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船舶工业市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船舶工业市场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船舶工业市场分析

篇(1)

此次展会为期四天,由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举办。本次展会吸引了韩国、日本、挪威、德国、丹麦、荷兰等6个国家展团和17个国家(地区)的近百家企业参展,国内外参展企业达400多家,展览面积2.3万平方米,专业观众预计2万人。展会期间,还举办海洋与船舶科学技术、国际海洋工程、国际航运、北方机务四大主题论坛。

《广东造船》杂志作为特邀媒体之一,全程参与了展会。期间,积极参与各种论坛、拜访客户、为新客户派送新一期的杂志,共同探索船舶行业的出路。

在当前的航运市场运力与船舶市场产能“双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的背景和环境下,求“新”重“变”是行业发展得以逆转的关键。此次海事展的举办,表明了造船行业共克时艰的精神,有着逆势而上的决心。展会期间,船舶业的“老大”们纷纷在各种论坛中现身,为行业指引迷津,给同行解疑答惑,更有业内权威专家及学科领军人物作专题报告。

船舶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特点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顾问 王锦连 今年1~9月份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详见本期市场分析)的整体特点主要有五个:①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划;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市低迷、船价下跌,为了应对危机,国内船企开始转型升级,通过加强科技研究,建造了超过100种的节能环保船型,为节能减排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船舶产品、产业、产能的结构调整正在加快;④船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新接造船订单越来越集中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提升;⑤船舶配套的本土化程度正逐步提高,不过在高技术船舶方面,本土化配套率还比较低。

《船舶行业规范》名单的公布对船企有什么影响?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调研员 陈颖涛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是我国政府对行业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尝试。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对船舶行业的考量标准不仅仅在生产技术层面,另外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安全环保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从而达到一个引导船舶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规范条件能够为社会资源向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倾斜以及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依据。没有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黑名单”。

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船舶行业面临的新机遇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方书甲 海洋强国的衡量标准主要有海洋外交能力、海洋军事实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实力等。目前,船舶行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职能正在转变。以前,我国船舶工业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海洋运输业,但是现在应该在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海洋强国最大的支撑是海洋经济,船舶工业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桥梁,而上述领域都应该成为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的方向。因此,我提出“共线分能、邻线开发”建议,这样不仅投资少、回报快,还能解决船舶工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打造深潜器应用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芑南 我国要想在深海资源开发中占据优势,必须打造深潜器的应用体系。作为海底资源勘探、海洋科学研究的深海作业型载入深潜器,其基本要素必须在水面、下潜、复杂地形上巡航、海底作业、上浮等各种工况下都能实现,“蛟龙”号的研制就是以此为切入点。

作为我国最先进的载入深潜器,“蛟龙”号最大工作深度超过7000米,具备良好的运动控制性能、先进的作业能力、距离最远的水声通信技术、容量最大能源以及冗余度最高的应急安全保障措施。近两年,“蛟龙”号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我国合同矿区工进行了4个航段、31次下潜。

要开采海洋资源,首先需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取得勘探合同并开展工作,目前我国已经获得4份合同。2011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向巴布亚新几内亚颁发了第一份采矿许可证,意味着当前已经进入了深海资源开发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求深海装备。

我国亟须打造深潜器应用体系,构建以水面支持母船为基地,实现载人深潜器与无人深潜器之间相互支持和协同作业,形成7000米以浅和4500米以浅两个综合体系的业务运行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以3000米以浅的移动式深海空间站为水下基地的深海载人深潜器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水下基地综合体系的组合优势。

未来海事业发展前景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守国 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行业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航运业、造船业同处在周期的低谷,相关企业面临很大的生产经营压力。经过市场的洗礼,必然会有企业被淘汰,也有企业找到出路,并继续发展。市场有低谷必然会迎来复苏,而航运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航运企业应该在市场变化中寻找出路。对于航运业以及航运企业而言都应该反思,过往在市场火爆的时候自己做了什么,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要看到今后市场的变化趋势,在技术革命时代,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准确预判市场。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顾问 王锦连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以及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这将使船舶工业的全面复苏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从2008年开始,船舶工业的低谷已经持续了6年多的时间,大的波动应该不会再有,但是受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船舶工业要走出低谷至少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关键还要取决于新造市场价格能否回归合理水平。

中国拆船协会会长 谢德华 拆船业的周期与航运业和造船业不太一样,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航运和造船是打击,但对拆船确实是机遇。不过我们也看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看,上游企业日子不好过,拆船业的情况也不理想。

2012年开始,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也遇到较大的困难,钢铁机械制造业的用钢量较少,拆船业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之后由于废钢价格下降,拆船业可以说是在旺季时遇到了亏损严重的问题。废钢积压问题比较严重,虽然此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拆解老旧船舶的政策,但是总体来说,未来几年拆船业还将处在“洗牌”过程。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方书甲 从宏观经济来看,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即通过智能化制造,回复部分制造业,这与德国此前提出的“工业4.0”异曲同工。如此一来,欧美各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加工成本减少,效率提升,解决了中低层劳动力问题,这将影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制造业的格局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的造船业。

但从航运业来看,海运运输业虽然总量没有下降,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调整,要指望航运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复苏,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不匹配的,而航运业没有复苏,造船业也不可能有大起色。

