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德育经验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8:53

小学德育经验

小学德育经验篇(1)

兴国县实验小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潋江河畔,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市“德育示范校·红领巾示范校”,曾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红旗大队”荣誉称号。学校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在校学生3002人,教职工112人。学校多年来一直将德育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在工作中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因地制宜,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德育工作创新、改革、实验和科研工作,全面深化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一、 实行校长负责制,构建立体德育网络

学校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新世纪人才和创新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加强德育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形成了校长全面负责,德育副校长主抓德育,全体教职工齐抓德育的良好德育氛围。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烈士陵园、将军公园、烈士纪念馆等机构对德育工作的协调配合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保持了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优化了德育效果,促进了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德育组织队伍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完善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德育主阵地开展活动。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学校大队辅导员由德育副校长兼任,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每学期举行一次中队辅导员校级培训;实行大队干部竞聘上岗制度,每学年初在全校举行大队干部竞聘演讲会;和警民共建单位县消防大队合作,成立了全县第一支“少年消防大队”;长期聘请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刘长生同志为校“法制副校长”;确保了组织到位,队伍健全。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岗位责任目标,《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方案》、《文明班级评比制度》、《五星少年评比制度》,升旗制度更有创新,实行“争当光荣升旗手”评选活动,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神圣的升国旗仪式中去。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德育工作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修养,重视师德教育,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重视更新教师的“德育观念”,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明确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教师订阅了《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多种学习资料,每学期组织全体中队辅导员参加辅导员培训。学校德育工作规范有序,有计划、总结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考核、总结、表彰、研究等制度。全面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教育内容系列化、科学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四、加强德育的改革和科研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校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了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目标递进层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德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加强德育的改革和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德育

以“思品”课为德育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做人、诚实、守信、守纪、关心集体、心理健康等思想教育,建立道德体系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伦理、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晨会课、班队活动也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以同等身份与学科课程并肩跻身于课表之中。为保证德育到位,我校坚持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少先队的自主作用。严格按课程计划上足上好思想品德课,每天落实好课前5分钟的德育谈话。除了规定的内容外,各班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适时充实内容,同时还利用思品课、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2、编写校园山歌、道德文明三字经等加强德育。

学校不但利用思品课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与思品课的整合》课题研究,开发出了乡土校本课程《校园山歌》,让学生通过吟唱《节约用水歌》、《八荣八耻歌》、《爱护集体歌》等一首首有教育意义的兴国山歌中明礼导行,健康成长。2007年4月,我校又编写了新的校本课程《实验小学道德文明三字经》,朗读琅琅上口的“三字经”,教育孩子们从小讲道德,讲文明。通过吟唱乡里乡音的兴国山歌,诵读三字经等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3、营造书香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着力营造书香校园,优化育人环境。A、文化长廊显身手:修建了50米长的文化长廊,通过黑板报、专题展览等形式给孩子们提供文化快餐;B、四面墙壁会说话:校园的各处墙壁上除张贴名人名言外,还四处贴有校本课程《校园山歌》和《道德文明三字经》,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征集优秀书画作品,让一个个小画家、小书法家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C、书香校园歌不断:近年来学校先后举行了“校歌、山歌吟唱比赛”、“古诗词诵读比赛”、“校园十佳小山歌手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争做文明小公民演讲比赛”等,真正起到了书香校园春风化雨,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

(1)新队员入队仪式:为了引导队员继承和弘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每年10月13日,我校都将举行隆重的少先队入队仪式。“时刻准备着!”从孩子们庄严的神情中可以看到祖国的未来!

(2)开展爱国主义影片展播活动。为普及抗日战争史、红军长征史教育,我校开展了的“爱国主义影片展播”活动,《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长征》等多部爱国主义影片让学生重温历史,勿忘国耻。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比赛:为丰富队员的学习生活,各年级都开展了中队活动比赛。《我们为“家”添光彩》、《历行节约、从我做起》、《劳动光荣、恶劳可耻》等精彩的中队活动,融教育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不仅展现了队员的风采,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收到了活动育人的良好效果,也使中队辅导员老师相互观摩、启迪、学习,提高了辅导员老师开展少先队活动的能力。

(4)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每年三、四月份,我校都以传统教育为重点,每年3月5日都要组织学雷锋小组,到街头、敬老院做好事。四月份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

5、开展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从“走好路、说好话、扫好地、唱好歌”做起,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追跑打闹、不喧哗、不说脏话、不做危险的游戏,时刻对照《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少先队大队部和学校德育继续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晨会、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黑板报、校园橱窗等途径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校成立了由分管的副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为成员,连同红领巾值日岗一起对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教育。检查方式分抽查和定期检查,通过检查人员的检查、监督,每周评出卫生、纪律、两操优秀的班级获得流动红旗,每学期评出文明班级。通过由点到面的检查、监督,学生的行为规范也有了可喜的变化。

