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08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1)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综述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及来源

对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基本分享,而且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存亡发展,所以全球政府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内部现金的储存量不能够满足客户兑现或者偿还债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风险出现;从广义上来说,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还包括银行现金不足导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带来的经营风险。所以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本质上还是因为银行自身现金储备量不足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信誉下降,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经营亏损。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转化。第一,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债务人在资产上不能够对合同义务履行,导致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于信用的经营是商业银行经验的本质,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就会极大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可能。第二,市场风险是因为市场价格水平变化导致资产受到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一旦利率变化过快就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变大。第三,由于操作不当以及自身系统造成损失,自身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很大可能会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银行金融业务风险,要提前预防财务恶化带来的金融危机,并且需要进一步落实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流动性风险治理体系;第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督体系构建;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第四,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程序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形式上基本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形成了董事会、流动性风险委员会以及监事会为主体的治理机构。各个商业银行通常由自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并且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商I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方面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动态性监督治理程序和机制;第二,在考核激励当中无论是对于管理层还是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系没有建立健全;第三,对于分支机构的考核没有明确纳入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而忽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一旦出现区域性的突发资本紧缺的情况导致流动性风险,上级银行部门就很难及时跟进处理,增大银行整体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落后

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且国内银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司空见惯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在我们国内银行业发展当中还没有真正利用起来。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的落后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商业银行用来进行短期融资的金融工具就非常的单一,导致无法通过有效竞争来降低短期融资的成本,与此同时单一的融资工具也无法全面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依托,就无法实现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目标,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于信息来源、信息传递以及信息有效性几个方面。在信息来源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各种文件会议或者是内部决策层提供的会议报告等,信息传递方面没有具体的程序机制约束,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而且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差并且会在传递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在信息有效性方面,因为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破碎化、零散化,而且传递渠道比较单一化,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得不到保障,所以最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无法保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比较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具有比较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的金融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减少风险发生的能动性。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构建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商业银行处理流动性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对策

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常态化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意识到再严格的外部监督管理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只有从内部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体系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的出现。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一般都是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持有银行股份,成为银行的股东,这样就是的他们的利益和外部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样的激励机制非常有效。当然其他形式的激励机制也有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不变的核心就是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能够控制自身道德风险和自利行为,杜绝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的控制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贯彻落实好流动性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监督管理,需要定期对流动性风险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和管理,从而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操作。

第二,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当中,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意味着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的信息可以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加自由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类信息。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包含规范的报告制度,明确落实具体责任人以及报告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确保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第三,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者群体,无论是各种金融手段还是金融工具都需要人来贯彻落实,因此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当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银行风险的认识,在每一个经营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保持忧患意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经营主体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认识,争取在全过程当中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环境层面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环境。对于充满危机和风险的金融行业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程序体系是保障金融活动的最好方式。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有助于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一直都非常重视,在2014年初,确立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专项管理,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在同年3月份开始贯彻落实,这是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保障,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金融环境。

第二,发展金融市场,丰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市场包含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还可以从资金运用方面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货币市场稳定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击流动性风险的水平,在短期内会稳定商业银行资金压力,满足短期融资和日常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平台可以扩大企业的股票发行规模,并且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增加适合居民的金融投资工具。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注重金融新,金融创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丰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调整自身资产机构,增强资产流动性。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稳定金融秩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体系有助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也可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防范我国金融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央银行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许要满足市场化的具体需求,无论是国际金融环境还是国内金融环境现在都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当中,进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秩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通过政府和金融行业一起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构建稳定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推动金融创新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所引发的。如何对进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主要类别进行探索分析,并创新探讨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金融创新产品的界定及其发展

关于金融创新产品,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金融产品创新理论来看,金融创新首先包括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果以国别为界限来划分,金融产品创新就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创造或引进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不管是自主创造还是引进创造,从市场经济的交易行为角度来看,金融产品创新都通过一定范围界限的金融市场上的一种新的法律合约来界定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反映了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及金融制度的创新内容,也体现了金融技术的创新内容。熊彼特提出了5种创新:一是出现了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对已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了显著改进;二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三是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四是发现了新的原材料;五是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重组。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对金融产品创新具有理论启发和指导意义。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从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来看,金融创新基本上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等。Jacque (2001 )认为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中介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技术的创新及新的金融市场;Tufano(2002)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市场行为以及新金融机构的创造等等。

从金融创新产品实践来看,金融创新产品体现为一种全新的产品特性,但更多地体现为对现有金融产品某一个或某一些产品特性的增加、删减、改变、综合等。Desai 和 Low(1987)就将金融产品看成是包括收益率、期限、流动性和所承受的价格及信用风险等一系列产品特性的合约;Niehans(1983)则从金融创新产品功能角度提出金融创新产品是现金与未来货币的交换功能、借款与贷款的连接功能、支付功能等将3类基本产品功能与服务的分解或组合。但不管是金融创新产品的理论还是实践,这种产品创新显然都是以促进金融机构生存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性特征。

因此,本文以金融深化理论创新与金融自由化实践发展为背景,将金融创新产品定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运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等科技创新技术和现代数学、博弈论等专业知识所开发的金融创新产品,主要包括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以及抵押支持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其中发展最突出的对金融经济影响较大的如资产证券化创新产品,以及在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生成的CDO产品及CDS产品,2007年次贷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这些产品风险所引发。

二、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风险分析及监管深化

从理论分析与金融实践来看,金融创新产品既有固有风险,也有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风险。因此,金融创新产品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与研究。Llewellyn(1992)在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金融风险分为价格、收入、信用、汇率、国家风险等5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IS,2004)提出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4类金融风险;等等。

风险就是导致收益率降低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从前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分析及金融创新产品实践来看,尤其是从MBS、CDO、CDS等金融创新产品所涉及的原始债务人、原始债权人、发起人或出售人、管理人、证券发行人(产品组合设计人)、投资银行、信用担保人、信用评级机构、信托机构、投资人以及会计师、律师、税务师、金融分析师等产品流程及相关人来看,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分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基础资产风险、产品设计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系统性风险等风险。

基础资产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创新产品的基础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价值下降风险等。例如汽车贷款抵押证券和居民住宅抵押证券中的基础资产即汽车或住宅的市场价格波动,以及汽车或住宅的折旧、报废灭失等引起汽车贷款抵押证券和居民住宅抵押证券的价格下降风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就与住宅抵押证券的基础资产即住宅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有关。

金融产品设计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创新产品设计中关于赎回率、赎回期的设计等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由产品设计不科学所造成的。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在金融创新产品的相关操作过程中,由于内部程序不健全、人员能力不够、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外部事件冲击等原因导致操作不当而产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政治法律监管环境等外部因素如税收提高引起的风险和金融机构内部处理流程不完善、信息系统操作失误、工作人员能力不强等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BIS,2001)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完善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一般表现为清算失误、交易记录错误、信息处理系统故障、内部舞弊、虚假交易、不适当的销售技术等。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创新产品合约未按规定履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与金融创新产品的贷款信用级别及银行授信期限、授信集中度等相关。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信用转移风险,以及外汇管制等国家风险,也包括由于财务还款能力下降引起信用评级降低所导致违约可能性增大的风险和破产、无力偿付债务、债务交叉违约等信用事件。巴塞尔协议将信用风险与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支配水平紧密相联。在金融创新产品的信用风险中,不仅仅表现为产品所涉及的信用贷款无法偿还,还表现为信用评级不当所引发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由于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导致资金资产的流动性出现困难从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香港金融管理局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前者指金融机构无法将资产变现或取得足够资金,以致不能履行到期责任的风险,后者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失序,以至金融机构在处理或抵消手上所持某些风险时无法不使市场价显著下跌。乔尔・贝西斯将融资能力也纳入流动性风险,认为流动性风险包括在正常成本条件下缺乏融资能力的风险、市场流动性以及资产流动性风险等,而市场流动性弱会导致融资困难,这时金融创新产品的证券票面价值折扣较高,从而引起资金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创新产品的收入和成本由于汇率变化而进行调整所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一般通过本外币的汇率兑换损失及兑换手续费等引起的,与金融创新产品的资产负债管理相联系,尤其是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国际交易有关联。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资本开始频繁流动,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开始剧烈变化,导致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急剧加大。

