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40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事业这几年才刚起步,所以,仍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据统计,目前幼儿园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胆怯、孤僻、脆弱、过度依赖、意志薄弱、性格怪异、不善交际等。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例大大增加,长辈的溺爱、骄纵更使得孩子在养成健康心理上雪上加霜。那么怎样来维护和矫正幼儿不良心理、行为,如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呢?

一、现状分析,发现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项因素的联系。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属独生子女,家庭角色、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父核心”形态转向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子核心”形态:这种变化使得家庭的中心人变了,它使得独生子女享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但如果说家庭影响是造成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则是最为根本的。

(一)亲子关系

缺乏父母的疼爱、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孩子智力方面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还会使孩子产生孤僻、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而现如今,有些父母仍坚持“棒下出孝子”等教育观念,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失去了爱等。

(二)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

现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本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全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在获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导致孩子表现出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任性、自私、固执、娇气、懒惰等,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他们所暴露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途径

(一)实施幼儿园“三部曲”:入园前奏曲——引导教师鼓励、启发和克服问题

为了促进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我们采用了开放式、多渠道的培训方法,通过订阅报纸杂志、观看相关讲座等途径,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广泛、深入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使教师切实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发展。如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活动展示》,《心理辅导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同意走出幼儿园,走进幼儿家庭。一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等。

(二)活动进行曲——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和解决问题

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其次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能更系统的获得健康心理的途径。可以通过课程、视频、书籍等一系列途径,帮助幼儿获取合理和不合理的信息,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如在小班刚入学的阶段,我们就利用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来教会幼儿不和别人打闹要友好相处,这样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正确健康的心理。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如与大班幼儿结对开展“哥哥姐姐来带我”的活动,请部分能力强的大班孩子来示范,使幼儿产生“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的想法,并再针对特殊个体进行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三)家园联系曲——引导家长重视、思考和杜绝问题

孩子的行为是复杂的,因此对孩子的行为矫正也并不简单,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所谓“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家园的协助和支持。如发放《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情况以及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实施情况;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等沟通平台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班开展“我健康我快乐”“家园桥梁”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在《家长座谈会》上教师为孩子的父母提供教育和咨询,让他们懂得这种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矫治这种孩子等,并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某行为问题的最新资料和书籍,帮助孩子们的父母答疑等,而家园的共同协作配合,也会从根本上促使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成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幼儿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着想,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3)

1.不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幼儿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依托爷爷奶奶或亲戚带孩子,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或留守儿童显得孤僻、内向、沉默寡言;有的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也直接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很多幼儿因为父母的护短,表现出任性霸道、目中无人、为所欲为;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子女过于溺爱,致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得不到良好发展;有的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使孩子愈发贪婪自私,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有的家长对于女要求过高,过于严厉,使孩子在高压的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爱模仿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模仿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教师的个性品质、文化素养、行为举止(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现在教师队伍中,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据专家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家庭问题等原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烦躁、爱发脾气等不良行为,甚至有的教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此外,许多独生子女被关在家里,很少有与外界接触及同伴交往的机会,封闭的生活形成他们“不合群”性格,从而表现出孤僻、内向等不适应群体的个性。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媒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不健康内容等,也给幼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主要对策

1.家长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孩子的表率,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成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了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要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乐观、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孩子有点滴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4)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2)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坚强的人格、对他人关爱的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快乐向群的情绪情感。

(三)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小班:学会独立穿衣、吃饭等,乐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大班:喜欢指认、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标记,懂得一些粗浅的自我保健常识。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不迁怒于人,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能在大人的提醒下与客人打招呼。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小班:知道事情没有做好不哭,能耐心听大人分析,重新再来。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勇于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启示

在幼儿园中,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外显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绪的过分抑制除了对理性思维产生影响之外,它也明显地妨碍技能活动的效能。因此,教会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如奖赏或惩罚技巧),同时,还需要体验他们,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6)

