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交媒体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33

社交媒体现状

社交媒体现状篇(1)

77%德国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

上周,我在德国柏林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了解了该国社交媒体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欧洲国家对于如何在企业中应用IT技术表现得往往更为保守和严格,在德国尤其如此。这有时候会让他们更注重策略,而不是战略,也就是说他们宁愿致力于解决具体的眼前的企业问题,而不愿在企业中推行广泛而深入的技术变革。

是的,德国企业在应用社交媒体方面一直卓有成效。一些行业领导者,例如Daimler、沃达丰和Sennheiser,在最近几年都已开始了这个进程。

就GDP而言,德国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在德国人的私生活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图景是非常有趣的。在美国,66%的成年网民均会定期使用社交网络,而在德国,不到一半的人会这样做。但是,相对而言,德国的移动社交网络则要发达得多,77%的德国网民均会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

但是,具体而言,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在德国到底如何呢?德国是一个以结构、秩序和等级著称的社会,这些东西恰恰是崇尚自由的社交媒体的死敌。从整体上来说,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与工作场所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例如,日本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低的,因此,日本社交媒体在工作场所的使用率也是最低的。

IBM社交商务副总裁桑迪-卡特(Sandy Carter)称,当前有70%的德国企业正在使用社交媒体处理业务,其中40%的企业用它来获取用户。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德国的社交媒体使用率是相当高的。德国企业崇尚实用主义,他们会在一切可能找到价值的地方进行找寻。

德国企业使用社交媒体的典型案例

在2012年柏林召开的社交企业峰会(Social Business Summit)上,我们获悉德国化工巨头BASF——2011年营收达730亿欧元,拥有11.1万名员工——正致力于应用社交媒体联络其全球员工。

我一直在跟踪BASF的发展,就在几周前,我还在科技博客ZDNet上详细介绍过它的故事。对于一家拥有自己独特企业文化、习惯和挑战(例如,跨越多个区域,拥有多条产品线)的超大型企业来说,它需要时间和专注来改变其协同工作的模式。BASF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该公司负责社交媒体项目的主管科德里亚-克鲁布(Cordelia Krooß)在演讲中对此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科德里亚首先描述了应用社交媒体的重点,“一家公司应该战略性地开展社交业务,这倒不是因为现在每家公司都在打造内部的Facebook。”她还指出,这需要全公司上下各个层面的人参与其中。“你需要得到来自企业高层和底层的支持”,才能让企业社交网络发挥作用。科德里亚的部门经常会收到其他部门发来的索要“专业人才审核流程”的请求,这些部门需要这个流程来考察新进员工的潜在贡献力。但是,他们最后发现这个流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社交媒体的透明度及其评估员工的功能,已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际结果也是如此:科德里亚报告称,在过去两年中,内部社交网络的运行没有出现任何障碍。

但是,社交媒体应用于企业的结果呢?BASF付出了什么?社交业务的投资回报率永远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IT部门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即使是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企业,他们也无法在推行社交业务前后确定衡量它的关键业绩指标。然而,科德里亚还是举出了一些成功的例子。最后,她发现,社区经理在给用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管理,以及确保社交业务获得成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交业务类似于爵士乐的工作模式

Jazz Impact网站的迈克尔-高尔德(Michael Gold)在柏林也发表了一次演讲。他利用爵士乐的协同创作模式来讲述协同作业,包括社交业务中的创新之举。迈克尔说,“100年前,爵士乐冲击着音乐行业,正如现在的社交媒体正在挑战我们的企业一样。”迈克尔的观点是,我们必须走出我们的“安乐窝”,创造性地利用社交媒体时代下各种强大的工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东西。“转变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我们自身对于改变的阻力。”迈克尔说。要找出阻碍我们的因素,我们需要经常反省自己。

社交媒体现状篇(2)

科技发展促使媒体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媒体呈现出多样性,网络媒体在实现个性化传播服务的同时,也使分众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加剧了信息的增长,面对每天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极为分散。因此,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对于信息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人们日常接触媒介行为模式的改变,令传统媒体开始从以往的大众传播模式向分众传播模式转型。传统媒体不再尝试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转而追求获取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社区媒体无疑适合当下媒体的发展要求。

一、社区媒体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社区媒体发展现状

学界对社区媒体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根植于各中高档社区内、形成网络化布局的新型媒体。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社区媒体的研究较晚,起步于2004年,且研究对象较为集中于社区报刊。总的来说,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我国最早的社区报,2001年深圳《南山日报》创刊,开启了社区媒体的首次实践。在早期创办的社区媒体中,以《巷报》、《华夏时报》为代表的第一批社区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社区报刊之外,其它形式的社区媒体尝试也在各地相继出现,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北京各大新兴社区依靠互联网搭建的社区网站,江西赣州章贡区联合社区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广播站,杭州萧山区由萧山日报社与萧山广电局联合创建的萧山网等。

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目前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社区媒体。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范围社区正成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之一;广大受众,是独立主体的同时又是社区的一员,社区媒体发展迎来了契机,但面临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社区媒体的发展却后继乏力。现有各种形式的社区媒体,受经营成本、媒介形式、传播主体构成等因素限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社区,且数量有限,传播范围难以有效覆盖广大城市社区。我国社区媒体迫切需要快速平稳的发展,以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媒体发展迎来新机遇――社交工具

当下,全民社交时代已经到来,这股浪潮在社交工具的使用人数、媒体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均有所体现。社交工具在我国的社会交往过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社交工具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如今,作为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社交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诸如组织、企业和政府机构的传播活动中。

随着社交工具相关产品功能和软件应用的完善,其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企业、组织机构通过社交工具发声,传播分享信息。此时的社交工具更多的被当作是信息交流的多功能平台,而非单独作为社交工具存在,这为社交工具在传播方面对社区媒体提供建设性的帮助带来了可能。

对于社区媒体而言,基于用户参与性的社交工具,赋予用户自主生产内容的能力,而这些贴近用户日常生活的内容,也是社区媒体所需要的,这无疑减轻了一部分社区媒体内容生产上的负担。另外,用户参与社区媒体内容的制作,也是凝聚本社区范围内受众,形成身份认同感,让社区居民接受社区媒体的良好途径。再者,较以往传统媒介形式,社交平台的传播渠道较传统媒体更加快捷,传播形式多样,且社交工具作为进行社会互动的媒体,通过无处不在的交流工具和网络,对社会交往方式进行了革新,拥有更加高效的传受互动效果。这些都是当前形式的社区媒体所缺乏并需要的。

二、社区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区媒体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证明了社区媒体发展的前景与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社区媒体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受传统传播思维局限

对于社区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仍旧局限于以往传统媒体思维,难以摆脱大众传播的思维定式。以《巷报》为例,定位为社区报,但是其发行区域却囊括整个东北三省,其本质依旧还是都市报,不过是为了规避竞争,才选择了面向社区的发行策略。但是作为一份社区报纸,它不再有 社区报精准化、区域化、针对性强的传播特征。社区媒体注重传播分众化、传播到达率高、内容贴近本社区小范围受众。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社区媒体传播模式,但是一味的参照模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对于社区媒体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二)运营依赖相关实体

社区媒体的运营无法彻底摆脱相关实体的支持。社区媒体的运营有别于大众媒体。目前并未出现类似西方国家的传统家族式经营的社区媒体,更多的是由社区组织、机构、大众媒体支持或者共同创建的。这导致了社区媒体的传播主体不清晰,而传播主体的思路和理念直接影响媒体运营。现阶段,我国社区的发展,无论是从社区文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等软条件,还是从社区经济发展、社区媒体消费的硬需求来讲,都不太适合独立的社区媒体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的社区媒体,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原因。谋求与其它相关实体的合作固然是社区媒体当下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也要避免在传播信息方面受其掣肘,甚至成为其附庸。

(三)内容重服务轻新闻

社区媒体并不等同于社区服务类信息平台。社区媒体是作为媒体存在的,报道新闻是其本职工作,其存在意义是参与社区文化的推动和建设。诚然,强调服务性是社区媒体有别于一般大众媒体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社区媒体的优势所在。但是社区媒体不能只是单纯的强调“社区”的概念,而脱离媒体的范畴。社区媒体过于偏重生活服务类信息,而忽视新闻报道,如此只会过犹不及,最终变相发展为类似社区性机构组织的生活服务类平台。

现今社区媒体的整体数量并不多,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社区媒体对社区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媒体的成长,还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 “新机遇”下社区媒体的发展

社交工具正日益深入作用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受众日常传播交流依赖社交工具,受众表达自我的方式受到社交工具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也因社交工具而产生转变。如何利用它,来助推社区媒体的发展呢?

