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2:09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1)

一、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优势

从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官方网站上调查,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外汇业务相比传统的外汇柜台业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为对银行和客户来讲可谓共同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从银行方面讲,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开通,既减少了银行柜台压力又节约了人力成本;从客户方面来说,当外汇业务只需在网上办理,大大减少了客户来回银行以及排队的时间,同时也简化了办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繁杂的手续。以外汇买卖为例,其显著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易方式灵活:为客户提供实时买卖、获利委托、止损委托、二选一委托四种交易方式,供客户选择;②交易时间更长: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可以方便了国际外汇市场全天候交易(休市和其他非交易日除外),因此白天、晚间均可投资;③投资机遇更多:网上可以实时进行资金结算,这样一天就可进行多次外汇交易,因此方便实时捕捉市场机会;④方便了解行情第一信息:网络的现代化为客户提供实时的市场行情信息,以便让客户把握市场先机;⑤交易随时查询:提供当日外汇交易状况和一定时间内外汇买卖成交状况查询。

(二)目前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种类

自从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开通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尽其所力,大力发展各自的业务种类。但从功能方面来说,目前网上已开通的外汇业务种类又大同小异。网上外汇业务主要有个人外汇业务和企业外汇业务两个大类。个人外汇业务主要有:外汇买卖、外币理财、外汇基金、个人外汇账户管理、个人小额结售汇、国际汇款、B股银证转账、国际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等;企业外汇业务的品种主要有:网上信用证管理、账户查询、国际汇款、集团内外汇资金上收下拨等。

(三)发展网上银行外汇业务过程中的局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网上银行外汇业务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相比网上银行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因外汇管理政策、货币流通等原因,处于一定的劣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1)从个人网上外汇业务看,业务主要分布在不涉及或涉及较少外汇管理政策的方面,业务量主要有:外汇买卖、外币理财、个人小额(小于5万美元)结售汇、个人外汇账户定活转换等业务组成,其他方面业务量较小;(2)从企业网上外汇业务看,业务量的分布与个人业务相类似,发生的事务历史记录主要为接受客户在网上提交进口信用证及信用证修改、转让信用证开立、转让信用证修改、进口信用证汇付款/承兑、进口代收代垫/承兑等业务申请,以及外币账户查询、集团内资金的集中收付等。(3)大多数名义网上外汇业务仍依附于柜台操作,如农行,据统计,该行2008年1-8月份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达210亿美元,占其外汇业务总量的10%左右,实际上该行网上银行国际外汇业务仅是将企业本来通过柜台递交的书面汇款申请改为从网上提交申请,但汇款相应的单证仍需在汇款时递交柜台,经柜台审核、批准之后,汇款交易才算结束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手续仍然还是要在柜台办理,其他银行网上国际业务也均为此种情形。

二、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风险

(一)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难以控制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个人因私结售汇的年额度最高为5万美元。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均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个人小额结售汇业务,但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并不直接和外汇管理局的因私结售汇系统相互连通,造成有关统计数据无法及时共享,因此各家银行对金额的控制不一,从而导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很难予以控制,如工行规定小额结售汇金额低于5万美元,汇丰银行规定为5万人民币。

(二)信用卡境外消费购汇总额难以控制

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也是目前已推出的网上银行个人外汇业务产品之一。从银行层面,主要设定对个人购汇还款金额不得超过实际透支额的限制,因此银行设定的信用卡透支额度应该不高于外汇管理局规定的个人年度购汇额5万美元。但实际上,个人年度购汇额是否超过5万美元,还受非信用卡业务影响,明显难以控制,是否存在资本项下的支出更是难以认定。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各商业银行VIP客户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基本都超过了5万美元,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白金卡客户最高可透支额就达到100万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VIP客户在境外使用信用卡消费的金额可以超过5万美元。另外,从结售汇统计角度,由于信用卡业务的区域性特点,某家分行对具体发生的业务量无法及时统计,这需要总行层面给予统一扎口。是否每家银行的总行均有这方面统计数据并向总局报送,也需要明确规定。因此,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有可能超出个人年度限额。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2)

