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智能化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8:13

银行智能化发展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1)

尽管电子渠道发展速度惊人,却不能完全替代物理网点。从国内外银行经营实践来看,物理网点对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普华永道在调查中发现,美国市场的客户在搜集有关信用卡、贷款、按揭等业务信息时,更多使用网上银行,而在办理贷款申请、按揭、理财产品等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业务时,物理网点仍是最主要的服务渠道。此外,零售商和小企业主仍将银行网点作为日常存取款的主要途径。

因此,虽从纯成本收益角度分析,电子渠道比物理网点更加经济,但网点依然是银行服务广大客户的有力保障。从四大行来看,其网点基本遍布全国城市和主要县域,这也是大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网点功能进行调整和智能升级,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将更有利于银行业务的长远发展。

二、多家银行各显神通

为了有效应对客户金融交易习惯的变化,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服务能力,国内外银行在网点转型方面各出奇招,开始探索多渠道协同的经营策略。

ING Direct,是荷兰国际集团(ING)在1997年设立的直销银行品牌。作为全球最知名、最成功的直销银行之一,在不设立物理网点的情况下,通过电话、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线上媒介,实现业务中心和客户直接往来。在线下,尽管ING Direct不设实体经营网点,却在欧美多个国家开设了大量咖啡馆。据了解,银行将咖啡馆的店员培训为金融顾问,能够以通俗易懂的交流方式,为客户提供相关的金融建议。同时,客户及潜在客户可以在喝咖啡和上网的过程中,向店员提出开立账户或购买金融产品的需求。同样成立于1997年,RHB银行是马来西亚的一家年轻银行。成立以来,该行致力于打造主要针对大众市场和年轻人群的便捷银行(Easy Bank)品牌。便捷银行以低成本的小型网点和自主服务亭等形式为主,大多分布在大型购物中心、邮局、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域。根据其目标客户群追求简单、便捷和高附加值银行产品的特点,这家银行尽可能简化产品集合,在便捷银行品牌网点中仅提供6种易懂、易用的产品,包括两种保险产品、两种贷款产品、一种储蓄计划和一种信用卡。银行更多的精力被放在提高经营效率和增强对客户服务的便利性方面。相较于ING Direct的“洋气”、RHB银行的年轻化,花旗银行从2010年开始在全球市场推广智能化网点。客户可以通过大型交互式触摸屏获取有关银行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动态与专家评论等各类信息,也可以通过免费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终端,方便地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其网点还配备了交互式视频设备,客户不仅有客户经理现场服务,还能同时与远程金融专家实时视频交流,获得更专业的顾问咨询服务。

三、我国银行业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各家银行纷纷加入这场“战争”中。网点智能化转型升级逐渐成为战略上考虑下的一盘大棋:过去需要排队等候的外币兑换业务、手写填单和复印身份证的开卡业务,如今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借助一台机器迅速完成。这就是“智能”带来的改变。

首先,优化业务流程。通过核心智能设备和系统开发优化业务流程,让服务变得更简单、更快捷。智能排队机、自助发卡机、外币兑换机等一大批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节省了客户业务办理的时间,让客户充分享受体验之旅。

其次,协同交易渠道。通过全新的功能分区和渠道分流,让服务变得更顺畅、更协同。增设了未来银行体验区,客户可以通过二维码支付等新型手段现场购买饮料,充分体验中行移动金融的魅力。传统的柜台被压缩,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完成业务办理,银行工作人员不再守在柜台后,而是穿行在大堂中随时发现服务客户的机会。

最后,创新交易形式。通过最新前沿科技与银行产品的有机结合,让服务变得更互动、更有趣。在未来银行旗舰店,客户了解银行产品的途径变得更轻松和简单,业务办理前的时间也不再枯燥乏味。在立体金融超市,客户可以在“货架”上更直观的选择所需要的产品,智能互动桌面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互动方式,客户经理现场设计理财方案,轻轻一挥,方案就“立体式”呈现在客户面前,给客户更加直观的感受与体验。

四、未来银行思路探索

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外,国内又有几家银行对未来银行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探索,如农行新概念银行、工行智能银行、汉口体验式银行等。未来银行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探索大多停留在创新的设计风格或局部的新型技术和先进设备应用上,真正全面性、系统性渗透到业务流程和后台集成的智慧银行尚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应当何去何从?

1. 从店内到店外,拓宽业务发展渠道,立足同业竞争。未来的银行业必将跳出物理网点作为单一渠道的营业模式对银行业务进行经营管理,强调银行业服务渠道从物理网点为主逐渐转向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并重、多渠道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方式转变,更注重从全渠道对网点定位和发展进行规划,最终突破网点数量对业务发展的限制。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拓宽物理渠道,弥补不足。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2)

随着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正在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着更高层次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

一、智慧银行的概念

银行基于网点提供服务的模式已维持了上百年,物理网点对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银行网点的服务模式与当今客户需求、技术发展等不相匹配,造成大部分客户被电子渠道分流。在新的竞争时代,金融业竞争的基础不再是占有金融资源的多少,信息资源将取代金融资源的根本地位。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新形式的冲击面前,做出迅速的战略整改,开始全面实施网点智慧化建设。

所谓智慧银行,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客户需求,并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智慧银行”的主要特征是开放、聚合、互联与智能,目标是推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业务、产品、服务、流程与管理的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建设“智慧银行”,必须以智慧化的手段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审视并顺应客户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新的服务、产品、运营和业务模式,在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品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提升服务效率,达到有效的客户管理和高效的营销绩效的目的。

二、银行物理网点存在有必要性

从全国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对传统网点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但实际情况是物理网点的数量并没有下降,反而略有增多。根据中国银行协会《2015年度中国银行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22.4万个,新增营业网点6900多个,同比增长3.18%。

1.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当前用户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一些用户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存取款业务,而是综合的金融服务,这时物理网点的优势随之体现出来,由于人们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是渐进的、不均衡的、区域性的,对并不熟悉网络技术的客户来说,更倾向于人文服务的物理网点。尽管电子设备日益普及,但出于认知、安全、体验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直接接触型的社会交往方式仍存在较大需求,因此与移动终端相比,物理网点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满足用户直接接触型消费需求。

金融服务的基础是信任,消费者需面对面的沟通服务。虽然可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完成金融业务,但人与人之间交流却是沟通效率最高的。通过与银行工作人员的直接沟通,更容易地理解金融服务信息,也更容易产生信任感,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

然而由于国内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物理网点的缺陷正在逐渐显露。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移动终端设备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和智能网点的优势凸显。

三、智慧银行的主要优势

1.渠道建设智能化

随着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移动金融、在线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出现,客户对传统商业银行网点的依赖越来越少。丰富、方便、快捷,尤其是“互联网 + 电子金融”服务,受到广大客户欢迎。智慧银行的建设,可以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整合线上线下的服务渠道,在现有服务渠道基础上,整合物理网点、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以服务客户,建设家居银行等系统使客户享受到更智慧、更快捷、更高效的优质服务。

2.客户管理智慧化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大爆炸使得客户资料的优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智慧银行可以建立完备的客户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获得广泛的客户信息及其消费习惯以及信用水平,并建立起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其次,利用数据库的资料分析,可以了解客户偏好,根据趋势制定出更加市场化的产品,在客户受益的同时,使银行赚取利润。再次,数据库的管理可以使银行了解客户间的差异化,从而提供更多的定制服务,使客户获得最舒适的用户体验。

3.数据处理精细化

通过建设智慧银行,使银行获取的数据不仅仅局限在结构性数据上面,已细化为更为人性、更为便捷的非结构化数据。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移动金融、网购平台等渠道获取关于客户职业偏好、购物倾向、兴趣爱好等非结构性数据,运用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数据的提取、筛选、分析,使银行能够随时随地跟踪客户喜好等的变化,并展开针对性的营销以及服务。

四、智慧银行建设成果

1.建设银行:打造金融服务新平台 加快智慧网点建设

2014年,建设银行了转型发展规划,明确将“智慧银行”作为未来转型的主要方向,即强调发挥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等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全行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针对目前柜面凭证种类多、通用性不足、客户填写繁琐等现状,从源头优化流程,并逐步将原有客户手工填写流程优化为电子填单流程,减少客户重复填单。开发多渠道协同服务预约,支持客户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预约,减少数据输入,从而显著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客户到网点排队时间。

在建设银行深圳前海分行营业部,客户能够充分感受到智慧银行的魅力。智能机器人取代大堂经理,在门口迎接客户、解决问题;旁边的智能预处理终端集业务分流、客户识别、排队叫号为一体,通过身份证扫描,把个人信息传输到柜员的操作系统,还可以打印客户手机上的预填单据。而网点中存取款一体机、多媒体自助终端、自助发卡机、VTM等多种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物理渠道的覆盖面。极大的满足客户交易需求。

2.农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 推进网点智能化建设

高效服务。智慧网点将网点排队机与掌上银行、网上银行绑定,客户只需通过手机登陆掌上银行,输入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即可预约当天至一周之内的办理业务时间。当客户在按照“预约排队系统”约好的时间到达农业银行网点时,只要在排队机上输入身份证号或刷卡,就可以优先办理业务。