利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导致金融创新产品的收益下降或成本上升所引发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的发展,金融创新产品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而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较大,一方面诸多影响因素导致利率所受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利率波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利率的波动性又导致金融创新产品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从而使金融创新产品的利率风险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

通货膨胀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创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下降或者成本上升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通货膨胀通常会导致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最终引起货币持有人实际余额的下降。由于实际利率约等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当名义利率一定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引起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导致金融创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降低。

关于系统性风险,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从理论研究来看, Mishkin(1995)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指扰乱一国金融市场的信息传输并导致该国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为具有最佳投资机会的部门进行融资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国际清算银行(BIS,1994)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指系统的一个参与者违约引起其他参与者违约而引发的链式反应导致广泛的金融困难的可能性。综合分析有关理论与系统性风险实践来看,系统性风险应该指特定事件的冲击引发一国甚至全球范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针对上述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风险,必须要推进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的理论与实践(余海斌、王慧琴,2010)。要进一步推进监管深化,就要针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类别,设计完善金融机构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内部控制、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工作流程,以及金融创新产品业务监管指标体系、金融信息收集与共享机制、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动态监管等等,以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针对不同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的监管,也要加强金融创新产品外部风险的监管,尤其是针对基础资产风险、产品设计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系统性风险等风险的主要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和监管技术,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Jacque,L.L.(2001):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Chaper 1 in Jacque,L.L.,P.M.Vaaler(ed.),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Welfare of nations :How Cross-Border Transfer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Nurture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Norwell,Massachusetts. p.2

[2]Tufano,P.(2002):Financial Innovation: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and The Next;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Rev.June 2002),forthcoming in The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ed.George Constantinides,Milton Harris and Rene Stulz.p.4

[3]Desai ,M. and Low ,M.(1987):Meawuring the Opportunity for Product Innovation. In M. de Cecco (ed.),Changing Money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pp.112-40.

[4]Niehans ,J.(1983): Financial Innovation ,Multinational Ban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7,537-51.

[5]Llewellyn,K.(1992):Financial Innovation:a Basic Analysis;Chapter 2 in H.Cavanna(ed.),Financial Innovation,pp.14-51.Routledge,London. p.21

[6]Mishkin,F.S.(1995),“Comment on Systemic Risk”,pp.31-45 in Research in Financial Services: Banking ,Financial Markets ,and Systemic Risk(Vol.7),ed. George Kaufman. Greenwich, CT: JAI Press.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3)

二、金融投资面临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消除风险,而是把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金融投资中包含的风险进行识别,这是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充分识别,才可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那么,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称为价格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导致亏损的风险。由于金融投资工具的价格波动频繁,所以投资者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金融投资风险。按照市场风险的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将市场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主要指由于宏观因素的变化造成投资组合净值波动的风险,如来自利率波动、汇率波动等引起的整个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则是指所投资的单个或某一类品种所带来的风险,如源于某个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而导致的所投资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投资者对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向应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办法,其中,系统性风险无法消除,而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进行充分的分散。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投资组合较为集中或超配某些金融工具,导致所持有的投资产品在短期内难以变现,同时所持有的流动资金又不足以进行正常支付而形成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如果投资者所投资的金融产品价格正常波动,而且投资金额占总资产的币种较小时,流动性风险并不会很严重。流动性风险通常发生于市场剧烈波动,交易量急剧下降、投资者需要大量现金的情况下,容易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需要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所投资的金融资产。常见的衡量金融投资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包括:持股集中度、投资组合数和变现能力等。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金融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许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是操作方面的。具体地讲,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投资者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投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水平和风险意识所导致的投资决策风险,如投资研究人员研究或投资策略失误、基准选择失误、投资者内部人员的内幕交易等;二是由于投资者管理水平有限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如由于网络技术水平落后、会计核算不准确,这些都会给金融投资带来的损失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流程,是投资者需要着重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是金融投资风险的重要类型,它主要是指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交收违约,或者所持有债券的发行人违约、拒绝支付到期本金和利息的,从而导致金融投资资产发生损失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债券、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日趋成为重要的投资品种,以及国内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的继续扩大,与这些金融投资品种相关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金融投资信用风险将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选择恰当的风险应对策略

投资者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适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通常说来,投资者可以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四种。一是风险降低,即通过分散的形式来降低风险,比如在多种股票而非单一股票上投资。二是风险消除,包括风险避免、风险化解、风险排斥和风险终止,采用风险消除的目的是,预期出现不利后果时,化解风险。三是风险转移,即将风险转移给另一家企业、公司或机构,合同及财务协议是转移风险的主要方式。四是风险保留,采取风险保留的策略,或者是因为这是比较经济的策略,或者是因为没有其他备选方法。投资者应仔细分析四种风险应对策略,即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一旦为一种特殊风险确定了风险应对类型,则必须制定具体措施,以落实这一应对策略。

(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投资者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模型,这种风险管理模型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考量各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二是模型必须包含预警功能,这一功能能够及时金融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大小,并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确定可接受的风险规模,进而能够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三是正确制定投资者的风险容忍度,可由最高层确定总的风险限度,并将其分配到各个投资产品,并定期对各种核心业务的风险容忍度进行检讨和批准任何具体的改变。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4)

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可以推动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型产品,也是如今全球对金融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板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五大类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原因就出在金融衍生品的自身特性上。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市场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的主要,并且丰富着整个金融产品,也对行业竞争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主要风险分类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人员没有在规定时间的合理时间内将自己手里的工具以比较靠谱的价钱卖出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大笔损失。流动性损失是商业银行在四个风险中对银行资金造成损害最大的一种风险,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并且流动性风险包含两种系风险:一是市场流动风险性,这种流动性风险在各国的市场上都很常见;二是资金流动性风险,这种流动性风险主要发生在国内银行中。VaR测量模型是流动性风险如今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也就是说VaR风险度量标准框架中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他会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且准确的度量。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外部事件不受系统的控制和系统失误等偶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金融衍生品在进行结算或者交易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损失,这种损失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想比较好的控制操作风险,必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参数分布来对操作风险概率进行计算,明确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的参数分布。在控制金融操作风险时一定要将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利用,这就可以在发生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还可以保证在发生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时做出正确和快速的控制。

(三)信用风险

所谓的信用风险就是指在交易对手商定任务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造成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的特征是双向的信用风险模式,出现这种特征是因为信用风险拥有几种不一样方式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相较于远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不同造就了信用风险的双向模式。交割时风险和交割后风险是信用风险拥有的两种不同模式的风险类型。针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护措施。并且这种品种形式不同的信用风险还有着单项特征。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一些市场因素(如:汇率、利率等)的出现而导致交易中出现的损失,这种损失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许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基础资产的预测上的,如果你的预测与实际价格相差比较大,那就会对本次交易造成损失了。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各种风险中,经常面临的就是市场风险。市场交易包括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自身的性质对其的风险和价格变动导致其遭受的损失两部分。

(五)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之一的法律风险,是指在不能达到法律要求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而使得部分经济性合约的不恰当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并且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损伤基本都是由于法律风险造成的。如今的经济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已经和建设金融是茶馆方面一样重要,所以这些不完全的法律法规才是造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法律风险的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的缺点

(一)缺失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制度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衍生品发展阶段,虽然在监管法律法规的内容上建立了一定的框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行业发展程度来说,还是缺少对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的硬性要求。如今中国的金融监管方向还是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这就是由于我国对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严谨造成的,所以不管是利用法律解决不必要的纠纷,还是利用法律来进行追索保全。健全的监管法律制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存在。缺失了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度会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方面具有比较高的难度系数,会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

(二)不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

如今金融市场和公司的建立已经密切的联系起来,这就是由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在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都没有比较透明的信息体系,这使得金融衍生品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由于我们国家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息方面的透明,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小问题,如报表可比性太差、会计处理方法不够统一等,这些问题使得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变得越发重要。

(三)缺失交易员权限的限定

我们国家对于交易员有着定期休假、轮班或者不定期休假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交易员的权益,但是在维护交易员权益的同时却为银行的监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变得非常随意,也没有了金融管理制度应该有的严密。一个机构的严密性是这个机构实行的必要条件,若是没有了该有的严密性,但机构的监察管理系统如同虚设,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四)监控信用风险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国外的监控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例子,但是完全的使用国外的监控模式使得中国在监控系统工程的分析上,没有办法开展完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也不能承担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责任。尽管我国也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方面拟出了一些管理职责,但是在实行起来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落实,这使得我国在监控信用风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就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步伐。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的解决方法