外资银行在进入国内市场后,所能体现的是一种快速灵活的发展方式,现在在外资银行在市场份额上的比重是不断的增加的,并且依靠自身的发展特色和充足的投资来源,现在的外资银行在抢占国内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后劲是非常足的,所以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做出详细的判断是很有必要的。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现有的银行对外开放策略使我国进一步的增大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同时我国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也给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外资银行是国内的银行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也改变了进入市场初期的激进现状,开始向平稳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在资产流动,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都是非常良好的,而且在现有的法人制度政策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愿意把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变为在本地注册的外资企业,这样的注册在加强了我国外资的份额后,也有利于外资企业增加自身的实力与竞争能力。

二、外资银行的在国内的经营动机

(一)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我国自从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显著提高了经济实力,并且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并且受到现有的经济政策推动,小额投资和一些中小型贷款在国内经济投资份额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是非常需要银行的支持,可以说银行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越高,那么获得相对的经济利益也就越大。所以外资银行在国内投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在国内的银行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能够在国内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加长期的发展利润。

(二)推动自身企业的强有力发展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中具有更加明显的发展优势,外资企业所能依托的不仅仅是完善合理的发展体系,更有的是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依托与比较便利的网上投资和理财,外资银行更加能够受到国内投资人的欢迎。外资银行在国内进行经营可以有效的推动在华的企业知名度,外资银行在国外的理财方面所能具有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并且许多外资银行都具有全球投资的经验,现在许多国内的外资企业在个人投资方面都是有精品的理财项目,这对于现在我国的投资人的选择都是非常良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运行,一方面能够在推动我国理财形成更加合理健康的局面,也可以让国外的企业吸纳更多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外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策略

(一)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发展品牌

外资企业最大的经营策略就是企业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围,而且依托于企业文化,在经营战略方面就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些企业比如说花旗,在经营策略上就体现出鲜明的进取特色,它在选取经营范围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投资理财项目,更是涉及了中国市场的许多领域,体现出了鲜明的企业进取文化,而且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就选择相对稳健的发展策略,也有一些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也比较愿意选择利润与风险比重的项目,这样不同的发展方式也使得外资企业形成了特色的发展品牌。

(二)细化客户策略

中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往往是没有形成特色的管理体系,而外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 就做到了尽量的细化,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制定特色的客户管理方案,让不同的客户都能够尽量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让客户选择不同的项目来进行投资。这样的客户管理并不是盲目的,外资银行在融入国内市场时,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对所要进驻的市场来进行客户分析与调查,通过这样的调查获得有效的客户分析,然后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客户项目方案的制定,针对不同的项目来设置差别化的客户方案,这种不同阶层有特色的服务管理,可以更好的让客户感受到周到的服务。

(三)推动核心的业务战略

外资银行的业务战略是多种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核心业务就是打造特色的个人业务,并且现在这些业务也能够为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个人业务具有非常大的私密性,这样的核心业务极大的增加了外资银行的实力,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而且现有的外资核心项目具有强劲发展力的就是网上银行投资管理,这样的项目也是外资银行中非常高效益的战略项目。

四、结语

随着现在的国外资金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升,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战略是非常值得银行体系考虑的,通过合理化的分析,让国内的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实现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收费;垄断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自2002 年起, 中国银行业服务的收费项目开始不断增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业服务收费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借记卡年费、跨行取款费、密码重置费、零钞清点费等等不一而足,银行收取的服务费似乎无穷无尽,如中国工商银行,此次公布的收费项目已然高达409项。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抱怨并非无病,而是植根于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的不相称。社会各界关于银行收费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这让人们不得不怀疑,是否银行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商业风险与成本转嫁到广大普通消费者身上。中国银行业乱收费的现状应该归咎于对市场的垄断。

