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镇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23

乡镇发展趋势

乡镇发展趋势篇(1)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29-0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用电水平提高,合理的乡镇配网规划势在必行。城乡配电网规划工作涉及电网技术、经营管理、规划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延续性的重要工作。 稳定的电压质量可以使供用电设备免受损害,让用户能正常生产,因而利大于弊明显。

1.乡镇配网的设计规划

1.1 总体电荷的预测

预测负荷过大、过快会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的问题,不仅不会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使电力建设企业在经济损失;反之低负荷预测,电网建设将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负荷发展,即在城市配电网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会给城市电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扰。另一方面,配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现有的配电系统的连接方法的基础上,对网络的发展,考虑到积极的方向,如果没有对电力网络,那么电力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它是很难有效地评估网络的整体技术能力,将失去了相应的措施,采取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为了适应城市规划配电网的时代需要,应根据城市中心的变化情况,进行负荷预测。区域城市规划与规划时期,以确定不同消费增长率的电力负荷预测规划的区域负荷分析,确定区域电力负荷,根据城市中心的变化,区域城市规划和规划期间,以确定不同的能源增长速度。根据负荷分配网络规划的预测,确定电网结构,配电和电压等级的选择的发展水平。在实际预测中,不能用单一的预测方法,而是要与分布函数、地理区域、综合预报因子的电性能进行综合预测,从而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1.2 比较选取最优规划方案

根据电力平衡分析的负荷预测结果,根据电压等级对城市的电力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应将电网规划与电网规划相结合,按目标年的阶段性分区来平衡电力,同时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适度超前。根据预测的负荷水平,配电网规划和功率平衡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变电站选址选址、路线方案,并最终确定阶段和年底的各规划水平年的目标电网结构,并给出了当前状态的网格和阶段结束时的城市网络规划地理布线图。

1.3 配网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配电网结构在供电可靠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应考虑城市配电网的结构。一般城市环网结构的负荷转移能力是比较简单、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电网运行,可以实现“N - 1"”,负荷转移率可以达到50%。对于可靠性要求较高。你可以添加具有双环结构自动重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城镇的配电网结构不宜过于复杂,应尽量简化结构,更简化,操作和维护更方便,可靠性更高。随着网络计量设备水平的提升。提高电能表的配置,保证电能表测量的准确性,是降低线路损耗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电网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式电能计量装置,取代了原有的机械式电能表,测量精度达到1.0级,而表损耗表本身也大大降低了。

仪表升级换代和更换计划的实施很快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通过计算表明,一些小型工业用户在更换前和更换后的表更换,抄见电量相差3%~5%,可见常规旋转测量表的损失减少。这使得其他行业的电力供应将逐步走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对配电自动化的不断改进和投入使用,使配电网运行也向着科学发展的方向,对部门或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乡镇配网规划设计的意义

2.1 乡镇配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于我国城市配电网规划起步较晚,原本设计为疏忽、着急,尚处于初级阶段的配电网规划,供电运行方式不够灵活,缺乏整体的概念和发展眼光,并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合理的配电网接线造成城市配电网的不均匀分布。当故障与功率受限的情况下,会影响维修计划,解决故障恢复等常见问题。例如:有的地区电网点多,用之不尽,有的地区的电力线路半径过大,严重损坏,浪费太多的权力。分配状况,说明当前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配电自动化技术是通过实时监测配电网运行状态,从而优化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如果有的话,可以对故障区域进行排查和异常位置的最短时间,从而保证和出现故障隔离区域,其他用户可以保证正常供电和合理控制配电网,提高供电质量,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同时它也具有自动抄表和计费功能,及时阅读,并不能进行任何复制错误,将提高企业的效率,扩大经济效益。

2.2 乡镇配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由于城市建设的电力应用现状,不充分重视配电网,建设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造成供电线路容易发生故障,事故频发,故障频率高。虽然一些新技术的引进,在使用新设备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与国外城市相比,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必须与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分布、区域电网建设的现有水平、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相适应,从而保证城市配电网建设规划的效率。所以科合理性的建设、配电网规划方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优先减少电缆架设的高空线路,提高配电线路的速度。此外在对配电线路电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电缆故障线路跳闸的问题,将线路走廊以电缆沟为主,如果不可能用电缆管铺设,尽量避免使用埋电缆。

3.乡镇配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提高信息化技术

配电网规划的经济效益评价,包括电网的投资和消费收入的增加而产生的比较,以使电网的可靠性,线路损耗率,电压合格率达到一定指标,需要投入的成本之间的比较,可以确定投资和利润的研究,使用电力供应的方法。加快电力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电网投资和提高电力消费进行比较,以确定投资是否值得投资。因此,电网投资的发展过程中,电力消费的快速发展,当地电网投资,电力消耗缓慢的地方,相应的电网投资少。对于用户来说,供电可靠性很好,但相应的电网投资将会大大增加。对于大电力或关键用户,保证高可靠性,能增加电网投资,因为减少停电时间,也可以减少用户和供电企业的损失。电力损失率是反映电力输送过程中损失的程度,公共网络的损失是由供电企业承担的,通过技术改造的电网设备,供电企业可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了使供电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国家标准的供电电压,电压频率和幅度的波动范围,波形和三相对称电压提供。

