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审计知识点整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46

审计知识点整理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1)

1公司内部的因素

1.1公司特点

公司的规模不同对内部审计资源的需求强点就可能存在差异。有关研究表明,小规模公司需求内部审计外包,没有能力养活专业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是主要原因。规模大的公司则不一样,他们寻求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则可能是以下的任何一种或几种:①暂时的人员短缺;②特殊的技能需求,例如对ERP系统的审计;③较远的分支机构设置,比如远在美国的通用公司委托大连的某个事务所审计其在大连的业务分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寻求内部审计资源由于法律约束、治理要求、信息披露等因素的影响,方式当然也存在差异。

1.2知识管理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并没有消灭,但是他们已经变成次要因素了。假如存在知识,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被获取,并且很容易的被获取。知识已经变成了一种效用,变成了一种用来取得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新手段。知识正在变成一种惟一富有意义的资源。”[1]这就是当今社会对知识的看法。内部审计是有知识创新和管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将组织中的信息进行证实,并进行系统化的综合传递,这是一种由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例如协助成本会计系统生成可靠,相关的管理会计信息,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断的审计实践中,将企业的实践与自身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然后再将其变成企业组织可以运用的显性知识。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活动在创建“学习型历史文献”[2]中也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对一项重大经营成功或失败的审计,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作为未来公司的经营和实务赖以借鉴的有意义的资料。内部审计活动对知识管理的作用有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内部审计人员与公司业务之间的融合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越完整、系统,与公司业务融合度越高,对知识创新和管理就越有利。一般而言,内部审计资源具有与公司业务融合度高的优势,外部审计资源具有知识结构完整,系统的特点。各公司应该结合其自身的需求裁定内部审计资源的配置。

1.3整合能力

麦克尔·波特在其《竞争论》中指出:“企业的优势来自于少数关键性成功因素、关键性资源及核心能力。”[3]这也是许多专家学者支持内部审计外包的论据之一。而同时麦克尔·波特又说“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跨活动的整合。”[4]战略就是创造各种公司活动的整合,战略是否成功,有赖于把许多事情做好,并让这些事之间有良好的整合。假如各活动之间无法整合,就不可能有清楚的战略,战略也无法持久,管理将是监督个别功能的较简单任务。内部审计活动在保证促进其他业务整合的同时,也要与其他业务整合。无论是何种审计资源进行内部审计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内部审计资源不能成为“盖世太保”,外部审计资源与公司业务的整合更加重要。

2公司的外部因素

2.1法律环境

遵守法律、获取利润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约束条件。内部审计业务作为公司活动的一部分,必然要满足这样的约束条件。2002年的Sarbanes-Oxley法案201节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一家公司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是违法的。2003年11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提出的上市公司治理规则,其中一条就是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职能岗位,实质上就是对内部审计资源配置提出的要求。

2.2委外资源

委外资源决定了公司可以寻求的外部资源,是公司可能利用的潜在资源集合,目前内部审计委外资源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注册舞弊核查师、管理咨询人员等。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可能利用的潜在资源并不一定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利用的是潜在的资源集合中结合公司具体情况进一步筛选出来的资源。以下是要考虑的一部分问题:公司的战略是否会因为这一外包策略而锁定?外包资源是否具有垄断性?外包资源是否具备稳定供求价格机制?著名的会计学家齐默尔曼提到:“即使在市场中所发生的交易价格与在公司中发生的交易价格大致相符,这一数据也往往未能对公司中进行交易的机会成本加以反映。”[5]

2.3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已经得到了SEC及IIA等权威机构的认可,在寻求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治理功能,是必须要加以考虑的。在内部审计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能的情况下,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各具优势。内部资源具有与公司及业务持续接触、相濡以沫的优势;外部资源则在独立性上可能是有优势。目前作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公司治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强有力的公司治理需要股东、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通力协作。在当前的环境下,寻求内部审计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对公司治理的考虑必须与时俱进。

3结语

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多样,具体包括:全部外包、部分外包、合包、分包四种形式。全部外包是指全部的内部审计服务由外部资源提供,一般是建立在持续运行基础之上。部分外包是把少于100%的内部审计服务由外部资源提供,一般也是建立在持续运行基础之上。合包(Co-Sourcing),内外部审计人员协作完成内部审计服务,可以是持续状态或一段时期。分包(Subcontracting),典型的是在特定的时段,一项具体的业务或某些业务的某一部分由外部资源去完成。同时内部审计业务的管理和监督由内部人员完成。内部审计应该在充分考虑以上各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资源配置形式,以寻求最佳的内部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德·卡雷西尔弗著,潘勇等译价值链———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改进业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阿特·克莱那,乔治·罗斯,杨开峰译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2)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

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作者:倪明辉 曲艳梅 高尚 邢大为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4)

2.强调被审计者的全面参与审计活动,而不仅仅是由审计者全面包办审计全过程。“独立性”和“客观性”固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但只要内审人员以还原事实本来面目为出发点,准确应用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那么就可以说审计结论是公正和权威的,那种将被审计者作为“犯罪”嫌疑对象,将审计知识视为不传之秘的观点是绝不可取的。此外,尽管审计者的审计能力强于被审计者,但由于未处于业务第一线,他们对各类交易本质的理解要逊于被审计者。如果仅由审计者单独完成审计活动,很可能只是从程序到程序、从制度到制度来进行审计,无法真正实现防控风险的目的。引入被审计人参与内部审计活动与“独立性”和“客观性”并不矛盾。

3.强调内部审计要服务于组织价值创新,而不仅仅是“揭弊”和“震慑”。商业银行组织活动和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并不都是均匀分布的,有的活动和要素创造的价值多,有的活动和要素创造的价值少。管理者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不同阶段要素创造价值能力的大小,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确保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组织价值创造最高的活动环节中去,尽可能提高组织的边际产出,增加组织价值。如果不重视对决策合理性进行审计,即使明知资源投入不合理,但因为和制度要求并不冲突,往往也很难追责。

4.强调持续性的自我审计行为,而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即时审计活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审计行为可以理解为将被审计者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审计者的过程;而审计整改则是将审计者的显性知识传导给被审计者的过程,二者构成了“审计知识———业务知识———增值后的业务知识———增值后的审计知识”这样一个双闭环。被审计者在掌握审计知识后,可以此为标尺,对比自己及他人各项行为活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当出现矛盾冲突时,首先检查是自身行为存在不当,还是审计知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果是前者,立即分析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影响程度,以及采取整改措施所可能产生的代价;如果是后者,则将差异反馈给审计者,由其判断是否需要修改审计规则。

