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研究3篇

时间:2023-02-21 10:28:15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研究3篇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篇1

牙舟陶产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是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20世纪60至80年代,牙舟陶多次获得部级、省级展览奖项。在工艺美术界获得相关荣誉后,由于体制改革与市场发展等原因,牙舟陶走向了衰败。2008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牙舟陶走出发展的困境,笔者认为,贵州省高校陶艺教学改革正当时。

一、国家战略振兴传统工艺,为贵州省高校陶艺教学改革带来新机遇

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并于2017年。其中,第3、4、5条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及整体品质[1]。一系列关于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保护的利好政策的颁布,预示着陶瓷艺术和陶艺教学改革揭开了发展的崭新篇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除了美术学院、艺术院校,一些综合院校、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与陶瓷相关的专业。贵州省高校虽较晚开展陶艺教学,但对此十分重视,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工作室、研究院等陶瓷实验、培训、研究机构。如:2012年,由贵州省教育厅批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了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牙舟陶艺特色重点实验室;2016年,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张肃大师工作室,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民族手工·源”岳振大师工作室;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成立陶瓷艺术研究院。

二、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机制,使贵州省高校陶艺教学改革面临新课题

201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旨在发挥高校手工艺创作群体在连接乡村手工艺、城市手工艺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作用。方李莉指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到人文资源的创新、开发及利用,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完整体,不同层级需要不同力量的介入。高校师生群体是非遗保护3.0层级最有希望的生力军,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及建构,更要依赖于高校师生力量[2]。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其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活态传承机制,关键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时间维度上着眼于生态保护区、生产性保护、传承人三个层面。首先,回望历史,高校教师通过课题项目研究,利用3D测量绘图、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牙舟陶生态保护区的数字化建设。其次,立足当下,单纯依靠地方民众的力量难以解决品种门类单一、设计造型老旧、工艺技术落后、釉彩着色缺乏新意、市场营销推广和文化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高校师生应以课题项目和创作(设计)带动教学,开发和推广适应现代人们个性化生活的牙舟陶家居、旅游、文创产品,在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加以创新,进行生产性保护。最后,面向未来,民间技艺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师徒、“参师”、“舀学”等,牙舟陶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家长或师傅的权威不可撼动,传承模式相对封闭、守旧,容易导致形态风格的固化。高等学校陶瓷专业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程度、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及实践水平,旨在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壮大传承人队伍,重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智力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群体在专业背景、文化素养、组织执行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工艺传承、创新创业、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贵州省高校陶艺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将致力于对牙舟陶、织金砂陶、赤水红陶、雷山灰陶、余庆绿陶、贞丰黑陶、威宁白陶等民间土陶的发掘、保护、传承及创新,以本土陶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作为教学、科研、创作(设计)的本源。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陶艺课程教学和毕业创作(设计)指导过程中,师生以牙舟陶为载体拓展产品种类,以茶具、花器、香器、首饰为专题进行创新设计。积极开展培训活动,2016年开展“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子项目黔南州乡村小学美术教师技能(牙舟陶)培训,2017年开展贵州省民宗委贵州民族地区特色手工艺牙舟陶培训。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于2018年、2021年举办“土陶技艺及其拓展应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贵州省高校教学改革的系列举措,有助于提升本土陶瓷艺术的创造力和再生力,从而实现活态传承与保护非遗这一终极目的。

