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业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21

银行业特点

银行业特点篇(1)

金融,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所倚重的神兵利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开足马力全速发展,众多银行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功不可没。近几年来,在金融业对外逐步开放的压力之下,各大银行纷纷加速了业务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步伐,突出标志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尽管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业务面的扩宽和资金量的扩大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裹挟着更多的金融风险,职务犯罪便是其中之一。如何找准银行业职务犯罪的原因,进而加强预防和控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秩序,是银行业界和犯罪学界都应当高度关注的课题。

一、银行业职务犯罪的特点

早在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便提到我国银行业存在“三个80%”现象和“三个一”现象,即职务犯罪80%,尤其是一把手犯罪问题严重,案发在基层的80%,内外勾结作案的80%;一把手纷纷落马,内部环节一路打通,犯罪分子一跑了之。[1]从刘主席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窥见,当前银行业职务犯罪存在案件多发基层、一把手职务犯罪严重、内外勾结作案突出、案发后携款潜逃等特点,具体论述如下:

(一)案件多发基层

由于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提起银行业职务犯罪,浮现在人们脑海的往往是、、这些落马的前总行领导的形象。然而,各地统计数据却清晰地表明,职务犯罪在基层更为多发。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江西省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中,基层分理处、储蓄所、信用社等负责人作案的占案件总数的39.86%,直接经办人如会计、出纳、信贷、储蓄人员作案的占案件总数的46.41%[2];而2000年昆明地区查处的全部27名金融职务犯罪嫌疑人中,有24名属银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基层机构负责人和信贷、会计、出纳、储蓄等基层岗位的工作人员[3]。

(二)一把手职务犯罪严重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的一项统计表明,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被撤换的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长达数百人,所涉金额以百亿元计,银行业职务犯罪中一把手犯罪问题已然相当严重。在当前我国各大银行实行的“一长制”背景之下,上至总行行长,下至分行、支行行长,均有着极大的权力而缺乏有效制衡。“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名言,一旦负责人素质欠缺、不讲民主,在行内一手遮天的局面将很难避免,各类贪腐、渎职现象便极易随之出现。

(三)内外勾结作案突出

由于银行工作的特殊性,银行职工平时与货币钱款接触频繁,因而很容易成为外部犯罪分子瞄准的目标。为了达到骗贷、票据诈骗、腾挪资金、甚至是直接窃取银行资金的目的,他们不惜花重金拉拢腐蚀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便利条件进行各种形式的金融犯罪。近些年来,诸多起重大恶性金融犯罪案件都是内外勾结作案的结果,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内外勾结作案的特点危害极大,一方面给银行造成了人、财、物方面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熟悉业务流程,懂得如何规避银行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监管,他们的加入使得犯罪更加隐蔽,从而加大了发觉、侦破案件的难度。

(四)案发后携款潜逃

近年来,有关巨贪携款携款潜逃海外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前后三任行长卷款远遁加拿大、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山卷走客户上亿存款逃往国外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剖析的102件特大金融案件(其中以银行案件为主),作案后携款潜逃的达38件,占37%,携款金额6.2亿元,造成巨大损失。[4]

二、银行业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

社会转型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处于一个风云际会、急速变革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外来的、内生的利益诉求、思想潮流都在进行激烈的博弈交锋。随着人们逐利意识的觉醒而来的便是拜金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人生观和过度消费观。然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当前金融法规仍然很不健全、金融监管很不到位、金融机构管理、财务漏洞很多。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失范行为,这也为银行业职务犯罪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银行内部滋生的腐败行为也加剧了职务犯罪的发生。有的银行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一些匆忙上马的政绩工程盲目批贷,甚至直接入股牟利,违规经营导致了银行业合规文化形同虚设。同时,由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屡见不鲜。为了争夺客户、争揽存款,置行业诚信与职业道德于不顾,不惜采取送礼甚至是行贿的方式来拉拢和讨好客户,这便导致了整个行业环境的浊化。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之下,一些别有用心分子借“客户管理”、“业务创新”之名行职务犯罪之实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中观方面

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

1.用人制度方面。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迎来了用人高峰。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数银行往往通过与职员签订临时合同的形式招新,这些所谓的“临时工”一般缺少正规培训,而工作量却相当大,往往心存不满,一方面容易导致业务失错,更可怕的是导致职务犯罪风险的酿成。银行机构为追求高效益,在中层干部乃至负责人的选任上,也往往重才轻德,一些业务能力突出但道德水平不佳的人员得以进入重要岗位,埋下了银行业职务犯罪的隐患。

2.培训制度方面。目前各大银行逐步建立起了各自的员工培训制度,然而在他们组织的培训活动中,无论是新入职人员培训,抑或是老职工进修,都只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学习却是毫不关心,即便有这样的课程安排,也只是走走过场,徒具形式。这一问题在基层特别是城郊、农村网点更为突出。而在前一段时间风行的各级银行行长入京培训的活动中,各分行、支行行长也普遍反映食宿俱佳,培训内容却只是流于形式,最后也只是以一两篇无关痛痒的论文结业,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决策制度方面。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即是讲求民主,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各大部门都逐步走上了民主决策的道路,民营企业在董事会等制度安排下也有民主决策的机制。然而,我国银行系统,尤其是各地基层分支机构,仍然存在“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用人一句话,用钱一支笔”,基层负责人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重大决策如单位工程建设、贷款发放等都是由其一人拍板决定,其他同事不能也不敢监督,这是造成“一把手纷纷落马”的重要原因。

4.惩处制度方面。违规经营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前奏,小金库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温床,在很多大案要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违规经营、私设小金库的影子。尽管很多银行在内部纪律检查中便已发觉问题,然而出于担心影响声誉、业绩等原因,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案件于内部消化,不交司法机关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犯罪人的侥幸心理,使得小错酿成巨祸。

(三)微观方面

员工道德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不过硬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直接原因。

上述的宏观、中观方面的社会、制度原因,最终都会形成合力推动思想不纯的银行员工产生犯罪动机,犯罪机会一旦出现,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以身犯法。在过去很多年中,一份在银行上班的工作都被视为金饭碗。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行,银行工作量开始增大,薪水却涨幅有限,更有众多的老员工因为改革而内退、退休。大量的年轻人员被招入银行队伍,在基层,新员工往往缺乏长期职业培训,业务素质也没有以往老一辈员工纯熟,其中有的人思想道德水平不高,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金钱诱惑很难站得住阵脚。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研究者认为文化程度不高也是银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对此笔者不能苟同――众多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总行、省分行一级中具备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还是市分行、支行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深陷职务犯罪之中,而高学历的犯罪分子一旦进行职务犯罪,由于其作案手法更具技术性、更隐蔽,其案件侦破更加困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更加严重。

三、银行业职务犯罪的防控

在前文明确了银行业职务犯罪的特点及成因的基础之上,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防控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银行业竞争环境

当前银行业竞争秩序混乱、银行业职务犯罪抬头,从本质上说是我国金融体制依然不健全所致,是新旧体制转轨必然付出的代价。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国的银行业都处于各级政府的高度保护之下,行政色彩浓重,自身市场主体地位不明,抵抗经营风险包括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过弱。同时,在体制改革之际,各项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银行法律制度体系、调控监督体系和机构管理体制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强银行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银行交易、合规经营细则;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机对目前各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中一些人浮于事、消极懈怠的闲散机构、人员实行裁、减、并。唯此才能摒弃恶性竞争,纯化银行业竞争秩序,形成共生繁荣、良性竞争的成熟市场环境。

(二)规范用人、培训制度,推进内部监控制度现代化

针对当前银行系统内尤其是各基层支行、农村网点在招聘新职工、提拔中层干部、选任一把手上不够制度化,存在为了照顾本系统职工子弟降低标准录取、提拔选任干部由上级领导人说了算、只看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品质等问题,目前急需建立公平的招聘制度、规范的选拔制度。规范的用人制度包括了三层次人员的选拔录用,即既包括新职工的招聘,还包括中层、高层管理干部的提拔。无论是何种级别的员工,都应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录用考察机制,招录提拔门槛除了出色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入职工作后还应展开定时考察,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甚至职务犯罪的苗头时应及时替换或者撤职。

银行员工培训制度除了加强各岗位专业技能的进修改进外,同样应该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众多案例表明,不少银行职工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平时沾上了“黄赌毒”,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放松对外界诱惑警惕所致。各银行尤其是基层行必须定时、定点地对各级别新老员工,包括行领导展开思想政治、金融法律法规教育工作,通过宣讲正面典型和总结负面教训,建立科学全面的培训体系,教育引导员工珍惜从业机会,增强执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严守法规纪律的自觉性。

