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31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1)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自我院2005年设立以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到学生的持续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见表1)选择这个专业学习。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工作方向,而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则影响了其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在社会上的价值。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身学习内容的喜爱和兴趣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表1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历年报到人数

2012年开学之际,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以20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生为对象展开调查。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具体调查目的有:(1)掌握新生基本情况;(2)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及选择专业的原因;(3)找出影响专业认识程度存在差异的因素;(4)根据调查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在新生入学接受专业教育时,采用普查方式,对20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发放问卷,说明填写要求,在老师的监督下,人手一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减少了学生对问题的顾虑,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研究数据利用Excel和SPSS19.0进行分析。

三、新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分析

男生占34%,女生占66%,女生人数约是男生的2倍(见表2)。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该专业偏重文科,比较适合女生的性格和爱好,而不适合男生。其次,女生感觉学完这个专业以后找工作一定也是管理方面的,可以坐办公室做白领。而大多数男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觉得学习一个技术性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做个蓝领更稳妥。由此看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还没有真正被理解。

表2 新生基本情况汇总表

2.居住地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108人,占75%,城镇学生36人,占25%,四分之三的学生来自农村。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农村的父母学历低或没学历,不能很好地辅导孩子,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3.学生职务分析

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曾担任过学生职务。担任职务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宣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说明2012级75%的学生具有班级管理经验,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单从“管理”这一点上讲,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4.了解专业的途径分析

排在第一位的是网络查询,占70%。这与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相吻合,各个学校的状况、专业分布、社会评论等内容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一切。他人推荐占第二位26.39%,这说明学生对他人亲身经历及实践比较信任。学校宣传比例最低,144人中只有3人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专业的。

5.是否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分析

对于自己的未来人生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和比较明确的占到总数的85%,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习专业是干什么的,以后又能干些什么。此外有15%的学生对于人生发展目标不明确,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对未来没有目标的盲区。

6.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分析

表2数据显示,对专业工作认识比较明确的占总人数的63%,非常明确的占11%。可以看出74%的学生对专业工作都有较清楚的认识。不明确、没有考虑过的人数超过25%,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总体来说2012级新生对专业工作有较清晰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再是一只‘木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出发的。

7.外出打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打工或实践的学生几乎达到了80%,这是一个好现象。参加打工或实践的学生能理解生存的辛苦,就能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出门打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经验。

8.选择专业原因分析

在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原因中,约76%的学生是根据个人兴趣,自己想学。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比较独立。约14%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广阔而选择这个专业的。排在第三位的是他人推荐(包括同学、朋友、父母等),约占12%。很多学生对好朋友、同学、父母的推荐是特别重视的,他们认为能够推荐的都是对这个专业非常了解的人,或者是看到了从事本专业的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看出,现在学生选择专业具有针对性,很现实。

表3 选择专业主要原因

四、新生对专业工作认识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表4 性别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由表4得出不同性别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均值为1.94(均值越小越好,下同),对该工作认识非常明确的占29%,比较明确的占大多数,比例为55%,两项合计84%,没考虑过和不明确的共占总认识程度的16%;而女生的均值为2.49,对该工作认识非常明确的为2%,比较明确占66%,两项合计68%,没考虑过和不明确的为32%。总体来说,男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

2.居住地差异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农村生源的平均值是2.33,城镇生源的平均值是2.22,城镇比农村的稍好一些,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表5 居住地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3.是否担任过学生职务差异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担任过学生职务的学生中对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要明显高于没担任过学生职务的。在调查中担任过学生会工作的学生有107人,其中对管理认识比较清楚程度以上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78.5%,而没参加学生会工作的学生对管理的认识程度比较低。

表6 是否担任职务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4.人生发展目标差异分析

由表7可得,人生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人生发展目标明确的学生100%的对企业管理工作都比较清楚,而在对人生目标比较清楚的122人中,有75.5%的学生对管理的认识都比较明确;相反,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的学生里,对管理认识比较明确的仅有33.33%,非常明确的一人没有。所以,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远的人生目标是成功基石。

表7 发展目标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5.专业选择原因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表8 专业选择原因与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根据表8数据显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些学生中对管理工作的认识非常明确的占12.7%,比较明确高达65.3%;而由于其他原因选择该专业的对管理工作的认识都不是很好。相对来说,对专业是否有兴趣对管理工作认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专业选择遵循自身兴趣更有利于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6.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认识的影响

表9显示,外出打工的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显著高于未打工的,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

表9 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认识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70%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来了解专业,约76%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73%的学生对专业工作有较明确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发现,男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担任过学生职务的学生中对专业工作的认识程度要明显高于没担任学生职务的;人生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有明确发展目标的人对专业工作认识更明确;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遵循自身兴趣选择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居住地对专业工作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影响。

(二)建议

1.对学生和家长的建议

(1)自主填报志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作为大学生,专业选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选择专业前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各个专业的情况。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及前景有所了解。第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

(2)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外出打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为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确立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引导或帮助孩子尽早明确人生发展目标,以便孩子能早日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及早涉猎与目标有关的各种知识和资料充实自己。

