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养老院经营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1:09

养老院经营思路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1)

“三事堂主要有三大板块:个人健康定向服务,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家庭成员健康管理。”范致钢解释说,“和社区医院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在居民出现健康问题之后采用中药或者西药对其进行治疗,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是预防,更是健康关注和服务。”

“现在大部分中青年人,精神压力大,工作强度高,作息时间无序,他们的健康也是家人关注的和担心的,健康是1,财富和名利都是0。”范致钢说。

这个让全社会都在热议的健康问题,一度让范致钢陷入了沉思。症结在哪里,如何破冰,如何让家庭和睦,基业长青,让他产生哈姆雷特式的疑惑。健康是个系统工程,小则开心无忧,中则家庭幸福,大则国富民强。范致钢拒绝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诱惑,全身于健康事业之中。

在他的运作平台上,他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学习国学,彻悟“三事”的寓意,做到以人为本,以爱为本。他认为让种子在落地之前就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与此同时,范致钢也曾前往部分养老院调查,他发现养老院的老人们目光无神,“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等死。”想到了这里,范致钢深思: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养老呢?家与社区是每个人最熟悉眷恋的地方,为什么不留在家里养老呢?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是便于居民就近医治,而三事堂服务平台则倾向于普及健康理念和提供健康服务。

“用文化推动企业的进步,用企业推动社会的进步。”范致钢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绵长。所以,三事堂始终保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我们就要做传统文化的布道者和践行者。

这也是三事堂经营模式之一,同时,三事堂倡导健康管理师一对一的人群服务,提供完善且全面专业的服务,这便成了范致钢主要经营思路,“在我们的平台上,没有强势营销,有的只是推介与提供价值服务。”

在完善服务的同时,三事堂拓展市场思路,开发健康绿色食品,如茶籽油等珍贵油脂;引进全球各地的健康食品以及家庭理疗设备,实现三事堂在健康食品上的产品延伸。

“做企业要看到两点,出发点和终点。就像播种子,播什么样的种子结什么样的果实。如同佛家讲的因果,在管理学上,就是战略计划和终极目标”,范致钢强调说,“我们种下带着祝福和善意的种子,他年是一片春华秋实。”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2)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3-03

一、发展与完善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意义

截至2011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213.98万,占总人口比例18.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迫切之举。根据2011年底的《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成都市已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纳入到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由此可见,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有助于满足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机构养老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完善机构养老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和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有助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上述规划对2015年和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总床位数等做出了要求,然而,截至2012年末,距离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进养老机构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从硬件方面提供保障,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第三,有助于提升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品质,促进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从软件方面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成都市机构养老的效果。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截至2012年2月,成都共有养老机构218处,总床位数3.73万张,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2]。养老机构供求之间存在矛盾,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不少公办的或较大规模的养老院都已住满,有许多老年人登记等候入院,有些甚至提前一年预订也难以满足入住的愿望。另外,根据《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应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养老床位达7.35万张,布局规划则要求到2020年,成都养老机构增加到395处,床位数达21.7万张,以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看,要达到以上要求还有较大难度,这也反映出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的功能和目标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若干成都市公营与民营养老机构,发现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在目标和功能方面比较单一,处于保障基本需求的阶段,主要满足大众型消费,如吃饭、睡觉、看报纸、打麻将等,发展层次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缺少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和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另外,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缺乏对广义老年服务的认识,湖南省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专题报告《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中提出,养老服务要包括老年食品、产品、医疗保健、保险、旅游和文化教育业等服务[3]。但是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考虑老年人养护、医疗、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缺少归属感。据2010年对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169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成都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整体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养老机构内娱乐设施不够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部分老年人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

(三)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方面有待改善

成都市专业养老看护人员十分短缺,以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第二福利院为例,其养老机构面临专业人员短缺、招聘不到专业护工的尴尬,工作人员里80%的护工都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占到30%-40%[5]。护工短缺和老龄化是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掣肘成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护工待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财政政策出台。因缺少专业人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自然也难以提升,照顾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另外,2013年5月,成都市出台并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两项标准,但关于机构养老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范,这导致对养老机构管理和监督存在难度,养老机构没有一套规范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管理标准、护理标准、公寓房屋设计标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等,另外,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四)成都市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利用不足

目前,成都市在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鼓励和刺激措施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障碍。成都民办养老产业现状比较冷清,目前成都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17%,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约50%的比例[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一是用地方面,成都市规划为养老院的区域很难得到相应的用地指标,尽管2011年末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指出,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挂牌方式、以不低于土地成本的优惠价格购买,但由于各种原因,从2011年至2012年,成都市并没有任何养老规划用地的交易记录。二是登记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以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基本不受理养老机构登记请求,若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有限的同时又规定不得赢利,阻碍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三是经营能力方面,成都民办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经营能力较差,目前成都以投资1 000万元左右的民办中小养老院居多,主要服务中低收入老年人,涨价空间有限,而人力、物价都在上涨,基本处于亏损边缘,生存压力巨大[6]。

三、促进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思路

机构养老模式属于老年福利政策的研究内容,因此,针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将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的四个维度,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输送和资金来源入手[7],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见图1。

(一)服务对象方面

根据成都市不同社会条件和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应包括市场型、福利型和救助型机构三个层次,分别面向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中等收入的老人和贫困老人。

