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18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6-01

0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1]。其重点是掌握分析设计方法及实现技术,利用计算机来搜集管理信息、挖掘分析信息,因此他与计算机专业有所不同。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2,3]。

从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之后,其它各财经院校,理工院校相继创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图书情报检索、信息学及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虽然我国建立“信管专业”已经很长时间,但是还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这个专业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新申请到此专业的大学。咸阳师范学院于2007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信管专业”,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2011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学生为43人。

1 信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我院2011届信管专业已毕业学生43人,其中3人考取研究生(1名计算机方向,2名管理学方向),其余分别就业于软件外包、教育业、保险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等,还有8人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信管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就业区域较广泛。但就业单位多是一些小型的信息科技公司,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其他人士对信管专业的认识不够,工作岗位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但招聘却明确注明需要计算机专业,造成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信管专业的认识不够,学生不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代课教师不能分清楚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同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从而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在对该校信管专业的大三本科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对课程的设置不满意,对学习的重点也不明确,导致学生专业定位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2.1 重视引导新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对于新入学的信管专业学生,要不断地引导他们明确专业方向,定期聘请企业人士为他们做报告,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生应该随时具有就业意识,及早制定方向,规划大学生活。

2.2 采用“本科导师制” 信息工程学院于2011年初步推出“本科导师制”,也称为“生活导师”,就是希望4-5名学生能够经常和教师就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交流,减少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陌生感和迷茫性。让每个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指导下,不走弯路,少走弯路。我院2011级信管专业学生共有45人,我所带学生有6人,在初次与学生见面交谈后,感觉学生对此专业了解不够,就业意识淡薄。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无论教师教授什么课程,都必须让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在教授信管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管理运筹学》的过程中,起初学生只一味地纠缠于公式的推导和运算结果的演算上,而无暇顾及其中的方法和思想,更谈不上掌握和理解。因此学生把这门课程当做数学课程来学。随后,我改变教学方法,重新订购了教材,主要侧重与讲解运筹学中的方法和思想,至于求解结果只需要使用Excel工具中的规划求解即可,对于信管09级的学生来说,此门课程学习比较轻松,而且也认识到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领域,以及对就业的影响。

3 建设具有特色信管专业的措施

3.1 重实践,重应用 ①加大实践环节,减少理论授课;②实践教学独立设课;③建立实践模拟企业环境,建立实习基地;④加强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的比重;⑤毕业设计选题采用世纪工程背景的课题;⑥组织不同形式的校企学术交流活动;

3.2 培养一技之长,采用分支模式 ①一技之长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可按不同标准培养不同的人才;②分支模式融入一技之长,在“专业”中划“专业”,学生自主选择主攻方向。

3.3 设置6+X专业课程方案 ①6为教育部明确规定必开课程,X为学院自开课程;②课程机动灵活,可随时加入专业特色的最新内容。

3.4 导师制的学习培养方式 ①学生入学起,教师指导并带领学生10-15名;②建立学生兴趣小组,可选择不同的方向;③师生形成团队与企事业单位合作。

3.5 工程教育,产学研结合 ①构建与工程教育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②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

3.6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①针对不同人才需求,结合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模式;②ERP专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和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多元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2)

1背景

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前沿性工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应与学生的未来前途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使得高校及其专业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检验一所高校及其专业设置成败的关键因素。自从2000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被进一步放大。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缺陷,造成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使大学生培养的方向没有完全适应社会需要。

为深化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6月初,我校决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09级起开始实施。在此背景下,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学校《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情况,启动了新一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本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是职业岗位的强适应性。根据强适应性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群体系。课群是传授某方面知识、培养不同某种能力、训练某种素质以及面向一类职业岗位的逻辑紧密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组合。课群体系是逻辑相关课群的组合。强适应性是不同课群要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大众教育环境下不同苗子的层次化、多元化。具体来说,培养方案从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归宿,遵照教育部1998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时俱进,瞄准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确定专业方向,再根据专业方向制定所需课群及课群体系,由课群细化到具体的课程。此外,我们也提供了应用技能型和应用创新型两种任意选修课程体系不同的学生选择,进一步增强课群体系的适应性。在此过程中,我们统筹处理了“文与理工”、“理论与实践”以及“通与专”三对关系。

