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育途径与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1:49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1)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而今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再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较强的冲击。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呢?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l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90-01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把德育放到首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优先考虑德育工作的成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研究育人途径,探讨育人方法。

一、德育途径

1.运用主教材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 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教师备 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 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 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 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 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

2.加强时政教育。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 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 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 法制教育。

二、德育方法

1.利用辅助教材。

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 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 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 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 “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 ,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 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2.发挥课堂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3.重视环境育人。

学校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更新德育内容。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德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小学各科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保证学生的智力发展、专业发展和的德育发展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本文就小学教育应该如何较强学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简单分析。

1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德育的发展与学校的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必须要求学校能够从内部管理着手,创新内部管理理念,重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在过去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均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是固定化管理、效率低。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学校必须要创新“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理念,转变内部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还要将德育工作当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和执行系统,即创建德育处,使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各班级和年级的德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督,要求各年级和各处室必须要严格按照新的管理思想进行教学,同时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方便年级教师或者处室人员进行德育相关信息的反馈。只有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德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和领导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要充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校园文化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反思文化。反思文化主要是针对各科任教师而言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将反思的精神和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每堂课上,教师均需要做好反思工作,如做好案例的编写和教学记录工作,要形成习惯,逐渐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让教师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效果;其次,合作文化。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均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是,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不能够仅仅将各教师的力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将每个教师的力量相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师资力量的乘积。因此,各教师一定要强化自我的团队意识,在教学中和日常的管理中要相互合作和交流,优化资源整合,提高校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建设主要指的是让各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能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打造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就教师队伍而言,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学习,认真严肃其中关于师德方面的内容,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就管理队伍而言,学校应该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使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接受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培训之外,各管理队伍还应该要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如每周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交流大会中可以为管理队伍推荐管理类的书籍和文章,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做好必要的记录;最后,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书香环境文化,进行布置校园,通过将文化、景观和绿色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3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法定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如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日子、传统的节日、校庆日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举办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保证学生德育的发展。例如,开学的第一周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定期让学生观看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以“孝顺、敬老”为主题举办多样的专题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习雷锋”、“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竞赛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够使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中接受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为了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德育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独立的科目进行教学,如教授学生关于我国的景点诗词和传统文化礼仪,让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礼仪教育为主,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本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提高德育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则应该以诗词朗诵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诗词朗诵中加强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德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要求学校能够通过校园管理念的创新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外部环境基础,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娜拉 单位:呼和浩特胜利街小学

参考文献:

[1]魏民.积极探索德育途径不断创新德育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7).

[2]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Z1).

[3]赵兴明.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途径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4)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⑴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⑵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⑶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⑷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⑸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⑹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5)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历来备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教育工作首先体现的是育人功能,因此新时期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小学的育人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

一、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深入到学生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正如一名教育专家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的,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1]。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学校要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如学校开展的“雷锋月”活动,营造学雷锋做好事的氛围。此外,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让受教育者经过体验参与式活动,内化品质,提高道德素质。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可以采用“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与尊重,获得谅解与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果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则势必会造成社会危害。应该采取“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展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组织学生为父母制作一张生日贺卡,或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表达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四、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1.确定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一般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让他们从小就在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2]。

2.通过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学生都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培养学生主体性,使其在德育活动中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理的独立人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长久以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表现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欣赏学生,生命因为欣赏而美丽。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往往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等。老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教师尤其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而内心又有强烈渴望得到认可的学生,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舍得释放自己的欣赏。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建立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到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到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坚持以情为中轴,发挥学生自主性,组织学生读名家格言,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自主性活动,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的主体性。

3.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如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要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⑧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行军演习”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炼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之,在新时期要把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与途径;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注重道德实践与情感体验,突出德育工作主体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6)

做人先立德,道德为本源。道德是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德惟治,否德乱”(1)以德治国,天下就会太平;否则就会大乱。“德,国之基也”(2)即对国民的道德教育,立德是一个国家兴盛与发展的根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负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且格”(3)即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进制自己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4)这就是说,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使人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而良好的政治手段虽可以防乱于外,但达不到征服人心。使百姓衷心拥戴的效果。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价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5)“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6)即是教育学生立德做人为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不是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7)“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8)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他说:“一个是道德建设,一个是文化建设,两手都要硬” 。(9)还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0)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指出:“各类各级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11)。党的新时期领导人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话中都谈到德育,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的重要性的发表。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对小学生德育教育都应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德育,不可忽视对青少年儿童的灵魂塑造。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实施的方法与