智能服务。农业银行智慧网点通过自助发卡机等设备实现了客户服务的自助化。自助发卡机能够自动读取客户二代身份证信息,发起联网核查,并受理普通借记卡开卡、IC借记卡开卡和电子渠道签约等业务,使银行卡的开卡业务一下子变得十分简单。减小柜面压力。

远程服务。智慧网点的VTM使客户可以通过视频与远程柜员进行无障碍交流,办理和咨询相关业务。使客户能够在智慧网点内享受更加贴心、更具人性化的服务。

五、智慧银行建设存在问题和误区

1.智慧银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软硬件不配套

商业银行普遍重视门面建设,改进网点环境,设立便民设施。硬件条件进步的同时,软件条件却没有做到同步,表现为网点服务粗放、流程设计繁琐、员工技能不到位。银行排队现象、手续不够简捷仍然是客户抱怨的中心问题。

(2)营销与售后服务不匹配

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卓有成效,营销方式不断改进,产品营销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与客户要求仍有差距。银行的售后服务数量与质量均与客户期待有差距,尤其表现为电子银行等产品的售后维护力度不够。

2.智慧银行建设的误区

第一,“智慧网点”并非硬件设备、多媒体内容与产品展示的简单组合。智慧网点作为渠道建设的一部分,其建设应基于目标客户群分析,通过合适的渠道,为目标客户群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如流程、体验、机制的优化,而单纯通过硬件设备的升级或网点重新装潢也难以速成的。

第二,智慧网点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现在某些网点过于强调“高大上”,或者太偏重于基础性网点、偏重于单一客户群。网点的模式应基于各银行的网点发展战略,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智慧网点。

第三,智慧网点从规划到试点,再到推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来实现整体渠道的有效性和业务效能的提升。但国内银行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单一试点,没有考虑成功经验在其他网点进一步推广,也没有进一步进行整体的中后台整合。

六、智慧银行建设的创新策略

金融创新视域下的智慧,就是要能够及时甚至提前感知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客户需求保持动态一致,通过及时便捷的渠道给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1.注重客户体验

客户体验的洞察是银行改进该方面服务的起点。客户体验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涉及到的客户体验类型包括:方便、信任、尊重、自主、时尚、身份等。对于不同层级的体验,客户的反馈是不同的。商业银行应当在保持基本和绩效体验的基础上,做强激励体验,重视交流、协助、顾问、荣耀、回报这些体验服务内容,让客户形成价值认同感。

2.强调产品创新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想与之竞争,其前进步伐必须跟上互联网企业的创新速度。银行应当建立互联网思维,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模式,准确把握各个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确定重点发展的客户群、创新发展的先后顺序。高效、敏锐地进行新产品开发,灵活、迅速地进行产品优化,持续、有序地进行售后追踪服务,产品要做到差异化、系列化、品牌化。

3.优化业务整合

智慧技术的应用,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用最少的人工干预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商业银行应当以业务流程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工程视角,分析现有流程的缺陷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改善客户体验。其落脚点仍然是海量数据的处理,要在短时间内整合分散信息,协调前台后台多个部门,优化银行系统功能,压缩内部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4.强化风险管理

金融始终离不开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安全本来就潜藏着较大的隐患,以此类技术为支撑的智慧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大的风险。与产品、业务、流程的全行内部协同一致,智慧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当是在全行内部打破地域、部门限制,全面协同。应当是以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信息技术部门为基础,各个业务部门为主体,对智慧银行基础架构、合规情况、交易安全、客户信息等严密监控,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整套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力.商业银行创建智慧银行的思路[J].国际金融,2012(11).

[2] 汪文洁.客户体验视角的智慧银行建设路径选择[J].经营管理,2014(7).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3)

依托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金融科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技术引领的创新运用于金融领域,也带动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投融资与支付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金融创新。然而,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数据为驱动、互联网为手段的金融科技具有资本集约、资源开放、创新集中的优势特征,通过技术的迭代与进步,发展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提供的高壁垒服务。金融科技实现了金融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在运行效率、运营成本、传播介质、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对传统金融领域形成冲击,并渐进式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撼动银行支付地位。据央行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16.07亿笔,金额4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4%和0.26%;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金额26.3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6.83%和105.82%。与银行卡支付等传统方式相比,基于互联网与移动场景的新型支付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新型移动支付体验、快速聚合的支付渠道以及多样化便捷的验证方式(包括NFC支付、扫码支付和声波支付等)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有效弥补了银行支付的固有服务功能。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6年支付报告》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网络用户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超过70%。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连通金融与网络科技的重要载体。例如,支付宝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资金支付与各类投融资服务,其账户、结算、信用等功能已与银行相差无几。

区块链颠覆商业银行结构体系和业务流程。区块链融合了数学、密码、机器语言以及经济原理等众多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及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储存与传输的方法,具有分布式、时间戳、免信任、加密以及智能合约的特征,能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中网络去中心化和交易去信任化等关键问题,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及行业规则造成颠覆性影响。在支付领域,区块链可以改变银行支付体系的底层建筑和清算方式,缩短发起、回馈、记账、交易、对账等一系列繁琐流程,实行点对点交易,提升支付效能。在信任构建中,区块链可以改变对传统信用中介的依赖,将交易数据直接放在区块链上,通过分布式逻辑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完成征信,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数据更新慢等缺点。在业务流程上,区块链可以通过多重签名和智能合约完成后交易、记账等工作的自动执行,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业务系统与后台连接中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大幅度提升银行中后台的运营效率,减低运维成本。

大数据重塑银行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麦肯锡关于《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2011)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了数据作为各行业领域内基础性资源的重要地位,将给未来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金融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在大数据驱动下逐渐货币化,银行的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必然将被重构。一是大数据将重构银行的信用与风控模式。金融科技创新下的大数据可以通过整合大量数据,有效甄别用户信用信息,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信用的成本,促使传统模式下难以度量的银行风险显性化。二是大数据将改善银行客户的服务体验。大数据技术的一大亮点在于基于规模化数据的智能推介与精准营销,通过精确的预测促使用户投资流程与操作方式的智能化。三是大数据将导致银行面临信息脱媒的重大危机。金融科技与大数据企业的迅速扩张,导致银行信息的排他性逐渐减弱,信息传导的中断致使银行信息中介的智能被削弱。根据计世资讯的调研结果@示,国内大数据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3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23.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4.5%。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金融发展已成趋势,从2013年至2016年底,国家相继出台各类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126条、专项大数据政策11条,大数据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对银行服务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人工智能引领智慧型银行的变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商业银行将从电子化进一步向智慧型变迁。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在于更简便、更高效、更快捷、更准确,从理财顾问、征信助手、人机交互等层面深入优化银行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场景适应性,推动银行业务的智慧化转型。在银行理财领域,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化投资模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确保投资行为的理性与效率。例如,百度金融在智能投顾方面通过整合平台数据,生成用户画像,综合投资环境输出专业投资策略。在银行基础业务领域,金融科技运用智能电脑可以完善客户服务,帮助银行形成标准化、模型化服务流程。早在2015年,国内银行业首款实体智能机器人“交行小e”就已上线;近年工行推行“人智+机智”智能服务模式,通过网点配备的智能柜员机、产品领取机、智能打印机等多种智能设备方便快捷地自助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花旗集团的人工智能电脑沃森(Watson),能以人类的认知方式推断和演绎问题的答案,可以全面辅助甚至替代人工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传统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2016年行业平均业务离柜率达84.51%。依托电子科技技术,传统银行正加速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

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逻辑基础

第一,金融科技创新具有相互融合的历史性。国内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技金融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及金融科技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加大对金融与科技的投入,以政策主导的科技金融不断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催生出具有关键性技术的核心产业;到2007年,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成为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渡形态;从2016年起,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不断升级,金融与科技的要素边界进一步融合,协同发展的规模化效益显著提升,金融科技时代已到来。

第二,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相近的内生属性。科技创新符合技术变革的规律,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超前性、动态性以及外部性特征,与金融发展的本质相契合。金融科技正是在这样属性协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升级。虽然是在金融行业的资产配置、交易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业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金融产品的交易渠道,但是仍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

第三,思维模式的转变为金融科技化注入新的基因。伴随着科技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渗透,金融科技化程度将越来越深。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构建了更加便捷坚实的平台基础,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传统金融机构也正转变发展思路,打破常规局限、超越定式依赖,不断向传统服务中注入“科技化”基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创建的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正式迈入金融科技化道路。未来的“金融科技”将超越金融与科技的范畴,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以满足日益更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科技战略驱动商业银行创新的实质性表现

第一,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紧抓国家战略推行机遇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始,到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国家战略层面对金融科技的重视与扶持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拓展基调。商业银行更应主动抓住政策红利,积极拓展金融科技化创新,创造新模式,完善服务渠道。

第二,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应对新金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经济时代,大量资本涌入金融科技产业,以数据、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冲击。传统的科技系统对银行服务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需求。面对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与挑战,商业银行亟须转变思维,重塑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外部合作,不断推动银行内部IT架构的更新换代,构建多渠道服务体系,将金融科技作为战略核心,激发银行的创新活力。

