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2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1)

(一)核心素养培育为五步教学法提供依据和实践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学科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系列关键素质与能力,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往往也是教学开展的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也要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有一定的语言积累量,还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养以及言谈举止,因而单纯关注知识灌输已经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还需要通过学生充分实践参与来达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五步教学法的提出,本身是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需要出发的,在五步教学的设计上,也要始终考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从而指导五步教学法的完善设计和有效应用。核心素养教育为五步教学法提出、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依据和实践目标。

(二)五步教学法有助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持。五步教学法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深度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反复研讨,以及教学检验所得出的一种科学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激励、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中,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训练中强化对语文核心知识、能力的掌握。将五步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可通过其科学、高效的特征,提高小学的有效性,进而改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2)

1.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

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进一步明晰:首先,要明确“素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其中学科素养指的是“关于各个不同学科相对应的‘四基’、‘四能’与基本思维形式和方法”。其次,学科素养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分析PISA2006、PISA2015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重新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可以得出,他们所侧重和关注的是如何应用知识,关注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投入状态和感兴趣程度。再次,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总结出学科素养指的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最后,分析探讨学科本身的发展,归纳出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素质等。以上四种研究尽管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但仍属于理论上的判断,不免带有主观性,最终都没有正式总结出学科素养的定义,其中须强调的是学科素养中的学科能力更加注重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具体学科的学科素养概念界定与解释

其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个不同学科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探讨。探讨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内涵主要包括能力说、素质说以及心理品格说。能力说即是指PISA对某些学科素养的定义;素质说即是指它主张素养是通过后天习得和培养出的;心理品格说即是指提出某个学科素养是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其二,研究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情感这四个维度。有学者提出每个学科素养都包括相对应的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基本素养是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则是对这个学科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学科素养与课程设计的内在关联

要深入研究学科素养,首先需要对学科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系统性的基本理解,其中包括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逻辑起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针对学科素养而构建的课程设计等方面,只有厘清本问题才能够顺利进入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中。

1.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科素养通常是学科目标之一。最近几年进行了关于学科素养的教育改革,强调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把学科素养作为学科目标。其次,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较于学科素养显得相对零碎,但学科素养覆盖面相对较广,不仅仅包括相对应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其方法、思维、情感等。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也成为在进行教学评估时的侧重考查方面。最后,学科素养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传授学生知识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这些素养也会为之后其他学科的素养打下学习基础,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2.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

学科素养在传统学科的课程设计中通常被局限于学科立场,其一般性操作包括以下几点:探讨和总结不同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聚集起来讨论并发表意见、专门组织一次关于学科素养的研讨会、对研究结论进行下一步验证并在不足之处加以调整和改善等。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针对学科素养重新制定,这反映出的问题是单纯站在单个学科的立场上来探讨学科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学科素养应该具有大局观,这种大局观指的是把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真对待,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联系。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制定确立教育标准,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4]。

3.学科素养的表现形式

在界定学科素养概念及明晰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之后,还须了解学科素养的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及研读发现,学科素养模型在当下分为五大类型。第一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构成。比如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推理、数学论证、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等等。第二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认知要求三方面构成。譬如语文素养就通过语文主题、语文素养及解决语文方面问题的认知要求来综合描述语文素养模型。第三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表现水平共同构成。第三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共同包括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且表现水平和认知要求都是关于解决问题的,区别则在于认知要求是内在的,而表现水平是外在的。第四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问题情境构成。此类模型中的科学素养包含转化、推理和探究。第五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及问题情境共同构成。以上五种学科素养模型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些许区别,通过综合认识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能够加深对其的理解,以便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4.转向学科素养的课程设计

课程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含着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不同的学科课程。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解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目标,第一是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工业程度不高的时期,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人仅具备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即可,这一要求反映在学校便是学校要以各个不同的学科课程为主,学生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第二是学科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职业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单科知识与技能,而是需要职员对所学的学科进行综合整理以便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一要求使得学校对学科课程目标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学科素养成为确立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科课程目标也在回应着社会的需要。这种转变不仅具有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具体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展开,因为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最基本途径。由此看出,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紧密联系的。

1.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发挥现有课程标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须通过培养不同学科素养来实现,而上文指出不同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又是核心素养,因此需要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其中包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构建不同学科素养也同样须考虑多方面因素,诸如国际教育背景、国内教育背景和趋势、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因素。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发挥课程标准的作用或者说如何使课程标准的作用最大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存在的隐性的学科素养显性化,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实践之前明晰须培养的学科素养有哪些具体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意会来领悟。第二种方式是整合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总结归纳出相同的学科素养,有些课程标准能够明确对应到学科素养,但有些相对模糊,相同的课程标准可能指的不是单一的学科素养,因此需要重整使得其能够一一对应。

2.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架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大类素养,其中每一类素养又包含其他相关指标,比如自主发展素养包含自我学习、自我审视、自我提升和自我创造这几方面的指标。尽管每一项具体指标不同,但在本质上不外乎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各项指标的叠加,而是所有指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1+12”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需要单一素养和能力的人,需要的是能够将各种素养与能力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人。各个不同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学科的构成要素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极为相似的。由此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

3.建构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3)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7-05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南京,210014)基础教育处处长。

自国家提出“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当前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点。如何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技术路径,在“依靠什么”的问题上发力,正是落实核心素养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避免核心素养培育落空的根本所在,这一问题在江苏课程基地的建设上找到了答案。

课程基地是江苏教育的原创。它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2011年来,省市县校投入约十五亿元建设课程基地,取得明显成效。笔者认为,课程基地与核心素养不仅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而且课程基地在培育核心素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既是价值,又是操作路径,更是实践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行探索优势,实践成果契合核心素养主旨