健全的内控制度是所有现代企业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对于直接与金钱货币打交道的银行业更是如此。银行应从柜员管理制度、贷款集体审批制度、财务审批及财务公开制度等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下手建立科学可行的内控体系。现阶段多数商业银行实行集记账、收付款为一体的“综合柜员制”,尽管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单人操作的业务模式不能保证资金安全,必须对单人临柜、吸储或收贷的行为加以防范,严格执行各项职能分管,做到双人复核、双人管库、账务日清月结;而针对银行系统内一把手放款权力过大的问题,必须执行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通过成立专门的贷款审批组织,对各类贷款申请严格审查,在此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防止“一言堂”个人独断重要贷款项目;严格落实财务审批制度,推行阳光财务。制定财务资源分配办法,增强费用使用的透明度,各级负责人自觉接受监督,减少职务犯罪的可能。

(三)建立计算机技术防范体系,对抗智能型职务犯罪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使银行业不断创新业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对防控银行业职务犯罪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今的银行业职务犯罪呈现出一个智能化、科技化的趋势,不少犯罪分子,尤其是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凭借这技术特长,利用银行计算机、电算、信息网络等系统的管理、技术漏洞,进行隐蔽性极强的作案,等到案发之时早已人去无踪、逃之夭夭。为对抗智能型职务犯罪,必须加大资金、人员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设施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含量。

(四)加大与司法机关合作力度,共同打击银行业职务犯罪

英国作家达雷尔有句名言:“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而贝卡里亚在他的经典之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更是说到:“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5]目前很多银行对于职务犯罪行为的性质认识不够,抱守着“家丑不可外扬”、“保护自己人”的落后观念,对内部员工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是予以纪律处分,或者仅仅警告责令改过,甚至当司法机关来追查之时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使得犯罪人与潜在犯罪人们心存侥幸,大大折损了刑法的严肃性。对此,一方面各级银行及其纪检监察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反腐肃贪,大力支持纪检部门在案件查处中行使职权;加强同司法机关的密切配合,主动通报,使检察机关对银行内的工作情况有必要的了解;对内部员工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此外,还必须加强对携款潜逃案件的专项治理工作,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检察机关搞好抓捕追赃工作,努力挽回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们之所以在违法与守法之间孤注一掷选择前者,很大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不高,相信银行系统与司法机关的密切配合会对现阶段高发的银行业职务犯罪态势起到遏制之效。

参考文献

[1]陈琰.刘明康谈银行业三大风险,案件80%缘于职务犯罪[EB/OL]. news.省略/fortune/2005-06/13/content_

3077965.htm,2005-06-13.

[2]吴中明.江西省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防范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1,(10).

[3]刘敏、崔庆林.云南省金融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4).

银行业特点篇(2)

目前,我县有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银行、农联社和村镇银行7家机构,营业网点37个,自助银行12个,其运行特点:

(一)存款增幅很小,结构也不合理。上半年,我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增幅是历史上同比最少的,全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610395万元,比年初仅增加604万元,存款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以储蓄增加为主,而企业存款少。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储蓄存款352892万元,比年初增加2298万元,而企业存款247810万元,比年初只增加1140万元。主要原因:我县果业面积大,资金需求量剧增,大量资金投向于果业;银行信贷资金吃紧,果农不得不求助于私人借贷,诱发民间借贷活跃;去年加强打击非法开采稀土力度,一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将部分资金存入附近的广东平远和梅州等县市,异地存款分流突出;全县工业企业少,工业企业2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工业规模小。二是以农村信用社增加为主,而其它机构增长不一。在七家银行机构中,农信社增幅最大。截至6月末,农信社各项存款306329万元,比年初增加12497万元,工行、建行和银行分别比年初增加5226万元、3947万元和6206万元,而农行、邮储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比年初减少17771万元、9033万元和468万元,农行成为历史上同比减少最多的,全县出现了不平衡发展格局,不利于我县银行业整体发展。

(二)贷款总体增加,但发展不平衡。一是从贷款总额看,农信社多而其他银行少。截至6月末,我县银行机构贷款386244万元,比年初增加34964万元,总体呈稳步增长,但从各行社情况看,呈现农社“一枝独秀”态势,农村信用社贷款194042万元,比年初增加15706万元,占上半年全县贷款净增额的45%,工行、农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比年初增加4473万元、5340万元和4474万元。农社贷款较多,有点孤立难支,无法满足全县信贷资金需求。二是从贷款对象看,个体及农户多而中小企业少。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个体及农户贷款30899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0%,而中小企业贷款仅有4774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2.4%。个体及农户贷款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贷款87.6个百分点,表明我县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仍然不足,中小企业贷款难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从贷款行业看,涉农贷款多而工业贷款少。我县银行机构结合本地果业优势,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以支持和服务“三农”为宗旨,不断增加支农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涉农贷款37042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95.9%,其中农信社涉农贷款182018万元,占涉农贷款总额的49%,有力解决了农业生产及果业开发等资金需求,而全县工业贷款只有3015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7.8%,低于涉农贷款88.1个百分点,说明我县银行机构贷款以农业为龙头,工业后劲明显不足,加强工业信贷扶持、促进工业发展势在必行。

(三)信贷质量提升,但潜在风险还有。我县银行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7560万元,比年初减少41万元,不良率1.96%,比年初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农行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也较低,分别为0.94%和0.24%,建行、银行和村镇银行没有不良贷款,全县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明显看好。但从我县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看,我县银行业不良贷款仍面临一些潜在隐患和风险,如工行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9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一是有的涉农贷款会产生不良。目前,我县涉农贷款占全县贷款总额的95%,而涉农贷款的90%以上又是果业贷款,这些果业贷款随着黄龙病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将会出现一些不良,给涉农贷款带来影响。从去年黄龙病灾害情况看,全县因黄龙病被砍的果树达到果树总量的10%左右,大概有310万株(全县果树面积52万亩,按60株/亩计算共3120万株),直接影响了部分果农今年的收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还本付息的困难。二是有的房地产贷款可能断供。由于受果业黄龙病和稀土产业限制性开采的影响,导致大量果农和个体私营者无力购买,我县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房地产价格由原来每平米5000-6000元降为4000-5000元,销售量也明显下降,可能会带来一部分银行房地产贷款月供问题,住房按揭贷款不能按时月供或者不月供的情况将会不同程度地显现。

(四)经营效益见好,但不能过于乐观。我县银行机构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上半年,实现利润4236万元。第三、四季度是利息清收旺季,预测今年利润亿元以上。但据分析,我县银行业经营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中间业务收入少。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业务收入16563万元,贷款利息收入15522万元,占收入总额93.7%,而中间业务收入仅有1041万元,占收入总额6.3%,少于贷款利息收入87.4个百分点。二是集约化程度不一。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人均利润11.7万元,从总体上看,集约化程度不低,但从各行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程度相对高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工行和农行人均利润分别为13.9万元和27.3万元,而农信社3.1万元,远远低于这两家老牌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集约化管理是我县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

二、我县银行业存在风险和问题

当前,因受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银行业经营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问题。主要有:

(一)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县经济主要以蜜桔、脐橙的种植业作为龙头产业,全县90%以上的资金投向于果业,但由于果业生产周期长,特别是去年受黄龙病灾害影响,收入明显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统计,全县共有果园面积约有52万亩,按每年0.3万元/亩计算,每年全县果业资金需求量为15.6亿元,如果从贷款增量来分析,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净增贷款3.5亿元(不剔除其他因素),与果业资金需求量相比,资金缺口达12.1亿元,远远满足不了果业资金需求。同时,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今年又提出发展83个重点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启动,导致资金供求更加吃紧,矛盾也更为突出。

(二)信贷结构过于单一。由于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信贷资金的限制,我县信贷结构较为单一,全县银行机构大部分资金投向于果业,特别是近几年全县掀起种果热潮,90%以上的贷款投向于果业,而工业贷款明显不足,信贷结构极为单一,给我县银行机构经营带来贷款集中度风险,将会出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畸形局面,如去年因受黄龙病影响,一部分果农收入减少,无法接济,导致我县房地产市场疲软。

(三)信贷权限过于集中。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集约化管理。我县国有商业银行属低类机构,信贷权大多集中于上级分行,基层支行要发放贷款需要层层申报和诸多环节,一些好的项目也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时效滞后而未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同时,因我县属山区小县,经济总量小,相对于其他大县(市),上级下达的信贷规模相对更小,如农村信用社本是法人机构可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因上半年人民银行下达的信贷规模1.56万元限制而无法发放贷款,满足农村强大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县银行机构信贷业务拓展。

