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学常用公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19

经济学常用公式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1)

一、开设《技术经济学》公选课的必要性分析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基于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其在扩展学生的学科领域和思维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技术经济学》公选课为例,探讨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1],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需求尤为突出。开设《技术经济学》公选课,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技术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投资主体不得不面对越来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每一个投资主体都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来源于可靠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直接指导工业投资的方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合理转移问题;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问题;研究项目选择问题,节能减排、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技术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等等[2],都对走上工作岗位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开设技术经济学是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要

一方面,学习技术经济学是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各学科相互渗透。工程项目的建设、新产品的开发等都需要应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要适应这种发展,必须深刻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对工程、技术等的影响,只有既懂技术又懂经济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技术经济学是非经管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构成。同其他诸多的专业学科一样,技术经济学是基本技能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技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选择最佳技术方案[3],其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等[4]。因此,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技术经济课程符合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要求。

二、《技术经济学》公选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经常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

在技术经济学公选课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的情况。有些已选课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几乎听不懂,同时有没选上的学生要求旁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容量、教学设备、可用的排课时间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选课,如一旦遇到公选课上课时间和必修课冲突,学生就不得不放弃与自己课程表有冲突的公选课;二是选课管理条件影响了学生选课,目前高校基本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选课,由于选课期间登录人很多,经常出现服务器繁忙而无法登录,等到好不容易登录了,却发现自己喜欢的课程因选课人数限制而无法选上;三是学生选课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仅凭课程名称选课,修读后才发觉和自己想象中的相差太大,于是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使真正想学该门课程的学生因选课人数的限制而无法选上。

(二)学生选课动机的差异及师生对公选课的认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学校开设公选课的主要价值在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但学生在选课动机上却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有的学生是为了修学分而选,认为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考试容易通过,而不考虑能否真正学到知识或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这类学生通常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和学的过程;有的学生是为了以后跨专业考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做准备而选,这类学生通常本着认真学习知识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和学的过程,不仅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而且会在课后增加习题训练;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对经济管理问题感兴趣而选,这类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思维比较活跃,经常能从独特的角度探讨经济管理的一些问题……此外,教师和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不足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会认为公选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高,因此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相对松懈,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讲授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激发;有些学生会认为公选课是可学可不学的内容,与自己的评优和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只要最后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甚至还出现选而不读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挑战

每门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即在选修之前要先修一些基础课程,对于技术经济学课程而言,其先修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在实际教学中,选修技术经济学的学生不可能都先修过这些基础课程,加之学生专业方向各不相同,在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若忽视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及逻辑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等值计算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加快速度或者请学生参与推导,重点讲述资金时间价值概念的含义及应用;相反,文学等专业的学生概念理解能力较强而数学运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教学中对公式推导过程做更为细致的讲述。学生专业背景和基础存在差异,这对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无法很好地平衡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大量听不懂,而听不懂会导致大量“隐性逃课”现象存在,即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

(四)学校公选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对公选课管理制度的设计是影响公选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选课制度、排课制度、考核制度、学分制度等。如在选课制度上,我校每学期将第一周和第二周作为选修课的试听周,学生对公选课以外的其他选修课可以在这两周内补选和退选,而公选课在这两周内只允许退选而不允许补选。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试听后感觉不好还得硬着头皮不退选,因为退选后无法补选其他公选课影响总学分;甚至有的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课时将所有可选的公选课全部选上,试听两周后选择其中一门公选课而退掉其他的,退选空出来的名额又无法重新被其他同学选中,造成名额的浪费。再比如在考核制度上,对于初试不及格、补考仍旧不及格的学生或者不参加考试的学生,要允许其再重新选修其他公选课而没有任何的约束或惩罚,也不影响成绩绩点,否则学生总是误认为公选课听不听无所谓、学不学无所谓,大不了再选别的课程来修满学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公选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给教师课堂秩序的掌控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技术经济学》公选课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教学监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总体而言,目前对公选课的教学监控相对欠缺,可以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两方面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方面,对缺课1/3及以上的同学不允许参加考试;对选而不修、影响教学秩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如不能正常选修以后的公选课程;建设公选课程试题库或实行考教分离;实施公选课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等。对于公选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全员网上评教,针对技术经济学的课程性质,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目的、手段等设计一套专门适合评价公选课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评价结果即时与教师沟通或和学生开展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课对教学改进的作用。

(二)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选课时学生对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缺乏了解,经常凭课程名称来选课,误以为经管类的选修课背背记记就行,导致学生的选课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应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具体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和直接指导等形式:宣传方面,编制公选课指导手册;加强网络宣传,要求任课教师提供课程网络导读信息,包括课程的性质、内容、难度、先修课程要求等;引导班干部,发挥班集体的自我宣传和讨论作用。直接指导可以通过班主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选修课教师、高年级学生等,在选课前对公选课开设的目的、意义、相关规章制度、选课的基本原则、课程相关介绍等内容进行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公选课关注程度,使公选课真正发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功能。

(三)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设置

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主要包括经济性评价要素(经济效益、投资、成本、税收、收入、资金时间价值)、评价指标、财务评价、经济费用效益评价等内容,由于工科学生的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而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资金时间价值、评价指标等内容又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因此要把这部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作为课程的重点增加课时。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在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遵循“理论―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框架结构,结合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技术经济学基本原理、资金的时间价值、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等内容作为重点进行精讲,并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讲授的连续性,对其他内容仅作简要概述。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技术经济公选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宜采取讲授模式、案例教学、习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做法。讲授模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关键内容,可用于向学生阐明技术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原理等一些基础知识,如投资、成本、资金时间价值等的含义。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把理论方法应用于技术实践,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例题,如用现实生活中的分期付款来解释资金等值计算,也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色有针对性地收集典型案例,如土木专业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化学专业新生产工艺的技术革新评价、林学专业营林项目评价等。习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亲自参与相关数据的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重点公式和内容,而且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如讲完评价指标后给出案例让学生进行方案评价,学生有的用静态指标、有的用动态指标,有的计算NPV、有的计算IRR,这时可以让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全面性、形象性等特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利用Excel中的函数计算NPV和IRR等指标,利用Excel编制财务评价所需报表,利用“模拟运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方案管理器”灵活改变已知条件分析影响结果等。

(五)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学考核机制

技术经济学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与现实结合紧密,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一是重视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将课堂回答问题、课堂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出勤等各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考评,该类考核可占总成绩的30%;二是强化对实践环节进行考评,如对某一专题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每组分工协作对案例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完成财务评价和经济效益费用评价,根据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该类考核可占总成绩的30%;三是考试时注重考查学生对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对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的题目尽量减少分值,该类考核可占总成绩的40%。这种灵活开放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闭卷考试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添祖等.技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01-02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在2010年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党组提出了全面推进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可以预期在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首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开放程度将不断提高,中国航空运输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而现状是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国际竞争中与处于劣势地位。其次,从国内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趋势看,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国内市场受到切割。近几年来,中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都对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最后,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外部资源环境,比如空域资源等严重不足,同时还存在保障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跟不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完善航空运输经济理论,在形成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体系的同时应用其系统的分析航空运输实践,从而有效指导中国航空运输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航空运输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运输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探讨与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运输方式通常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五种,因此运输经济学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运输方式,而是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经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门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经济学学科。虽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但这些原理一般不能随意平移或套用,因为每一个具体领域都存在着使用经济学一般原理的技术约束或体制约束。同样,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虽然都是运输方式,运营的目的都是为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对人或货物空间位移的需求,但是其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各有各自的特点和经营范围。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的实践特点分别开创各自的经济学,比如航空运输经济学、铁路运输经济学和公路运输经济学等等。

