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职业困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19

大学生职业困惑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1)

 

1.来询者背景资料

张某,男,省属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专业为高分子材料物理。从大二起修双学位,第二学位为工商管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材料物理专业0802班班长,环境保护协会会长,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

2.第一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了解测试情况

2.1个人陈述

从小在都市环境中长大,高知家庭出身,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在本专业(高分子材料物理专业)的学习方面比较优秀,协助老师承担过本专业省级课题。现今,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科技领域对高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材料的研发成为热点生涯规划,因此本专业的前景可观。由于对管理学科有浓厚兴趣,在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双学位:工商管理。双学位是用周末时间授课,还有学生会的工作要做,因此大学三年生活过得相当忙碌。但在双学位的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乐趣,懂得了许多纯工科类学生无法接触到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习比较起来,完全是个两个不同的世界,虽然以前有朴素的“管理学”理念,但始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只是在从小到大做学生干部的经验中获得一些管理的方法和行为的方式。

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觉得年龄还小,将来肯定要考研究生继续读书深造,一般而言,要决定考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最迟要在大学三年级确定下来,因为需要一段时间准备,尤其是专业课的复习。但目前困惑的是:有位材料物理方向的导师主动要自己去考其名下的研究生,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觉得自己的兴趣点好像不是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所以感觉两难,很迷茫。是应该继续研究自己的本专业高分子材料物理,还是往经济管理方向发展?

2.2自我探索

为引导张某探索和了解自身[1],咨询师依次给该生做了如下测试。

2.2.1 16PF人格测试

张某的测试结果如下表

 

因子名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因子名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A 乐群性

10

3

B 聪慧性

10

3

C 稳定性

8

3

E 恃强性

9

3

F 兴奋性

10

3

G 有恒性

8

3

H 敢为性

9

3

I 敏感性

4

2

L 怀疑性

2

1

M 幻想性

2

1

N 世故性

9

3

O 忧虑性

2

1

Q1 实验性

5

2

Q2 独立性

5

2

Q3 自律性

8

3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2)

中图分类号:G6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现明显的变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变化的角度,这些因素都将对个体心理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显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在此参考标准下,不少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聂舒(2015年)结合已有文献,对心理困惑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决策、个人发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以至于无法正常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心理感受痛苦、学习动力缺失、人际关系不适、情绪低落、自卑与自负、行为退缩、恐惧失败和轻微的躯体症状。并综合已有的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提炼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类,分别是个体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孙凤梅(2006年)在浅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中指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2007—2016年)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研究关注度在2011年环比增长率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处于变化和发展状态的,从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来看,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关注是必要的,对其关注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对其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为因个体受到自身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出现疑惑、不解、有压力、感到困难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们当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大一学生中5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5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你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当前存在心理困惑,请具体说明”等。访谈采取随机调查,共72人次,访谈地点设置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调查时间为大一下学期,被试人员通过大学第一学期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研究中因环境陌生等外因的影响,尽可能回归被试个体心理发展层面的因素。本研究问卷调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指导被试人员统一作答。经过对问卷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实地访谈,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进而形成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内容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98.9%的学生在“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内容频率出现的高低,来源依次为: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

(一)专业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来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专业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缺乏认同;考试焦虑;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纠结是否需要转本;对专科学历的担心等。

(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例如,“宿舍矛盾让自己很烦躁,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在意宿舍的人际关系,和个别不容易相处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觉很郁闷。”“对恋爱充满好奇,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场美好的恋爱。”“和父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困扰”“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

本研究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调查中比较集中出现大一学生开始对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要设定的计划进行思考和探索,更多会出现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制订职业规划和目标”“将来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适应

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环境之后,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的内心困惑的状态。例如,“住集体宿舍不太适应”“暂时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极情绪

该部分的调查表明,大一学生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现不同层面的消极情绪。例如,自卑、抑郁、焦虑、愤怒、纠结等。

(六)自我意识

个体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是否能够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缺乏正确了解和评价。

四、讨论

(一)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大一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帮助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强调人的理性和适应。他所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对我们当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导意义,大一学生正经历从青少年向青年期的发展过渡,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也是向成熟迈进的过程,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人生发展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经历着学习和生活上的转变,不少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造成“迷茫与压力”共存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大一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科学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大一新生要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和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方式,广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从心理层面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进行,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今后还可以在学生的性别、生源、专业等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对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研究。

五、结论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应共同关注和重视。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构成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3)

【文章摘要】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层次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中职教育虽然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更加倾向于应用型,但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但是作为一线的中职教育工作者却对中职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本文就将主要以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为切入点,简述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原因