这种设计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成都养老机构目标和功能定位单一、发展缺乏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对于那些经济非常困难、缺乏儿女照料的晚景悲惨的老人,政府有责任将这些不得不困在家中的老人解救出来,将其纳入养老机构,其收费标准可参照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免除,同时鼓励社会、个人向这类养老机构捐献[8],这类机构可称为“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采取公办形式,作为整个养老体系的基础和最后防线。第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老人来说,应该发展建立一批“福利型”养老机构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即政府委托民间来经营自己以公共权力兴办的设施和事业,具体可以由政府提供公有土地甚至部分资金,邀民间机构投资共建老人院,并且共同招标和委托专业民间机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在公用土地上建成老人服务机构,招标并委托民间机构经营管理政府或将已经建成的老人院委托给民间机构或者个人承包管理[9]。“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等应有统一标准,同时定期接受专业评估机构的考评,同时政府应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实时地调整“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生活水平和申请限制等。第三,对于少部分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其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市场型”的养老机构满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求。具体应鼓励民办机构进入高端养老市场,目前成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6],因此具有发展潜力,这类机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高收费保证较高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年轻化、专业化的一对一护理,甚至组织国内外旅游等娱乐活动,其赢利空间很大。总的来看,对于成都市计划建立的养老机构应该按这种思路进行层次的划分,对于目前已存在的养老机构,也应按此思路进行整合和调整,绝大部分现存机构仍应归于“福利型”养老机构。

(二)服务内容方面

根据成都市区域特征,提供多种类的服务项目并各有侧重,中心城区主要以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为主,二圈层区(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三圈层县(市)突出休闲养老服务。

按离中心城区的远近,成都市域划分为三大圈层,这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三个圈层,经济规模呈现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为市中心的6个区,其占地不足4%,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50%;二圈层为紧邻中央城区的6个区县,占地约26%,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3%,三圈层为距市中心较远的8个市县,其占地70%,经济总量占比却不足17%[10]。发展成都市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该考虑到以上区域特征,在强调回应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同时,有侧重地提供养老服务项目。中心城区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主要可以突出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利用社区的便利让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满足生活、交往、社交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其需求满足程度,还可以发展以社区托老服务为主的社区配套型养老机构。二圈层区(县)可以利用交通和医疗服务便利的优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目前成都市医养结合或养护结合的养老机构很少,对于一些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与患有老年高危疾病的老人,一般的供养型的养老机构是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因此,需要利用二圈层区的优势,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例如,可以将养老机构规划在医院附近,将其列入医疗服务,老人可及时住院就诊,出院回到养老机构后,医院的临床医师可以对有需要的出院老人进行随访,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养老院中建立医疗卫生室并配置医生或三级医院办养老院,通过两者合作使失能老人同时享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三圈层县(市)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这样可以突出休闲养老服务,让一些向往田园式的乡村养老生活的老年人满足需求,成都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到三圈层区的乡村去养老,对中心城区的老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实施相应补贴[11]。

(三)服务输送方面

以提升专业水准和照顾品质为目标,提出要使工作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服务水平和管理监督都不尽如人意。对此,需要适当提升养老机构专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针对养老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设置和培养老年社工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同时培训养老机构的主管及各类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只有提升机构养老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乐意进入机构安养晚年[12]。另外,还要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制,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奖惩措施和淘汰退出机制等。据悉,《成都市养老机构基本规范》、《成都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标准》、《成都市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等级标准》等地方标准已纳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度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13],应加快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使养老机构实现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输送的水平和品质。

(四)资金来源方面

要拓宽筹资渠道,政府除建立公办机构外,还要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兴建公办养老机构,是难以解决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这一失衡状态的。为此,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利用民间和社会资金,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2011年末,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在财政资金补贴、项目用地保障和相关费用减免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民间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仍然非常有限,民办养老院所占比例偏低,这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前文述及,主要涉及用地规划和机构登记方面的各种阻碍。为此,成都应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把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落实,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并放宽登记条件。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促进养老“福利”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芳杰.成都拟出台两部养老服务管理规范[N].华西都市报,2012-05-29.

[2]李秀中.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11.

[3]艾丽.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4).

[4]胡强,庄红,等.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703-705.

[5]福利院护工断层当我们老去谁来照顾[N].成都商报,2012-

08-09.

[6]熊筱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有三难[N].四川日报,2012-09-04.

[7]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3-85.

[8]梁鸿,程远,等.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63-66.

[9]杨团.公办民营与民办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分析[J].人文杂志,2011,(6):124-135.

[10]胡锦枫.三圈一体:联手共筑产业发展平台[N].成都晚报,2012-12-13.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3)

最新数据显示大连有养老机构265所,大连市内四区养老院有147所,总床位有12600多张。养老福利机构的性质分为:国营10所、床位1384;集体5所、床位585、街道1所、床位17;民营130所、床位10618单从数字上看,大连老年人口的数额远远超于此,这些养老院的床位数量满足不了要求,但事实恰恰相反,民政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的入住率仅达到70%。目前大连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的问题。

一、大连市政府兴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现状

目前现在的大连市养老院在体制上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福利而存在,属于“社会收养”性质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由各级民政部门管理,收养入院对象以救助性、慈善性为特征,敬老院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部门拨款或集体供款,在资金管理、人员培训、规划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投入水平较高,条件优越,收住对象为生活能够自理为标准,由于收费低廉,出现了“排队等待入院”的现象。

具有代表特征的大连工人养老院,它始建于1952年,是大连市总工会所属的社会福利性事业单位,占地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现有床位约300张。收费500-1000元;大连工人养老院工作人员编制70人,31名专业医务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名,中级职称24名,组成了一支具有丰富老年病临床经验和专业化护理知识的医疗队伍,形成了 “就医不出门,服务到床前”的高效、便捷的就医条件。六十余年的创院历史,使大连工人养老院在养老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品牌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护理、休闲、旅游等多种养老方式,不同价位不同档次的养老条件等多种经营方式,成为受市民欢迎的理想的养老机构。

