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陶艺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1-30 12:10:10

陶艺教案

陶艺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2、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

3、在欣赏陶瓷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从器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陶瓷艺术的方法和充分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以及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用具:

课件、生活中的陶、瓷用品、欣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开课前布置一些陶瓷实物,放古典音乐,营造一个陶瓷艺术的环境,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参观,评论,回座位

2、教师激趣,让学生对陶瓷产生兴趣,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认真观察,大胆推测,积极发言。

二、讲授

师:刚才我们看了一些生活中的陶瓷用品,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更为珍贵的国宝陶瓷。现在我们就来寻宝,首先进入:(课件)

(一)陶瓷揭秘

1、分析陶瓷的历史年代

师:“请大家翻开书三十页,第十六课。请同学们认真欣赏课本上的每一件陶瓷作品,并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介绍,同时对照桌子上的陶瓷器皿观察。

师:思考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课件)

生看书,教师巡视,(学生之间交流。看一看摸一摸桌上的陶瓷器皿。)

师:大家都看完了吧,谁来说一说这些陶瓷艺术品是哪些年代。

生:新石器 南朝 宋 金 元 明 清

师:(板书)从这里可以看出最早的陶瓷出现在什么时候?

生:新石器时代

师:“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器,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商代(板书:商)就出现了瓷器(板书:瓷器),从此陶和瓷并肩发展,一直走向现在的辉煌。”

师:“其中唐朝出现了一种特别有名的瓷器,谁知道它是什么?”

生:唐三彩(课件)

师:你们对历史了解还真不少。陶瓷艺术其实是陶器和瓷器的艺术,CHINA这个英文单词是什么意思?

生:中国。

师: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陶瓷。陶瓷和中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古代的陶瓷艺术就是我们的珍爱国宝。

2、 陶瓷的生产过程

师:我们来看第2个问题:陶瓷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生答。

师:(板书:土 火)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揭秘。(视频:坯胎制作)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在烧制之前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生:捏形

师:你说的这个过程就是捏制坯胎。(板书:坯胎)

师:我们再来看看(视频:窑烧)

3、分辨陶器与瓷器

师:陶瓷就是土与火的艺术。(指着板书)这就是陶瓷的制作过程。同样的方法可以制作出陶器,也可以制作出瓷器,(走下课堂)你们能分辨一下,哪个是陶器?哪个又是瓷器?

生:分辨,这是陶器,这是瓷器。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再摸一摸,质感有什么不一样?)

生:瓷器非常光滑,陶器有点粗糙。

师:你用了“摸”这个直接的办法,很好,请大家摸一下你们桌上的陶瓷器皿,感受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请学生敲一敲陶与瓷,让学生听)怎么辨别?

生: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浑厚。

师:答得真好,请坐。(课件:出示区别表)

师:除了大家刚才发现的2种区别以外,它们在制作原料和烧制温度以及胎质也是有不同。

师:通过了解的陶瓷的历史、制作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我们逐渐揭开了陶瓷艺术的面纱。

(二)陶瓷鉴赏

1、欣赏陶器作品

师:下面我们就来鉴宝,首先我们来看这件作品。(课件:白陶h)

(1)师生讨论‘h’、白陶

(2)师生分析欣赏的方法。(板书:器形 纹饰 釉色)

(3)师生具体分析白陶h的外形、

(4)师生分析白陶h蕴涵的的文化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动物形?是什么动物?

器形上的点线代表什么?还像什么?

(5)观看白陶h的视频介绍

师:这样的作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状况,这就是陶器所反映的文化。

2、欣赏瓷器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更为精美的瓷器作品。(课件青花瓷)

(1)师生讨论分析青花瓷盘的外形

仍让学生从器形、纹饰、釉色上进行分析

(2)师生分析青花瓷盘蕴涵的的文化,并讲解釉下(上)彩

师:你会把这个精美的瓷盘送给谁?为什么?

具体分析器形、纹饰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师:在古代人们就是用艺术品传达美好的愿望和进行文化的交流.

(3)观看青花瓷的视频资料

(4)分析青花瓷的弥足珍贵

3、学生欣赏评述

(1)师:我们了解一些欣赏陶瓷的方法,书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国宝陶瓷,请每个小组根据课桌上的图片进行欣赏,组长把大家的感受写到作业单上。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欣赏。(课件:欣赏提示)

学生小组分析(师参与学生交流)

(2)分小组汇报,师生点评

三、陶瓷与生活

师:我们不仅要看精美的国宝陶瓷,而且还要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陶瓷用品,生活中你看见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

学生回答生活中的一些陶瓷用品

师:每一件陶瓷艺术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好趣的陶瓷艺术品。(课件:陶瓷图片)

四.总结下课:

师:一件件作品,就像一个个音符,他带着泥土的芬芳,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伴随着中华民族昂首前行。

陶艺教案篇(2)

引言

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在这一背景下,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迫在眉睫。“学案导学法”在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他们现状的导学案,所以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编制一套适合的导学案,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一、学案导学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优势

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学案导学法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教学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案导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W案导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和点拨启迪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课前做好的学案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学案上设置的问题,逐个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学案导学强调相互协作,有助于学生的交流探讨

在进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难题。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学案引导和学习小组结合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要具备协作意识,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师在课前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可以把启发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思考和自我反思。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探究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时,设计的学案应该体现出本课时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一些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后巩固练习,学生只有不断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但因为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定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加强中职学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一些教师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而部分数学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积极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

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还要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以便在整体上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数学教学学案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知识点,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在实际的设计教学学案的过程中,还需要以知识点为基础,从易到难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保证各个知识点的连贯性。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结束语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教学内容的设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此重视起来。一方面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学习,总结出适合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进行引导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参考文献】

