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39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1)

《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既具有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主要课程。其课程内容是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系统模块的操作方法,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对企业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二、课程定位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学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岗位核算技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本课程全面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将企业业务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工作程序,以生成会计信息的现代会计技术方法。本课程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

三、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工作过程分析基础上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和要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进行检测和评价。工作任务项目设计以会计核算流程为线索来进行。

四、设计方案

(一)工作过程分析

通过对不同企业进行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帐套管理、总账处理、固定资产管理、薪资数据处理、期末对账、结账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帐套管理工作又包括创建帐套、数据处理用户信息管理等;总账工作包括对企业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涉及的凭证的录入、修改、审核、记账,还有查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包括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录入、固定资产数据变动的处理、折旧的计提等;薪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工资项目的设置、数据的录入、公式的编辑及工资的分摊与凭证生成;期末数据处理包括各个系统中转帐凭证的生成、期末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包括对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设置与输出等。本次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为线进行每个教学单元设计,基本涵盖会计信息系统岗位各个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每个项目,使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全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该课程采用的财务软件是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用友公司开发的erp-U8.V72软件,选用的背景公司是“光明股份科技有限公司”,对这个公司发生的日常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总结、整理,并结合课本上的章节,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当作课堂上的学习单元。一共归纳总结了6个学习单元和22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传统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被重新梳理,各知识点的处理如表1所示。

将整本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归纳为这六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下面又设置具体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覆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原来课本教材上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要求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出了更加具体细化的要求。企业的每一个实际业务工作过程都完整的融合在这六个学习单元中,学生在掌握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考核评价标准

《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经过课改以后,考核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评价学习成绩好坏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是看中期末考试成绩。改变传统的用期末考试一个指标为主要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在最终成绩评定是要考虑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课堂表现、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协调度等因素。降低纯理论的考分比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课程评价主要以平时评价与考核为主(60%),期末为辅(40%)。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的表现,逐一进行评价,以能否完成任务及完成情况的质量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项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团队协作能力。期末考试的成绩是以上机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考试资料以某一个企业的实际业务为背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账业务处理学习性任务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5-01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在《统计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理论适度够用,重在技能训练”的原则。以统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的“学”掌握基本知识,通过“做”把基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1.《统计学》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统计学》传统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强调的是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些茫然,不知道这些枯燥的理论有什么用处,或者是在学习之后不知道怎么去应用这些理论,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脱节。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统计学》教学内容设计

2.1 课程内容设计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样使学习内容与工作需要相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生学以致用,目标明确,学习更富有激情和动力。

2.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往知识传授为主要授课方式,将统计的工作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项目。

项目一、统计调查。这是统计工作的开始,也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本项目分解为三个任务,即问卷调查、文案调查和访谈调查。

项目二、统计整理。它是使统计调查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本项目可以分解为三个任务,即封闭式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开放式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和文案调查资料整理。

项目三、统计分析,这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的关键性环节。统计分析又可分解为三个子项目,即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每个子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任务。

项目四、统计调查报告,这是统计调查成果的总结,是前面几个环节的整理和深化。本项目可分解为三个任务,普通调查报告、学术性调查报告和口头调查报告。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教师提供统计工作情景,然后根据情景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避免被动地接收知识,增强他们求知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与素养。

以“项目二、统计整理”中“任务三 文案资料整理”为例阐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3.1设计情景,提出任务要求

对某一物流企业某一部门其员工年龄构成情况进行文案调查。资料如下:35 56 22 45 38 49 52 19 29 35 51 28 36 44 49 35 25 40 38 27 26 33 50 42 37 43 38 20 27 30 18 27 46 31 33 38 45 49 31 47

所获得的资料分散、不系统,不能说明总体年龄特征,达不到认识总体的目的。

提出任务要求: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3.2 任务分析

首先,要明确任务的目标是使统计调查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其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有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第三,完成任务最终成果是统计表和统计图。

3.3 完成任务所需的背景知识

首先,向学生介绍统计分组的目的和要求;其次,选择分组标志,并进行分组;第三,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汇总;第四,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在介绍背景知识的过程中,辅以案例教学,用一个具体实例把背景知识贯穿起来,摆脱以往机械式的理论授课。

3.4 任务的完成

通过情景任务安排、任务分析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基本已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安排学生自行解决情景中安排的任务。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仍存在的疑惑进行讲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3.5 统计整理实训

“教学做”环节当中“做”是核心,因此统计整理实训这一步骤必不可少,也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重要环节。

实训情景:对某一物流企业某一部门员工的工资情况进行文案调查。资料如下:

1800 2580 3300 2530 2450 4450 4100 2200 3650 3500 2700 2800 3620 3000 2400 3500 2500 4010 3800 2700 2600 3300 3650 4200 3700 3780 3800 2950 3330 3100 1980 2700 4130 3100 3300 3800 3650 3500 3100 2950

试对上述工资资料进行整理,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步骤一、输入资料。把40名员工的工资资料输入计算机Excel电子表格中。

步骤二、在电子表格中列出要统计的变量,如频数、频率、累计等。

步骤三、频数与频率统计。利用FREQUENCY函数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利用SUM函数进行合计。

步骤四、累计统计。充分利用软件复制功能,拖拽“+”字光标进行复制。

步骤五、绘制统计表。修改电子表格的线型使之符合统计表制表规则。

步骤六、绘制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

4.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统计学》课程内容设计打破了原有教材系统设计,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质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与“学”中学习知识,获得职业技能,然后再通过“做”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文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8(6),20l0. 11

[2]吕怀婉,李琳.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4),2009.10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大学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1.预测财务的资金,决策过程,规划,控制及分析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元素。正常使用情况下,筹集资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盈利,汇兑资金财政总收入和支出,金融分析,资产评估及企业清盘。

