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4:12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1)

语文是重要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学生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汉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实际教学却并非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低下。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语文课融入到学生的心里去,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氛围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加具备人文性和灵活性。

1.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1某些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需求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这个系列的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是教材文章在选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尤其是很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与小学生年龄段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教材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在新年的前夜,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而被冻死在大街上的故事,通过小女孩的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富差距之大,像这种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会体会到小女孩在新年前夜被冻死的可怜情感,进一步理解教材中所要讲述的深刻内涵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主要的兴趣点还是在文章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教材安排了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将文章作为一个悲剧故事去学习,其中深刻的内涵等到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后引导学生去体会。

1.2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改观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角色发生改变,由过去课堂的支配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上,教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还未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理念,问题还是强调标准答案。很多语文教师授课过程中,都是按照参考书中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而经常会忽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消耗,创新意识培养不足。

1.3学生主体地位未全面凸显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应用到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很多教师在理解学生主体性时出现了偏差,过于夸大学生主体作用,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导致了语文教学课堂热闹而效率不高的现状。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充分,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没有完全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小组讨论学习成为学生聊天的途径,课外学习未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2.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师职业能力,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终身从教的专业奉献精。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的素质和全新的要求,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保证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很高,很容易对一项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通过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又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环境,实现教和学的高效结合,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段的一种方法。

2.3合理增加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互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的成果。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教师精妙的加工和处理,将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影响,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15-01

语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是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小学语文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使得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也在顺利推进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才能使得小学语文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定问题等,这些都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的教育要求不相符合,出现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有帮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掌握到语文教育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呆板没有活力。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方法比较单一,由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使得小学语文成为一种枯燥的学科,很多教师就是根据教材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对词汇进行讲解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学生接触的语文教学素材的范围比较狭窄。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不够,新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各种小学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受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1、加强语文基础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内容并不复杂,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各种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一些简单的词语、句子、基本的对话、作文练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把握一个重点,即要对学生进行均衡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应该要积极加强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随着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变得十分紧迫,因此要加强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是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很多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对语文综合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此,可以结合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发挥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学,比如计算机教学技术、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来刺激小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对各种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进行情景设置时,应该要以日常生活为原型,让小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拟定的场景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加深对所学的小学语文知识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并且在游戏过程中结合各种语文知识,不仅让小学生玩耍了,同时也让小学生能够学习语文知识。

2、加强课外实践教育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加强课后的实践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小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在课后开展各种有趣的小游戏,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够得到延续。比如加强小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你比划我猜的游戏的应用,让小学生通过动作将一些词语表达出来,然后另一个同学来猜测词语,通过游戏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让小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就加强了对各种词语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多媒体教材的设计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很多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教材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材的设计,结合小学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个性特征等,将教材设计得更加生动、形象、准确。在教材设计过程中,多媒体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加强多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需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地理解,从而将语文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展示出来,便于教师讲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班级可以对幻灯设备、多媒体学习软件等进行共享;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练习;再比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音频格式,比如课文的阅读,就可以借助音频进行传播,教师可以录制一些音频材料,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收听,从而可以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觉,使得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将小学语文课堂打造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挥主动性,加强对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够真真领会语文教学的真谛,出现了教学不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等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一些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二是教学方式的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1.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对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认真听讲。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听不出条理和重点,不能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闪光点;而在说的方面,很多教师语言贫乏,条理不清,缺乏激情,常常表现为课堂上的表达语言干瘪,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对课文的分析,讲的生硬而没有条理;在读的方面同样能力较差的特点,原因是课下没有很好的去阅读一些文章;写的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书写的能力越来越差,也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得很多教师不花费时间在写作上,只需要从网上百度以下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稿子,因此不能在写作上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无法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

(2)教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懒于读书和做科研,知识不更新,储备偏少,基本属于吃老本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目前从多数语文教师的整体状况来看,文艺理论学、语言学、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状,无法驾驭课堂教学和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2.当前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有:

