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8:06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

一、调查样本及调查方式 (一)调查样本描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沙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累计实现产值4200.7亿元。纳入本次调查的企业为截止2012年12月30日省科技厅认定在册的全部高新企业,共计805家。其中2010年2012年认定的企业数分别为144家、348家、178家,2012年复审通过135家(如表1)。

上述高新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高新企业)有330家,占全部高新企业的40.94%。330家规上高新企业涉及8大技术领域,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21家、生物与新医药技术66家、新材料技术61家、电子信息技术4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17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1家、高技术服务业9家、航空航天技术2家。

(二)调查方式方法说明

本次调查以网上检索为主。根据高新企业和规上企业名单,登录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进行检索。同时,通过查询近两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以辅助手段进行部分数据修正。

1、检索分类方法。登录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以企业名称逐个进行检索,以各企业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含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外观设计申请)和授权量(含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授权、外观设计授权)为检索结果,整理成专利情况表,再标引高新企业认定(或复核)时间、技术领域、所属地域以及是否规上企业(或高新企业)等信息,以上述标引信息与企业名称、专利分类综合形成数据归纳索引,进行数据统计。

2、数据来源及更新时间。数据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的中国专利数据库。数据更新时间为2013年6月24日,本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13年7月1日 2011年、2012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为省局信息中心2013年2月提供,查询时间为2013年7月2日4日。

3、其他说明。本次检索数据均以企业名称为申请人(权利人)的检索结果,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其股东名义申请的专利数据,也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名下已经办理向企业转移手续的专利。

二、企业专利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高新企业专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05家高新企业中共有608家企业(占75.53%)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共计17780件,占全市累计专利申请总量(90291件)的19.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7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82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982件,三类专利申请的占比分别为33.62%、55.24%、11.14%。

共有568家高新企业(占70.56%)拥有授权专利,授权专利共计12398件,占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总量(52669件)的22.3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28件(不含湖南邱则有专利策划公司等个别企业由法人代表或公司股东名下转移至企业的1834件),实用新型专利8958件,外观设计专利1812件,三类专利的占比分别为13.13%、72.25%、14.62%(如表1)。

2、规上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调查显示:规上企业中共有330家高新企业,其中296家企业(占比为89.70%)有专利申请,共申请专利共计94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74件、实用新型5216件、外观设计1332件),占规上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的78.04%;284家企业(占比为86.06%,2008年调查数为104家)有专利授权,授权量共计6584件(其中发明642件、实用新型4739件、外观设计1203件);264家企业(占比为80.00%)拥有有效专利,有效专利共计5872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10件、实用新型4200件、外观设计1072件),占规上企业的68.01%。如表2。

按照高新技术8大领域分类,在330家规上高新企业中的5872件有效专利分布情况如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2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808件,占比64.95%;新材料技术领域6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796件,占比13.56%;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66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408件,占比6.95%;电子信息技术领域4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98件,占比6.78%;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1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85件,占比3.15%;高技术服务领域9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56件,占比2.66%;航空航天技术领域2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5件,占比0.43%。

(二)2011-2012年度专利情况

1、高新企业情况。2011-2012年两年高新企业共有专利申请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总量的58.91%,共有专利授权6640件,占高新企业专利授权量的53.56%。各年度数据如表3。2年来,高新企业专利授权平均增长率47.35%。

2、规上高新企业情况。2011-2012年规上高新企业专利申请5688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的54.30%,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67%;专利授权3483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授权的52.45%,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37%。具体数据如表4。

(三)主要特点

1、专利领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近几年来,通过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推进工程、企业专利扫零工程、知识产权三百工程的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高新企业达到608家(不含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个人专利情况),有专利企业的占比为75.53%。尤其是涌现一批专利大户群体,20件以上专利申请的企业127家, 50件以上的48家, 100件以上22家(见附件1),2000件以上的2家。发明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9家(见附件2);从授权专利看, 20件授权专利以上企业87家,50件以上的33家,100件以上的15家(见附件3)。

2、近两年专利总量迅速上升。 从增速看:高新企业近2年专利授权年均增长4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年平均增长均在80%以上。从增量看:高新企业两年申请专利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量的62.44%,期间授权6640件,占其累计量的56.47%。

3、规上高新企业创新基础良好。296家规上高新企业申请专利9422件,以规上企业12.97%的企业数量占得的78.04%申请量,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32件;申请发明专利2874件,占规上企业的81.46%,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0件。另外,从专利大户群体看,有1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97家,规上高新企业占47家,占比48.45%;有20件以上专利授权的企业98家,规上高新企业占51家,占比52.04%。

4、装备制造业专利独领产业旗帜。2011-2012两年中,装备制造产业的高新企业专利申请、发明申请,专利授权、企业发明授权等指标均占同期规上高新企业的60%以上,有效专利占74.6%。并且,2010年以来装备制造领域连续3年夺得中国专利金奖。说明长沙的装备制造产业正在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产业逐步在发明专利引领下走向高端,专利数量和产业化程度明显领先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5、高新企业队伍认定潜力稳定。据对规上企业专利统计,目前不是高新企业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或6个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有135家。没有专利授权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申请或实用新型申请6件以上的有169家,上述两项合计303家,在1-2年内均可拟为高新企业推荐认定对象。

(四)问题不容忽视

1、 1/6 现象依旧存在。从高新企业的数据看,部分企业满足于维持高新企业认定标准, 1/6 现象依然存在(所谓1/6 现象,是指企业为了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仅维持1个发明专利或6个实用新型专利的高新企业准入门槛)。只有1件发明没有实用新型的企业36家,没有发明专利而只有6个实用新型的48家,共计84家,占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的10.4%。尤其是2010年认定的144家企业中类似企业有29家,这29家企业3年来没有新增授权专利,甚至没有专利申请,说明这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获得高新企业资格,谋取税收减免政策。

