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价值量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30

价值量化

价值量化篇(1)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人的价值评价时,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

这个外国老头的意思大概是想提醒人们,在实际才能一定的情况下,要测算出自己的真实价值, 必须把分母考虑得客观些。有些人把分母估计得很膨胀,根本不考虑分子那回事儿, 眼睛长在脑瓜顶上,心浮在半空中。就算发现了分母、分子间的遥远距离,也不愿意承认,确信可以用一些反常规“手段”尽快缩短它,确信自己绝对可以算尽机关。人的价值是自古至今许多经济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已出现了不少的真知灼见,但同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

一、人的价值量化研究

承认人有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究竟价值为多少?价值的存在有无合理的根据,有无理性的标准?是质的概念还是量的数字?在古巴比伦时期,奴隶的价值就是国家强大与否的象征。假如某人在巴比伦的敌国购买了一个身为巴比伦的奴隶并将他领回祖国,奴隶的原主承认这是他的奴隶,此人应不取报酬地释放奴隶;但是如果奴隶是“异邦子女”,那么奴隶的原主可以归还卖主为奴隶所支付的“银子”,这种赎取奴隶所支付的“银子”就是根据奴隶的价值来算的。

我国唐代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从颂扬的角度高歌人的生命价值无比贵重。从人权、伦理、社会角度,我们只知道生命有价值,而且价值非常大,不可用金钱衡量,是一个不可量度的价值。但是,对于比“千金”还贵重的人的价值,到底贵重到什么程度?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回答这一问题。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人在一般意义上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1],“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2],“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3]。“有两个问题,一是平等的人是否具有等同价值呢?显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不等同。人的平等是人权的平等,是法律的平等,是尊严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决不是拥有财富或创造财富能力的平等。二是生命的价值到底多大?既然人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因人而异,可以衡量生命的价值”[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本质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人生产力大小决定了其生命价值大小”人的生产力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是对各种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支配能力的大小。

价值既然不具有一致性的平等,就必然是一个能量化的概念。所以,以科学方法来衡量人的品格、健康、勤奋、和判断力等各方面的经济价值,与以同样的方式来评估我们的物质财产,两者一样重要。我们必须用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度量人的价值。人具有价值,但是决定价值的因素很多,所以仅从某个标准来衡量价值并不科学,如何度量人的价值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威廉·配弟(W.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根据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是资源的控制和个人的能力运用。

对人的价值进行数量运算,最早始于威廉·配第。他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例如,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当时英国人(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的平均货币价值为80英镑,认为成年人的货币价值是儿童的2倍。配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计算人的经济价值。虽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间接提出了人的经济价值思想,但他并未正式研究该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应当关注“直接的现实”、“尘世的世界”,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6]。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使自己的哲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本身。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马克思在《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注重的都是改造现实社会的问题,并强调人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虽然直接探讨了人的价值问题,注重劳动人民的人格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只是作为关注人类的社会生活、引导人类活动方向的指南,人的价值只是一个质的规定,是一个“人生价值”,对人的价值究竟多少未作研究。

二、资源价值是人的价值对象化的结果

资源(人力资源除外)不具备生命,是不存在价值的。例如,一棵松树,无论是让它继续生长,还是把它砍伐,对无自觉意识地松树来说,都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对它都无所谓,都是没有利害价值问题。因为它们自身并没有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在这里我反对负熵价值观。非生命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合目的性运动的特性,但它的合目的性是天然的、自发的,是“死”的。而在普通的意义上,我们常说这颗松树具有价值,是因为人对这颗松树“占有”(possession)化了。“占有指在不具备正式的所有权时从物质形态上控制资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是实际上具有的所有权,而不是法律上拥有的所有权。按照惯例,这可以由长期的使用人或从前人继承,即在英国法中所称的“取得时效”(prescription)而合法化,并通过人力的控制和社会的默示的支持而表现出来……并且以这种方式逐渐趋向于将之转变为自己的财产。”[7]通过占有化的手段,人使物的价值表现出来了,成为这个或那个物有什么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人是价值的一个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活动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从而展现了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8]。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的物质是构成价值的重要来源。“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在它被交换价值取代以前,都以个人对物的本质关系为前提,因此,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个性的一定的发展;拥有羊群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牧人,拥有谷物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农民,等等。”[9]马克思从资源的关系中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占有活动的过程中揭示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对人的研究建立于现实的基础上,具体说明人自身价值及其度量基础。

如果同意人是价值存在物,那么,也就得承认人的本质是价值。人的价值是所有资源效用的缔造者,人的价值是因,资源价值是果,如果没有人的价值,资源价值也不复存在。人是价值的来源,也就是说,没有人就没有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某些资源,如商品、空气、钻石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矛盾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生命体的资源,所以我们借助生命价值观的观点来理解,生命价值观的内涵:生命价值论为,价值是生命及(满足)生命的需要。这里有二层含义:一是生命体的范围,人固然是生命体,而且是高级生命体,但生命体不仅仅是人,还有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二是一切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赋予的,它们的价值是生命价值的辐射、外衍、映照、对象化的体现[10]。就如,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火对人类具有价值,但是对植物没价值,经常出现的自然火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减肥茶,一直是肥胖者的福音、中意的选择,对他们是有价值,但是对常人没任何价值;电灯对一般人都有价值,但对盲人形成不了价值。原因全在于价值是人主体的需要所给予的。如果没有人,客观事物的那些属性仍然存在,却谈不上有什么价值。[11]在现实中,它们之所以有价值,前提是有生命存在,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资源价值是由于生命体的需要才可能的,否则,资源在没有得到生命体需要之前仅具有特定的属性,没有价值。

进而言之,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价值成为主体人的对象化体现。例如,甲人与乙人,都有自身的价值,但当甲人雇佣乙人时,我们可以说乙人对甲人是有价值的,并不是因为乙人自身的价值,恰恰是因为它能满足甲人生活或工作的需要,是甲人的需要赋予乙人(对于甲人)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客体的价值(一切生命物的价值与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价值对象化的体现”[12]。这种人对人的资源占有与隶属,一个生命体成为另一个生命体的价值实现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切客体的价值都是生命主体价值的外衍、辐射、对象化,因此,可以说,生命一方面是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客体,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13]。一个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也就是说,此人是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反言之,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任何生命体的需要,那么此人就毫无用处,没有任何价值。他们也是在不同的位置,互为客体的意义上予以承认的。人的需要使资源有了价值,并非它们本身自在地就有什么价值。相对特定个体,其他人同资源一样,其价值也是该特定个体所赋予的。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资源与价值的关系,发表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我们每个人的经验自我(Empirical Self)就是一切需要用我来称呼的事物。……我感觉和运用某些为我们所有的东西就好比感觉和运用我们自己一样。我们的声誉、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亲手创造的成果对我们来说如同他们的身体一样宝贵。在它们受到攻击时我们就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并采取同样的报复行动……从一种最具可能性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自我就是所有他能够称之为‘他的’东西之总和,不仅包括其身体和精神力量,还包括他的衣服和房子、妻子和儿女、祖先与朋友、名誉与工作、土地和马匹、游艇与银行存款。所有这些东西赋予他同样的感情。如果这些东西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前景光明,他会很有成就感;如果这些东西日渐减少甚至消失殆尽,他就会产生挫折感……[14]”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为上述的内容下个结论:构成人价值的价值客体分为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非人力资源就是指不具有生命形式、客观存在的资源,若这些资源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就能成为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价值客体的人就是指能满足主体人需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美国独立宣言[R].1776.

