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市场期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49

市场期货

市场期货篇(1)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站在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期货市场,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主体单一

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国有企业只能限于作套期保值交易,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期货交易,并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在新的《期货管理条例》推行之前,期货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只能不能自营[1]。

(二)交易品种少,成本高

(三)监管模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证监会在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对行业内部管理又过于宽泛,过于微观;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严重阻碍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市场,而没有考虑如何鼓励交易、发展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使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结合不密切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交易主体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发展层次单薄,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期货市场不是由现货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现货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期货市场在合约质量标准和交割环节存在一定的成本,生产者直接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不够广泛。

(二)上市品种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我国期货品种推出审批权在证监会之手,这是一种行政性行为。同时,证监会并未建立品种推出长效机制。品种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推出时滞相当长,有些品种甚至在这种冗长的审批程序中被“高高挂起”[3]。金融期货交易在我国期货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价格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的价格,基本上不具备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条件,汇率虽然已经实现并轨,但是国家对外汇实施严格管制;国家对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存在着正式或潜在的管制,真正的市场化利率也尚未形成。

(三)交易成本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上交易成本过高,主要由于期货交易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所交易成本与交易所体制有关。各交易所热衷于交易所的豪华,其房产投资成为期货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期货交易所追求利润和税收,交易所会员的意见对交易所并无约束力[4]。

(四)监管体系方面

法制不健全,在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法律手段运用表现为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不能形成完整的期货法规体系;在建立期货市场初期,各地为了各自区域的发展,把本地区办成一个金融贸易中心,争办交易所,一哄而上。中央政府开始行政管理时,已有几十家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对交易所的高层干部实行直接管理。对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它的正面作用[5]。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取代了法律,行政干预的过多、过乱,使得期货市场监管机制错位,无法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期货交易所的自律也因政府的干预使效果大打折扣。

(五)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方面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议

期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期货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借鉴国际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体制,形成市场自律为主的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不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以满足市场经济主体套期保值的需求,加快品种上市的制度改革,为有效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完善处罚制度;明确期货公司定位,加强公司结构治理,完善内控制度,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2]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 Annual[EB/OL].shef.com.cn,2007-04-27

[3]吴建平,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EB/OL],cqvip.com

市场期货篇(2)

此外,政府推动是我国期货市场成长的又一显著特征。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由现货交易商和行业协会自发组织建立期货交易所的模式不同,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是国家高层管理机构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解决经济运行过程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由上至下地推动期货市场的组建与发展。政府出面组建期货市场,有助于节约组织成本,但也极易助长政府对期货市场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从而使我国期货市场呈现较强的行政性特征。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年来的治理与整顿逐步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期货市场硬件设施实现了现代化,期货市场软件设施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经过十余年的试点与发展,尤其是经过1994年以来的清理整顿,我国的期货市场由分散建设逐步趋向集中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期货交易所是核心,已上市期货品种的交易基本稳定,由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形成的网络基本可以覆盖整个市场。

2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期货市场组织机制正步上日趋完善轨道,我国期货市场的固有功能亦得以发挥。但其间也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我国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2.1交易品种不足。

期货品种是期货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资源,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只有依托于期货市场交易才能展开。品种稀缺不仅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也会使交易所缺乏竞争力、走向边缘化。长期以来我国期货品种稀少已经成为期货市场功能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经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货商品有以下种类。①上海期货交易所:铜、铝、锌、天然橡胶、燃油、黄金、钢材期货。②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豆粕、豆油、塑料、棕榈油、玉米、pvc期货(聚氯乙烯)。③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棉花、白糖、pta(精对苯二甲酸)、菜籽油、稻谷期货。

品种需求不仅来自实体企业,也来自市场投资者。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理应成为投资资金的重要选择。但事实上,资金并未得到分流。主要原因就是期货品种太少,而且结构不合理。除了部分农产品和原材料期货品种外,占全球市场80%的金融期货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为期货投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期权产品,更属空白;就连国际期货市场占交易份额大头的原油期货,至今未能推出。

目前的期货品种,上市程序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期货创新的关键。只有改革调整现有期货品种上市制度,积极鼓励期货品种创新,才能推动市场发展。

2.2投机成分过重。

目前在我们的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的过程中,投机的心理往往占了上风。甚至在需要参与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中,也有不少做投机交易的,比如有些粮油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却成为了空方的大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价格的炒作便成了唯一的主题。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期货市场是属于“不完全市场”的范畴。在这种市场,商品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远远脱离了这种商品的现时基础价值,从而可能导致了价格“越买越贵”或“越抛越跌”的正反馈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价格往极端发展的风险。而正因为期货市场品种少,不仅使大量需要规避价格风险的企业没有适合的风险规避场所,也成了不理性投机的根源。

2.3市场参与者不够成熟。

由于目前我国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专业的经纪人队伍还没有建立和规范起来,所以实际的投资大部分还得依靠投资者自己来完成,其投资行为必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中国在进入WTO后国际贸易总量已经上升到全球前列,作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对大宗原材料如石油,钢铁,有色金融的需求量也猛增,这势必对这些商品的价格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使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是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是,这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有经验的从业团队及管理人员队伍。如果这些高素质的人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不但不能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的暴露,造成巨额损失。

2.4期货市场的弱有效性。

目前我国的市场还是一个弱有效的市场,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将使市场的参与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社会交易成本,这样就降低了期货市场这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期货交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他具备回避风险及价格发现功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现货市场的稳定。期货交易所是期货交易的唯一场所,它的规范运作是保障期货交易顺利完成的关键。

3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和方向

3.1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3.1.1我国大规模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潜力与需求巨大。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发现功能是在国外相关期货市场的带动下完成的。当我们在购入大宗商品时,定价权却掌握在国外政府或卖方手里。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不仅损害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地位降低。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大规模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潜力与需求是巨大的。

3.1.2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潜力与需求巨大。

期货市场的最终发展离不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单一的市场交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控制风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投资机构呼唤对冲机制的形成。

3.1.3维护国家利益要求大力发展我国期货市场。

由于期货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尽管许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我们期货市场的价格功能在国际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情况下必须参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交易,每年不仅使国家损失大量外汇,也使得商品竞争能力下降。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需求考虑,我们也必须发展我国期货市场。

3.2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3.2.1期货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功能将得到加强。

期货市场的产生、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必然在创新中不断前进。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新品种将不断被开发,各个交易所在自身核心品种的研究和创新方面也会不断努力,并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完善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定价功能,应该做到:第

一、加快更多交易品种的上市交易,并且设置更加合理的交易合约的交易规则;第

二、倡导价值投资和套期保值观念,多投资者进行投资者再教育,使其更加理性的看待市场并从学习中成熟自己的交易习惯。第

三、加大国家相关交易机制的研究投入,多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有关期权、套保的经验,避免再出现如国有航空公司在燃油套保上的简单性操作。第

