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27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1)

中图分类号: TL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46-2

1 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的目的

核安全法规中已明确说明控制不满足要求的物项,是为了防止误用或误装。而不符合管理是专门针对核工程不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物项的一项管理活动,作为核工程整个物项控制中的一部分,不符合项管理也应遵循物项和服务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不符合项实施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的不符合项采取相应程度的控制和验证措施。

2 国内各核工程项目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的统计分析

我国现行的核安全法规及其相关导则未对不符合项分类作出明确的规定,长期以来在国内各核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基本由项目业主对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作出具体的规定。下面就我国各主要核工程项目对不符合项划分的类别、划分原则、处理权限和流程控制等进行简要的统计和分析(表1)。

3 国内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现状和改进建议

3.1 国内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现状

国内早期建设的核工程项目,如秦山核电三期工程将不符合项划分为二类:一般不符合项和重大不符合项;田湾核电一期工程将不符合项划分为四类:Ⅰ、Ⅱ、Ⅲ、Ⅳ类;而随着近些年来各核电集团和核工程项目之间相互交流反馈建设管理经验以及管理人员的轮转流动,使得国内部分运营的和大多在建的核工程项目在不符合项分类管理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目前绝大部分国内核工程项目将不符合项基本划分为三类:C1、C2、C3类或Ⅰ、Ⅱ、Ⅲ类。不符合项分类依据主要包括:

①不符合项是否违反了买方采购文件(包括已生效的合同、已批准执行的设计文件等)的要求。如未违反买方采购文件要求而只是违反了供方内部标准或程序规定的要求,则划分为C1类或Ⅰ类不符合项;如若违反了买方采购文件要求,则划分为C2类或Ⅱ类不符合项及C3类或Ⅲ类不符合项。

②当不符合项在违反采购文件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对不符合项的分类开展进一步判定,如不符合项可以按照买方已批准认可的工艺方案、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来处理,则判定为C2类或Ⅱ类不符合项;如不符合项不可以按照买方已批准认可的工艺方案、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来处理,则判定为C3类或Ⅲ类不符合项。

3.2 国内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的改进建议

①在核安全法规及其导则未对不符合项分类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要严格实施不符合项分类管理要求,就需要国家层面或行业内统一制定具有操作性强、实用的不符合项分类管理指导标准。

②在缺乏国家层面或行业内的统一的不符合项分类管理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国内各核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需加强这方面的经验交流与总结,使得部分核工程项目在不符合项分类管理方面的良好实践得以推广应用,也利于国内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趋于统一。

③针对目前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的现实状况,作为对项目负全面责任的营运单位(项目业主)应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程序,以规范和指导整个核工程项目在土建、安装、设备制造等各领域及各参建单位的不符合项分类管理活动。

④在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的过程中,作为产生不符合项的责任单位应严格按照项目业主的不符合项分类原则开展不符合项的分类管理,同时加强对全体参建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能积极认识和正视工程中所产生的不符合项,避免出现瞒而不报或刻意降低不符合项类别的情况,针对不符合项的类别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及时逐级上报。

⑤在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管理的过程中,各级参建单位的质量保证部门作为本单位质量保证工作的归口指导部门和监督部门,应参与相应类别不符合项的过程审查和最终的验证关闭,以起到对不符合项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的及时监督作用。

⑥对于核工程不符合项分类依据的制定,避免出现仅凭借单个条件或因素对不符合项类别进行简单的判定,应参照物项和服务质保分级的相关原则和思路,从多个方面对不符合项类别进行全面评价,包括不符合项的严重程度、安全等级、质保等级、处理方式以及不符合项处理工艺的复杂性、成熟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使不符合项分类依据更具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马校正,韩淑芳,郁蓓.对GS-R-3《设施和活动的管理体系》与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的比较、分析和评价[J].核安全,2008(4):13-20.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2)

1、序言

电力企业在面对每年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工程建设项目,若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但同时电力企业基建管理条线又面临着编制收紧、人力不足的局面,利用现有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要成为管理人员创新管理机制、变革现有工作状况的客观要求。

1.1分散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变革

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划分为基建类、更改类、用户类等,并由不同部门分条线进行管理。但各类项目建设过程,按专业均可归入土建、电气、线路等工程类型的施工,统一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管理,可对同类型、同规模工程的施工工艺要求及过程管理标准进行统一,提升公司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水平。集中管理后,依据“管操分离”及“项目里程碑与项目群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思路,划分各层级的项目管理细度,均衡不同规模项目的管理投入,提升管理效率。

1.2部门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变革

全面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流程管理机制,可打破部门、上下级企业的概念,依据流程的流向实现工程前期部门与工程实施部门之间的协同,以流程为中心进行管理。借力信息系统,通过流程落实物资与工程建设进度的协同;工程计划与政策法规的协同。

2、管操分离,优化管理方式

管操分离,是指各层级管理人员根据其职能特点,实行不同细度、特点的业务管理工作。在对全过程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分析,完成工作节点梳理后,业务人员按标准化流程进行业务的操作、配合、衔接,管理人员关注关键阶段的完成情况,本部决策层把控整体建设情况。通过实施管操分离的管理机制,规范了业务人员操作,杜绝疏漏,实现精益化管理;对于管理层,剔除冗余信息,有助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及追踪,优化管理方式。在管理机制先行的前提下,及时跟进信息化管理手段,以信息化助力工程管理标准化。

2.1本部决策层:整体建设情况汇总。系统向本部决策层获提供公司建设项目整体情况信息,可掌握当前整体工作高峰段,已完成可研批复项目的初设批复完成情况,当年开工计划完成率,当年竣工计划完成率,当年用款计划完成率。为平衡各部门工作,预控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2.2本部管理层:各建设管理单位建设情况汇总。本部管理层,可通过系统,直接获得各建设管理单位阶段工作完成情况信息,有针对性的挖掘已出现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完成情况跟踪,提高管理效率。