目前,我国造船业经受着双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大量过剩的产能需要长时间消化;而另一方面,上游航运业的需求仍在减少。因此,造船业必须转型,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若想等着市场复苏救命,造船业只会越来越穷。我国造船业既要追赶也要创新,不能只扩大再生产,还要做精做强,要在技术创新上舍得下功夫,努力提升经济效益。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调研员 陈颖涛 航运业肯定不会消失,仍旧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造船业、拆船业也不会消失。虽然航运业不景气,但是航运企业的现状也要区别对待。比如马士基航运集团今年上半年的航运业务经营情况就非常好,但反观我国的一些航运企业,却步履维艰、负债累累。

包括航运市场、造船市场在内,虚拟经济、炒作投机等因素的参与,使得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目前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都不能完全反应航运市场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对市场抱有幻想,应对市场的唯一方法就是“变”,对船型、船舶性能的创新、升级才是行业谋求长远的根本点。

这次大连海事展,“老大”们的发言,特别是陈颖涛对于《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说明,就像是给众多企业打了一支“定心针”。市场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存在,无所谓白名单、黑名单之说,目前出台的第一批名单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再行业内通行无阻,工信部也说了,他们会对名单内的企业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对出现重大事故、不在符合规范条件现相关规定的企业,工信部将对其取消资格。

篇(2)

近年来,日本航运企业为适应不同国家对碳排放、节能和环保方面的标准,要求甚至出资协助造船企业在相关方面加强技术研发,以提高船舶产品的相关标准。2009年,日本国土交通省还资助了民间船企15个减排领域的科研项目。日本金融机构和财团在审批贷款时,对于技术研发项目也较为宽松。

有专家提醒,日本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在发动机等船用配套技术领域的长期经营,已成为其在未来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宝贵资本。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宋晓军分析,造船业的国际标准名义上系国际组织,但实际上多掌握在欧洲老牌造船强国手中。这些国家尽管造船业严重萎缩,但仍在利用制订标准的优势主导世界市场。例如,船用柴油机领域的主要核心技术目前为芬兰的瓦锡兰公司和德国MAN公司所掌握。中国和韩国虽在造船市场份额较大,但船用柴油机或直接进口,或由国内厂商向上述企业购买专利技术许可生产。

与此同时,“低碳”、“环保”等概念也已成为个别老牌造船强国应对新兴国家挑战的工具。国际海事组织和一些欧洲航运大国不断对民用船舶排放和环保等方面的新标准,这实际上有其利益背景。只要这些国家仍旧拥有相关方面技术优势,就可以不断升级排放和环保等方面“门槛”,提高后起国家赶超核心技术的难度,加强技术封锁的效果。

在这一问题上,日本造船业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基本上能够与欧洲老牌强国站在相近起跑线上。此外,日本着力发展船舶行业低碳和环保技术,一方面源于其一贯重视技术研发的“惯性”,另一方面也是为应对不断加码的“环保门槛”做好准备。这些都是确保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砝码”。

篇(3)

广东游艇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于1976年的东莞市玻璃钢船厂是国内较早生产FRP游艇的国有企业,建厂以来已生产了各种规格的摩托艇、高速客船和高级游艇,特别是1994-1995年为法国CATANA游艇公司建造了4艘11.6m的双体风帆机动游艇,这在当时广东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1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外资企业--深圳江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蛇口工业区建成投产,1982年4月生产出第一艘6.76m长的豪华型游艇“吉普赛岛人” 号销往美国。此后,以“吉普赛岛”(ISLANA GYPSY) 为商标的系列豪华游艇跻身于世界名牌游艇之列中。

1992年到大陆投资建厂的台商独资深圳大庆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它创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FRP游艇厂,约有80名工人,建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质量豪华游艇,其主要市场是美国,其次是北欧等国。

广州高华游艇制造有限公司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游艇公司之一,并且拥有自已的设计能力,设计生产了从11m到15.2m多种型号的玻璃钢游艇。

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是由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香港财利船厂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造船企业。主要建造玻璃钢豪华游艇、铝合金质高速船、钢质拖轮、油台补给船、多用途工程船舶。 1997年4月,显利造船公司在珠海市斗门区注册成立,2000年9月,国内第一艘世界级私人豪华游艇在显利公司成功建成下水并出口美国后,2004年1月又建成52米高级豪华游艇(SEASHAWII),被美国权威游艇杂志评为世界级私人豪华游艇50强之内。 2006年9月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百家知名侨资企业” 。

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游艇制造企业之一,除了生产公务商用艇之外,2005年又在珠海平沙游艇工业园设立游艇制造基地,主要生产符合美国市场需求的动力艇产品系列16.2m、18.9m和22.9m,至今已有数艘进入美国市场。太阳鸟游艇采用美国Brain Holland的设计、美国专家的技术监督和新西兰High Modulus支持,是国内可以熟练掌握树脂灌注和真空导流技术的厂家之一。

佛山市宝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它是一家集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船艇生产企业。佛山宝达公司的前身重庆宝达公司在开发高性能船舶方面成绩卓越,目前除生产玻璃钢客船、高速船、船和公安海事巡逻艇之外,还大量涉足12.2-16.8m大型豪华游艇开发和生产。不仅承担OEM项目的制造,还推出了其自有品牌Polymarine。目前已在国内销售了若干艘Polymarine品牌15.2m游艇。