2.会计事务管理,成本预测,决策制定,规划,控制中心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成本行为和可变成本。经济预测,短期内业务决策制定,长期的投资额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

3.成本会计制度费用,核算和分析为中心制含量。要求及程序,包括一般及成本会计辅助方法、分类、固定的生产费用归责的分析,产品的计算费用方法及产品成本核算法,及其他行业一样,成本费用报告及费用分析。

4.财务会计为制度,内容分析各种经济、和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基于概念及其的系统的理论,资金,欠款,开支,盈利及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和分析。大学资深会计专业人士,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专业从事各种复杂财务和会计问题,例如特别的经济型商务及财务申报。

二、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1.责任会计课程。目前,各大院校会计专业责任会计课程,专门成立了机身现代管理会计,决策制定和规划和实施,对核算责任会计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管理会计的责任会计的基础。请参阅预算编制从现有的博览会责任会计教材内容,分解责任单位,责任,经济责任,资金和责任会计的好处其中包括财务计划,控制,分析,考核和责任追究,报告和问责制制责任报表。分解是制会计研究,会计核算和会计从打开的就是个别机构的责任,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含量。会计研究的一根主线,成立了大学课程,辅以行核算的系统制指明确制课程,和其他标准的研究经费及研究费用,具有核算相制,同时也强调了管理的门综合性学科,责任的会计系统核算,似乎不太合适的。领先的双重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就是难以界自制重叠教学。

2.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部署。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整个系统部件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刚刚学会的成本核算途径。分析的成本的会计系统,成本核算,成本预测管理会计的体系的研究,决策,策划与控制。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制定,规划及工作的基础。所以成本占主要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成本会计,核算的研究提出了的关系在同一项研究。学习的课程,仅限于成本的合计,财务报表为基准教学内容,我认为在成本核算课程,但在的管理会计上的安排,如本量利的分析,其中包括尽可能多的管理的会计系统制标准费用,体现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课程制递进关系,避免重复在同一时间制课程。

3.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部署。必须首先明确在会计及财务的关系。在这方面,会计理论辩论很长一段时间,包括财务会计的财务前景,认为金融核算,财务会计并行的概念。我更喜欢第一种观点。在实践中,我觉得金融及会计的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核算和财务分析报告是基于。应该被看作是财务及会计,一个核算管理活动,按大学课程设置划分为两个课程,在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内容,安排上考察资金之调度,学习会计对分化途径。

4.财务会计,金融管理及成本的核算管理会计。劳动分配的合理化,让财务工作人员对资金和相关费用有很进一步的掌握。多门课程的教学的内容主要入账的会计项目无限成本要素的交集,可以避免课程之间越过,减少重复劳动,但物与物之间制通用连接,通弄懂以免交叉课程设置,并多次的系统是不可能的。必要的体制相应的重叠,利于这类课程之间的转变及连接,以便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为了解决此问题的,我认为可以谈成本,成本会计和的管理核算视角下的资金,以降低成本以下资格。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角度从上述压缩基金。如财务会计,就像一个确认对会计要素费用,衡量说明的一般原理,投入在费用核算计算成本。成本预测,决策制定,以及日常的日常管理通过了管理会计论述,并不涉及基本的制金融管理成本。另一个例子是,库存控制,既省钱,又会影响成本的降低。实际的学习,前者在财务管理,这是于管理会计教导。

参考文献:

[1]牛彦秀,孔庆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辽宁财税,2000(07):46-47.

[2]吕立伟.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整合研究[J].财会通讯.2009(02):45-47.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4)

一、 引言

“汽车液压与液力传动”是汽车工程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机械基础》这门技术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章节。“液压与液力传动”的基本原理在现代汽车的新技术中广泛采用,是同学们学习汽车专业知识的重要前提。目前的情况是:“液压与液力传动”涉及的液压泵、液压缸、液压控制阀类型多、结构复杂,长时间的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是可以理解的。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罐,学生是昏昏欲睡,能坚持听课的学生屈指可数,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差,等到汽车类专业课要用的时候,学生是早就将“液压”的基础知识忘得干干净净,专业课老师不得不重新“补课”。

如何让学生津津有味的学习“液压与液力传动”的知识,并认识到这一知识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切实体会到学习这一章是有乐趣的,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行动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觉学习,积极学习,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进行教学设计,提出问题,把握教学进度,解答学生的疑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学法,其中“设计教学法”提倡学习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教授创立发展的,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生主动加工的对象。“设计教学法”核心在于问题情境的设想和创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主要的设计类型有:创造性的或建构性的设计、鉴赏性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具体的学习设计。其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和选择目标,订出计划、执行计划、作出判断和评价。

分析克伯屈教授创立发展的“设计教学法”,发现该教学法对“问题情境的设想和创设”是关键,教师作为教学的总体把握者,站在比学生更高的高度上成为“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液压与液力传动”这一知识的准备是为学生学习汽车专业课做铺叙的,它有着很典型的有关汽车专业知识的“问题情境”。因此将“设计教学法”应用在“液压与液力传动”的教学中是可行的,不仅如此,这一教学法还将“液压与液力传动”这一技术基础内容与专业课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了使教师在应用“设计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看得懂,便于操作和完成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将“问题情境”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出来。

“设计教学法”的另外一个内容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在“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之前需要得到足够的“知识”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是传统的“罐”,要靠教师来“设计、组织、策划”,它要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液压与液力传动”的教学目标和熟悉其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汽车专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将两者融合起来,同时对教师教学艺术有较高的要求。

二、“设计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及实践:

1.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教师作为“设计教学法”的组织者,在这场实践中充当引导者、指挥者、监督者、策划者的角色。

1)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获取必需的基础知识。

“液压与液力传动”的教学目标包含基础目标和专业目标两个方面,基础目标第一是液压系统的组成,第二是各类液压泵、液压缸、液压控制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完成了基础目标才能完成专业目标,专业目标即是“液压系统”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