一是实践超前。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并指出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成立核心素养课题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A上,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2016年9月,北师大了研究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江苏在2010年起开始调研,提出课程基地的设想,2011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课程基地概念,重点明确了课程基地的六大建设内容: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开辟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江苏教育提前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是动因一致。课程基地围绕人的发展,从“钱学森之问”入手,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中小学的教育衔接,推进“学生适合教育”走向“教育适合学生”的转型;从教育兴邦的审思,提出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兴国;从国民性格的超越,挖掘中国人性格特征中最缺少的实践创新;从教育瓶颈的突破,提出学校发展多样化在于课程及其实施方式的多样化等等。核心素养是对课改“三维”目标的深化。自2000年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后,现实实践中三维成了一维,从知识够用走向过度教学,知识满堂灌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纠偏。可见,核心素养与课程基地,动因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是成果映照。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课程基地的实践创新成果印证了核心素养的主旨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创生了新的教学环境,学科情境、学科文化、学科形态成为学校内涵建设、文化校园的新亮点;专业开发锤炼了教师发展的新高度,围绕基地建设开展知识建模和施工建设,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开发能力和水平;实践体验构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架起了学生在专业化教学场所中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和素质浸润的重要桥梁;内心需求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动力,通过学科美感在基地唤醒内心需求,互动自主在基地激发学习兴趣,科学探究在基地激活创造欲望,社团活动在基地挖掘潜能特长,学生学习质量大为改变。

课程基地突破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推进困难的现实瓶颈。在课程资源上,国家基础课程、地方文化课程、专题学习课程的丰富性,成为高中多样之源、特色之根;在教学方式上,出现学生班级教室集体上课与课程基地个性学习并存的格局;在社会合作上,各方社会资源开始流向学校,提升了学科品质,谱写出不一样的教育风采。六年多时间,江苏高中以开创课程基地建设为突破、率先在全省整体探索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在学生发展、学科环境、实践体验、综合学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前奠定了优势基础。

二、工具杠杆优势,方法路径推动育人模式转型

新课标与现有课标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提出核心素养,同时强调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平台。那么,学科素养的平台在哪里,怎么通过学科教学培育学生学科素养?OECD界定的核心素养将学生与工具互动作为三大核心素质之一。由此,我们从教育工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教育工学探求教育理论―教育思维―教育操作思路―教育实践的过程,尤为强调实践操作。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课程基地的三者逻辑关系比较可知:素质教育是目标、追求,是教育的方向,提出做什么;核心素养是要求、体现,是育人的蓝图,明确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课程基地是平台、是载体,强调依靠什么做,是成事方法、技术路径。可见,三者是个完整的统一体。

方法为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上,课程基地有着独特的工具杠杆优势:

一是工具撬动。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可以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与价值,也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人之所以主宰地球、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智慧之脑的工具思维,世之万物对人而言皆为工具,人离开物废人一个,物离开人废物一堆,“人+物”才能成为“人物”。

课程基地建设从“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的学科物态建设入手,开创了教学的物型、物化、物态的空间,发挥这样的工具平台作用,就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到了实处。

二是学科承载。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以具体领域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的,学科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课程基地建设直接表现为学科的承载,是呈现学科文化、学科装备、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学习场域,这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系统建设的学科素养专业化的集中表达和物化载体。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江苏省泰州中学数学课程基地就包括数学博览室、趣味数学体验室、数学实验室、数学制作室和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网络平台资源库、数学探究资源库等。可见,专业化学科场所为学科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专业化的情境空间和载体平台。

三是空间调节。新课标实施对学校影响明显,变革学校的教学组织方式,选修课比例增大,科目增多,选修制、走班制、导师制的实施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据专家预测,若实施走班制教学,普通高中现有教室数量要增加三分之一。显然,通过简单增加教室数量在江苏是行不通的,而通过新建课程基地,则有效增加了教学场所。“十二五”期间,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新建专用教室(场、馆)约1000个,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部分学校逐步实现了学生班级教室与课程基地并存的学习格局。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五幢新楼建成,分别为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文学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与传媒五大课程基地,课堂教学与基地学习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结合。调节学生学习空间,不仅适应了新课程、新改革、新高中的要求,更是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发展空间。

四是模式建构。在课程基地转变教学方式方面,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江苏省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项目导学方式;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物理课程基于问题的PBL方式;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生物课程基地的“翻转课堂”模式等,不一而足,这些适应不同学科特点的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创新,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整合优势,综合素养依托跨科融合提升

核心素养要求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替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更加重视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新课改强调基于大观念、大主题、大过程的单元设计统整和内容重构,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从课程基地建设的项目内容看,课程基地建设和使用都体现了综合性。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设233个高中课程基地,可分为三类:

一是多学科的国家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等,全省共有125个课程基地,这类基地有一种是申报项目时就确定文科或理科的综合性的课程基地,还有一种是在建设过程中由单科走向综合,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语文课程基地,在分为三期的建设中不断地增加了英语、历史、地理等内容,原来的语文课程基地最终转型为文科课程基地。即便是单科的课程基地,如下文提到的历史课程基地中二战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和内容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

二是超学科的专题学习课程。如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是超越学科限制、各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基地,它集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控制与传感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于一体。

三是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课程。如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融合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等学科,从各学科中选取与环境科学有关的概念和内容,组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基地学习都体现了一种活动性学习,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核心素养对教师的要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更强调课程整合。可见,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性品质,而课程基地以综合性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跨科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水到渠成。

四、在场学习优势,实践能力凭借情境体验增强

学习方式具有情境特征,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基于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更为适合。核心素养中的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OECD 2005)。核心素养突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凸显学科的实践和使用。教学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途径,更多表现为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两种方式。课程基地本身就强调情境实践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是强调场域学习。科学的本质就是实验,体验才产生情感、价值观。课程基地指导思想就是将教学实践转化成实践体验教学。课程基地注重“做”中学,建设的首要内容,就是建构学习情境,不仅强调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而且全部建设内容也都围绕实践教学展开。

二是指向现实场景。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就嵌入了许多核心素养培育所需要的“包袱”、结点,形成综合学习。“在场”的具身学习,使课程基地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落脚点、接入点。学生通过看得见的学科现实场景和看不见的学科历史场景建构认知,进而形成主见。