(一)针对操作风险的措施

面对如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交易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我们要对交易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让业务人员尽可能的保证一直在学习或者在探析新的业务方式,而且这也可以提高交易人员面临风险时的抵抗能力。其次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考核制度,对交易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一个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可以让商业银行在操作方面的风险大大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比对交易人员的业绩,对银行近期的交易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避免银行出现大额经济损失。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严格的权限要求,这要求交易人员在面对交易时间、交易金额等事情时,能做到对银行及时的反馈,交易细节也可以通过文件形式进行存档。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操作风险的出现。

(二)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开展

为了能合理并且高效的避免流动风险的产生,我们应该开展对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的活动。要想做到对财务管理和信息透明度的加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在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开展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择一个比较统一程序来对其进行初步规范。这样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清楚的了解到风险的暴露程度;二是要做到投资模式的多元化,这是预防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合理方法。只有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保证投资部分拥有的流动性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这样也可以规避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监管组织体系

要想使监管政策具有可发展性,我们就需要加强学习协议中的监管原则方法。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要着重关心银行的风险情况,银行风险监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银行管理的有效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监管银行风险,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银行管理的积极性。要想真正的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监控好,就得全面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监管效果,一个方案的成功与否终究还是要看其实行程度的大小。除了对实行力度的加强,我们还要做到对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来提高监管组织的监察能力。

(四)选择合适的风险量化模型

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量化模型。所谓的风险量化模型指的是不仅拥有计算单个竟然资产风险的能力,还拥有计算整体风险能力的风险监控体系。风险量化模型可以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牢牢结合在一起。这钟量化模型的大规模使用将有助于管理处理解内部系统的监管方式。也可以将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大小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施行更为准确的风险监控来进行监控。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交易规模就在不断的壮大中,并且交易的品种也由之前的单调无新意变得越来越丰富。品种的增多、创意的改革、制度的完善都是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原因,这些原因大大的促进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但是,我国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还是仍有欠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借鉴国外经典成功案例和自身发展中总结来慢慢解决的,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我们国家还是要加大步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来达到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通过建立较为健全的经营制度来对人才进行培养,以此来达到扩大经营领域的目的,从而使得中国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16

[2]李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及策略[J].时代金融(下旬),2012,3

[3]王巧燕.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6

[4]王应贵.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以法国兴业银行等为例[J].金融论坛,2008,13

[5]徐英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DOI:10.7666/d.y989620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5)

一、研究背景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使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它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近十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国际银行业用以规避风险、开拓业务、谋取利润的经营手段,其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力军,主要从事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业务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及结构性产品等。从交易目的上看,商业银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在与客户进行衍生金融业务交易,即与其他交易对手进行反向交易,以消除市场风险,从交易中赚取一定比例手续费,承担很小的风险;而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则为基础工具套期保值目的而开展(从实际交易情况看目前此类交易量最大)或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时间短、金额规模小、品种少,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论从品种创新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广泛使用。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受外界影响变动大,加上本身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它伴随着高风险,操作不当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酿成了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和金融危机事件,全球的几乎每一场金融风险事件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它的“双刃剑”效应成为风险管理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也面临着不断满足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挑战。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将原会计准则规定的在附注中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了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使得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更大,衍生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资产或者负债。报表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信息,同时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包括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数量信息包括风险敞口总括数据和各风险集中点的风险敞口金额;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做到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并说明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发生变动时,分析其对当期损益和权益产生的影响。这些都从形式上规定了要采用会计语言来揭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但是,会计流程的事后反映和原有的会计模式能否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有效地反映发展与变化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真实程度,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点。本文以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为焦点,探讨如何对外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以期对内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实现有效决策,从实质上发挥会计的控制和风险预警功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风险管理则是指“银行或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为防止其收入和债务受金融市场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取得比较理想的风险承受程度的组合而进行的管理。它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一切风险,而主要是把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即现代风险管理是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程序,若其管理的范畴在全球内,就形成宏观金融管理;若其作用范围限定在企业内部,则形成微观风险管理。本文关注商业银行内部对衍生工具业务进行微观风险管理中对会计功能的需求以及其所产生的外部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衍生金融的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影响投资者财务状况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动中交易者所面临风险的集中反映,当交易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将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而面临巨额亏损;而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时,则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人为错误、系统失败、不正当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误等,而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复杂性、奇异性和技术性,使其较之基础金融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这客观上要求衍生交易主体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型、完备的控制系统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衍生交易的杠杆效应使得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暴露,但也正是由于这一交易机制,更容易诱发交易员的心态,进而违规操作。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约定不明确、合约本身无效、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

1.会计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是人造的提供经济信息系统,它与企业其他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等)协同运作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大系统运行的需求,对内的功能是适应企业需求,反映各子系统的活动情况、监督各子系统的运行、参与其他子系统的控制;对外功能则提供充分反映企业状况的可信的财务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最终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资金变动,表现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上。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观(盖地,2007)将其公允价值计价,注重交易事项的实质确认,并在列表披露中规定相关的风险披露,强调了决策有用,会计不容质疑地在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起到了反映和评价的作用。同时,会计对过去事项记录与积累也为反映未来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衍生金融工具提供数据,帮助报表使用者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利于风险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也包含着会计风险管理:如对由于计量方法的不同或对经济数据粉饰所造成的风险管理;对由于会计数据变化或会计政策选择所造成的风险。

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金融市场变动速度太快,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多样性和不断创新也使风险表现了非线性,它的风险传递也是高速的,传递过程也十分复杂,所以建立在健全的数据程序之上的高品质信息的适用性对于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制度、程序和方法上,都希望会计的反映、预测、监督、控制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经济信息中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会计信息的适时提供,将使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对其交易业务所表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会计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是满足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需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殊业务,探讨协同运作方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以提供风险导向的会计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1. 流程与流程再造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流程定义为: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一般来说,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的任务组成的,使一个输入经流程变成输出的全过程。allan m·scher认为,“流程对输入的处理可能是转变、转换或仅仅照顾其通过,以原样输出。”davenport和short将流程定义为“为特定客户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1993年,迈克尔·哈默等合著《再造企业——企业革命的宣言》,代表了得到广泛公认的对再造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再造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也是管理理念的变革。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银行业在网络金融时代、信息化浪潮中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实践,其定义为: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模式上有所突破,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2.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

一般认为,企业流程主要由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组成,会计是连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桥梁,负责从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经过加工后生成企业管理活动所需的信息,支持企业的管理活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这样复杂的交易,更需要将会计流程与其业务流程紧密联系,例如适时了解业务中如何将复杂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拆分成简单的、基础的、流动性好的产品,并利用相对简单的产品平掉风险,进行会计的及时反映;公允价值广泛用于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确认计量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取得离不开对业务的了解和相应的模型估价。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流程对会计流程的信息采取的时间、方式、质量以及加工后的信息至关重要,会促进会计流程的增值内容、会计流程中的增值作业的增加和非增值作业的减少,保证了信息的有用和可靠,有利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管理的决策。所以,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信息需要通过其会计业务流程共同完成。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本文所指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银行再造的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则是借用再造理念,强调以会计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风险管理需要为目标,对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根本上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理念,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中采集数据,加工成管理决策有用的风险导向的会计信息,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会计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在实践中,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虽然有创新, 但绝不等于完全否定过去, 现有流程中的合理部分应予以保留, 并根据会计制度的变化、新业务的拓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二)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因

1.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的制约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流程设计多是为了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的需要, 讲究统一性和标准化,相对缺乏差异性和多样化。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设计,会计流程往往远离业务流程,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会计信息所采集的数据以资金流信息为主,且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进行的,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 导致信息隔阂和信息重复存储,财务人员在加工信息时仅仅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排序、汇总、过账,而很少考虑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的关联性,这样的财务报告并非直接可用,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这样的会计流程很显然已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风险管理需求。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风险信息,如银行所具备的风险管理系统和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其风险计量体系获取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得到风险暴露总额与获准的银行风险管理限额进行比较的情况。而银监会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的要求,从监管角度出发,指出商业银行在其所提供的监管报告中需揭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情况和对银行监管资本的影响,但两者要求的口径的不一致使财会人员在加工统一数据上疲于奔命。当然,定性也好,定量也罢,期末风险估值数据也仅仅提供某一时点的风险水平,无法满足其风险管理所需的适时的高质量信息。