(四)民间借贷异常活跃。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入相对趋缓,信贷投放量愈来愈少,结果助长了我县民间借贷的活跃,主要以赊销物资为基础的间接资金融通和以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资金融通两种方式,集中在果业发展较快的中心乡镇,如吉潭和澄江,均在1000万元以上。据测算,目前我县民间借贷资金约有3亿元,利率高达25‰不等。

(五)准金融机构冲击大。目前,我县已经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有1家,资本金0.6亿元,另有一家在申报筹建之中,其注册资本1.3亿元,而担保公司、典当公司等却有20多家,不同程度地从事地下融资活动,高利率回报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从银行体内分流到体外,银行存款上不了,信贷资金趋于吃紧。同时,一部分信贷资金也通过不同方式流入到这些从事融资的准金融机构之中,融资风险也会转嫁到银行机构。

(六)资金异地分流突出。我县毗邻广东和福建,交通便利,资金分流现象较为明显。据估计,近几年,我县资金分流达到15亿元之多,约占全县银行存款24.6%。一是因日常生活而分流。我县紧邻广东梅县,大多群众看病、购买日常物品等直接到梅县而不去,以致一部分日常生活资金流入广东。二是因购置房屋而分流。多年来,我县群众到广东梅县购买的房屋达到2000多套,如果按每套房屋50万元计算,因购买房屋流入广东的资金达10多亿元。三是因购买小车而分流。近几年,我县群众购买小车的热情逐年高涨,到广东购车并挂牌的达2000多辆,如果按每辆小车15万元计算,因购车分流的资金也达到3亿多。四是因受执法严打而分流。去年,因当地政府加大打击无证开采稀土的力度,有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将部分资金转移到附近广东平远和梅州、福建武平等县市,分流到广东、福建等地的资金达到1亿多。

三、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要尽快走出经济金融低位运行困境,难达预期发展目标,关键要结合我县银行业经营风险和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为此,拟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力促争取更大信贷规模。在第三季度对各银行机构执行信贷规模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对未按时间进度用足用好信贷规模的机构提出监管意见,并要求各银行机构主动向上级行反映当地实际,争取更多信贷规模调剂到当地,以解决我县有信贷资金而无规模发放的问题。二是推动信贷政策有效落实。当前,国家已出台“降准”、“微刺激”政策,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尽快制定执行微刺激政策的方案与措施,进一步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落实不到位或执行流于形式的机构,将实行监管谈话,约见其高管人员说明和表态,以推动国家微刺激政策在我县有效落实。

(二)强化信贷有效管理。一是做精信贷产品。督促各银行机构全面调查分析我县优势产业项目,筛选好信贷支持项目,并给以积极的信贷支持,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到精品项目上,以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优化投向结构。要求各银行机构根据当前我县产业优势和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特别要紧扣政府今年83个项目做文章,协同政府寻找工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使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三是搞好银企对接。要求各银行机构加强银企信息交流,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信息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对一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不折不扣地落实今年两次银企签约资金到位,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银行业特点篇(3)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银行间的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大举登陆,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各商业银行纷纷结合自身优势,革新和提升营销理念,重塑公众形象,营销层次迅速提升,国内银行业开始迈入了营销时代。目前,存款、贷款及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务营销的核心部分。但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公司银行业务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维大”倾向,一味地追求大客户、大项目,而不重视全方位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为了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推动核心业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国有商业银行很有必要考虑制定全方位的业务发展对策,并根据区域市场发展特点进行优劣势定位分析。

二、银行核心业务发展分析

1、存款业务

资金存量是金融单位实力大小的标志,是竞争中取胜的筹码。根据不同的市场地位,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努力稳定总量、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落实激励办法,完善服务功能,促使各项存款快速增长。

第一,增强核算意识,牢固树立向低成本存款要效益的经营思想。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存款总量的增长,不断壮大资金实力,为扩大资金运用,增加利息收入夯实基础;一手抓存款结构的调整,提高单位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重,降低付息水平,扩大存贷利差。在实际工作中,各支(分)行要不断争取新的开户单位,坚决保证单位日常的现金供应,并积极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尽可能满足客户需要。同时要教育临柜人员注意服务语言,不能一味追求存款稳固率,而违背客户意愿。另外,分行也应该增加低成本存款在目标责任制中的得分占比,以此调动组织低成本存款的积极性。

第二,尝试推行网点储蓄承包工作。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支行网点存款的优势,可以学习同业的先进经验,尝试推行网点储蓄承包责任制。支(分)行储蓄网点承包要按照完善机制、全面铺开、严格考核的要求继续推行。计划财务部门要对制定承包合同,明确责任,核定目标计划,实行竞聘承包,确定责任人。同时,要强化考评,在全面实行日平均余额和月均净增额双线考核的同时,承包网点营业人员的基本工资(60%+40%工资)按月全部上报分行,由分行根据月度、季度、全年储蓄实绩进行重新分配,有效解决权、责、利脱节的问题。各支(分)行也要加强对营业柜台存款工作的任务分配及考核管理工作,要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坚决杜绝“吃大锅饭”,搞平均分配,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资金组织工作。

第三,强化对贷差支(分)行存款管理工作。贷差支(分)行普遍反映出存款徘徊不前,加上前段时间资本市场火爆,资金转移效应,导致存贷占比大幅增加,只能依靠同业市场拆借,增加了资金成本。对此,分行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对贷差支(分)行设立拆借资金“警戒线”。贷差支(分)行一定要把组织资金提高到防范风险的高度来认识,要摒弃坐、等、靠、要的观念,克服畏难、怯战情绪,发动全员,人人参战,搞预约,谋大宗,力求存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做好公关工作,积极拓宽业务领域。依靠微机联网、通存通兑的优势,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深入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搞好攻关工作,发展黄金客户,努力增加各类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同时要增加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教育储蓄等存款业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存款增长点。

2、贷款业务

贷款是银行创造利润的重要资产,利息收入是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各大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巩固贷款资产市场份额。

第一,建立良好的客户经理团队,实施团队营销战略。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客户经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功不可没,例如“鹰计划”培训就是中国建设银行成功的案例之一。

第二,紧跟区域发展特点,切实把握重大项目;积极参与核心项目建设,体现大行竞争实力。现在正值我国经济复兴之时,各大行应密切跟踪全国及地域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参与国家及地方基础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渠道,尤其在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力争向直接融资等新业务上进一步拓展。

第三,建立科学的激励考评制度,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全方位推进业务发展。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收入总额在满足生存和生理基本需要以外的部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人的尊严,体现了劳动力的价值高低。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考评制度能够稳定员工队伍,增加向心力,充分发挥员工潜能,实现客户价值。

第四,在银行流动性趋紧的宏观调控下,建行应注重结构调整,将有限贷款资源重点投向基础设施、老城区改造和滨海新区规划项目,支持区域实现战略大跨越。

3、中间业务

近来,cpi指数持续高水平,通胀预期明显,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5.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央行同时也加强了对各商业银行信贷限额控制。随着资银行的深入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商业银行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取高额的利差收入,这时就需要未雨绸缪,加强中间业务的开展,早日向零售银行转型,避免全面市场竞争带来的阵痛。鉴于各大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结构和提高经营效益、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起着关键作用,特提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

第一,建立业务管理机构,健全业务管理制度。鉴于当前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较强的现实,银行有必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专门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按照品种、风险程度高低、金额大小、操作程度难易等标准来界定相应权限,确定分、支行经营种类与额度。新产品的开发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按照管理权限报上级行审批,经批准后,正式组织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经办行应及时将项目进展情况向上级行汇报;开发完毕后,要组织对产品的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正式投放市场。实现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开发的金融产品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实现预期效益目标。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有助于对中间业务拓展状况的把握,有助于增强动力和压力,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把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实纳入各级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评领导者业绩、各级行年度评先的重要依据。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不同区块、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开展中间业务。银行系统在选择目标市场策略时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地位把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会和挑战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考虑,细分客户市场,统揽全局,制定长远规划,组织专门人才对中间业务进行战略研究,充分利用市场营销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预测,发挥本行的优势与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对发展较快的城区在发展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应重点引进和开发多种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开展全方位的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城区的客户为中心,开展远期结售汇、发行,承销、担保等各类衍生交易,以高科技服务取胜于同业;对发展中城区,有选择地开展中间业务,研究开发中间业务的中级产品,如旅游,房产,路、桥、高速公路收费,自动转账交易等品种,使中间业务操作向方便化、设备适用化方向发展;对落后城区,以传统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先开展代收代付、理财等初级中间业务品种,逐步创造适宜中间业务开展的环境,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