(一)借社区媒体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区媒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社区媒体的概念,受众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社区媒体的存在。即使有部分受众知道社区媒体的存在,也会因为媒介接触习惯、认同感不高、思维方式等原因,选择其它媒体而非社区媒体。对此,时下最受广大受众青睐的社交工具,就成为了社区媒体宣传自己的最好平台。利用拥有广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来宣传自身,让广大受众熟悉并了解社区媒体,无疑是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此外微博上的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公众号、百度贴吧中的各类贴吧等都证实了借社交平台宣传自身,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可行性。

(二)格局网络化,降低经营成本

社区媒体被视作是将社区内各类信息集中汇总后再进行的网络化传播载体。这里的网络化不是指互联网,而是形成网状的分布格局。我国的社区发展多以小区、街道、片区划分。社区媒体分众化传播,传播内容希望精确投放,到达率高。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社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社区媒体。对此,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一对多传播且覆盖范围较广的媒介形式,虽可以被用作社区媒体载体,但是其投入过大,受传双方互动受限,且不利于分众化传播,因此并不适合被当作社区媒体形式的首选。

基于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的社交工具,目前无疑适合社区媒体当下的发展的现状。直接使用社交平台,进行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在降低了设备投入以及维护成本的同时,又可以吸引本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媒体,参与内容生产。利用社交平台现有的受众群体,快速扩展社区媒体的受众覆盖范围,再逐步分化出本社区用户或者受众群体,形成最基本的社区网络结点。

(三)参与制助推传受一体化

吸引本社区居民参与、使内容社区化、更加具有亲民性、消除心理隔阂是社区媒体建设的重中之重。有别于其它媒体,社交工具对社区媒体最大的助推就是其高效快捷的互动性。社区媒体可以借助社交平台,吸引本社区内居民参与内容的生产和社区媒体的建设。本社区的居民,无疑是最为了解本社区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这有助于社区媒体内容社区化,贴近受众。此外,传受双方共建的社区媒体,无疑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份认同感,可以消除社区媒体与受众在接受心理方面的隔阂。

通过对于社交工具对社区媒体建设的助推作用的分析,我国社区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多加注意对以社交工具为首的新媒体的借鉴与运用,以推动社区媒体建设。

参考文献:

[1]贾茜、蔡雯.中国社区媒体运行模式及其价值研究[J].当代传播,2015(1):14-16.

[2]顾成华.美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新闻界,2013(3):67-70.

[3]付阳阳.中国社区媒体的发展路径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

[4]侯初初.社区媒体建设研究――社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如何利用[J].新闻界,2012(8):73-75.

社交媒体现状篇(3)

新媒体诞生之初,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各类平面媒体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明显呈供大于求的状态:

1.媒体渠道多。这意味着受众获取信息来源增多,注意力容易分散,接触的信息量增多。而现今时代,任何一个受众的触媒时间皆有限(人们的生活很丰富),难以集中精力只关注某一媒体,而是以一种冲浪式的媒体接触行为浏览媒体,媒体接触的速度很快,而且所接触媒体的转换也很频繁,基本属于偏好链接式的跟踪,媒体重叠式消费状态加强。传媒存在着典型的“信息营养过剩”、“提供与消化”间的矛盾。

2.受众日常行为的变化。受众过去的作息时间是有规律的,现在则逐渐被打乱,产生了多种作息时间的群体。休息时间、工作时间、外出时间,都呈非常无序的状态,最为明显的是移动时间增加,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重合多。传统大众媒体的时段性特点,特别是电视的播出与受众群体生活节奏的无序状态形成了“媒体消费时间偏差”,“媒体到达”和“媒体影响”艰难,受众与传统媒体日渐疏离。

显然,受众“媒体使用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变化,为传媒产业提出如下一些新问题:

第一,重新清晰描述或定义各受众群体,建立受众触媒习惯与消费行为改变的市场分析。

第二,传统媒体将“受众构成”建立在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基础上,无法完全探究受众在各种媒体环境中不断促生的无数“媒体想象”。

例如,没有任何群体意识的潜在纬度和心理动机变量基础上的“视听率”、“发行量”、“点击率”,虽然采用受众满意度、喜爱度、欣赏度(appreciation)等,但仍无法精准表述体验经济中的受众特征,难以准确把握传媒市场真实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随着信息来源的增多,传统媒体赢利的主要来源――广告,被受众自觉过滤。例如,电视因频道选择的多样性,人们会在广告时段迅速转台,广告难以出现所谓的“吊床现象”(将广告安排在好看的电视节目中插播,以提高其收视率)或“搭帐篷现象”(以强势节目拉抬广告收视行为)。也就是说,很难有某一强档节目能锁定受众。其他媒体也存在同样状况,受众对广告表现出“抵制影响”(resistance to influence)的顽固状态。

另一方面,新媒体诞生后加速受众过滤广告的行为。人们会迅速删掉手机上的广告,并深感被“骚扰”。网络上的旗帜广告、链接式的纽扣广告被称为“强迫眼球”,会令受众非常厌恶地关掉,受众处于“主控”(in control)状态,对网络内容则表现出“卷入”(involvement)状态。与此同时,出现自动过滤广告的媒体――Tivo,受众和广告商之间的博弈加强。

新媒体的诞生,意味着对于媒体全新角度的认知与诠释。因为传统媒体本质上都是社会整合的工具,决定了它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衍生物的位置,也决定了它先于消费者的生活而存在的属性,当然也就决定了其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方式。

而新媒体诞生与成长的动因,却来自于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融合,以一种崭新的人性关怀给予受众无限的媒体新体验,特别是虚拟社区的想象体验。媒体便呈现如此发展趋势:大众――聚众;高端――终端;单向――互动的状态。新媒体以轻松的、不知不觉的感觉让受众去接触,并改变着受众的意义,伴随着人们生活轨迹,特定受众族群不断产生。受众经历了从读者到听众,到观众,再到网民、手机族群的转变。

抓住受众的眼球,特别是繁忙社会中的“忙人、富人”这样的目标受众,整合人体的各种感官通道,有效地将这一庞大群体和较高的媒体接触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则成为媒体经营者需要考虑的难题,成为传媒产业蓝海战略的突破点。

二、受众构成:聚集于新媒体的受众族群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型传播媒体共同特点是围绕人们生活轨迹,将视角扩大至受众工作与休闲娱乐生活,从而伴随着受众的“呼吸”,以轻松的、不知不觉的感觉让受众去接触,成为受众的必需品,乃至深深地卷入进去。