2社会需求的职位与课群体系

通过网上调查最近三年招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的各单位对本专业的职位要求和具体描述,通过跟踪与分析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一次和二次就业岗位,通过与烟台市知名企业的多次对接,借鉴兄弟院校本专业的实践经验[1-4],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岗位设置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企业信息管理两个方向。

2.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职位与课群体系

Web为信息生产者提供了一种便捷、廉价的电子文档方式,因此它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实现全球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日益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资源平台。据统计,Google目前能够搜索到的网页文档有数十亿之多,而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进行增长。就信息社会而言,各家企事业单位为了生存,首先要建立一个门户网站,用于在Internet环境下对外自己的信息,或管理客户信息,或进行网上销售等。因此,本专业的特色是培养与Web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直接相关的工程师,使得毕业生与时代同步。

基于Web的主流的管理信息系统由Web应用程序、业务层、数据库访问层和数据库四层构成。这里,业务层和数据库访问层的封装均采用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技术。除此之外,各层的开发工具或开发系统均采用主流的工具,使得学生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和开发工具也与时俱进,尽可能地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能够直接上手,进而减少企业培训学生的成本,实现专业与社会的直接对接。依据Web管理信息系统纵向体系的四层结构以及横向的基础知识类、开发工具类、管理信息系统类三类课程,得出相应的课程体系配置如图1 所示。

图1所示基于Web管理信息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和基础知识类、开发工具类和管理信息系统类三类课程交叉产生的课群分别为软件基础群、管理业务基础群、数据库群、开发工具群、管理信息系统群。软件基础群为基础知识类与Web应用程序层的交叉课程。管理业务基础群为业务层与基础知识类的交叉课组。数据库群为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中型网络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2005)和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 9i)4门课程。开发工具群由开发工具类中除去中型和大型网络数据库的课程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群为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群体系按照从左到右的四层和从上到下的四类横纵两条逻辑脉络展开。

在实际就业时,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Web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不同课群能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职位。如果毕业生不但具备扎实的管理业务基础和软件基础知识,而且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驾驭能力强,熟练应用一种前台应用开发工具和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或Oracle)开发过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实际开发经验,那么毕业生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员、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员、管理信息系统程序员甚至首席信息官(CIO),当然更胜任本方向所属的其他职位。如果毕业生熟练使用网页的制作与设计、JSP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那么毕业生适合Web应用程序员岗位;如果毕业生熟练运用Visual C#程序设计语言或Java程序设计语言,则当管理业务基础和软件基础扎实时可以从事面向对象的业务层程序的开发;熟悉数据库原理并且软件基础牢固时则从事面向对象的数据访问层程序的开发工作;毕业生数据库分析、设计与实现能力较强时,即数据库原理基础扎实而又能熟练运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或Oracle之一时,可从事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基础,具有美术特长而且网页制作与设计比较熟练时,可进行网页的制作与设计工作,或者结合富客户端工具进行网站广告的策划、设计与制作;若毕业生编程能力较弱,而管理业务基础较强时,可运用现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管理工作。由此可见,这样设计的课群体系是适应不同能力、不同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适应多元化培养的需要,使得不同特长毕业生有不同的工作岗位,能够适销对路,避免了职业岗位的同构性和单一性。

2.2企业信息管理方向的职位与课群体系

目前国内从事ERP实施项目的专业人才不足4000名,ERP实施顾问频频告急,其中具备ERP实施经验的高级人才不足千名。面对如此紧缺的人才需求,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设置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以着力培养ERP实施顾问。ERP实施顾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就业,一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企业咨询实施等,职位有实施顾问师、售前顾问、软件工程师、技术支持等,属于“外部咨询”;二是到软件应用企业就职,提升用户的软件使用效益,如ERP应用企业的内部咨询人员等,被称为“内部咨询”;三是自己创办提供软件咨询实施服务的公司,充当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的桥梁。

为此,该方向配置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Web的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课群体系。它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向课群体系有4处不同。一是增加了两类课群,分别是ERP类和信息管理类;二是管理业务基础群增设了财务管理课程;三是开发工具群减掉了客户端程序设计、Java开源框架、Visual C# 程序设计和软件建模工具4门课程;四是数据库群减掉了大型网路数据库和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两门课程。

由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不难看出,课群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两个方向的课群体系包含了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中所包涵的核心课程,但又各有侧重,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而是围绕职业岗位服务。因此我们提出了课群和课群体系的概念,就是避免课程简单地拼盘,甚至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的核心课程简单地组合。本人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不是三个主干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三个学科的课程分别构成了系统有机联系的部件,都是为管理提供业务支撑或技术支撑。