第三,金融科技战略不仅是银行创新的核心目标,更是银行创新的重要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科技浪潮,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化金融科技为目标和手段,积极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渠道。一方面,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逐渐商用,为银行改进运行逻辑、提升服务效率和重构品牌格局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的长期经营实践为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14年成立的蚂蚁金服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开放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其服务生态相对完善,涵盖支付、理财、智能投顾等多种类型,致力于服务大量长尾用户。

实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更加强调技术的运用。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人心,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逐渐成为银行转型的关键所在。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化发展方向需要以构建“科技银行”为目标,从转变发展理念、培养创新能力和引入新兴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两个维度出发,在战略转型与战术调整的统一下,促进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由传统执行式向交互式转变。

战略转型:培养银行的金融科技化能力

自我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学习与借鉴金融科技发展的秀经验,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是改变商业银行技术落后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一方面,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金融科技的运行逻辑,商业银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在边干边学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力度,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开展模式创新,大幅提升银行的创新发展能力。

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对于大数据的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是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化创新的基石。目前银行的数据应用仍以数据库集中分析为主,对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分布式分析的应用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在数据收集和清洗上耗费极大的时间成本,难以适应区块链模式下的大数据管理方向。因此,银行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新型数据生态系统,建立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加大对银行内外部数据的深层次、多维度挖掘分析,促使经营决策由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提升数据挖掘能力。

数字化建设与营销运营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对信息时代金融科技冲击的关键法宝。正如互联网浪潮后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金融科技的强势挑战倒逼商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核心流程上,加大物联网、数据流等信息科技手段研究,优化运营体系和客户服务流程,通过前台、、后台的联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精简流程成本;在组织架构上,摒弃银行传统的“产品―渠道”矩阵机构,建立能够支撑数字化变革的可伸缩性组织架构和IT基础设施;在营销服务方面,通过加强银行数据流的交换和处理应用,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各类数据的深度结合与数据共享,强化数字化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和营销能力。同时大力培养并招募银行的数字化人才,缩短与金融科技企业在数字研究方面的差距。

战术调整:创新银行金融科技化模式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不应是某种专业科技的研究,而应强调金融科技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更具效率的创新模式。以银行传统的体制机制为基础,结合金融科技领域内成熟的信息技术,以构建“虚拟化银行、数字化银行、信息化银行、智慧化银行”四位一体的科技银行为目标,实现金融资产科技化与科技创新资本化有C统一,改善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从而形成金融与科技互动的良性循环。

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虚拟化银行构建。区别于传统银行网点,“虚拟化银行”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客户办理业务的便捷性、改善客户体验,通过线上业务、移动金融的全覆盖打造一个“看不见的银行”。一方面,通过全面整合社交网络、移动场景的银行服务入口,在网银、手机、微信、短信、电视等渠道建立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服务平台,打造一条全年24小时的垂直化服务链条。同时,重点关注对各服务通道中客户信息与行为数据的收集,整合全渠道客户体验报告,为银行的大数据建设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不断创新银行支付方式,完善电子支付链。构建虚拟化银行支付模式,并非将银行支付业务简单地“搬”到线上,而是应加快设计用户在移动化场景模式下的支付产品与流程,关注场景化与移动化支付模式。同时,重视技术研发,将不断创新的加密算法、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运用到客户身份验证中,提高银行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银行构建。区块链低本高效的数字自动化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银行业务系统内前后台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引领银行业新业务格局的形成。首先,智能重塑银行业务流程,创建分布式管理的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构建银行的区块链网络架构,植入标准化的数字智能合约和自动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程序,加强银行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与用户的数字化互动,为银行用户提供基于价格动态调整、产品按需分配、服务及时响应和资源精确匹配的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其次,加强对区块链的跟踪研究,探索更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应用场景。积极关注区块链技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建立自己的“银行―区块链”研究实验室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专业化、长期化的分工研究,通过推进小规模试验项目强化技术储备,挖掘对区块链技术的掌握深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最后,重视区块链技术的银行应用,应做到理性关注、积极应对。区块链技术虽具备各种优势,但发展至今,由于技术成熟度还不高,仍然处于技术的探索与论证期。银行界的“区块链热”需要逐渐转向理性与平稳。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银行构建。未来银行业竞争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基于数据的客户服务将成为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金融科技理念的不断深入,银行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获得的数据正在稳步增加。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银行业务流程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的服务,促使银行金融服务向数据信息化及个人定制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创造性地合并银行内外部数据,搭建银行大数据处理中心。以内部信息技术系统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单位的客户关系信息,将各类渠道所有交易中的客户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打破传统数据边界,综合利用大量的社会化数据。随着芝麻信用分等外部信用评级的崛起,银行更应积极建立与网络媒体的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整合现代化客户交流渠道,增强与客户的互动联系,以全面的数据分析弥补银行传统数据库单一、程序化的缺点。另一方面,基于客户需求与客户体验,提高银行经营的大数据决策效率。银行在充分掌握客户全方位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勾勒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洞悉客户在金融产品、信贷、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投资策略模型,为客户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产品推介。例如,根据微博中客户的情绪判断客户对银行产品的满意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升级;根据客户手机定位信息判断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时推送促销信息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化银行构建。新形势下,以新增分支机构数量来衡量银行业绩的标准早已成为过去,银行网点服务重点逐渐由核算主导型向客户体验主导型转变。商业银行应集中行内资源,投入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从银行商业模式、基础设备、业务流程等多维度进行设计重构,构建适应客户需求实时变化的“智慧化银行”。第一,推动银行服务的弱网点化,实现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银行网点面对面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取代。第二,推行智能设备,完善智慧银行建设的技术支撑。智慧银行的核心就是智能化技术与设备的全面应用,应用新型智能化自助设备改造服务流程以提高网点综合服务水平,构建更多的场景化服务形态。第三,多方合作,积极布局智能投顾领域。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是突破银行中介职能局限的重要领域。银行应通过采取自主开发、收购投顾公司以及相互合作三种模式积极进军智能投顾市场,通过对客户大量数据的分析,为其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改善人机交互模式,快速积累用户。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金融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突然崛起,客户群体结构和需求日新月异,传统银行服务面临严峻考验。对于扎根农村,在各大国有巨头银行夹缝中生存的农信社更是需要尽快升级转变服务形式。更新服务手段,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在巨头激烈竞争的夹缝中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成为新一代农信人面临的新课题。

互联网的不断创新,宽带4G的强势出现,无线WIFI的大区域覆盖,对新技术的应用来建设智能型银行是银行逐渐应用互联网新时代产品辅助和取代传统营业网点的变革。

一、智能银行优势

(一)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智能银行依靠电子技术发展而创造出的硬件设备、应用软件、通讯传输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如今,金融资本,已融入各个产业,转账结算已经代替现金交易,资金划转的频繁程度越来越高,债权债务复杂关系亦愈加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迫切需要更及时、合理的处理。这与智能银行的服务功能全、速度快等优势不谋而合。

(二)营业机构设置更加灵活和科学

目前,商业银行在设立智能银行时,要考察新的营业网点客流量、地址、覆盖的相关区域等特点,从而有效地节省开支,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大对原有网点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大原有网点自助设备的数量。

(三)减少柜面人员数量

随着智能银行渠道的不断完善,人工柜台式交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收益,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对于可以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完成的金融服务项目,应大力推动建设。通过减少人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的收益。农信银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和规范电子渠道的管理,开发各种自助设备,完善数据处理中心,以智能银行代替现有网点,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二、发展智能银行的必要性

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危机的广泛影响,我国银行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包括银行和银行业务的整合压力,还使金融环境更加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市场的逐渐成熟,我国银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随着国内监管系统的不断深化,对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控制水平需要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海外扩张和做强的好机会,随着全球产业不断地向“智能”型发展,银行业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挑战时需要更智能。智能银行的构建需要银行业务前中后台方方面面的技术支持,实现银行业务流程整合、前台业务创新、渠道整合以及优化流程来助力业务决策。因此,为了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客户的信息,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和自助设备,以便以敏锐的洞察力来掌握客户的各种需求;银行中后台也需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创新其业务流程来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此外,在银行业务前中后台转型的过程中更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并创建快速、灵活的业务来响应和支持业务的动态变化。

随着电子银行渠道的不断完善,人工柜台式交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最大收益,对于可以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就可以完成的金融服务项目,应加快推动建设,尤其是自助银行服务终端ATM的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的收益。农信银唯一需要完成的是规范和完善智能银行的收益和管理,通过开发相应的智能设备,完善自助银行系统,为智能银行推广奠定基础,使智能银行逐步代替网点,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农信银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从集体制信用社逐渐转型升级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那么,如何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是商业银行的本质。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效率是一条可寻的发展道路。

银行是个特殊的商业群体,所经营的商品是流通的货币和各种金融工具,其最大的成本是营业网点的各项支出,如何科学的分布网点,利用新技术设备取代陈旧网点工作,是争取最大利益的关键所在。