1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

1.1 管理方面的困惑

中职教学课堂的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中职教师的一个难题,如果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那么很难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具有监管课堂纪律的重要责任,但是鉴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课堂纪律的管理成效一直不高,这也成为了困扰中职教师的一个重要难题。

1.2 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困惑却愈加增多。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以及运用教学方法等两方面。其中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缺少准确度,不知道该如何掌握教材授课的尺度。许多专业课教师都很苦恼的就是,如果拿到一本书,哪里需要讲,哪里适合中职学生或者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呢? 大多数中职教师都知道最难的知识点通常都会作为被放弃的内容,不光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属性决定的。许多高难度的知识点都属于认识型的而不是认知性的。可是到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方面的内容却成为了一个使中职教师困惑的问题。

1.3 运用教学方法的困惑

另外一个困惑就是,虽然大多数教师都知道选择轻松幽默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中职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保持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不仅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更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来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却少之又少,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造成了中职教学在新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方法之间的选择上出现了困惑。

2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2.1 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在中职校中,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强,在班级通常是处于边缘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不能像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理解,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增加了阻碍。另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些学生自制力都不强,对于中职院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经常出现违反学校的各种制度以及班级纪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处理很可能导致其他学生的效仿,继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阻碍学生以及中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客观性的因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实行带来更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在定位上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会使部分教师会出现内心的偏差。而且教师们长期面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来自学习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又由于许多学生在知识理解上跟不上进度,使得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持无视态度,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信心,进而产生相应的困惑。

2.2 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此外,在现实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从思想层面来讲,部分教师就没有做到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而积极的探索应对,每当发现困难较大时,并且较长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成效时便会放弃努力。其次,在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上还不够丰富,经验也存在欠缺,不能有效平衡学生兴趣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教学工作的设定上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还缺少应有的反思,不能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去总结出实用的内容,使得其不能很好地去应对课堂教学的变化。

3 解决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重要意义

3.1 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消除中职教师教学课堂上的困惑不仅对于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符合发展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而且知识面和技能等级以及相应的适应力也要更强一些。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所决定的。劳动力的培养已经逐渐从低学历转变为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并且劳动密集型也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因此,消除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3.2 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需求逐渐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偏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各大中型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准则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挥出中职学校的应有作用,就要对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予以适当调整,首先就要从消除中职教师的课堂困惑开始。只有消除了中职教师课堂困惑,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进而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既能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困惑,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就应当仔细寻找问题, 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消除教师的困惑,使中职教师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去进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4)

【关键词】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原因

1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

1.1管理方面的困惑

中职教学课堂的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中职教师的一个难题,如果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那么很难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具有监管课堂纪律的重要责任,但是鉴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课堂纪律的管理成效一直不高,这也成为了困扰中职教师的一个重要难题。

1.2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困惑却愈加增多。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以及运用教学方法等两方面。其中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缺少准确度,不知道该如何掌握教材授课的尺度。许多专业课教师都很苦恼的就是,如果拿到一本书,哪里需要讲,哪里适合中职学生或者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呢?大多数中职教师都知道最难的知识点通常都会作为被放弃的内容,不光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属性决定的。许多高难度的知识点都属于认识型的而不是认知性的。可是到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方面的内容却成为了一个使中职教师困惑的问题。

1.3运用教学方法的困惑

另外一个困惑就是,虽然大多数教师都知道选择轻松幽默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中职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保持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不仅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更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来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却少之又少,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造成了中职教学在新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方法之间的选择上出现了困惑。

2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2.1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在中职校中,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强,在班级通常是处于边缘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不能像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理解,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增加了阻碍。另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些学生自制力都不强,对于中职院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经常出现违反学校的各种制度以及班级纪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处理很可能导致其他学生的效仿,继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阻碍学生以及中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客观性的因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实行带来更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在定位上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会使部分教师会出现内心的偏差。而且教师们长期面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来自学习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又由于许多学生在知识理解上跟不上进度,使得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持无视态度,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信心,进而产生相应的困惑。

2.2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此外,在现实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从思想层面来讲,部分教师就没有做到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而积极的探索应对,每当发现困难较大时,并且较长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成效时便会放弃努力。其次,在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上还不够丰富,经验也存在欠缺,不能有效平衡学生兴趣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教学工作的设定上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还缺少应有的反思,不能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去总结出实用的内容,使得其不能很好地去应对课堂教学的变化。

3 解决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重要意义

3.1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消除中职教师教学课堂上的困惑不仅对于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符合发展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而且知识面和技能等级以及相应的适应力也要更强一些。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所决定的。劳动力的培养已经逐渐从低学历转变为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并且劳动密集型也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因此,消除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3.2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需求逐渐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偏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各大中型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准则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挥出中职学校的应有作用,就要对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予以适当调整,首先就要从消除中职教师的课堂困惑开始。只有消除了中职教师课堂困惑,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进而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既能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困惑,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就应当仔细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消除教师的困惑,使中职教师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去进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5)