既然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居于首要地位,理所当然地也就决定了航空运输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以及它在运输科学中的地位。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航空运输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到目前为止,中国理论界没有定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起步晚,因此,有关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当然会更加滞后;(2)虽然有很多学者就航空运输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一些民航相关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航空运输经济学》这门课程,但是很少有学者站在航空运输经济学这样一门学科的角度去全局、系统的研究。直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没有航空运输经济学这样的书籍问世。国外虽然有几本航空运输经济学的著作问世,但是关于航空运输经济学的学科定位没有给予阐述。我个人认为航空运输经济学不应该作为运输经济学的分支,因为它与运输经济学的区别仅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个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五种运输方式的共性,一个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航空运输,因此二者的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而是并列关系,都应该是经济学的分支。同时,航空运输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有关航空运输的学科提供必要的经济理论基础。当然,航空运输经济学也必须与有关航空运输的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发展,只有航空运输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探索航空运输经济问题的内在规律,比较圆满和有效率地实现航空运输目标。

二、《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航空运输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航空运输经济学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为了确定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清楚地认识民航。

民航是民用航空的简称,是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航空活动,包括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两大部分。它是一个行业,属于服务行业。航空运输又可分为航空客运与航空货运两种业务内容。经营这些业务的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提供航空服务可获得一定的利润,所以也被称之为商业航空。商业航空是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很大作用。通用航空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自驾飞机从事的各种活动。一般使用小型飞机或直升机。例如农用播种、灭虫、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空中摄影、旅游、驾驶员学习飞行、私家飞机等等。通用航空灵活机动,用途很多,在发达国家中已是大众飞行的领域,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民用航空从组织体系上主要可分为四种,即政府部门、空管部门、机场和航空公司。机场构成网络的节点,空管部门保障网络路线的形成与正常运转,而航空公司在由机场与空管部门构成的运输网络上,完成航空运输生产,即旅客和货物的空间位移。作为网络性产业,机场与空管部门形成的路网由于大量的资本沉淀及国家空域资源的特殊性等,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特点;而在路网之上运营的航空公司则体现竞争性的一面。同时机场、航空公司和空管三者间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航空运输生产。政府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必须按照三者的特点,三者间的关系,制订相应的政策,促进行业的发展。

航空公司处在航空运输生产链的最前端,直接与消费者发生联系,受到的关注最多,对航空公司经济特性的研究也较多。同时,在民航运输生产的整个供需链条中,航空公司处于中心地位,而机场、空管部门的产品则是为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因此,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以航空公司为主,即以向公众提供航空运输服务以获取报酬的承运人为主。国际上这一系统包括从最小的“空中的士”到最大的拥有大型机队的航空公司,从包机到定期航班,从货邮运输到旅客运输等所有提供公共航空运输服务的方式,但不包括军事飞行和我们称之为“通用航空”的范围广阔的民用飞行。

三、《航空运输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明确航空运输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和确定研究对象之后,航空运输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已经清晰了。概括来讲,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与航空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讲,就是研究航空运输的需求、供给、市场结构、运价和政策等内容。其中,航空运输需求这一部分注重分析航空运输需求的特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航空运输的需求函数,进行需求弹性分析和需求预测等。由于民航是属于服务行业,而消费者在服务行业就是上帝,因此,航空运输的需求分析在航空运输经济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航空运输供给这一部分在阐述航空运输供给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构建航空运输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分析航空运输生产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深入剖析航空运输生产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三个特性,并且界定三者的关系。此外,近二十多年来,航空公司联盟发展非常迅速。由于航空运输生产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是航空公司联盟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对航空公司联盟的产生背景、主要合作形式、分类、经济动因和发展现状的阐述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才会趋于均衡,并且出现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而现实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航空运输经济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研究一个国家内的航空运输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其中市场行为包括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在明确航空运输市场结构的基础上,航空运输经济学重点研究航空运输价格的影响因素、制定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内容。但是,航空运输价格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价格相比更加复杂。首先,航空运输涉及国内航空运输价格和国际航空运输价格,而且这两种价格的形成方式不同,其中国际航空运输价格更加复杂,涉及到国家之间的谈判和协商,不是由一个国家所能掌控的,因此航空运输经济学侧重于国内航空运输价格的研究。其次,由于航空运输自身的特点,使得航空运输价格具有其他运输方式的价格所不具有的特点,比如多等级票价体系等,这些也是航空运输经济学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最后,与航空运输价格有关的航空公司的其他一些行为比如超订也在航空运输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内。航空运输政策对航空公司的影响非常巨大。航空运输政策主要涉及航空公司市场进入和退出、航空公司间的合并和收购、航空运输价格的制定和管理、航线(包括准入、暂停和终止经营)和航班安排等方面。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央行于2005年7月份进行了以建立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目的的改革。中国航空运输业的特点决定了汇率变动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航空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随着经济学中外部性理论的成熟和完善,很多国内外学者对运输外部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航空运输外部性系统的研究工作可以说还没有展开,至少在国内是这样的。因此,航空运输经济学应该系统全面地探讨航空运输的外部性,并且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比如为制定机场收费政策)和进行机场投资决策时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林.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4版[M].张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3)

1.科学性原则。即监测体系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具有内在的经济学关系和合理的逻辑联系。

2.时代性原则。即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来考虑和设计统计监测体系,体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突破以往城镇化监测体系的不足,能真正反映新形势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3.传承性原则。即借鉴和吸收以往城镇化监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在吸纳、完善、充实的基础上,融入到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之中,既有创新又不全盘否定。

4.实用性原则。就是既要使统计监测体系能客观反映城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又要避免好高骛远,使监测体系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失去实用性。

5.适用性原则。就是在保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一是最大限度地兼顾国家、省、市、县不同层级区域的需要;二在本着易获得、易处理、易推算的原则来选取监测指标。

6.导向性原则。就是监测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引性、导向性作用,使各地区正确认识和评价本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阶段,激励各地区积极主动地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指标选取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它不再是“造城运动”、房地产化和“摊大饼”,新型城镇化要回归到为城镇化主体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本位。围绕这一根本要求,我们设计了9个方面,共37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的经济学关系及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见下表。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为避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杜绝空心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指标是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重要基础。(1)人均GDP:计算公式:人均GDP=GDP总量/常驻总人。(2)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计算公式: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4)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公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调查补贴)/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5)人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计算公式:人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平均人口。

