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冷链物流监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5:40

冷链物流监管

冷链物流监管篇(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19-02

1.低温冷藏药品的定义及概述

低温冷藏药品是指对储存、运输有温度要求的药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等过程,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全程保证温度控制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绝大多数要求是指2~8℃条件下低温、冷藏)。主要是指生物制品,或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品。

冷链管理是指低温冷藏药品在药品流通的整个链条(生产药厂-铁路或航空运输-商业公司-汽车运输-医院药库-药房-临床-患者)中的管理,必须在各个环节都保证冷藏或冷冻效果[4]薄弱现状。

2.我国低温冷藏药品在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2.1全社会医药冷链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全社会对医药冷链管理的意识淡薄。这体现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流通环节各环节、消费者层面。

2.2缺乏冷链管理的行业标准及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截止到目前,仅有2008年11月浙江省颁布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和2010年5月江苏省的《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实践》,以及2013年国家卫生部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5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取代)(简称新版GSP),两个地方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专门对医药冷链管理进行了规范。

2.3医药冷链管理的设备严重不足

根据新版GSP对低温冷藏药品的管理要求,一个冷藏药品批发企业,至少应配备存储设备、运输设备、温湿度检测设备,包括冷库、保温箱、冷藏箱、冷藏车、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报警设备、红外测温枪等,还应配备不间断电源等。这些,是保证低温冷藏药品温度的基础设备。但就是这样的基础配置,我国也严重不足。很多生产企业长途运输低温冷藏药品,采用泡沫箱加冰块或冰排的被动降温方式,箱内温度受路途远近、环境温度高低、在途时间等因素影响,以致很难使低温冷藏药品质量得到保证。

2.4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程冷链管理和实时温控,是摆在低温冷藏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使用单位及监管部门面前急需破解的难题。

2.5缺乏医药冷链运营管理和物流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医药冷链管理发展所急需的,要促进行业发展,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冷链管理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也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这样的专业 。

3.低温冷藏药品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3.1提高全社会对医药冷链管理的关注

药品冷链的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发展健康的医药冷链管理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国应尽快确立发展健康医药冷链管理的全新概念。

首先,政府应重视完善医药冷链管理。制定医药冷链管理的宏观发展战略和政策;

其次,全社会重视医药冷链管理。

再次,监督部门重视冷链法规和知识宣贯。

此外,强化社会监督力。可以由各行各业的人们建立大众监督团,对身边的冷链管理进行监督,一方面弥补政府监督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通过全员参与监督,提高人们对冷链管理的认识。

3.2制定冷链管理的行业标准,加强政府调控力度

政府应当制定冷藏药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和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理推动中国冷藏药品的冷链管理的健康发展。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管理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标准,实现从生产要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

3.3改善医药冷链管理的设备

建立冷链流通环节,所有企业的准入门槛。企业应配备相应的冷藏、冷冻储运设备、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报警系统,并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包括使用前、中、后的验证等。基础设备的配备,作为冷链企业的准入条件之一。

同时,要做好备用制冷剂、备用设备的准备工作,当出现应急情况时,可以即时调拨使用。

3.4推进冷链物流技术的创新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我国应大力推动医药冷链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力普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等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的应用,以实现对低温冷藏药品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透明化管理,从而根本上提升我国医药冷链管理水平。

3.5鼓励扶持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1)财政支持。由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前期投入大,回收成本周期长。政府应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以及资金补助政策。

(2)技术指导。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医药冷链物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政府可以指派专家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业务指导以及人员培训。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技术咨询和服务。

(3)政策引导。政府鼓励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并购规模小、业绩小的冷链物流企业,实现优胜劣汰。

(4)法律保障。政府需要制定细化、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以保障合法、规范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法律地位、经营环境。

3.6加强专业冷链人才的培养

可通过医药流通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在社会领域加大医药冷链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提升我国医药冷链整体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冷链管理的作业活动能力,以满足目前医药冷链正在运行的急需第一线人才。

我国高校应积极开设医药冷链管理专业的课程,实施职业技术培训、专科、本科甚至硕士等多层次教育,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科研人才。

总结

而有效的医药冷链管理模式,单靠任何一方都无法有效推动,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及民众合力。有完善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彻底解决冷链“断链”问题。

冷链物流监管篇(2)

一、冷链物流概述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通常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达到对食品保鲜、保质的要求,冷链物流对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各环节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高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支持,因此在管理和投入资金方面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大。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方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蚀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范围有:蔬菜、瓜果、肉、禽、蛋等初级农产品;水饺、汤圆、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加工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

(二)冷链物流的特点

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物流的特点,冷链物流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货物在时间、新鲜度、温度、潮湿度和卫生环境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出更大的升值潜力和能量,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配送货物的易腐性。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输的是生鲜食品,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温度越低,生鲜食品的品质越好,保持的时间越久。可见,温度是影响冷链物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运输条件不能满足低温保鲜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性的生鲜食品就会失去新鲜度,食品质量便无法保证,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食品损耗。2.运输设备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冷链物流运输中冷藏、冷冻类食品对温度的要求,冷链物流在运输过程对运输设备的要求较一般物流具有特殊性,需要配有防腐保质设备,同时还需要配备低温运输的冷藏车和保温集装箱等。3.时效性。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食品保鲜程度的好坏。在食品的分拣、包装和分发环节,需要提高作业效率,避免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运输环节,在成本可承担的情况下,也应尽量选择适合该商品的比较快捷的运输方式,以减少时间因素对于食品保鲜度的损耗。4.协调性。由于易腐性的生鲜食品不利于长时间储存,所以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环节能够互相协作、无缝衔接,以确保整个冷链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5.高成本和高风险性。为了保证生鲜易腐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对于温度的要求,冷链物流在货物装卸、搬运和运输等环节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并配备温度控制的设施和冷藏车、低温仓库等特殊的保温装置,导致高运输成本和高风险性。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也随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多年来主要采用自营运输的模式,而现在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是由本身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只配备了电脑、条形码和简单的扫描设备,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不能对冷链物流提供全程的运输服务,缺乏冷链物流运输的影响力,阻碍了对接生产商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基础设施欠缺,冷链物流的技术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基础流设施、设备严重短缺,特别是冷藏保温汽车、冷藏集装箱等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现有设备陈旧,大部分冷库已超过使用寿命,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代商品冷链物流的需求。此外,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水平较低、推广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投入到冷链物流系统中使用,无法满足现有生鲜食品对物流的需求。