大连市民营养老机构同全国各地一样,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迎着朝阳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在蒸蒸日上的老龄产业百花园里,成为一枝令人关注的鲜葩,在养老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使其茁壮成长永葆青春,尤其在养老事业实施适度普惠的情况下,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是令人思索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大连市民营养老机构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鲜花盛开的背后,民营养老机构步履维艰。本文拟对其现状、及发展走势进行剖析和预测,以寻求更好发展的新思路。

二、大连市民营养老机构经营状况分析

大连市早在1987年就先于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面对呼啸而来的老龄化趋势,大连市政府从市情民情的实际出发,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方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民营养老院占总数的78.26%。民营床位12300余张,占总数的65.8%。

(一)生存与发展靠政府资助

在推进养老事业社会化进程中,大连市政府相继下发了若干有关扶持民营养老机构的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2000年《大连市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明确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合法地位,制定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煤气、水电按民用计价等。文件下发后,我市涌现出一大批民营养老机构。二是2004年社会福利机构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对部分民营养老机构给予适当的补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办院的积极性,此后连续5年新增床位在2500张以上。三是2008年《社会养老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资助暂行办法》出台,对新增床位给予每张800-2000元不等的资助。新增床位补贴政策出台后,2008年当年新增床位就达3200多张。由此可见,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扶持力度。

(二)经营困难的要因

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价格飞扬、房屋租金狂飙,致使投资成本升高,投资回报率降低,运营难度加大等等,严重制约了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至关重要的是入住率。民营养老机构年平均入住率为60%,大部分是在微利或持平状态下运营,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将房屋折旧计入成本。

影响入住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二是养老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三是价格。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民营养老机构面对一个强大的竞争者――国办养老院。

国办养老院在地理位置,软硬件设施、信誉以及价格等方面,都优越于民营养老机构。因而,国办养老院呈现 “一床难求”,甚至排队等候一两年的盛况。而民营养老院74.6%是建在城乡结合部的甘井子区,交通不方便;软硬件设施方面,高端养老院不足1%,中端养老院占9.8%,普通养老院占80%以上;在价格方面比国办福利院高出15%左右。因此,相当一部分民营养老院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民营养老机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来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冲击。2010年,大连市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指导思想,出台了《大连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三年规划》,规划从2010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城乡社区兴建25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规划要求,每所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不少于2000人计算,届时将有约40 %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这必将对机构养老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冲击。

来自居家养老模式深受青睐的影响。大连市的老年人家庭观念重于泰山。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不离开家,而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深受老年人和子女的青睐。而且,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符合国情、民情,利国、利民,其不断巩固、完善、发展,无疑会减少对机构养老院的需求,这对机构养老也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来自对养老床位需求量预测的再认识。对于养老床位需求量的预测,有关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认为我国所设养老床位最低也应占老年人口的5%左右。按此比例计算,大连市所需养老床位最少也得5万张左右,而目前仅有2万多张。于是,大声呼吁:“养老床位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政府必须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势在必行……”。但是,他们忽略了我们的国情、民情和现实。大连市老年人,受观念和经济条件制约,约有98%老年人不选择机构养老。目前,大连市现有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2%左右,尚且有40%的空床率。面对养老床位如此过剩的现实,占老年人口5%的养老床位,不是我们现在或短时间内追求地的目标。对养老床位需求量科学的预测,也是影响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可见,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必须有新的抉择。

三、未来民营养老机构发展方向

(一)向高端养老院进军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虽然各行业的性质、特征不同,其社会化程度不同,但日趋社会化、高档化是必然的趋势。

截止目前,我市高端养老院寥寥无几。民营养老机构可称得上高端养老机构具备三星级宾馆标准的仅一家,具有二星级宾馆标准的仅10家,远远满足不了高收入老年人群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日趋一体化,全球化。必然带来养老事业的国际化。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应当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做大作强国际水准的机构养老院。如,“国际假日酒店”、“沃尔玛”等跨国集团。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老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当今和未来的老年人,不仅对养老机构软硬件的要求高,而且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希望得到更舒适、更周到、更细致的服务。养老院必须向高端发展,以适应新时代老年人,特别是高收入、高知识老年人群的需求。

大连市的自然环境,为发展高端养老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被联合国誉为世界宜居城市,连续多年荣获国家模范卫生城、最佳旅游城市,已享誉中外,是旅游观光、养老的天府圣地。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养老也将势不可当。

高端养老机构的优势已初露端倪。调查发现,越是条件优越的高端养老院,入住率越高。更有令人大开眼界的是,地处市中心的中山区某豪华养老公寓,推出每月6000多元的养老套间7套,在没有正式开业前,就被预订一空。其中有5套是被外地老年人收入囊中。按照惯例新建养老机构一般都要有三年的“寂寞期”,被社会认可的过程。但是,实力雄厚的大型豪华养老机构,开门即红,这就是高端养老院的魅力。

(二)中端民营养老机构为本

在大连民营养老机构中,处于中端水准约占9.8%。其条件达到一星或准二星级宾馆标准,双人间带洗浴间,设有活动室、健身设施等。目前,主要面向中等收入的老年人群,月收费标准1500―2000元。入住率比较高,经营状况善良好。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市场化的运营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在竞争中仍处优势。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茁壮成长,向高端领域进军,或成为高端养老院的连锁店或分院,也不排除部分被淘汰出局。