四、加强相关监管机制的监管力度,对于即时信息的披露制度要做到客观公正。

3.2.2我国市场化体系逐步完善。

期货市场扩容,需要完备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的市场结构。管理层应将新品种开发和审批放到交易所,以市场化思路来调整期货品种上市程序,让市场来做主。

期货市场的监管原则是实施监管的依据,也是监管目的的具体化,是由监管目的(保证市场的有效性、保护投资者利益、控制市场风险)决定的。所以必须坚持六点原则:

(1)充分竞争原则。充分竞争指的是信息充分性、较低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成本、大量较小的投资者。这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市场运作透明度,防止和制止垄断与操作市场行为,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

(2)规范性原则。这主要是指完善制度,监管应该是在完善的制度框架下进行,包括法律、法规这些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章程、公约、道德准则等。完善的制度能够保证市场的完备性和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3)安全性原则。期货市场是杠杆性及风险集中性,使得安全性成为监管的重要原则。

市场期货篇(3)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期货市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美国一样也是从农产品期货开始起步发展的。目前主要有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以铜、铝、天然橡胶等为主,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郑州商品交易所都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大连商品交易所经批准交易的品种有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玉米;郑州商品交易所经批准交易的品种有小麦、稻米、棉花、菜籽油、白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系列品种,郑商所的棉花、白糖等品种是现阶段国内最活跃的几个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今,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稳健运行有力地保障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在价格发现、引导农作物生产与流通、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工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粮食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产品期货的功能与作用

期货市场最突出的两大功能是: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农产品期货也不例外。对生产者而言,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生产计划安排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对稳定和调节市场价格波动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期货交易者,则更加看重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实现的风险转移功能,即通过期货市场以转移或回避现货市场的风险。

市场期货篇(4)

一、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

(一)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长久以来,现货市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即期交易阶段和远期交易阶段。其中,即期交易阶段指的是买卖双方通过见面协商的方法进行交易,在达成交易合约后,即时进行钱物的交易。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长时间内,该种交易方式一直是主要的交易方式并且保留至今。而即期交易方式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在商品经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1】。例如,当人们想在交易过程前就将交易的内容确定下来时,这种交易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远期现货交易方式便产生了。在远期现货交易方式中,人们在合约签订的时候,就制定好交易商品的数量、规格、品质、交货时间和地点以及交货的价格等。在进行交割时,买卖双方根据所签订的合约交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远期交易方式比即期交易方式更加方便,同时远期交易还具有一定降低风险的功能。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远期交易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例如,在远期交易中,进行交易的商品缺乏统一的标准,付款条件也并不一致,没有集中的交易市场导致交易困难,交易双方的信用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出现毁约情况的发生等。同时,远期交易合约由于自身的限制,导致几乎很难被转让。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期货交易应运而生。可见,现货市场正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

(二)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现货市场的制约

期货市场主要指的是进行期货交易的市场。期货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的交易方式,具有非常严格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同时具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期货合约中规定了标准的交易数量、质量等因素。而交易价格是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决定的。由于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现货市场对于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在任何一个地区,其期货市场的规模都是有限制的,如果没有考虑现货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过量的期货交易,很可能在浪费较多资本的同时,使得期货市场的品种出现重复和分散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2】。

(三)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

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如果现货市场中,相应的现货交易规则还没有有效的被建立,经常出现违法违约的情况,那么期货市场的水平也将很难得到保证。另外,期货市场中,期货品种的选择也与现货市场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期货品种要选择具有能够进行长期保存的,供求量较大的商品进行期货交易。而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可成为期货品种的商品也就越多,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期货市场的繁荣。例如,香港期货市场在发展初期,将现货市场中交易量较小的棉花作为期货品种进行交易,但该品种由于缺乏市场基础,因此市场并不认可,从而导致期货交易的失败。但后来,香港将自身金融中心的特点进行发挥,将金融产品作为期货品种,取得了非常好的交易效果,促进了金融期货交易的繁荣。

二、期货市场有效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不足

(一)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能够规避价格风险

在现货市场中,由于随着交易时间的变化,商品的交易价格也很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很可能产生价格风险。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对于规避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买进或者卖出和现货市场中交易数量相等但是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同时,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内,再对买进或卖出的期货合约进行相反的操作,从而有效避免发生价格风险的行为。目前,在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当现货市场发生较大波动的时候,交易双方经常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来规避价格风险。

(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调节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对现货市场进行适当调节。在期货交易被应用以前,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是企业经营者主要的决策依据。但现货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和波动性,因此以此作为决策依据不够科学。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上的供需关系,从而提供有效的经营决策依据。在期货市场上,人们通过经纪人将自己认为的商品变动关系传递到期货交易市场中,这种信息的传递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因此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市场上某一个商品价格的变化情况,依据该价格就可以较好的对现货市场进行调节。

(三)期货市场对商品流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期货市场对商品的流通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中,浪费情况比较严重,有的企业由于经营失误导致大量的库存囤积,另外在对这些商品进行搬运时,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和财力成本。而通过期货市场可以形成有效的供求机制,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可以进行频繁的非实物交割,从而加速了商品和物流的脱离,最终减少了库存和浪费情况的发生,促进了商品的有效流通。

三、结语

期货交易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期货交易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金融工作者需要对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关系进行清晰把握,明确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的发展基础,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有效补充,从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促进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期货篇(5)

按照GDP计算,今天的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政府预算盈余,信用评级提升到投资级,俄顶级公司的股票被国内外投资者抢购。现在是再次正视俄罗斯衍生品市场的时候吗?

许多西方金融机构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货币远期违约浪潮,也仍对与俄罗斯伙伴做交易抱有戒心。但俄罗斯的两个主要衍生品交易所——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和俄罗斯交易系统期权部(Forts)正在迅速成长,走向现代化,一些西方银行已经成为这两个交易所的会员。

虽然这两个交易所仍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较高风险,但俄罗斯正在进行许多重要的全国性改革,以改善法律环境、降低俄衍生品市场的操作风险。特别是,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为上市衍生品的投资者提供法院保护和法律追索权。本质上,这些改革旨在避免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受到新的反法的影响,以及修改相应的国内民法。同时,俄正在草拟防止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的相关立法。俄罗斯准备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出的承诺框架下,国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权利会得以改善。

尽管人们对进步感到乐观,但忧虑仍然存在。在俄罗斯做生意,无人会忽视种种腐败、洗钱和暴力活动。外国公司会遇到税法问题。

一、危机的“遗赠”

俄罗斯交易所的现代史实际上开始于1998年8月的货币危机。危机期间,俄罗斯政府未能履行其短期债务义务。外国投资者和俄居民对俄罗斯银行失去了信任,其后六个月,俄罗斯经济被迫以现金(硬通货)支付。幸运的是,危机持续时间不长,恢复比较迅速。1999年初,金融市场和俄罗斯经济开始持续复苏。冻结的资金被释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了贷款,以提供援助和支持经济恢复。