二、银行垄断效应分析

政府保护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不但会产生一般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 还会带来其他社会成本,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这些银行自身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垄断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运行。垄断是我国金融竞争不充分和竞争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增机构、拼数量、不计成本拉存款, 在服务的质量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业务领域的拓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却无大的作为。银行员工也缺少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内在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垄断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低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低与国外银行相差甚远; 成本率远远高于国外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人员众多, 致使在人均利润、人均资本与人均资产的衡量上无法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低效率可见一斑。

2.垄断造成信用体系的缺失及金融风险的积聚。在垄断状态下,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去建立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 其他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状况下, 欲建立成本相当高的信用评估和监督 体系, 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两难困境下, 信用服务网络无法建立, 信用体系的缺失在所难免。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格局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十分单一, 在居民高储蓄、国有商 业银行为国有企业高贷款及国有企业的低效益约束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行出现了高储蓄―高贷款―高 积压―高拖欠―高亏损―低效益的不良循环, 资产质量难以明显提高, 使国有商业银行陷于流动性风险、信用 风险、市场风险的包围之中。

3.垄断造成现金经济、非法金融的不断扩张。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造成的金融服务效率低下及信用体系的 缺失, 导致了经济生活中现金的大量使用。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使用现金的比例即现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6 年的127% 上升到 1999 年的16% , 远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4% 的水平。同时, 国家强力控制 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 使国有企业严重缺乏硬约束的贷款需求得到了国有商业银行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导 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 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经营 资金却借贷无门, 被迫纷纷转向民间金融,由此导致民间的高利率, 非法集资盛行。

4.垄断形成规模不经济。国家控制下的银行垄断, 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人员及机构网点扩张的 同时, 缺乏成本及利益约束, 结果导致单位营运成本上升、单位收益下降, 出现规模不经济。

5.垄断造成信贷配给的歧视。在现实生活中,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 商业银行缺少 价格调整的主动权, 影响商业银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必须履行“隐含的契约”将资金贷放给国有企业之外, 充满活力的非国有企业所获得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

三、银行业垄断改革――效率与对策

伴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任何“垄断有理”的解释都显得非常乏力, 垄断已带来了许多非效率因素。银行业效率能否提高事关我国银行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否融入国际金融领域 以参与国际竞争。实行银行业垄断改革, 提高银行业效率, 已刻不容缓。

1.开放市场, 营造多元竞争主体。尽管我国已有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成立及外资银行分支 机构设立, 但在设立分支机构和业务开展方面受到严格限制,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则受控更严。因此, 对内、对外开放银行业, 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 进一步充实现有银行体系是克服现有银行业垄断不利 影响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 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 必须排除对民营银行的歧视性限制, 因为在允许外资银行 它们显然都是非国有的 进入的同时却对本国的非国有银行进行限制是不公平的。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需 要民营银行的建立。

2.放松价格管制, 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 是银行业开展竞争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 放开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 是打破国家商业银行垄断地位, 实现银行业的有效竞争, 避免价格管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银行经营行为扭曲的有效手段。

3.放松分业经营管制, 提高行业绩效。按照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现状, 采取分业经营无疑是正确的, 但从国际银行业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看, 金融业的日渐融合已成主流发展趋势, 全能模式 将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为此, 我们应根据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宏观监管水平在适当时机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 从而弱化垄断, 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4.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长期的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益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化进程缓慢, 效率低下。因此, 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进行产权改革, 理清产权关系, 建立起既有科学合理的风险约束, 又受利益机制调节的商业化经营机制, 进行机构调整、人员裁减, 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以提高经 营效率。

5.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信用体系。毫无疑问, 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并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重要前提, 为此, 必须构筑完善有力的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银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银行经营评价体系及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功能,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4)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5)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6)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预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谋求发展。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以便商业银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宜的经营策略,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甚至中国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现实意义。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在理念上发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进一步挖掘并高效的运用市场资源,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中找寻发展的机遇,深化业务领域的开拓,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本文对经营现状的研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商业银行的健康经营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在保证银行自身利益以及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逐渐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来使资金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从而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提供贷款获得盈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经营现状的分析是商业银行健康经营的前提和关键,所以,有必要对经营现状进行研究。本文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分析,明确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剖析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资产规模优势

