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30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1)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背景与发展进程

 

(一)研究背景

 

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与健康意识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尤其是冷链农产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间接推动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市场流通更加频繁,传统的配送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农产品、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为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同时中央政府专门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强调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发展进程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均与当地农户签约了直供合同,使农民们生产的农产品可以直接供销到当地各大超市,在农产品与超市之间建立起了物流配送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产物,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各地区超市的青睐,受到了技术人员的研究与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各地区得到普遍应用,系统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农产品供销需求。根据我国农产品发展趋势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当前存在主要争议与问题

 

(一)国外研究动态

 

冷链的诞生与冷链农产品的步入市场是基于冷冻机的发明和冰箱的普及应用,国外关于农产品冷链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于上世纪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至今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如,美国、欧洲等国家保鲜技术十分先进,冷藏率达100%,日本对冷链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颁布了相关文件,荷兰冷冻设备先进,实现了农产品的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等。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的文章与书籍也较为缺乏,虽然近两年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较多,但整体上还未形成体系,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上。刘伟芳等人指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加大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比例,增加冷藏车的使用比例,扩大冷库建设规模;孟凡盛等人认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离不开物流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必须提升物流技术和冷链技术。

 

综合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当前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发展模式落后单一、研究不够宽泛深入是存在主要问题,另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条件也缺乏相应分析。

 

三、鞍山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对策

 

(一)南国梨特性与鞍山南国梨销售情况

 

南国梨果实呈金黄色,爽口多汁,味道浓郁,于每年九月份成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钙、钾、锌、铁、赖氨酸等),适合于各年龄段人群食用,可以帮助人体补充营养。南国梨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适合生长在四季分明、光照充沛、雨水充足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区,而位于松辽平原东南部的鞍山市,恰好能够满足南国梨生长对气候、土壤、降水和温度等各项条件的要求,是公认的南国梨主产区与最佳种植区。最近几年,鞍山南国梨在种植面积、产量和销量上都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南国梨产量达25万吨,年产值20亿。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对策

 

1.引入第三方物流,加快市场化发展。针对鞍山南国梨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物流技术水平也较低问题,在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注重加快市场化发展,提高南国梨及其加工产品(如南国梨酒等)的市场化程度,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对南国梨产品进行细分,引入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一种新型物流配送方式,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自己做好跟踪定位与控制工作即可,不仅提升了物流服务水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鞍山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落后,跟不上冷链物流与冷链农产品发展步伐,必须要加强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根据南国梨产品特性,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应以周边地区配送为主,包括大连、葫芦岛、吉林等,从产品商品化、多样化,品牌树立与宣传,丰富销售渠道,细分南国梨酒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适合鞍山本地的、适合南国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与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政策扶持。相对而言,鞍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南国梨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为弥补这一缺陷,尽快构建起适合本地南国梨销售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当地政府提高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更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南国梨种植户,吸引社会投资者对鞍山南国梨产业进行投资,共同为鞍山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南国梨产量与品质。同时,积极带动当地种植户,充分挖掘与利用当地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也从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化的多样型、快捷型转变。对以水产品、畜产品、果蔬及花卉为代表的日趋成熟的冷链物流业来讲,“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冷链物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市场开发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冷链物流的发展跨出了重要一步,有望迎来冷链物流史的大跨越。

近几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推动下,辽宁物流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长足进展,带动了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仓储及货代企业正向多功能物流服务及第三方物流转化;交通运输设施形成了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管道相互配合的、五位一体的运输网络和比较发达的集疏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日趋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虽然,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辽宁省冷链物流产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明显,缺乏全国性的、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中国易腐食品规模巨大,但缺乏行业意识和规范,造成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纵观当下产业发展环境,辽宁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辽宁省冷链物流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政府积极推动及政策支持。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都是对行业影响巨大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尤其是最近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将本来就酷热火爆的冷链市场点燃了一把新兴的燎原之火。辽宁省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高度重视,把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纳入了辽宁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框架之中。

(2)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以工业闻名的辽宁省已步入全国农业大省行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等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还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水果和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的环节中损失率达到25%~30%,与发达国家5%以下的损失率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就更需要有专业的冷链物流业。

(3)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随着人们对食品和药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将更多地关注与食品和药品生产、流通、销售等有关的活动。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从整体来看,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食品和药品的流通环节往往是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2.劣势分析

(1)完整的体系尚未形成。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四个部分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冷链。冷链物流要求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关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需要的低温环境中,才能把损耗降至最低。辽宁省冷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产品在流通中存在冷链中断的现象。

(2)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3)投资大,成本较高。冷链系统主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的系统,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要高。冷藏车的构造比其他车辆复杂,技术含量大,预冷、制冷系统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冷链运输和仓储成本是一般货品的2~3倍,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建设投资大。

(4)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辽宁省现阶段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冷链物流的复杂性,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5)设施设备薄弱。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而辽宁省所占比例更是少之又少,且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6)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阶段,冷链物流业务大部分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商品冷链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机遇分析

(1)政府导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辽宁省政府正在计划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政府提供了发展契机,“十二五”期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与国外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国外企业运作经验丰富,管理技术先进,引入国外规模完善的示范性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加速辽宁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国外企业对辽宁省巨大的冷链物流市场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3)标准体系正在建设。现有的物流标准有很多,但是涉及到冷链物流的内容却只有一小部分。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亟待解决。我国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一直处于建设之中,这对规范冷链物流市场,保证冷链物流市场的正常运作起到积极作用。

(4)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2011年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412亿元,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将继续加大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完善公路路网、港口、运输站场功能。这就为冷链运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5)全运会的举办。辽宁省获得了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承办权,这对拉动辽宁省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4.威胁

(1)国外的竞争。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国外物流运营商的进入抢占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国外冷链物流的投资商,也对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虎视眈眈,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将涉足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2)油价、人力资源成本上升。随着国际油价的攀升,我国的燃油价格也是不断的升高。同时,新《劳动法》的颁布,以及CPI的升高使得人力成本增加。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辽宁省冷链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我省冷链物流的SWOT分析战略矩阵(表1),就辽宁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来看,是处在初级阶段,自身存在很多缺点,冷链物流的劣势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并且目前辽宁省经济环境良好,因而冷链物流发展的外部条件较好。因此,扭转型战略是比较适合目前辽宁省冷链物流发展的战略,只有把握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弱点来扭转不利因素,才能最终促进辽宁省冷链物流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表 SWOT分析战略矩阵

(1)设立标准化体系。冷链物流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加强领导,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都应建立相应的冷链物流标准,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创建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

(2)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资源社会化、物流技术专业化的形式,也是目前物流资源整合的趋势。社会化冷链物流的利用程度,以及冷链物流的专业化水平是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对推动冷链物流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完善设施设备。根据实际的需求,建立各种大型的冷库,多配置一些冷藏车、铁路冷藏车辆等运输工具,配备冷藏柜、冷藏箱等设备,为冷链物流的整个环节的运作提供系统保障。

(4)运用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应进行有效的实时控制,应用仓储管理软件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确保冷链物流的对象物安全,加快整体的流通速度。

(5)应用供应链管理方法。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联手打造冷链,使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四个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更加完整的冷链物流管理模式,可以推进辽宁省冷链物流的发展。