途径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指导,他们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列宁指出:“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2)。尤其是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进行前人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思想的冲突,接轨各种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很重要。

在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上,我主要朋以下几个方面的。

1、“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课堂上我充分挖掘教材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如上《桂林山水》、《草原》等这样的课文,我让学生领略伟大祖国的秀美的山川,幅原广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长城》、《秦兵马俑》等,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在课外活动中,我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班级争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程度地实施日常行为规范,在娱乐的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做到润物无声。如上期开展的“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中,校园的公共卫生,学生争着做,吃零食的没有了,有的把自己心爱的花草看搬到学校美化教室,美化校园。

2、“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我充分利用学校内对学生可进行德育教育的资源,如利用“节日庆典”活动、晨会、班会、队会、升国旗讲话、宣传栏、班级黑板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每学期我定期按捺家长会做到与家长信息畅通的渠道,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思想表现与动向,做到与家长的密切地配合,定期请校外辅导员给学生讲革命史,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定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如给军烈属、敬老院老公打水、扫地、捐献、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日等送温暖活动。收集废塑料袋、扫马路、植树地、栽花等活动。又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家乡、爱大自然、节约用水等活动,都到了良好的效果。

3、“传统教育”与“时事教育”相结合

我除定期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教育外,结合时事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奥运会期间我让学生观看奥运健儿夺冠升国旗,奏国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激发学生勤奋、拼搏、积极向上的热情,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的精彩镜头,在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场景,和英雄少年的事迹。我还下载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成就,通过数字、图像资料等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发展前景,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4、通过少先队组织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43-01

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塑造者。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树振树 云撞云 心感心,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1.1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空间,由于性格的差异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落落大方,善于交往,有的沉默寡言,不善交流。因此,教师根据个体差异有意识的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礼仪,学会与人交际,让学生积极有趣地融入到团队和班集体的生活中。

1.2 注重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言行、学识、风范去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用道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使学生从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去认知、领悟、体验、抉择、践行自己的道德实践,满足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3 培养学生增强辩驳是非善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日益开放,使学生接触的信息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监控也越发困难。受社会消极因素和家庭负面环境的影响,分辨能力尚差的小学生在道德取向上特别容易"出轨"。只有教会学生选择,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才不至于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成为问题儿童。

2.挖掘课程资源,注重"知、性、意、行"的养成教育

"知、情、意、行" 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它贯穿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现行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以文本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如人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中的课文《不能忘记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的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为列强的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屈辱》本课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又如第三单元《站立起来的中国人》通过了新旧社会分别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四次对比,点燃孩子体验的情感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的道德认知形成爱国的道德情感落实到爱国的道德行为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情怀

孟母三迁的故事表明环境对育人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达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条件,通过对学校环境美的创造,以艺术的美感来振奋学生的心灵。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担负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积极融入德育教育内容,是全面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营造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8)

【关键词】网络;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8-02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提出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创造着奇迹,但奇迹背后日益凸现一些问题。如: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道德的规范下进行网络游戏;如何屏蔽那些伪科学、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等等。

小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对是非标准的判断能力低,网上的信息又良莠不齐,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和冲击,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切提醒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只关注学生的技术学习。日本早在1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为了建设理想的信息化社会,我们必须尽快地确立面向未来的伦理道德,即确立作为基本的社会准则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相当于交通道德和汽车的制动装置,正如驾驶员有了交通道德和制动装置才能安全、舒适、快速地行驶那样,确立‘信息道德’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功能的前提。”由此可见,信息时代呼唤信息道德,需要我们培养具有良好信息道德的公民,如何保障中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正面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陈至立部长曾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010年1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基一〔2010〕2号),通知要求,要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通知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指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适当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有沉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等状况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因此,在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给他们施以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的规范,形成良好的信息品德,也就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课题了。

二、网络道德及其特点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网络道德的特点是: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

三、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德育过程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当代社会在网络道德方面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并考虑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依据知、情、意、行四方面发展的内在规律,拟定教育的内容。综合前面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的内容。

3.1树立为祖国与人类社会造福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树立为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的道德理想。

3.2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3.3养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选择正确信息,自觉抵制垃圾信息、黄色信息、反动信息、封建迷信信息的习惯。

3.4批评与抵制不道德的信息。培养学生依据信息道德标准对信息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维护信息活动的正常秩序是每个公民应负的责任,对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应坚决予以批评和抵制。