1.在“虚拟社区”中,建立起强调社会心理“共同体”状态的沉迷族

国外学者指出,虚拟社区的意义在于“为网络衍生出来的社会群聚现象”。虚拟社区存在于和日常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cyberspace),社区的居民为网民(netizen),他们在一定的网际空间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等活动,并且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虚拟社区中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地域边界,其非空间组织形态以及成员的身体缺场(body absence),使其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即一个个体可以超越空间的障碍,生活在好几个虚拟社区里。

从受众在“虚拟社区”中的媒体消费走向看,个性化产品和体验式服务是受众需求的主要内容。受众的“非从众心理”日益增强,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受众在“虚拟社区”中的媒体消费结构看,媒体消费成为人们在满足生活必需之后的一种精神消费。从受众在“虚拟社区”中媒体消费价值标准看,受众从注重媒体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媒体产品时的感受。受众青睐网络媒体能有话语参与性、有互动体验。从受众在“虚拟社区”中接受媒体产品的方式看,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受众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和媒体企业一起,按照自己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自己产生“共振”的产品,如“博客”、“播客”等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新媒体给受众提供了一种“沉浸体验”式的消费,它能使接受者长时间地、完全地沉浸于媒介符号构建的符号环境之中。而且,这种个人主动参与的体验,很可能产生高峰体验(沉浸性体验的一种)。新媒体用海量的信息为网民提供“社群性体验”,给受众带来“体验王国”――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

2.“媒体-人”的移动群体的催生与壮大

有共同需求、喜好或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移动用户也能构成一定集合,而且超越现实,达到一种跨地域、跨组织、跨信仰状态,在一种虚拟空间共享同一种内容,以移动媒体作为载体。

(1)手机媒体创造“阅读视听一体的媒体迷”。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现代人须臾不离的手机成为越来越被世人广泛应用的电子阅读显示器,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娱乐信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用手机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而这一切都预示着手机作为一个新的媒体介质,它在通讯之外,开始承担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功能。随着3G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与手机终端和无线技术的“亲密接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培育着一个庞大的移动社群。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手机用户已超过5.5亿,全球也已有超过14亿的手机用户,是所有报纸读者的两倍多。

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是,手机与人产生的“媒体-人”互动,受众更能满足媒体陪伴、娱乐消遣、获取信息等需求。而且受众可以在闲暇时段实现,如家中、车上等环境里,往往是单独一个人使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倾向性特点。但还会被时代共同的品位、偏好和兴趣所卷入,形成庞大的“移动迷”社群。一是WAP版群体,所谓无线增值业务所包括的手机短信订制、彩铃、彩信的下载以及手机网络游戏都是在WAP上实现;二是短信版群体,传统短信新闻定制;短信互动营销;短信互动栏目,如读报有奖、新闻报料、头条新闻定制、读者俱乐部等;各类文本类群体、音频/音乐类,包括彩铃与音乐类群体也在迅速成长中;三是短片类(“短视频”)群体,包括图片、Flash、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手机剧、网络剧等受众呈现出勃勃生机。游戏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群体正在迅速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具多。

新技术提供了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强有力手段,并允许其他人告诉我们他们之所想,迎合人们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并能满足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手机媒体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互动性不断创造各种受众,而且让他们重度使用,形成各类内容迷。

(2)交通类媒体创造“移动受众群体”。现代人流动量大,在交通载体空间,以及与交通载体接触的环境里均有大量受众数量。他们拥有同一个空间,共同处于流动状态,处于旅行状态,数量巨大,也是社会活跃群体,便于媒体开发其注意力资源。

以上海为例,地铁和轻轨作为城市的交通大动脉,以其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每日承载的乘客数达百万,且以企业或公司职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为主,是都市的中坚消费群。

其他交通类媒体空间,无论是站厅广告、站台广告、隧道广告还是车内广告,无论是平面还是多媒体广告,他们都以适合自身特性的广告表现形式和内容牢牢抓住乘客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伴随地铁服务信息一起播出的广告信息,因为旅行流动中的无奈,造成人们注意力情愿投向移动媒体,甚至是平常看起来很无聊的广告。这也为移动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高了创意空间。

三、新媒体的蓝海战略

构建一个特定时空里受众无法回避的媒体平台,需要足够的想象空间来表达独特的意味。将受众还原为“生活中的人”,传媒产业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蓝海效果和逻辑趣味。

“生活中的人”――受众,在传媒产业中,已被界定为媒体消费者。受众与媒体接触即发生了“媒体消费”,媒体环境的变化使得受众出现细分(segmentation)与分化(fragmentation)的趋势。

受众细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统媒体“二次销售”的需求,即有效地将合适的受众转送给广告商获取利润;而受众分化则使得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越来越多的媒体源,受众个体在新的多种媒体中搜寻,达到一种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其他人都没有关系的自由选择状态。而传媒的各种新技术使得受众的分化行为得以实现,这种“个体消费特征”,势必造成媒体营销时,涉及受众划分时要打破原先传统的地域标准,按受众品位与生活方式发生的新社区关系来确定,这必然对媒体的营销模式提出挑战。

具体而言,新媒体蓝海领域可拓展如下:

1.宽带互联网络“虚拟社区”中的沉迷族=网络媒体利润源

(1)“原创+内容整合资源”:从受众消费需求入手,提供整合服务,提高点击率,吸引广告资金。如Google的搜索引擎,通过对其他媒体内容的重新组合分类,建立自己的盈利平台――只是简单“换换箱子”,却获得源源利润。

(2)“分众效应”:有效传递特定内容,聚集分众效应,例如音乐及视频网站。

(3)“互动式体验效应”:满足受众媒体参与式体验,因特网上的集体创造力已成大众拥有的强大均衡器。从播客开始,国内外就早已经有了尝试。比如美国迪士尼、ABC News、ESPN、加拿大广播公司(C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等,国内则有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推出的《波歌播客秀》节目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资源内容对接,从而达到共赢。

(4)“综合服务利润”:支持网民的新服务,具高度灵活性,例如网络游戏。

2.移动社群的“无聊族”=移动媒体利润源

手机媒体开辟“阅读视听一体”的新社群。现代人流动性特点决定人们有大部分时间处于旅行转移时空状态,经常在等待中出现“无聊”心理状态。这种“等待时间”的稀缺性资源已慢慢被开发,伴随技术的人文关怀,手机媒体已突破现有的传播形式,形成如下视听群体利润点――

A.手机电视:如何在10分钟内去创造利润是手机电视业务最关键的问题。例如,可在手机电视中开通一些免费广告频道,内容提供商为委托方设计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软性植入式广告节目。或者,通过收费频道和广告节目捆绑来对用户进行差别定价。手机电视业务市场会带给产业链各环节巨大的商机,同时也会为广电部门催生新的电视黄金时段、新的流行手机电视节目。

B.3G门户网站:以打造内容与人气赢利,方式包括拍卖、广告等。

D.手机报:手机报是基于传统纸质媒体与电信增值服务跨平台合作的新闻传播方式,手机报中蕴涵着巨大的广告市场。有资料表明,一份发行量10万份的手机报就意味着千万元级别的广告市场。手机报包月订阅,已经被很多用户接受。

E.手机搜索:可以从每项查询中获得资费。

F.手机游戏:开发不同用户群游戏。

G.无线音乐:主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彩铃、Web铃声歌曲的下载等。

H.手机短信的媒体互动:短信可借助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公信力、受众忠诚度和专业的数据库,实现短信用户和四大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

3.交通类媒体的移动群体=庞大的媒体消费群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便捷、安全、环保等优势,使其渐渐成为市民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因此,轨道交通广告在白天与乘客有着特长的接触时间,有着全面沟通的优势。