3.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开展与it支持

目前,我国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根据西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的管理方法建立了前、中、后台的业务运作体系,但具体有所差别:前台一般设在资金部(或国际部、外汇交易中心)负责交易的执行和头寸的管理;中台一般设在资金部(或国际部、外汇交易中心)的风险管理处或相关处室,负责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评估及交易额度管理;后台设在清算中心,负责交易清算和控制操作风险。大多数银行目前仅授权其境内分支机构开展代客衍生交易业务,并明确规定由总行集中营运,统一核算。

it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应用使得银行构建信息系统,进行实时跟踪、反映、处理其各项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各种交易和事项在发生时即可实时记录、实时处理、实时报告,满足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在内的各项需求。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模式、理论的研究,也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理论和发展的支持,成为其再造的动力。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设想

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支持和核心策略建议

流程再造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流程要素分析法,有二要素分析法和四要素分析法。在二要素分析法下,流程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做任何事情的方式,包含客体流和主体工作流。流程再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改变这两个基本要素,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具体方法有:改变客体或客体的载体、改变主体、实现主体工作与客体流之间的转换。在四要素分析法下,将流程分为活动、活动之间的联结方式、活动的承担者以及完成的方式等4个基本要素。流程再造可从4个要素上寻求突破。如活动本身的突破,有活动的整合、活动的分离和活动的废除;活动间关系的突破有两种可能:一是活动的某一顺序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导致一个高效运作的新流程产生,二是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发生突破性变化,从而获得一个新的流程;活动承担者的突破;活动实现方式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探索信息技术更为有效的利用。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策略是会计与业务流程之间信息的转换,应为增值的作业;利用网络环境、it技术以及各处理模块,进行适时(just-in-time)在线(on-line)的信息加工、提供与应用;会计确认、核算、加工三阶段的处理在网络支持下,由相应的模型系统处理完成,形成适时的信息数据库。在各处理阶段的信息是可分离的,可选取的,当应用信息时可根据不同需求经授权提取,形成相应的报告:如适时的风险管理信息提取,适时的财务报表披露,风险预警等。

2.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流程再造设想

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是关键,其增值作业的增加和非增值作业的减少,是会计流程再造的价值增值前提。现代经济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是银行完全可以借用外部资源,把许多业务流程环节交由其它企业去协作完成。例如,利用业务外包将银行的局部性的信息技术业务委托给外部厂商或集成商去做,而自己只做核心部分,将流程分解到新兴的参与者,让他们只需专门服务于各自的领域,银行做其核心业务流程,掌握其核心信息。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衍生交易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事前的评估,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对每一笔交易的风险特性进行测试并提出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门应采取先进可靠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测量衍生交易头寸变化时风险价值的变化情况,估计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衍生交易的止损点和风险预警线,以便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利用适时的财务报表充分披露。

例如,某商业银行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批发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注:该业务为通过收集公司、机构客户外汇理财、风险管理需求,为公司机构客户提供的金融衍生品业务)

通过业务流程中的产品适用性审核深入分析产品风险,并根据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客户对于产品风险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来考虑产品对客户的适用性;通过信用风险审核采取控制措施;审批人在授权审批的权限额度内审批交易;在交易平盘中审核客户书面材料委托、协议及请示的一致性和齐备性,在与境外交易对手进行背对背平盘条款与客户交易委托的一致性及交易对手额度的使用情况;交易证实审核客户委托与交易前台、境外交易对手提供的交易证实书的齐备性和一致性。从业务流程上控制人为的操作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思路

商业银行每日都提供衍生工具交易合同的收益和损失以及风险估值等数据作为内部风险管理之用,并提供整个报告期的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情况数据,动态地了解衍生工具交易活动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所具有的功能。

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哈默, 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 田晓军.银行再造[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布赖恩·l·乔伊纳.第4 代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4] 刘传华.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j]. 财务会计,2004( 1 ).

[5] 刘政权 .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认识辨析[j]. 改革与理论,2003( 9 ) .

[6] 葛家澍.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j]. 会计研究, 2006(09).

[7] 黄颖利.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 2005 .博士论文.

[8] 田萍. 金融风险存在与度量最新进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05. 博士论文.

[9] 鄂志寰.wto 与中国《银行再造》[j].中国投资,2001(11).

[10] 郑明川,徐翠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j]. 会计研究 , 2002(07) .

[11] 靳继同.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j].新金融,2002(2).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6)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1}该定义指出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在需要融资时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二是不能够迅速找到交易对手,实现融资交易;三是不仅未能履行负债业务偿付对资金的需求属于流动性风险,未能满足资产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也属于流动性风险范畴;四是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各类风险的派生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等最终均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形成压力,即演变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一、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一)依靠规模驱动增长,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单薄

依靠规模驱动盈利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仍在影响着众多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政策。受客观经营环境限制,中小商业银行普遍资产负债规模小、业务结构简单、复杂程度较低,且倾向于靠规模驱动效益增长,忽视了长期发展的稳健性。特别是对流动性风险驱动效益增长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通过管控期限转换能力获得净息差收益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认识不足,使其逐渐淡化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二)经营模式粗放,降低了获得流动性风险溢价能力

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负相关性,决定了流动性越强,收益率越低。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履行现实的支付义务,还是协调短期收益与长期稳健之间的矛盾,均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协调好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关系,进而获得流动性风险溢价。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模式粗放,精确识别、计量、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弱,影响了流动性风险偏好的量化质量,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短期效益目标间的协调成本上升,降低了其获得流动性风险溢价的主观能动性。

(三)追逐于金融创新,影响了对流动性风险的防御能力

近年来,以影子银行为特点金融创新发展迅速,影子银行业务多是借用短期货币市场资金,投资于长期受益项目,期限错配明显,而且业务链条延伸到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特殊目的载体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程度大大增强,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显著增加,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最终会传染到的传统银行体系。{2}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获得了短期效益,但资产负债结构同业化趋势明显,金融杠杆上升,流动性风险的自我防御能力开始下降。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滞后,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识别、监测流动性风险过程中面临大量的数据计量与分析,如流动性缺口动态分析、期限结构分析、活期存款沉淀率分析等,均需要借助先进的计量分析工具探索其特征和规律,服务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而中小商业银行由于IT系统建设滞后,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受到限制,以备付金管理为中心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仍是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的常规策略,这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经营环境中制约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瓶颈。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忽视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统一关系

有足够的支付清偿能力,满足客户的日常兑付需要,是流动性充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另一目标是保持持续的期限转换能力、获得稳定的流动性溢价。即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有机统一,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内容。处于传统经营模式的中小商业银行,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偏离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影响了其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的发展潜力。

(六)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处于自由发展状态

中小商业银行因风险管理技术、能力、人员不足,将中长期流动性风险基本置于自由发展状态。运用有效的管理工具及方法,分析资产负债错配程度及未来各期的现金流状况,主动导向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将其自身可承受的期限结构转换能力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对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的前瞻性管理,防止其自由发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

伴随着人民银行流动性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流动性救援工具的创新和本轮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市场流动性渐显充裕,为中小商业银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机制

首先,要从董事会层面制定符合本公司特征、金融稳定需要并得到监管部门认可的流动性风险偏好与战略,并将该偏好与战略贯彻到整个公司治理、内控制度和具体的业务条线之中,并有专门的部门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3}明确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监事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准确定位流动性风险偏好,是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在经营发展中保障银行安全的屏障,中小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高度搭建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组建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由专门的团队实施专业化的监测和管控。这将有利于完善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实现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全覆盖,将懂事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落实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准确监测与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是动态展示流动性状况与业务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窗口,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是中小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

实践中,可以按照缺口管理与比例管理两种模式设计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缺口管理指标体系包括表内外现金流缺口、流动性资产负债缺口、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缺口等,其目的是实现对现金流的前瞻性管理,确保任何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不下降。比例管理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例(NSFR)等,其目的是实现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全面监测,确保资产负债的期限转换能力不超负荷。