以历史课程基地学习为例,学生是在跨学科的场景和内容架构上研读“事件”和“现象”。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从历史、地理和数学的视角检视二战主题:1.先问起因,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2.再问二战中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入研究;3.追问从哪些角度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4.联系现实看结果,用数据分析当今欧洲各国的人口比例、经济实力及二战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等。二战中的许多历史“包袱”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一一展开,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军事,还有史实研究、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内容。“学科场景+综合知识”式的学习成为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

三是凸显“纵”“横”结合。实践证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于知识体系的把握与纵横能力的有机结合。芬兰教学改革之所以引发关注,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实际场景和主题教学。同时,芬兰的教师包班制也将学科体系与教师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课程基地探索建构了知识体系与横贯能力结合的一种新的方式,即纵向课堂教学的分科学习+横向的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课堂教学的分科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实际场景主题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横贯能力的养成,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自主发展优势,天赋潜能通过因材施教生长

教育的l生对象、实施主体、考量结果都是学生,所以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核心素养落实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而学习评价的本质在于激发个体活力,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实践证明,课程基地促进了学生内驱动力的主动生长。

一是更加适切。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学习、主动学习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原则,这主要体现在所有课程基地因材施教的不同层次的建设上。如,在对象选择上,呈现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创新性;在学习内容上,呈现知识类、制作类、验证类、实践类;在组织形式上,呈现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全校的,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学生通过各个班级分工合作排演话剧《雷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功能特点上,如课标教材实验室、自主学习实验室、课题探究实验室、前沿体验实验室,江苏省镇江中学物理课程基地这四个实验室的内容层次、适用对象、学习要求都不同,前一类实验是后一类实验的基础,整体呈台阶式跃进。

二是多元链接。课程设计只有跟生活连接,才会激发学生的想法。学生在平常累积丰富的生活感触,把学科与生活融通,促进了学校生活的社会化。美国最近将核心素养重新分类为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和职业与生活技能素养。在这方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做了很好的尝试:将食堂建设成生活技术中心,每天安排学生检测并提供蔬菜农药残留报告,既加强了食堂卫生安全的管理,又增强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学习活动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课程基地建设促使各类课程学习的活动化、生活化、合作化。学生教学生有时候强过教师教学生。课程基地的知识主题性体现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帮、学习团队的形成,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合作,共同进步。

三是学科滋养。课程基地通过建设学科文化,以学科历史、学科特色、学科体系,呈现学科情境、学科情趣,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学科伦理、学科志向,以及学科学习方法和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能。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在学科文化的世界中,发现、喜欢、追求学习的乐趣,将天赋潜能转化为成长优势和发展优势。

六、内涵集聚优势,学科文化借助社会资源丰厚

核心素养连着两端,一端是健全人格,一端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教育用之不竭的资源。课程基地建设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洼地效应”将社会广泛的资源集聚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项目建设的初衷,是让学校成为地方课程文化资源的洼地,从而打破长期以来部分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名校长“不求人”“怕求人”的心理定势。

首先,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经典文化。课程基地成了聚合各方力量的纽带。江苏省昆山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现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校当初的想象,基地建设得到昆山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被列为2015年昆山教育的实事工程,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财政局、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顾炎武故居、苏州市名人馆等单位也鼎力相助。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不但建设速度快,而且教学效果好、文化影响大,已成为昆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其次,发挥校友资源完善现代文化。学校所需要的学科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借助校友的人脉优势广泛收集,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建立专题场馆,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学习的平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依靠校友沈鹏、顾明远分别建起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江苏省阜宁中学依靠校友朱训建立了朱训地质科普馆。这些都是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第三,借助项目资源建设共享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从结构布局就体现了外发性,结合学校的区位特点,形成由校内向校外辐射的特点,如环境生态类课程基地就可呈现以校内课程基地为原点、环保校园辐射、周边湿地相连的同心圆。江苏省常熟中学与常熟翁同纪念馆等13家单位签约,这些单位成为学校“虞山文化课程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单位。课程基地建设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广泛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更推动了高校高中“双高合作”的教学改革。如江苏省淮阴中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因航空航天课程基地的建设结缘,由此推动了两校的深度合作与共建。

第四,汇聚乡土资源丰富课程文化。围绕课程需求和学校特色,将本地收藏家的藏品汇聚到学校,建设各类微型博物馆、收藏馆,以此丰富学校的课程和文化,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总之,课程基地建设,在功能定位上,以课程全面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课程学科的专业化建设规范学生的学养,以具身化的学习体验读取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基地开放共享培养学生的社会智能,以生活教育浸润学生的幸福人生,以生活情趣增强教育魅力,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未来人生奠基。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4)

曾经担任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教科室主任、教科所所长等职务,是学生自主能力培养领域的专家。其著作《唤醒心中的巨人》、《自主能力概论》、《自主能力发展导航》、《玩着长大》、《优秀高中生自主发展手册》、《自主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研究》有广泛影响,55篇,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主持、参加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等12项。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整个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为全面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及更加深入地开展教育改革,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我国今后五年的教育改革指引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十二五”规划中立项了多个重点课题,而“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成为其中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它旨在依据学生自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提供实验材料、咨询和必要的辅导,帮助中小学建立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体系,进而探索学生自主能力的课程、家庭、和班级培养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重点课题的精髓,我刊很荣幸专访了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该课题的总负责人王明平教授。

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对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常常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怎样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因此,我的科研研究,就立足在了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上。

这个项目的研究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以学校课程、课堂改革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终生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己任。我相信,这项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信息教研周刊》:在您的课题研究中,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的提升来开展工作,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完全符合的。有人说,素质教育在中国是实现不了的,您觉得您的课题与素质教育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王明平: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无论如何改革,这种教育的初衷是不会变的。通过《纲要》我们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这个课题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它和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目标一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是基础;要提高教育质量,能力是重点。基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当今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呼唤。

《信息教研周刊》:您认为该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

王明平:我们这个课题突破以往有关研究往往侧重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局限,而是深入探讨学生行为自主能力,认知自主能力和情感自主能力。也就是从内部心理能力维度和人际关系能力维度两个方面探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结构模式,以及对自主能力影响的深层次因素。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比以往的研究更深入了。同时,我们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内容也拓宽了。突破了以往研究对象侧重于单一群体学生的局限性,而是涵盖了学习者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我们认为学生的成长是分阶段、有规律的,学校、教师、家长应正确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适度、适量施加教育。我们不仅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特点、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还研究主体的创造性、社会性。从而保证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另外,我们研究的方法也在综合的基础上有了创新。突破了以往只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局限,综合采用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跟踪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

《信息教研周刊》:您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自主性”,那么“自主”在整个课题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又是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具体体现的呢?