6、办好红领巾红领巾广播站,丰富队员课余生活

“红领巾广播站” 是我校少先队一个重要的德育阵地,它是开辟第二课堂的好形式,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的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周五由学生们自采、自编、自播的红领巾广播节目丰富多彩。“校园新闻”、“国际国内大事”、“讲文明、树新风”、“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健康教育专栏”、“少儿歌曲欣赏”等栏目,“寓教于播,寓乐于播”,“红领巾广播站”给队员们以深深的启迪和影响,队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及美的陶冶。

7、加强德育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德育科研水平

近年来,学校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提高教师德育研究水平。我校形成了德育工作成员、思品课、德育工作三位一体的研究网络,融德育工作于整个素质教育大环境之中,开展了《兴国山歌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整合》、《兴国山歌与小学思品课的整合》课题研究,利用乡里乡音的兴国山歌来突破德育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工作。利用山歌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教育》、《赣南日报》、《赣南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大大提高了我校的声誉,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小学德育经验篇(2)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1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小学德育经验篇(3)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小学德育经验篇(4)

1、让学生在双休日期间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感恩教育的材料。

2、各班团支部利用黑板报向同学们宣传感恩教育的有关知识。

3、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相互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人的健康向上的情感。

本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感恩之心,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支持、理解的情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暖春》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在多媒体观看电影《暖春》。利用自习、午饭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看完后写观后感,并进行评比,让学生学会感恩,怎样感恩,怎样自强不息,怎样改变自己,了解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地思想觉悟,为中国的未来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开展“感恩征文”活动

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责任。母亲,神圣的字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通过这一活动来作出不同的诠释,让我们认真反思生活,从而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辛苦,懂得感激母亲,进而增进母子(女)间的感情,感受亲情的温馨。

我校以体验母爱为活动载体,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计划,让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一同把最珍贵的孝心及感恩行动表达出来。

小学德育经验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06-01

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德育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现阶段,小学德育仍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实践内容欠缺、教育效果不显著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联性较强[1],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地发展。

1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思想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教学中应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展开。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塑造。教师应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2],发现其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知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由以下几方面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如游戏规则、学习规则、交通规则等。同时应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列举并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规则。教师由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保护公共设施、遵守交通规则、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德育知识。下一步,教师可从课堂规则与《学生守则》出发,与学生共同分析常见的违反规则的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及约束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喧哗会对教学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等事例,进而得出课堂规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保障作用这一结论。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常见事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更易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其形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的。

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实践中

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德育实践。自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教育界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度也随着上升,从而使人们在重视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投入性也日益增强。通常而言,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是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手酸。通过德育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

教师可以把握校园活动的契机在班级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提升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如学校开展了“你我共建文明校园”教育活动,教师则可以借此机会在班级开展“礼仪伴我左右”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动员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歌曲创编的形式,让学生将文明礼仪以歌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另外也可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礼仪指导。强化情感、人格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更加注重礼仪,并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

3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文化之一,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同样承载着精神文化。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优化。校园文化涵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使全体师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内驱力;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物质文化建设可使校园人文气息更为浓厚[3]。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对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校@精神文化建设可从升旗仪式、校歌、校训、办学理念、先进代表评选等方面入手,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弘扬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德育教学,方式较为丰富,如在小学生目光所及之处,如道路、花圃、餐厅、校门等位置设置有教育功能的物质设施(警示语、宣传画等),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物质设施布局的优化,使校园环境更和谐宜人,从而增强师生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4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在良好班级环境的建立上。但现阶段我国在积极的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尚存在较多的缺陷[4],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为达到纪律性与规范性的目的,教师设置了较多的规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使其抵触、叛逆情绪增加。二是在管理方面,低年级与高年级没有明显的区分,使用高年级的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使低年级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为了更好地创建班级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与教学入手,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注重完善自身人格,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予学生建设性建议,防止事态恶化。为了创造良好和谐的班级风貌,教师可定期开展“吾日三省吾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上台讲述自己从事件中学习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善于反思,且更为全面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知,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5 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能够促进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形成与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应用与创新,以实现两者更好地融合,进而完善学生性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曾如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8):93.

小学德育经验篇(6)

(一)家庭原因

家庭不良因素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当父母双方不和睦或者父母与其他亲属不和睦时,小学生极有可能出现不合群、孤僻、胆怯等现象;当学生父母对学生过分溺爱、缺乏严教,使小学生养成的恶习无法得到改善,并将恶习带入学校,破坏了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形成被班级集体孤立的情况;部分学生父母为维持家庭生计,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老人,使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经常出现焦虑、不善言表等不良心理。

(二)社会原因

小学生心智处于启蒙状态,对任何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由于社会之中信息缺乏管理,不良元素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方式传播,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不用工作就可赚大钱,做事凭关系等不良社会现象也时刻冲击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校原因

