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民办学校的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13

民办学校的管理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1)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政府独揽办学的局面被打破,民办教学的形式应运而生,且在迅速的发展之下,形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市场。然而民办学校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何放大自身优势,将教师队伍培养与学生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以获得市场认可就成为当前摆在民办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师资管理进行探讨,来探寻师资管理的着眼点与制度保障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民办学校的与时俱进与教学质量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师资管理是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石

教学质量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对于民办学校来讲,其学员更多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积极性高的同时,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为学院择校的依据。当然,学校的优劣同主办者的素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教师还是学员最为看重的因素。

二、民办学校师资管理的着眼点

(一)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主要指的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就年龄结构来讲,民办学校应当以中青年为主体,因为她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且青年教师亦不可或缺,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是学校的未来,通常把握中年教师的人数比例在50%,青年教师在20%;学历结构方面,民办教师的学历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主讲教师,应注重对师生、博士、留学生的吸收,这对于学校声誉与办学质量提高十分有利;职称结构方面,应努力把握初级:中级:高级=3﹕5.5﹕1.5的比例,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学术结构的优化。

(二)形成协作团结的师资群体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应当是协作团结的群体。在民办学校当中,因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的动态情形十分突出,故对教师间团结互动,同心同德,来保持教学的完整性、一致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且有着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民办学校应当通过协作团结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彼此激励的良好校风。

(三)任人唯贤的校长

就当前来看,校长负责制被广泛应用于民办学校当中,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学校发展的工程师、设计师,其作用举足轻重。相关实践表明,相同学校条件的情况下,学校素质存在差异,其办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总之,民办学校的核心是校长,他应当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远见,使得教师们感受到光明的前途,形成学校的内心里和凝聚力,从而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品牌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办学校师资管理需要制度加以保障

(一)坚持聘用制

依靠坚持聘用制,来实现动态的师资管理。民办学校应当在竞争规律与价值规律作用下,结合供求双方选择,来进行教师的配置。民办教师的选择应当进行公开招聘,在初核合格后,有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之后经双方同意,便可签订为期3-5年不等的正式聘用合同,到期后可续聘,且在合同中应对双方权利义务、工作待遇任务及解聘条款作详细规定。

(二)教育目标责任制

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来促进民办教学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现实而远大的目标对于人创新潜力的激发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民办学校应当有一个每年的总目标,以总目标为基点,来对教务、招生、后勤、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的公共目标和分项责任目标加以确定,且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个人,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量应当作出明确规定。

(三)完善的考核机制

民办学校对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其中应注意考核机制的完善,来促进对教师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应当量化教学目标,在某些内容难以量化时,采取无记名问卷的形式来加以考核。在每一学期,由学生来评价讲授质量,而学校则将其同教学检查、统考课成绩来对教师作出综合性的考核,以考核结果为依据,来予以奖励。

可以说,以上制度规章的完善、实施对于民办学校师资管理十分重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创造性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不能单纯依靠这些程序、规章来加以制约,而是应当注重对他们归属感、事业心的培育,来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思想与工作方式,从而依靠他们的觉悟、认识来进行教育。

四、结语

师资管理与学校教学质量关系密切,特别是对民办学校来讲更是如此。新时期,摆在民办学校面前的形势更加严峻,参考上述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开展,从而实现高素质、协作团结师资队伍的建设,来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阎志华.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传统公办高校出现了很大差别,形式独特及要求具体。确切的说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管理要严的多,这正是由于有一部分学生是高考失利,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欠佳,作为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如果按照公办高校的管理方式去管理是很难行通的,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多的给予鼓励与关怀,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才能给高考失利的学生以信赖,让他们从失利中走出来,挺起胸膛,面对现实,做有德之人,做有为之人。同样也要给与自我管控能力欠佳的学生更多关注与关心,恩威并重,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百折不挠的毅力,点石成金,造就真正的英才。对学生管理工作要人才,向学生管理工作要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人文关怀,更多的体现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平台的构建上。

2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建设之初的“立校之本”

在民办高校建设之初,由于资金的短缺和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以及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从银行贷款,承担风险的同时更促使民办教育者下大气,花大功夫发展建设,教师资源不足更要从其他优秀院校请教师来代课,硬件设施不足则加快发展建设,积极购置,给学生更好的条件,学习其他高校的管理之道,学生管理工作者更是跟班陪读,及时解决学生的各项困难,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的导师,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稳住生源。一线的辅导员更是学校里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他们默默的拼搏着,奉献着,耕耘着。

3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民办高校不仅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上上一个台阶,才能向高水平民办大学转型。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生源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管理机构和教学教辅工作人员也丰富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紊而不乱。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要求恪尽职守,服务于学校,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负责学生的评优入党,升学就业,学籍管理等各项事务,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校园稳定,学生步入学习的正轨,保障良好的教学,促使学生成才就业,步入社会,赢得良好地口碑,使民办高校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生源保障。其实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也是对母校的无声宣传,为母校的发展赢得不断建设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动力之源。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学工作起着指挥、组织、协调等作用。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质量的高低。民办高校要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创新教学管理,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广东白云学院作为广东省首批建立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一,办学20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荣获“全国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注重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教务处荣获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12年颁发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广东白云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推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过程,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不但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的前提与基本条件,也是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