2.3建设管理单位管理层:该单位的建设情况汇总。建设单位管理层,通过系统获得本单位阶段工作完成情况,用以加强内控。

2.4建设管理单位业务人员:标准化的流程及工作节点。系统根据业务流程梳理结果,给予建设管理单位业务人员下步骤工作节点提示。业务人员也可通过标准化的工作界面记录工作结果信息。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精益化管理。

3、里程碑管理与项目群管理相结合,提升管理效率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工程建设规模,建设周期的长短、投入的人力物力有极大差异。若用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势必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而现有的人力资源也无法满足在同一管理细度下,对所有工程项目同步进行关注。为均衡不同规模项目的管理投入,可对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进行里程碑管理,对其它较小规模的项目进行项目群管理。

3.1里程碑管理

对于要求按里程碑模式管理的项目,需按项目类型对各里程碑建设阶段开始、结束时间进行汇总,并与计划时间分别进行比对分析,关注过程完成情况。按里程碑模式管理的项目,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对施工阶段可能涉及的里程碑管控点有:土建、电气、线路、排管/隧道、电缆、通信等专业各自的开工、施工、验收等工作,可以做到建设管理单位管理层对此类项目“精管”,本部管理层对此类项目“细管”。

3.2项目群管理

按项目群管理的项目,规模小、工期短,主要关注工程建设的开始、结束日期。按项目群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通过开竣工计划的上报、核定,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的比对对此类项目进行管理。面对海量工程,管理人员也能看到、管到,切实提升了管理的有效性。

3.3信息系统对管理效率提升的辅助作用

信息的及时、有效性,是实现里程碑管理或项目群管理的必要前提。在此前提下,系统提供了分别满足以上两种要求的管理报表,自动抽取相关业务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4、多方协同,提高业务流转效率

工程建设管理过程贯穿前期规划部门、实施管理部门、外部协作单位、直至后期运行管理部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及业务协作将直接影响业务流转的效率。为此,建议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横向贯通各方协作部门、纵向串联各级管理层级,实现以工程建设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共享与协同。

4.1多部门协同

前期管理部门与实施管理部门间的协同,确保工程前期业务信息能够畅通地传递,包括实时共享项目前期审批进度、项目批复文件以及计划内容等信息,为工程管理交接给实施管理部门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充分的准备,保证了业务交接的信息准确性,同时加快了业务交接周期。物资采购部门与实施管理部门间的协同,确保工程管理过程中物资的供需信息畅通,包括物资储备信息、物料申请、物料采购进程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为物资管理部门规范了的物资申请来源、预留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同时为实施管理部门提供了物资采购信息的跟踪平台,保证了部门间的业务效率。外部协作单位、运行管理单位与实施管理部门间的协同,确保工程资料的信息畅通,加快工程结算、转资时间。通过细化结算转资业务流程规范,明确各业务环节及交付品,加强各单位、部门协同,加强建设方、运行方、施工方协同,提高工程转资、资产卡片创建和财务值三者联动。

4.2多系统协同

各单位、部门间的协同,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系统中落地,改变了以往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情况,以工程一体化管理系统作为工程管理主线,通过业务流形式串联各个单位、部门业务协同点,固化协同方式和业务效率。

5结论

电力企业将信息化管理工具全面引入工程建设项目,可以通过业务诊断、关键业务及关键路径梳理,制定标准化的工序流程及角色分工。面对繁重的工程管理任务,从分层、分类管理的理念出发,实行管操分离、里程碑管理与项目群管理方式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管理的辅助作用,建立各部门间的工作网络,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有效性。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3)

0 引言

工程规模庞大和项目参与者众多是现代工程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是项目信息量的巨大和信息交界面、信息传递界面的大幅增多和日趋复杂化。信息交界面和传递界面的问题多发生在分属不同组织的项目干系人之间。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内部采用统一的项目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时,信息传递畅通;而不同组织之间常常因为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的不同,产生界面障碍,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进而影响项目目标实现。工程项目中编制WBS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采用同一个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使项目各干系方都理解这个WBS并在这个统一的标准下消除界面障碍,保持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1]。

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和方法

1.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2]

编码体系与数据处理方式相联系,也反映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因而在编码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与项目分解的原则和体系相一致。在范围上,要包括所有的项目内容;在深度上,要达到项目分解的最低层次,必要时还要考虑预留1~2个层次,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分解进一步加深时扩充编码。②便于查询、检索和总汇。编码体系应尽可能地适应管理人员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做到便于使用者识别和记忆项目编码所对应的项目内容。③反映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不同的建设项目在规模、功能、项目构成、项目特征、费用组成等方面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编码体系能够反映具体项目的特点,充分体现编码体系对管理工作的作用。

1.2 编码的方法 编码的方法主要有:

(1)顺序编码,即从01(或001等)开始依次排下去,直到最后的编码方法。该法简单,代码较短。但这种代码缺乏逻辑基础,本身不说明事物的任何特征。

(2)多面码。一个事物可能具有多个属性,如果在编码中能为这些属性各自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了多面码。该法的优点是逻辑性能好,便于扩充。但这种代码位数较长,会有较多的空码。

(3)十进制码。这种编码方法是先把对象分成十大类,编以0~9的号码,每类中再分成十小类,编以第二个0~9的号码,依次下去。这种方法可以无限扩充下去,直观性也较好。

(4)文字数字码。这种方法是用文字表明对象的属性。这种编码的直观性较好,记忆、使用也都方便。但数据过多时,很容易使含义模糊,造成错误的理解。

2 研究现状分析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最早的研究尝试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制定的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分类的标准化文件系统和字母表索引(Standard Filling System and Alphabetical Index)。经过几十年发展,工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维走向多维,从点信息走向面信息,成为了当今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联系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这三大目标的纽带,成为工程项目干系方进行沟通的桥梁,成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国建筑规范学会的CSI体系 这是在北美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是由美国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Institute,CSI)和加拿大的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Canada,CSC)在1963年颁布,又被称为MasterFormat体系[2]。它的信息分类的主要对象是建筑产品信息,其信息分类的第一层由16个类目构成

