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6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1)

新课程要求教学创新,要求将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探究性教学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为目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成为学习的主人。

2.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过程

探究学习包括科学研究的基本活动,根据我国《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的定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应该说,这一介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

具体教学中究竟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笔者尝试了以下两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获取知识。其过程是: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对问题交流讨论,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反复实验提出新假设)―认知重组,提高总结。

2.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创设实验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发现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迁移拓展。这是一种学生自主获取化学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有利于牢固掌握化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境+问题串”在实现探究性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乐于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要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我将它理解为“问题+情境”,通常是把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通俗的讲即“情境+问题串”。所谓“情境+问题串”即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从特定的情境出发,设计一组围绕该主题或中心的问题串。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2)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同时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生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并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并给予帮助、指导;师生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二、改革学习方式,处理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时往往脱离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在接受书本知识时往往未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其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境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境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数量上的有限性。探究学习再好,但学生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以探究学习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是目前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所以课程改革针对这个问题鲜明地提出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要让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不占位置的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改革学习方式时,要处理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在反对过去学习方式单一化这种片面性的时候,不要走向另一种新的单一化和片面性的极端。

三、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化学作业的自主设计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3)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适当分析,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平衡的发展。例如在氨气与水反应产生喷泉的实验中,教师先按课本上所示装置,演示喷泉的实验过程,学生看到美丽的红色喷泉,有了自己也想动手做一做的强烈愿望。然后学生亲自动手收集NH3,并采用与教师相同的装置开始实验,部分同学获得了成功,烧瓶中充满了水;部分同学实验结束时烧瓶中只有一半的水;还有少数同学的实验没有形成喷泉。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实验成功的同学要进行鼓励,更对实验失败的同学进行实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在这样探究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实验、讨论、分析,通过一个自主的积极的探究过程,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不断将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增强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和动机。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一环。

2.1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以自学为主,借助教师的精讲,点拨指导,主动学习,掌握知识,通过分类训练、矫正补偿等措施,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醛和羧酸的命名方法非常相似,在已学习醛的命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羧酸的命名,培养语言文字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又如当学习了烯烃的加成反应后,炔烃的加成反应就可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

2.2实验探究法

化学实验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一是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几乎体现着多元智能的所有方面,二是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好的素材,三是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吸引学生,有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四是在化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共同创造公平、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各种潜在智能的发挥。

3.教学中抓住生活中常见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实验现象,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我们在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验现象,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铝的性质时,请学生列举在家庭环境中,哪些是由金属铝制成的?你们发现铝制品和铁制品有哪些区别?学生思维活跃,立即联想到了灶具、门窗、易拉罐等。教师在展示了一些常用的铝制品和铁制品后,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铝比铁耐腐蚀?”“为什么铁制品常在表面刷一层油漆?”“为什么飞机会选用镁铝合金?”等。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铝的性质的学习。同时学生带着对比的思维学习相关知识,记得更牢。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和改进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自尊、自信、自主、自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4)

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就练什么。老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甚至夭折。而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的改革深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实施起来必然是复杂的、难度很大的。笔者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详细进行研究和对比,就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高中新课程标准2008年已经实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与原课程标准有哪些不同或者说有哪些变化呢?

1、从课程理念上看,新课标更加注重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从课程结构上看,新课标由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分必修和选修两类。

3、从课程内容上看,新课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加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科技”等内容。

4、从实验教学要求上看,新课程更加注重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体系上看,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6、从学分管理上看,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满6学分的化学课程。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应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记录和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在高中阶段化学课程学习中,允许学生跨年级修习或重修、重考任一课程模块。

现详细概括如下: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2、实:指素质教育落实的"实":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①活动与探究"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

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

③穿插了生活中的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

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3、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化学①,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穿插在《从海水中获德的化学物质》中学习,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瞒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化学

②学习化学平衡后,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仪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教学模式:全方位指导"转换成"适时适量指导",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3、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冲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有的内容则要放在选修中进行学习。