5.强调审计者是银行经营最重要的参谋,而不仅仅处于监督旁观的位置。从组织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一些生产环节一旦不能实现价值的有效增殖,这一阶段就必须给予放弃。内部审计者的优势在于他们熟悉不同管理者的经营方法并可以进行对比,从而提炼出具有共同性的行为规则和思维观念,并借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将这些好的做法和经营技巧予以扩散,这对提高银行转型成功几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柔性内部审计案例

某商业银行董事会决定对辖属某分行财务事项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审计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审计范围包括分行本部、两个二级分行,审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制度建设、财务费用分配和管理、网点建设工作流程等情况。该行内审部门接受任务后,提出了扩散审计知识、增强被审计行持续自我审计能力、提升组织价值的审计目标。

1.审前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审计项目立项、组织审计前的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和通知被审计对象。此时审计者较常见的心态是冲动或畏难,被审计者则是规避防范或有限度的配合。因此,审计组负责人在完成了审计师队伍组建后,即刻率队到被审计行进行调研,基本掌握该行日常经营、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还就审计方案的编制向被审计者提出咨询,邀请了该行相关骨干人员参与了部分审计模块有效性测试的工作。为方便工作安排,审计组提前三周向被审计分行发出了审计通知书及资料需求,征求对日程安排的意见。这样不但减少双方的心理对抗,而且使审计目标和审计路线更加符合实际业务状况,同时将审计理念以方案编写的方式转移给了被审计者,有助于该分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进行自我控制。人际对偶关系采取了合作中的对立关系。

2.审计实施工作阶段。主要任务是访谈和沟通,测试内控评估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计量和帐户测试、审计取证并形成工作底稿、编制中期审计报告。此时若没有被审计者的配合,即使审计人员能力再强,也很难进一步开展工作。因此审计者容易产生速战速决或与被审计者拖延到底心态,而被审计者则容易产生应付厌烦或抵触对抗心态。人际对偶关系应采取对立中的合作关系,审计者不能放弃审计主导地位,更不能为迎合被审计者修改审计规则和审计方案,转移审计重点。因此,审计组在正式进场后,按照内部审计规程要求,建立了实质性测试模型,对财务费用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发出七十余份审计确认书和咨询函。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坚持“沟通是最好的审计武器”原则,及时听取被审计行负责人的解释。例如针对一个网点的选址决策问题,审计人员除了调阅全部审批流程记录和制度规定,还邀请该行部分人员参与到实际审计工作,通过模拟该项决策全过程,运用“心证”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发现,原有审计方案缺乏对网点开业后的分析评价模型,不能全面正确估计网点选址的科学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补充。

3.审计报告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审计报告、正式书面征求被审计者的反馈意见、领导审定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及整改要求。此时审计组已离场,审计事实也基本明确,审计者很容易出现放松或批判的心态,被审计者则是抵触和干扰心态兼而有之。但审计建议必须在被审计者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建议本身是否符合实际,更关系到审计双方双向知识转移能否得以顺利完成。人际对偶关系应采取合作中的对立关系。因此,审计组主要负责人在退场前针对发现的十类三十二个问题,向被审计行分别口头说明了审计依据和审计组的判断,被审计行则对其中二十四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退场后,审计项目组逐条研究反馈意见,还邀请被审计行经办人员进一步讲解具体业务知识,最终确定了二十三个问题,在向董事会报送审计报告的同时,向被审计行发出了整改意见书,就判断审计发现的依据、风险暴露程度、整改途径、今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4.后续审计工作阶段。主要任务是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汇报、制定后续审计方案和形成后续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后续审计报告、扩散审计与规范管理。一般情况下,审计双方心态都是息事宁人,尽快结束,以便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尤其是被审计者,除非存在重大意见分歧,否则不会再纠缠于某些字眼或细节。正因为如此,如果双方都敷衍了事,审计知识扩散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项目组再次来到被审计分行,向分行本部及其所辖属的全部二级分行相关人员详细讲解了财务审计的方法、技巧和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当场回答了二十个问题,对未能解答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记录和深入了解(后发现是审计人员对具体业务情况了解还不深入所致,尽管这不影响最终的审计结论,但仍对审计模块库的参数进行了微调,确保今后工作的精确度)。同时,审计组还辅导各二级分行建立了自己的财务风险暴露指标体系、自我审计模块库和日常审计程序,确定了预警阈值,帮助设立了审计监测岗位。人际对偶关系采取了合作中的对立关系。

5.成果运用阶段。主要任务是高管层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批示、职能部门对审计建议的采纳、相关责任人的移送处理。审计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结果及时通知被审计者,使之进一步加深对审计发现和审计规则的理解,提高持续性自我审计的积极性。人际对偶关系应采取合作中的对立关系。因此,审计组及时将董事会的审阅意见向被审计行做了传达,并在一年后对该分行进行了回访,发现该行财务管理和经营状况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制度体系完整,各级领导对决策合规性和合理性的理解更加到位,有章不行、有据不依的情况大大改观,真正实现了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转变。

三、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率的几点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机制建立时间并不长,不少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偏差,管理层有必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内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定期交流和轮换制度。由于处在银行经营不同环节,内审人员和业务人员所掌握和了解的企业组织知识各有侧重,有必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彼此沟通工作心得,既使使审计人员能够“接地气”,又使业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审计信息;同时还要建立定期轮换制度,通过审计双方相互转换角色,在工作中理解和掌握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疑虑。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5)

审计学科和《审计》教材有其特殊性,是造成《审计》考试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审计学科在我国形成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考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审计》试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对独立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的掌握程度,特别强调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加上大多数考生较少接触审计实务,这是导致《审计》成绩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我国《审计》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有些语言表达既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又不符合我国考生的思维习惯,这也是导致审计难于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审计》教材的编写体系不完善,内容拼接的痕迹较明显。具体来说,教材注重了各知识点的介绍,对审计的工作程序的运用缺乏系统阐述,以致很多考生学了教材后,对审计实务过程仍旧不甚了解,觉得思维较混乱。

四是审计作为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理论为实务操作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多地方也需要用到理论知识,而不同于其他科目,答题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确定性甚至唯一性。

二、《审计》试题特点分析

(一)采用“情景模式”进行命题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客观题采用情景模式命题,是一种创新,这一形式使考题更接近审计实务,可将不同方面的各种问题集中在一个题目中体现,加强了审计知识体系的联系,也可以培养考生从注册会计师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在2007年的试题中,题干中对情景的描述从文字上来说减少了,题干中的陷阱基本没有,其实这一特点在2006年的考点中就初现端倪,说明今年试题的理论加强,且在降低难度和减少文字的阅读量,为考生在主观部分的答题留有一定的时间。