三、网点建设

利用互联网最基本的特性,选择放弃网点的建设和扩大,让智能网络代替网点为客户服务。宽带4G已全面覆盖农村,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是推出智能银行的好时机。应尽快制定对网点进行全方面整合和定位,对客户关注的方面定点建设的规划。网点的建设的分布应集中城市商业区和人口相对较大的乡镇,在人口缺稀的地区和撤乡并镇的地区设置功能齐全的服务点,配置维护人员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面对新形势,吴起农村合作银行就智能银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创新。以我周湾支行为例,在周湾镇人流集中区域设立助农取款点,人口较大的行政村设立助农E终端,并安装醒目的取款点标识提示客户,让我们的服务变得多渠道,更广泛。该终端设备可提供存折补登,自助查询,存取款转账等综合业务服务,让客户可以就近办理相关业务,极大方便居住在偏远乡村的农户和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

四、业务创新,与时俱进

我吴起农合行全面推行电子银行服务(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服务),根据手机的不同系统推出手机移动客户服务终端,并实时提示客户更新升级终端版本。其中,手机银行可提供账户查询管理,行内外转账,手机充值,账户理财,ATM机无卡取款,手机号码转账,家乐卡自助放款还款,卡内定期存款开销户等全方位功能。并与手机实时连接,发送业务交易信息,最大限度保障账户安全。自助设备方面,在原有的自动取款机基础上新增存取一体机设备,即将配备智能叫号机,新设备的增加不但可以减轻柜员工作量,也起到分流客户,节约客户时间的作用,提升了银行服务质量。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大力推行和客户的不断体验,更多的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不受空间限制的自助完成业务办理。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5)

24小时自助开户

广发银行的24小时智能银行可以提供全天候的远程人工服务,不但能实现传统ATM的存取款和转账功能,还能做到传统ATM不能做到的事情:自助开户、自助申领储蓄卡和信用卡,未来还可以实现以往只能在银行柜台办理的大部分传统业务和银行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走进广发银行的24小时智能银行,客户只要拿起二代身份证,在自助智能设备的感应系统前轻轻一挥,即可进入申领储蓄卡或信用卡的界面,同时会出现客服人员的真人视频,教客户操作方法。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客户都能通过系统与客服进行远程视频咨询,并按照提示完成申请流程。

储蓄卡申请成功后,客户当场可以拿到卡片;信用卡则会邮寄到申请人指定地址。许多试用过24小时智能银行的客户表示,广发24小时智能银行操作非常简单。

广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4小时智能银行与传统银行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突破传统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实现24小时全天候处理业务。24小时智能银行通过科技创新开拓新型服务模式,有机融合了本地客户自助和远程坐席协助,在远程终端进行操作、授权等应用,替代普通柜员在柜台的业务操作。

未来广发银行将把24小时智能银行广泛投入到居民社区中,那些以往只能工作时间在银行柜台办理的业务,今后客户也可以选择在下班后、晚饭后的闲暇时间,轻松地在家门口的24小时智能银行自助办理,这正是广发致力打造的社区内的“广发金融便利店”的服务理念。

智能化叫号填单

7月5日,广发银行在北京金融街推出的智能银行,是该行去年推出国内银行业首家智能银行后的又一次创新和升级。去年5月,广发银行在广州推出了国内银行首个智能网点,引领国内银行服务进入“客户体验为王”的阶段。广发银行的智能网点特点为智能叫号机、智能客户管理终端等9大智能元素,围绕智能互动信息咨询、贴身贵宾服务、智能客户管理、远程理财支持和免拨号直通电话五大核心价值设计。

在吸取广州智能网点优点的基础上,北京金融街智能网点又增设了新功能。

智能网点门口有巨型“全天候资讯墙”,这块屏幕实时播出各类新财经信息以及银行产品,取代了“横幅+海报”的银行传统宣传模式。

营业厅里设有“智能叫号机”。与“按键取号”的传统模式不同,智能叫号机采用刷卡叫号的方式,使得大堂经理可以通过短信提示提前获知客户情况,随时做好为客户贴身服务的准备,节省了客户的等候时间。

在智能叫号机取号后,客户还可在“智能填单台”输入信息。填写单据不需要纸笔,只需要使用触摸屏或电脑键盘,填写的信息直接录入柜员操作系统。当客户来到柜台前的时候,其业务信息已不再需要重新抄录,仅用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以往需要十几分钟的业务。

广泛应用高科技

此次广发银行在北京的智能网点率先推出24小时智能银行,秉承广发银行“专业理财至上、客户关系至上、客户体验至上”的基本原则,通过全面高效的IT布局,提升服务转型,落实持续创新策略,将高科技广泛应用于网点服务,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6)

随着新型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并将推动经济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时代。金融作为维系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与物联网系统融合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未来经济社会全面智慧化生态体系的关键动因。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庞大的中小客户群体,与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金融背景相吻合;与物联网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架构相一致。邮储银行只有加快对物联网金融的研究,逐步将金融服务嵌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目标产业中,尽快融入物联网开放式协同的生态系统中,才能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竞争力。

1物联网金融概述

1.1物联网金融的内涵

物联网金融即在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人类对智慧化生活方式的需求满足以及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融合回归的过程中,为物联网构造的有机信息物理生态系统提供的嵌入式、多领域、多方位、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物联网金融在智能生产、消费和智慧化服务的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直接参与实现财富创造与社会运行效率推进,服务实体经济运行的金融需求。物联网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金融本质决定物联网金融必然会围绕着社会经济运行变革规律和金融基本规律进行。

1.2物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

初期,物联网金融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信息交互基础上融合。随着物联网实现物品网络化、信息化,物品之间、人与物品和环境信息交换的深化,金融服务智能化、资金流数字化,金融服务将体现物联网中物质属性与金融属性的高度融合,体现在金融服务方式+物联网基础上的金融发展演进和变革,隐含在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全过程中,进而服务于社会真实财富创造。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通过物品的信息化传递,直接将金融服务切入智能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金融服务直接植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3物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

1.3.1自身因素物联网金融的内涵体现在金融+物联网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自身动力因素包括:一是金融与物联网融合的机制和程度;二是金融机构布局物联网+金融的战略选择;三是金融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服务社会真实财富创造的水平与程度。1.3.2外部因素物联网金融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取决于物联网自身发展深度、广度及速度。物联网发展的产业资本需求及其发展所衍生的庞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奠定了金融+物联网发展的有效需求基础。在政府主导、产业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以及金融内在发展动力的影响下,共同催生物联网金融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1.4物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未来金融可持续发展动力和价值创造存在于真实财富创造的物联网发展生态之中。物联网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物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和潜力,物联网发展隐含的多元、协同创新特征,决定了物联网金融将向运行模式多元化发展演进。1.4.1实现大数据金融体系金融服务生产的核心要素,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信息本身直接影响到金融运行的效益、风险与成本。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信息以非结构化、结构化、离散化或连续化的数据集合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大数据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持,可以有效降低真实信息数据获取成本。成功的金融运行模式必然是实质上的大数据金融运行机制。1.4.2形成产业链金融系统物联网是整体经济系统化协同发展的结果,是国民经济中各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要素深度智能融合的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降低产业、行业之间的交互成本,进而推动实体产业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物联网生态下的金融发展将会形成基于产业协同融合的开放式金融服务供给链,围绕实体产业的融通协同,实现生产、消费及财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支持。1.4.3构建智慧金融模式物联网可以有效满足智能化的生产消费需求,因此传统金融必须与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有效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的“四流合一”,促成任何场景、任何类型的金融需求在第一时间被安全便捷满足的智慧金融新模式。

2邮储银行物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邮储银行作为一家大型零售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超过7.3万亿元,拥有4万个覆盖城乡的实体网点,服务于5亿客户群体,培育了1.6亿电子银行客户。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2.1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优势

2.1.1“四流合一”的资源优势物联网金融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特点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及“一体两翼”的业务架构高度契合。与同业相比,强大的集团资源协同优势,加快电子商务、实物传递、金融板块联动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布局物联网金融,形成自身明显的发展优势。2.1.2普惠金融网络和客户优势邮储银行拥有4万个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以及超过10万台自助设备,5亿客户分布城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邮储银行可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网络优势,客户认知度较高的品牌优势,为物联网生态系统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1.3基于开放式架构的信息技术优势与同业相比,邮储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最先采用了基于开放式小型机集群、自主可控开放式技术架构,实现了大规模业务并发系统的高可靠运行。基于开放式技术的IT基础构架,为邮储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基础上升级发展物联网金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2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劣势

2.2.1客户结构不合理邮储银行中老年客户(40岁以上客户)超过一半,80%的客户位于县域或农村地区,电子银行开通率较低,对互联网、物联网的接受程度较低。相对低端的客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邮储银行网络金融的发展。2.2.2产品服务创新不足目前,邮储银行产品和服务依然基于将柜面传统操作迁移到互联网的方式,尚未在以互联网思维重塑产品、再造流程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与互联网企业客户体验至上最大的差距所在。2.2.3信息技术支撑薄弱邮储银行与同业、互联网企业相比,信息技术力量、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尚在部署阶段;创新的体制机制也在建设之中,尚不能对网络经济时代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2.3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机遇

2.3.1外部环境从全球范围看,工业4.0刚刚起步,物联网在智能制造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在国内,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物联网的综合运用刚刚起步,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还局限于部分领域。邮储银行与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处在同一起跑线,发展机会无限。2.3.2物联网金融的成长性拥有了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商业银行通过嵌入物联网生态系统,基于全流程客观数据信息获取、高效传递和智能处理,将在更广义的层面激发和满足消费者、生产者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实现支付结算、信用评价、资金融通、风险控制等。