2、许可上位比较流行。部分高新企业不思研发转型,乐于许可上位。31.3%的高新企业(252家)既没有发明专利也没有实用新型专利,完全依靠专利的独占许可方式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据对2011-2012专利许可备案信息查询,XX市每年均有100余家零专利企业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而采取独占许可实施他人专利。在专利情况不能满足高新企业认定标准的293家企业中,2010年认定的企业占18%(53家),说明这些企业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出发来改变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识。

3、零专利现象仍然严重。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反映, 197家企业(占高新企业数的24.48%)处于零专利申请状态,363家高新企业(占45.09%)没有发明专利申请;237家企业(占29.44%)没有专利授权,544家企业(占67.58%)没有发明专利授权。作为高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没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似乎名不副实(个别企业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除外)。

4、专利意识和能力仍待加强。从2011-2012年的数据来看,创新基础较好的规上高新企业,两年中发明专利授权366件,每个企业也只有1.1件,平均每年每个企业也仅仅是半件,规上企业创新实力也有待加强。从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结构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55%,高出发明专利12个百分点,159家企业选择申请实用新型而不申请发明专利,没有认识到权利稳定和专利保护期长短的重要性。从企业发明专利法律状态来看,视撤专利384件、驳回专利124件,占发明申请总量的8.5%,说明企业在申请专利以前没有进行专利性分析,缺乏专利申请挖掘与评价机制,或者专利审查答复不及时,企业专利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树立正确的自主创新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典型企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加强对企业高管的知识产权培训,使高新企业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高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排头兵,只有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对高新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轮训,并建立长效机制,培训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逐步提高高新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2)

E-mail:aufehg@163.com电话:13085525506

通讯地址:安徽蚌埠曹山路962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33030)。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当前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超竞争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做出适宜的战略调整。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企业的边界由技术效率和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在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过程,效率则是指纵向链条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的协调和交易费用的程度。技术效率反映了生产过程的特征,即生产成本的变化;效率反映了交易过程的特征,即交易成本的变化。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效率,而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因此,企业对交易的技术效率和效率权衡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边界。在静态环境下技术效率和效率的权衡所决定的企业边界可以如下模型进行阐释。

图1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图1中,虚线表示技术效率差异,即企业自行组织生产和交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成本之差,,为企业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最小生产成本,表示同等数量产品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生产成本。,这是由于外部供应商可以利用多个市场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比企业自行组织生产更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差异减小。

虚线表示效率差异,,为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组织成本,为同等数量产品交由市场组织生产时的交易成本。当企业边界较小、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时,由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带来的要挟就会降低,因此产品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较小,为正;而企业边界较大、资产专用性水平较高时,市场交易的费用也随之提高,当超过临界点时,为负。

,表示两种交易规制方式下的总成本差异,当时,表明两种交易规制方式生产既定数量商品时的成本相等,即在虚线与横轴交点处达到了企业的合理效率边界。

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来说,由于其高成长性、高盈利性的行业特征,在超竞争的环境下该行业将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因此,交易的小数目条件将减弱,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的交易伙伴增多,由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而产生的要挟将会减小,高新技术企业原来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也将减弱。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将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并进一步深化和加速行业内分工,使得依靠市场组织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易的优势凸显出来,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边界扩张后可能产生的规模经济所引致的生产成本节约,曲线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处。另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市场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成本不变或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也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处。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发现,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成本差异曲线将会移动至处,其与横轴的交点位于点的左侧,表明在超竞争环境的影响下高新技术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

三、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

由于超竞争环境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边界会相应缩小并逐渐演变成只拥有核心知识、主业及部分相关知识与业务的组织,反映到组织形式上,高新技术企业将形成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为重点,生产部分相对精干的“哑铃型”组织。为了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哑铃型”组织甚至会演变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高新技术企业只从事核心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开拓,生产以及其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则通过外包或其它形式的合作来完成。这种虚拟化的组织形式及企业间的合作突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边界,使得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在战略调整方面尤为重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的战略调整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在超竞争环境中,所有的优势都会瓦解,唯一可保有的优势就是进行“创造性毁灭”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超越“顾客导向”去追逐超前性需求,做市场的主导者而不是市场跟随者,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抛弃原有的竞争优势并引领新一轮市场竞争,才能不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微软公司不断革新占据市场优势的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低版本操作系统就是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典范。

第二,通过战略联盟等企业间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战略联盟、研发合作等企业间合作形式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缓解竞争程度的手段,也是超竞争环境下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网络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互补、共享资源,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组成的Wintel联盟使微软与英特尔的产品价值都获得提升。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战略中,重点是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以及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形成竞争优势,而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则有助于降低研发费用和创新风险,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出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而创造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1 陈继祥,霍沛军,王忠民.超竞争下的企业战略协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86-89.