[2] [3]世界人权宣言[R].1948.

[4]朱德瑞.寿险价值论[M].2006.

[5] [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13] [14]理查德·派普斯,蒋琳琦译,财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价值量化篇(2)

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学说的研究,我国理论界经过多次大讨论,充分肯定了劳动价值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如何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仍然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物化劳动转移价值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划分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卷中,分析了商品使用价值的等价交换关系。“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把凝固的劳动时间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消耗价值和作为劳动手段的生产工具、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另一部分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活劳动创造的价值。马克思说:“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转移价值是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价值存在并转移到商品价值中,转移价值称为死劳动。吴宣恭(2005)还把能够与劳动者分开的其他东西,如技术、设计、发明、专利、产业信息、商誉和其他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东西看成是凝固化的劳动,物化劳动,死劳动。马克思严格区分了这些范畴,指出:“昨天发挥了作用的劳动并不是今天发挥作用的劳动,它的价值,加上它创造的剩余价值,现在是作为一种和劳动力本身不同的东西,即产品的价值而存在的。”

马克思《资本论》对于转移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划分中,死劳动和活劳动是有严格区别的。如何认识死劳动?死劳动有三个要素:过去的劳动。是通过交换后成为社会承认的劳动,既然成为被社会承认的劳动,才看成是过去的劳动。过去的活劳动价值已经凝聚在商品价值中,与本企业创造价值活动无关的别人的劳动,别人的劳动价值通过交换后成为本企业的转移价值,具有确定的转移价值标准。在商品生产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生产要素的价值作为生产成本而存在,它强调价值的补偿性。

活劳动也有三个对应的要素:现在的劳动;本企业创造价值相关的劳动;商品生产中可以分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是企业的成本,剩余价值是企业的利润。死劳动和活劳动是相对的、互斥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当劳动价值凝聚在生产要素中,它是死劳动并以价值转移方式计入商品价值中。当劳动价值凝聚在商品中,它是活劳动,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

死劳动与活劳动的转化

社会分工发达的标志,使最终产品的形成要经过若干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中间产品的逐步转移,从整个生产链上看,每个生产链上的价值是时间数列上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又是下一个生产链上的死劳动转移价值。如果这些生产链由企业安排,则各个生产链上的中间产品不需要通过交换,原来要通过交换的那些死劳动现在统统以活劳动的形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死劳动转化为活劳动。活劳动价值总和就是企业生产商品的商品价值量。是创造商品价值的量。如果这些生产链由市场安排,则每个生产企业创造的价值,就是该生产链上企业投入的活劳动的价值。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和作为劳动手段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买进的价值,生产要素活劳动的价值,通过预付资本的形式转化为死劳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劳动转化为死劳动,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资料死劳动价值量和企业投入的活劳动价值量两部分构成。死劳动价值量是别人创造的价值量,在计算本企业创造的价值量时,不能混同活劳动价值量,是价值转移形态,也只有当成价值转移形态,本企业的活劳动价值量才能计量。

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两个环节考察,处于最终产品生产上的企业必须购买中间产品作为生产要素,通过与活劳动的结合生产出最终产品,然后还要拿到市场上去卖。从生产要素的买进到产品的售出,要顺序经过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要化费一定时间的。在这一段时间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也是处于变动之中的。最终产品销售,对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期望它的转移价值能够按照他原来的预付资本得到价值补偿。但是,这些生产要素现在还在不断被其他企业生产出来,它的劳动价值量,也就是说它的活劳动价值量与本企业原来预付资本的死劳动价值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最终产品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产品的买者只承认生产要素的现在的活劳动价值。以此类推,一件最终产品的价值,并不是过去死劳动的价值加上现在新投入的活劳动的价值,而是作为各个环节上的生产要素的现时的活劳动的价值加上现在新投入的活劳动的价值。

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生产要素也是商品存在的形式)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呢?马克思《资本论》中谈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时,并没有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成是永恒不变的量。从第一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看,随着单个商品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发生变化。马克思归结为: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量降低。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则单位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量降低1倍。“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各种商品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定义部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良,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看到了机器替代劳动的作用,在于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最先使用机器的资本家,由于商品交换价值没有变化,活劳动的消耗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当机器的广泛采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商品交换价值必然起变化,从而影响单个商品等价交换的劳动时间,缩短第一层含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马克思定义的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析,由于生产A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发生了变化,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会调节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生产资料过去生产的劳动价值与现在生产的劳动价值发生变化,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是当前生产该生产资料的劳动价值。只有当前生产该生产资料的劳动价值才能被社会承认。马克思在谈到生产资料作为转移价值时,并没有把转移价值具体地看成是过去购买的价值。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是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动态时间来考察的,特别是关于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向相反方向变动的定理,揭示了过去购买的价值与现在生产的价值是不同的价值。根据等量活劳动相交换的法则,死劳动的转移价值必然要还原为现时生产的活劳动价值计入到商品价值中。这里,称为“死劳动、活价值”。并定义“死劳动、活价值”为广义的活劳动价值。为什么广义的,是指这部分价值不是本企业新创造的价值,而是别人新创造的那部分生产资料价值。由此,我们把本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定义为狭义的活价值。这样,研究问题就方便多了。

商品生产者原来把生产资料价值通过预付资本的形式贮藏,要使它作为转移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的条件是;现在生产该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过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在“转移”过程中成为个别劳动价值。如果这个个别劳动价值量小于广义的活劳动价值量,那么表明死劳动价值量低于当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企业在生产资料价值转移中,不但能消化转移价值,而且还能得到别人活劳动价值由于时间推移给本企业的让渡,结果生产资料价值产生了时间上的增值。反之亦然。企业经济核算的任务,是要反映物化劳动的价值补偿和活劳动价值的消耗。因此,要把死劳动价值按照现时活劳动价值的本来面貌进行还原。