两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向提供充分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加强主流信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侧重微观技术;而企业信息管理专业方向在提供充分必要的典型信息技术和工具和专业基础知识后,加强ERP的应用,侧重宏观管理业务知识。这样,两个不同的方向可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以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信息系统是把计算机这支箭射到管理这个靶子上,即管理信息系统从计算机的角度看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因此本专业的一部分毕业生也可从事软件分析师、软件设计师和中级程序员等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位。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开发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的开发工具基础也是软件基础课群,为了简化表示,这里没有给出,只要我们在开设时保证课程间的先后关系即可。

3统筹处理三对关系

在本次修订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统筹地处理了“文与理工”、“理论与实践”、“通与专”三对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基础扎实不是越厚越好,理论功底不是越深越好,要依据总体的就业岗位和多元化发展需要寻求两个最佳平衡点,一个是理论基础和实际技能要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另一个是管理理论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基础要找一个最优的平衡点。具体来说,要在四年的时间内,以学生总体能掌握为度,以最基本的概念、最典型的逻辑方法以及最典型的开发机制实现学生总体能彻底消化为度,以学生总体能形成一技之长顺利就业为度,以促使学生总体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实践与开展应用为度,以不影响部分优秀学生升学为度,以使学生总体具有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限,以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管理为度,以学生能够深谙管理业务基础运用信息技术顺利地开发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度。

我们在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着两个基本原则。原则之一是基础不能过度削弱,实践教学创特色。只有具备必要的基础,毕业生才能有很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它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行基础。实践教学创特色是以社会需求的就业岗位为基础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原则之二是在保证基础和特色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教学内容,减少总学分,减少课程,减轻教与学的负荷,实现精讲多练,实现教学与训练的统一。

修订后本专业的毕业总学分由165分下降到154分。我们构建的本专业学科数学理论基础课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运筹学以及应用统计5门课程28学分,理论课每学分18学时,这样从数学理论功底角度保证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为加强实践技能,本专业的各门语言类和工具类课程是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成对出现,而且上机实践的1学分配置36学时,本专业的实践学分为30学分,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促进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即理论和实践是共生共栖关系。

4结语

实际统筹地处理文与理工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与专的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人才培养的宏观纲领。为真正落实我院提出的应用型、技能型、交叉型和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要进行微观设计。微观设计有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考点设计和选课指导三个方面。

(1) 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出发,切实做好各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之间的接口设计,避免授课的随意性。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要与培养方案做配套的修订,教学大纲的修订要从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三个角度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机制和典型应用案例。

(2) 课程考点设计就是一门课程最基础、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机制无论以何种题型出现,都必须要考,而且要明确考到哪个程度。

(3) 制定配套课程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图;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分流指导方案的制定,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殷晓永,杨帆,韩永胜. 优化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77-78.

[2] 倪庆萍,汪路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89-91.

[3] 刘青,贺远,谢京怡. 信息管理学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07(12):1902-1906.

[4] 史红霞. 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07(10):40-41.

Studies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Adaptable Job

LI Hong-bo, ZOU Hai-lin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3)

计算机专业和机、电类专业人才,在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企业信息化中表现出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①专业知识面窄,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基本知识;②综合能力弱,缺乏综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类专业人才虽然具有组织管理知识、经济分析能力等优势,但缺乏相应的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差。

于是,在企业和业务部门中就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搞信息技术的不太懂业务和管理,而搞业务和管理的又不太懂技术。这样的人才素质结构是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时,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沟通困难,在对同一问题的描述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效率不高,系统目标难以尽如人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充当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回顾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社会实践,促使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这一新兴专业的产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如:“管理信息系统”。

与国外的发展相呼应,我国多学科领域的信息管理专业不断改革,逐渐形成了体系,其标志是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统一为一个专业,设立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下一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从1999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式招生至今,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已有500多所,从统计数据来看,该专业规模发展很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信息化人才的渴求。

长期以来,对该专业的定位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导致对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得力的措施。这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觉得比较茫然,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偏向计算机领域,将该专业理解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把该专业理解为管理专业。认识不统一,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特点,使得学生在求职或进一步深造时感到很迷茫。

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明确专业定位和内涵,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就争论得比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培养目标的探讨

    (一)不同学校的特点

由于该专业设置的背景不同,专业建设的起点不同,目前,不同学校专业建设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追求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这需要学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都要有强大的实力。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并不多。