2.1.2 美国的Uniformat体系 该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制定,用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按项目构成和部位对项目信息进行分解和编码,如表2所示。该分解体系的第一层由12个类目构成。目前,在国际上许多针对过程项目进行的信息分类标准,往往是在设计的前期应用Uniformat标准作为建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的标准[2]。

除以上常见的信息分解编码体系外,国际上可用与项目信息分类的标准还有很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体系、欧洲的SFB体系、CI/SFB体系等。

2.1.3 两种体系的比较分析 MasterFormat和Uniformat分类与编码体系对建设项目管理控制的各大方面来说,其性质和应用不同。例如从投资静态核算和管理来讲,基于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工种工程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比较适用;而从投资及进度管理的角度来说,面向构成部位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在动态控制方面比较有优势。通过比较分析可知,片面强调工种工程或者单独面向项目元素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都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需要。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学者提出了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2.2 我国学者提出的相关体系

2.2.1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 我国学者提出在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中同时引进工种体系和元素体系,实现实施阶段全过程的项目规划和控制。编码体系共设置4层,最大允许总长度为9位,依次为单位工程、工作段、元素码和工种码

2.2.2 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编码基于工程量清单,借助于工程量清单完备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结合项目分解结构PBS和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共设置7个层次供使用者选用,对应8个分类表,最大容许16位编码,如图4所示。其中,设施层按照主要用途进行划分,如工厂、医院、道路等,设2位编码,从01~99;单位工程编码跟设施编码一样,也为2位编码,从01~99;其他工程分类层、专业工程层、分部工程层、分项工程层和项目特征层自动套用《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要求。

2.2.3 存在的不足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能够从投资和进度方面同时满足工程项目需要,但相对来说分类和编码系统结构又比较复杂。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是一种树状结构编码,有利于项目信息的逐级汇总,但也存在下列问题:①编码位数长,冗余大;②进行进度、投资和质量集成管理需要造价人员、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需要精确的项目进度计划,需要变革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式,使之与进度、质量相适应。

3 结语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它还是建筑企业积累历史数据,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以及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我国当前单一的概预算分解体系与国际工程惯例存在较大差异,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森.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20-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4)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为业主方构建一个包含业务执行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层面的一体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支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规划、立项、建设、完工)管理,支持业主方预算、工程经济、设计、采购、施工、财务等专业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同时还支持参与工程建设的外协单位(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的协同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总体业务流程见图1。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业务流程

2.1项目规划阶段

项目规划阶段主要是指对项目年度计划的管理,它是项目后续实施的依据。年度计划管理采用项目信息集中管理的方式,搭建项目决策者、项目综合管理人员、项目分管人员的沟通桥梁。项目分管人员编制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项目综合管理人员汇总平衡,最终由企业高层进行决策。月度形象进度管理采用非常细致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以自然月为阶段,从各个专业维度,例如项目综合、设计、设备、施工等方面对项目进展进行计划和跟踪管理,项目综合管理人员将企业层关注的项目列入月度计划,项目各专业负责人编制相应专业的月度计划,并负责反馈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最终由项目综合管理人员集中管理。

2.2项目立项阶段

将项目管理重心往前延伸,可以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细化项目实施阶段策划。立项管理是用来协助用户跟踪项目前期阶段的重点工作,从项目单位的项目意向开始,对项目的整个立项阶段的重大节点进行跟踪管理。项目可研批复后正式立项,可以开展下一阶段设计工作。

2.3项目建设阶段

(1)设计管理对设计相关业务进行提炼与归并,采用PDCA的设计理念,即首先按项目整体进度要求编制设计相关的工作计划,其次根据计划指导业务执行,然后将执行实绩回填,同时通过计划与实绩的比对,找出差异,并加以原因分析,使每项工作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2)工程采购是项目建设的重要过程,主要包括建安类采购、设备类采购和服务类采购。建安类采购首先以概算工程量清单为依据细化分解,形成招标工程量清单,经过招标、投标、中标、合同签订等业务环节,到合同执行过程管理(如工程量签证、进度款支付等),最后以建安合同结算为终点。设备类采购以设备采购清单为依据,明确采购需求,经过招标、投标、中标、合同签订等业务环节,签订设备采购合同后,需要业务方确认设备的到货情况,作为设备款支付的依据。服务类采购支持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类合同的签订,与项目投资管理紧密结合,响应投资计划,反馈投资实绩,保障项目建设的投资目标。[1](3)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施工进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度,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都将参与其中,因此,如何实施高效的协同作业,如何及时监控施工过程中的节点成为关键。(4)项目财务管理支撑各项工程项目财务业务,并与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相结合,做到支撑各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又协助企业贯彻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2.4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根据项目合同签订情况、项目付款情况等形成项目财务决算。项目建设单位申请竣工验收,工程、设备、消防等各专业部门进行项目总体验收。项目建设单位协助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清册,完成在建转固工作。

3关键技术

3.1标准化管理

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并逐步细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项目结构的分解。通过建立企业工程建设的标准设施库(Phys-icsBreakdownStructure,PBS),将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代码标准化,一方面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结构的分解,控制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基准,使同类项目的建设有了参照、分析、比对的标准,有利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化。项目标准化应用如图2所示。项目启动后,首先通过标准化代码的选择,形成具体某一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项目范围确定后,根据标准实物量(BillofQuantity,BOQ)形成细化的项目建安范围,并细化项目设备范围;再根据细化后的范围,按项目阶段逐步形成项目的估概预算,并归集到各类费用科目(CostBreakdownStructure,CBS),并以此为依据指导项目成本控制的执行过程,通过各类合同的执行情况的数据汇总,对比分析,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

3.2投资精细化管控

设计环节作为投资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控制要点涉及两张表一个费,即设备总表、工程量清单和其他费,这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范围、变更的关注,细化投资控制的措施,收集及监控投资实绩,实现全过程的投资成本控制。图3为全过程的项目成本控制示意图。[2]