在我国新崛起的游艇企业中,有佛山宝达、珠海江龙、深圳海斯比等就是成功的案例。在中国内地十多个成功的台资企业中,有珠海显利、杰腾、先歌、深圳大庆等企业,海外市场成绩不菲,几乎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海外。中国游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三大区域,集中度最高是珠三角地,其中珠海平沙游艇工业区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游艇产业基地,目前已聚集游艇制造和配套企业24家,主要企业有宾士域游艇、杰腾游艇、铎洋游艇、三洋造船、先歌游艇、ZF宏昌船舶推进系统、南国游艇俱乐部(在建)等,2008年共生产游艇900多艘,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08年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杰腾造船有限公司、珠海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佛山市宝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珠海市琛龙船厂有限公司在中国船艇制造企业销售前10位企业中,排在前6名,其销售额占前10位游艇企业销售总额的73.51%;《2010年我国船艇出口省(市) 排名》广东位居第一,出口金额占比为25.65%。由此可见,经过30多年的稳步发展,技术的积累、队伍的形成、市场的拓展,广东游艇产业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

二、中国游艇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中国游艇产业逐渐从纯出口型转向国内市场,并通过网罗国际游艇人才和技术,凭借船艇制造优势逐步跨入世界游艇产销大国行列。中国造船业在2010年成功突破了产量65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在中国船艇中,同样以玻璃钢为建造材料的全封闭抛落式救生艇赢得了超过全球60%的市场份额,为中国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游艇产业发展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游艇经济开始萌芽;超过5000美元,部分具备购买游艇能力的人开始买游艇。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2009年的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根据《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达到9855美元,人均财富的增长为游艇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全球发达国家已达到平均每171人拥有1艘游艇,挪威、芬兰则高达6-7人拥有1艘。从中外人均消费水平来看,我国游艇产业可以说是还处在起跑线上,发展空间巨大。广东南濒南海,与港澳相通,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拥有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占全国14%;有大陆海岸线4000公里,占全国19%,居首位。从气候条件上看,南方基本没有寒冬,一年四季均可出海,这是山东、江浙无法比拟的。这些对开展游艇业都是极大利好。从消费结构来看,能够购买私人游艇的人士个人资产通常在1千万元以上,珠三角富豪排全国首位,再加上部分进入珠三角的港澳富豪,广东能够消费得起游艇的人群规模超过10万人,居全国之首。粤港澳一水相连,协力发展游艇经济底蕴深厚,未来定会领跑全国。

三、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位居首位

由我国游艇专家杨新发主编的《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合报告2011》认为,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五项指标排名全部位于前三位,其中游艇工业位居首位,经济条件、政府管理和自然环境排名第二,游艇服务相对较弱,排名第三(见表1)。

从竞争力指数分析结果,广东游艇工业竞争力有明显优势,得益于在游艇制造和出口优势;游艇服务广东不及上海,是广东游艇俱乐部没有上海密集,游艇展数量虽然多,但展会规模不及上海;滨水景区和气候条件广东比浙江稍好,但广东的岛屿数量、分布不及浙江;经济条件广东稍逊于上海,但广东各地区经济条件发展不平衡;政府管理竞争力各省市的差距不大,说明了政府对游艇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分析,从中可以探求广东进一步提升游艇产业竞争力的创新之路。

四、创新驱动广东游艇产业发展对策

1.要以科学规划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游艇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提升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必须从游艇工业(游艇制造、游艇产业园区、游艇出口、游艇配套供应和科研创新能力)、游艇服务(游艇俱乐部、游艇展、游艇驾驶培训、游艇行业协会)、自然条件(水域岸线、海域面积、海岛、气候特征、滨水景区)、经济条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能力、旅游经济)、政府管理(政府产业定位、景观水系规划、相关政策。法规配套) 等5个方面着手。要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以政府积极推动为引擎,坚持区域间联动,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培育大产业。

2.要加强游艇业界与世界游艇业界的交流互动

随着中国游艇市场的发展,该产业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 广东游艇业界要加强与世界游艇业界的交流互动,技术交流、人员互访、乃至原料研发,工艺推陈出新都可能在我国境内上演,不排除超级游艇向中国大陆靠近的速度,特别是广东有可能成为继地中海区域以及北美区域以外的最大的游艇市场。

3.要成为我国游艇经济先导区

游艇是一种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在正常年份,其销售额已接近海运商船的销售总额。同时,游艇产业是一个产业集群,游艇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游艇的生产将带动广东新型材料、涂料、电子仪器、仪表、动力、推进系统等几十个配套工业的发展;而它的消费,也将带动游艇码头、游艇修、燃料加注、水上娱乐及宾馆餐饮等一大批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到2015年,广东省游艇产业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产业规模和出口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游艇娱乐和配套服务赶超国内先进省份,树立游艇产业全国领先的典范。将完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游艇制造基地建设和游艇休闲港的建设,以游艇制造和游艇娱乐为中心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中国南方最具规模的游艇产业集群,打造最具魅力海上游艇观光休闲基地;游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艇用设备国产化水平明显提高,自主产品研制取得突破,游艇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广东省游艇产业整体实力和规模进一步提高,游艇产值达到全国份额的3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游艇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更趋合理,广东真正成为我国游艇经济先导区。

