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32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新要求,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就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目的是要着力解决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效益,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县级气象机构处于气象业务服务的最前线,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的组织主体,是气象社会管理落实到基层的实施主体。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实质是转变职能,使县气象局成为当地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增强县级气象机构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影响力。

近年来河南县级气象机构的改革实践,给县级气象机构带来一系列变革。管理机构参公管理,内设机构设立为充分发挥县气象局社会管理职能铺路搭桥;批复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等地方气象事业机构,强化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地位;综合气象业务布局,为大力提升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搭建平台。

目前,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仍处于破冰期,综合气象业务布局初步完成,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初步捋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新格局初步呈现。但县气象局仍存在人才相对匮乏、技术储备不足、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与改革期望相距甚远。

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热潮中,县级气象部门应主动求新求变,找准定位,创新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着眼于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做大做强县级气象机构进行有益实践。

1.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精细管理工程”,就是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更好地契合起来。

气象工作,无论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预测,还是从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都是一个技术上要求严谨、质量上要求精确、效果上要求精益求精的“精细管理工程”。因此,将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有效地应用于气象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气象监测预警技术,提升气象科技实力,推进基层气象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举措

2.1 综合气象业务管理规范化

2013年6月,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等各项业务综合化、集约化。县级气象业务由相对单一向综合全面发展,气象服务由简单传递向力求效益转变,业务人员由专司一职向复合全能要求。因此,县级气象机构业务服务管理职能要综合配置,业务布局分工流程要科学化、标准化。要根据县级气象机构岗位设置方案,编制合理规范的综合气象业务管理流程和工作流程。

规范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是缓解改革压力,有效解决改革中面临的工作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业务管理之前在河南大多数县级气象业务工作中尚存空白,明确县级气象业务管理的职责范畴,对于协调推进综合气象业务运行意义重大。一是要强化综合气象业务管理功能。管理流程要细化内设机构职责任务,明确管理要求,开展经常性座谈交流,提升县级气象管理人员沟通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要科学编制标准化的综合气象业务流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可以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员工高效工作。根据综合气象业务布局,充分挖掘现有技术人才潜力,将各项工作有机糅合贯穿一体,做到责任明确到岗,任务具体到人。三是要建立综合气象业务考评体系,定期开展业务检查、评比和交流,有效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提升。

2.2 公共气象服务精准化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立业之本。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天气预报精细化,还需要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的超前性、服务产品的详实性、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和服务手段的多元性等方面,努力让气象服务更加贴身、敏捷、普惠化。

超前的气象服务意识,需要气象服务人员站在服斩韵罅⒊。将服务需求设想得更全面些,服务精度要求得更高些。譬如,汛期常遇短时暴雨,气象部门通过雷达监测可知道仅持续半个多小时,但决策层和社会公众并不了解,此时对气象服务需求迫切。在短期已降水预报而预警信号达不到标准的情况下,提前或及时编发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信息,告知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强度及可能造成影响,可有效缓解气象灾害防御压力。超前的服务意识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前提条件。

气象服务产品的详实性和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要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提供实用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决策服务,需要在服务时效和服务精度上下功夫,着重于为重大社会活动提供好天气趋势预测服务和临近精准化预报服务;为农服务,需要在服务需求和服务内涵上下功夫,着重于对特色服务的全面掌握,对服务内涵的深度挖掘,加强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以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规范化适应于供给测改革需求。

气象服务手段的多元性,是完善服务手段,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有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深化部门合作机制,创新服务载体,抓好微博、微信、手机APP软件等新媒体气象信息播发,对于拓宽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服务效益大有裨益。

2.3 气象社会管理法治化

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另一主线是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气象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构建管理体系,并在规范性、精细化上下功夫,做到管理依据充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清晰,管理程序公正公开,管理效果显著。