3.3项目文档全分类管理

通过文档分类和标准化管理,将文档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业务流程相关联,归档、共享核心文档,从而对工程管理的核心知识进行总结,积累最佳实践并且借鉴到业务上,提高知识利用率,最终促进业务流程的改善与工程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图4为项目文档管理业务示意图。

3.4项目协同

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参与方众多,不仅包括业主方预算、投资、设计、采购、施工、财务等专业,还包括咨询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外部协作单位,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项目建设。通过简单易用的用户界面、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将各方面的项目实施记录都集中在一个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上,同时让项目各参与方在平台上进行操作,智能化提取项目数据信息生成各种图表、报表、关键计划里程碑、自动报警等,便于管理者对于项目全局的准确把握,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帮助管理者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按目标完成,提升不同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合作,落实项目的关键审批流程。图5为项目协同业务示意图。

4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作为企业ERP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标准化管理、投资管控、项目文档管理、项目协同等。通过借鉴行业先进管理经验达到企业的最佳实践,以系统为“抓手”,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可以帮助企业规范业务运作,促进流程优化再造,实现过程精细化管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任志斌 单位: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ERP软件事业部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5)

一、WBS简介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工程项目分析法,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它可以将庞大的工程分解为方便管理的工作包,这样可以增加对工程的费用、进度和质量控制的准确度。早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成为国际上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WBS是一个由软件、硬件、服务以及资料组成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体系,它确定了整个项目工程的走向,对项目工程起到了决定作用。[2]WBS可以对需要进行研制或者生产的产品进行显示并且在最终的产品与工作单元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在确定产品单元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BS具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纲要性WBS、项目纲要性WBS,合同WBS和项目WBS,它的建立必须遵守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追溯性的原则,这是WBS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那么,为了实现这三项原则,在针对WBS进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构、代码和报告这三要素的设计。

二、工作包模型

工作包是工作包模型的基本构成单元,而工作包又是在对项目进行分解后的结果上形成的。工作包模型的思路就是将工作包作为整个项目的具体控制对象,实现高效化管理。工期控制、费用控制等在项目进行中对各个单元的控制都可以成为工作包的控制对象,这样一来可以为整个工程提供一个完整准确的的信息。由于工作包的上述属性导致由其组成的层次结构体系在反映工程项目生产过程的同时还可以反映项目的内部联系和目标要求,进而支持项目控制的整个过程。

在工作包模型建立后,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工程项目的分类与编码关系到计算机在工程项目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因此工作包的建立尤其重要。

如图一所示工作包模型:

图一:工作包模型

三、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体系

工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始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多个体系,其分类领域也逐渐扩大。[3]这一演变正是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内容增加的写照。信息分类是建立WBS 的基础,因为不同的项目参与者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按照自身从事的行业来制定信息分类体系,这些体系势必会与信息分类体系对应的编码体系有所差别。这大大影响了项目参与者与各方的信息交流,为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带来了不便。

在众多工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中,ISO集众家之所长提出了按照空间和工种的特性、设施种类、建筑材料等逐层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1.设施:按照用途划分,比如房屋、道路、车站、厂房、大坝等。

2.空间:按照范围构成划分,比如招待所、公寓楼、娱乐区、办公楼、道路区等。

3.分部:按照设施的物理构成部分以及一定的功能性划分。比如外墙、供热系统、电力系统等。

4.工作段:按照工种特性来分,且必须小于分部。比如结构工程电气工程等。

5.建筑配件和材料:工程项目永久性的一部分,按照不同用途来进行分类。比如用于大坝观测、用于观测自动化系统信号传递等。

6.建筑辅助:在工程项目中国其临时作用且不构成永久性的部分,比如梯子、脚手架、设备等。

这个ISO技术报告框架是多国专家学者在对本国具体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后得出的工程项目分类和编码体系。这种分类体系是在ISO技术报告上进行细分后产生的,使得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见简单明了,更好的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控制且包括了所有的土木工程,适合WBS的编制。

四、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内容与方式

对项目分解体系进行编码是项目信息编码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上、参与者(建设方、设计方、承包商等)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有型资源的编码和项目文档的编码等。

编码可以采用字母和符号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比较常见的简单编码结构主要是树状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指将下一级的编码进行汇总后形成上一级,是一个如树状的包含关系。这种编码方式虽然有利于信息的汇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缺陷很多,比如在扩展性上就受到了本身结构的限制。而比较复杂的编码方式有分面结构,就是指将编码分为不同的部分,然后对其进行结合形成完整的意义。这种结构相对于上述的树状结构扩展性更强。第三种编码方式是结合了前两种方式产生的,是指在保持树状结构的同时改善汇总方式,采取不同组合的方法增强扩展力度。

以上三种编码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项目编码体系中,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第二种方式即分面结构。综上所述,不同的编码方式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保证项目的稳定性与兼容性。

五、结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那么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整理就成为了项目管理的重点。为了满足工作包模型及数据结构建立的需要,应当对工程项目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重点统计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整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取舍,建立起工作包的关系模型。随后透过关系模型建立数据库模型就大大的降低了难度,更加快捷简单。计算据数据库是整个工程项目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将工作包与计算机紧密结合才可能实现管理手段的飞跃。而将其结合的方式就是建立工作包,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实现高效管理。这样可以使管理者更加灵活有效的组织调控项目计划,对整个项目在宏观上有足够的认识。除此之外,WBS的运用还可以对项目实施中的进度、费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项目按照计在控制中实施,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星.改进的WBS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1(6):18-21

[2]王俊军.WBS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技术,2016(9):283-283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6)