(三)普通民营养老院的转型

普通、小型民营养老机构,软硬件不尽人意,管理欠佳,入住率低,难以为继。虽然在养老服务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基于形势的变化和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严重制约其生存与发展。其出路:大部分由政府买断或购买服务等形式转为国办,由社区和街道管理经营;其少部分升华为中等民营养老机构或做得更大;也不排除具有特色、有活力的小型养老机构依然存在与发展。

(四)政府与民营携手并进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4)

2011年,当地坛公园的银杏又一次变黄,成为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银杏美景时,润土咨询了“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一期成果。

润土咨询董事长于贵红对《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介绍,润土很早就涉足老人问题的研究,早在1999年,就为北京市老龄委做了关于北京老龄人口生活状况的调查,后来陆续为北京万科、北京希格玛等公司做过老年地产方面的研究,在老年住宅市场积累了大量经验。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养老居住模式直接关系老年人口生活的幸福感,系统、深入地进行老年人口居住模式的研究,给政府、开发商提供养老居住开发模式的参考,就显得很必要。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应运而生了润土的此次调研。于贵红表示,以后每年在重阳节前润土都会“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系列成果,持续为中国城市老龄化居住、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数据参考。

老龄事业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在“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面对匆匆而来的养老产业,对于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很多开发商都看好养老地产,但真正懂养老地产开发的很少,多数是在炒概念,觉得起码是一个卖点。”于贵红这样总结目前大部分开发商对养老地产的认识及态度,“养老地产不同于普通住宅,并不是住宅设计中考虑到适老性就可以,它的开发难度很大,涉及到养老服务与运营。”目前虽有北京太阳城、上海亲和源等专注于做养老公寓开发的企业走在养老地产的前列,也有万科、保利等大型房企加入到了养老地产的开发中来,但真正做养老地产的很少。

通过多年的老年住宅市场调研经验及对国外养老机构的参观考察,于贵红认为,在我国养老产业处在低端状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

在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探索上,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未必均在新开发的楼盘中进行探索,也可以在旧小区、社区对某些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增加养老设施,以服务周边的老年人口。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有人文关怀性,其多数养老机构建在几个居民区中间,这样可以很便利地服务周边社区,同时养老机构针对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上门服务、日托服务、短期委托、长期照料等。

在政府的养老政策与制度上,除高端养老外,普通百姓养老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与制度。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又称基础年金),它覆盖全体国民,凡20岁以上60岁以下、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保险。国民养老金待遇占老人家庭收入的63.6%,这一制度是人们老年时生活的主要保障;第二层次是与就业收入相关联的雇员年金制度;第三层次是可以任意加入的养老保险,主要是私人机关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包括厚生年金基金、适格退职年金、国民年金基金等种类,加入的条件是以加入了第一、二层次养老保险为基础。

日本这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了普通百姓养老的后顾之忧,晚年入住养老院的资金主要靠养老金,这是日本的养老机构普及的基石。“我们的政策、保险保障体系的改善,对促进养老地产、养老机构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贵红如是说。

强强联合

“养老地产的运作与房地产商开发一个购物中心、酒店的运作思路类似,在开发养老地产之前必须先搞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是如何运作的,否则很难做好养老地产的开发。”于贵红认为养老地产的运营非常重要。

养老机构、抑或社区内的养老设施运作、管理思路,直接关系到其项目的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在于贵红看来,在开发养老地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了解想入住的老人是怎么想的?子女是怎么想的?这些在问卷设计之前,也需要了解养老机构的运营思路,分析应从哪些角度进行问题设置,从运营模式、方式、管理细节出发,对接目标客户想法,进而把需求用理性化的建筑设计表现出来。

“养老地产项目与传统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是不同的。”于贵红认为,普通住宅地产盖完、卖掉,最多留个物业管理公司,就可以走人了;但养老地产不同,它的运作要比物业管理复杂很多。“我建议开发商在做养老地产开发前,先学习养老机构运作模式,从运作端搞清养老地产如何运营。”于贵红介绍,“润土咨询已经开始与养老运用机构、养老设计单位合作,联合起来为开发商服务,这样的效率最高。”比如润土咨询与老年工作室老年地产运营专家乌丹星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老师之间的联合,就为开发商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种在养老地产开发链条上的强强联合,优化了养老地产服务体系,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对于养老地产的未来,于贵红充满了信心。

在路上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5)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形成。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为90%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7%的老人提供社区服务,为3%的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如桃源县乐怡园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居家和社区养老项目,该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桃源本土特色、为社区五保、孤寡、困难等老年人开展了助餐、助洁、助医等系列上门延伸服务活动。

2.

各类补充养老项目有序推进。突出推进了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屋为主的养老项目,2018年建成日间照料中心7个,2019年建立日间照料中心5个,建成了67家农村养老“幸福屋”,现如今全县敬老院占地面积达到260亩,建筑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实现了每个乡镇达到了

1-2所敬老院的目标,有效的为所在村(居)的留守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

3.

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面铺开。为贯彻落实省市要求,我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目前,已建立了老年数据库,对全县高龄、失能、贫困、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了大摸底、大排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朝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方向大力发展。

(二)存在突出问题

1.