一是要健全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气象法律法规保障,更加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合作,精心谋划气象社会管理的脉络。从气象灾害防御、行政审批等多个环节,促地方政府出台文件、给予支持等。要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督查落实,从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等多方面予以推进。健全气象法治管理体系,依法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二是要深化部门合作实现共赢发展。要坚持开放合作,在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防雷装置行政审批、气候可行性论证资料审查等方面,加强与规划、住建、安监、发改等部门联络,利用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大气象行政审批工作力度。以河南基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为例,很多县级气象部门已将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和标准在规划等部门备案,要加强工作衔接,及时了解探测环境保护区域内新建项目审批动态,为项目合理规划布局创造条件。

2.4 气象政务管理科学化

通过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有力推进,县气象局整体实力将大幅度提升。以往,县气象局工作主要以基础业务和科技服务为主,工作内容单一,业务流程简单,业务人员各专一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县气象局承担的管理任务与日俱增,综合行政事务越来越多,业务服务和行政事务重叠交叉,多数县级气象局人员职责交叉,工作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沟通协调事项越来越繁杂,政务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县气象局综合办公管理重在精细化分工,科学化管理。根据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方案,河南一般县气象局核定人数为15~20人,除县气象局领导班子、业务、服务、社会管理等人员外,安排多人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太现实,需进一步强化人员行政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锻炼人员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科学分工,激发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2.5 气象人才培养精细化

在深入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业务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精细化水平,以更加优质、高效地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目前,县气象局人员大多由地面测报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组成,原有人员如果不尽早适应改革需求,综合改革各项目标的推进和任务落实势必受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每位业务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致力于技术专业化、能力复合化的培养。例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要求业务人员全面熟悉了解综合业务,技术水平要满足日常工作要求,这是县级综合改革对业务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培养几名气象服务专家型人才,在决策气象服务上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在气象为农服务领域能够成为服务专家,在气象行政执法过程中能精通气象法律法规等。县气象局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很大,扎实的业务基础,专业的技术水平,显著的工作成效,是提升县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气象软实力。

3.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对县级气象综合改革的促动作用

通过规范精细化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县气象局综合气象业务技术水平,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完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有效发挥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使管理更具科学化、人性化,管理过程更加精细,管理成效更加突出;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气象部门综合实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显著增强。

3.1综合气象业务规范化

县级气象机构业务、服务、管理职能要综合配置,业务布局、分工、流程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流程的编制要遵循规范化、精细化原则,强化综合气象业务管理功能,科学编制规范化综合气象业务流程,建立综合气象业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3.2公共气象服务要精准化

增强气象服务意识的超前性、服务产品的详实性、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和服务手段的多元性,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生产、服务决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提供实用性、适用性强的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手段,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服务载体,让气象服务更加贴身、敏捷、普惠化。

3.3气象社会管理法治化

气象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构建气象社会管理体系,并在规范性、精细化上下功夫,做到管理依据充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清晰,管理程序公正公开,管理效益显著。要健全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有效保障气象部门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3.4基层气象政务管理科学化

强化人员行政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锻炼人员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充分激发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3.5气象人才培养精细化

县气象局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很大,要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I务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升,增强基层气象部门软实力。

4.结束语

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县级气象机构要把以提升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完善适应改革发展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措施,有效应对和破解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2)

一、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3)

一、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4)

中国高速城市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物质形态城市化了,但城市内涵、文化、功能等精神形态没有城市化。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化,不仅要注重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更应注重推进深度城市化,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深度城市化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是强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实现由从传统的行政一元化、条块分割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的多元共治、联动协同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城市管理精细化,就是在城市日常管理基础上,将工业化的“标准、精细、复制”,信息化的“数字、网络、智能”,城镇化的“集聚、辐射、统筹”等特征充分融合,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管理流程,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程式化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城市运营管理质量和水平的管理方式。

