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陶艺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3:36

陶艺教学论文

陶艺教学论文篇(1)

(2)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正是对艺术与工艺的完美呈现和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陶艺教育的主体,而艺术与工艺则是陶艺教育的内涵,学生在接受陶艺教育过程中,将能够对其自身的创造力的挖掘、智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树立等进行完善。首先,陶艺教育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是主体,需要不断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接触的图像、实物等实体以及虚拟的东西进行想象,凭借其对社会生活、文化科学等的感知和认识,以观察者的角度提炼升华,并借助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其次,陶艺教育重视工艺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着个人动作、形象思维、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能力。对于青少年学习者而言,其智力开发程度远远不足,可开发空间巨大,孕育无限的发掘潜力。陶艺教育重视学习者工艺技能的把握,强调形象思维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最后,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陶艺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对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记录和表现。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以娴熟的工艺呈现完美的艺术,需要学习者个性的表述与情操的流露。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多的发掘学习者对于社会变迁、人文变化的观察和认知,对自然的崇敬和回归。将陶艺艺术形式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生活,更承载制作者的综合素养方向发展。陶瓷制作是对每一道工序的锤炼,对每一个手工的艺术呈现,在此过程中,更是对制作者个性特征的挖掘与审美情操的开发,每一个陶瓷艺术品都是制作者自我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陶艺教育给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PBL教学模式在陶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陶艺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会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来,并最终表现在陶瓷艺术上。给予项目学习(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把握陶艺教育的教学目的,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强调学生的自我实践与创新。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均围绕学生开展,并在实践活动中优化活动的设计内容,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丰富学习的形式等,是学生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实效性的提升自身能力。

(1)分析教学与学习目的。陶艺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对陶艺知识进行普及以及对学生的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同分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教学方法。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下陶艺教育的目的分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陶艺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基本技法的学习、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团队之间的合作等而提高其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并以采访、辩论等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表述、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等提高其基本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最终在PBL教学模式下,掌握陶艺教育所要求的艺术与工艺的双重内涵。

(2)分组确定项目。PBL教学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确定项目目标。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经过讨论研究确定小组成员、项目目标、项目周期等问题。例如,以陶艺鉴赏、陶艺创作交流、陶艺作品市场调查、陶艺历史研究等为目标的小项目。又例如以陶艺制作流程与鉴别为代表的大项目。在分组确定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历史、人文、美术甚至化学、物理等课程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设计策划方案与进度实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关系到团队协作水平的高低与任务能否完成,同时也关系到项目进度的科学实施。在合理进行小组成员分工后,设计学习项目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按照PBL教学模式的要求,项目进度分为启动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其中启动实施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计划,进行材料的搜集、信息的整理与处理,开展采访、调查等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陶瓷艺术品的创作,最后以PPT、作品等多种形式开展辩论。在评估阶段,需要小组成员整理材料,汇报总结,并接受专家教师的点评。而小组成员则可以按照分工的不同,设置项目经理、文字总监、媒体总监、执行创意总监、场地策划总监以及演艺总监等职务。

(4)项目活动的开展及成果展示。在实质性操作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协同工作,由教师作为指导专家,进行项目活动的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依据PBL教学模式的要求,PBL整合现有资源,对学生的操作空间、操作环节等进行科学的协调。学生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陶艺教室中,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热情被点燃,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空间,各个团队维系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果展示过程中,同样可以邀请校外合作对象、家长、其他教职工等参与其中,以此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信心。

陶艺教学论文篇(2)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从而能够更好地投身到陶艺学习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程,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爱好或者教学习惯设计课程。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为人师表,起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服务,按照学生的个性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实践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加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对待学困生时不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忽略,要和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讲解陶艺知识时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单向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转变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偶尔与学生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陶艺工作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得学生受到尊重,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更加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艺教学论文篇(3)

喜欢玩泥巴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泥巴的同时如果还能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在烧制中成型,成为永久的纪念,会感到这远比玩弄智能手机游戏更有意义。由于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父母常常不在身边,他们使用身边就能找到的泥巴捏制自己喜欢的人、物,根据自己的乐趣感受泥巴那种滑溜溜、凉凉的亲肤之感,使用自己找到或创造的工具制作能够让同龄人、长辈眼前一亮的物件,这些由自己用泥巴创造事物带来的新奇感及喜悦会让学生形成持久的沉醉其中的动力,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艺术自信,在逐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且受益一生的品质。

2.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发明,只有自己亲身参与才会更好地感受其价值,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创造也是如此。陶艺作为三维空间艺术,具有开启小学生智慧的益智功能。学生通过将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变成实际的陶制品,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陶艺品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下的小学生接触较多的玩具常常是已经制作好的工业化产品,如果其能够拥有一件自己制作的玩具,哪怕是“最难看的小板凳”,其也会充分感受到乐趣。