(二)加强了对审计基础理论的考核在以往年度考试中,客观题中一般会大量与审计实务相关的内容,甚至有很多试题更多的与会计实务相关,但2007年的客观题中没有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客观题主要以考核。如审计证据、工作底稿、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等审计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在四道简答题中有两道题直接考核鉴证业务的分类、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关系,一改以往主观题中以审计实务为主的风格。

(三)充分体现了新准则的内容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依据,由于审计准则发生变化,在试题中有一些均涉及到准则的变化和准则新增的内容。如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简答题;比较数据和含有已审财务报表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综合题,客观题中有关审计工作底稿的保管和变动;对财务报表错报的调整要求;PPS抽样等,均是新准则的观点。另外综合题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也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变化。在客观题中多道题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综合题(二)主要考核风险导向运用程序,分值达22分。要求考生能够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运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识别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四)注重实务操作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考试在强调审计理论同时,也注重实务操作,要求考生对理论和实务做到融会贯通。理论结合实务的考题也从原来的综合题已扩展到了简答题甚至客观题,尽管今年在客观题中大量考查了理论性知识,但考查的方式并不是死记硬背能够解决的,大部分客观题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结合实务,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用到专业判断,现在的《审计》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这种考查,主要放在主观题,如简答题中的第三小题,就是从监盘计划到复核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两道综合题涉及多个知识点,甚至有些知识点是跨科目的,主要考核考生是否具综合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程序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考生的分析、综合、筛选、评价等职业判断能力。

(五)在审计考试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会计知识近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越来越强调会计知识的运用,并且应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依据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审计。如2007年第一道综合题是23分,考核会计知识比重就很大。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提供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情况,提出调整建议,并做出调整分录,然后假设被审计单位不接受调整建议,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何种意见(编写审计报告)。如果对企业会计准则不熟悉,就不可能提出完整、正确的调整建议,也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判断。

三、学习方略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注会复习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时间、精力、学习的状况,制定好学习规划,做好时间安排。有一句针对《审计》学习的话,那就是“看一遍云里雾里,看二遍摸出门道,看三遍融会贯通”。首先在七月份之前快速将教材通读一遍,这阶段最好不要中断学习,不要急于做练习,否则会降低学习效率,没有成就感,且会挫伤你对《审计》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以前未曾接触过审计,看第一遍的感觉如云里雾里,不知教材所云;六月底七月初开始精读,参加培训班或做练习,一直持续到八月中旬,复习时要了解各章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框架,要做到对审计有一个全面了解;八月中旬到九月初,开始对重点难点内容仔细研究和掌握,要抠细节、抓难点,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每周至少通览一次教材(不用花太多时间,抽出半天),做一些综合性强、出题水平较高的题目,特别是历年考题;临考前一周,主要看看教材和历年考题。

(二)不要死记硬背,学会融会贯通;善于归纳比较,从教材中看题 “审计不是背出来的”,这是在《审计》辅导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审计》更多的考题在于理解。当然适当的记忆也是必需的。例如,2007年试题的第一个简答题中审计标准适当性的评价就属于需要记忆的考点,但像这样死记硬背的内容题很少。但需注意的是,一般简答的记忆要点不会超过四点,太长的内容就不要死记了。但有些报告内容虽然较长,但也必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由于《审计》内容激增,记忆点较多,要善于归纳,把不需要的信息删除,即要把书读薄,重点突破。同时教材中有些小的举例往往是考试命题的素材,要多留意。

(三)了解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及与注册会计师有关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的复习 复习审计时不能忽视对会计的复习,会

计中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审计案例暴露出的问题、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会计处理方面的新规定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在考题里出现,近年的考题中就多次出现过根据上市公司的案例改编的考题。

(四)多看多做以前的考题如果认为以前考过的内容就不会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方面,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属必考内容,重复的可能性较大。有许多考点会不同年份多次涉及,同一考点以不同的客观题形式出现。还有一些如职业道德、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主观题,也经常考试。另一方面,通过做以前的试题,可以了解其命题的风格,知其答题思路,明确考试的重点,理解出题和解题思路,如每年都会涉及到的审计调整和审计意见的判断,如果阅读过2006年的考题,在2007年考题中对意见的判断就会更确定。

(五)2008年学习指引 2008年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可能沿用2007年的命题方式与风格,包括采用情景模式命题和客观题偏重于对审计理论的考核,主观题的命题的内容和方式不会有较大的变化,难度不会增加太大。职业道德、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风险的识别及评估与应对、函证、审计调整和审计意见的判断等,仍然是2008年的考试的重点。

四、答题技巧

能力与考试成绩不能划上绝对的等号,分数高的考生不一定比其他考生懂得多,只不是他们掌握了一些应试的技巧,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注册会计师命题的特点,现总结出一些应试技巧与解题方法,这也是应对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仅供各位考生参考:

(一)合理利用考试时间近年《审计》的试题总题量均在40个以上,一般简答题每年都是四道题,综合题每年都是二道题。由于审计学科的特点,在综合题中会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其中有的信息是不相关的,由于阅读量较大,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所掌握信息资料中识别相关信息,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而得出审计结论。这需要考生注意把握考试的答题速度和时间分配,从2007的考试来看,仍然有很多考生没有把综合题看完,其原因就是时间安排不合理。

(二)站在注册会计师角度分析问题做题时应从注册会计师角度看问题,在看教材时,遇到的考试重点就要设问,如果自己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如何去做,然后与教材的内容进行比较,掌握考点。在考试时也应当是这样,当遇到不会的问题,千万不要急躁,不要局限于回忆书本中描述的内容去做答,这时应当放开思维想像,假设自己是项目经理或注册会计师时会如何去做,往往会答对一二点。

(三)注意解题步骤,掌握答题方法有些题目考生认为自己清楚了,但得分点没有写全,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般评分时针对每一步骤、每一要点都有分值的。如果简答题和综合题要求回答几个问题中,有些问题是相互独立的,考生只要各个击破,按要求回答即可。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多多益善”。解答综合题时,要先读要求再读题。由于综合题的难度较高,阅读量较大,先了解答题要求,再有的放矢的读题,效率会更高,答题时间更充分。在答题时应一问一答,这样思路会更清晰,也可让阅卷人员一下就能找到所要回答的关键点。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6)