【关键词】

幼儿心理 小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绘本教学 体验

绘本是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近年来,大量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绘本教学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更快更好的学到知识,还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带领孩子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小班幼儿的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

受幼儿的言语表达水平不高以及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具体的行动与所看到的具体形象。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师应借助于图片、声音等对孩子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满足孩子们的视听要求,引导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来感受整个世界。

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根据各项研究资料以及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提出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包括情绪情感的培养目标、个性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与意志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关的培养目标。其中,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指标指的是,孩子不任性、不哭闹,可以与同伴协作完成各项活动;有一定的分享意识,与同伴分享玩具等;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绘本体验教学的方法

绘本教学以丰富的绘本资料为基础,由教师带领组织阅读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班多注重于爱的体验以及学校等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以及接受能力,选择内容合理、长短适中、主题合适的绘本教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绘本体验教学,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第一,创设适于阅读的氛围。在实际学杜仲,可以通过增加舒适的地毯、合适的教学工具等措施,构建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教师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同时,针对同一个绘本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绘本《我爸爸》,由于小班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未完全发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环节或者借助于视频等工具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具体内容。

第三,以幼儿为主体的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出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索、交流,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对绘本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绘本教学《我好害怕》中,让幼儿扮演小熊,表演出小熊害怕的过程。

第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随着教师对孩子了解的深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孩子们的具体生活与绘本阅读相结合。比如,绘本《妈妈抱抱我》的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画画、言语等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在绘本《小老鼠学画画》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学画画的过程。

第五,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比如性格过于内向、不自信等。针对这样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孩子薄弱环节的培养,与家长配合,改变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比如,在绘本《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喜欢自己,克服不自信的弱点。

三、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绘本体验教学促进了幼儿对情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心情愉悦,乐观向上,也培养了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体验教学中,不免要让幼儿表达绘本阅读中的感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幼儿的心理状态会受到故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绘本体验教学通过幼儿写作的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增加他们对自己行动与情绪的控制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依赖家长与老师,有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绘本体验教学,幼儿从绘本故事中的孩子、小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而且,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进行绘本故事的分享,玩具的分享等,增加了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教师在绘本体验的教学中,更容易发现存在有某些问题的个别幼儿。针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使得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得到解决。

【结 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知识需求,也可以对幼儿的情感、心理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幼儿的绘本阅读,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增进孩子的情感体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婧. 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导刊,2014(6)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7)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多年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幼儿园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幼儿园教育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1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1.1 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1.2 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3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 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2.1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

2.2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2.3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间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2.4 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3 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幼儿园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幼儿园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就幼儿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3.1 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2 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教学中若采取好的教育模式,能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结合,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幼儿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让他们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8)

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它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以及有效的引导,要通过家园合作的方法和措施,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具体措施和渠道,通过家园合作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分析

1.提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由于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心理发育状态和身心健康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拟定适宜的、针对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策略,更好地查找幼儿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较好地达到纠正幼儿心理行为偏差的效果。

2.创设全方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连接成为整体,共同促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弥补幼儿心理行为中的异常现象和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环境的效能。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一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与家庭的密切配合,给予孩子最为温馨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去正确地获得社会上的各种认知,全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注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家庭都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却没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

2.幼儿园与家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不足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在这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够畅通,没有形成长久、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依赖于班会、家访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然而,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难以高效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幼儿园和家庭在知识结构、个体立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难免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这就无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措施探讨

1.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重视度

要使家庭和幼儿园都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家园双方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做好幼儿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使幼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2.搭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

要搭建多样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平台,开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渠道,通过家长开放日、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较好地促进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之中,建立家园合作联系单、网络信箱、家长QQ群、微信聊天群等,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日常化、网络化,较好地通过家园合作平台讨论幼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行为偏差,并通过商议的方式拟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更为通畅和充实。