第三,突出发展重点中间业务品种,加强新产品开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已有260多种,对这么多品种,建行没必要也不可能投入均等的资源,而应有选择地发展一些重点业务品种:业务的重点应放在进一步完善现在的各种业务上,并根据客户需要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品种,扩大范围,同时应运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和效率,结算业务应重点提高结算效率,加快电子化建设,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全行统一资金调拨和清算网络及社会电子金融服务网络,降低结算成本;信用卡业务应加快改善用卡环境,解决信用卡使用效率低、特约商户少等问题,使持卡人真正感受到信用卡便利迅速的特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型卡种,拓展信用卡功能。

三、基于区块特点之优劣势定位分析:以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为例

银行业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99-0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与扩张也在不断加速。跨国经营已成为商业银行展现综合实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开放与竞争并存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自中国银行1979年在卢森堡设立新中国第一家境外机构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已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了三十多年。尽管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并没有停滞。相反,“走出去”拓展海外蓝图越来越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0多个不同类型的分支机构。银行业国际化的主力军是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五大行)。在五大行中,中国银行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截至2011年末,剔除非营业性机构(代表处除外)和非金融业机构,中国银行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已达586家。2011年,五大行境外分支机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首先,主要分布在我国港澳地区和亚太地区,数量分别为30个和69个,在整个境外分支机构中的占比为20.13%、46.31%,合计几乎占全部境外机构数的2/3。其次,境外分支机构在欧洲和美洲的分布大体相当,分别占整个境外分支机构的18.12%和14.09%。最后,非洲境内的分支机构最少,只有中国银行设立了赞比亚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两家机构。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

(一)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以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

商业银行实现跨国经营的途径有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新建投资主要通过在国外设立代表处、分行等,开展国际化经营;海外并购则通过购买外资银行全部或部分股份,相应获取全部或部分控制权。纵观全球大型银行的跨国经营历史,其跨国经营途径基本上都是从最初的新建投资发展到后来的跨国并购,并且在跨国经营后期,跨国并购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形式。以美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银行都是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来拓展海外市场。截至1984年底,有163家美国银行设立海外分行905家,海外分行总资产占比从1960年末的4.3%提高到1984年的20%。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全球性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模式,跨国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出现大幅增长。与经验丰富的全球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刚刚起步,从经营模式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新设海外分支机构为主,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采取并购方式来扩展海外市场。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是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第一,新建投资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截至2011年底,五大行海外149家分支机构中通过新建投资方式建立的达143家。新建投资中,又以增设分行为主要形式。截至2011年,五大行在海外建立92家分行、48家子行/子公司,分行数目是子行/子公司数目的近2倍。分行与控股行或参股行相比,具体业务经营有所差异。分行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而业务开展受母国银行的约束,主要业务是以存贷业务为代表的批发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主要是为本国“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贸易结算、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以批发性质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分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开展批发业务,与侧重零售业务的子行/子公司相比,分行开设的数目更多。通过新建投资的形式来实现早期的国际化经营,不仅契合了跨国银行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选择的特点,也暗合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开办的主要业务。

第二,跨国并购初显端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国并购的道路上进行许多有益探索,海外并购活动有20起(见图1)。总体看,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可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至2005年为第一阶段,2005年之后为第二阶段。首先,从并购次数看,五大行在第一阶段的8年间共开展了8次跨国并购活动,占全部并购活动的40%,且并购活动集中在2001年左右;2005年后,五大行跨国并购的步伐开始加快,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并购活动,2007年五大行共开展3起跨国并购活动,跨国并购达到高潮。其次,从并购规模看,第一阶段多数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都低于2000万美元,第二阶段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都高于10亿美元。第二阶段的交易金额比第一阶段提高了几十倍。2007年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更是动用了54.6亿美元,创下中资银行跨国并购交易的最高金额。再次,从并购发生地点看,第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活动都集中在港澳地区,第二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地域有了重大突破,已从我国港澳地区扩展到印尼、泰国、阿根廷、南非等新兴市场和美国、法国等发达经济体。最后,从并购的实施主体看,工商银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跨国并购的领头羊,在所发生的20起跨国并购交易中,工商银行占11起,并且发生在第二阶段的跨国并购事件有7起。

(二)商业银行倾向于在我国主要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国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紧密相连。第一,五大行的境外分支机构有65%以上分布在亚洲地区。从我国的出口情况看,我国港澳地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我国近50%的出口都是以亚洲国家(地区)为市场。并且在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中,对邻国和地区的出口占绝大部分。对我国银行而言,与邻国(地区)双边贸易的增加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提供更好的结算及信贷服务,而较近的地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风险,因此在邻国(地区)拓展业务是“顺势而上”的行为。第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进入欧洲的步伐。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多设立在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德国、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地,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客户的需要。第三,在美洲地区,五大行境外分支机构达21家,主要分布在发达的北美地区,因为美国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加拿大也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第四,2011年,我国对非洲的外贸出口比重仅为3.85%,而五大行在此设立的分支机构也仅有2个。同时,我国与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的贸易往来较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主要设立在经济发达的澳大利亚。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与对外贸易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可使贸易支付与结算更为便捷,从而降低了进出口双方的贸易成本,同时商业银行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保持和本国客户的良好关系。

(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紧密相关

从我国对外投资情况看,亚洲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一,2011年,我国对亚洲的投资为3034.35亿美元,约占对外投资总额的71%。而目前五大行将大部分境外分支机构设立在亚洲地区,满足了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需求,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信贷、融资服务。第二,五大行在北美洲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而在拉丁美洲只有中国银行在该地区设立了3家分支机构,分别为开曼分行、巴拿马分行和中国银行(巴西)有限公司,其余四家银行基本没有在此开展国际化经营,五大行在此进行的跨国并购交易也仅有1起。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开放度较低,对银行市场准入限制较严格。这些因素可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形成一定阻碍。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对策

(一)除新设分支机构外,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择机开展中小型银行并购

从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看,对正处于跨国经营初期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采取增设分支机构的形式扩展海外业务是主要的跨国经营模式。这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的主要业务经营范围是分不开的。在跨国并购的背后,也显示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力图扩展的方向:业务互补与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对象往往是在业务上与自身具有互补性的金融企业,如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的部分股权,就是看重了其在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也显示出其混业经营的意图。通过并购国外金融企业可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之外,开展投行、保险、租赁等多种业务,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实行混业经营的外国银行开展竞争。此外,并购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五大行之所以能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掀起一个跨国并购的小高潮,与此次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危机前,一些外国金融机构迫于财务困境而急于寻求资金援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国并购中的议价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步伐不宜走得过快,在并购经验不足、对国外金融机构管理经验和产品技术难以消化的情况下,目前应多注重中小型并购交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整合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促进国际化经营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由“追随客户”逐渐向“引导客户”转变,继而实现本土化经营

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倾向于在我国主要的出口国家(地区)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外贸易与投资引发了信贷、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在于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服务,说明追随客户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动因。当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走过“追随客户”的最初阶段后,就可考虑到某一国家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变“追随客户”为“引导客户”,为本国客户进入该国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调查、政策法规、交易方信用查询等服务,帮助本国客户完成拓展该国市场的前期准备工作。随着跨国经营成熟后,我国商业银行可逐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该国的当地客户,最终实现本土化经营。

(三)采取多种形式规避准入限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尽管进入非洲和拉美地区蕴藏较大风险,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频繁,而新兴市场经济体自身的金融发展往往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跨国并购或新设子行/子公司的形式,通过业务经营与管理上的创新来规避银行业准入限制等问题,从而尽早抢占新兴市场,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扩张道路上再讲一步。

银行业特点篇(5)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其特点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

政府出于国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直接的行政干预机制来分配金融资源政府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利益集团的形成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模糊、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行政干预所带来的问题政府对国有银行实施救助与改革政府行政干预得到强化政府再次行政干预进行救助与改革国有银行产生“适应性预期”,即认为政府还会通过各种手段救助国有银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自行强化机制。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在坚持公有产权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外推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之所以要走体制外增量改革引致体制内存量改革的道路,是因为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的模糊使二者缺乏通过制度变迁而获取外部利润的动力,进而形成一种“变革惰性”。作为初始变革的既得利益者,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既不想回到“集权型”体制中去,也不想通过制度变迁退到市场体系中来。

这种改革方式是在存量改不动的时候,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最终带动存量的改革。我国银行制度变迁之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模式,而是随着改革的推进,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调整目标,这也是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相应地,我国也没有一个全面、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我国银行制度变迁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第116―118页)

荐读理由:1988年10月,为竞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约翰逊领导的管理团队首先和克拉维斯展开了交锋,随着投标进程的开展,弗斯特曼、马赫等人也加入到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大战中来。最终KKR公司虽然赢得了收购大战,但是面对毫无盈利的前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再次处于被抛售的境地。此书对这次收购的来龙去脉介绍得细致入微。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这次收购20周年的时候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这20年来主要人物的情况和华尔街的变化,让读者对这次收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门口的野蛮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