教师在完成基础目标时要充当“设计者、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基础目标的完成主要采用了“读两张图、填一张表”的方法。“图”和“表”由教师设计,设计的目标是将要达到的基础目标融入“图”和“表”之中,“读”和“填”由学生完成。

教师提供“第一张图”。提供的“图”应该有几个特点,首先同学要能够读懂,不能太难但要有趣,以便学生读懂这张图后有收获,有兴趣,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图”体现典型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它应完整的包含液压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教师从指导学生“读懂一张图”,弄清一个典型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弄清一个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从而推广到汽车上的液压系统,学生也能预先估计其组成部分。“基本组成部分”是学习液压系统的重要关键所在,要求学生要牢记在心,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师设计“一张表”。弄清了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其基本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传统的做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实际的情况是液压基本元件种类多,结构各异,学生不爱听,听糊涂了,而且还掌握不好,责任在老师,老师要主动想办法。“办法”的根本是要学生“主动”,教师设计一张“表”(附表如下),让学生完成。就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的好办法。

学生为了完成这章表,他就要去主动查找资料、钻研、讨论。因为学生在思考中填表,所以对液压系统基本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类型、职能符号有清晰的印象。

教师提供“第二张图”。这是一张用职能符号表示的液压图,只有熟悉了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职能符号”才能读懂这章图,这是上面“读图和填表”的综合应用,是学生读懂其它液压图和进行液压设计的基础。

学生经过“读”和“填”的行动,才深深的将液压与液力传动的基础目标掌握。2)策划者的角色:教师为完成专业目标而进行的“策划”工作。

“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想和创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理解成设计具体的“任务”。

随着“液压与液力传动”基础目标的完成,它为专业目标的完成奠定了知识基础。教师根据现代汽车上转向系统使用较普遍的电控液动助力系统来设计“任务”,这一系统的“液动”部分是典型的液压系统。

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任务”要包含准备工作。

如任务:“布置场地,准备车辆、零件小推车,准备常用工具,填写车辆和工具使用表格。”这一任务体现学生进入操作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也是训练学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第二,“任务”要便于学生的操作,要有操作的“动词”,这样学生才明确是通过动手、动脑完成任务。

如任务一:“观察一辆电控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汽车,描述其组成”,这一任务的操作动词有“观察”、“描述”。通过“观察和描述”完成方向性很明确和具体的任务。

任务二:“你观察的汽车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方向控制阀是哪种类型(滑阀、转阀)?拆装控制阀,描述其工作原理”。这一任务的动词有“观察”、“拆装”,学生行动有方向,即“拆装控制阀”和“观察控制阀的类型”。

第三,“任务”要“由易到难”,形成梯度。

如任务一:“观察一台带电控液动转向助力系统的台架,清理其液压油的流动路线,并绘制这一流动路线图”

任务二:“观察一辆带电控液动转向助力系统的汽车,清理其液压油的流动路线,并绘制这一流动路线图”

两个任务都是要绘制液压油的流动路线图,但是第一个任务要容易一些,是在“台架”上完成,“台架”上观察得清楚,容易理清液压油的流动路线,第二个任务要难一些,带有真实情景,车上观察液压系统困难就要大些、复杂些,只有完成好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才能完成好。

第四,“任务”要包含动脑成分,体现任务的深度和广度,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任务一:“请策划汽车电控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液压控制”部分,设计“液压控制”的结构组成图”。

任务二:“对照典型的液压系统,你设计的液压系统与实际的液压系统有哪些区别?”

这两个任务都有难度,学生需经过思考和查找资料,现场操作才能够得到答案。

第五,“任务”要一步步向专业目标靠近。

专业目标是要学生弄清汽车转向助力系统的“电控液动部分”的结构组成及各个元件的内部结构。

由此,设计了任务一:“拆装一辆轿车上的液压泵,说明你所拆装的液压泵的类型及工作原理。”任务二:“拆装一辆轿车上的方向控制阀,说明该控制阀是如何工作的。”

以上任务的“液压泵”和“方向控制阀”都是汽车转向助力系统重要的组成元件。学生通过“拆装”的行动,一步步向专业目标靠近。

3)指挥者、监督者的角色:教师安排时间、控制进度、解答疑难。在布置的场地上巡视,控制各组的进度,帮助协调各组的人员、工具、维修手册等。安全工作是巡视的重要环节,帮助同学树立安全意识,检查车辆被举升起来是否稳固,检查举升机是否安全可靠。解答学生现场提出的疑难,提供维修手册供学生查阅。帮助学生制订计划,检查学生计划的执行情况,计划不合理的,要及时提出,帮助修改,计划制订得恰当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控制每个组的完成进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要完成任务,对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同学及时提醒,鼓励每一个同学克服困难。

2.扮演好学生的角色:“设计教学法”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的角色要由传统的“听”转变为“做”和“想”。学生的角色长期以来是“被动”的,处于“听”的地位,“听”的时间长了,就容易疲劳和厌倦,学习效率低,效果差。要适应“做”和“想”的角色,扮演好这一角色,学有所成,需培养几个“心”。

第一,“责任心”:强烈的为自我、为国家负责的态度是保持积极学习状态的前提,拥有一颗责任心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知难而进。

第二,“信心”:,知识、技能、经验是拥有自信的前提,而自信是继续拥有丰富知识、高超技能、经验的保障。

第三,“恒心”:事业常成于坚忍,学习的成功固然与学生个体的智力有密切的关系,在拥有正常智力的前期下,没有“恒心”,半途而废,既浪费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教师主动、积极的预备教学方案,替学生着想,不仅解放了学生,使得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状态令人鼓舞,也让教师获得了幸福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凤勇.汽车机械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9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李朝晖,杨新桦.汽车新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0.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5)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55-02

