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技术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14

数字技术培训

数字技术培训篇(1)

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栽培,让我有这个机会进行了一下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经过四期为期八天的脱产培训,在团队管理、管理技能提升、前瞻性技术业务、数字化转型、政治理论、廉洁从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感触。下面我对以上的内容做一系统性的总结。

一、西安集优老师就管理者角色的认知、效能与沟通能力提升、管理与领导力提升、成就自己的思想与工具等全方面进行了讲授与授课。通过对管理角色的正确认知,有效的沟通激发团队正向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效能运用对目标的分解、分析工具从而达到团队或者企业的目标。实现企业的高性能,高发展。在结合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实现团队的突破。

数字技术培训篇(2)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部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数字技术培训篇(3)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主要是为行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既要具备出版技术的基本素养,更要掌握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实践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行业调研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面向的数字出版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以培养数字出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数字出版专业应培养熟悉传统出版物编辑出版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对传统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以及对数字出版物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管理并通过网络传播,具有新闻出版行业素养、开拓创新以及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适应数字出版行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构建原则,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数字出版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设置,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新闻出版专业素养等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网络技术及出版业务技能等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应围绕提高岗位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及网络技术来设置;在综合实践模块可设计典型的数字出版实训项目,依托校内工作室、校外数字出版公司等实训平台,通过仿真实训、真实项目操作训练、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培养学生数字出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数字出版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完善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必备的。在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下,应将过去独立的、分散式的传统出版实验室过渡到融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为一体的数字出版整体系统,为培养数字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数字出版专业工作室

为满足数字出版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引进技术和设备,依据数字出版企业生产流程建立校内数字出版仿真实训室、工作室。按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设置工作室的实训项目,也可与出版社、期刊社合作,引进真实项目,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生产标准及考核方案,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可利用校内工作室完成校内图书馆、出版社的书刊数字化制作、网络化及数字化营销以及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等项目,通过参加工作室的项目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工作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体现实践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创设接近生产实践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与企业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和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是与出版企业合作培养,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制订,按企业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现人才质量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托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可引入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融合起来,通过构建“课证融合”、以证代考等形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数字技术培训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变得非常流行,数字化学习通常指的是通过局域网络或者国际互联网的学习,数字化培训是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关注数字化培训在产业世界使用的情况,研究的目的是在商业世界中,数字化培训使用的方法,以及数字化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及带给顾客的利益。

一、数字化培训(e-learning)

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普通员工,管理者都需要频繁地更新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由于数字化培训并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理,数字化培训在很多企业成为一个流行的,时尚的“继续教育模式”。根据[3],数字化培训的优势包括:多样的学习方法、教育成本的花费减少、教育时间和地方的灵活性以及科目教学材料的易管理等。

[4]提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教学生学习,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这样的模式及其被动。(缺乏探究,专研的主动性)。然而在数字化培训模式下,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学习空间,一些数字化培训提供者能在网站上提供“学习社区”包括聊天室,论坛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收集信息就可以彼此沟通,灵活的分享各自以及教师的资源。数字化培训这种教育模式是如此的灵活,以至不仅仅在产业界,在政府,教育组织等其他机构里,数字化培训也被广泛采纳,应用。比如[4]当中提及,路易斯安娜州政府投资“在线职业教育模式”,开发出了教育网络系统,也即各个教育专家能够在线学习一些课程以便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4]也陈述,在南佛罗里达州,政府投资$3,340,000,以提高6,800,00学生的学术在线学习条件,学术在线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教师及学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管理资源的一个互联网技术入口。该计划还为区域级的课程协调员提供了一个证书体系结构,由于培训并非一定同步,课程协调员可以任何时间登录系统参与管理。由此看出,数字化培训可以被看作合适的教育模式在不同产业中运用。以下重点介绍数字化培训在商业世界中的运用情况,一些优秀,成功例子会被分析。