政策支持力度有差距。一是补助标准低。尽管2016年出台了17号文件,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的标准还较低,离市政府文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护理员特殊岗位补贴制度没有实施。二是补贴范围窄。目前只对县城规划区内社会力量举办的、经县民政局验收达到国家运营标准的养老服务机构实施运营和床位补贴,全县享受补贴的只有一家。三是政策支持欠缺长久性。目前补贴政策只管三年,并且只补贴民办养老机构,造成部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力运行,近年来投入建设的15家养老服务示范点,现在运行的只有7家。

2.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一是敬老院入住率低。我县目前有41所农村敬老院,总床位2400张,入住五保老人不足1100人,床位使用率不到50%。二是敬老院整合效果差。提倡将全县老、旧敬老院进行关停整合,对场地、设施较好的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转型升级,但收效甚微。三是敬老院管理服务不到位。部分敬老院管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本着多1人不如少1人的原则,不愿接受社会老人入住。

3.

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县探索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屋为补充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但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在初级阶段,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健康养老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关于加快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建议

为不断提高我县社会化养老水平,促进我县健康养老事业加快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

提升组织推动力度,提振发展信心。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二要建立考评机制。将养老服务纳入县、乡镇(街道)、县直单位责任制,加强督促协调,确定各成员单位在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建设的职责和责任。三要建立议事制度。对社会力量申请兴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实行一事一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建立“一门受理、一并办理”的并联审批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2.

规范养老扶持政策,留住各方人心。一是统一运营补贴。按照自建床位数核算补贴标准。对接收“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优抚对象、空巢留守老人、低收入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人员的民办养老机构要重点保障,实行购买服务,确保供养机构“不吃亏”。二是统一护理员岗位补贴。护理员是特殊岗位,要在保证持证上岗的前提下,切实落实他们的岗位待遇,补助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按时提高。三是统一补贴范围。养老机构补贴的范围应扩展到全县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分级补贴。由城乡社区举办的日间照料中心、城乡医养“健康屋”、城市“宜老自助屋”、农村“互助幸福屋”等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定期补贴,确保长久运行。

3.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6)

78岁的赫兹尔・埃文斯就是这些深受营养不良问题困扰的英国老年人之一。丈夫去世后,她从威尔士搬到斯塔福德郡的亲戚家附近。但随着类风湿性关节炎越发严重,赫兹尔动弹不得,孤独无依。

赫兹尔说,平时从碗柜里拿个碗都倍觉艰难,更别说自己动手做饭了,“就算能够亲手烘烤一个三明治,自己也很难将它嚼碎吞下。”更为不幸的是,赫兹尔胃口不好,体重直线下降,体内的能量也不断流失。由于营养不良,现在她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

南安普敦大学临床营养及新陈代谢学院教授马里诺思・伊利亚在这份新报告中称,营养不良是损害健康的重大风险性因素。能量不足和情绪低落也会造成肌肉缺失,从而加剧免疫力下降或是行动不便和摔倒等现象。

因此,专家建议65岁以上的老年人重新思考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多食用全脂牛奶、鸡蛋、奶酪和蛋糕等富含热量的食物。 身体微胖,即使不会令人变得更健康,却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

那么,如何通过一些现象初步判断老人是否营养不良呢?

比如,如果平时合身的衣裤在近3个月内突然显得过于宽松,或体重有明显的下降,都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吃饭时挑挑拣拣也是征兆,这是食欲下降的表现。还有,伤口不容易愈合,也是缺乏某种元素、营养不良的信号。此外,疲劳、乏力可能是营养不良的最初表现。研究人员表示,少肌症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不过,家里老人如果经常感觉疲劳、乏力,就应该带他们求诊。在60岁以上年长者当中,30%有中度至重度少肌症,女性患者比男性多。80岁以上女性,超过一半有这个病症。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7)

0 引言

中国民营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院校在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同时,也赢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同,尤其是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目前我省民营高校也存在规模偏小,队伍不稳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民营高校发展现状,确定其整体优势和不足,探讨如何提高民营高校综合竞争力。

1 民营高校的成功案例——以“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是有盛振文先生于1993年创办;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医学类高等专科教育评估,成为山东省第一所通过两部委医学评估的高职院校。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形成浓厚的教研科研氛围。学院自创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肯定。学院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回报社会,学院本着“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思想,从2005年至今,在山东省卫生厅、教育厅、济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免费培训乡村医生9000余人,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1.1 特色的办学思路:自创办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校为己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本位,走出了一条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树优势特色品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学院注重品牌建设,志在把学院建设成名校。经过协和人近20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管理规范、专业门类齐全、环境条件优美的万人大学,成为师生温馨的家园、精神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感情的枢纽、生活的基地、学习的课堂、成才的摇篮、发展的平台。

1.2 学院以学生为本,坚持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引入了“零距离”办学思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谓“零距离”办学:一是所设专业与市场“无缝隙”结合,使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即学校“零距离”办学;二是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学校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力度,实行校企合作。学生培养采用2+1模式,学生在学校2年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最后1年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过程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学生“零距离”上岗。

1.3 校内实训,校企合作:学院与联想集团共同举办的联想lcse认证活动在学院正式开课,学生们将有机会到联想集团实习和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学校先后与济南市中心医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济阳县人民医院等87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并与联想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山东省商业集团、舜耕山庄、江苏启东计算机厂等十几家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学、订单式培养等项目的校企合作关系。

1.4 订单教育,就业保障:学院根据多年成功就业经验提出了1-6-1就业工程,1指就业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学院的整体发展以学生的就业为核心,6指就业工作的六个结合:长短结合、学能结合、院院结合、推拉结合、人人结合、校企结合。1指新生入校即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以学业连着毕业,以毕业连着就业,是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就业模式,学院不仅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定期举行就业培训和就业能力指导。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推荐体系、服务体系。每年举办大型供需洽谈会,并根据需求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先后与全国数百家大型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用人单位请进校园,把工作机会送到学生身边”的做法,让每一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不出校门就能了解职场动态和业界需求,解决就业问题,此举为供需双方带来了极大方便,获得了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5 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注重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都对教学秩序进行多次检查,同时还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中设立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的过程。