高中阶段不仅仅是学生知识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职业高中的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原因,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又比较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有各种各样心理困惑的学生。举其中典型的两个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成因和教育方法。

案例一:张某,女,职高一年级新生。

心理困惑:职业高中低人一等,失去自信。

成因分析:1.社会原因――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首次分流,一部分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一部分人进入职业高中学习,还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结束了上学生涯走入社会。在这其中,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大多数考上了普通高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职业高中。久而久之,社会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认识:职业高中不如普通高中。

2.个人原因――该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还可以,按正常成绩的话应该可以考入普通高中。但是由于考试失误,致使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普通高中,无奈之下选择了职业高中。看着很多初中学习和她差不多甚至不如她的同学、闺蜜都选择了普通高中,心理有很大的落差。入学后很久都没有从这种落差中走出来,渐渐变得越来越自卑,失去自信。

教育方法:在发现该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惑之后,通过各种机会找她谈心,通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使其慢慢走出心理困惑,并且现在学习成绩、社团能力等各方面都很理想。在谈心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帮其化解困惑。

1.帮其重新认识职业高中――首先,不回避社会的普遍认识:“职业高中不如普通高中”,毕竟单从生源来考虑的话,这种认识有其合理的地方。其次,也要明确地指出这种认识的片面和误区。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是高中阶段两种不同的学校而已,两个是平行的关系,没有高低之分。普通高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职业高中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只是不同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的不同的道路而已,不存在低人一等之说。

2.帮其重新找回自己――首先,让她明白,任何阶段的任何学习都只是整个学习生涯中的一个片段。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学习是长跑不是短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跑。长跑考量的是每个人的耐力,每个人的持续力。偶尔的超前,短暂性的发力,对于长跑而言都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不需要回避自己中考失利的事实,但也无需沉浸在失利中无法自拔。高中好好学,高考还能跑在前头。就算高考又失利了也无妨,还有大学,大学之后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跑到前头的机会。只要自己努力。其次,让她明白,学校和学校虽然有围墙之隔,但知识却从来没有界限。学校只是为了方便学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场所。但无论在什么场所里,知识都是一样的。不必羡慕别人,也不必失落自己。想学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学,学校不会成为制约自己的因素。

案例二:李某,男,职高三年级学生。

心理困惑: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犹豫不决。

成因分析:1.现实影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不计其数,找工作难以成为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要面对的现实。社会发展迅速,回头看每两三年社会的变化都很大。面对熟悉万变的时代,是该在社会实践中去适应这种变化?还是在继续学习深造中来追赶这种变化?不只李某,很多即将毕业的学子都有这方面的困惑。

2.同学影响――李某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其中一个选择了考大学继续学习,另一个选择了参加工作。两个人都和李某讲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李某感觉每个人都说的都很有道理,越发无法做出选择。

3.个人原因――李某有选择困难症。

教育方法:1.面对现实――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都无法改变。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去接受它并且适应它。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上大学继续学习都是面对社会所要作出的一个选择。两个选择哪一个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答案不在这两个选择本身,而在两个选择之后。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但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接触社会才能在大学毕业后跟得上社会的变化。参加工作是为了更快地适应社会,但也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殊途同归,无论哪种选择,其实都是一个起点,只要自己努力,最终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2.理性分析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想要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必须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求。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自己的长处在哪?短处又在哪?自己的家庭条件是需要自己现在就承担一部分责任?还是家里还有条件给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在和李某一起理性的分析之后,李某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参加工作。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53-02

高职新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作为高职新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适应,适应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自我管理适应、环境认同、身心症状反应等,相对而言,学习适应是其中比较困难的方面。

学习适应的难度在英语课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为其教学目标。其“基础性”和“功利性”逐渐淡化,“职业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因此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高职新生有选择性地丢弃一些诸如“埋头做题为高考”、“教师指哪我到哪”的观念,主动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熟悉所在学校英语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考核方式,接受“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听说”、“自主学习”、“多元评价与综合考核”、“服务专业”等理念。但是,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在适应的过程中,高职新生渐渐产生了一些困惑,并且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这些困惑正逐步转化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而导致新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参与热情下降。因此,明确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方面的困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就显得十分必要。

适应与困惑

压力全无,哪来动力 英语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师上课管得严,要求多,单词听写、课文朗读等是“家常便饭”。但在大学,新生慢慢发现,英语课程似乎不如高中时那么重要;课文内容任教师取舍讲解,随意性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如高中那么具体:单词很少听写,课文朗读不做要求,平时测验几乎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更是“纸上谈兵”,过级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英语学习的这种现状使习惯了高中英语教师“细要求、严管理”方式的新生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一方面感觉学习轻松,另一方面又因不知为何而学而略显困惑:一点都感觉不到压力,哪来学习的动力?