4、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工业制氯气,尾气应如何处理?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演示实验大胆地由学生来完成,再由其他学生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实践证明,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自己讨论解决。长期坚持,学生会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具体教学中,要建构一个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索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动手能力。教材设置了许多活动与探究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的能力,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举措,面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应本着学生自主发展重在过程的原则,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我们在教学中是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网上查询信息等方式完成后,再利用下一节课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资料、相互交流来完成这些题目的。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需习题的解体训练,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习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5、多媒体课件是不是用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一是多媒体课件由“辅助”变为“主宰”。有些教师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一堂课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板书。有的教师只顾自己按课件顺序播放,常常出现学生还没弄懂就一闪而过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课件由“辅助”变为“主宰”;二是用课件取代化学实验。有些教师把一些很容易做的演示实验也搬上屏幕。如氯水、SO2的漂白性实验,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铝热剂反应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但学生没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没有感知,实验能力提高不大;三是课件代替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没有讨论,很少启发和引导,整堂课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习题答案写得明明白白,无须反馈交流,学生基本上是“自己看课件”,教和学通过电脑来“完成”,教师的教学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荡然无存;四是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学,但它在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使用多媒体要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二是不能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三是不能滥用视听手段;四是要合理选择课件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下教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课件:①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如装置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反应速率过快或太慢的实验等;②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现在多数学校班额过大,做演示实验时(如钠与水反应、电解CuCl2溶液、原电池原理等),坐在后面的学生对产生的现象看不清,若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可见度会大大提高;③深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的模拟。如“钢铁的吸氧腐蚀”,可采用三维立体动画演示Fe 失去电子,电子移向有C的一极,而O2在C的一极与H2O 作用生成了OH-离子,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一变化过程了;④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拟。如,晶体结构(如NaCI、SiO2、金刚石、干冰等)、较复杂的分子结构、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键)、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等;⑤化学化工过程模拟。如,化学平衡过程(如晶体溶解平衡、反应速率与化学动态平衡)、化学反应历程(如乙醇分子间脱水和分子内脱水、酯化反应中乙醇脱氢等)、化工生产过程(如工业制硫酸、硝酸、氯碱工业、合成氨等);⑥再现化学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等等。

7.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而我们的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理解不透彻,没有体会到新课程高中化学知识是种螺旋式上升的,而只是一味地加深了教学的广度与难度,力求知识点所涉及到所有的知识能够一步到位,试想高一的知识几乎覆盖了高中大部分知识点,如果能一步到位地讲完,你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呀?笔者考虑到高中化学课及高一新生的特点,在第一堂课上,我设计了几个魔术实验:“吹气点火”、“滴水生火”、“空瓶生烟”。在上“物质的分离和检验”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幻灯片:一是牛振华酒后驾车出车祸,交警如何检验司机是否喝酒;二是奥运会期中兴奋剂的检验情况。让学生知道如果想了解化学更多的奥秘,就必须努力学好化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和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对化学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平时总是多鼓励学生,每次测验后,总要表扬两类同学,一类是成绩优异的同学,另一类是进步较大的同学;在平时作业的批改中,经常写一些激励的评语,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后写上如下一些评语:“不怕基础差,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较认真的情况,就在他们作业后批注:“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批改完试卷时,我常在一些同学的卷首写上如下一些评语:“有进步,希继续努力”,“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在教学中如果某位同学的方法特别简单实用,就把这种方法叫“×××解法”,让这位同学好不自豪;另外我还采用目标激励法,我向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和激励办法:会用一种解法的及格,二种的良好,三种以上的优秀。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达到目标,就会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及时抓住机会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坚持不懈,定会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的一两次鼓励可能会成为中差生转化的起点,成为他们急起直追的动力。对于优等生,也会“更上一层楼”,最终实现自己的远期目标。

三、分析"3+理综合+X"高考,定位新课改环境下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首先应明确综合题≠难题: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在于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基于这点,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注意多角度看问题,切禁搞偏、难、怪题。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5)

1.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学知识综合技能的巩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学技能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娴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推陈出新的实验改革技能;加强微型实验研究,熟悉多媒体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勇于改革,勇于钻研,炼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研究型教师。

2.广博的知识素质。

化学是应用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对学生从数学、物理、生物、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能用数学、物理等手段解决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完善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3.现代的创新素质。

现代的创新素质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即应有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有顽强的意志和人格,勇于创造勇于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教科书的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要积极探究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策略,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为创造型的高中化学教师。

二、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1.化学学科发展与前沿知识。

本专题培训内容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更新化学科学知识及观念,了解和掌握各个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进展及应用。教师要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了解现代化学在科学、技术中包含的生态资源、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化学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专题培训,可使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更深入了解化学的学习过程及认知建构的过程,探讨优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3.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本专题培训,可使高中化学教师了解现代化学仪器实验的原理、各种化学实验的典型仪器的使用,并能将现代实验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中。对中学化学实验与创新的研究,可培养教师设计新实验和化学活动实验的能力。