作者:[美]布赖恩・伯勒、约翰・希利亚尔

译者:张振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9月

荐读理由:本书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产业安全问题。根据产业的生态系统特性,跨学科地类比分析了产业与生态系统、产业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产业入侵与生态入侵之间相似的生态学机制。同时,借鉴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指标,从活力、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借鉴生态入侵原理,构建了产业易入侵度预警指标体系;实证评估与预测了我国制药等产业的安全状态和易入侵度,并借鉴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

《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

主编:[法]皮埃尔・雅克、拉金德拉・K.帕乔里、劳伦斯・图比娅娜

银行业特点篇(6)

目前,我国某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划分基础上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其市场定位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一些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抢夺大客户,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的雷同性等。鉴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市场定位问题,我们需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科学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集约经营提供了前提。只有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才会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自己市场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优化我国整个金融的资源配置。

(二)本文的视角

本文在金融共生理论和市场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进行科学的定位,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基础理论

1.金融共生理论

金融共生包括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模式和金融共生环境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金融共生单元为金融机构和厂商。金融共生模式是指金融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金融共生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共生单元性质的变化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市场定位理论

市场定位70年代由美国学者阿尔赖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营销学概念,即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使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市场定位理论通常是用“C—A—P”模型加以阐述。它描述了银行所具有的潜在市场定位及市场定位战略,并揭示了市场定位及市场定位战略的三维要素。构成定位决策系统的三维要素分别是客户、竞争地和产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市场定位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原因,即存在金融供给的缺口。从金融共生理论和市场定位理论出发,本文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市场定位应该为:

(1)客户定位———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

对于金融共生单元中有融资需求的大企业来说,其所需的资金规模大、期限长,这与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能力不符,出于安全性流动性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不宜贷放资金给大企业。因此大企业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共生度低。而中小企业不仅在资金需求规模和期限上符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能力及发展现状,而且中小企业与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丰度较大企业更容易接近,少了一些道德风险。另外,由于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受国家或当地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发展方向与政府的产业导向往往一致,因此这些中小企业之间会自发形成一种约束机制,这种约束使得中小企业在信贷违约与企业声誉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后者而且由于这类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源于产业风险,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向其贷款的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为集群下的中小企业。

(2)区域定位———本土化、城市化、市民化

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金融支持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又会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共生度高。由于市民零散需求的特点,只有城市商业银行能够较好的满足。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与市民间有较好的信息传输,减少了贷款风险。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宜走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而应坚持本土化、城市化、社区化的区域定位方向,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做贴近市民的基层银行,在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中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3)产品定位———符合中小企业及市民的要求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方面应致力于创新开发符合中小企业及市民要求的金融产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应与客户群相匹配,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这样才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科学市场定位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内部环境

建设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要注意加快完善自身水平。

1.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科学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要为广大市民以及城市的中小集群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推动各银行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2.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要坚持务实的经营理念并始终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质”重于“量”的观念,不盲目追求自身发展的速度。在经营的过程中,对单个客户贷款不要追求数额巨大,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充分的经验,所以在经营管理中要注意审慎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是个独立的法人机构,要注重完善公司结构,落实“三会一制”制度,充分发挥决策、执行、监督、经营等环节的职能,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既分工合作又制衡约束的运行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问题,首先要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信贷风险审批流程的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避免信贷人员主观因素而造成的信贷风险;加强对员工培训,建立风险问责制,增强其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完善内薄弱环节;为了避免内部人员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公司治理的成功模式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以充分监督内部人员并规范其行为。

3.创新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

为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应努力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在实际的信贷发放中探讨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并探索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卡、政府债券承销和保险、收付款项等其他中间业务,同时要充分融入当地的经济,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创新建立融资产品。对城市及周边县城的金融需求主体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各自的特点为其提供相对应的金融产品和对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尽量满足各主体的金融需求。

(二)外部环境的优化

1.政府政策支持

目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还不完善。我国应该在财税政策上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必要的支持。

2.监管当局的扶助

银行业特点篇(7)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等职能,并通过这些职能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有必要跟紧国家的领导,在一次次改革的大浪潮中不断进步。而所谓的进步,即是跟随党建改革,所以,党建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十分重要。

一、党建,是商业银行的基础

(一)挡在商业银行改善前的拦路虎

1、人员问题

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决定一项工作是做好还是做坏的中心。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些党员干部其本身工作积极性就不高,这使得形成了不良的工作氛围,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党论知识储备不充足,何谈做好党建工作。正是因为有这些部分党员干部的怠惰,才使党建工作的进程缓慢,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工作问题。

2、基础薄弱

部分的商业银行职工对于入党的动力匮乏,这间接性的使党建工作难以进步,而面对这种情况,银行党组织只是单方面的一次又一次降低入党要求,这使得有些人借机滥竽充数,从而拉低整个党员团队的综合素质。

(二)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1、商业银行的指路明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些地方确实没有发达国家成熟。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外来的思想和事物使得人们开始崇外,消费点也开始不仅仅只有本国,这不单单是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也是对整个中国商业界的冲击。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领导,国内的商业银行必然将会被外界的商业洪流所冲溃[1]。

2、增加人员凝聚力

自建国以来,我党一直秉承着“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面对外界巨大的冲击力和压力,如果商业银行内职工的状态是一盘散沙,等待着这个银行的结果必将是毁灭。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存在下去,就需要党的领导,需要进行党建工作。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落实并做好工作,将我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的精神传递给职员,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才能无惧外界的压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改善党建工作质量

(一)改善党建模式

党员干部的怠惰来自于对工作模式数十年如一日的按部就班,时代在改变,党员干部的工作模式应该也出现变化,做出创新。商业银行的党组织应该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基础上,进行党建工作模式的变革和改善,将自身所具有的经营特点结合新的党建工作模式,让党员干部们重新焕发活力,做好自己的工作[2]。

(二)人员素质把关

党建工作的模式发生改变后,纳入新鲜血液时需要严格把关,从而提升我党整体团队的综合素质。决不允许有新进党员滥竽充数,也决不允许有老党员混吃等死。商业银行党组织应该就老党员干部们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每周或是每月有规律性的展开一次或数次的优秀党员干部座谈会、进行有关于党建知识的培训活动,以此来加强老党员干部们的思想觉悟,提升老党员干部们的综合素质[3]。

(三)调动党员积极性

随着人员素质问题的解决,商业银行党组织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上。可以设立奖励制度,例如,优秀员工奖,劳模奖金等,以此来鼓励党员,使其在工作中肯付出更多的精力。有奖就有罚,同样商业银行党组织还可以设立惩罚制度,力求将工作中的不良之风消灭,营造出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四)以身作则

商业银行党组织作为商业银行中最高的党组织代表,一言一行都对其他人有很大的影响力,朝夕相处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党组织必须要严于律己,秉承军人的风格,切记不可放纵怠惰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无论什么事都争取做到最好,给他人树立榜样,起到带头的作用,并且平日里要主动弘扬党的光荣精神,跟随党中央领导的政策方针,使得广大的党员干部们能够更好的完成党建工作,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日常管理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和党建工作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孤立了任何一个必然会造成银行内部的不和谐,因而降低工作效率,事倍功半。每一个党建管理工作者都应该知道,你所服务或管理的除了基层党员外,还有哪些银行的普通员工。

只有将日常管理和党建工作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是商业银行大步的健康前进,在外界的压力之下婉若磐石坚定不移。

四、结束语

在不断改变的大时代下,商业银行只有顺应大势,跟随党的领导,国家的法律政策,一次次改变自己,才能不被落下,为此,商业银行里的党员干部们,要将党建工作做好,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民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银行业特点篇(8)

通过对美国银行财务管理经营模式的详尽研究,深入解析财务管理工作参与者角色的定位,创新银行产品设计等多方面问题分析,探讨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特点,使之成为我国银行产业发展的路标,促使我国银行体系更好、更快速的完善其产业经营模式。

一、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特点

(一)美国商业银行整体财务管理框架

美国是全球市场经济建设最好,金融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经过长期性的残酷筛选,美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了当今社会最具时代意义的银行财务管理的整体框架。对于我国而言,更好的借鉴美国优质的银行管理模式,集结其在银行管理中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有效预测中国银行产业的国际性发展趋势,是促使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银行管理结构而言,美国财务管理体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其具体实施内容是通过对分支部门的财务管理者有效使用“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通过对大小不同的银行规模的分析,总部或者地区性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分别对各级别财务管理人员实施垂直管理模式,实现其在银行业务上的专项领导。同样对于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者,在平常的银行业务中,可对其实行双向负债制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财务管理者要全面监督自身所在机构的所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事情,积极协调好机构内部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管理人员更好的参与到银行业务决策管理中来。第二,贯彻落实好上级领导指示,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保证所在机构银行业务开展维持在可控制范围内,同时定期向上级领导报告本机构重大经营活动。对于银行分支机构管理人员的聘用,一般是由上级领导直接考核和任命而且企业员工升职模式则是由当地银行负责人进行总体考量的。其具体实行方案是任期制度,由总部统一安排工作调配,总体上的薪资待遇是由最高层总部决策机构决定,对于额外的待遇部分则是由总部与当地负责人共同协商决定的。