2.4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威胁

2.4.1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表明,必须将互联网金融发展上升到战略转型的高度,大胆尝试新模式,采用新技术、采取新举措,才能防止被同业超越或是被边缘化。在物联网起步阶段,各商业银行都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拥抱新技术、大胆创新新模式,争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4.2跨界经营的冲击互联网、物联网开放的特性弱化了行业间的壁垒,同样降低了金融业的门槛,银行传统支付、信贷、中间业务等也受到来自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讯运营商等异业竞争者的明显冲击。可以预见,物联网时代,创新思维将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更大的挑战。2.4.3产业智能改变金融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框架的物联网,如制造业,从设备、产品,到仓储、物流、消费系统与网络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从生产到消费涌现出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行业、产业需要的金融服务更真实、更直接、更透明,当资金提供者可以直接参与物联网产业金融需求时,作为资金中介的金融机构面临的脱媒才是最大的危险。产业智能不仅变革自身,而且在改变金融。

3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前瞻性布局

3.1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可行性推进

3.1.1转变思维方式,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互联网发展思维表明,企业不是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就能取得竞争优势,而是以客户的思维、极致的体验推出的产品和服务才有生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金融需求的各个环节匹配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创造产品、创新服务,深度融入物联网生态系统,实现客户定制产品,才能充分发挥邮政集团“四流合一”的优势。3.1.2转型服务网络,提供物联网金融信息支撑未来,邮储银行网点、邮政网点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成为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信息采集点、信息初步加工点、客户智慧生活体验点以及信息反馈渠道。只有加快网络和网点转型,按照物联网新形态的要求实现传统渠道的数据信息沉淀和有机融合,才能奠定邮储银行布局物联网金融网络渠道的优势。3.1.3打造智慧网络,重塑“寄递翼”价值贡献智慧化的速递物流网络,不仅构成未来物联网架构体系内基础实物传递网络骨干,更是奠定了邮储银行围绕消费、物流和商流的基础数据信息捕获与沉淀的数据传输的领先优势。让实物传递网成为物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中介、物品流通的监管,从简单的包裹传递变成价值数据传递的主渠道。3.1.4加快开放协同,实现板块数据融合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换,更多的是复杂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的交互,这就要求邮政集团旗下的“金融翼”和“寄递翼”板块数据开放协同,主动融入物联网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才能捕捉价值数据,奠定未来物联网金融业务的支撑体系基础。

3.2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价值创造

3.2.1降低交易成本物联网金融完全对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系统,实时全面获取标的对象的形态、位置、空间及价值需求转换等客观信息,并且通过信息共享系统以接近零成本的渠道传递信息,彻底解决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金融信息资源充分有效整合,进而淘汰传统金融价值链中冗余环节,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成本。3.2.2优化风险管控物联网信息传递和共享,基本消除原有社会信用体系中信息割裂问题;云计算智能自动化处理信息,完全避免主观信息判断处理产生的信用信息失真问题。物联网正在促使社会信用体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必然使金融风险管控理念和模式革新,凸显物联网金融发展的潜在价值。目前,该技术已在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破冰,通过物联网技术,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以加强质押品的风险监控,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管控的风险。3.2.3拓展服务边界随着物联网向工业、农业、能源及全社会生产消费领域渗透,传统产业升级、新型产业培育与发展及产业间的融合,商业银行通过智慧化物联网金融服务,为金融服务对象提供精细化、动态化、实时化的可视化管理平台,全面引导和支撑金融服务向社会各个领域覆盖和渗透。3.2.4打造智慧金融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生产消费需求将会加速推动智慧社会的形成,从农业、交通、建筑、能源、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多层次、多维度进行智慧架构,势必对智慧金融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需求和支撑。智慧金融不仅构成未来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竞争优势,更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价值高地。

3.3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应用场景

3.3.1信用场景商业银行通过嵌入物联网生态系统,对接物联网标准信息平台,对贷款的目标产业或产业链的产销存、资金流通、采购渠道、用户反馈等信息,按照需求进行实时获取和评估,实现信用授予的前期评估、期中跟踪调整、后期预警或持续跟进等客观化信用获取,从而提高整体的风险管控质量。3.3.2供应链场景物联网发展一方面需要银行提供基于全生态链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通过物联网金融系统对接整体经济生产消费系统,依据目标对象的需求和目标,精准实现全方位可持续金融服务供给。基于目标对象生态链的智慧化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完善客户信用和降低营销成本,更有利于银行通过搭载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客户并培养客户忠诚度。3.3.3感知支付场景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与近场通信技术进化与融合,支付业务将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即时任意付需求。在智能卡、密码形式的通信支付基础上,物联网发展将推动指纹、虹膜、声频和面部等生物识别技术成熟,支付将进入更为安全便捷的感知支付时代。3.3.4大数据场景物联网系统生成的大数据,其价值不仅在于真实信用生成机制,还存在于银行通过大数据进行产品协同创新,精准发掘市场和获取客户。物联网生态下,基于大数据的生产制造及服务将成为真实财富创造的必然路径,大数据将是未来真实财富创造的关键投入要素,也是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的依据和关键要素,同样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3.5轻型化场景物联网发展趋势就是塑造智慧化的互联互通生态网络。传统的物理网点将会基于功能化视角重新定位与塑造,以智慧化体验为导向进行差异化重构;银行管理模式也将被物联网金融生态重塑。基于大数据网络系统的轻型化运行模式将是物联网生态下银行运行的主要模式,是银行轻资本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4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措施和途径

物联网金融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又一次变革,是跨界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为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板块协同优势,打造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物联网金融平台,推动邮储银行转型发展,推动寄递板块智慧化升级再造,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4.1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4.1.1整合基础资源为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机遇,邮政各业务板块应解放思想,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实现组织架构的协同一致,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统一目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按照物联网发展的生态系统要求,依据物联网金融的客观规律,重新实现实物流、资金流数据的共享,充分挖掘客户行为、金融交易、实物传递数据的价值,通过信息流带动实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应用,为物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4.1.2完善数据平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经成立了大数据中心,负责邮务和速递板块的数据存储、挖掘和分析工作。邮储银行也成立了数据分析中心,搭建了大数据平台,专门负责银行业务的数据分析工作。经过几年的数据积累,金融大数据平台、邮务和速递大数据平台已经初步搭建。但是平台数据基本是自身业务数据的积累,对互联网数据以及物联网数据的收集、处理还远远不足。必须从物联网思维出发,重新优化和完善数据平台,使其具备协同、接受、处理、融合物联网数据的基本功能。4.1.3互换共享数据物联网生态系统是社会生产消费各成员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邮政企业、邮储银行只是生态系统的一小部分,不可能孤立实现自己的物联网金融。必须学习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方式,打造物联网生态下的企业运行模式,适应数字化带来的管理变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与物联网生态系统成员进行数据信息平等互换;必要时,通过付费等方式采集外部数据。未来,只有掌握海量的用户和良好的数据资产,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发展的控制权以及生产力的前沿。

4.2战略推进,打造物联网金融信息平台

4.2.1战略投入打造平台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看,金融服务的竞争已经从网点、资金规模比拼等转化为平台模式的竞争。同样,在物联网时代,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秉承开放、协作、共享的精神,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平台、打造生态圈,成为未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邮储银行必须把发挥集团优势、打造适合物联网“四流合一”的开放平台作为发展战略。通过升级互联网金融云平台,搭建邮储银行物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物联网金融模式下农村电子商务、速递物流、国际包裹等协同发展的新模式。4.2.2特色优势取得主动对内,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的实体传递网络和邮政金融网络是国内任何企业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首先整合邮乐网电子商务平台、EMS速递物流平台、金融数据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四流合一”,在“互联网+”时代,邮政实物传递平台网络取得主动优势。对外,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将物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成开放式平台。与阿里巴巴、速递物流及众多电子商务企业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依托邮储银行及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合作,提供覆盖支付结算、财富管理及信贷融资等多维度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形成围绕物联网生态链、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金融生态圈。

4.3创新思维,研发物联网金融特色产品

4.3.1树立“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未来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转移到其是否能够利用最新技术,实现产品、业务、服务创新,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因此,对轻型化、社区化、智慧化网点建设以及区块链金融探索研究,都是物联网金融发展前期必要的尝试。4.3.2加快物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邮储银行应不断加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继续发挥自身多年形成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优势,借力集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速递物流升级,围绕中小企业客户、农村电子商务客户、跨境电子商务客户,推出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财富管理等方便快捷、体验良好的创新产品,建立特色鲜明的物联网金融产品体系。4.3.3现代农业实现物联网金融突破“三农”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也是邮政集团和邮储银行开展普遍服务和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现代化的农业从生产、配送、营销、溯源全产业链开始信息化、智能化。邮政金融、速递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应积极主动融入智慧农业的生态系统中,加快创新产品和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物联网金融突破。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7)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与现状