一、树立问题意识,实施前置化管理,实现源头治理

城市管理的顽症――乱设摊,存在量大面广、结构复杂、动态性强、多头管理且难管理的特点。乱设摊整治涉及城管执法、市容管理、食品监督、工商管理、集市建设、规划落实、治安保障、劳动保障、物业管理等数个部门,一旦形成后,再要处置,往往执法成本高、处理难度大。如何从“处置问题”向“发现问题”延伸,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防患”转变,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源头管理是治本之策,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源头管理,就是树立问题意识,就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源头治理机制,进行预防性治理。源头管理实质就是要加强前端管理与服务,实行管理风格的前置化。所以,城市管理者应该改变传统应急性、被动式的事后处置问题的管理方式,从源头上抓起,抓早抓小、抓前端,实现由被动执法到主动管理,由末端管理到前端管理的转变,并创造出干部服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和谐构建在一线的新型城市管理风格。

源头管理的具体方式:一是以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问题大发现、信息大采集工作机制,建立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数据库。二是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机制,使各类安全隐患能在初期阶段被有效处置。三是建立城市管理的源头疏导机制,因势利导,疏通经脉。四是加强事前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自律性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减少外部监督性行政执法,减少资源浪费。

二、树立规则意识,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精准度和可操作性

实施标准化管理,必须树立规则意识,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准度。一是实施城市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城市管理者必须改变“以法治市、以法治民”的旧观念,树立“依法治市、依法管理”的新观念,重视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以其为依据,实施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特别是针对一些职能不清,经常发生推诿扯皮事件的重点领域,例如违法建筑、无照经营、群租等领域,立规明责,明确问题的发现标准和处置标准。二是实施行政管理的基准化,即通过量化指标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把执法的随意性限制到最小化,基本实现公正执法。三是实施考核过程的标准化。即考核标准的量化、细化,考核管理业绩要用数据说话,并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及时向公众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三、树立流程意识,实施流程管理,强化动态监管

传统的城市管理缺乏动态监管,仅有的动态监管也只是依靠人海战术,成本高,效率低。而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共享及运作平台,全面推动城市运营管理流程再造,实现实时的动态监管。实施流程管理,强化动态监管,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流程意识,严格遵守、执行流程,消灭“随意性”、“特殊性”,同时要对执行结果分析反馈,再不断地优化流程,实现管理流程的良性循环。

实施流程管理,应加强城市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因为,流程管理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一是要健全标准体系,制定一系列支撑信息共享机制的技术标准规范,解决标准统一的问题,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协同应用。二是理顺信息共享机制,顶层设计信息化平台,建立融合城市管理、执法、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统筹、覆盖全区、联通共享的城市综合管理总平台。

基于信息化基础之上的流程管理应该是闭环式管理。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城市管理建立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改进的闭合管理流程。特别是对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城市管理部门要进行深层分析,及时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从源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加强整改,在动态推进中提高管理水平。

四、树立服务意识,实施差异化管理和细节化管理

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市民的幸福生活。所以,城市管理者一定要树立服务意识,在城市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城市管理的内涵和质量。城市管理精细化蕴含于各个管理细节之中。细节管理体现在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化和管理环节上的细化。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城市管理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标准,一定要适应城市社区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必须兼顾不同群体的适当需求。例如,城管与摊贩冲突是当前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化解?关键是坚持疏堵结合,重在疏导的原则,实施差异化管理,相应地把城市行政区域明确为严、严控区和控制区等不同管控标准区域,因地制宜推出了一批设摊疏导点。这样,执法对象少了,服务的对象多了,那么支撑配合的力量就会大量增加。

注重细节管理,应在管理环节上不断细化、优化,在细节把握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例如,垃圾分类处理在上海全面推行,户外的垃圾箱一般两个并排,上面标了“有机”、“无机”,“可回收”、“其它”等字样,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区别。而英国户外垃圾箱并列三个,分别以三种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和一个屑屑粒粒的点。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是很形象,一目了然。这些管理细节,充分彰显英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管理精细化还蕴含于各个程序细节之中。一个“纠正违章先敬礼”的细节,就拉近了与被处罚对象之间的距离,赢得群众对执法的尊重。