商业银行与其他类似功能的机构相比,具有较明显的资产规模优势和信誉优势。在中国国内,工农中建四大行现有资产均超过了10万亿,明显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我国整个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有较大的规模,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并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很多储户的首选银行。

2.业务垄断优势

商业银行由于多年经营专门业务,已经在某些专门领域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短时间内是难以撼动的。比如中国银行的业务优势在于外币业务,其前身是人民银行国际业务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行都开立有分支机构,拥有非常广泛的国际网络。

3.营业网点优势

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这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非常大的一个优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产,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营业网点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二)中国银行的劣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在营销理念以及营销策略的应用上都比较落后,同时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营经验,在诸多方面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

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变而来,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都有所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架构,虽有利于银行决策权力的集中统一、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和管理以及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但由于委托链条过长,管理层次较多,分支机构数量庞大,也存在着管理费用、内部协调成本偏高,易于滋生本位主义等弊端。

2.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

近些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开创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个人金融、资金业务、资金国际业务和金融机构业务等。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金融创新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多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上,还很少利用微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发更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技术主创型的创新。每年上市的新产品中失败的不少,而且很少有能够代表各大银行形象和业务特色的名牌产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仍然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从国际上一些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同银行的发展水平以及优秀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显然中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劣势。

3.营销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己经在运用营销理论,但是一般商业银行的营销目光短浅,对市场的分析、定位和控制能力不足,只是简单的运用促销、创新等基本的营销手段,这与高层次、高水准的银行营销管理所需要的精确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营销的实施上缺乏合力,在方针和落实上存在偏差。

促销手段基本上以广告和友好服务为主,分销渠道发展较快但效益低下,热衷于盲目布点但没有传略规划,热衷于外包装但不注重自身的形象经营,忽视引导客户消费,分销渠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的机遇分析

机会为商业银行营销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动力,只有分析机会,并抓住机会,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法规建设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金融法规的完善

金融法规是金融业务中的法律知识,日益完善的金融法规为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制度保障,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近年来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限制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也有所松动。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的业务交叉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更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条件。

2.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在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营运之中。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观念上已经将银行信息化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工具,并且把技术作为自身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抢占市场。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商业银行相关的模拟和计算,还推动了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创新,另外,信息技术还使银行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3.国际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加快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国际化为中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经验。同时,大量外资银行参与国内竞争,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外资金融机构在技术、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四)商业银行的威胁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其他类似机构的压力,还有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产品的威胁。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并且妥善处理这些威胁,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1.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

现在而言,中国商业银行依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体制、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已经有所弱化,在负债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互联网金融的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发展,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其便捷性、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等原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不仅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些都对中国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3.对优质客户的竞争

优质客户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二八”理论被各个企业所认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针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大银行瞄准优秀客户群体,在经营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品种等诸多方面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将成为各家银行首要的追逐目标,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更为容易,各大银行针对优质客户,提出了更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极其激烈。

三、总结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有其优势,但也有劣势,有环境带来的机遇,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威胁,要统筹兼顾。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有:资产规模优势、业务垄断优势、营业网点优势和客户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劣势有: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以及营销方面的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机遇有:金融法规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威胁有: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威胁、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以及激烈的服务竞争。

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清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弥补劣势,并紧紧抓住经营环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避免陷入威胁之后甚至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转化为机遇,这些都是中国商业银行要做的。相信中国商业银行在清晰认识经营现状的前提下,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7)

摘要:随着我国按照国际规则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其实行审慎监管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5]郑泽华.加强和完善在华外资银行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8)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9)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二、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

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10)

1.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形式单一

这一问题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的是传统融资方式,即信用证结算和打包放款以及进出口押汇相结合。而新兴的保理业务与票据包买,虽然在其他国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我国依然处于萌芽状态,许多地方还没有进行推广。究其原因,则在于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以及国际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为这些业务的大范围推广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生产运输时间长、价值高的物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却无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业务服务,所以不得不借助于外资银行,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很难快速发展起来。