4.化学学科与教育课题研究方法。

本专题主要培训内容为学术研究与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化学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指导;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培养科研习惯,进行科研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熟悉选题立项、确立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本专题主要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化学多媒体教学与制作技术。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学会化学工具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网络及远程登录和教学资料下载的方法与技巧,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

6.化学教育的评价与测量。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们应努力实践探索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生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2008年9月,为了体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河北省对高中化学教材进行了新的改革,并在多所学校进行试点。教材的更新是发展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无论在什么方面,新教材都体现了新的特点。

1、创意新

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创意新。首先,与老教材相比,它全是彩版的,图文并茂,这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把原来枯燥的、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改成了全新的、有趣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能给人遐想的题目,如《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怎样构建分子大厦》、《评说硫和氮的功与过》等,反映了化学的魅力所在。

2、内容新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内容。例如为了改变以往教材基础理论教学只重视理论本身的灌输,而忽视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理念,加强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编写了第一章《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通过原子结构发现过程的几个阶段,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苦和细致,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另外,新教材还加强了化学和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如《海水晒盐》一节,通过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介绍,培养学生开发海洋资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了在自然界中氮、硫元素均有自己的循环,循环使自然界具有自净能力,如果人类的野蛮开发和过度开发,必然使自然界氮、硫循环的平衡遭到破坏,酸雨等环境灾难将危害人类,只有既保持发展又维护生态平衡,才是人类明智的选择等。同时,利用拓展视野板块,向学生介绍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水的消毒、宝石钻石品位的评定、亚硝酸盐和人体健康、石油的海洋污染等各种社会、环境、生活问题。

3、编排新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编排新。首先,把教材与实验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其次,知识内容成块编排,内容较简单,但是,边上列出了大量的思考和讨论题,这样,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不再受到教材的严格约束,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可以使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最合适学生的需要和要求,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留一些空隙让学生自己思考。

4、作业新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作业新。大部分作业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一部分作业是以研究性习题的形式出现。如《请你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有关海水的资料,完成一个有关的专题报告,如海水淡化、海水的综合利用、海水"淘"金、海水中的核燃料等》,让学生学会从网络中查找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及媒体工具的使用。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无不标志着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2.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所以学生自我创新的机会太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很少,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概括。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时候“严格”地要求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书上或老师所讲的相吻合,否则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误。这样下来,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只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也只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而实验的目的却最终演变成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

二、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2.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很好地洞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模式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8)

高中数学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应有的智力、能力和思维得到全面开发,全面提高高中数学学习质量,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高中教师面对的重任依然是实施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活动过程。“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因为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可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使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教材中先定理后应用的实际问题,调换为从应用题开始的问题情境创设,以突出“问题解决——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探究环境,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定理、公式是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而得到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学生往往是难以感受到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协作,自觉探索出规律,证明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由“教数学”到“共同探究数学”、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三、注重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以“提问”代替解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回答……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经历了思考、理解、回答、再思考、再理解、再回答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9)

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我省也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在原有的课程模式下,将化学学科分为两大模块,即必修和选修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们2008届学生开设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和选修五,在使用这几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有不少新的收获,也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解。

从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来看,新教材一改旧教材枯燥的知识点的讲解,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的教学模式,即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教材的形式上看,增加了很多彩图,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新教材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教材的实验设计方面,特别是探究试验的设计能够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栏目设计新颖合理,充分结合了化学史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展示了化学的发展过程。以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该章合计有28张图表,图表注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既有涉及物质的性质、结构的表格图示,也有实验演示图示和实验报告表格图时。本章共有3个大栏目13个小栏目,栏目涵盖演示实验10个、科学探究4个、学与问3个、思考与交流2个、实践活动2个、科学视野2个、资料卡片2个。教材中的实验、图示和栏目设计符合理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了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的形成特点,这些设计充分考虑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四大要素,注重探究引导、问题提出、设疑激趣、讨论归纳、知识拓展,紧扣主干知识,突出理论是怎样获得的,如何掌握探究的方法,侧重让学生去自主地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讨论、思考、归纳的角度去学习和认识有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规律的归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所学知识,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和记忆有关物质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另外,新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的图片由原来的画图改成了真实的操作照片,使实验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新教材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主干知识的要求,淡化了知识层面的要求,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栏目的创新设计上,如“探究”栏目,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力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交流”栏目,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讨论和交流,争论和分析,形成一种观念、规律和结论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些设计都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念的。除以上特点外,还有一点变化就是教材设计和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就是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能够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和探索“以学生的动手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任课教师除领会了该教材编排者的设计意图外,也感到了一些困惑和不足。例如必修和选修中的有机化学部分,我们觉得新教材处理得不是很恰当,必修中有机部分介绍的内容过于简单,并且和选修重复的内容过多。在必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甲烷和烷烃、乙烯和苯,乙醇和乙酸,糖类和蛋白质,煤的综合利用和石油加工,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如乙炔、乙醛、乙酸乙酯等没有设计,与当今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必修2第三章(基本营养物质)、选修五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重复出现,虽说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干知识结构是相同的。在实验部分,旧教材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得很清楚,书后专有学生应做的实验,但新教材中对此处理得很模糊,要求不明确,这就使我们教师和学生不好把握尺度,哪些实验必须做哪些可以选做,让教师本人感到无可是从,实验安排形式缺乏统一性。另外,在课时安排上新教材参考书缺乏参考性,有些活动需要安排讨论、探究、实验和一定的习题,但如果安排这些活动,上课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如果不安排这些活动,那么教学目标将无法达成,新教材的设计意图也就无法体现。