(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整,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比较晚,冷链物流体系不完整,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与整合。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凑,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藏链。大部分企业的冷链物流都是通过自营物流完成的,这就需要配备很多车辆,这些车辆不仅维护费用较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运力的浪费。此外,我国冷链物流专业化的冷冻车、仓库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规范性的仓库,导致无法为生鲜食品提供适合的温度。在冷库建设上,缺少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很多冷库位置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为此冷链物流无法连贯执行,也造成冷库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目前大部分生鲜水果以传统的物流形式配送,除了顺丰的生鲜配送,其他都是以货车等形式对水果进行供应,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在非冷藏散装果蔬情况下,重复装卸、运输、配送和零售等过程会增加食品的污染机会,食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质量和安全要求也难以保证。

(三)缺乏统一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监管不到位

在冷链物流方面,我国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冷链物流规范和准则出台缓慢,行业无法实施完整的规划,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另外,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缺少规范的监管系统,大部分的运输跟踪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也导致了监管体系不完整,阻碍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进程。

(四)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

目前,与传统物流相比,国内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冷链物流和传统物流对人才需求不同,需要配送人员掌握关于冷链物流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运输需要配备的设备使用方法并进行监管和维修,从而对配送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可以及时地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物流管理专业及关于冷链物流有关课程设置较少,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重理论教学但缺少冷链物流实践等,从而导致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冷链物流问题的对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地区内自提柜、冷藏柜等全新化的配送形式,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链条等问题。另外,各个地区政府也先后提出关于冷链物流的规划,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可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完善是大势所趋。为了大力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建议做到以下加点:

(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大力更新和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

根据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近况,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适应冷藏快运业务的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等设备,确保生鲜食品在物流各环节中对于温度控制的需求。与此同时,对冷链产品的温度控制,除了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外,还可以注意控制车门、仓库门开关状态和次数,减少货物装车交换的次数等。对于旧的仓库应该及时更新设备,改装成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冷藏仓库。此外,从国内外整体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的蓄冷能力很低,存在较多冷库设置布局较远,设备老化现象。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在行业内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增加公共仓库的数量,减少独立自营仓库,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同时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和风险。

(二)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整合冷链物流资源

冷链物流好比一条流水线,由多个节点连接起来。目前,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安全和品质监控满足不了支持生产阶段到供应商的业务需求,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将冷链物流系统向两端延伸,建立并完善从供应商、生产企业、物流商到客户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开发具有冷藏车辆管理、仓储库存管理、温度监控和物流追踪等功能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冷链物流环节信息的共享,实现对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管理,提高冷链物流系统的协调性和时效性,以及时获得并满足客户对生鲜食品的需求。要想规划好冷链物流的整体效果,必须从起点到消费点对冷链流各环节活动和效益进行严格的控制,上游如果一直保持顺畅、稳定的状态,下游经营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循环的操作和管理中,要考虑生鲜冷冻食品加工和业务流程本身,对上游的生鲜产品采购环境和物流配送需要认真负责。通过对冷链物流全程的温度监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安心、保质”的健康食品。

(三)统一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冷链物流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标准化问题要严格落实。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冷链物流的行业标准和业务准则,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该建立并完善冷链物流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对冷链物流供应链进行全程的、实时的信息记录、监测和追踪管理,密切关注冷链物流各环节信息,如果有人违规作业,需要严格惩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

政府应该鼓励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应了解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律,掌握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冷链物流操作实务。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应明确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课程体系,深化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作,与从事冷链物流实务的企业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双方可以根据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和实习活动,提高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大力培养满足冷链物流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改善冷链物流的整体格局。此外,国家政府应提高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引导冷链物流的专业化、标准化和正规化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监管力度,提高冷链物流的协调性和时效性,以确保生鲜食品的保鲜度,降低生鲜食品的损耗和冷链物流的成本。同时,要加大对冷链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冷链物流知识,提高对生鲜食品的保鲜意识。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借助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冷链物流企业的有效配合,冷链物流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物流技术》,2009年第28卷第3期。

[2]李学工:《现代物流方案计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3]冷凯军:《关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5期。

冷链物流监管篇(3)

提升果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可以降低果蔬类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降低资源浪费与成本损失,规范的管理体制与方法还可以降低冷链物流的作业成本,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果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国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资金,积极扶持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果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其起步较晚,果蔬冷链物流的管理体制尚未摆脱管理混乱的问题。急需建立并完善行业内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体制,使得果蔬冷链物流的质量安全得到最大化的保障。首先,建立以果蔬类产品为主体的质量标准专门管理机构,通过由上到下得管理体制,分别完成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日常行政管理与提出咨询建议等工作。流程清晰,管理体制完善可靠;其次,部门共同管理果蔬冷链物流质量标准管理机构,蔬冷链物流的配送环节可以由多个运输部门分别管理负责不同问题,这种管理体制在垂直化管理的每个节点平面通过水平化管理,明确不同分工与责任,使得管理透明,机构之间方便协调。

二、果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果蔬类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行业内管理标准和物流过程技术标准。随着冷链物流不断地发展,其管理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果蔬冷链物流是一项繁琐的系统性工程,但无论哪种物流体系,各环节的质量保证无疑都是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应高度重视其统一的管理体系建设,让果蔬产品的采摘生产,流通加工,仓储,配送运输,包装,食品残留农药化肥,有害微生物含量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且行业内这种统一的规定还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如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作为国家唯一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管理机构,根据现在国际流行的HACCP原理来制定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案(FSEP)。此法案在果蔬类与禽类等产品行业内都可以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合作的方式来管理果蔬冷链物流的质量安全,让现代化管理体系融入果蔬冷链物流之中,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全程食品安全控制。

三、果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对果蔬类产品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重要的物流节点联系起来,向各个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实用信息。果蔬类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其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况,所以需要实时的信息来指导下一步具体的操作。果蔬类产品的物流信息具有以下几点独有特征: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因此果蔬产品物流信息对于果蔬冷链物流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做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等必要的工作。为此,建立吉林省统一的果蔬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将市场的供求情况、果蔬产品的实时价格等重要的信息统一在这个平台,为消费者和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可靠的前瞻性。

四、果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对于果蔬冷链物流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规划设计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整体思路及目标,出台关于冷链物流全面的法律法规以促使其稳步健康发展。包括果蔬冷链物流温控立法,冷链物流运营商统一业绩评价指标,对于易腐坏果蔬由于冷链物流过程造成损失的制定相应处罚标准,建立专门监控冷链物流环境的机构部门等等。政府的重视与指导可以使得冷链物流行业整体发展,合理规范市场竞争,满足果蔬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