其次,传统的贸易融资往往局限于某一贸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的融资结构,所以造成融资的效率十分低下。特别是如果中间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其他的环节也不能顺利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大型贸易往来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流失。

最后,融资方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结算方式之下的单笔业务,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所开展的业务往往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如果进行融资,并且采用单笔结算的工作方式,所需要经手的程序十分复杂,不仅耗时较长,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贸易活动,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手续费,所以不利于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

2.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资金供给不均衡

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在于贸易融资对象十分单一。对于规模较大,发展状况良好并且资信状况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它们本身就具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储备,而且银行给它们贷款的门槛相对较低,所以融资比较便利。但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它们的生产、运营规模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经常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状况,所以必须不定期的寻求银行的帮助。但是,其融资的门槛较高,资金很难及时的到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以上种种情况,归根结底就在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资金供给的不均衡,一方面没有实现资金流向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中小型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无法为其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除此之外,对于突发状况,商业银行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防控体系,所以无法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无法将企业的损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3.应对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而且形成风险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其中既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还包括各种欺诈风险以及国家信用风险。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经济发展时代,所以相关主体必须具备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良性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但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对于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更谈不上去寻求专业的风险防控指导,也很少去借鉴先进的科学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分析具体风险的过程中,往往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性分析。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往往通过静态管理模式,来实现对于风险的管控,这就大大的降低了风险管控的效率,使得工作的开展不能与现实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契合。需要注意的是,我??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孤军奋战”的状态,各个主体缺乏有机、高效的配合,一方面来很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另一方面,信息缺乏流动性,层层授权使得工作开展的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以及规模的扩大化。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策略

1.拓宽国际贸易融资渠道,实现进出口贸易融资并重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要发展对象是出口商,反而忽视了对于经济发展作用巨大的进口业务。究其原因,则在于国家的政策鼓励出口,所以贸易融资业务的政策也向出口倾斜。在这种背景下,进出口贸易融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开始重视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配置,而贸易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中国银行引进了国外的“货押融资”业务,即相关企业可以以将要出口的货物为质押,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待到进口商付清货款后进行偿还,从而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主要以信用证结算为基础,从而实现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但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各种涉及金额大、工程周期长的贸易往来十分常见,这对于企业融资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企业往往需要为此垫付大量的保证金,这就使得融资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融资愈加困难。基于这一现状,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不同的融资方式,从而为企业各种形式的融资提供可选择的空间。例如,银行可以向企业出借自身的信用,从而增强企业的资信水平,使其获得第三方的资金支持,这也不会占据银行自身的资金储备。再如,可以利用备用信用证这一形式,商业银行扮演中间商的角色,不必动用自身的原有资金,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实现自身与融资企业的双赢。除此之外,银行应当建立起要善的信用审查体系,加强对于企业还贷行为的监督,最终实现对于内部风险的有效控制。

2.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动态防范体系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都稍显乏力,并且各种风险出现的更加频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必须适时的转变管理模式,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工作开展与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有效对接。对于各大企业的融资行为,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企业的运营规模、发展状况以及资信状况,还需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包括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状况,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必须要加强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的建立,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融资对象,银行可以参照它们的资信状况、发展情况以及运营规模,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差别化管理。对于资信状况以及发展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采用授信额度管理的方式,从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但是对于银行的一般合作企业,依然要按照传统的工作流程,贯彻逐笔审批原则。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于出口融资活动的监督,对融资企业真实的物流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有就是可以同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贸易互换模式,最大程度上规避进出口贸易带来的汇率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单笔融资业务向结构性融资的转变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在开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局面,即融资的规模不大,但是业务的数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繁琐的程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层层审批,从而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它们需要支付高昂的手续费,并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等待资金的到账,有时就会对其正常的贸易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必须实现单笔融资业务向结构性融资业务的转变,即应当尽可能的整合工作程序,使得融资审批工作可以高效、高质的开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加强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现在的1000多家企业中70%为中小型企业,它为我国的总体生产总值做出了绝大部分的贡献,为我国的继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保持我国中小型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该提供相应的便利服务以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筹资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从而增加了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不能为它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绿色环境。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其实,不管在政策上还是程序上,现在的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不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的。其中,包括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不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政策的制约以及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