五、树立创新意识,完善网格化联动机制,实施无缝衔接式管理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执法越来越专业,形成了分段式管理模式,分段式管理的连接点是软肋。城市管理网格化联动机制是应对分段式管理模式弱点的理智选择,也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网格化联动管理应该合理划分社区巡管网格和街面联勤巡管网格,建立“网格叠加、工作联动、角色互补、绩效激励、同网通责”的工作机制,实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行政执法联动模式,实现社区和街面管理空间的无缝衔接、白天和夜晚管理时间的无缝衔接、治安与城市管理管理责任的无缝衔接、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内容的无缝衔接、城市管理的部件和事件信息的无缝衔接,做到各个管理环节没有空白点。

六、强化大局意识,实施系统管理

城市管理精细化,必须坚持城市综合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实现一种管理内容综合、管理手段联动、管理方式多样的整体性系统化管理。

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是疑难杂症,需要各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并进行综合治理。例如,“城中村”内大量外来人口集聚、生活设施基础差、治安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群死群伤的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但由于城市前端管理的不足和长效机制的缺失,小发廊、小饭店、小网吧、小浴室、小室、小游戏机房等无证“六小”场所蔓延;地下工场、非法行医、违章建筑、群租等现象屡禁不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治安热点难点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的相关措施进行配套。一要深化内涵建设,形成涵盖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覆盖城乡的综合管理格局;二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市区联手、部门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三要创新机制,通过整合管理力量、调动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市场机制、社会自助互助等多种手段,共同作用于城市各个部件、事件的管理,使城市整体功能协调高效运转,实现整体系统管理。

七、强化责任意识,实施协同管理

城市管理精细化,必须坚持多中心治理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实施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联动,实现城市管理的“共建共享”。多中心治理理念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互动性、社会化,强调城市管理不应只是政府某个部门的工作,更应是全社会的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城市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市民应该共同承担起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责任,形成城市管理协同治理网络。一是政府定位要准。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但不是唯一责任人。二是政府要由集权管理转向给社会放权,要善于借助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化管理模式,实施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共同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政府只负责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执法监督。三是城市管理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价值共享,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公民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提高公民城市管理的自觉性、责任心也必不可少。因此,政府应该为公民增权,不断增强所有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多渠道、多方式动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当前,要注重消除公民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社会障碍,如社会歧视与社会排斥,特别是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学习、就业、身份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增进其自由、权利和福利,使之对居住地城市产生归属感,自觉主动维护城市秩序。

参考文献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5)

要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中心文化事业发展,领会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加强机关工作人员道德建设有关部署,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参与和引领机关文化建设,争当机关道德风尚践行者,通过素质提升促进服务水平提高,并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为新区机关正常运转提供物质及文化的后勤保障。

(二)抓好办公用房管理,科学调配办公资源

要深入了解目前新区机关各单位办公用房使用情况,在有限办公资源条件下,实施精细化管理,精打细算,科学调配,保障新区各单位正常运作。同时,大力推进会议室改造工程及机关大楼中央空调系统更新项目进度,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建设。

(三)促进管理规范化,推进机关事务社会化

在抓好日常管理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外包单位监管和考核,确保管理服务到位,推进机关事务的社会化进程。机关物业管理、市政绿化、安全保卫等项目服务合同xx年3月份即将到期,要将以上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开统一招标,推动我中心制度化建设。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强化综合事务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人员队伍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安排人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素质。强化接待服务、财务管理、车辆管理、食堂服务、安全保卫等综合管理,建立管理长效机制,优化服务保障水平。协调跟进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食堂设计科学合理、留足空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推进落实“三公”经费公开。

(五)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进一步加强与市管局沟通协调,注重专业人员培训,抓好典型,建立全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联席会议,统筹新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同时,规范新区机关大院固定资产管理,加强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业务协调,按照新区有关规定要求,严格做好资产录入、归档及报废等工作。

(六)着重抓好民心工作,营造积极向上机关氛围

继续抓好机关篮球赛、羽毛球赛等工作,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及时了解干部职工所想所需,主动发现并有效解决广大干部职工关心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机关工会管理,优化软件服务,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服务项目,提供优质服务。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6)

一、什么是细节文化

细节文化概念引自企业:指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以求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的市场宣传效果的一种企业文化。将之引用到图书馆服务中来,旨在在图书馆管理的细分化与细致化中融入人文关怀,从服务的细微之处体现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精神。

