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6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1)

【正文】

徐宏亮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注重学习,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工作中,虚心好学,谦虚谨慎,作风扎实,展现善于攻坚克难及善于协调的优势,表现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2)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现状描述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合理地组织完成最终市政项目产品的全部施工过程,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有效地使用时间和空间,确保综合协调施工,使市政工程达到工期短,质量优,成本低,安全生产的目标,迅速发挥投资效益。就当前而言,我国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质量意识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缺乏基本的质量意识,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设备不按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施工规范的需要进行投入,施工设备投入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问题;施工违法分包和转包现象普遍,借资质投标情况很多,对现场实际施工质量的管理很有限甚至形同虚设。很少有对专业分包队进行严格管理的,甚至合谋偷工减料,施工单位技术和管理力量差,很多施工单位的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宏观控制和微观把握能力不强,这直接导致施工组织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

1.2施工现场问题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 在视察施工现场方面,施工现场总是存在安全隐患, 管理措施不到位,操作人员马虎大意,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工伤,设备事故时有发生,食堂卫生管理不严格,现场安全员的工作不到位等。对有关用电的安全防护措施重视不足,对施工用电有关规范标准学习理解不透彻。工地未配备专业电工,而是让略懂些用电知识的人员去从事电工作业。在施工过程中,从材料采购到现场使用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材料员采购时不认真计划,不按最小计量采购,造成材料浪费。材料在存储过程中,不能针对材料本身的情况,细心保管,使有的材料还未使用就已变质。

1.3监理监管问题

监理监管问题一直都是市政工程中的重要问题,监理必须监督施工单位,配合建设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协调管理。当前市政工程监理机构发展程度不一,有些中小城市监理机构人力不足问题严重,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市政工程监理人才。受经济利益驱使,有的监理公司没能力监理市政工程,但为了业绩和收人,监理公司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监理工程师来担任市政工程的监理工作,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市政工程专业内容相差甚远,监理人员难以胜任,这就导致监理严重失职。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监理机构资金不足或者不愿投入,未配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因此检测仍采用眼观手量的原始手段,这已经远跟不上当今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步伐。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2.1从意识出发,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就建设方而言, 必须加强其安全质量意识,增强安全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教育,克服对安全质量认识上的错误,以使全体员工对全面安全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方法有一个普遍的了解和掌握,并利用专业技术知识来指导现场实际。这种教育和培训要结合员工的专业工作特点,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和操作持能训练,提高项目负责人的基本功和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建设单位必须委派专业项目负责人,对市政施工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对于市政工程施工而言,其质量的控制无外乎两个方面:材料质量,工序质量。①材料质量:对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必须详细的核对相关资料,必须在监理的监督之下,进行材料的数量,规格,类型进行确认后,才能进入现场。对于不符合工程条件的材料,予以退回。②工序质量:所谓工序质量,就是施工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 是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最重要的内容。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队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除了监理单位对质量进行有效监督核查之外,甲方必须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配备自身的质量检测员,进行质量的监督,全程实施技术质量检测,使施工质量满足技术规范要求。质量检测员,必须在保证技术交底全面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工程进行工序的施工,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检测出来

的质量缺陷,必须立即整改,直到整改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质量问题扩大。

2.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建设单位必须要求施工单位配合施工现场有序的管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控制:⑴甲方可深人施工现场,要求施工方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如了解地质情况,要求施工单位熟悉施工图纸,工程结构,技术规范,安全知识,懂得文明施工要求,增产节约措施。在施工组织原则指导下,遇有特殊情况,具有规范的灵活的施工方法指导施工,才能避免事态发生,确保施工正常进行。特别是要具有对工地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⑵指导施工单位深人了解施工工序问题。施工现场的情况千变万化,矛盾交错,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者要勤于现场巡视检查,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⑶甲方可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方法的灌输。管理现场的基本方法是要把双眼盯到现场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角落,每一件事物和人、机、料等方方面面。做到看一遍工地,掌握一线情况,处理一堆问题。⑷要求施工单位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甲方以及监理单位。施工现场每天都在发生矛盾,出现问题,不及时处理,会耽误生产,影响施工进度。对这些问题,属自己管的范围,就立即处理,属他人管的权限及时沟通,若个人处理不了,通过集体决策后指定专人负责处理。解决问题的时限应做到当时,当天,切忌碰上问题闻者不问,知者不报,久拖不决。⑸抓施工管理要超前思考,超前运作。把现场所有工序按阶段,按先后施工秩序进行排序,重点排出应先施工的前几道工序,以利让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施工创造条件,腾出时间,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地组织施工。否则,就会影响施工进度,造成损失。

2.3加强监理监管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3)

一、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建筑材料的质量关乎到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必须严格把关。在材料的质量监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要按照设计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我们的监理委托合同中有关材料监理的内容是相似的,即:依据相关规定,监理方有权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施工单位在任何材料进场时,外观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验收,在监理见证监督下,同时取样和试(化)验工作,并送至政府认可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监理方对送样的真实性负责、有可靠的检验结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合同办事,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依据,始终坚持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方独立抽、复检相结合,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以监理方的复检作为评定自检结果的标准,同时还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有效防止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

二、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制定材料监理细则

针对每个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材料监理规划和细则,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在材料监理细则中,明确材料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在材料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则严格按材料监理规划、细则开展工作,使材料监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的轨道。

三、审核施工单位材料计划

材料监理工程师进场后,首先了解施工单位的材料总体计划,并审核其是否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使材料总体计划与施工总进度需求相关一致。在此基础上,每月25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方提交下月的材料进场计划,包括进货品种、数量、生产厂家等,材料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月进度计划予以审核,使材料进场计划符合工程进度要求。

四、进场材料的质量监理

在材料进场前,承包商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供供应商的企业资料及材料样品。监理工程师可结合具体情况,到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以做好事前预控。当材料进场后,承包商应在组织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材料报验。收到材料报验申请后,监理工程师首先要核查其质量保证资料。在质量保证资料齐全的基础上,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外观质量检验合格后,按规定需要复试的材料,必须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并按批量和规定的频率进行抽样复试。材料复试合格,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报审表后方能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材料的质量监理:

1.钢筋、水泥

钢材虽在合同中列为甲供材料,但往往受施工现场保管条件、施工要求等限制,难以做到大批量进货,出现厂家不一、批号不一、炉号不一等,对进场的每批钢筋,要求施工单位分批、分品种堆放、贮存,并及时提供出厂合格证和进场数量,通知对其进行外观验收,在此基础上,按规定对每批钢筋均要求做机械性能试验(同厂家、同批号、同规格每30t内为一批次),特殊部位所用钢筋或进口钢筋要另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合格后使用。水泥进场同样首先审查其3天强度和安定性的出厂合格证,要求及时提供28天强度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督取样进行强度、安定性复检(同厂家、同批号袋装200t、散装500t为一批次),3天强度和安定性复试合格方可使用。未经检验的钢筋、水泥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

2.钢筋焊接制品

绝大多数进场钢筋均要进行现场加工后方可用于工程。如钢筋焊接、成型、调直等。下面仅以钢筋对焊为例谈谈焊接制品的质量监理。钢筋验收合格后,监理方可通知施工单位进行加工。在施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技术措施交底、质量监控程序等,监理方进行审核,并要求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焊工上岗证,杜绝无证人员上岗施焊。对待有焊接操作上岗证的人员,要求对不同品种、不同焊接工艺的钢筋接头,先做焊接试件,试件经检验合格,方可施焊。

对焊接成品的质量检查是监理工作的重点,除施焊前对试件进行合格试验之外,对成品的质量监理要按监理方确认的监控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如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烧伤等进行检查,随后作随机抽样,坚持每300根接头取一组样品进行试验,并且始终坚持抽测时间与材料加工进度基本吻合,发现不合格焊接头,退回施工单位,并分析原因,改进技术措施,然后重新焊接,使之全部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3.混凝土

影响混凝土的因素很多,诸如各种组成材料的质量、计量、配合比、搅拌、运输、振捣、养护等一系列环节,均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监理的一大内容便是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理。在混凝土的质量监理中,必须要在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审核混凝士的配合比是否正确,用于计量的各种表具、量具等是否俱全,搅拌时间是否适中,运输中是否发生离析,振捣、养护、试块留置等各环节均有施工人员专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重要结构必须采用自动计量设备或采用商品混凝土。并严格按照监理方提出的质量监控图进行。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加强管理。

4.新型材料监管

建筑市场在日新月异变化向前发展,建筑材料在工程使用中不断的更新和淘汰。尤为重要的新推广到建筑市场的新兴建筑材料,它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在技术标准不能及时普及完善时,施工企业所知甚少。监理依据市场材料信息和权威机构论证推广基础上跟踪监管。

五、试验室资质检查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4)

随着铁路走向市场,在确保最优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适应市场的生存与发展。铁路运输业一方面需要想方设法增加收入的同时,另一方面需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铁路运输业主要由车务、客运、货运、机务、供电、工务、电务和车辆等系统组成,除前三大系统为客货服务单位外,余下的均为设备单位,占比高达60%;而设备单位的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30%-50%,成本会计又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结合铁路运输设备单位广州机务段实际,就提升铁路运输设备单位材料成本会计水平做些探讨。

一、铁路运输设备单位材料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材料成本会计的思想观念滞后

材料成本会计的思想观念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管理者对材料成本会计重视不够。虽然铁路现已经走向市场,但由于长时间与市场隔离,一些管理者仍然固守着“只要安全不出事,经济效益无关紧要”的滞后思想观念,导致对铁路运输的经济收入、开源节流、成本控制等重视不够,错误地认为材料成本会计只要能通过检查、审计就行。二是材料成本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铁路缺乏专业素养良好的会计专业人才,如我所在的广州机务段现有会计16人,而具有高级职称的没有一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也仅有3人,占比仅为18.8%,从事材料成本会计的5人中只有1人具有中级职称;同时,在多变的经济市场之下,材料成本会计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本质性的转变,然而铁路运输设备单位的材料成本会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性理念,进而在材料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停滞不前。

(二)材料成本会计的管理机制不全

铁路作为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各部门的权责界定比较清晰,分工也比较明确,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有的部门和管理人员错误地把成本管理看作是材料、财务人员以的事,认为成本、效益都应当由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而忽视了各部门、车间和班组的重要作用,导致广大员工对于成本应该怎样控制的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如每年春运前铁路运输设备单位都要对所有设备进行大规模整治,有时只需更换一个几元钱的二极管就能维修好的设备,但有的员工为图省事常常把上万元的整个设备更换掉,并且不再进行修旧利废,造成了极大的材料成本浪费。

(三)材料成本会计的核算环节失效

成本核算作为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其有效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铁路运输设备单位在材料成本会计中,缺乏准确有效的核算,造成实际的成本支出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广州机务段的一台SS8电力机车的中修材料预算约38万元,而实际往往达到60多万元,超预算达44.7%,情况极其严重,这给企业的经营调整和准确决策带来巨大的障碍。此外,由于铁路设备单位原始凭证复杂,并且是由下级逐级汇总上报,难免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些现场车间、班组,对原始凭证、原始资料等保存不善,随意丢放等,也给材料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了一定阻碍。

(四)材料成本会计的检查监管无力

企业的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而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力的监管。然而,铁路运输设备单位材料成本会计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但由于检查监管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机制,进而出现多部门在会计流程上,出现一些人为的混乱问题。如广州机务段每年设备维修材料费用高达约1.1亿元,每件材料采购均需车间、技术、材料、财务等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但由于工作量大又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程序,致使一些部门把关不严,甚至敷衍了事,原始资料缺失、登记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影响了材料成本会计的精准核算。

二、提升铁路运输设备单位材料成本会计水平的对策

(一)创新材料成本会计理念是前提条件

材料成本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基于成熟的材料成本会计理念。因而,铁路运输设备单位在材料成本会计工作中,需要创新发展材料成本会计理念,尤其是在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创新性的材料成本会计理念,无疑是迎合市场需求的最好举措,更是提高材料成本会计水平的前提条件。首先,在材料成本会计理念的创新性发展中,对于国内外优秀而成熟的材料成本会计理念,如成本效益理念、制造成本观等,应进行合理地借鉴和吸纳,进而更好地成熟自己的材料成本会计理念,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材料成本会计核算队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材料成本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员,为材料成本会计工作带来新思路、新方法;完善材料成本会计人员的考核、晋升、激励机制,激发材料成本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材料成本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材料成本会计管理是重要基础