(1)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虽然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但是由于众多的客观原因,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正好反映出当下教育界的状态。需要教师把提高学生素质的阅读课、实践课改成了习题课,课下布置数不清的作业,课堂则根据标准答案讲各种各样的题目,使得学生接受不到素质教育的内容[1]。

(2)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将语文课形式为班会主题课或者才艺展示课,老师放权给学生自由的组织节目,或唱或跳,或说相声或演小品,表面是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自身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

针对前面介绍的各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增强课标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对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作文教学,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2]:

1.教师要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深入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要讲究举一反三,以篇达类,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充足,根据作者、文体和主题思想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更加客观。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技能培训。针对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的问题,应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变课堂结构,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训练为主、实践为主的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观摩教学、展览实习基地的教改成果,假期的时间参加社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返校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做人的道理,抓住教授内容的关键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现事物的奥秘。

三、小结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4)

1.注意力聚焦时间短

孩子最明显的特点是好动。由此,他们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我们时常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不少学生却左顾右盼,挤眉弄眼。从家长反馈的信息看,他们在家里的情况与此类似。

2.不会倾听

老师要提问,就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有的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嘴里还哇哇叫着,愿意在同学面前抢脸。随后,争到机会的学生满脸兴奋,急于发表见解;漏选的就一脸懊丧,努着嘴,恼于同伴抢了他的机会,却不仔细听同伴的发言。等老师问他:“这位同学的发言,你能补充一下吗?”他两眼茫然,因为他根本没听同伴的发言。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老师把题目解释了好几遍,却仍有个别学生没弄清题意,令人苦笑不得。

3.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往往问:“今天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孩子却想了半天,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来。家长很纳闷,“怎么会不知道呢?难道老师没讲课?”

以上说的是常见的问题,分别是注意力聚焦时间短、不会倾听、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下面介绍我们我们常用的办法。

二、我们常用的办法

我们都知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存在“万金油”式的办法。借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一个办法也不能长久使用。我们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孩子专心听讲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养成这个习惯,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训导,需要老师授课时高超的聚焦能力,需要老师在与学生们的日常互动中形成对他们的心灵“磁场”效应。做好这一切,需要老师丰富的学识,需要老师不倦的耐心,更需要老师必须具有的爱心。

2.引导孩子学会沟通

语言表达能力是低年级学生的短板。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能娴熟地运用,与人互动就面临困难。在培养孩子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强调的是清晰、准确、逻辑。这是运用语言的要决,再简单的话,也包括这三个要素。

3.引导孩子认真书写

坦率得说,我本人苦恼于书法不佳。也正因如此,我本人特别注重学生们的书写。课堂上的举止规范,读、写、握、坐、站,其中间的三项都与书写有关。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书写,他们的可塑性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训练:①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②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头正、身直、肩放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拿笔留一寸)③教师鼓励或纠正。④音乐调节气氛。

要说明的是,我本人还比较重视学生课本和作业本页面的整洁。有时,我还搞一些作业展览和书法比赛,让学生们自己评比谁写的好,给写得好的发个小奖品。

三、注意事项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5)

二、关于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导入的问题

一是情景导入法,通过动漫、短片反映短文基本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映生活常识的哪个方面;二是通过文中中心词汇和主题句的教学导入,这样学生可大胆猜想到本文的大意;三是通过谈话导入法,根据课文大意,师生交流生活所见导入课文学习,这一方法多数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的。

三、关于文中语言知识点和语法教学的处理问题

小学段英语的语法教学虽说淡化,但不能过而不讲,常见的基本语法知识,如名词单复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常见介词的用法,一般现在时态,一般将来时代,现在进行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等基本语法点是要求掌握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先要让学生熟读句篇,通过语感去感知,在学生多次接触这一语法点后,教师再归纳例句讲解,设计习题巩固训练,杜绝学生刚接触到新语法就开始大讲特讲的做法。