一是民办高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民办高校对内涵建设的高要求,教学管理水平和创新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民办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另外,民办高校生源的差异性较大,学生自身对教学需求的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从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需要实行更加灵活的、适应多种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适应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点和出发点。和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相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有利于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据此,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保证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保障。

三是深化民办高校内部教学改革和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民办高校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民办高校在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进行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力度,无疑受制于教学管理创新的程度,民办高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积极探索,注重创新,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和更好地保障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其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都是复杂的,加之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途径和实践效果也是多样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表现形式很多,主要包括专业管理与创新、教学计划管理与创新、教学运行管理与创新和教学评价机制创新等。结合广东白云学院的在教学管理创新方面的实际做法,概括起来,可以考虑从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更新教学管理手段等四个主要方面,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进行探索实践。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克服片面、单一、孤立的管理现象,要从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随着广东白云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年相继成立二级学院后,学校提出了分级教学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行二级、三级教学管理。在教学改革和管理方面,也一直积极探索创新。2009年起,广东白云学院开展了以项目为载体和驱动力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改革为总体目标,学校确立了五大改革重点建设工程。

为了加强对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广东白云学院2011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开展“课堂质量双月”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结合企业管理先进理念,学校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有效地推进了各项教学管理。为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广东白云学院从2012年开始,积极探索,系统构建了学生课外活动平台,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学分,促进学生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提升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教学管理创新意识。

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理念决定了管理效绩,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运作和功能的发挥。对教学管理而言,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则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广东白云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坚持对新上岗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上岗前就能系统学习有关高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具备管理方面的基本素质。同时,每学期均组织教学管理人员交流、研讨和进修等,促使他们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此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事务成倍增加,学校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教学管理人员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关心教学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以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在增强教学管理创新意识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尽量多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辅助教务管理工作。广东白云学院在日常教学管理上,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要不断依据形势的新变化,积极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不利因素,细化各项工作,将创新意识运用于本职工作中,从而实现科学化与高效化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三)创新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与国内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很强的办学自主性,在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广东白云学院探索实施“学生学业学籍预警”机制,对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实现由过去的“事后处理型”转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学校对后进学生或不及格课程累计超10学分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建立了辅导员和学院及时与家长沟通机制,借学生家长形成合力进行帮教,有效推动了后进学生的进步。同时,学校建立了成绩警示制度,每个学期对不及格课程累计超20学分的学生进行警示。多年学籍学历管理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学业学籍预警机制和成绩警示制度作用显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此外,还要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很多工作开展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版的《广东白云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分政策法规篇、专业课程建设篇、实践教学篇、教学运行篇、考务学籍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篇、综合管理篇、教研科研篇等,对规范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更新教学管理手段,积极探索推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

高校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高校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绩、建立现代化教学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等。广东白云学院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一直注重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工作,在教学计划和任务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教室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通过较先进的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于2012年底正式启动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前期调研,形成建设规划和方案,计划在2-3年内打造统一信息门户和信息平台、重新构建教务管理系统等多个管理系统,这必将全方位提升学校教学管理、信息服务、资源共享、决策分析等工作质量和水平,对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自身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加速改革步伐等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兼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是一门深奥的管理学科。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民办高校一定要积极改革和创新,适应民办高校自身不断改革发展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创新,自觉地对本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创新,全力推动民办高校教学等各项改革,为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广东白云学院教务处,讲师,MBA,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俊生. 论高校管理创新. 江苏高教, 2001(4).

[2]冯正刚. 关于创新意识的几个问题.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1).

[3]刘勇. 浅谈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理论界, 2005(2).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4)

“法、术、势”是韩非子为统治者创建的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王者之道”。韩非的理想是:拥有至高权力的统治者,创造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一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巧,从而能够轻松地达到“智虑不用而国治”的效果。韩非的“法、术、势”理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于提升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也不无裨益。

在正德中学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扬弃这一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理论,实现了学校的大局稳定,办学品位、良性运作和积极发展态势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从而勾划出学校有效管理的大轮廓,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档次,积聚发展底蕴奠定了基础。

现将我们的理解和相关做法分述如下。

一、法:依“法”治校

“法”是学校正常启动和运行的操作系统和程序软件。依“法”治校,依据和制订完善的“法”,才能确立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

1.循法则

本地众多的民办学校有两种类型:社会人进入教育领域,老板们往往无从掌握教育的固有特点,习惯于市场经济其他领域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教师办学,理想化色彩很浓,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显得手足无措,学校管理中易处置失当,常常简单地照搬公办学校的既有模式操作。

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部分,同时有着当然的教育特质,这就决定了民办学校在投资人、管理层、教师、学生群体、上级机关及社会诸多方面的关系调适中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民办学校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有机结合。只有探索和遵循教育市场规律,才能实现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