3.5不损害他人利益。个人的信息活动应坚持不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原则,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任何人都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他人秘密,信守自己的承诺,不能损人利己。

3.6不随意信息。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信息负责,应清楚自己的信息可能产生的后果、学生应慎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不负责任或信口雌黄,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流言等误导他人。

3.7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共同发展的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与观点,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与他人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共事,树立合作意识。

3.8倡导道德自律。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认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内化自身需求,培养“慎独”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由他律走向自律。

四、网络德德教育的方法

网络道德教育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进道德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主阵地。

针对网络多元信息的冲击,德育工作者除了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外,还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子解、知情、监控,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控制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德育活动。

4.1儿童触网,品德教育先行,让学生从触网开始就树立信息道德观念。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人们通过假想营造出的虚幻空间。虽然网络由真实的人所开发,但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人或事都不是可触、可感的,是有好坏之分的。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但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

鉴于以上原因,从学生入学起就应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网络、展示网络的优越性:如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图片(卡通、风景、动物);让他们带着任务去上网,在网上查找学习中所需的资料。

在认识网络优势的同时,教师有侧重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的危害,如:网上一些图片和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看;上网的人各种各样,很多言行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害人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带着学习任务上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必要引导和限制,避免学生成为“网虫”。

4.2家、校、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信息品德教育。

教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长对小学生使用网络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家长认为上网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些家长认为上网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应限制。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学生上网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上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为此,教师利用家长会及家访,向家长说明正确运用网络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家长明白网络教育的必要性,针对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

4.3借助网络,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它的信息量大,收集快捷方便。教师不仅要能够运用网络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同时也应该开辟网络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打好信息素养基础。

低年级的语文课里有许多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具有深远影响的好课文,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将它直观、形象的再现;利用网络整合语文教学后,它可以生动活泼、形象地重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文美、景美和境美。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日月潭的图片及相关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发现、感受、体会。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介绍、描述、体会日月潭的优美风光,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4.4导堵结合,提供洁净的网络空间。

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还没有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和意识,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师的指引。在学生违反网络道德时,应以教育为主,教育有时比惩罚更有效。

在进行网络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选取过滤软件辅助或在模拟因特网的环境下开展。目前电信部门提供绿色上网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在进行信息的再过滤删选,可以运用CCROXY服务器等软件实现。由于小学生辨析力较弱,通过教师的把关、筛选,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既有益身心,又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音像资料、网站(如K12、小学生天地、小学生科普网、兄弟学校网站、雏鹰网、中国科普博览网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9)

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容量在迅速扩大,智慧不断增加,身体越来越健壮。与之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决定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教育的潜质。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培养德育教育的意识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一定德育教育的潜质,但是要将这些潜质挖掘出来,将其化身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素材,还要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认识水平。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意识比较狭隘,认为教好本课程,尽量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就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德育教育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实际上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这已经清晰地表明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德育教育意识,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感受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描绘了良好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和认识水平都不是很高,他们很难对文中的情境进行有效感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感知,激发学生情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增强感染力和直观性,刺激学生产生深刻的感受。

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去年的树》这一童话故事时,笔者通过语言引导和让学生表演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领悟到故事所表达的深层意义。该故事讲述的是大树和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给大树许下诺言,明年要唱歌给它听。但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大树已经不在,它到处寻找,最后一个小女孩告诉它大树已经被砍掉做成火柴,火柴也已经被燃烧掉,现在变成了灯火,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小鸟对着灯火唱完歌才离去。这个故事表现的是小鸟遵守承诺的品质。笔者先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情境的引导,问学生:这样的一只小鸟身上具有怎样的宝贵的品质?如果你们是这只小鸟的话你们会怎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笔者的提问会对故事内容再进行一遍回顾,其情境会再次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而且自己也成为情境中的一员。学习完这个故事之后,笔者还组织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表演,不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还让学生真切体验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故事角色的深刻的感受,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重视承诺的人。

三、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课外阅读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外阅读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更加广泛。一个爱好课外阅读的学生,其对美的感知、情感的表达、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都比一般的学生略高一筹。教师可以借助于课外阅读的这一作用,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推荐课外书。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在课外书的选择上也没有什么经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推荐。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能够鼓舞学生斗志、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价值观的书籍,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当然书籍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兴趣点相一致,一本书阅读价值再高,学生毫无兴趣或者看不懂,教师给他们推荐了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适合小学生看的书既可以是《安徒生童话》等轻松的童话书,也可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励志书,不同性质的书给学生带来的道德熏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能发挥正能量的书,都是值得学生去阅读的。