2 发展策略和建议

2.1 高等职业教育要走特色办学之路

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可以说,失去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是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应讲究“个性化”。

建立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论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方面,还是从实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充分发展方面,都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是民营高校竞争力之一,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在自身的办学层次上彰显其办学特色,培养人才不同于制造业可以标准化生产,民营高校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努力在本层次办出独特的风格,才能赢得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以开放的姿态明确“特色办学”思路,对国民经济的迫切发展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2.2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人力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当然也是学生的人生之本,所以,要积极认真地抓好这个工作,把好就业关。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老百姓巨大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老百姓“望子成龙”的愿望难以实现,人民群众对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政府的“抱怨”之声,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形象。

其次要着重解决好定位问题,要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准确、科学定位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千百万高技能人才。办学方向及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资源的配置更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订单式”人力培养模式是指学校,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力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设什么样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紧缺人力为导向,快速地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人力。按企业的需求,按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校的教学改革。

2.3 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通过产学结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用聘用制的方式聘请企业中退休的高级别的工程师来校任教,从企业中聘请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当兼职老师,同时可以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实训,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其次,通过产学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要提高他的就业竞争力,也就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第三,通过产学结合,扎实推进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教师的专业结构与普通院校不同,学科门类非常庞杂,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专业设置不断调整,要求教师的专业结构也做出相应调整。由于专业覆盖而较宽,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要求更为复杂。具体体现在:首先,一个教师应该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能胜任在专业教室上课,还应能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小制作等。其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或称之为专业实施能力。

2.4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为师生提供理性的思考和精神的滋养,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学校要建设教师文化,教师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使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再次,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对于民营大学来说史是个性精神的表现,民营高校要把校训作为学校形态文化,凸显大学精神,指异大学文化的构建。例如协和学院的校训是:明道、优术、德慧、双修,充分体现了学院的文化建设的内容。

3 结束语

民营高等教育是国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国的民营高校发展历史还不长,与国有高校比较,在办学经验、办学层次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包括“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民营高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只要各民营院校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找准“优、独、民(优化教育资源、独立办学、采用民营机制)”定位,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用足资源、用活机制、独立办学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毕业生与学校改革的互动机制,为国家培养适用对路的合格建设人才,民营院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8)

一、强化机制建设,营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部门及各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三)强化资金扶持。

设立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将部分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在机构建设方面给予补助,对新建的租赁的养老机构,省、市、县分别按每张床位给予补助。在运营方面给予补助,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给予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的规模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调高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市级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创新康养模式,构建多元多层的服务体系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

一是加大投入。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总投资4000万元。近年来,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做到年年有项目、年年有改造,完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投资350万元,新建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开通院民楼消防通道门,安装自动消防报警和监控系统;创建园林式单位。今年计划投资160万元,重新修中心路面,修建连廊,购置智能升降椅3部。二是创办全市首个公办托老所。投资100万元,xx市首个正式工商登记的公办托老所——xx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托老所挂牌运营,填补了xx公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空白。三是开展心灵慰藉工作。投资50万元,与xx市人民医院、xx康复医院和xx市安定医院对接,签订“医养融合”服务协议,在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康复器材室,为老人提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医疗康复护理,加快向医养融合型转化。四是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2016年,出资12万元,组织举办了首届养老护理机构护理员培训班,由人社部、民政部人事司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颁发证书,全市有110人参加培训,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7%,省民政厅政务网站予以刊发。五是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2016年,我局以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为契机,以标准服务为准绳,以“干净卫生”为抓手,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三轮’验收制(主管副院长自验、院长复验、局长三验)、飘红制、诫勉制”,收到预期效果。

(二)社会养老机构面向京津冀融合发展求突破。

按照“互联网+养老”模式,投资50万元,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了

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目前完成呼叫平台等软硬件建设,准备试运行,并与我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对接。迎接京津冀区域化协同发展,按照“医养结合、抓大促优”的思路,我市第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投资1亿元的康乐源养老公寓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运营后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占地40亩的xx市中医院医养融合项目以PPP模式运作,年内启动。占地50亩的安定集团医康养项目,主要建设面向国内精神障碍型老人的养老机构,正在土地收储;占地60亩的神农居医院养老公寓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占地280亩的大型医康养项目已完成选址,将建设面向京津的大型医康养乐园,xx的养老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呈现大投入的局面。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9)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财经大类专业为例》(编号:ZJB201202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以财经大类专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7日

一、引言

2006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本文中所研究的文科类专业主要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中的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及旅游大类专业。其中,本文以财经大类专业为例研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财政金融类(代码6201共12个专业)、财务会计类(代码6202共8个专业)、经济贸易类(代码6203共6个专业)、市场营销类(代码6204共5个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代码6205共5个专业)五大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指为配合理论教学而在校内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包括各种实践场所、设备、人员及实施计划等,一般由若干个实验、实习或实训室(或车间、经营场所)(以下统称为实训室)组成,通过完成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二、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毕业时达到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在我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学院中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受我国传统思想和意识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理论教学,如原理精讲、过程推导等,也重视和强调系统和逻辑思维培养。往往轻视甚至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操作的教学。特别是高职文科类专业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不像理工科专业一样,在校内实训基地里购置看得见、摸得着、动的手的仪器、机器等,文科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存在构建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专业群资源共享性、资金投入不足且重复建设、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大概分为两类,即校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前者可以完成顶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任务,但是一方面受到教学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影响,再加之学院和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异地性、校企双方在管理制度、人事隶属、核心价值等方面都存在这差异,因此不论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还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来看都不利于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大部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基本上达到了1∶1,而且很多实验实训内容需要在“学中练、练中学,边学边练、再练再学再提高”,因此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了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对高职教育的意义非凡,作用重大,影响深远。