五、完善果蔬冷链物流全程质量监控环节

1.加强果蔬采摘后冷处理监测。预冷是果蔬冷链物流的基础工作,是果蔬冷链物流管理的第一步。对于那些环境要求高,保质期短、易腐易坏的果蔬产品,迅速将其置身于适宜的环境温度之中,能大大提高产品保质期。

2.加强运输监测系统的应用。为了减少果蔬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变质腐坏的问题,对于突况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应该在果蔬冷链物流的运输环节加大监控的力度。目前先进的监控方法是GPS系统的应用。GPS系统可以随时确定果蔬运输的位置和果蔬在运输过程中新鲜程度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避免货物因人为因素发生的缺损、丢失等现象。GIS的普及让果蔬冷链物流的运输全程都可以一目了然,方便对于冷藏运输车内的温度、湿度等因素进行管理,甚至司机在驾驶的过程中都可以改变车内环境情况,保证果蔬质量安全。

3.仓储保鲜监测系统的应用。由于果蔬产品对于外界环境要求较高,而且果蔬保质期一般比较短,所以要重视果蔬产品在仓储环节的监控。对于一些保质期极其短的果蔬产品要减少其仓储时间、保证期仓储环境温度等条件都在最佳水平,否则就会损失产品,增加成本。

冷链物流监管篇(4)

引言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活消费方式变化、对食品安全重视、物流企业规模化经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但是冷链物流仍是物流行业的“老大难”,对冷链技术、运输实力、运输效率要求极高。冷链物流是垂直细分行业,控制温度、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创新与监管到位是冷链物流管理的核心和难点,这也使得冷链物流相对其他行业对物流管理依赖性更强。“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将互联网介入物流管理,采用云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冷链物流问题,将这一领域创新、升级为行业生态链条上最具有价值的一环,带来冷链行业全新的革命。

1.“互联网+”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指从初始供应商提供冷链商品,中间经历了采购、运输、配送三个环节,最后到达消费者的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商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果蔬、禽肉、蛋、水产品,冷冻食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如冷冻禽肉等包装食品、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和特殊商品(药品等)。不同于传统常温保存的物流,冷链商品易腐烂变质,冷链物流货损高、成本高、管理监管难,这就要求从生产到流通都要精确低温调整控制,保证商品质量,低损耗、少污染,因此冷链物流具有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三高”特征。高水平是指对冷链技术要求高;高投入是指对资本、设施设备要求高,高成本投入是保证冷链物流的基本条件;高效率是指有效衔接、整合冷链,快速稳定实现消费。冷链物流管理是把冷链物流的上游(采购环节)、中间(运输环节)和下游(配送环节)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和整合,形成供应链体系(图1)。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游冷链商品采购环境和物流运输疏于管理,整个流程信息不畅,信任缺失,反应迟钝,下游销售终端的消费者无法有效参与。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断链”,都可能导致高昂成本。“互联网+”冷链物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经营导向,生产地通过互联网终端将冷链商品的相关信息录入形成相关文件,提供给供应商。供应商采集冷链上的各种商品信息,包括:冷链商品数量、成长或生产记录、成熟或者完成时间、产地地址、货主、货主联系方式等,供应商获取相应信息并经过筛选加工处理后,将它输入至互联网电商平台,客户根据自己需求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然后向对应的冷链商家发出需求订单,供应商将根据获得的需求信息去生产地采购产品,产品集中、初加工处理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需要及时互通,促进供需双方达成交易。“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是整合“线上线下”管理,即线下的冷链物流管理同线上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对冷链物流管理信息集中整合,提高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传递速度,连接与协同运输链条上各方利益,形成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

2、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现状

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食品网购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购买最频繁的是常温和生鲜食品,购买频次34次/年,远高于服饰类22次/年。中国报告网显示,2011-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分别为10.5亿元、40.5亿元、130.2亿元、289.8亿元、542.0亿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50.0%、285.7%、221.5%、122.6%、87.0%,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图2)。根据宇博智业的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未来我国冷链设备需求年均增长15-20%。智研咨询的《2016-2022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将达到19515万吨,2017-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02%,2021年需求规模将达到47672万吨。“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促进生产商与客户交流,弥补了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省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但这只是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由于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实力薄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网络物流服务体系,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到总体需求的5%。2015年末,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网购苹果进行了抽样调查,从20家网站随机购买39斤样品,经检测39斤苹果中11件不符合标准,不符合率为28.2%。可见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实现“互联网+”冷链物流行业的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发展。

3、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问题与难点

3.1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关注度不足,国家投入小,致使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全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资金,创新条件不足,技术落后,电子数据交换、远程控制平台、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项目化管理软件、云物流等冷链技术没有普及应用,信息化设备配备较低。

3.2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

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是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成本高的首要因素。美国农业部与国家农业书馆联合开发的AGNET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互联网系统,覆盖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州农业署、大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现冷链上下游互联网信息共享,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发展。而我国冷链物流管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不重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基本靠物流经理协调、管理数条运输线路,电话、邮件是货物在途的主要追踪方式,商品质量、温度等信息内容少,时滞效应造成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同时供应商采集各种采购商发出的商品需求信息,存在信息漏洞。采购商发出的采购信息不能被供应商及时获取而产生时间成本。

3.3流通环节冗长、运输成本高

运输成本高是制约冷链物流管理的关键。“互联网+”冷链物流的主体是冷链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生产者通过批发商或者直销,将产品配送至超市连锁店、中小商店、餐饮企业等,直接到达消费者,流通环节少、效率高,一体化程度高(图3)。英国C.R.England运输公司拥有先进辅助设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卡车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电脑及远程控制平台、项目化管理软件及自主开发的TENFOLD编程语言软件,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按照客户指定时间送抵,提高公司营运效率,规避因不能按时送递货物承担赔偿风险。而我国冷链供应链传导机制从生产商获取采购信息到消费者消费,中间经历五到六个环节,冗长、复杂的冷链环节增加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增加人、财、物的损耗。又由于跨区域的长途运输条件限制,冷链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中转或延长销售的时间极短,只能近距离销售,部分冷链商品不得不处理掉,造成了物资成本提高。