(6)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冷链物流教育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时,还要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通过地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冷链市场的需求。

总之,辽宁省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冷链物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从政策、服务标准、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促进这一行业的快速、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晓利.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0),68-69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3)

随着我国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渡,人们对农产品,尤其是新鲜、营养的乳制品、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鲜活农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内在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家庭的膳食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伴随2011年乳制品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乳制品行业无论收入还是利润出现放缓迹象,仍呈较好的发展态势。中商情报的《2012—2016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情景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3月末,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业达642家,其行业总资产达1584.99亿元,同比增长18.41%。2012年1—3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555亿元,同比增长17.31%;实现利润总额达31.87亿元,同比增长36.84%。预计未来国内乳制品的消费量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乳制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一、福建长富集团乳制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3月,注册资金2.5亿元。是福建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是南平市(福建闽北地区)重点企业,年实现产值8亿多元,税收1900多万元,被农业部评为“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单位”,是“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福建省第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名列福建省工业企业300强,长富集团拥有先进水平的冷链管控流程,在国内届率先实现全封闭挤奶和牛奶储藏运输销售“冷链”一条龙,确保牛奶始终处于全程冷藏保鲜状态,并在国内率先推出“24小时限时速递全程”的鲜奶消费服务,使得鲜奶能够安全地到达各供奶站商超及消费者餐桌上。长富牛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多项殊荣。企业通过ISO9001:2000版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认证。现将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乳制品冷链仓储物流现状分析如下:

(一)初步构建起企业较完善运输配送网络

冷藏和冷冻食品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根据相关的规则),以确保食品的安全;这包括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运输等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完整的冷藏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元素,因此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长富集团已经拥有到浙江、江西和福建省内的运输网络。目前该企业共拥有配送冷藏汽车35台,其中载重20吨7台,载重15吨8台,载重10吨15台,载重6吨5台,日配送能力150吨。

(二)形成了乳制品冷链物流的初步运作模式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无论是在综合大卖场、超市还是在传统的菜场购买肉类、乳制品、冷冻的包装食品等一系列需要温度控制来保鲜的产品时,除考虑产品是否是货真价实,无造假、伪劣和质量可靠外,有没有考虑到这些产品是如何从生产厂家配送到零售终端的?因为非常温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再好的产品如果由于运输和储存中的问题而造成的不新鲜,会影响营养和味道变化还是小事,严重的情况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故可以等同于伪劣商品,但是这背后的供应链往往是广大的消费者所无法了解到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长富集团冷链物流已逐步形成了“生产者或商一社区专卖店一消费者”;“生产者或商一农产品经销公司—超市一消费者”等“三位或四位一体”的快速运作模式。

(三)乳制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乳制品物流设施改善明显

由于乳制品物流发展前景良好,许多大型农业企业和零售企业开始投资兴建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及生鲜食品配送中心。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尝试建立技术难度较高的生鲜食品、果蔬等配送中心以及绿色食品供应链及物流体系。随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政府和农产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目前,长富集团拥有成品库冷库2个约860平方米,均为低温冷藏库,冷藏容量250吨,主要配送产品为长富鲜奶系列32个品种。产品销售网络已进入全省各县、市及省外周边城市,销售网点1万多个,鲜奶订户超50万户,连续十二年鲜奶销量位居全省第一。

二、福建闽北地区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有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但并不完善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4)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1、农产品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统计农副产品产量呈连年递增的趋势,到2013年为止哈尔滨市农副产品交易量达500万吨。[1]哈尔滨雨润农副产品采购中心项目于2011年在哈尔滨双城区落户,据江苏雨润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道先介绍,作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强市,在哈尔滨的农副产品产量预期在未来仍将会稳步上升。针对农副产品的的交易规模,哈尔滨市需要食品冷链物流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其交易的完成。哈尔滨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个方向就是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导,而这将增大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预见,哈尔滨农副业的发展将为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促使食品冷链物流逐步发展壮大。

2、冷冻食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速冻食品将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就现实而言,国内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达1200余家,生产品种超过百种。这些速冻产品经批发经环节和零售环节走进消费者的餐桌。这种流通渠道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2012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可见,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城市,对速冻食品也有着极大的需求潜力,而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扩大必将对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连锁超市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连锁经营已经风靡全球。国内城市零售业经营模式中连锁经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哈尔滨的连锁经营企业中,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华联。这些大型连锁超市也将生鲜食品纳入到其经营范围之中,连锁超市在哈尔滨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也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潜力。虽然部分国际连锁店在其食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中主要依靠国际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提供支持,但这种物流的运作模式在进入中国后,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食品冷链物流运行成本在升高。这也为哈尔滨等城市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冷饮行业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该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在冷饮方面的消费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在增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冷饮市场的年销售额平均大约为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大约3%。哈尔滨市居民的冷饮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即由防暑降温型消费正在向四季休闲享受型消费转变。在国内的冰淇淋消费市场,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 1/30,而在美国,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1/2至1/3,中美这种季节性消费差异的差距反应出,国内冷饮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2]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差距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哈尔滨冷鲜食品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近年上升趋势。也即是说,哈尔滨的未来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特点将是需求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根据调查,目前哈尔滨冷库容量约为430万吨,各类冷藏汽车3.5万辆,各类冷藏船吨位10万吨,各类铁路冷藏列车1000辆。[3]这样的规模难以满足现有的交易量。该市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应该作出调整,应首先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而在这方面应发展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所以,做大做强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成为关键。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未形成链条

近年来,哈尔滨的农副产品的产量在逐年平衡上升,这些农产品有蔬菜类、水果类、畜牧类和水产类等产品。而就哈尔滨的第三物流依旧以库存

理、手工搬运和定点运输、提供货物等业务为主,很少有相关的物流企业能够能提综合的、供全面的、冷链物流服务。正是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度慢,相关物流服务覆盖的网络不全面,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缓慢,冷链物流质量、及时性都无法保证。食品冷链物流的这种不成体系的滞后现象某种程度上对哈尔滨市的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产品的有效流通起到限制作用。

(二)食品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行业质量差

在哈尔滨地区,速冻和生鲜食品有一部分为出口产品,其余大部分都在省内和市内,或在全国范围内销售,这部分产品流通所需的物流配送绝大部分由产品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来独自进行,其中包含的运输与仓储业务也都是由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独自完成,较少利用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服务。其原因是在哈尔滨市范围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尚处于待发展阶段,特别是食品冷链物流的第三方服务行业显得相对落后,这使得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业务成本始终降不下来,食品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较高破损率,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损耗率。

(三)食品冷链的设备陈旧落后

以国际经验来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既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现代物流所需要的设施与设备在自动化方面和技术的先进性方面都已达到国际水平或接近了国际水平,但是,国内的食品冷链物流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包括冷藏车和冷藏库在内的冷藏系统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巨大需求。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同样有待完善,这种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的状态也是影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四)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哈尔滨地区,食品冷链物流基础上是由生产企业按照其本身具有的物流运营经验来运作的,这种运作方式在短时期内可以满足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需求,可就长远而言,由于缺乏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供应链,食品冷链物流上下游之间的节点就无法进行有效规划与整合,区域内的食品冷链物流具有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成本居高不下。