陶艺教案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63-01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和重新构建教学的指导行为,中学美术探究式学案应运而生。设计试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陶器》为例: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表现事物的能力;并具有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他们对学习主动性的表现虽没初中生表现活跃,但更多思辨,对所学内容理解、记忆、抽象与推理均有较快发展。日常生活中,陶器质朴人们习以为常,学生不易觉察,也难谈鉴赏。而早在远古,陶器已展现人类聪明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本课试由古老陶器切入高中美术探究式学案设计,探究学生如何学习。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鉴赏陶器艺术。 2.能力目标:探究陶器艺术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水平。3.情感目标:发现陶器艺术的重要贡献,学习古人灵巧智慧、善于创造的精神。

探究重:1.动手尝试与判断比较,分析陶器艺术造型特点。2.探究陶器艺术美感特征与形成根源。

设计应用:

1.视频(相关链接)

人类用火与制陶:土-泥-火-器

自主问究(学始于疑)人与创造:"泥土的生命--陶器"

2.走进新知 (质疑探究)

2.1 什么是陶器?古人怎样加工"土"成型?对人类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2.2 陶器出现的时间?假如我们大家都回到那个远古时代,你会怎样制做?

(动手探究)手工成型: a.捏塑法 b.贴敷模制法 c.泥条盘筑法 d.……

(探究发现)奇巧的构思:泥条盘筑法--奇在哪?巧在哪?

3.探图互动(看问观寻)

陶器赏析

3.1 《人面鱼纹盆》

探究:半坡人何以创造出人鱼合一的图纹成了千古之谜。

解谜:图腾崇拜、敬神祈福,生存写照、情感表达……

3.2 《漩涡纹尖底瓶》

观问:干什么用的?你从中联想到什么?分析漩涡纹。

填图:具象――意象――抽象 (图示分析)

3.3 《彩陶翁》

第一阶段――比较生活器皿

第二阶段――初步感知器物外形

用途:打水?煮饭?储谷?观赏?......

为什么鼓腹、丰肩、短颈、侈口?

第三阶段――跟进感知三维动画

肩部:粗壮的菱形格子纹的连续纹样,如华丽的大披肩;

俯视下看:以瓮口为中心呈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联想:古人生活状态(穴 席地而坐…… 发散知识关联点)

探讨:器物造型与装饰纹样的联系(讨论互动)

第四阶段――归纳查找(逻辑关键词)

陶器何以体现泥土生命所在?(陶器艺术特点:生活――想像――以意写形――形态――格式――精神――创造力――点,线,面――几何纹样――标志――造型――风格――直觉力)

升华主题:人智慧创造的结晶……

3.4 《黑陶蛋壳杯》

第一阶段――对比质疑:"黑色"是怎么来的?

第二阶段――寻找答案

3.4.1 寻找"黑色",查资料分组争论(由感性到理性)①黑陶艺术之美

3.4.2 细读(亲历多媒体还原放大黑陶局部):②薄如壳,声如磬

3.4.3 感悟(当代生活对黑陶工艺的传承):③学习创造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

第三阶段――对比释疑

从器形、纹饰、色彩、工艺等多方面对比,体会古老陶器美在哪儿?

4.探讨归纳(我的网络图)

古老陶器艺术产生的影响以及欣赏认识角度

A.创造观念 B.艺术风格 C.……

5.学习拓展(我的收获反思)

寻找生活中与古老陶器艺术有联系的作品,分析异同;下节预习瓷器。

陶艺教案篇(4)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有罐、鼎、鬲等;

饮器:杯、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陶艺教案篇(5)

民族文化被高森远学者总结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同地区民族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既逐渐地趋于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在少数民族地区,将陶艺作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既利于经济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起来,更能促使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民间的陶瓷工艺品技术比较落后,在陶艺方面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挖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陶艺课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必然需求,将加快提高民族化工艺品设计人才的创作技能和研发力。当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的融合,在作用和形式上需要探讨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状况和教学实践方法进步,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设计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陶艺课程中的重构要旨

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种形式。“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凝结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形式多样,包含着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即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不足以构成一种风格,其必须是通过某种规律(组合规律、色彩规律等)才能形成一种调性乃至风格。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结合同一种特定元素来设计,我选择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应用到当下的陶瓷艺术教学之中,个人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民族文化元素重构的手法多样化,民族文化元素主要是以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作为表现手段,因此需要在重构之后能更好地融入陶艺课程中。重构主要是通过和谐、含蓄之美、简练的完美结合,使民族文化元素更符合当前的审美观念。陶艺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将重构的三点要旨融入陶艺创作中,变得独特、富有活力,这个课程提供了一种原型,关注学生通过重构要旨探索出新的东西。另外,在陶艺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技艺和材料要与市场接轨,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陶艺课程的教学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为陶艺课程教学提供了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天独厚,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了文化源泉。学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提供的空间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再创造能力。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不同,我院处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柳宗元文化,民间艺术、地方语言、艺术形态独具特色,壮族壮锦图纹、侗族图案、苗族蜡染以及独具特色的三江侗族木质结构、风雨桥等,这些都对陶艺课程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地方民族文化是拓展陶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学生利用这些新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优势,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再创造能力,使陶艺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培养出具有本土人文精神的艺术人才。

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其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更要有民族特色。陶艺创作要注重强化工艺基础和艺术思维实践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图示语言的创新,又要注重民族文化制样的结合。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占大半,但也要与理论相结合。首先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讲授一些国内外陶艺的发展趋势理论,让学生对陶艺作品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理念的认识。陶艺的风格以及陶艺创作的语言、视觉符号、民族化陶艺的审美,特别是陶艺的成型工艺技法,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与陶艺课程理论的结合

