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内化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觉得小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够实施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操作,出现一种代替学生实施活动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只处于表面层次,不能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和认知德育。 再者还出现对于结论,由教师总结得出的现象,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的环节。忽视了德育教学的内化过程,这样以来就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德育有效实施的对策分析

1、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

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优化校园、教师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实现育人环境建设,以真实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认知的培养,真正的凸显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调解学生学习、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在德育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优越性。如:在校园的橱窗开展固定的德育栏目,定期更新内容;在教室内的墙壁和教室外的走廊上粘贴相关的道德内容;食堂内张贴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等标语,草坪上树立友善的提醒标志等等,实现校园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品行的提高。

2、德育内容的社会性

德育内容以现实社会背景为前提,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追求实事求是。就目前而言,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影响,教给学生如何去分析、辨别、 克服负面因素。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中的负面想象,并承认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反道德,反对虚假教育、理想教育,以此同时,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明确指出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毕竟那只是少数,激励学生在现实面前要拥有正义感、责任感,运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对地球污染、破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善待地球”的教育活动,以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手抄报、宣传画等,以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恐惧性,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3、优化德育宣传手段,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凸显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动向为着眼点,构建适合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教学活动,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内化,实现活动目标。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自主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亲身感受文化的历史悠久,韵味深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任重而远道,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究、摸索,与时俱进,实施创新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二、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方面

当前小学生缺乏起码的道德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又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大至行为不羁,甚至触犯法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中对道德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道德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致使像“融四岁,能让梨”的经典成为历史美谈。更有甚者,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甚至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带头做出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

(三)学校方面

教育过程中对于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道德教育措施、对策

社会的实践经验告知我们:“一个人有德有才是优等品,有德无才是合格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阐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1.美化校园环境布置,印制各类道德教育的横幅,在学校教学楼的显著地方上墙。2.设置“道德教育”橱窗。公布每周道德之星、每周道德教育内容和重点等。3.定期出刊宣传栏,刊登传统道德格言、感人故事、学生体会、优秀感人事迹、教师文章等。4.为每个教室以及走廊挂上道德格言,德育格言均为本校师生书法作品。5.各班制作、粘贴统一的“道德之星”创建表,各班对每周德育教育的优秀学生予以公布。6.成立红领巾监督岗,每天定时巡视校园,对于学生不良道德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7.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进行监督。8.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道德知识,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二)开展道德教育的做法

在小学生中进行道德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他们树立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更加深入幼小心灵的体现。

1.认知明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1)抓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主教材,加强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同时还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等,紧扣“文明礼貌———做人的基本素养,诚实守信———为人的基本准则,学会关心———让世界充满人情味,学会合作———发挥1+1>2效应,学会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2)上好品德课,畅通道德教育主渠道我们要充分发挥品德这套教材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特点,突出了小、近、实、序、趣的原则,教育内容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螺旋式上升。我们为了充分运用这套教材,提高德育实效性,开展最佳教案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竞赛,营造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新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愿望和兴趣,使他们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像做游戏一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2.强化训练

(1)制订阶段性的目标,促进良好道德的养成各班在开学初,按照小学低、中、高年级的特点,制订阶段性的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制订《学生成长记录卡》,定期进行反馈。(2)树立典型示范,引导道德教育的方向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3)开展星级评比,激励竞争意识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住“文明、健美、卫生、守纪、创新”五个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开展“星级班级”和“星级队员”的评比活动。根据五项内容,值周师生天天评分,一周汇总分布成绩,每月评比、表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明道德习惯的养成。(4)搞活班队活动阵地,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在活动中渗透班队活动是学校对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使班队活动内容更充实,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时机,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是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他们会大胆地、毫不顾虑地、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行为。

3.检查督导

良好的文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我们要注意加强检查督导,每周一个班为值勤中队,由值日领导和值日老师负责,设立了“教师”值日岗、红领巾监督岗、行为习惯检查岗。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有计划和目的地进行思想道德影响,德育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做好德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情操、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优先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学校抓教学成绩能够看得见,家长看重孩子的分数,学校唯分数评价教师等,德育教育显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德育教学就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德育教育没有什么用,可有可无,完全没有德育优先的意识。

(二)德育工作队伍不优

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德育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教师又以其所任教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为主。多数教师只是凭工作经验教学,没有专门为德育教育总结教学方法,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目标空泛

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教学有时候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口号多,行动少,对学生实际德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小,表面上看起来强化了德育教育,本质上并没有。

(四)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通常也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参与体验培养、提升德育水平。由于部分德育教师在教学中思想观念陈旧,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不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阻碍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也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觉得枯燥,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差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和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歌曲、影视作品等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即使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品德行为教育,难敌两天时间在社会的消极环境及其负面影响这种尴尬状况。

三、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德育意识,增强育人责任感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需要从根本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只注重分数的现状,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把德育工作的教学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中。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学校德育教师素质有直接因素。学校要做好班主任教师的选择工作,班主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引导作用不能忽视。学校要抓好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更新年龄较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青年班主任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方面的再教育。

(三)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层次化、具体化

学校要对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要懂得爱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要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主要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具体,不要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行动目标,从而有进步的动力。二是要不断与时俱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进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三是德育教育要有可操作性,从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出发,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

(四)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

学校应积极探索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杜绝德育和教学两张皮现象出现。二是在活动的点滴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如在校园中张贴宣传画,名人名言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五)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