危机期间,俄罗斯交易所交易量急剧下降;形势稳定后,又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1999年夏,俄罗斯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现在,俄罗斯衍生品交易所正成为重要的货币与股票衍生品交易市场。

然而,快速恢复也有灰色的一面。在危机高峰时期,俄罗斯银行拒绝履行其早先达成的NDF合约。NDF是货币买卖合约,通常用来规避风险。这些合约从不进行实际交割,只支付当前价格与预先确定的汇率的差额。俄罗斯法院作出的裁决一向对国外对手方不利,俄判定NDF合约是一种,因此是不可强制执行的。法院的法律地位助长了俄银行的不履约决定。同时,这些判决也动摇了衍生品交易的法律基础。外国投资者至今仍存有戒心。这也是俄政府修改民法以进一步保护金融市场和真正投资者的原因。

二、Micex:俄旗舰金融期交所

Micex(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是俄罗斯旗舰交易所。Micex以其高效可靠、技术先进获得了国外金融机构的认可。例如,2006年12月,Micex获得了摩根大通的年度品质认可奖。该奖认可了Micex高品质的结算支付服务,以及高效率的操作风险管理。

历史上,Micex与俄央行保持了密切的工作关系。Micex于1992年初组建注册,是央行日常货币定价的渠道。俄央行一直是Micex十六家股东之一。自成立以来,Micex已建立了即期货币、政府债券、蓝筹股、公司债和期货交易市场。Micex衍生品市场于2000年获得营业执照,法律上与其他市场相分离。目前,其产品范围仅限于以卢布计价的货币和利率期货。2006年前10个月,Micex外汇期货交易量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八倍,未平仓合约是前一年的两倍多,美元/卢布期货交易量的名义价值达到250亿美元。外国机构不能直接进入衍生品市场,他们必须通过俄罗斯中介机构或者建立分支机构入市交易。目前,在俄设立分支机构的Micex会员包括花旗集团、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奥地利来富埃森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瑞银集团。

一个主要关注的领域是清算和结算风险。历史上,Micex的清算与交易功能混合在一起。俄国内公司对于较大的清算风险暴露和较低的准备金是比较宽容的,但是交易所意识到,为吸引更多的国外参与者,俄有关清算的法律需要修改,以符合国际标准。

Micex期货市场上的违约仅由初始保证金和2亿卢布(770万美元)的准备金来抵补。2006年8月,Micex建立了一个新的清算组织——国家清算中心(NCC),以满足对中央对手方的需求。中央对手方的缺乏一直是国外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俄市场的担忧。国家清算中心的初始资本为2.55亿卢布(折合981万美元)。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股本将增加到7亿卢布(折合2692万美元),最终达到17亿卢布(6539万美元)。Micex计划在今后三到五年时间内将其在国家清算中心的股份降到50%以下。Micex最终希望通过国家清算中心来清算衍生品交易。目前俄法律禁止同一机构办理证券、现货和衍生品交易的清算。在保证金方面,2005年Micex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签订了使用SPAN保证金系统的许可协议,该协议计划于2007年开始实行。

另一吸引西方商品交易者的举措是计划建立附属的商品交易所——国家商业交易所(Namex)。其新产品开发主管称,Namex将使用Micex的交易平台和其他基础设施,计划于2007年中期引入小麦和大麦等谷物期货交易。已有信息初步表明,上市合约将可实际交割,条款取决于谷物用途为国内使用或是出口。若国内使用,上市合约将从指定的有谷物装卸设施的地区谷物中心交割。对于出口产品,实际交割很可能在指定的黑海和亚述海港口,或是顿河和伏尔加河指定港口进行。具体细节正在与俄谷物生产商、交易商和监管者共同商议之中。

三、Forts:俄主要股票衍生品交易所

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是俄罗斯交易系统期权部(Forts)衍生品交易所的母公司,成立于1995年,现已成为著名的股票交易所。RTS是用纳斯达克技术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涵盖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部分西方银行作为清算会员加入了Forts,包括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来富埃森银行和瑞银集团。

Forts作为RTS的期货和期权附属机构,于2001年开始运作,提供黄金、石油、债券、单个股票和RTS指数(在RTS上市交易的50只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股票期货期权也有交易。市场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俄罗斯最大的公司之一、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股票期货有相当大的兴趣。仅2006年12月15日结束的一周内,该股票期货合约交易量为934578份,价值超过283亿卢布(约合11亿美元)。在交易活跃度上紧随其后的是“统一能源系统”股票期货,同期交易量为911954份合约共244亿卢布(约合9.39亿美元)。Lukoil股票期货合约和RTS指数期货合约也深受市场欢迎。

Forts通过建立独立法人的清算所来提供集中清算与结算。清算所充当所有在Forts交易的期货合约的中央对手方。清算所独立开发了其保证金系统。Forts拥有三层保护体系。第一层是初始保证金。第二层是应急基金,该基金是会员根据对各自的评估情况交纳的资金总和。第三层是清算所准备金。截至10月31日,三层防护资金余额分别为3.15亿美元、0.146亿美元和780万美元。

Forts提供22种不同的衍生品合约,其中7种于2006年推出。Forts计划于2007年引入谷物期货合约。尽管Micex上市交易的合约金额远大于Forts,但Forts交易合约的份数相对较多。例如,2006年12月,Forts交易的合约数超过了650万份,价值2.23亿卢布(约合0.085亿美元),同期Micex交易的合约数不到300万份,但价值达到785亿卢布(折合30亿美元)。2006年底,Forts和Micex未平仓合约分别为110万份和140万份。

四、下一阶段:能源衍生品

在过去的几年中,俄罗斯当局对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兴趣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是俄国家控制的天然气垄断公司,2006年宣布将通过其附属机构建立其交易天然气衍生品的交易所。该机构经营着地区间石油和天然气的现货交易所,现已得到俄产业与能源部授权主持该项目,11月开始进行天然气期货试点交易。此项试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进一步发展交易所交易的天然气市场提供建议。

普京总统在2006年5月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要建立自己的、以卢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最近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与圣彼得堡合作,通过CMEGLOBEX平台交易俄罗斯石油期货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步骤。10月,俄罗斯出口混合原油(REBCO)已在NYMEX挂牌交易,以美元计价,每张合约为1000桶,实际交割在波罗的海港口城市普里莫斯克进行。俄罗斯最终想要在自己土地上交易以卢布计价的石油期货。2007年圣彼得堡将建立相关的交易设施。交易预计将在纽约和圣彼得堡两地平行进行。出口混合原油交易将有望促使俄罗斯的石油定价更加透明化。

五、法律与监管改革

为更好地对俄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和监管,联邦证券市场监管局(FSFM)于2004年3月正式成立。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者,证监局制订了监管和法律改革的正式战略计划,旨在促使俄金融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设施支持。2006年6月,该计划被俄政府正式采纳。其目标是到2008年(俄总统普京第二任期的最后一年)逐步制订必要的法律。证监局的一位副局长指出,2007年法律和监管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包括衍生品交易所市场。