Linux是一个优秀的、日益成熟的操作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同时作为很多嵌入式设备的操作系统内核,国内外众多软件供应商、硬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的业务都逐步向Linux 转型,Linux人才的就业面日益宽广。根据2011 年红帽公司了的《Linux 从业人员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提供的就业机会分析,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Linux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数量共有9176家,产生29897个具体工作岗位,需求88495名Linux人才;对Windows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数量共有11030家,有21410个具体工作岗位,需求人才55666名;虽然在招聘企业数量上,Linux人才需求略少于Windows人才需求,但是在岗位数量与招聘人数上Linux 人才需求已经完全超越Windows人才需求。就岗位数据来看,Linux需求岗位除了在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数量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均保持稳步增长,特别在2011年由2010年的12318个需求岗位猛增到29897个。

《Linux网络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系统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建立较为完善的Linux操作系统知识体系,掌握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对现有的Linux操作系统进行管理、配置和应用各种网络服务,构建基于Linux的安全操作系统,具备成为Linux网络管理员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任务化设计的原则

面向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设计。Linux课程开设在计算机网络类专业,必须首先考虑该专业群的主要就业岗位——企业网络管理员,教学活动应紧密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任务。通过Linux网络管理员这一职业岗位可总结出该岗位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然后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将Redhat Linux在中小企业平台项目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设计出多项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项目。通过完成这一系列项目中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职业过渡。

递进式任务设计。针对每一个项目,设计“基本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三个层次的任务,递进地开展项目学习。三个层次的任务由浅及深,环环相扣,前一项任务为后一项任务的基础,后一项任务是前一项任务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项目,掌握学习任务。

自主与合作兼顾的任务设计。基本任务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进阶和拓展任务需要多名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来配合完成。在每个具体的项目三个工作任务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完成的任务,又有合作完成的任务,有利于提高其合作与沟通能力。

该文设计Linux网络管理课程工作项目主要包括网络基础配置、远程联机服务器、DNS服务器、DHCP服务、Samba和NFS服务器、Apache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防火墙和NAT服务器、服务器等10个工作项目,每个项目具体的任务如图1所示。

2 课堂教学任务化处理与创新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基础知识—实践说明—示范引导—任务布置(基础任务、进阶任务)—纠错重做—总结拓展(拓展任务)”的模式开展教学。“实践说明”指实验开始前需对实验内容、目的、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说明; “示范引导”指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实验的基本内容,然后向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实验的开展以纠错和针对性指导,并在实验完成后总结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表现,进而向学生布置与本实验相关的拓展任务作为自学内容。以项目4为例,教师可采用以下步骤组织实践教学: 第一,教师讲解Linux DHCP服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演示在课前实验准备中搭建好IP地址动态分配过程,向学生直观展示DHCP服务器的作用;第二,为学生布置基本任务,要求学生搭建DHCP服务器,告知学生本次实践的考核标准;第三,学生2 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工作项目中的进阶任务,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教师对每一组的完成情况予以检查并进行针对性指导,组织学生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开展讨论,由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 第六,教师提出拓展实践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拓展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及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拓展任务以报告或者论文等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

3 课程任务化考核

本课程实践性极强,考核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的试卷考核,需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任务化的考核。

1)项目任务演示和讲解。项目任务演示和讲解要求学生自行组成3~4 人学习小组,通过讨论确定工作项目,能够完成学习报告, 制作PPT 演示文件,搭建实验环境,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做综述、讲解和演示。综述要求学生针对具体工作项目的技术背景和三个工作任务做简单的介绍,讲解要求对每个任务做具体的执行步骤和完成情况作详细说明,演示部分要求向大家演示服务器与客户机、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协同工作的场景。项目任务演示和讲解方法能够充分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学生的讲解表达能力。

2)方案设计。方案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小型企业给出一个局域网方案,设计网络拓扑,安装配置多台服务器,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考评,有利于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

3)大作业。拓展任务的考核要求学生以完成大作业的方式总结和记录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在报告中能够在理论上做出深入的自学和研究,详细记录拓展任务的完成步骤,对所涉及领域的最新技术有所涉足,对技术发展的前沿进行展望。

4 结束语

该文面向具体岗位,着眼工作过程,将Linux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划分为10个教学项目,为每个项目设置基本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将任务化教学深入应用到教学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和平,胡菊芬.基于工作过程的“Linux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14):44-48.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35-02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是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它最早起源于德国,20世纪90年代由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它将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围绕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实施任务;最后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来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将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集会计核算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会计入门课程,通过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及对经济业务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它是会计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基础会计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传统的《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不利于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的业务范围及流程。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以理论概述为起点,按照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从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七个部分构建内容体系。这种内容体系是典型的学科体系,不能具体的反映会计工作的流程,从而使学生不能对会计岗位及流程形成感性的认识。

第二,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口头描述,将有关的知识单方面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只是被动地接受,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到会计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各种票据、单据等。书本知识与实际严重的脱离,学生很难通过课堂的教学掌握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的会计工作技能。

第三,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考评制度单一,只是以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考评。这种考评制度极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而只在考试前突击,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

二、课程开发理念与思路

《基础会计》对于刚接触会计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非常抽象、难懂,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只是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从而也就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来设计、组织和实施,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来进行。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企业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人才的需求状况等,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

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并将其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确定行动领域。

三是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在工作任务的设计中需要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转化成为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根据这些目标再确定若干个不同的学习领域。

四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将工作任务划分成多个项目,通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

三、课程开发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的运用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应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即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一过程,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

以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程序作为主线条,把相关的内容穿插到其中。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情境。

1.学习情境之一:识别、审核原始凭证

任务一:识别各类原始凭证,主要包括各类发票、银行支付结算票据及企业内部票据,如增值税专业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定额发票、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进账单收料单、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收款收据、工资表等;任务二:识别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即原始凭证的要素及类别;任务三:掌握基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2.学习情境之二:编制、审核记账凭证