3.逐步启迪学生智力

让其张扬个性,形成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泥巴极具可塑性,陶艺制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巴,因而陶艺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张扬个性,充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4.陶冶学生情操

让其形成更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陶艺能够体现平面和立体的综合,学生在对陶艺半成品的不断观察、思索、修正调整并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反复欣赏和揣摩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感觉,这种过程是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此外,学生对同学和制作小组的陶艺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5.联系其他学科,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真正的艺术教育绝不能孤立存在,教师在陶艺课程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让陶艺课程能够融合且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如,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思想和过程的阐述,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立体陶艺的制作会涉及数学中的立体和比例等科学知识;制作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陶制品烧制中火候的把控蕴含自然学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陶艺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将陶艺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其思维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陶艺教学论文篇(4)

我国的陶瓷艺术具有很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众多文明之一。陶瓷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只用在日常使用中,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深受大家关注和喜爱。如今陶艺教育越来越流行,已经被引进了除了艺术院校外的许多高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性在得到凸显的同时,背后也有许多不足需要解决。

一、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由于陶艺教育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陶艺教育,可以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实现精神上的升华。而高校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展现能力,这一点正和陶艺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另一方面,陶艺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力。陶艺教育不是纯理论上的教育,有时要亲自动手制作陶艺作品,感受和体会其中的乐趣和精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一旦创作出了能反映自己艺术观念的作品,那种成就感将是非常的美妙。

二、高校陶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陶艺理论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不足

如果陶艺作品没有文化的积淀,那么就只是徒有其形。但是在当前的许多高校中,为了急于求成地得出成果,往往都会忽略对陶艺文化理论的教育以及学生陶艺文化修养的培养。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成果丰硕,其实是舍本逐末。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创新是当前社会呼吁的一个口号,陶艺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这种艺术性质很浓的学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求比较高,但是事实上,在陶艺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没有原创精神,只会机械刻板地临摹,这种作品做出来看似中规中矩,实则体现不出创新,弊端很多。过多的模仿,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原创力的迸发,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也不相符合。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艺作品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交易。因为其艺术价值较高,因此价格也疯狂上升。当前市场上,陶艺家为了迎合市场行情,在制作陶艺时,陶艺作品的商品性和政治性质高于艺术性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陶艺家作为陶艺方面的领头人,如果这些人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偏失,学生也会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陶艺教育,最终陶艺这门学科将和艺术偏离。

三、陶艺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要有理论做支撑的,理论知识能对实际操作具有指导作用。当前的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课程时,不要光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要开设文学艺术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对陶艺的理论了然于胸。正所谓“胸有成竹”,只有心中有了陶艺的基本脉络和轮廓,那么从事实际操作时,才会随心所欲,对于陶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才能更好了解。创作的作品才更具有艺术性。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在现代陶艺教育方面,美日等国家目前要领先我国,我们必须学会吸纳美日等国家关于陶艺教育的先进模式。高校在开展课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进行不同的指导,不能一种模式施加到每个学生身上。比如对于绘画和造型较擅长的学生可以加强陶艺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是对陶艺很感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开设选修课堂,增加他们的艺术知识。而对那些对陶艺一片空白的学生,则要注重其兴趣的培养。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陶艺教育回归民族化、生活化

中国拥有几千年灿烂的陶艺文化。高校作为发展和传承陶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陶艺教育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陶艺文化,还要善于去接纳和传承陶艺文化,把发扬这项艺术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陶艺作品拥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特点,我们在看待的时候,不能以片面的眼观去对待,要做到两个性质的综合,让陶艺作品既能回归生活,又能登堂入室。

参考文献:

[1]金文伟.我国古代陶瓷传授思想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

陶艺教学论文篇(5)

轻视了陶艺理论以及文化修养的培养。陶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这些作品,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变化。陶艺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紧密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那么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空有其表而缺少内涵,徒有形式而失去灵魂。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能够快速见到学生制作陶艺的成果,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指导学生实践,而忽视了陶艺理论的灌输和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做出的作品有形而无神,这是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许多高校在陶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原创思维,而是过多的让学生临摹已经成型的作品,包括其中学校中已有的作品或在网上搜集的图片。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做出比较成熟的作品,教学效果看似比较理想,但其弊端是相当严重的。过多的临摹,对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造成严重的影响与阻碍,这也非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学生做出的作品形似而神失,只模仿了他人作品的虚表,并没有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及要表达的情感做充分理解。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瓷器制作完成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这便使得陶瓷器具有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现在国家对陶瓷行业比较保护,陶瓷器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这使得一些陶艺专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或评委,制作出许多精神层次不高,并带有鲜明政治或利益目的的作品,这种做法着实令人堪忧。如果专家与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那必将导致学生在陶艺学习过程中商业化、政治化色彩严重,最终失掉了艺术本身、失去了灵魂。