更要尊重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此来唤起被审计者观念上和情感上的认同,为实施内部审计行为奠定基础。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已经发展到高度精密分工阶段,其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经营者和普通员工———的人力资本往往具有高度专用性,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并没有别的谋生之道,换言之,他们在入行之时就将未来的收益抵押给了银行,成为企业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尽管股东也是企业风险的重要承担者,但他们可以通过资产转让的方式将部分甚至全部风险让渡出去,尤其是当企业成为了上市公司之后。如果忽视了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去探讨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活动将失去必要的群众基础。

2.强调被审计者的全面参与审计活动,而不仅仅是由审计者全面包办审计全过程。

“独立性”和“客观性”固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但只要内审人员以还原事实本来面目为出发点,准确应用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那么就可以说审计结论是公正和权威的,那种将被审计者作为“犯罪”嫌疑对象,将审计知识视为不传之秘的观点是绝不可取的。此外,尽管审计者的审计能力强于被审计者,但由于未处于业务第一线,他们对各类交易本质的理解要逊于被审计者。如果仅由审计者单独完成审计活动,很可能只是从程序到程序、从制度到制度来进行审计,无法真正实现防控风险的目的。引入被审计人参与内部审计活动与“独立性”和“客观性”并不矛盾。

3.强调内部审计要服务于组织价值创新,而不仅仅是“揭弊”和“震慑”。

商业银行组织活动和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并不都是均匀分布的,有的活动和要素创造的价值多,有的活动和要素创造的价值少。管理者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不同阶段要素创造价值能力的大小,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确保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组织价值创造最高的活动环节中去,尽可能提高组织的边际产出,增加组织价值。如果不重视对决策合理性进行审计,即使明知资源投入不合理,但因为和制度要求并不冲突,往往也很难追责。

4.强调持续性的自我审计行为,而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即时审计活动。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审计行为可以理解为将被审计者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审计者的过程;而审计整改则是将审计者的显性知识传导给被审计者的过程,二者构成了“审计知识———业务知识———增值后的业务知识———增值后的审计知识”这样一个双闭环。被审计者在掌握审计知识后,可以此为标尺,对比自己及他人各项行为活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当出现矛盾冲突时,首先检查是自身行为存在不当,还是审计知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果是前者,立即分析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影响程度,以及采取整改措施所可能产生的代价;如果是后者,则将差异反馈给审计者,由其判断是否需要修改审计规则。

5.强调审计者是银行经营最重要的参谋,而不仅仅处于监督旁观的位置。

从组织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一些生产环节一旦不能实现价值的有效增殖,这一阶段就必须给予放弃。内部审计者的优势在于他们熟悉不同管理者的经营方法并可以进行对比,从而提炼出具有共同性的行为规则和思维观念,并借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将这些好的做法和经营技巧予以扩散,这对提高银行转型成功几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柔性内部审计案例

某商业银行董事会决定对辖属某分行财务事项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审计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审计范围包括分行本部、两个二级分行,审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制度建设、财务费用分配和管理、网点建设工作流程等情况。该行内审部门接受任务后,提出了扩散审计知识、增强被审计行持续自我审计能力、提升组织价值的审计目标。

1.审前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审计项目立项、组织审计前的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和通知被审计对象。此时审计者较常见的心态是冲动或畏难,被审计者则是规避防范或有限度的配合。因此,审计组负责人在完成了审计师队伍组建后,即刻率队到被审计行进行调研,基本掌握该行日常经营、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还就审计方案的编制向被审计者提出咨询,邀请了该行相关骨干人员参与了部分审计模块有效性测试的工作。为方便工作安排,审计组提前三周向被审计分行发出了审计通知书及资料需求,征求对日程安排的意见。这样不但减少双方的心理对抗,而且使审计目标和审计路线更加符合实际业务状况,同时将审计理念以方案编写的方式转移给了被审计者,有助于该分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进行自我控制。人际对偶关系采取了合作中的对立关系。

2.审计实施工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访谈和沟通,测试内控评估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计量和帐户测试、审计取证并形成工作底稿、编制中期审计报告。此时若没有被审计者的配合,即使审计人员能力再强,也很难进一步开展工作。因此审计者容易产生速战速决或与被审计者拖延到底心态,而被审计者则容易产生应付厌烦或抵触对抗心态。人际对偶关系应采取对立中的合作关系,审计者不能放弃审计主导地位,更不能为迎合被审计者修改审计规则和审计方案,转移审计重点。因此,审计组在正式进场后,按照内部审计规程要求,建立了实质性测试模型,对财务费用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发出七十余份审计确认书和咨询函。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坚持“沟通是最好的审计武器”原则,及时听取被审计行负责人的解释。例如针对一个网点的选址决策问题,审计人员除了调阅全部审批流程记录和制度规定,还邀请该行部分人员参与到实际审计工作,通过模拟该项决策全过程,运用“心证”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发现,原有审计方案缺乏对网点开业后的分析评价模型,不能全面正确估计网点选址的科学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补充。

3.审计报告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成审计报告、正式书面征求被审计者的反馈意见、领导审定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及整改要求。此时审计组已离场,审计事实也基本明确,审计者很容易出现放松或批判的心态,被审计者则是抵触和干扰心态兼而有之。但审计建议必须在被审计者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建议本身是否符合实际,更关系到审计双方双向知识转移能否得以顺利完成。人际对偶关系应采取合作中的对立关系。因此,审计组主要负责人在退场前针对发现的十类三十二个问题,向被审计行分别口头说明了审计依据和审计组的判断,被审计行则对其中二十四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退场后,审计项目组逐条研究反馈意见,还邀请被审计行经办人员进一步讲解具体业务知识,最终确定了二十三个问题,在向董事会报送审计报告的同时,向被审计行发出了整改意见书,就判断审计发现的依据、风险暴露程度、整改途径、今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4.后续审计工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汇报、制定后续审计方案和形成后续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后续审计报告、扩散审计与规范管理。一般情况下,审计双方心态都是息事宁人,尽快结束,以便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尤其是被审计者,除非存在重大意见分歧,否则不会再纠缠于某些字眼或细节。正因为如此,如果双方都敷衍了事,审计知识扩散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项目组再次来到被审计分行,向分行本部及其所辖属的全部二级分行相关人员详细讲解了财务审计的方法、技巧和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当场回答了二十个问题,对未能解答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记录和深入了解(后发现是审计人员对具体业务情况了解还不深入所致,尽管这不影响最终的审计结论,但仍对审计模块库的参数进行了微调,确保今后工作的精确度)。同时,审计组还辅导各二级分行建立了自己的财务风险暴露指标体系、自我审计模块库和日常审计程序,确定了预警阈值,帮助设立了审计监测岗位。人际对偶关系采取了合作中的对立关系。