2公路工程作息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

项目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在建工程的信息化、动态化和网络化的动态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管理工具和手段,是当前项目管理的重大变革,为使信息系统有效运行,各个网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组织件,是支撑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为此组织件的创建和完善实现项目动态化管理的主要条件;二是教育件,是指导项目管理者在信息管理中的操作方法和相关流程的教学信息;三是软件,主要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和工程网络横道图和双代号网络计划软件等;四是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和绘图仪等等,构成了信息技术运行的必备资源,数据通信硬件设备,将各个网点间以及施工企业与业主提供了快速联接通道。

3信息技术对公路工程管理的主要作用

3.1信息技术对成本的控制

由施工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以竞争性成本计划和合同价为依据,根据本企业工料消耗标准、技术和管理水平、项目所在地的资源市场价格与费用指标,按企业预算定额编制指导性成本控制计划,作为选派项目经理部的重要依据。项目经理部确定后,以项目部为核心,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采用企业的施工定额编制实施性施工成本计划,通过对竞争性成本和实施性成本数据计算和分析,通过信息技术,按工程量统计数据和会计对工程成本核算的实际成本数据,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偏差,借鉴信息资源中针对偏差选择组织、管理和技术等相应措施。同时使用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造价限额控制,下发施工任务单,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

3.2信息技术对进度的控制

施工企业根据合同工期要求,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和指导性施工进度计划与项目系统进度规划,以确保公路工程在计划周期内完成建设任务,承担建设的项目经理部根据企业对项目进度要求,编制各单项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作为实施性进度计划,根据实施性进度计划和工程数量计算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确定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绘制网络图和计划横道图,编制资源需求计划,通过日工程量的统计和汇总收集,实现对进度与计划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根据实际进度对各项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影响以及资源供应状况和成本状况,对时标网络计划采用实际进度前锋线进行趋势分析,找出偏离计划的原因及可供挖掘潜力,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调整方法有调整关键线路长度、调整非关键工作时差、调整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调整资源投入。当关键线路实际进度比计划拖后时,在尚未完成的工作中选择资源强度小或直接费用低的工作采取平行作业组织形式缩短其持续时间,调整要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3.3信息技术对质量的控制

预期编制质量目标、各工艺和工序的流程、制定质量责任制对质量控制具有战略性指导作用;设定严格的质量计划,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各种专项的QC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定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组织措施;采取信息技术加强施工方案的优化,采取数理统计技术实现对质量指标的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处理措施,从而创造质量信息动态跟踪和反馈运行机制,实现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围绕预期的质量目标,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活动,通过信息资源择优改进措施,形成动态的PDCA质量控制循环,是信息技术对质量控制的重要管理措施。

3.4信息技术对安全管理的应用

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任务,是确保公路工程管理者、参与者和从业者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健康安全。因此采用信息技术,建立项目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危险源辨识、风险预测和评价及控制策划,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针对存在重大隐患的分部工程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对电工、焊接与热切割和高处作业等制定专项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利用共享信息资源制定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动态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以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的“六查”为手段,从而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组织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从而通过采用动态信息技术实现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

3.5信息技术对合同管理的应用

公路工程涉及的合同有物资采购合同、机械租赁合同、劳务分包等多种类型,为减少项目参与方的分歧与合同纠纷,可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合同文本查询,同时借鉴共享信息资源中以往经验与教训,辅助合同起草,充分分析合同中的漏洞和存在风险,制定合同风险对策,通过信息技术对合同基本数据查询、合同执行情况查询和统计分析,对产生的合同分歧利用系统信息选择相应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变更或签证附加协议,从而改进合同管理漏洞。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7)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电企业加快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进程中,如何促进档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档案工作由“事务型”向“参谋型”,由“传统型”向“开拓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三个转变”,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供电企业的档案工作者,首先应该增强档案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企业的需要,各部门的需要和职工的需要,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加工、深度开发,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经过提炼、深层次高质量的档案产品,创造档案信息服务的新形势,开拓档案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新目标,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要把技术档案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并以此服务企业的中心工作。

一、技术档案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业务

档案最简单的定义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所谓“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所谓“历史记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法律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企业档案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行政档案、人事档案、技术档案等等。在以往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企业档案管理往往被认为只是单纯的人事档案管理,由此被遮上了一层一般人不便问津的神秘色彩,而所谓的技术档案仅仅当成了资料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由于人力资源实行了广泛流动,企业员工基本上摆脱了人事档案的束缚,技术档案越发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业务。

一般而言,技术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有具体事务的技术文件、图纸、图表、照片和原始记录等等。详细内容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研究计划、方案大纲、技术措施、调查材料、设计资料、试验和工艺记录等等。技术档案一般为内部使用,不公开出版发行,有些有密级限制,因此在参考文献和检索工具中极少被引用。

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学稳定持续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中心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工作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技术档案尽管不是企业的核心经济业务,但是它对于企业的核心经济业务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管好用好档案,对资源开发的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就得把技术档案管理摆在首要的位置上。

笔者在本文中就加强技术档案管理,服务企业中心工作这一课题,并结合编制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档案管理导则的实际,做以下阐述。

二、编制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导则课题的提出和运用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供电系统电力建设尤其是输变电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在供电企业技术档案管理中占据头等地位,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评选办法,都将档案工作列为工程验收和评比的重要内容。同时,电网建设、生产运行以及依法维权等工作中对工程项目档案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实现工程项目档案的规划化、标准化管理是保证在项目文件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归档,提高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需求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为企业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根本目的。

编制电网建设工程技术档案中包括输变电工程管理档案导则,对该导则采取以下三种技术手段。

1.丰富完善工程项目档案文件的归档范围

一是以电力企业档案分类表为纲。《电力企业档案分类表》按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设列了应归档文件的类别名称和部分文件名称,虽然不完整、不详细、不全面,但结构上还是较为合理的。收集工程项目文件的归档范围和内容时,以分类表为大纲,充实相关内容,有利于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避免大的漏洞。

二是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为基础。《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是面向全国各行各业各类建设工程的文件归档范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编制技术档案中的输变电工程管理档案时,必须以此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补充电网建设工程技术档案特有的文件材料,同时,剔除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中不可能产生的文件类型,使其既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又具有简便性、实用性。