(4)积极担任学生职务。学生和家长都要有“担任学生职务是一种综合锻炼”这个意识,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担任学生职务,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管理理念。

2.对学校和专业的建议

(1)加强专业网站建设。学校和各专业要大力加强专业网站建设,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在网站上学校和专业的最新动态。

(2)夯实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专业口碑。

(3)加大学校宣传力度。一方面依靠专门的部门机构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借助校友和往届毕业生的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毕竟有的人认为网络上的东西很多是“虚”的,不真实。

(4)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对学生实行电子管理,实时地对有显著差异的群体实行分层管理。如对那些人生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

Higher Vocational Freshmen to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2)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对数字化实验室的需求

结合数字化实践教学需要,可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划分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数字化实验室的需求有所不同:

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实践的第一步,是真正了解专业性质的学习活动。然而,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土木类水工、港工专业建设地点偏远,环境复杂等因素,使得认识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学生只看到一些建筑外型,了解不到工程实质,与认识实习初衷相悖,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目的。并且由于之前学生对专业没有具体和感性的认识,有的学生到了工地甚至不知道要看什么,问什么,学什么。如果在认识实习期间,增加专业多媒体演示,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实习的效果。

2.课程设计

传统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只能让学生熟悉某个技能,如软件的使用、理论知识的实例化,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运用是两个层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必须使学生了解社会实际问题,亲自动手操作。所以,课程设计阶段对数字化实验室的需求是很明显的。施工组织设计课程,需要给学生开设工程施工实训实验课程,有针对性的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序进行演示、讲解,让学生在室内教学中身临其境般地得到感性认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建设投资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评价分析能力,学会利用经济评价软件,完成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工程项目工作分解、施工组织设计,并完成资源分配,能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责任分配和资源计划优化项目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真正理解管理内涵。工程估价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算量软件,完成工程结构三维图形的绘制、工程建模、工程量计算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合同管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法律法规,并清楚了解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及各方责任义务,通过场景模拟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流程,对课题的抽象知识学习有主观能动的认识。

3.生产实习

传统的生产实习,让学生去施工现场,也只能看到钢筋绑扎等技术层面问题,真正管理性质的内容学生很难接触到。并且,往往由于安全和施工现场实际工况等原因,学生在现场的学习很难深入实际,造成学生很难对建设领域庞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深入的理解。由于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因而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若拥有数字化实验室,通过模拟沙盘,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人员、材料、机械等资源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还可以对文本信息如合同、报表等材料的作用进行了解,在较短的有限时间内,较全面的熟悉施工现场和一系列管理流程。

4.毕业设计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算量计价软件,如鲁班、广联达为工具的工程项目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其中包括较为重要的商务标编制,即工程算量和合理报价,以及技术标中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进度网络图和横道图的绘制;另一类是房地产项目的可研。无疑两类毕设都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考察,是将学生送上社会实际岗位的最后一道关卡,所以,还应在此期间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若通过数字化综合实验室,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完成此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还可以锻炼和培养管理专业学生必要的人文素质和协作沟通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框架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3)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4)

工管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定位对其找工作以及适应工作影响有较大影响。调查中发现,有21%的毕业生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而这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也显得较差,二者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工管专业的就业选择是比较广的,不少该专业的学生恰恰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的只是想找单纯的管理类工作,但没有具体的定位。对所谓管理类工作是什么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粗浅的认识上。缺乏有效合理的职业规划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职业规划是个人将自身职业愿景与外在环境相结合,对自己的事业发展甚至一生的职业成长制订的计划。通过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如果制订了职业规划,不但会有比较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而且可以从职业价值的发展角度来看待自己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2]。有合理职业规划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会相对较高,可以以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度过初入职时的低薪、低职期。没有制订职业规划或是没有合理的实事求是,与个人和环境相对应的规划,对职业的选择就没有完全的认识到位,对职业的发展盲目性较强,没有做好工作不顺心、工作任务难以完成时的心理准备,就会对工作的满意度低、对薪资不满、对职位不满、盲目跳槽,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最终影响了其职业的适应性,影响个人事业发展。

1.2专业知识的运用程度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的理论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对理论与实践的能力要求较高,学术性与技能性都较强。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如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就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借鉴专业知识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语境。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照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对专业名词、专业术语以及专业概念的理解,对照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在实践实习中,不断更新已经学过的知识。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很好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那么在实习工作中也会体现出对专业的理解性不够,适应性方面会受到影响。

1.3对就业竞争环境的研判

在调查中,工管专业学生大多认识到就业环境不容乐观,也意识到工管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在选择求职时自己会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作为首选投票人数最多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接近16%的人选择了“地域”;26%左右的人选择“薪酬、户籍等福利”;接近41%的人选择“个人发展空间”。但是对于薪酬问题,以及个人发展空间问题,大多停留在概念和愿望的角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薪酬问题的竞争环境,以及个人发展空间的研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也是造成职业适应性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一。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长(如图1)。教育部近日《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15年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在毕业人数增加前提下,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在这样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工管专业学生欠缺社会经验,所学的管理理论,需要通过实践与练习,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比较困难的。认识自己求职时的“短板”,认清自己历练的需要和成长的过程性,也是对就业环境进行判断的重要方面。