总之,从整体来看,人教版高中化学几个模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某些细节问题上还有待商榷,当然这也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在这样浩大的新教材的编排工程上,出现一点点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在不断的改版印刷中,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将会被不断地完善,以更加完美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10)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把相关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以“自学-探究-训练”这三步作为这节课的线索,进行精细化预设:第一步,学生自学基本的历史事实(即课本的相关知识);第二步,结合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国情的对比,说明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以及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步,主要是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道光皇帝、林则徐或当时的一个普通民众,你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感受和反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探讨为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能够准确地组织好教材中的资料和额外提供的材料,这节课就是一节活用教材的课,也是一节很活跃的课,因此成了一节很有效率的课。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用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方法给学生做好引导、给出框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一些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知识的学生,一方面享受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怎样学习历史,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发展。比如笔者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难点“三公九卿制”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充分理解“三公”的职能以及三公九卿制在当时设置的主要目的和重要作用。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09-02

化学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教学目标,并且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对这一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方法。所以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化学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概念、化学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物质本身的认识上有了具体的思维。这对高中阶段学生化学理念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化学教学中分类观的概述

1、分类观的概念

分类观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过程中,遵照物质变化的规律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系统、规律性的思维导向。对分类观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认识某种物质过程中可以自觉对物质进行分类,而且还可以通过联想其他物质间的联系,同时运用化学这门科学的思维形式来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变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分类观的特点

(1)概括性特点

依照物质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并且根据物质的变化来对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共性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研究新物质,而且还促进了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新认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分类观,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的体系建构,而且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培养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化学知识的科学素质的培育。

(2)相对性特点

化学物质本身的规律和变化不仅有差别,也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差别可以帮我我们对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很好的分类,存有的联系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变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特点的,只有认识化学物质本身的相对性特点以后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做到多思维、多角度学习。

(3)多维度特点

多维度在化学世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特点,只有认识化学物质的变化分类的多维度特点,并且熟练掌握这种分类方法,才能够在对化学物质的关联和属性上做到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发现某类化学物质的本质,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的思维更加开阔。

二、学生分类观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意义

1、有助于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充分落实

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高化学新课标(实验)对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也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的最新课程改革,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大不相同。普高化学新课标(实验)对中学阶段学生提出要能够依据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自主分类、可以使用更多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等规定,这给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2、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分类观的培养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特点和本质的把握,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水平的提升。

分类观是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对于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认识、掌握物质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掌握物质的本质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在含义;同时分类观也是化学这门科学的一种研究手段,化学分类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形成科学性的学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化学分类观对高中学生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有助于学科教师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更新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思维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分类观给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角度,这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也是对高中化学教学分类观的有力培养,进而对化学这门学科教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求化学教师自身要有清晰的化学分类观,对于分类观有着深入的认识,并且可以利用分类观进行化学教学实践;其次要求学科教师对教学理念能够及时的转变,对分类观的培养策略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分类观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化学分类观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是普遍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与学习对于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知各种化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对学生运用分类观来分析物质的规律、特性和本质以及相互间的联系的正确引导,和通过对物质间联系的思考来更加充分和深入的认识物质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分类观的重要目的。

2、有助于学生对新旧化学知识的梳理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联系,通过对物质的特点规律和联系来帮助学生建立这种关系,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学习到更深入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而也就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建立化学知识的认识结构,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整体认知和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这也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分类观作为物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作为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分类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笔者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分类观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卢 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06)

[2] 卢 巍.对化学基本观念及“观念建构”教学的认识[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