三、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形成链条

就目前而言,无论上食品冷链物流业中的物流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偏小,规模上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国内的中小企业目前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发展迷局,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同样受资金的困扰,难以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无法与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展开竞争。所以,从促进本地物流业发展角度出发,哈尔滨地区的政府在政策上应引导资金流向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尽快脱胎换骨,做大做强。国家已经将物流产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政策上发挥导向作用,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改善物流企业的金融环境,如创新信用担保机制,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更方便,确保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二)推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标准化

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着手健全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使易腐食品在物流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测;国家也应加快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制定的速度,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具有准入门槛、实行企业诚信和资质认证,制定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冷链物流市场进行法律规范。

(三)企业应大力推进食品冷链物流业的技术创新,改进物流设备

食品冷链物流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哈尔滨市应在保鲜技术、包装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加强研发与技术推广。食品冷链物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很多性能独特的冷藏库和和冷藏车等冷藏设备,冷藏设备的运作就要涉及到能源问题。目前在冷链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方面关注的都是怎样提高效率,而节能和环保的相关问题却很少被关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冷藏设备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冷链物流设备能高效率运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四)对食品冷链进行整体规划,完善食品冷链系统各个环节

对食品冷链物流整体进行规划整合,政府、行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完善食品冷链上下游的缺陷,以多元化方式发展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其一,以哈尔滨大型食品企业和当地主要农产品企业为发展核心,形成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联通整个冷链的上下游供应链。其二,建立冷链质量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使其上下游能够及时取得沟通,获取有效信息,达到信息对称。

四、结语

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发生转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业开始兴起并获得快速发展。国内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时期,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既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冷链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应根据国内和本地区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冷链服务及相关技术,哈尔滨市食品冷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完善。探索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之途。将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淑芳.rfid 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4)

[2]毕延彤,王心一.浅析现代水产品物流[j].渔业经济研究,2005,(5)

[3]陈柳钦.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j].中国水运,2005,(11)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F252.2;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43-05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Tropical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Hainan Based on SWOT Analysis

LI Yu-ping,LIU Yan-qun,LIANG Wei-hong,SONG Qi-da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ATAS/Key Lab of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inan Province, Danzhou 571737,Hainan,China)

Abstract: Cold chain logistics not only maintains the quality and freshness of tropical fruit and vegetable,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ropical fruit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through carrying on the SWOT analysis in Hainan were elaborated. And the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ropical fruit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Key words: tropical fruit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WOT)analysis;strategy;Hainan province

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果蔬安全、快速、高效集散、流通和销售的重要方式和保障。中国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所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海南省是中国惟一的热带省份,也是中国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海南果蔬销售市场主要在内地省市,运距长,损耗大,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失,严重影响果蔬效益。因此在海南发展热带果蔬冷链物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海南实际,从热带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展开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海南省热带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

1 海南省热带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优势

1.1 热带果蔬产量和商品化率日益提高,物流规模越来越大

海南省素有冬季天然大温室之美誉。近年来,随着海南省“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施,热带高效和优势特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海南省已成为中国北方冬季果蔬的重要供应基地,成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对于保障北方越冬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经过“基地化、公司化、标准化”生产的多年实践,海南省热带果蔬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管理的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海南省果蔬面积、产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表1、图1)。目前,全省果蔬面积在40万hm2以上,总产量在800万t以上(图1)。全省果蔬平均出岛率达65%(图2)。据统计,海南省农产品已销往全国170多个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海南省果蔬年出岛量达570万t,比2010年增长6%[1]。由此可见,海南省热带果蔬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为海南省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产业和产品保证。

1.2 农产品市场交易网络基本形成

近些年来,海南省从事鲜活农产品经济经营的主体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上。海南省现有各类农贸市场471家,建筑面积130万m2,遍及全岛各产区和消费区,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其中水产品市场1个、果菜市场15个、畜禽产品市场4个、网上批发市场1个、粮油市场2个,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7家[2]。农业部挂牌的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有7个。农产品贸易及交易平台的初步形成为海南省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1.3 区位优势明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形成了省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对外交通以港口、民航、铁路并举的综合运输体系,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网。从岛内公路运输而言,海南省已建成以东、西两线环岛高速为主动脉,“三纵四横”国道与省干线为骨架的“田字形”公路网,乡间公路普及率达100%;从海上运输而言,海南省四面环海,拥有1 617 km海岸线,共有68个自然港,现有24个港湾经营港口业务,形成了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和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等“四方五港”的环岛分布格局,海上运输便利,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由建省时的826万t增至2011年的1亿t[3]。从周边环境来看,它坐拥国内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商品优势。从国内的角度,它靠近港澳、广东、深圳,位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并且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黄金地段,区位优势明显。

2 海南省发展冷链物流的劣势

2.1 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当今,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果蔬冷链流通率达95%以上,而中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目前,海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阶段:一是采摘整理阶段,由于该阶段主要由分散农户完成,在成本、技术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下,对采后农产品的预冷不能真正实现;二是运输储存阶段,主要由贩运商、加工企业和储运企业等多类物流主体完成,虽然在该阶段采用了冷藏技术等措施, 但由于技术不达标,设备不合格等因素,距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三是零售物流阶段,大部分由个体商贩以及超市等零售终端完成。由于消费者的意识缺乏以及个体商贩处于成本考虑,超市的冷链规范等使冷链物流在这一阶段出现断链。

2.2 物流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企业

目前海南省物流产业还比较薄弱,缺乏有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这与海南省优越的地理条件不相适应。2005年以来,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19680-2005)国家标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始开展A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工作,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共有各类A级物流企业1 71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99家、4A级516家、3A级745家、2A级336家、1A级19家。在1 715家A级物流企业中,海南省无一家5A级物流企业,仅有4家4A级物流企业,8家3A级物流企业,3家2A级物流企业。且在海南省的A级物流企业中大多数从事简单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很少涉及冷链物流等附加值高的物流业务。因此,海南省急需培育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提供专业冷链物流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或第三方企业。

2.3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落后

过去几年,虽然海南省果蔬冷库容量年年增加,至目前为止全省预冷库建成141个,总库容量达到21万t,年处理果蔬420万t[4],极大地推动了果蔬的岛外销售。但与海南省快速发展的热带高效农业相比还不是很相称。冷库建设发展也不平衡,布局不尽合理,千吨级和万吨级的冷库主要建在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东方等市县,而大部分果蔬的主要产区如定安、陵水、三亚、昌江等市县却缺少足够的大中型冷库。冷库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目前海南省还没有一座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和新技术建设的气调冷藏保鲜库,分拣、速冷手段落后,预冷保鲜效率低,初级农产品采收后损耗比较大,在质量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2.4 冷链物流人才稀缺

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无法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各地频现“物流人才荒”。冷链作为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突出。因此,目前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

2.5 果蔬冷链物流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缺失

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等对行业影响巨大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尤其是2010年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但具体的执行标准和硬性文件法规还有不少空白和漏洞,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此外,技术标准缺位是中国冷链物流的又一不足。目前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约有3 000个,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仅有100多个,果蔬冷链物流的分级、预冷、运输、冷藏、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一系列的技术操作标准均缺乏。