1.4人技技能与工作能力的不足

从访问调查中显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带到公司里的技能满意度不高。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企业管理人员说,大学毕业生缺少比单纯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受访者普遍认为,刚从大学毕业的人具有一定知识,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也乐于学习工作技能,但解决问题和与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偏低。在访谈中,一些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列出了一些技能,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众演讲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不少人认为,大学生们的上述能力并不符合期望。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否适应其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总体概念,但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能力是多方面的,这与人的成长环境相关,也与我们的教育和对学生的引导相关。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就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职业适应性。

2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建议

2.1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心理适应

针对工管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问题,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及时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帮助毕业生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增强其应对竞争及挫折的抗压能力[3]。可以通过组织职业规划大赛、职业体验项目等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就业实践活动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是现在很多学校正在使用的方式,实践证明到了很好的作用。尽早进行职业规划,能引起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教会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懂得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这只是一门课,走走形式,没有真正把自己的未来规划考虑进去。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就要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讲授,让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作用[4]。从就业定位的角度来看,不少工管的学生之所以不能适应职业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没有思考自己的就职方向和发展路径。职业规划要以对自己正确的、综合的认知为基础,兼顾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制订出具有可行性的规划方案。应提高工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认识的重要性,通过开设这门课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5]。

2.2提高工管专业毕业生学以致用的问题

有的工管毕业生在实习和工作中认为所学习的课程有用不上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他们在就职中的适应性。分析工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一些特点,构成了看似运用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如许多学科知识相互交织,知识体系庞杂,跨幅宽,复合性强,信息容量巨大。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向不明显,行业特点不集中。一些管理方面专业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也造成应用困难。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见效慢”,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尝试和摸索才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2)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要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看有没有学好。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急功近利等,对知识并没有好好学习。既然没有“学”,那自然就谈不上用了。针对以上方面,学校在抓学习效果的同时,在教学和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试题以主观分析题为主,模拟工作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模拟场景、面对面进行考核等。教师也要与就业企业及社会加强联系,探知当前环境下,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的哪些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加强实践中的知识感知度,以此来指导教学[6]。

2.3正确认识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形势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面对的工作领域是很多的。毕业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方向。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为工管专业的学生设计和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如学习计算机、法学、外贸、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或有选择性地向某一专业领域倾斜,形成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既懂管理又懂行业技术的毕业生,可以极大提高对就业的适应性。另外,很多人抱着一毕业就能进企业当管理人员的想法也是很不现实的。卓越的管理能力是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来自一线实践的支撑,实践能力是从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中积累的。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的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实习期,到企业进行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2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EI Xiaoli, LI Shumin, YANG Lichun

(Chongqing Nanfang Trans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25)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profession, theref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mad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nd views.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从专业定位角度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土木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与土木工程两个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工作。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

1.2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角度分析

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咨询事务所、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工作,无论学生工作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管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据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如今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去培养人才,加上人力资源流动频繁,最终导致企业只愿更多地招聘有工作经验、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给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提出了挑战,学校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从以上分析来看,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不仅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利用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某个环节进行管理,这种能力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这四个知识平台构建的。

2.1 专业实习

实习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途径和手段。通过现场的实习,学生亲自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习教学应该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分层次地进行,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或刚开始专业课学习时进行的。认知实习可以通过到相关企业或施工现场参观实习和观看相关视频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知实习,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管理的技术、方法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在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使学生对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一般房屋建筑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盲目,而是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在学习完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合作关系企业进行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工程施工实习、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测量一般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进行,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来进行工程测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其他方面的生产实习应该在大三开学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生产实习要制定详细的实习的内容和步骤,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每一个实习内容结束,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同时,可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对每一个实习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实习的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总的实习报告。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对典型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以及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等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学习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实习,一般是在第八学期的前四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综合运用,通过参与工程实务操作,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及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原始材料和数据,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毕业实习一般是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实习,根据毕业实习的任务书和指导书来进行实习,最终交实习报告。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针对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一般是在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后几周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所需资料应该来自实际工程项目,并且设置完善的课程设计指导书,配备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比如,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编制、房地产估价、 房地产营销策划、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索赔、Photoshop和建筑画等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3 实验环节

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习环节来看,学生主要是在建筑工地实习,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的熟悉,也就是说对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的熟悉,而很少接触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比如,对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的融资、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招投标过程、工程合同管理和索赔等方面的实践是非常少的,不能体现出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从而也偏离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条件都很有限,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熟悉和掌握。因此,学院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各个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直观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模拟或实物情景,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快速而全面地掌握工程管理实务的各个方面。当然,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教学获得的认知,还需要通过实习环节加以验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类实验室和管理类实验室。技术类实验室主要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管理类实验室主要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和沙盘实验、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实验、工程造价软件实验、合同管理和索赔实验、工程项目融资实验等。