就美国商业银行工作职能分工上而言,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分工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预算管理。其管理会计工作一般包括成本管理,具体工作是制定银行财务管理报告,其中涵盖银行盈利情况以及银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案,实现银行成本有效分析,帮助银行实施内控模式,更好的组建其财务分析模式;财务会计一般是对于银行总体账目的管理以及银行相关税收、政府财政政策的总体把握;而预案管理内容则包括对于银行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对影响银行现状和前景发展的具体分析,实现预测银行盈利的管理机制。

在美国商业商业银行管理中,常会通过分析银行分支机构大小不同的规模,研究其业务上的不同点,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将财务主管与司库有效结合或者相互成独立发展模式。然而为了更好的实现财务风险控制模式,分离财务主管与司库的工作任务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两者管理机制相互分离的情况下,财务主管所开展的重点工作内容是实现资金的内部控制,其具体是建立完善的自我负债表格,实现银行业务的价格转移以及流动,帮助银行控制风险,开启资金盈利模式。

(二)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角色定位

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是财务管理者工作具体落实银行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做好银行业务的管理与新产品,为银行产业的建设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财政支持,而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简简单单的几张表格的制作。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必须通过银行数据表格的分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银行的经营工作提供最具专业性质的建议。

就美国当前情况看来,“业务伙伴”已然成为美国财务管理运作中的专有名词,这种管理模式与其银行经营模式二者相互交汇、互相影响,使得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就美国商业银行现有情况看来,其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有效掌握国内经济环境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做好充分应变准备,在保证完善各项银行测评的基础上,维系银行业务在稳定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盈利状态。

2、尽量培训财务管理部门的基本银行财务知识,熟悉把握国家各项经济法规,着实把握银行业务的办理都能符合国家各项政策得到国家支持,因而取得国家相应的税收资金以及利润资金。

3、详实解析财务资金流动以及财管管理的监控问题,使其在维护银行各项业务的同时,促进银行实现资产增值,保持银行利润的稳健增长。

4、对于银行新开发的产品业务,要及时进行更新,在实际运作中,有效提出新型业务的更改建议。

(三)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

在美国商业银行具体财务运作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工作呢?其具体实践应该是“坚持成本效益的保全,以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通过实现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有效控制银行内部管理系统,将银行业务作为银行内部职员业绩评估标准,从而更好的促进银行内外监督体制的共同发展,以期更好的帮助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成本效益的把握是一个银行盈利与否最好的实施准则,将这点作为财务管理内容的基本点是非常正确的。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就全球银行管理体系的建树是极具借鉴意义的。同时,更好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可以帮助我国银行产业发展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就美国实践管理而言,其主要是在遵循“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原则下,结合“业务伙伴”管理机制,更好的实现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具体财务管理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效供给各类财务信息,实现高效业务风险评估系统。第二,完善各部门管理职能,实现职权高度统一,由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内部资产流通体系,对其它业务的办理则由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后台则负责相应监督机制。第三,相关资产管理高层应切实落实银行内部经济运行机制,采取更具实践意义,更专业的银行决策。第四,熟悉掌握相关银行产业法律法规,有效维护银行信誉的同时,实现银行产业地位的稳健提高。

二、对于美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启发

研究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势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我国财务管理体制,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我国银行管理职能更好的优化工作,在有效提高相关业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帮助我国银行产业竞争在白热化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就美国商业银行管理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具体得出以下几点启发:

(一)对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财务业务伙伴”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执行。前者是对美国商业银行所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体现,后者则是银行产业高效处理好企业财务与业务良好关系的基础。着重遵循这两个概念的把握,不仅可以帮助财务管理整个工作模式更好的定位,而且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全方位开展的关键内容。

(二)有效实现“垂直管理”、“双线负责”以及“信息系统平台”的完美结合。“垂直管理”与“双线负责”二者的统一可以帮助维系财务管理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的职权,而且可以更好促进相关人员财务掌控的实现。同时对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创建,是其落实收集银行财务准确信息的关键所在,从而促进银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前者从管理者的立场出发,后者从银行技术质量的角度出发,从而更好的实现对银行财务管理信息的把关。

(三)在美国商业银行管理运作中,其最主要的环节包括:“银行内部机制的控制”、“银行业绩评估”、“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银行预算管理”,对于银行预算的管理工作、银行业绩评估工作以及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发展是实现高效财务管理机制的关键内容。然而对于“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在银行运作则有着特别的效用,它可以帮助银行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实施风险预警机制,从而促进银行业务更加稳健的开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美国商业财务管理特点的具体分析,使之成为我国银行产业发展的明镜,通过对其优势的借鉴,从而更好的帮助我国国内银行体系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娅琪.中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差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2)

银行业特点篇(9)

(一)会计管理集权化程度较高,会计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

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的业务运行,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密切相关。

,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大都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的投行咨询业务、资金托管业务、大型集团服务等均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分行虽然很多,但主要是营销中心企业和个人客户,职能相对单一。这种经营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出于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需要。在各个分行,其职能重合率较高,如按“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来进行操作,一方面分散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全行的成本支出。而按产品线、业务线由总行各个部门来进行“条条式管理”,可以节约成本,也更有效率。这种经营模式决定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具有集权化程度高,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的特点。

以美国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其各个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总行及总行直属机构。只有中小企业业务、个人业务由总行和分行共同完成。与之相应,纽约银行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高度集权,布局侧重于总行。该行在总行设有庞大的财务会计部,其下又划分了多个二级部。

纽约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完成了全行主要的会计管理工作,而在各国内分行与海外分行,由于其主要任务是营销客户和确保本分行的经营合法且与总行的经营目标一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产生与管理主要通过机自动完成,只有很少的专职会计管理人员。

(二)会计业务的处理集约化程度高,主要业务均通过后台处理中心完成

后台处理中心的设置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近20年来,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商业银行得到了大规模的,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来处理跨空间、跨部门、跨产品的数据集成,这使高度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立成为一种潮流。在美国的主要商业银行,总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将全球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的集中处理。分行不再分散进行电脑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分行的前台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客户,而不是业务处理。总行不仅将全行的业务处理集中完成,还可以通过将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选择建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在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运作成本。

仍以纽约银行为例。该行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通过设置专门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实现一般业务操作和处置的集约化管理。该中心于1988年由纽约市的纽约分行总部,搬迁到远离纽约市的一个小城Utica,此中心由此就称作“Utica Operations Center”(优特卡业务操作中心)。Utica在安全和环境方面都要优于纽约市区,而且人力成本较低,仅此在成本费用方面就为纽约银行节约大笔开支。

(三)高度发达、细致全面的内部管理会计体系

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按照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的《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的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性服务,但几年下来,最快的商业银行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出击的所谓“全能型”银行,而是那些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的银行。

银行业特点篇(10)

从数量上看,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明显多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截至2009年11月,140余家城商行中有31家实现跨区域经营,其中22家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占跨区域经营城商行总数量的70.97%;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19家,其中11家地处三大经济圈,占跨省经营城商行总数量的78.95%。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布局特征

从布局上看,大部分城商行都选择了立足区域经济圈,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目前,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依托其临近的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进行区域性网点布局,其中少数几家优质城商行已启动全国范围布局,开始到中西部各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商行多进行省内布局或临近省市布局,目前还没有一家银行到东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根据统计,目前正式启动全国布局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城商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大连银行和包商银行。

除上述银行外,其余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都依托经济圈建设,筹划区域性布局,如深圳银行、天津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和盛京银行,但是也有小部分发展潜力较好的城商行在积极备战经济圈的同时开始筹备全国布局工作,如哈尔滨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深圳平安银行于2008年开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铺设网点机构,网点已基本覆盖深圳、上海、福州、泉州、厦门、杭州、广州和东莞。天津银行于2006年开始跨区域经营,主要在环渤海经济区布局,目前已在北京、滨海、上海和唐山四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南京银行分支机构集中于中原地区,即泰州、上海、无锡、北京;宁波银行分支网点主要集中于江浙地带,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以及深圳。齐鲁银行设有天津、聊城分行;盛京银行设有天津分行、大连分行、北京分行、沈阳分行和营口分行。而哈尔滨银行不仅在临近的天津、大连、双鸭山、鸡西、鹤岗设立分行,还选择了中西部地区的成都设立分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在发展杭州、舟山、宁波三地时,也提前在成都设立了分行。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特征