三是以建设部管理规定、规范和标准为依据,丰富完善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文件归档范围。这些文件主要是指《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标准》、《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等等,依据这些文件全面收集工程建设管理、施工管理、监理、质量监督、验评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确定工程项目文件的归档范围,丰富归档内容。同时在编制过程中吸收档案业务骨干、工程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兼职资料员参加,发挥其了解各类管理范围和标准,了解建设过程及需求的优势,使归档范围的制定更加符合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2.明确类目设置

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制定于1991年,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类目设置不科学,很多文件无法判断其类属;加上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形成很多新类型的文件,其无法归入原来的类目中,在整理建设工程项目文件时给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兼职档案员造成很多困扰,影响了工作效率。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研究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的类目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掌握类目设置的思想、原则、方法,根据其按工程的建设阶段为主线,结合文种进行类目设置的情况,在不违背分类方案基本原则和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依照档案分类学的原理,调整不合理的类目设置,增加个别类目,明确新增文件类型的归类方法,使新的类目设置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内容更加完善。

3.确定整理方式

按照尊重文件形成的规律,保持文件内在联系,保证归档文件完整、系统的原则,设计工程项目文件的整理方式,达到便于操作、便于查找利用。如工程项目质量验评文件,按照工程项目质变过验评标的结构设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的结构层次,设立各层次应归档文件名称,在整理案卷时,按照检验批文件、分项工程文件、分部工程文件、单位工程文件的顺序依次排列,实现结构层次清晰、排列有序、不漏文件。同时,尊重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层次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系统,从而使操作便利,也有利于归档文件分类检索和查找。

三、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突破及其实施效果

1.工程项目文件的归档范围

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规范是面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各类工程档案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所列文件归档范围不能满足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特别是输变电工程的实际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编制从立项审批、前期准备、施工建设、竣工投产到验收检查各阶段产生的各类应归档文件内容和项目文件归档范围,从而解决建设项目产生哪些文件,哪些文件需要归档的问题,为项目文件的齐全、完整和系统提供保障。

2.工程项目文件的分类方法

编制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明确所有应归档文件的分类号,解决《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中因类目设置不规范造成的分类不统一、不明确的不足,提高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文件整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3.工程项目文件的整理方法

编制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按照分类号、文件顺序号的结构,详细排列所有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文件,为整理项目文件提供依据,为项目文件的齐全、完整提供保障,使项目档案的分类编目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日后的检索查找,从而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整理项目档案的效率。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的实施,受到各单位专职档案员、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兼职档案员的欢迎。导则实施后,项目文件的收集更加齐全、完整,整理更加规范,归档更加及时,查找更加方便快捷,为档案专项验收、达标投产验收和创优检查的顺利通过提供了方便条件,为日后的查找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应用范围及其效益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适用于输变电工程项目法人单位、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单位、试验单位等。

它为企业带来了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8)

2规范项目法施工管理的责任制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多样性、施工周期长、野外作业等特点,会计核算实行二级甚至多级核算。企业很难能做到监督控制每个项目、每个环节,加上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这更要求必须全方位和全过程地建立项目法施工管理责任制,这也是实施好项目法施工管理的根本。在这个体系中,效益、资金等财务指标占很大的权数,发挥着很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利润中心,项目经理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单位以“明确指标,抵押承包,盈利分成,自主分配”为原则,项目部通过强化管理,降低工程成本,在完成上级下达的成本指标的前提下,提高项目部成员的合法收入。

2.1项目部的类别划分

可以结合工程的特点,项目部按合同工作量划分为三个类别,其中主要以合同工作量大小可划分为:一类项目部,二类项目部,三类项目部;另外每一个项目部按合同单设立,第个合同竞聘一个项目经理。

2.2项目经理的竞聘制度

项目经理是履行工程合同的实施者,对项目经济管理目标和其他指标能否实现起主导地位。这要求单位在项目经理的选择上必须按照单位内部项目经理招聘办法,经过严格的考核,确保有能力项目预定指标,能够为单位多做贡献的人竞聘为项目经理。

2.2.1项目经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1)持有与承担的工程项目相适应的项目经理资质证书。

(2)具有3年以上现场施工管理经验,一类项目经理应具备在型工程项目施工主要负责人或单位副处级以上职务的工作经历;二、三类项目经理应具备中、小型工程项目施工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经历。

2.2.2项目经理的选聘

(1)单位建立项目经理人才库,项目经理实行招标竞争上岗,评分标准如表1:

(2)单位每两年对已进库项目经理进行一次资质复查,复查结论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不在岗四种。复查结论为“不合格”者,其资质等级降低一级,且不向政府主管部门推荐复审,对损害单位利益,严重不称职者,从项目经理人才库内除名;连续两次复查结论为“不在岗”者,重新上岗时须经单位办公会议研究确定,方可担任项目经理职务。单位对内部投标者进行资格审查,在核算方面有以下情况人员取消投标资格:

1)负责的工程项目清算后未能完成内部承包经济指标且未赔偿完毕的项目经理;

2)负责的工程项目因主观原因半年内没有办理工程决算和内部清算的项目经理;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9)

2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影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风险因素较多,不管是在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组织设计施工阶段,还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风险。就工程项目风险分类而言,一般会结合工程项目实施现场的环境、项目的主体以及结构进行分类。这些风险分析方法一般是从侧面对风险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可从工程计量角度来进行风险分类。这样可准确判断不同的风险类型该采用何种分析方法,进而确定风险类型。风险类型确定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从定性角度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类型的计量分析方法为技术类风险分析方法的一种。采用计量法进行分析的风险一般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风险。比如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的变化、设计的临时性变更以及施工过程中因人为因素所产生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发生的几率一般较小,这类风险类型主要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此外,在工程项目合同中也存在着诸多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变量因素通常也是工程项目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风险,为了能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必须要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采取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