四、关于阅读课练习题设计的问题

一是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去设计课后练习题,文中词汇短语,语法知识点均要兼顾;二是要突出语言工具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课后一定要安排熟读课文和听力练习,可要求学生视听课文2-3遍,朗读课文数遍至能流利准确读课文;三是阅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大意,这也是英文写作的雏形训练,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五、关于学生阅读技巧指导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6)

问卷一: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

问卷二: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

问卷一、二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一和问卷二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其中,有20%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忽略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培养的高达75%(见问题2);认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很高和一般的初中占到85%,而高中则为40%,还不到初中的一半(见问题3);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全班齐读,初中和高中分别占到40%和45%(见问题7)。在课堂活动参与朗读教学中,认为初中生非常积极和积极的占到75%,而高中仅为25%(见问题9);

问卷三:关于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学生语文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

问卷四:关于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

问卷三、四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三和问卷四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其中,初三这两个班的语文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经常给学生讲解朗读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朗读训练。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对语文朗读课兴趣很高和兴趣一般的分别高达92.86%和97.14%(见问题1),认为自己朗读水平优秀和良好的分别为60%和48.57%;对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初中占64.29%,高中占12.86%(见问题4);初中语文教师和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要求朗读并布置朗读作业的占到87.14%和22.86%(见问题5);非常清楚朗读具体要求的初中和高中分别为58.57%和11.43%(见问题6);在朗读时77.14%的初中生和52.86%的高中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见问题7);有50%的初中生和57.14%的高中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综合以上问卷及自己和同事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虽然有个别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比较注重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朗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的受重视度不够

1.教师在思想上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主要是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课上教师为了课堂的需要,在需要朗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而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去读。往往学生还没有读明白文章的意思,教师已经接着往下讲了,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也没有发挥朗读教学应有的作用。有75%的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没能很好地采用朗读这种阅读教学方法。

2.教师不注重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或缺少朗读教学方面的知识、技巧,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朗读指导和训练;有些教师即使能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这些指导往往也是浅层次的、局部的,不深入也不具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虽然有将近100%的教师认为教师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在课堂上范读课文,但有些教师不愿意自己范读,不敢声情并茂地范读,以激发、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些教师通常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自己的示范朗读,这种方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和老师自身的示范朗读比起来,其作用微乎其微。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朗读能力有限或没有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但很少有教师采取行动提高自己朗读教学的能力。

3.学生对朗读学习的轻视

教师自身不重视朗读,会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不管透过电脑传出的朗读多么富有感情也不抵教师一句规范的朗读吸引学生。但教师自身缺乏这种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仅占12.86%,88.57%的同学不清楚朗读的具体目标。所以在朗读时,一半多甚至多一半的同学朗读的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此外,学生觉得如果老师都朗读不好,自己肯定也读不好,造成对朗读教学的轻视,不重视朗读。

(二)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与实施策略不明确

1.语文课堂朗读实施策略目标的模糊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朗读的目标认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其实每一种朗读都有其目的。比如初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细读课文是为了体会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等,再读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感情。有些教师可能也了解这些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些目的,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读,为了读而读,没有用心,也没有用情,以至于在读了几遍之后觉得自己收获不大,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

2.中学各个学段朗读目标实施策略的模糊

整个中学阶段,从初一到高三,学生的朗读要求和目标应该是越来越高,呈螺旋式上升的,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是最终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课程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选修课课程目标指出:“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1]

从两个学段对于朗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阶段的朗读教学目标从普通话的掌握到文本情感的把握都要比义务教育阶段更进一步,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一层。而且,高中阶段朗读教学还要求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这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的。可以说,朗读教学的目标是逐步提高,呈螺旋式上升的,但这些目标怎么样去实施,具体到每个学年要达到什么标准,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去做这些问题就很模糊了。朗读教学整体目标清楚,但每一学年的目标不具体,整体目标和学年目标之间的断层导致朗读教学实施策略的模糊。