我们正德中学属于教师办学,举办人有着多年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同时对探索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有一些钻研、心得和经历,所以正德中学的初创阶段即高屋建瓴,注重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有机结合,在创办初期即转制为控股制后,实现了各层面的凝聚、学校决策的集中和运作的效率。学校运作平稳,运转流畅,无学校体制因素造成的发展梗阻现象,为县内公认解决了体制内耗的成功范例。

经历了风风雨雨,值得高兴的是,我市大多数民办学校在学校体制、内部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和操作细节诸方面正在进行消极或者积极的调适,逐渐进入教育市场的本我角色。

2.守法纪

由于民办学校大体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尚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政策导向还是以“扶持”为主。有些管理人错误地认为学校是“我的”,消极对待甚或抵制部门管理。更有甚者,有的人置学校生存和发展于不顾,罔顾法律,投机民办教育市场。

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吃下定心丸,不把发展民办教育当作权宜之计,大胆投入,从长计议。况且,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当今先行市场化的其他领域,因违法违规操作而锒铛入狱的屡见不鲜,殷鉴不远,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和管理者不能不警醒。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部署,是民办学校得以合法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学校内部有效管理的根本依据。离开国家法律的保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民办学校便没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学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依法办学,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3.制规章

完善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因校制宜的产物。民办学校大可发挥体制优势,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广泛吸取办学经验,树新理念,讲高品位,因时制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正德中学在管理中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立下规矩,制定切实可行的纪律制度;养成习惯,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全体师生对于学校的常规制度,通过规章流程的教育,能够知道;通过增强制度意识,能够想到;通过身体力行,能够做到。

二、术:以“术”理校

“法”构建出管理的骨架,通过“术”,才能做到有血有肉,使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顺畅、流畅。

1.凝心聚力有“术”

民办学校的股东和普通教师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触动神经的敏感问题。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弱化老板意识,突出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体现相互之间的平等地位。行政管理和职能分工关系使校内人际关系显得自然和谐。以此为基础,我们对全校师生大张旗鼓地进行爱校教育,教育师生在充分享受正德爱的同时爱正德,在分享正德事业成功的同时分担创业的艰辛。

2.创新机制有“术”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正德中学围绕“布置、落实、督查和总结”八字方针,强化、细化、优化、规范化学校管理。创设并调顺符合学校规模和实际情况的“集中统一,条条指导,块块运作,条块联动”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形成各个小系统的自运行机制。不唯资历和来历,不靠股份和高薪留人,坚持推行体现个人基本能力,更注重现时工作实绩的结构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真正调动起广大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3.常务处理有“术”

细节决定成败。管理者处理事务的机变和管理过程中的艺术性至关重要。管理者既要追求现代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也要具备在现实中学会处理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本能。依靠超前的办学思想,我们一鸣惊人;凭借诚信的处事原则和纯熟的处理事务能力,我们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学校内外氛围,赢得了校内师生的一致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

三、势:凭“势”立校

“法、术、势”三位一体,法、术、势思想的最后落脚点,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管理的“势”。失去了“势”,法就是一纸空文,一切管理之术也就无从谈起。

管理需要位势,“势”使管理者能够政令畅通,统领全局。公办学校的管理者代表上级机关执行使命,是当然的权威,能够确保系统的自然秩序和基本运作。而民办学校则不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市场的平等主体,市场人的易于流动和多向选择使管理者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公办学校意义上的“势”消失殆尽。必须重新造“势”,才能稳定系统整体架构,形成运作正常动力。

“势”的造成有赖于学校的体制、运作的机制、学校地位和前景、管理者的道德和人际氛围等诸多因素。股东之间有“势”,主要管理人与管理层之间有“势”,股东和聘用者之间有“势”,顺“势”而为,学校才有核心,运作才有序,管理才有效。

1.有理想导“势”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曾是许多公民办学校管理中稳定队伍的法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一理想化的法宝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迈入民办学校的教师固然看重收入,然而随着民办学校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此消彼长,对未来前途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教师选择中,更多的注重学校现有的市场地位和长远的发展前途。管理者不仅要倡导共同的学校理想,而且要让学校群体认同理想的实现条件和现存努力,进而自觉融入到理想的共同奋斗中去。最吸引教师的是学校的前途,留住人才的关键也是学校的前途。我们正德中学在民办学校中率先建起高品位的平民学校,高起点规划,高规格配置,高标准管理,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让老师看到希望,对学校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就不会为一时之利所动,安心踏实地为学校发展尽心竭力。

2.有思想造“势”

优“势”形成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学校思想是学校的灵魂,我们学习先进的办学思想,立足自身,确立“陶人之常情,扬我之个性”的教育理念,倡导崇德敬业、自强创新的校风;严谨求是、铸魂启智的教风;砺志笃学、修身健体的学风,践行正德特有内涵的办学思想:遵循教育市场规律,依法治校,以德理校,机制立校,教研强校,创建个性鲜明、内涵深厚、品位高雅、与时俱进的现代学校。正是在这些超前且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混沌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方向,始终前行。

3.有道德引“势”

虽然说举办民办学校获取合理回报是众多办学者的初衷,但只有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理想来追求,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来办,才会有学校的长远发展,唯其如此,也才会有稳固和更多的回报。