2006年制定的新法最初曾引起了对衍生品市场的一些法律担忧。该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和游戏厅的监管与控制。尽管该法未将期货和远期合约纳入其中,但民法第1062条仍须修改,以确保法院保护,并且不会对衍生品市场参与者产生潜在的严重威胁或新的风险。新法无疑使那些经验丰富并熟悉俄金融市场的人们回想起1998年。1062条款明确拒绝对债权提供法律保护。法律条款需要修改,以免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被归入一类。

这种担忧引起了当局的高度重视。由于证监局的干预和支持,俄杜马在12月初考虑修订民法,希望通过关注交易中的市场参与者而不是条款或合约类别来解决这种问题。修正款规定,交易参与方必须是交易所或信贷机构的持照会员。修订的法律一旦实施,将为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和NDF提供法律保护和法律追索权,但该修订款不一定适用OTC衍生品交易。

2007年,在修订破产法之外,俄罗斯还计划进行商业改革。一个主要的基础设施改革法案将关注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该法案很可能在夏天通过并生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界定模糊、监管不足的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该法有望起到更为有效的威慑作用。

另一提议中的立法将确定受监管的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并授权交易所成为自律性的组织。交易所已经在履行这一职责,但该法将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使之正式化、法律化。其目标是提高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此外,在法律上,交易所将有权监督会员交易操作,努力降低价格操纵的可能性。

这些措施对清算公司特别重要,因为一些俄经纪公司资本相对薄弱。也有人担心,某些俄罗斯零售经纪公司冲抵客户头寸后只向各交易所报告净头寸。这些问题可能诱发一种风险——即如果出现严重违约事件,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可能不得不出手救市。对于这些问题,俄两大交易所正在跟踪解决。

市场期货篇(6)

在进行期货交易之前,应把期货各品种的交易细则和结算细则完全理解并牢记在心。比如各期货品种的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每日结算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和实物交割制度等等。还要理解不同交易所对期货品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理解并记住这些概念后,有利于投资者在某个期货品种突发事件中,根据交易规则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举例: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的交易细则中应理解以下内容:交易品种、交易单位、报价单位、最小变动价位、涨跌停板制度、合约交割月份、交易时间、最后交易日、最后交割日、交割等级、交割地点、交割方式、交易保证金不同时期收取的比例,不同时期持仓限制,交易所库存和库容情况等等。刚介入期货市场的投资者往往容易忽略这些细则,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理解并记住以上交易细则后,下一步就是分析期货市场各品种的走势,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对该品种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计划。

期货分析方法

在期货市场中,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基本上是以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为主,尤其刚介入期货市场的投资者应脚踏实地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效果会更好。基本面分析主要是研究分析期货品种现货商品方面的供求关系,基本面分析法是研究历年现货商品的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库存量、国家政策对该品种的影响因素和其他可能影响该商品价格走势的因素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并预测该商品未来价格走势的分析方法。基本面分析法通过研究现货商品的供求关系适合预测该商品价格的长期走势,不适合预测该商品价格短期的波动。

技术面分析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某种商品期货以前的价格走势来预测未来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技术分析法主要是对某期货品种以前的每日交易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成交量的波动幅度、成交量与价格及持仓量之间的变化、价格波动图形的变化等等来预测未来市场价格走势的方法,前人对此总结出很多的精髓理论,比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定律等等。技术指标如KDJ、MACD、DMI等等。这些技术分析方法在这里不做详细阐述,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书籍学习和运用这些技术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是对市场本身价格走势进行预测的分析,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非常频繁,故技术分析法不太适合预测长期的价格走势,只适合短期的价格走势预测。无论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面分析,价格都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以基本面分析预测商品的长期价格走势,以技术面分析寻找商品的合理介入价位,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准确的对市场价格进行预测和判断。

制定交易计划

在预测和分析完市场价格趋势后,下一环节便是制定交易计划,这是期货交易的关键所在,制定交易计划包括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两个重要部份。

资金管理。它在期货投资中是一门艺术,直接关系到期货投资的成败。由于期货以少量保证金进行杠杆式交易,投资者采用全仓交易获利最大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故全仓交易只有在投资者对市场行情分析有把握时方可进行。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应将资金分成若干份,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分散投资,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此种分散资金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就叫资金管理。该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管理是否恰到好处有利于促成期货投资的成功。

风险控制。其中止损是风险控制的最好方法,当投资者对市场行情判断错误时,因尽快离开市场减少损失,这就是止损的意义所在。由于市场变幻莫测,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规律时有时无,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行情预测与判断。故在实施交易计划时,发现计划与市场价格走势不符,证明交易计划出现偏差,应尽快离开市场减少损失(止损的设制应选择重要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均线,跳空缺口等等),等待下一次投资的机会。

市场期货篇(7)

1.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1)期货市场的产生是现货市场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缓解,是通过商品交易合约的标准化,通过专门交易商品合约的有组织的市场的建立得以完成的。这种有组织的市场就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期货市场。

(2)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前提下,通过对现货市场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逐步趋于均衡。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在期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纽带。因为交割本身既是期货市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货市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期货市场落在现货市场上的那一部分。可见,现货交割的必要性在于使期货价格最终能够复归于现货市场价格,从而使现货市场真正成为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3)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现货市场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投机者相对过多,就会增大期货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使套期保值者难以追寻到真实的保值部位,从而降低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运行风险的回避程度。

2.期货市场能够引导和调节现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以现货市场为基础,但是,一旦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内在要求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就会反作用于现货市场,并通过其独特的经济功能来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这种调节和引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交易者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在现货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无论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所形成的计划生产价格,还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市场自由价格,都是一种信号短促的现货市场价格。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约束一旦背离市场价值规律,生产者受物质利益关系的引导,必将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变其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生产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过程深深地陷入“提价——多产——降价——少产——再提价——滥产”的经济震荡之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现货市场自由价格作为一种即期市场上产生的完全受市场供求支配的自由生产价格,是一种波动性更大,有时甚至使有生产经营经验的厂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场价格。这些生产经营者充其量只是这些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只能跟着短促的现货价格信号走,因而往往使生产经营活动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性和震荡性。这种波动性和震荡性的直接原因是厂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事前无法确定。正是这种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当事人之间公开竞价、公平交易,在买进同一种现货商品的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期货,进行充分的市场选择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达到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锁住预期经营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这样一种经济功能,才形成了期货市场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功能和机制。