2.4 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时间安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能力和未来规划等选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院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建筑建模比赛、室内外装饰设计比赛、房地产营销策划比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兼职和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在大三、大四时,学生可以参加五大员的培训并参加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对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实践是更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2.5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其他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每个学生都配备有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论文的选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具有写作价值的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和工程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对多门专业课程综合运用的能力的环节,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设计内容。比如,对于国际工程管理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对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向主要是进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和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的编制;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方向进行室内外装饰设计方案和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文件的编制;对于工程造价的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量清单报价文件编制。

3 结语

工程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薄弱。笔者认为,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之外,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郭静,陈远祥.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6)

1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

国外相关学者在进行对中国的教学调研时曾经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受到人才的制约,从而难以有效的推行产业升级计划。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对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判断,当前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使用书本型、理论性以及教师单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很难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培育出的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观点,提出了应当改变当前以课堂、教材、教师等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应当面向社会需求以及日后的工作实践进行教学,从而走上一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道路上。笔者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进行调查,总结了如下几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办学水平差异明显,许多院校需要对专业进行提升

目前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而这项学科是一项涵盖较广、跨度较大的学科体系,有着理论紧密连接着实践,并且呈现出文理交融等特性的综合性学科。此外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存在差异,各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开设院系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不同[2]。当前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专业有六成的学校不能达到标准水平,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社会突然对此专业需求扩大,导致许多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直接开设这项专业,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述院校在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后并没有跟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到全面的知识技能。

1.2缺乏实践教学

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调查可以看出,多数高校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工程管理的实际出发,学生缺乏对这项专业的了解,并且对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认识概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使学生缺乏对于工程管理中问题的切身了解,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培养。

1.3缺乏对学科定位的准确认识

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还有这一定的分歧,不确定这项专业应当是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还是应当以管理技术作为中心进行教学。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将不同的方向的专业捆绑到一起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导致了不同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放在了不同学院中,。如有些学校将工程管理放到管理学院。有的则放到建筑工程学院。这种学科定位上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在学生的学习中,不同学生对于不同专业课重视也不同,所以最终所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与知识架构也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对于日后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影响。

2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改进与优化策略

2.1突出重点课程,合理进行专业课设置

各个高校之间工程管理的归属存在差异,有效高校将其划入管理学科、有的是工科;此外还有着房地产方向、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等不同的培养方向。但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是如何划分以及哪种培养方向,都应当让学生明白核心课程是哪些,这样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知道学习重点[3]。此外不仅要指明重点课程,还需要强化重点课程所配套的实践。当前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缺乏实践,到了社会工作后,空有书本知识而不能施展,还需要从头进行实践学习,面对这种状况就要有针对的去解决,使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并且加强对于工程管理的实践。

2.2高校明确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工程管理专业牵涉到建筑施工领域的许多环节,所以在进行专业的设置上,许多高校以为求大求全,但是在实际的培养方向上,却没有清晰的目标,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工程管理教学中,要明确和清晰培养目标,在不同专业上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其他专业,只有搞懂了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在进行其他方向上的学习,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3强调对学生专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在社会中许多建设单位反映,当前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中,经常出现学生的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与之配套的职业素养却较低。进入工作单位后,在实际的工程管理时间中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在一些人为因素上对建设工程的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说明这当前高校教育中过分的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所以这一点也应当应用到高校教学的优化中去。

2.4对教师队伍进行机构上的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大建设的时期,迫切的需要实践性人才。而在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工程管理教学理论知识储备上较为雄厚,但是在实践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所以在面对工程管理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解决方案缺乏操作性、过于理想化等现象[4]。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认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时,应当注意多使用实践性人才进行工程实践类的教学。工程管理对于实际操作有着较强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发展中应当注意理论知识需要搭配着实际的工程管理实践进行,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注意对高校教师的时间培训,使教师对实际的工程实践有所认识,保证学生能够从学校也学习到工程管理的实践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国家在应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以及高效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将实践项目与专业知识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全方位的让学生认识到应用管理专业的特点,并且有效的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保证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发展中也需要依托工程管理的行业与社会支持,我们国家的高校应当在办学中通过突出自身优势的办法,形成专业特色。并在进行理论教学的环节中,不断的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时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课题研究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7)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126-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背 景

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大学教育已基本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外延式扩张过程已经完成,高校的格局业已形成[1]。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却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造成的后果是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不满意,对大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国际上对中国工科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也不高,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指出,按照“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中国的世界排名徘徊在20~40位之间[2];据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的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的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 10 %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3]。尽管这2份报告的评价标准并不一定全面适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但从侧面反映中国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确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窘境和国际上良好的工程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2013年6月经《华盛顿协议》全体成员一致通过,认为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与《华盛顿f议》各成员的认证体系实质等效,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4]。2016年6月经过《华盛顿协议》全体成员一致通过,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5]。根据对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网站结论公布的统计,到2016年,已有404个专业点通过认证评估,并有397个专业点保持认证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工程教育正与国际接轨,发展势头迅猛。为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许多高校也在积极开展这一工作。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类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向社会公示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标准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被采纳,并且达到标准的要求。因此,专业认证的根本目标是在专业建设时遵循标准,建立符合专业特色和定位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质量监控体系,并付诸实施。