5.成果运用阶段。

主要任务是高管层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批示、职能部门对审计建议的采纳、相关责任人的移送处理。审计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结果及时通知被审计者,使之进一步加深对审计发现和审计规则的理解,提高持续性自我审计的积极性。人际对偶关系应采取合作中的对立关系。因此,审计组及时将董事会的审阅意见向被审计行做了传达,并在一年后对该分行进行了回访,发现该行财务管理和经营状况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制度体系完整,各级领导对决策合规性和合理性的理解更加到位,有章不行、有据不依的情况大大改观,真正实现了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转变。

三、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率的几点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机制建立时间并不长,不少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偏差,管理层有必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内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定期交流和轮换制度。

由于处在银行经营不同环节,内审人员和业务人员所掌握和了解的企业组织知识各有侧重,有必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彼此沟通工作心得,既使使审计人员能够“接地气”,又使业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审计信息;同时还要建立定期轮换制度,通过审计双方相互转换角色,在工作中理解和掌握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疑虑。

2.要建立全员审计的理念。

从国内外众多企业发展历程看,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已从强调评估风险控制是否满足组织目标的事后被动反馈,转向强调根据组织内部目标来主动控制风险。这就意味着审计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更不是内部审计机构一家的事,而应纳入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行为范畴内,由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完成。审计项目的结束不应表明风险控制的结束,相反,组织各级成员应不断调整审计战略,紧密关注那些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加相关符合管理需求的准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将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与“精神上的独立”有机地结合起来。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7)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8)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集合,其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主要组成,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绩效审计的逐步推进,审计范围和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面对不同的对象,以何种思路指导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设计相关指标亟待探索。

一、国内现有研究文献

目前学界对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类是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方法论研究,例如祭增学等(2007)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指标分类等进行研究;第二类是对具体项目构建有针对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例如王世成等(2010)对大规模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第三类是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组成部分的研究,例如李四能(2010)对建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中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的设计思路研究鲜有涉及,往往均直接列出了评价指标体系而缺少指导性研究。

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主要应用于系统工程类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项目投资管理、质量管理等,也有学者将其应用于评价体系方面,例如潘经强(2009)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构建了地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评价体系。当前,将霍尔三维结构模式运用到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较少,王继霞(2009)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式构建审计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与控制审计风险的思路与措施。

二、霍尔三维结构

霍尔三维结构是由美国通信工程师和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又称硬系统方法论(Hard System Methodology,简称HSM),是为解决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该模型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到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其中,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最优化、综合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特点。

三、运用霍尔三维结构的必要性

一是系统观为指标设计提供导向,使得设计目的性更加明确。霍尔三维结构为评价指标设计提供了明确的系统导向,遵循该结构进行指标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清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可以使评价指标更加直接的反映评价目的,又不失完整性与典型性。二是逻辑维为指标设计提供步骤,使得设计更加程序化。逻辑维作为每一个时间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遵循的思维程序,步骤化的方式使得评价指标的设计更加有序,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联系,前后逻辑关系合理,各个指标通过程序化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标准化程度有所提高。三是时间维为指标设计提供关注重点,使得设计更具典型性。时间维作为评价对象有关行为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线索,以此为脉络对行为内容进行分析,保证评价内容全面覆盖,同时有针对性的对重点行为或行为的重点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使其能够反映评价内容的主要特点,典型性更强。四是知识维为指标设计提供知识储备,使得设计更合理、可行。知识维作为设计评价指标所需知识的范围,列举了重要的知识类型,审计人员在设计指标时可以主动应用知识维中所需知识,能够丰富考虑问题的视角,储备更加多元、有效的知识,保证指标设计得更为合理、可行。

四、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设计思路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中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的定义,笔者根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的特点,总结和归纳了指标设计中涉及到的各个评价环节、评价对象行为普遍同质的行为顺序以及所需的知识类型,并对霍尔三维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使其更有导向性的指导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一)时间维

该维度主要对评价对象有关行为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归纳,便于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有目的的关注每个时间节点评价对象行为活动的特点,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典型意义。一是规划阶段,该阶段主要对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进行规划,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计划。二是决策阶段,该阶段主要根据规划对行动的计划、目标、实施方案进行比较,从多个可能的备选中进行选择,确定最优选择对象的分析判断过程。三是建制阶段,该阶段主要为确保决策目的的有效实现,根据决策结果,从组织体系、制度框架等方面进行设置,确保组织框架能够满足决策内容的有效实现。四是配置资源阶段,该阶段主要对组织内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根据稀缺性不同在组织内或有关行为的各个环节做出分配,对不同分配方案进行分析并做出选择。五是执行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为实现目标,根据组织体系和制度框架的要求,合理利用各项资源,贯彻执行组织的各项要求,履行相关职责。六是监督阶段,该阶段主要指对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观察、检查和管理,确保效果能够达到目标的要求。七是整改阶段,该阶段要求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措施,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顿并改革,使得改革后的行为能够更好的实现目标。

(二)逻辑维

该维度主要对设计评价指标需要完成的程序进行归纳。一是识别评价对象,确认评价对象的行为目的、性质、范围和特点,审计人员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熟悉掌握评价对象的行为程序。二是对识别情况进行分析,根据重要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明确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根据评价内容,寻找评价的切入点,明确评价关注,确定评价因素。评价因素可以是单一因素,也可以是多因素。四是根据评价因素的内容和性质,对所使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判断,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更加合理与可行。五是依据评价因素的内容和性质,查找评价的依据,评价依据通常包括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同业平均、同业先进和其他。六是结合评价方法,根据评价依据的内容,分析和研究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评价意义且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针对某一特点对象设计个性化标准,也可以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一般性标准,这主要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使用范围。七是根据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选择定量或定性的评价结果,此时应主要评价结果分档的科学性。定量评价结果的优势在于分数直接反馈结果,劣势在于负向评价有时很难直接转化为得分,以及得分有时可能和定性评价发生矛盾;而定性评价结果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相对模糊,容易沟通,劣势在于评价档位设定的主观性较强。

(三)知识维

该维度主要涵盖了设计评价指标所需的知识范围。一是管理学,应熟悉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重点掌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逻辑与分析,逻辑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应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符合思维的普遍规律,分析主要体现为审计人员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三是统筹与运算,统筹指审计人员应通过对整体目标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模型来描述整体的各部分、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评审指标体系,进而综合成一个整体模型,用以进行分析并求出全局的最优决策,以及与之协调的各部分的目标和决策,运算是指审计人员应掌握根据一定数学法则进行计算的方法。四是哲学与政治学,哲学指审计人员应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政治学指审计人员需要掌握政治领域方面的相关社会科学。五是法律,主要指审计人员要熟悉和掌握有关领域的法律制度,识别法律风险。六是会计和审计,主要指审计人员应精通会计、审计相关知识。七是专业知识,主要指审计人员应掌握与评价对象和内容等有关的专业知识,例如工程、建筑等方面。