⑵以管理为导向,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进行教学和科研。笔者认为,针对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定位。

(3) 以技术为导向,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主,兼顾经济管理。

(4) 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导向,以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出版发行管理的研究为特色。

为准确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方向,应尽快理清该专业与信息科学群中的其他专业之间的界限,从而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比较清晰的专业轮廓,以利于其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探讨

1.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新兴的专业,在国内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如何确定,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不断在探讨的问题。为理清思路,澄清认识,抓住本质,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信息化的目标及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明进步服务,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产生正是这种目的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管理系统,20世纪4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中,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这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最初形式。因此,可以认为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延续与发展,是管理科学化的必然结果,即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就产生了信息管理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信息化的目标,也就是说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最终是要达到3个目标: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很多计算机的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和网络人才。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涉及管理。企业和政府信息化,管理的一套业务/工作流程必须要了解。如果不知道业务/工作流程,就不可能用计算机去管理它。但如果不懂技术,就无法进行技术管理,可能会被技术人员牵着鼻子走。所以,信息化的人才既要懂得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又要熟悉技术,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从知识结构上看,信息化人才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就是把信息管理的技术应用在企业实践中并创造价值,为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搞信息化,除了了解底层的信息技术外,需要更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经济管理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管理的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掌握信息管理技术,并通过所学知识,为经济、管理服务。

高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是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因此,高校本专业应该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既懂经营管理,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提出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支持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又懂信息技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

2.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能够适应的行业领域以及所能胜任的专业工作,应该说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反映了本专业的学科价值导向和社会作用,也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这一整体目标指引下,原来培养目标不甚清晰的各背景专业应迅速实现整合,尽快转向所规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门人才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具有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具有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

(3) 具有信息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能力。

(4)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数学分析、应用统计、运筹学等;要有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包括软硬件、数据库、通信网络、电子商务技术等;要有宽广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会计;要有系统深入的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知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系统模型与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实施等。

管理和技术,这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结合社会发展与需求,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和企业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培养既拥有信息管理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现代企业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即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这一基点上,培养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管理者。CIO应当负责业务流程的变革与管理优化、完善组织的信息技术结构以及实现组织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等企业信息化未来的战略目标,而远非只负责建网络、上软件这些简单的工作。CIO应通过合理授权,摆脱烦琐的战术和操作事务,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战略方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分层次、分方向。我们可将培养CIO,即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本专业的最终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的,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担此重任。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我们不妨再设几个阶段目标,而这些阶段目标又可以按不同的方向来设置,这些阶段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管理方向,可将培养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核心管理人员作为阶段目标,在管理方向上也可再分一些子方向。在信息技术方向,可将培养懂管理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执行层人员作为阶段目标,在信息技术方向上也可再分一些子方向。

三、课程体系的探讨

    (一)核心课程的探讨

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例如,CISC2005课题组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信管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4)

为适应我国城乡建设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但在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普遍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同时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理解也不一样,各校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差异甚大。“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向的准确定位是解决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环保总局部属的唯一一所中专学校――长沙环境保护学校,2006年学院通过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核心专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一、设置专业方向的背景

该专业在2004年以前,一直沿用本科的名称,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把专业名称才改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征求意见稿)》中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能力为: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就业面向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城乡规划等工作。这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问题,定位于城市规划、管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过大过空,导致各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有些成了本科的压缩版,有些院校则无所适从。据调查,我国共有27所职业院校办有“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上,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相对规范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定位过大的情况,很有必要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

我院是以环境保护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分工较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一开始就比较具体,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本专业生源充足,招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到2007年招生达340人,学生就读“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意愿十分强烈,每年新生有不少要求转入该专业,所以本专业实际就读的学生数远高于计划招生数,目前在校学生达760多人。由于学生数增长过快,同一专业模式培养下的毕业生数就会过多,就业压力增多,本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会增大。这是我们进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的另一原由。

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也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管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资源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由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导致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可以设置与经济相关、突出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与突出,为不同的资源环境管理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资源环境管理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

把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通过调研分析资源环境管理专业领域的行业背景,以及资源环境管理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并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重点突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我院于2005年起进行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改革,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调查,针对岗位需求定位专业。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初步定出基于不同岗位需求的三个专业方向,制订了这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使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