现代高职院校陶艺教学要突出特色是充分利用和挖掘较为完备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特征之外,还需要介绍一些民族的服饰、图案工艺等对陶艺创作有所启示的知识,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吸收新的知识。另外,陶艺鉴赏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可以为陶艺实践创新打下基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将课本知识与课本以外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如讲解陶瓷鉴赏时,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解,结合不同时期贯穿讲解,包括少数民族艺术图案的讲解,色彩与服饰的结合,工艺造型的设计,还可将现代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融入课堂。上课时有所取舍,分清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保持学生对理论课堂的新鲜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作品学习他人的一些陶艺创作技法,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利用大自然、利用现有的文化特色去发现美,为在陶艺实践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对民族本土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方案,并进行制作转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根据陶艺成型工艺步骤进行操作:草图方案的设计、基础的训练、成型技法的制作训练、陶艺作品的创作、作品深度完善。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提出高要求,在实践操作中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从而为陶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在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资源如教学设备等,对于多泥性的掌握,颜色釉的配制,以及陶艺的烧成工艺这些具有实验性的知识,老师要带领学生加深探究,使学生在陶艺制作方面既有艺术性又有技术性。在陶艺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陶瓷企业去亲身实践,接触陶艺市场以了解陶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到村寨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的材质和由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为创作作品提炼加工更好的素材,从中更好地掌握创作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陶艺以及手工艺的民间传承人给学生做讲座、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陶艺手工制作的魅力。将教学深入到由创作的创新完成到创作的演变,将文化底蕴和制作技巧完善到地域特色开发中。

总之,高职院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教学实践,要从单向模式中走出来,在环境和现有的资源中汲取养分,与设计方法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在理论上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增强陶艺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教学实践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陶艺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陶瓷产业增强人才培养,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作者:付林飞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2]沈鸿晶.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陶艺教案篇(6)

为了适应中学课程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我进行了《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尝试,学生通过泥塑造型和陶艺制作,立体造型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及技法表现力均有显著提高,学生作品达数百件,在此我将近年来的教学探索过程及心得汇报如下。

一、新颖独特的方案引来踊跃报名者

由于高中学生文化课负担较重,美术课只局限于中外美术史鉴赏和名家名作的图片欣赏,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里陶冶艺术情操、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了我设置校本课程的宗旨,而《泥塑・陶艺》基本符合上述设想,授予原因有三:(1)可比性:美国在上世纪就有约五百所高等学府陶瓷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日本除有专门的陶艺博物馆外各学校还有专门的陶泥车间;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学校都相继开设了陶泥课,陶吧也作为一种艺术时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可行性:由于陶泥本身具有随意、自由、单纯的特点,其制作环境趋向于自然、朴实,所以作为课程开设要求较简单,有了教室、课桌、简单的制作工具等就可运作。(3)独特性:绘画的造型艺术是平面的,而泥塑则是立体的、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能表现多维空间,加之多样化的成形手法,可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所以,《泥塑・陶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每期报名学习的人数均达五十名左右。

二、精心周到的准备使学生兴趣浓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上好《泥塑・陶艺》课,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为了保证上课材料,学校多次安排车辆到宜兴购买陶泥、工具和教材,配置了专门的陶泥室和作品陈列架。其次,由于没有专业的教科书,我只得多方搜索,到网络、书店、各大专院校寻找与泥塑、陶艺相关的教材,再结合自己多年的雕塑经验整理出一套循序渐进、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案。再次,每次上课前我都预先准备好上课用泥、各种工具及教学用图片、实物和技法用书,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便捷的触摸陶泥的氛围,激发了他们新颖探奇的欲望。介于上述原因,学生对《泥塑・陶艺》课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

三、引导学生从感受泥性到自我表现

我是从感受泥性、陶泥成型、泥塑制作、综合技艺的自我表现四个方面设计陶艺课程的。

1.感受泥性从揉泥开始,让学生通过对陶泥的揉炼,了解泥的黏性和软硬度,继而通过手捏使学生感受陶泥的可塑性,从而发挥其空间想象和造型能力,然后通过运用各种材料(如树叶、麻布、印章等)在陶泥上压印各种图案,形成不同肌理,让学生感受到陶泥与各种材料的亲和力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陶艺成型有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捏塑成型、压模成型四个板块,无论是泥条盘筑的方便、随意,还是泥板造型的简洁方便、变化多端、效果显著,以及捏塑成型的自然纯朴、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和压模成型的快捷、便利,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陶泥成型的技巧,吸引了学生眼球。

3.泥塑制作重点放在人物雕塑和动物雕塑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雕塑演示,学生在临摹操作中掌握堆、贴、粘、塑等各种加法,以及雕、刻、划、挖等各种减法,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掌握现代雕塑的各种手法。

4.综合技艺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融合各种方法、借鉴其他艺术表现技巧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手脑并举、识能共进的目的,在自我表现、个性张扬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观。

四、在《泥塑・陶艺》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探索中,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上好美术课?如今《雕塑》、《陶艺》已成为高中新课标中的两个模块,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探索完全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故将教学中的感受归纳如下。

1.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选你的课,说明他对这门课感兴趣,但要保持这份热情关键取决于方法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在教学时每讲授一种技法我都准备多种实物资料,(如简笔画、名人漫像、工艺品造型等)供其参考,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减少局限性和盲目性,提高自由度和可塑性。

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通常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界限分明,教者辛苦、学者被动,总体感觉是累,在校本教学中我着意打破陈旧的格式,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立体造型技艺的传授中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效应,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