任务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及借贷记账法;任务二:识别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要素及主要类别;任务三: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任务四:审核记账凭证。

3.学习情境之三:设置并登记账簿

任务一: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来选择账簿的类型,确定所需账页的格式及登记账簿的方法;任务二:了解账簿的更换与保管;任务三:掌握会计账簿差错的更正方法;任务四:对账与结账,包括财产清查及各账簿之间的对账、结账。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7)

1 功能分析

通过功能需求分析,刻画系统的行为,并通过系统的软件功能完成用户的任务,从而满足业务的需要。

1.1 角色分析

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涉及到以下角色:(1)教务处人员,是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其职责或功能为基本数据与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等;(2)院系教务人员,是系统主要参与者,其职责或功能为教师任务书编制、人机交互式排课等;(3)教师的职责或功能为教学任务书核对、课表查询;(4)学生的职责或功能课表查询。

1.2 系统数据流分析

本文运用结构化方法分析业务功能,用户比较能理解数据,结构化方法以数据为中心,用数据流图(DFD)来描述业务功能。在数据流图中,矩形框表示角色,圆边框表示功能,开口矩形表示为数据表或数据文件,箭头线是数据线。

数据流图按分层来画,分别为顶层数据流图、一层数据流图,一层数据流图对应总体功能结构,几个圆边框对应功能结构中的几个功能。

1.2.1 顶层数据流图

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顶层数据流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顶层数据流图

从以上顶层数据流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参与者主要分为四类: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务处人员管理基本数据信息以及更新和维护系统,院系教务人员通过关联信息编制形成教学任务书和排定课表,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该系统进行课表查询。

1.2.2 一层数据流图

为了进一步细化各加工步骤说明,下面给出了系统的一层数据流图。

图2 系统一层数据流图

在上图2中,主要包含三大块功能,即教务处人员的基本数据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院系教务人员的任务书编制管理和人机交互式排课以及师生的课表查询管理。教务处人员通过录入教师、学生、教室、教学计划、班级、课程等基本数据信息,实现对基本数据信息的管理与维护,为人机交互式排课提供数据信息基础,并通过系统管理对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院系教务人员通过编制形成任务书和关联基本数据信息,运用人机交互式排课方法排定课表,并反馈系统更新和维护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各自权限查询课表信息。人机交互式排课是该系统的核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它为核心来进行的。

1.3 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通过需求分析中的数据流程图逐层分解,可得到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四大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教学任务管理、人机交互式排课和系统管理。教师、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等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仅提供给教务处人员使用,教务处人员通过这些模块录入和维护教师、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等信息。教学任务管理模块仅提供给院系教务人员使用,院系教务人员通过该模块制定任务书,并打印任务书分发给教师使用。人机交互式排课模块仅提供给院系教务人员使用,院系教务人员使用该模块进行人机交互式排课,并设置参数供教师和学生查询使用。系统管理模块提供给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使用,院系教务人员通过该模块反馈信息,教务处人员通过该模块更新、维护和备份系统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该模块检索查询课表信息。

2 数据分析

2.1 实体关系分析

E-R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也称实体-关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由于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管理数据流图涉及基本信息,教学任务管理数据流图涉及任务书信息,人机交互式排课数据流图涉及课表信息,系统管理数据流图涉及系统信息,因此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包括基本信息、任务书信息、课表信息、系统信息和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八个实体。

图3 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E-R图

如上图3,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E-R图表示:教务处人员与基本信息、系统信息是操作产生的关系,院系教务人员与任务书信息、系统信息是操作产生的关系,院系教务人员与课表信息是关联产生的关系,教师、学生与课表信息是查询产生的关系,其中,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学生与课表信息是多对多关系,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与系统信息是多对多关系,其余都是1对多关系。

2.2 数据库表

根据E-R图,给出如下软件系统主要两个数据库表的设计,分别为教师信息表和课表信息表。其中,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任务书等信息表可以类似表示。

(1)教师信息

保存教师的基本信息。

表1 教师信息表

教工号是表1 教师信息表的主键,它是标识该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列或一组列。专业班级是建立和加强表1教师信息表与表2课表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故专业班级是表1教师信息表的外键。

(2)课表信息

保存课表的信息。

表2 课表信息表

专业班级是表2课表信息表的主键,它是标识该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列或一组列。教工号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表1教师信息表和任务书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教室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教室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专业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班级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课程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课程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故教工号、教室名称、专业名称和课程名称都是表2课表信息表的外键。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宁波工程学院教务管理部门以及排课管理系统开发部门等的深入调研,并结合本人长期以来所从事排课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功能和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方面:

1)对多年来本人所从事的排课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而细致的梳理,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提炼出来。

2)根据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运行实际,通过刻画顶层和一层数据流图来描述业务功能。

3)依据功能分析刻画形成E-R图,并给出主要两个数据库表的设计。

通过对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过程,深入地分析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对于以后工作中碰到类似系统问题的解决、维护与运用,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丽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张小红.高校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12(7):45-47.

[3]李正慧.排课系统数据表的设计与功能的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7):116-119.