二、改革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多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并且着重学习陶艺的中外发展史,使学生在陶艺制作前,对艺术以及陶艺发展的脉络有整体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理解陶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陶艺教育这一领域,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领先于我国,我们应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每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面对绘画、造型功底都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育过程中着重于艺术理论、制作技法的培养,并且深入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看法与创新思维;而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陶艺也许是其兴趣爱好,正如我校曾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陶艺第二课堂活动,这里有一些学生毫无艺术功底,面对这些学生就应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培养艺术情操。

陶艺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01-03

本文所指的陶艺本非指传统的陶瓷艺术,而是在现代语境下的现代陶艺,如果把中国至彩陶以来的几千年的陶瓷文化作为背景,现代陶艺只是其中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是受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它是以陶、瓷、釉料等材料为媒介,打破中国传统审美规范的限制,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无限可能性,进行陶瓷艺术的各种创新实验,强调表现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反映或关注社会问题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主要还是限于其实用性的功能,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哲学。这种传统价值观统治中国陶瓷界数千年,它的师徒传承式的技艺和规范限制了陶瓷制作技艺的广泛传播,因此陶艺制作和传承一般仅限于传统的陶瓷产区,随着现代陶艺观念的推广和传播,现代陶艺制作从陶瓷产区延伸到各大院校然后扩展到社会各阶层,这是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多数人对现代陶艺的内涵并不明了,但毕竟扩大了现代陶艺的影响,使我们有理由对现代陶艺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一、陶艺成为当代艺术综合性发展的代表

陶艺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代表,首先中国的现代陶艺与中国的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并为艺术多元化作出了贡献。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的重要展览,各类风格并存,表现情感,反映时代特色成为大多数陶艺家的心声。艺术的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下,善于包容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吸收,中国的陶艺家以其创作体现了中国艺术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成果。比如陶艺界代表人物周国帧,其老师是罗丹弟子的学生,他的动物题材的陶艺作品,既有西方写实造型的基础,又保留了本民族的写意、概括的特色,可谓中西合璧的典型。

再者,陶艺作为跨界艺术的代表,综合性特征明显。一般陶艺分类上按功能来分,主要有陶艺饰品、生活陶艺、陈设陶艺、建筑陶饰等,按类型来分有陶板画、陶艺雕塑、陶艺浮雕、实用器皿等,如果把陶艺放在现代艺术的范畴里,则陶艺跨越了众多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陶艺与绘画、设计、雕塑、综合材料、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性艺术的代表。拿瓷板画来说,过去只是陶瓷的装饰手段,在20世纪,珠山八友在瓷板画中加入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使瓷板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现代瓷板画以陶釉等材料为媒介,吸收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等成为独立画种,也可以切入当代艺术,比如成为装置艺术的某个组成部分。

现代陶艺的形式丰富,它可以是平面的,以绘画的形式任意自由地表现形、色、肌理效果;可以是立体的雕塑作品,发挥其材质的独特性;可以切入综合材料艺术,拓展了传统的陶瓷语言,同时表达某种观念;可以出现在影像、装置作品中,成为独特的艺术媒介,因此现代陶艺比其它艺术种类更充分、自由地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陶艺真是无所不能,这正是其成为当代艺术代表的重要条件。

二、陶艺教育所承载的当代文化内涵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像美国虽然是现代陶艺的发源地之一,却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日本文化也没有中国文化深沉博大,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现代陶艺的代表国家。

当然现代陶艺也不是横空出世,美国文化正是吸收了世界各国文化而形成了自身特色,日本同样借鉴了东西方文化,包括中国陶瓷文化的成就,形成了本民族的陶艺特点。比如日本把中国的绞胎装饰纹样应用于现代陶艺制作,许多西方现代陶艺家从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得到很多启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既是财富又是个包袱,当我们沉醉于古人制作的陶器器型的标准规范、釉色的精美绝伦时,我们猛然发现复制再也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如果不另起炉灶,只会重蹈覆辙,如果我们不打破传统的审美原则,中国陶艺的辉煌只能停留在历史博物馆和古董市场里。

“传统陶艺生产的审美惯性和官方对待陶瓷行业的态度及类别划分造成普通大众对于一些‘纯艺术’门类的‘创新’还能持一种相对宽容的心念,而对‘陶瓷’的创新是相当的不理解,使中国当代陶艺的起步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比其他艺术门类显得更加沉重和复杂。”[1]