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的教育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由此形成的标准条款的内部逻辑如图1所示。简而言之,工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以产出导向方式确定培养目标,进一步倒推毕业要求(即预期的学习效果),再构建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建设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能够支撑课程体系规定的任务,并通过持续改进,达到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2 可操作、观察和测量的专业认证体系

构建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认证体系并付诸实施是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前提条件。按照标准的理念和条款,借鉴同行的经验和模板,确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并利用现有的、不断强化的支持条件和师资队伍就可以开展工程教育。但是,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主要在于培养过程的实施,符合标准的要求必须通过对培养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监视、测量和反馈改进,这就要求建立的体系是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专业认证的难点也在评价预期学习效果的实现过程及实现程度[6]。由于教育产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素质、能力,相较工业和农副产品,更加模糊和抽象,制定一个既符合标准,又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专业认证体系也不是一挥而就的。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难以直接和精确测量的评估项目,只能获得间接的、非量化的资料和数据。事实上,这些间接、非量化的资料和数据也是佐证预期学习效果达成度的有效证据。无论直接或间接还是量化与非量化的证据,问题在于什么时机采用什么方法,依据什么标准来获取,凭空杜撰的证据显然不能予以采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7-8]实现质量监控,使得采用这一标准的全面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高等教育是对学生提供服务,符合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的条件。对于强调“证据文化”的专业认证[6],过程方法也是适用的。采用过程方法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规范,在过程中规定相关形成证据的时机、流程和手段,这些证据便是质量记录,是举证标准得到真正贯彻和实施的依据。

2 过程方法在工程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之一[8]。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过程的结构为 “输入活动输出”。多个相关联的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过程系统即体系。过程方法就是对体系中的过程进行识别、明确过程中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对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使体系运行达到最佳的效果[7]。

2.1 过程识别

为使用过程方法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体系,首先必须对体系中的过程进行识别和界定。识别和界定的原则有两个:(1)过程要覆盖标准的全部条款;(2)过程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根据文献[7]和文献[8]的方法,体系中的过程分成顾客导向过程、管理过程和支持过程3大类来识别。为与专业认证标准相符,这里将顾客导向过程(customer oriented process, COP)对应到产出导向过程(outcome based process, OBP)。ISO9001标准以顾客为中心,专业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顾客得到的是产品和服务,学生得到的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长,专业认证标准称之为“产出”。从实质意义上讲,COP和OBP的内涵一致,这里使用OBP替代COP更符合本文的主题。

根据ISO9001标准过程识别的经验,首先,过程必须完整,能覆盖所有标准条款,防止体系不完整,标准中的一些条款没有执行。其次,过程不能太繁琐,繁琐的过程体系可操作性差,既不方便执行,还容易导致实施者的抵触情绪,造成体系运行失败。因此,在保证标准完整覆盖的前提下,过程尽可能简单,便于操作。专业认证的标准范围相对较小,内部逻辑很清晰,便于过程的识别。

1)产出导向过程(OBP过程)。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OBP过程自然是关键过程也是核心过程。按人才培养顺序建立的OBP过程如图2所示。

其中OBP1是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定位以及社会对这一层次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的过程,需要专业教师、用人单位代表、业界专家和政府管理者来联合确定。一旦确定好培养目标,即作为OBP2的输入,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在确定毕业要求时容易出现这样的误区:“既然执行的标准一样,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毕业要求都一样”。事实上,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式、全面性和底线[4],并没有限定学习效果的程度。确定毕业要求时必须覆盖标准的12项毕业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的程度,避免出现程度过高,根本做不到的情况。OBP3是制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将毕业要求进行分解,以便与所要开设的课程体系对应,从而达成毕业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评估推荐的模板,使用其中“专业主干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来匹配确定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覆盖所有的毕业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课程大纲的制定,“支撑矩阵图”要做进一步细化,规定好课程的“目标行为[6-9]”,避免制定的课程大纲没有达到课程体系的要求。OBP4是编制教学大纲的过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实现“支撑矩阵图”中规定的任务,教学大纲包括讲授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实验大纲、达到的目的、考核的方式等内容,并说明所开展的考核是如何达到课程大纲规定的目的。如果大纲不能满足OBP3输出“支撑矩阵图”规定的任务,则必须反馈回去,修改OBP3,由其它课程来完成这项任务,OBP3的修改不能影响OBP2的输出,哪怕是开设新的课程,不能出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后续过程中无法实现的现象。OBP5是教学实施的过程,包括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教学实施要按大纲要求编写教案、讲稿、教学日历和实验大纲,并按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现。当然,需要鼓励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提高效率,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校还要“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和“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为此设计OBP6招生协助和OBP7转学和转专业过程。这两个过程也是面向产出的过程,但不是关键过程,所以图2中并未显示。OBP6吸引优秀生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OBP7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过学生转学和转专业必须符合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定的相关条件。