死劳动与活劳动的核算

长期以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在会计核算中,马克思进一步把商品价值区分为C+V+M三部分,其中C是指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这部分转移价值通过折旧的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补偿,V+M部分是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由于马克思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量的认识上的偏差,一直把转移价值看成是死劳动价值,在商品中是不变的劳动价值量。在此基础上,建国以来会计核算一直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所反映的就是死劳动价值。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当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届满时,通过折旧的方式收回的价值不能补偿该固定资产更新的价值。其结果,折旧价值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也就不能准确核算活劳动消耗价值。这个事实表明我们在实务中并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转移价值的本质和量的可变性。会计信息也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活劳动价值量的信息。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就不能充分运用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即马克思第二层含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订必然有赖于充分的会计信息。提供准确的活劳动消耗的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

价值量化篇(3)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主要投诉项目之中,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企业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在秉承客户至上现代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企业怎么样成功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是:不断加深对企业质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制度。对企业产品质量起着重要决定作用的是企业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活动与质量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总和是企业质量文化。

二、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一旦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经过企业领导者的确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进行有效地宣传教育。从以下几点能够体现出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第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产物是企业质量文化。在日趋激烈地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至关的重要因素。第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的质量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第三,解决企业质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质量文化。针对目前企业产品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建立起全民质量文化管理。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

(一)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价值观是明确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企业崇尚和鼓励员工什么样的行为,企业反对员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企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导向。企业质量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与企业员工行为对应的价值取向能够通过企业价值观全面地反映出来。企业价值观能够让整个企业员工更具有凝聚力,能够有利于端正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促使全体员工朝着一个共同方向不断发挥出各自才能。

(二)企业质量文化。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规范管理和传播,才能形成企业质量文化。换句话说,企业质量文化是旧观念、旧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新观念、新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断取代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新思想,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反复灌输相应的知识。当今世界,先进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目标定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我国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践情况,采用合适的发展方式,不断加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才能在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将以物为中心的硬管理和以人为重点的软管理统一结合起来。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能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第一,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企业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质量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第二,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形成与企业质量文化有关的体系文件和质量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第三,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企业质量文化的质量成果和质量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

四、建立企业质量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质量价值观念。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企业的质量价值观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最高模式和层次,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企业质量文化具有更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为了引导企业员工在整个集体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目标中成功融入个人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意识,企业必须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价值观念。改变心智和习惯是培育企业价值观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员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企业员工做人和做事的方式取决于是否端正态度,企业员工的行为结果取决于其做人和做事的方式。

(二)构建企业质量标准。目前,社会普遍接受的是产品质量体系或者质量被一个较为公证的第三方机构作出可靠、正确评价的科学质量制度,即质量认证。企业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开展认证工作。企业创设名牌的主要途径是认证,企业质量文化、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础也是认证。企业构建企业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严格按照GB/TI9000标准来执行。只有每位企业员工都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进行控制、生成,才能保证顺利开展企业认证工作,才能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企业员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质量文化。为了让社会公众对企业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感受,企业员工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展现自身优秀的质量文化素质。企业的质量文化能够通过企业根据每位企业员工所在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明确具体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为了建立全新的企业质量文化,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及时转变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树立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考核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质量文化。从目前看来,在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题中之义。企业文化不仅要始终保持经营理念的创新性,而且要在企业管理细节上反映出其经营理念。构建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有利于企业提高业绩、加快自身建设,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波,陈标鹏.《关于我国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12

价值量化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021-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集团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企业集团面临规模扩张、保持母子公司经营内容统一性、高效管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考虑整合非核心业务部门的程序化工作到一个独立的组织中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释放资源和人力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上,于是“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主要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与内容、优势、应用实例、模式选择、绩效指标体系、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从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鲜见。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最大的意义就是估算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能够给其带来的价值大小,为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一、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目的是判断某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企业集团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3.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能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针对上述要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并引入财务共享服务值作为该模型的衡量标准,该财务共享服务值有助于企业集团判断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可以得知:财务共享服务值受到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量价值量化的模型如下所示。

K=l*(m+■)b*(■)c*(■)d+t (1)

其中:K表示财务共享服务值;m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T表示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L表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值;l表示正系数;a表示大于零的常数项;b、c、d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比重。

当企业集团实施该模型后得到的财务共享服务值大于或等于企业集团的预期值时,企业集团则能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该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取值,其中财务共享服务值与(m+■)b,(■)c以及(■)d三项成线性关系,这三项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增大,财务共享服务优势也逐渐增大。所以,在此引入V函数来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V函数的基础模型为V=m+a/m。V函数值与m值关系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a的取值,V函数的最小值点也在变化(图中加粗的黑点)。研究表明,当m

按照V函数的基础模型,可得企业集团规模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m+■)b+t(a>0,b≥0)。

当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内容差异程度越小,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c+t'(T)(T≥1,C≥0)。

其中:l'表示正系数;t'表示常数项系数。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越标准,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于财务共享值的影响为:(■)d(L≥1,d≥0)。

三、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别考虑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财务共享服值判断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下面选取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作为样本,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可以简化使用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来表示。根据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官网数据显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如表1所示。

根据前文可知当m≥■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如令■=10,即a=100,则当m≥10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样本中的企业集团mmin=10,则样本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而参数的影响比重b,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b=1,l=1,t=0。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越小,企业集团越适合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要确定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的大小,首先要对该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样本作为基数,将其他的样本与基数作比较,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判断其他样本与基数样本的相关程度;最后将相关样本的数量除以样本总数,计算出百分比,再对照T取值参照表确定T的值。T取值参照表如表2所示。

若样本中的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很小,则可以设定T=1。同样,参数的影响比重c、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c=1,l'=1,t'=0。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的确定方法,同理对照L取值参照表确定L的值。L取值参照表如表3所示。

假定L=1,d=1。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四)财务共享服务值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值。财务共享服务值如表4所示。

如果假定当K≥20时,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当K

样本中的企业集团Kmin=20,则这些企业集团均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事实上,这些企业集团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显示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优越性。

四、结束语

文中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是基于各企业集团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给各企业集团带来的价值必然也存在差异的现状,运用所构建的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对企业集团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价值大小进行估算,达到帮助企业集团作出是否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决策的目的。该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是基于简单的线性关系提出的,在实际运用中显示出便捷简单的特点。