企业的材料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因而在材料成本会计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健全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制度。首先,铁路运输设备单位要建立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全员的教育和引导,使领导层、管理层及作业层全体员工树立起成本效益观,进而积极主动参与成本管理。其次,要建立规范、统一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材料成本管理体系,对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力,逐级负责,层层落实,使其能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形成一个完整的材料成本管理体系。第三,要完善材料成本会计工作机制,规范优化会计作业流程,尤其是对于程序交叉或重叠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清理和整治,科学合理的裁减多余的环节,有效地提高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第四,要结合铁路运输设备单位各自的特点,健全完善材料成本管理制度、材料成本会计工作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为材料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材料成本会计核算是关键环节

材料成本核算作为材料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强化材料成本会计核算环节,是体现材料成本会计价值的重要举措。在材料成本核算的工作中,首先,领导层的重视最为关键。因而铁路运输设备单位的领导层,需要基于实际的材料成本会计工作,合理地组织材料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其次,要优化材料成本核算环节,尤其是核算流程的科学性、有序性,减小材料成本核算与材料成本预算间的差距;同时,在有效的材料成本核算下,可以对材料成本会计中的材料成本预算、材料成本审核等环节,进行创新性的改进。第三,要加强现场维修作业的管理,在开工之前要编制好总体维修计划,开工后无特殊情况应严格按照总体维修计划和由此编制的季度、月度生产计划维修,尽量避免发生随意打乱总体维修计划的现象。第四,要严格材料保管、领料制度,在采购时要择优购料,用料时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在维修中应严格组织管理,减少各个环节损耗,避免使用不当引起的材料浪费,合理保存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库存损失,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节约意识,防范浪费、偷盗现象。

(四)强化材料成本会计监督是根本保障

基于成本会计工作的长期和复杂性,增强其监管力度,是会计工作有序性开展的有力保障。首先,对于关键的会计职能部门,要予以特别的监管,尽量做到材料成本会计流程的逐个监管。可利用现代管理理论的成果,依托信息化优势,对材料成本会计信息进行揭示,设备警戒线进行等级式监管;监管部门可确定每个科室、车间、班组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重点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各部门在协调合作的过程中,要进行互控式的有效监管,进而保障各项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敏感的会计环节中,要协调好各会计部门,避免会计职能上的冲突。第三,上级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增强威慑力;要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防止重复检查引起的效率低下问题;要对违法违纪行为在适当的范围内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结束语

铁路运输设备单位材料成本会计是一项复合性工作,需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实现。在铁路走向市场后,铁路运输面临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加强铁路运输设备单位材料成本会计工作更显重要和迫切。铁路运输业单位要不断强化成本意识,对材料成本会计系统进行自我完善,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5)

招投标制度起源自西方,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有着公开、公正以及公平的特点。对弘扬行业正气、维护行业和企业声誉;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的行业风尚;坚决抵制和严厉惩戒一切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现阶段,招标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导致材料招标过程财务风险不断增大。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规避材料招标过程的财务风险进行浅析。

一、材料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标过程中个别管理者违规进行干预

政府的材料采购主要用于市政工程,市政重点工程的材料数量大,金额高,质量要求严格,但市场上的材料品质有较大的差异。采购材料成了管理者的腐败温床,个别管理者相关法制观念淡薄,抵制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导致以权代法。虽然《招标投标法》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禁止以任何方式对招标投标活动干涉。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关的党纪和政纪的规定,严禁人员干预材料的招标投标活动,但仍旧不能杜绝这种现象。管理者通常利用自身职权或者影响,为投标单位进行暗箱操作,促使其中标。这种行为关系到中标的最终结果,严重影响招投标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从而导致经济犯罪的产生。

(二)招标过程中监管力度的欠缺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材料招标的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监管职责。这种监督管理机制符合我国现阶段政府采购的实际情况,但应该看到,这种监督管理机制仍然属于行政层面的监督管理,监督力度仍很欠缺。

1、“管采分离”工作尚未落实到位

“管”,其职责应偏重于对政府材料招标整个过程的监管;“采”,则强调具体的采购操作实践活动。然而,目前我国“管”“采”双方权力划分的不明确不清楚在实践中产生了矛盾。当前,我国不少地方的政府材料招标监管与操作机构没有实现分离,如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一个政府采购办公室或采购中心,代表财政部门行使政府材料采购管理监督和具体采购事务双重职能。“管采分离”工作未落实到位,监督失效的政府材料采购最终可能导致多种问题的出现。

2、负有监管职责的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

《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材料采购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力,但是权力的行使缺乏制衡机制。法律赋予了政府相关部门如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权力,但是负有监管职责的各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不够明确。如广受关注的货物采购的监管问题,负有监管职责的各行政部门包括发改委、建委等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在对货物采购的监管问题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与各综合部门如审计、监察部门之间分工协作不明确,导致各机构权责不分,沟通配合、协调性差,造成监管混乱,降低了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效率,导致招投标当事人无所适从,加大材料招标过程的财务风险。

(三)招标过程中立项和审核不严,配套措施存在问题

此处所指的立项不严并非是说项目本身内容的问题,而是指立项作为整个招标的首要部分,需考虑项目本身的设立是否处在一个合适的时空点上。例如,在国际大宗原材料涨价的时候,却大肆进行一些相关材料项目的招标,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招标的财务风险,至少承受了市场剧烈震荡的风险。

(四)招标过程中招标人投标人以及市场供需风险

招标过程中由于招标人自身的问题也会导致招标财务风险的产生,具体表现为招标人的组织缺陷风险,人员道德风险,合同风险。组织缺陷风险主要是指在招标的过程中由于审核方面的原因、制度设计上面的缺陷、资格调查方面的疏忽所导致的招标风险。人员道德风险是指招标人员由于人为的责任、利益或道德素质的问题,、渎职等致使招标不利甚至失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串通投标”: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的相互勾结,造成内定中标,使招标投标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①招标人在公开开标之前,私下开启投标人标书,并通知给尚未报送标书的投标人。②招标人在要求投标人就其标书澄清事项时,故意做引导性提问,以促成该投标人中标。③招标人在审查、评选标书时,对同样的标书实行差别对待。④投标人与招标人私下商定,在公开投标时压低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以额外补偿。⑤招标人向某投标人泄露其招标底价。⑥在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其他营私舞弊的行为。合同风险是指在发出中标通知后,与中标人签订材料采购合同或协议时,因确定材料采购渠道、材料采购单价、价款结算及支付办法、违约责任及其他相关事宜时的疏漏、权责不清等原因所造成纠纷的风险。无论是招标过程中招标人的组织缺陷风险、人员道德风险还是合同风险,都会加剧招标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对材料招标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任何一项材料的招标工作都不是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招标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才能促使材料招标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为材料招投标工作顺利完成并实施提供管理控制功能。对于材料招标的财务风险规避可以从下面几项措施入手:

(一)对招投标的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1)招标的准备阶段:材料招标单位在招标前首先要具备招标的条件:一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手续的,应当先履行审批手续,二是落实资金的来源,以保证招标项目顺利的进行。组织招标团队以及评标委员会编写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里我们要尽量准确科学并避免出现漏洞,我们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来编写招标的文件,招标文件所介绍的情况以及提出的要求,要与资格预审的文件内容一致,对供应商经营业绩、财务指标须经过审核,达到规定的要求。②招标文件不能要求或标明特定的材料、货物的生产供应商;禁止招标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以及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

招标文件编写完成后首先要进行公示。什么是招标文件公示呢?就是指在招标公告之前,对招标文件进行公示或征求供应商意见,作为招标公告前的必备程序。就像在财政部18号令里要求的那样将招标文件公示制度更加侧重征求供应商意见。也许有人会说,这项制度无需建立,因为在招标公告以后,供应商有对招标文件质疑的权利,实际上招标公告的就给了供应商一个信息,招标文件已经确定,虽然可以进行澄清修改,但是基本内容已经定了,造成了供应商提出质疑可能性的减少,在实际操作中也证明供应商质疑的情况不多。招标文件公示制度,或者说征求供应商意见的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专家评审制度的不足,对于促进政府材料招标有效实施规避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招标文件公示制度是深刻贯彻政府材料采购“公开”原则的具体体现,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是整个招标过程的前期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主动的进行招标文件公示或向供应商征求意见,那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充分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开透明原则。

第二,招标文件公示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评审专家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供应商之间竞争积极性。现在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不可能全面地了解各个项目材料采购的需求、技术要求和市场状况,所以对投标文件的评审会存在一些疏漏和偏差,如何来弥补这些呢?引入有效地竞争是比较好的办法,产品供应商对于市场上的不同产品出于竞争的需要,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所以对于倾向性、歧视性的条款更加敏感,能够有效地判断技术要求的不妥之处。

第三,招标文件公示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招标过程中澄清和修改的出现,保障招标过程的顺利执行。在招标公告之前设定公示和征求供应商意见的这样一个环节,能够有效保障市场调研的充分性,同时,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加详细了解不同厂商材料的技术性能、特性等,这样完善的招标文件可以减少澄清和修改,从而避免由于澄清修改,特别是距离开标日期不足十五日的澄清和修改会导致开标日期的延后,那样会影响整个采购计划。招标时间延长,工期延长,前期投入资金无效的闲置,资金不必要的浪费,导致财政资金的占用。

第四,招标文件公示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公开招标项目的成功率。我国政府材料采购制度中对于公开招标项目有明确要求,那就是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的投标厂商数量不能少于三家,如果不进行公示制度,招标文件不完善,存在倾向性的条款,很有可能导致最后投标或者实质性响应的投标厂商数量不足三家,导致公开招标失败

招标人在编制、审核和出售招标文件工作的同时,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①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②对设有标底的招标,对标底必须保密。③应当保护投标当事人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

(2)开标、平标、定标阶段: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潜在的投标人参与并当众进行开标,由招标人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来负责评审,评标办法必须依据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并确定最终的中标人。在此阶段有几个关键:首先在开标的时候,投标保证金必须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到达招标人指定的帐户,并不得依传真件或复印件作为支付投标保证金的依据。投标文件的递交必须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截止时间前送达,并且由投标人或推选的代表来检查投标的文件密封性,经确认后,再由有关的人员当众拆封并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的报价以及投标文件其他的内容;其次,评标委员会组建必须是由招标人的代表以及有关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建,成员的人数要5人以上单数,招标人和招标的机构以外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不少于成员的总数三分之二,而且专家成员一般是采用随机的抽取方式。在中标结果公布之前,评标成员的名单应当保密。

(3)定标、签订合同、跟踪服务。在这阶段需要强调的是合同签订的主要依据是招标文件,并且合同的内容不得与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规定相背离。

(4)实际工作中招标人采取其他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

招标人实际工作中采取的其他措施有两个方面:第一,对于风险的规避方面;第二,对于风险的转移方面。首先,对于风险的规避方面主要包括下面几项措施;①资格预审策略;②招标设定策略;③评价策略;④主要条款的设置策略。资格预审策略是指对于投标人的所提交资料的审核,考察投标人的实际能力,包括产能方面的能力,市场方面的能力,信誉方面的能力,以及投标人目前的企业状况,财务状况,社会保障交纳情况,从而判定投标人是否具有能力承接标的。招标设定策略是指,提前对于所需要的材料供应商进行资料的收集,确定在这一市场上有能力的供应商,然后向这一部分经过筛选的供应商发出投标邀请,另外,在设定投标的过程中,防止他们之间的串通,尽量保证在投标过程中使投标企业得到的其他单位的信息处于不完备的状态下。评价策略是指招标人对于投标人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之后,根据自身对这些投标人的实际能力调查的资料,核定投标人的投标动机以及投标人是否能够顺利的接标。由于材料市场供需的变化常常影响着材料的价格,在评价投标人是否具有相关能力的时候,要考虑他们的财务实力,是否能够在受到市场冲击的情况下依然完成标的任务。在评价体系的设定上要考虑到投标人的企业信誉、财务能力、社会贡献率、往常接标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综合考核。主要条款设置策略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其一,设置主要条款便于招标人对自己的招标项目进行详细的考核,可以防止由于在签署合同的过程中的程序问题、主观疏忽问题、人员徇私问题、权责问题、支付款项等问题的发生,确保招标合同的签署不是违背原中标协议达成的意思。其二,设定主要条款又是对投标人的一个约束,约束投标人在投标时候的各项问题是否能够落实到实际签署合同的层次上面。例如,有些投标企业仅仅只是欲进先退的策略,投标条件很好,但是实际签署合同的时候却使用种种手段来降低条件,甚而至于抛弃诚信,损害招标人的利益。设定主要条款就是要卡投标企业的相关能力。其次,对于风险转移方面,招标人可以设定担保金。担保金主要包括投标担保金和履约担保金。投标担保金主要是为了防止投标人的信用而设定的,主要用在初始阶段。履约担保金主要是在确定中标人之后,对中标人履约行为的约束。

(二)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单位应规范材料招标的业务流程,明确概预算的编制、价款的支付等各环节控制的要求,并设置好相应记录或者凭证,如实地记载各环节的业务开展情况,保证采购全过程能有效的控制。单位在建立以及执行内部控制时,至少应强化对如下的关键环节的相关风险控制:

(1)单位需要构建材料采购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预警指标的体系包括了投资总额、自有资金的比重、借入资金的比重、实际可得的借入资金的成本、实际可得的借入资金的期限、国家对项目的相关金融政策、国际的资本市场关于项目信用的政策、项目的市场容量等。

(2)单位需要构建材料质量风险的预警体系:预警的指标体系包括了设计的任务书质量条款、招标文件质量的条款、各合同文件质量的条款、设定指标的先进性、社会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认同等。

(三)明确财务管理职责

财务管理主要的职责是:根据采购投资计划以及用款的计划及时的筹集资金,落实好资金来源,参与招标文件的制定,并依据招标文件参与中标合同条款的审核。按合同的有关条款办理付款,材料款支付的环节要特别注重付款环节内控的细节,不仅仅停留在合同的款项上。应当依据工程完工的进度,确定资金的逐笔拨付。为了确保中标者材料的质量,合理设计履约保证金的方式和数额很有必要,使中标企业始终保质保量的提供材料。

财务管理者在招投标日常工作中要敢于、善于识别串通投标行为。招投标领域串通投标固然与市场交易主体的诚信缺失、缺位有关。更主要的,在于串通投标的隐秘性强,案件查处难。也正因为此,即将颁布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详细规定了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的行为界定,比如,规定了以下六种情形为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投标:①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编制;②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投标事宜;③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为同一人;④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者报价呈现规律性差异的;⑤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⑥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单位或者个人账户转出等。串通投标的行为界定对抑制串通投标行为和表象,净化招标投标市场环境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者遇到以上六种情形要及时向评标委员会、主管部门提醒该投标人提供的投标文件应该为废标,不能作为中标候选人。

(四)明晰职责权限,构建科学监管体系

正如前文提到过目前我国政府材料招投标监管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管采分离”工作尚未落实到位。二、监管机构权力定位依据模糊。三、负有监管职责的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招投标制度源于西方,在监管制度的建立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政府采购工作经验上,结合具体国情,从实际问题入手,从以下二个方面规范和完善政府招投标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定位。

(1)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监管机构职责权限定位。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是政府采购工作顺利开展的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首先,我国应建立健全以《政府采购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解决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职责权限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统一口径,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真正的监管机构。其次,要加快政府材料采购监督法规体系建设,应尽快实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督促监管机构积极作为,有效作为。

(2)建立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制约机制。在对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进行职能定位时,应遵循相应的原则,依章办事,真正做到权力行使有依据、权力行使有制约和权力行使有责任。应将监管机构在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职能定位予以明确,对权力发挥怎样的实际作用以及能够行使到哪一具体的层面等予以清楚的界定和规范。建立监管机构权力与责任相匹配机制,真正做到权力、责任和义务的统一。负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各主体要明晰权责,正确行使权力,履行相应职责,形成各职能主体权力制衡的协调格局,以实现多头管理、同体监督。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定期将采购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形成社会监督机制。防止采购中的权钱交易,维护政府采购的廉洁性。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6)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建设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的价值理念、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市政工程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实用性,而应当朝着功能性、美观性以及文化性这些方面发展。 从而对于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也就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指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环境卫生、给排水系统、燃气系统、照明系统等基础设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市政工程由于工程主体庞大,且关系着人们切身利益,与城市环境有很大关联,施工中不确定因素较多,不仅受自然环境影响,还受到不同人员利益归属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影响。以下介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

首先,施工质量问题。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相关单位对工程质量认识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影响市政工程实用价值,也造成资源浪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作为工程的承包方,施工过程中,在原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没有按照工程规定的要求使用原材料,导致市政工程因原材料问题而引起工程质量问题。再者,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经验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人为原因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

其次,监理监管问题。监理单位作为建筑市场的三大主体之一,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市政工程监理机构发展十分不均衡,部分中小型城市监理机构人员严重匮乏,有些地方还没有市政工程监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监理机构没有监理市政工程的能力,然而为了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监理机构通过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监理工程师来从事市政工程的监理业务,从而造成监理出现严重失职的问题。 在部分中小城市,因为监理公司资金不足或不想投入,一些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都没有配置, 所以在检测过程中仍然采取眼观手量的落后方法,无法满足当前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第三,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对于施工现场所存在安全隐患,检查、管理并不到位,操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从而造成工伤、设备事故不时出现,现场安全员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对于用电的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施工用电的相关规范标准学习掌握不深。 工地没有配备专业电工,而是让那些稍微懂一些用电知识的业余人员兼职电工工作。 在施工作业当中,从采购材料到现场使用没有指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与制度。材料员采购过程中没有指定计划,不按最低计量进行采购,导致材料浪费比较严重。 材料在存放当中,无法针对材料自身的具体实际,精心保管,使得部分材料还没有开始使用就已经变质。

二、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施工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求施工单位树立起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才能在施工环节将工程质量落实到具体施工过程中。市政工程建设需要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中实现,仅靠后期的工程检验,不仅不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市政工程建设发展。其次,不断完善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应明确管理目标,才能在具体工作中按照目标开

展工作。将工程总体目标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水平。最后,加强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的监督。施工企业要自觉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配合监理单位开展施工作业。同时,监理单位也要加强市政工程的检查和监督,按照要求取样检查,保证工程质量。

(二)监理监管管理

施工监理力度有待加强,职权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发挥监理作用,监理不但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行监督,还应当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人员以及设备的配备状况,工程形象进度款的支付等实施监理,这是监理机构的职责要求。 然而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监理机构的监理力度不够,职权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真正充分发挥监理作用的现象。 ①对部分质量视而不见,甚至包庇施工方;②因为害怕影响到与业主单位的关系,工作过程中缩手缩脚,没有恪尽职守。 因此甲方必须严格照章办事,让监理机构切实发挥作用,监理机构必须摆正自身的位置,认清自身的职责与权限,维护监理的权力,同时必须加强市政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

(三)现场施工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和成本管理。

第一,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要求施工企业树立安全施工理念,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并将安全管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贯彻执行。市政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安全施工的宣传,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施工人员安全操作的管理,保证市政工程的安全施工。再者,应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施工技能,防止施工中的人员技术、经验不足引起的质量问题。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对资格的认定,没有获得从业资格的人员不能参与具体的施工作业。