(一)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方向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守的一项制度,这表明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全国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达50000多人,而目前正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足15000人,人才需求量大。但国内各大专院校环境类专业均未涉及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门人才的培养,我院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培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的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环境调查与规划、环境监察与管理等基本技能,能够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开发规划部门等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面向环保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2)面向各级政府及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管理、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等工作。

(3)面向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执法与监察等工作。

(4)面向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

态环境保护与开发规划、建设部门,从事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规划等工作。

(二)环境地理信息解析技术专业方向

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而环境信息大部分和空间位置信息有关。所以,地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工具。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还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模拟、分析和评价,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GIS应用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灾害预测、城市规划建设等众多领域。开设环境地理信息解析技术专业方向,是适应环境保护行业对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环保、土地房产、城市、水利水电、交通、人口、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环境信息的分析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制图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环保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包括环境信息的采集、环境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

(2)企事业单位、环保产业的环境调查、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岗位:

(3)从事GIS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和分析管理工作:

(4)从事GIS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管理工作:

(5)从事国土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与绘图工作:

(6)环境信息数字表达的实现与管理;

(7)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方向

生态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国家每年要拿出数百亿元用来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需要大批热爱环保事业、具有较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没有生态保护专业,因此可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环境科学、生态学基本知识,具备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与处理(3S技术)、环境生态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技术等基本技能。面向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行业单位第一线的,从事资源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开发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在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从事资源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开发、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

(2)面向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水土保持等部门,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3)各类环保公司、污染企业从事污染物的生物治理和生物修复工作。

(4)行业及产业部门(工业企业)的分析化验、环境监测等工作。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工作。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0- 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由原来的5个专业合并而来,目前,该专业几乎在所有的全日制本科院校都有开设,但是由于专业形成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各大院校均是在依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对专业的理解进行办学,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为指导,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往往感觉自己的专业就是一个大杂烩,就业不知道专业对口什么;考研往往直接转专业等,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非常低。

1 “就业难”现状分析

目前,“信管”专业就业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用人单位对专业认识不清

这个问题几乎是毕业生踏入人才市场所面对的首要难题。除了传统的接收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少数部门之外,其他的一些部门,由于缺乏对“信管”专业的认识,因此不可能在招聘专业里列出。更有一些单位,误以为“信管”专业就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更愿意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1.2 毕业生在读期间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些学生,从大一进校到大四毕业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外再没有其他更多的收获,这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四年只是盲目地跟着学校的课程进行学习,开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学完就完了,不去认真地思考。“信管”专业本身就具有多学科性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明确专业的内涵,理清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课程划分太细;教学模式及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信管”专业实际上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部分学校偏经济管理类方向培养,设置的实践类课程太少,培养出来的都是“理论型”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4 专业定位模糊不清

由于“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3大学科内容,其教学尚没有固定体系,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原有专业的基础,合并调整来建设该专业,这就造成了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拼凑、在教学内容上乱、杂等现象,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2 “信管”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一面是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IT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等,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而“信管”专业培养的恰恰正是这种人才。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近几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为:国有企业16.03%;录取研究生12.63%;民营及私营企业9.06%;三资企业9.13%;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4.14%;部队0.34%;高等学校5.76%;机关5.56%;科研设计单位4.35%;金融单位6.32%;出国1.12%;其他事业单位2.73%;医疗卫生单位0.04%;其他0.56%。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是一个适应面很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因此,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相应调整。

3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3.1 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首先,利用多功能的电化教学手段,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柔性与灵活性。其次,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最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基于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本科二类地方院校来说,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毕业生来说,如果具有一技之长,那么他在就业时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我校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时,重在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既掌握系统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主流技术,又具备使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的定位,我校“信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以下3方面的专业能力:① 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② 信息系统实施维护能力; ③ 信息监控、分析与处理能力。

3.3 课程内容注重与时俱进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新的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导入。新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发展的新趋势,对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南大将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借助数学理论、超文本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检索算法的研究;利用模式匹配技术开展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采用数据仓库思路建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

3.4 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中,注重提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的教学相关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职业认证。在“信管”专业的目标职位体系中,绝大多数的职位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的认证要求,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认证、CEAC专项信息技术认证以及企业级专项信息技术认证等。我们坚持四年一贯性的职业认证的教育与宣传,力求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就业的可能方向与相应的职业要求,从而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主要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6)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况分析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社会背景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状况