(三)朗读教学的内容不丰富

1.课内朗读以诗词、文言文为主

整体来说,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经常采用朗读教学法,但在诗词、文言文这类文体中朗读教学法却倍受青睐,在初中90%的教师在教学这类文体时都采用朗读教学法。高中也达到80%。而对其它文体如小说戏剧,5%的初中教师会采用朗读教学法,在进行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时,几乎没有教师采用朗读教学法。诗词、散文因其短小精悍,课后又要求背诵,考试会考到,所以备受教师青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篇幅长,读起来浪费时间,不如教师直接讲解,所以教师不常用或不用朗读法。

2.课外朗读将近空白

如果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的话,那么学生的课外朗读量几乎为零。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学到朗读的方法和要领,教师没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课外学生自然不会自觉地进行朗读。有些学生即使是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了一些朗读的皮毛,但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练习,在课堂上学到的那点知识也逐渐遗忘了,朗读水平依然得不到提高,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四)朗读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单一

1.学生缺乏朗读的方法

超过90%的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但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少有学生知道如何获得帮助,如何去克服朗读的困难,不知道如何去朗读,自然而然他们无法掌握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2]总之,学生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无法掌握朗读的方法,不能准确规范的朗读,所以学生整体朗读水平不高。

2.朗读教学的形式单一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会采用全班齐读的形式,要不就是点名朗读。点名时,教师通常会点平时朗读得好的同学来朗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教师应该多种方式相结合,不应使朗读形式过于单调。朗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朗读教学中并不是只有“朗读”这一种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3]在“唐诗选读”中再次指出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由此可见,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是与“感受”、“品味”、“体验”等主体活动紧密相连的,朗读不应当附属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该融合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形式感受、品味和体验文学作品,同时在感受、品味和体验中进行朗读,抒感,这样的朗读教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朗读教学。

二、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升学率和试题的制约使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够。现在学校教师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朗读教学指导。久而久之,这就使得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也就很难重视。

(二)朗读教学本身的因素使教师不注重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朗读教学是一种耗时多、见效慢的教学方法,即使个别教师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指导,或是因为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不能坚持到底,或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原因,课外的朗读教学辅导都不了了之。

(三)缺乏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使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不明确。当学生朗读完之后,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教师只能给学生一个模棱两可的评价,这种无关痛痒的评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使朗读教学课堂目标不明确,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7)

英语教学论文常见问题

一、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 ”。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 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二、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8)

通常情况下,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提问纳入到教学范围之内,即便是在课堂中提问,提问的方式也是极其简单的,根本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笔者试图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出发,找出存在的问题,最终总结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1.提问过于肤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引导,提问才显得有意义,课程的内容才能被学生容易接受和消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标准。例如,教师在进行课程《音乐之都维也纳》第2课时授课的时候,针对课程的内容,设置了提问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程学习之后,知不知道维也纳在哪里呢?维也纳到底美不美呢?从提问的问题来看,内容十分浅显,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也显得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机械的答案。如此一来,提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没有益处。在《麻雀》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麻雀妈妈用自己的什么去保护小麻雀?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身子”二字,这种提问显然是给学生留下了回答的狭小空间,学生只能用“身子”二字做一回应,也许是不需要经过大脑,随口都能给出一个这样的答案,这样的提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意识也难以树立起来。

2.提问过于复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提问过于频繁,提问的问题也非常多,以至于学生一时应接不暇,从表面看,师生之间的沟通非常融洽,但是实质上并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种复杂而繁琐的提问过程中,学生没有抓住重点,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并不透彻,只是按照老师的思维去活动,一堂课下来,只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而没有真正地去思考,因此,这样的学习是没有目的性的,无疑给学生学习带来深层次的困难。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并没有注重问题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3.提问过于空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提问过于空泛,所提问题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这个时候,学生即使使尽全身解数也难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同时缺失引导性和导向性。因此,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答式”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与知识的接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全来自于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是源自于自己的思考与探索。由此可以看出,提问过于空泛,将会阻碍学生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1.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