2 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5-49.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3)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4)

一、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环境

高技术企业成长环境问题始终令学者们热衷,不仅在于环境与企业成长息息相关,也在于高技术企业成长所面临的环境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复杂性。由于研究任务、目的及侧重点的不同,对环境的认知和划分也不同。比较主流的是罗宾斯[2]按环境对企业的作用方式所划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一般环境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方性特色来展开的。Siqueira和Bruton将研究视角从发达国家拓展到新兴经济体,指出由于新兴经济体存在高税收、腐败、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员工教育水平偏低等现象,因此在运用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该经济体内企业成长时,必须注意本土环境等的一些具体差别[3]。Chandra和Chao对中国的7个关键城市的12个商业孵化器管理层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指出中国的孵化器从完全受控于政府到引入多样化的赞助商,从通用高技术的孵化业务的类型转向专用高技术类型,为高技术在孵企业的成长提供友好的环境,但仍主要依赖于政府基金的投入,其市场创新也处于初级阶段[4]。Zylberberg等通过对阿根廷的120家生物技术企业的资源、新结构和环境等方面调查,并与巴西的同行业进行对比,指出存在缺乏版税收集系统、专利保护不完善、风险资本来源不足等问题,建议创建有利的监管环境、吸引新形式的外国资本、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建立本土及全球研发网络等,以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本土生物技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5]。

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具体环境的最新研究,学术界一般是从劳动力环境、资本环境、技术环境、战略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自身管理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Siqueira和Bruton通过对巴西一些年轻的高技术合资企业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在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中,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和公司的非正式性起正向调节作用[3]。Lin等发现,对高技术企业来说,管理层薪资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可以显著减少人问题,但高薪政策可能导致他们只关注短期绩效而忽视企业长期的发展,而机构投资者的有力控制可作为对高层激励的一种替代[6]。Lin等的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在选择股东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机构投资者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促使管理者关注企业长期战略方向。Ryoo以韩国电信业为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了韩国高技术小企业的决策制定者们选择内部或外部研发的决定因素。结合交易成本和资源基础理论,他们发现企业过去的技术能力、企业家的战略定位、技术不确定性程度和投资资产的再调度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关键标准[7]。Chen和Tsou建议企业的管理方案应该针对于发展IT能力和服务创新过程,并利用它们来提高客户服务和获得卓越的企业业绩。他们也发现更好的IT能力能够带来更高水平的服务过程创新[8]。Kenney等以中国大陆及台湾、印度的高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东亚地区的那些拥有专业技术、管理及创业才能的海归对该地区ICT行业成长的作用,指出他们对于企业的创业阶段以及行业稍后的扩张阶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9]。

二、高技术企业成长模式

关于企业成长模式和决定因素的研究作为企业动力学的一个关键主题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Lee较全面地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关于企业成长模式的代表性观点,并对吉布列法则后续研究中的争议进行了阐述。Lee从R&D基础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以专有技术知识存量净增长为代表的企业成长能力模型,用技术能力的内生演化去解释企业成长收敛、维持和恶化的三个不同方向。通过对世界银行关于行业技术发展的制度及政策优先级报告数据分析,认为:企业成长与企业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当企业的技术能力高时,企业的年龄和成长呈正相关,而当企业的技术能力低时,年龄和成长负相关;高技术知识阈值可使企业维持一定的成长速度,但当行业技术竞争过于激烈时,可能导致成长情况的恶化[10]。Lee的研究巧妙地展示了研发投入、技术专用性程度、技术环境质量等一系列关于R&D的变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但是他仅根据成长速度变动划分成长模型的做法过于简化。

有些学者根据成长过程中政府及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模式分为自成长模式、合作模式及国家导向型模式,这些模式在后来的经验研究中经常被用来做比较分析。例如,Zhang等探讨了国家资助下中国生物工程行业的创新模式,分析了该行业研发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规划,指出国家资助模式虽然在人才回流、研发成果商业化方面作用显著,但其限制了投资资金的来源,导致了产学研合作及企业水平联系都很弱,这不利于行业及企业的研发和创新[11]。

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不单单把其业务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而是将发展视角投入到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出口需求、跨国贸易、地缘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国际化的四个主要驱动因素,推动着国际化成长模式研究的深化。Baum等将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从理论推进到经验实证,系统性地调查不同类型的195家德国高技术国际新创企业的决定因素,指出成长和学习导向越强烈、先前的国际贸易经验积累越丰富、知识密集度越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企业就越容易采取国际化成长模式[12]。

三、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动因机理

技术密集虽然是高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要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成长,仅靠技术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给出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合理动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角度试图给出解释。

1.核心能力和知识资产

自Hamel和Prahalad提出以技术能力为依托形成的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观点以来,核心能力理论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知识基础观也在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得以扩展。该理论也被运用到高技术企业成长机理的经验分析和理论研究当中。Chyi等研究了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机制,明确指出知识溢出是集聚效益的潜在贡献因素之一,通过经验分析新竹高技术集群中内外部溢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外部R&D溢出可提升净销售额这一结论提供了证据支持[13]。Chiou和Chen以台湾317家IT/电子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台湾该行业中学习导向、创新资本和财务业绩的关系,指出开阔思维、组织内知识共享、崇尚学习等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资产累积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从而会进一步积极作用于企业的财务业绩[14]。

以研发人员为代表的高科技人才是高技术企业知识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留住这些人才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为企业提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最大化知识资产价值的重要考察部分。Chow和Gong通过对中国156家高技术企业进行经验分析,发现知识型和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绩效的作用是不同的,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创新能力对HR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15]。Yaser和Marek研究了研发部门雇员隐瞒其私下创新活动的原因。虽然前人给出了私下研发的诸多原因,但尚未给出这些理由的相对重要性,也缺乏经验的证据去支持。通过与34家高技术企业R&D部门的私自制造者多次深度访谈,发现他们私下行为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减少新想法不确定性,或是提高新想法被高层接受的可能性;其主要动机不是利己的,而是在于试图独自承担能使组织受益的工作;其活动所占用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因此,Yaser和Marek建议管理者不要一味制止私下的研发,而是要给与研发人员适当的自由度以在工作及私下研发中取得平衡[16]。