2.城镇化城镇化率:国际上通常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定义为城镇化率。目前,我国公布和使用的是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城镇化率。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率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从内涵上看,受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很多入城的农民不能获得与市民同样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待遇,这部分人口并非完全意义的城镇人口,从而导致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水平。二是从技术上看,目前,只有国家、省和部分市地在非人口普查年份组织实施了人口抽样调查,可以获得常驻人口数据,而绝大部分市地并没有开展此项调查而无法计算常驻人口的城镇化率,造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率不可比,影响了对城镇化发展的对比研究和趋势判断。本监测体系的城镇化率确定以非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进行计算,以消除目前城镇化率虚高以及不客观、不准确的问题。计算公式:城镇化率=非农业户籍人口/总人口×100。

3.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摆脱了以往就城镇抓城镇化的简单做法,通过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来塑造充满生机和持久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1)粮食亩产:耕地稀缺和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确保粮食安全。计算公式:粮食亩产=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以综合衡量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潜力。计算公式:可以运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测算。(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农户利益的最大化。计算公式: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数量/农户总数量×100。(4)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计算公式:土地规模经营比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耕地总面积×100。(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农业机械装备量、机械化作业和管理水平3个方面的得分,简均后得到农业综合机械化综合得分。

4.工业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可以有效吸纳就业,同时,工业化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就业人口的不断扩大。(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大小揭示着工业化的程度。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GDP×100。(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科技经费支出的规模反映了工业化质量。计算公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工业增加值×10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新型城镇化客观上要求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计算公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100。

5.信息化将信息化有机地融入到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实现城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集约、循环、低碳的“绿色模式”。(1)手机上网用户比重:手机上网具有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公式:手机上网用户比重=手机上网用户/手机用户×100。(2)每千人计算机数:计算机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计算公式:每千人计算机数=计算机数量/常驻平均人口(千人)。(3)每百人宽带用户数:宽带网络改变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计算公式:每百人宽带用户数=宽带用户数量/常驻平均人口(百人)。(4)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信息建设投入,建设智慧城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公式: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信息化投入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0。(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是是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动机”。计算公式: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GDP×100。

6.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根本要求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就要求打破坚冰和壁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驻人口的全覆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1)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16周岁以上常驻人口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城镇16周岁以上常驻人口数×100。(2)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常驻人口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城镇常驻人口数×100。(3)常驻人口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城镇常驻人口数×100。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和城镇常驻人口数均为城镇16-60周岁人口数,不含学生数和已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常驻人口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常驻人口中小学实际入学人数/常驻学龄人口数×100,均为城镇口径,即以在城镇实际居住的小学、初中、高中学龄人口为基数,考察实际入学接收教育的情况。(5)万人拥有医生数:计算公式:万人拥有医生数=医生数量/常驻人口数(万人)。

7.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发挥城镇整体功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保障。(1)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计算公式: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基础设施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100。基础设施投资既包括以往狭义的建设类基础设施投资,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常驻人口数。(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常驻人口数。(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计算公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吨/日)/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100。(5)万人拥有公共车辆:计算公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公共车辆数/常驻人口(万人)。

8.就业(1)从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比重:计算公式:从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从业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数×100。(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计算公式: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总数×100。

9.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成本和压力日趋加大。如何避免传统城镇化覆辙,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就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检验新型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1)万元GDP能耗:计算公式: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不变价GDP总量(万元)。(2)万元GDP水耗:计算公式:万元GDP水耗=水消耗量(立方米)/不变价GDP总量(万元)。(3)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幅=(本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100。(4)氨氮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氨氮排放总量增幅=(本年氨氮排放总量/上年氨氮排放总量-1)×10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幅=(本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00。(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本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上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100。

三、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目标值及评价方法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4)

作者简介:王新利(1975-),女,河南偃师人,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讲师。(上海 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75-02

微积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理工科专业历来都非常重视微积分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越来越多的文科专业学生也开始选修微积分。微积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文科生来说,学起来难免感到枯燥和困难,往往是兴冲冲地选了课,可越上越没有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增加一些来源于生活的例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经济学是一门与微积分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多数文科类的后续专业课程。因此,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引入经济学引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经济类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者在近几年文科微积分的教学中主要引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例子,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经济学引例在微分学教学中的应用

1.边际函数

在微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导数的概念、求导方法、导数的应用、微分等内容。导数的应用主要讲三类问题,一类是求即时速度问题,第二类是求曲线的切线问题,第三类是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但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即时速度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曲线的切线是几何概念,和他们的专业联系不是太大。因此,讲课时就把这两方面的例子减少,而增加了边际函数的例子。

在经济学上,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等所对应的边际函数,它们是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边际成本,是指当企业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出而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和边际利润类似定义,它们用来衡量当自变量的改变为一个单位时相应函数值的改变量的大小。由导数的定义,。

因此,求某个量处的边际成本只要先求出成本函数的导数,即边际成本函数,然后把这个量代入边际成本函数即求出了边际成本的近似值。求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的方法是一样的。

那么,这时就提醒学生思考,利用边际成本函数的定义可以算出边际成本的精确值,为什么反而去求一个近似值呢?这样的疑问就为下面学习求最值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在经济学上,企业要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模式,反映在数学上就是求最大最小值问题。下面通过例子来看边际函数与最值的关系。

某空调公司生产空调的成本函数是,其中x表示每周生产的空调台数,表示公司花费的成本(以百元为单位)。该空调的价格需求函数为。问:每周生产多少台冰箱,公司的利润最大?

因为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而收益为价格和产量之积,所以可以先求出利润函数,那么边际利润函数是。在某个点处当导数大于0时,边际利润是大于0的,说明再多生产一台,利润是增加的,而导数小于0时,正好相反。因此只有当导数等于0时,利润最大。显然,当时,x等于100,即每周生产量为100台时利润是最大的。这样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导数和边际函数的联系以及它们在求最值时所起的作用。

2.相对变化率与弹性

在微分学中,相对变化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函数的相对改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改变量之比,又被称为弹性。在授课时,经常会举物理学上的例子,但对于文科生来说,用经济学上的例子更为合适。在经济学上,有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等概念,内容非常丰富。简单地说,需求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像观光旅游这类消费对于价格的变动十分敏感,而食品、电力等必需品的消费则对价格的变动影响不大。许多企业,不管是航空公司、肯德基餐厅还是期刊出版社等都需要判断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或者维持价格不变,企业的利润才能最大。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弹性关系密切。

用表示价格需求函数,p表示价格,q表示需求量,则价格需求弹性的公式为:

该公式被称为区间价格弹性公式。一般地,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因此始终有>0。根据导数的定义,对区间价格弹性公式两边取极限,得到点价格弹性公式:

可以看到,当>1或>1时,表示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称此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当

因此,当需求是富有弹性(>1)时,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导数的定义还是导数的应用,都在这些经济学引例中有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经济学分析的数理基础和数学背景,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对相关经济学科知识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非常符合现代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经济学引例在积分学教学中的应用

积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定积分及其计算、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等几个部分。笔者在讲授微积分的过程中尽可以引入一些经济学上的例子,使得本来抽象、枯燥的定理公式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不定积分部分,因为积分和微分是一对互逆运算,对边际成本函数或者边际利润函数求不定积分可以得到相应的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