(三)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现金流的实时监测,准确计量各个时间段的大额资金变动及现金流缺口;适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并在必要时加大监测频率;结合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政策,实现对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监测分析,为保持足够的应急融资所需要的合格质押品提供指导,进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功能。通过假设流动性风险压力情景,设定风险因子,分析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提出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使压力测试真正成为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的工具。

中小银行应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考虑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应,选择与自身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非常重要。

(四)坚持去杠杆化,积极发展资金来源稳定的业务

经历了2012年6月份的“钱荒”,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提出了回归本质、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经营要求,目的在于减少融资环节、降低融资成本,防止过度追求流动性风险溢价,并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吸取“钱荒”教训,大力发展资金来源稳定的业务,如零售业务、关系型客户业务等,在降低资产负债表杠杆和流动性风险的同时,提高期限转换能力,促进长期发展的稳健性。

(五)适度参与金融市场,疏通流动性救援通道

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要满足压力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是要为压力条件下实现合理成本筹资做好准备。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以优质流动性资产为质押,通过流动性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实现压力条件下融资。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通过适度参与金融市场而持有包括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和高信用级别企业债等优质合格流动性资产,疏通流动性救援通道,实现压力条件下合理成本融资,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利于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流动性风险可能成为危机金融体系安全的多米诺骨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指出,2007~2008年的危机本质上不仅仅是资本减值的危机,更是流动性危机,并已经采取措施阻止流动性风险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资本并不能解决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问题,资本充足的银行可能因流动性风险被迫清算。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积极落实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经营政策,增强单体经营的稳健性,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性。

(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流动性风险管理离不开现进的IT管理信息系统,IT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嵌入了先进的计量模型,这不仅能够精确监测与识别流动性风险,满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时效性要求,还能够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如通过动态控制流动性缺口导向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科学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等,这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与分析过程中,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经营实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进而获得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三)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声誉价值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声誉价值。首先,从监管的角度看,流动性监管指标是监管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银行主体的监管评级上升。其次,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角度看,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自身信用体系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公众信心,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第三,从市场角度看,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可以获得交易对手的充分信赖,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拓展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注释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1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定义。

{2}王兆星.影子银行阳光化[J].中国金融,2013(17):18.

{3}王兆星.首次建立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J].中国金融,2013(14):19-21.

参考文献

[1]王兆星.首次建立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J].中国金融,2013(14).

[2]王兆星.影子银行阳光化[J].中国金融,2013(14).

[3]巴曙松,朱元倩等.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7)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多,这使全球不得不重新认识金融风险和丰富金融风险的内容,因此,巴塞尔协议将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扩大到全面管理风险。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在这场重大的金融风暴中,高盛集团成功幸免于难, 总资产达到新高点11200亿美元,增加近7000亿美元,约为2.5倍,实现了净利润增长22%的良好业绩,并在2008年选择将独立运作模式转变为受美联储监管模式,体现出高盛集团惊人的实力。2012年末总资产为93855.5亿美元,净利润为747.5亿美元,到2014年末,高盛的总资产虽然有所下降,为85624亿美元,但利润有所提高,达847.7亿美元。2015年末公司净营收为72.7亿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营收为63.4亿美元,同比下降40%。目前,高盛集团仍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其能够在一次次危机中实现净利润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事先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对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自2000年开始不断加深。2001年和2003年中国证监会相继出台《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及其修订版。2014年2月2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又《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这些指引和规范使得各个证券公司均按照监管层要求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但这种风险管理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内券商的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因此,我国券商应该借鉴高盛集团的风险管控经验,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提高对金融风险的掌控程度。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方面的管理策略。

二、高盛集团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作为全球顶级投行,美国高盛集团从1869年成立至今已有 140多年的历史,其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自身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分不开。为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和监管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高盛集团内部相互独立且具有互补性的各个委员会将分担监测和控制不同金融风险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各委员会成员是各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利益隔离制度十分必要。

(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是由于客户本身、商业环境或国家信用状况改变而导致的交易对方的违约风险,其与交易对方是否履行合约有直接关系。高盛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是根据不同经济情景制定相应对策:在信用价差扩大时,评估全球信用敏感产品对信用价差扩大事件的影响;在对股票衍生产品市场崩盘进行分析时,通过在投资组合及潜在股票层面上逐渐改变市场水平和波动性,使用完全投资组合重估来分析对损益潜在的影响;在对新兴市场压力进行测试时,要在地区、国家或全球层面上,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预测潜在的损益;在市场预期下滑时,通过进行宏观经济情景分析,衡量目前市场下滑的可能性以及各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的预期净收入的潜在影响。

(二)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市场风险是市场系统性因素朝不利方向变动,致使在做市、交易、投资、借贷等业务活动中交易及投资头寸的市场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定价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表1是高盛2013―2015年的市场风险构成情况,其中最后一项是前四类风险不完全相关的产物:分类误差项(Diversification effect),即总VAR 减去分类VAR合计数的差额。

在中度或极端市场情况下,为估计长短期潜在损失,高盛采用多种风险衡量指标,其中VAR是主要参考指标,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由于市场不利变动导致的潜在价值损失。依据高盛2015年年报也可以进一步得到4个季度每天的VAR值(见图1)。

根据图1,比较2015年每天交易的净收入和前一天的VAR值,可以看出高盛2015年全年的交易损失均在VAR以下,即没有出现VAR例外,2014年却有一次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VAR对风险估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市场环境无突发根本性变化的假设前提之下,并不能估计长期极端变化的损失。因此,高盛往往在使用VAR估计风险时加入其他风险度量工具作为辅助,如压力测试技术。

总体来看,高盛进行市场风险管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运用分散投资、控制仓位、对冲操作等方式管理市场风险。第二,运用VAR、压力测试等定性定量方法监控市场风险。第三,运用风险限额的管理方法管理风险偏好,同时,由VAR和一系列压力测试结果制定的风险限额必须与外部市场、内部经营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第四,加大对风控技术的投入。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高盛建立了一套全面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并致力于保持充足的灵活性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流动性事件,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可以支持公司的核心业务的正常进行并实现盈利。

高盛坚守审慎的风险管理架构,这包括维持较高水平的盈余流动性和长期资金来源并保持资产负债表的高流动性,该架构有助于保证高盛无须依赖出售资产也能抵御长期的流动性危机。具体来说,在盈余流动性方面,高盛持有大量的盈余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度过流动性危机;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高盛实施谨慎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在资金市场出现流动性持续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融资稳定性。

进一步分析,高盛的流动性管理方式是根据其对流动性危机时可能出现的资金流出的估算,预先募集资金。这里流出的资金是指全球核心盈余流动资金池(Glabal Core Excess),它是由高流动的证券构成,主要以高流动性的形式存放。因此,必须重视所有潜在的现金和可抵押资产的流出,而不应仅限于对融资来源的干扰。

(四)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在高盛集团,操作风险管理部是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公司计算和分析操作风险资本的执行者与监督者,负责改进和实施整个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并与信用、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相配套。建立操作风险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连贯性地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持续积极的改进,以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高盛的操作风险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操作风险意识层面,提高对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严肃性的认识,确保管理层知晓其操作风险状况,并为操作风险管理与分析工作提供各种必要的数据支持(如操作风险事件、风险指标和控制问题等)。第二,在操作风险管理层面,指导业务和后台管理部门利用操作风险信息,在知情的条件下作出符合风险状况的资源配置决策,使残留操作风险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三,在操作风险测算层面,要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风险敏感型的操作风险资本测算,且测算应反映其目前的残留风险水平,并预测未来一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第四,在操作风险整合层面,要整合公司风险和控制部门的信息(事件、风险指标和控制问题等),得出对操作风险的组合评估意见,同时具体关注共性问题。第五,在操作风险监控层面,要监控操作风险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商业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以辨明操作风险变化的方向和趋势。

三、高盛集团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启示

(一)推进业务多元化

虽然高盛集团通过将自有资金投向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外汇交易等领域而在自营业务上赚取了大量利润,但是高盛并没有忽略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其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和自营交易收入占比达50%以上。因此,我国投资银行业可以借鉴这种在传统业务基础上推进业务多元化的方式,扩大优势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

(二)建立机构合作机制

现阶段我国投资银行内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投资银行内部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分设部门,要全面深入了解项目并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在项目团队之间,内部交流平台的缺乏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组建大规模的投资银行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由于目前我国券商投行事业部多采用“多星点联邦制”运作模式,所以可以先采用后台辅助管理的覆盖模式,后期再逐渐建立“大投行”合作模式。