王明平: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从我主持的这个课题的名称就能看出来,我们是把“自主”放在了核心位置上的。自主是受教育者的一种高贵品质,自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们,只是自主教育的客体,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而开展的。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会在各个环节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活动自由,努力提供机会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管理、自主创新及自我教育,让他们能够主动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从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成长、成人、成才。

《信息教研周刊》:根据课题的内容,您还组织了120多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校长、名园长、骨干教师,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一套针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的课程。您认为这一课程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有什么价值?

王明平:我们这个团队在立足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下,以心理学、教育学、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为支撑,从自主能力概念及其测量、自主发展水平、自主能力影响因素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这套课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14种基本技能、五大核心能力,锻造学生五大优良个性品质而设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将核心理念进行迁移、内化,并通过不断地强化、评价、体验、内化、感悟,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信息教研周刊》:“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推动?怎样培养?在哪里培养?

王明平:“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认为推动这项工作要(教育局)行政策动,(教科所)科研带动、学校行动、家校联动。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到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网络育人。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文化是一棵“大树”,具有系统性;文化是一条“长河”,具有传承性;文化是一座“花园”,具有多元性。自主能力要在课堂中培养,因为课堂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我们构建了“生本课堂 自主教育”,尊重生命,教师智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唤醒、点燃、激励、激发、激活,学生参与、互动、探究、享受、体验、升华、内化。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建构促进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活动课程系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综合活动课程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体验性、指导性为一体,体现能力培养的导航作用,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校互动等方式,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促进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信息教研周刊》:王教授,您十分

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呢?

王明平:人才成长是一项从摇篮教育到社会用人的系统工程,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就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家校互动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认知、自主行为、自主情感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教研周刊》:随着对课题的不断深化,大家可能都会提出一些新的命题和想法,来进一步充实完善课题本身,您对课题研究下一步又有什么样的考虑呢?

王明平:我们的研究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各成长阶段的核心能力培养关键期,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方法;做一些实证研究,纵向对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加工及输出能力追踪研究,横向对比研究;构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课程,在实践中持续改进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自主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的课程我们正在开发,正在实践、研究,并受到一线校长、老师、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我们希望更多的局长、校长和有志于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师参加这项研究,我们协同攻关。

自主能力培养研究的路很长,我们在路上。

后 记

没想到,采访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王明平,竟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原本以为,有着“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特级教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秘书长”等众多头衔,又被同行专家誉为“多产专家”,被同事誉为“获奖专业户”,被老同志誉为“老黄牛专家”的王明平,一准是个严谨到家、惜时如命且不苟言笑的人。可是,当走近这个有着浓厚学者气息和大家风范的敦厚朴实、高大平易的北方男子时,我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这样思考了。”

王明平说,之所以会选择“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自己二十多年来始终在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那时候,他还在一线当化学老师,班主任。当别的老师仍旧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生怕学生学不会记不准的时候,他却开始尝试教学改革了。那时的他课堂上一般只讲10分钟,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了学生。他认为化学的魅力就在于实验上,于是便用不多的一点工资,给学生们买来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讨论,不断找寻规律,获得知识。结果,孩子们还真争气,中考化学平均分为最高,录取率达到了97.3%,化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9人次。这些孩子们,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充分彰显了教育的神奇,无论在哪个学校、哪个行业,几乎都能独当一面,遥遥领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最能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并终生可持续发展呢?

“教育科研的路上,方向越来越明晰。”

提到诸多的光环和荣誉,王明平说,其实,他最怀念的还是站在讲台上的日子,最喜欢的还是学生给他的定位——“唤醒潜能教师”。只是,当了校长,后来,又被任命为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科所所长后,他知道,他不只要教好自己学校的孩子,更要对所有学生负责。于是,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他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等12项。在一堆堆的成果和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他将目光锁定在了《纲要》提出的要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王明平说,正是这段话,让在教科研道路上执着前行的他更是豁然开朗。原来,自己苦苦思索的,正是《纲要》指向的能力为重,主动学习。于是,一个基于脑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多学科、多层面研究的“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便清晰开来。该研究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校课程、课堂改革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终生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己任,全方位针对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我坚信,我们会在自主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关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情感,丰富学生成长经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我校在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罗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乡镇学校,在校学生由本地户籍学生和外来务工子女组成, 其中有不少的单亲、留守学生未曾出过湾里,去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在2017年共组织了四次社会实践活动:初中七八年级体验农耕文化——军事研学拓展活动、小学部体验赣鄱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初中部七八年级送温暖、献爱心——孝老爱亲活动、小学部四五年级研学参观科技公司。

初中七八年级体验农耕文化——军事研学拓展活动,活动地点

选择在西湖李家, 就因为它按照“传承华夏文化,恢复古村精华,重墨青山绿水,美我故乡天下”的宗旨,围绕“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的建设思路,突出了“马头墙,红石路,碧绿水,满村树”的特色,按照先村庄,后田庄,先村容,后文化的做法,在参观过程中学生 参观农博管、体验农博馆,了解农业科学知识,认识农具、了解农业器材、体验农耕的场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农业的志向。有些农具连我们一同前往的教师也是头一回见识,连声赞叹古人的智慧。