从模式上看,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二是联合重组;三是整体收购城信社或农信社。到异地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的模式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管理成熟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这类城商行早期已完成了重组和改制,资产质量良好,治理结构完善,人才储备充足,不仅在各种条件上都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自身也积累了足够的实力,足以完成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前期培养。而那些短期内无法达到监管标准的城商行,为了避免在抢滩全国市场的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大型城商行,小部分城商行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通过整体收购城信社或农信社的模式,借助信用社网点迅速占领市场高地,如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但由于多数信用社长期经营不善,存在着大量的呆坏账,员工管理松散,因此这部分城商行在收购和整合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确定包袱边界、如何与政府协调、如何完善治理结构等问题。此外,在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推动下,某一特定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的多家短期内无法达到监管标准的城商行也可以通过联合重组的模式重新成立一家竞争力强的大型地方法人银行,如徽商银行。这种模式绕开了农信社,避免了因收购低质量资产带来的财务压力,但还是会面临未来在经营与管理上的一个长期磨合过程,同时还要求政府和监管机构全力推动,且拥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相比前两种模式,联合重组更类似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全国各城市争夺区域金融中心的战役中尤其容易出现。

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路径特征

从扩张路径看,全国性金融中心城市是城商行进驻的首选,如北京、上海、深圳;其次,有可能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如天津、杭州、宁波、南京、广州、大连等地也受到城商行的热烈欢迎,这些城市的外地城商行数量大都在5家以上;最后,中西部地区中只有经济特别发达的少数城市入围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目标城市。我国目前各地市都在争抢金融中心头衔,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优惠措施,如货币性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来吸引外地金融机构,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国家还出台了鼓励商业银行到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也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银行业特点篇(11)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1-0111-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德国银行业的监管

德国银行业当代的监管是与其监管历史和金融业的特殊结构相适应的,核心理念以一些基本原则为基础。

(一)基本原则

德国基本上属于市场经济国家。这意味着政府原则上不干涉商务活动,从而保障了自由互动的可能性。中央银行和其他监管机构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效运作的金融市场。国家调控和监督银行业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使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高效率、低成本运作,从而使各种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在设立和开展银行业务时,必须遵守银行监管的基本规则。虽然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为银行创造了新的商机,但也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运作风险。为了使银行业避免破产,在过去二十年金融自由化的历程中,更严格的审慎监管制度不断推出。

对银行业监管的法律依据是《银行法》。该法旨在通过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来保障金融业的活力。该法案在寻求达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了自由市场的原则,于是将对企业进行决策的责任完全留给信贷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的管理者。这些机构的行为仅仅受制于定性和定量的一般规定,以及履行对监管当局告知事实的义务。监管当局的监管力度则取决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类型和规模,不直接干预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活动。

(二)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FFSA)

在德国,银行监管由两个当局主管,作为中央银行的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FFSA)。自从引入了一般的州银行监管制度,中央银行已全面参与银行监管。

1961年的《银行法》将信贷机构和(自第六次修订银行法生效以来)金融服务机构的监管职责分配给了联邦银行监管办公室。后者是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直接向联邦经济部长报告工作,从1962年1月1日起开始运作。德国联邦银行参与银行监管不只是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而是由其职责性质所决定的。虽然央行的目标和任务不同于银行监管者,但对金融部门来说,货币政策和审慎监管的目标和活动往往会部分地重叠或相互补充。虽然1999年1月1日起,德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决策职责被转移到欧元体系,但央行监管的职能仍被保留。

联邦银行对银行监管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整个德国的支付结算、现金处理、抵押再融资和外汇储备管理方面的核心,对金融部门的运作有深刻的洞察力,并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处理与金融市场有关的业务。他们分别在联邦银行遍布全国的47个分支机构内工作,更贴近市场。这样的地区遍布性可以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因此议会在《银行法》的第7条赋予联邦银行参与银行监管的职能是有充分理由的。

2002年5月1日起,有关对金融服务进行综合监管的法案正式生效,联邦银行监督办公室、保险企业联邦监管办事处和证券交易联邦监管办事处连同它们各自的活动合并成立了德国金融监管局,设址于波恩和法兰克福。其中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的分支机构设在法兰克福。

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FFSA)已经在议会签订的协议中列明了各自在日常监管活动中的角色。根据协议,联邦银行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监管任务。特别是联邦银行在金融市场和支付业务领域的多年经验为监督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提供了最佳的支持。在持续进行的监测过程中,联邦银行的职责主要包括评价文件并报告金融机构提交的年度决算和审计报告以及负责银行业务操作的定期审计。它和各金融机构间长期保持开展常规和特别的有关审慎性的讨论。而联邦金融监督局,则作为联邦银行监管办事处的继承人,负责整体性措施的实施工作。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FFSA才会独立或与联邦银行一同对银行业务进行审计工作。

联邦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规则的(如原则和规定);(2)过程中的持续监管,对某些机构的个别监管措施除外(有些措施直接由FFSA负责);(3)审慎审计;(4)审慎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FFSA的职责包括解决银行和金融服务部门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危及委托资产的安全性、损害有条不紊地开展银行业务或有序提供的金融服务,以及那些可能对整体经济带来相当不利的后果的大问题。

(三)德国金融体系的结构

德国的金融体系相对来说是银行主导的,但和日本或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不同。简单地说,考虑到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相对作用,德国的金融体系介于极端银行主导型的日本金融体系和更多的市场主导型的美国金融体系之间。在德国银行业,我们发现它具有高度分权和非常低的集中水平。顶级的五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银行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公众银行、合作机构和私人银行。公众银行(储蓄银行)的部分股权一定是由国家或市政府所拥有。他们占了2277家信贷机构中的458家,和将近五分之二的总资产。最大的机构群体则是合作机构,有1236家,但仅占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总资产。最小的机构群体是私人银行,共373家,但包含了各大银行和市场的领导者。(如:德意志银行、联合抵押银行、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等)总之,德国的银行业非常分散,并显示出较低的集中度。

德国银行业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银行很大程度上从事所谓的“关系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业务。即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关系贷款”是企业和银行间进行信贷融资所采用的一种常见做法。这种贷款对中小型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对德国经济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这种关系贷款将稳定金融体系。然而,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会使单一机构面临不对称的高风险。因此,监管机构贴近被监管银行的做法再次体现出它的价值。

银行业的这些特点都被反映在了监管结构中。

联邦银行的47个分支机构遍布德国。这不仅支持了现场检查(onsite-inspeetions),也便于收集到本地银行经营表现的可靠信息。因此,通过在地方和区域金融市场进行分散监管,并汇集各种信息,提供了最佳的银行监管结果。

德国银行体系正体现出两个长期趋势:合并(consolidation)和非居间化(disintermediation)。合并反映在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德国的信贷机构数量一直在下降。通过兼并,信贷机构数量已经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

此外,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参与到当今愈演愈烈的各种形式的非居间化中。利息收入的份额正在下降,大银行下降更快些,地方银行较慢,但对所有的机构来说下降趋势仍非常显著。各种准备金和交易收入的份额正在上升。这一方面意味着在利差下降时期,银行业取得了更宽泛的收入来源。但这一新建立的收入来源也显示出了更高的波动性。因此银行监管不得不要求信贷机构准确地意识到新形式的风险,虽然监管层乐于见到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瑞士银行业的金融监管

凭借资产管理的技术、声誉和悠久的历史,瑞士的金融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际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角。2000年国际资本(不算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瑞士分别占其GDP的53%和56%。其中的绝大部分资金通过国内的金融机构运作,并不直接投资于瑞士本国的金融市场。

金融业在瑞士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金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1%(比美国、法国或德国中任一国家的金融业占比大2倍多)。截至2000年底,国内银行的总资产值等于年GDP的5倍,银行通过客户托管账户拥有的证券价值370亿元瑞士法郎,这其中的一大半是代表国外客户持有的。瑞士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估计掌控着全球30%的私人资产。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托管资产加上投资基金运作的资产之和总计670亿元瑞士法郎,是瑞士年GDP的15倍。

(一)瑞士银行业的特点

在瑞士经营的银行可以被分为6个层面:(1)两家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UBS)和瑞士第一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是国内最大的两家全球经营的金融机构。(2)州立银行。由州政府部分或全部担保其债务的银行,其规模和经营差异非常大,小型银行的主营业务为国内零售业务、初级抵押贷款。大型的银行业务范围广泛,包括证券买卖。(3)地区银行。完全经营国内业务,主要为本地区服务。(4)来富埃森银行合作社(Raiffeisen bank)。一种分布于农村地区的信用合作社组织,主要业务是发放抵押贷款。(5)私人银行。分为无限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两种,从事受托理财业务。(6)外资银行。规模和业务机构差异大,但主要从事私人银行业务。