(2)通过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作用来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在不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现货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具有短促性和易变性,而且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价格本身的传播信号还具有分散性、不确切性和滞后性。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内在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效。而在期货市场出现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货市场上,直接进场代表交易人士进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货交易所会员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的出市代表。这反映出期货市场的有组织性和入市的严格性。在期货交易场所内,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场外的经纪人与客户所发出的期货买卖指令,在场内按照时间优先、自由竞价、自动撮合的原理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交易。这里,交易场所实际上就成了众多买者和卖者的集合地。这些买者和卖者通过下达交易指令,把自己关于现货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判断送至场内,由此期货市场也就成了众多影响现货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期货价格。越是接近实物交割期,这种价格的预测性、公开性、连续性和真实性就越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的基本内容。期货市场正是通过这种价格发现机制来综合、加工、处理、认定和传播两种性质的市场信息,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

(3)期货市场又是通过自己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的。如前所述,期货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市场交易主体的充分自主行为与市场整体的高度组织性是有机地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市场当事人在从事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然而,这并不表示市场当事人(出市代表、经纪人和场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顾及市场的交易规则而随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规则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须认真遵守的。例如,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中规定,当一种期货商品的价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上涨或跌落至某一种价位时,为了避免因期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导致现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震荡,交易人士就得暂时停止交易。这样一来,交易当事人便可面对现实,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然后继续开始新一轮理智的交易。这实际上是把本来要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不仅减缓了现货市场运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现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

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现货市场因素

1.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一般要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易频率以及消费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使交易活动在特定的空间汇集起来,从而产生并运行。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市场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在转轨时期,造成中国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不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区域市场的形成大多是通过行政区域来确定的,其中所依据的并不是既定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际关系也并不通过市场来进行组织与协调,而是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层层管理和控制来理顺。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造市场”的典型方式。在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内,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极少,维系各经济主体之间联系的是一种行政性极强的计划机制,交易行为经常要屈从于行政协调。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权力的存在与作用,才使中国在转轨经济中形成了各种变相的关税壁垒,从而阻碍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

(2)宏观政策上的差异性或区别对待,造成了区域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地区倾斜政策仍然具有很强的运行惯性,加之改革以来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更是拉大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尽管商品经济在各区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政策基础。

(3)不同区域市场之间在某些偏颇的产业政策的误导下,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趋同现象,使得区际之间可用于交易的产品和生产要素不断减少。这是转轨时期生产要素难流动、区际之间难以形成协调关系的主要原因。

(4)在区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市场主体的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较大的交易半径,从而当区际形成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时,相关市场主体却由于难以胜任而不能转为现实。同时,价格体系在扭曲状态下不可能形成区域市场之间的比较利益关系,这是造成转轨时期区域市场分割的主要体制基础。

2.城乡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呈二元独立发展状态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大国。种种资料表明,改革以来的中国城乡市场之间,背离程度不断拉大,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的发育完全是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两类市场体系之间,属于商品交易性的沟通方式很少,或者说城乡市场之间的联系只停留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供销方面,并不存在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市场交换关系。

尽管农村改革正在逐渐强化着广大农民的市场、价格、竞争等市场经济观念,他们在社区性的集市贸易市场环境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供需关系的生产流程,并对市场变动能够作出近期反应,但生产经营的远期观念和避险意识依然十分淡薄。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农民不会有进入期货市场的可能性。另外,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一直发展较慢,因而如何组织广大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就一直成为农村市场发育的难点。显然,生产分散、规模有限的农户不会成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者。

3.市场发育中存在着过多的障碍因素

在商品市场方面,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均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现象。在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失衡和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的现实。1992一1996年,连续出现零售物价指数增幅在两位数的现象。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给消费品市场的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生产资料市场的运行中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运行所形成的流通秩序混乱现象一直没有得以从根本上消除。

在要素市场方面,市场主体缺位现象十分明显,这在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期货市场上,受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限制,生产经营企业并不能真正进人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而投机主体也并非真正的社会闲散资金所有者,投机交易大多属于对社会再生产资本的投机性使用。另外,要素市场上的组织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和运行;同时,缺乏必须的管理法规和依据。

4.国内外市场对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国内外交流日益扩大。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两个板块,各自通行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对接的难度存在于许多方面: (1)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出口企业不注意提高商品质量,产品附加价值极低,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2)外贸部门的市场竞争观念落后,仍然强调以价格竞争为主,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状态。(3)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软预算”约束严重,没有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企业没有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4)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不够,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综合性产品比重很小,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很低。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刚性,影响了转轨时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对接进程。

中国现货市场的现状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制约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期货市场的出现使整个市场体系结构中增加了回避价格风险的保险市场,但其功能发挥的效果,还要受到现货市场及整个市场体系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1.现货市场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根据市场改革需要形成之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相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原有的价格制度和风险配置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位给市场制度,具有独立利益、承担市场风险的厂商主体,构成了期货市场制度的需求力量,为这一新型市场组织形态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合理性;另一方面,双轨并存的特点和制度转换的不均衡性,又决定了对应期货品种的现货商品、金融工具和现货金融商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总要受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由此造成的现货市场的价格扭曲必然要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分散风险功能,使得期货市场参与者受到限制,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不高。

2.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水平

现货市场的规模大小、成熟程度、资讯条件、基础设施和统一性都会对其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1)从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为了以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形式和机制解决现货市场流动性差、价格风险过于集中等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货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迫切性,从根本上决定着确立期货市场制度的必要性。现货市场所存在的价格风险问题,事实上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

(2)虽然现货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货市场与之配套,但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实际发挥的程度,却要受到现货市场发展规模的制约。在现货市场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虽然回避市场风险的要求可能十分强烈,但期货价格会由于市场分隔、辐射范围有限、综合的信息不够充分而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发现价格的功能就不会很强。

(3)现货市场的资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样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市场上的现货和资金具备很高的流动性,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通信设备、自动报价系统、市场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货物储运设施。但由于技术上和体制上的原因,在现货和资金的流动受到阻滞的情况下,发育不良的现货市场就必然会给实盘的仓储、运输和交割带来诸多不便和限制。这些情况无疑会加大期货市场的运行风险,从而不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功能。

市场期货篇(8)

1.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1)期货市场的产生是现货市场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缓解,是通过商品交易合约的标准化,通过专门交易商品合约的有组织的市场的建立得以完成的。这种有组织的市场就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期货市场。

(2)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前提下,通过对现货市场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逐步趋于均衡。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在期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纽带。因为交割本身既是期货市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货市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期货市场落在现货市场上的那一部分。可见,现货交割的必要性在于使期货价格最终能够复归于现货市场价格,从而使现货市场真正成为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3)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现货市场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投机者相对过多,就会增大期货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使套期保值者难以追寻到真实的保值部位,从而降低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运行风险的回避程度。