另外,抓住新概念进行融资开发,以城市经营的理念规划广告载体,用未来的广告资源进行融资十分必要,可进行证券融资、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TOT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等模式。

毫无疑问,未来融合型新媒体的特点将是自动化、移动化与高度人性化,融合是基于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高科技+传媒”的产品已成为21世纪风险投资者追逐的热点,由于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然,探索新媒体赢利的模式成为引导新媒体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受众形成的时代特点成为传媒产业思考的基点,想象力创造利润率,而受众是传媒产业蓝海战略的基点。■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注释: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第14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McQuail D.,Audience Analysis,Sage Publications,London,(1997),P55-59、142-149

陈俊:《TiVo来了》,《传媒》2006年第9期

胡鸿保、姜振华:《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

数据来源:北京2008年高清电视论坛,2008年3月26日

社交媒体现状篇(4)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营销思考



如今,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分开的一部分,随着人人网、天涯论坛、新浪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获取、评价及分享新闻、咨询和信息,同样人们也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来了解和感知企业与品牌。从2011年的“凡客体”和《失恋33天》的成功,再到2012年京东、苏宁电商大战的闹剧,都离不开社会化媒体的功劳。

一、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首先在信息科学领域被提出,这一概念主要被针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把社会化媒体定位为:通过去中心化的以人为基础的网络建立的媒体体制;在此体制下,人们可以以新的方式去发现、阅读并分享信息。它是一种信息民主化,传播模式从单对多转化为多对多,并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

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形式来呈现,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它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是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1)公开透明。每个人都可以免费的参与社会化媒体当中,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创作、编辑、传播和评论。

(2)参与分享。靠用户创造内容,通过分享进行传播的形式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贡献反馈,任何人都可以以创造者、传播者、读者、消费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3)交流对话。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播媒体告知般的单项信息流动的模式,而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媒体机构、政府、企业与普通用户的纵向交流,也可以使普通用户之间的横向交流,且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能对某一话题进行追踪式的多次深度对话。

(4)融合连通。大部分社会化媒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进行融合性的内容传播,且社会化媒体之间通过链接具有强大的连通性,一个用户可以同时一个身份使用多个媒体。

(5)社区化。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中能够很快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社区或者小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用户会对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并形成较强的类似于现实的社交关系,从而获得较高的网络信任。

(6)涌现性。由于信息流动自由且控制机制较少,所以媒体系统的用户越多、信息规模越大,系统就越无序,在一种无序和有序的状态之间,各种热点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系统涌现,难以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控制。

二、我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

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社会化媒体方面,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4.45亿,同比增长7.2%;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3.53亿,同比增长10.9%,;微博用户数2.73亿,同比增长9.5%。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由于我国网民基数巨大,故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也相当庞大,例如:即时通讯整个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2.7%,相对应的,博客与个人空间和微博这一数字为65.6%和50.7%;并且增长势头明显,都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

我国社会化媒体会有以下几点的趋势:

1、社交网络的信息深度融合

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融合性,不同类型的信息会通过简单的链接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社会化媒体上,且这种多样化融合的方式更能迎合用户的阅读习惯。根据网络数据显示,现在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和咨询的用户量已经有赶超通过门户网站来获取的用户量的趋势。

2、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双剑合并

随着智能手机的渗入,mobile+social 这两把尖刀将直插传播的核心靶子。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的是即时性,不限地址。用户通过手机社交应用可以在任何有无线网络的地方来制造和传播信息。

3、电子商务将融入社会化媒体

当下的社会化媒体大多不具有在线交易商品的电子商务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用户的激增,不管是电子商务企业还是社交网络企业都会想办法把两种建立在庞大用户量基础上的模式结合起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网络平台。

三、我国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思考

2009年著名调研公司Market Sharpa在调研报告中总结: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在企业、影响者、信息搜寻者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彼此简化对话形式并且实现内容分享的实践。

社交媒体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5-02

近几年,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除了其简单的交流、沟通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视为企业在营销中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企业、品牌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并通过社交媒体来收集不同受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更好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确立自身品牌的精准营销目标和策略。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大背景,对商家、品牌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简要剖析,同时学习与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展开分析研究。

一、精准营销的兴起

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当今营销的关键,如何做到精准,这是系统化流程,有的企业会通过品牌联播等营销做好相应企业营销分析,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人群定位分析,最主要的是需要充分挖掘企业产品所具有的诉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是时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营销术语,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突破传统营销定位只能定性的局限;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技术手段保持与顾客长期沟通等措施,建立企业的忠实受众群。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作为营销工具,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潜在受众群体和市场中,使企业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完成企业的既定营销目标。

1.网络精准营销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全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移,然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在互联网里,我们面临的、可获取的信息(如商品、资讯等)成指数式增长,如何在这些巨大的信息数据中快速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网络精准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

2.网络精准营销的手段。运用个性化技术的手段(如网站站内推荐系统),帮助用户从这些网络过量的信息里面筛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电子商务网站、媒体资讯类网站、社区都逐渐引进站内个性化推荐这种手段,进行精准营销了。

二、社交媒体营销发展格局

1.社交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社交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让受众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双向沟通与互动,社交媒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使更多的普通人、平凡人成为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者,许多受众满足于传受两者角色之间的转换,参与性极强。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连通性和交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社交媒体除了沟通交流功能之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渐渐成为了诸多企业、商家作为自身营销手段的首要选择。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进行营销、销售,维护公共关系,开拓客户服务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兴起的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等概都基本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营销。

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交媒体更多的是注重受众的使用效果,目标受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分享对品牌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与自己相关的社交媒体圈里的用户,众多企业也正是利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优势来进行品牌的推销,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达到营销的目的。

2.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随着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并且受制于环境和发展期较短等条件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前我们所处的营销现状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广告主的试探性。各种各样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广告主新的尝试机会,广告主们开始对社交媒体加大投资,探索新的广告形式以适应社交媒体环境,并且不断扩张自身的广告辐射范围,做到营销最大化。(2)在线模式不够成熟。对于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当前社会里,其也有着自身的不足,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可以看到同质化的社交媒体数不胜数,大多数新的社媒往往都是效仿,并未有创新;其次,社交媒体的板块设置混乱,导致很多功能没有发挥特有的作用,板块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3)效果不佳。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最致命的,也是影响较为明显的。由于传播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值,这要求传播者要对市场进行细化,收集正确的客户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到自身的潜在受众市场进行精准营销。(4)方式单一。商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一味去以营销为中心,缺乏整合意识,出现了混乱、碎片化的现象,应该集中力量将去利用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着力与受众构建稳定的往来关系,并且努力维系与受众建立起来的关系,让受众感觉到重视,培养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社交媒体的精准营销优势

社交媒体是一种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的综合渠道。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用户量身打造各种营销策略,精准营销主要体现在“精准”两个字上,真正了解和分析用户的真实的行为以及真实需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精准营销,其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1.高介入度。社交媒体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媒体由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变为了行为媒体,拉近了与消费者行为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广告的转化率,使得受众在精准营销过程中的介入度由低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受众切身感受了参与营销的过程,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意识。

2.受众定位清晰。便于实现精准营销,基于数据、cookies、路由器等对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商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针对受众不同的喜好,生产能够满足受众喜好的产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明确不同受众的定位,进行归类整合,有助于精准营销的正确施。