(三)合理利用金融创新,规避道德风险

在大力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伴随金融衍生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风险也会随着杠杆效应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美国高盛集团虽然表面上为分散和转移风险不断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事实上是以高成本和金融系统风险的提升为代价,以短期利润为目标,将风险持续压后,提前透支无风险收益。同时,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失衡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注重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实行统一监管,尽量避免出现监管的真空和盲区,进而有效监管新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并降低金融新产品的风险。

(四)加强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精神

回顾发展历程,高盛集团一直秉持合伙制文化,且这种出色的团队合作文化已渗透到集团每个员工心里,巩固了其作为首选顾问、金融家、联合投资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地位,在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处处体现团队精神。我国投资银行应鼓励营销团队的组建,增强团队意识,有效减少因重要团队成员离职对投资银行的不利影响。这种团队文化的建立既对员工有更高的要求,也对投资银行的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有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团队之间更好协作,不同成员间的利益得到均衡。

[参考文献]

[1]肖鹏,高盛.美林的风险管理模式与启示[J].经济师,2007(10): 26-27.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8)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财务风险也逐渐加剧,外汇汇率、市场利率和商品价格日益频繁且剧烈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市场份额,改变企业的预期价值或实际现金流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甚至国外市场毫不相关的波动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进而引发国内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准确度量并积极管理财务风险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近年来,公司财务和金融工程的跨学科研究促使国外实务界和理论界不断尝试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技术和产品来管理财务风险。金融工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在险值(Value at Risk,VaR)、现金流在险值(Cash Flow at Risk,CFaR)和在险盈余(Earning at Risk,EaR)等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度量和预警,同时提供了远期(Forwards)、期货(Future)、期权(Option)、互换(Swap)及实物期权(Real Option)等金融产品并不断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对财务风险进行对冲管理。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趋势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会遇到系统性风险,即来自产品要素市场的价格波动和来自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股价波动,还会遇到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非系统风险,其结果反映在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了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应对现金流不确定性为核心的现金流量最优配置过程,其基础是对现金流短缺风险的度量和预警,方式是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现金流波动。

早期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着重于选取支付能力指标、利润质量指标、营运效率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等部分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指标旨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优劣,但并不能描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大小。随着对现金流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现金流是一个更能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直接信号。因此研究者逐渐建立了以现金流短缺为内因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并结合金融工程技术开发出现金流风险测量方法(如CFaR)进行度量,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为直接的风险描述,通过在某一置信度下的最大现金流损失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三、金融工程技术度量财务风险

风险度量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判别风险类型和产生原因来确定损失发生的概率并计算出风险的敞口水平,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VaR是金融工程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系统量化潜在价值损失,即通过数学模型和方法计算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未来某一时点的最大可能损失。其优点是统一了风险度量的标准,让管理者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该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逐渐被全球各主要金融机构、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所广泛运用,其相关技术的延伸(如EaR、CFaR等)也逐渐扩展到了非金融企业,为财务风险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CFaR是研究者在VaR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于非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度量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VaR中的金融资产指标替换为企业财务指标,计算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企业未来某一时点所面临现金流的最大短缺额,表现出来的是与现金流对等的单一度量指标,是一种对企业财务风险充分的统计描述。这样将大量信息压缩为一个数字并能使非财务管理者和财务管理者都一目了然的关注到财务风险的度量,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和外部的财务分析师能更容易的交流。因此,这一概念问世以来逐渐被企业风险管理者认可,并经常利用其帮助制定相关的财务政策。1999年,RiskMetrics Group公司首先在VaR的基础上提出CFaR的概念,即在特定市场风险水平下的现金流波动,并研发出一种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型来分解出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下的现金流成分。2001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协会(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NERA)反其道而行之,主要关注现金流的整体波动性,并研发出了一种称为自上而下(top-down)的回归模型,通过在同一行业中比较与目标研究企业类似的其他上市公司的净收入变量来计算CFaR值。2005年,Andren、Jankensgard、Oxelheim三位学者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研究宏观经济和市场变量是如何按预期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并研发了一种称为基于风险敞口(exposure-based)的模型,将影响企业现金流的诸多风险敞口因素设为自变量,现金流指标设为因变量,并通过回归模型估计风险敞口系数,再根据风险敞口系数估计现金流的分布,最后计算出企业的CFaR值。CFaR技术通过使用不断创新的分析模型来度量企业现金流风险,从而为财务风险管理着规避最坏情况时的下侧风险提供依据,因此越来越受到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者和许多著名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重视和运用。

四、金融工程工具冲对财务风险

传统的财务风险规避方式是通过减少债务、压缩投资等措施以达到降低现金流波动的目的,但是这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放弃了一些潜在收益的投资机会,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他影响现金流风险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这种消极的风险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利用金融工程工具积极对冲乃至利用财务风险。

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工具在最大限度降低现金流风险的同时还能确保公司有足够可利用的现金流量投资于有利于企业发展前景的项目,从而对现金流波动性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内部可利用现金流量并不总是刚好满足投资所需的资金,有时会供过于求导致资金闲置,有时又供不应求,而外部融资成本昂贵又导致投资机会流失,这种现金流量与使用时间窗口的不匹配导致了投资偏离最优水平。现金流量套期保值能减少这种不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扭曲,不仅仅简单地减少企业现金流量的波动性,还能使企业更好地保持资金需求与内部资金供给的一致。

实物期权作为另一种新兴的风险对冲管理工具,其目的是通过最优执行策略降低下策风险并扩大上升空间,进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战略投资决策的思路。利用实物期权来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在减少了净现值波动性的同时减轻了企业的营运风险,在利用金融工程工具积极管理财务风险的实践方面起到了探索性作用。

五、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成熟金融市场国家的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在结合金融工程、公司财务和企业风险管理等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对财务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大力的创新和发展,取得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实务操作中广泛应用。目前,不断开发更精确的风险建模能力和设计更完美的衍生产品(如天气衍生品、环境污染信用衍生品及经济指标衍生品等)来度量和规避风险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前沿领域。我国经济正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也应成为企业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深入,基于金融工程技术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将会在不断创新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获得长足发展。

然而,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产品来管理财务风险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简单的介绍国外的理论,缺乏结合本国实际的探索和运用,存在金融衍生产品不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国对金融工程运用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完善金融市场构架

1.为非金融企业打开参与金融市场的通道。金融市场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平台和基石,能否参与金融市场和参与程度的高低都会阻碍企业现金流量套期保值战略实施的效率。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同业拆借、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但这些市场目前主要的参与者还是以金融机构为主,很多市场对非金融企业来说存在准入门槛,有的即使可以进入也存在诸多障碍,导致非金融企业参与的程度很低,因此必须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为非金融性企业参与搭建平台。

2.完善金融市场创新的法规体系。由于我国现代金融体制建立的时间较晚,相关法规尚不健全,至今还没有一步完善的关于金融创新产品的法律法规。同时,资本市场多头监管、有效市场还未建立等问题都阻碍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所以必须完善金融市场创新的相关法规,争取早日实现统一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法制环境。

3.大力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在当前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太少,创新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大胆进行交易机制和交易产品的创新。我国虽然已经建立商品和金融期货交易所,并推出了远期、利率互换、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交易,但是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金融产品交易不活跃,未能充分发挥其套期保值的功能。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此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同时开展实物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风险管理新品种,创造出更为新颖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抵补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波动引发的财务风险提供管理工具。

(二)从企业自身而言需要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1.加强对企业运用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新理念。金融工程是近二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企业风险加大而逐渐兴起的一门综合学科,而我国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运用期货等工具并遭受重大损失外(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企业发生大风险的案例较少,缺乏金融工程应用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对金融工程及其衍生工具知之甚少,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此外,企业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现金流波动性较大,企业在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往往出现现金短缺,造成投资不足现象严重,最终影响了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整个企业层面树立风险管理观念,深化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化解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意识。

2.加大培养掌握金融工程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对于金融工程技术方面的认识和研究才刚起步,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不多,能结合金融工程技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更是不足。因此,积极开展金融工程和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并培养掌握金融工程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企业在面对风险日益加大的国际金融环境挑战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大型企业积极使用金融工程这一新型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使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逐渐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RiskMetrics,corporateMetricsTM Technical Document, New York:RiskMetrics Group,1999.