二、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细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以服务读者为中心思想,以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开展服务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进步,读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调整运行机制、拓展服务方式和手段,并用新的服务理念映射图书馆的品质。作为人们汲取知识、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分析国内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具体展现形式虽各有不同,但围绕满足读者需求所展开的各项细节服务思路却是大致相同:

一是将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人员提供的人性化细节服务进行有机结合,为读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二是建设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在藏书、阅读区域添加有本地区特色文化底蕴的设计元素;三是在恰当的位置悬挂富有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的图片或者格言警句,彰显文化气息、凝聚文化氛围;四是结合图书馆自身建设情况开展特色服务等。通过这些细节服务将会给读者展现出公共图书馆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和内涵。

图书馆建设,基础在“硬件”,水平在“软件”。海南省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建设,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源,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场所馆舍和自动化设备,“硬件”基础已基本成型;体现水平的“软件”亟待提高,所谓软件既是读者服务工作,这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自身形象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素质、高品位的读者服务正是通过对图书馆管理的精细化、精致化的追求来实现。建立灵活制度和组织模式,把管理员定义到角色中,把工作延伸到细节中去,把服务应用到文化中去,利用图书馆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对读者服务进行创新、周密计划、高效执行,展现图书馆工作的细腻和对读者服务的真诚,使之成为有特色的图书馆服务的细节文化,最终赢得读者的赞誉。

(一)树立创新进取、精益求精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图书馆员是众多职业的一种,大豆清楚岗位的职业内涵、遵循职业的道德,但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很多人还是认为图书馆要成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就要看有藏书、馆舍和财产的多少,对“提高服务质量为读者、社会带来的价值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认识不足,对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范畴的事情不管不问;对简单、细小的事情不思考、不解决,缺少责任感。

新的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科技冲击,需要图书馆人在大环境下树立开拓意识,以创新进取、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海南省图书馆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细节文化的职业精神,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完成图书馆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提炼和传承。逐步形成鲜明的职业者精神传统和特定的心理素质。

(二)注重图书馆员品格培养,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魅力

“木桶理论”提出:个体的短缺会导致整体失去优势,只有各环节、各流程的协调达到均衡,服务才能发挥其最佳效应。衣着不整、大声喧哗、言语粗俗等现象都不能与图书馆所追求的高品位氛围达成和谐。而图书馆员的仪容仪表、服饰穿戴、言谈举止等细节品格的培养,在提升图书馆员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会对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对读者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使读者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这也是图书馆高质量服务品牌的体现。

通过定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通过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技巧的培训, 培养他们与读者沟通的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同时,让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到细节创造中来,努力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细节服务交流沟通的氛围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对读者服务工作敬业、勤业和乐业。

(三)依托常规管理,构建细节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图书馆工作细节化是服务的深化,专业化是对细节化的重视程度,个性化是细节化的展示。细节是专业的基础,是个性的支撑。从细节入手, 凸现各个岗位的特点和优势, 细节彰显着服务岗位的特点,细节中往往隐藏着决定事情成败的玄机。要使读者服务进一步深化,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服务中的细节,了解读者的个性需求,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细微、主动、灵活、周到的服务。

构建一套较完善的立体服务管理规范构架,统一的服务理念、统一的服务规范、统一的服务标准尤为重要。在规范性的标准服务基础上,延伸建立满足不同应用阶段、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出更细化的服务项目,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类型读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特色服务, 这才是个性化服务的本质。管理的规范性和个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规范性,个性便没了依据,不可持续; 没有个性,规范性便将变得呆板, 失去活力。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完整的全方位服务,通过细分目标和细分责任,建立量化、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馆员的服务意识、工作技能、强化其服务手段和效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采用教育、启发、引导和宣传等多种方式,增强图书馆员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形成重视细节文化的共识,着重培养图书馆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再切合馆员利益的机制来激励,构筑馆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不图名利、甘为人梯的职业品德。使馆员正确认识真正的专业是包含服务心态的专业,将图书馆员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对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对好的细节服务行为进行鼓励和奖励,才能使完美的细节不断发扬光大,使不良细节产生的概率降到最低,使细节服务作为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得以延续。