2.期货市场能够引导和调节现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以现货市场为基础,但是,一旦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内在要求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就会反作用于现货市场,并通过其独特的经济功能来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这种调节和引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交易者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在现货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无论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所形成的计划生产价格,还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市场自由价格,都是一种信号短促的现货市场价格。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约束一旦背离市场价值规律,生产者受物质利益关系的引导,必将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变其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生产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过程深深地陷入“提价——多产——降价——少产——再提价——滥产”的经济震荡之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现货市场自由价格作为一种即期市场上产生的完全受市场供求支配的自由生产价格,是一种波动性更大,有时甚至使有生产经营经验的厂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场价格。这些生产经营者充其量只是这些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只能跟着短促的现货价格信号走,因而往往使生产经营活动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性和震荡性。这种波动性和震荡性的直接原因是厂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事前无法确定。正是这种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当事人之间公开竞价、公平交易,在买进同一种现货商品的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期货,进行充分的市场选择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达到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锁住预期经营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这样一种经济功能,才形成了期货市场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功能和机制。

(2)通过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作用来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在不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现货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具有短促性和易变性,而且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价格本身的传播信号还具有分散性、不确切性和滞后性。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内在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效。而在期货市场出现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货市场上,直接进场代表交易人士进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货交易所会员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的出市代表。这反映出期货市场的有组织性和入市的严格性。在期货交易场所内,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场外的经纪人与客户所发出的期货买卖指令,在场内按照时间优先、自由竞价、自动撮合的原理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交易。这里,交易场所实际上就成了众多买者和卖者的集合地。这些买者和卖者通过下达交易指令,把自己关于现货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判断送至场内,由此期货市场也就成了众多影响现货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期货价格。越是接近实物交割期,这种价格的预测性、公开性、连续性和真实性就越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的基本内容。期货市场正是通过这种价格发现机制来综合、加工、处理、认定和传播两种性质的市场信息,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

(3)期货市场又是通过自己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的。如前所述,期货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市场交易主体的充分自主行为与市场整体的高度组织性是有机地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市场当事人在从事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然而,这并不表示市场当事人(出市代表、经纪人和场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顾及市场的交易规则而随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规则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须认真遵守的。例如,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中规定,当一种期货商品的价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上涨或跌落至某一种价位时,为了避免因期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导致现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震荡,交易人士就得暂时停止交易。这样一来,交易当事人便可面对现实,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然后继续开始新一轮理智的交易。这实际上是把本来要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不仅减缓了现货市场运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现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

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现货市场因素

1.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一般要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易频率以及消费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使交易活动在特定的空间汇集起来,从而产生并运行。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市场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在转轨时期,造成中国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不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区域市场的形成大多是通过行政区域来确定的,其中所依据的并不是既定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际关系也并不通过市场来进行组织与协调,而是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层层管理和控制来理顺。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造市场”的典型方式。在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内,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极少,维系各经济主体之间联系的是一种行政性极强的计划机制,交易行为经常要屈从于行政协调。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权力的存在与作用,才使中国在转轨经济中形成了各种变相的关税壁垒,从而阻碍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

(2)宏观政策上的差异性或区别对待,造成了区域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地区倾斜政策仍然具有很强的运行惯性,加之改革以来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更是拉大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尽管商品经济在各区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政策基础。

(3)不同区域市场之间在某些偏颇的产业政策的误导下,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趋同现象,使得区际之间可用于交易的产品和生产要素不断减少。这是转轨时期生产要素难流动、区际之间难以形成协调关系的主要原因。

(4)在区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市场主体的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较大的交易半径,从而当区际形成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时,相关市场主体却由于难以胜任而不能转为现实。同时,价格体系在扭曲状态下不可能形成区域市场之间的比较利益关系,这是造成转轨时期区域市场分割的主要体制基础。

2.城乡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呈二元独立发展状态

尽管农村改革正在逐渐强化着广大农民的市场、价格、竞争等市场经济观念,他们在社区性的集市贸易市场环境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供需关系的生产流程,并对市场变动能够作出近期反应,但生产经营的远期观念和避险意识依然十分淡薄。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农民不会有进入期货市场的可能性。另外,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一直发展较慢,因而如何组织广大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就一直成为农村市场发育的难点。显然,生产分散、规模有限的农户不会成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者。

3.市场发育中存在着过多的障碍因素

在商品市场方面,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均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现象。在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失衡和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的现实。1992一1996年,连续出现零售物价指数增幅在两位数的现象。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给消费品市场的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生产资料市场的运行中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运行所形成的流通秩序混乱现象一直没有得以从根本上消除。

在要素市场方面,市场主体缺位现象十分明显,这在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期货市场上,受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限制,生产经营企业并不能真正进人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而投机主体也并非真正的社会闲散资金所有者,投机交易大多属于对社会再生产资本的投机性使用。另外,要素市场上的组织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和运行;同时,缺乏必须的管理法规和依据。

4.国内外市场对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国内外交流日益扩大。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两个板块,各自通行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对接的难度存在于许多方面: (1)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出口企业不注意提高商品质量,产品附加价值极低,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2)外贸部门的市场竞争观念落后,仍然强调以价格竞争为主,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状态。(3)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软预算”约束严重,没有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企业没有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4)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不够,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综合性产品比重很小,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很低。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刚性,影响了转轨时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对接进程。

中国现货市场的现状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制约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期货市场的出现使整个市场体系结构中增加了回避价格风险的保险市场,但其功能发挥的效果,还要受到现货市场及整个市场体系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1.现货市场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根据市场改革需要形成之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相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原有的价格制度和风险配置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位给市场制度,具有独立利益、承担市场风险的厂商主体,构成了期货市场制度的需求力量,为这一新型市场组织形态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合理性;另一方面,双轨并存的特点和制度转换的不均衡性,又决定了对应期货品种的现货商品、金融工具和现货金融商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总要受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由此造成的现货市场的价格扭曲必然要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分散风险功能,使得期货市场参与者受到限制,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不高。

2.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水平

现货市场的规模大小、成熟程度、资讯条件、基础设施和统一性都会对其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1)从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为了以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形式和机制解决现货市场流动性差、价格风险过于集中等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货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迫切性,从根本上决定着确立期货市场制度的必要性。现货市场所存在的价格风险问题,事实上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

(2)虽然现货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货市场与之配套,但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实际发挥的程度,却要受到现货市场发展规模的制约。在现货市场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虽然回避市场风险的要求可能十分强烈,但期货价格会由于市场分隔、辐射范围有限、综合的信息不够充分而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发现价格的功能就不会很强。

(3)现货市场的资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样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市场上的现货和资金具备很高的流动性,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通信设备、自动报价系统、市场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货物储运设施。但由于技术上和体制上的原因,在现货和资金的流动受到阻滞的情况下,发育不良的现货市场就必然会给实盘的仓储、运输和交割带来诸多不便和限制。这些情况无疑会加大期货市场的运行风险,从而不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功能。

市场期货篇(9)

一、期货市场环境与期货市场的关系

1.在期货市场环境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

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环境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期货市场环境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 

2.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环境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期货市场环境价格变动趋势的前提下,通过对期货市场环境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逐步趋于均衡。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期货市场环境为基础,在期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环境的纽带。 

3.期货市场的产生是期货市场环境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

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

市场期货篇(10)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要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据了解,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加强农产品期货新品种研发,棉纱、畜牧产品、林产品、海产品等均在研究筹备当中。