三、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向贵州省高校陶艺教学改革提出新任务

贵州省内共有29所本科学校、46所专科学校,其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各有相似点与不同点。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类学科,下设民族民间美术技能的专业方向。为加强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引进、培养、组建了一支由二级教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陶瓷专业师资队伍,成为保障陶艺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安顺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在积极开展以牙舟陶为代表的民间土陶教学和科研活动。2015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确定为贵州省5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明确了其“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强化凸显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包括办学定位转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修订、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段考核、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在内,是一种由上至下、由主干到分支的系统尝试与探索。学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转型试点,根据转型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2018年,美术学院本科设计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政策,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强化学生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学校引入“大设计”概念,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学校以应用为主旨,重新修订了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完善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第一,专业设置扎根本土自然和人文资源。在设计学学科产品设计专业下新开设陶瓷产品艺术设计方向,立足牙舟陶,依托贵州丰富的陶瓷矿土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及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展陶瓷文创产品、陶瓷环境壁画、陶瓷装饰雕塑三个板块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第二,课程体系助力产业升级。着力构建以“实验、实训、实习”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陶瓷工艺实验和表现课程以陶瓷材料性能测试与应用,以及窑炉烧制实验为课程主体,依托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牙舟陶特色重点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产品设计与营销课程通过创意集市让学生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牙舟陶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以黔南州平塘县禄麒牙舟古陶文化有限公司为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创新研发满足当下贵州旅游市场需求的产品。学校既重视设计理论和创意构思,又重视实训应用和市场评估;既重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工艺技能,又重视增强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努力提升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种核心能力,为地方陶瓷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三,课程内容服务地方品牌和城市形象重塑。贵州省是全国茶产业的重要产区。黔南州都匀毛尖有“千年贡茶、百年金奖”的美誉,针对其茶艺展示、茶叶包装缺少本土陶瓷制品的情况,学校2018届毕业创作(设计)大胆尝试茶文化衍生品主题创作,师生共同设计并烧制28套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陶瓷茶具与花器,助力都匀毛尖的发展,打造和推广高端产品。2019年,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重点项目城市品牌塑造之“醉美平塘”的毕业创作方案针对民宿环境空间设计设计了7套陶瓷花器设计,以此助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第四,开展平台教学、项目教学、团队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搭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牙舟陶艺产品开发与中试孵化平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与设计创新创业学生训练中心牙舟陶艺创新平台、旅游产品创新平台、学生校外民族非遗文化培训基地牙舟陶陶艺体验中心4个平台,以牙舟陶工艺传承、教学改革、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开展各类项目课题研究10余项。由导师项目、大创项目、校企合作、竞赛等模块组成的团队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美术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毕业生。

笔者认为,贵州省内各高校应根据其办学历史和区位优势进行陶艺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强化联动机制,协同发展,积极举办省内外高校间的教学成果展览、教学改革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3],有效发掘自身的资源条件,扬长避短,另辟蹊径。

作者:饶爱君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篇2

在高校开展陶艺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培养审美意识、艺术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同时也秉承了智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作为一门需长期开展的课程,如何使教学具有时效性、实用性、艺术性,是当前高校负责陶艺教学的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必要结合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基本概述以及陶艺教学的教学现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陶艺课程的教学特点,对陶艺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基本概述

陶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高校开展陶艺教学,不仅是考虑到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更是因为陶艺教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同时,在对陶艺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可将陶艺再次发展创新,提高陶艺的制作水平和表现力,进而促使我国陶艺产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在普通高校开展陶艺教学工作,需要兼顾艺术性和教育性这两个特点,也可以将这两个特点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突破点。虽然当前陶艺教学已经在多所学校开展,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反馈,但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一点是教学策略相对单一、落后,许多高校在开展陶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导致学生提升空间有限。针对陶艺教学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要想在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中突出其教育性和艺术性,首先需要秉承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需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其次,需要深入了解当下陶艺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最后,在体现陶艺教学育人理念和美育诉求的基础之上,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研讨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普通高校的陶艺教学工作与时代接轨,切实发挥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优势。

二、普通高校陶艺教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我国陶艺产业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除了专业设施与工艺上的投入之外,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也是重中之重。面对这样的情况,陶艺教学工作不能再一味地沿用过去的教学思路,必须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人才的培养需求。但是,就现阶段的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

(一)教学资源不匹配

要想保证陶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其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这里的教学资源不只是辅助教学开展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场地,还包括开展教学工作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科认知、审美观念等,与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有着直接的关联。就目前而言,虽然普通高校从事陶艺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相关专业的教育方向,但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一些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习,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认识不深。并且,高校开展的陶艺教学课程课时有限,且以大课堂式教学为主,一位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兼顾数十位学生,难以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有限的教学资源,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使负责陶艺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得不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不健全