整个沙场点兵活动由通过四大游戏环节构成:结盟大会中全部学员分为几个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选队长、起队名、定队训、唱队歌;自我介绍并展示才华,相互重新认识;以小队为单位进行团队展示,最终锻炼学生快速了解活动的相关内容与要求,快速形成团队归属感,启发好奇心和注意力,创造活跃的活动氛围。偷天陷阱通过一个人提供信息,一个人单独决策,在暂时不能视物的情况下穿越纵横交错、障碍重重的偷天陷阱达到使学生体验有效的指挥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沟通技巧,通过细致的关怀体现我们对队友的责任。支援前线模拟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前线战事激烈,而物资紧缺,需要后方的运输队伍运送补给,运送队伍需要根据前线主持人的指令,运送相应物资,以此提高学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团队之间的默契合作。破译密码中学员成纵队站立,在距离列首5-10米处设置起点线,将一套卡片随机打乱按照3*4的形式背面向上摆放整齐,最终打造团队的执行力,培养团队及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团队高效的领导力与组织能力,塑造团队成员应变能力,感受在管理工作中的计划力及控制力的重要作用。

小学部体验赣鄱文化——素质拓展活动旨在接受江西省情和丝绸之路历史教育,挑战运动科技极限,激发学生挑战潜能。南昌万达主题乐园融入江西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学生在游玩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了解家乡特色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到“竹林秘境”主题区,感受江西竹文化,通过体验“竹林绿莽”“大青虫”等项目,将物理知识结合,了解木质结构的力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意识。走进“云霄仙阁”主题区,在极富文化底蕴的唐宋古风建筑环境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体验明星项目“直冲云霄”,体验物理学中“自由落体”“超重”和“失重”的奇妙感觉,惊险又刺激。“鄱阳渔家”主题区,重现鄱阳湖商贸的繁盛,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了解我省历史情况,感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体验“峡谷漂流”等水上项目,经历瞬息万变的精彩场面,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以及身体协调能力。来到“五彩瓷都”,这里是陶瓷工艺品的世界,学生游历在青花瓷风格建筑周围,体验青花瓷装饰的游乐设施,在游玩过程中更加了解我省青花瓷文化,记忆深刻。体验亚洲加速度最大的大摆锤——“神龙摆尾”,领略凌空加速感、感受向上的地心引力,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更快速理解课本知识。观看国际演艺秀《水上灯光秀》《瓷都历险记》《竹林童话》,在震撼的艺术视觉效果中,感受江西传统文化与创新技术的完美融合,再现历史上惊艳神秘的旷古神奇、陶瓷之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赞同认可,使得传统特色文化得以传承。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地理、自然等学科后,进一步接触动手实验,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在实验操作中进一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更易于渗透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同时,核心素养兼备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核心素养的特性与化学教学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高度契合,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把握核心素养的渗透,把教学设计、教学程序与核心素养的目的紧密结合。终身学习的五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都会得到相应渗透。

一、学会求知,该指标的具体要求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

在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的要求和讲解,规范操作要求,明确安全规范,提出观察的方法和分析的方向,同时也不局限于这些方面,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方面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发散思维去多考虑一些现象和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考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在学科素养渗透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事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要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仪器的选择、检查、连接,药品的选择、取用方法和取用量的多少,同时实验操作中需要操作和观察、记录同时完成,所以实验中学生都是分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同时要做好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给学生提供创新进取的机会,当然有一些危险的实验也给学生提供了冒险精神的展现!像铁在氧气中的燃烧,镁条燃烧,氢气的验纯,都需要在实验组中选定同学来完成,当然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者。

三、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处

人在一个团队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即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对他人的能力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分享,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以及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像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中,大家提前完成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中的分工,一般每个实验组2~3人,甲同学负责实验过程的制定,并负责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实验教材中的要求进行实验步骤的规划,乙同学做主要的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如果是三人一组另一名同学做实验的辅助工作,并进行实验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完成实验后三人要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取得一致性,并结合想象进行实验结论的分析,同时做好实验后的整理实验台的工作和用过的药品的处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是极大的提高,也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要求学生学会发展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通过完成实验获得的收获、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人格特质,形成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形成文字材料,即完成实验报告,同时还可以开展不同实验组之间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发言的同学代表的是一个组的结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意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肯定,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要求学生学会改变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7)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8)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研究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和广泛地研究,同时参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能力培养具体到“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承担了制定“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的任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的要求,对统一、规范和提高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专业设置规范涉及六大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时间要素、评价要素和管理要素,这些要素的具体标准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规范,并结合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构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按照现阶段国内教育体制,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按照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包括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四个专业。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涉及众多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2.1 培养目标要素

培养目标要素之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立足于培养三种人才: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类教师、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翻译,以及从事外贸、外交等相关领域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外语专业要面向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多元价值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人才培养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既包括研究型也包括应用型和复合型。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依据其培养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定位,确立其专业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旨在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行业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外事接待、经贸业务、涉外旅游和基础教育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要素是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的根本,其他的教学要素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培养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使英语与某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设置要素

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关系到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及其教学内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分为1-3年级基础阶段,4-5年级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此其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逐步把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转移,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把五年制高职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上,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一个四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育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例如高级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也可称为专业核心或主干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应用、商务、旅游、教育领域方面的课程,如文秘英语、会展策划、外贸单证与实务、旅游英语、幼儿英语教育等;技能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校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课堂教学要素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素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学要素包括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部分。

2.3.1 师资条件

开设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应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籍教师。专职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本科以上学历,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各门专业主要课程应设置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教学教研等教学具体工作的落实。外聘教师至少应具有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有正事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外籍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从教经验,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国内任教资质,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欧美籍人士为宜。

2.3.2 教材选用

教材作为课程的化身、教学目标的物化体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国家审定出版发行的各类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达数十余种,有的是国内自编的,有的是中外合编的,有的是引进后加以改编的,教材的内容都紧扣《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有特色,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当中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这一层次的却寥寥无几,很难开展因“材”施教。