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作为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提问质量的高低与内容的标准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能力,实事求是地从实际出发,唯有此,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可畅通无阻。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问题的内容即使很丰富,如果提问的方式不对,那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通过研究,整理出了以下两个有效提问的方式:(1)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之前,首先要做好问题的事先设计,通过简化问题的步骤,做到提出的问题比较少,并且都是经典的,与所授课程内容直接相关。(2)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不能难比登天,也不能易如反掌,应当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动大脑,通过思考和分析之后得出答案。学生只有思考过、探索过,得出的答案才是富有成效的,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将会大幅度提升。

2.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适中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学生基本功底的不同,进行不同问题的设置。倘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之,问题过于简单,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切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千万不能一棒子打死。唯有此,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才会增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方可得以有效提升。

3.提问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提问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唯有此,学生方可得出有创意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发散。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标准。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围绕重点展开沟通和探讨,激发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除此之外,还要开展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断给学生新鲜的刺激,激起学生不间断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使其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在互动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在新课改的标准下,课堂提问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扩散,更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尊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课堂提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云英.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2007(10).

[2]曹宽荣.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例谈[J].文学教育:下,2008(08).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9)

中国分类号:G623.2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纵观当前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互动现状,发现其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多以师生互动为主,而缺少生生互动等。下面笔者将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互动现状

(一)师生间互动多于生生间互动

当前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而事实是,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单调,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二)浅层次互动多于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可见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这样的课堂互动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很难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

(三)师生互动不恰当

一般把师生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子的课堂互动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互动水平的对策

(一)创新教师的现代课堂互动教学理念

通过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教师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属于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的教学方案,以防不备。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尽量遵循互动规律,采用同桌之间互动或前后桌之间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扩大互动空间。还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更丰富,容易打开思路。

(二)加强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本身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侧重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将具体的互动方法一一介绍:

1激发互动式

激发互动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引导互动式

引导互动,是在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学习材料。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和积累在以上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与大家分享。

3学习互动式

学习互动式,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过早解释,而应组织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解决。可以采取生生合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或采取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已见,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结论更准确;还可以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强化学生的合作互动的能力。

4实践互动式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教师简要提示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习得的方法,在自主互动的氛围中去获得信息,并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并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互动

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语文课堂中,利用和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内容,其一,课堂要多启发,多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其二,在课堂上多开展些小竞赛、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提问的活动。

(四)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参与是学生高层次的参与过程,学生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步步深入。课堂训练是教学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此外,在实践环节还应当注重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例如可以以个人的形式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为例:可以由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由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或由小组展示续写或扩写的内容,小组间采取竞赛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团结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进取之心,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由此可见,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首先必须创新教师的互动教学理念,围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一系列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参与,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10)

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语文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好语文知识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常见变换句式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常见变换句式训练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地找寻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帮助学生更为良好地学习和掌握常见变换句式的知识,并且将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变换句式训练存在的不良问题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语言能力有待提升。首先小学生对于句子结构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间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用短句和省略句,句子结构成分缺失。受到这种不良情况的影响,学生对于完整的句式没有明确的了解。其次就是学生对于词语的类别缺乏明确的认知,在句子结构中不同的词句承担着不同的成分。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在“你在做什么”这一句式中,“你”承担着主语的成分,表示名称、时间和空间类的词语,“做什么”是句子中的谓语成分,主要是表示动作,或者是形态性的词语。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小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于词语的分类较为模糊,对于词语的应用范围没有明确性的了解,学生不能判断它到底是一个整体的句子,还是一个词语。对于句子的完整性,小学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不能进行明确的区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此不良问题必须提升重视程度,积极地找寻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二、小学语文中常见变换句式的训练策略与技巧