3.4配送效率低,控制协调难度大

由于信息化软件应用不广泛,配送管理依赖人力控制、协调各个业务流程,受主观因素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配送过程更为复杂,引起物流监管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和监管不到位,出现受控性薄弱,处理问题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配送。同时,配送路线过于辗转、配送方式不合理造成大量隐性费用。从配送中心到销售商,冷链物流采用多种混合冷链商品使用一辆车到多家店的配送方式,增加了冷链商品的在途时间,延长到货时间。如在途温度较高,温控不当,会损毁商品质量,加快腐烂变质,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比如燃油费用和维修费用等。

3.5温控监管难

在途温度实时监控难,导致高额成本。若途中出现温控问题,难以及时止损,大多数发现时已是究责阶段,给运输各方带来纠纷隐患。温度监控对于冷链商品至关重要,把控冷藏温度主要依托商品的生产地、运输、仓储、外界监管四个环节。一是生产地需要及时控制和监管冷链商品温度。在生产地对冷链商品添加标签,及时预冷,保质时间是阻碍冷链物流管理的一大因素。二是运输过程要保证车厢温度的监管和调控。运输车辆的位置、车厢的温度信息和商品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温度检测、相关温控设备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而我国GPS定位装置安装费用较高,运输车辆的位置难以有效确定,运输途中车厢的温度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使得客户对商品的运输信息和商品质量不能及时跟踪,造成信用缺失。三是仓储技术落后,跟进获取冷藏车和仓库信息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德国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储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仓库管理系统WMS,其储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冷藏是最先进、可应用的果蔬农产品储藏技术,德国使用气调冷藏技术保存苹果的比率达到苹果总量的50%~70%。四是外界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冷链物流管理“老大难”的外部因素是冷链物流管理信息不透明。冷链商品的属性以及整个流通过程的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不能有效参与全程的温控监管过程,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险性无法确认,致使消费者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鲜信任缺失,后续消费很难持续。

3.6管理人才缺乏

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创新、应用是开展“互联网+”冷链物流的重要保障。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徒方式,缺乏“互联网+”冷链物流技术专业系统培训,缺乏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的管理人才,很难实现信息化管理,物流技术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2.0时代,我国更缺乏将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4、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问题、难点的对策

4.1以立法形式制定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首先,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宏观政策,指导其发展。如日本制定《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物流效率化法》等。其次,实施专业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制度,促使冷链物流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如加拿大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GAP)、兽医规范(GoodVeterinarianPractice,GVP)、生产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食品安全监管局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计划,采用危害分析邻界控制点分析体系(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最后,建设冷链物流运输过程的标准体系,完善物流全程管理,规范上下游衔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如美国政府强制性规定:鸡蛋在生产后36个小时内必须冷藏,储存和运输期间的温度保持在7℃、A级奶制品储存温度不得高于7℃等。

4.2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的机制,为“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的结合提供资金支持,以贴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前期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车辆、专用冷藏车与货架及精密检测仪器等的资金投入负担。加强冷冻运输工具资金的投入,加强冷冻运输工具的开发生产,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

4.3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传递便捷性带来区域弱化,借鉴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全国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开发管理软件,健全客户服务、市场供求、库储、运输、交易等信息收集、处理和的软件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缩减人、财、物成本。

4.4提升互联网技术,降低运输高成本

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冷链物流体系搭建被互联网覆盖的供应链网络,将运输链上各方利益紧密相连,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还可以统一计划和分派运输订单,实现即时追踪,让冷链运输高效可控,降低冷链物流运输的高成本。互联网技术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FID)等。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指为了应对冷链反应不足、信息漏洞而产生的能够降低冷链运输成本,并将冷链有效衔接的管理系统,解决环节冗长问题,有效缩短冷链运行时间。智能运输系统是指为了解决冷链商品在运输途中存在的信息不足、道路迷失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程序运算,有效整合车辆和用户信息,利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道路地图规划路线等,从而减少运输成本的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是指为了降低运输过程中温控风险导致运输成本的一项技术,明确信息追溯问题和责任界定问题。另外,ERP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运输的低成本,提高“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效率。

4.5利用互联网实现协调优化配送

一是利用互联网改变配送方式。把一辆车到多个店面,转变为多辆车到多个店面的配送方式。二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店面的最近区域配送中心,配送路线,降低辗转成本,使冷链商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销售者手中。三利用互联网进行针对性的监控,实时采集配送信息,增强物流执行的控制力,及时决策、处理相关问题,最大化实现协调优化,减少主观决策。

4.6利用互联网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冷链物流管理的监管问题。首先,在上游环节,在生产地给冷链商品附上条形码等电子标签,因为电子标签携带着冷链商品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冷链商品产地,适宜的温控等。在初始预冷环节,预冷设备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动读取商品信息,根据其具体的适宜温度进行预冷操作。经过预冷阶段后,冷链商品被转到冷藏车,同时冷藏车能够自动识别商品品类并进行自动调节车厢温度。然后,车载终端获取商品信息和车厢温度信息,并上传到物流公司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匹配处理,判定货物的温度环境是否达到标准,从而实现物流公司对车辆信息的监控。物流公司也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实时商品温度信息查询服务,使消费者即时了解冷链商品安全保鲜性,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4.7加大企业和高校冷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提高管理精细化和协同水平,实现物流产业各个环节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另外,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国际观和服务观,拥有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专业知识,包括海外物流、跨境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海外市场法律、仓储管理模式应用等,提升资源管控和利用率,将客户企业全球外包和内向物流模块,与本土仓储和配送系统整合,实现供应链上游端和下游端衔接,高效配置资源。

5、小结

随着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人们对冷链物流商品需求激增,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通过互联网管理和信息技术创新,可以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为冷链物流搭建互联网全覆盖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将运输链上各点形成协同连接的各方,发挥其优越性,使这一体系的生产者、销售企业、冷链物流运输公司、电商平台、消费者都成为直接或间接的受益人。

参考文献:

[1]陈镜羽,黄辉.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9-183.

[2]陶毅.“互联网+”情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2016(6):46-47.

[3]王青燕.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经贸,2016(21):51-53.

[4]王永钊.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服务优化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1):49-51.