3.肯定成绩,培养自信。平时每当出现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成功的造型,我都及时肯定并引导发挥,学生的作品除陈列到作品架上让人观赏外,还时常制成图片在多媒体上展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让他们随时分享成功的喜悦。

4.自我完善,树立形象。“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在近二十年的美术教学中,我一直在不断充实自己,一边自学计算机管理专业,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完善课堂教学资源,一边坚持不懈地进行雕塑、陶艺的创作和探索,并创办了东台首家个人雕塑・陶艺工作室,正由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我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获得了学生的欣赏。

陶艺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0-02

1 中国高校陶艺教学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大中院校甚至个别的中学都相继开设了陶艺课程,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陶艺教学渐渐暴露出了它的一些不合理性,

(1)在高校陶瓷专业的学科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拉坯、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注浆等是陶瓷成型的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重要的课程甚是欠缺或被忽视,比如配釉实验和陶瓷烧成,在阿尔弗莱德大学陶瓷学院他们拥有相当数量的各式窑炉来烧制学生的作品。烧制过程中的不同,本身也是成就一种风格的手段。虽然烧制出不少的失败品,但学生们正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渐找到一条适合或接近自己审美和创作的途径。泥的形态与最终的烧成品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分注重陶艺的成型,这一方式导致学生一直是在成型的过程中来想象自己作品的形态和最终烧制出来的效果,没有自由的空间和充足的条件让学生在创作中真正体会从泥的选择到成型、釉料的配制和烧成的最终形态过程。这使他们不能通过火烧的最终形式来关照其创作过程中的得失利弊,无法了解和发现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创作方式,当然也体会不到制陶的真正乐趣和魅力。

(2)我国高校所设置的陶艺专业课程过于受自身的局限,实际上,陶瓷的基本成型方式和装饰技法只是最基础的课程,学生所要真正掌握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既要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知识,也要掌握人类的文化史和艺术史。只有拥有丰富的视觉图像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才能明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相依相存,才能分辨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复杂的关系,最终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3)教育模式有些古板,虽然纯技艺的训练相比20年前有很大改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灌输而不是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获得释放。当代陶艺的创作者群对陶艺有极大的热情和吃苦的精神,但在这一教育模式下他们在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上有些先天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现、当代陶艺这几年的频繁活动基本上限定于一个“圈子”,或更像一场形象宣传,虽然风风火火,但是否能引起史学家们的注意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拥有一个相应的位置却似乎还不能确定。

2 现代陶艺教学的改进措施

2.1 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如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及实用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模式向探讨式教学转变。探讨式教学是通过课堂讨论课外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它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陶艺课程教师在讲授完历史知识、概念、制作技艺、制作过程之后,要制定合适的创作课题。这样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亲身体验陶艺制作的程序,并掌握陶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审美倾向。对于同一个创作课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会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为陶艺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决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增加了教师指导创作的难度。为了调整学生创作中的偏差,首先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去明白他们的创作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的创作意图和老师的建议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在陶艺课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讲授以外,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方案阐述、展示、讨论。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教学助长的效果。

2.2 改善教学条件

大多数院校的地理位置不在陶瓷产区,他们不具备“地利”的因素。现代陶艺教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现代陶艺教学除了要有厂地、各种设备等基础设施外,对陶瓷泥料、釉料、地区特色等都有关系,所以这些院校的教学条件受到很大限制,师资和办学条件也都参差不齐。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开展陶艺教学首先应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基本条件,可多多安排考察、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陶瓷产区,去那里感受陶瓷的制作工艺和过程。有条件的院校最好能在陶瓷产区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一个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去实践、去创作。多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讲学,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2.3 营造创新环境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就必须在陶艺制作课程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创新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可以通过树立其问题意识,保持学生的创新冲动;多多分析优秀陶艺作品,使学生吸收他们的创意所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新兴事物保持强烈兴趣,并运用到他们的创作理念中。对学生的创作方案数量做一定的要求,通过多方案促其多设想,进一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坚信创造性设想越多产生优秀作品的概率越大的信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方案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使其他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组合成为一个更好的想法,这种做法可以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民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对学生的想法予以正面的评价,使其保持内心的自由和良好的心境,营造宽容的、允许失败的专业学习氛围。

2.4 教学应重过程轻结果

对陶艺作品的评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为陶艺制作是结合模型制作、雕塑、产品设计等多门学科的一种体系,它的评定体系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学生根据教师给的课题进行创作,由于受到学校软硬件影响、地区性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创作评定应当和其他学科的评定方法区别对待。在陶艺教学中,创作的过程性显然重于最后的结果,任何从事创作工作的人员都会意识到创作过程基本等同于创作,设计方案的优劣在一个阶段是暂时性的。所以陶艺作品的评定应从学生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全面的考核,促使学生保持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与陶艺接下来的课程是一个良好的铺垫。

2.5 构建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陶艺教案篇(8)

贵州多为山区,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交流少,让许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在这块土地上得以完整的保存和发展。尤其是黔东南,被誉为“多彩贵州”的集中代表。苗侗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而宝贵的文化艺术,其中苗族的枫香染、黄平泥哨、雷山土陶久负盛名。蜡染和陶艺,看似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调查了解,结合个人的专业敏感性,我们也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诸多类同之处。所谓物以类聚,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黔东南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运用。