[4]俸世洲.独立学院排课系统的数据库与算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5):274.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8)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集会计核算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会计入门课程,通过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及对经济业务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它是会计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基础会计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传统的《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不利于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的业务范围及流程。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以理论概述为起点,按照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从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七个部分构建内容体系。这种内容体系是典型的学科体系,不能具体的反映会计工作的流程,从而使学生不能对会计岗位及流程形成感性的认识。

第二,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口头描述,将有关的知识单方面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只是被动地接受,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到会计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各种票据、单据等。书本知识与实际严重的脱离,学生很难通过课堂的教学掌握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的会计工作技能。第三,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考评制度单一,只是以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考评。这种考评制度极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而只在考试前突击,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

二、课程开发理念与思路

《基础会计》对于刚接触会计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非常抽象、难懂,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只是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从而也就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来设计、组织和实施,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来进行。具体思路如下。一是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企业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人才的需求状况等,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并将其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确定行动领域。三是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在工作任务的设计中需要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转化成为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根据这些目标再确定若干个不同的学习领域。四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将工作任务划分成多个项目,通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

三、课程开发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的运用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应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即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一过程,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以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程序作为主线条,把相关的内容穿插到其中。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情境。

1.学习情境之一:识别、审核原始凭证任务一:识别各类原始凭证,主要包括各类发票、银行支付结算票据及企业内部票据,如增值税专业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定额发票、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进账单收料单、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收款收据、工资表等;任务二:识别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即原始凭证的要素及类别;任务三:掌握基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2.学习情境之二:编制、审核记账凭证任务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及借贷记账法;任务二:识别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要素及主要类别;任务三: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任务四:审核记账凭证。

3.学习情境之三:设置并登记账簿任务一: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来选择账簿的类型,确定所需账页的格式及登记账簿的方法;任务二:了解账簿的更换与保管;任务三:掌握会计账簿差错的更正方法;任务四:对账与结账,包括财产清查及各账簿之间的对账、结账。

4.学习情境之四:编制报表任务一:识别会计报表(主要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包括报表的结构及编制要求;任务二:编制报表。

5.学习情境之五:综合应用以一个小型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资料,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账务处理程序的整个处理过程。任务一:使用实际工作应用的工具,如预留印鉴、模拟银行、存款和取款及办理票据业务;任务二: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根据会计工作的职务角色进行分工,并定期轮换一次。从上面五个学习情境看,其中前四个是学生从识别原始凭证开始,到亲自动手记账、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一个基本的会计循环过程,第五个学习情境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并定期轮换角色,对会计的基本操作反复练习,使学生对会计的循环过程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全面掌握。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核心任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的探究相应的知识。其次教师要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的背景及工作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会计”。

2.根据工作过程的模式编写教材

目前,传统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编写模式,太偏重理论,实际操作的内容偏少,这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因此,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编写模式,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不作繁琐的介绍,而对有关会计操作的内容作详尽、准确、全面的介绍,采用项目化的编写模式,开发出工学结合的教材。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室软件及硬件设施的建设。应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配备各种仿真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等硬件设施,同时要提高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等软件的使用率;其次要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外实习的作用。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9)

1.引言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编程思维,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计算机专业基本素质和程序设计基本能力。课程核心内容是VISUAL 开发平台和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强调基础性和应用性,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前提。传统教学方法注重VB语言的学习,偏重编程语言的语法讲解和程序结构的流程理解[1],有利于学生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用进阶式项目化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

2.进阶式项目化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的教学内容从语言基础开始,逐步讲授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程序结构、过程函数等,再讲授开发环境、控件编程、文件操作等内容,最后讲授数据库编程部分。流水账式的内容编排使编程语言的学习与开发环境的使用脱节,易导致学生编程语言掌握很好但程序开发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编排的缺点,设计三个由易入难的进阶式项目,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将VB程序设计语言应用于应用程序开发。项目一“简单计算器”内容涵盖语言基础和基本控件的使用;项目二“多功能写字板”内容涵盖程序设计中类的概念,复杂控件、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的使用,以及基本文件操作;项目三“进销存管理系统”内容涵盖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库编程。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每次课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程序任务,该任务既涵盖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又是项目的一部分。三个进阶式项目确定十四个学习任务,组成三个技能模块,最后以一个综合项目作为课程实训。以72课时为例,具体项目及任务内容及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项目一和项目二可训练学生进行控件编程的单项能力。项目三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数据库管理程序综合项目,涵盖课程前段的所有单项技能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最后两周的实训通过一个综合项目着重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项目及其任务的能力目标如表2所示。

2.2 实践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围绕岗位职业技能要求,遵循“学以致用”的思想,设计“要做什么——要学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从盲目重复的技能操作,转变成目标明确的主动的技能训练。实验项目教学和实训项目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部分,其具体环节设置如下:

(1)课堂实验项目教学:遵循“由简入难、多层次学习”的教学原则,实验内容分为基本任务和进阶任务两个层次。基本任务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给出简单的操作步骤,是较低层次的单项技能训练。进阶任务是基本任务的升级版本,仅给出关键提示,是较高层次的单项技能训练。基本任务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进阶任务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做为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进阶项目教学:三个项目的技能难度依次增加,将每个项目适当分解成多个任务,每次实验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项目的雏形慢慢形成,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学生的实验过程就是完成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

(3)实训项目教学:强调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采用多层次培养模式[2]。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项目设计开发,完成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的全过程。根据学生能力强弱,给出不同层次的系统要求,最终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应用项目,培养了程序员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积累了应用开发经验。

3.进阶式项目化教学实施

3.1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教师演示类似任务的完成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基本任务。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总结。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进阶任务(难度增加并涉及新技能),教师给出关键提示。课程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展示、问题引导、问题解决、操作演示、概括总结、任务实施、评价提示七个步骤进行。以4课时为例,课堂时间分配与教学过程、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如表3所示。

3.2 教学组织原则

在进阶式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讲授围绕实践应用进行: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为实践服务,围绕进阶项目讲解需要的理论知识,适当加以扩展。

(2)“进阶项目引导、分解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通过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通过进阶项目,多层次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

(3)“工作流程顺序”教学安排:参考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完成项目教学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

(4)问题引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编程思想。教师负责项目选取和技术指导,指导过程重在提示启发,由学生掌握学习及训练的主动权。在课程网站上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学层次。

4.结语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讲授程序语法、训练程序样例、考试基础知识,培养的是执行能力。进阶式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任务启发、技能学习、项目展示,培养的是创造能力。项目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的综合性训练了学生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3],项目的应用性培养了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茹志鹃.高职教育中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探讨[J].价值工程,2013(17):265-266.