我们正德中学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学校投资人,我们不为一时私利所动,摆正自身位置,依托学校建立与师生员工平等的人际关系,公开公正公平处理学校事务。用高洁的人格亲合人,而不是用老板的权威来压服人。注重学校管理层特别是核心人物自身的人格塑造,正校德,厚待老师;正师德,厚待学生;正生德,厚报社会,成为正德中学大势已成,人心凝聚的法宝。

4.铸品质成“势”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2-01

一、概述

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各大高校的发展可谓是百家争鸣,民办高校在其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在摸索中逐渐完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是一个过渡,对教育思想的完善具有极大意义,新的理念往往伴随着一批批改革热潮。“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缺失的状况,也是当今教育理念的主旨之一,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引导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出发点,从人的利益着手展开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二、“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意义

1.体现了教学的初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初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体现其人生价值,该管理理念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根本。民办高校在执行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了解、尊重和关心等条件,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打造一批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2.国内研究现状根据多年高校教育体制的研究,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并且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落实,但是仍旧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少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仍旧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体,以学校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忽略了学生这个核心群体,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和培养。3.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不足民办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难度比公办高校大,其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管理上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其对突况的承担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只能强化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权威性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约束,从而导致学生的不满,对教育制度的实行加大了难度。随着大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抗压能力越来越好,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希望独立的特点,民办高校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状况,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针,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改善民办高校学生中的心理缺陷“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能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缺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的学费比公办高校要高很多,学生的家境大都比较优越,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伴随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比如说娇生惯养、自尊心强、依赖心强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或是志愿填表失误等原因,而与公立高校失之交臂,在心理上带着挫败感。此时此刻,民办高校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善学生呈现的心理缺陷。

三、“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途径

1.与学生多加沟通,优化师生关系老师跟学生缺乏沟通是教育遇到挫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不擅长或不愿意与学生有过多的交往,造成教育过程中很多冲突现象的产生。老师需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从自己开始改善,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秉持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原则,将教育工作做深做透,让学生从心底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2.建立完善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需要民办高校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一个高素质、高涵养的学生管理队伍对学生学习和人格修养有很好的带动作用,需要管理队伍的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管理上取得高成就。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需要与学生建立共同语言,改善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实施管理工作。3.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所谓育人,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避免很多被动管理的冲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教育制度的主题,在进行教育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民办高校的教育制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深远影响。民办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切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考虑,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秉持对学生宽容、理解、关心的原则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打算,培养一批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秀琴.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大学时代,2006年04期.

[2]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李宁.谈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创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6)

一、流动的灵活性。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旦跨进私立学校的大门,就等于已走进了民办教育这个大市场,受聘于哪个学校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不象公立学校那样调动起来有很多麻烦。这种流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师自带档案和工作实绩、业务水平的证明材料以及自荐书去寻找自己向往的学校,寻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二是民办学校根据本校年级、班级、学科的需要情况招聘老师,而不象公立学校那样上面分什么人就得用什么人,即使实行了“三制”改革,也同样无法解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科目老师紧缺,有些科目老师多余的问题。三是民办学校与老师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在合同期满以后,如果对对方的管理或工作不满意,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另寻学校或另聘老师。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地发挥老师的自身价值,开发老师资源,另一方面又为民办学校的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办学效率。

二、竞争的风险性。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旦跨进民办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他(她)扔掉了“铁饭碗”、扔掉了“稳定”。也意味着其职业生涯发生了质的变化,民办学校工资较高,机制比较灵活,竞争也很激烈。一是聘任的优胜劣汰。到民办学校去应聘教师一般要过“三关”。第一关是初选关,即审查所有显示你业务水平、工作实绩、教育教学能力的证件。这一关就很不容易过,在上千名的应聘者中,学校只能选中百分之几,强强相遇,能选中的一般都是优中之优。第二关是上课关,即民办学校在审查完个人资料后,认为你还可以,就通知你来校上公开课,听课的人一般都是本校水平高的老师或聘请来的名校名师,他们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评判的,这一关过起来更难,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是过不来的。第三关是面试关,大多是学校的领导与应聘者当面交谈,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应聘者对教师职业和民办学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过了这三关以后,才签订聘用合同;你才能成为民办学校的试用教师。二是工作的优胜劣汰。当你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觉竞争更加激烈,招聘进来的老师各有所长、各有所能,工作起来大多数很出色。如果你在工作中始终上不去,你就会被淘汰。大多数民办学校与老师签订的是三到五年的合同,在合同期内,如果你的工作让学校满意,那么合同期满后将继续留校。如果你的工作不太让人满意,你将参加新一轮的招聘竞争。在合同期内,如果你有工作失误、违规违法等现象,将会被辞退。职业的风险性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压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工作的规范性。民办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其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铁面无私,因此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远远高于公立学校。其主要表现在:①规范教育行为。民办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民办学校的教学特别强调过程管理,小班制的教学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通过评估系统督导教师的上课,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校通过学生、家长座谈会,邀请学生家长听课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上好课;学校通过设立督教室、聘请当地名师作为督学、不停地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指导检查来评估教师。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教学管理实在有序。②规范教育行为。“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民办学校师德建设的关键。首先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民办学校对教师大多实行封闭管理,工作、生活、娱乐全在校内进行,无特殊情况不得出校门,上班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学生同步起居,同步活动。其次是严格的师德规范,不准吸烟、不准抹牌、不准酗酒、不准接受家长吃请和馈赠,严禁非法男女关系,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等,这些都是民办学校在管理上的高压线,是无情的。你一旦违背,就会被辞退,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教师全天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生活育人。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7)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其内部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多变的工作。目前,虽然在校生人数和近几年的入学人数都已超过国立的普通高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就发展而言,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内部学生管理工作也更是在“摸索中求发展,探寻中求完善”。本文所谈的“情感管理”属于民办高校初级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思路。它来源于民办高校近十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适用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办高校,是目前陕西乃至全国民办高校初级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摸索和创新;它的提出基本符合目前民办高校的生源结构、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实际。