五、设计思路的运用案例

结合案例,笔者以用能成本控制为评价对象,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以霍尔三维结构为指导思想,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时间维

从时间维的角度,应关注以下程序节点:(1)规划阶段,关注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2)决策阶段,重点关注用能分项计量的决策情况以及工作目标、计划的确定。(3)建制阶段,关注用能、节能管理以及节能减排相关制度。(4)配置资源阶段,关注人员配置、用能预算分配情况。(5)执行阶段,关注用能监测、用能分析、分项计量、节能、应急管理与处置等情况。(6)监督阶段,关注节能减排计划完成、节能减排考核完成、用能成本核算控制以及内部管理监督情况。(7)整改阶段,关注内部监督发现问题或提出意见的整改及落实情况,以及用能满意度调查。

(二)逻辑维

以时间维中执行阶段的用能分项计量管理为对象,从逻辑维的角度进行以下设计:(1)识别管理行为的特点。目前用能分项计量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推广力度较大,但是由于用能分项计量的改造成本较高,存在着一定的推广障碍。(2)根据典型性原则,将监测、数据采集、分项计量确定为评价内容。(3)根据重要性原则,从分项计量设置的覆盖程度、分项计量用能数据的采集、分项计量系统建设情况等方面设定评价关注。(4)针对分项计量用能数据的采集,通过设定数据采集率的方式,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针对分项计量系统建设情况,选择定性评价的方法。(5)查阅国家对用能分项计量的有关规定、被审计对象及其上级行的制度规范。(6)对于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即为评价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指标,审计人员应结合实际设定。(7)明确评价结果,鉴于定性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审计人员应采取双轨制的方法,便于审计反馈时灵活的进行调整。

(三)知识维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将运用以下知识:(1)管理学知识,包括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2)逻辑与分析,主要运用逻辑维的思维方式。(3)会计和审计,运用了成本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知识。(4)专业知识,主要指用能监测、分析与计量等方面。

(四)构建用能成本控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根据霍尔三维结构设计了用能成本控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详见上页表1。其中,评价类型对应时间维度,而具体的评价项目和评价内容中包含着知识维度。

(五)设计用能分项计量评价指标

在用能成本控制评价体系中,可以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思路设计其中各项指标,本文以用能分项计量评价为例,详见表2。其中,分项评价对应逻辑维度,而评价关注和评价标准包含着知识维度。

六、设计思路总结

不难看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纵向根据时间维设计,横向运用知识维有关知识储备,斜向根据逻辑维设计评价项目中的每个评价指标,三个维度始终贯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形成立体化的设计思路,并指导审计人员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霍尔三维结构由于其系统论的特点,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X

参考文献:

1.李四能.建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4).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9)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C)正式提出的,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被广泛接受,经合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这份报告中是这样阐述知识经济的定义的:知识经济系指以知识(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从以上定义来看,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高文化、高智力经济,它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笔者认为,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上的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业,如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等,广义上的知识经济则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即随着知识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中知识要素比例的不断增大,使整个社会经济中知识含量迅速扩张,并且在社会生产中取得主导地位。从以上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这一特征决定了知识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经济基础不同。传统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工业经济是以原材料(农、林、牧、矿产品及制品)、能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上述两种经济形式均以有形物资为经济基础,其特点是好计量、易管理、稳定性强。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它将知识产权、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等一系列以往被视为外部要素的无形资产作为自身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的转移,使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难计量,知识产业要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等智力因素正确评估为价值计入资产总额,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计量标准以及相应的鉴证机构;其次是不易管理,由于在知识产业中人的因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可能因为一个人才的流失而导致技术、管理资源的大幅度变动;第三是稳定性差,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注重创新,换句话说,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这样就导致了一项技术从使用到淘汰的周期极为短暂(如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因此这种技术使用周期的短效性导致了在技术价值计量上的不稳定性。

知识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第二个主要区别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不同,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被认为是通过生产而实现资本的积累。而知识经济增长的核心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将吸引人才、创新知识、研究应用和传播新技术作为维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当然,随着知识经济中智力因素的资本化,这种区别也会逐渐趋于一致。

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工作将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必然会使作为“国际商业公共语言”的会计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会给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基础上的审计监督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重新审视现行审计监督体系,及时预见知识经济将会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将会对今后审计工作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知识经济对审计基础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传统审计是以查核会计资料错弊及其后果为主要目标,现代审计虽然扩展到效益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方面,但仍然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公允性为目标。而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创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它不仅要求对投入产出进行比较,更重视信息在生产、分配、使用上的正确计量和核算,重视知识创新成果在充分检查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公允性的同时,还要重点计量、鉴证和评价知识因素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审计职能的影响。在当前的审计体系中,国家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经济监督,社会审计侧重于经济鉴证,而内部审计则更加强调内部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资源逐步由有形化向无形化转化,因此,审计职能会更加突出对经济资源的鉴证和评价等方面。三是对审计对象的影响。审计对象就是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传统会计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除要求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外,还要充分体现知识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中体现出的价值,以及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流动等外部因素对企业生产的影响。这样会计信息的扩大化就必然导致审计对象的扩大化,如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必须对企业新技术、新型管理模式及服务方式等信息的投入产出比进行反映和比较。

第二,知识经济对审计制度的影响。1994年以来,国家的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三个基础性法律和规章,用来指导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具体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审计制度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们所建立的一系列审计制度规范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审计制度体系尚未完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这样必然会给我们现行的审计制度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在以往审计规范和制度中所确定的审计目标、重点、程序、技术、方法等都要进行很大的改变。

第三,知识经济对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以经济鉴证职能为主的现代审计领域,比如在审计技术上,需要大量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学、价值工程学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在审计工具上则将主要以计算机代替以往的手工操作,并将逐步实现网络化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将以信息网络监控为主的适时审计逐步取代就地审计而成为主流。

第四,知识经济对审计人员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仅掌握会计、审计及法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比如现代审计经济鉴证的职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学、价值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而随着计算机记帐的广泛应用及计算机审计的发展,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网络知识已成为对审计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加入WTO后,涉外业务不断增多,因此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也成为每一个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