中国的陶瓷艺术长期被纳入设计工艺体系,离不开实用、经济、美观的功能型产品生产要求,对现代陶艺是个束缚。陶工有高超的制作技艺,但分工严密,缺少独创性是其主要缺陷,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难以使陶艺人脱胎换骨般地转型为创造型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无视现代艺术的发展,只关注于自身的技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学院成为发展现代陶艺的温床,首先它没有传统观念的限制,师生们乐于接受现代美学的影响,创造上可以不拘一格,敢于借鉴任何陶艺的新观念,对传统陶瓷艺术也能传承和吸收。再者师生们一般不受功利性目的限制,师生们既是拿来主义者,又是陶艺创新的主要力量,陶工因为生存要求需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师生们则可以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潜心创作,所以现代陶艺在中国发端于学院就不足为奇了。

发展现代陶艺并不能抛弃传统陶瓷文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恰恰是从传统陶瓷文化切入,从中国文化符号切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语言,陶艺涉及技艺和创造力,没有关于陶瓷技术方面的知识,再好的艺术家也无法实现其创造,因此现代陶艺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从民间的陶瓷作坊中学会制陶技术,然后才能进行自由创作。

把孩童时代玩泥巴的兴趣,逐步发展为专业的素养,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就不会有现代文化的产生,现代工业文明带给我们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单调和重复,传统手工业文化淳朴、自然的方式,使我们身心受到熏陶。

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趣也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陶艺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从陶瓷文化的发展,可以管窥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陶俑,可以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中国的陶瓷茶具,所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审美观念、禅宗哲学;中国各个时代的陶瓷艺术,像秦汉的雄浑大气,宋元的清雅端庄,明清的富丽华美,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陶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高校的陶艺教育尽管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始,但长期被划分在工艺美术的范畴,脱离不开实用美术品的束缚,使得现代陶艺的推广严重滞后,师生的创作观念受到束缚,长期以来,现代陶艺不受重视,在陶瓷产区和民间作坊,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以致无从推广,现代陶艺长期以来仅限于学院内小范围发展。

由于对现代陶艺的不理解,甚至分不清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的区别,对现代陶艺重视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尽管目前有许多学校开了陶艺课,社会上也有大量陶吧等玩陶场所,由于软硬件投入不足,大多仅限于拉坯、画陶、玩陶泥等简单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陶艺还很困难,与现代陶艺的创造性要求相差甚远。把陶艺教育从工艺美术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使现代陶艺的纯艺术性得以发挥,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得以体现,是现代陶艺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没有此等观念和意识,高校陶艺教育只会落入传统陶瓷制作的俗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代陶艺的理论建设滞后,使得现代陶艺教学上出现模糊的方向,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理论刻不容缓。许多陶艺家的经验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传统陶瓷理论也很少得以总结并被分享,这使得中国现代陶艺界理论名家寥寥,著作不多。

对现代陶艺的研究涉及对当代艺术理论的理解,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索一直伴随着艺术的探索,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学院教育应该拓展现、当代艺术的教育,为现代陶艺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2]。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真理,所以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在陶艺作品中许多作品并非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表现存在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真理。与此观点有些相似的是当代著名学者阿瑟・C・丹托在其文章《艺术和意义》中指出:“使艺术成为艺术的并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东西,这便解释了为什么要弄清楚艺术是什么,就得如此依靠作品的意义,而后者正是艺术评论之所求。”[3]在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其它艺术风格的忽视,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千人一面的现象,在陶艺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性和独创性应受到重视,但如果在观念上受制于写实风格的影响,则很难打开现代陶艺之门,在现代陶艺中,即使同样是制作一个瓶子和罐子,由于其后隐含的艺术本质和现实存在并不一样,因而赋予作品以新的含义,有别于传统实用的瓶子或罐子。

再者中国陶艺教育投入不足,一般性院校的陶艺设备不足,相比西方陶艺教育的普及和设施完善,师生们很难享受到烧成作品后的,往往仅限于造型的训练。

中国传统陶艺观念的发展还使技术和艺术严重脱节,陶艺圈内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陶艺家寥寥,有些传统工艺师以大师自居,但在观念上全无创新,作品虽然在市场上受追捧,但却无法与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有强烈的陶艺创作热情,却忽视陶艺技术要求,无法把握陶瓷的技术而使现代陶艺陷入粗制滥造的地步,或者不懂基本的美学原理,视丑为美,混淆了大众对现代陶艺的审美判断,以为粗糙、残缺、狂放、不完美就是现代陶艺的标准,简单的认识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严重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文化产业对陶艺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创作者、推广者、接受者形成的一个产业链条。陶艺教育既培养了创造者,又培养了欣赏和接受者,但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当代艺术的受众有限,就像一般大众,宁肯买一个碗、罐之类的实用器皿,也不肯为看不懂、无用的现代陶艺买单,这就要求现代陶艺不但要培养创造者还要培养懂得欣赏现代陶艺的受众。

总之,现代陶艺的发展是现代艺术的一大亮点,在高校审美教育中具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跨界性、综合性、普适性、应用性的优势,高校陶艺的发展要为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陶艺教学模式,提升高校陶艺教学的规模和水平。