现在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有时候可以对德育教育有好的辅助效果,特别对于性格比较孤僻,或者由于家庭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从心理教育方面来加强德育教育效果很明显。

参考文献:

[1]李祥兴,程晓敏.实效性视域中的中小学德育主体缺失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2]李世奇.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及其趋势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正确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新课程改变的背景下,虽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增强其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进行研究。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

尽管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但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影响并未散去。而新的教学模式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使得很多地区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都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的现象,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效率产生严重影响。在《品德与生活》中“情感与态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想象平时的生活中,长辈对我们的付出。这种教学模式本身是很新颖,但是由于教师在课程控制方面能力不足,或者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把握不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跑题,而教师又没有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目标中来,很容易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目标混乱不清晰。

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大大加速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的消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种述说式、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思想品德,使得学生容易缺乏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极为不利。

3.学生内化思想品德教育被忽略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带有一定强制的方法,虽然教学成绩上去了,但是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很多学生出现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目标评价,进而使得“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忽略了学生的形成性教育评价。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改善对策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确立“三维”目标,并且明确每个章节的整体目标,并对整体目标进行细化,确立一个个小目标,并以小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2.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通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使其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催化剂。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教育观念,摒弃陈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德育要求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其中,尤其是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是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加强互动、合作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构建,逐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情感熏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分看重考试分数,逐步将对孩子的评价转移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通过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反复训练,帮助其建立一种条件反射,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上的比较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其道德行为的实施更为自然,是内化的一种行为。

三、结语

人而无德,生而何益。在衡量一人的综合素质的时候,思想品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会直接影响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剖析,发现问题进而寻找合理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吸纳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升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我们生活的21 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 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 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转贴于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 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 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 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1.1 学生思想教育得不到重视。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传道、受业、解惑”自古就是教师的本职所在,“传道”被列为第一位,因此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占首要位置,“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也是学校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仍然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计划总结中说说,平时工作撇撇”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缺乏健全的德育机构。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首先,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其次,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最后,还应该有健全的少先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虽然校校设,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基本不设,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建立不起来,根本发挥不出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个别教师素质比较低,别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反而对学生起到了负面影响。

1.3 缺乏必要的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有力的措施就是利用校内外德育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教育优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比空洞发的说教效果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农村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学校内没有德育活动室,学校外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多数农村更没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因此,在农村是没有什么办法利用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由于上述原因,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缺乏应有的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2 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完善班主任考评的制度,加大对班主任的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一、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质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这种教育就导致了学下不重视德育教育。而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现在小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最基本的教学途径,它对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很重要作用。我国现在执行的教学大纲的共同特征是把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德育教育是时展的产物,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德育教育具有社会性。并且德育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思想教育要放在教学的首位。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足够未来的希望,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与学校教育分不开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是为国家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的,是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中有篇文章《我想要我能要》,这篇文章介绍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星星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小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对方。然后,让学生演完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评了再演。这样在评论和演出中循环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会得到提高的。

2.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教育。

阅读是人类吸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就像有句老话说的,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自己身临其境在和大师对话。但是,现在由于小学生还太小,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和社会阅历是非常有限的,以他们现在的能力是不能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好文章的言外之意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小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老师除了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之外,还要鼓励小学生多去读课外书,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美到处都有,只是少了发现没的眼睛。美的内容包括自然美和对社会美两方面,自然美就是指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自然物的形象,自然美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是人们经常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文中有篇文章《走进春天》这篇文章。课文既给我们描绘了春天所拥有的优美景色,又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然后,老师在采用多种多样的直观手段,如幻灯片等,引导小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

三、小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

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这些文章中有许多是写领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名言警句的,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小学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这些内容是文章的重点,需要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阐述,引导小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奋斗的目标。

小学教学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因为小孩的奇思妙想特别的多,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老师要把课堂上的一些应该是小朋友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自主地阅读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就可以自主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小学生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阅读是人类吸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法。阅读,是读者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文学作品而言,对文学欣赏是以读者解放自己个性,解放思想意识所追求的东西,它是思想上面的一种境界。一方面,文学欣赏可培养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文学欣赏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改善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帮助他们在认识世界上有所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肯定小学生的一些奇特的但是又合乎情他们那个年纪的见解,要理解他们的奇思妙想。

结语: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小学是接受教育的起点,那里是人生的第一堂课,有很多东西都是在小学学习中形成的,比如性格,理想。所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德育教育也是当今社会小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小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养成好的习惯,好的性格,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李秋零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小学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小学教学参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5]王艳芳.《浅谈如何在初中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4)

[6]石天敏.《浅谈在初中阶段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教学参考,2009(27)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9―01

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明灯,需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科学、长久地坚持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出现和提高,因此,德育的内容亦需要不断更新。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相对于当今道德生活而言是陈旧的、匮乏的,小学德育内容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2. 教学方式机械。由于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视度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只能傀儡般地背下教师教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毫无益处。

3. 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二、解决策略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1)

1.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转变难。

(1)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淡化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2)德育机构健全,但具体工作落实不力。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下,这些机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德育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配角,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挤占了应试教育的主阵地。

(3)德育内容滞后,重大教育而轻小教育。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大多内容只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重视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2.教学与实践脱轨,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

3.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脱节,德育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1)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唯分数论的观念,切切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转贴于

(2)发挥少先队、共青团、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共青团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晨夕会、各种比赛、一日常规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跨越性发展。

(3)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培养品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