4.要借鉴台湾成功走向国际游艇市场的创新经验

台湾游艇业发展,现已朝向大型化、精致化的高级游艇为主,在国际游艇市场上,直接与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际知名的大型游艇厂形成竞争态势,未来如何提升技术能力、生产效益与品牌价值,以提高整体台湾游艇的市场地位,强化品牌力量,并且发展高值化量产型游艇,在M型市场的两端提升市场占有率,是游艇业者们的未来努力的方向。据台湾中国造船暨轮机工程师学会邱逢琛理事长、黄正利顾问《台湾游艇产业技术发展现况》一文介绍,台湾游艇产业发展至今已超过40年,向国际游艇市场密切结合互动良好,近年在国际市场评价逐渐提高,广受国际买主好评。目前约有30家游艇厂持续经营,建立起台湾游艇产业聚落,也具备完整的上下游技术、人力及产业链的连结。台湾游艇业界、学界及船舶中心,近年持续投资游艇研发提升品质,强化节能与绿能,以技术特色的加值,带领台湾游艇建立更精进的优质产业,积极建立台湾游艇优良的品牌形象。台湾重视游艇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船型发展技术、内装施工技术、结构轻量化及低振噪技术和表面精质度技术等四个方面。台湾船型发展技术:主要是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之游艇船型,开发各种速度域的主要船型。从早期的基准型游艇开发,进而推展舒适型的豪华游艇,而后发展高价值的特殊船型。在船型开发中,藉重各种计算分析用之开发工具。近年来台湾的客制化、大型化及精致化巨型游艇,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不但整合专业设计及制造,也结合高科技产品之应用。内装施工技术:指游艇具模组化成舱间的整体完成图和厂家导入具模组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在设计概念上积层板叠序,调整加强材布置与寸法叠序;分析概念上,全船结构应力分析。低振噪技术:主要是主机螺桨选用,房间布置安排,吸隔音材运用。表面精质度技术,主要是改质树脂改善表面螺纹现象。进入21世纪,台湾游艇产业已成为高价值产品,2009年出口165艘游艇的平均单价达126万美元,其技术含量比以往更为精进。台湾游艇界非常重视技术提升和人才培育,把技术和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研究》,2008

2.邱逢琛 黄正利,《台湾游艇产业技术发展现况》,2010

3.朱珉虎,游艇发展简史,中外船舶科技,2010(第1-2期)

篇(4)

中图分类号:F7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98-02

1韦-温模型简介

“韦-温模型”(如图表1所示)主要是围绕着产业用品购买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尽量多地考察环境、组织、采购核心及购买人员个人因素等四类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BtoB营销领域,韦-温模型相对于希斯模型来说,其应用价值更大!这主要表现在:(1)该模型弥补了希斯模型的缺陷,既分析了心理因素,又全面分析了环境、组织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于组织购买行为的影响,因此更为全面;自从该模型出现以来,才真正引起了人们对产业用品购买行为的高度重视与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对产业用品购买行为的研究体系。(2)企业采购特别是大型采购,确实应该组成一个购买决策核心,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降低决策风险,这在我国的营销实践中也有过沉重的教训;(3)企业在进行促销决策特别是国际推广促销决策时。应重视对购买企业内购买核心的结构和成员的研究,以使决策和策略更有针对性。

2船用柴油机行业大客户购买行为分析

依据韦-温模型,我们在分析客户购买行为时要分析其环境、组织、购买中心及个人四大影响因素,对于组织因素和购买中心影响因素时,由于各个船用柴油机企业的组织机制设置不同,所以分析两大影响因素时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来分析。(1)组织的购买行为要以组织的目标为动机并加以指导,同时受其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限制。(2)在分析购买中心时,由于购买中心是成员内部的一个小团体,一般由七类角色构成: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批准者、使用者、购买者和把关者。人们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行工作的,因此购买中心成员的行为反映他人的影响和购买任务的效果、组织结构及技术的作用。这一相互作用导致了每个顾客群体中独特的购买行为。因此,希望影响组织购买过程的营销战略家必须明确并理解存在于每个组织中的四组组织变量-任务、结构、技术和成员的影响。

针对于船用柴油机这个特定的行业而言,我们可以把环境和个人影响因素统一分为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其中宏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国家行业政策、船舶行业周期、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航运业的景气程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技术等等;微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价格、质量、交货及时性、品牌、售后服务、船东(特别是船厂、船东和船用柴油机厂三者的关系)以及船用柴油机厂的背景和其领导的个人社会关系等等。下面就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一下,以期望能够对于我国船用柴油机厂在销售决策中有所帮助。

2.1宏观分析

(1)国家行业政策。

数据表明世界船用主机的制造中心随着造船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船用柴油机的中国时代”将要来临了。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政策》的规定,2010年前,行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上海、大连、宜昌地区现有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企业的发展。除此以外,国家不再支持新建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项目。到2010年,国产船用设备的装船率要达到80%以上(目前约50%)。

根据以上国家宏观政策分析,船用主机产业是关系到国际发展战略的产业,其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国家有意在中国地理位置比较集中,船舶产业和船舶配套产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