冷链物流监管篇(5)

1 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概念

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

2 医药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2.1 医药冷链物流的管理参差不齐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冷链药品是依于药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由批发企业自行负责运输流通的,很少依靠社会上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因此,冷链物流管理以企业自律、行业自律为主,管理力度、监管水平参差不齐,形成管理监控的一大难点。此外,冷藏药品的配送环节,有的冗余,造成低效,容易出现事故。

2.2 缺乏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

虽然在地方层次已经出台了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规定(例如北京已经制定了冷链物流的技术设备标准)但全国性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涉及冷藏药品管理国家标准等的规范性政策法规,但是这一行业发展规划、挂架标砖、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的规定还没有正式颁布。

2.3 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服务支持

全球已经进入了供应链竞争阶段,而我国冷藏药品的专业供应链系统尚未建立健全,集中表现在一下3个方面:一、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生产商把东西给了经销商,给了药品批发企业以后,信息资源这方面的共享无法很好实现。二、冷链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有效性,影响上下游有效规划和整合。三、冷链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衔接上存在一些真空,容易发生断链现象,尤其有些品种,到大批发这个环节,往下延伸,甚至到了医院的药房,一些使用环节上容易发生断链的现象。

3 改善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建议

3.1 依托专业的第三方冷链公司管理

依托具有独立地位的第三方专业冷链监管服务公司,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平台,将冷藏药品在上、中、下游企业中的冷链运行状况实时传送至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实现相关企业之间信息的实时交互、查询、验证和安全交接等功能,确保药品的全程冷链安全,借此实现对企业冷链设施设备维护、系统运行状况托管、冷链系统故障监控、设备应急处理等技术支持,减少冷链系统故障时间,降低冷链灾难。

3.2 期待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统一的行业标准

政府物流行业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着手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立足供应链的角度考虑,对冷链的管理进行系统的具体规定。林外,因为冷链离不开设备验证,离不开冷链保管的验证,验证遵循的方式方法,所以其中涉及冷链的两个方面,即冷链药品全程的温度监控和验证应当着力进行,尽量在附录上做一些详细的规定。

3.3 进一步完善冷链设备的基础建设

冷链物流监管篇(6)

打造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乳制品、禽蛋类、水产品等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之一,是通过采用专用设施,使温度敏感性产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单位过程中的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通过推广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安全的重要工程,要实现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不仅要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同时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系统平台,还要通过政府的监管和推动,助力冷链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步伐

在信息化手段尚未进入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领域之前,我国冷链物流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在食品产生问题前,无法进行预警,产生问题后,又有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等问题。物联网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冷链物流几乎加入了食物从出产到销行的全性命周期,其间牵涉到出产和流经过程的部门太多,所以务必使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树立东西全性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出产、分销、库存运送、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因为基础建设条件的限制,相形发达国度,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进展落后,管理也没能形成一体化。因此,必须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经过RFID、GPS等有关技术,可以成功实现东西位置跟踪、原料根源、库保存到磁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尤其是可以对物流全部路程施行温湿润程度监控。

在冷链物流环节,RFID技术多应用于食品物流系统的管理中。通过食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带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把货物信息包括温度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可以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传统的温度记录仪是通过有线连接到相关设备并读取出相应温度数据,而应用RFID温度标签则无需打开冷链周转箱,外面的读写器能通过无线射频自动读取冷链箱内的货物温度记录数据,冷链不会断,并且可以随时了解产品在途温度。

贴有RFID标签的冷链箱,如同有了一张电子“身份证”,可以记录货物所有的信息,一批冷链周转箱出库时,读写器能一次性读取到该批次各冷链保温箱内的所有RFID温度标签的信息。这使冷链周转箱出入库的信息录入实现了自动化,缩短时间的同时也确保了出入库信息的准确性。当货物量很大时,出入库自动读取信息能够解决物流操作环节的瓶颈问题。将RFID温度标签技术与GPS技术、冷链信息系统相融合,运输过程中货物温度记录数据读取之后将自动上传至温控数据信息平台,客户可以随时上网下载与之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从而实现货物在途信息查询、实时温度监控和地理位置跟踪,这将填补冷链运输环节温控的空白。

利用现存RFID技术、GP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将成功实现冷链产品全性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视管理,增进了冷链运送管理的透明化、科学技术化、一体化。

然而,硬件建设只是物联网进展的前端,后端的数值传道输送、信息处置、智能化业务管理与运营则是整个物流网链条的未来中心,这也正好是推广物联网应用的不容易解决的地方。以冷链物流为例,出产商、成批出售商、零售商之间缺乏统一平台,难于成功实现网络互连和数值共享。政府应激励有关企业树立、运营农副产物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并使用物联网等高科技实现实时监控。

政府管控驱动冷链信息化发展

冷链物流监管篇(7)

由于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企业间无法实现有效链接[1]。这首先牵涉到的是国家标准、法规的制定问题。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冷链药品管理的法律条文,更没有相关的罚则。同样在我国,与药品冷链相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仍是空白。仅2008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2]及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3]。但是无论浙江省的地方标准,还是江苏省关于药品冷链物流的操作规范,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面对开放的市场、大流通的环境,落实到执行层面还有很多需要沟通协调的地方。

1.2规范管理意识淡漠,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标准,更没有行之有效的罚则。较低甚至根本没有的违法成本使得很多从业企业和人员对于冷链药品缺乏规范管理的意识。在一个多年从事疫苗管理分发的省级疾控单位出现震惊全国的山西省“标签疫苗”事件,足以想见整个行业规范管理意识的淡漠。冷链药品经营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冷链药品(除疫苗)的经营资格准入尚没有完整的体系。2009年底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换发工作中,部分省份对从事冷链药品的企业增加了硬件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冷链药品经营企业在规模、集中度、管理水平上参差不齐的状况。

1.3冷“链”整体协调性不够

一个国家的药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有些国家成立了冷链协会,为运输温控货物制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有些国家的冷链协会还了冷链质量指标,为整个温度敏感货物供应链的认证奠定基础。在供应链中的冷链药品运输企业在整个冷链保障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对于这一类的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对从事冷链药品运输企业的企业既没有标准,也没有门槛,更没有行政手段的有效监管,在“逐利”思想的引导下鱼龙混杂,管理混乱,导致药品冷链整体协调性不够。

1.4冷链管理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以一个从事冷链药品经营经营的药品批发企业为例,要保证冷链药品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至少要配备包括存储设备、运输设备、温湿度检测设备等,涉及冷库、冰箱(柜)、冷藏车、冷藏箱(包)、车载冷藏设备、温湿度自动检测、记录、报警设备、电脑等,还应配有足够的冰排及其他保温材料等。在当前药品经营企业普遍处于“微利”时代的背景下,设施设备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药品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设备高昂的价格也是影响投入的重要因素,以温度记录仪为例,动则几百,甚至上千。经营企业面对数以千计的客户,该项费用的投入无疑是惊人的。加上维护费、检定费,及记录仪回收的难度更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作为药品经营企业,经营冷链药品并未因为管理的特殊性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高投入,低回报”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1.5冷链管理设备运行情况缺乏保障