其次,在定积分的应用部分定积分可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又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学上的消费者剩余或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之所以会产生剩余,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大于我们所支付的”。这种额外的好处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假设有个人愿意以275元的价格买一辆自行车,但最后的成交价格是200元,“节约”的75元即为消费者剩余。下面的例子说明积分在求消费者剩余时的作用。

某自行车零售商处一款自行车的价格需求函数为,其中x表示每个月的需求量,p表示每辆自行车的价格。当以210元的价格购买该款自行车时,求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

首先可以根据价格需求函数计算出当价格为210元时的需求为400元,此时的总效用为元,其市场价值为84000元,因此消费者剩余为24000元。也可以用一个式子计算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评估许多政府决策是极其有用的。例如,政府如何决定新建一条公路的价值。假设一条新公路的修建正在考虑之中,由于公路对所有人免费,它并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使用公路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在于时间的节省或旅行的安全,建设公路的成本能用个人消费者剩余的加总来衡量。

综上,经济学中的函数和微积分联系非常紧密。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采用大量经济学上的引例可以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现实,把单调枯燥的数学概念和推理形象化,有效提高微积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为以后经济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5)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01

前言

高速公路作为较为新兴的建筑,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高速公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还能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作用

高速公路自身有很多特点和效益(即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效益中,经济效益是最为重要的效益,占据着主要位置[1]。

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体现为:①减少交通运输压力,提高运输速度。如陕西省煤运行业,在未开通高速公路时,经常出现堵车、停运的问题,运输过程花费3、4天的时间,降低了运输速度,阻碍煤运事业发展。如在太旧高速公路开通后,山西省的煤运事业水平有了提高,效率逐渐升高,很少出现拥堵现象,原来从山西省省会出发到河北省省会需要几天时间,而如今仅需要半天的时间,运载煤重量比原来提高2倍之多。高速公路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密切各地区之间的联系;②高速公路网让经济发展摆脱工业束缚,优化投资市场,促进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多外贸交易。如山西省在20世纪末开通了太旧高速公路,开始开路方向为E-W,第2年,则实现了全线贯通,提高了山西省的经济实力,为其与外界沟通提供机会,加速对外开放程度。调查显示,山西省自建立高速公路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数量增长到将近19.5亿美元,在全国的对外贸易省份地位上上升8名。

二、提升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一)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年限

收费标准过低会导致投资回收速度降低,且不能保证完全投资回收和企业经营投资的安全。高速公路经营实体收费标准应由其相关负责人通常汇报到上级后,通常审核和批准认可才能应用到现实经营中。所以,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应提高收费标准,保证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如今山西省相关制度提出,高速公路收费年限为25~30年,这一制度制定是以“投资收回且科学回报”为依据的。通常来讲,收费年限增加,投资收益提高,两者成正相关。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增加收费年限,以为企业更高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保障。

(二)加强企业诱导,优化服务质量

路建工作能增加运输车流量,但并未绝对[2]。如今,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高速公路优点已经没有原来明显,逐渐被公路网替代。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必然会对原有垄断式企业带来冲击,分流部分车流量。合理完善地推广企业能帮助车流量的增长。如山西省A高速公路在初期建成阶段车流量非常少,企业利用传媒方式,如电视广播的广告推广、街道品牌的设置、市场宣传等,提高了高速公路及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了车流量。加强对高速公路的养护是非常必要的,高速公路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效率和名誉。只有做好保养工作,才能为交通流提供舒适、便利、高效的运输方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增强副业经济水平,控制建设成本

经济增长点是带动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3]。通常公路服务区域主要为汽车、驾驶人员、乘客等休息、饮食、停车、维护的地方,由于高速公路具有一定的密闭特点,使得其内部没有过多的扰乱因素,能够保证车辆运输的高效、畅通无阻。然而高速公路却存在车辆和司乘人员缺乏和外界交流的机会。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应利用相关的服务设施弥补这一缺陷,尽情将高速公路的特点展现出来,健全其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副业经营能力,为企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同时,企业在建设高速公路阶段,应全程跟踪式控制建设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资金浪费和损失,利用项目法人负责的方式挑选能力和经验较高、多的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严格保证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有效监督预算和决算。

(四)建立养护管理体制,科学管理资金

高速公路的养护是企业经营重要环节之一,且工作量较大复杂,企业应建立对自身高速公路的救援队伍,对抢修、养护和中修等工程展开招标,减少养护花销。对高速公路应保证每天有专人负责维修和养护,定期检查和巡逻,可以实行“1天1小巡,5天1大巡”的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并派专业人士前往解决,遏制问题向更加严重的方向进展。由于高速公路的投资规模较大,通常会利用吸收投资或发行股票筹资,其存在极高的风险。因此企业应首先明确筹资渠道是否与其经营项目和特点相符合,合理控制融资时间,避免发生信贷危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对投资收益进行调节,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和经营。

三、结论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对其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极大地影响和作用,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对于高速公路的需求愈加强烈。高速公路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多,使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良好的养护,科学控制成本、管理资金,提高公路知名度和服务质量等,才能提供自身的经营实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晓明.探讨如何改进收费运营模式提升高速公路经济效益[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24):107-110.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6)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一段材料从内容上、方式上都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成分。但是要让学生从中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内容则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段材料,从中领会我国的经济制度呢?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在上课前,我为这段材料重新设计了几个问题:

(1)表格反映我国存在哪些经济成分?试举一例。

(2)2002年前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2006年、2010年的数据是否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4)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试从家中的收入来源分析。

(5)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上课即出示此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结合以下问题对材料进行再次解读。

通过第一问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现阶段主要存在两大类经济成分,且这两类又各包括多小类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例街边的小吃店、路边的小摊等,国有经济对他们则不好举例,我给他们举例苏源电力、南车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黑牡丹股份、常州公交、火车站、民航、中国电信、邮政、移动、以前的灯泡厂、信用社等。这样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陌生感。

第二问则让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从而了解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占优势。通过这两问的分析,学生对公有制在数量上占主体能够理解。

第三问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文字材料理解这种占优势在现阶段的表现不是在数量上,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今天,数量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随处可见的非公有制经济,那这是否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取代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呢?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决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还要考虑公有制经济的组成成分能不能承担起主体性的作用。学生借此对教材不断深入理解,尤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四问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及具体事实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第五问在前四问的基础上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7)

(一)国企腐败的“经济人”假设推理“经济人”假设是公共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出发点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经济人”,当然国企高管也不例外。“经济人”在社会生活中均有自利和理性的两种选择。自利导致每个人都尽最大可能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理性导致每个人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将根据自己的行为准则,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展开。如果这一行为准则符合大众利益,这将有利于整个社会,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和腐败。腐败能给国企高管带来腐败收益,同时也给他带来腐败危害或腐败成本。作为“经济人”,只有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的时候,才会有腐败的动力。