第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树立成本管理的观念,不断优化工程施工方案,完善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制度,从施工方案的设计方面和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来实现成本控制。在现场施工作业中,将成本管理理念深入到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中,减少施工环节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的使用,以控制市政工程的资源消耗。同时,不断完善工程施工的岗位责任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原材料的采购制度、设备的管理使用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并将各项制度在具体的施工作业中落实,在各部门的配合中完善市政工程的造价管理。再者,施工人员应根据现场施工环境,因地制宜,优化工程施工方案,不仅能有效减少工程施工的原材料、缩短工期,还能有效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

三、结语

市政工程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体现了政府机构的形象。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质量、现场施工和监理单位存在着问题,市政工程的服务性和基础性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还能维护我国政府机构的良好形象,提高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7)

1、第一步核准名称。可以自己在市场监管局网上进去,网上进行核名,或者到工商局领取一张“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填入你准备取的公司名称,工商局会核查是否有重名,没有的话,就可以使用并发放“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第二步网报材料在市场监管局上面进行网报。要准备的材料:如果是独资的,就需要法人和监事的身份证和电话(监事是公司中常设的监察机关的成员,又称“监察人”,负责监察公司的财务情况,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职务执行情况,以及其他由公司章程规定的监察职责。

3、第三步提交材料。一般2到3个工作日工商审批,审批通过之后在网上把材料打印下来 在该签字的地方签字 然后带上网报材料和地址材料去地址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

4、第四步领执照材料交到工商后会给你通知单 如果工商后台审批没有问题 就可以去领执照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8)

一、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质量是建筑本身的真正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工程质量尤为重要,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监理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体系,是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

1、建筑企业法人行为有待规范

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及建筑企业法人行为比较混乱。就建筑企业法人方面讲:

( 1 ) 行政干涉严重,违反建设操作流程,任意篡改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进度,从而不能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 2 ) 建筑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阶层松懈,建筑法人责任制不够完善。

( 3 ) 资金严重短缺,建筑工程运作有问题、压价现象泛滥,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建筑工程款项,造成盲目降低质量成本和管理质量投入。

( 4 ) 招投标工作不够正规,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设计水平降低、无资质设计、施工项目、监理队伍参差不齐。

2、施工不按程序操作,“豆腐渣工程”现象严重

( 1 ) 工程多次转包,层层收费、资金严重流失,在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建筑企业偷工减料现象严重。

( 2 ) 大量低水平、低素质的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施工经验大打折扣。

( 3 ) 施工不规范,质量管理水平比较低,管理素质粗放,质量体系有待健全,质量把关松散。

3、质量监督力度不到位,作用难发挥

( 1 ) 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

( 2 ) 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

( 3 ) 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

( 4 ) 质检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往往表现于形式。

( 5 ) 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4、监理市场不完善,监督管理水平较低

( 1 ) 临理队伍缺少,人员素质严重降低,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现象泛滥,没有强硬的责任感。

( 2 ) 监督管理市场不规范,监督管理单位存在“同体监理”、“自主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

( 3 ) 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信念不够扎实,建筑质量管理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质量监控要做到事前预防

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针对工程的特点和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情况,确定监理方的监控的目标和标准,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订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正规化。

1、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既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将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监理工作的重点,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

2、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9)

 

为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作为贯彻落实《佛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品质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配套方案之一,本方案仅适用于2021年,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引导更多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开展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在全市树立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标杆企业,促进我市制造业质量全面提升,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质量管理成熟度”5A级企业30家以上,4A级企业40家以上,3A级企业200家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积极营造重视质量管理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宣传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将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十四五”期间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集中组织宣传、培训等活动,形成学习和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热潮。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尤其是宣传我市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成功经验。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标准、纳入考核目标等手段,持之以恒地推动先进质量方法和标准的应用,加大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作出优质服务承诺,推动服务质量信息公开,引导服务企业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内容。(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企业优化运行流程,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对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推广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加大计量投入,在生产加工、工艺控制、产品检验等关键环节和过程合理配置、有效使用计量器具,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企业计量检测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服务认证,引导各类服务企业获得服务认证,帮助更多服务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三)开展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和应用路径研究。

积极组织行业协会、高校等专业技术机构对适用不同行业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加强对推广工作的专业指导。深入推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领域实验室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名校名院在佛山设立质量创新发展研究机构。研究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市企业应用的有效路径,总结、提炼我市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探索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客观规律。(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四)利用标准化手段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结合我市质量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化与先进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组织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标准的研制、宣贯与推广,加快研制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稳步提高服务标准水平,及时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转化为企业标准或联盟(团体)标准,利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实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五)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和交流力度。

每年举办多期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等培训班,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引导企业导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质量人才。大力开展QC小组、六西格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员工发现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服务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成立质量讲师团队,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优秀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势,广泛开展质量培训、质量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鼓励我市优秀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种质量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积极性和实践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相关行业协会)

(六)总结推广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成效。

及时总结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经验,完善评价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展培育成效。多渠道搭建交流学xxx台,引导我市获得评级企业向国内行业标杆企业学习,组织开展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认真总结成熟优势企业的成长经验,并在我市大力推广,有效带动行业整体升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和服务满意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三、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

(一)申报条件。

申报佛山市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企业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在佛山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3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符合国家和省、市的产业、节能、环保、质量等政策,依国家规定取得相关证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3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卫生等事故。

3.导入卓越绩效模式1年以上,经济效益好,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申报和初审。

1.市市场监管局通知,布置具体工作安排;各区市场监管局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和指导本区内企业做好申报工作。

2.企业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各区市场监管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把关,初审合格后,报送市市场监管局。

(三)专家评审。

市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材料评审总分为500分,分为领导、质量、创新、品牌、效益共五个部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分为5A(450分以上)、4A(400分至449分)、3A(350分至399分)三个等级,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见《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材料评审初步评价为3A级及以上的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现场评审,现场评审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见《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附件2),总分70分以上的企业“予以通过”。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情况,确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的等级。

(四)评定和扶持。

2021年9月底前,根据专家组的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意见,确定佛山市企业管理成熟度评价企业名单,颁发牌匾并给予资金扶持。

四、附则

获取扶持资格的相关资质、认证、认定在1年内被取消,或以弄虚作假、不正当手段骗取扶持资金的,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摘牌或收回荣誉证书,追缴扶持资金,并向社会公告。

 

附件:1.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

2.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

 

 

 

 

 

 

 

 

 

 

 

 

 

 

 

 

 

 

 

 

附件1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

 

本附件给出了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的评分项、分值以及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满分为500分。其中总分350分至399分为3A,400分至449分为4A,450分以上为5A。