二、思科培训,数字化培训服务

思科是一个能提供优秀网络解决方案,技术和设备的著名全球跨国公司。由于思科新产品和设备的快速增长和全球部署,以及全球客户量的增加,思科提供了“数字化培训服务”(EST), 该服务对思科公司的“第三方现场网络服务工程师”是一个优秀的,最好的培训模式之一。“现场维护工程师”在维护思科产品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现场维护工程师的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困难的,思科旧有的培训模式(讲师引导培训)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式,“数字化培训服务(EST)”取代了“讲师引导的培训”模式。[1]提及,“数字化培训服务”(EST)对比“讲师引导模式的培训”包括几乎讲师模式所有的全部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了web,从而“数字化培训模式”对思科这种跨国企业来讲,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被接受,数字化培训服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实验室,视觉手,资格考试,虚拟会话等。[2]陈述,数字化培训学习主要针对思科员工,现场工程师,外包技术工程师,数字化学习通过互联网或者有时候通过发行的CD帮助培训对象了解思科产品的技术特性和应用状况;数字化实验室能够在线提供对仿真设备的操作实验,以利于更新培训对象的技能;视觉手能够提供一些产品的描述包括图像,视频,音频,以利培训对象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资格考试是一个在线评估计划,能够在线评估培训对象的技能水平。培训对象能够通过虚拟会话向思科培训指导教师提问一些关于产品培训方面的问题。

三、思科职业证书体系

数字技术培训篇(5)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是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和最重要的基本能力。我校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技术立校应用为本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而实践能力培养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很重要一环。本文以我校数字化技术项目综合训练课程为例,用具体装备装置中使用的某一零件为载体,将数字化技术相关课程所对应的能力模块作为子项目,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一、实施方案

1.数字化技术课程能力分析

数字化技术相关课程主要有有限元分析、CAD、CAM、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综合能力培养便是将这些课程,通过实践环节加以综合,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培养。根据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数字化技术主要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技术应用能力包括零件工况分析、有限元分析、三维建模、工程图处理、加工工艺设计及其编程加工等能力。

2.实施方案设计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数字化技术综合训练课时安排为四周。通过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等能力。根据上述讨论,训练可分为六个模块进行,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3.关于资料准备的几点思考

(1)实用性与综合性。作为综合训练,最好以一个实际使用的零件为载体。六个模块的能力训练始终围绕一个零件串在一起展开,通过一个适当的零件加以综合,体现训练的整体性、连续性,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2)零件的典型性。作为训练使用的零件,要求为使用在某种装备装置中的零件,需包含椭圆面、螺旋面等三维曲面等的相对复杂形面,采用宏程序、CAM编程,使用3、4轴以上数控加工。

(3)特色题图库。该题图库中,含有包含椭圆面、螺旋面等三维曲面等相对复杂的零件。

4.教学资料

基于以上思考,同时根据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教学与过程控制资料如表3所示。

二、实施过程

1.实施阶段划分及其资料

为了有效地开展训练,根据实施要求,将训练分为:准备、训练、考核三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发相应的资料。

(1)准备阶段。训练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训练任务书、指导书、安排表、分组表和题图库。配备训练所需的机房电脑及其相应软件、工艺手册、编程手册等,安排数控机床设备及其训练场地。

(2)训练阶段。为有效开展和掌握训练情况,教师应持有:大纲、任务书、考勤表、平时成绩记录单;学生应持有任务书、指导书、各类手册等。

(3)考核阶段。学生最后按书写格式汇总提交一份项目综合训练报告,并学好模块知识问题集,根据安排参加答辩或最终检查。

2.实施过程

按照实施阶段,在训练开始前,指导教师确定训练场所及其软件和设备完好,根据教学大纲和题图库情况,编写训练任务书,并向学生发放训练任务书、指导书、安排表、分组表和题图库,准备工艺手册、编程手册等资料。

训练分组进行,一般以4~6人为一组。在训练时,每组从题库中选择一套题。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各自根据任务书和训练指导书完成自己的任务,但组内同学要协作、讨论、共同参与。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任务完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根据需要给予学生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与指导老师讨论,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和完成情况,跟踪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思路,并做好记录,将平时表现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遇到共性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加以讲解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训练报告。

最后安排答辩或最终考核,检查每个学生训练的参与度和项目完成情况。在参加答辩前,学生必须提交训练报告,并制作PPT。

3.实施情况

从2011年至今,已开展五届数字化技术项目综合训练实践,运行情况如表3所示。

三、成效与反思

在本科技术教育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实践环节教学至关重要。多年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反思。