随着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以及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生猪生产补贴等许多惠农、涉农的财政补贴款项的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需求,农村居民的金融支付服务需求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而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四大行开展了大规模网点收缩,同时也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且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管理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导致后来的信用社改革、邮政银行从邮储的分设改制均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进入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和驻农村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与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网点的急骤减少这一对矛盾突显,已经成为如何服务好“三农”的一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银行支付主要依赖于柜台和传统的人工服务,只有在人口达到一定密度,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存款的地点才能通过获取低成本存款来覆盖成本,因此国内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城镇为主。而在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密度较小,同时人均收入较低限制,农村支付发展缓慢。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农村支付环境有以下特点:

(一)新的支付工具了解较少

由于传统使用习惯和宣传不够,农村支付仍然使用现金为主,网上银行、电子转账、手机支付等普及程度较低。虽然有少部分农民对银行新的支付工具有所了解,但由于相关服务普及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二)支付服务仍以柜台为主

由于ATM使用界面较为机械,同时无法对业务进行详细解释,因此农村使用ATM机进行支付较少,与银行相关的支付获得仍然以传统柜台服务为主,同时,在某些更加偏僻的村镇,一些银行网点还未普及,加大了农民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难度,银行点少而且所需人员对于机具如智付通使用素质、道德、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三)储蓄卡、信用卡等普及程度不高

农村支付频率不高,而银行卡无法在没有ATM和网络的时候显示余额与相关支付明细,因此主要支付用折多于用卡,储蓄卡、信用卡普及程度不高。

(四)支付转移矛盾突出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力度的增大,农村对银行支付需求迅速增加。但由于农村现状的限制,在发放农业补贴时往往出现长时间排队现象,农村支付转移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二、智慧银行定义以及于金融支付服务的创新

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的迅速扩张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务逐步受到限制。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迅速兴起,未来银行业务将逐步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客户端逐步联动,由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开始转型。肖钢(2012)认为,由于网络传输技术日新月异,储存成本和计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银行能够对迅速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决策,使得复杂环境下的预测成为可能。这些都将对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经营模式、服务体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李力、攀炎(2012)认为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集中在效率、服务、安全而不再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在银行传统业务到达瓶颈的情况下,未来银行发展将越来越依赖对银行内部业务的优化重塑以及银行外部服务的优化,而这些都将依赖智慧银行。陈定华(2012)认为由于智慧银行将是银行一次新的革命,智慧银行将银行前台与后台融合,业务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融。但智慧银行更加依赖于网络和大量的数据计算,因此智慧银行将需要更大的投入和集体培训。交通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庆女士(2012)提出,智慧银行的重点在于优化整合银行的各个渠道资源,并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及时揭示风险,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实现金融业务的低成本向外扩充,从而使得效率和成本得到较好的统一。

综上所谓智慧银行,是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并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中国的商业银行均以积极的姿态向智慧化迈进。2009年IBM归纳出了构建“智慧银行”的四大突破点: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以及整合的风险管理。同年,花旗银行率先在上海开设了智慧银行概念的网点,提供视频电话的远端咨询服务,所有服务都是用户自己在电脑终端和手机上完成。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11年启动了智慧银行项目,2013年8月22日交通银行在长沙投入了首台可自动发卡、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贷款申请“远程智能柜员机不iTM”,率先在湖南同业推出了“远程智能柜面服务”模式,启动“无人银行、有人服务”的微型智能服务。2013年农业银行在全系统举办“智慧农行——电子银行创新与变革”论坛,以期推动全行对电子银行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在智慧银行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随之而来,银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依托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技术,银行业务正在加速向“移动金融”方向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模式,契合了新一代人群的需求,迅速从银行辅助渠道发展成为银行交易主流渠道,这一变化直接挑战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2012年末,工商银行拥有电子银行客户3.15亿户,年交易额332.6万亿元,业务占比达75.1%,每笔交易成本仅为柜面的七分之一;农业银行掌上银行短信客户达14943万户、掌上银行上网用户达5685万户、个人网银注册客户达8837万户、各类电子渠道交易笔数达316.53亿笔,电子渠道交易占比达67.8%;建设银行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客户数分别较上年增长41.07%和78.68%,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到270.30%,较上年提高63.58个百分点。

三、智慧银行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应用与实践

加快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效率,为农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培养农村地区和农民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习惯,实现现代化结算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以此为起点,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加大了有关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网络向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一些地方提出具体目标,如“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乡乡有ATM、处处都能办结算”,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金融服务。

智慧银行能充分运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利用银行的大量业务数据结合云计算,能迅速预测客户需求,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这与目前农村支付需求不谋而合,是具体目标实现的技术根基。

(一)智慧银行可以延伸网络,畅通渠道,不断完善农村支付体系

智慧银行依托强大的后台计算能力,可以降低支付风险,减少传统支付所需支出。通过智能银行,可以将服务点设置在农村小卖部、城镇、集市等人流比较集中之处,引导银行涉农机构向农村延伸物理或电子网点。同时,智慧银行将可以促进银行卡在农村网点的联网通用,减少收付假钞的情况。

(二)智慧银行可对接农保,降低交易成本

智慧银行可以结合国家增加对农村、农业支持力度的契机,利用智慧银行智能提醒服务,主动引导农民将农业补贴与电子银行使用普及相结合,形成农村使用电子现金的新习惯,通过卡、手机终端支付增加资金流动速度,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三)智慧银行可提高三农金融业务效率,是三农快速发展有力支撑

智慧银行用网络的便利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流程都极大便利了三农业务的发展,如转账汇款、三农贷款、西联汇款等都可以通过智慧银行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而且可以随时掌握业务办理流程,极大的方便了三农业务发展。

由于智慧银行的应用,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方面就取得长足进展,从2011年7月启动到2011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工作已覆盖到辖区乡镇的百分之50,行政村的各商业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18万个,覆盖行政村近13万个,覆盖率大概在百分之23左右,2011年全年的助农取款笔数3963万笔,金额达到了346亿元。农业银行针对基础金融服务稀缺乡镇,推出了“银迅通”产品,为农户提供了小额存取款、转账,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推出了汽车移动银行服务,将柜台业务延伸到农民身边。2012年末“金穗惠农通”工程设立服务点57.9万个,布置电子机具112.6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63.9%。农行“金穗惠农通”工程荣获2012年北京国际金融展“金鼎奖”。

四、智慧银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相应的风险防范

(一)设定交易卡种限制

由于农村对智慧银行了解程度不够,信用卡风险较大,因此前期推行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需要等待新的使用习惯形成之后再进行推广。

(二)设定最高交易金额限制

农民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同时农村支付服务以小额需求为主,因此应设置每日累计取现金额限制如最高1000元,在满足农村持卡人小额取现需求的同时,可有效防范通过银行卡进行洗钱、欺诈等风险。

(三)加强对智慧银行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

智慧银行属于新兴事物,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意所带来的风险。而农村传统习惯下,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需要加强对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通过相关培训增强安全意识,降低风险,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智慧银行交易终端管理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8)

什么是智能化银行?什么是未来银行?带着诸多谜团,笔者为读者一探究竟。

服务更加智能、便捷

这家中行全省首个智能化银行网点,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是中国银行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上的一次有机融合,整个网点分为一层的智能自助服务区、智能引领区、智慧银行客户体验区、客户等候区、出国金融服务区和二楼的非现金低柜服务区。

进入网点,极富现代科技感的智能引领与客户辅助台取代了传统的咨询服务台,客户可通过触摸屏操作实现自动排号、智能分流,客户可在左右两边的辅助台上进行网银操作、网点环境3D导览、外汇牌价查询、周边网点地图查询、收费公告等。

智能自助服务区位于整个智能银行的前端,为客户提供了存取款一体机、自助发卡机、外币兑换机、中银自助通等智能化自助设备,客户可自助操作解决自身的现金、发卡及多种非现金业务办理需求,业务办理更加便捷。

“4i”银行 用爱服务

据介绍,该旗舰店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和综合化”,即4i(intelligent,interconnected,interactive,integrated)。围绕“4i”,通过流程优化、产品创新、智能设备升级、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为客户提供全新体验。让用户在中行的服务中感受到一份爱与关怀。

智能化旗舰店不仅配备较为全面的智能设备,同时优化网点功能分区,扩大客户体验区域,设计差异化的客户服务路线,同时优先投入新产品,推广新的业务流程,着力打造全新品牌形象,是集客户自动识别、产品精准营销、专业理财服务、业务快速处理为一体的全功能、全产品、综合性的智慧银行。

信息交互方便快捷

除了办理业务的智能化与自助化外,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也变得更加快捷与智能。

在银行一层服务区,设置有高清信息展示屏,采用多屏幕拼接技术,可实时播报宣传视频、电子海报、最新业务推广、周边网点分布、天气预报、网点和财经资讯等,让客户实时掌握相关信息。还可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软件对屏幕进行任意分割,让信息展示更便捷。

该网点甚至还配备了体感互动控制系统及游戏软件,利用互动技术加强客户与信息的互动,增强客户的兴趣,提升客户的体验。

智能科技如影随行

立足未来银行,智慧银行的客户体验区大有可观。在此区域,以二维码屏、手机及PC一体体验机、手机互动屏、贵金属展示区、虚拟货架、互动桌面等智能设备为主,提升客户的直观感受,通过电子渠道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银行内的客户经理只需通过手中的iPhone手机,在演示手机银行功能时,挂在墙上的超大iPhone就会同步显示,让客户通过无线同步技术直观地体验中行手机银行的强大功能,并可作为产品展示及对客户演示培训的显示终端使用。

同时,用户在等待和洽谈时,还能通过休息桌上的智能互动桌面,通过简单的触摸,轻松查询房贷、留学、理财、优惠促销等各类信息,随时随地了解到银行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此外,最充满未来感的就是全息投影展示柜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中行贵金属产品,立体的视觉交互与感官享受,科技与艺术的魅力显露无疑。

当然进入智慧网点将享受到开放的免费WIFI,通过扫描中行的二维码,即可通过手机自助办理信用卡还款等业务,同时了解银行优惠活动。如果累了还能在等候区内悠闲的休息一下,玩一玩iPad上的游戏。如果渴了,还能通过自动贩售金融服务体验机,实时购买所需饮料,方法同样很未来,拿出手机通过二维码、刷卡、闪付等支付方式完成一次未来体验。

解放双手 用心服务

智能网点的建设以及大量高科技互联产品的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员工的工作量。那么这种改变又意味着什么?