内容重复,学之何用 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材选材时代感强,突出人文性;题材涵盖面广,彰显内容的丰富性,有语言学习、体育运动、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文学艺术、风俗礼仪、饮食文化、兴趣爱好、科学技术、旅游等方面的内容。但进入大学,新生们看到,教材编排尽管增加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特点的环节,教材选材也符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但教材主题依旧,听说技能训练仍多以“介绍、问候”等开始。的确,审视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内容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点的选取也更切合教学实际,但仍是“新瓶装旧酒”,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既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获得和迁移,也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内容重复,新生不仅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可能会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方法依旧,谁为中心 “谁是课堂中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三年的教学内容一般两年就得完成,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因此,主宰英语课堂的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遭到任意挤压,“以学生为中心” 往往成为一句空话,很难落到实处。大学之初,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一般能有些欣喜地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他们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导着课堂,陪伴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发现,英语课堂又归于沉寂,教师还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方式又回归他们熟悉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活动也变成了一些“不疼不痒”脱离真实生活的sentence making和question-and-answer,学生刚刚激起的一点激情又遭磨灭,“教师中心”似乎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关系淡漠,谁来帮我 高中阶段,师生整天“厮守”在一起,关系较为融洽。一方面,教师尽心尽责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成才成人的铺路人和引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真诚地接纳学生,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困扰,成为学生跨越坎坷的陪伴者和激励者。但是,大学新生慢慢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一般是上课铃响走进教室,下课铃响走出教室,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交流外,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接触;课前考勤“装模作样”,最后发现对成绩没有影响;一学期过去,教师往往没有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一学期下来,有些学生不知教师是“何方神圣”,因为总有些教师忘记介绍自己,学生也懒得打听;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评价,负面的居多,正面的很少。学生感到,相比高中阶段,师生关系变得疏远,显得淡漠。因为关系疏远,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学生有困难,感到困惑时,也就不再求助于教师。

困惑与应对

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存在困惑已是不争的事实,势必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不利的影响可能会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学校各方尤其是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新生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并主动采取相应对策帮助他们消除困惑。

新生导学,避免盲目 针对新生“学习目标不明,教学要求不清”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可在英语课程教学安排中增加导学环节。导学应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英语课程的定位、教学要求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导学内容的学习,新生可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会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新生会知道,大学英语教师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面面俱到,过多地“管理”其学习,他们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也不同于高中阶段,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新生清楚了职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就不会再感到学习茫然、没有压力、缺少动力了。

内容优化,突出实用 随着高中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高职新生的英语水平大有提高,他们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已能满足一般交际需要。因此,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能仍以满足“强化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来选取内容,而应以满足“学生所需、专业所需和岗位所需”为宗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对内容进行优化时,任课教师应征求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参考新生所在院系专业建设中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这样,经过优化的内容把英语学习与新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将侧重点从语言形式的讲解和操练转移到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因为学习内容真实、实用,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课堂参与意识也会不断增强。笔者曾以地铁站方向为例,对新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中心,贯彻始终 “学生中心”理念已得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但一些因素,如教师备课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对此理念能否顺利落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了解新生的心理状态、英语基础、学习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二是认真备课,以任务为导向,精心设计每次课,并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三是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做中学、做中教”落到实处;四是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几点能充分体现新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会相应增强。

情感投入,加强沟通 情感投入是消除陌生感和疏离感一种很好的方式。针对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淡漠”的困惑,任课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任课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新生,对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过去的努力,也理解学生现在的不足;二是注重沟通技巧,既仔细倾听,又适当表达。在教学和平时的交往中,任课教师对新生呈现出尊重和理解,和学生进行良好而深入的沟通,就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新生在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困惑是正常现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对象的变化,新生英语学习适应中的困惑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不管教学对象如何变化,只要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新生学习适应中出现的困惑就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淘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罗东山.高职英语课程实用性教学内容构建的探索——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50.

[4]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1-4.