价值量化篇(5)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也进入了井喷时代,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认知渠道、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中的各类信息真真假假,善恶不分,关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事件层出不穷,也就造成了了当前网络文化的现状。因此,对网络大众的审美文化进行新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厘清网络文化中美的概念和标准更是当务之急

一、正能量、正价值基本概念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伴随着与一个变量有关的自由度的负能量,总是被伴随着另一个纵向自由度的正能量所补偿,所以负能量在实际上从不表现出来。“正能量”的流行是作为一个精神心理学名词,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网络文化中的“正能量”,即是指网络主体的言行中蕴含、生成、表达的一种健康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内容,主要表达人类实践活动中一种普遍的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人类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求自然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自然界是不可能主动达成这些要求的,人类只能通过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来实现这种满足。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这种关系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在人与外部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了。作为外在物对于人的意义,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价值关系是人类实践的一大基本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在日益分工精细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各类不同的价值关系,其中表达正能量对于主体人的意义,满足人类对于蕴含正能量事物需求的价值关系就变现为一种“正价值”。

二、网络文化中的美的创造

在网络文化中有真有假,有善有恶,因此必然存在美与丑。正如同志曾经说过:“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在价值论视域中,美是一种精神价值,是审美客体的形态、色彩、节奏、韵律、线条、情节、意蕴等感性形式对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所谓美感,就是由于这种满足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虽然网络文化是现实文化的延伸,更是现实文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因此,网络中的美,相比较于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美,也有其特殊性。当前学界对于网络文化中的美丑还没有十分确切的界定,这里将网络文化中的美定义为一种具有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在真和善基础上实现的主体的精神愉悦和自由。真和善是美的基础,即美的东西必须先是真,美本身也是一种高水平的真;美本身也是一种高水平的善。简单地说,真善―美(正价值、正能量);假恶―丑(负价值、负能量)。

正是因为网络文化中的美更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复杂的表现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的范畴,也让传统的审美标准在这里发生了“异化”。因此,网络文化中的审美标准也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所决定。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匿名的、开放的、平等的空间,这在客观上赋予了每一位网民以同等的话语权,这也使得网络审美更加大众化、平民化。或者说,网络审美也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反应的也是当前的社会心态。

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审美标准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关注度、影响力和数量化的点击率了。受关注度高的,点击率高的事件,网络平台中影响力大的,便成为了所谓的“美”了。虽然,当前是网络的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更不能降低美的界限。受关注度高、点击率高和影响大的事件不一定都是美的,也不一定都是丑的,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现实去判断和决定。

在网络社会中,虽然充斥着假恶丑,但是从来也都不缺乏真善美,也正是因为美的存在,才能让我们在茫茫网络社会中始终处于正确的方向上,传递着正能量和正价值,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最危急的时刻奋不顾身的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压在了车下,造成双腿截肢,终身需要坐在轮椅上。“最美司机”吴斌,在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等伤痛的这个危急时刻,吴斌强忍剧痛,将高速行驶中的客车稳稳的停在高速路边,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的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48岁。2011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白方礼老人,从1987年开始,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蹬三轮近20年,35万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

上述案例深刻诠释了美的境界,从事迹本身出发,无论是女老师张丽莉还是司机吴斌,他们都是在千钧一发之间,本能的做出了最无畏、最合理的行为,也是至真至善的现实表现,亦是美的境界。白方礼老人用他最真实的三轮车积攒着学费,用他最高尚的心灵赞助着贫困的学生,他的美不在于外表更在于心灵。在这些事迹的发生和传递过程中,网络无疑成为了宣传的主阵地,根据网络自身的优势特点,迅速的在网络范围内引起极大的反响,网民们热议三位平民英雄,将他们的行为传遍网络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美的传递就是正能量、正价值的传递,就是我们现实文化和网络文化中必须弘扬的美德。

当前,网络文化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网络“审丑”的现象。网络“审丑”是一种另类的审美心态,是人们在当前这个节奏飞快、压力山大的社会中寻求刺激的一种方式。在这个信息文化大爆炸的时代,当人们对审美产生疲劳时,审丑现象应运而生,代表着人们深层次的审美心理。“审丑”是以丑化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他们以“丑”为成名的武器,在网络上恶搞博得大家的关注,获得大量的曝光率和点击率,来达到他们成名的目的。这样的事例多的数不胜数,例如,木子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越南的“洗剪吹”组合等等这些网络“呕像”,他们都是成功的挑战到了网民内心的审美底线而一夜爆红。

以“凤姐”为例,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她因一系列雷人言论和外貌在网络上走红,被人称为“凤姐”。她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2010年,罗玉凤在网上表示“我到美国了”,并声称“出国就没有打算回去”;然而在2011年12月,其却因散布危险言论而在美国遭人控告,或被美国遣返。在这段期间,还有凤姐的整容话题、征婚话题,一次次地挑战着我们的底线。

在凤姐一路走红的事件中,我们应该需要进行分析和反思,为什么凤姐能一直在网络上走红?她的那些低俗、无聊的行为为什么会得到网民这么多的关注呢?在这其中不仅仅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更深层次的是当前人们主流审美价值观的缺失。

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不仅仅有“凤姐”这样以丑陋的外貌和雷人的言语获得关注的,更有甚的长得(的)十分漂亮,内心却十分丑陋,为了获得关注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例如“郭美美”,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位网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突然备受关注,她年仅20岁,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但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一下子她的真实身份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郭美美在网络上各种不同程度的“炫富”作秀行为,仅仅因为出名就不顾及后果,利用中国红十字会这个慈善机构来炒作十分没有道德,同时这也直接影响了红十字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信任危机灾难。

当人们在关注这些“丑人丑事”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最美的人物,网络社会也需要人们用美来呵护,美的人多了,美的事也就多了“小丑们”也就自然的销声匿迹了。

三、“美”的升华

“美”在价值体系下被普遍视作是在真和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境界。美、审美价值或者美感,意味着人的一种超越了功利需要的满足和自由。美感的产生,在于主体从客体处感受到了自身生活中积极的、健康的、充分和谐和自由的内容与形式。客体的存在或某种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求(即对美感的需求),抑或是客体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同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就使得主体感受到一种超功利、无私的满足体验。美感的达成往往伴随着主体对个性、自由的感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它不仅仅是一种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更是一种由客体引发而生的主体情感。受这种情感的作用,主体能够比较自由地把握客体,从而充分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此境界下,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发展处于主导地位,彰显出一种主体性的自由价值。

我们将“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和白方礼老人的行为称作是“感人事迹”,所谓“感人”正在于他们无私的选择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纯真的部分,唤起了世人对于超功利的奉献精神的极大满足感,激发出人们对于人性光辉的由衷赞美,从而获得了关于美的体验。