课外阅读虽然是一种课外的行为,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完全放任自流,推荐书籍之后就不闻不问,不了了之,在不督促和监督的情况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下降。所以在推荐了书籍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外书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最近读书的心得,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比如,有些书籍里面为学生塑造了一个个榜样或者英雄,但是学生心智不那么成熟,很难一下就感受到,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指点,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品质是值得学习的,以后要向榜样学习,培养优秀的品质。在交流会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把自己与书籍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前进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其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途径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培养既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打下基础。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34―01

小学思想品德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思想、树立正确品德的关键课程,从整体角度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义务教育中,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所存在的思想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并针对性地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才能进一步推动低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笔者认为,对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环境与学校性质决定了加强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现如今的社会过于复杂,并且存在着诸多消极因素与不良因素,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了阻碍。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却无法真正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对教育学生,抵制不良社会因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发展不成熟,其可塑性比较大,模仿性同样比较大,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加强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品德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 加强对实际生活的利用,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根据相关调查分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在相应的情景中,小学生所产生的感悟比较深刻。针对于此,教师需加强对实际生活的利用,并为学生积极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习惯中进行选择,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选择的题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以及低年级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要具有趣味性与教育意义。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可以采用故事再现的方式进行展现。此外,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生活与实践的课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会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在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指导教育。

2. 加强角色转化,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中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课堂教学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能够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为了让低年级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自己模仿,并且在模仿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比如像礼仪队员站在学校门口欢迎老师与同学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等,在这种情景教学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场景下的精神风貌,并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道德需要。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7-01

《潜夫论·述赦》中谈到:"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韩非子·有度》中也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说明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需要每一位公民即奉法者增强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了"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为落实课程标准,也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融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四大版块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目标。

1.课前:你说我说"今日说法"

从我站在讲台上的那天起,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的意识。由于受社会经验、知识积累的限制,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我一般会引导他们从简单浅显的事情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在每一届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我都会对他们提出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及基本的做法,即每天看新闻半小时和今日说法,阅读报纸,和家长探讨法律故事等,并要做好笔记。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安排学生进行课前讲法律故事,即交流一周来你观看《今日说法》的收获,当然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经过初中品德课的课前3分钟"今日说法"活动,学生们养成了收看《今日说法》的习惯,他们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大大增强。

2.课中:"法在我身边"讨论

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讲解法律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比较疏远。怎样把法律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呢?我想课堂上讲解法律知识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搜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或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侵权现象等。运用典型案例解说法律知识,让学生看到法律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时,我首先引领大家一块学习了与人身权利的相关基础知识: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以及人身权利对公民的重要意义等。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和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共同生活求学的男孩子,因犯错误被父亲殴打致死的案例。问题是:你怎么理解孩子父母的行为?在经过认真讨论之后,虽然避免不了心中的纠结,但是同学们还是从法律角度理性的分析了这位父亲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侵犯孩子生命健康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这个故事,他们认识到:法不容情,公民的人身权利(或生命健康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当我们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分析完典型案例,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明白了家庭暴力、超市商场随意搜身、被司法机关以外的单位或个人限制人身自由等等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通过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够切实的理解法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法律就在我身边。

3.课后:实践提升法律意识

初中的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利获得与保护,学生对法律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但作为初中的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许多法律知识是点到为止。这就出现了不少学生学习时意犹未尽。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课后我们采取一系列方法。

3.1举办课外法律兴趣小组。一般每周大家会讨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法律热点,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相关的材料、法律条文规定等进行自学,到了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下午的自习课或者周末时间),这些同学和指导老师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由大家共同探讨。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学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效果很好。

3.2通过举办小型"法制日报"或法制主题的黑板报、组织模拟法庭等方式鼓励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小型的法制日报,以班级为单位,每日一份,A4纸大小,同学们共同提供素材,每位同学轮流办报,学期结束结集成册。法制主题的黑板报可结合学习内容,针对当周所学知识,每周办一期有针对性的黑板报,同年级各个班级进行展示、评比。模拟法庭的组织可根据本学期所涉及的法律知识,选取典型案例,在共同学习法庭审理程序的前提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组织学生去旁听法院的公开审理。作为市直学校,去法院旁听还是比较有条件的。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会配合学校,在时机成熟时安排学生参加法院的公审旁听,这往往更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法律的庄严。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谢金生.《论转型期法治精神的内涵及其制度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