在公共图书馆不断完善自我的今天, 海南省图书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读者第一”,形成让“读者满意”的品牌服务,必须从细节服务入手。进行服务创新,建立图书馆的细节服务的文化和运行机制,最终必将被读者认同。

参考文献:

[1]王金池,培育细节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9).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7)

一、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合格镇的创建,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工作机制,落实公共卫生工作措施,提高公共卫生工作质量,为实现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力争2016年年底通过县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合格镇检查验收,达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精细、服务规范、质量达标、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居民受益”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落实政策与创新机制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并在项目管理、指导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绩效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促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本院和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建立完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分工协作机制,加强本院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能力建设,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和医疗“一条龙”服务,突出方便群众、医防结合、重在预防的特色。

  (三)坚持服务数量与服务质量相结合。认真按照各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和质量要求,在保证服务数量、服务频次的基础上,重点在做好服务质量和效果评价上下功夫,让广大群众真切体会到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实惠,让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强力推动创建工作

    1、镇级:学习借鉴“茨沟”模式,进一步完善“责任医师团队包抓公共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按要求做到管理规范、机制健全、运行良好。

    2、村级:进一步夯实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努力创建2个(宏大村卫生室和展望村卫生室)优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合格村”,要求村卫生室公共卫生职责明确,设施、设备齐全,制度健全,资料完整。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1、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方案。根据各项目管理或实施方案规定和要求,制定各项目管理精细化方案,明确项目作用、项目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方法、资料收集与管理等方面内容,将任务细化到本院各科室、各村,做到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层层有职责、有任务。

   2、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各种项目检查指导、质量控制、质量考核、信息报告等制度,落实项目培训例会、绩效考核、工资发放和使用公式等制度,规范和公示“责任医师团队”职责及任务,项目服务内容及工作流程等信息。

   3、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奖惩制度。强化镇村级绩效工资考核,根据工作数量和质量,兑现服务补助经费。

(三)规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

强化经费用途和管理。严格执行上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公共卫生项目资金专账专户管理,明晰每一笔项目资金数额及用途,规范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合理分配镇村级公共卫生经费比例,2016年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不少于48%。

(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1、规范提供醒目服务。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和中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服务对象、内容、流程、标准、时间、频次、数量等开展相应的服务,做到服务规范、质量可靠、群众受益,项目资料做到不缺项、不漏项,真实可靠。

2、创新改进服务方式。把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融入镇卫生院日常工作之中,坚持防治结合。将医生、护士、中医药等卫生技术人员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队伍,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医师团队,结合常见面、多联系,根据辖区服务范围、科学配备管理和服务人员,分片包村,责任到人。探索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巡诊服务、预约服务、签约服务等形式,定期深入村组,同村医一道,为广大村民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3、提高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效果。健康档案更新及时,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工作,加强老年人慢病筛查和健康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和孕产妇、儿童的健康管理率,规范随访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规范开展预防接种、中医药服务和传染病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处理服务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内涵,确保服务效果。

  (五)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和满意度。

   1、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开展公共卫生“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宣传活动,使广大城镇居民了解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政策、服务内容及重大意义,提高对各种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2、提高群众满意程度。本院和各村卫生室要充分利用送医下村、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时机,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让群众知晓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享受到规定的免费服务。将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率。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8)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9)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10)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106-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技普及和交流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突出。课堂外的非正规教育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教育更加突出其全民性和终身性。科普场馆是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致力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科学意识、创造智慧、开拓能力的一代新人。因而,科普场将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最好场所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丰富,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多元化。科普场馆不再是一座单纯的科技展览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它是学校等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和补充。到科普场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式地、自由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科学的养分。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力军,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常年开放场馆,主要的形式包括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科技馆、专题科技馆等。在新形势下科普场馆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队伍人才、展项研发、公众服务和场馆运营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上向管理精细化的迈进。精细化管理是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质量管理精细化不仅能够提升科普场馆整体执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运营绩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科普场馆的管理水平与具有更大社会化和更广普及性的公众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科普场馆需要在运营管理中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才能更有效地通过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激发公众主动自主去探寻科学奥秘,实现科学传播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科技场馆的长远发展。