一般地,意志被认为是人的价值心理的最高形式,对需要、欲望、愿望、动机、兴趣、趣味、情绪、情感等价值心理以及其他价值意识和价值行动,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意志可以通过发动或者抑制某些欲望、动机、情感等来达成某一目的,或支配行动以使之符合某种目的的需要。可见,意志是一种达到了自觉、综合程度的价值心理形式,是主体高度自主的心理活动,是人们自我掌控的关键力量,是价值心理向价值行动转化的核心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地将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称作是“随意而为”。事实上,某一心理活动要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都必然经过了主体意志的抉择。从这个角度讲,即便是那些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最重大决策也无一例外是“随意的”。

然而,主体价值心理和价值行为的“随意性”并不意味着意志本身也是完全随意的,抛开意志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对人脑和其他身体器官的依赖不谈,从意志的内容上看,其核心乃是目的。目的作为人的价值关系和需要的现实形式,本质上并不是主观随意的。在实践中,目的和意志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双方面的制约,所以说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正因为如此,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主体需求产生不同的意志和目的,不同的意志和目的导致不同的行动。正确的、明确的目的和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易于促成积极的行动,反之则易导致消极的行动。故而锻炼意志就成为谋求有益成果的必要条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培养坚定顽强意志也就具有了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在关于审美价值的日常体验中,主体人是基于对客体的审视而达成了自身的某种需求才进入到美的境界,此时除却对客体的欣赏,更多的是主体自我价值的满足,故而客体之美可以引发主体的自我之美。当我们为张丽莉和吴斌感动得泪流满面时,我们内心也升华出一个高尚的自己,这将使我们在日后的抉择中更有可能采取与我们心目中“美”的形象相符合的行为,而更多的美的体验将不断深化和强化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意志惯性。因此正能量、正价值的推广对于个人优良意志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代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个基本方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者之间,意志是起调节作用的过程。认知是意志产生的前提,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意志调节认知过程并对情感起控制作用。就现实实践而言,心理活动的最终结果要通过行动来呈现,而意志则是从价值心理向价值行动转化的中间环节,行动是意志的反映,意志调节行动。所以,一种正价值的达成总是需要一场积极行动的开展,这一行动则是某种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之上并受到正面情感催化的优良意志的反映。一次有益的审美评价正是发端于知,丰富于情,形成于意,付诸于行,知情意三者最终辩证统一于审美的实践活动。

诚如前例,我们从张丽莉、吴斌和白方礼的事迹中感受到了美,心理上关于美的意志得到了升化,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将更乐于接受和赞美那些同类的言行并在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时凭借坚定的意志做出最美的选择。反之,当我们从凤姐、郭美美的言行中感受到了厌恶与反感,自然也使意志形成了规避此种丑的体验的习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将督促自己避免走上与凤姐、郭美美一样的道路。对美的感知给人美的享受并产生更多美的行为,对丑的感知激发对丑的厌恶并减少丑行的发生。主体人的审美情趣正是在这样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四、美的传递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努力地引导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才能少一些“凤姐”之类的人物走红,多一些最美人物的传递,这样才能逐渐的使网络文化产生正能量和正价值。正如上述案例中的最美女教师和最美司机,在生活中多一些他们这样的人,在网络中多传递一些他们的事迹,就能是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是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我们在积极传递正能量和正价值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抑制“三俗”和丑的东西,例如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所谓的“网络红人”,他们靠着庸俗、低俗、媚俗的以及故意丑化形象,挑战大心理底线的东西来扭曲我们的审美观,这是在制造和传递负能量和负价值。例如案例中的“凤姐”,以及“秦火火”、郭美美等等。

提升网民的文化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关于提升网民的文化素质是人们对于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主体――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是网络文化前进的动力。因此,网络大众的素质提升了,网络谣言、网络“三俗”、网络中的丑等等负能量、负价值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而正能量、正价值则会在网络的平台上传递到各个角落。

在网络文化中,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都汇聚在网络中,这些产品内容参差不齐,那么对于网络文化的审美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净化网络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美为美、以真善为美和以个性创意为美,才能带给人们美的体验。网络审美的理想境界可以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表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价值为荣并发扬光大,尊重、宽容、欣赏其他文化价值,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共生共存,目标是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价值量化篇(6)

一、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目的是判断某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企业集团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3.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能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针对上述要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并引入财务共享服务值作为该模型的衡量标准,该财务共享服务值有助于企业集团判断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可以得知:财务共享服务值受到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量价值量化的模型如下所示。

K=l*(m+■)b*(■)c*(■)d+t (1)

其中:K表示财务共享服务值;m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T表示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L表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值;l表示正系数;a表示大于零的常数项;b、c、d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比重。

当企业集团实施该模型后得到的财务共享服务值大于或等于企业集团的预期值时,企业集团则能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该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取值,其中财务共享服务值与(m+■)b,(■)c以及(■)d三项成线性关系,这三项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增大,财务共享服务优势也逐渐增大。所以,在此引入V函数来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V函数的基础模型为V=m+a/m。V函数值与m值关系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a的取值,V函数的最小值点也在变化(图中加粗的黑点)。研究表明,当m

按照V函数的基础模型,可得企业集团规模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m+■)b+t(a>0,b≥0)。

当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内容差异程度越小,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c+t'(T)(T≥1,C≥0)。

其中:l'表示正系数;t'表示常数项系数。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越标准,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于财务共享值的影响为:(■)d(L≥1,d≥0)。

三、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别考虑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财务共享服值判断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下面选取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作为样本,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可以简化使用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来表示。根据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官网数据显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如表1所示。

根据前文可知当m≥■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如令■=10,即a=100,则当m≥10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样本中的企业集团mmin=10,则样本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而参数的影响比重b,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b=1,l=1,t=0。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越小,企业集团越适合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要确定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的大小,首先要对该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样本作为基数,将其他的样本与基数作比较,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判断其他样本与基数样本的相关程度;最后将相关样本的数量除以样本总数,计算出百分比,再对照T取值参照表确定T的值。T取值参照表如表2所示。

若样本中的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很小,则可以设定T=1。同样,参数的影响比重c、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c=1,l'=1,t'=0。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的确定方法,同理对照L取值参照表确定L的值。L取值参照表如表3所示。

假定L=1,d=1。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四)财务共享服务值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值。财务共享服务值如表4所示。

如果假定当K≥20时,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当K

价值量化篇(7)