[2]J.Stein,S.Usher,D.LaGatutta,and J.Youngen,A comparables approach to measuring cash-flow-at-risk for non-financial firms[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04):100-109.

[3]Marliese Uhrig-Homburg.Cash-flow shortage as an endogenous bankruptcy reas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5(29):1509-1534.

[4]Niclas Andrén,H?kan Jankensg?rd,and Lars Oxelheim,Exposure-based cash-flow-at-risk an alternative to VaR for industrial companies [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5,(03):76-86.

[5]Giuseppe Alesii.VaR in real options analysi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14):189-208.

[6]侯祥鹏,李忠海,杨红丽.运用金融工程管理企业风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02):114-115.

[7]周方婧.浅析金融工程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的新思路[J].时代金融,2008(08):98-101.

[8]李卓琳.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J].管理观察,2011(11).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re are no uniform standards for the risk index of logistics finance pledge loan,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whether the method of the risk index of pledge loan is correct or not. The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logistics finance pledge loan starting from a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risk level division. We divided the logistics finance pledge loan risk into three levels, the rule level, the index level, the index factor laye; risk is divided into systemic risk, industry risk, credit risk, operational risk and collateral risk. Through risk analysis, research on how to select the logistics finance pledge loan risk test method suitable, based on gradually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step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argument is that how to test the risk index of logistics finance pledge loan.

Key words: logistics finance; pledge loan; risk; index; inspection; choice

0 引 言

物流金融所涉及的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1]。我们理解为各类物流金融业务的本质都是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将质押贷款业务纳入物流金融的范畴。在企业贷款的总额中,中小型企业贷款比例逐渐增多,而银行为了防范相应的贷款风险普遍采用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但是抵押担保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存在相应的风险[2]。由于质押贷款风险指标标准至今没有统一的权威说法,因此找到正确的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并加以验证就显得必要。如果找到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检验方法就可以解决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的评价问题。

1 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的构成

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分析从风险分类和风险层次划分入手。我们将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划分为准则层、指标层、指标要素层等三个层次;将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质押物风险等五类,这五类风险共同构成了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评估体系的准则层。准则层继续可以划分为指标层和指标要素层:指标层,由反映各系统具体内容的指标构成;指标要素层,由反映各指标层内容的要素构成[3]。

1.1 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含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等指标层指标。系统性风险属于宏观经济风险,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4]。

这部分风险是由战争、政权更迭、自然灾害、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宏观政策调整等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所引起的。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本质上是不可准确预测的,只能进行有效的相应防范。包括反向性政策风险和突变性政策风险等指标要素层指标。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经济运行就好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周期性波动风险就是经济运行涨跌过程带来的风险。

利率风险:因利率变动,导致附息资产而承担价值波动的风险。也就是因利率变动,导致物流金融质押贷款而承担价值波动的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是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从而引起的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通货膨胀风险又称购买力风险。

汇率风险:指汇率波幅所造成的风险[5]。汇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会计风险、经营风险等指标要素层指标。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系统性风险的再分类总结为表1。

1.2 产业风险

产业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解释,通常认为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风险包含产业关联度风险、企业间的竞争、合作稳定性等指标层指标。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这种产业间联系带来的风险就是产业关联度风险。

产业关联度风险可进一步分为产业发展前景、利润水平等指标要素层指标。

企业间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现象也越来越多。这种竞争构成了风险的因素之一。

合作稳定性:合作稳定性强,风险就小,反之亦然。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产业风险的再分类总结为表2。

1.3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违约风险包含借款企业信用风险和三方协议风险等指标层指标。其中,借款企业信用风险是违约风险的内部因素,三方协议风险是违约风险的外部因素。

借款企业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信用活动中,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信用风险就不可避免。

借款企业信用风险可分为借款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借款企业面临的道德风险等指标要素层指标。

三方协议风险:三方协议主要是明确第三方的基本情况及要求,其风险包含协议的周全性和有效性等两个指标要素层指标。如果三方协议指定的不周全,协议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三方协议风险就会很高,反之亦然。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违约风险的再分类总结为表3。

1.4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企业操作风险指标包含模式风险、流程风险、管理风险、具体操作风险等指标层指标。

模式风险: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评估,属于不断突破金融管制的过程,因此企业的模式风险成为必然。模式风险包括商业模式风险、质押方式风险、监管方式风险等指标要素层指标。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商业模式创新要基于良好的风险管理,这是商业模式风险的内涵;监管方式有多种多样,监管模式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带来的风险会越来越多。

流程风险:流程风险指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带来的风险, 具体而言,流程风险包括可能发生的业务流程缺失的风险,不健全并且规范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风险、规范性和操作性强但执行力不强的风险。一般表现在各个节点之间的风险和各个节点间衔接的风险。流程风险的包括节点风险、节点之间衔接的风险等指标要素层指标。

管理风险:指物流金融质押贷款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企业管理风险的风险来自多方面,既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也有来自主观的风险如人为因素等。企业管理风险具体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责权分配的合理性、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素质等三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企业管理风险的指标要素层指标。

具体操作风险: 具体操作风险是银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必须做出补偿或赔偿[6]。我们把具体操作风险的指标要素层指标分为内部人员操作风险和外部因素风险。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操作风险的再分类总结为表4。

1.5 质押物风险

质押物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发生质押关系的动产物品。质押也称质权,质押物风险包括质押物市值波动风险和质押物缺失风险等指标层指标。

质押物市值波动风险:是指在标准仓单质押期间,由于标准仓单的市值下跌而使银行可能面临质押物不足额的风险[7]。银行面临质押无效的风险和标准仓单的持有人造成损失的风险是指标要素层指标。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质押物风险的再分类总结为表5。

2 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的检验方法

国内外理论界虽已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定量研究还较少[8],因此我们希望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为了找到适合的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检验方法,通过查找资料,经过对比,我们认为层次分析法中的1~9标度适合作为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的检验方法。就是用1~9之间的九个数(及其倒数)作为评价元素,标度各功能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大小,形成判断矩阵[9]。具体步骤是赋值、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

2.1 赋 值

采用1~9标度法[10]对相应指标体系进行赋值如表6。

本文利用引入的1~9标度法,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具体过程如下:

2.2 构建判断矩阵

2.3 计算相对权重

具体计算公式为:

2.4 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是为了验证判断矩阵和相对权重的计算是否合理,过程如下:

(1)构造矩阵。将式(1)判断矩阵和式(2)相对权重的向量形式相乘,得到构造矩阵。

用文字表述就是:构造矩阵=判断矩阵×权重系数

(2)求出最大特征根。目前,判断矩阵求解权重向量,常用的方法是特征根法[11]。用对应于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权向量。对应于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权向量。

将式(4)的AW代入求最大特征根的公式中,得到如下结果:

(3)找到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分析被比较因素权向量的不一致程度是否在容许的范围内。

然后根据一致性指标和随机一致性比率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将式(5)的最大特征根计算结果带入公式:

(4)检验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的值。找出随机一致性比率的值(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与随机一致性比率的比值就是随机一致性比率的值。

当一致性比率

3 结束语

本文将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做了详尽的分析, 对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分析从风险分类和风险层次划分入手。文章认为可以把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划分为准则层、指标层、指标要素层三个层次。系统性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质押物风险共同构成了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评估体系的准则层,由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的具体项目构成指标层,由反映各指标层内容的要素构成要素层。通过风险分析,研究如何选择适合的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检验方法,通过对层次分析法相关步骤的逐步解析,论证了如何解决检验物流金融质押贷款风险指标的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 肖亮. 国际物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

[2] 宋志宝. 贷款抵押风险的生成因素及其防范对策[J]. 时代金融,2014(14):177.

[3] 王伟.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企业经济,2014(6):138.

[4] 索晓辉. 证券投资基金[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126.

[5] 金锡万. 企业风险控制[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11.

[6] 李登芳. 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研究[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

[7] 席德应. 商业银行机构金融业务[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201.

[8] 马青波. 基于第三方企业的存货质押融资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5.