此处提到的课程设置不健全,并不是指教学设计出现了差错,而是指课程的设置延续过去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积极性,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在高校引入陶艺教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普通高校开设的陶艺课程会出现过于繁杂且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学校意识到光有理论不够,学生还得有实践动手的能力,于是希望二者兼顾,但由于课堂人数、课时、教师授课数量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只能两手抓,从而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实现二者兼顾。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因课程设置不健全造成的种种问题,会使得高校的陶艺教学水平受到教师、学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难以从宏观角度进行教学规划,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三)教学形式单一

普通高校开展的陶艺教学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试图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同时,培养一些业余人才,尽可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数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对陶艺的认知较为浅薄,且学校可供开展陶艺教学的专业设备和场地有限,导致许多教师仅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仅期望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对这门课程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而忽略或减少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四)教学实践有限

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仅有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具体来看,这既会使陶艺这门课程变成以教师为主体的艺术鉴赏课,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失调,也会使学生得不到自主思考、创新的机会,使得课堂变得乏味、枯燥。除此以外,这样的情况也会对教师自身产生影响,长期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育工作,会使教师放松对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普通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开放课堂,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解决普通高校陶艺课程教学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一是需要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解决陶艺教学面临的教学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给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实践机会,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可以尝试开放教学课堂,走出传统的校内环境,比如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邀请资深理论学者和研究专家开展课堂讲座等。这样的方式,可极大改善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也可以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自身的要求,并且与社会上的相关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的互惠互利也有利于实现陶艺教学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关注教学主体,创新教学形式

陶艺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积极性。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不会手把手地交给学生每一个细节,而是会在给予创作大方向的前提之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创作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自行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作兴趣,是陶艺教学的重点。陶艺作品的创作集合了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体验,为了便于学生对作品产生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每次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同时,在进行教学指导时,为了保证陶艺创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仅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即可。

(三)专业学习与市场接轨,增强实践性

陶艺产品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当前,普通高校在开展陶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将教学改革实时落地,了解人们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走进相关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规模、产品需求类别、消费者心理等,通过收集的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良,使教学的方向与时代接轨,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或定期开展作品展览活动,通过实践平台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培养潜在人才提供机会与渠道。

(四)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媒介,进行资源整合

有些高校拥有一些特色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无不体现着高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地方文化资源的加入,势必会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而将这种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进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仅对地方本土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比如推动当地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高校陶艺课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对于课程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来说,则会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有效认识地方文化,有助于培养自身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陶艺作品本身而言,与地方文化融合,会创造出更多具有特殊意境的陶艺作品,这也为今后陶艺作品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四、结束

总的来说,唯有从艺术性与实用性两方面入手对陶艺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才能确保陶艺教学工作改革的成效。要让学生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既能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又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进而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陶艺课程作为公选课进行开设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

作者:李齐 单位:湘南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篇3

一.目前高校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陶瓷艺术价值观的培养

中国自古以来陶瓷艺术就有着漫长的历史文化,陶瓷也就规划到了工艺美术这一范畴,由于其特殊的材质而更显具有独特的艺术设计条件。以前主要在陶瓷产地附近的高校会开设许多陶瓷艺术专业和与陶瓷相关的一些课程。但随着国家重视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陶艺课,由于陶瓷专业制作的整个流程相对比较复杂,专业性的要求很强,并且不但要求掌握手工泥塑、盘泥条和拉坯成型等课程要求之外,同时,还需要配置配釉料颜色、懂得运用施釉方法,最后,掌握窑炉烧制的步骤等等,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多。普通高等院校陶瓷艺术教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中的内容也是很广,古代留存下来的许多陶艺杰作都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教育息息相关,历代的每一件珍贵杰作,都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当时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和发展改变。其实,陶瓷艺术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必然与政治、哲学、艺术、社会背景、伦理、文学、诗歌、历史等学科都有相关的关系,假若我们没有丰富的文化修养作为的支撑,所制作出来的题材艺术品只是单单的表面效果,而会缺乏其实质的精神内涵和个性的创造。普通高等院校陶艺课程的开设,学生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而且要有很好的实践积累。大多数的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如果仅有美术的基础是不够的,很容易对陶瓷的认识是局限的,更不要说是陶艺生产的所有流程了。很多高校对于陶艺的文化理论课程也是很少开设的,这样一来,造成学生对于陶瓷的概念就更加不够清晰了,在实际的陶艺实践过程当中,常常会是一知半解的认识。目前,发现有些院校为了快速追求作品效果,只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从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陶艺理论教学和内在的文化精神指导,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陶艺教育当中面对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陶艺作品制作完成后,通常要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的价值,这样一来,使得陶艺作品便有了艺术价值和实质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商品的属性了。如今,我国已经开始对陶瓷行业做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保护,但同时,会产生一些陶瓷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谋求利益,常常制作出一些内涵层次不高又不实用的陶瓷作品,这样一来,陶瓷发展前景很是令人担忧。假若陶瓷专家和陶艺老师都不能够以身示范,不能给予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那样学生在陶艺过程里面就会更趋向于商业化利益和政治色彩偏向严重,这样一来,可能最终会失掉了陶瓷艺术的本身与精神灵魂。