[2]袁梅冷.高职软件专业多层次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141-142.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10)

引言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1]。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正在加速发展,多数高校开始对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但是不同层次院校对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需求不尽相同。独立学院由于其自有专职教师及管理人员较少,在专业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更多依赖于母体学校教师资源[2],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监控跟踪手段难以有效落实。为提高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效率,本文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厘清了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关系,梳理了毕业设计管理流程,划分了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员、系教学秘书、学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6种角色,引入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进展情况的实时统计与跟踪监控机制,有效解决了毕业设计过程跟踪监控需求,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1系统需求与流程分析

1.1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院毕业设计工作效率,根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方便参与毕业设计过程的各类用户。不同用户使用系统的需求不同,如面向教务管理人员,系统应具有基础信息维护、学生信息维护、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监控、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系教学秘书需要维护本系指导教师信息、分配毕业设计任务、管理选题、监控毕业设计进展情况、中期检查以及安排答辩等;学生通过系统进行在线选题、完成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论文资料的提交;指导教师使用本系统完成在线申报题目、审批或审核学生提交的各项报告、评阅学生论文等;辅导员能够随时查看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进度情况,及时督促进度较慢的学生;系统管理员主要完成对数据库和管理员信息的维护工作。

1.2业务流程分析

系统基本流程如下:①系统初始仅有一个系统管理员账户,首先由系统管理员添加教务管理员、各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账户;②教务管理员设置当前学年度,添加其它基础信息,导入本学年度学生基本信息表,生成学生账户;③系教学秘书录入或导入本学年度指导教师信息,生成指导教师账户,分配本年度毕业设计指导任务;④指导教师登录系统,根据个人任务在线申报课题;⑤系教学秘书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在线审核,所有课题审核完毕后,按专业开放选题;⑥学生在线选题;⑦选题结束后,学生按阶段完成课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论文资料的提交,指导教师按阶段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阅,教务管理员、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协同监控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情况,并做好各自的跟踪管理工作。

2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划分

按照不同权限用户功能的不同,设计本系统的核心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功能介绍

(1)管理员维护模块:包含添加管理员功能、删除管理员功能和管理员密码清零功能。(2)数据库维护模块:包含数据库的导入导出、数据库初始化等功能。(3)教务管理员的基础信息维护模块:包含当前学年设置、部门信息维护、专业信息维护和职称信息维护功能。(4)学生信息维护模块: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导入、查询、删除学生和密码清零功能。其中教务管理员具有学生信息导入和查询功能。新学年开始时,教务管理员将有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信息通过Excel表上传并导入到数据库中;系教学秘书可以删除学籍异动(休学、退学等)学生,还可以清零重置学生密码。(5)指导教师维护模块:各系教学秘书负责本系指导教师的信息维护工作,包含指导教师添加、指导教师集中导入、查询、修改、删除和密码清零功能;此外,该模块还包含教师信息统计功能,可以按职称、学历、类别分别进行统计。(6)毕业设计任务分配模块:各系教学秘书负责分配本系当前学年毕业设计任务。按照专业进行划分,如果一个教师分别指导两个专业的若干名学生,那么任务表中对应该教师两条任务记录;一个课题任务最多可以有两名指导教师,但只能有一名导师负责使用本系统管理课题指导任务。(7)题目申报模块:指导教师登录系统后首先进入题目申报页面,题目申报页面显示教师的任务列表和已申报题目列表,教师根据任务列表中的任务数进行题目报审,申报题目数不能超过总任务数。在题目被审核之前,指导教师可以修改已申报题目,题目审核通过后就不能再次修改。(8)选题管理模块:由系教学秘书管理,包含题目审核、选题控制、题目分配与题目变更4项功能。其中选题控制功能采用按专业分时段选题策略,由系教学秘书控制各专业开放选题的时间段,以减轻服务器压力。题目分配功能主要用于将一部分定向题目分配给指定的学生,例如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不参与专业集中选题,由系教学秘书提前分配其所在企业的指导教师申报课题。(9)学生选题模块:本系统不采用师生互选策略,一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题目,提高了选题效率,同时为了兼顾公平,在选题开放之前,学生可以查看所有已申报的题目。(10)过程管理模块:主要指在选题结束后,学生按各阶段流程完成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论文资料的提交,指导教师对各阶段学生工作进行指导,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批或审阅。系统严格控制学生按照阶段流程完成毕业设计,如果前期环节没有完成,后期环节就得不到相应权限,避免了各环节的次序颠倒[3]。(11)毕业设计进度跟踪模块:包含毕业设计各个阶段进展情况的实时统计功能以及学生完成情况明细,该模块实现了教务管理员、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对毕设进度情况的实时监控跟踪。图2展示了计算机工程系教学秘书看到的题目报审与选题阶段某个时间点的实时进度情况,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漫设计方向)专业已完成选题,软件工程专业正在选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在进行题目申报和审核,网络工程专业正在申报题目。单击图2中某专业“已选题”列对应数字,系统将显示该专业学生选题情况明细表(12)系统各类用户具有不同权限的文件上传、数据(含报表)导出功能、资料下载功能、个人登录历史查询以及个人信息维护等相关功能。

2.3数据库设计

系统涉及的数据库表主要有adminuser(管理员表)、teacher(教师表)、stu(学生表)、syear(学年表)、dept(部门表)、major(专业表)、rank(职称表)、ttask(教师任务表)、project(题目表)等,限于篇幅,下面仅列出管理员表和教师任务表,如表1、表2所示。其中,管理员表中fpath字段用于保存服务器相对路径,路径对应文件夹中存储该用户上传或者导出的文件,用户对该路径拥有访问权限。