[5]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35-38.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1。然而,由于时代和现实因素的制约,当前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困惑,这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作用的发挥以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高校辅导员存在的职业困惑如下:

1.角色定位困扰

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一度存在“角色泛化”问题。辅导员工作涉及了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近十项职业范畴,他们似乎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从事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繁重的工作。虽然中央十六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员几乎很难协调好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角色。辅导员在干部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亲和力中间徘徊,在管理层面需要的冷峻和人生导师需要的柔性之间彷徨,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辅导员的人格状态是分裂的,同时表现出严肃与柔软的表象。作为具体事务事务者的管理者和作为倾听个体心声的倾听者之间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这种分裂状态给辅导员带来了角色定位的困扰。

2.发展空间受限

在高校长期形成的潜意识中,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地位、重要性是不对等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辅导员在具体政策上就会被区别对待。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在待遇、职称等方面得不到政策保护,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扶持和培养。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不断窄化,绝大多数辅导员最终选择了行政职务,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得不面对在职务晋升、岗位竞争等层面的竞争劣势。权威数据显示,一名辅导员从职员晋升至中层领导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而专业教师从讲师升至副高职称的时间则为10年。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辅导员对自己成长的心理预期也比较茫然,究竟是成为管理的权威还是成为教育的专家,究竟发展的空间有多大,他们往往陷入困惑之中。

3.知识更新缓慢

按照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这就需要辅导员必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及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辅导员整天忙于庞杂的日常事务性管理使他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行为的偏差、心理的压力和就业的迷惘。繁杂的学生工作使辅导员几乎没有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涵养,也就慢慢丧失了知识更新的能力。

4.师生距离模糊

在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是一般常说的“亦师亦友”,就必须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和爱护学生,但是,“亦师亦友”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辅导员过分偏重于倾听者角色,那么辅导员的权威性就必然会大幅度消解。另一方面,如果作为管理者角色的辅导员过于严格,或者过分强调人生导师的尊严和面子,又会扼杀自身的亲和力,这就非常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在实际工作中,理想状态下的“亦师亦友”关系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大多数辅导员很难做到。

5.职业满足感偏低

职业成就感是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期待和自我职业发展意识的来源。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流动性强、专业性不够突出、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职业荣誉感较弱等问题。究其原因,职业满足感偏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关键。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很多人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过渡性的工作,工作目标放在了转岗转业的发展出路上。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周期长、成效反馈滞后,容易引发关于付出与回报之间关系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工作2年至5年会表现得比较强烈。目前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在自身价值追求与传统职业期待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评价与辅导员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冲突,这就容易引发关于辅导员关于个人发展前途的困惑。

6.队伍流动性过快

现行制度使辅导员几乎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中一个阶段性岗位,对辅导员的安排存在短期思想。在此制度之下,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在“服务期”满后,面临着要么从学生工作转岗到党政工作,要么转向专业学术领域的选择,而前者的岗位容量有限,后者在专业基础和学术储备方面要求较高。因为无法从同行和工作中找到可能“自我实现”的价值,为数不少的辅导员只是把现有工作看作“跳板”或“临时性职业”,他们无力拓展职业空间,难以坚定从业方向并明确努力目标。这种非职业化的现状,往往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人员非正常性流动过快,队伍严重丧失稳定性。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应对辅导员职业困惑方面做出及时而有效的解答。从根本上化解辅导员职业困惑,应当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等角度解决问题,那就是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理念和思路,以切实有效的平台,通过顶层设计,逐步解决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孔军,林伟庭。从两难选择到整合协调——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思考 [J].思想教育研究,2008,(8):52-54。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8)

一年一度的招生随着春学期的结束渐渐拉开了序幕,而在招生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困惑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每到招生时普通中学为招生爆满而烦恼,职业中学为招不到生而烦恼。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恰恰是职业教育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职业教育中的三方困惑

1.职业教育之学生的困惑。

来职业学校上学的有三种学生:一是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的;二是没有学习兴趣想早就业的;三是家长帮忙选取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来的。以上几种情况的学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大致相同:混一张中专文凭,学一门技术,谋一份相对满意的职业,然而就是这样的基本要求也不一定都能达到。论学历,可以说是当前最低的;论技术,要想满足一线的生产还有不小的差距;论工作,基本处于一线生产,无安逸可讲。基于以上情况,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又怎能不困惑:一纸中专文凭含金量并不高,书本上的东西并不实用,我凭什么去创业?资本是什么?将来有出路吗?有发展的空间吗?