3.免费分享。免费分享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其主体大部分是用户自身,他们在使用过之后,在社交工具中主动分享用过之后感受和印象,对品牌产品加以评价,并为其他用户创造分享点,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去了解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的效果对于潜在用户的影响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符合营销发展趋势。在这个充满营销的时代里,商家应该准确分析市场形势,制定适合市场的战略战术,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只以商家自身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以4C理论为出发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考虑消费者接触产品的便利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体验效果尤为关键,社交媒体带给受众的便利性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商家而言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了解受众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减少受众接触产品的困难度,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建议

1.受众分析(People)。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对受众进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商家可以通过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来逐渐确立品牌的目标对象,依据目标对象和媒体受众之间的黏度,决定营销推广中较为恰当的内容,澄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受众建立联系,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逐步细分、确立准确的受众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满足受众的需求。

2.营销目标分析(Objectives)。营销目标对于每个品牌而言都各有不同,这不仅取决于品牌自身的产品属性,也和受众市场的不同有关,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也影响了受众的品牌选择。商家在确立自身营销目标时候,应该先确立自己的受众群体,了解受众使用社交平台的特点,不同社交平台适合不同的营销目标,商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不是面对不同市场采用同样的营销目标,那这样下去,商家定会丧失对原有市场的掌控权,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交平台的不同意味着受众的需求就会有所差异,商家要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受众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进行营销目标的确立。

3.技术分析(Technology)。技术层面的分析重点是对社交媒体技术进行分析,要求商家不仅要注重对受众和营销目标分析,也要对所用到的社交媒体进行足够的技术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只对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进行基数统计,充分了解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并将自身品牌与其特点相融合,定期更新社交媒体工具,制定适合媒介技术的精准营销战略。

4.营销战略分析(Strategy)。营销战略对于一个商家品牌而言至关重要,营销是否成功取决于商家实施的战略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是否符合发展的趋势。当然,商家应当注意到尽管社交媒体普及面很广,但社交媒体的受众也是部分受众,商家切记不能孤注一掷,放弃了传统的市场平台;社交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依然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商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来进行精准营销,仔细剖析精准营销的准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恰当战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

在当前社交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都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拓展,而精准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整个营销框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恰当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使得营销的精准性、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纵性。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是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要充分了解客户关键行为和态度,对受众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定位,进而创造更具关联性营销内容,对客户的行为、倾向、意图和喜好越了解,就越容易有效传递关联性信息。同时,作为品牌的传播者也应该明白,和一般的大众营销不同,精准营销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客户关系的学问,其核心不是品牌的打造,而是着力打造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向客户提供中肯的建议以及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潘洪亮.数字传播时代精准传播研究初探[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3.

社交媒体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46-02

近年来,国家在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愈发关注精神文化建设,而阅读作为一项大众性活动,能够面向全人类。图书馆能够提供文献信息,具有加快全民阅读进程的先天优势,加之其自身具有的公益性属性,成为阅读推广的主要载体。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其中社会化媒体的作用最为突出。因此,加强对该方面内容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社会化媒体概述

所谓社会化媒体,是指存在于社会环境中,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及经验的工具和平台,如社交网站、微博及微信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基础上蓬勃发展,其传播的信息成为公众浏览网络的主要内容,且制造了很多热门话题。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化媒体两个核心特点是人数众多与自发传播。

2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现状

2.1 媒体选择比例不均匀

通过调查发现,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阅读推广的占比为91.34%,不利用的比例为8.66%,究其根本是缺少精力、缺乏对社会化媒体的了解。阅读推广中,媒体选择比例严重失衡,其中最多的是微博,比例高达91.39%,其次是论坛、社交网站及QQ等[1]。一般来说,在推广活动中,主要考虑的是媒体功能性,很少图书馆会考虑管理问题。

2.2 资源与服务内容

现阶段,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阅读推广,主要是介绍馆藏图书资源、推荐新书等,主要集中在短期服务上,意义在于通过信息资源与服务内容,使得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图书馆情况,从而根据自身所需,针对性选择相关服务。

现阶段,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中具有明显特点,如速度快、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等,读者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微博求助,快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通过微博调查,掌握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合理采纳,逐步完善自身发展建议等[2]。借助社会化媒体,还能够在读者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沟通桥梁,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使得读者能够充分信任图书馆。

3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应用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成为推广图书馆阅读的重要方法,既能为读者带来精神享受,又将新媒体功能和图书馆阅读机制结合起来,促进用户对阅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3.1 注重社会化媒体应用的针对性

图书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阅读推广需要制定与自身相符合的具体策略,即具备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公共图书馆应借助社会化媒体传播信息功能,交流功能以及讨论功能,搭建起社会大众与图书馆阅读之间的桥梁。可以选择开设微博,利用微博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而大学校园图书馆面向的是校内学生,更注重提供专业图书资源和各种学习资料,致力于提升全校师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大学校园图书馆可借助社会化媒体高效性、广泛性特点,向高校大学生和教职工推广图书馆阅读。例如,学校利用社会化媒体增设图书馆阅读微信平台,每天为学生们推荐好书。或者与学校各个科研小组进行数据库商合作,不断更新填充校园图书馆的信息。

3.2 加强社会化媒体应用的科学性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取决于选择合适、科学的媒体类型。如果图书馆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和资源数量强行选择过于复杂的社会化媒体推广措施,极可能造成推广的中断甚至是失败,反之如果图书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则可以结合多种社会化媒体同时对外推广图书馆阅读,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其中。例如,对于经济条件良好的图书馆来说,可以同时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论坛、贴吧等,这些方式都可以供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在线操作,推广图书馆阅读,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图书馆还可以选择与社会媒体行业进行合作,做一些图书馆阅读方面的推广活动;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可自行借鉴社会化媒体营销手段,制定与读者群匹配的社会化媒体推广策略。

3.3 加强媒体管理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是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既然与网络有关说明社会化媒体有着网络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应用社会化媒体时需要强调媒体管理,注重正能量和正面舆论的传播与导向。各个图书馆在利用社会化媒体时,要精心选择宣传和讨论的内容,这些内容应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例如,设置专门的社会化媒体推广部门,聘请具备媒体知识、营销知识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规范社会化媒体推广,制定科学的使用策略,使社会化媒体发挥其正面积极的作用,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到图书馆阅读中。

根据上文所述,社会化媒体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之上,是社会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民阅读趋势下,将社会化媒体引入到阅读推广中,能够借助媒体传播快、信息量大等优势,将图书馆内的文献资料等以独特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注意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不断提高我国全民素质。不但如此,通过社会化媒体的推广,能够使得图书馆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网络平台,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从而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灵溪,王翠萍.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5):77-82.

[2] 王翠萍,高灵溪.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及其运行机制[J].图书^工作与研究,2014(10):120-124.

社交媒体现状篇(7)

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正在利用来自Twitter,博客和在线讨论的信息追踪药物不良反应。未来该项目的应用范围可以拓展到建立一个可依赖的数据库供医学专家及制药公司实时追踪药物反应。

一位领导该项研究的教授说,“已经有许多公司利用社交媒体获取消费者反馈和产品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社交媒体被证明比传统媒体更及时并且值得信赖。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产品反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变化。”

2.监测公众情绪的变化

我们可能通过收集、分析社交媒体上的内容而得知一个国家公众情绪的变化吗?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从2009年7月到2012年1月间,由超过980万英国民众创造的4亿8400万条twitter消息。令人毫不意外的是研究者发现公众情绪与当下经济环境高度相关,负面情绪变化与财政紧缩及高社会压力息息相关。

3.谁获得了投资?