近几年来,企业冷链管理意识逐步增强,陆续投入了一些财力添置冷链设施设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冷链管理知识指导,这些冷链设备的符合性、稳定性、完好性的验证、检查、维护等方面都在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良好的冷链设备的有效运行体系。以验证为例,目前药品经营企业对冷链设施的温度验证意识缺乏,手段简单。甚至误以为“越冷越好”。缺乏严谨的验证方案和详实的验证数据,直接影响冷链设备的运行体系。通过进行冷链设备周期性的再验证,随时调整冷链设备,保证设备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4]。

2保障流通环节冷链药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2.1尽快出台规范冷链管理的相关法规

要从根本上改变冷链药品管理的现状,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规范冷链管理的法规势在必行。分清冷藏药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使用单位、监管部门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法规施行后还要配套多种检查手段。依靠法规和督查保证冷链管理有法可依。对违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冷链药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息息相关,任何危害群众健康利益的行为都应受到严格的处罚。

2.2制定切实可行覆盖冷链各环节的管理标准

生产、运输、销售、使用是冷链物流整个“链条”中的四大环节,目前运输环节监管基本处于空白。必须建立一个适用于这四大环节中的所有物流活动的管理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GDP(GoodDistributionPractice,也称《药品流通管理规范》)标准,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涉及冷链药品流通任何环节的所有人和企业,包括参与药品经营和流通的所有相关方,使得链条中四大主体若干要素协同一致。

2.3整合优势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

冷链物流监管篇(8)

(一)湖南省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现状

目前国内速冻领域呈现寡头垄断的状态,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和龙凤四家公司湖南省市场占有率超过60%。

1.基本建成全国速冻食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建成全国速冻食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为速冻食品跨区域长途冷藏运输提供快速便捷的“绿色”主通道。

2.初步形成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运作模式

速冻米面食品的消费分为零售和业务两大市场。速冻米面食品流通基本分为两种:直销方式和经销商方式。如三全速冻食品渠道模式:一、二线城市KA卖场采用直营方式,零售网点、 农贸市场和三、四线城市开拓依靠经销商。湾仔码头的便利和零售网点渠道依靠经销商;二、三线城市KA卖场经销商仅负责二、三线城市KA卖场产品的配送。其他区域没有分子公司量思念主要依靠经销商销售。

3.制定速冻米面制品质量卫生及冷链物流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GB/T24617-2009《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对冷冻食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各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GB19295-2011《速冻米面制品》规定:速冻产品冷藏运输时,厢内温度必须达到-15℃以下。产品从冷藏库运出后,运输过程中其温度上升应保持在最低限度,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2℃,但交货后必须尽快降至-18℃。储存时,速冻产品应储存在-18℃以下的冷藏库内,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内。产品应在低温条件下,柜内产品温度不得高于-15℃。

SB/T 10827-2012 《速冻食品物流规范》规定了速冻食品物流规范的术语和定义、速冻食品物流流程、速冻食品品质要求、包装、标签与标志、运输和储藏、配送、销售和召回的要求。

4.加大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及速冻食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如步步高、新一佳等开始投资兴建低温物品(包括速冻食品等)配送中心。随着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政府和速冻食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完整独立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目前,如速冻食品由经销商用冷藏车配送到销售终端(超市、卖场等)。因为缺乏统一的监控措施及检测标准,信息化程度低, 部分经销商会出现冷藏运输可能“断链”, 导致很多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变质或者保质期缩短。销售端低温速冻食品装卸场、零售冰柜和仓库及销售区域未按GB19295、GB/T24617、SB/T 10827等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可能出现 “断链”的现象,影响了速冻食品品质。

2.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低

长株潭城市群连锁企业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速冻食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很高。

3.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部分小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零售公司原有的冷冻库等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低,自己独立的,符合国际冷链物流标准的冷冻库很少。并且冷藏车的温控设备落后,不能保证温度的相对稳定,无法为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系统提供全过程的低温保障。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共同配送很难实现,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冷链设备。

4.冷链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速冻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冷链物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影响了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

5.冷链物流监管职责不明和监管不到位

目前冷链物流的监管职责不明,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部分速冻产品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各个冷链物流环节没有监管或监管不到位。

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

速冻食品需要在 低温(一般-18℃)中储存和运输。从速冻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来看,宜根据不同的速冻食品经营主体,选择多样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一)以大型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速冻食品加工公司(如三全集团)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社区专卖店,控制销售终端,组织速冻食品物流。如三全速冻食品渠道模式:一、二线城市KA卖场采用直营方式。

(二)以大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或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或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通过与大型加工生产基地、速冻食品经销公司等联结,形成冷藏储存保鲜、冷冻加工、冷藏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货拣选、流通加工、包装及配送为一体,并作为供应链的链主企业驱动各参与主体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如湾仔码头的便利和零售网点渠道依靠经销商;二、三线城市KA卖场经销商仅负责二、三线城市KA卖场产品的配送。其他区域没有分子公司时思念主要依靠经销商销售。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红星冷链)成为中南地区集冷冻、加工、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

(三)以大型连锁生鲜超市为主导型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连锁超市公司通过投资兴建基地或与生鲜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稳定货源和基地的速冻食品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自建速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向门店提供速冻食品,如步步高超市,向冷链物流上游发展,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形成了自己冷链物流系统。

三、发展和完善长株潭城市群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工程建设

十二五湖南省物流行业“冷链物流工程”基本目标:全省肉类等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30%,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到8%以下。

十二五湖南省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冷链物流工程”主要任务: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

(二)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根据速冻食品加工与销售区域布局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特点,以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以速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速冻食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速冻食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

(三)重点扶持、培育速冻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综合基地

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中提出了工程(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流企业培育工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等)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湖南是农业生产大省,应该要重点扶持、培育本省中小型速冻食品加工企业,逐步成为湖南省速冻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如政府要重点扶持、培育步步高集团等大型零售企业形成了集冷链食品的仓储、运输、配送、分析检测及信息处理于一体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综合基地。

(四)培育第三方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培养和引进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鼓励国内大型速冻食品企业在湖南省建设低温保鲜设施(节能环保高效的冷库、购置冷藏运输车辆等),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支持大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或批发市场运营商(如红星冷链)按标准规范要求加大生鲜食品配送中心规模建设, 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五)完善冷链各环节设施,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食品冷藏链各环节均需投入必备的设施和设备作为基础保证,加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冷链各环节共同密切配合,才能把握冷链整个运营系统,保全冷冻冷藏食品的品质。

(六)实施执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

各部门要按照SB/T 10827、GB19295、GB/T24617等标准对速冻食品物流流程、速冻食品品质要求、包装、标签与标志、运输和储藏、配送、销售和召回等要求,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执行方面,政府加强定期检查,确保相关标准顺利执行。应尽快完善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1]邱祝强.基于冷藏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及其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韩菊.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3]申江,齐含飞,刘兴华;范凤敏.国外食品冷链技术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

[4]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7).