 

 

序号

评价维度

基本要求

评价要点

证明材料

1

领导

(60分)

领导作用(30分)

1.高层领导应确定组织的管理架构,明确职责权限,确保组织运营合法合规、公开透明,不断提升组织治理能力;

2.高层领导应履行确保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的责任,重视质量教育和质量队伍的建设。

3.高层领导应积极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评审,提炼具有组织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图、职责说明书、质量安全责任落实的证据、质量教育及质量队伍建设规划、高层领导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证实性材料、特色质量管理模式等。

文化建设(15分)

1.组织应形成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为核心的特色质量文化,建立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机制和渠道。

2.应营造诚信守法,有利于组织快速反应,改进和创新,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的环境;

3.应具有质量诚信意识,高层领导率先垂范,在组织中倡导诚信、践行诚信。

企业文化及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机制和渠道、高层领导营造诚信守法的环境的证据、企业质量诚信建设的证明性材料,如守重证书、质量信用报告、执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

战略推动(15分)

1.应设定明确的质量战略目标,包括满足产品(服务)要求所需的内容, 建立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2.高层领导应组织制定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重要的质量决策和质量活动,有计划的推动组织的质量提升;

3.高层领导应关注质量战略目标和公司战略方向的相互促进。

企业制定的质量战略目标及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质量发展战略及高层领导参与重要质量决策和活动的证据、高层领导关注质量战略目标和公司战略方向的证实性材料等。

2

质量

(140分)

质量基础

(40分)

1.组织应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运营中的作用,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或效益;

2.提供满足产能、成本、质量、安全等各方面要求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设备预防性和故障性维护保养制度,合理开展更新改造,保证基础设施的各项性能长期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描述企业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水平及成效,如管理体系建设、各类体系认证证书、参与各级标准化工作的成果。设备和检测设备清单、图片、设备先进性的说明、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及达成情况,如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等。

质量保障

(35分)

1.组织应识别主要产品、服务及经营全过程,根据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识别并确定关键过程,明确各相关方对关键过程的要求,并将其转化成包括质量特性在内的绩效监控指标;

2.组织在关键过程实施中应考虑采用先进质量标准和先进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确保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操作性;

3.开展监测与控制、改进和创新,减少过程波动与非增值性活动,运用适宜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如QC小组、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业务流程再造等,推动影响质量水平的关键过程的改进和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

4.采取合适的方法了解顾客对产品(服务)质量的关键要求,围绕顾客需求,实现满足需求的质量供给,定期测量顾客满意度并进行改进。

提供企业内部质量保障相关的绩效监控指标及相应的结果,如关键过程的识别与管理模式、关键工序制造能力的设定与实测结果。组织在生产制造、质量保证过程中运用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及水平,与同行业的对比情况说明等。企业开展改进和创新活动的相关机制、开展相关活动的证据及取得的结果、顾客满意度测量的方法等。

质量安全

(15分)

1.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质量问责制度和机制,围绕产品(服务),向客户提出公开的质量承诺,承诺内容可测量;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识别、收集、评估潜在的质量、安全、运营等风险,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作好应急准备,以减少危害, 保障运营的连续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降低质量安全隐患,实现防范风险的目标。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相关制度、承诺等证实性材料,如:实施首席质量官、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质量安全“一票否决”等相关制度。说明企业在应对质量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层面的建立的方法及相应的监控指标。

质量水平

(50分)

1.应对主导产品(服务)执行标准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明确其关键质量指标当前水平和趋势,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评价;

2.应对主要产品(服务)及其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及其当前水平,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分析;

3.应建立并实施投诉受理、调查和处理的工作程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

企业主导产品(服务)执行标准先进性的评价、企业产品质量所处行业地位与竞争对手、国内外产品的分析结果。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及其当前水平,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企业建立投诉处理的方法和相关案例等证实性材料。

3

创新

(130分)

创新机制

(10分)

1.应建立组织的产品、技术、管理进行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创新能力,促进产品(服务)的质量升级;

2.应建立实施、测量、评价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制度,如研发实验室建设、研发投入管理、创新成果转化等制度等。

技术创新(50分)

1.应研究、引进、消化、吸收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形成组织的技术诀窍或专利;

2.将组织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整合为动态的知识体系,推进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说明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管理模式、创新投入及独有的技术诀窍和核心专利技术等。

管理创新(40分)

1.开展一线班组建设,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和改进活动,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并取得成效;

2.导入先进管理模式并有效运用,解决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形成体现行业和组织特点、具有推广意义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开展一线班组建设和质量改进的活动成效及相关证据、采用先进管理模式如质量管理体系、QC小组、精益生产等取得的成效、企业在行业内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模式等。

创新成果(30分)

1.获得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机构认定或科学技术奖励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

2.应有相应数量和水平的技术专利,并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比对分析评价;

3.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实例、新产品市场销售占比情况。

企业获得的创新成果的相关证实性材料,如政府质量奖、高新企业、研发机构;现行有效的技术专利清单及对比分析材料、专利获奖证明;专利转化先进标准的证据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市场销售占比的数据等。

4

品牌

(40)分

品牌培育(10分)

1.建立品牌培育体系,创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品牌文化,以质量为基础,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识别和确定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建立自主品牌;

2.高层领导根据内部及外部的环境,组织制定与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品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说明企业品牌建设的规划和品牌文化的定位、品牌规划及实施的证实性材料等。

品牌管理

(20分)

1.通过提高组织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形象和品牌忠诚度;

2.采取注册商标等品牌保护措施,防止并积极应对品牌侵权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及品牌自身利益;

3.采取合适的评价途径和方法,反映品牌的价值;

4.构建品牌危机处理机制,妥善处置突发品牌危机事件。

说明企业在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评价、危机处理等方面制定的制度及开展相关品牌管理活动的证实性材料。

品牌成效

(10分)

1.组织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方面的相关测评结果,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的品牌进行比对分析评价的结果;

2.品牌对销售提升的影响。

如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品牌溢价、品牌效应、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关键绩效指标,曾获得的省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注册商标数量、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第三方出具的品牌排名等证实性材料及与行业内对比分析的结果。品牌对销售的影响等。

5

效益

(130分)

经济效益(90分)

1.财务绩效方面的关键指标当前水平和趋势,如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质量成本比率、利润总额、净利润率、资产贡献率、资产负责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人均产值等;

2.对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进行分析,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比对评价。

提供证明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数据及上一年度第三方审计报告、说明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的分析状况。