2012年3月,Digimind建立了一个叫做“谁获得了投资”的网站。应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该网站可以实时追踪全球投资交易,无论何时只要投资交易发生,网站就会自动给用户发送提醒邮件。

该网站依赖一系列的信息数据资源追踪新的交易,例如互联网新闻以及美国证券交易管理会确认的投资,而对美国之外地区投资交易信息的追踪则重点依赖Twitter。

4.帮助汽车制造厂商发现质量问题

释放压力是社交媒体最伟大同时也是最糟糕的特点,用户通过Tweet或者更新Facebook状态去释放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爽。人们不再安静的忍受被困机场、交通拥堵、汽车抛锚以及令人崩溃的糟糕客户服务,如今人们可以发tweet,更新Facebook,博客或者是在任何能够发泄他们烦恼的信息广场消息。常言到,分享问题,困难减半大概是这个道理。

维吉尼亚科技大学商学院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搜集整理社交媒体上由本田、丰田、雪弗兰等车主的汽车故障内容,这些内容随后将被用于分析汽车安全和性能问题。这是第一个能够证明社交媒体数据对车辆质量管理有应用价值的大型研究项目。正如该项目联合领导人亚伯拉罕斯所说,“社交媒体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关于车辆质量的内容,这些内容从未被发现也没有被汽车厂商利用”

5.拯救海豚

拯救海豚绝对是社交媒体数据最高尚的应用之一,澳大利亚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来自Twitter、Flickr、Facebook和YouTube的数据记录澳大利亚西部的生态变化与发展,该项目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保护地球最后的自然海洋”。

社交媒体现状篇(8)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几乎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互联网、虚拟社区、移动通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使用。此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势必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使其心理发生变化。这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应当从新媒体视域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而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努力[1]。由此可以确定,新媒体视域下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是必要。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频繁使用到新媒体,并且深受新媒体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及时性等特点所影响,使得高职学生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交H圈扩大,交往能力下降。以网络为依托,在媒体平台上,学生能够与诸多不认识的网友进行沟通、交流,如势必能够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但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交际圈不同,学生的交际圈都是建立在虚拟世界之中的,这使得常常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相应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会使其交际能力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少言寡语”的现象。

2.自主性增强,但自我意识弱化。正值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使得他们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愿意去接触、了解新理念、新事物,相应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应用新媒体,并且受到新媒体所影响,改变自身的思维和观念,愿意自主参与各种活动或事情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下学生自主意识逐渐被削弱,容易迷失自我[2]。

3.个性化突出,但人格障碍增多。新媒体的虚拟空间给高职学生提供了无限自由,学生们可以通过匿名或化名方式发表言论,且不会受到任何程度的约束,如此学生的个性极大程度上得到张扬,这使得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但同时也使学生不知道如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学生人格障碍增多,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偏激等不良情绪。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新媒体对学生影响较大,致使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佳,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方面。新媒体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促进与社会种不同人群的沟通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对于自我概念的了解有了基本看法,让他们体会到个体存在的能动作用。而新媒体也能够为高职学生传输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得高职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有正确的标准衡量对与错、是与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生难以深受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3]。

2.人际关系方面。开放的校园环境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学生的人际圈不断扩大。但新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让学生将新媒体视为抒感、心情、理想等方面的平台,进而将自己捆在狭小的空间中,不与学生、教师沟通。如此教师将难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明确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难以有针对性的展开,调节学生的心理。这将降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社会适应方面。大学是学生探索自我的阶段,同时也是认识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做为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以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但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进一步了解社会不良现象,深受各种流言蜚语的影响,使学生对国家、制度产生一定的质疑。此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难以改变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印象,调节学生偏激的心理,如此将降低此项教育的有效性,这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4]。

三.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也能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在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有效性,以便良好的调节学生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闪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由社会、家庭、学校、政府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的情况下,为了良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意识,也就是无论高职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当注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视自身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媒体思维,积极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及作用,再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进而将新媒体有效的应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平台。网络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能为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更为广泛的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及活动资源。基于此,在优化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之际,应科学、合理的应用新媒体技术来构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平台,收集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源,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制定网上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等,进而辅助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有效性[4]。

3.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传统媒介,高职学生更喜欢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展现自我,这就需要教师少封堵、多疏导,少灌输、多交流。也就是积极构筑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做法是,基于新媒体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面的审视,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改革,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共号,让学生予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定期或这日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及相关话题内容等,以便学生能够在日常应用新媒体时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既然要在新媒体时代切实有效的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配备相应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在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B学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呢?自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这包括新媒体理念、新媒体技能、新媒体道德。为此,应当详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如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使之能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指导学生,合理的疏导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

5.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加之新媒体具有多种功能,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很是青睐新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搜索信息或传播信息等。为了避免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学生心理不健康,应当注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使用新媒体,也就是在高校内建立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正确新媒体的利与弊,此时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能够明辨是非,把握自我。

6.加强体验式的教学和活动。新媒体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知识学习,获取信息和经验,而自身没有真实的体验或感受,这不利强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具体进行某些事情或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容易逃避现实、情感淡漠、人际交往困难等,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弊端,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强化体验式教育和活动,也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学习知识的情况下,开展与之相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处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束语

当从新媒体视域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定当前高职学生受新媒体影响较大,使之心理发生变化,这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降低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当进而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构筑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等,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万虎.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185-186.

[2]任春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6,(18):145-146.

社交媒体现状篇(9)

大学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之一,需要将身处其中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当中,不仅仅需要“成才”,更得“成人”,才能够符合社会需求,这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而了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起到辅助教学、发现问题、提升工作效果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辅导员所需要的。

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的教师,每个辅导员在工作当中都要接触少到一个班,多到一个学院的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从1961年出现至今,肩负着思政教育的重任,如同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既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也需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时教育引导等。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以往,他们的童年与成长伴随着电子信息化和网络发展的脚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较大,这也使得他们拥有这一时代大学生独有的行为特点。

在讨论行为特点之前,首先对所谓“新媒体”进行一番简单释义。广义的新媒体包含了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新媒体融合而产生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这里暂时不对“新媒体”究竟是什么进行学术讨论和探究,仅以以上广义含义为出发点定义新媒体的意义,从当前新媒体的几种类型――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的综合角度,对于生长于此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个性化和信息多元化的特征,它能够兼容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展示内容完全由用户的个人喜好决定,是当下新的人际传播模式。它“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让每个人都有了听和说的机会,而作为一个开放、平等和可以互动的空间,可以自由进行交流和抒感。在这种视阈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通常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他们的行为特点。

一、三观是否“早熟”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家庭成员和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可以较为容易的发现大学生在单一环境中的成长规律,反而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能会产生“早熟”的三观,体现在其行为特点上,从而引起一些问题。

(二)理想“空洞化”

我国传统教育坚持的是马克思“一元主导”的理念,但新媒体的环境加大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大学生身处网络环境中,必然要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这在对“一元主导”的理念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理想的“空洞化”现象。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引导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就是,部分大学生被提及学业规划等理想目标时,常表现出拥有一定理想建构,但完全未做详细计划的思想行为状态。有以上情况的大学生,其行为特点表现在盲目跟随其他个体的目标,并且在个人规划上仅有目标而无具体实施方案,容易出现目标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空等目标实现的过理想化情况。

(三)心理“成熟化”

传统教育中普遍坚持“教师主体”的理念,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前,教师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则属于在社会经验、专业信息、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的群体,所以教师被公认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导致教师的信息优势弱化,所以现在的高校师生普遍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普遍拥有一种“成年心态”,即认为自身对社会经验、思想行为等方面已与老师、长辈处于平等地点为,可以对任何事情自行做决定。有以上情况的大学生,其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不接受长辈和教师的经验传授和建议劝解,倾向于以自身主观意识做决定,容易出现因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受骗等。

(四)现实人生“虚无化”