参考文献:

陶艺教学论文篇(7)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一直是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即家庭中父母传子女,或者是作坊中师傅传徒弟。这种教育方式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使我们的陶瓷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在今天,景德镇民间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

传统陶瓷技艺传授,主要是通过师傅示范,徒弟模仿具体作品而传授的,更多的是直观的操作方式,几乎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这种传承方式的弊端在于,大多数人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掌握这一块,很难或者无法上升到艺术创作领域里,只有技术的掌握与学习,而没有思想上的填充,那么是很难提升到艺术创作领域,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则是采用先通过理论分析与讲解,使学习者能够在初步认识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以更全面地,深入地从技术上升到艺术。可以把我们的古老文化更好地推向新的高度,创造更灿烂的陶瓷艺术文化。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据文宇记载,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这是最早的专门的陶瓷艺术教育学校,分为国画装饰、辘轳成型、模型模具三科,仍然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请景德镇和日本技师来传授技艺。但把陶瓷艺术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一门学科来发展,这还是首次,这对陶瓷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广与促进作用。

进入到四十年代,高等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出现,即陶瓷艺术进入到高校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就设立了陶瓷科,至今每年都在不间断的招收陶瓷科的学生。

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开始新的发展期,出现在50年代。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分出来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科改为五年制本科的陶瓷美术设计系,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这时期有不少从国外回来的著名教授,把国外学来的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借鉴到教学中来,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状况,探索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道路,有句古语是“艺术无国界”,我们吸取国外优良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我们本土的陶瓷艺术教育中来,结合我们的本土文化,势必会把我们的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陶瓷艺术专业普及化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各大院校逐步意识到市场对陶瓷艺术人才的需求和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设陶瓷艺术学科,培养陶瓷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或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让学生了解陶瓷艺术。

以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开设的陶艺课程为例,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开设陶艺课程,开设对象是针对美术学专业的学生, 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首先向学生全面介绍陶艺基本知识和陶艺几种基本成型的过程,其中穿插国内外优秀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几种成型方法在陶艺中的灵活运用。实践教学部分, 由于学校刚开设这门课程时间不长,陶艺课程需要的一些基本硬件设备还不完善,实践课程主要在景德镇实习基地授课。这种两地授课方式一方面是受条件的制约而产生;但另外一方面,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和完善的制陶工艺,对陶艺创作非常有利,是很好的学习陶艺的场所。去年11月份,学生们去基地实践了一次,也许是天性,学生们一触碰到陶泥都很兴奋,跃跃欲试。陶艺创作与学理王科不同,按公式套用是不可行的,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放的过程,一旦按部就班,规范要求和形式被限制,一动手很快思维就木纳了,无法创作。所以让学生先自由发挥,多做创作小稿,再针对每个人的每件作品进行逐一辅导,从中找出可深入创作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题材表现、成型技法、作品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不断创作,与泥土多接触,熟悉各种成型技法,提高自身创作思维。

陶艺教学论文篇(8)

民族文化被高森远学者总结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同地区民族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既逐渐地趋于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在少数民族地区,将陶艺作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既利于经济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起来,更能促使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民间的陶瓷工艺品技术比较落后,在陶艺方面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挖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陶艺课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必然需求,将加快提高民族化工艺品设计人才的创作技能和研发力。当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的融合,在作用和形式上需要探讨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状况和教学实践方法进步,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设计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陶艺课程中的重构要旨

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种形式。“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凝结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形式多样,包含着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即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不足以构成一种风格,其必须是通过某种规律(组合规律、色彩规律等)才能形成一种调性乃至风格。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结合同一种特定元素来设计,我选择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应用到当下的陶瓷艺术教学之中,个人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民族文化元素重构的手法多样化,民族文化元素主要是以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作为表现手段,因此需要在重构之后能更好地融入陶艺课程中。重构主要是通过和谐、含蓄之美、简练的完美结合,使民族文化元素更符合当前的审美观念。陶艺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将重构的三点要旨融入陶艺创作中,变得独特、富有活力,这个课程提供了一种原型,关注学生通过重构要旨探索出新的东西。另外,在陶艺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技艺和材料要与市场接轨,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陶艺课程的教学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为陶艺课程教学提供了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天独厚,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了文化源泉。学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提供的空间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再创造能力。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不同,我院处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柳宗元文化,民间艺术、地方语言、艺术形态独具特色,壮族壮锦图纹、侗族图案、苗族蜡染以及独具特色的三江侗族木质结构、风雨桥等,这些都对陶艺课程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地方民族文化是拓展陶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学生利用这些新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优势,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再创造能力,使陶艺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培养出具有本土人文精神的艺术人才。