2.职业教育之学校的困惑。

高校扩招后,引发普通高中的扩招,普通高中扩招导致教育需求的转变,学生由原来更愿意上中职学校,变为现在更愿意上普通高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90%的人是出于无奈,这就进一步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数量的下降。生源数量的下降使得职业学校接收的生源质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考分数越来越低,甚至到现在,中职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已经基本没有分数限制。分数限制的放松,导致生源文化素质明显下降。目前,部分中职学生甚至连数学中的分数都不懂,英语26个字母都认不全。生源素质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差距加大,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加大了学生塑造的难度。

3.职业教育之企业的困惑。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如同鸡肋。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目前不少企业很少招收刚毕业的中职学生,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技术和综合素质能力与工作要求相差甚远。并不是这些企业重学历、轻技能,而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太脱节。即使招收中职学生,这些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不适应岗位需求逐渐被淘汰。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好的就业机会很难得,另一方面是有了好的岗位又不能适应,长此以往就导致企业对中职学生的不待见,学生对就业越来越没有信心。

二、职业教育中三方困惑的症结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加快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管理乱,学生素质差,就业后工资低”。这是许多学生家长为什么宁可多花钱走后门供孩子上高中,也不选择中职学校的原因。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控力差,怕他在职业学校学坏了。为了孩子长远发展考虑,还是替孩子选择了高中,尽管读起来很吃力。目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上职校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仍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了“末流教育”,而其培养的学生成了“被抛弃的人才”,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虽然国家早就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关键是要让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而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待遇状况的改善则是中职教育获得百姓认可的最好办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职业教育近年来不被看重,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就业后待遇低,并且不断下岗。部分中职学校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根据新情况学习新技能,而其文化素质的缺失也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最终被企业淘汰。这就是在不断培养下岗工人,这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企业在与中职学校展开校企合作中并不主动。目前许多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都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每个合作项目都来之不易,都是学校做了大量努力的结果。而大部分企业更愿意到劳动力市场去招人,并且认为劳动力的培养和企业无关。让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训锻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仍是一个难题。

此外,政府各部门职教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统筹乏力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目前各地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种体制,导致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及整合,致使学校及专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部分学校和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不高;行业性过强的职业学校专业面窄,毕业生适应性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消除职业教育中的三方困惑之对策

1.职业教育应增强吸引力,重塑新形象。

鲁昕副部长2009年7月30日在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要想增强职业教育界吸引力,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二是要降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三是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四是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五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学习体系建设。

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要从自身找突破点,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而且包括职业素质。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让社会逐步接受和认可职业教育。同时,对于“无奈”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政府和学校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理性选择的机会,比如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学校不仅要抓技能教学,而且要注重学生纪律道德的培养。我们要逐步改变外界对于中职学校乱、学生差的印象,像模像样地把学生送出去,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企业应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它在整个教育特别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单凭学校自身校内的培养是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所以说全世界都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共同的一个办法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和技能型这个特点的一个最大的手段或者是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了阐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校企合作中,不仅要给企业提出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倡导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尽一份力量,而且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职业教育产品的接受者,企业也不能置身事外。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在于人才,企业可以一改以往为满足自己需求到人才市场苦苦寻找的艰苦历程,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与学校实行无缝对接,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走进职校门的那一天,就已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经过几年的培训,成为企业的建设者。

在今年的招生中,我们学校就做了一定的尝试:在招生现场,请合作办学的企业参与进来,现场与家长、学生交流,谈企业的情况,谈企业的用人需求,谈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计划,甚至可以与一些学生鉴定培养协议意向书,这样就解除了一些学生、家长对将来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强了学生、家长来上职校的信心。2010年合作办班的招生人数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学校总的招生人数也比2009年翻了近一番,由此可以说明:只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职业教育得到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认同,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那职业教育也将出现被踏破门槛的那一天,我坚信这一天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9)

随着教育部对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教育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也越来越明晰,注重学生们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中职教育不同与短期的技能培训,除了技能的培养,还不能忽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数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门,就目前中职学样的中职学校的教学而言,仍存在许多困惑。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谈了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当前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应试教育到中职就业教育的转变带来的困惑

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初中教育几乎以应试教育为主。在高强度的管理压制下,使学生有些疲惫,于是当学生来了中职学校心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认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数学就没必要学了,从而对数学有放弃的态度,对学习缺少内在驱动力。

2.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带来的困惑

据调查统计,中职的学生中,约2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其间差距之大令人吃惊,且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多同学“望数生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克现象突出(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 :因先前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继任务完成的现象)。

3.中职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惑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教学并不能只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职业类学校。数学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教师任务”的完成,很多老师都是写好一份授课计划,上完课就算。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从来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困惑的对策

实践证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供同仁参考。

1.要完善教材内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现如今,中职数学教学主要采用人教版教材。这种教材共分为两册,每册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的。其中,第一册主要有不等式、函数、数列等七项内容组成。在这七项内容中,有六项是必修内容,一项是选修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修习年限为一年。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他们的文化科水平整体较为薄弱,数学基础更是如此。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存在数学学习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新一轮课改的环境下,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数学教材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如内容与其相当,难度有所降低,课时数也有所减少等等。这是适应两种学校学生水平差异的必然趋势。