1.腐败的收益分析。腐败预计收益计算公式如下:腐败预计收益E=E1-E2==P1×R1-P2×R2其中:E1:腐败不被查处的获利;E2:腐败被查处后的损失;P1:腐败不被查处的概率;P2:腐败被查处后损失的概率;R1:腐败不被查处的收益;R2:腐败被查处后的损失。在非法制社会中,P1>>P2,R1>>R2,这会导致腐败收益为正,甚至相当高;而在法制社会中,情况恰恰相反,腐败收益可能为负。这就能解释为何发达国家能比较好地抑制腐败,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会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甚至导致政权更迭,民不聊生。

2.腐败的成本分析。腐败既有经济上的成本上的付出,也需要承担精神压力。腐败成本计算公式如下:腐败成本C=C1+C2=f1(l,m,n)+f2(p,q,r)其中:C1:为腐败交易成本,l,m,n分别为腐败所需要消耗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C2:为腐败心理成本,p,q,r分别为腐败被查处的概率、腐败发生频率、腐败处罚强度。3.腐败的收益—成本分析。国企高管作为“经济人”,在腐败前一定会计算收益—成本。当腐败预计收益E>腐败成本C时,才会实施腐败。腐败预计收益E<腐败成本C时,腐败将变得没有意义。当腐败预计收益E=腐败成本C时,此时的E称为边际收益,C称为边际成本,这将是腐败行为的临界点。因此,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想抑制腐败的措施如下:一是让腐败预计收益E尽可能小,甚至为负。二是让腐败成本尽可能高,让腐败预计收益E<腐败成本C。

(二)国企腐败的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基石。企业所有者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权让渡给更加专业的人(职业经理人),企业所有者依旧保留所有权,充当委托人角色,并获得剩余价值索取权。委托—理论认为,如果人比委托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有可能导致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认定为人的腐败。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例,其人就是国企高管,委托人就是全体人民,人民将国企经营权委托给政府和国企高管,就自然拥有监督和约束的权利。但人民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为了行使委托人职责,经过人大批准,政府授权,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为行使委托人责任。人民行使监管权要通过一系列的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在这样的体系下,线框内的委托人代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人民代表大会又是非常设机构。全体人民要想行使委托人监管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委托关系才能实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国企高管监管的效率,增加了对国企高管监督的成本,国企高管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有条件也有可能做出损害全体公众的腐败行为,从而最终导致委托—关系的失灵。这种失灵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公众监督缺失导致委托—关系失灵。假设对国企监督委托失灵造成的损失为D,公众总数为m,则平均每个个体的损失为D/m,某个公民P因监督成功而获得的额外补偿为Rp,而为之付出的成本为Cp,那么作为“经济人”的该公民行使监督权要满足如下条件:D/m+Rp-Cp>0;事实上,在我国国企委托体系中,CP>>D/m+Rp,普通公众为监管付出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最终导致监管缺失,腐败泛滥,委托—关系失灵。

2.信息不对等条件下导致委托—关系失灵。假设国企高管不腐败的获利水平为C,腐败后获利水平位C1,腐败成功的概率为P1,腐败被发现后被惩罚的水平为C2,腐败被发现的概率为P2,那么根据国企高管经济人的“特征”,其腐败期望达到的结果是:C+C1P1-C2P2>C,换算后得:C1P1>C2P2;可见,国企高管期望自己的腐败行为被处罚的程度较轻且处罚概率较小,腐败行为获利程度较多且成功概率较高,即C1P1>C2P2;而这一条件实现的前提就是国企高管比公众掌握更多的信息优势,信息正是其能够腐败的资源所在。因此,根据委托—理论,要减少国企高管腐败,一是要降低公众反腐败的成本;二是要减少国企高管所掌握的信息优势。

(三)国企腐败的寻租理论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部门负责人利用“非生产性手段”为自己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就是寻租。“非生产性手段”不是去创造新的财富,而是把别人创造的财富以某种技术性手段占有。经济学者贺卫在其《寻租经济学》将政府官员创租活动分为三大类: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与政府同属公共部门的国企相对应的创租活动也可以按此标准划分,一是公益掩盖下的寻租机会;二是职务带来的寻租机会;三是人为设置寻租机会。国家出于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让垄断型国企无偿占用了很多公共资源,其他企业可能通过给国企或其高管支付租金的形式取得资源并获利。比如中盐公司的盐业生产配额权,中石油的油田开采权,铁道部高铁招标权等。国企高管职位的优势,让他成为寻租市场的宠儿,很多利益集团想方设法地去接近拉拢他,最终很可能导致他接受利益集团的租金,从而为利益集团服务。如中石油腐败窝案,是将国有优质油田资产贱卖给私企。当前面两种情况不能满足国企腐败高管的胃口时,他可能会人为制造租金,以利益交换为诱饵让别的企业给其上供,甚至有意提出某项损害该企业利益的政策或规定,以迫使企业让渡给部分既得利益给他。减少国企高管的三类寻租机会,只有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内部运行制度,强化权力制衡与约束机制,才能抑制寻租机会的产生。

(四)国企腐败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是将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这里的制度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游戏规则,更是一种无形的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用品”,或是法律制度,或是规则规范,或是社会习俗。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扩展,使得“制度”因素逐步和公共经济学接轨,两者有很大的重合研究领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分为两大类:一是宏观制度框架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具体制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为解决行政权和产权关系而产生的,称为正式制度。二是文化传统、习俗、道德规范等,被称为非正式制度。以国企为例,当正式制度规范后,国企拥有的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是靠产权来决定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寻利的机制,各方遵循相应规则各取所需。当正式制度规范以前,社会资源的分配是靠国企行政权来分配的,国企高管利用制度漏洞可能将社会资源用于私利,最终导致腐败。在我国这样重视人伦关系的传统社会中,人情关系网成员之间盛行的礼尚往来也属于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这种人情关系一旦运用于权钱交易,加之正式制度的不完善,则会产生大面积腐败。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企腐败产生的根源是制度不规范、产权不明晰导致的人情关系腐败。目前我国国企运行的宏观制度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当务之急是建立国企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以实现产权的归属和价值认定。

二、国企腐败治理机制研究2014年12月9日

通过上面的公共经济学腐败机制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治理国企腐败的路径如下:国企腐败治理的6点具体措施,其本质都是制度方面的完善、制衡和监督,但制度的改进岂是短期内能实现的。本文认为,国企行政管理机制和政府部门高度相似,国企高管亦官亦商的身份,其监管难度比政府官员还要大,必须从国企内部和外部同时入手,才能起到真正威慑作用。国企内部要建立“精英职业经理人”制度,主要是理顺国企内部的权力分配,确保实现国企的战略目标。国企外部要建立人大常委会为监督机构的“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合理开支,稳定收入。

(一)治理国企腐败的“精英职业经理人”制度说明精英职业经理人是国企的首要行政负责人和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实施负责人。他与普通经理人最大的不同是,精英职业经理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由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他具有如下特征:

1.精英职业经理人拥有国企内部最高的人事权,可以决定整个国企领导机构的人事任免权,他可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