一.“情感管理”在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情感管理”属于民办高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学生管理思路,本质上区别于国立普通高校的“制度管理”和“学分制管理”,从其核心内容上来看,民办高校初级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注入“情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提倡“情感管理”将对促进陕西乃至全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管理”的基本原理

“情感管理”的核心是一个“爱”字。首先是每位管理者要树立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育的思想,只有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项事业,我们才会用心去做,使我们的枯燥的工作变的有血有肉;其次是爱我们的学生,要求我们要站在学生的根本利益上,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情理并重,爱严相济,以自身的行为教育、带动、感化学生,树立“人人可教”的思想,力争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己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用心去爱学生,与学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达到逐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加强“情感管理”的必要性

民办高等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没有脱离高等教育基本范畴,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民办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按照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与制度、组织好“教”与“学”这两个中心环节的同时,在具体教学管理中又要根据民办教育对象与层次的特殊性,摸索出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从目前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由先天不足而导致管理制度和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或者说现有的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中普遍遇见的具体问题相脱节,从而导致陕西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与国立的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我们如何来逐步消除这种差距使两种机制的学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舞台上同台竞技,同样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除了我们在考虑不断提高学生入学以前的理论基础水平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加强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更新教学管理思路。逐步形成系统的管理思路,规范学生管理形式和创新学生管理方式。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既而向科学化迈进。

民办高校初级阶段的现状,决定了其引用国立高校的纯制度管理的不可行性,它的学生管理工作既不能用普通高校的主体,学生管理学生的思想;又不能用中、小学主体方位包揽的管理模式,它是由被动管理向自觉行动,由班主任管理向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跨越的过渡阶段,不断更新的不定位阶段。民办高校初级阶段的学生管理是不定式管理,是百家争鸣的管理,但是,也是极其复杂的管理,劳动强度极大的管理。而在其当中注入“情感管理”新的内容。则是一种切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初级阶段实际的管理思路。

重视“情感管理”,是民办高校初级阶段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自然作为,由于民办高校初级阶段的先天不足,而导致其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必然形成纯制度管理的软弱无力,要搞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也同样需要填补不足。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教书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投入,辅依于“情感管理”,才能完善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

二.陕西民办高校加强“情感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发展中的民办高校,各种管理措施都有个不断的完善的过程。“情感管理”作为一种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摸索出的一点经验,它是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职业道德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也更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和创新。在实际工作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情感管理”的意识

初级阶段,是任何事物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客观上也不可能脱离它。“情感管理”作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思路,它来源于民办高校近五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适用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办高校,是目前陕西乃至全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摸索和创新,它的提出基本符合目前民办高校的生源结构、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实际。

鉴于学生的整体特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认识其客观性,树立“情感管理”的意识,从爱护学生入手,以情激情,以心换心,与学生交朋友,注重情感教育,唤起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的顺利成长和学生队伍的稳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诊治”学生的“心病”,从而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

(二)领导与机构建设

学生处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管单位,班主任和辅导员

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基层管理者,他们不仅代表学院对班级学生进行严格管理还要代表学生向学院反映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实践当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树立良好的校风,除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细则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增强其工作责任心,鼓励其创新思维,从而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要求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可教好”的教育思想,才能用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场合、安排适当的时间,去挖掘和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并使之合理发挥。这正是能使“情感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措施

“情感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长期的实践工作当中,我们选用了“以诚对待学生、以理说服学生、以情感化学生、以心哺育学生、以行带动学生”的“五以”内容。

第一、以诚对待学生

民办高校初级阶段的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生源也是民办高校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这就决定初级阶段的学生管理,不能用老模式,不能高高在上,而必须是:老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以诚心对待学生才能学生信任,才能有威力管理学生。

例:从招生到管理,自始至终我们以诚对待学生,介绍学院情况不胡夸,不许愿,正视我们的规模,讲清我们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就业情况,由于事前说真话,我们几年来,学生学期流失业率平均控制在5%以内。

第二、以理说服学生

现代大学生,社会知识可谓见多识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压而不服是条件反射,唯我独尊是病态心理,扬长避短,用说理的途径,来说服学生,来启示学生,来教育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例:在处理学生违纪的过程中,我们的作法是:班委会先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要求学生管理科要充分听取班委会意见,听取该班班主任的意见,经过处委会议认真研究决定,我们不但就事论事,而且还做到就事论理;要做处理一个人,激活一个人,教育一个面。