(2)船舶行业和船用柴油机行业的景气周期。

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识别行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指标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我国船用柴油机制造行业目前的景气阶段正处于世界航运业、造船业和船用柴油机机制造行业的成长期。

(3)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业的景气程度。

自从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海运景气度走高,国际贸易和航运市场带动造船业火爆。造船业的发展带动了上游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行业的景气。预计在未来5-10年内,国内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较大的市场缺口给国内柴油机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也就间接的为船用主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的景气带动了需求,特别是对于贸易和造船业的需求,间接的也就带动了船用主机的发展需求。

(5)技术。

国际柴油机行业数十年来一直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即由极少数几家柴油机设计专利公司推出新型产品,再由柴油机生产企业接手为某家船东指定的制造商所造船舶加以配套。从近几年的世界航运界的柴油机订单来看,世界船用柴油机技术正向智能化、大功率、低排放等趋势发展。

针对我国在技术上引进国外生产技术专利和进口国外机器维修成本高昂的状况,国家逐渐认识到不发展国内自身的柴油机就意味着让国外厂商卡住了国内造船工业的脖子,受制于人。基于此,中国政府提出“国机国造”的政策,要求我国的船厂必须优先使用国内柴油机作为动力,这就为中国船用柴油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微观分析

(1)价格。

价格是所有商品的价值反映形式,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质量的高低。船用主机作为船舶的“心脏”,其价格是作为船舶成本的一部分来计算的,因此船用主机的价格因素是影响销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船用主机的价格具有攀高趋势,原因在于其核心部件曲轴的价格在大幅度的上涨。

(2)品牌和质量。

目前,国内船用主机制造商基本是通过专利许可方式进行生产。目前世界上主要由四大船用主机品牌:芬兰的Wartsila瓦锡兰、德国的MANB&W、法国的S.E.M.T.Piestick中速机以及日本的DAIHATSU中速机。沪东重机、大连船机和宜昌船机都购买了德国MAN公司的专利许可,根据国家船用主机发展政策,国内不会有新进入的竞争对手。与进口船用柴油机相比,国产柴油机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基本相同,但国产柴油机可省去关税和运费,技术服务方面更为便利,因此具有比国外产品更大的竞争优势。

(3)交货及时性。

交货及时性,作为购买方购买产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交货的及时与否关系到产品的调试、使用,直接影响到了厂家的利润空间。因此,卖方的交货及时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一是改进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延迟交货,而是在运输过程中,提高物流效率。另外还要买卖双方及时沟通,信息的沟通和反馈的及时性也影响着交货的及时性。

(4)售后服务。

随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船用柴油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单纯依靠产品策略来保持竞争优势是比较困难的,虽然规模经济可以导致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难以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组织购买者个性化的要求和定制化的生产使得规模经济效益减弱,同时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生产方法的改进周期也缩短了,经验曲线的作用逐渐减弱。这时候,服务作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一种有效手段登上了企业竞争的舞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售后服务必须与其营销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出团队的作用,切实做好售后服务,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把品牌打出去。

(5)船东(特别是船厂、船东和船用柴油机厂三者的关系)。

在考察客户即船厂的购买行为时,一定要考虑船厂的客户即船东的购买行为及要求。有时候,船厂的订单要求本身就是按照船东的订单要求而来的,因此需要考察船东对于船用柴油机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及交货及时性等购买要求。

(6)船用柴油机厂的背景。

在我国目前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较大的三家企业:沪东重机,大连船用柴油机厂以及宜昌船用柴油机厂中,沪东重机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而其余两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因此他们的产品也大多销往所属的工业集团下属造船单位。因此,我们在考察船用柴油机厂购买实力时一定要深刻结合其背景。

(7)船厂领导的社会关系。

归根结底,所有的组织购买行为还是要归结到个人“行为”。只有把这个“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个人或成员,才能分析和确定购买条件、决策和行动。“个人”处在购买过程的“核心”位置,在受正式组织限制的购买中心范围内行动,而组织也同样处一个更大环境中。营销努力的目标就是特定的“个人”,而非抽象的组织

因此在研究船用主机购买行为的个人因素时,营销人员要注意购买方决策者的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以求寻求其销售突破口。

3结论

根据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韦温模型来进行分析船用柴油机行业大客户的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对于当前正在兴旺发展的船舶配套产业-船用柴油机行业的大客户营销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者相信这种基于研究客户购买行为分析方法对于船用主机厂的市场营销策略一定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在探讨港口人力资源发展时,我们必须了解人力资源的特性。“人力资源”并非“人力”或“人事”。事实上,人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有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械设备;财政资源,如现金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等等,但人还能整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单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可引申为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理想、创造力等特质,以及应用上述特质而有所作为。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和源泉,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正因为如此,维持与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成为秦皇岛港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一、秦皇岛港港口人力资源现状

(1)港口人员构成:目前,秦皇岛港务集团拥有各类人员约两万人。其中,管理人员约四千人,技术人员约三千人,生产作业和生产辅助作业人员约九千人,装卸及农民轮换工约三千人。