2.精英职业经理人需从社会上招聘,有一定任期,要由人大常委会负责组织招聘,通过公开的选拔程序挑选出来的。

3.精英职业经理人和他的整个领导班子没有财务管理使用支配权限,所有支出和收入都要通过预算管理制度预先制定。

4.如果支出预算超出或收入预算减少,精英职业经理人必须接受人大常委会质询,取得谅解后,才可更改预算计划。

5.精英职业经理人,与人大常委会签订聘用合同,采用和风险匹配的年薪制,只有完成了预定目标才可能拿到全额薪金。否则要根据合同执行情况,予以扣减甚至清零。

6.精英职业经理人必须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管理,定期接受人大常委会的检查监督。如有贪腐行为,必将受到追究,严重的会导致精英职业经理人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其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发现贪腐行为的,精英职业经理人是第一责任人。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精英职业经理人需担负起企业发展的大任,他绝对不能接受腐败在他掌控的体系内蔓延,因为那样会直接侵害其利益。精英职业经理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在组织体系内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尽量避免腐败发生,同时建立一套适合的激励机制,鼓励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用合规合法的方式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奋斗。

(二)治理国企腐败的“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制度说明

1.人大常委会是“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组织者,因为人大常委会是公众选出的常设机构。而国企资产是公众的共同财产。因此人大常委会必须担当此责任。

2.人大常委会还要建立与“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国企领导监督权,包括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贪腐行为等。

3.包括国企员工在内的全体公众都有权通过人大常委会质询精英职业经理人及其团队的预算完成情况及人事权问题,其质询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网站、微信等举报成本低的方式,确保公众少花费时间和金钱,在制度框架内要求限期答复。

4.人大常委会要组建自己的智囊团队,涉及到重组破产、产权交易、资产评估、物质采购、招标投标、投资决策等重大事项和专业领域,必须听取智囊团队的专业性建议,以便对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5.精英职业经理人要定期给出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报告,该报告需通过人大常委会的表决,多数赞成后才能获得通过。为保证投票的公正性,具有投票权的人大常委会代表是临时组成的,并在投票前夕公布。投票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确保异地代表行使权力。投票后,投票代表信息个人要立即公布,并接受监督,以保证投票的公正性,精英职业经理人和人大常委会都可以对投票的结果举行听证,投票代表也必须当场对精英职业经理人的质疑作出直接或书面回应。

6.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报告必须以公开、公正、权威的方式面对公众,以便全体公众对报告具体事情进行监督。

7.人大常委会要对国企的治理机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确保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避免出现独断专行的的精英职业经理人。

8.人大常委会要组建产权认定机构,确保国有资产不被贱卖和保值增值。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核国企收入和支出预算报告的方式,能够控制国企的过度支出,同时国企收入一旦与预算不符合,可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精英职业经理人必须作解释说明。另外,由于信息披露充分和层级减少降低了监督成本,公众的监督也极大限制了精英职业经理人的贪腐动力。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8)

一、公路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

公路经济效益分为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和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通过公路各类项目的运行而获得的收益,例如公路养护和管理等活动。通过直接方式获得的经济收益通常会运用在对公路系统内部的改革和建设中,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改善,以达到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持公路的正常使用,不断提高公路的迅速质量和公路的整体安全,从而获得的收益也属于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则是通过改变公路相关的某些项目,进而产生的经济收益,比如强化对公路的安全建设,以较少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对公路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提高公路等级、节省寻求费用。推行相关的科技改革以及经济政策的改革,从而获得的新收益也是属于间接经济收益的范畴。

二、影响公路经济的原因

(一)员工思想认识不正确

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公路系统的管理方式也融合了计划经济中的某些因素,这种较为长久的传统思想对公路相关部门的各级人员影响十分深重,尽管新的管理方式和全新的思想已经推行一段时间,可传统思想观念还扎根在员工的潜意识之中。员工没有能从思想上接受新型的市场经济的相关信息自己理念,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禁锢。而符合现代企业,相关单位发展的创新型发展主要是依靠思想进行的,陈旧思想一直阻碍公路部门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潜在力量得不到发挥,其从根本上影响了公路建设相关事宜的发展。造成了员工无法更好的与时代接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全新发展的状态,制约了公路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主公路管理在前期具有半下放的特性,在管理各个阶段和施工的具体情况相差甚远,导致了公路的管理各部门严重脱节。公路建设的资金需要通过政统一进行拨款,然后有公路所地区的各个相关部门进行使用时的管理和后期的维护工作,诚然,这种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常存在各种漏洞,影响了管理工作,具有相当大的消极性。其成就主要表现为通过国家与地方的相互协作,调动公路行业的所有可利用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地方与国家共同管理的主动性,较快构建了全面维护和运行的完整体系。其缺陷主要表现为在公路建设的规模和功能上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后期的养护缺乏所需资金,容易造成公路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诸多问题,难以和地方经济发展同步,更不要说融合了。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国家的投入与当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出入,为了在有限资金的范围内造成工程,就需要对选定的计划进行调整,这就产生了实际施工情况和国家总体规划之间相当大的差异。

三、提高公路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提高创新思想认识

对内部员工进行现代化的经营思想灌输,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对内部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提升,使起在思想上获得升华,从而能够自主、有效的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员工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员工思想,致力于促使各个部门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性飞跃。通过对员工观念的重新塑造,使其具有新型市场经济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提高科技用,从而提高整个公路行业的综合市场能力。通过员工对新观念接受和新技术的掌握,在公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技,对公路的等级进行提升,同时合理的较少在公路维修上所花费的资金,促使公路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在公路的运营中使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对运输安全提供保证,大幅度的较少运输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提升公路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对公路进行设计时使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在公路的运行线路上深入研究,提高公路的等级,使用“线路取直”的设计标准,在节约实际运输时间和运输路程。通过对公路行业技术的改革,着重对员工思想进行转换,综合多种方式,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稳健发展和收益的可持续增加。

(二)完善公路管理制度

根据公路施工和管理中的具体情况,在与本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及时的转变经营模式,对公路系统的内部情况进行调节整理,以建立健全施工本地区全方面发展的公路行业的管理制度,并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材料资源等,为公路正常的运营创造基本条件,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公路进行养护工作,引进新技术、新材料能资源,针对公路行业的具体要求开展工作,全面的提升技术在公路养护中么价值。依据资源优势,兴办各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公路运营以外的产业,增加公路系统的经济收益,从而不仅总体经济效益的增加。实现公路系统中主要运营方式和多重增长经济收益便也的共同发展,对其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用具体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提高公路系统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公路系统,乃至整个公路网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的稳定程度。利用有效的各种养护资源,增强资源利用率,力图通过有效嗯资源建设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公路行业的综合效益的获得。

四、结束语

地区和经济要进行发展,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媒介将其和其他地域进行连接,因此修路就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公路网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便利,也为地区的各种发展、企业等注入了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其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这就促使了公路这个主要交通运输通道的迅速发展,交通体系和交通网的拓展增进了各地区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为整体的经济发展铺设了道路。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9)