2006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经济一蹶不振,金融企业在本轮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最大的损失。随着雷曼兄弟等国际投行的轰然倒下,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据谢诗芬(2006)等学者的初步统计,我国现行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5项、约占90%的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或现值计量,许多准则都对公允价值或现值的计量及披露做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争议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之争

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IASB32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于2006年9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对比以上三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经常变化的,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不统一,我国主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允价值的定义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FASB的主要区别在于:FASB的公允价值是采用的脱手价格而不是交换价格,因为它认为脱手价格能够更好地代表现金流入与流出,更加符合现行的资产、负债的定义。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后果之争

公允价值的运用无疑是对以前计量属性的重大创新,它被运用的本意是为了能够提供对决策更为有用的信息,以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形势走向做出预测和判断。然而,2006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却使得公允价值遭受了一片责难之声,有人就认为是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了本轮金融危机的发生。SEC在对金融企业及部分上市公司调查后认为,金融企业在资产及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报表中确认的比重并不高,它不可能是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它进一步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贷款质量审核的严重失误、风险管理的不当措施以及现行监管政策所存在的漏洞与缺陷。因此,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仍是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给审计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是基于价值和现值,具有“真实和公允”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无疑具有很多优点。一般认为公允价值具有公平交易、假想交易、为实现性及非客观性的特点(葛家澍,2009;孙丽影、杜兴强,2008),但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得它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交易应该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因为,一般认为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其交易价格的确定可能并不是资产的真实价格。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大比例的是受国家统一控制的国有企业,虽然它们之间可能并没有相互的持股关系,也并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关系,但是它们的终极控制人都是同一个主体。如果说仅仅就此认定它们是关联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而交易不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话,笔者认为这似乎不太合理。最终受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只要不存在控制、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关系,其发生的交易应该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也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并没有关于公允价值的专项准则,只是在其他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一些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确认,如果没有相同的则要根据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认,最后才能采用特定的估值技术对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率等进行估计,从而得出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不是那么完全可靠,其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确定未来现金流、适用折现率的时候,因为包含了一系列的估计和假设,这也就给我们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现代审计目标之一——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意见,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审计界和司法界之间在“公允表达”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谢诗芬,2006),但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认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的时候,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公允价值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时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人员以及财会人员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尤其是当市价不存在需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且还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的时候。所以在审计时,首先,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能力和态度的分析。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关注其是否存在公允价值计量舞弊的可能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要对被审计单位对待公允价值审计的态度进行分析。如果在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一反常态,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对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资料迟迟不予提供,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含糊其辞、甚至是故意回避或绕开话题,这时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警惕。

其次,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融资扩股情况等相关内容,要把握其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被审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被审计单位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作假大多是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特别是上市公司,其作假往往是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以及管理层的期权行权等方面的考虑,如以前股市上的10%现象以及现在的6%现象。

再次,注册会计师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特别关注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程序;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价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该特别关注管理层采取特定措施的意图,对其意图获取审计证据、做出评估,并考虑管理层实施相关行为的能力。因此,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以下事项:当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了选用估值方法的标准时,管理层是否充分评价和适当运用这些标准来支持其选用的方法;根据被估值资产或负债的性质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判断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否适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行业状况和所处的环境,判断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否适当。

(二)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非常简单也可能非常复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本着谨慎、怀疑的态度,贯彻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实质性测试时,首先,要对管理层采用的重大理论假设、选用的主要估值模型、采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准确性等进行测试和分析;然后对依据管理层选用的假设、模型、数据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值、重新计算,来印证管理层计算的公允价值是否真实、是否恰当有效;最后,还要考虑或有事项、期后调整等对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的影响。在评价管理层确定的公允价值的合理性、有效性、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仔细考虑下列因素:管理层的假设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理论推导之上,有无理论根据;公允价值估价运用的模型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考虑了相关的制约因素;能够及时、可靠地获取管理层的假设、模型需要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要对资产运行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市场价格等信息,还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并运用询问、观察等方法了解事实真相。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公允价值具有诸多特点,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价格,并不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公允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提供的数据是不行的,注册会计师要了解更多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比如资本市场证券的价格信息、企业的持有意图、有关折现率采用的市场利率等。为此,注册会计师可以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该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交易情况以及调阅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相关文件,比如董事会的有关决议等。注册会计师还要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程序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审计方法。

总之,目前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广泛的争议,各国准则对它的定义也是各有不同、时常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具有的假设性,非客观性等特性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地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视野,科学谨慎地对公允价值的有关信息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

价值量化篇(8)

在frederick d.s.choi和gray k.meek编写的《国际会计》中提出了对各国会计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8项因素,其中一项,我认为也是最根源的一项,就是文化。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其文化特色的影响,事实上,不止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无一不受到文化的深深熏染。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以来所形成的最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智慧积淀,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一切。会计学作为社会经济活动论文联盟的一部分,在其价值观念与行为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也受到了文化思想的熏陶。而另一方面,会计价值理念作为会计界工作人员的行为指导,又对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披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文化与会计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以来的思想与智慧发展的积淀。她代表着一个民族或者一群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态度。会计作为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是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的体现。我们可以将文化与会计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1)职业主义;职业主义与法律控制相对应,是指在会计处理中更倾向于运用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职业自律,而不是遵守职业法规的要求。

在美国,十分推崇个人主义,认为存在的价值是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与之相对应的,在美国有着十分发达的会计职业界,他们的财务会计及报告准则一直由民间会计团体fasb负责制定,政府部门只扮演监督管理的角色。相比之下,德国的个人主义倾向并不明显,故德国的会计职业界及其相关组织的力量并不够强大,相关的会计处理要以法律为基础,服从于法律的要求。

(2)统一性;统一性是与灵活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在对不同情形做出反应时,更倾向于统一性和一贯性吗,而不是灵活性。

在美国,人们对不确定情况的规避意识并不强烈,加之个人主义推崇,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变化的,有特色的事物。因此,美国的会计对统一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并且其正在努力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改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给予会计实务更大的弹性空间。相比之下,德国人更加注重安稳,故其会计实务的处理中要求一切以统一的、标准化的法规为基础来进行处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因为选用的标准不一而导致的企业之间的差距。

(3)保守主义;从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而言,更倾向于以谨慎的方法进行计量,以应对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

在保守主义的会计观念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方法来计量。这点在德国的会计处理中表现的非常的明显——公司可以合法地低估利润和资产,在对外报表中提高尽

转贴于论文联盟

可能少的信息。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民族之一,总是对事情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态度。美国的基本会计原则中,也并没有确立稳健原则,更多的是要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会计价值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们对美德两个国家的会计价值观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如下分析:

(1)真实与公允;真实与公允更多地受到职业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影响。在职业主义的影响下,更能发挥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从而做出更加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真实的信息表述。