[9] 葛世伦. 用1―9标度法确定功能评价系数[J]. 价值工程,1989(1):33-34.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10)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由于流动性储备的匮乏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负债的支付、自身还款的需要以及客户贷款的需要,因此而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爆发,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社会信用降低的风险①。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流动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就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③。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再融资风险,指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成熟期不相协调而产生的风险。二是偿还风险,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客户贷款项目不能按期偿还所导致的风险。三是提前支取风险,指大额银行存款的非预期提取以及信贷额度的非预期使用。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

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其资金的流动性处于关键地位,关系到其经营的持续性以及盈利性。商业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衡量和分析,从而以最低成本来实现最低风险,获得最大收益的金融管理方法,即为风险管理。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化,但目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主要依靠的仍是外在推动,靠央行的强制。由于国家的信用支撑,使人们认为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同时,我国居民更加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种倾向也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够重视对其自身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够合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本质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监管机制,只是宏观管理手段,这就导致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只注重良好的流动性状况,而忽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灵活性,使其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受限

由于我国特殊的宏观环境以及内在环境,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外很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在我国还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够完善,货币市场规模小,市场交易主体少,这些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取主动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

(四)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仅限于每日的库存现金和支付额,而忽视对贷款需求的预测,不能进行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缺乏科学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当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动用准备金、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和同业拆借等等,缺乏一揽子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对于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缺乏全程监控机制,难以在复杂的环境下动态高效的调动可支配资源,控制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能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走向商业化,国家信用不再是银行风险的依靠,导致了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出现许多问题。因此,银行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即使宏观经济繁荣,银行财务状况良好,也不能放松,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防范潜在风险。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时,更应把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放在首位。

(二)降低不良贷款率,改善资产结构

过高的不良贷款比例严重威胁了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要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业务流程,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同时,我国银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资本充足率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比较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推行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提高资产充足率。

(三)发展货币市场、扩展交易工具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篇(11)

饲料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衔接着种植业与畜牧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确保饲料业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民众的菜篮子,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2021年奥特奇全球饲料调查报告》评估,2020年我国饲料产量达到2.4亿t,实现了5%的增长,成为全球最大饲料生产国。尽管我国饲料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随着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停摆”以及行业特殊性等因素,我国饲料企业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其中融资困难问题在不少饲料企业中较为凸显。供应链金融作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创新,通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供应链,对链条中资金的流动、组织和调配进行优化,可以有效解决饲料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风险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出主要的风险因素,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风险管理分析模型,结合关键因子特性给出风险防范对策。

1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现状及其应用意义

1.1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现状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存货质押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业务模式之一,受到了学者持续关注,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业务实践日渐成熟,但现有研究多把研究对象局限于“存货”,鲜有聚焦于饲料企业中的“饲料”,来研究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饲料企业一般采用存货质押的方式实现融资[1],将不动产生产原料、饲料及生产设备等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资产盘点和价值评估后核算贷款额度[2]。

1.2供应链金融对于饲料企业的意义

饲料企业供应链以销售饲料产品为核心环节,连接饲料原材料的采购、运输、流通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使资金在各环节涉及的种植户、饲料加工企业、金融机构、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间循环流动。不同于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在担保手段、信用评价、风险控制和还款来源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加全面,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现较好的融资项目,也有助于具备资质的饲料企业及时融到资金,扩大产能和规模[3]。

2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挖掘

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盘点进行了相关研究,Barsky,等[4]根据风险过程控制理念建立起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概念模型,将风险分为融资过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和基本结构风险五大类。孙敏,等[5]认为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存在着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委托风险、纠纷风险和灾害性风险等。笔者通过分析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流程,并进一步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在反复斟酌与分析的基础上,共提炼出10项主要风险因素(见表1)。市场供求变化风险(X1)指所在地区饲料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给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6]。由于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饲料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势必造成价格的波动。政策法规风险(X2),政策法规是指政府采用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国家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宏观环境的变化制定或修改相关的政策法规,而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7]。质押物风险(X3)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价格变动风险[8],指因价格波动、不易变现、流动损耗等因素造成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风险(X4)包括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达标、管理环境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管理创新不充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客户资信风险(X5)包括客户的诚信度以及货物的合法性等[9],同时信用风险还与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联系密切。不可抗力风险(X6)指天灾、疾病、战争、罢工等不可预见、不能避免且难以克服的自然事件或客观情况。技术水平风险(X7)指因技术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损失,业务开展过程中,质物的价值评估、价格检测以及存储条件等业务环节需要依赖技术支撑,若处理技术水平低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10]。供应链管理风险(X8)指供应链在协作、控制、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所造成的不确定性。业务模式运营风险(X9)可以理解为企业因商业模式选用、质押方式确定、质押物处置等不当而引起的风险。企业监督监管风险(X10)指因物流监管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利益不一致,以及物流监管人员的隐藏行为而给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业务带来隐患[11]。

3基于因子分析的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上述10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并提取公共因子以对供应链金融各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降低特征间相关性,为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一种利用降维思想,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个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其数学模型如下:(1)式(1)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m<p),ε1,ε2,...,εp是仅对所属变量产生影响的特殊因子,该模型的矩阵表示形式为:X=AF+aε(2)

3.2数据获取

DELPHI法是一种适用性广泛的咨询决策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匿名咨询专家意见,将所得意见进行汇总与整理,反馈给每位专家,专家进行分析判断后,再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通过反复咨询使意见趋于一致,进而形成结论。该方法在保证了信息反馈沟通的同时,又避免了集体讨论时可能出现的盲从与权威专家影响过大等缺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12]。笔者向54名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包括物流企业负责人与物流部门主16人、金融机构主管10人、3所高校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学者共19人以及饲料企业主管9人,最终回收有效样本数据共计52份。

3.3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上述52份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SPSS23.0进行Bartlett球型检验和KMO适合度检验,求得样本数据的适切性量数为0.572(大于最低标准0.5),适合做因子分析。基于特征值原则,选取前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为公共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超过了70%,为证明所选公共因子的合理性,可以结合碎石图加以判断。碎石图是依照各因子的特征值大小进行排序所形成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前3项因子的特征值较明显,曲线的斜率较大,因此它们对于整体的解释程度比较显著,从第4项因子开始,曲线斜率减小,变得比较平缓,因子的解释能力开始明显减弱。由此再次证明前3项因子基本包含了整体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其解释能力是有效的。三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为提高因子变量可解释性,使提取的公共因子具有实际意义,明确变量及公共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因子载荷反映了各因子主要由哪些变量提供信息,计算结果见表3。经过旋转后,客户资信风险(X5)、技术水平风险(X7)、供应链管理风险(X8)、质押物风险(X3)、业务模式运营风险(X9)在公共因子F1上有较大载荷。市场供求变化风险(X1)、政策法规风险(X2)、不可抗力风险(X6)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载荷。公共因子F3上对企业经营运作风险(X4)、企业监督监管风险(X10)有支配作用。故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运营管理风险因子,公共因子F2命名为外在环境风险因子,公共因子F3命名为内部管理风险因子。为利用公共因子做进一步的分析,利用表4中的系数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即根据回归算法计算所得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据此可以将三个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作为其因子得分的回归函数,即:将样本数据代入上式计算,可以得到饲料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大小,深入分析后可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对策。

4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和融资活动的统一,其风险具有复杂性、传递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结合上文中提取的三个关键风险—运营管理风险、外在环境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分别给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4.1运营管理风险防范建议

建立科学、动态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企业规模、发展前景、资信等级等客户信息,进一步完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建设,将不合格的客户剔除出去,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质押物准入机制,力求质押物具有价值稳定、流通性良好、变现速度快、市场需求大以及易于储藏等特点,同时要对质押物所有权以及合法性进行严格鉴别。加大技术水平投入力度,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交易征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降低具体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风险。要发展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离不开饲料供应链的壮大,不能局限于一个企业,要关注整个链条的高效运转,上下游做到信息共享,保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畅通。

4.2外在环境风险防范建议

政府通过制定供应链金融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如《民法典》中物权编、合同编等法条的有效实施为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业务流程高效运作。此外,结合饲料企业特性,建立有序竞争的行业规范,通过优化供需结构来稳定饲料市场,减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4.3内部管理风险防范建议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与经营状况,设计更加合理的内部监管制度及流程,尤其是信用审核、合同与票据审查、物流管理等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将管理制度落实并做到奖惩分明。着力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各关键环节,要组织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做到全体人员熟悉业务流程,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建立严格的追责机制,以此降低内部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