2.创新能力

企业成长取决于以资源支持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为综合的创新能力[17]。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研发效率密切相关。由于高技术企业产品具有专门化、路径依赖的特色,导致其产品附加值大多来自于R&D活动。Luca等以意大利的生物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市场导向与高技术企业研发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跨部门的协调有积极效应,顾客导向与研发效率的关系受知识整合的调节,而竞争者导向对研发效率无影响[18]。Coad和Rao用企业的专利和历史研发支出代表企业的创新性,通过调查美国两大数码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性与企业就业的关系,指出公司层的创新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9]。创新累积效应会带来就业的增长,而新注入人才又会作为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雇员的增加也是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成长的一种体现。Juan等认同了R&D投资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因的观点,并选取欧洲18个国家的七百多个不同技术层次的企业做了经验分析,其结果证实了研发强度对销售额增长有积极影响作用,而这种关系在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内显得更加紧密,由此建议高技术部门即使在衰退时也不要放弃对研发的投入[20]。Wang等将R&D价值链细化到盈利能力效率分析和市场能力效率分析两个步骤,其中,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基础生产和R&D工作;市场能力由基础生产带来的销售额增长以及研发带来的专利数量决定,并可用市场价值和投资回报率测定。他们建立了R&D和生产活动的(2×2)矩阵进行盈利能力效率分析,并以台湾场外交易的65家高技术企业为实证,得出了只有均衡发展生产和研发才能提升盈利能力进而提升市场能力的结论[21]。Wang等的研究识别了企业研发绩效和高技术行业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弥补了R&D与市场价值这一方面的空缺,他们提出的盈利能力效率矩阵也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判断生产及研发是否匹配的工具。

创新速度是研究创新能力的一个相关维度。在以往的文献中,有些认为加快创新速度可能会导致膨胀成本和牺牲质量;也有些认为由于协同作用,提升创新速度可能会导致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Lin等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些矛盾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台湾的高技术制造商的168个项目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创新速度对项目成功的影响受开发成本和产品质量调节,并且产品的创新性调节创新速度对开发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影响[22]。

Fu和Gong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体现,并将其动力因素分解为技术进步及效率提高,通过大样本的中国本土企业经验数据的DEA分析,认为TFP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变革,并指出外资企业在高技术行业领域起主导作用,因此中国本土的高技术企业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进行技术追赶,从而促进长久的增长[23]。Yang检测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前因变量(前提),以及在长期增长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整合了结构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的知识基础理论,探索了促进一个企业增长的核心竞争力[24],其结果支持了创新能力和企业增长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强调了创新意图和基础设施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3.资金投入和财务因素

Almazan等调查了计算机及相关的21个行业近两千家企业在近十六年内的收购案记录,研究集群中企业杠杆比率同投资情况的关系,发现公司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其成长机会,而成长机会又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财政决策;那些处于高技术和高经济增长地区中的企业倾向于维持更大的财政松弛,从而能抓住投资机会以求更大发展空间,这些结论也得到了硅谷中软件行业年度观察的支持[25]。Inkinen和Suorsa通过对芬兰168家高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技术迁移过程中中介机构对高技术企业及区域创新系统间关系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芬兰北部的中介机构为高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服务是意义最重大的一项职能,而当地高成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研发投资大多受益于这些中介机构[26]。

充足的资金获取是高技术企业研发及创新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高技术行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往往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单一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力量可能不足以支撑创新活动的进行。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是高技术企业研发等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Knockaert等从高技术企业管理层的视角,借鉴风险资本行业关于高技术投资特点的相关研究,探索了风险投资机构评估高技术企业商业计划书所考虑的主要标准和因素,即互补性团队、企业家、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市场接受度、技术的通用性、目标市场、财政预测。通过对欧洲的代表性地区的高技术企业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在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种子期投资的风投们更看重技术,而成熟期及以后阶段投资的风投们则关注于人才和RIO等财务因素[27]。

四、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的框架体系及特点

综合现有文献最新研究成果,有关高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的特征和规律可以通过图1表示。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5)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54-04

一、引言

民营资本是指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国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中小企业资本及民间闲置资本。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熏我国民营资本已达到11.2万亿元,第一次超过10.9万亿的国有资本。到2004年,各类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一亿,投资比重超过了40%,实现了我国17%以上的对外出口,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从事产品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等问题。

在2006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了实现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应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以提升民营资本的科技水平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收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资本发达的广州、深圳、中山、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园、火炬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2005年12月向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发放了1500多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数为108份,其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返回问卷77份。调查问卷共包括23个题目,除界定企业性质的三个题目外,其余的20个题目涉及民营高技术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下面我们结合调查和问卷结果,对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现状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现状类题目8个,分别调查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投资动机、投资行业、资本来源、资本规模、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比例、技术来源等情况。

1.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是电子信息业

表1反映的是民营高技术企业从事行业情况。从表1看出,作为高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民营高技术企业投资于电子信息产业分布的比重最大,投资于环境保护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相对较少,说明我国民营资本的投资行业选择偏好比较明显。

2.民营高技术企业投入资本主要来自于过去的积累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高技术企业资本来源结构单一,用过去的积累进行投资的占绝对多数,高达76.1%,其次用银行贷款投资的企业比例为21.1%,通过发行股票或股东再投入获得投资资本的企业比例为14.1%,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投资资本的企业数不足10%,其中35.2%的企业投入资本是多个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有些民营高技术企业投入资本是靠民间借贷等方式筹集的。

3.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技术主要来源于自己独立研究开发

就民营高技术企业技术来源而言,通过自己独立研究开发获取技术的企业数最多,所占比例高达68.4%,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占30.3%,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占27.6%,两者比例相当。购买现成技术成果的企业比例为6.6%,选择委托科研机构开发和对市场产品简单模仿的企业比例最低,不足4%。因此,自己独立研究是民营企业获取技术的主要途径,民营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4.民营高技术企业营业规模偏小