1.遵循技术立校之本,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进行技术本科教育,将所学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本成果从数字化技术能力培养出发,提出一种数字化技术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将有限元分析、CAD/CAM、数控加工技术等相关课程以数字化技术综合训练的形式串在一起,体现了训练的综合性,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课程综合应用能力。

2.建设特色题图库,从实用出发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从有限元分析等数字化技术相关课程的特点可知,凭空想象某个零件进行训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课题构建特色零件题图库,从机器设备、装备中选择实际使用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训练,体现了训练的实用性。

3.提高编程技术含量,提升技术层次。本综合训练安排在数控机床编程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之后进行,以完成椭圆面、螺旋面等高层次数控编程加工为主,提升了技术教育层次。

4.编写方便实用的训练指导书,有助于保证训练质量,根据训练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很有必要。同时,如何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全范围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实践环节教学的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侃楞,刘德仿.能力为本的技术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1,(5).

[2]张慧春,邢宝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14-115.

数字技术培训篇(6)

一、行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二级学院,如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高职、中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重庆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

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由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视频包装设计、三维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是既懂创意设计又懂数字技术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因为数字媒体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美观性,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开发新的媒体产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分析能力、解析媒体及独立完成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

因此,对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将来服务的行业本身就是以数字媒体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的成长和行业发展源于从业者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并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数字媒体产品。

三、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某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分别由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分别是:

1.素描、构成基础、图像处理(PS)、视觉传达设计;

2.数字媒体概论、数字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脚本与剧本编写、数字剪辑技术、镜头语言与影像基础、游戏界面设计等。

在课程具体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是非艺术类学生,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在第一学期公共课较多的情况下,重点安排了 120 个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并在后面的学期里把艺术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数字媒体类课程中,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充分展示出创意设计的元素。

此外,还专业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给学生讲授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创新及本专业从业者个人创业的途径。

(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设置

高职教学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培B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有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训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阶段性项目到综合性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本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技能。

2.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实训,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巧,增强学生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创作能力。

3.在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在学生中成立项目团队,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所需的数字媒体项目,通过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个性化项目创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与时俱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必须体现出前瞻性。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法,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数字技术培训篇(7)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传统纸质出版业正逐步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体出版业转型。加快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以解决数字出版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面临当前数字出版业态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怎样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主要是为行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既要具备出版技术的基本素养,更要掌握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实践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行业调研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面向的数字出版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以培养数字出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数字出版专业应培养熟悉传统出版物编辑出版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对传统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以及对数字出版物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管理并通过网络传播,具有新闻出版行业素养、开拓创新以及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适应数字出版行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构建原则,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数字出版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设置,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新闻出版专业素养等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网络技术及出版业务技能等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应围绕提高岗位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及网络技术来设置;在综合实践模块可设计典型的数字出版实训项目,依托校内工作室、校外数字出版公司等实训平台,通过仿真实训、真实项目操作训练、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培养学生数字出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数字出版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完善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必备的。在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下,应将过去独立的、分散式的传统出版实验室过渡到融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为一体的数字出版整体系统,为培养数字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数字出版专业工作室

为满足数字出版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引进技术和设备,依据数字出版企业生产流程建立校内数字出版仿真实训室、工作室。按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设置工作室的实训项目,也可与出版社、期刊社合作,引进真实项目,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生产标准及考核方案,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可利用校内工作室完成校内图书馆、出版社的书刊数字化制作、网络化及数字化营销以及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等项目,通过参加工作室的项目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工作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体现实践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创设接近生产实践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与企业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和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是与出版企业合作培养,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制订,按企业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现人才质量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托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可引入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融合起来,通过构建“课证融合”、以证代考等形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数字出版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教育学、编辑出版、数字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兼具有编辑出版、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及技能的复合型师资十分缺乏,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较弱,难以承担数字出版技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及技能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实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是对现有师资进行专业能力提升。通过与相关出版企业建立合作,定期选派该专业现有骨干教师到一线岗位进行顶岗学习,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数字出版专业社会培训,获取数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数字出版专业教学的需要。二是从数字出版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素质良好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此外,还可聘请数字出版界知名学者来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来,加大数字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鹏.数字出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05).