(2)人员现状分析:从秦皇岛港务集团当前的人力资源构成状况来看,存在阻碍港口的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一,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例如理货员、皮带粘结工岗位人员偏少。其二,从事生产作业人员配置和使用不合理,也需从新整合,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实现。其三,生产作业人员年年龄老龄化,不利于企业高效率的提升其生产效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秦皇岛港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是港口人力资源必然面临的问题。

这是由港口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和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共同决定的。发展的越迅速,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越明显,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也越明显,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这种矛盾不仅使港口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加,而且也成为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1)企业的人才储备与培训开发能力都有限,单纯通过内部调整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限。就是这有限的内部调整,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迅速实现。(2)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秦皇岛港受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招聘到所需的各类人员。(3)通过外部引进,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还受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

三、秦皇岛港港口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方向

(1)工程管理

1)工程类人才:机电工程、机械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中专或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

2)管理类人才:急缺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熟悉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

(2)港口建设

1)港口建设人才:需要具备相应专业背景和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港口工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机械操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例如,港口工程人才需是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港口、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经验....以上各类人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机械操作人才需要中专或技校毕业生。

2)船舶工业人才:紧缺有船舶工程、机械制造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船舶设计、制造人才;对专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船舶修理人才也有需求。

3)环境保护人才:需要海洋资源、海洋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人才紧俏。

4)工业规划管理人才:急需一批具有工业规划布局、工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很受欢迎,需求集中在相关的机关部室。

(3)外向型经济人才

1)国际贸易人才:急缺高级外贸人才、外贸业务人才、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高级外贸人才需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

2)物流人才:急需熟悉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具有现代物流组织协调、运行策划和市场开拓的高级人才;大量需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同时具备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超级秘书网

篇(6)

首先在探讨港口人力资源发展时,我们必须了解人力资源的特性。 “人力资源”并非“人力”或“人事”。事实上,人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有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械设备;财政资源,如现金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等等,但人还能整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单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可引申为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理想、创造力等特质,以及应用上述特质而有所作为。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和源泉,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正因为如此,维持与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成为秦皇岛港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一、秦皇岛港港口人力资源现状(1)港口人员构成:目前,秦皇岛港务集团拥有各类人员约两万人。其中,管理人员约四千人,技术人员约三千人,生产作业和生产辅助作业人员约九千人,装卸及农民轮换工约三千人。 (2)人员现状分析:从秦皇岛港务集团当前的人力资源构成状况来看,存在阻碍港口的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一,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例如理货员、皮带粘结工岗位人员偏少。其二,从事生产作业人员配置和使用不合理,也需从新整合,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实现。其三,生产作业人员年年龄老龄化,不利于企业高效率的提升其生产效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秦皇岛港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是港口人力资源必然面临的问题。这是由港口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和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共同决定的。发展的越迅速,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越明显,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也越明显,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这种矛盾不仅使港口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加,而且也成为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1)企业的人才储备与培训开发能力都有限,单纯通过内部调整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限。就是这有限的内部调整,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迅速实现。 (2)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秦皇岛港受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招聘到所需的各类人员。 (3)通过外部引进,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还受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

三、秦皇岛港港口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方向

(1)工程管理

1)工程类人才:机电工程、机械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中专或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

2)管理类人才:急缺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熟悉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

(2)港口建设

1)港口建设人才:需要具备相应专业背景和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港口工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机械操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例如,港口工程人才需是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港口、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经验....以上各类人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机械操作人才需要中专或技校毕业生。

2)船舶工业人才:紧缺有船舶工程、机械制造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船舶设计、制造人才;对专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船舶修理人才也有需求。

3)环境保护人才:需要海洋资源、海洋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人才紧俏。

4)工业规划管理人才:急需一批具有工业规划布局、工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很受欢迎,需求集中在相关的机关部室。

(3)外向型经济人才

1)国际贸易人才:急缺高级外贸人才、外贸业务人才、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高级外贸人才需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P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74-02

1 卫星导航定位终端设备行业发展概况

1.1 发展现状

1.1.1 发展历程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终端设备行业起步较早,但只在近些年才真正发展起来,军用和民用市场齐头并进。中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GPS技术。随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一代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建成,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产品已进入我国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测绘、勘探、海上渔业、车辆定位监控等方面。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卫星导航定位终端设备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1.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在21世纪的头1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应用市场规模历经了从弱小到逐步成规模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年均25%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保持了领先于全球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超过50%就算在历经危机的2008年,其增长势头依然,特别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的影响下,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土地测量、资源勘探、工程测量、港口建设、海洋渔业、精密机械控制等各方面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在民用市场包括汽车导航、智能交通、个人位置服务等各细分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就更为显著,2008年整个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应用市场产值仍然保持了5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2009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整体市场规模接近600亿人民币。

1.2 基本特点

(1)专业市场正在成长,国内厂商加速赶超国外厂商。

中国高精度GNSS产品市场已经越来越成长为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尽管在市场形成的初期,国内厂商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影响力上不及在全球市场上久经考验的国外厂商,但是随着国内各厂商十年来不懈努力,国内厂商逐渐成为高精度GNSS产品市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2)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从进口主导格局走向国产替代进口。

GNSS产品又属于技术门槛较高和具有一定成本门槛的行业,国内品牌通过引进学习国外技术和自主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具备自主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中国GNSS行业已经初步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3)行业毛利随着技术进步、成本回落以及规模影响的共同驱动下稳步提升。