三、做好审计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面对挑战,审计工作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更有效的审计整合模式,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达到监督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10)

一、实习目的

专业实习是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专业实习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任务

本次实习我到的实习单位是河南省新野县审计局,实习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新野县审计局目前的审计事务的操作流程。

2.研究现行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进程所起的作用。

3.分析新野审计局信息化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

三、实习内容

1.实习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贸易中的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审计信息化将是21世纪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今的基层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国基层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审计人员;软件条件以及硬件条件如何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联系了河南省新野县省审计局,并在那进行了我的专业实习。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2.实习单位介绍

新野县审计局是隶属于国家审计署的县一级的审计单位,编制大约30人。新野县属于河南省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农业县,所以审计机构不像大城市那样有很多的审计事务所,审计单位只有审计局一家,并且被审单位也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平时业务工作量并不太多,同一时间基本上只进行一家被审单位的审计。

四,实习体会

引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说过的一句话,十五个字:起步晚,基础弱,资金少,应用难,见效快。

首先是起步晚。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应用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到xx年南京计算机审计展示会上才只有18个参展单位,象新野县这种经济欠发达县审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就更小了。第二是基础弱。因为搞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要有好的审计工作者,包括审计专业人员和it人员,这方面新野县审计局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工组人员甚至连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也达不到由于起步晚,投入少,网络,计算机设备在起步的时候基础也比较弱。网络环境较差。三是资金少。今年上半年,局里的负责信息工组的人员想购买一套新的审计软件,需要5000块资金,但最终因为没有批准而流产,这正说明了基层单位资金缺乏的程度。四是应用难。审计相对其他部门工作来说,其计算机应用难度比较大。被审计对象都是开放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财政部门或者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小型企业都有各自的制度,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的难度比较大。另外被审计对象的系统与审计单位系统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而且从技术上看,审计单位要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被审单位本身的信息化称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用就更加困难了。第五是见效快。虽然审计信息化起步晚,但是我在实习单位见到仅有的2个审计和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还是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效率的提高,受到大大多数员工的肯定,效果显著。总之,新野县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审计实习报告模板二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实习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特别对于我们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它是对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培养和检阅的教学形式。学生通过《审计学》课程实习,不仅能够熟悉审计实务的整个流程,包括。。。。。。。。(这部分自己补上,根据我们实习的那张流程图做适当描述)等。因此,通过此次课程实习,我们不但了解一些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还进一步巩固了审计的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将书本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经济业务处理相结合,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也正应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

二、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这次实习应用福斯特公司提供的《审计实务》软件。我们首先了解审计的整个基本流程,主要完成实质性测试中的货币资金审计,应收账款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应付票据审计,实收资本审计,主营业务收入审计这几个内容。

三、实习总结

(一)实习让我收获甚多

1、了解审计案例的各种情况,磨刀不误砍材功。

这点让我体会特别深,首先得先了解该案例的被审计单位,基本了解其的基本业务。不会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胡子眉毛一起抓,没有重点的。比如在其他资料的实质性测试审计人员时间安排表可以知道审计程序的执行人员,审计时间,复核人,复核时间等。

2、细节之处别忘了填写

在审计工作的自我学习中,经常以为把所有表和表头都填完了,到用答案检验时总是会看到自己不能得满分,那边缺了一些,这边又缺了一些。到处补缺补漏的,到后面总结一个经验就是一开始做的时候就填表头,不能在细节之处被扣分。

3、填写审定表的注意点

首先明确审计是对报表项目审计,而不是会计科目。那么就会了解对货币资金的审计不是审计发生的每笔业务。

其次审定表不是在第一个审计程序核对报表与总账、明细账金额时就一次性填完。左边的报表期初数根据上年已审会计报表过入,报表期末数根据未审会计报表过入,个明细账未审数根据明细分类账过入,右边的审定数一列是根据审计证据的得出的,举个例子说,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审定数分别根据库存现金盘点表和银行存款余额明细表过入。

最后莫忘了审计结论和复核结论的选择。

4、各个项目的审计工作是有联系的

审计工作是有勾稽关系的,对青岛机电公司的应收账款做调整分录不正是因为其主营业务收入经过审计不能被确认。

固定资产净额应该进行调整不正是因为非正常用的机器多计提的累计折旧应冲减管理费用,不过新准则是要求冲减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5、了解虚假痕迹

若是造假,总会出现纰漏,应收账款是某些上市公司最方便快捷的造假途径,不过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查账时应侧重在原始凭证上面下功夫。比如本例中审计人员发现的该公司对青岛机电公司的应收账款属于虚构业务就是没有相关的原始凭证。

(二)实习让我知道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提高的地方

1、准备不充分,对案例了解不够深。

没仔细研究该审计软件的工作流程直接就填写,导致细节部分不知如何填写。

直接就把一个报表项目审定表填完,没有根据其他资料的一些询证函等去填写审定数。

本位币余额为0.00的却还在账龄分析的时间下打钩。犯了低级的错误。

因为没去看其他资料的审计标识,不懂n/a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是用在哪个地方,只是稀里糊涂的跟着答案选择。

纠葛在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很久,就是没去看该公司本身的会计制度已规定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只要提0.5%,到期1年以内的提1%等比例。特别是本例中坏账准备情况检查表的填写顺序已经规定是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我当时还在那里想可以有两种答案的啊。真是太忽视细节的后果了。

2、课本知识掌握不牢固

记得课本有一知识点就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实质性测试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贷方余额,有要及时进行重分类调整。

虽然在实习中我也明白这一点,不过我只是单纯的认为在应收账款贷方应该分类到其他应收款,完全忽视了预收账款这科目了。看来知识点的巩固还是得到实践中去磨练才扎实。

还有就是以前上课对那笔调整分录了解不够深刻,现在算是弄明白把预收账款放入应收账款科目中去,会直接减少应收账款金额,调整分录在增加应收账款的金额同时还增加预收账款的金额,当然坏账准备也要相应比例的增加。

3、未分清坏账冲回、坏账冲销、坏账计提、坏账收回

在填写坏账准备情况检查表时发现自己以前并未分清坏账冲回、坏账冲销、坏账计提、坏账收回这四个有关坏账准备的问题。起先的填列真是漏洞百出,接二连三的错误连负号都区分不清。

通过此次的实习,明白坏账准备本年减少的包括坏账冲销(确认发生)坏账冲回(),引起坏账准备增加的有坏账收回(已经确认发生坏账损失,但后面又收回)和坏账计提(使用备抵法比例计提)

审计实习报告模板三

1、实习目的:

主要是弥补审计理论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不足。通过实训,使得学生可以将审计基础知识、,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实务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战演练中增强对审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审计过程的了解,熟悉审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运用,为将来从事审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内容:

以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为实训资料,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包括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总体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主要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鉴别、汇总,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

3、实习总结:

两个星期紧张的审计实训,时间就这样在忙碌中匆匆过去了,留给我的都是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体会。

我们实训的目的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对审计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灵活运用以便于在以后的就业不至于手慌脚乱!