社会效益(40分)

1.获得国内外各类奖励及表彰情况;

2.依法纳税总额和人均纳税额;

3.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安全环保、行业引领等方面的当前水平及趋势。

提供企业获得的各类社会荣誉、奖励及表彰的证实性材料。企业纳税总额和人均纳税额的数据、企业在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安全环保、行业引领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附件2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1

领导(20分)

高层领导如何亲自推进卓越绩效模式、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如何将卓越绩效模式在本部门组织实施、组织的文化建设及质量文化在各个层面得到贯彻实施的情况、企业质量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

2

战略(10分)

组织战略的制定过程、质量战略的制定依据、战略实施计划、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工具应用情况等。

3

顾客与市场(20分)

组织如何确定顾客与市场的需求、如何了解顾客需求和处理顾客投诉、顾客声音的倾听和分析研判机制运行情况、如何定期评价和测量顾客满意度等。

4

资源(20分)

资源配置情况、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财务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基础设备及信息化程度在行业内的地位等。

5

过程管理(20分)

关键绩效过程的识别和现场控制情况、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一线班组建设及过程改进应用的方法、过程管理的结果等。

6

测量分析与改进(10分)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10)

1前言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因各种原因或是施工设备水平在实际工程实施时,施工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在施工时出现的问题,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的运行和管理,有必要对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如何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促进建设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保障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确定工程的安全使用。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概述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一直是工程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政府对工程质量管理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业也对工程质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很多质量要求在工程实施中是强制执行,在推动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是强调质量结果的控制方法,对质量过程和质量体系本身的规范不足,不足以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必须考虑其经营效益,因此建设工程质量研究应同时对质量成本及其他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1加强建筑材料监督

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做好建筑材料质量监督工作十分重要,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建筑材料采购时,需要认真负责,对大件材料进行全部检查,对每一批货物都需要进行抽样检查,在查处过程中,需要杜绝三无产品[1],做好把关工作,绝不允许三无产品进入施工场地,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二、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全面考察市场上的建筑材料质量,选择信誉好评价高的大中型建筑材料厂购买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材料质量,小型企业较难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需要尽量避免在小型企业购买建筑材料。三、采取三把关四检验的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控制,三把关是指操作人员把关,供应人员把关以及质检人员把关[2]。

2.2对结构质量的监督管理方法

监督管理工作应从原材料质量控制的监督管理入手,注重对基础工程(含桩基)的主体结构质量的监督管理;同时,对电气和电梯的质量也应纳入结构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

2.3对机械设备质量的监督管理方法

选好、用好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程实现质量目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充分发挥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4竣工验收阶段监督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监督是判断建设工程是否能够投入使用的重要关卡。因此,对于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监督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严格检验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一旦发现建筑质量并未达到国家标准,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阻止房屋建筑投入使用,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其次,要将有关建筑维护和装修都归于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范围内,减少由于不当操作和不可抗拒因素损伤建筑主体情况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监督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推进施工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维护居住者的人身安全[3]。

3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强化措施

3.1强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强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仔细认真,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负责,在检查出不合格房屋建筑时,必须坚决拆除重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3.1.1现场观察法,现场观察法操作最为简单,但是准确率不高,容易出现误差,影响房屋建筑质量勘察结果。3.1.2试验法,试验法是利用做好的样板,进行标准型测试的检测方法,通过测试结果展现施工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房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3.1.3测量法,测量法是通过实际测量计算现场施工数据是否符合图纸标注尺寸以及施工规范的检测方法,测量法的准确率较好,操作较为简单,与现场测量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需要借助测量工具,相对而言,较为麻烦[4]。通过采用以上方法检验,能够加强工程质量控制,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甄别产品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在未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拆除重建,保证用户居住安全。3.2把控建设工程材料来源和质量严格把控有关建设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管理。设置专门建筑材料采购人员,避免由于工程承包施工人员私自调换建筑材料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投资企业财务运行。在选定专门采购人员时,不仅要选定有责任心又吃苦耐劳的人,还要要求专门采购人员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各方面信息和使用特性有深厚知识基础,能够综合性的、有比较的进行建筑材料选购,高效利用有限资金,保证工程建筑的质量[5]。再者,除了挑选建筑材料,还要对建筑材料的供应商进行审查,选择拥有良好信誉的供应商。确定供应商的物资原材料来源于何处,是否有相应的建筑材料营业证明和各类材料证明,定期对其所拥有的原材料和设备进行审查。

3.3质量监督与安全生产监督相结合

随着建筑工程建设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一大批固有勘测、设计、施工制作、监理等单位,正在和将要转制,这个变革无疑对于建筑工程建设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增强建设市场的活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建筑工程建设产品的质黾保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也需要随着建设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以切实保证政府质量监督效能的发挥。

4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尤为重要,要清楚认识到建设工作中质量监督的重点,从而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房屋建筑产品负责,对建筑产品的安全、质量负责,从而实现最佳的监督效果,促进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及运营。

参考文献

[1]张利海.试论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13(19

[2]王振江.浅谈现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4)

[3]王荣村.新时期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建筑.2004(04)

市场监管先进个人材料篇(11)

一、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应结合现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手段采取相应措施,使得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得以改善。首先,先进的理念可以指导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摒弃不正确的理念。确立有前瞻性的、全面的、动态的成本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各项预防措施,积极采取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控制措施,从思想上重视对于成本管理出现问题的预防。切实做好将成本管理理念全面贯彻整个工程施工过程,采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指导工作,对成本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注重工程施工过程中隐性成本的控制。其次,废除不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参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先进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的制度可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筑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将管理制度切实贯彻实施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重视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做好成本管理的监督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监督。对于工作懈怠、出现问题的员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引起更大的问题。合理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体制,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加强企业内部部门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运用竞争的理念加强项目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的竞争。在项目施工前,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运用竞争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施工单位,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再次,不断提升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的工作人员是进行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对员工进行工作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增强项目人员的责任感,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加强对工程施工所用材料的控制。工程所用材料的成本控制是整个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企业应对工程所需材料进行预算,制作详细的工程材料使用清单,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清单所列进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督,预防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任意破坏与浪费。对于超出清单所列的材料,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申报。不断加强对职工成本管理意识理念的培养,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的培训,加强员工成本控制的责任心;与市场经济条件相结合,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管理理念,革新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严格的奖惩体制与监管体制;控制工程使用材料的成本。这些都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二、结语

加强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控制是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针对企业经济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才能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谭小翠 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