(2)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多的是受保守主义的影响。在保守主义思想下,企业更多的是要传达已经过谨慎性处理的信息,而不是对企业真实可靠的现状描述。

价值量化篇(9)

在frederick d.s.choi和gray k.meek编写的《国际会计》中提出了对各国会计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8项因素,其中一项,我认为也是最根源的一项,就是文化。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其文化特色的影响,事实上,不止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无一不受到文化的深深熏染。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以来所形成的最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智慧积淀,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一切。会计学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在其价值观念与行为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也受到了文化思想的熏陶。而另一方面,会计价值理念作为会计界工作人员的行为指导,又对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披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文化与会计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以来的思想与智慧发展的积淀。她代表着一个民族或者一群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态度。会计作为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是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的体现。我们可以将文化与会计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1)职业主义;职业主义与法律控制相对应,是指在会计处理中更倾向于运用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职业自律,而不是遵守职业法规的要求。

在美国,十分推崇个人主义,认为存在的价值是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与之相对应的,在美国有着十分发达的会计职业界,他们的财务会计及报告准则一直由民间会计团体fasb负责制定,政府部门只扮演监督管理的角色。相比之下,德国的个人主义倾向并不明显,故德国的会计职业界及其相关组织的力量并不够强大,相关的会计处理要以法律为基础,服从于法律的要求。

(2)统一性;统一性是与灵活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在对不同情形做出反应时,更倾向于统一性和一贯性吗,而不是灵活性。

在美国,人们对不确定情况的规避意识并不强烈,加之个人主义推崇,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变化的,有特色的事物。因此,美国的会计对统一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并且其正在努力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改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给予会计实务更大的弹性空间。相比之下,德国人更加注重安稳,故其会计实务的处理中要求一切以统一的、标准化的法规为基础来进行处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因为选用的标准不一而导致的企业之间的差距。

(3)保守主义;从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而言,更倾向于以谨慎的方法进行计量,以应对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

在保守主义的会计观念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方法来计量。这点在德国的会计处理中表现的非常的明显——公司可以合法地低估利润和资产,在对外报表中提高尽

转贴于

可能少的信息。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民族之一,总是对事情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态度。美国的基本会计原则中,也并没有确立稳健原则,更多的是要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会计价值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们对美德两个国家的会计价值观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如下分析:

(1)真实与公允;真实与公允更多地受到职业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影响。在职业主义的影响下,更能发挥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从而做出更加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真实的信息表述。

(2)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多的是受保守主义的影响。在保守主义思想下,企业更多的是要传达已经过谨慎性处理的信息,而不是对企业真实可靠的现状描述。

价值量化篇(10)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61-01

一、价值层面

1.公正

司法追求的是公正,能剥夺人身自由和生命的刑事司法尤其如此。不少学者认为限制司法裁量权、不断地压缩法官意志存在的空间就能达到司法公正。这与贝卡里亚的思路是类似的。在这些学者的眼中,对司法公正的威胁只有一个,就是法官本身,似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无争议,法官的自由意志就是唯一能影响公正的因素。这样的看法在我看来未免把整个世界看得过得机械、或者说过于理想。

公正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内涵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与案件事实所直接对应的东西。在案件事实、法条之间存在着一个包含着人的主观判断与裁量的价值判断,而正是这个价值判断将枪决犯罪、正当防卫剔除出法条的适用对象之列。一味地强调祛除和否定法官对案件的主观判断,就是在否定司法和公正本身。

在面对国内各种标准化考试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各种法律事实做出唯一的定性,而这个定性就是标准答案中的A、B、C或D选项,渐渐地我们就习惯地认为在法律王国事物的性质都是唯一的并且是内在的。可是世界远远比ABCD要复杂,并且这个ABCD的性质事实上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赋予给这个事实的。当我们面对着不同的需要,处于不同的位置,面对同一件事情就具有了多维度、多面向的性质,而这些性质之间甚至于是矛盾的。在这么复杂的社会中,追求公正这个价值,法官主观的裁量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民众和制度设计者都不愿意看到和承认这个要素的存在,那么公正的实现必将更加困难。

立法、司法和执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部分,而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关联组合。公正并不仅是某一部分的公正,是整个系统的结果。要输出一个公正的结果,立法、司法和执法都要完成自己本应有的任务。此外,司法还要在其权限范围承担纠正不妥善的立法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的使命。立法面对的是一个过去的世界,但却要规制未来,这种内在的矛盾就使得其不能在适用时达到预期的公正。加上立法技术的限制,相当程度的公正是需要在法律的适用――司法中觅得的。而司法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要有着司法权力的运用空间,而这往往就是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存在的。

那量刑规范化本身违背了公正?非也,违背公正的是以否定法官自由意志作用、过分压缩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的量刑规范化。量刑规范化其初衷是为了防止法官权力寻租,司法腐败。祛除自由裁量权的量权规范化当然能防止这些现象――因为法官根本无权可用,自然无处腐败,那么自然达到了目的。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到本来希望借量刑规范化以追求的公正,同时法官也成为了无大脑的法律背书者,一个纯粹的机器。因此,量刑规范化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应该运用的是预防权力寻租的方法而不是祛除自由裁量的方法。有人担心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的存在会产生司法权力寻租的问题。这的确是问题,但要解决司法权力寻租并不能通过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这种方式来实现。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如果自由裁量不存在,立法不公而司法无能力改变这种现状,最后得到的必然是不公正;即使自由裁量存在而法官故意偏私,仍然有着检察院等监督机构来纠正这个不公正。

2.效率

量刑规范化还有着另一个价值意义,就是司法效率的提高。司法实践中有着疑难问题的案件比例并不高,而在大多数的普通案件中,案件事实、定性基本都不存在着疑问,量刑规范化对于这些案件而言,就有着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司法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法院把资源投入到一些疑难案件、有影响力的案件中去,增加法院的公信力,建设良好的法院形象。

二、形式层面

量刑规范化是一个工程,这个工程不仅需要一个内在的价值作为支撑,同时需要外在程序和规则的设计。

第一,量刑规范化与立法的性质相类似,说是二次立法也不为过。而立法工程往往并不只是法律人的事情,就量刑而言,最起码还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什么程度的刑种和刑期会对社会一般人、犯罪分子起到何种程度的预防作用,我们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刑罚同样存在着边际效应,而不是刑罚愈严,预防效果愈佳。而这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才能得到一个相对科学的范围。