2)管理过程(management process, MP^程)。

就专业认证而言,学校层面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学院层面则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系管理。此外校、院都有教学督导组负责教学过程和质量整改监视,院、系负责测量、证据收集和证据分析任务。尽管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都有对应部门管理,考虑到责任分工,相关过程都划归到支持过程的范畴。所以,这里将专业认证策划(MP1)和监视、测量和改进(MP2)两个过程列入管理过程。专业认证是一项体系化的工作,建不建设、建设怎样的专业认证体系是校、院层面策划的,因此MP1是一个指导性的管理过程。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质量文件和质量记录的管理规定,在MP1中补充制定这一规定。持续改进是工程专业认证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这里设计MP2完成这项任务。持续改进由两个环来实现,其一为校内环,其二为校外环:校内环主要是对体系执行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内部审核和整改,确保体系规范化运行;校外环是以就业统计和就业后5年内毕业生取得成绩的调查统计作为依据,对体系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加以改进。

3)支持过程(support process, SP过程)。

借鉴ISO9001标准构建所采用的过程识别方法,在确保标准条款完全覆盖的基础上,OBP和MP过程没有覆盖的条款都列入SP过程。以此为依据,SP过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SP1)和支持条件提供(SP2)。SP1和SP2是OBP和MP实现的基础。在大学,SP1主要由人事处实施,但是与专业认证有关的培训活动则在院、系开展比较合适。为方便过程的实施,院、系服从和认同学校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满足认证标准的其他师资队伍建设活动;SP2归口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管理处、教务处、网络与信息化处和工程中心,同样,院、系服从和认同学校的管理,但是院、系要评估支持条件的满足度,并提出建设方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除此之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师资联系、评估由院、系实施。鉴于部门分工和大学刚性化管理,这两个过程的程序文件按照“接受和评估管理部门的结果,规定专业系的工作”的原则制定。

综上所述,专业认证的过程识别结果见表1。

2.2 过程分析

在完成过程识别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每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过程的活动、接口、输入、输出、控制方法、使用的资源以及如何进行监视、测量和改进,以确保过程的完整性以及与标准的符合性。“乌龟图过程分析法[10] ”是过程分析的一个有效方法,是ISO/TS 16949推荐的一个工具。为了完整了解专业认证的概貌,对表1中的11个过程都绘制了乌龟图,为编写程序文件做好了准备。这里以OBP2确定毕业要求为例,介绍分析的结果,如图3所示。

2.3 过程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在完成专业认证体系的过程识别和过程分析后,明确了每个过程的活动流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以及关键过程和顺序。以此为基础,所绘制专业认证体系的过程图如图4所示。图4表达各类过程之间的关系和关键过程及顺序,整个体系也表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的理念及其双环流程。由图4也可以看出,所构建的专业认证体系是一个很小的系统,简单可操作。

3 结 语

中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与《华盛顿协议》签约国的认证体系实质等效,采用该体系标准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并寻求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可以实现专业教学管理的国际化,提升教学质量。基于工程教育的理念,其旨在通过建立与标准的要求相符的且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专业认证体系并有效运作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过程方法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通过过程识别、过程分析,完成了专业认证标系的构建。在构建这一体系时,既要借助高校现有的管理机制,又保证专业认证实施的独立性,以达到简化过程的目的,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下一阶段,所构建的体系将在本专业的教学管理中运作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达到专业认证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百炼.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兼议高校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5): 3-9.

[2] 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等. 从CDIO到EIP-CDIO: 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12-20.

[3] 曹伟, 李峰, 周书仁, 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 39(2): 114-120.

[4] 孙涵, 陈兵, 陈松灿, 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6(4): 50-54.

[5]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中国全票获《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资格: 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EB/OL]. [2016-06-04]. http://.cn/.

[6] 胡文龙. 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 73-78.

[7] 刘妍, 李耘涛. 过程与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7): 86-87.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8)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 ),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 三河 065001)赵秋红(1968- ),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 ),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9)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就业能力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随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学者最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文少保(2006)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对组织而言,就业能力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谭诤认为,在我国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体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应包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终身学习和动态性特征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无疑是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运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职业岗位也是其就业能力的一种体现,此外,谭诤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并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学术界存在着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及以上层次的解释构架,其中五维结构是从可持续就业角度,对大学生能力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拓展。瑞士学者M•L•戈德斯密德教授认为,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需要具备五种能力: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广阔的视野。Fugate和Kinicki(2008)从个性角度出发提出生涯认同、积极性、生涯动机、对工作变化的开放、工作和生涯弹性五个维度。国内学者张丽华、刘晟楠(2005)提出,就业能力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宋国学(2008)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和人际技能五大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二、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改革

在没有进入现实工作领域之前,大学生对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持有的工作兴趣实际上是停留在抽象认识层面上的,而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不仅能够向企业展示自身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倾向。一直以来,由于实习方案设置不合理、实习基地少、校企合作深度不高等原因,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效果不佳,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寻解决策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中,确立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重点从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教师管理、实习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习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批稳定、优质、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是高校解决各种实习问题的有效途径。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以铁路局、中铁建、中国北车等为代表的路内企业,然而,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实习基地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和建设多领域、多岗位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企业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注重借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以学校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加强与工商部门辖区内各大企业的交流与联系,逐步建立起服务学生就业需求的政、校、企合作机制。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等政府部门、各种类型企业等诸多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多岗位的实习体验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