2.6 物流信息不畅

目前海南省物流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政府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较大,但缺乏能将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平台,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能力,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和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也阻碍了果蔬物流业的发展。

3 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机遇

3.1 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自2004年开始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问题,从不同侧面提出要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2010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其中果蔬冷链流通率提高到2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3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以下。当前海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也受到国家和海南省政府良好政策的有力支持。如国家发改委专项《海南省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规划》在6.67万hm2瓜菜种植区布局了几十个田头预冷集货站,这一专项规划的出台将有利于解决冷链应用中的“瓶颈”问题[5]。在《海南“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因此海南省冷链物流发展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3.2 消费观念转变,市场前景广阔

海南省凭借其优越地理位置条件,成为全国人民冬季的菜蓝子、果盘子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海南省和周边各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更多地从“现买现卖,吃得到就行”转变到“追求新鲜,追求营养”,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刺激着冷链物流市场更快地发展,冷链物流拥有极大的市场商机,这为海南果蔬发展冷链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3 加入WTO带来的机遇

随着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改善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开放物流市场的承诺将促使更多跨国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国外企业运作经验丰富,管理技术先进,引入国外规模完善的示范性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加速海南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海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水平无疑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加入WTO后,开放的国际市场拓展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空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就海南省来说,2009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4.9亿美元,2010和2011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均为5.7亿美元,2011年1~9月自东盟进口农产品9 230万美元。可见,加入WTO以来,海南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而这势必形成更为强大的跨国农产品物流。

3.4 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机遇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海南的市场容量从中国消费群体扩大到18亿的中国-东盟(10+1)消费群体,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6个老东盟成员国间将有超过90%的7 000多种产品实行零关税,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6]。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海南发挥区位优势、与东盟成员国经贸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也将拉动海南物流业快速发展。

4 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威胁

4.1 热带果蔬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带来的威胁

热带果蔬农产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数量大等特点,果蔬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且由于其产品一般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由于提高了对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在物流过程中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从而使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加大。

4.2 来自国外优秀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和国内市场的挑战

在中国加入WTO后,包括美国、新加坡在内的数家企业都竞相进军海南省,投资农产品冷藏保鲜业。美商公司将从海南省的大宗农产品入手打开缺口,组建一个大型的“冷链业”,使农产品从采收到销售都处于保鲜的“冷态”之下。而据悉,美国加州的加卡公司、新加坡的复发中记公司等也对海南省农业感兴趣,并表示出合作意向,“冷链业”之战已在海南悄然打开[7]。此外,海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业和国内一些农产品产销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规模还较小,在国内市场上必将受到发达省份的冲击。

4.3 缺乏相应的国际竞争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等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8]。而国外冷链物流企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比如在运输过程中全部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目前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体系、设施等不够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

5 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通过对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SWOT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热带果蔬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业,必须立足自身果蔬物流特点,积极把握机会、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国内成功的物流模式,进一步完善果蔬冷链物流体系,积极促进海南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5.1 加强果蔬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冷库少、规模小、水平低是海南果蔬冷链最严重的问题。因此当前急需建立政府引导与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等多元投入机制,在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现有低温储藏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提高果蔬的冷链运输率;大力发展冷藏运输,完善主销区果蔬冷链配送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两类冷链建设:一是产地批发市场冷链建设。建设冷链功能完备的产地批发市场,确保产地果蔬收购、保鲜和外运。二是销地批发市场冷链建设。在市区和城镇果蔬集中销售区,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冷链系统,确保果蔬供应,减少价格波动,保证品质安全。

5.2 完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目前,中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在法规建设方面,在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应依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在标准化方面,要借鉴国际标准,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海南实际,制定、修订完善海南省果蔬特别是名特优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地方标准,加快果蔬质量、农药残留量及采后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包装、冷藏、气调贮藏、催熟、运输、销售等环节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确保果蔬产品卫生和安全,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9]。

5.3 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管理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对冷链市场的整治力度,设立进入冷链市场的门槛,规范企业操作行为,增加冷链环节的透明度。由于果蔬物流比较繁琐,从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个物流过程,因此要借助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提高冷链专业人员和专业组织的自觉性,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行为整合各种资源,使得各级政府和冷链上的各主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促进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重任,形成新型果蔬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走出一条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5.4 不断推进果蔬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向各经营主体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果蔬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当前应依托海南省热带果蔬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主要销地市场,充分利用现有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电子标签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建立动态的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构建起区域性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冷链物流环节中的信息交换、传递及反馈,为生产加工、冷藏仓储、配送销售等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达到对果蔬冷链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全程管理的目的。

5.5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

首先,果蔬原料基地建设方面应积极采用GAP、 GVP等先进的管理规范,推广使用先进、快速的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等,从源头上保证冷链物流的质量与安全。其次,使用先进的产地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鲜期。第三,在冷藏运输技术方面,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积极采用冷藏车、冷藏集装箱、保温箱运输技术。第四,在冷链物流全程跟踪技术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

5.6 提高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第三方果蔬物流企业

目前,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众多的参与个体层次低、规模小、离散性强,使得物流活动作业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组织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当前应采取多种模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冷链物流理念、熟悉农产品物流模式、管理方式先进、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10]。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果蔬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获得果蔬需求信息,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实现果蔬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使农户、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3方面共同获利[11]。

5.7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目前,海南省果蔬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已成为制约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根据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等高层次人才;同时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行业组织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委托培养、定单培养等方式,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加快冷链物流人才队伍培养,推进海南省冷链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美斌.海南:农产品远销170多个城市[N].中国特产报,2012-02-15(D1).

[2] 蒋国洲,张继军.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初探[J].海南金融,2009(4):32-34,46.

[3] 侯小健.全省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N].海南日报,2011-12-24(A2).

[4] 周月光.预冷库让海南瓜果菜走得更远[N].海南日报,2011-12-30(B4).

[5] 庾莉萍.加快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12(1):48-53.

[6] 罗 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 海南握桥头堡契机[N].海南日报,2010-01-05(4).

[7] 吴钟斌,陈才来. WTO给海南农业带来新机遇外企竞相投资农产品保鲜业[J].中国花卉园艺,2002(1):38.