[5]赵松岭.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03).

[6]陈佩佩,海峰,张盼,龙华,段雅丽.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步骤及政策措施建议[J].物流技术, 2012,(03) .

冷链物流监管篇(9)

当前我国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包括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准入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的接收标准、生物制剂、血液制品、高档食品等特殊商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以及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冷链物流终端产品的接收标准等。

据悉,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同时,农副产品冷链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安全屏障。建立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具体运作、政府资金扶持并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督导、监测的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需要现代新技术的支撑。即依托现代前沿网络技术——物联网资源,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信息系统,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备案制度,实施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中任何环节的信息备案,以备查询。该系统不仅对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加以控制,而且对其冷链物流环节的质量和安全予以全程监控,追溯任何环节和过程的问题,从而找出真正原因,最终实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冷链物流行业及其农产品和食品制造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的检测、监督和控制。

同时,我国也应尽快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和空车调配方案。保鲜是消费者对冷冻冷藏产品的第一要求,由于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储藏也就比较麻烦,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冷链物流监管篇(10)

1.1大陆冷链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陆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陆食品行业迅猛增长,冷链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的出台、法律法规的推动和市场舆论的监督,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运作逐步走向规范;专业化的冷库建设受到重视,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冷库发展较快;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开始发展,利用GPS定位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能迅速准确地记录和回传冷藏车厢体内的多点温度,实现冷藏运输温度监控,利用RFID进行全程物流的冷链监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也开始发展。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大陆冷链物流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大陆的冷链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不多,绝大多数是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并非真正的冷链物流企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商用冷(藏)库面积700多万m2,冷冻(藏)能力500万吨;保温车约有4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1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目前,我国大陆每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4]。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陆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设备设施不足,冷链物流技术相对落后,损耗大、冷链物流成本高。

1.2台湾冷链物流的现状

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发展较大陆地区早,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郭儒家认为,台湾冷链物流产业的兴起主要原因有:连锁销售体系的带动、食品流通形态的变革、专业分工低风险的需要、低温食品的普及成熟、都市化及人口集中、政府的积极推广等。在完成了早期基础设施建设后,台湾冷链物流行业致力于冷链物流的延伸服务及经营模式的深化。目前台湾有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其中已经有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有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60亿元(新台币)冷冻食品配送商机[5]。台湾冷链物流经营者总体可以归为四种类型:由制造商成立的物流中心、由货运业转型而成的物流中心、由零售商向上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及由传统进口、批发商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相较于大陆冷链物流,台湾冷链物流具有如下优势:

(1)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有较强的冷链物流体系或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能力,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融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客户化。

(2)台湾的物流领域信息化较高,众多冷链物流企业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业务信息系统,拥有庞大的物流系统开发和物流系统维护团队,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冷链物流全过程进行监控。

(3)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较领先,整个台湾岛所有必需的物品通过全岛后勤常、低温物流支援系统,均能在24小时内送达。

(4)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拥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操作人员和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2两岸农产品贸易对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需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两岸农业互利互补,增长加快,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深入,尤其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推动下,台湾农产品加速登陆营销。农产品贸易是两岸合作中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特别是2005年以来,大陆方面不断出台惠及台湾农民及农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平稳、快速发展,有效地扩大了自台进口。目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表1)。据海关统计,2010年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2.47亿美元,比200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34.4%,增幅创5年来新高。2011年前6个月,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高出同期大陆农产品进口总体增幅近30个百分点。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种类(按海关HS编码计算)已从2006年的381种增加到2010年的460种,增幅为20.7%;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贸易企业从2006年的1040家增加到2010年的1195家,增幅为15%。两岸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将带来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必然带动两岸冷链物流企业的交往与合作。农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支持,温度控制较好的货品,其损耗率将过5%,而温度保持不好或中间出现脱节,则可能造成大批量食品的腐化变质。可见,冷链物流贯穿着整个食品运输过程,对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能否扩大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国约有90%以上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其制品基本上处于没有冷链保证的条件下运销[7]。为了确保两岸农产品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急需两岸冷链物流业界加强交流协调,构建两岸冷链物流体系。

3建构两岸冷链物流体系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

大陆冷链物流整体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但冷链物流市场广大,发展潜力巨大。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较大陆地区早10~20年,冷链物流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管理先进、资金雄厚,且冷链物流经验丰富,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但由于经济衰退,台湾地区未来冷链物流的市场发展空间不大。两岸冷链物流业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冷链物流业应充分利用大陆冷链物流发展的机遇,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3.1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模式

冷链是一条特殊的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中由多个环节组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涉及许多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始终都应处于低温环境中,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败,所以要求各个环节参与者应具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以保证冷链运作的成功。大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因此,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方应共同配合,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冷链各环节的参与者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网络,特别是建设冷链物流网络中的配送中心。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形成高效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冷链物流运作的有效对接。

3.2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

台湾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物流服务信息化和客户化水平高,但台湾劳动力成本高、市场不断萎缩。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已经具备现成物流网络和物流基本环节的操作经验,拥有良好的地理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岸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冷链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并购整合或合资入股以及建立冷链物流战略联盟等形式,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共享台湾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丰富的冷链物流管理经验,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分享大陆的冷链物流市场份额,降低冷链物流成本,规避风险,从而形成两岸优势互补,实现两岸冷链物流业的双赢。

3.3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两岸共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全程实施监控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使两岸供应链信息在冷链上快速准确的传递,对各种农产品的冷链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物流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及全程温度监控,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提升冷链物流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依靠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食品源产地信息追溯系统、食品加工过程信息追溯系统、食品运输与存储信息追溯系统,使得同一销售单位的农产品,在产品形态变化、物权转移、管理环节变化过程中,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8]。