数字技术培训篇(8)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数字技术培训篇(9)

目前,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速,否则就会有各级教育和投资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失去动力的严重风险。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的较好方案。数字化学校的建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成功的标志。在信息化发展已到一定阶段的大中城市的中学,如何进一步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促进和鼓励这些学校进一步向教育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一件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是评价问题,改变以教学质量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必要时还应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督导。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指标”中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条款,作为政府督学的依据,从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实际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检查,做到有章可依、常规落实。其次,教育局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贵阳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保持云岩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活力,提出了创建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数字化环境,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加速云岩区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学人机比达到8: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到100%的目标。计划建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特色凝聚、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网络家庭联系的信息化通道。通过“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社区联系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2.合理制定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根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中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应达到省级部门要求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市电教馆牵头为学校定制网络建设、教学系统等校园信息技术环境方案,使各中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改变当前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时东奔西走找方案,最终还是以公司的方案为学校的方案,所建系统只见硬件,不见教育功能的现象。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中学校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教学应用目标、师资培训等几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做到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避免盲目建设。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平台,由于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因此,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应喧宾夺主,或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数字校园,促进学校个性办学特色形成的观念。中学校应借助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化校园,应注重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而不是以技术引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护学校的个性。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贴身地服务于学校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笔者想借贵阳第六中学在打造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说明,其数字化校园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根据贵阳实验区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评价改革方案,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让评价体系发挥促进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当前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使其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网络、信息、计算机、交互技术用于学生评价机制。第二,从操作层面上进行评价组织、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 理模式。第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为依据,按照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要求,建立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有效资源内容的匮乏,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贵阳市电教馆向各学校配发了国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发动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收集、整理符合教与学的各种资源,然后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管理,组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共享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网管人员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先进教学理念的推广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实际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2.采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法

可以采取一些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正如我们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只容器单纯地灌输知识一样。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采取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应从培养教师的目的出发,采取充分体现创造性、反思性、开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结合培训体系。目前,几种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网络式(net-workmodel)、导师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单式(menumodel)。这些培训模式既考虑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也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值得提倡。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有结合教师的实际并在实践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师的供求矛盾,促进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愉快合作、探究创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培训模式。

1.个人自修和研究

这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利用闲暇研读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

2.校本培训

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教学观摩、还可以师徒结对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脱产进修

这对于学历、骨干、名师培训比较合适,同时,国家应该规定教师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一次的机会,在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脱产学习的收获最大,并把这种学习看作是学校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如2010年所实施的“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

数字技术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88-04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DMT)是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申报的热点专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院校已超过80余家。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举办方收集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百份,其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6份。通过对数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参会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招生规模偏小,不利于学校集中投入与建设;专业体系的整体认识不清,不利于形成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方向设置泛化,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拼盘化,不利于突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一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对某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孕育而生的。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专业建设除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定位与培养方案外,加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若站在不同角度,对其定义与理解不完全相同,如,施良方在他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介绍了课程研究过程中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不管怎么定义课程,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尽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但不同专业的课程一定符合本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具有一定的课程设置理念与内在逻辑结构体系,另外作为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一定有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实现较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实施,可评价。

数字媒体技术是教育部限报、试点性质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28S),面向理科招生,授工科学位。办学单位以理工科、综合类大学为主。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基于以上分析,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提出“技术为骨、艺术为魂、方向为基、实践为根、特色而立,应用为本”的理念与原则,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一 技术为骨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技术类课程为骨架是其内在要求。美国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美国的CIP-2000):计算机软件技术,网页、数字/多媒体和信息资源设计技术,出版技术,预出版/桌面出版和数字图像设计技术,动画、交互式技术、视频及特效技术,数据建模/数据库和仓库管理技术等。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占到总课程的80%以上(包含和艺术交叉类课程),基本实现技术课程为主的课程构架体系。但是大多数技术类课程选择较盲目,缺少内在的逻辑,不能很好支撑某一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