[8] 肖怀礼.深圳冷链物流产业升温[N].深圳商报,2010-10-19(B3).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6)

差距造就动力。近年来,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不仅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还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改造、购进冷链加工设备,不断完善冷链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由此,也催生了冷链物流市场的风生水起。

市场预测

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食品消费市场增长势头稳健。2012年,中国城市人均易腐食品消费支出超过5000元,同比增长为17.9%,为冷链装备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据预计,冷链市场需求将拉动约2000亿资金投入国内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在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行业,冷链装备的投资额占固定投资额的比例约在20%左右,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00亿元,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冷藏运输也蕴藏商机。我国果蔬产量及贮藏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达95%以上,而我国仅5%。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果蔬冷链流通率提高到2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3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596以下。实际上,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仅占货运汽车比例的0.3%。这意味着,冷链物流还有更多商机有待挖掘。

此外,行业巨头也不约而同看好冷链产业商机,纷纷涉足冷链产业链。2012年,京东商城、1号店、沱沱工社、电果网等电商企业相继试水冷链宅配业务。此外,像多利农庄等供应链上游企业也开始通过“网上订单冷链宅配”的方式拓展市场。

大市场下,澳大利亚最大的冷链物流提供商太古进入华南市场。紧随其后,美国最大的冷库物流运营商之一普菲斯在上海的现代冷链储藏设施正式奠基,国际巨头也悄然攻城略地,抢占国内冷链物流市场。据了解,浙江盾安、祐康、华东医药等已经涉足冷链产业链,虽然暂时“不赚钱”,但有巨大市场的支撑,行业前景仍被看好。

行业竞争激烈

目前在中国冷链物流市场中,约70%~80%的冷链市场被“国字号”企业占领,同时外资冷链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试图分得一杯羹。这些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尚未成熟的中国冷链市场造成了_定影响,例如有数据显示,国内车载冷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均被开利和冷王等知名品牌所占有,只有不足30%的市场份额被上百家国内冷链设备企业填补。

不过,相较于国内冷链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客户竞争,外资冷链企业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竞争、装备的竞争以及服务方面的竞争。可以看到,国外冷链企业无论是冷链装备的技术含量,或是冷链运输方案的全面性,的确要高出一个层次。外资冷链企业的涌入将带来先进的装备,领先的技术和更完善的服务方案,这些都将促进国内冷链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国企、外资抢食市场的同时,民营冷链企业虽然也在奋力挣扎,但却显得形单影只。在民资企业看来,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冷链物流这块蛋糕依旧不好啃,困难重重。即使是已经介入到冷链行业中的民资企业,也大多只停留在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以市内和短途配送为主。而捆住民资企业手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短缺,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冷链物流市场的主要障碍。

问题重重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使众多冷链物流企业跃跃欲试,但我国冷链物流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

冷链经营主体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冷链复杂、投资大。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所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没有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致使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损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质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冷链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也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的产业化程度和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虽然产销量巨大,但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再者,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也存在误区。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现象。

突围路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

加强冷链物流的冷藏设施建设。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推进冷藏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加快技术的引进和革新。在硬件设备上,要配备使用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大规模改造和更新现有的设备,充分地利用设施,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广泛采用机冷式冷藏集装箱,促进了冷藏运输的发展。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配送企业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以满足不同路径的货运需要。对于低温冷库的建设,应根据冷藏产品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要求,分类分期进行更新和改造。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7)

生鲜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等原产品以及其他相关的初级农产品、半加工农产品和轻加工农产品,普遍具有易变质、易腐坏、时效强的特性,对流通、储存提出很高要求。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市场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467亿元,产业占比7.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060千公顷,总产量66384万吨,茶叶产量280万吨,猪年底头数31041万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禽蛋产量3309万吨,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见图1)。可见,我国第一产业构成趋于稳定,生鲜农产品供给充足,这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得益于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引入农业生态所催生的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面对庞大的生鲜农产品供给、人民日益增长的生鲜需求,以及生鲜农产品难以储存、易于变质的特性,农产品流通运作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流通变革的呼声愈发强烈,流通体系的优化进程正在加速。202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在研判商业发展热点与未来趋势时指出,农产品流通渠道将更加多元化,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便利店以及电商等多种流通模式和业态百花齐放,从而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多元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围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变革,基于宏观背景条件,针对流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多个层面提出未来流通变革方案,旨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突破流通瓶颈、谋求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变革的条件—PEST分析

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迎来新契机,深层次、高标准的流通变革条件已经形成。借鉴“PEST”框架,本文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首先,在政策(Politics)层面,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了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进一步改造与优化,从资金、人员、土地、技术等多层面予以扶持。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为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变革确定了方向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创新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产业经济(Economy)层面,庞大的生产体系提供了充足的生鲜供给。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数量在三亿以上,农业经营单位大约两百万个。不仅如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到当前全球贸易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农业的未来发展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再次,在社会需求(Society)层面,人口消费的结构化转型成为生鲜需求变革的底层动力。中国人均消费支出连年增长,2019年中国人均年GDP6.46万元,其中食品烟酒的人均消费支出达6084元,增长高达35%。根据国务院2020年食物消费标准,2020年全民人均生鲜消费量要达到299公斤,生鲜消费总量将达到4.2亿吨,其中蔬菜占比31%,口粮占比29%,水果占比13%(见图2),给生鲜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最后,在技术应用(Technology)层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渗透为生鲜农产品流通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底层支撑。现代农业基于智能化、机械化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底层生产流通数据逐渐完善。生鲜对于在加工、存储以及运输环节中涉及的冷链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信息化网络和物联网为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了革新化的能力升级。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分析

之所以推动流通变革,是因为现存的流通模式不能满足行业要求和市场要求,陷入“困局”当中,亟需寻找新方案以突破瓶颈、破解困境。我国生鲜农产品面对的流通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主体孱弱

相比国外,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其中制约流通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孱弱的流通主体。日本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级批发市场长链条模式为主,农业协会在其中扮演中间合作组织,经由中央批发市场、多级中间市场、地方批发市场、零售商等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高、物流设施完善的特点;美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发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链条模式为主,经由批发市场/或者B端配送中心到达大型连锁超市,然后直达消费者,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物流设施完善的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更为复杂多样,既出现多级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也出现农超对接等直供模式,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低、物流设施欠缺的特点(见表1)。因此,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流通体系对比,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仍需要进一步的自我完善,尤其是要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能力。除此之外,也要加大对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二)传统流通渠道问题凸显

国内自改革开放起正式打开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流通主体的经营能力、规划化能力,流通效率、供应链基础设施等发展时间都较为短暂。在政策推动和经济发展的多重条件下,国内已逐渐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零售市场和超市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且这种模式的地位难以撼动。然而,新时代下传统渠道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其一,销地批发市场增长快于产地批发市场,这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反映出我国消费爆发下市场形态发展的滞后性。其二,批零兼营普遍,交易机制发展不完善。我国市场交易以现货交易的形式为主,而发达国家批发市场更多是以期货交易的形式为主。更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在市场中得到了应用,这也是批发市场管理发展的趋势所在。其三,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服务链条不断拉长。批发市场不仅是交易结算的场所,而且承担运输、包装、加工、存储等多项配套服务,服务压力增大、服务链条拉长。虽然传统流通渠道根基难撼,但随着问题日益凸显,流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来爆发了生鲜电商和新零售等多种以线上化或线上线下一体的生鲜渠道模式,无疑为解决传统渠道问题带来一种变革尝试。

(三)冷链物流效率偏低

冷链物流指在加工、运输、储藏、配送等物流环节中,以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与新鲜度的物流体系。我国生鲜供应市场化时间短,供应链配套设施还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的质量和效率都无法与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生鲜冷链的需求规模达到1.82亿吨,其中水果冷链需求占28%,蔬菜冷链需求占比27%,其次是水产品(21%)、肉类(18%)和乳制品(6%)。而我国冷链物流水平较弱,冷链流通率较低,与巨大的需求形成了结构性矛盾,是制约供应链发展的要因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生鲜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美日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仍存在高物流成本、低冷链流通率等严峻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针对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致使其自动化水平也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至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因此,种种因素的制约,使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以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难以协调。而相比之下,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度市场化的物流体系、健全的物流政策和标准,对加快推进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例如,2015年美国肉禽、水果、蔬菜的冷链流通率分别是41%、34%和22%,均高于我国。2019年美国每千人冷藏车保有量为1.76台,日本为1.95台,而我国仅为0.15台,差距仍很大。