1 黔东南蜡染

蜡染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艺术,在国内外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布面染色技艺,实际上应该叫防染艺术,即先用石蜡或树脂,在融化的状态下,用特制的工具蜡刀把不需要染色的部分封住,再用蓝靛等染色剂进行染色,再清洗,经多道手续制作完成的一种传统艺术。在贵州,安顺、兴义等各地民间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非常巧妙的蜡染技艺。黔东南的苗侗族,在生产生活中发明了一种采用枫香树树脂为防染材料,故称为枫香染。黔东南苗侗蜡染别具地方特色,图案与刺绣、银饰等其他工艺有很大的类似之处。黔东南苗侗民族崇尚自然,蜡染图案多以动物、植物、几何纹样为主,尤其喜爱蝴蝶、苗龙、生肖、神话人物等纹样。纹样强调线条,线面结合,形式抽象、简洁、古朴,构图自由大胆,别具特色。黔东南蜡染,采用蓝靛做染料,作品呈现出蓝底白图,并出现蜡染特有的冰纹,图案大胆自由,抽象,色彩静雅,风格古朴。近年来,有人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染研究,从当地的一些植物中提取了丰富的植物染料,丰富了作品的颜色,同时,也创新了扎染,甚至设计学中的一些技法,丰富了染指技术,丰富和发展了黔东南蜡染艺术。

2 黔东南陶艺

黔东南州雷山县舟江镇长丰村有着百多年的制陶历史,主要是制作土碗、酒坛酒瓶、茶壶等生活用具。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陶制品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喜爱。长丰土陶代代相传,陶器形制朴素大方,釉色深沉厚重,光彩亮洁,制作规范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雷山土陶已经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雷山县的长丰土陶,黔东南还有一项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平泥哨。黄平泥哨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境内的一个苗族老人,据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黄平泥哨,原本叫做“泥叫叫”,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吹得响的泥塑玩具。早期的泥哨,据说不用烧制和彩绘,小孩玩耍的时候一吹满嘴都是泥。后来,人们改进了制作工艺,经过柴火烧制后施以彩绘,再涂上桐油,让泥哨色彩艳丽,形制美观,动态生动,光洁可爱,又能吹响,这样就备受小孩子喜爱。慢慢地,黄平泥哨就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3 蜡染与陶艺的契合

第一,纹样的契合。陶艺和蜡染的契合点在于纹样。陶艺和蜡染,装饰上都会绘制纹样。这给二者的结合产生了联系的基础,蜡染艺术中的一些传统纹样运用在陶艺作品中,只有工具和材料的迁移,不存在实现的障碍,这种运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第二,工具的相似性。蜡染和陶艺在制作流程中固然有着巨大的区别,然而有一些制作工具却有着相似性,如陶艺制作工具中的修胚工具:单头、双头修胚刀,油泥刀,金属刮片,木刮片,钢丝刮泥器,双头泥塑刀等,与蜡染制作工具中的各式蜡刀在形式上有着相似和相近的功能。这样陶艺和蜡染纹样的笔触风格就可以去向一致。第三,色彩的接近性。在色彩上,黔东南土陶色彩深沉厚重古朴,尤其是黄平泥哨采用水粉作为绘制颜料,色彩丰富艳丽,而蜡染色彩方面近年来也在蓝色基础上丰富了色彩色相。这样,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运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第四,文化的关联性。蜡染和陶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艺术形式,只要都出自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它们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文化的关联性。因为同一个民族有着相同的信仰、相同的审美倾向,甚至相近的工艺,二者就能因为文化的关联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 运用及案例分析

第一,蜡染纹样的选取提炼。通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我们了解到黔东南的蜡染纹样主要有动物纹、花草纹、几何纹三大类。这里我们选取蜡染中的“十二生肖”――月亮、老虎、蜈蚣、水牛、野猫、太阳、姜央、老蛇、象、雷、龙、鱼的形象以及几何纹中的螺旋纹、太阳纹、水波纹、山川纹等纹样。第二,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体现。纹样运用到陶艺中,除了绘制装饰,还有一种直接实现形式就是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即直接把图案做出立体形态。比如,在黄平泥哨的制作中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转换过程。实际上,黄平泥哨常用十二生肖的题材,同时蜡染图案中这些动物形象也是频繁出现的。所以,这样的迁移转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三,案例分析。黄平泥哨、蜡染等艺术形式早已引进高校课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改进了制作工艺,我们的作品与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在形式上区别不是很大,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格。而在功能上,我们的作品经过高温烧制,彩绘时采用丙烯颜料,最后用自喷光油抛光,使产品更加规范、细腻、无毒。尤其是在造型和绘制方面,我们的师生都是美术专业的学生,造型能力要比民间艺人要高。另外,我们充分利用了一些设计的技法和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装饰性,功能也得到了开放式创新。我们已经成功制作出陶笛等制品。在这些器物上绘制蜡染图案,也是别具一番艺术美感。例如,把器物涂成蓝底,再施以白色绘图就能表现出与传统蜡染相媲美的陶艺作品。第四,应用实践。我们在教学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多以民族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提炼进行创作。比如笔者制作的一套泥哨作品――《苗族谷歌・蝴蝶妈妈・脊宇鸟》,作品创作灵感来自苗族谷歌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蝴蝶妈妈和水泡恋爱,产下12枚卵,后脊宇鸟经过多年的孵化,最终孵化出12种动物,其中就包括了人类始祖,故事里描述的大概就是苗族版的十二生肖。笔者的作品就塑造了大鸟和十二生肖的形象,采用传统的风格,涂成黑底彩绘,色彩艳丽丰富,形象生动有趣。

陶艺教案篇(9)

2009年黎锦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振奋了黎族人民的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尽管黎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但是却在现代工业革命高度发展的今日濒临灭绝。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黎锦织造技艺面临失传的窘态,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黎锦的传统艺术提供思路。

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基本构成是简单的直线和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大体可分为人形纹、植物纹、动物纹、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在色彩上,则善于运用明暗间色,黑、白、红等色互相配合,形成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现代陶瓷的瓷绘艺术