出现卖粮难怎么办

怎么帮社员把玉米卖出去呢?面对几百户农民场院里堆积如山的玉米,辽宁省义县桂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商桂勇一筹莫展。

商桂勇告诉笔者,他们合作社现有500多户社员,种植了8000多亩玉米。去年遭逢大旱,他们千方百计保住了玉米产量,没想又遭遇了玉米行情下跌的市场风险。义县直到现在还没有启动玉米临储收购,大部分粮食贸易企业也没入市收购。商桂勇不知道去哪儿卖玉米。他尝试与一家期货公司接触,希望从期货市场找到一条路子。

近年来,国家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实行托市收购,粮食市场波动很小,农民风险管理意识淡漠,认为没有必要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现在大豆、棉花临储政策已经取消,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加剧。”黑龙江博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兆福说。

笔者在东北调研时了解到,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点地区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大豆交易活跃行情,农民认为大豆价格低,持粮待售,企业则认为大豆价格高,观望情绪浓厚,大豆交易陷入僵局。黑龙江大豆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农民与企业利益诉求不同,农民希望大豆价格越高越好,企业希望越低越好,缺少能够使双方都满意的购销体系。而在美国,农民和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实现对接,农民在粮食没有收割甚至还没有播种时,就可以将粮食在合适价位通过期货市场卖出保值,粮食加工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以合适价格采购原料。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农民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了解农产品价格趋势,把握市场规律,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风险规避功能,通过与市场组织或龙头企业合作,加强风险管理。“现在应该积极引导农民了解期货市场,参与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与企业对接,化解市场风险。”王小语说。

大连商品交易所是一家以农产品期货为主的交易所,16个期货品种中有10个与农产品相关。大商所从2005年起就启动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搞培训、搞信息服务、搞“公司+农户、订单+期货”试点。截至2013年年底,大商所累计培训农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系统干部及营销人员7万多人次。

怎么参与期货市场

河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陈艳军认为,期货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农产品期货价格不仅受现货基本面影响,还受到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参与期货市场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当前,农民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可能性很小,可以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间接参与期货市场。

去年,大商所和相关市场机构摸索出了“保底租地协议+期货+场外期权”的“云天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农民与吉林长岭云天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保底租地协议,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资和现代化设备,对玉米种植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粮食质量。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现货采购合同,当玉米收购价格高于临储价,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收购玉米现货后,在卖出玉米之前给予合作社二次点价的机会。在保价期间,如果粮价下跌,就按照原有保值价格执行;如果价格上涨,合作社可以按实际所点价格(市场实际出现的价格)进行二次结算。这样,合作社就把市场风险转嫁给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再通过期货市场对冲风险。

其实,农民还可以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参与期货市场。据了解,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粮食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中粮集团、九三油脂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已经在娴熟地运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规避市场风险。但目前,许多粮食企业受人才缺乏、自有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还不具备参与期货市场的条件。

在诸多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模式中,“粮食银行”有可能成为引导农民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又一种形式。近年来,我国推出了“粮食银行”试点,就是粮食加工企业在为农民提供粮食仓储和收购业务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延期点价收购、短期融资和存粮价格保险等一系列保值增值服务。

从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粮食银行”规模化发展的瓶颈。“粮食银行”的发展壮大,需要包括期货、保险及银行等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支持。据了解,大商所已经着手研究如何加强完善期货市场配套措施以更好地服务“粮食银行”。

进市场需量力而行

当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参与期货市场。虽然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对市场风险更加敏感,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更加渴望,但绝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没有通过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的意识。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要引导农民参与期货市场,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作用,须从多方面着力。

首先要加大力度培育农民的现代市场意识。不仅要注重对农民技术培训,还要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其次要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专家建议,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对接,把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汇集起来,由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转移出去。

市场期货篇(11)

                                     一、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企业或政府

      (一)谁是期货市场开办者或“制度的供给者”

       事实已经说明,期货市场的开办者或“制度的供给者”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期货市场发展最为典型的美国,最早的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由82位商人也就是82位独资业主制企业联合兴办的,政府只是到半个世纪之后才开始涉足期货市场,也就是说,期货市场是由企业创设的;在新近期货市场比较发达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期货市场是企业与政府通力协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期货市场是企业和政府两大主体共同兴办的,虽然各自承担各自的职能;在

          具体的表现是:其一, 企业 经济 地位的行政化。这反映在企业实际上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基层单位存在,在组织上对企业规定了严格的隶属关系,作为经济单位的企业被赋予了省部级、地司级、县处级等的各种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从经营管理权力到经济 政治 待遇等方面,行政身份成为企业的第一身份和 社会 地位标志;企业的领导作为国家的人,由主管部门任命,对主管部门承担行政责任。由此受与企业内外相适应的组织机制的作用,实现了企业经济地位的行政化。其二,企业决策机制的行政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企业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者,而是政府指令性计划的执行者。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均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行使的。这样,企业完全退化为一个只具备单纯生产功能的基层行政单位,其实际的决策权利只是围绕如何完成上级计划而机械性展开。其三,企业运行渠道的行政化。在传统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生产计划由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制定下达,企业所需物资由政府物资管理部门统一计划调拨,企业的资金由政府财政管理部门统一计划供应,企业所需的人员由政府的人事劳动管理部门统一计划分配,企业的产品由政府的商业或物资管理部门统购包销。这样,企业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始终处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渠道内,被动地参与社会经济运行。其四,企业动力机制的行政化。也就是说企业活动不是依据企业自己的内在动力,而是依靠外部行政机关的推动力。任何企业或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受两种力的作用:一方面是自身的内在动力,即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外部的动力,即市场竞争力、产品需求引力、政策法规制约力和行政权力等。但是,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内部是统收、统支和统一工资政策,形成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听从政府的计划安排,没有人、财、物自主权,外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指令,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对其产生的压力或动力被政府承担、掩盖而不存在了。

       总之,由于政企不分行政化了的企业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家的“附属”或“准机构”,造成经济活动中的微观经济单位的“缺位”,进而政府部门的全面“替代”。

      2.企业创设者或西方国家产权明晰意义上的企业创设者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主体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运用计划而是运用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并形成社会再生产过程循环的。一般来讲,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个体,它通常包括企业、居民、政府等。但是随着 现代 经济的 发展 ,越来越明显地使企业和政府在市场中的边界和作用明晰,政府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者及其在市场失灵时如在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等存在时发挥作用;而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的经营活动的主体,因为企业是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提供者,又是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离开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经济活动当事者之间的购买、生产、销售活动,市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企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