三、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要实现的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场所,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进一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仿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营造企业工作氛围。因此,就不再是过去相对独立、模式单一、设备简单的实验室,而是建设满足专业教学、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高职文科类专业中财经大类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该校内实训基地一般要具备以下功能:

(一)对内完成专业教学功能。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机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专业老师和实训老师的组织与教导下完成实践课的学习任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训练商品入库、整箱出库、零散电子拣选、按客户要求打包、配送出库等与企业生产真实性一致的职业能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以按照真实企业运作模式创办淘宝商店,加强网络营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等等。

(二)对外开展社会服务功能。高职教育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具备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提升行业之功能。文科类专业不像理工科专业一样,能够在校内实训学生生产出电子产品、能组织学生在苗圃里培育果苗、能组织学生在实习工厂焙烤饼干、炒制茶叶、发酵酒曲、酿造佳肴等等。但是,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和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学生的智慧开展对外的社会服务项目工作。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以承担委托报关业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向社会提供市场调研报告、商品促销活动方案策划并组织商品现场促销活动、农博会、茶博会、商品展销会推销等专业服务。

(三)对社会提供职业资格培训与技能鉴定功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其他部门逐步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我国中央、各部门、省(市、自治区)、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辖区内按要求开展各级别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按照各职业标准要求,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培训期限。故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就将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实行“双证书”(毕业证书+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制度。

为此,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各种各级别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如财经大类中的各专业对应相应的职业资格:物流师、电子商务师、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营销师、农产品经纪与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等。一方面可以培训本校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开展培训、鉴定服务,并确定良好的社会价值和一定的经济价值。

(四)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社会化生产功能。由于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是要按照专业群并与相对应的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而建设的,故可在满足教学工作和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之上,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生产。以省示范高职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商科学校之一。学院按照“对接产业、融入行业、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为湖南区域经济服务,积极探索“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校内建设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在该基地中可以实现商品陈列、推销与谈判、网络营销、茶艺与茶文化等项目的实训,也能实现一定量的社会生产。再如,物流管理专业与“四通一达”快递公司合作建设的校内“商务快递”之家,就可以实现包裹分拣、入库管理、配送等实际生产。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生产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实训的真实性,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同学们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同学们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在校学习、练习、提高专业技能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与职业习惯的载体,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核心所在,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基本保障。针对当前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建设思路以资参考。

(一)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建设以专业群为核心的实训基地。从专业老师到教学系部领导直到学院领导,都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于当前培养高职文科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要以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特点来正确认识和区分对待其与理工类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特异性。从各方面、各渠道筹措资金,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实际利用率不高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群为核心,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为蓝本,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接轨工作岗位为目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二)明确主体,规范流程,按步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是有使用部门即教学系部根据学院实训室建设发展总规划提出建设要求,再经过市场调研、组织专家认证、公开招标、评标、决标,确定实际建设方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般需安排专业老师全程参与,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向施工方提出教学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的细枝末节,有利于以后的专业实践教学。

(三)创新机制,外引内培,建立一支高素质、强技能的实训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老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具备过硬的、娴熟的且紧跟市场变化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专业技能。这对于一部门从校门毕业出来至今进入另一校门讲台的高学历、无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而言,就需要强化训练,提高专业技能。限于当前校方和企业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现状,特别是以财经大类为主的高职文科类专业而言,需要要求更高的实践指导老师。故此,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管理等机制,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按计划逐步培养专职老师通过企业顶岗部级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企业工作经验。以培养高职文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组建一支得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确保胜任教学任务。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确保实训基地有序运行。在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之后,根据管理权限和要求,由实训基地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督查部门共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动态管理、全面管理,确保实训基地有序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1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居家养老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认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关键词 : 老龄化; 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9-03

收稿日期:2015-05-0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老化速度快,1990年代以来年均递增3.4%。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居家养老的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现今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则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医疗和养老分离。纵观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历程,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服务整合和养老机构转型也已是必然趋势。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一、何谓“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内容的充实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覆盖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治疗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疗健康保健服务项目。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疾病、易复发、大病恢复期、残障及绝症晚期老年人,为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内容是为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但医疗水平因人而异,因为一般对医疗技术含量要求不会很高,因而应当至少达到一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相比于普通的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中,服务内容除了传统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休闲娱乐服务外,疾病诊治、住院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项目也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服务的提供主体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题资源,使其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一方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