据介绍,中国银行智能化银行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原来银行部分复杂业务的办理效率,有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客户在到达网点前,就可通过中行网银、手机银行、微信先预约网点服务,省去排队等待时间;在中行智能网点,客户无须填写纸质单据,刷银行卡或身份证即可完成信息采集;过去需要排队等候的外币兑换业务、手写填单和复印身份证的开卡业务,如今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借助一台机器迅速完成;扫描一下二维码,关注“中国银行微银行”,各类银行业务、产品资讯以及市场活动信息都会显示在客户的手机上,这就是“智能”带来的改变。

同时,客户步入中行智能化网点,“交易”不再是唯一行为,网点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帮助客户解决金融服务需求、维系客户关系中来。通过智能化升级使得将近一半的员工不再从事操作类业务,而是解决客户遇到的金融难题。不但拉近了客户与银行员工的距离,让客户切身体验到中行的贴心服务,银行网点由原来的交易性场所,逐渐向展示性、服务性、营销性的更具人文关怀的场所转变。智能化的交互体验、创新的业务流程、优质的金融服务,这就是中行云南首家智慧银行给客户带来的变化。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9)

20世纪60年代,电子银行以ATM、POS的形式初次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以自助语音和人工客服为主要形式的电话银行渠道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20世纪末期,美国率先成立了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这是电子银行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欧洲其它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电子银行领域开拓创新的浪潮。随着网络银行概念逐渐深入人心,1999年,美国再次领先推出手机银行,开启了移动便民金融新时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电子银行服务种类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并将业务创新的触角重点延伸至移动支付领域和中间业务领域。从国外电子银行开展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渠道和传统营业网点并驾齐驱式发展。第二种是不受传统营业网点的依托,单纯利用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模式。其中第二种纯电子银行模式由于其服务的局限性在国外发展得并不顺利,大部分经营该模式的公司逐渐遭到大型银行的并购重组。对于国外小的地方性银行,如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其业务领域随着大银行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而逐渐被蚕食。因此,大部分小型银行也随即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跟进大银行电子银行最新动态的同时,小型银行努力寻求自身的差异化创新,着重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功夫,维持了较好的区域优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电子渠道的使用几乎遍及所有消费支付活动,已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客户日常业务办理的首选渠道。据资料显示,在欧洲,75%以上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办理银行业务,电子银行系统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二)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大型商业银行才陆续开始发行银行卡、推出ATM、建设网站并推出网上银行。在此之前,各家银行的主要经营渠道为柜面服务,随时随地办理银行业务只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中。由于服务渠道单一,过去银行柜台业务办理窗口总是排着长队,因柜面人员服务质量不稳定而引发的客户不满事件时有发生。而到如今,排队叫号功能让顾客合理安排自己的等待时间,自助银行机具无处不在,并逐渐出现VTM、ITM等新型智能柜员机,电话银行流程服务更加完善,网上银行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手机银行也已经普遍为客户接受,用户随时随地体验到的都是友善的界面及便捷、安全的交易方式。多年来,电子银行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户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账户管理、缴费支付、实时转账、业务办理、理财投资等随时随心的安全快捷,更是金融生活移动电子化这一质的转变,体验到了网络科技平台下的现代金融生活。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电子银行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银行柜面业务的增长速度,全年国内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12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7%②。与此同时,2013年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11.8%,比2012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预测2014年将达15%③,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巨大潜力。同时,2013年上半年大部分上市银行的电子交易替代率超过70%,民生银行更达94.43%④。可以看出,电子银行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享受金融服务的首选渠道。在未来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电子银行将成为各大银行推进自身转型、争夺金融市场的重要发力点,而未来电子银行业务将怎样发展、朝着哪些方向发展成为了业界各类人士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二、电子银行发展趋势

综观传统银行的电子化“升级”历程,总结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宣传”阶段,银行通过电子平台对外行内外信息通告等;第二个阶段是“自助交易”阶段,银行将大部分柜台业务分流到电子银行渠道上,客户可自助完成业务办理;而第三个阶段则是目前刚起步而未来亟待发展的“互联网”阶段。电子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将不再限于替代柜面交易、节约经营成本的目的,而是朝着提供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以及依靠电子化营销创造新的利润点这一模式发展。在未来,电子银行的“互联网”发展将踏入“物联网”时代,这是一个计算和智能的阶段,银行业务将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式在任意移动平台上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性颠覆。具体而言,未来电子银行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电子银行业务主体化发展

在未来,电子银行将成为银行金融服务的主体,在具备柜台服务的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升级成为银行开展营销、创造利润的黄金平台,形成自成体系、销售与服务兼备的独立业务模式。

1.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更为丰富。

自助银行设备将升级成为集现金和票据自助设备、网银交易终端、远程视频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功能自助银行,在客户交易过程中能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使得自助银行更加人性化,功能化。对于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电子渠道,将遵循今后货币、票据等无纸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实现传统银行业务流程电子化再造;对于需要客户身份资料认证的业务,只要客户将所需审核资料扫描上传,再加上实时摄像头拍摄等,就能实现同柜面办理一样的效果。在电子支付结算方面,将新开发出更多安全快捷的支付模式,如二维码支付、NFC支付(近距离支付)、生物支付等。另外,客户账户信息将与SIM卡等智能存储媒介甚至客户身体相结合,届时客户将抛开银行卡介质,利用移动终端等进行支付。在业务创新方面,银行业务功能将依据客户需求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通过与各大商户合作,未来将开发出更多具有生活化特色的电子银行应用,拓宽银行业务范围。

2.电子银行服务终端多样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将对电子银行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未来,我国电子银行服务终端将不限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和专用智能终端,而是更多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如GPS、数码相机及其它新型手持移动终端,未来电子银行服务终端将着重强调电子银行的场景化运用,能够随着我们的需求而变化。

3.传统银行网点格局电子化调整。

未来电子银行将是银行业务的主体,传统银行网点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构建出以电子服务为主的新型网点运营模式和全新网点格局。其中,随着自助机具业务功能的完善,自助银行区域将成为网点的核心区域,而人工服务区域也不再启用传统模式,而是朝着移动电子化方向发展。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银行网点,一部分客户将直接走向自助银行区域,针对需要办理的业务而自行选择相应的自助机具;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客户则走向休闲办公区域,取号后在雅座惬意地喝茶、看报,然后不一会儿,客户经理将手持电子银行设备过来为客户服务。客户经理将面对面地以朋友的形式同客户交谈,了解客户需求并给出建议,随后直接使用手上的电子设备为客户办理业务、展示最新产品等,不用隔着玻璃水泥柜交流,也抛开了复杂的表格填写、证件复印等步骤,未来银行网点的移动化服务将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二)电子银行开放式发展

目前,各家银行的电子银行系统是封闭式的专属系统,只有银行自有客户可以登录使用,未来的电子银行将强调开放、强调关系、强调客户间的交互作用、强调客户经理与客户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说,未来电子银行服务平台将是开放式的金融平台,能够承载整个银行业务的综合平台。

1.应用体验的开放性。

未来银行会将自己的各类业务功能做成不同的移动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将融合业务办理、游戏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更具趣味性,无需注册也可使用,使银行的服务真正地开放到互联网环境当中。同时,银行将建立自己的电子金融服务体验中心,在吸引客户体验个性化电子应用之时,有效地对银行业务进行宣传推广。这个体验中心可以是银行自己建立的应用商店也可以是和其他应用体验店合作的。比如说和苹果公司合作,在苹果应用体验店里加放电子银行开放式应用,这将有效吸收拓展其他企业客户资源,促进行业内外合作。