据问卷调查分析,2004年,我国民营高技术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52%,营业额大于1000万元又小于1亿元的占26%,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仅占15.6%。而我们熟悉的一些跨国企业年营业额都达到几百亿美元,例如,2003年,IBM的营业额高达858.6亿,索尼为606.1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大型民营高技术企业如联想、华为等,其年营业额不及这些跨国巨头的1/10。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营业规模总体上偏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5.民营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但研发投入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3%的有12家,3%~5%的有16家,5%~10%的有23家,22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0%。从企业从事研发人员比例来看,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10%以下的有20家,占10%~20%的有10家,占20%~30%的有15家,占30%~50%的有19家,占50%以上的有10家,说明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工作,研发投入力度比较大,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6.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动机比较复杂

从调查结果看,为了提升传统产业的企业数占41.1%,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数占20.5%,超过半数企业(53.4%)是为了谋求增值收益,出于其他动机的占9.6%。实地调查也发现有些民营资本家投资高技术行业主要是为了人前显赫,觉得有面子,能够赢得社会效益。

三、问题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题类题目,分别反映民营高技术企业对所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竞争环境、创新环境、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融资的难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制约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等。

1.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感到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接受调查的74家企业中,47家企业感到融资困难或很困难,占被调查企业的63.51%,只有5家企业没有困难。另外,表2显示的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感到融资困难和资金不足的企业合计超过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0%。

2.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感到缺乏高素质人才

从表2可以看出,45.6%的被调查企业感到缺乏人才。另外,在回答民营高技术企业失败的原因时,36.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人才,排在第二位。众所周知,高校扩招导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企业感到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从实地调查中感觉到,民营企业缺乏人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薪酬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雇用不到高素质人才,实际上,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高薪雇佣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员工对这种未来享受到的待遇缺乏信任;二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决策者对员工现阶段的需求层次认知不准,人员流动率非常高;三是员工普遍不认同民营企业家族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感觉难以融入其中,个人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3.优惠政策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的首要原因

表3反映了民营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的原因,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是通过政策优势形成的民营资本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存在脆弱性。我们实地调查也发现,一些开发区内部几乎没有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和交流,还没有形成产业上的网络或产业群。

4.过半数民营高技术企业对外部环境不满意

对开发区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技术企业中,对于区内信用环境的满意率为47.4%,投资环境为43.4%,满意区内竞争环境的企业仅占39.5%,有55.5%的企业对于区内的创新环境不太满意,对于区内政府服务满意率为56%。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为入区企业营造优良的运营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调查结果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对开发区的运作环境并不感到满意,说明过去我国各级政府在开发区建设上,过分重视硬件建设,而对软件环境建设则显得力度不够。

四、开放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个开放类题目,以了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及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建议。

1.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

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创业初期的障碍,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为了全面了解创业初期的障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出,资金不足是民营高技术企业创业初期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人才缺失和市场开拓。

关于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将近一半的民营高技术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发展中的障碍;37.3%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发展中的障碍;34.3%的企业认为市场开拓能力是发展中的障碍;32.8%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发展中的障碍;认为政府政策服务跟不上是发展中的障碍的企业比例不足20%,认为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比例约18%。很显然,人才缺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其次是融资困难和市场开拓。

2.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对政策支持的期望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资本对政府政策支持的期望,我们在问卷中也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将近一半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政策,如更新抵押贷款标准、知识产权融资担保和加大国家创新资金投入等;35.4%的企业希望得到税收优惠政策,如设备进口免税、工资全额进入成本、适当延长免税期(各地方不统一,希望统一延长至5年)、校企合作项目免税政策;21.6%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如制定企业创新投入的奖励机制;13.7%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制定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鼓励购买本国高技术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等;11.8%的企业希望政府鼓励行业信息沟通政策,建立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平台;希望政府完善和落实高技术人才的企业的比例为7.8%;有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强制淘汰落后工艺政策,建设民营资本信用体系,加大项目前期支持等,这些企业累计比例为30.3%。从上述结果看,我们国家的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政策体系还待完善,近期政策重点应放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奖励和市场开拓四个方面。

总之,民营资本对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加高层次人才就业,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与传统民营经济总量相比,投资高技术的民营资本比重还很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关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机制和赢利模式、促进民营高技术企业聚集等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一套既能解决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障碍,又能照顾到国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是摆在我国科技部门的一个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忠波,陈红玲.对我国民营资本投融资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2] 介夫.关注民营资本的成长[J].资本市场,2003,(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6)

一、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在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能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外部环境变化瞬息万变,企业不创新必将走向衰亡,但若是创新模式选择失误,同样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解体。所以,如何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当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之一,选择何种模式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注定其成败程度。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使自己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我们发现关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是在对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状如何?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遵循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最佳路径是什么?并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及作用

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了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成功建立了药谷、海生态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等,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海南的优越条件,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我省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及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的37家企业实现总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43.3%,推动该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电子信息领域的11家企业实现总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52.8%,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效也较为突出。

三、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营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技术更新、产品调整便捷,实现创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楚,由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少,研发机构数量不足。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但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才数量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据统计,全国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研究人员,企业占60%,高校占20%,科研机构占6%,而在海南的科技研究人员中,企业仅占1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自身建立研发机构的数量占的比例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回答“您认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的问题时,80%的认为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调查的企业中,只有 6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26.67%的企业正在筹建,还有13.33%的企业尚无此方面的计划。在企业的专门的研发人员的人数方面,46.67%的企业表示该数量一般,26.67%的则比较少,分别有20%和13.33%的企业表示该数目非常多和比较多。