(二)采取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宜采取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与轮转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由于企业管理类实习岗位能接收的实习人数相对有限,如只采用“集中式”实习模式,一方面会给实习单位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在实习安排上采取“分散式”实习教学模式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更为适宜。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认识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完全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将学生个人实习意愿和企业用人需求有机结合。首先,由实习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需要确定实习人数、提供实习岗位工作说明;其次,实习教师向学生宣讲实习单位概况和实习岗位工作规范;再次,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填写实习岗位申请;最后,由实习教师依据学生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统筹分配实习岗位。以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63名学生按照此种模式,被分别安排到四个单位的多个岗位开展了认识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另外,轮转实习模式也是解决实习人数多而实习单位少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所谓轮转实习模式,就是先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然后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将各组学生在多个实习基地循环轮换实习。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铁路单位,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物流管理、行政文秘等岗位,为方便学生了解和体验未来的职业角色,更好地促进就业,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在分散实习的基础上,实行轮转实习模式,这一做法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工作部门,熟悉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三)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双导师制是由认识实习课程指导教师和选聘的企业实习导师共同设计和指导学生认识实习的一种制度安排。认识实习课程指导教师通常由系里选派年轻教师担任,在每学期认识实习开课之前,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提前进入企业,搞清楚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实习岗位工作职责及人员任职要求。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开拓视野,增加社会工作经验,而且能够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组织沟通能力。校外指导教师由选聘的实习岗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是一个适应和锻炼的过程,需要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采取分散实习和轮转实习的模式,校内指导教师无法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为此,设立校外指导教师就变得愈加迫切和重要。企业实习导师需要从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评价学生实习表现。作为学生成绩的第一评价者,企业实习导师需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能力等方面予以评定。此外,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还邀请了企业实习导师担任学生的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职业发展规划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与校外导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而且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亦获得了职场专家的咨询和帮助。

(四)校企联合开发实习教学方案为避免校外实习出现走过场和内容空洞等问题,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实习方案设计时,强化实习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实习企业从前期实习方案的制定、实习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到实习成绩最终评定的全过程参与,这种做法,不仅使得工作岗位的要求与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而且充分调动了实习单位参与教学的热情。以我校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为例,实习企业XX公司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安排总经理、各职能部门主管等诸多岗位和人员参与此次认识实习教学。学生的实习任务包括新员工导入、工作实践研讨、职业角色分享、工作岗位体验、表彰总结五大块,学习内容涉及XX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物流配送流程、营销策略等方面,详细方案设计参见表1。整个认识实习过程,学生深刻体验了未来工作的环境和职业角色,了解了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也为学生未来进入职场提供了准备。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10)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0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它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1]。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强国,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3年6月我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拉开帷幕,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计认证了机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8个专业443个工程教育专业点,覆盖全国105所高校。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遇到了挑战。因此学习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按照认证的标准及要求深刻思考并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着重要意义。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2006年,它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2]。认证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教育的质量,认证对象是认证专业授予的工程学士学位的国际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是通过与不通过,是一种合格性评价。认证的核心是认证的标准,而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现行的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3]。认证标准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

2现有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既定标准而设计;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配置要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为导向;质量保障与评价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唯一标准。但目前就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而言,对工程教育理念和要求的认识上还有差距,尚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专业在进行教学的顶层设计之前会进行调研,但往往是高校之间进行调研,并未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考虑在内,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在走访或者邮件调研企业专家时,由于政策、自身水平等种种原因,企业专家不愿意配合参与高校的调研或者应付了事。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接受课程体系的地位,主体参与性不强,一些制度和措施流于形式。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业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清晰、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和兴趣,在选择专业方向和就业单位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渐渐偏离了正确的学习轨道。

2.2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均要进行评价;每一个教学参与者均要进行评价;建立评价的机制与周期;评价结果必须用于改进。现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在这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目前已经明确了毕业要求并能完整覆盖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支撑和落实环节高校普遍做的不好,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并没有在广大一线教师中得到普遍认同和贯彻实施,广大教师对于自己在毕业要求和持续改进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对于考核评价制度和反馈改进方面,高校则刚刚起步,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始着手建立校内外考评机制,但评价方式和层面相对单一,效果也有待商榷,而且尚未制度化,尤其反馈改进环节相对薄弱。

2.3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认证所需要的证据积累不够

学生学习阶段涉及学生、教务、就业等各个部门,目前各个部门缺乏全局观念,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结果往往是存在空白区域,比如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问题,学生工作系统认为是专业教师的事情,专业教师认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结果就成了三不管的空白区域。专业认证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这是对各部门日常工作的一次大检查。资料积累,重在平时。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要求理解上还存在差距,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按照认证的有关要求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积累。并且不同部门系统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数据相互分散独立,缺乏一个整体的统一规划。数据的采集往往依赖于基层管理人员,采用word或者excel半手工方式,难免存在错报、漏报、重复上报和虚报现象,工作效率不高。对数据的发掘不够充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4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还未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没有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很多高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欠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从而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综合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3改进措施