因此,本着以实用、速成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为目标,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大纲的要求,结合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订出版五年制高职大专系列教材势在必行。教材可涉及听力、口语、阅读等诸方面,采用新颖的体例、完整的结构和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及实用性的内容进行编订,为教学内容提供充分、恰当、适用的语言材料。

2.3.3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将任务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交互协同的情景和适合自主学习的语言环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延续,培养学生职场英语的交际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执行课堂教学任务促进语言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语言基础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各组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实际使用目标语,运用各项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应尽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际,提高使用英语的机会,并在使用中掌握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个体给予支持和鼓励,提供如何开展小组互动协同的策略培训,例如怎样有效进行提问,尤其是进行开放式提问;怎样请求对方给予解释和帮助;如何更好地修正表达方式的错误或不恰当,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应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实践平台。

2.4 教学管理要素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监控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及时掌控教学一线的动态信息,加强教学教研活动的跟踪指导。

要设立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制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设立年级办公室和专业系办公室,由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分别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管理,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授课日历及课表、使用教材目录。 2.5 教学评价要素

在实际教学中,要掌握各层次的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现代外语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成绩评价。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上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测试的设计应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突出真实场景下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可采用口试、笔试、案例分析、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成绩的具体评价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以及实训测评等。

3.教育教学体系的应用与特色创新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是为了加强对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英语类专业设置,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确保教学质量稳固提高。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是规范专业设置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尺,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作为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以此为标准,规范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教育能力,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要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作为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讲师和工程师双重角色,因此学校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加强英语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可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行业知识,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教学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9)

他在给五中老师的邮件中说:“很感谢五中每一位老师耐心地培养我这个笨人。我也计划回国任教,也希望能努力早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好老师。我也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努力方向,身体最重要,其次是性格、态度,后面是学知识。我相信五中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对祖国、社会、家庭有贡献的人!”

蔡峥同学的体会是对五中培养有“精气神”的学生这一理念的很好注解。

具有五中“精气神”的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学生培养的三个核心品质及五个判断标准、八个维度及所指向的九个素养的系列目标要求。

核心品质:自主、合作、创新

一个有“精气神”的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和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

自主意识是人自觉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关键,是自食其力的心理基础,是“做最好的自己”的精神支撑。

在学生时代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价值倾向,减少所谓“理性自杀”,保持积极人生态度至关重要。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走在发现与进步的路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是个体的生命活力与希望,是“精气神”饱满的最佳体现。

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这三种核心品质,我们提出了五个具体的判断标准――有兴趣、有理想(目标)、有规划、有毅力、有特色。五个标准互相关联,既并列又递进,体现学生成长规律。

本文开始所提到的蔡峥博士在美国给五中老师发邮件汇报自己学习体会时说:“做物理将来做得好的同学,也许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爱思考、有理想、最能坚持、爱讨论的可能还能走得更远。”这与学校提倡的五个标准完全吻合。

八个维度:学生的行动指南

1.锻炼强健体格

锻炼强健体格是涵养“精气神”的基础,保持精力充沛是涵养“精气神”的长期目标。五中始终把体育健康教育放在学生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学校的田径、篮球、兵乓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与学生的体育节、体育社团等普及性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课间操、课外锻炼等常规体育相结合。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拓展运动项目,与心理卫生教育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

2.养成劳动习惯

养成劳动习惯是当前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一环。我们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希望学生到社会中去,参与到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的劳作中,可以是家庭的,也可以是公益的、经济的。劳动不是单纯的精力付出,不是单纯的技能习得,而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培养与习惯养成,是对劳动的尊重。这种习惯与意识与“精气神”紧密相关,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即便遭遇风吹雨打依然满怀希望的生命状态。学校逐步建设了校园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协调一体的系统教育。

3.充实生活知能

充实生活知能是学校对教育本质的追溯,就是尽可能培养与生活相通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是劳动习惯培养的延伸。例如,现在很多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使用手机、电脑等相关产品,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使用技能几乎不是来自学校教育,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再需要接受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解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充实生活知能是强调学生所学与生活实际的相通,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

4.培养科学基础

培养科学基础一直以来都是五中的教育优势,是对培养生活知能的一种提升。有“精气神”的人要有理性,必然具有科学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需要借助科学研究来实现的。

学校根据生源特点,多年前就把部分学生的培养从传统的数理化竞赛引导到了实践性科学研究上,既有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有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知识,收获能力和素养。

学校初步建立起一套立足于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导向、面向四大学科领域、兼顾“一专”与“多能”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培养“独立自主、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五中学生为目标,建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忠平教授五中实验室”,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立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建筑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建筑文化体验中心,让五中的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

我们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的。多年实践证明,那些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科研艰苦探索的体验而积累的毅力品质,对导师辛勤指导的敬意而积累的人文情怀等会更加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5.陶融公民道德

陶融公民道德是培养学生转变成社会人的关键任务。

五中以“树立大德育观,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总原则,逐步细化德育目标,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靠耳提面命就能内化到学生心里的,教育在活动中。校德育处、学生会和团委会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河南林县红旗渠,各班在现场举行了“红旗渠之歌”的赛歌会,场面十分感人。比如,学校爱心社团成立了一家诚信商店。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可以自行挑选、购买商品,并自行找零。爱心社有专人详细记录收支情况,整理后定期公示。诚信商店的微薄利润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6.培养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涵养“精气神”的丰富宝藏。养气就要善于调控个人情绪,这是中学生成长的必修功夫,也是教育的难点。学校从初一年级起就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气、志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通过民族文化,让学生明辩是非,小节不失,大节不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气质。

弘扬“精气神”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唤醒。用民族的传统语言来阐述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彰显了学校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内涵,也让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大力提倡教师挖掘国学资源,打造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学校在前就成立了国乐团,1995年又恢复了民乐队,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中学生金帆民乐团,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品牌。学校有专门的武术特长专业课、国学教育课,汉服社、书法、国画社等学生社团也都在校园里蓬勃发展。