(四)运配安全风险较大

生鲜农产品的独特属性以及物流技术上的难点,为相关的运配仓储环节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具体而言,其一,配送网络复杂,网点分布不均。当下多数运输方式是产销地之间的多级仓储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装卸频次。不仅如此,由于网点之间的分布距离不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配质量,从而造成货损率较高的问题。所以,在产地直供前置仓模式中,网点区位规划是最核心的要素。其二,生鲜冷链质量体系技术要求高。生鲜农产品对于运输工具、包装、养护技术、信息监控等技术要求远高于普通物品的运输,尤其是需要冷链流通的高附加值果蔬、水产肉禽等,其运配技术体系要求更为严苛。其三,运配需承担更大风险与更高成本。生鲜农产品供应的周期性、易腐蚀性决定了在交付质量上需要承担更大风险,在交付数量上有一定的资源弹性,生鲜配送的售后风险和损耗程度较常温运输高出很多。同时市场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价格波动也是国内流通市场的通病,这使得运输成本也随之波动。其四,运配范围受限,区域性强。这是由于消费的多样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和配送半径之间的多方矛盾所造成的,尤其对于鲜活类生鲜,其本身限制了运输范围和运输时效,导致部分生鲜只能进行区域内流通(见图3)。

破解流通困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改进策略

由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方面面临困局,主要表现为流通主体孱弱、传统流通渠道问题凸显、冷链物流效率偏低以及运配安全风险较大等,亟需创新性解决方案。为破解流通困局,结合当前“PEST”背景条件,本文提出针对性流通改进策略,以促进生鲜农产品摆脱桎梏、持续发展。

(一)强化流通主体角色: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面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孱弱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吸纳更多组织力量参与到流通链条中,强化各个主体角色责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变革:其一,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熟模式,吸收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循序渐进的模式创新,日本的农业协会、美国的合作社等流通主体模式进行有批判的参考;其二,政府要发挥重要角色作用,将多方面主体融合、串联起来,发挥引导、对接、监督、化解矛盾等职能。虽然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农业毕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的积极参与仍然很有必要。其三,不仅要注重流通中间环节的主体角色,也要注重流通“头尾”环节的主体角色,实现全链条的协同创新。所谓流通的“头”,是指从原产地开始谋求改变。比如,地标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农产品,往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附带的文化历史价值甚至会超过使用价值,应当作为流通的重点对象。农业部要更加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识管理,推动地标农产品向品牌化方向的迈进。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者要深入生鲜原产地,协助优化生产模式,把握流通链条和增值环节,积极参与品牌建设,挖潜生鲜品牌价值。所谓流通的“尾”,是指解决流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社区主体角色。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社区将成为住户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服务站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社区有必要扮演好流通的最后角色,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末端配送网络,布局社区冷链配套设施,提高消费者的最终交付体验。

(二)挑战传统渠道:生鲜电商的渠道变革

传统渠道面临诸多问题,而生鲜电商的出现提供了改进策略。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迅猛发展,但渠道地位仍有待提高。来自农业部、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的交易额从274亿元增长到2045亿元,而批发市场交易额从12890亿元增长到15675亿元(见图4),两者的规模差距非常明显,生鲜电商的交易占比仅在6%左右。因此,从宏观来看,国内的流通渠道仍处于以批发市场和中间商为主的线下运作模式,线下渠道为生鲜农产品带来的品牌影响相对有限,而线上流量能给生鲜品牌化、标准化提供生长空间,通过多渠道融合来赋能生鲜品牌或将成为未来最优策略。因此,尽管当前生鲜电商的规模与线下渠道差距较大,线上模式也因个别事件而遭受质疑,但必须承认生鲜电商能够克服传统渠道的弊端,能够重塑生鲜流通价值链,是未来流通变革的重要发力点。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对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交易成本优化、供应链品控管理优化等多个环节具有巨大价值。而且生鲜电商也在寻求电商模式背后的,包括供应链管理、标准化认证、交易金融以及生鲜品牌建设等一系列延伸价值,通过重塑消费者心中的生鲜信用标准来改变价值链。当前中国市场上已出现几家具有影响力的生鲜电商,并积极探索出差异化的流通模式,对于整个行业都具有借鉴、推广价值。本文以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为例,将它们的流通模式对比整理在表2中。

(三)提高冷链物流效率:运输载具的升级优化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效率整体偏低,而运输载具的升级优化可为冷链物流升级提供动能。我国生鲜农产品最早启用铁路作为主要运输工具,铁路满足大规模指向性的生产型运输。当生鲜农产品市场逐渐繁荣兴起时,灵活的公路冷链逐渐成为核心的运输载具。而随着高铁和航空业的发展,未来将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运输方式为主,并会细化为多种流通模式(见图5)。同时,冷链零担运输的崛起意味着辐射型冷链网络的兴起,这将极大优化全网冷链运输的成本,通过更经济、弹性更佳的集散网络对生鲜冷链供应链进行优化与整合。2018年统计局数据显示,冷链零担在整体运输业务中的占比为25%,冷链整车为75%。冷链零担运输的崛起标志着国内冷链网络化运输能力的起建,这是搭建未来完整冷链流通体系的必要条件。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8)

②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签订,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加。随着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将有大量果蔬产品、水产品及肉类产品从东南亚和东盟地区引入到国内。以大连口岸为着陆点,以沈阳为分拨中心的功能模式,将会大大吸引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进口,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链。同时,通过加强南北果蔬的流通,带动国内农产品出口。

③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最佳时机。目前沈阳市冷链设施落后的现状,使得一直处于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下的国外农产品止步沈阳及东北地区。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改善冷链断链现象,吸引一部分潜在的国外客户将其农产品出口市场延伸到沈阳及东北地区,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自身全程冷链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2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2.1满足冷链市场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需要①加强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吸引更多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高档的生鲜及冷冻农产品大量引入国内市场。国外冷链物流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稳定,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物流设施陈旧、落后。国外农产品生产商十分看好需求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冷链物流在我国国内延伸的需求十分强烈。②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产品物流热潮。目前广州最大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产品业务,陆续(将)在沈阳、上海、郑州建设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同时与营口港积极洽谈在营口建设南北水果及进出口水果的集散地。普菲斯亿达分别在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和外高桥物流园区有两座冷库在建,北京首农也在与其他物流商一起进行建设6万吨冷库的前期调研。

2.2区位优势,服务辐射东三省选择在沈阳建设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可以实现大连港口岸、大连保税冷库与沈阳冷库的物流对接及优势互补。借力连接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延伸物流链,充分发挥沈阳对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是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冷链物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3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①食品安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产能落后:冷库设施陈旧老化、冷链物流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造成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浪费。

③竞争对手不成体系:目前沈阳的冷链物流企业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不能提供专业、全程配套的冷链物流服务。