现代陶瓷艺术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艺术作品呈现多元化转向,改变了传统器形的观念。第二个特点是由于艺术家主观思想的引导所造成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变革,最大限度促使陶艺作品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陶艺可以说是由古老的技艺和现代思维相结合的艺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龚保家、涂雅琴二人则更为详细地阐明了民间美术与现代陶艺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基于黎锦图案的陶艺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综上可见,国内外对黎锦文化和陶艺的各个领域均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综合二者、基于黎锦图案的陶艺作品的制作尚缺乏研究。

原始陶器的设计和制造,是一种自发的创造。但现代社会提出了对生活和生产、精神与物质的新需求。我们不仅要力求改进现有的陶瓷设计理念,还要不断地开发新的陶瓷艺术语言。如将黎锦图案运用到陶瓷装饰图案中,这样不仅保存了黎锦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让陶瓷在现代化环境下创造出一片新鲜的、多元化的思路引导,进而实现陶瓷艺术的逐步发展和让濒临灭绝的黎锦文化得以传承。在这里陶艺与黎锦的组合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人文性、更重要的是其反映了传承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观念。使黎锦在其技艺传承面临严峻考验的环境下,能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基于黎锦图案的陶艺作品的制作

融合黎锦图案下的陶艺创作不仅仅是艺术技法的创新,更是注重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创作思路。在现代社会的科技革新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样式追求和内在含义更为重视。

1.黎锦图案语言提取的审美认同

(1)制作方法的独特

黎锦图案语言提取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它足以显示创造过程中逻辑与思想的完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融合的过程中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装饰技巧的缺陷

黎锦图案多直线缺少圆弧线语言,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最大程度保留黎锦图案的精髓去变通与创作。

(3)烧制过程的偶然

陶瓷不同与其他艺术形式,它充满了偶然性,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成型,因为它还要经过火烧这一工序,经过窑中气体混杂和高温作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其原来的颜色、形态和属性,并最终才形成陶瓷艺术品。正是这样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不可预知的意外,我相信这也便是黎锦图案和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2.设计与烧制过程

(1)将收集到的图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3D Max等)进行处理。(2)构思,绘制小草图确定主题。(3)制作胚体。将有可塑性而且水分适当的陶泥制成我们需要的造型,可以使用泥条盘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4)阴干。造型做好以后,将它放在阴凉的地方,使陶艺干燥。(5)素烧。即第一次烧造,在低温700-800℃烧制,可使胚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利于装饰和施釉等加工过程。(6)装饰。简单造型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黎锦图案手绘到胚体上。(7)施釉。根据实际情况在荡釉、刷釉等综合方法中,选择适合的方法。

问题及解决

烧制前如果陶泥里面有气泡或裂纹,那么在烧制的过程中陶器就会在窑里炸裂。这是在上面我们提到过陶瓷的烧制具有偶然性其一。针对这一偶然性我们采用了素烧这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未施釉的生胚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烧制,这一做法可以提高胚体的强度,保证陶艺作品的成活性并减少耗损。另一偶然性就是陶器在绘制好图案后,在火烧这一工序,经过窑中气体混杂和高温作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其原来的颜色、形态。这一偶然性在制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稳定性和偶然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期待,带给我们不可预知的意外惊喜,这也便是黎锦图案和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结语

因为陶瓷这种材料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美学元素对其加以创作,通过研究和创新去发现蕴含其中的艺术精神,为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黎锦图案应用于现代瓷器的制作中对于丰富瓷器的表现形式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疑是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查杰琼(1992-),黑龙江牡丹江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油画;

陶艺教案篇(1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raining qualified people to meet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e opinions about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of ceramic course have been proposed. By makig the best of new forms of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course effectively,improve independent lear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eam spirit.The achievements in educational reform are showed.

【Key words】Ceramic course;Teaching;Examination

0 前言

陶瓷工艺学作为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陶瓷方面工业生产和工程研究的基础,因此在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陶瓷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如陶瓷方面涉及的知识范围太广,与工厂实践结合的更为紧密,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本知识往往不能跟上知识的发展速度[1]。因此,如何做好陶瓷工艺学方面的教学和考核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角度来说,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为工艺流程和工程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这一切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实现。首先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工厂实践经验,并且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使学生理解、熟悉和掌握陶瓷工艺学的知识;其次,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来,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本人根据自己近几年教学工作成果,拟从教学和考核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旨在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的全面优化,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得到社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1 教学方面的改革

(1)以“宽基础、强应用、重创新”为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改革,确立全面、合适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当前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即:2个知识模块(传统陶瓷、先进陶瓷),4个基本理论教学单元(原料制备、成型、烧结和加工),4个应用实验教学单元,1个拓展创新实验教学单元。目前国内教材基本处于单一知识模块,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不能充分融合,理论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并且对于应用实验教学和拓展创新实验教学这方面关注很少。所以本院决定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教学体系重新进行编写。

(2)以“强理论、少概念、多应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对知识点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上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重点突出对工程实践和应用指导性较强的基础理论,尽量减少对概念的机械化的记忆,将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汇贯通,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式、协同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如基础理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通过单向传递和知识点的串联,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更多的信息量;陶瓷原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配合比计算;对工程应用内容,则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在陶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办法;对于拓展创新内容,则采用协同式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创新性的提出方案来改进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和陶瓷产品的性能。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呈现多样化,采用板书授课、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网络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以“理论实验―应用实验―拓展创新实验”为导向来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和竞赛式学习指导方法,摈弃“同时,同法,同实验,同结论”的四同教学内容,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结果分析。形成学生主导实验,教师辅助启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借助我校天空教学网络平台,架构陶瓷类课程开放式网络体系,在该体系中植入学习资料、教学课件、工程案例和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等内容。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到本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来,教师和学生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能够更为便捷的,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在网络上教师也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课余时间进行动态辅导和答疑。