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建议从三类课程考虑,如图1所示,一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课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数字图像处理工具、视音频编辑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每一类课程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程选择时应“突出基础、服务方向”,例如,不管是什么专业方向,高级语言基础、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基础都是要学的,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开设相应课程。

二 艺术为魂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是依托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起来的。通过对46份不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有13所院校开设了艺术类课程,占28%,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一般不超过3门,如素描、色彩等,当然并不是说,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数字媒体专业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意与艺术素养的培养,但从另一侧面可以说明,我们很多院校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人才创意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来评判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下”,创意更是所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课程的灵魂与核心。然而,虽然很多院校意识到开办数字媒体专业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但由于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资源缺乏等因素,却有“按人下菜”之嫌。因为,在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里却很少出现专门训练艺术素质与创意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只侧重培养学生对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平面设计课中,教师通常是在讲授PS制作软件的技术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制作,并在学期末提交一副自己制作的图片作品,却很少在课程中提及构图、色彩,并且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需求。或者教师会在教学中一味地拿外国优秀作品来做案例分析,学西方文化的皮毛,学生却不懂得作品背后的创意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技术与艺术等人文素养的结合,例如在动漫创作中,美国人抓住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曲折感人的花木兰故事创作出《花木兰》等惊世之作。因此,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作为有所专长的技术性人才,

更要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丰

富的人文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

三 方向为基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不可能在数媒领域各方面都成为行家里手,但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要想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就需要在专业方向上优化设置。专业方向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

通过调研,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中,90%都设置了2个及以上的专业选修方向,可以让学生在三、四年级根据自己的基础与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图2所示,图中横轴为培养方向,纵轴为方向的院校数量,各学校专业方向设置较多的是游戏设计开发、动画设计开发、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等。但是,分析后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方向雷同,没有体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二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例如,有些院校设置的动漫制作专业方向,就随意地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中的三到四门课程。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专业方向设置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决定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2)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

(3)考虑学生的实际,例如二本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突出应用,即“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开发信息技术”;

(4)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

四 实践为根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立足实践,以实践为根本。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通过实验课程,二是通过集中实践,三是通过企业实训。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各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实验课的课时偏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3-5周的课程集中实践,例如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的1-2周计算机艺术设计实训、针对游戏类课程的1-2周游戏设计与开发实训等。极少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企业实训的内容与时间。总体看来,我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实践实训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特点,我们建议:

(1)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实验课程课时应占总课时2/3以上,最好8课时以上的实验课程应单列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2)加大核心专业课程的集中实践与实训,集中实训课程应以任务或案例形式呈现,实训结果应相对完整独立,可评价。例如一个小型手机游戏的开发、一个片头的设计与制作等。

(3)加大企业实训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数媒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企业实训时间至少应在半年以上。同时鼓励企业工程师和代课教师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给学生上实训课程。

五 特色而立

各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所谓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一个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等密切联系,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数媒软硬件产品研发人员为特色,他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90%将继续深造。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的行业特色非常明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特色。

但是,原有特色明显的院校必定是少数,大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通过对各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不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同、生源质量不同,相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很难凸显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一要努力挖掘本校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是历史形成的,要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办学历史中,总结提炼办学特色。特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另起炉灶,必须从母胎中培育,这样才能使特色发展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使一个学校的文化得以延续和提升。二要明确专业发展问题,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的发展不能偏离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境,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与保障。特色的衡量标准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是内在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特色是在解决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中形成的,所以,只要找到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对专业发展准确定位。三要寻找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找到专业发展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很多种,每一条途径都可以形成特色。如教学管理方面、教学模式与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或周边资源对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四要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在专业开设前,可能很多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或领域,围绕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培育。

六 应用为本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要坚持应用为本。这里的应用主要指围绕数媒行业某一领域的需求培养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能力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的。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工科专业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更应该坚持“应用为本”的理念。

目前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有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有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向重点院校靠近,当然不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将来要读硕士与博士,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面向市场。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这在理论上看起来分辨得很清楚,但实践中有所偏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应用为本”,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应加强实践教学,要走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应加强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活动类课程的建设。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期末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不适用的,必须要将作品评价、项目报告评价、创意报告评价等引入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工程技术型)试用版》[Z],2010

[31科技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z],2005

数字技术培训篇(11)