3.建立和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檔案

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情况,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偏差问题,家庭和幼儿园要加强联系和合作,搜集、整理和归纳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状态,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细微变化,从而较好地把握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发育规律,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完善和优化。具体来说,应当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记录幼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幼儿园的日常表现、家庭的日常表现、幼儿作品分析等,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进行及时、完整的记录,以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成长情况的综合分析。另外,还可以拓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使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都融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的活动之中,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状态,更好地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4.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针对幼儿新生入园时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和情绪加以关注,并适当开展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入园时的环境不适应心理问题。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可以选取一定的主题,开展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指导和协助的角色游戏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增强在社交活动中的心理适应性和抗挫折心理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可以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通过丰富多样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方式和策略,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程度,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1(48).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9)

摘 要:近年来,全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也做了相当多的科学性的研究.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出发.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关对策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31-03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我们必须要根据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现状来进行个案分析.为幼儿制定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笔者将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到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对于不断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出策略性的分析.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

1.1 先天的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其智力障碍、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以及肥胖等都是诱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还有各种内分沁腺的活动对人体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致使这一部分幼儿先天就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及一些神经性功能障碍.[1]

1.2 心理因素

学前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幼儿从2岁到7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像以前那么顺从听话.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1.3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自我意识与认知的发展对于其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会使得其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侧重.同样影响到他在与同伴、家长、老师的合作沟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让幼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1.4 家庭与幼儿机构的影响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

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抗性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

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2 良好心理环境的建构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4]

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 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 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5]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6]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7]综上,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明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没有掩饰,是很直白的.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与践行者,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我们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从而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琴.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2).

〔2〕谭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群文天地,2011(10).

〔3〕关金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4〕是敏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维护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3(2).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10)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是指教师个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面临外在环境刺激时,经认知评估感到外在环境刺激会给自身造成相当程度或过度的负荷、个体资源无法应付的一种主观感受状态。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工作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由此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轰轰烈烈的幼教改革,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由城乡差异而引起的城乡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城乡比较来探讨对安徽省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为提出更为合理、具体的措施与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分别从安徽滁州、淮南二地市区和农村幼儿园随机抽取部分教师作为被试,最后的有效被试共128名,其中城市幼儿园教师71名,农村幼儿园教师57名,全部为女性。

1.2方法

1.1.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于2005年编制J。包括43个条目,采用5点记分的方式,用于对幼儿教师的整体工作压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经检验,总问卷及6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91、0.90、0.90、0.90、0.88、0.88和0.90,结果表明其信度较好。

1.1.2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由DerogatisLR1975年编制,1984年王征宇等人修订L6l,共90个条目,每题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0、1、2、3、4,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症状越明显。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维度,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10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在0.77~0、99之间。

1.3数据管理与分析采用SPSS 11.0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2结果

2.1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测查结果从表1中总体压力水平及各维度来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农村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幼儿与家长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其次为工作负荷、工资福利待遇、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差异相对较小的是幼儿园组织氛围。

2.2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测查结果表2显示,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大体一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除敌对症状外,在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农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其余项目均是城市教师高于农村教师。

2.3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sCL一90的关系由表3可知,从总体水平上看,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和0.769,相关显著。说明工作压力是影响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各个维度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大部分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除工作负荷与焦虑、敌对因子,幼儿园组织氛围与恐怖因子,工资福利待遇与心理健康的大部分因子外),而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达到统计学意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工作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表4)。结果表明,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3讨论

3.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从总体压力水平来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农村幼儿教师。城乡幼儿教师来自于6个方面的压力水平高低顺序是一致的,依次为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几方面的压力较为突出。提示应通过为幼儿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并满足教师的合理期望、减轻工作负荷、做好家园工作、优化幼儿园组织氛围这几方面人手来减缓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3.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来看,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大体一致,但具体比较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幼儿教师的焦虑、恐怖、偏执因子高于城市幼儿教师,而城市幼儿教师则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农村幼儿教师。表明应针对城乡幼儿教师不同的心理异常症状给予相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篇(11)