7.启发艺术兴趣

启发艺术兴趣是教育的高级需求,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学生和教师有自己的剧社及合唱团队并多次在北京市合唱节获一、二等奖。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学校对艺术教育的一贯重视。我们认为,人因为有了兴趣才有生活的乐趣,艺术爱好会成为生活的调剂,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对人生保有持续热爱,这是保持“精气神”的最深厚的动力。

8.培养国际理解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10)

一、深入研究创客,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奠定基础

在美国新媒体联盟公布的《2014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里,“创客空间”入选未来5年内影响基础教育的12项关键技术名单,是促进基础教育学习变革的数字策略之一。这场创客与教育碰撞的火花,正在中国教育的天空里蔓延,创客教育也就此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新亮点。当前,我政府倡导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这是对创新教育的巨大推动,必将把中国教育推向一个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创客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信的头脑”,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更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力支撑。

创客教育在培育六大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凸显出优势,集中体现在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一直以来,郑州十一中的航模、海模、机器人、无人机、信息学编程、电脑制作等都是传统优势活动,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6年,学校招收了首届科技特长生,学生整体素质高,敢于追梦、敢为人先、动手实践能力强。基于这些优势,学校将创客教育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在校园里刮起了“创客风”,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充分准备。

二、深入开展创客,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开拓领域

1.成立团队,搭建空间

围绕创客教育,学校在组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社会力量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在综合考察多套创客空间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规划出最符合学校创客教育特点的方案,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合作搭建“星火创客空间”。

“星火创客空间”教学装备先进,配套硬件设施完善,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既有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创客工坊,又有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创造诉求的“富人俱乐部”。建设有多种专用工作室为学生自由开放使用,其中包括:3D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机器人、环境创新、植物组织培养、电脑制作、航模、海模、无人机等专用工作室共13间。根据学校目前实际情况,现开设有以下创客项目:机器人、电子技术工程、3D设计与打印、木工设计与制作、无人机、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生化工厂、电脑制作、校园科技等。

2.确立模式,制定课程

学校构建了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渗透课程“三位一体”的创客教育课程模式。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校本课程采用“大课+小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大课包括科技创新课、科普宣传课和专业支撑课,小课分不同团队开展科技拓展课程;渗透课程包含融合、开发、展示交流3个方面,全方位、跨学科,促进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的融合。

授课上采用“专职+兼职”教师队伍的灵活方式。由本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组成专职师资队伍,对创客空间中的必修课程和各主题工作室所需选修课进行讲解和指导,由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创客空间等省内外知名教授构成兼职师资队伍,负责教师队伍培训以及对学生的讲解和指导,保证了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学习前沿科技。

3.三级五线,规范研究

学校着力构建“三级五线”特色创客教育体系,“三级”是指从学校层级建设创新型管理队伍,从教师层级打造创新型教师,从学生层级培养创新型学生。

“五线”就是通过五条路线来实施创新教育:第一条线,开设创客创新课程,举办创新讲座;第二条线,成立创客工作室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第三条线,开展网络教学、发动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第四条线,与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民间组织、政府部门联合建立开放式教研团队;第五条线,优秀创意发明作品申请专利,促进成果转化,实现“教转产”“产学研”一体研究。

4.依托社团,多向发展

以校园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为主要落地形式,依托学校现有社团组成了不同方向的创客学生团队(如神创社、绿缘社、天文社、航模社、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3D打印社团、校园电视台等),每组学生可随时入驻各主题工作室,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动手操作,做到兴趣为先、支持全面、人尽其才、各展其长,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为学生升学、创业服务,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以3D先进制造、机器人、生物等为主题的发力方向,包括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生物探索、电脑绘图、校园科技节,形成完整的、各部门各学科分工明确、有梯度的校园创新教育体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创客空间的组织运行和深度研究,各类社团负责创客新鲜内容的扩展。

5.多元活动,全面发力

创客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加强了与高校的交流,在机器人设计研发领域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训练课程,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积极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筹建智能生物创新园地,引入最新的无土栽培技术;经常举办专家讲座,邀请社会各界专家、科技人才、创新人才进校进行指导,引领学校创客发展,如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王建庄博士,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互联网+”形势下的创客教育》的专题讲座。王建庄博士从高中阶段开展创客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客教育、华中科技大学与郑州十一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内外创客教育的开展情况,展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三、归纳创客成果,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总结经验

郑州十一中人有着追求自然科学、关注自然科学的精神和传统,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就出自这所学校。新时期,学校师生更是关注科学发展,如对引力波的发现、“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神州十一”飞船升空等投以极大关注,营造出良好的创客氛围。

近年来,学校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6届学生娄晨耀在全国信息学奥赛中荣获金牌并当场被清华大学预录取;2017届学生薛天扬获得全国信息学奥赛冬令营铜牌;在河南省第五届技术设计与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学校选派的代表队取得了现场制作项目全省一等奖中的第一名的好成绩;2016年8月在大连举行的第11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二等奖;机器人社团还开展了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篮球等活动,4人次获得国家一、二等奖,9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学校创客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长久以来的研究和探索,离不开全体教师的智慧付出、辛勤耕耘。专业打造、n程制定、体系规范、多元配合,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认真规划,慎之又慎;每一次实施都多次反馈,不断改善,最终形成了以贯彻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力求每一个层面、每一次尝试都紧抓核心素养的特色创客教育体系。

四、规划未来创客,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11)