第三、以情感化学生

理走天下、情溶万物,现代大学生多数比较讲义气重交情,老师像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关心他(她)们,体贴他(她)们,爱护他(她)们,情溶一体,他(她)们就会相信你,依赖你,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乐意听从你的管理。

特别是现代大学生中,单亲学生比例在明显增长,他(她)们缺少关心,缺少关爱,缺少父爱,母爱,他(她)们需要情感,送情入理教育他(她)们,比强硬的制度管理,收效会更佳。

例:学生生病住院,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能做到从找车,筹钱,到整夜陪伴学生住院,有好几位班主任因过度劳累,学生病愈,班主任卧床。我们有的班主任为学生代管生活费,有的班主任把自己被褥送给家庭困难的学生等等,由于师生情深,我院经常有学生家长打电话,或来信表示感谢,甚至有部分家长亲自带礼物上门拜谢。

第四、以心哺育学生

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面对受教育群体中的大多数双差生,更应该以爱心和适当的方式善待,感化每一位学生。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优点和缺点、要了解其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注重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变化,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引导他们向正确的人生之路上健康发展。虽然我们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综合素质较差,但我们可以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他们“先做人、后做事”。鼓励他们积极向团、党组织靠拢,树立正气、教育他们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养成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爱心及情感浇灌的同时,更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从严管理,做到爱严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与学生心理相融。常言说的好,“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亲生儿女,兄弟姐妹,知饥知饱,知寒知暖,关心入微,就有可能激活他(她)的良知,激活他(她)们的潜力,就有可能出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异情。

例:为了使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学生处要求全体班主任,尽其所长,利用自己课时间,进班辅导(无报酬)、每班、每周不少于两次,有的班主任为使入学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能跟上教学进程,利用双休日,在宿舍单独进行补课,他们的心血换来了学生求知的信心。

第五、以行带动学生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8)

学校的产品是什么?教育服务!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本身是好的、需求永远是对的、学院永远有不足。

整合资源 向管理要效益

创办一所院校最需要的是什么?人们马上想到的是要有钱,但是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却是运用管理把学校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办学初期,当时高考的录取率是很低的。85%的高中落榜生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是国家没有能力来接纳这批学生。1991年3月,曹勇安院长赊广告、租校舍、聘教师、借校牌,开始了民办高校的创业历程,并于1993年7月合并了只有137名业余班学生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实施了第一次教育资源整合。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这句话体现在办学中则是建一所学校不如买一所学校,买一所学校不如管理改造一个学校。在齐齐哈尔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太慢,银行贷款太难,集资办学太险,唯有整合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资源,走低成本扩大办学规模的道路最合算。1995年,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经济效益开始滑坡,出现拖欠职工工资的情况,至1997年底时共欠发教师16个月工资,学校一度出现了教师罢教现象,陷入了政府难接、企业难办、学校难活的“三难”境地。1998年2月,学院毅然将陷入困境中的八所企办学校(含幼儿园)接收过来,组成黑龙江东亚学团,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扩张。

学校一夜之间增加了五处校园,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12000名的教育集团。在许多人看来,学院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学院认为:这些学校虽然暂时缺少办学资金,但却拥有丰厚的教育资源。以存量资源换增量资金,是破解这道难题的基本思路,而且关键是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为了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学院采用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即采用数学中准确的计算方法对干部的德识才学等模糊问题进行量化,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以便取舍。实施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的战略转移。学院所接收的八所学校和一个教育处机关共607人,通过“激活一线、精化二线、推出三线”的改革,转、下岗317人,占总数的52%,无一上访案例。

通过教育结构调整,实施精品教育战略,学院开办“教育超级市场”,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学院调动优质教育资源,把学办到人民群众的兴奋点上,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出了5大类89种职业技能及资格培训,形成了职业技能超级市场。通过教育培训,学院迅速积累起大笔资金。目前,黑龙江东亚学团完成了投资2.6亿元、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建设,为集团的长足发展拓宽了空间,充实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创建专业法人制 实现扁平化管理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要赢,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于是,学院独创设计的专业法人制度浮出水面。这一制度使教师的责、权、利得到了统一,“教师治学、校长治校”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专业法人制度是指凡学院具有专业教育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教育责任、行使教育权利的教师均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开办专业的请求,经一定程序批准后,可授予招生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项权益;可赋予专业计划编制、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内外实训基地设立、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安置就业和创办经济实体等项责任;可享有助理专业长―专业长―专业师―专业专家“四级十二档制”的工资待遇。

专业法人制度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实施扁平化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使传统的科层制与现代的扁平化组织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原来的管理模式由纵向的平衡变为横向的制衡,形成矩阵式扁平化组织制度,这是教育管理在科学层面创新的主要体现。如图所示:

专业法人制度的实施过程就是促进教师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治学、校长治校”的过程。学院从抓招聘、培训、实践、晋升四个环节,使这些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四权分立” 实行民主办学体制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办学民主、治校民主、经济民主”的办学体制和理事会领导下的教职工民主大会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学院按决策、执行、保证和监督四权分立的原则,设立理事会、院务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和教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由此构成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四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