1引言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灵性的婴幼儿,这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复杂性和艰苦性。幼儿教师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孩子认同的楷模,在和幼儿的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心理健康和个性成熟的老师才能透过教学过程影响幼儿。造就身心健康的幼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个性成熟,除去对自身的影响之外,最先受益的就是幼儿,基于这种认识,研究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检索了2000年至2005年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有30余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焦虑水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等相关因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的研究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反映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面对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等等,大大影响了工作与生活的质量。与此同时,幼儿的心理是脆弱多变的,他们日常需要老师的理解、关爱和呵护,如果幼儿教师性格不成熟喜怒无常,甚至让人感到有点暴戾,会让孩子觉得琢磨不定,对产生恐惧和疏远感,从而失去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也难以造就孩子完美的人格。教师成熟.稳定的个性,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安全港湾。但已有的研究显示,幼儿教师大都被认为是个性成熟水平比较低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种研究结论是否正确,究竞那些个性因子水平较低,都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这种个性成熟度是否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方法

2.1被试

我们在2005年随机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江门、汕头等地抽取329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效被试3l1名。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教师个性成熟度》和(scl 90》为测试工具。采用spss11.0对两个量表测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水平分析

数据统计发现,幼儿教师个性比较成熟的占32.2%,个性成熟程度属于中等水平的占42.4%,个性还欠成熟的占24.8%。

3.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

根据一般标准,scl 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上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在被调查的幼儿教师中,幼儿教师各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有中上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23,12%,此比例高于国内其他研究的结论。

3.3幼儿教师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全国常模比较,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都比全国常模高,都达到0.05或以上显著水平。

3.4不同个性成熟度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方面。

4讨论与分析

4.1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分析

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成熟水平并不是非常高,相当部分的幼儿教师仍处在个性相对不成熟的水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幼儿教师所处的环境对其个性的成熟水平有很大影响。从接受幼儿专业的学习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一直在一个类似幼稚化的环境中接受影响,幼儿教帅的大部分时间和单纯幼稚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经常童声童气和孩子讲话、用类似孩子的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情绪,等等,在孩子面前不必过于戒备、设防。虽可避免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和竞争,但长此以往,对复杂的社会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会降低。这些都有可能使得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显得比较低。

4.2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1)幼儿教师疲劳感较深

幼儿保教人员面临的压力来自许多方面:

幼儿教养工作责任大,家长期望值高,家长常常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家园之间易存在隔阂;上级部门经常性的检查、评估增加了工作的压力和教师精神的紧张;为数众多的幼儿教师还必须在业余时间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同行之间的竞争、幼儿保教新课题研究的挑战,幼儿园“设备材料不足”,“班级幼儿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幼儿难于教育”,“教师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趟过国家规定”等,因而,一(天)工怍以后,大半教师感到很疲芳。还有保教人员自身以及家庭问题等都强烈地困扰着教师。幼儿教师的疲劳感较深,妨碍教师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

(2)幼儿教师成就感较弱

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以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教师对白己工作有较高的期望值。这种对自己成就的普遍不满意感,往往是形成个体心理过度焦虑的根源之一。

(3)幼儿教师的内疚感较强

教师普遍认以到教育埘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火部分教师对幼儿不能得到好的发展感到“很内疚”,把丰要责归咎丁自己,忽视了幼儿自身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易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产生心理压力和内疚。

4.3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幼儿教帅个性幼稚化的倾向比较明显,不同个性成熟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个性成熟水平低,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更高。凶为心理健康包括人格的腱全成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是教师人格成熟发展的一种侧面描述几个件成熟的人,都掌握着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应社会的方法。他们知道怎样妥善地处理个人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处理一个问题,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处理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幼儿教师的个性抓成熟她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和身边的事情时,有时会采用过于简单的方式,凼而不能非常有效的处理遇到的问题,影响列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因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