从表1中可知,银行资产多数集聚于两家全球性大银行,其他类型银行资产的份额都不大。

2 全能银行的模式

瑞士的证券中介主要包括投资基金和券商两类,基于全能银行的模式,证券中介由银行控制。还有一类独立的资产管理人和投资顾问,他们代表第三方管理资产。两家大银行和州立银行占到证券市场的75%,其中瑞银集团一家的市场份额就占43%。

(二)瑞士银行业的监管特点及其改进方向

瑞士的银行业与证券业由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SFBC,以下简称“银行业委员会”)监管。传统上,瑞士监管当局很少从事现场审计工作,而全部交由持照的外部审计人进行审计,这一模式被称做“双重监管体系(dualistic system)”。与这一监管体系并行的另一项同等重要的制度是由瑞士银行业联合会(SBA)负责的行业自律监管(self-regulation)。

1 双重监管

由外部审计人对银行进行审计,体现了对银行客户保护的含义。审计师事务所及其合伙人在达到一定要求后,由监管方批准,才能从事银行的审计工作。它必须向银行业委员会披露它在特定金融机构承担的咨询和其他业务。在执行金融机构的审计任务时,审计人除必备的执业资格外,必须在业务和私人关系上与被审计单位保持严格的独立。审计人受银行业委员会的监管和授权,根据银行业委员会的要求执行一系列特定的审计任务。审计费用由被监管银行承担。年度审计报告将反映被审计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各项情况。如有必要,审计人将要求被审计机构限期整改。审计人有义务告知监管人有关被审计机构的严重问题。若审计人不能承担银行业委员会的工作,他将受到撤销资格、罚款、以至于坐牢的惩罚。银行业委员会还成立了专门小组对审计师事务所的可靠性进行“专项审计”。

作为银行业委员会的一种“工具”,审计师事务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金融机构执行直接检查。但它并没有处置权,只能出具详细的审计报告将列明所有一般审计、异常情况审计或深度审计的各种发现。这些提交的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是银行业委员会执行其监管职能的依据。除审计报告外,如果外部审计人怀疑被监管机构有任何违法或违规的行为,他都有义务及时向银行业委员会进行通报,由银行业委员会再进行调查或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被监管金融机构合法合规经营。

银行业委员会能采取的惩戒措施包括:(1)撤销金融机构的执照;(2)限制经营;(3)当贷款人可能遭受损失时,限制金融机构对外付款;(4)撤销外部审计人的资格。但目前银行业委员会尚无权对金融机构和外部审计人进行经济制裁。若能赋予银行业委员会经济制裁权,将使其监管更具有灵活性和弹性。

由于瑞银和第一信贷这两家大银团的规模超大和机构及业务的复杂性,银行业委员会对这两家大银行的监管比对其他银行的严格得多。除了使用外部审计人这一间接监管“工具”外,监管的重心被放在直接获取信息上。银行业委员会要求两大银团定期提供风险形势报告,并定期与银团中的各业务机构代表会谈,包括和经理层与董事集团的会晤。进一步的,银行业委员会定期审阅他们内部审计的所有报告,并与他们的内部审计负责人定期会晤。另外,银行业委员会还亲自对两大银行进行现场审计,并授权外部审计人对特定部门进行深度审计。

虽然双重监管体系运行良好,但目前银行业委员会已意识到外包现场审计的风险,并正着手努力改进。改进措施包括:(1)提高外部审计人的审计质量要求;(2)增加共同参与的现场审计次数;(3)提高对被监管银行短期流动性的要求。

2 自律监管

在瑞士的金融业监管中,自律监管和行业标准不论以数量和实质来衡量,都扮演了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业委员会自始至终支持自律监管并发展与自律监管组织之间的关系,它与自律监管组织分享的监管共同目标是促使瑞士金融业的监管既灵活又能达到高标准,从而更好保护市场投资者和参与者的利益。

瑞士金融业的自律监管有很悠久的历史,它存在的价值与国家监管同等珍贵。自律监管的条文在

绝对数量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2007年6月银行业委员会的一项统计,自律监管的条例约有190项,1280页。而国家监管――包括法律、法令、公告等差不多有127项,共1200页,可见两者的规模相当。

银行业、交易所和反洗钱法都只设定了最低的标准,为颁布行为指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行为指引构成了银行和证券交易商自律监管体系的一部分,在瑞士银行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律的根本优势在于它们更贴近行业实践,并由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建立起来,因此指引更易于被业界接受并贯彻执行。

当银行业联合会(SBA,Swiss Banking Associa,tion)通过一项指引后,银行业委员会(SFBC)作为国家的公共监管机构,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就会认可该指引的执行作为最低的监管标准。银行业委员会的认可就确保了该指引在瑞士所有银行内遵照执行。银行业委员会依照行为指引办事的目的是确保行业运营的正确导向,于是这些原来具有私立性质的指引实际上被提升为公共标准,若违犯会同样受到《银行法》的制裁。银行业委员会最近又认可了14项行为方针,审计人在审计银行和券商行为时必须依此对照它们执行。

虽然自律监管长期以来富有成效,但它的弱点可能在于作为一项监管工具,当各方利益发生冲突时,监管方更容易牺牲投资者的利益,因为投资者无权制定行业标准。从银行业委员会的角度出发,它的职能是尽量弥补自律监管的补足,特别是需要意识到自律监管只是最低标准,在它提供的监管框架下,可增添法定内容。另外,也可邀请自律条款的制定者在建立新规时,像监管当局那样来考虑监管原则,从而避免投资者利益受损。公正的自律准则,其利用价值就更高了。

3 银行资本准备金率要求高,且储蓄账户与受托账户须严格分隔

瑞士银行法定的资本金对贷款的比率比国际清算银行设定的标准高,是全世界最严厉的。且商业银行的储备资产多以黄金和瑞士法郎充当。商业银行每月对持有证券的记账必须遵循原始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相反,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通常做法是将未兑现的票据利润入账,这种做法会直接导致夸大银行的实际收入。

瑞士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本增值服务,如果客户要求银行购买股票、债券或贵金属,银行不可以将这些资产计入储蓄账户,必须为客户开立受托人账户,即“保管账户”。这两类账户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保管账户内任何投资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储蓄人,不构成银行的资产。因此即使银行经营失败,它也毫无风险可言。相反,储蓄账户,例如支票或存款账户,代表的是银行对储户的负债,权利由银行的资产来保障。

三、启示

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主要由银监会负责。随着混业经营的日渐深入和与国外金融机构同台竞争的需要,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效率和监管灵活性尚有待提高。德国和瑞士商业银行的监管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一)公共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做法有利于提高监管灵活性

长期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了解不透,一是因为内部监管属于商业银行内部运营的内容,其具体措施和运行效果属于商业机密,有效性难以综合比较和评价;二是监管部门追求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双方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监管部门难以得到商业银行完整的内部监管信息;三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刚刚完成,其内部监管建设本身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瑞士自律监管的做法值得借鉴。自律的根本优势在于行业协会更贴近行业实践,并由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组成,因此由它制定的指引更易于被业界接受并贯彻执行。瑞士监管模式的关键做法在于银行业联合会(SBA,Swiss Banking Association),即行业协会通过一项指引后,银行业委员会(SFBC)作为国家的公共监管机构,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就认可该指引的执行作为最低的监管标准。于是这些原来具有私立性质的指引实际上被提升为公共标准,若违犯会同样受到《银行法》的制裁。银行业委员会依照行为指引办事的目的是确保行业运营的正确导向,这种监管实践既贴近现实,又事半功倍。

(二)央行监管和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协调分工的做法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德国银行业的监管强调央行和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各司其职,协调分工。双方在议会签订的协议中列明了各自在日常监管活动中的角色。根据协议,联邦银行在持续进行的监测过程中,职责主要包括评价金融机构提交的年度决算和审计报告,并负责银行业务操作的定期审计。而联邦金融监督局,则作为联邦银行监管办事处的继承人,负责整体性措施的实施工作。

我国在分业监管的体系下,监管机构为减小监管压力并规避自身风险,有很强烈的愿望控制被监管机构的风险和经营行为,往往会对业内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采取抵制态度,可能阻碍商业银行创新活动的发展。而央行对经济环境更容易形成总体的把握,从而对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更易于从宏观上进行定位。如果央行和银监会之间能形成一种长效互补且互通信息的监管机制,会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高我国银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