在这次实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对一个企业进行审计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一个小组必须要有一个有序的分工,然后再综合大家的工作成果,最后才能做出最后的结果。

我们的实训总共分为7大模块,分为:

1、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作;

2、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3、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4、生产与服务循环的审计;

5、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

6、货币资金的审计;

7、审计报考。

由于我们小组的人数较多,为了工作更有效率,所以我们采用了抽签的方法进行了分组和分配工作,针对前面6个模块,平均2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阶段,第7个阶段就根据各组的工作底稿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出具审计报告。

我和另外一位小组成员主要负责第一阶段即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作。我们简单而似乎又 繁琐的实训步骤如下:

1、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

2、通过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

3、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的程序;

4、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5、编制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

根据实训的步骤,我们填制的表格有:基本情况表、承接业务的风险初步评价表、审计业务约定书、横向趋势分析表、纵向趋势分析表、比率趋势分析表、分析性测试情况汇总表、识别并评价与审计相关的重要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审计风险初步评价表、审计总体工作计划表。以上表格统称为计划阶段审计工作底稿。

我的专业是审计实务,但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审计是做什么的。怀着一份新鲜和好奇感开始了实训的第一天。虽然之前有参加过会计模拟手工记账的实训,但这次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尤其是那个工作氛围,几乎全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刚开始时,面对着一堆的委托单位的资料,我竟然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久久不知如何开始,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开始有了一点头绪,一个上午4节课,就在分组,分配工作,和一堆疑问中飞速过去了,但手中的工作还远远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要求进度。由于上午已经进行了分工,其他组员是没有理由帮你的,所以下午3节课,几乎都在看资料,眼睛看到生疼,十分枯燥,也很累,但是看到开始有点进步了,虽然只是填了一张基本情况表,但看到成果,感觉很充实!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就比较容易上手了,一整天都是看资料,填表,讨论,研究,有一种工作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话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几乎都按照第二天的模式进行。

在第二个星期,6组成员几乎都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完成了,由项目经理把各组的工作底稿收上去,并根据第7个模块的工作流程提示,又一次给大家安排了工作,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份聚集众人努力成果的审计报告诞生了!

审计知识点整理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36-001

一、引言

审计教学课堂的内容设置,一直是审计教学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审计信息化的普及广度增加,被审计单位和事务所对于审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重视度增加,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进步,审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各种业务往来数据可以被记录和模拟,更容易寻找审计技能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关键审计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各种审计软件的用途,以此来重新设计和丰富审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审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效率。

二、审计软件的教学效用

审计信息化项目自2002年从我国启动,审计信息化普及面的增加,使计算机和软件在审计工作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极为迅速的便利了审计的工作,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解审计软件和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有助于深刻理解审计软件和信息化的教学用途。

审计软件具备高度仿真和模拟审计,通过模拟场景,从而具备开发教学的功效。审计软件的使用能够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审计基本流程与方法,熟悉基本的审计技术,能够快速的和较为熟练地运用审计基本方法完成一般性的审计项目,掌握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和审计证据等审计工作文件的编写。对审计程序和审计业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审计实务的操作能力。

现行市场中的审计软件主要有审计之星,中普审计管理以及企审通等。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和转换,项目计划和作业,分析复核,风险评估,抽样及测试,财务查询分析,集团审计及合并报表,万能查询分析,审计统计报表,审计底稿及成果管理,项目管理及归档法规查询,专家系统,审计综合管理,内部控制实时查证,审计监控分析统计,预警以及团队协同作业。这些常见的审计业务功能被高度抽象并集中在一起出现,能够极大程度的弥补传统审计教学理论知识可感知的不足以及理解的偏差性。

三、基于审计软件开展教学的建议

审计软件具备信息处理,数据查询,资源共享的突出特点,但是不能就此忽视理论教学对于培养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和广阔视野的潜在作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在利用审计软件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审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实现审计教学面向实践的需要。

1.利用审计软件提升审计教学的可视性

审计教学中的理解效率是审计教学的难题,理论知识的教授不具备整体的连贯性,通过使用审计软件,能够以直观而简洁的方式串联大量的审计理论知识,使审计授课具备图文并茂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审计疑点的精神,也降低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审计知识中的记忆工作强度,理解审计软件的这一特点,对审计教学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

2.利用审计软件提升审计教学中的自主性

审计软件具备在指令下自动处理数据的功能,这也是软件最突出的特点。例如在通过审计软件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只要提供必要的账户设置信息,就能够实现自动的数据调取和录入;而在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软件具备抽样模块功能,能够自动生成随机的审计抽样列表供审计人员选择。同时,在完成审计数据录入和基本的分析之后,能够自动对存在的预警指标提供提示,产生疑点以供审计人员选择性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开展追踪以及分析。因此,在传授基本的教学理论之后,加强整体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整体性的意识,而在细节方面有意识的激励学生的自主性,是对审计教学的极大补充。

3.利用审计软件培养学生的协作性

审计工作由于复杂而细致,在事务所中常常由项目团队完成,因此,审计软件最大程度的提供这种情景的模拟。审计软件的模块功能使得任何项目都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实现多人的共享。包括被审计客户的基本数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的基本目标的数据化资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可以通过多人同时在线完成,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登陆系统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工作量,从而提升了整体的写作水平。审计软件通过使用培养了学生在审计工作中的团队协作意识,这是审计理论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功效。

四、结论

审计教学是会计课程中的难点,抽象的知识面临最具备实践性的工作,这对于教师将是极大的挑战。虽然审计软件提供了审计基本工作智能化的便利,但是仍然需要审计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推演和规律总结以及判断力的总结与审计软件最大程度的结合起来。在基本的审计数据中,仍然需要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思考。审计软件仅仅在于提供参考的作用,在从数据转向知识和判断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审计理论教学的功效。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利用审计软件的数据分析能力,理论教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逻辑推演和审计职业判断力,达到最优的审计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BYJYZD201208)。

参考文献:

[1]陈伟.审计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36(2):1-4

[2]谢筠,李烘飞.新审计准则要求下审计软件功能的完善[J]财会月刊:综合版(中),2008(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