1、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

2、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时,往往就事论事,没能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培养过程中会学到企业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学中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况且即便是学习了这些内容也大多因为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和ERP系统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观点

1、学院课程科目繁杂。信管专业所设课程达到几十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的领域。学习的知识面看起来很广,但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语言种类太多,涉及c语言,c++,vb,java等,学生不能精通每一门,掌握的均是潜在知识。

2、专业实践性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科目的考试类型为笔试,学生基本只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面临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掌握很多技术。

3、就业导向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未来就业趋势。信管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比起计算机专业在管理工程方面占据一些优势,可相对于用人单位却并不清楚信管专业的优势。而且一般企业不可能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管理级人员,就业岗位不容乐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建议

(一)对院校专业的建议

1、院校负责人应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适宜的安排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

2、院校教师应进行系统教育的模式,课程中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运用一些例子,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融洽的运用其中,体现出各学科的紧密联系。

(二)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建议

1、信管专业学生首先应有正确的态度。

(1)不能因为自己不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就认为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课程不重要,忽略学习的侧重点。学生自己应该有探究精神,多思考,多钻研。

(2)在面对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不要眼高手低,面对就业形势要积极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和推销自己,到中小城市、到企业、到基层、到急需信息化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

2、学生应该多多充实自己。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势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不会被埋没。

3、就业方向。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

(1)因为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偏软件方向时,毕业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程序设计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等等。

(2)由于信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也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学习时要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管理的更加有效和实用。作为还在学校学习的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充实成一个综合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才有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卢冰源.黄传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2010

[2]雷秀娟.李永明.吴振强 计算机教育[J].2010.11.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7)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信管专业的依托,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1960年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之后,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进行服务。在我国,由于各高校成立信管专业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管理”、“经济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部1998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术”。

    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导致信管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和具体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专业开设在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则偏重于经济学方向,开设在管理学院则具有管理学性质,还有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偏重于计算机方向。到底是“求同”或“求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求异”从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实际情况却体现为固守原有的背景专业那块“阵地”,是“保守者”应对教育部专业合并政策的一种对策,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各高校应摒弃原有传统观念,在教育部给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指导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但不能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为己任,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术而避免单纯的管理型人术或者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术避免学生知识面狭窄而无法满足其参与知识创新和胜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部分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灰色地带”

    一般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趋向: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不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媲美;二是强调管理又过于弱化了 it技术,所培养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it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it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对于企业的具体动态需求调查不足,很多课程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课程设计不能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矿灰色地带”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以我校为例,2002级-2005级我校信管专业学生离校前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2002-2005级信管专业的离校前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该专业的离校前未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管专业较新,很多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于信管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倚重于计算机硬件、网络与软件编程方面的人术。

    2.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遮薄弱

    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真正本专业出身、高学历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偏少,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大量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

    (2)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比较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信管专业教师持有的学位目前仍以硕士为主,取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佩急数的1%左右。

    (4)年龄结构不合理:40一54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偏少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

    显然,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重组与优化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信管专业实践项目效果不理想

    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术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专业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我校2002-2005级信管专业为例,专业实习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实习效果较差,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系统的开发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当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并不吻合。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1.调查社会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消除“灰色地带”

    为使得培养出的信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消除高校与企业二者供需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应该积极地深人企业详细调研和访谈,探索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并且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信管专业人术并建立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除要注重引进人才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教授之外,更要注重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内部资源优化的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发挥学校与it企业“零距离”合作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

3.完善信管专业教学体系

    信管专业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消除所谓“拼盘式”专业的错误认识,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如何建设核心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的面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上机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设计5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8)

一、前言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型专业,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发现,本专业一些学生经常反映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的专业内容太多太杂、专业技能学习不精,管理也学得不好,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又觉得就业时都用不上,对今后的就业十分迷茫。实际上,由于是一个交叉学科,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到底将该专业放在计算机专业里还是应该在管理专业里,也各有说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学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一些专业教学目标里看,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重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学校应该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优势,围绕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方向,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二、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

1.课程内容多而杂,学生就业方向迷茫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和技能要求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管理学、经济类、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各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甚至只是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学生很难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大三都不太清楚自己的专业目标,感觉做管理知识不够,做技术自身技能又不精通,就业方向很迷茫。

2.缺少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内可以开展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所学的管理类、经济类的知识实训较少,特别是管理能力的训练,因缺少实践锻炼,学生普遍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在就业时出现专业技能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经济知识比不过经济类学生,使得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压力较多。