2 考核方面的改革

考核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中一种有效评价学习效果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指挥导向性作用[2]。同样根据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考核内容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变化。

(1)对考试成绩构成作出了改革,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为:理论考试成绩占40%,平时测试成绩占20%,应用实验成绩占20%,创新实验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式不再是单纯的只考虑期末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同时也反映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学生在应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契合当前以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2)对考核形式作出了改革。目前绝大多数考核形式采取闭卷形式,这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许多概念性的内容,因此理论考试采用半开卷的形式,提供考试所有可能用到的公式,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应用。同时考核形式不局限于期末阶段,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评、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

(3)对考试内容作出了改革。理论考试要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型的考题,要增加理解、判断和分析相结合的考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

(4)在实验教学考核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验题目的选取要贴近工程实践,教师给出实验范围和要求,指定要求进行独立设计和创新的环节,学生可以单独或者组成团队自主进行的实验方案的规划和设计,独立完成实验。例如,在陶瓷烧结工艺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选取不同的烧结工艺来制备陶瓷,或者对烧结过程中产生的缺陷进行改进。教师对整个过程和最终的结论进行测评。

(5)在我校天空教学网络平台上开设与陶瓷相关的科技讲座,跟踪当前陶瓷工艺最新的研究进展,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撰写专题报告,教师定期对学生的专题报告进行测评,并作为平时测评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

3 结语

近两年,本人在陶瓷工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下转第190页)

(上接第149页)(1)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2)学生在陶瓷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这在综合实验方面得到了体现。

(3)通过协同合作,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陶艺教案篇(11)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民艺是“民众的艺术”,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器具即民艺品。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认为:民艺的美是自然、无心、健康与自由的。陶瓷从它诞生以来就来自民间大众,是民众创造、传承和享有的艺术,从整体意义来说是一种民艺。景德镇,作为以陶瓷民艺享誉世界的瓷都,历史悠久,民艺氛围浓郁,千年窑火不断。而研究景德镇陶瓷民艺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对创新陶瓷艺术、传承陶瓷文明、复兴城市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

一、体现了儒、道、佛等融合统一的

陶瓷器物文化思想和理念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思想来看,墨家崇尚科学技术的运用,强调器物的实际功用性,而拒绝任何“加费而不加利”的装饰构件。各类陶瓷器物应该是简单、平实、朴素、洁净甚至是单调、乏味、重复的才是墨家认为的“好”的器物。墨家的实用主义和单纯的绝对平均主义应用于陶瓷器物以及成器行为方面就是墨家思想的典型例证和其思想主张得以传承的凭借。

儒家提倡仪礼,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陶瓷器物的成器标准是为考察其能否表现“礼”的价值,官方或者民间岁时节令、庆典仪式所用礼器或者墓葬所用明器等都认为是合理的,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和民间工匠造物的智慧和技巧,甚至推崇各种毫无实际功用的繁琐的装饰纹样和细节,以及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的奢侈品陶瓷器物,与墨家思想针锋相对,却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意义。只有在陶瓷器物上表现出自然质地、外在形制、色彩纹理等“下层的质”、表现工艺技巧、创意思维、意匠独运、形神兼备等审美特征“中层的质”以及表征等级身份、出身门第、、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上层的质”的多重的“质”的完整系统,同时结合一切可能的装饰性“文饰”特征,这样的陶瓷器物才是真善美的化身和诠释。

老庄代表的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而治”的“空”的理论,认为陶罐的壁、底和盖等实物形态的器物之流并非造物的目的和价值,而真正带给器物使用者终极意义的是“陶罐所包围的那个空间”,是这个空间提供了酒、饮、食的保存的基础。同样,建筑物也是同理,墙壁、地面和房顶的有形实物也不是建筑造物的根本目的,而真正为人们所利用的仅是建筑物所包围起来的那些个“空间”,这个“空间”的位置、大小、形态,甚至温度、湿度、亮度等等是建筑物作为人类所造之物的本源性价值载体。道家强调”“减损”的作用,认为人类甚至可以不要进行器物的制造,仅仅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物品就可以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当然这样的人文虚无主义也不是完全可取的,而是站在纯粹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层面上教化陶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要敬畏自然的力量,使用自然之原材料,维护生态的平衡、尊重环境的制约、保持资源的原生性,这样的造物理想恰恰符合当前全人类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需求,是一种真正的“低碳”环保主义者的千年追求。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儒、道、佛三大宗教基本上贯穿始终、影响深远。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在陶瓷中,包括器型与纹饰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六朝时期由于受佛教广泛传统的影响,出现了莲花尊等器型,瓷器上较多出现了刻划、贴塑等手法装饰的莲花;五代以后佛道思想融合为一,表现在陶瓷器的图案上也是佛道同时并呈,如八宝、八仙莲花、狮子、灵芝、仙鹤等图案融于一器;元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推崇,导致了瓷器装饰上除了反映佛道思想的内容外,还大量出现了反映伊斯兰教内容的图案,如梵文、阿拉伯文等。并出现了部分受西亚地区文化影响的器物;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反映三大教内容的瓷器更是质好、量多。

二、反映了传统陶瓷文化的民俗精神和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巨大魅力。从表现形式来讲,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为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器物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景德镇自古以陶瓷工艺著称,陶瓷文化是本地的特色。陶瓷文化即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陶瓷作品,又包括古代制瓷作坊和古窑遗存、陶瓷民俗、陶瓷艺术以及反映古代制瓷风貌的历史街区,还包括为保护和反映古瓷文化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象。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定时期内当地社会经济的反应。民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是百姓所推崇的风尚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延续、流传的根本原因。