.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等特点,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8 亿人,占目前总人口的 13.3%,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占目前总人口的 8.9%。与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中国 60 岁与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率分别上升了 2.9%和 1.9%。据推测,202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达到25.6%。纵观发达国家老龄化发展历程,都是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却是未富先老,在经济尚不发达、仍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显得尤为突出,庞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大部分医疗机构仅对老年患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近年来由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划指导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给予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许多城市的社区养老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等问题,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究其根源,主要由于社区养老医疗护理时间较短、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专业水平过低、人力资源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就曾经对媒体表示:社区养老除了缺少全科医生外,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传统的养老机构同样也存在数量少、资金匮乏、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大多医疗设施配备简单,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由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照料服务分割、各级服务机构之间服务供给分散,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卫生和社会照料处于分割状态,服务碎片化,最终导致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低。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在晚年时期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通过宋宝安等对2 196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在问卷提出的问题中,医疗护理高居首位,比重达83.3%。而“看病难”的问题则是老年人尤为担忧的问题,占受访者的56.7%。问及原因,大多数老年人表示,全科医生缺少,老年病专科医院及老年病专科门诊少,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见,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时常出现小病大检查等不负责任的问题,给失能或半失能、收入相对偏低的老年人造成了“看病难”的困境,既耽误老年人的治疗,也给家庭增加了负担。据此,近年来国际社会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需要不断变更养老场所,尽可能使需要不同程度照顾的老年人能长期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并得到良好的照顾和医疗服务,使老年人晚年最终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主要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资源达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根据原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人均患有疾病2—3种,慢性病发病率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因而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发展“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引入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步入了由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阶段,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纷纷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北京市化工医院转为老年护理医院,开设了长期接受有病老年人住院的病区。上海市于1997年就已经设立的“88547”(拨拨我社区)的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温州市万福养老护理中心,由原温州万福医院转型而来,并且已完成登记成为温州市首家获批的“医养结合”民办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和社会老年群体提供临床医疗、急诊救助、康复、预防保健、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服务。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兴建了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由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州市友好医院、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也开展了“医养结合”形式的服务。在“医养结合”探索过程中,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结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为自理、不自理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心等高品质照护服务,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前述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医疗行业属高投入、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标准高,因此,以医疗机构承办养老或者依托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尤为适宜。由其开办养老业务可以依托自身医疗卫生资源,直接设置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的老年人专门科室,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强化服务与管理,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批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养结合”机构从而减少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克服碎片化服务、增强服务的连续性,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机构网点分布,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对以“医养结合”方式经营的医疗或者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等方面给予帮助,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并鼓励其用“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去经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甚至临终关怀等医疗和养老服务。同时,明细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的收费细则,国家养老、医疗保险的保障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能结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把“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定点机构,并加强监管,使养老基金和医保基金能有机结合、合理使用,将有利于老年人在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减轻社会、单位和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郑晓婷.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研究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4.

[2]王荣欣,等.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医疗服务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

[3]于卫华.“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91-92.

[4]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6-7.

[5]李健仁.大型医院扶持社区医疗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4):28-2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8]邱刚.上海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11)

一、精心选人,配备一支赖以信任的坚强班子

为了把敬老院办成具有一流水准的乡镇敬老院,我们首先是精选管理人员。敬老院内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是经过镇党委、政府反复筛选的。院长***同志是原安伦村党支部副书记,她组织观点强,思想素质好,工作积极性高,敢于创新,勇于奉献,是一名处处以身作则的好领头人。炊事员刘爱加是一名专职厨师,手艺精良。保管员花龙余具有多年的财务实践经验,是一名理家能手。其次是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把敬老院工作人员列入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序列,同等对待,享受同等待遇,及时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并做到调资同步,增幅同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安心地工作。

二、立足自我,闯出一条以副补院的发展路子

我镇经济基础薄弱,镇财政十分拮据,敬老院的费用全由财政列支难度较大。因此,我镇敬老院在搞好服务的基础上,坚持走不等不靠、积极创收、以副补院的路子,实现三轮齐转,抓好“三个开发”,一是开发种植项目。我们把院前院后的8亩空闲地全部栽上蔬菜,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不仅解决了敬老院的吃菜问题,而且近80%的蔬菜可以上市出售,增加收入。仅种植蔬菜一项敬老院增加年纯收入1.8万元;二是开发养殖项目。在多种经营生产上,我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选择了技术难度不高,易于掌握的蛋鸡为突破口,通过尝试,效益十分明显,于是逐年扩大养殖规模,目前我院蛋鸡栏存饲养量1000多只、肉鸡6000多只。其次增加养殖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开挖渔塘6亩,放养了青鱼、扁鱼等多种鱼种,年上市量达1000公斤,同时通过自繁自养、逐年扩大生猪饲养量,近年来,每年上市生猪达150头。今年已上市生猪89头,目前生猪栏存饲养量达150头。仅养殖项目预计今年可收入4.5万元;三是开发工业项目。在狠抓农副生产的同时,我们积极转变观点,大力发展工业,首先将院内闲置的房屋整修一遍出租给私营企业发展工业生产。房屋租金年收入达3万元。其次,我们通过预收三年租金和多方集资的办法在敬老院的空闲废地上新建厂房8间出租给私营企业主新办企业。今年通过招商引资,院内已有2家私营企业竣工投产。

目前我镇五保老人年供养标准为1800元/年,由于狠抓了“三个开发”,我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院内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年生活标准已增加到2500元/年,还按月发放每人10—15元的零用钱。

三、强化管理,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服务中心

为了加强敬老院的管理,使之有序运行,我们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落实了管理责任制,达到了“三个到位”。一是生活管理到位。征求大多数院民的意见,及时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卫生制度、文体活动制度、值班制度、院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组织院民学习讨论,不断完善,不断补充。在老人之间,建立了室长制、互帮互助小组,相互之间开展帮护活动,使一些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能够得到及时帮助。二是生产管理到位。为调动院内工作人员的生产创收积极性,我们落实经济考核责任制,人人都有生产项目,人人都有创收指标。年终按年初签订的经济考核责任书考核兑现,不打和牌,拉开分配档次。三是经营管理到位。作为民政福利单位,我们始终坚持勤俭持家、勤俭办院的方针,扎扎实实地狠抓了敬老院的经营管理,这些年来,我们敬老院没有人报过一次车票,也没有拿过一分出差补助,他们处处精打细算,外出办事不管多远总是骑自行车,来回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