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科研经费不足。企业要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除了有人才还远远不够,仍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否则科研人员也难以开展工作,创新工作也会大打折扣。海南省也出台有关政策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发经费应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以上。但是,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省4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总支出4.8亿元,占总收入的3.84%,达不到一般高新技术企业5%的比例。可以看出,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仍需不断增加。此外,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48%的企业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终止、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工程化阶段的资金”。

3. 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换有待提高。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将有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多方的多赢局面。产学研的成功合作,需要多方的很好对接,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需方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供方的优势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或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不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很难真正应用到企业当中去,难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此外,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企业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您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题项时, 46.67%的人认为是“企业在合作中主动权太小”,40%的人认为是“科研院所积极性不高”。

4. 技术创新平台有待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打造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平台,另一方面是省里的服务平台。若是企业没有好的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平台载体,高水平的人才过来同样发挥不了作用。此外,全省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系统化、集成的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平台还比较薄弱,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政府一直在扶持和鼓励,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交流平台的支撑,导致企业创新速度慢,研发成本过高,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的界定及选择

1. 海南省高新技术创新模式的界定。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反映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方面是如何产生新的想法或是思路,然后应用于产品或是工艺方面改造的。简单地说,技术创新模式就是指技术创新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有多种,如,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及两者结合的模式。

本文根据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创新现状的访谈调查,整理分析后发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二次创新。其中,原始创新主要是指自主开发的技术,并拥有发明专利或标准;集成创新是指围绕需求委托研发、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合作研发等实现创新的方式;二次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进行创新。

2.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本研究根据访谈高新技术企业部分高层管理者界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后,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08%的企业进行过“原始创新”,26.92%的企业进行过“集成创新”,54%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引进设备为主,或是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实现创新,即“二次创新”。可以看出,海南省高企业技术企业选择的主要创新模式是“二次创新”,即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最后是“原始创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这样的创新模式选择,与其自身条件紧密关联。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采取的创新模式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如技术状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来进行抉择的。一般来说,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的主要力量。当前海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甚少,把“二次创新”作为首选战略,这是由于海南省目前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因为当前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匮乏,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产学研合作也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二次创新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

集成创新也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调查的数据也显示,海南省不少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即使有的,据了解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也较弱。另外,省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现状科研设备都很先进,这些年也引进了不少能力非常强的科研人才,但是他们强于技术开发,而不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所以,实行二次创新,有利于合作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企业的角度看,也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企业要实现原始创新,需要具备更高要求的条件,一是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需要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三是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四是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对海南省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要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不容易实现原始创新。所以,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原始创新的模式,不具备的可以选择强两种模式。

五、 结论与建议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不创新就就意味着很快面临被市场淘汰。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现实,结合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选择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逐渐通过原始创新发展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符合发展规律。所以,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以“二次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辅,符合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但是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把原始创新要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把原始创新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创新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可以相互渗透,配合使用。总之,高新技术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选择适合企业的创新模式。从政府角度来看,建议出台一定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加入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的投入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鼓励创新;以及不断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为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 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Landon:Heinemann, 1985.

2. Johnson, A. & Sharman, D., Innovation in All Things!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7,29(3):85-8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 刘苏燕.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6. 曾娟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分析论证.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

7. 陈希等.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5,(3).

8. 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9. 崔远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38-42.

10. 贺明,夏恩君,刘伊雯.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9-11.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7)

作者简介:和军(1972-),山西大同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47-03

一、调研背景、方法及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阶段性调研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数据和政策建议。调研采用邮寄问卷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核心内容包括辽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融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与研发、产品品牌、环境污染、政策环境等方面。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为34%。调查时既注重问卷数据,又重视现场访谈内容,调研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范围涉及辽宁全部14个地市。调查企业共涉及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住宿业、现代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七大类,除其他行业,前三类为现代服务业、工业和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1%、18%和14%。企业的所有制类别方面,共涉及国有、集体、外资(合资)、国内股份制、私营和其他所有制六大类,前三类为私营、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16%和12%,表明私营企业是辽宁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类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较为合理。要素类型方面,共涉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其他类型四大类,其中技术密集型占42%、劳动密集型占30%、资本密集型占17%。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基于辽宁省205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从企业的行业类型、所有制类型、要素类型3个角度,探讨不同企业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关系,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一)企业的行业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如表1所示,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为政府扶持力度,以其为首要制约性因素的行业4个: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业;此后依次为技术信息、政府扶持力度、研发力量、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和交流、技术交易渠道、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渠道。其中交通等和现代服务业同是以技术信息为首要制约性因素;农林牧渔业和其它行业以政府扶持力度为首要制约性因素;餐饮住宿业以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与交流为首要制约性因素。可以得出,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资金、技术信息、政府扶持力度、研发力量、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和交流、技术交易渠道、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与其它企业的合作渠道。农林牧渔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最大,很多因素都是其首要制约性因素。综合比较各因素在各行业进行技术创新中的制约性强弱来看,资金对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性最强。

(二)企业的所有制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如图1所示,国有和集体企业基于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与交流、技术信息、其它因素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性低于平均水平,即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比较了解采购方(消费者)的需求,技术信息的获取较便利,这些方面较少受约束;在剩余7个方面都高于平均水平,并且资金和研发力量是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外资(合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较少,只有在其它因素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其余因素都低于平均水平,虽然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研发力量,但也低于平均水平。国内股份制企业只有在研发力量、技术交易渠道和政府扶持力度三个方面低于平均水平,剩余7个方面都高于平均水平,面临的阻碍较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信息,而且高于平均水平接近一陪。私营企业和其它的所有因素的制约性都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不尽相同,所有制差异应是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变量之一。综合考虑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其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为资金、研发力量、技术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和政府扶持力度。