理事会是由学院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决策机构。院务工作委员会是学院理事会的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理事会所制定的办学方向、方针、原则和各项决定,向理事会报告工作;院务工作委员会是院长的工作班子,院长为院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委员分工负责制。

党委会在学院办学中起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负责领导学院各级党组织、派及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围绕着学院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教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学院办学的监督机构,由学院教职工民主大会选举产生,是学院教职工民主大会的常设机构,履行对院务工作委员会的监督职责并向理事会反映校情民意。民主管理委员会参与学院重大事情的讨论。如学院发展大计、基建工程招标、大宗物资采购等,学院党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

实践证明,在“四权分立”的情况下,形成相互推进、科学制衡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实现“四权”合力的最优化和民主管理的最大化。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9)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其一,传统管理模式,此模式主要是通过现有规章制度和管理者命令式安排对学生或者学生组织进行刚性控制,是一种外部控制的管理模式,个体、组织和社团完全处于外控之下,其自我民主管理成分甚少。其二,组群之准自我管理模式,在传统外控的管理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组织和社团实现准自我管理,但个体仍然在外控中,其组织和社团的柔性管理是自由民主开放的,但其自主性是受控制的,其自主性受控主要来自于对个体的控制。其三,群体与个体自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所有的组织、社团和个体处于内部控制之中,实现民主自我管理,其管理方式基本是柔性的。黄河科技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先行者,学生管理模式属于第二种管理模式,以外部控制为主,内部控制为辅的管理模式,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处于学工管理者的完全控制之下的。这种模式易于贯彻执行,效率较高,但这种模式侧重于学校而不是学生,过于功利化。造成学生管理者埋头于学生事务性管理之中,对学生内心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个性和权利,造成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不利的影响。另外,学生管理者存在服务意识不到位情形,在民主氛围仍不浓厚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管理者习惯于外部强制,对学生内心研究不够,缺少对学生质的尊重,行政性的外控太多,缺少了大学应有的精神———理解、尊重和包容。民办高校,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孕育希望的思想发源地。故此,民办高校需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开创新路径。

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索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创新

首先,树立人本观念,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人和人是平等的,相互之间应该尊重理解。要充分挖掘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内涵,将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而不只是管理对象,管理和教育一体化,对学生实施人本化管理,要利用人内心所追求的东西来教育学生,撬动其主动培育自我意识。其次,要树立民主法治育人理念。学生权利意识浓厚,学校和学生是一种准契约关系。树立法治意识,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与学校的不利诉讼,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学校的民主建设也是社会民主建设的一个方面,我国要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高校的民主建设势在必行,例如班级民主管理,学生会民主直选等,校长治校、民主建校在民办高校可以做些大胆的尝试。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模式创新

首先,要深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自主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管理逐渐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部控制为主转化,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让直接管人成为个案,制度管人成为基础,自我管理成为常态。学生自我管理应该成为民办高校管理价值观选择的主要形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是其自我成长,自律意识的开发,对其成长大有裨益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和潜力,这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观条件。为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适应民办高校教科研改革,学生管理高效化,培养创新性人才,客观上亟需学生管理自主化。黄河科技学院适应民办高校的学校和学生特点,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中校卫队的自我组织管理很有特点,颇有成效。校卫队是借鉴军事院校管理模式,建立的学生自治组织,其成立基础是在新生军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员,为进一步锤炼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成立的。校卫队组织严密,工作计划周详,是一个全面锻炼人的平台。队员通过校卫队的各项工作,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会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10)

一、民办高校实施导师制的意义

1.有助于促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目前,很多大学把教书放在重要位置,淡化了育人功能,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民办高校生源相对薄弱,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吃苦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自控能力不强,这使得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民办高校导师制的成员是由专任教师组成,可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他们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指导,而且可以对他们生活、心理上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有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途径,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能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有没有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使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管理者重视学生的管理而非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民办高校导师制的实施,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师生在时间和地点上有看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乐趣,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同时,又满足了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目前民办高校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导师制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实施导师制情况表明: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目标比较含糊,多数导师完全是靠主观臆断对学生指导,缺乏计划性和必要的监督措施,学生甚至将导师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混为一谈,这种导师制实施起来轰轰烈烈,实则很难实现最迟的目的,没有彰显实施导师制真正的内涵。2.导师人数与指导学生数不匹配民办高校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大多采用班导制,或者年级制,即每一位导师带一个班的导师,或者是几个导师分别带不同的年级。但每一位指导学生的数量是否合适,一般而言,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指导学生的数量过多,就不能达到指导的目的,管理的效率也会降低,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工作任务重,一般是采用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相结合,而外聘教师属于上课来,下课走,不能担任学生导师。专任教师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担任导师,导师资源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会选择聘任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工作,专任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工作压力,对学生指导的时间就会变少,而没有导师和学生数量相匹配的学校,导师制管理模式只是流于形式。合格的导师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心和爱心,导师队伍的非专业化常常使导师工作力不从心。3.缺乏对导师的培训民办高校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导师不关心学生,不了解学生情况,甚至一个学期下来自己指导了多少个学生也不清楚,指导学生的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了,有的导师只是对学生学业上进行指导,而缺乏与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交流,有的导师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问题,他们会手足无措,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应付工作,势必会影响导师管理效果。