3.就业实习机会不多,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因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课程交叉较多,他们在毕业上岗前很少能够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有的学校也想方设法联系了一些单位,但因专业对口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前往实习,因此导致学习内容全而杂又都不精且实践能力较差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也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无论是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其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是对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当前由于时间短,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经验,都是在摸索着不断提高。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建设不同,培养计划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三是学生对专业学习认知不足,没有规划好学业。很多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对本专业没有系统的了解,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导致一些学生大学四年比较迷茫,没有抓住学习重点,导致毕业就业也比较迷茫

四、提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教育。从目前教学和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专业学习内容太多、太杂,感觉没有其他普通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方向明确。实际上,该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从当前就业的方向看,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因为既懂管理,又熟悉技术,一专多能,再经过企业锻炼,必定成为今后企业的骨干。因此,课程多而杂也是该专业的优势。所以要求高校应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融合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2.引导学生积极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需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如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也才能很好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类专业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正视专业教学课程的要求,积极做好个人学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注重培养和锻炼个人综合能力。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经济、计算机于一体的复合型信息人才,在校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技能外,对于今后走进社会需要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也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余时间加强锻炼,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与社会接轨,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总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学生积极看待专业发展的优势,需要学校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需要企业能够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锻炼机会,相信不久的将来,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定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9)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信管专业的依托,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1960年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之后,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进行服务。在我国,由于各高校成立信管专业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管理”、“经济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部1998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术”。

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导致信管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和具体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专业开设在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则偏重于经济学方向,开设在管理学院则具有管理学性质,还有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偏重于计算机方向。到底是“求同”或“求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求异”从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实际情况却体现为固守原有的背景专业那块“阵地”,是“保守者”应对教育部专业合并政策的一种对策,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各高校应摒弃原有传统观念,在教育部给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指导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但不能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为己任,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术而避免单纯的管理型人术或者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术避免学生知识面狭窄而无法满足其参与知识创新和胜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部分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灰色地带”

一般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趋向: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不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媲美;二是强调管理又过于弱化了 it技术,所培养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it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it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对于企业的具体动态需求调查不足,很多课程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课程设计不能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矿灰色地带”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以我校为例,2002级-2005级我校信管专业学生离校前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2002-2005级信管专业的离校前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该专业的离校前未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管专业较新,很多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于信管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倚重于计算机硬件、网络与软件编程方面的人术。

2.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遮薄弱

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真正本专业出身、高学历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偏少,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大量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

(2)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比较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信管专业教师持有的学位目前仍以硕士为主,取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佩急数的1%左右。

(4)年龄结构不合理:40一54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偏少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

显然,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重组与优化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信管专业实践项目效果不理想

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术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专业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我校2002-2005级信管专业为例,专业实习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实习效果较差,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系统的开发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当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并不吻合。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1.调查社会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消除“灰色地带”

为使得培养出的信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消除高校与企业二者供需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应该积极地深人企业详细调研和访谈,探索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并且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信管专业人术并建立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除要注重引进人才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教授之外,更要注重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内部资源优化的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发挥学校与it企业“零距离”合作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

3.完善信管专业教学体系

信管专业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消除所谓“拼盘式”专业的错误认识,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如何建设核心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的面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上机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设计5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10)

一、引言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教育部进行专业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摒弃以前专业划得过细的做法,把目标转向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专业。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新专业是由五个专业归并而成的,目录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只能是具有宽泛性和普适性要求的基本目标,给各个高校的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由于侧重点不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国内高校中出现了多种方案。2005年以前有主干学科结构、知识模块结构、功能模块结构等七种方案。133229.cOm2005年以后仍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专业方向,有三、四、两个之划分;对于能力组成,有五项、三项之划分;对于核心课程设置,有十一门、八门、十门之划分。有的认为应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为核心,有的则认为应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对于知识体系,有五模块、三模块之划分。总之,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多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的拼盘式组合,没有形成专业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计量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差异化竞争之路,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创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突出该专业建设的特色,需要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计量学院的办学特色,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是2000年设置的,10多年来专业在学校和分院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精品课程一门、浙江省重点教材两部;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但是随着社会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只注重单科课程设置,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三是实践环节薄弱,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四是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度难以考评。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处于教学建设的龙头地位。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或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它具体体现在学校或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它是学校或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经济管理模式(即m模式);二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即i模式);三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侧重于计算机系统导向模式(即s模式)。经过前期多次学科讨论,参照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经验,我们拟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定位,以“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专业特色定位。这样的专业定位是依靠学校优势学科,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与水平。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计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获得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的学院,是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0:2000质量管