第二,量刑要与犯罪行为的可责性相适应。犯罪行为是一个由犯罪行为、行为环境、加害人和被害人构成的有机组合,一个行为要定性为犯罪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考察该行为的性质,但进入了量刑,就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各个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简单划一的量刑规范化难以对应这样一个系统。难以想像没有经过大量调查统计工作得出的简单加减公式能应付复杂的刑事量刑问题。

价值量化篇(11)

Interbrand于1974年成立于英国,其工作便与品牌密切相关。Interbrand名声在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每年都要在《商业周刊》上“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评选结果。

而这种量化品牌价值的方法最早形成于1987年,在对一桩企业恶性并购事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Interbrand与伦敦商学院共同创立了对品牌进行客观评估的模型,这一模型一直被沿用至今,是全球公认度和使用率最高的品牌估值方法。

品牌价值方程式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是无形资产,这个观念已经为很多企业所接受,可是,在讲求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品牌究竟有没有价值,如何将品牌价值量化,一直是一个难题。“将品牌价值量化的工作富有艰巨性,这项工作不应该被肤浅地理解。”Interbrand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陈富国说。目前国内有不少机构从事品牌价值衡量工作,而其评估方法不同,评估结果也不一样。

和其他同行不同,Interbrand强调所有的品牌创建活动最终要落实到为客户创造业务价值上。因此,品牌价值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由于品牌的影响力或者品牌的作用给企业带来的全部现金流。

“企业的品牌管理应该是着眼于借助品牌优势去创造一个Logo,图形,或者创作一个广告,这样才能为品牌带来长远发展的资金,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品牌价值,也就是把一种纯粹的、感官层面的东西落实到经济价值层面。”陈富国说。

而具体的评估过程由于最终要落实到现金流,因此,这是一个科学缜密的计算过程。

首先要对品牌进行财务分析。明确品牌在未来的五年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这方面的计算数据来自于品牌历年来的发展数据和一些公开的财务报表。然后,需要确定企业为了让这个品牌实现未来五年的收益要投入多少有形资产,比如设备、土地、厂房和流动资金等,这些东西在一定的行业中会有一个公认的平均回报率。

得到了这一部分数据,用未来收益减去有形资产回报,得出的就是品牌在未来五年中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回报。

剩下的就是要把无形资产回报中品牌所带来的回报分离出来,也就是明确品牌作用指数。Interbrand在这里导入了一个品牌强度概念。陈富国说:“这个概念是针对行业来说的,比如在消费品行业品牌的作用就比较大,而在重工业中可能就比较小。我们必须把这方面的比重计算出来,得出一个百分比,用这个百分比乘以之前的无形资产收入,得出的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品牌所带来的收入。”

计算品牌强度有七个指标,每个指标根据重要程度在百分比中占有相应的分值,分别打分:

市场。市场越稳健分值越高。

稳定性。品牌历史,包括品牌在市场上长期表现自己稳定性的能力。

领导力。主要指品牌的定价能力,以及引领行业标准的能力。

潮流吻合度。有些品牌可能做了很多年,但是受产品特性或者其他原因所限,跟不上潮流,而有些品牌却能够常做常新。

支持度。比如对品牌未来的发展,在渠道、宣传等方面,企业是否有比较大的投入。

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考量这个品牌的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而是考量品牌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受保护程度。与品牌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有关。

在进行品牌评估的过程中,明确某个业务的现金流到底来自哪个实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不同实体之上的品牌构筑是不同的。“要细分这个市场,弄清楚每个企业的品牌构架是什么,品牌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这是保证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准备工作。”

他举了一个例子,壳牌石油,在评估过程中,单是壳牌石油的油产品就分成了三个品牌进行评估,分成面对个人消费者的,面对大宗企业用户的,等等。把品牌面对的市场进行区分,才能在每个市场里估算壳牌石油的财务数字是多少,品牌强度是多少。然后再分别计算、加权、累加、平均。

“这种东西写在方法里面很明确,但是在操作的时候工作量非常大。”陈富国说。他认为时下国内一些品牌价值排行榜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原因就是在类似的细节问题上模糊不清。

Interbrand的这套品牌价值评估方法从1987年确立之后就没有变动过,陈富国说这样才能保证可比性。通过Interbrand的指标来看,它确实可以为中国企业推动品牌发展提供参考。根据Interbrand的调查报告,中国品牌在国际性、领导力、潮流吻合度以及受保护方面相对是比较弱的。

品牌圈概念

2002年,Interbrand进入中国市场。刚开始,Interbrand的工作人员发现有些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比较狭隘,将品牌等同于做广告。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有着强烈的品牌冲动,明白光靠做广告或者做一些事件营销不足以帮助自己培育品牌。但怎样接受全方位的品牌概念并身体力行,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平时跟中国企业沟通的时候,注意到他们很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企业强调自己实力很强,有多少收入,有多少合作者,有多少资源,很多企业会在广告中或者在品牌定位中强调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企业。仔细思索一下,其实这是一种叫卖上的攻势。做品牌最终是让消费者信赖自己,但怎样赢得消费者信任,企业拥有什么样的特点才能让消费者信赖,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中国企业不太善于挖掘、把握这些机会,常常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又回到了旧有的层面上。”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基础,比如对客户的长远需求、客户对品牌的长远认同等重要问题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明白。很多中国品牌定位不够清晰,缺乏个性。在品牌层面竞争,质量是入场券。但在进入竞技场后,能否成为赢家,就看企业能不能抓住自己与顾客之间特殊的关联点,是不是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否则就只能湮没在众多形形的广告中。”几年来和本土企业打交道中陈富国深有体会。几年来和本土企业打交道中,陈富国体会颇深。

Interbrand有一个品牌圈概念。Interbrand按照品牌的成长规律将品牌发展周期划分为品牌评估、品牌创造、品牌管理三个阶段。评估是品牌研究领域的问题,创造就是创造品牌价值,两者相结合就可以找到一个适合品牌长远发展的定位,而品牌表达就是将意念的东西可视化的过程,比如用词是否对称、语调是否妥当、颜色是否和谐等。Interbrand的很多业务就是从这个层面衍生出来的。

“目前中国企业大部分的需求更多的是表达层面的。而怎样评估目标消费者,怎样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品牌到底代表着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关注的还不够。”陈富国感叹说。

在管理层面,一些中国企业的组织构架和决策机制也给品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国企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权制,品牌费用不是集中运用,与品牌有关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散的,甚至很多中国企业的品牌是分散经营的。而品牌的核心要素就是统一、稳定,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统一,品牌集中化。

“很多中国企业能够遵守品牌集中管理原则,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经费是分开计算的,而且经费的决策权不在总部,而是在分支机构,这就给品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陈富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