就目前我国银行贷款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总额占总发放额不到15%。而且,从近几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额即使在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下也只是小幅度的增长,并未达到真正的目的。所以,总的说来,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不快,并且未得到普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第一,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重视不够。现在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对象时更倾向于大型企业或者好企业,这样可以降低银行承担不良资产的风险,为银行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一个保障。同时,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业务时需要深入了解该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资产情况,从而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而这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并且,中小型企业受自身发展的限制所需的资金数额不多,进而不能够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在选择客户时很多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没有投以足够的关注力度。

第二,对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缺乏战略部署,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就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方式而言,他们更多地采用争抢大客户、个别营销等手段,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型企业的了解和合作中,从而对整个市场的环境以及结构缺乏了解。同时在银行营销内部,通过定指标、派任务等方式促进业绩,从而也使得营销人员对大型企业的追捧和对中小型企业的忽视。如此一来,依靠营销人员与终端客户的关系维持融资业务的营销模式使得营销人员不愿意花费时间争取不多的中小型企业融资业务,进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真正深入的了解。

第三,基层客户经理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业务缺乏兴趣。在商业银行中,基层客户经理是压力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承担着造成不良资产的风险、承担着融资失败的风险。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来看,它们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没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基层客户经理不愿意接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业务,进而影响了营销人员客户目标的选择。

第四,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不足。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所以在金融产品方面没有很好的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进而对中小型企业在选择融资对象时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足包括新产品品种不够、推销力度不强、营销手段不丰富等等方面。

(二)外资银行的大肆入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已经对中国这块肥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外资银行大肆入侵,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及压力。其中在中国设立分行的就有许多世界大银行,如花旗银行。

由于这些入驻我国的外资银行多为世界性的大银行,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实力。在对中国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以后,纷纷针对我国企业开设了不同的融资业务。并利用自身优势,以更具诱惑力的条件吸引了大批中国企业的参与。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进而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发展。

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国际银行也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显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本土银行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的名气以及自身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使得我国大型企业以及跨国公司都纷纷向外资银行投出了橄榄枝。所以,在这种竞争面前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了现在的金融危机时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名声。虽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是并不能直接与外资银行进行抗衡。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积累,不可一触而就。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趋势分析

如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发展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应对世界其他银行的发展是现在我国银行解决自身问题、提高业务能力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外资银行不断渗透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简单分析。

第一,加强灵活性,培养优质中小型企业客户。现在的大型企业以及跨国企业更愿意选择条件优越的外资企业,从而减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把重点逐渐转移到对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开发中,以争取更多的业务来源。从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是可行的。因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同时政府为了保证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惠利政策。但是,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选择中小型企业客户时应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能对该企业形成正确的判断。通过对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挑选出优质的中小型企业客户以构建中小型企业客户群。

第二,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利用现在政府出台的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政策,结合银行自身发展特点,开发一些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业务以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客户流。这里的全方位融资服务不仅是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对中小型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流程的简便处理。只有通过这些惠利政策,才能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选择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

第三,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奖更受重视。在同外资银行以及国内各大银行竞争过程中,客户信息资料是十分关键的数据,对业务的开发十分重要,其中有些数据涉及到企业的机密信息。因而加强银行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进行是举足轻重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未来更多的业务流程将直接在计算机客户端进行,这样既简便了业务办理流程,也减少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这些都依赖于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所以以后银行在这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小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还存在外忧内患的状况,所以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方向、完善银行营销手段以及提高技术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关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还望后续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继续努力,为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策。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公司银行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