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其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更要有民族特色。陶艺创作要注重强化工艺基础和艺术思维实践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图示语言的创新,又要注重民族文化制样的结合。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占大半,但也要与理论相结合。首先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讲授一些国内外陶艺的发展趋势理论,让学生对陶艺作品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理念的认识。陶艺的风格以及陶艺创作的语言、视觉符号、民族化陶艺的审美,特别是陶艺的成型工艺技法,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与陶艺课程理论的结合

现代高职院校陶艺教学要突出特色是充分利用和挖掘较为完备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特征之外,还需要介绍一些民族的服饰、图案工艺等对陶艺创作有所启示的知识,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吸收新的知识。另外,陶艺鉴赏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可以为陶艺实践创新打下基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将课本知识与课本以外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如讲解陶瓷鉴赏时,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解,结合不同时期贯穿讲解,包括少数民族艺术图案的讲解,色彩与服饰的结合,工艺造型的设计,还可将现代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融入课堂。上课时有所取舍,分清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保持学生对理论课堂的新鲜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作品学习他人的一些陶艺创作技法,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利用大自然、利用现有的文化特色去发现美,为在陶艺实践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对民族本土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方案,并进行制作转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根据陶艺成型工艺步骤进行操作:草图方案的设计、基础的训练、成型技法的制作训练、陶艺作品的创作、作品深度完善。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提出高要求,在实践操作中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从而为陶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在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资源如教学设备等,对于多泥性的掌握,颜色釉的配制,以及陶艺的烧成工艺这些具有实验性的知识,老师要带领学生加深探究,使学生在陶艺制作方面既有艺术性又有技术性。在陶艺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陶瓷企业去亲身实践,接触陶艺市场以了解陶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到村寨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的材质和由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为创作作品提炼加工更好的素材,从中更好地掌握创作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陶艺以及手工艺的民间传承人给学生做讲座、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陶艺手工制作的魅力。将教学深入到由创作的创新完成到创作的演变,将文化底蕴和制作技巧完善到地域特色开发中。

总之,高职院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教学实践,要从单向模式中走出来,在环境和现有的资源中汲取养分,与设计方法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在理论上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增强陶艺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教学实践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陶艺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陶瓷产业增强人才培养,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作者:付林飞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2]沈鸿晶.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陶艺教学论文篇(9)

艺术表现性的陶艺创作,在教学上还尚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这里我们以陶艺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尝试性探索,着重探讨艺术表现性陶艺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传统的陶艺教育与国内现代陶艺教育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陶艺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家庭方式或是作坊中师徒世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这种较为原始的教育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今天开放的中国来说,它已经过于封闭和落后了。

中国的现代陶艺教育虽然已取得相当的成就,却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浩大之势。经济发展状况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否认在现代陶艺兴起之初至今,它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国际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陶艺家的迅速崛起,许多美术院校开始纷纷设立陶瓷艺术专业。在一些经济发达,文化气息浓厚的大、中城市也开始在中学甚至小学开设陶艺课程,中、小型“陶吧”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这种类似于人们对待流行服饰一样“赶时髦”的大背景当中,中国的现代陶艺教育所处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那就是面对追求“艺术”而来的“玩陶者”。

二、 我国现代陶艺教育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开设陶艺课程要面临一种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做到即不丢弃传统,又让人接受现代的东西。否则,学生们很可能因为得不到适当适时的指导,从而走向一条弯路。总之,在这方面,老师们应该在教学生继承传统的同时,让他们也学会创新,从而与现代的东西相结合。

当现代陶艺教育,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而成为教育形式时,它的特殊性就该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塑,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现代陶艺修养,还在于它要求人们必须掌握有关泥土、釉料以及烧成温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一件陶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这种艺术的特殊性要求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要有动手实践课程与文化理论,而且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泥的特性为创作的顺利进行锻炼必要的技巧。而文化理论课是让学生系统掌握陶瓷烧成工艺及釉料的特性(比如陶瓷工艺学等),同时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比如工艺美术史、美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一个从事陶艺创作的人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基础。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陶艺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性以及文化理论课是否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是否能真正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理论课与实际脱节使得理论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对于陶艺技巧的掌握是陶艺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单纯技术与技巧的掌握并非是艺术的目的,何况技术与技巧也在不断发展,一切艺术技巧都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现代陶艺也不例外。工匠之所以是工匠,就是因为他在艺术理论修养方面总存在着某种难以弥补的遗憾。我想我们的陶艺教育者最初的动机肯定不只是为陶艺界培养一批无所不通而又无所精通的连工匠都不如的所谓“人才”吧!当然我们的教育者在培养全面的人才方面已尽力而为了,只是成效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就象其它的艺术门类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一样,现代陶艺教育也需要系统正规的现代陶艺理论来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该有自己对于现代陶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有许多时候,教学生如何思考,比教学生如何去做要好的多。没有理论为指导的创作就象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空洞。从事现代陶艺事业的人,必须有一套过硬的理论丰富和充实自己,才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一名工匠。这个问题有待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一个值得教育者和学生们共同注意的问题就是思维方式有待转变。对于学习和研究现代陶艺的人来说,要想以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并形成一定的独特风格。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然而在艺术面前思维方式的独特尤其能使艺术作品独具个性魅力,姚永康教授在《世纪娃》一书的访谈录中就提到的现代陶艺要革命,每个陶艺家的作品都要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给艺术作品带来全新的感觉,使它富有生命。吴冠中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鼓励学生跳出老师的窠臼,大胆叛逆的教育思想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解放,同样适用于现代陶艺教育。只有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创性,陶艺作品才会呈现相应的多样性与独创性。然而长期以来扎根在多数人头脑中的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如同一扇紧闭的大门,将许多其他的思维方式拒之门外。有许多“作品”一眼便看到抄袭或模仿的痕迹。这也就是有人戏称的“拷贝艺术”,而抄袭来的东西又怎能叫做艺术呢?况且抄袭与模仿是艺术之大忌,也是现代陶艺之大忌。创造即是艺术的生命。因此,在现代陶艺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这一点。也许有许多人只注意到了艺术的相对随意性与独立性,而忽视了它的严肃性。