2.4开展港口与腹地之间全程高端冷链物流业务拓展的有益尝试充分发挥大连港的口岸优势和沈阳对东北地区的辐射优势,为国外客户在沈阳及东北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国外客户将本项目作为其货物在中国国内的物流中心,辐射其在中国的整个市场分拨配送网络。项目建设使得大连口岸保税功能得以延伸,有保税存储需求、并意在东北地区进行分拨的冷冻农产品,抵达大连口岸后,可以保税监管运输至沈阳冷库,在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拨配送。

2.5通过全程冷链物流业务吸引进口业务扩大货源量的需要发展冷链物流不是做某一个物流节点的控制,而是将各个物流节点高效链接,形成一个不可替代的物流链条,才能越多货量、越广范围的吸引货源,进而形成不可复制的优势。项目以进口大连口岸为冷链物流的起点,开展以冷藏冷冻农产品存储为主的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包括货物运输、存储、加工配送、分拨等,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持,为高端客户提供库存货物信息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以全程冷链服务将吸引更多货源。

3农产品冷藏物流市场需求及市场前景分析

3.1沈阳地区冷库现状冷库是冷链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沈阳现有冷库30.86万吨,其中公用冷库约20万吨。冷库软硬件设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建设公共冷库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老化,不能对货物的质量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②新建的一些冷库主要为生产商自建型冷库,规模较小,而且分散,耗能不经济。

③现有冷库主要用于冷冻仓储和中转流通,在冷库服务中提供的附加值少。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并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队伍,也不能提供整套、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

3.2货源分析目前沈阳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量约400万吨,沈阳的公共冷库存储容量仅为20万吨。冷库资源的短缺造成大量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过程中的浪费。项目建设将为更多的农产品提供冷藏存储的空间,最大限度的防止生鲜农产品腐烂变质,保证质量安全,实现不分四季、不分空间的供应时鲜果蔬和反季节农产品。初步分析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货源支持:

3.2.1冷藏库储存业务

①进出口(含保税)农产品及肉类存储。a、目标客户: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商。b、现状:目前由于沈阳冷库短缺的现状,国内外贸易商只能根据销售情况分批次的买进、卖出,对于没有确定目标市场的货物,更是难于找到合适的冷库存储。c、项目建设填补了沈阳地区没有高标准(保税)冷库的空白,农产品贸易商可以根据生产情况和市场价格的变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增加利润空间。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5万吨。

②农产品果蔬即时采摘保鲜存储。a、目标客户:省内及东北三省的果蔬生产商。b、现状:辽宁是水果生产大国,每年在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30%(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产后投入,水果损失不到5%)。一方面是由于采摘地冷库设施不达标,另一方面是储存技术落后。c、项目建成后将对即将上市的水果进行精选、清洗、打蜡、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③高端肉类、鱼类等消费品储藏及配送。a、目标客户:各大高档酒店及餐饮企业b、现状:目前沈阳及东北三省的高级酒店的所供应的鲜活农产品及冷冻产品都是由其供应商送货,虽然产品在存储、采购、配送过程中货物质量变化不十分明显,但到餐桌上的营养和口感已经大打折扣。c、项目建设将为高端冷冻农产品的存储提供最优的温控条件,最大程度的保留产品的原有的质量、营养和口感,帮助沈阳餐饮企业从餐饮质量层面提高档次。d、货量预估:沈阳拥有万豪、喜来登、凯宾斯基、万鑫、香格里拉、瑞宝和君悦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3.2.2冷链市场对配送中心的需求情况

①目标客户:沈阳及东北地区各大超市及其连锁店。

②业务现状:沈阳市没有专业的冷链配送中心,大多是以冷库为依托形成的交易市场,目前超市各门店提前一天将供货信息下订单给不同的供应商,由供应商到不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完成采购,再通过配货站送到各门店。交易市场环境脏乱,交通瘫痪,现场采购不能保证货物质量,当天供货也可能造成供货不及时。

③配送中心的建设将在供应商和超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供应商只须把商品送到配送中心,无须直接供给门店,各门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订单到配送中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a、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兼容,使得连锁超市的采购、分拣、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作业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b、超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同时也节约了超市从缺货到补货的时间成本,减少因供货不及时给超市带来的损失。

④货量预估:截止2008年,沈阳市5000平以上综合超市达27家,其中家乐福、乐购、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等万平以上的超市达16家,加上东北地区的部分连锁分店,此部分货量需求为5万吨。

3.2.3农产品和冻品的交易中心情况

①目标客户:农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

②现状:沈阳没有统一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是以冷库为中心形成的交易市场。生鲜水产品、冷冻水产品、肉类产品、果蔬产品的批发市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交易市场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收入主要来源于摊位租金、装卸服务费和停车费,使得交易中心不能充分享受市场繁荣带来的收益,即使交易量出现大幅增长,但却由于交易面积不变,租金收入难以随之大幅增长。

③项目建设将整合市场资源,实施“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含电子结算系统),收取交易佣金、摊位租金、配套服务费(管理费、物流管理费)。通过增加交易市场和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成交量、乃至成交金额的增长。此外,交易中心还提供网络虚拟交易和拍卖交易功能。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9)

1.2水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冷链物流开始逐渐萌芽,冷链物流的主要对象是肉类,家禽和水产品类为保障市场供给适应季节性变化与合同计划调运,我国主要产地与关键城市构建大型冷库并由铁路冷藏车和水运冷藏船相连,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超市连锁业的为销售市场需要的各种冷冻,冷藏食品超市大量使用各式先进冷柜零售终端,冷链物流逐步开始配备与完善,一些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先后建立了各自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现代冷链物流也开始在我国出现和发展,步入21世纪以来,在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生鲜冷链物流再次被推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高度。

2 上饶市水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2.1鄱阳湖水产品发展的现状

江西省鄱阳县境内水情稳定,水况丰盈,渔业发展迅速,鄱阳县现可养殖水面接近65万亩,另外还拥有鄱阳湖适度捕捞面积111万亩。这几年来全县水产产量产值同比都成递增态势,经过不断地进步发展,这些年陆续涌现出一批省,市,县行业龙头企业,对该县水产养殖的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起到了推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全县渔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的鄱阳县水产养殖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2.2鄱阳湖水产发展面临问题

没有引进专门的冷链运输车,导致很多鱼类等水产品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由于普通的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车厢的温度会随着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增加而不断上升,没有安装智能化的温度监控系统导致渔类等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水产品由于车厢内温度过高,环境闭塞,氧气不足而死亡,给渔民和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鄱阳县水产品生产比较零散、混乱、集约化程度比较低,鱼类产品的需求量时空差异较大,比如在产品运输方面,大部分渔业生产商自己运输,由于市场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不确定导致很多运输车出现空车运输的现象非常严重,空车运输运输成本增大,车厢的利用率低。

当地鱼类水产品销售方式单一,仅仅依靠传统的线下交易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使得其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浪潮,市场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小,竞争力不断下降。

3 改进措施

3.1优化水产品运输工具

由之前的普通货运车变成专业化的冷链运输车,并在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冷链运输车上有各种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各种物流信息化的设施为水产品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要求,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GPS定位系统可以让渔民和终端市场准确的掌握水产品到达的具体位置,及时掌握信息,及时的做好下一步措施,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

3.2引进第三方物流公司合理化资源配置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1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分析篇(11)