新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伦理决断能力和道德意志力面临着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有用和的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在道德意志、伦理决断不坚定或不成熟的人群中,与新媒体建立的链接可以使人不自觉的逐渐丧失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中国传统伦理中“亲人伦理”、“熟人伦理”的发展规律被新媒体打乱,社会交往模式逐渐从“人――人”为主到“人――媒介――人”为主,受其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当代大学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与隐患,往往源自与此。在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有时会将媒介交互的重要程度置于传统伦理之前,将现实中的人生“虚无化”,将虚拟环境的人生“现实化”,同时,智能手机使得网络环境几乎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大学生,也就导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当中,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工作有了一定的难度,

三、行为意识是否趋同社会正能量

新媒体同时还对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在社会普遍提倡的“正能量”意识形态中,处于正在降低的趋势。

(一)正确的自我关怀

新媒体环境下,伦理相对主义的强化、无政府主义泛滥,使伦理基本矛盾的冲突容易导致大学生伦理认知上的冲突。由于新媒体传播中言论控制较难,这种现象给大学生的主流道德建设增加了很大的麻烦。新媒体环境中人际情感的缺损、人际交往的间接化导致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疏远与隔阂,在人机关系和谐亲密、人际关系冷淡的状态下,他们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时,常表现出经验缺失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大学生的自我关怀体现出来,大学生应具备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但在落实到辅导员工作当中,以经济困难建档为例,在面对学业困难、家庭贫困的双重压力下,即便学校拥有奖助学金等一切奖励和鼓励优秀学生、贫困学生的方法,却总有学生选择在学业提升、遵守校规校纪等方面放宽要求。在他们看来的“自我关怀”并非是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而是伦理相对主义所讲的“你想怎样就怎样”或“怎样都行”。这与社会普遍提倡的意识形态正好相反。

(二)坚定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需要锻炼自身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的能力,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才能够在未来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工作的社会个体,即我们所说的“成人”、“成才”。

但有鉴于大学生在新媒体发展的成长环境中,在人际情感、伦理意识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当下大学生面对挫折和考验的表现并不乐观,“公民所需要的是某种丰富的品质,包括自律、义务、礼貌、宽容、公平和慷慨等德性。”而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亟待提升和收获的优良品质。

理想、心理、现实状况、自我关怀、精神状态,以上几点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尽管不能一以盖之,却切实构成了一些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下的行为特色。新媒体时代,对教育队伍的现代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确保能够与时俱进地了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才能更好滴进行思政教育。如何根据大学生行为特点开展教育工作,使教育工作切实有成效则是目前最具重要性的问题。

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时,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确虚拟的空间代替不了现实的空间。

“虚拟空间从某种含以上可以理解为它来源于柏拉图主义,网络虚拟空间的物体正是从柏拉图想象力所构造出的理念出发,但那些完美的立体或抽象的思维在意义上却不同于柏拉图所构造的理念,相同的则是网络虚拟空间的信息(information)秉承了柏拉图形式(forms)的内涵”,“虚拟空间的本质就是其虚拟性,是指人的活动从以往以物质实体和能量载体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活动平台后所实现的一种生存现状。”而与虚拟相对应的现实性则“是指人的活动在以物质实体和能量载体为基础的物理时空(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现实空间)所表现的生存性状”。需要使大学生明白的是,虚拟的成就,不能与现实的成就混为一谈,人类毕竟生存于物质世界当中,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改变、交互媒介如何进化,个人成长的最终目标绝对不是在虚拟中走向人生巅峰,而是在现实世界有所成就。

另外,教育工作需要谨记,“实践”始终是教育的归宿。陈秉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是由‘三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一要素’(媒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的。”在未来很长时间的工作当中,“三体”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但组成“三体”的社会环境一直在改变当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合力。并使这种合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实施综合教育所产生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作用,并不是综合作用中各个但相较于作用的加和,而是比单项教育作用大得多的新教育力量。”我们需要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和行为特点,使用新媒体提升这种教育合力的合作方式和最终效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作用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 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第1条第1句。

[2] 《新媒体发展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中国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页。

[3] 【美】罗伯特・那什著,李菲译,《德性的探寻: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4] 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5] 霍福广、刘社欣等著,《信息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社交媒体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晓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陈素惠,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1

2016年1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就《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表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比上年末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农民存在不积极的现象。城中村居民长期游弋在城市边缘,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与此同时,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城镇网民占71.6%。新媒体作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媒介,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真正关注城中村居民向市民的实质性转化,谋求发挥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市民化道路上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新媒体使用是否会促进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2.新媒体怎样影响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

一、研究设计

“城市融入”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深层次的社会融人。由于其概念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学者们对城市融入的维度划分不尽相同。本文采用韦路、陈稳曾使用的社会融合分析纬度,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韦路、陈稳认为,在社会融合的众多维度中,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是最重要的三个,并且,媒体使用与这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Ⅲ

本文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的测量,包括使用强度和使用模式:上网时间、网龄、使用网络的目的、是否发起参与发起线上活动、拥有的网络粉丝数量。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情况,笔者针对其群体特征,选取了一些二级指标进行测量:社会认同上主要考察居民的角色认同和自我认同;社会关系上主要考察城中村居民社会关系广度和深度;社会参与上主要城市生活参与和城市建设参与。调查以五级量表的形式从社会认同、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三个纬度设计了15个二级问题。如关于社会认同,设计的问题有“我有城市户口,所以我是城市人”、“我会关注城市发展状况,这与我紧密相关”、“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高”、“我比以前更有成就感”;关于社会关系考量的问题有“我同邻居、社区外的朋友互相帮助,关系密切”、“我的熟人朋友增多了”、“我更加注重维系我的人际关系了”;涉及社会参与的问题有“我会参加社区活动”、“我知道如何利用身边的公共资源为自己和家人服务”、“我会参加城市志愿者服务”、“我会参加网上的公共话题讨论”、“我会参加政府的城市建设意见征集活动”、“我会参与社会监督和评议政府活动。”。从“不认同”、“不太认同”、“说不清楚”、“比较认同”、“完全认同”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以发现新媒体使用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

鉴于要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本文排除其他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将“城中村居民”定格在已撤村建居、拥有小区住宅和城市户口的城中村居民。笔者选取郑州市西史赵村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地区。之所以所择该村,一是因为该村被称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典型”,“西史赵模式”曾叫响全国;二是该村城中村改造时间较久,居民生活相对稳定。从2007年搬进西史赵小区,居民已有将近9年的城市生活历程,能够对新媒体对其城市融人影响有更深刻的体会;三是该村硬件设施和制度管理较完善,排除了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干扰。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问卷共设计29个小题,其中涉及到居民个人的基本情况、城市融入状况以及对手机、互联网的感受三个方面。笔者把数据录入SPSS21.0FOR Wi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新媒体使用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括

西史赵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状况见表1。

从频数分析上来看,调查样本男女分别占46%和54%,比较均衡;年龄A20岁以下、20岁一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以上分别占比4%、40%、14%、20%、22%,以中青年和中年人居多;文化程度上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71%,显示出城中村居民文化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此外,在调查居民目前的工作性质时,“无固定职业及其他”占比66%,小区居民的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笔者在深度访谈中发现这与其出租屋经济有关,招租的租金使寻找就业机会的动力大大减少。

(二)新媒体使用情况

新媒体使用情况主要从新媒体使用强度和使用目的两个方面来考察。新媒体使用强度包括平均上网时长、网龄时间、线上活动参与和网络粉丝数量。我们可以看出,西史赵小区居民在手机、互联网使用强度上已达中等水平,但网络参与度还不够高。(表2)新媒体使用强度采用等权重法,权重设为0.25,得出使用强度均值。西史赵小区居民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联络他人”为首要上网目的。(表3)