3工程项目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不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而且也是工程项目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风险意识,能够从风险角度和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研究工程项目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并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而对各种风险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风险再采取控制措施使得风险难以控制。比如在合同条款中规定业主和承包商间的风险分配,如果出现业主的合同和承包商的合同在某些条款方面存在不同,应分析业主合同修改的原因,判断业主的做法是否会给承包商实施工程项目带来风险。

3.2充分利用工程索赔手段减少风险

工程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索赔是因工程项目合同条件发生变化或受到外界的干扰所引起的,它是一种维护工程项目合同主体利益的重要手段。如果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没有工程索赔这一环节,那么工程项目合同将缺乏公正性。工程索赔应渗透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工程索赔更应该重视,这是因为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比如工程量发生变化;施工图存在差错;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如地震灾害)都能会引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因此应重视工程索赔工作,根据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索赔的规定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是有效减少工程项目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

3.3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选择合理的合同形式是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并且有过类似施工的工程项目一般不会在工程造价成本方面超出工程预算范围。并且这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其顺利实施的风险较小,一般在工程报价时采用总价合同报价方式;不过对于那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地质环境复杂、可变因素多的工程项目,一般存在的风险较多,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降低风险,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工程报价可采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变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转移给工程项目甲方;对于那些工程造价无法做出准确预算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难度大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可通过成本+酬金合同的方式将工程项目风险转移给建设单位。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10)

全球化进程为我国从事工程承包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天地。回顾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走过的道路,可以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即要提高承包工程的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型、效益型的道路,也就是要以设计、咨询为龙头,走总承包的道路。如果我们做不好前期的设计咨询,也必然拿不到或做不好后期的设备安装调试、指导试生产。土建工程只是项目的一小部分,如果项目的利润空间仅局限于土建阶段,项目的效益非常有限。

大型国际承包商并不是自身设计机构庞大,也不是施工队伍人数众多,而是拥有充足的融资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来源,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一条有效的工程信息链,正是他们掌控的工程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纵横驰骋。有了这些信息资源,加上他们强大的融资能力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从而保证了他们在拿到总承包项目后,运用高效管理体制,通过合理的分包和转包,按质按时地完成项目,并获得可观的效益。由此可见,建立工程项目的信息和情报系统是多么重要。

据英国国际工程协会的调查结果,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中丢失文件和缺乏信息沟通可以使施工成本平均增加10%,而由于全面改善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可以节约18%的项目资金,施工周期平均可以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省略)也宣称将工程建筑信息管理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21―35%的成本。可见项目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而电子化的信息管理在设计咨询阶段更是不可缺少,它不但直接影响项目的命运,更是起到了“节约成本、加快工期”的奇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网络经济推动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建立信息化体系不仅是时代所需,也是行业特点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一定要实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高效的、网络化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可以使管理人员随时获得项目信息,及时注意发生的情况,适时给予监控,从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当然,再高效的电子化信息也是以高效、合理的纸面化信息管理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设计咨询阶段的信息管理是成就一个高效益项目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设计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作为初涉国际承包工程的企业,首先需要大量的海外项目信息。如果没有在海外设有常驻点,其信息来源以及与项目所在国的联络都很受局限。此外,国内外有关工程信息、人脉、朋友群等信息都需要纳入规范的信息管理之中,信息管理的任务就是大量收集、有效保存和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设计咨询机构往往与工程承包公司、施工企业、经贸企业、商品供应商、专业设计规划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咨询单位在与这些伙伴合作时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这些都构成了信息工作的基础。

为了确保技术咨询阶段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承包商应要求业主及项目管理班子及时以书面形式与各单位、各部门联络、协调。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发出了口头指令,应在事后以书面函件予以补充确认。

技术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项目在技术咨询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的合理分类、编码,制定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各部门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有效地管理信息,并且客观地记录和反映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

设计阶段信息管理的范围除包括各类文件、来往函件、会议纪要等文字资料外,还包括图纸、照片和音像资料等。任何单位和部门发出和接收信息资料,均应按照所制定的信息管理制度给予相应的编码,并按规定进行管理。

三、设计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方法

设计咨询阶段的信息管理方法主要包括:

(1) 建立设计阶段的工程信息的编码体系;

(2) 建立设计阶段信息管理制度,并控制其执行;

(3) 进行设计阶段各类工程信息的分类存档和整理;

(4) 运用计算机进行本项目的信息管理,随时向业主提供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类信息,并提供各种报表和报告;

(5) 协助业主建立有关会议制度,整理各类会议记录;

(6) 督促设计单位整理工程技术经济资料、档案;

(7) 填写项目管理工作记录,每月向业主递交技术咨询阶段项目管理工作月报;

(8) 将所有设计文档(包括图纸、说明文件、来往函件、会议纪要、政府批件等)装订成册,在项目结束后递交业主。

下面对信息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一些说明。

1.建立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编码体系

(1)信息分类

在对信息进行管理编码之前首先对信息进行分类。信息分类及编码是信息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一个工程项目信息来源可分为五大类,如图1所示。

(2)编码形式

编码形式可视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写,但是必须将项目的信息分类编码,它与项目的开始年份、项目名称、信息类别等有关

(3)项目类别号

比如,以阿富汗医院项目为例,可编为“2003阿医/×××/×××/××”或“2003AH/×××/×××/××”,以此类推。

(4)信息类别号

信息类别号可根据项目的信息来源,将其分类编号。如表1所示是×××项目的信息类别号。

2.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设计咨询阶段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与设计项目管理单位有关,它与设计阶段中的主要单位均有很大的关联,如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等。信息制度的建立对几方的信息传递进行了必要的规定,不仅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还能督促各方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分类、整理、收集、分发实现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

3.标书文件的管理

(1)优化方案设计、扩初设计和修改设计

优化方案设计及扩初设计文件由设计方发出,业主工程部门负责管理。设计方每次发出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时,应致函工程部门,说明发出图纸文件的用途、内容,并附上图纸和技术说明录清单,并进行归类、登记和整理,分发总经理、项目部门、项目经理等,同时准备好供规划、市政及主管部门审批的设计图纸及文件,落实和安排有关审批事宜。