(一)把握句式结构,明确词语分类

1.严格地把握句式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变换句式的训练内容众多,例如句子的缩写,对句式进行仿写等。因为常见变换句式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时很难在一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后知识容易混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分解句式的主要结构,将较为复杂的句式转变为较为简单的句式,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缩句教学时,可以举例“我每天需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去上学”,让学生把这句话缩减成十个字、七个字、五个字的句子。学生可以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最终将讨论结果向教师汇报。讨论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教师需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了解句式结构,找寻缩句的规律。

2.明确词语的应用范围

想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句式变换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学生词语敏感性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词语在句子中承担着怎样的成分。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思考有哪些词语可以相互替换,或者找寻句子中能够代表动作、形态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确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升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对词语的类别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而不是依据自身的感觉。

(二)句式训练以个例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掘句式规律

1.理解个例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学生掌握某种句式,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应句式的范例,使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范例,对于句式有直观性的了解,并且在实际训练中提升语感。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扩句训练时,可以列举以下范例:苹果挂在树上。红红的苹果高高地挂在树上。前者只是对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后者则是在苹果前面加上了“红红的”,在挂前面加上了“高高的”,添加了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得句子更加具有色彩。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句式转变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能使学生明确怎样阐述才能将内容表达得更为具体、形象,突出事物的特点。

2.发现规律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可以逐渐地发掘句式存在的规律,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句式转换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对葡萄等词语进行修饰,学生会回答圆圆的葡萄,紫色的葡萄等。由教师的引导,学生也渐渐能够理清思路,逐渐明确句式转换的规律。

句式转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小学语文句式转换训练中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使学生不能良好地掌握句式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严格地把握句式结构,明确词语的类别。以个例为基础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找寻句式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0-02

近一段时间,笔者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儿童音乐》等杂志上读到了多篇关于音乐教学提问的论文,特别是文章提到了当前音乐教学普遍存在提问模式化的倾向,读后颇有同感。尤其是论文中普遍反映的提问带有“盲目性”和提问语言的“模式化”问题,确实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造成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平庸、僵化,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那么,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反复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也算是对该现象做一个小小的修正建议吧。先谈第一个问题“提问带有盲目性”。当前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常见的提问方式表现为:“教师在首次范唱后问得最多的话就是“这首歌好听吗?”学生答道:“好听。”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似乎发自内心地答道:“喜欢。”仔细思考上述教学语言,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语言,它尽管采用了提问的形式,但并没有达到提问的效果。因为提问对知识的释疑是有明确指向性的,而上面的提问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环节的过度语气。“好不好听”与“喜不喜欢”实际上都是一种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语言,而“想不想学”则是教学环节的过度语言。造成这种课堂语言表述混乱的现象,究起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提问的目的、含义以及提问的方法缺乏了解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对提问缺乏精心的设计,暴露出提问存在的盲目性。关于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模式化”。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比较紧密,语言的模式化论述反映在:教授歌曲前,教师往往会说,刚才我们朗读了歌词或是刚才听了老师的范唱,现在跟老师学习歌曲……应该说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试想,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沉浸在老师“刚才我们……,现在我们……”这种平铺直叙的语言模式中,哪里还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呢?假如将上面的模式后面再加上“好不好”三个字,变成“刚才我们……,现在我们……,好不好?”这不就又变成了与第一个问题类似带提问性质的教学过度语言吗?在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由于教师对提问这一概念不清楚,致使教学中的提问语言混乱、目的不明,造成了学生无须思考,便机械地做出应答这一程式化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上述语言模式化状况,使提问变成一门艺术,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呢?我认为一个音乐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领路人,首先必须要学会表达,掌握语言技巧,尤其应对课堂提问的目的与作用,功能与方法进行必要的思考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中的“提问”包括学生的问与教师的问两个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句话清楚地阐述了学与问的关系和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句名言更是强调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如何问,问什么,怎样才能体现提问的教学价值又常常成为老师们教学中的难题。湛蓊才在《课堂教学艺术》一书中对提问艺术归纳了三点内容,对于音乐教学仍具有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1.问什么。大致有四问四忌:①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②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③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④巩固性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问谁。也有几问几忌:①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②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③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