(三)新媒体使用与城市融入维度回归分析

在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维度――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的考察中,笔者分别设立了二级指标来测量西史赵小区居民的城市融入程度。通过分析发现,城中村居民的社会认同程度比较高,身份认同的均值为3.17,自我认同的均值为3.26,但在对市民身份的认同上,存在着“固守农民身份”的现象。在社会关系城市融人维度的考察中,除“与社区外朋友相互帮助”的指标均值为3.04分,其他社会关系的三项指标均值均在4分以上,这说明西史赵小区居民社会关系融人度较高,但居民信任度较低。同时,在社会参与上,小区居民的城市生活参与度较低,均值仅为2.97,而政治参与度相对较高,均值为3.31,这说明相对于城市生活参与,西史赵小区居民对政治参与的意愿更高。

为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笔者将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城市融入维度下的六个二级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使用目的作为自变量分组依次输人方程。(表4)

结果显示,在社会认同上,新媒体对西史赵小区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我认同。网络参与度越高,使用目的越趋向于自身能力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居民,自我认同度越高,而使用目的越趋向于休闲娱乐的居民自我认同度越低。社会关系上由深度和广度两个指标测量,线上活动参与度越高、网络粉丝数量越多、使用目的越趋向于联络他人的小区居民具有较广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新媒体对社会关系深度的加深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参与上,网络粉丝数量越多的居民,对城市建设参与的意愿越高。这些结果表明,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人有促进作用,新媒体的不同功能特性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有不同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

(一)新媒体的信息功能有助于缩小知沟,提高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反思是主体理性对现实的一种沉淀,它源于主题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于城中村居民而言,他们在搬进城市后,各方面与城市市民存在着差距,心理趋低认同成为这个群体身上的一个显性现象。而自我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中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状况和心理融入状态,自我认同的提高对促进城中村居民的城市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使用利于提升自我认同。一方面,新媒体作为自我呈现平台,居民在网络上的自我形象展示能够帮助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自我认同感,对其城市融人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居民王女士表示她经常会发公司的一些重大项目信息,来展示自己目前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虽然这些项目和她自己并没多大关系。有学者就把新媒体网络看做是提升“想象中的自身”社会地位的特殊方法。另一方面,新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其信息功能能够使城中村居民及时获取信息,缩小“知识鸿沟”,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实现真正的内心认同。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以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而新媒体降低信息和知识获取门槛,在缩小知沟上具有优势。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缩小与城市市民在文化水平上的差距,获得自我认同,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助于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但信任度较低

研究学者梁辉曾指出,手机、互联网作为一种通讯媒介能帮助人们建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于现代社会层级体制下的垂直式传播,网络中介传播作为一种水平式传播,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会更有可能克服现实世界中农民与城市市民间沟通的种种障碍,使它们暂时忘掉各自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虚拟网络的新媒体而且完全可能帮助城中村居民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从而促进城中村居民城市融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在帮助城中村居民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时主要是通过社会关系的拓展来进行的。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网络,但信任度较低。

一方面,在新媒体上通过有价值的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和线上互动等形式能够促进城中村居民和市民之间交往关系的形成。深度调查发现,城中村居民青睐于新媒体的社交属性来拓展和维系人际关系网络一通过添加微信、QQ,“朋友的朋友成了我的朋友”,朋友圈呈滚雪球式增长,社会关系网络得到拓展,与市民产生交集。并且,新媒体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碎片化,成本也大大降低。居民程女士说,不必再刻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护人际关系,只需关注好友动态就能将关系长期维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可见,新媒体在拓宽社会关系上具有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陈力丹教授认为,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的虚拟网络社会变成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会增强网络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城中村居民通过网络建立起的人际关系的信任度较弱,对其提供深度社会支持的可能性较小。许多研究显示,农民在对待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心理――他们依赖新媒体,但却不太相信新媒体。调查中居民李先生表示:“网络中虚虚假假分辨不清,网上一个样,现实中一个样,给他们提供帮助万一被骗了怎么办。”

(三)新媒体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城市建设参与热情

社会参与是考量城市融入状况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城中村居民游走于城市边缘,社会参与空间有限。而公众也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和机制,普通人进入公共空间讨论公共事务的门槛较高,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成本也较高。而新媒体所提供的开放的公众意见平台,势必会对城中村居民的社会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现状篇(11)

0前言

大数据,也叫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2013年大数据被广泛应用,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下,很多以微博和微信为载体的新媒体出现了,颠覆了传统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途径,对传媒行业的影响重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值得探讨。

1大数据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及媒体发展的困境

1.1大数据对媒体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新闻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价值,新闻传统的编写、形式、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智能手机的全国普及、社交媒体的发达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发现新闻,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大众化。互联网的普及化发展、电子设备的大量涌现,让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高,而从内容上来看,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每人每天产生很多信息,媒体如何收集重要的信息的难度加大。此外,新媒体的出现,有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媒体应用的使用文字、图像的能力,还需要学习并熟掌握用新型终端设备平台的操作技术。大数据时代对媒体的影响巨大,媒体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跟住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使媒体业不断发展。

1.2新媒体的发展困境

新媒体的出现必然对传统媒体进行挑战,但是新媒体仍然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困境。典型的例子是微博的发展,2011年微博开始大肆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广泛被应用的社交媒体,但是现在,只有新浪微博还在运营,但也是呈现着入不敷出的经济状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微博的定义出现了偏差,如新浪微博将自己定义为自媒体社交媒体,过分强调了自己新媒体的身份,忽视了网民们需要的社交功能。后续很多社交媒体大量出现,例如微信、陌陌等,必然会产生市场和使用人群的竞争,可能会有一些媒体因此失去市场,过激的竞争对传媒业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新媒体目前面临的困局就是竞争。

1.3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

传统媒体面临着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的巨大压力,传统媒体并没有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国新闻业属于体制内编制,用用国家的扶持,且公信力和权威性较高,属于主流媒体,相比于新媒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没有利用这些优势,近年来,有些纸质媒体的停刊为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传统媒体应该在时代的发展中学会适应,并改革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状态,达到更好的发展。

2大数据背景下媒体的发展特征

2.1传媒产业边界扩大

新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变得紧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减少了空间限制。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行业能够时时刻刻的关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新媒体广泛进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企业、机构都开始应用新媒体平台来信息,甚至很多政要也开始使用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社交。可见,新媒体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对政治交流也有着广泛地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充分的利用了媒体资源;由于新媒体的特性,使得媒体工作人员不必在特定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工作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样,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接受到最新的和不同的信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社会性让新媒体调动了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2.2传媒产业价值链革命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体的开发者不仅局限于新闻记者,原来的受众也可以成为媒体的开发者,也就是说新媒体更加强调交互性。新媒体时代,使得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这体现了全民媒体的性质,这是有着革命性意义的变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媒体将自己的见闻及时上传到媒体平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让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音频、视频等声光电产品也进入了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中,更有4D时代的全新感官体验的产品出现。受众不仅可以体验不同的信息,还可以自己成为信息的者。

2.3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是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吸引用户,而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的方面存在着优势,新媒体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存在优势,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也会将信息内容整理在新媒体上,使得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来讲,将传统媒体的信息同时在新媒体上也可以扩大受众群体,同时将信息的保存变得更加方便,在大数据时代下,新旧媒体的内容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总之,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面对大数据时代,媒体行业都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存在意义,找到大数据对自身发展的限制和影响,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不断完善行业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巨大,受众身份的增加,媒体行业也应学会如何收集有效数据,找准方向,定位明确,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