(二)教师教学模式较单一

教师的上课模式一般就是示范操作,学生课堂实践制作,到了最后是点评陶艺作品的常规模式,这样一来,可以看出在陶艺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要根据陶瓷专业的特点,进行陶艺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进行改革,要教育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陶瓷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的大部分陶艺教学当中,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很多教师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都很少注重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并且让同学们大量地临摹以往的陶艺作品,很多都是历届陶艺室里、图书馆和网上找来的陶艺作品临摹,这样,虽然看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问题也是比较突出,一味地在追求临摹学习,同时,也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学生们也是常常临摹其作品的表面,领悟不到作品的表达思想和艺术创造价值。在老师的教学当中,经常会以自己为中心,强调自己的思想给学生,而在教学里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学生学习产生单一性和接受知识的片面性,我们教师不应该去拘束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而是更多地充分尊重同学们的创新价值,老师理应学会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又科学的引导与帮助,使得学生在艺术学习当中学会自由地发挥和创造。

二.高校陶艺课程改革措施

(一)培养正确的陶瓷艺术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自古以来都是世界的发展中心,我们现代人有着历史的使命让陶艺教育回归民族化与现代化。古代陶瓷艺术精髓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为中国最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创造出了世界上辉煌的艺术成就。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作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我们在陶艺的教育里面,首先要让学生深入学习传统陶艺文化的精髓,同时要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并很好的发扬光大。通常陶艺作品都具有实用功能与观赏性,我们指导学生创作陶艺作品的时候,理应追求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两者最佳效果,找到两者的统一点,最终让陶瓷器具进入市场里面,可以把市场作为方向,这样才可以创造出符合当现代人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的陶瓷日用品。如今,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普通高等院校陶瓷艺术教育也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进入改革期,摒弃糟粕的固化的单一传统模式,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握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这才是我们当前大学陶艺教育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作为一名专业的陶艺教育角色,身上理应承担着的把陶瓷艺术这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传承、发扬下去。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陶艺创新思维。如今,在陶艺教育里面,欧美很多国家都领先于我国,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理念。在高校开展陶艺教育的同时,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而有所调整学习方式,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相对于艺术生的教育来说,学生们的造型功底都比较好,我们应该在陶艺课程里面着重于教导理论、审美情操的培养,我们还要努力去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独立看法和创新思维;但在非艺术类的学生来说,陶艺很多只是其兴趣爱好,对于这类学生更应注重兴趣的培养,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在陶艺的学习里面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提升艺术审美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陶瓷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高校在开展陶瓷艺术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开设多一些文学教育与艺术这方面的相关课程,重视学习陶艺的中外陶艺发展史,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陶艺制作之前,就已经对陶艺艺术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更好的创作陶艺作品,提前打下良好的艺术理论知识。今天高等院校陶艺教育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把陶瓷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里面,给大众展现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应该把陶艺教育当成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积极构建良好的陶艺教学方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区别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陶艺教学方式,最后使得陶艺作品不只是具有艺术美,同时还具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内涵。