2.注重提高不同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让数学教学真正服务于专业教学

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科,而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起点高低跨度很大,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另外,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升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成效。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10)

学生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对象,学生问题也正是大多数普通教师主要困惑的来源。我们每天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对话。但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最为特殊的群体――待成熟体。既然是“待成熟体”,自然会爆发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必须。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仅考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更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使用强制性管理手段,上手快,见效也快。但是,好像又与最初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年轻老师因此痛苦不已。“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不喜欢当班主任,越来越感觉自己成为学生时代最不喜欢的那种老师。”很多人这样感慨,而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又颇感苍白无力。是啊,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等待,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特别是青年教师,越是想快速地站稳讲台,证明自己,就会越发地感受到教育的无力。一位新疆的中学老师向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梁岗老师,今天听上六年级的女儿说,老师发现有个同学做小动作,老师直接让他滚出去。我听到有点心痛。老师还说他们能不能考上初中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更诧然,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怎么都在这么说呢?我该怎么办?我带班也出现了问题,我和善治班,结果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问题不断,这些让我难过、无助,我该怎么办?我有这份教育心,也去用心做(教育),效果不好,我累了,感觉自己很弱小,真的累了……

无论是这位老师,还是她女儿的小学老师,事实上都在面临着困惑――如何来教育学生才科学有效。那位小学老师之所以如此对待做小动作的学生,根本原因在于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采用了这种近乎威胁的强硬管理手段。新疆的这位中学老师,一心想以和善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结果却不理想,相信也遭遇了来自周围老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所以感到了累,也出现了困惑与迷茫,根本原因在于她并未认识到和善教育与规范并不排斥,碰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关乎教师的根本性成长,对学生的教育乏力是各种困惑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一个老师理念科学,信念坚定,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其教育环境就会得到根本改观,在工作中自然游刃有余。

第二:来自学校管理的困惑

教师面临的第二大困惑来自学校管理层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策略、领导管理方式等,青年教师不明白或者不理解。学校为何要制定一些看似“无理”的制度、策略或者领导方式?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质疑。例如,学校检查手写教案时,认为电子教案方便记录、修改和批注,抱怨都什么年代了还必须手写教案!如,曾经一个学校的老师向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学校不能总是侵占教师的时间,只要求老师奉献而不给老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我都到学校十五年了,总共出去学习了两次,最远的一次就是到省城了。我们给学校提意见和建议,领导不但不接受,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威胁我们说:“现在找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有多少区县老师和大学生、研究生盼望着能来我们学校,如果老师们不珍惜就会被淘汰。不要总想着给学校提要求,真心愿意学习的老师即使不走出去也能学习,身边那么多的学习榜样……”

我劝解这样的老师不要对领导说这样的话感到恐惧,相反地,可以为领导感到难过,因为领导已经表现得很焦虑了。领导之所以会说这样的话,正是领导缺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能力和领导力。于是,就只有说这样的话来制造恐怖气氛,以教师的生存危机威胁老师。如果教师身处这样的气氛中,就更要努力提升自己,不是去抱怨,更不能懈怠,只有自身的专业水平过硬了,才可能离开或改变环境,进入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同时,一个心智成熟的老师是不会为此感到困惑的,因为心智成熟的老师一定会看到困惑背后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恰当的调整来健康成长。一个老师真要冲出重围,走出迷茫,是学校的制度和大环境无法阻拦的。我见过很多名师,都是从那些窘迫甚至恶劣的学校环境中走出来的。当然,更高明的老师,一定会理性分析身处的环境,整合各种资源(其中一定包括学校资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从迷茫与困顿中走出,难道不是最好的成长吗?

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困惑

不少老师总感到工作与生活是矛盾的存在。客观地讲,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包括那些看上去所谓家族事业的人,也存在工作与家庭极难兼顾的时候。河南的一位老师在写给我的信里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是不完整的、被迫分离的。当我在家面对至亲至爱的人,对生活充满着无尽的热爱和激情,我全心全意地付出,用心呵护我的付出,从而收获我的幸福,因而我是乐观的、积极的、幸福的、快乐的。但当我来到学校的岗位上,我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深深遮掩。我只将教师看作我的职业,我用职业的微笑、职业的道德来维护我的工作,我没有从内心中找到一种成就,更加体会不到教学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我的身心被自己无情地分离,使自己不再完整,也不再真实,成为一个整日被面具压垮的痛苦的自我。

大学生职业困惑篇(11)

当前正在进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旨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积极变革,大学生非常欢迎这一改革,然而,如果青年大学生看不到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改革,要求过急、过高,过多地从个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就会使他们出现择业的障碍。这种对改革期望过高的心理便会使毕业生出现择业上的困惑。