景德镇自古便是瓷业生产中心,同时也是开放的商业码头。所以,来往商贾众多,镇上百姓交杂,出现了各地人民杂居的情形。来自南北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本地的风俗习惯,但是,经过长期的杂居相处,也就逐渐形成了南北交融、丰富多彩、独具景德镇特色的民俗文化。景德镇的瓷业开始于汉朝,历经千年而不衰,其瓷业生产技术也日臻完善,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是当地最典型、最重要的内容。所以,陶瓷民俗文化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景德镇作为陶瓷古都,其制瓷技艺和制瓷文化都享誉世界,瓷工不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同时他们也创造了璀璨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自古以来,民俗文化都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民俗文化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中国民间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是有一定的影响。陶瓷文化因其特殊性而逐渐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基石。而陶瓷民间传说故事则因其民间因素,与陶瓷民俗文化关系密切。那些美妙的、感人的传说,不仅给陶瓷文化增加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广大学者考究历史,沿袭古代民风,提供了依据。所以说,陶瓷民间传说和陶瓷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陶瓷文化,二者不可分割、联系紧密,且互为补充。

三、表现了八方杂聚、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特征

“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景德镇在历史上并非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没有建设城墙;另一方面也从深层意义上形象地说明了景德镇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国多次发生大范围的人口南迁,北方制瓷工匠也南下来到景德镇。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工匠南迁,不少人来到景德镇;第二次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南迁景德镇;第三次是元兵南下,南宋灭亡,各地瓷窑遭到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亡并聚集到景德镇。景德镇制瓷业在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技艺与文化元素,形成“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的瓷业生产特征。

景德镇的人口组成被称为“五方杂聚”(道光版《浮梁县志》),这是指景德镇周围的都昌、乐平、祁门、波阳、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地的农民汇聚到景德镇谋生,使景德镇形成了“五府十八帮”的盛况。明初,景德镇瓷业基本由本籍人经营,“饶民以烧瓷为业”,随着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外籍佣工的大量流入正适应了瓷业生产的需要。而景德镇既非县治所在,亦非巨族大姓集中之地,有利于外来工匠、商贾的发展。景德镇的制瓷技术逐渐由大批外籍工匠所掌握,避免了受本地瓷工家族兴衰的影响,保持了技术传承的稳定性,使数百年来的制瓷技艺得以延续和提高。在近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世家中,大多祖籍在外地。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开放,打破了地方封闭性,推动了陶瓷文化的交流和制作技艺的提高。

景德镇开放性的陶瓷文化特征表现在对各种文化的吸收上,景德镇的民窑制品反映了民俗文化特征,但是由于制品的进贡、朝廷及中央机构的定做、瓷工到御窑厂服役及“官搭民窑”等原因,这一民窑文化又受到了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影响,而融合了官窑文化、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

四、突出了科艺结合、持续进步的科技发展特点

宋代景德镇首创有“冰肌之骨”之誉的影青瓷器,成为一代名瓷。在拉坯成形的基础上,使用铁刀旋削工艺,使胎体规整博腻,实现了我国制瓷技术的一大飞跃。同时将刻花、划花、印花等技法应用于瓷器坯体装饰,并开始使用龙窑和匣体装烧瓷器。

景德镇首创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瓷法,开始由制作低火度的软质瓷变成高火度的硬质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景德镇瓷工利用含氧化钴的彩料,烧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釉下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后又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釉里红瓷器及高温颜色釉瓷器等,均为一代名品。

明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造宫廷用瓷。御窑厂烧制成温润如玉的“甜白”釉瓷器,发明了祭红釉,创造青花斗彩装饰方法,开创青花分水(即渲染)工艺。正德年间(1506-1521年)烧造成功口径1米、高0.6米的青花大龙缸,标志着大件瓷器烧造技术的一大进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六十一年(172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曾两次将景德镇制瓷技术方法写成长信寄往法国,这是景德镇制瓷技术的西传。

雍正以后,景德镇焙烧瓷器的平焰式镇窑技术成熟并沿用到近代,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代优秀窑炉。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编著《陶冶图编次》20幅,对当时制瓷的原料开采、加工、成形、装烧、彩烤、选瓷、包装等工艺流程作了形象的描绘,是我国第一部陶瓷工艺学专著。乾隆年间(1736-1795年),窑厂利用镂雕技法,首创“玲珑剔透”纹样装饰的瓷器,形成蜚声中外的玲珑瓷。

1934年,景德镇设立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从事瓷业研究、设计、指导改良等工作。建国以后,景德镇成立了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逐步建立了高等、中等、初等陶瓷教育机构,为景德镇陶瓷持续的工艺进步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建立,景德镇的陶瓷科技实力又将得到重大提升。

五、显示了雅俗共赏、富于观赏的审美情趣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

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颜色釉斑斓的色彩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得到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颜色釉陶瓷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成为中国陶瓷主流产品之一的关键所在。

六、透视了广大民众希冀未来、传承生命的民俗心理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吉祥图案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六朝时期,部分青釉瓷器上就已出现了刻划莲花纹的图案。当时正是佛教在我国盛传的时期,莲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唐代的长沙窑彩绘瓷中,开始较多地出现吉祥图案,如鸳鸯戏水(婚姻幸福)、童子把莲(连生贵子)、松鹤(长寿)等。宋元时期,随着陶瓷业的发展,这种在瓷器中寄托吉祥寓意的做法继续发展,并在明清时期,尤其在清代中后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纵观这些吉祥图案的瓷器,主要有以下几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