3系统实现

3.1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使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端采用JavaWeb技术实现,动态jsp页面采用EL表达式、JSTL标签技术,前端页面样式使用bootstrap框架设计,并采用基于jQuery的Ajax异步请求技术进行数据交互。系统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采用了基于组件式开发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4],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架构,更加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与维护。

3.2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1)MVC设计模式。Model为模型层,又细分为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接口DAO和数据持久层实体类,用于完成系统业务逻辑;View为视图层,指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主要用于数据信息的输入采集和数据的显示输出,本系统所有jsp页面用于完成视图层功能;Control-ler为控制器,用于接受用户的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然后再确定用哪个视图来显示返回的数据信息,本系统控制器采用servlet实现。(2)过滤器(Filter)技术[5]。系统使用过滤器技术实现了字符编码过滤和URL级别的权限访问控制,其中6类系统用户的资源访问权限控制分别由6个过滤器实现。以教师用户为例,将教师可访问的资源组织在路径“/t/”下(包括教师可访问servlet的URL也映射在此路径下),然后创建过滤器Tfilter类,并在配置文件web.xml中使用<filter-mapping>标签将Tfilter与教师可访问资源进行关联,从而实现对教师资源请求的拦截控制,其中过滤器映射的定义如下:<filter-mapping><filter-name>TFilter</filter-name><url-pattern>/t/*</url-pattern></filter-mapping>(3)Servlet上下文监听器(ServletContextListener)。系统中的一些基础信息(例如当前学年、部门信息、专业信息等)是所有用户的共享数据,通过使用Servlet上下文监听器,实现了将基础信息从数据库中读出并存放至appli-cation作用域中,方便用户共享和使用,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频度。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当管理员更新这些基础信息时,需要同时更新数据库和application作用域中的数据。(4)Bootstrap框架。Bootstrap框架属于css框架,它在支持html5和css3的浏览器上表现特别好,对移动终端的浏览器支持也相当优秀[6]。本系统使用的是Boot-strap3.3.6版本,它对IE9及更低版本的IE浏览器兼容性不好。本系统设计时专门针对低版本IE浏览器引入了html5shiv.js和respond.min.js两款插件,使IE支持ht-ml5中的新标签并能够识别@media,支持响应式布局。(5)基于jQuery的Ajax异步请求技术[7]。系统设计时使用jQueryAjax技术实现无刷新状态更新页面和异步提交数据,减轻了服务器和宽带的负担,提升了Web程序性能。

统计学的基本任务篇(11)

会计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实践工作中,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针;在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会计目标既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起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 在这里我们所称的会计目标即指会计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会计基本目标西方形成了两大流派: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二者对会计目标的争论对后来的会计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也涉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

一、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简述

受托责任观是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受托人相关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完成情况等信息,在会计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恩里斯特・帕罗科等。继受托责任观之后,帕特・N.安东尼、亨德里克森等提出了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决策有用观。该观点认为,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决策的信息,因此必须关注财务报表的有用性。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者都以会计信息论为基础,产生于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受托责任观的产生较早,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决策有用观则在资源优化配置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两者的产生虽然体现了会计目标受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但若作为基本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阐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不适合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

二、财务报告目标不等同于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理查德・M.西尔特和井尻雄士在1973年出版的《财务报表目标论文集》中发表了论文《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财务报表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总目标、操作性目标、指令性目标等四个层次。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是财务报表的最终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1年4月采纳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在“财务报表目的”的第14段也指出:“财务报表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成果或受托责任”。

代表决策有用观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发表的第4号报告认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财务信息。”1973年10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成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提出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列举财务报表的12项目标,其中有一项基本目标: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其他11项则是从不同角度把基本目标具体化。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提出“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对于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从财务报告(报表)的基本目标的角度提出的,所强调的都是财务报告应达到的目的。虽然两者所侧重的信息和报告使用者等有所不同,经济环境有所不同,但都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笔者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并不能等同于会计的基本目标,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对外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是会计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全部内容,将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混同是不合理的。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可以作为会计的具体目标之一。

三、对社会环境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质疑

许多学者认为会计目标是由环境决定的。“从理论上讲,不论是一般会计目标还是具体会计目标,也不论是宽泛性描述的会计目标还是严密性描述的会计目标,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其定位都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梁爽,2005)。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都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对两权分离情况下会计具体目标的阐述。受托责任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其拥有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与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确定的。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决策有用观同样依托于两权分离,并且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因此财务报告目标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相对于这一特定的环境,它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环境对会计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环境是处于系统之外的,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事物的运动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系统论也指出“系统环境是与系统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包含在系统内的诸事物组成的整体。”可见,会计目标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系统论指出:“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在会计系统中,基本目标受一定的环境影响,但却是由基本职能决定。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同属会计理论体系范畴,两者应当协调一致,前后一贯。从会计基本目标是职能的具体化来看,公认的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为控制和反映,而无论在决策有用观或受托责任观中都能强调向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体现出了反映职能而忽略了控制职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李孝林教授也曾提出,对应会计有两种基本职能,提供真实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才是由会计本质和基本职能决定的会计基本目标。这种提法既体现反映职能,也体现了控制职能,实现了会计基本职能与基本目标的对应,实现了前后一贯、协调一致,同时也符合系统科学“系统同时具有许多目标或特定功能”的观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报告目标不等同于会计基本目标或包含于会计基本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系统具有的两大基本职能具体化为会计目标的两种基本观点。因此,以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太合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8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的基本目标作为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起点,对于指导会计工作,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会计基本目标的定位还应考虑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结合基本职能,综合考虑才能确立合适的会计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孔庆林,李孝林,蔚世雄.会计目标两论关系探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9):61-65.

[2] 李端生.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93-115.

[3] 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J].财会通讯,20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