2.社会不正之风带来的困惑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按理应该是平等竞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走后门,凭关系,看情面办事等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有的大学生认为:“竞争为不正之风开避了新的途径”;也有大学生认为:“‘双向选择’滋长不正之风。”青年大学生对能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或持否定态度,或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自我意识误差所造成的困惑

自我意识在青年中期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充满了矛盾,毕业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明显地表现为自我评价呈显著的两极性,一部分人盲目的自信,自我评价偏高,一部分人盲目自卑,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评价偏高的人自诩天之骄子,时代宠儿,这部分人理想色彩甚浓,对未来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自我评价偏低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欠佳,自认为临到最后自己无须图什么好的印象,反正不会到理想的单位就业,因而对自己采取放纵的态度。

4.学习目标上的“空白带”带来的困惑

毕业生心理实际中,学习已不再是大部分人的热点,一部分人一时间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不再是那么关心,如果说前段时间,许多人还把单纯报考研究生作为自己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的话,那么这时,连这一点学习目标也没有了,出现了目标设置上的暂时空缺。一方面觉得四年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心理上有一种自省,后悔当初没有抓紧时间,另一方面,又觉得临近毕业再来抓紧学习,似乎为时太晚,干脆玩个痛快,因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有了放松感。这种对待学习紧张感与放松感的交织心境,就构成了毕业阶段大学生心理上的一个困惑。

5.宣泄意识得不到满足下的自我困惑

毕业阶段大学生心理冲突中,孤独感占据了重要位置,由于内心的极度焦虑,宣泄意识得到加强,他们普遍渴望宣泄,寻找一吐为快的契机,达到自身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对周围人的信任,不愿轻易打开自己的心扉,暴露自己真实内心世界。所以,他们在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时,总是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有的甚至编造谎言,借以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周围人在心理上的“敌意”,使这阶段大学生的社会认识也发生了困惑。

毕业阶段大学生的这种心态还表现为他们对校系领导、教师和辅导员的不信任,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面临毕业时,大部分学生是希望接近教师和干部的,但实际中真正的交际却很少。这种在心理上愿意接近,实际行为上又很少接近的心理反差,无疑会加深毕业生情感的压抑和内心的焦虑。这种心理反差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还表现在同窗好友的关系上。可以这样说,低落的情绪,压抑的情感,人为地造成自我心理封闭,是毕业阶段大学生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困惑。

6.自卑心理带来的困惑

在求职择业中,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突至而来的毕业就业,面对不可避免的职业选择,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①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表现怯懦,甚至不敢与招聘代表洽谈;②在学校公布的社会需求中有符合自己要求的单位,因为有别人报了,自己就不敢再报;③在“双向”选择中未被单位录用,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④消极等待,听天由命。

二、大学生求职困惑产生原因

大学生求职困惑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改革带来的社会因素,也有学生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因素,更有自身价值观念的冲突等多方面原因。这里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1.深刻的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开放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而急剧的社会变迁又带有一定的不平衡性,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心态的影响一下不适应急剧的社会变化是学生困惑的主要原因。

2.在与社会有巨大距离的象牙塔里,青年大学生建构了自我美好的空中楼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里,即将就业时,更多地看到的不是改革的光辉,而是重重的社会问题.社会上,以权代法,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歪风邪气大量存在,这些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抱着美好的愿望和要求行事,而现实给他们的往往是打击。

3.一些毕业生极力推崇自我,相信自我奋斗和自我成功,要求自我解放,不仅要设计自我,还要设计社会,但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知识不足,这种设计往往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出来的,很少考虑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和人的因素在设计中的作用和影响,于是,设计方案被实践冲垮了,理想的花环破碎了,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惑。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使每个竞争者都有均等的机会,在公平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竞争者的积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不公平现象,使人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

三、解决问题的出路

1.要深化高校改革.教育面向社会,就业面向市场,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校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要改变招生、培养、就业及使用脱节的状况。

2.有待社会环境优化。由于社会风气不正而难以实行平等的竞争,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和一般工人、居民家庭的学生很担心由于没关系、没门路而找不到工作。加之目前改革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某些不深入、不配套,尤其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前提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给学生的压力很大.

3.要加大就业咨询指导力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必须从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的高度认识毕业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

首先是正确而全面地掌握就业政策,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其次要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联系网,建立富有特色的层次多元化和区域多元化的就业网络。第三要建立一个就业需求信息库,进行择业就业技巧指导;四是建立心理咨询与人才(思维)测评机制,进行心理咨询与人才(思维)测评,为毕业生及时化解就业心理障碍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