(2)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文件由设计方发出,业主工程部门负责管理。设计方每次发出施工图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时,应致函工程部门,说明发出图纸文件的内容和目录清单,同时抄送业主代表、设计项目管理经理和施工总监。工程部根据收到的图纸和说明目录清单,进行归类、登记和整理,并分发总经理、总工程师室、设计项目管理经理和施工监理总工程师等部门。

送交承包商用于施工的图纸由施工监理总工程师根据收到的图纸和技术说明目录清单发函至工程部,说明需要发给各施工单位的单位名称、图纸目录和份数,工程部按此发下去。

4.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

每个项目应设有专人负责信息的归纳、收集、整理,并按编码在计算机上存储。项目经理应将各类信息递交信息管理人员,由其归纳、整理,并按要求随时将项目管理方的信息反馈到业主方,并按时提供各类报表和报告。

5.信息管理的会议制度

会议制度是保持项目建设有效沟通的手段,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会议的召开应有明确的目的,会后应有明确的结果。如果不是经常的定期会议,每次会议前应发会议通知,说明会议的地点、时间、会议的主要议题、主持人、出席单位及部门。

会议记录是对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决策的记录,由设计项目管理方负责记录整理。各有关单位或部门应按会议记录的精神开展工作,各有关单位或部门如对会议记录有异议,应在收到会议记录后三天内提出,否则按此执行。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篇(1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48-02

1 做好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规划工作

就10 kV配电工程项目而言,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一系列风险问题。电力企业必须结合新时期10 kV配电工程项目特点、性质等,结合其具体建设情况,做好风险规划工作,要全面、深入分析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10 kV配电工程项目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以及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等之间的厉害关系,准确把握配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工程造价增加、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紧张,制定合理化的项目建设方案,优化该配电工程项目流程,在施工现场科学设置安全设施,引导施工人员安全施工,避免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10 kV配电工程项目施工前,施工企业必须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科学整理一系列信息数据,客观分析配电工程项目,看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严把施工材料、施工设备质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全方位检测,一旦发现存在隐患问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及时对其进行合理化处理,质量达标后才能应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避免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系数提高。在开展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规划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客观分析当下该类型配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制定合理化的风险项目管理方案,采取针对性措施,科学控制各类风险,要客观分析10 kV配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尤其是各类突发状况,及时采取可行的对策动态控制,有效降低各类风险系数,确保10 kV配电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动态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

2 做好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事前计划工作

在管理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根据10 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制定合理化的事前计划以及风险管理方案。具体来说,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构建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队伍,明确各人员工作职责,准确把握项目风险类型等,优化利用风险管理方法,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客观分析10 kV配电工程项目一系列影响因素,准确把控各类风险范围,进一步细化风险项目,根据风险特点、性质等,采用适宜的风险判别方法,比如,SWOT法、头脑风暴法,充分利用其多样化优势,准确识别各类风险,为有效解决风险问题做好铺垫,认真做好项目事前计划工作。

3 科学评估与处理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要想加强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整体水平,施工企业必须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准确识别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种类(融资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等)、重要历史资料等,提高风险识别准确率。在做好事前计划工作基础上,施工企业需要全面、准确评估各类风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依次排列风险,明确其中对配电工程项目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各类风险,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就风险评估来说,风险估计、风险评价是其核心组成要素。在风险估计中,相关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评估10 kV配电工程项目各类风险性质、发生率、造成的影响等。在风险评价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客观评价配电工程项目各类风险以及总风险,合理量化评价结果,准确把握10 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各类因素对其影响程度,尤其是不确定性因素,客观权衡各类因素,优化风险管理控制方案,科学“管理、控制”各类风险。在评估配电项目风险中,施工企业必须准确把握变量数值、计量标度,准确把握各要素间关系,结合以往该地区配电工程项目出现的风险问题,准确把握影响较大的风险系数及其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影响,进行合理化排序,全方位了解工程项目各类风险。在识别、评估各类风险之后,施工企业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科学处理各类风险,有效降低这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处理风险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以风险管理计划为媒介,准确把握风险排序,分析自身处理各类风险水平,制定出可行的风险处理方案,采用适宜的风险处理方法,回避风险法、转移风险法等,有效处理10 kV配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进一步提高风险处理整体效果。

4 加大10 kV配电项目风险管理监控力度

在10 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极易出现各类新风险,必须结合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类型,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制定合理化的监控系统,全方位监督各类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确保10 kV配电工程项目管理目标顺利实现。施工企业必须充分发挥监控系统多样化作用,全面、客观监测动态化的环境,客观评估风险内外部环境,动态监控风险变化情况,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全方位预控各类风险,有效降低各类风险系数,提高配电工程项目整体质量。

5 其他管理对策

就10 kV配电工程项目来说,风险处理形式多样化。在处理风险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客观分析各类风险特点、性质,要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解决风险问题。施工企业要科学设置安全设施,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化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引导他们学习最新知识与技能,规范施工,提高其处理各类突发状况能力,避免10 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各种风险问题,确保各施工各环节有序进行。同时,施工企业要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有效指导10 kVP配电工程项目施工,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权利与职责,有效防止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质量,定期安排专业人员排查施工现场各类安全与质量隐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规避配电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风险,确保配电工程项目按时保质顺利完成,提高配电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地客观分析10 kV配电工程项目,准确把握其存在的各类风险,采取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对策,做好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规划工作,加大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监控力度,科学评估与处理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等。以此,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动态监测各类风险,准确识别、评估基础上,科学处理出现的风险,确保10 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有序进行,降低各类风险发生率(包括成本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降低其建设成本,促使施工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提高其整体建设效益,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改华,王静,贺亚军.浅谈10 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5(24):7,11.

[2] 李峰,韩长伟.10 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3(35):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