具备了以上几条,教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作了。要使学生们学会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自己的作品是很难的。这需要在掌握技艺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陶艺”本身有更为本质的理解。在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陶艺创作,那样的作品将是渗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艺术的理解的东西,而不再是单纯的习作。现代陶艺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许多其它艺术门类想努力表现的东西。

三、个人对陶艺教学的建议

国内的现代陶艺教育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国际现代陶艺的发展局势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实行相应的措施以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现代陶艺教学的现状也告诫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全面的教学方案。在许多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经验(当然要在保证本学科独特与独立性的基础之上)。

(一)改革现有陶艺专业教学模式

我国美术院校虽一直比较重视艺术造型基本功的培养,但缺少对学生观念创新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启发和培养,特别是陶艺专业更应注意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的接触泥、釉、窑炉等,才能理解陶瓷这种艺术媒质,陶艺制作是一种技术程序很强的活动,从原料、成型到施釉、烧成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陶艺的各种技艺是通过陶艺作品的语言形式体现的,只有创造性的眼光,纯熟的专业技巧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选择自由创作的个性体现。

(二)借鉴国内或国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基础教学时,开设艺术研究与应用教研室以对教学产生试验与指导性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教研室中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进行不同的大胆尝试。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至创造力的开发有很大帮助。该大学还经常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向学生们讲解他们的艺术作品,谈论他们的人生经验,让学生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艺术家,赏析他们的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理论这一薄弱环节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而且,在每门课程结束后,学生都要写简短的论文,然后,一起讨论上这门课的利弊得失。这些教学方法与方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实行一定的鼓励措施

要想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包括举办个人展览,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大赛,培养创作与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渐对现代陶艺产生兴趣,而不是越来越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校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付诸东流,而最终使学生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远离了自己的专业。我想这也不学校和每个教育者的初衷!学生在产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后,可鼓励师生合作,这样可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

(四)进行必要的国际陶艺交流

陶艺教学论文篇(10)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便被赋予了“工艺美术”属性,在传统的研究习惯中,人们通常会从工艺技巧或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类进行剖析与探讨,然而,在近年有关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中,却逐渐展露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从人文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中的深刻内蕴与文化精髓。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论发展而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点更为丰富。由于人文学科的主干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框架,以文字语义、墓葬资料、人性本质等内容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点的变化直接引入了更为多元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的平面解释到立体释读,都使得陶瓷艺术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具实证性与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会意义。当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小众”的艺术层面延伸至“大众”的人文层面以后,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就随之广泛起来,特别是当这些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后,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也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如江伟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享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与行业保持互动以促进学科建设,如今,学校已建构了一批具有‘科艺结合’特色的优质学科,成为了国内乃至国外至关重要的陶瓷学术研究基地。”(图3)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果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之内,势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教育》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词中提到:“作为曾经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号,陶瓷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更应当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丰富的社会意义。”(图4)人文学科宽广的视角恰好可为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2人文视角下的多元陶瓷文化

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陶瓷”与“人文”之间的结合,较之于从艺谈瓷的理论研究传统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更为宽广,其涉猎点也更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非“无根之水”,从陶瓷文化的本质上来看,它无疑具有“为人服务”的天然属性,由此出发不难看出,在陶瓷的发展史中,制作者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质朴而日常的标准规范着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换言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跳脱出单纯的艺术框架,转而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陶瓷艺术之后,其内容便更具多样性了。

(1)从文化学看陶瓷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因此,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的陶瓷艺术研究形式十分多元,其中既有二维平面上的语义分析、品类交叉,也有三维层面上的时空研究。