3.4共同研发冷链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技术作为一项涉及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低温系统工程技术,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上有较丰富的研发经验,大陆有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大量的冷链物流技术研发资源,两岸冷链物流企业、高校及研究所可以联合开发冷链物流技术,推进两岸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共同研制各种速冷、保鲜、冷藏冷冻设备,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冷藏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适合农户使用的微型冷库、农产品气调库;共同开发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险技术,共同研发冷藏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冷库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

3.5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冷链物流监管篇(11)

非常温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再好的产品如果由于运输和储存中的不当会造成产品品质发生变化,严重的甚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而这处在“幕后”的供应链环节一般是广大消费者所无法触及和了解的。所以,随着越来越多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对于那些在温度上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来说,加强从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活动的冷链完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3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有效的冷链管理”会议上,冷链行业专家、从业人员相聚一堂,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食品冷链:把握链的每一环

上海冷冻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陆翔华教授分析了当前冷链物流和食品安全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定要将原料控制放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首要位置,可以从确定原料基准、编制技术手册、建立专业队伍、稳定供货基地四个方面来守好这第一关;其次,要加强低温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完善食品冷链中的各个环节;最后,一定要把握好食品冷链物流中各类商品的温度要求。

其中,陆翔华教授还特别谈到了上海市地方出台的一些关于食品冷链的操作规范和相关标准,如在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以及即将出台的《不合格冷冻食品召回制度》,这说明上海作为我国冷链行业发展的典范,不仅一直在提高自身冷链的发展水平,还更应该积极推进全国冷链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为我国冷链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法制基础。上海已经在冷冻、冷藏市场发展方面领先全国一步,率先在冷链物流标准化上破题。

作为中国食品冷链行业领先企业――光明乳业旗下的领先物流,他们的成就更能证明中国冷链行业的发展潜力。该公司自成立11年以来,已经实现利润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上海领先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海平表示,光明乳业在实际操作当中,非常注重对冷库以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始终强调对温度的控制和冷链的连续性。通过保持产品储藏时温度稳定、冷库设备的日常维护、优化仓库布局和充分利用冷冻仓储能力来确保冷链的源头,从根本上保证了光明乳业产品的质量。在技术方面,光明乳业引进了WMS(仓库管理系统)和ERP系统来优化冷库管理,结合RF技术引导完成上架、下架等操作,实时维护系统库存数据,保持和实物库存的一致性。并且,公司还不断加强对制冷设备、储存设备、拣货设备、输送设备、搬运设备和码头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从而提高冷库运作效率,保证冷库正常运行。

医药冷链:一片空白

药品冷链以保证易变质的药品的品质为目的,是一个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正如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所谈到的那样,药品的冷链物流不仅仅是技术专业问题,更是关系药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对于进入中国医药冷链市场的外资企业而言,如何在保证产品服务质量不失标准的同时,不断在中国冷链市场寻求商机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永裕医药(ZuelligPharma)在亚洲地区多年来的经验可以为国内医药冷链公司提供借鉴。据永裕医药(中国)物流事业总经理李光伟介绍,永裕医药在温度敏感产品的冷链管理方面的经验丰富。

李光伟认为,根据目前各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从生产商到客户的冷链过程中事故责任承担、供应链流程的管理、温度控制和监测以及冷链中药品质量管理这四个方面。而目前中国医药冷链市场面临许多的挑战,这包括区域温差变化较大、缺乏冷链相关技术人才、配送环节复杂低效、冷链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

在谈到永裕医药相关冷链管理经验时,李光伟还特别强调了验证这一个环节,从要素合格、操作合格和性能合格(CQ+OQ+PQ)三方面来加强冷链中的验证环节,在运输过程中运用适当的包装和设备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且,公司还设计了专门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作为冷链流程操作的依据。可以看到,永裕医药1993年在中国建立唯一一家外资经营的医药冷链配送中心,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前10名的最大药品进口商。

另外,梅里亚(中国)动物保健公司生产事务总监李树德也介绍了中国药品政策及其对冷链物流管理的影响。他在会议中谈到,中国冷链设备行业预计每年将达到15%-20%的增长,并且中国2007年的医药保健品贸易额达到36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医药保健品市场。然而,目前中国冷链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单一功能物流服务提供商,缺乏有效的整合,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这成为中国医药冷链行业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

在监管方面,中国目前主要的监管部门就是新合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出台的法规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7月1日),规范对经营药品销售、运输、储存等方面问题;《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6月1日)对疫苗接种过程中运输、管理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006年3月8日)。同时,中国政府非常鼓励发展医药配送系统,建立医药配送中心。

由此,李树德认为中国冷链行业会面临对行业的管理、监控、国际国内药品质量标准统一等问题。所以,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投放市场的生物药物和疫苗越来越多。在巨大机遇的面前,我国药品冷链行业更应该是政府和企业协同共商,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挑战

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长,中国物流协会副主席朱道立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冷链发展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还应该加大对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力度和人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和更新。朱道立教授通过对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人才现状深入浅出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大规模、比较正规的、能够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还比较少,还有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这样不仅破坏了冷链物流市场秩序,产生恶性循环,而且更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方物流本身也要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尽快使其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这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过程。而政府相关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强化冷链操作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企业也应该自觉自律,遵守行业制定的标准。同时,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尽管有些企业投入大,设施先进,但在管理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同样,国外专家也非常关注中国冷链市场的发展。澳大利亚冷链中心主席Anthony Grant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冷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完全真正解决好冷链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需求旺盛的冷链市场当中,还没有一家在国内国外中表现出色的冷链企业。

Anthony Grant认为:冷链管理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概念是什么,一切需要温度控制或温度管理的产品都是冷链中的一部分,这包括从价格便宜的牛奶制品到名贵的金枪鱼,这些产品在冷链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所以冷链管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产品的“风险”管理。

澳大利亚冷链中心从2000年年初就开始对全球的冷链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将冷链视为一条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的“整体链”,并且大多数研究机构也只是注重于对冷链某个环节的研究,忽视了冷链的整体性。根据对数百个处理温度控制产品(包括进出口和国内)供应链的研究、评估和验证,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缺乏冷链管理培训和冷链工作标准,企业缺少冷链相关知识等。

Anthony Grant还介绍了澳大利亚冷链中心耗费8年时间开发了一套名为“澳大利亚物流保证(Australian Logistics Assured)”冷链认证系统,能够适用于任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