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GNSS产品的成本也在逐步下降,加上国产品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国产品牌对行业的GNSS应用起到了重要普及和客户引导的作用,使得GNSS在行业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取得了较大规模的增长。

(4)GNSS产业已经形成专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中国高精度GNSS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国产品牌在GNSS产业价值链上取得重要位置。

国产品牌GNSS将进入新的品牌整合阶段,由现在的少数主流品牌到新的多品牌并存阶段发展到最后少数主流品牌。随着国产品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包括中海达、南方测绘等国产品牌不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并逐渐成为全球高精度GNSS市场的新生力量的代表。

2 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概况

2.1 应用市场规模

2.1.1 产业规模与增长

卫星导航应用分为专业应用和消费应用,专业应用市场主要涉及航空、航海、测绘、GIS采集、精密机械控制、精细农业等领域。2009年全球专业应用市场规模在150~200亿美元之间,占整个卫星导航定位市场1/4强。

中国专业应用市场在2009年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约占整体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1/5强,保持不低于20%的增长趋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GIS应用领域依然保持着40%以上的快速增长。

2.1.2 细分应用结构

在专业应用细分领域,由于该行业在中国发展和成熟度低于全球水平,其结构与全球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在测绘勘探和系统工程领域,两者产值各约为40亿元,所占比率各约为45%左右,而GIS应用领域产值规模较小,处于起步阶段,约为10亿,占比不到10%。

2.2 行业应用市场发展

2.2.1 测绘仪器市场

(1)市场规模与增长。

中国测绘仪器市场的起步要慢于全球市场,但由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加上国家不断加强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国内不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2005年至2009年间,中国测绘仪器市场销售量年均增长率17%,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18%。

(2)产品销售结构。

对与全球来讲,随着GNSS技术的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GNSS产品的销售比重和销售数量也在逐年提升,在销售额上已经占到整体销售的1/3强。从中国测绘仪器市场的产品销售结构来看,其销售变化态势与全球基本一致,随着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GNSS产品销售增长明显高于整体市场的平均水平,也明显快于常规测绘仪器的增长水平。中国测绘仪器市场的产品结构向着有利于GNSS产品方向增长,GNSS产品的销售比重也在逐年提升。

2009年,在测绘领域,高精度GNSS产品销售额比重37%以上,但GNSS产品的销售比重低于同期的全球水平。显然,说明中国高精度GNSS产品在测绘领域空间尚未被挖掘,中国市场与全球应用水平相比,不仅仅有着很大的市场提升空间,而且相对于全行业的应用水平以及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而言,GNSS产品也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3)中国GNSS产品应用市场国内外品牌销售格局。

中国GNSS产品在2005年以前,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产品牌的技术积累、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国产品牌不断蚕食了已有的应用市场,同时在新生的应用市场也迅速掌握先机,在成本降低和技术提升的共同驱动下,国产品牌凭借其综合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掌握了行业市场的价格主动权,进而成为GNSS产品行业应用市场的主导品牌。2004年至2009年五年间,国内外品牌在市场地位上正历经一场翻天覆地改变,在销售数量上,国外品牌从2005年占到中国市场8成,下降到2009年的2成;销售额方面,国外品牌从2005年所占比例的85%,下降到2009年的50%左右。这种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充分说明在中国GNSS产品的市场,国产品牌地位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逐步体现出优势地位。

2.2.2 系统工程

(1)GNSS系统工程应用发展。

GNSS系统工程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变形监控、精密机械控制(港口自动化、工程机械控制、海上施工定位、飞机进近及船舶靠泊)、精细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①GNSS系统工程应用之一:变形监控。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GPS进行变形监测,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的成熟。但在我国,由于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应用水平还远低于国外水平,但我国地质自然灾害频发,国家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变形监控领域将在未来应用将被广泛挖掘。

②GNSS系统工程应用之二:精密机械控制。

精密机械控制主要应用在港口自动化、工程机械控制、海上施工定位、飞机进近及船舶靠泊、精细农业、气象服务等领域,精密机械控制作为人类全面进行体力解放的重要方向,其应用和发展将不可限量。

(2)发展趋势。

成熟的市场化GNSS系统工程产品与符合用户预期的价位是未来市场提速的“发动机”。GNSS系统工程产业化将在产品升级、价格驱动和技术推进三方面为市场带来良性循环,促进中国传统产业进行以GNSS为基础的信息化融合。

预计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中国GNSS系统工程市场规模将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趋势,到2014年,产值有望达到20亿。

2.2.3 海洋水声探测市场

(1)整体概述。

海洋水声探测设备作为水下作业的“眼睛”,代表了人类探索水下世界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水声探测设备的市场流向按照用途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测绘、勘探、工程、航海,分别主要对应海洋测绘业、海洋资源勘探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水声探测设备深入渗透到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中,可应用于多个海洋细分产业,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2)市场规模与发展。