理体系认证的学院。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先进的标准,精密的计量,卓越的质量”教学管理方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学院成为我国培养质量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

三、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信管专业本着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从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

(一)信息管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具有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三是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能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和信息,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具备文档管理的能力,包括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等;五是具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或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或组织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胜任力——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不断地追随管理专业的新发展,能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量的新知识,并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信息,以适应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备读写能力,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二是敏锐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三是熟练操纵因特网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把已获取的新信息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计算、试验操作,最终找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得出科学结论。四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创新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主要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组织学,信息计量学,专业实践课程:统计软件实习,管理软件实习。

就业方向:可以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机构,从事文献和文档管理、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等。毕业生经过考试可以成为信息处理技术员、国家信息分析师。

(二)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在当前是全球的热门话题,而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此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强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将大大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其次,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与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工作接续起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从而成长为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与合作的有力支撑。

bs7799标准是全球第一份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bs7799-1现在已经被采纳为iso/iec27002:2005;bs7799-2也于2005年被采纳为iso27001:2005。该标准当前已被诸多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截至2007年9月已经有超过4000家组织通过了iso27001:2005的审核,获得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能力;二是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此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及其重要性,认识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何需要iso27001,学会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组织)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开设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安全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建立与实施。 

;

就业方向:毕业的学生经过考试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四、结论

信管专业的特色培育和课程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为此,我们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囊括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作用是对整个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评价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010(2).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

信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篇(11)

 一、引言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教育部进行专业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摒弃以前专业划得过细的做法,把目标转向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专业。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新专业是由五个专业归并而成的,目录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只能是具有宽泛性和普适性要求的基本目标,给各个高校的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由于侧重点不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国内高校中出现了多种方案。2005年以前有主干学科结构、知识模块结构、功能模块结构等七种方案。2005年以后仍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专业方向,有三、四、两个之划分;对于能力组成,有五项、三项之划分;对于核心课程设置,有十一门、八门、十门之划分。有的认为应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为核心,有的则认为应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对于知识体系,有五模块、三模块之划分。总之,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多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的拼盘式组合,没有形成专业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计量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差异化竞争之路,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创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突出该专业建设的特色,需要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计量学院的办学特色,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是2000年设置的,10多年来专业在学校和分院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精品课程一门、浙江省重点教材两部;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但是随着社会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只注重单科课程设置,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三是实践环节薄弱,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四是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度难以考评。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处于教学建设的龙头地位。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或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它具体体现在学校或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它是学校或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经济管理模式(即m模式);二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即i模式);三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侧重于计算机系统导向模式(即s模式)。经过前期多次学科讨论,参照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经验,我们拟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定位,以“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专业特色定位。这样的专业定位是依靠学校优势学科,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与水平。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计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获得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的学院,是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学院。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先进的标准,精密的计量,卓越的质量”教学管理方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学院成为我国培养质量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 

 三、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信管专业本着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从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

 (一)信息管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具有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三是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能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和信息,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具备文档管理的能力,包括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等;五是具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或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或组织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胜任力——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不断地追随管理专业的新发展,能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量的新知识,并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信息,以适应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备读写能力,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二是敏锐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三是熟练操纵因特网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把已获取的新信息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计算、试验操作,最终找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得出科学结论。四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创新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主要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组织学,信息计量学,专业实践课程:统计软件实习,管理软件实习。 

    就业方向:可以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机构,从事文献和文档管理、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等。毕业生经过考试可以成为信息处理技术员、国家信息分析师。 

 (二)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在当前是全球的热门话题,而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此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强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将大大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其次,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与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工作接续起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从而成长为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与合作的有力支撑。 

 bs7799标准是全球第一份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bs7799-1现在已经被采纳为iso/iec27002:2005;bs7799-2也于2005年被采纳为iso27001:2005。该标准当前已被诸多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截至2007年9月已经有超过4000家组织通过了iso27001:2005的审核,获得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能力;二是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此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及其重要性,认识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何需要iso27001,学会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组织)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开设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安全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建立与实施。 

 就业方向:毕业的学生经过考试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四、结论 

 信管专业的特色培育和课程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为此,我们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囊括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作用是对整个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评价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010(2).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