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的方式要想全面的转变,首先就需要对土地管理的模式加以有效处理,首先是要从计划经济的思维转向市场的思维,各级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升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对比较好的效果。

1土地储备的含义

土地储备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名称,其详细的概念是土地收购、土地整理以及土地供应的整个过程,土地收购通常就是指借助征用集体的土地,回收闲置的土地以及土地置换等方式来获得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整理通常就是指借助统一的规划、拆迁和开发等对收购的土地进行全面的包装和整理,土地供应通常就是按照社会发展、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采取社会公告和招商引资等活动创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土地拍卖制度等等,从而能够使得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更加多元化。

2土地储备在我国的运用和其他土地储备模式的选择

2.1我国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积极意义

政府在运行的过程中设立土地储备机构专门从事土地的收购、储备和供应工作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规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土地市场,使得市场内部的竞争具有更为明显的公平性。其次是能够十分有效地促进城市规划目标的贯彻和实施。在土地储备的时候,土地的整理和包装是非常重要的,而这项工作在落实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和处理。地块控制的过程中也要满足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此外还要向公众进行公告。第三是能够非常明显地缓解来自于拆迁方面所产生的矛盾,从而也使得投资回报率更高,回报周期更短。土地开发中所承受的风险也明显减小,供应的土地一般是已经建设了基础设施的用地,如果获得了某块土地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拆迁的现象,又可以非常好地预测出其预期的收益。对规避开发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是可以十分明显地加强政府以及开发商的市场意识,使其尽快地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最后一点就是体现了房地产首先开发的原则,土地部门对土地市场也能够十分有效地进行土地的统一管理,土地储备运行制度的运行模式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转变,从而减少了土地投机现象的出现,开发商在土地操作的时候也更加科学合理。

2.2影响我国土地储备机制运行及模式选择的三点因素

2.2.1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基本国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我国的宪法规定,我国的土地制度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这项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主体的特定性特征。根据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土地归国家或者是集体所有,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是土地的所有者。其次是交易自身的限制性。按照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土地所有权是不能以任何一种形式进行交易处理的,如果出现了买卖或者是交易的现象,在民法上都属于是非法的行为。再次是权属的稳定性。除了集体土地由于国家的征用能够变成国家所有之外,土地所有权的归属状态是不能出现非常明显的转变的。最后一点是全能的分离性。为了对土地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利用,法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完全分离出来,这样也就构成了一种相对较为独立的无权状态,此外其还能交易合法化。

2.2.2土地资源配置方式

我国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应该充分地满足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机制的要求,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要更加充分地应用市场机制以及计划机制来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市场配置能够十分明显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计划配置能够确保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有效控制,这两种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工作的效果。

2.2.3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土地储备方式。

2.3选择合适土地储备模式,构建城市土地储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各地在具体实施土地储备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2.3.1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则

不同的经济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土地储备模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实施土地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实现土地的资产价值,宜重点采取直接土地储备方式;在经济相对落后较多的西部地区,实施土地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宜重点采取间接土地储备方式;中部地区则可视情采取二者结合的方式。

2.3.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由于很多土地都是当作经营性的土地来使用,所以我们在对这一部分的土地配置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直接储备的方法,对城市规划用地,我们应该采用间接储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土地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3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时,宜用直接土地储备

如果政府需要对土地应征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就一定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将社会储备当做最为重要的基础,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渐向政府的土地部门储备过渡,这样也就构成了一个以部门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作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储备机制。

3结束语

虽然土地储备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收获财富的手段,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其会产生非常多的经济效益而盲目地处理,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的现象,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使用土地,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建立土地储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小风,黄贤金,肖飞.中国城市土地储备研究进展及展望[J].资源科学,2008(11).

[2]曾向阳,张岳君,陈勇.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

[3]左立.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下土地价格策略[D].重庆大学,2004.

[4]刘明皓.土地储备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8.

[5]冯四清.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30-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全面实施,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随着高校的扩招,国家资助面的扩大,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是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和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这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及高校的和谐稳定。

一、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方法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方法很多,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传统界定法

一般是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和县(县级市)或县级以上民政局共同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证明的基础上通过班委会评选或班里同学无记名投票和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衣食住行的观察来界定。而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较多,观察和了解难以足够细致,可能存在主观推断因素,从而使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通过班委会评选或班里同学匿名投票,虽然看起来比较公平,但在评选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只是流于形式,群体决策被个别人所左右[1]。

(二) 班组评议认定法

班组评议认定法是选定一定比例的同学和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小组,由班级评议小组推选认定班级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意后将名单放到班级再进行民主评议[2]。这种方法有利于公平公正,减少经验主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常被采用。但由于由评议小组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评议小组成员易被认定“人缘好”的同学易被认定的现象。有些学生因为与同学交流少、性格内向、或是不愿将家里的情况告诉别人会不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 经济生活指数法

它是由清华大学根据中国当前城镇居民贫困线测定方法中的基本需求法提出来的,通过核算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的生存线、生活线和贫困线,并与学生家庭经济支持能力相比较,再由学生经济生活指数专家来界定。这种方法较为科学,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难了解到学生家庭经济支持能力到底有多少,单凭一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当地政府的贫困证明不具有较强说服力,结果还是与传统界定法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评定标准单一,存在“一刀切”现象

据调查,某些高校非常重视单一标准的作用,常出现“一刀切”现象。如越来越多的高校规定,拥有手机就不能认定为贫困生。于是,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因有手机而“落选”,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则因没有手机而成为令人争议的假贫困生。再如,很多高校在评定中都采取了在班上投票的方式,而单纯的投票选举方式缺点也很多。对于老生,则有可能出现成群结派、拉票的现象,形成小团体主义,使单纯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有些班级在匿名投票时,性格内向、不爱交际的“老好人”得票多,与之相反,某些班干部家庭条件也不好,但是要么因工作方法不当得罪了很多学生,缺乏“民意”而落选,要么因本身是评议小组成员,为“避嫌”而退选 [3]。

(二)认定程序规范性不强

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开具证明―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通过的程序。这种逐级认定的方式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判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对于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及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这类证明材料往往缺乏真实性、准确性。部分地方政府或是对前来办理证明的家庭“来者不拒”,或是对某些非贫困生家庭开具假证明。政府部门的这些不规范行为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首要环节出现漏洞。(2)对于班级评议方面,在评定过程中部分评议小组的成员责任心不强,往往只是根据申请学生的个人陈述作出认定,而对其家庭状况、消费情况及日常表现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评议结果容易出现片面。而且,同学关系直接影响评议结果,部分与评议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学生,通常比较容易获得认定资格[4]。

(三)资助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方法欠科学

目前,高校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当、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时有发生。譬如,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工作当中,有的工作人员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去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性处理,采取“轮流享受”“、平均享受”或由辅导员、班主任指定;有的为了使资助工作公正透明,甚至采取在班级“公开选举”的民主投票方式“选出”资助对象[5]。这些错误做法看似合理、公正和透明,实则与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冲突,使表面上的“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严重伤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并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与科学。