(三)企业的要素类型与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如图2所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面临的制约因素众多,主要是资金、研发力量、采购方(消费者)的支持与交流、技术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与其它企业的合作渠道。资本密集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资金、技术信息、技术交易渠道和其它因素。技术密集型企业在资金、研发力量、技术信息、技术交易渠道、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政府扶持力度方面存在较大制约,但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特点来看,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拥有大量的高、尖、新技术设备,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知识和科技含量,生产与管理内容和环节大多依赖知识和技术活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占相当大比重,技术密集型企业要远远比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更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

综合行业类型、所有制类型、要素类型3个角度,认为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主要集中在资金、研发力量、技术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政府扶持力度这五个方面。究其原因,首先是融资困难。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很难利用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直接融资;银行利率高,成本大;企业可抵押财产不足;银行贷款要求苛刻;企业自身信用状况相对较差,缺乏担保;缺乏与银行良好的私人关系;中小银行数量太少等。其次是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缺少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研发机构,缺乏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缺乏长远目标,不重视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储备、培训,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对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而且大企业具有更完善的福利待遇、正规的职称评定、更好的发展预期,间接削减了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再次是社会服务体系发育不完善。调研得出只有27.2%的企业认为信息获取不存在困难,中小企业获取技术信息主要来源于自行调研和社会网络,现有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机构大多为官方的机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信息需求的机构很少。第四,缺少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一方面,中小企业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或者从技术交易市场获得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实力弱等原因,导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愿与其合作。最后,政府扶持力度较弱。政府在推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缺乏一套有效而又系统的政策措施和计划,一些财政和资金等扶持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地方政府办事存在着低效率问题,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只有19.5%的企业认为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是高效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促进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调研显示,46.8%的企业未来打算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资金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应加强政府财政拨款,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资本市场,协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加强直接融资能力;实行贷款贴息;加强信用和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增加中小银行数量,设立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专项资金;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

二是增强研发力量。人才资源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中小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创新人才队伍,包括研发队伍、管理队伍、生产队伍和销售队伍。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储备、培训,应制定技术入股、收益分享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大企业之间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战略联盟,推进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打造“专精特新”品牌。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辽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市场导向,市场竞争力较差。应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布局。应加强用户参与创新机制,例如,用户提前向企业提交需求信息,企业以用户的需求信息为出发点开发产品,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积极与用户进行沟通,产品适应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企业针对客户的使用信息,综合客户的反馈意见,对已有产品进行适当改进或升级。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到产品创新,实现企业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推动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消除创新过程风险。

四是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支持,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与技术推广、技术贸易与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法律保障、政府采购政策等多方面政策。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与管理,组织举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推介会,遴选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医疗、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科研成果项目,通过多媒体、现场推介、展板、项目资料、洽谈和签约等方式开展项目对接活动,满足中小企业技术需求。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8)

在调研企业中明确表示有从事研发工作技术人员的企业有82%,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平均任职时间在3年及以上的企业占59%,拥有就职时间超过6年及以上技术人员的企业有50%,说明在调研企业中,技术人员经验积累丰富,稳定性也较好,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36%的企业拥有3名及以上的技术人员,但在这么多的技术人员中具有职称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其中仅27%的调研企业拥有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14%的企业拥有具有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5%的企业拥有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有9%的企业有经认定的海宁市级或海宁市级以上的技术研发中心。在调研企业中有1家企业同时拥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其研发能力强,拥有多项授权专利,主要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3年开发新产品数量超过5项,并且在近3年内承担过部级的科技项目,与之形成对比的,91%的企业均未承担过海宁市级及以上的科技项目。仅14%的企业的技术人员有能力撰写专利,说明目前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大部分缺乏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仅对自己接触的设备、工艺具有经验,进行新产品、生产工艺方面创新的能力有限,对取得的技术创新也很难进行有效的保护。主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不高,在调研的企业中仅有14%的企业表示目前企业的主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生产合格的产品还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而开发新产品并且推广新产品的工作相对滞后。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小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强,而大部分的企业则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无创新能力。

(二)在技术创新中以配合式创新为主

企业进行创新的来源点有很多,其中50%的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客户要求,客户的直接要求反映了市场的最直接需求,通过快速的开发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际上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表现。作为小型企业,以客户为创新来源,通过配合式的创新模式,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技术力量,确实比较适合小型企业进行创新。9%的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技术人员,可见技术人员在创新方面并非是主要的来源点,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前瞻性、储备性的技术创新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和很高的风险,所以通过技术人员主导提出的创新工作开展较少。而且在私营企业中,企业领导层的意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领导层更加支持开展立竿见影效果的研发工作,所以配合客户要求的创新工作比技术人员提出的前瞻性、储备性的创新工作更加容易得到开展落实。

(三)创新资源整合意识薄弱、整合成效不显著在调研企业中,仅占到9%的企业开展过产学研合作,而这些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还是规模相对比较大的,本身拥有的技术人员较多,创新能力较强,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得自身的创新工作锦上添花。而实际上,产学研是一种弥补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可以较好的增强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很适合小企业,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加之企业领导层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控制,导致了大部分小企业不重视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服务公司开展过合作的企业的比例比开展产学研的比例高出了不少,达到23%,通过科技服务公司,可以更加高效的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衔接,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便于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的提升。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对创新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成效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调研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在政策上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对于各项创新政策做到及时、有效解读,使得企业能够知晓并理解相关政策,以便更好的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将各项创新政策落实到位,给企业以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政府提出的各项创新活动中。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增加小微企业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给更多小微企业参与科技项目的机会。目前,技术人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政府应加大企业人才引进的帮扶力度,鼓励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投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很大的投入,政府需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信贷支持。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9)

[作者简介]林高丽(1973- ),女,浙江瑞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市2011年第二期科技计划项目“温州企业产学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2011008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9-02