1 国内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准确地全面了解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从质量管理认证、队伍建设、展项自主研究开发、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间对国内的科普场馆开展了《我国科普场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以科技馆为主)的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期限内最终共成功采集56个省、市级场馆和部分专业场馆的数据,其中省级场馆21家、直辖市场馆3家等。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后,形成《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现状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中除了对接受调研的各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外,还对科普场馆推进精细化管理总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因其内容较为繁复,故本文仅就与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1.1 对各场馆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统计

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其中仅有5个场馆(约8.9%)完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并取得认证,而其余的场馆(约91.1%)则没有开始相关的认证工作(见图1)。

1.2 队伍建设精细化工作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队伍建设精细化方面,我们从3个方向入手研究,分别是: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及培训管理制度建设。(见表1)

首先,超过2/3的受访场馆实施了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即有41个场馆(约73.2%)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有15个场馆(约站26.8%)则没有;仅有1/3的受访场馆(19个场馆)同时开展了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建设,而约2/3的场馆(36个场馆,约占64.3%)只具备考核制度方面的相关建设,而有1个场馆则均无开展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约占1.8%);在培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的受访场馆(54个场馆,约占96.4%)都实施了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

1.3 展研究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展项研究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自主研发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有无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有无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以及“有无展项研究评价体系”。(见表2)

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1)在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建设方面,仅有6个场馆(约占10.7%)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2)在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方面,仅有11个场馆(约占19.6%)有此项方面的措施;同时另有5个场馆仅有展品的年度采购计划。3)在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方面,有13个场馆(约占23.2%)此项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4)在展项研究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仅有5个场馆(约占8.9%)具备。

从上数据可见,受访场馆在展项研究管理方面举措较弱,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的目前国内科普场馆的展项展品开发还是以通过采购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方式为主,缺少对结合自身展馆特色和展教资源的自主研发、二次开发或功能拓展等。

1.4 在服务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服务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3个方向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有无考核评价体系”“有无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见表3)

从上数据可见,大部分受访场馆均较重视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有49个场馆(约占87.5%)具备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建设;超过一半的受访场馆(31个,约占55.4%)具备考核评价机制措施;有44个场馆(约占78.6%)开展定期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另有1个场馆开展了不定期的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工作。

1.5 在安全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安全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两个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有无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见表4)

以上数据可见,所有的受访场馆均重视安全管理,受访的56个场馆在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建设、以及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方面,均制定了相关的措施。

2 结论

从调查的数据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国内科普场馆都在场馆运营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花费大量的投入和创建工作,而在质量管理精细化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全国各地科普场馆管理现状来分析,基本上都把场馆物业管理工作中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部分对外完全社会化管理,即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企业负责该项目工作,科技馆仅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对于和科普场馆的安全运营管理有关方面,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受访的所有科普场馆中都能充分体现。关注公共安全,充分利用人防、技防及物防等手段来提供公共场馆的安全服务,为科技馆与公众提供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在服务管理方面,对于来访参观公众的服务意识还是蛮重视的,大部分的科普场馆均按各馆自定的规范规程和指引来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科普服务及一些便民措施,使观众能舒心地感受科技馆这个启迪智慧,传播科普殿堂的独特氛围。在队伍建设方面,对于各岗位设置、岗位目标责任制、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等都下了大功夫,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