2.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开放性。

由于目前电子银行客户办完业务后直接退出,在线时间较短,这使得电子银行不具备营销性和服务性。而中国网络社区用户规模稳定增长,用户黏性优势显著,媒体价值大,未来网上银行将会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其内容模块将不限于电子银行基本业务功能,而是集业务办理、信息咨询、电子商务、资源共享、社交论坛为一体的新一代金融社区,非该银行的企业客户、个人用户都可以注册交流。银行将借由电子银行网络社区的形式推出新的产品,进行营销推广,增强互动性;同时,在社区里开辟客户经理平台,方便客户进行信息咨询、沟通、协调、反馈,也方便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营销推广;另外,在这个社区,银行可以引入非银行机构的产品服务或应用,同时捕捉客户的行为信息、企业的商务信息、供应链的关系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电子银行智能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客户对移动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增高,未来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将从数字银行向智慧银行迈进,为客户提供灵活、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1.3D化发展。

随着国内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子银行将踏入3D领域。通过将三维仿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巧妙结合,同时融入人类的真实视觉,客户在使用3D网银的过程中如同置身银行大厅,银行的各项服务能够在模拟出的虚拟空间内实时呈现。具体而言,客户下载3D网银客户端后,输入姓名身份登陆,然后就会出现对应的3D人像,另外有对应的服务场景可供选择。客户可选择进入大厅场景,在虚拟大厅内,客户可以自由行走,观看新产品宣传视频,不仅可向虚拟大堂经理咨询银行的各类产品服务,还可与同一场景中来自各地的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当客户需要办理业务时,可选择进入个人业务场景,该场景中客户只能看见自己,另设虚拟客户经理,可对客户的疑问进行解答并指导相应操作,客户可在该区域进行业务办理、理财投资、财富管理等事项。3D网银能够再现银行网点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服务方式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便捷、高效的交互式服务,也方便银行对数字银行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2.数据分析智能化。

未来电子银行将启用智能系统,结合各类电子银行渠道建成一个面向客户关系和客户行为的管理分析平台。客户在开展相关业务操作的同时,系统也同时搜集相应的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智能分析等过程,结合心理学,系统地分析出客户的行为、偏好,判断客户的交易风险级别,挖掘出隐含的客户需求,然后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电子银行智能分析顾客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可以是对客户网上银行操作轨迹分析,可以是对客户在银行网点的等待行为分析,也可以是对客户基本情况、持有产品、交易行为等进行分析。通过多渠道的交易监视,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客户行为和心理预期等,银行能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使之无限贴近客户的需求,进而增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黏性。

3.生物智能识别。

在网络与信息时代,未来银行将会抛开传统的个人身份鉴别手段,如秘钥、口令卡、身份证件、金融IC卡等,而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这一识别技术指的是利用指纹、掌纹、脸部、虹膜、视网膜、声音、步态等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结合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对个人身份进行准确鉴定。这意味着未来银行将不再使用银行卡等外物介质,只需要将客户基本生物信息加密储存在银行远程用户数据库中,客户在使用银行的金融服务时就能够被高效、可靠地智能识别,有效防止资金冒取冒领,进而降低目前因银行卡可伪造、可盗用、可破译等弱点而引发的类似非法套现、伪卡盗刷、短信欺诈、密码盗取等银行卡犯罪。除客户身份智能识别之外,未来的电话银行也将采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通过系统自动识别、理解客户咨询的问题和服务要求,这将有效节省银行人力成本。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10)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的深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的诸多领域都纷纷进入到改革的氛围中,对自身的管理等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商业智能主要是对企业中的现有数据转化成知识来辅助企业做出准确决策的工具,将其在商业银行当中加以应用就能够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其在发展中的优势地位获取奠定了基础。

1.商业智能的作用体现及系统技术架构分析

1.1商业智能的作用体现分析

商业智能也被称为是商务智能,主要是采取的数据仓库技术以及在线分析技术等来对商业价值得以实现的。这一技术在当下的商业银行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信息化不断得到深化发展,在数据的积累上也逐渐增多,从而就出现了数据爆炸以及信息缺乏的矛盾[1]。

在这一复杂的运行环境下,商业智能的出现就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对银行经营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搜集并将其转为信息知识来为银行的发展进行促进。从具体而言,商业智能的作用主要是集中体现在对银行管理者管理和跟踪绩效,并能够帮助用户进行理解业务,使其认识到业务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对客户的关系进行改变,以及为银行的发展创造获利的机会。

1.2商业智能系统技术架构分析

对于商业智能跨学科的得以应用主要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从大量数据中获得有利于银行发展的信息,来进一步促进银行业务的运作发展。商业智能的技术架构主要是涵盖着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抽取和信息展示工具等诸多部分,从数据的抽取结构上主要是对综合数据库数据追加以及更新功能的完成,这也是基础数据库构建后台技术结构的重要核心[2]。其中的数据提取服务主要是根据业务性质来对多来源的数据进行的处理,而数据转换服务则主要是对数据内容实施审查通过表内关系及表间关系加以实施。

而在业务数据源方面主要是包含了运行应用系统以及外部进入的数据等,为能够有效保证数据标准以及统计口径一致性,就需要把国家标准代码以及行业标码归入到基础数据库的有效组成部门并纳入到资源数据库当中。再有就是OLAP服务器结构上这是由计算引擎以及数据引擎等工具所构成,同时也是针对着特定的主体并从多角度来对系统运营的情况进行对使用者加以展示。这样在多维的数据引擎所采取的对称形式处理数据下就能确保不同角度的查询过程中在响应速度及效率上保持一致。

数据仓库是比较重要的结构内容,其主要是对多数据源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并且为OLAP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提供了良好应用环境。为能够有效保证综合数据库业务可读性数据仓库建模是通过维度建模方式进行实施的,这是逻辑设计技术对建模规范有着遵循,也是采取直观标准框架对数据进行表现的。通过维度建模实施构建有着特征体现,其是可预测标准框架,能够承受不可预知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有着较好的扩展性[3]。

2.商业银行智能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策略探究

2.1商业银行智能平台系统架构分析

商业银行智能平台系统架构的构建要能够从几个重要的功能模块设计进行着手,主要就是要能够在数据采集层以及数据平台层和应用服务层模块方面进行构建。对数据采集层的模块构建主要是来自所有应用系统数据源,数据采集的平台要能够提供可定义以及标准化数据抽取及加载功能,这样才能够为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仓库提供支持。再有就是对数据平台层的模块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就是要能够依照着银行数据模型实施数据的存放以及存储,构建数据集市来实施个人银行业务多维展现数据以及数据的分析挖掘[4]。另外就是对应用服务层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要提供系统各种服务逻辑处理以及前端展现服务,从服务逻辑处理层面来看主要包含着系统管理服务以及查询数据组织服务等诸多的服务内容。

商业智能系统平台为商业银行统计分析型应用开发提供了统一集成基础架构,为业务部门对商业特征的分析提供了方便。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把握更为准确的进行,从而做到了然于胸。统一的数据平台主要涵盖着面向主题应用的主题数据区所构成,其中在基础数据区是通过实体关系模型所涉及,并在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结构同时对特定业务扩展涉及有了支持。管理系统平台体系架构当中,应用服务平台主要是在同一数据访问接口作用下对数据平台数据实施访问的并由此来支持各种数据的访问协议。

2.2商业银行中商业智能应用的策略

第一,将商业智能在商业银行中的具体应用要能够按照相应的策略进行实施,主要就是要对业务人员数据分析的技能加以有效提升,对商业环境要能在分析能力上进行有效提升,及时的对商业银行中的相关问题发现并找出解决的策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能够对业务人员的预先以及固定报表能够具备,同时也要能够在数据分析工具的具体使用上能够具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商业智能技术得以完善应用,将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将商业智能在商业银行中进行充分利用要能够对数据的质量有效提升,主要就是商业智能中数据挖掘以及数据仓库等都对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有着依赖,所以对数据质量进行提升就能对商业智能的应用效果得以最佳的呈现。倘若是缺乏了高质量数据的相关支持那么再美好的界面以及执行速度等也都不会将实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故此结合这些因素,就要能对数据的质量最大化的进行提高,保证数据质量能够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5]。

第三,对商业银行中的商业智能加以应用不能只是从单层面得以体现,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多层次的实现,主要是要能够和实际需求以及预算来对应用的范围进行确定。对商业智能在商业银行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多方面进行功能体现的,要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对数据应用的过程加以体现。同时也要能对商业智能在实际中的投入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能够明确化,也要能够构建简单报表对数据分析的复杂程度进行分析,诸多层面的问题就要能够对项目的投入预算有清醒的认识。

第四,对商业智能的系统应用还要能够围绕着用户使用的方式来提供支持,优秀的BI系统通常是支持多种的用户使用方式,主要是由于在觉得中有着多方面以及多层次人员的参与。同时在系统的应用上也要能够围绕着行业应用来提供支持,以及围绕着银行应用的特性来提供响应的支持。其中在数据集成引擎方面来完成基于流程驱动,并要能够把BI当中的多样功能封装成节点以及引擎提高系统的灵活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我国的商业智能在商业银行中的实际应用,要能够结合银行的各个层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施,商业智能在银行中的应用在今后是必然趋势。要能够对这一系统进行应用过程中将银行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为商业智能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参考文献:

[1] 王宁.浅析现代银行的商业智能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

[2] 高翠芬.商业智能及其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2)

银行智能化发展篇(11)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过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商业银行 智能开发

一、 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quot;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 ,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