①“瓷”的语义研究。在人文学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明确的词语,厘清其文字内涵显然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石”。因此,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华学诚教授以《说“陶”解“瓷”话“陶瓷”》为题,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陶瓷的本源含义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他以“陶”为例,从“陶”这一文字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文字的意义变化与事物本身的变化、文字与精神文化世界的联系这三个层次,对陶瓷语言解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文入艺的研究方法无疑为陶瓷艺术的理论剖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则从一个广义的文化层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为题进行的演讲中,他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认为,陶瓷制作的过程当与稻作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景德镇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称,因此,这应当呈现出陶瓷与玉器之间不断进行单向模仿乃至替代的“亲子”关系,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中对“如玉”般生命内涵与品质的一贯追求。以此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分工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工业的中国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思考的介质,即科学地从西方引入适合的生产与发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探索瓷的跨界语言模式,无论是毕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艺装饰,还是八木一夫谨慎有度的陶艺造型,都可视作是艺术家们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探索型创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身份所限,这些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因此,如何将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就成为了摆在中国艺术家眼前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中,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在名为《陶瓷与中国书法篆刻三题》的主题演讲中,从书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陶文与早期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为瓷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尹沧海教授则发表了名为《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现代陶瓷创作与绘画同样具有崇尚“意象”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对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共融性,所以,研究者应当重视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找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语言形式表现陶瓷艺术的经典性。

③“瓷”的时空研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留下时间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态的更迭而在空间的维度上划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时空转变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传统价值,更能帮助我们从广义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内涵。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赵益教授就《“壶”与“空间相对”观念》这一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时会将观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考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侯铁军副教授则以“圣杯”为媒介,重点探究了陶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他名为《追寻白色“圣杯”——16-18世纪欧洲传教士笔下中国瓷器的宗教维度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白色的“圣杯”不仅具有宗教维度上的意义,更真实地呈现出欧洲传教士追求圣洁的内在灵魂诉求,这一释义同时也为基督教义的解释提供了话语修辞。此外,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贺鼎博士以《景德镇老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化保护初探》为题,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为例的传统瓷业遗产保护所缺乏的内在联系与全面认识,他通过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的自然形胜、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问题,揭示瓷业遗产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构与再造中,应当如何系统地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应当成为传统瓷业遗产保护的关键。

(2)从器物观看陶瓷

在传统的造物观念中,陶瓷首先是一种可用以承载生活的器具,因此,本次论坛中有多位专家从造器、用器、品器的角度对古今陶瓷艺术的外在于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以下两者:

①茶器。在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中,茶具不仅是一种容器,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台湾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讲中展示了形制、装饰和实用这三个因素对紫砂壶设计的影响,即紫砂壶的造型始终与中国的传统雅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在传统紫砂器具审美上表现出来的重情趣、拙朴的品味和恬淡自适的性情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与茶:略论南朝碗托、五代执壶和南宋木叶盏》为题,运用详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以陆羽《茶经》为例,探究了茶器与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教授在《茶器设计的用与美》的演讲中认为,就现代的生活状态而言,设计应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即设计者应通过器物阐述工艺与文化的精髓,引导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别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怀,使之得以区别于工业化产品,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与慰籍,所以,设计师应当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备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设计品在展示手工韵味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美感与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质研究中,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神秘彩陶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莫大的关注,此次论坛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别从装饰和造型的角度对这一久远的艺术品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在题为《中国新时期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化》的演讲中解释道,撒种人可看做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母题,这一主题的典型形式以及符号组合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符号传统的形成轨迹,对彩陶纹饰及符号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释读陶瓷纹饰的语义,更能帮助后人正确地理解陶瓷装饰的艺术传统与内涵。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永蘅教授则从造型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以《早期彩陶动植物题材器型演变》为题,过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植物题材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同时,将之带入到现代设计的仿生学、产品语义学以及功能主义的语境下,探析这种古老纹饰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也以现代陶瓷的设计、造物观为切入点,发表了名为《新时期时代陶器的造型设计观》的主题演讲,她不仅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解释远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标,更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凝练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设计智慧。

(3)从社会观看陶瓷

如今,研究者们普遍认同陶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陶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存在,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记,这一类别的研究通常可从历史与现代两个角度着手,从中探究陶瓷的社会内涵。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宁钢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在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发言中讲到,古代的丝瓷之路,不仅在欧亚大陆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21世纪,重走丝绸之路的号召则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应当关注到中国艺术品担负起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之使命,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陶瓷艺术教育更应被置于“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再一次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原国家文物局驻英专家钱伟鹏教授则以《中国古代陶瓷对历史重量与艺术价值》为发言主题,介绍了雍正、乾隆时期督瓷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贡献,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现代鉴定常识。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过去,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机。

陶艺教学论文篇(11)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束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4,6

2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范迪安.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