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校度过,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使教师具有极大的工作压力,所以设置了大量的行为规定,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仅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高年级教育标准用在低年级的小学生身上,不仅降低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虽然附属于德育教育,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德育教育是主要就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教育概念。小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中,要养成良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民主观念与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心与文明行为习惯。而有关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比较小,指教育者运用相关的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可以在小学学习期间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也有相同的联系,两者的教育目的与内容都相同,注重小学生积极向上、助人为乐、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在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自身完美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途径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必须实现完美融合。德育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自身提升为学生的心理导师,倾听学生的烦恼,使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生活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而班级作为学生的集体,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为了保持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需要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充分关心、呵护、尊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一味帮助优等生,更应加强对后进生与性格内向学生的教育,帮助所有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其次,教师需要在班级上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创造出良好的班风。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不断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课堂学习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推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渗透是较好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品德的场所。在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师不仅要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修养。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则有关的课程时,教师通过列举出有关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小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增长对知识的掌握。使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之中遵守交通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

(三)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而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德育实践教育中,比如在教育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时,通过引导学生爱护校园植物、文明讲话、不随地吐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行为修养。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有关幸福的故事演讲比赛,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通过演讲的形式分享自身有关幸福的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勇气,消除了胆怯心理,在活动过程中增进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谊,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四)加强学校文化体系建设

小学德育经验篇(7)

从参加工作开始,不断地自我反思,去学习新的教授方法,汲取优秀教师和学生们的沟通技巧,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教师成长需要学习,个人发展进步需要学习,很荣幸参加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峰会暨班主任实战经验交流会议》,通过两天的学习,深刻感受到来自各个地区学校精英班主任们的学习热情,这让我深受鼓舞,原来做教育都要不断地学习,去学习专家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学习高深的教学技巧和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两天四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田金辉老师的演讲,精彩绝伦,田老师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演讲之初,独唱一首优美歌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位乡村教师并没有被大山所束缚,而是走出来不一样的教育之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他的一句话仍在我耳边环绕“你若想做,总能找到办法;你若不想,总能找到借口;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去做”。简单而质朴的语言道尽了现在我的心境,有时候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己之前的好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坚持下来。通过专家的讲解,对以后的教师成长之路又有了新的认识。

小学德育经验篇(8)

“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一种体现,是当前我国新课标提升的新的学习方法。体验式教学在国外已有相当广泛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但在我国实践教学领域和各学科教学中仍处于初级水平阶段。为此,结合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提出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基于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重点阐述了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在新课标德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获取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德育教学课堂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才能获得真正学习德育的经验。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活动进行的一系列以探究而开展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课堂活动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最终获得产生道德情感或形成道德认识或践行道德行为,能够在原有自我经验基础上得以提升,形成共性认识并最终转化为自我道德提升的一个学习过程。相较于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进行体验,又通过体验获得对思想品德认知和道德提升的目的,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在的,具体的体现,是德育课堂中教与学的一种良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体验式教学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对课堂和教材中的思想教材进行体验和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学生参与主体的教学中,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其主角的地位。为此,学生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逐渐感受到乐趣,逐渐构建起自信从而让学生自愿、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小学德育教学的课堂中,从而达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促成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目的,其体验式教学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学生亲历教学过程,也是体验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由于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个性的发展加深了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的必然性。

二、基于小学德育课堂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一)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课程枯燥”几乎已经成了当前大部分小学学生的心声。究其因素主要是由于小学教材思想品德内容多是理论性的陈述,久而久之这就造成了学生厌学的不良情绪。综上所述问题,为了有效提升和指导学生学习好思想品德课程、掌握德育育人的教学目标,尽快创新思想品德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模式和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的德育教学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体验又是检验理论的直接活动。“体验式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探究式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参与思想品德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德育价值体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印象,从而对思想品德课程有了更为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热情。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各种体验和情感感受逐渐应用到学生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和思维能力中,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从而为解决更多德育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小学德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生活、社会的联系。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师要充分进行教学活动和情景教学的有效设计。教师要善于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或者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已知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通过体验式德育教学活动的开设,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德育认知的飞跃,增强了自信和学习热情,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体验到尊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课堂中的实践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开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参与体验实践活动,并通过体验进行学习思考、探究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还能有效、轻松的对德育课程中的难点进行突破、加深,从而从根本上掌握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方法。在很多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都可以进行体验性的活动,尤其是那些学生没有经历过,又不容易领会的感觉,都可以让学生用体验的方式去感悟其中的内涵。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要参与体验活动了学生就一定会有新的认识,这期间需要进行指导。

第一,通过指导要让学生学会有时换位思考,体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理解别人的感受。在学生参与体验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

第二,要指导学生、鼓励学生课下要走到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由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知识无论从理解层面还是记忆而言都是比较枯燥的。为此,德育课程通过创设和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和验证,不仅可以有效验证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还能从根上增强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四、总结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教学实践,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并进行验证性的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了分析和提升思想品德认知的基本能力。随着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应用和逐渐深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将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道德能力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地作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当前我国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对于构建富有成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德育经验篇(9)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小学德育经验篇(10)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小学德育经验篇(11)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