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本着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和手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利益等合作目标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是将理论或应用性的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体化进程,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交流过程。目前,产学研合作共同创新技术,有效转化创新成果,协调发展科技与经济,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讨温州市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一、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调查

本课题组在完成“温州企业产学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确定了温州60家高新企业为调查对象,发放6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份。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汇总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查了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

1.温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性调查。温州企业开展产学合作的主要动因调查中,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占21%,跟踪行业或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占21%,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占14%,培养人才为14%,市场竞争对手的压力为12%。温州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伙伴的渠道有:31%通过院校推介,28%通过政府推介,25%通过技术成果展示会。可知,温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认为政府对产学合作的政策还不够优惠,因而缺乏动力。温州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伙伴的渠道比较正规,主要途径是院校、政府推荐和技术成果展示会,极少通过中介机构和朋友介绍。同时也说明了温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不足。政府促进产学研措施中,给予企业科研经费补助和给予企业产学研项目适当税收减免两项合计占40%以上。大多数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得到了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看来这才是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力。

2.温州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注重的因素及合作方信任机制调查。温州企业在选择产学研合作伙伴过程中比较注重的因素是资源的互补及匹配。温州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调查中,19%的企业关心企业技术秘密的有效保护,18%的企业关心合作单位的组织保障和队伍的稳定性,17%的企业关心合作双方信任机制建立,16%的企业关心合作计划的有效执行及有效监管。可见温州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合作方信任机制,包括技术秘密的保护。商业资产与智力资本的互补,进行有机的动态调适,尽最大可能减少付出的价值牺牲,克服低效率和不经济性。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智力资本的作用,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其商业资产很快成长。

3.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调查。温州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合作模式一项,企业更多选择了合作开发,其次是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这说明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企业一方面想进行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希望这种合作能使企业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主要以提供科研经费为主,研究方不参与成果的利益分享。有些高新企业为了激励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也有技术入股或按股(投资比例)投入,有少数企业按照销售额提成或净利润提成。影响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调查中,25%的企业选择了预期绩效。其次是技术风险和双方投入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各占22%,这说明企业更关注其投入的产出情况,温州企业一向讲求实效,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是如此。

4.影响产学研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企业自身可能影响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中,各有27%的企业选择了企业能否把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和管理层的支持力度,企业选择合适合作伙伴的能力、企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这三项都占15%左右。这说明企业非常关注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对企业提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需求还缺乏信心。同时说明,企业对领导者的依赖比较强,这可能与温州家族企业数量众多有一定关系。高校和政府方面可能影响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中,有25%的企业选择了高校与实际对接的能力。这说明,很多企业看到中国高校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一事实,并进而怀疑高校在合作中与实际应用的对接能力。16%的企业选择关注政府的经费资助,这说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政府的政策信赖较大,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能影响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中,在合作前是否对技术和市场有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是否有周密的研究进度表并严格监督、是否有畅通的信息沟通和有效的互动、合作过程中能否相互理解和信任分居前四位,合计占67%,说明企业比较关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以便能使这种合作真正有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5.温州企业以往合作关系紧密程度及合作运行成本调查。温州企业以往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关系紧密程度的调查中,64%的企业选择了“合作良好”。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企业以往的产学研合作给企业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被企业接受的,这对以后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当然,也有13%的企业选择了“合作中断”。温州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运作成本较高的占28%,认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弱的占17%,企业人才、研发设备和财力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展三项合计占55%,其中企业人才不足以配合项目开展占28%。这说明一方面,制约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而且主要是企业的人才和财力方面的因素制约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下,仍有28%的企业选择了成本高制约产学研合作,说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重视有限,尤其在这种合作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好处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更是非常谨慎。

二、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问题分析

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做得不够,高校应用型的研发项目应注重实用性和作为商品的可转化性;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撑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市内企业在建设国家、省级技术中心、试验试制基地和开发新产品时,多寻求国内、国外的研发机构、公司企业参与招投标,没有积极邀请和联系高校、科研机构的参与、共建;资金筹集困难,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方以其人才、技术、科研信息等资源进行投资合作,企业主要负担了研发和生产资金,产学研合作方式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保护,难以通过一些投资渠道获得资金来源,难以解决高新技术研发中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流动快,每一项产学研项目都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实现了一次再培训,但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人才流动也加快,造成企业对项目的后期服务、项目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心有顾虑;目前实施的产学研项目中,对行业的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不足,项目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限。

三、加强温州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对策

1.政府深入引导的力度要加强。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主要提供法律环境和政策指导、资金扶持及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平台,引导各方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积极参与的角色加入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政府具有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职责,因此,政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之外,还要减少资源重置和浪费。

2.加强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和交流。收集、分析和整理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做好产学研合作方之间的对接工作。作为主要合作参与者的企业,最应该学会借力,坚持内引外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以提高自身的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温州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根据企业需求,应该促进企业在高校设立产学研合作办事处,建立有效直接的合作机制。

3.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政府要支持温州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工程实验室,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通常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需要培养各种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他们的创新成果迫切需要向市场转移。高校与科研机构对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准确判断技术走向,所以高校的技术供给能力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相契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就成为多方共同的需求。

4.加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创新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载体。温州市政府要围绕本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区的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各联盟要创新运作机制,加强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要积极吸纳行业内中小企业参加联盟,加快行业共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联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

5.共建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要以高校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柱产业,将高校的综合智力优势资源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机构。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和研发机构,为政府、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服务,以服务求支持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6.建立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温州科技中介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完善,除了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需要政策的鼓励。按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明确其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规范各类机构的责任义务,既保障其合法权益,又完善对其的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政策法规环境。

7.加快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0)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1)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