摘要:微课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微课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数字资源建设,并可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穆课”等网络课程建设打下基础。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微课还能够推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应根据高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状况,分析微课培训项目的困难与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46-04

一、当代高职教师独特的能力和素质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当代高职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方面,高职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机器设备原理有较深的掌握;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需要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践能力。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应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工程学科的教师,应能够掌握一些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基本原理,解决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应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使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的核心思想。

(二)实践教学的能力

高职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行业或企业专家的素质,即“双师”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将本专业课程加以优化的能力,能够将课程内容、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具有把教学内容归纳成系列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等全过程的管理能力。高职教师应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十分了解,能够将职业能力分解重组成教学单元,并开展优化高效的教学活动。高职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够进行实训条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够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率领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训。

(三)信息素质

高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并能通过选择信息源、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平台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高职教师的信息素质还包括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应能掌握本专业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会独立开发学习资源,能够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和微课,能参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能与学生开展网上信息交流和教学活动,能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使用,并利用这些设备开展教学。教师还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师业务能力现状

(一)对高职教育本质研究不够

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思想方面都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目前,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待提高,有的教师仍沿用自己的学习经历或体验开展高职教育,表现出很强的学科教育特点,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表现出“错位”的认识。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制约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目前,高职教师在学习资源建设、课件制作、微课开发、网络精品共享课程开发等方面仍需不断提高。

(三)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高职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部分教师自幼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动手操作或动手制作技能,对生活、生产、管理和制造加工等实际问题仅是通过书本了解到的。教师自己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从事职业教育后又没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甚至连过去掌握的书本上的知识都已经过时。有的教师只能在实训室里上理论课,而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却不了解。

三、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形式与内容

针对高职教师的能力现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学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等培训项目,近年来的高职教育微课设计培训项目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校外集中培训

目前,校外培训的机构和培训班相继开班,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以及教育部职业院校各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培训班,各高职院校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对教师开展微课培训。

(二)校内集中培训

校内集中培训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培训专家请进学校,另一种是使用学校自己的教师开展培训。校内集中培训牵涉的教师人数较多,培训工作经常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有的学校以系、分院或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培训工作,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三)自主分散培训

自主分散培训是将培训任务下达给教师本人,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提交微课成果,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并计入教师考核档案。

四、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对策

(一)注重“以赛促建”的长效策略

微课开发与制作所包含的技术比较复杂,短时间内的培训很难见到成效。学校应做好统筹规划,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质为本,以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任务,以建设和完善学校信息环境为目的,在相关规划和方案上做长远打算。微课培训应注意循序渐进,处理好微课比赛与微课建设的关系。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部的各项信息化相关活动,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信息化比赛等。通过这些信息化活动使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提高数字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微课开发打好基础。还可通过外派教师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领军人物与普通教师的微课开发能力,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建立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

(二)注重“任务驱动型自主培训”的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型自主培训”模式就是以教师课程教学为设计目的,由学校提出微课建设任务,教师自愿报名,学校立项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学校可以设立项目基金,组织专家评审验收。这种自主培训模式能够符合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发挥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任务驱动,激发教师在各环节上解决微课制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边做边学,微课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学生学习。教师的在职学习有明显的目的和动机,他们非常关心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和培训效果,不会无目的地参与培训,教师微课培训必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要充分调动教研室或院系的积极性,以专业教研室或院系为建设负责单位,保证微课的专业特点。

(三)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微课培训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必须按照专业、学科或课程开展不同类别的微课培训。教师的微课培训还应该以教师自己的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为案例开展培训,不建议进行泛泛的软件使用培训。应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录像、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围绕教师本身的教学单元开展实践性的微课制作。通过一个或几个微课制作案例让教师掌握微课制作的全部技术。学校在组织和规划微课培训项目时,不应过早地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应照搬教育部或其他部门的微课技术标准,也不应限定微课的类型或种类。比如,应放松对微课视频的技术要求,不一定有格式上或高清制式上的高标准要求。再如,有的学校在培训时将微课限定为“PPT式”、“讲解式”和“情景剧式”三种。其实这种分类方法会限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开发出更新颖的微课。从教学需求上看,有的微课开始需要教师讲解或提问,中间需要情境展现,还有小组讨论,后面需要板书或课件展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综合式”的微课。