但在引入相关科学性或客观性的评价机制方面,如:队伍建设、展项研发、服务管理、服务效能和效率等,除了小部分的科普场馆已开始尝试性地自行开展此项工作外,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均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若从引进第三方机构和企业对场馆自身上述项目的建设,甚至从场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三效”)三方面来进行相应评价或评估工作的考虑,目前基本上是还没有真正涉及或实施。在展项展品自主研发方面建设,对自身场馆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或深度开发还较为缺乏,资源的充分利用仍不足够。调查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场馆尝试自主研发展项展品。目前大部分的场馆主要是从市场上直接采购现成的产品为主。受访的大部分科普场馆对展项研发的评价机制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缺乏对展项产品研发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科技馆展项管理新方法等的常年性清晰准确的跟踪和关注。基本上他们都是根据过往采购展项产品的经验、或产品的欢迎程度作为评判和采购的标准。受制于多以展项展品采取对外采购来满足场馆自身的更新改造,故一般缺乏制定展项展品的年度研发计划工作措施。

从对各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标准化管理是第一步,但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仅有5个场馆实施并取得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均与科技馆本身的体制、运营机制、财政支持度、管理层重视程度、运营经费投入和管理模式等有密切关系。认证工作的过程需要长期的人、财、物力投入和全程参与,同时也与场馆的各级部门和全体员工坚定和稳定的执行力有着长效性的关联。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对于《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实施还是比较到位的,但对于在管理、服务和运营上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难以提及到实施人性化管理,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也影响了我国科普场馆的发展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竞争力。

3 对策和建议

现代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正想人性化管理迈进。如果说,科普场馆还处于比较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境地,那么现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精细化管理,使科普事业迈向新的台阶。科普场馆要在不断丰富展教内涵、在展示上创新的同时,在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基础上也应不断拓展、提升科学传播职能。但是,由于质量管理精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普场馆人、、物力等,需要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以及整体执行力,而目前科普场馆在这方面的举措仍相当薄弱。基于对国内科普场馆的抽样调查分析,我们就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开展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3.1 善于利用现有的展教资源和展研力量,开展展项展品的自主研发与管理

科普场馆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效互补,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展教形式向公提供传播科学知识,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全民终生学习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通过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展项展品自主创新开发,强化展项展品研发的学术理论和成果支撑,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要在科普展览展示手段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科普场馆更新改造工程要注重科技创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通过集成创新的传播方式、集成创新的科普内容、集成创新的运作模式,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将科技馆打造成公众喜爱的最新科创成果集成展示基地。

3.2 充分认识引入相关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对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的分析,评价的范围和层次界定比较混乱,更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并未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把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引入应用于我国的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甚至通过借助第三方客观的评价和评估,有助于分析与揭示科普场馆在运行管理中的不足,以评促管,落实以服务评价和合理奖惩机制促进改善服务水平,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功能。同时通过研究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普场馆的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实务操作流程、规范,探索建立长效的创新机制,以此创立形成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受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科普场馆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高精细化管理前瞻性

科技馆事业发展好与否,其社会效益参考评价指标因素之一,就是公众对其喜好、参与度、特性和来访人流量如何等。科普场馆应联合相关的专业研究机构或委托第三方市场调研策划机构,进一步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和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分各类群体,结合科普场馆自身资源内容亮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数据采集、复核、处理、分析,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研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了解国际上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关注展教内容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反馈,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4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资源和专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壮大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

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发挥其专业优势。各科普场馆应建立一套专门的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的评价机制或评估体系,通过对人才队伍其不同阶段发展和能力特性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实现动态化管理,从而适时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方案,加大青年专业人才队伍扶植力度、加强管理层和员工轮岗交流力度。同时利用各科普场馆各自资源、地区优势,探讨馆际间的人才交流培养深造合作模式,启动各馆间的人才交流,有助于科普场馆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推动整体行业专业人才链发展,打造科普场馆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为科普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孙念怀,精细化管理III――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受众需求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5.

[3]李霞,段钊.浅析我国科技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1(3):181-185.

[4]庄智一,王欣,胡芳,等.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方案实践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7-12.

[5]康岩,考察黑龙江等地科技馆的调研报告[J].科技致富向导,2012,8(25):200.

[6]Helmut,F.O.Muelle. Energy efficient museum buildings[J].Renewable Energy,2013(49):232-236.

[7]谭岑.基于公共服务的科技馆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