二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

学校自教育部批准学校为部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起,积极思考如何开展各项工作,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在学校党委认真思考和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必须要创新,即应整合全校资源,站在全局角度,从顶层设计建立执行机构和独立建制的牵头单位,真正做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基地作为学校独立建制单位,先后设立了“两办三中心”,即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素质教育教学中心和书法摄影研究中心。此外,为了更好的落实学校制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管理,使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效益成果,进一步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监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质量,形成全校统一的指导协调机构,学校在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中增设专职文化素质教育委员,负责宏观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质量监控工作。经过认真调研与分析,规划素质教育开展从课程、跨学科讲座、文化艺术活动三方面入手,构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即坚持以“提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精神、陶冶艺术情操、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以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为突破口,以系列文化素质讲座、读书工程、文化与艺术教育活动等为载体,使理工科学生兼具人文素质的底蕴,文科学生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为独立建制机构,目前独立运行近五年了,学校积极参加2008-2012年的“三北、四川片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虚心向专家、优秀素质基地学习。回顾发展历程,我校基地初步实现了从建设初期的“五重五抓”到目前“一实二创三高四化”的努力发展方向。“五重五抓”:即重素质教育抓“机构建设”、重调查研究抓“课程体系”、重文化熏陶抓“启航讲坛”、重人文精神抓“读书工程”、重校园氛围抓“艺术拓展”。“一实二创三高四化”:一实:独立建制实体;二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三高:高质量课程、高水平讲座、高品位活动;四化:课程精品化、讲座课程化、活动人文化、竞赛普及化。

三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效果

(一)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其核心地位

重新搭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新增受学生喜爱的文化素质课程近百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市场营销与能力提升》2门课程,首次作为学校选修课程获得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一批核心、特色、地域化课程不断涌现,诸如:《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英语美文赏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关系与中国》、《科技创新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六门核心课程,以及《科技创新训练》、《孙子兵法》、《朋辈心理辅导》、《情商与智慧人生》……等一批优质课程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新版通识选修培养方案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梳理为文化素质类(六大模块)、新生研讨类、专业拓展类。2010年学校召开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评审会,《现代海洋开发》、《科学精神的启示》、《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欣赏》等22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获得首批核心课程立项[2]。同时,学校还开设名师讲堂、网络尔雅通识课程。学校学期末组织召开大面积中小型学生座谈会,了解通识选修课程教师教学状况。学校适时开展校院两级教学大检查,注重通识课程质量,停开一批课程。经过努力,学校在文化素质课程工作量、教学奖励、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单独体现。

(二)创建跨学科学术大讲堂———启航讲坛

“启航讲坛”作为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学生每听五场讲座即可获得1学分,其定位是通识教育跨学科的学术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主,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学会做人”,这一方面对18-22岁的大学生非常重要,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融入通识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已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等建成合作单位,定期选送优秀专家来我校讲座。“启航讲坛”作为通识教育讲座课程重要载体,不仅邀请国内名师、学者,也邀请国外有关专家,通过讲座互动以及讲座后座谈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达到典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课程化、精品化、制度化”路线。先后聘请到杨叔子院士、张岂之教授、王义遒教授,国家名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南开顾沛教授等,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教授、马瑞芳教授、康震教授,军事专家金恩祥将军、徐光裕少将,艺术家六小龄童、黄宏,以及来自台湾地区、国外耶鲁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专家作客讲坛。专家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演讲都能唤起聆听着的共鸣,震撼的是学生的心田,滋润的是学生的心灵,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化下来,已被聘为学校的近20余位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每年将到我校讲座至少一次。专家提前二周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

(三)倡建艺术素质教育“一人一品”

建立“一人一品”,即一名艺术专业教师负责一个艺术精品社团的日常教学、训练、演出节目的排练的教学模式。大学生艺术团相继成立,诸如“爱乐”钢琴团、“海之韵”大学生合唱团、“金帆”声乐艺术团、“飞鹭”舞蹈团、“弦之乐”吉他团、“地平线”平面设计工作室、“启点”美术工作室、“书法摄影”工作室等,这些艺术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展现佳绩。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建设的原则,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平台,提供学生文化实践机会。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平台,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做好艺术素质教育普及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文化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学校于今日出台“关于印发《哈尔滨工程大学艺术素质专项分级标准》”,此分级标准设计五大类专项,即艺术类音乐专项(合唱、键盘、声乐、小提琴、铜管类、木管类)、艺术类绘画专项、艺术类舞蹈专项、艺术类视觉设计专项和艺术类书法专项。

(五)建立文化与实践体验基地

学校利用社会资源,结合课程体系、素质讲座、地域文化,建立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如《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萧红故居》、《哈尔滨文庙》等,作为大学生了解文化与实践体验基地,这些基地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的延伸,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共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四文化素质教育十大任务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坚持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整合全校资源,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不断地丰富着校园文化[3]。注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给师生打上哈工程的文化烙印,并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素质理论研究,探索人才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依托文化素质课程体系,面向课程、面向活动、面向环境,以“高质量课程、高水平讲座、高品位活动”为工作宗旨,努力实现“课程精品化、讲座课程化、活动人文化、竞赛普及化”。着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推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注重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治学严谨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素质教育只有纳入本课培养方案、进课堂,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精选博雅课程,重视我校“短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探寻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采取政策引导、氛围营造、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力求取得突破与成效;围绕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团队建设,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建设艺术教育团队、数学文化教育团队等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举办高水平跨学科学术大讲堂

结合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系统开设大学生文化素质系列讲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开拓国际视野。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课程化、精品化、制度化”路线。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化下来,专家提前二周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高水平讲座专家的到来,有利地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校际联合,以及高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合作。高水平、学术化的讲座,发挥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四)组织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文化素质教育要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建设的原则,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平台,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提供学生文化实践机会,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组织文化素质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工作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的教师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要注重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并形成文化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与读物,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建设网站,编辑通讯,做好文化素质教育年报与静动态宣传工作,办好大学生艺术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高水平特色网站的配合,包括要闻、课程建设、图文讲坛、理论探索、艺术活动、文史哲艺相关内容等,同时更要做好文化素质教育通讯,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也可以起到宣传、辐射作用。通讯的编辑,记载着历史,还可以起到工具的作用。艺术团旨意在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和活跃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许多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锻炼出一批团结意识强,办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同时艺术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力求使大学生艺术团成为学生提高艺术水平、展现艺术才能的阵地和学院对外宣传交流、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