全球水声知名品牌有ODOM、RESON、Semrad、C-Max、Geo-Acoustics、ELAC、ATLAS、SeaBeam等。就全球水声产品而言,主要可划分物理海洋仪器设备、海洋物探仪器设备、海洋测绘仪器设备以及水下工程仪器设备几个产品线。海洋水声探测设备应用领域广泛,下游应用行业的繁荣会促进市场的螺旋式上升。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下游应用领域:测绘应用、勘探应用、工程应用、航海应用、防灾应用。全近年来,全球水声探测市场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势头,从2005年的6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15%左右。中国市场潜在需求极大,但由于价格、技术发展阶段等原因,目前市场规模较小,在全球范围所占比重极小,2004年,中国海洋水声探测市场规模约为1.5亿人民币,2009年超过3个亿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呈现一个稳步增长势头,但与全球市场规模相比,整体规模偏小,而且以进口为主,进口品牌约占了整体市场规模的65%以上。

3 卫星导航定位终端设备市场竞争分析

3.1 高精度GNSS测绘设备市场层次分明,国内企业市场销售量拥有绝对优势

中国目前GNSS产品市场格局可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有着多年经验的成熟外资企业,如天宝、徕卡、拓普康,优质的产品和业内口碑是外资企业维持市场格局的利器,但国内客户对性价比更高一筹的国内企业的青睐将悄然改变这种格局。第二梯队由行业领先的国内品牌,以中海达和南方测绘为主,在行业整体格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梯队有上海华测、合众思壮、苏一光等国内中小品牌,也是市场里面活跃的追随者。在2008年至2009年间,在销售数量方面,以中海达和南方测绘为代表的国产强势品牌,占据了市场接近55%的份额,两大国产品牌各平分秋色;而进口品牌所占数量份额已经不足30%,市场占有率已经牢牢为国产品牌占据。在销售额方面,2008年中国高精度GNSS产品销售规模约为8亿,2009年销售规模将超过9亿。由于进口品牌多年以来累积的国家部委单位客户,其价格较高,从而在销售额上体现出了相当的份量,其销售额市场占比在50%左右,与国产品牌平分秋色。而中海达、南方测绘两家销售额市场占比合计在40%左右,其余的10%左右市场销售额为第三梯队品牌所分割。

3.2 GIS采集器产品边界向消费市场扩展,或取代手持机成为高端个人导航定位终端

专业级GIS采集器在2007年以前,一直为外资品牌天宝、徕卡、拓普康所垄断,2008年,中海达推出国内专业级高精度GIS数据采集器,打破了外资品牌规定国内市场的垄断,同时国内其他一些著名的卫星导航企业也逐步介入高专业级GIS数据采集器领域,开始与外资品牌进行同台竞争。2009年,专业级GIS数据采集器市场规模超过一个亿,国产品牌中海达作为在专业级GIS数据采集器领域与外资品牌同台竞争的企业,占到该专业市场10%以上的市场份额。

3.3 系统工程市场

目前GNSS系统工程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即系统产品、应用软件、系统实施、系统营运。国内厂商中海达作为此领域新兴的参与者,目前跨越了从系统产品、应用软件、系统实施三大链条环节,具备了全面解决方案的实施能力。GNSS系统工程在国外发展了多年,外资企业一直试图用国外市场的经验将中国市场培育起来,但受市场发展阶段的限制,国内市场仍然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的参与将改变这一结构,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主要有徕卡、天宝、中海达等企业。预计2009年所有系统统称应用领域的销售额超过4个亿,在目前以企业为主导参与的变形监控领域,其销售规模约在6000万~7000万之间。

3.4 水声探测设备

水声探测设备市场按产品先分为单波束和多波束等,国内企业的产品均为单波束,多波束产品除少数科研院所研制的设备,基本依靠劳雷、青岛领海、青岛海洋这些商。在2009年超过3个亿的水声探测设备市场中,劳雷、青岛领海、青岛海洋等三大商的国外品牌产品,占到这个市场绝大部分市场。在国内自有品牌方面,中海达凭借进入先机优势、客户基础以及与国外品牌相比的性价比优势,取得了国产水声探测市场(测绘用)的第一国产品牌市场的位置,占到国产品牌水声探测设备销售额的1/3强,海鹰加科紧随其后。

4 发展趋势分析

对比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历程和我国当前的行业状况,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行业的成长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高精度GNSS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长期的上升阶段,而且这种成长趋势才刚刚开始,未来极为可能持续5~10年以上的快速增长,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第一,经济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海洋开发、防灾减灾、环境保护、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内需持续增长;第二,国家信息化的建设,推动GNSS卫星导航改造传统产业的驱动力进一步增强,并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支柱性产业;第三,中国北斗二代的进一步完善,将增强自主导航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应用,并促使国家大型安全系统的快速发展,推动国产卫星导航产业的各行各业的自主化品牌的大发展;第四,国产品牌依托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突破,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替代进口品牌,同时走向国际市场。

基于以上各项因素判断,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高精度GNSS行业将依然保持高速成长的势头,届时会形成一个产值在70~80亿之间的大市场。其中在高精度GNSS测量型产品领域,预计整体市场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会呈现平缓下移式的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可达到35~40亿之间;在GIS数据采集领域,预计整体市场年均增长将在40%以上,市场规模将突破10亿元大关;在系统工程领域,预计整体市场年均增长率在40%左右,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大关;在海洋水声探测领域,预计整体市场平均增长率也将保持30%的增长,市场规模将接近15亿。有望在五年后的2014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35~40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