【关键词】农村电商 冷链物流 鲜品 风险控制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已成为物流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但在物流实践过程中却始终存在着冷链物流运作短板,这种短板不仅从量的水平上得到反映,也从质的程度上得到反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破解当前冷链物流运作中的各类风险,是激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冷链物流服务的关键。将目光聚焦到农村电商领域可知,之所以当前农村电商发展乏力,以及市场渗透率不足15%,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受制于冷链物流发展短板。从物流工程的视角来看,冷链物流发展短板归因于物流网点的分散性;而从物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则可以归因于资产专用性而带来的沉没成本所致。这就表明,管控电商鲜品冷链物流运作的风险,需要在交叉学科视角下来给予综合考虑。由此,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基础。

一、基于农村电商背景下的冷链物流现状

当前的冷链物流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冷链物流服务数量存在短板

大量返乡农民都以发展农村电商为创业项目,并形成了生产、线上销售为一体的生产合作组织。但在创业过程中却逐步发现,如何将本土鲜品保质保量的送达到城市居民的餐桌则是个问题。导致@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提供专门的冷链物流服务,即使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因其服务价格不菲,而使得农村电商鲜品毫无市场竞争实力。从这一点来看,冷链物流服务的数量便存在短板。

(二)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存在短板

农村鲜品可以为鲜活农产品,或者经过粗加工的新鲜农产品,其中以肉类产品为主。这就意味着,为之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的冷链物流,需要在流通领域保证鲜品的品质不被破坏,但鲜品品质仍会按照自身的自然规律而逐渐衰败,并与冷链物流的周期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因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存在短板,而直接导致鲜品货损率过高,最终将增大鲜品的终端销售价格。从而,这就制约了农村电商销售的市场渗透度。

(三)冷链物流服务协同存在短板

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电商与鲜品生产实则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以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而存在着。另外,以肉类为主的鲜品在生产中需要“自然力”的作用,所以鲜品生产具有相对刚性的周期。然而,当前开展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并未能与鲜品生产的周期性建立起协同性,从而就导致了它们二者按照自身的节奏来进行生产运作,最终放大了冷链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短板。

二、基于农村电商背景下的冷链物流运作风险的类型分析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短板中,可以将冷链物流运作风险归纳为以下三类风险:

(一)资产专用性风险

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具有显著的资产专用性特质,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其将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不可忽视的沉没成本。从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利益出发,其应该将“沉没成本”按照货币评价加成进服务价格之中。但随着服务价格的提升,又抑制了农村电商企业使用冷链物流服务的意愿,进而就进一步增大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沉没成本。可见,这种恶性循环便是导致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愿提供冷链物流的原因。

(二)货损赔偿性风险

作为契约物流形态,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与农村电商之间将就货损率的控制进行协商,但对于鲜品货损率的控制在流通过程中并无法准确实施。这就意味着,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将面临货损赔偿风险。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完美现象,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村电商之间不可能就鲜品运输、仓储签订完全合约,而只能在非完全合约的基础上引入事后协调机制。但在当前物流责任规避仍存在技术性困难的情形下,货损赔偿风险便无法避免。

(三)节点协同性风险

对于部分开展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而言,冷链物流服务只是企业诸多服务项目中的一类,但如何加大对冷链设施设备的运作仍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冷链物流服务协同存在短板,便使得节点协同性风险的产生。这里的风险主要包括:第一,服务协同短板将浪费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第二,服务协同短板将增大企业的沉没成本。

三、基于农村电商背景下的管控冷链物流运作风险的思路

根据以上所述,管控冷链物流运作风险的思路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分区域建立农村鲜品集散中心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购置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时需要面临大额的会计成本,而在运作过程中又需要面对隐性的沉没成本。因此,只有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的市场份额,才能确保物流企业能在成本-收益比较中,愿意提供冷链物流服务。为此,分区域建立农村鲜品集散中心,就改变了以往“农村电商――物流企业”的点对点模式,而以新的“农村电商集合――物流企业”的面对点模式来替代。这样,就能显著降低冷链物流服务的资产专用性风险。

(二)物流企业与电商签订长期合约

从合作博弈理论中可知,长期合约能够增强当事人的合作意愿。而且,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长期合约能够为当事双方提供稳定的收益预期,所以能够深化二者之间的合作。因此,这里可在县域或者乡镇政府的牵头下,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与域内农村电商之间签订上期合约(如,5年合约),物流企业在合约规定期限内“垄断”域内的冷链物流服务,从而就能显著降低物流企业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风险。

(三)借助风险转嫁来保护双方利益

货损是物流服务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而鲜品货损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其更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降低冷链物流企业的货损风险,也在于保障农村电商从业者的利益,这里可以借助风险转嫁机制来给予风险管控。具体而言,风险转嫁给提供风险赔偿的保险机构,这样就能激励物流企业提供冷链服务。当然,保险机构也需要根据农村电商鲜品特征,和冷链物流运作特点创新保险产品类型。为此,国家保监会应牵头来进行保险制度创新。

(四)大力挖掘农村自营物流的能力

解决节点之间的协同问题,还需要从挖掘农村自营物流的能力上入手。对此,笔者建议:县域政府应以提供补贴和租赁的方式,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开展冷链物流服务。其中,提供冷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配置情况,向这些农户出租冷链物流O备。这样不仅解决了提升农村自营物流能力的问题,也通过提供租赁服务而盘活了物流企业自身的冷链资源。

四、研究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中,学界和业界还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供应商群体合理建构物流设施设备

3PL本身具有契约物流的特征,因此在防止因资产专用性强所产生的沉淀成本时,应充分对供应商群体的商品品项、运输周期性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建构自身的物流设施设备。这本身体现为供应链系统的发端节点,而以下的节点都应与之形成业务匹配性。在冷藏仓库的建立中,应借助供应商以及单一物流商的合作,在布局环节应充分考虑乡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强化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开发与优化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已经引起重视,现阶段的任务在于对其功能进行开发与优化。在开发和优化方面着重从:现有信息资源的维护;信息标准的统一;信息传输与反馈机制的建立等三个方面着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进信息平台的升级。

(三)根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协调各方利益

正式制度是指:物流法律、法规,非正式制度是指:业内“习惯做法”。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业内“习惯法”的功能,来促进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如,可以在核心3PL企业的协调下,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当然,也可以把费用包干后,根据各分包方的业务绩效具体分配。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将研究视角进行拓展,包括冷饮类、城市配送类冷链物流运作都面临着上述所提出的风险,只是各自所面临的程度存在差异。但就控制风险的手段而言,仍需要围绕着本文所提出的四个思路来给予构建。

五、小结

本文认为,从物流工程的视角来看,冷链物流发展短板归因于物流网点的分散性;而从物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则可以归因于资产专用性而带来的沉没成本。因此,管控农村电商鲜品冷链物流运作的风险,需要综合考虑交叉学科下的因素。通过分析可知,冷链物流运作风险主要包括:资产专用性风险、货损赔偿性风险;节点协同性风险。具体的风险控制思路包括:分区域建立农村鲜品集散中心、物流企业与电商签订长期合约、借助风险转嫁来保护双方利益、大力挖掘农村自营物流的能力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昕.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