3.1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师生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等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与企业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等,做到学校与工业企业界协同育人。同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树立全局观念,统一规划,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真正实现课程与各培养环节的教师、学生工作系统与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几十个培养环节协同育人[4]。

3.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持续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力地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实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通过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励、职称评定政策等来引导,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培训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保障与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学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主体,学校还应制定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分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和创新学分奖励制度等,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个性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还要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和成绩评定办法、专兼职教师的工作分工和责任要求等。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与工程教育认证相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保证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12年和2015年两次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已建立了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其中内部反馈包括常态化的网上评价反馈机制、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意见信箱、短信平台、广泛座谈和交流反馈、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外部反馈包括建立往届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体系、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渠道等,涵盖了学生、学校领导、教务处、院系、教师、用人单位等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静态、动态要素。多年来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3.3完善数据管理,提倡痕迹工程

专业认证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这些数据分散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系统、图书馆等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材料的汇集和整理,特别是要提倡痕迹工程,每位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尽可能让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留下痕迹,如果过程做足了,佐证材料便很容易收集整理。同时对于材料的整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还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运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全校一盘棋,规范数据格式,逐步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数据平台,综合教务数据库与学生就业、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汇聚点,提供教学基本状态与学生发展的数据[4],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打下良好基础。

3.4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管理人员要真正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并充分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了解师生需求,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如参加教学管理讲座、参加其他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组织到企业调研学习等。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岗位竞争机制、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等,以此来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它重在改进,贵在持续,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深刻理解工程教育理念,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积极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确保工程教育的质量。

作者:李颖 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元章.提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9498.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20-02

一、引言

国家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践性、工程性和规范性比较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家已逐步对工程项目设计、投资、建设、管理规范化,这就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以惯例建立的建设行业专业人才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作为导向,建设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二、执业资格制度简介

国家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原则,在涉及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领域,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而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1]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的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评价问题,保证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执业素质,实现与发达国家工程人员的资格互认,提高我国建筑行业和咨询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执业资格制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较多,一线操作人员有质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监理员、绘图员、测量员等;管理人员有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高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应围绕着注册执业工程师制度的要求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时俱进,服从社会的需要。

1.明确培养目标。我国执业资格制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挥棒作用。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代表了工程界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以一级建造师为例,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有《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体现了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注册工程师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明确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2.制定培养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工程管理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应理顺培养目标与执业资格要求,培养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程管理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施工、管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组织培养考核。对在校学生执业能力的考核可以由行业协会,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程类资格考试归口管理单位组织管理。例如对造价员的认证可以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认证评审委员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造价员归口管理单位组织对具有工程造价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及其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认证,对通过认证考核并获得毕业证的学生,除获得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外,另外还有由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统一颁发的《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走向社会多了一个就业筹码。

四、执业资格制度促进教师水平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以来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2]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根据每年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时可以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针对现行的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及考试内容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工程训练,参加执业资格的相关培训与考试,以教学促进考试,以考试辅助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既提高了个人知识能力水平,也夯实了教学专业知识,实现了双赢。

2.健全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基于执业资格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前,应充分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后可能面对哪些执业资格考试,并结合考试内容安排课程,选择教材,专业课考试与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挂钩。同时,在专业与执业资格制度要求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等。针对注册考试的情况,对于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让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再是浮在上层的纲领性文件,而是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可实际操作的实施过程,这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建设与执业资格制度的有机结合,也是高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

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执业资格考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重实践环节,因此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对考生来说最难的科目是案例分析。由于大部分考生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实践与理论不相符,使很多考生对案例分析望而生畏。但是,日新月异,我国工程管理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工程管理规范化、国际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增无减。因此在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为学生设立多个可供选择的实践题目,题目应该和实际工程结合,要求形成严谨的实践报告,最好运用专业软件,模拟实际工程项目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全过程,来代替简单的、非实际工程内容的课程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点,真正学到可以应用的知识和提高能力。

五、执业资格制度促进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专业认证制度实质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系统,在此系统内,各利益相关者以认证标准为依据、以能力标准体系与课程设置的响应性检验为核心,并将专业认证制度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连接起来,保证学生达到成为专业人士的基本能力要求,确保毕业生的产出质量。[3]因此,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参与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而影响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要素则构成了共同治理的核心。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的评估、执业资格的注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目前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从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的社会需求与评价来看,应当有联系的事物没有了联系,应当相互衔接的事物没有衔接,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操作措施,这是高校、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实施情况来看,申请注册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是具有几年工作实践经验的,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但大部分都是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相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执业注册人员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执业注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执业注册制度的国际交流和互认。

六、结语

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开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应积极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总之,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与社会的互助合作,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人士的执业素质,同时也加强了社会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当高校可以引领社会行业的发展时,行业可以选择较宽松的伙伴机制,高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