         企业作为市场的经营主体,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一,有明晰的产权。市场上交易的双方是产权界限明确的不同所有者,否则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便会产生许多麻烦和 问题 ,最终 影响 交易的质量即产权实质的转让。其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也就是说,在 法律 上和经济上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可以自主筹集资金,自行策划经济活动,开展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其三,企业之间、企业与其它交易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也就是说,企业进入市场,无论“所有制”如何,也不论规模大小,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不承认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特权和强制。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特权和强制,市场的公平竞争性如效率原则将会受到损害,并且当这种特权和强制发展成“命令——服从”关系时,市场体制就不存在了。地位的平等性,保证了市场交易的完全意愿决策和“一致同意”让渡原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要求市场主体的企业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利的经济实体,而不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西方社会是与其经济制度的基础相“吻合”、相“一致”的,其充当市场主体,其创设期货市场是符合要求的:出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于供求稳定,出于价格机制完善等等客观需要。

        3.我国政府创设期货市场的无奈及其原因。面对由计划 经济 体制向市场组织体制转轨过渡、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 发展 转变的双重压力和任务,采用常规性的方式、 方法 都不能使人、特别使政府满意的,特别是把转制 问题 与发展问题纠合在一起更是如此。而让通过体制改革,建立 现代 企业 制度,改革传统的国有国营企业体制,进而再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二步走”过程因其“过长性”而是不可取的。故此,政府无奈在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的交叉中,在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就“越位”代之“企业”积极地创办期货市场,以期望为期货市场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既解决价格双轨制等带来的市场交易行为混乱、价格形成混乱、合同履约率差等问题,又解决由政府长期完全承担的而越来越不堪重负的“无限责任”或“价格补贴和价格风险”的压力。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事实是国家所有制且实行国有国营形式,政府与企业的产权不清,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收益权。从所有权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来看,国家独占所有权必须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事实也是如此:企业的投入计划调拨——企业的产出统购统销。当企业因为不合理的固定的价格比例关系因素而 影响 其盈利而出现亏损时,企业认为是“政策性亏损”,应由政府给以专门的政策性亏损的价格补贴。对此,政府按照统收统支的原则,将盈利企业上交的“利润”作为“补贴”去填补“亏损”,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平均主义造成一方面是挫伤一部分企业积极性,又造成一部分企业的完全依赖性,导致全 社会 的经济运行效率下降,而政府的包袱是越背越重。在80年代中期实行“双轨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短缺”的经济环境条件,结果是宏观上因为计划内外价格差别较大,大量的商品转入市场高价渠道,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秩序较乱,而得不到有效保证;微观上是企业间毁约严重,价格上升,卖方不执行计划价;价格下降,买方不执行计划价。市场风险已经显露出来,而与之没有相应的转移价格风险的机制,最终导致政府要继续背此损失的“包袱”,这是政府始料不及且不愿看到的事实。为了减轻政府已经很沉重的负担,为了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为了提供于市场一种转移价格风险的机制,政府“义无反顾”地供给了“期货市场”。

                            二、政府、企业的不同努力与期货市场的设立结果

     (一)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不对称

   出于不同的经济考虑以及自己的实际所能,我国的政府和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期货市场的开办工作,但在创设的过程中的努力是不对称的。

    1.政府与企业的数量不对称。表现为众多的各级政府机构(或中央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或各地方政府机关或它们之间的联合)积极开办期货市场。而较少的企业甚至是趋于零的企业及其联合而自主地设立期货市场。各类政府机关充当了期货市场的供给者,使正常的众多企业的自主开办与较少的政府行为“侵入”的期货市场创设主体的数量结果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如下图-1、图-2、图-3所示:

     2.政府与企业的程度不对称。表现为政府与企业在期货市场设立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的极不对称:一方面是政府努力过度,超经济力量地开设期货市场,不是供给期货市场的 法律 制度、运行规划和宏观管理,而是形式主义地开设了期货市场外壳——众多的有场“无市”的期货交易所。另一方面是企业努力不足,还没有直接内生真正套期保值的必要,不是从自己的利益需要出发发起和参与期货市场的兴办,对于期货市场的上市品种、交易规则及其内部管理制度等的供给不予重视和 科学 地设计,而是被动地应付或“认可”政府的供给,使期货市场设立的数量与内在质量存在严重反差和缺陷,必然是仅有的期货市场“外壳”扭曲或变形,不可能形成“有场”又“有市”的期货交易所。如图-3所示。

     3.“遍地开花”的50余家期货交易所与“人为重新审批登记”的15家期货交易所的数量结果。人们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努力后的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努力取决于对预期利益大小,以及相关的预期利益实现的概率大小即“风险”大小把握。很显然,对于富有 经济 理性的“经济人”来讲,他在进行努力之前,要对相应的努力的“付出代价”与努力的“收益实现”进行“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 分析 ,以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努力大小等等。可是,由于传统的政府与 企业 的政企不分,政府建立期货市场的“模糊”理性,以及企业的非直接需要的“没必要”理性。使得政府主动努力、多方努力、过度努力,而企业的努力不足。最终是形成期货市场开办过程,“一时”数量达50余家的态势,而随后治理整顿时数量保留15家的结果。

    (二)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不对称的典型说明

     1.1990年6月14日,李鹏总理赴河南视察,正式提出建立 中国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即现在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前身)。7月27日,国务院国发(1990)46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商业部、国务院 发展 中心、国家体改委等八部委《关于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报告》。10月12日郑州市场正式开业。郑州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办、共同管理、面向全国、组织省际间粮油交易的批发市场,它引进了部分期货交易机制,并大力发展远期合同,逐步创造条件,向期货市场过渡。郑州市场由国家组建的领导机构进行管理,商业部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务院发展中心、财政部、铁道部、农业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国家九部委组成的郑州市场国家协调领导小组为郑州市场最高领导,办公室设在商业部。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吸收有关厅、局、司联合组建的郑州市场管理委员会对郑州市场直接实施领导,办公室设在河南省粮食厅。郑州市场为副厅级机构,实行主任负责下的事务部制等等。

     2.1991年4月物资部在上海举办了“国际期货交易研讨会”,邀集国内外专家探讨在上海建立金属交易所的可行性。1992年2月由物资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提出了有关建立上海金属交易所的报告,1992年5月28日,上海金属交易所在经过了一年的精心准备后正式开业。

     3.1992年下半年,北京市政府向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发展 研究 中心从事期货研究的工作小组(后改为“中国期货市场咨询中心”)提出了帮助研究建立期货市场的要求。北京市政府对于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推动和完善市场体系工作十分重视,市政府于1993年3月5日正式发了文件,6月2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取得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1993年12月15日转入正式交易。

     4.1993年在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筹建时,没有一家会员单位。如其管理人士所说:“一个月,没发展到一家会员”。北京商品交易所在筹建时股东单位因种种原因不可能投入更大精力替交易所征集会员,这样会员征集成了交易所的首要任务,其管理人员向交易所董事会承诺:三个月开发会员单位150家。3以上资料突出地反映了开办期货市场的主体: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努力不对称,形成的政府努力过度地兴办期货市场高潮。特别是出现了“领导市场、市场厅局级别”等非市场经济的提法和做法,可见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的不理解及其对市场的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