(四)注重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的策略

根据经验,在具体制作技术上,建议学校不搞大规模或大班型的培训。学校集中式的培训有一定的难度,大班型的培训效果也不好。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和随意性,很适合在职教师培训。建议开展网络培训,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微课制作技术交流,注意在微课制作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评比。比如,开展教学设计的评比,开展课件的评比,开展微课教学的评比等。

这种方式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很有益处。但要实现网络培训,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发微课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做好微课制作所需要的数字资源和教学设计。学校应主动给教师提供微课素材,包括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及动画素材等。同时,学校要配置好相应的硬件装备,如摄像机、照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简易的演播教室等。在实践中,微课视频编辑后的文件导出过程,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有的出现“死机”,有的出现过热重启,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计算机配置过低,所以要注意更新教师的计算机。

(五)注意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培训教师选用上,应注意专业对口的问题。微课制作虽然依靠计算机和其他数码设备,但是与计算机专业联系不多。微课培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以数字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主,也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专业知识。如果培训教师选用不当,培训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对口,受训教师在听课时总会有培训教师有点“外行”的感觉。专业不对口的表现就是:重点知识讲不透彻,非重点知识高谈阔论。受培训教师专业背景的影响,非相关专业的培训教师善于讲解微课的概念,在微时代的学习方式、微课学习理念、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讲的很多,而在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方面讲解较少,特别是在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字幕、特技等方面讲解很少。

这种培训班带来的结果是听着很热闹,教师自己还是无法动手制作。所以应选用教育技术专业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担当培训讲授任务,同时可根据培训教师各自的特点,组成讲师团,发挥其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应放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影视编导、平面设计、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等大多数教师生疏的方面,如截图、录屏、摄像摄影、配音、字幕、美工等技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面也应加强培训。

(六)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内容

1.微课的基本内涵

具体包括微课的定义,微课的时代背景,微课的作用,微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微课的意义和推广利用等。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微课的基础,使微课与相关学科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微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

主要包括微课选题(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微课类型,如录屏式、讲解式和情景剧式等)与微课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或“分镜头”列表,教学设计应详细说明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案,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更加强调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如课件的运用、投影机的运用、触摸屏的运用、板书的运用等。教学课件没有限定的格式,除了PPT式课件,严格说屏幕上能展现教学内容的媒体都是课件。课件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构图与色彩等美工方面,因为课件是供多人观看的,微课是供一个人观看的,培训中应注意课件构图与微课构图的区别。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开展微课选题,制定教学设计(微课脚本),制作教学课件。

3.媒体知识及加工

媒体素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字幕等。应了解每一种素材的收集与加工,了解这些素材的技术指标与格式转换,掌握每一种媒体素质的编辑和加工技术。如截图软件SnagIt,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视频抠像软件Adobe Ultra,视频转换软件Format Factory,音频处理软件Gold Wave,动画制作软件flash,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片头制作软件After Effect,等等。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加工技术。

4.非编软件操作

非编软件是微课制作的核心软件,虽然这类软件很多,但从功能和易用角度来看,Camtasia Studio比较适合高职微课制作的需要,一是功能够用,二是有录屏功能,三是容易上手。培训目的是使教师学会素材合成和视频制作。

5.摄影与摄像技术

应能够正确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了解简单的视频拍摄技术,了解简单的电视制作与编导技术,了解构图与色彩常识,了解屏幕设计美工。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

6.教学艺术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艺术,微课的本质是教学,教师在微课上的教学艺术可充分体现其教学基本功,也是微课成功的关键。包括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教学媒体、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展现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等。

当前,高职微课教师培训正在全国展开。微课培训对于推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融合,带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微课培训对于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很有针对性,主要在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提高数字资源建设水平、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效果明显。微课是一项微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技术。面对突如其来的数字化挑战,高职教育应从长远考虑,应从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建设终身学习环境的高度看待微课培训工作。微课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作用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2]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6-20.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2013-12-10].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

(责任编辑:王恒)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Micro-le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Ming,HAO Shuang-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