三、民办高校实施导师制管理的路径研究

1.完善导师制管理制度民办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与导师考核,评职称等激励措施,对于在导师工作方面做出成绩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每学年对导师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在评职称、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给予警告或者取消评优资格。2.理清导师工作内容,细化导师职责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重视思想的引导,并定期开展专业相关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考试,传达考试精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范指导,发展学生个性,开展校外学习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分享成功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学业导师资源丰富是民办高校导师制成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可以为导师制的执行提供保障,导师团队应加强沟通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案例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同时,及时对导师指导学生情况进行追踪,了解导师每月指导内容与次数并汇总,对指导内容和次数达不到要求的老师进行督促,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导师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索高校管理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将会推进导师制度越来越完善,为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靖.论民办高校的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014(2)

民办学校的管理篇(11)

一、激励、情感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①根据这一定义,情感激励(在学校范围),实际上就是管理者对教师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注意给教师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实现政治成长和业务成长的需要,并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工作以外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排忧解难使他们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情感激励的功能

民办学校是新生事物,国家对民办学校是相当重视的,不断出台一些扶持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教育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民办学校某些办学者自身素质和办学目的的限制,生源质量的不尽人意,教师办公设施的相对落后等因素,使一部分教师感到无所凭依和无所适从。而在公办学校教师从事着团体特征非常明显的教育工作,按时晋级加薪的稳定的人事管理体制已培植了教师相当强烈的归属感。但在民办学校中,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还不是很强,他们需要的是尊重、信任、关怀、体贴、理解和宽容,而有经验的管理者也恰恰能满足教师的愿望。管理者应作教师的“贴心人”,学校应成为教师情感的依托之处,归属之所,创设温馨的环境,把集体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及家属的心中,使教师感到领导对自己是看重的,是关心的。这样做会引起教职工的情感共鸣。

三、情感激励的途径

(一)重视“需要”激励

需要,就是人和社会存在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反映。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受到某种引发和引导而产生的。因此人的活动实际上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激励”包括“自我激励”和“外因激励”两个方面。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要。因此,这种需要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比如当学校需要教师实现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目的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到教师的需要,把“外因激励”变为“自我激励”,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校领导只有切实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要,才能使他们忠心发展教育,发挥聪明才智。而且也只有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时,人们才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学校领导应尽可能满足教师各方面的需求以达到其愉快情感产生的目的,从而促进其对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1.实现社会需要:爱、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人们希望和同事们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即社交欲),渴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即归属感)。管理者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全团体活动制度和文体活动制度、教育训练制度以使教职工有种归属感和团体意识。有些民办学校每学期都会下发“教师文体活动状况调查问卷表”,全体教职工可根据表中所列自己喜欢的文体项目而报名参加相应的文体团体,然后再参加由团体组织的各种文体比赛,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有利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2.实现尊重需要: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尊重需要的满足,人就表现为自尊、自信和充满活力,积极性就会高涨。掌握了人心理活动的这一特点,学校管理者就必须学会尊重教师,既尊重其人格,又尊重其兴趣爱好,更尊重其劳动成果。在民办学校成绩是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如果管理者不重视教师感受,不尊重教师,就会大大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随之发生。尊重是加速教师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学校教师之间的和谐,有助于学校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3.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个人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民办学校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教师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一点在行政管理人员身上可以表现得更加突出:尽量根据行政人员的特长,把他(她)们放在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

(二)提倡“参与”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教师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教师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形成对学校归属感的有效方法。因此,通过积极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参与的机会,让教师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教师,又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沟通――情感激励的主要途径

一般来说,公办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经济地位平等,学校体制决定着他们之间的人格也趋向平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就较为容易。民办学校则不同,从事的事业是公益的,经济基础是“民”有的,教师与董事长、校长签协约,然后就凭一纸协约与“民”有者建立了“雇佣关系”,如何消除基于不同经济地位带来的隔阂,情感的沟通就非常必要了,尤其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双向沟通体现人本思想的回归。学校与教师在诸方面存在认同感的差异,只有善于运用沟通的力量,及时调整双方利益,才能够使双方更好地发展,互为推动。

(四)竞争机制中展现人性关怀

民办学校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管理工作中,提倡教师公正、公平、公开竞争,提倡在竞争中共同前进。民办学校教师的民主意识一般较高,强烈追求自我,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应采取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通过引进岗位竞争机制,给教师以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从而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注意“目标”导向

民办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是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领导在制订学校整体工作及各方面工作的远期与近期目标时,都应鼓励教师克服困难,一往无前,获得成功。同时学校领导在制定目标时也应充分考虑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把学校的发展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理想,从而使教师在实现目标、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和愉又促使他(她)奋发向上,实现更新的目标,实现自己和学校的一起成长,进而实现自己对学校的归属感。

注释:

①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