三、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采用的新举措

(一)规范地方政府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认定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更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以规范地方政府的认定。首先,明确地方政府责任,设立专门认定机构。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当地困难学生家庭的认定工作,将家庭经济情况核查认证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如要求提供证明及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其次,提前开展认定工作,建立困难学生信息库。高考结束后,由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核查认定工作,收集当地困难家庭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备、规范的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库;学生前来开具证明时,在信息库中直接调用相关信息,包括其家庭成员,经济情况、疾病情况及在当地受资助情况等。再次,地方政府与学校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将学生在当地已受资助情况及时告知学校,确保资助资源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

建立全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是做好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一个动态过程,新生刚入学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新生报到缴纳学费情况进行初次认定后,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而后每学期开学后应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变化情况,再进行认定,因此,学校需花大力气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使学校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经济状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困难程度。每一学期修正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建立一个动态跟踪及情况反馈机制,实行动态认定[1]。

(三)完善班级评议制度

班级评议是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同班同学彼此联系密切,相互之间比较了解,班级意见能较好地反应民情民意,有利于认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班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选应该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班委会在收到申请后应采取各种途径调查该生及其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可以通过向申请者同宿舍和其接触频繁的同学了解情况,也可直接向申请者家里或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打电话核实。进行班级考评前,小组成员应通过各种渠道,如走访宿舍、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等,全面了解被认定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情况、家庭情况和勤工助学等,以此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参考。

(四)加快学生信用制度建设

个别大学生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观念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正面宣传,同时也要加快学生信用制度的建设,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学生信用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建立反映其各个方面诚信程度的信用档案,同时社会上也要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体系,两者可以接轨,从而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以及失信约束机制,并用法律加以规范、约束[6]。

(五)转变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建立造血功能

我们要转变资助观念,拓展资助方式,变输血为造血[7]。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一活动有正确的理解。同时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如果校内岗位有限,校方可以与广大企事业单位联系联合他们开展勤工助学招聘会,提高学生上岗机会。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利用媒体,加强在校学生人力资源的宣传,让广大社会了解大学生的劳务价值。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回报式资助方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使部分假冒困难学生自动退出,减少认定的难度。

四、结束语

贫困是社会中的一个大问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工作也是学校的一项大工程。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弥补单一量化考核的不足。只有做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工作以及分层次地配置资助资源,才能让高校助学政策的阳光真正照到每一位困难学子的身上。

参考文献:

[1]任子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方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68-69.

[2]刘秀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3):148.

[3]唐海龙,刘俊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3):10.

[4]颜小婕,马锦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20-121.

经济学常用公式篇(11)

一、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

公路运输企业属于基础建设产业,也需要保持持续性发展的态势和经济收益,所以,优化公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的资金管理尤为重要。当下在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问题不是很好。企业中资金链相对紧张,公路运输企业经济资产的流动性相对较低,担负的经济风险也相对较大。在公路建设之时,急于完工导致不规范的资金筹备渠道,同时企业没有以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致使资金管理并没有应用科学的管理体制。随着公路的迅速建设,公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的流动资金总量增加。但对于流动资金,公路运输企业并没有合理科学化的利用,严重影响了公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从而阻碍了新经济常态下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2.人员综合素养

和发达国家的工作人员相比,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内部的职员配置以及综合水平都相对落后很多,很难与现今日益发展的公路运输的要求相符合。除了工作业务能力和工作人员配置不够以外,在公路运输企业内部常常有职能责任不清楚、职位任务相重复的现象发生,使得企业内部管理相对混乱。还有一些管理层工作人员虽然能力与职位相称,但是在思想工作积极性方面却远远不够,没有想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想法和认识,只想着身居高职在企业内部勉强工作。这一现象是长期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导致的,同时也有现今国内的发展水平带来的影响。

3.财政事务预算

公路运输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将财政事务的预算工作作为编制管理的借口,对于财务上出现混乱的情况,相关管理人员仅仅调整了报表内容,而并不是发挥财政事务预算的功能从根源入手对账务进行检查。对财政事务进行预算管理可以十分有效果地增加企业的收益。但是在公路运输企业中流动资金不能充分利用、资金链吃紧、财务管理不到位等,使得财政事务预算的编制以及它在相应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受到很大影响,例如企业工作人员对于财政事务预算的概念定位不够准确,很多企业在财政事务预算工作上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切实地把财政事务预算工作真正地归入企业的日常实际工作之中等。

4.公路客运投资

目前我国国内的公路运输企业的客运正在发展并购,企业对于公路运输的建设也在不停地革新之中,然而这些活动产生的实际效益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公路运输企业投资建设的设施没有发挥它们的价值。还有一些公路运输企业的建设没有做到充分考虑实际客运投资的效益,导致了资源的不自觉浪费。但是对于客运方面的投资,公路运输企业的随意性,使得相应工程实施仓促,欠缺相对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这些现象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公路运输企业建设健康有效的公路运输管理方式及其完善和发展。

二、公路运输企业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于公路运输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得我国经济高效发展,需要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企业优化,促使企业自身发展。

1.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得益于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率、及时等特点。对于我国国内公路运输企业相对落后管理模式来说,想要科学、有效、合理、规范地管理企业工作,就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强化企业。在立项、预算、财务管理、工作调配等方面,信息技术具有无可超越的优点,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使得企业做出合理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还可以详尽地提供管理分配的参考。虽然当下我国公路运输企业也引进了相应信息技术,但使用工作仍不够。因此,在企业中将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迫切需要的工作。

2.增加企业对于公路运输的监察管控

公路运输企业想要良好运行不仅离不开来自外部环境的监察,还需要企业自身进行思考反省,公路运输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实施有效的监察体制,在企业内部避免产生不好的管理方式。只有关注优秀人才培养进程并吸纳有真才实学的管理层工作人员,才能保证对企业的监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将员工福利关联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这样可以有效地鼓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员工敷衍工作。

3.规范对财政事务的管理

公路运输企业在财务方面属于自己承担盈亏的模式,所以为了让企业持续有活力地发展壮大,企业管理层十分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的问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科学规范化的管理财政事务,即进行有效的财务预算。在实际工作中,绝对不能仅仅听从领导层人员的想法和决策或者依据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进行财政事务预算管理。企业相关部门工作者需要以企业的实际状态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资金预算,实时监控企业内部的收支状况,做好后期评估规划,严格依据财务管理规范开展工作。

4.拓展企业的工作领域

在企业各类工作之中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力,将现有的业务如客运进行科学地建设,充分考虑实际客运投资的效益,保证企业资源被充分地利用。规避公路运输企业在投资客运方面的随意性,认真管理企业资金,踏实进行客运的建设工作,保证客运业务可以长效开展,保持公路运输企业的活力。另外,公路运输企业不能只被限制在单一的货运或者客运的工作模式之中。企业需要兼容货运和客运等类似的公路运输类工作,建立自己的工作网络构架。

三、结语

在新经济常态的角度下,公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发展直接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及时发现公路运输企业之中存在的缺陷并对缺陷提出相应的补充修正对策,制定持续长效发展的企业运行体制是当下公路运输企业的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刘玉.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公路运输企业经济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