(二)融入先进的陶艺教学模式

普通高等院校以往陶艺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枯燥,大部分教师教授学生的知识也大多数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就大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保证,这样一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于我们高校陶艺课程以后的发展。因此,修正落后的教学方法、融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了。我们可以从探讨交流式的教学开始,师生之间可以在课堂上对相关的陶艺技能知识内容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单单老师在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此,学生便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课堂知识。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探讨式教学里面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制作陶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国内的有些地方的高等院校由于地理偏远的位置因素,很大地限制了陶艺教学条件的改善。陶艺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陶瓷艺术具有自身的材质特性。在教学课堂上不仅仅是需要各种陶艺专业设施和场地,同时对制作陶瓷的陶泥、颜色釉料和烧窑技术等也有非常严格的专业要求,这些硬件的专业条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高校陶艺教学专业性的有效开展了。所以,不同区域的高校陶艺专业的教学也会因自身条件的差异,而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教学环境的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在陶艺教学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增加陶艺教学资金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从而达到进一步改进教学条件,为学生建立一个高质量保证的教学环境。陶艺教学一直都是一门比较复杂又特殊的专业,几乎可以说是集雕塑、造型艺术、视觉传达、实用产品造型等集于一身的材料专业,所以,我们是不能采用传统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来传授陶艺知识内容,陶艺教学应当根据陶泥材质的特殊性去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可以指导学生去积极参与社会的陶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陶艺课堂上所学到的制作技能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这样一来,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从而检验到所学的技能知识。因此,我国高校在开办陶艺专业教学时,同时应该积极和外面的陶瓷公司、陶艺工作室等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这样,学生们通过参加实践制作,直接可以在工厂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也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创业,可以开办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到社会开展自己的个人实践,同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通过这些来提高学生的陶艺技能和个人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普通高校会有效地建立起产、学、研相互联系的陶艺学习教学模式。

(三)融入现代多媒体模式到陶艺教学中来

在现代陶艺教学当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陶瓷艺术教学里面的有着广泛的用途,陶艺教学和多媒体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套路,努力去试用新的教学模式融合多媒体技术,对陶艺教学当中开放更多的学科窗口,提升同学们学习陶瓷艺术的全面兴趣。经过现代多媒体融入陶艺教学改革,学生们容易提前学习到整套知识,然后再进行动手陶艺造型实践操作,达到充分展现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效果,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陶艺制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陶艺专业技能。如今,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逐渐开展陶瓷艺术的教育课程了,也已经初见效果。同时,有一部分高校的陶艺课程教学模式依然有一些基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普通高校的陶瓷艺术课程可以进行分阶段性与周期性的方式来教学,我们可以把陶艺教学的课程规划从基础课深入到专业的陶艺课模式,发展到循序渐进的进步方向,上下衔接有效的过程。如今发现有些学校对于陶瓷专业的课程课时安排还是相对较少的,显然是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理论知识也会变得薄弱,从而在有限的时间教学当中是无法将陶瓷知识更多的传授给学生的,容易影响到整个陶艺教学的效果,如此一来,很难达到的有限的教学效果。对于目前这种状况的,我们需要通过重新修订陶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调整陶艺教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传统的陶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教学当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操作课时,因此,我们需将授课与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进行更有效的规范比例,把实践操作的课程比例调高,同时在陶艺操作的教学当中加入多媒体的教学,配合教师的课堂示范讲解,清楚的让学生知道课程目标与要求,扎扎实实的去努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营造一个高要求高标准的陶艺教学平台,从而达到学生在陶艺课堂里面更加直观的和更有目的性的进行陶艺实践学习,同时适当地加入陶瓷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断的去鼓励学生学习广泛艺术史的知识,并且更多地去参加陶艺展览的实践比赛,不断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目的。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初见成效的,它在不断地推动着陶艺教学的进步,把以往旧的简单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切合实际的实用教学模式的变化,以达到在陶艺教学方式上也有了方向性的转变,大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科研的积极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综合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庆.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分析[J].艺术评鉴,2017(06):79-80.

[2]靳洪莲.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6(07):251.

[3]尹珲.现代高校陶艺教学的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6.

[4]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28.

[5]李净仪.探析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276-277.

作者:黄宇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