3.2 基础资料与数据管理的完善

在配电网规划,负荷预测时要是由于专业知识和科学计算软件的不足,历史数据和不完整,会导致负荷预测、电力分配导致不准确的结果,电路结构方案的误差;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压和无功功率损耗和电压偏差较大;线损率、电压、短路水平等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校验,甚至有些地区的规划方案没有进行电气计算,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科学规划可行性差引起的。所以城市规划、线路走廊和电缆沟等方面的事宜得核实好,以确保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配电网络可以保证。

4.结语

目前的乡镇配电规划依然存在问题,要做好乡镇配网规划工作,不仅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结合该乡镇的经济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趋势篇(2)

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以来出台了很多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这些方面的,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

1、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1年,有超过1.5亿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纳,这些人数是整个农村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还多;并且这些农村劳动力每年获得报酬也越来越多,每年增长接近百分之十;在近些年,乡镇企业向农村居民人均提供的收入达到2500元;在近年,大约有八万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从业人员达到了将近2000万人。

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力量:在近些年来,一共有超过两千五百亿元支出到农业建设之中,在2011年,一共有400多亿元支出到农业建设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也超过了农业产值,相当于又重新造了一个中国农业。

可以有效的壮大县域经济:根据相关的统计,东部乡镇企业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百分之七十以上。

2、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效:近些年来,二次、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规模乡镇企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近些年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各类乡镇园区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总产值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近些年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的乡镇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并且从业的人数综合素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都是中专以及技校以上的文化程度;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在逐步的增强,在前些年,东部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还多,现在已经降低了很多,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中央高度的重视,并且在近些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加工产业形成了集聚化的趋势,逐渐实现了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化,初步形成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从而逐步打造出一个可以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联合攻关和创新应用的多样化平台。

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据相关的统计表示,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已经突破了一千五百亿,每年来休闲旅游的人数达到了7亿好多,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也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总之,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贯穿一、二、三产业,并且可以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有效的融合起来,还可以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紧密的连结起来。

农民产业可以有效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民创业产生了足够的重视程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回到了农村,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开办一些工商企业,这些农民工创业在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带动很多的农民工就业。目前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二十都是由农民创办的;农民创业的主体一般都是打工的人员或者是本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通常情况下,创业的行业选择往往集中在规模种养业、一般工商业和手工操作业等,创办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一些具有某方面长处的人在带动、产业集群的带动以及由专业市场在带动。一般情况下,增加收入就是创业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创业的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家庭地位。主要是一些当地的产业特色和积累的打工经验以及外来企业的诱导给人们提供了创业的机会。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将会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计生服务站)

乡镇发展趋势篇(3)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41-01

一、乡村乐班在苏镇地区的发展趋势和价值

苏镇地区的乡村乐班形式与现状差异较大,我们就逐个进行分析。

首先,镇江的民间乐班与苏北地区颇为相似的,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民间乐班,其娱乐性以及功用性还是非常突出的,当地婚丧喜事运用乐班,可以形成这样几种效应:乐班奏乐营造婚丧氛围环境。乐班奏乐辅助宗教民间乡土仪式,这里所奏乐曲是规定俗成的,仪式音乐的历史相传年代久远,值得发扬传承下去;乐班演出满足参与老百姓的文娱需求。以乐班作为演绎平台,将广泛丰富的文艺节目奉献给乡村老百姓,提高他们的娱乐兴趣,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在相亲邻里体现;乐班哭唱怀念诉说逝者一生的悲怨人生,将所有苦怨哭唱诉出,才能使灵魂安乐离去。这些效应基本趋于进步的发展走向,当然不免也会在部分乡镇地区的乐班里,出现低俗节目等问题。在镇江地区的民间乐班,艺人大都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老百姓对于乡村乐班也没有太多的意见和争议。这是一个非常协和的状态,它给老百姓带来了娱乐,给艺人带来了温饱,相信在近二十年来乐班将会一直稳定的持续下去,至于二十年之后,中年一代的人们是否还会坚持乡土民间习俗请用乐班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在青年(二十年后中年)的人群进行市场调查,看是否赞同继续延用,并对其父母是否支持请用乐班进行调查。其效应所在也体现出在镇江及周边一带的民间乐班近期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其次,苏州的宗教乐班,是在江苏地区有突出特点的乐班。此乐班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当地信奉佛教和道教,对待和尚和道士都非常尊敬,这里的老百姓在不同的活动中都有请用宗教乐班,比如祝寿,婚庆,丧事活动等,老百姓心中有佛,所以他们会根据佛家仪式对自己或者身边家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这里所用的仪式就包括奏乐仪式,宗教乐班起到的作用就是辅助宗教仪式完整顺利的进行,奏出的音乐还可以起到让逝者超度或让婚喜者得到祝福的作用。这种请用宗教乐班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我们同样支持这样的乐班继续发展下去,但是也要防止过于迷信的仪式存在。从整体角度来看,苏州当地以及乡镇的这种宗教乐班,将会持续发展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地方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习俗,更重要的是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的家族以及个人心中都有着同一个信仰,这种信仰的持续也会一直带动这整个宗教乐班的持续发展。

二、总结

为了让乡村乐班在苏南地区更好的发展和延用下去,又可以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予以实施。方案如下:

乡镇发展趋势篇(4)

1 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绿化。其实不然,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

1.2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融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3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4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 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阜宁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 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乡镇发展趋势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在十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国务院在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城镇化的目标、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部署,同时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3.73%,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城镇化达到什么程度,城镇化如何发展才能带来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善并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这需要对城镇化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结论:城乡收入差距随城镇化发展而缩小或随之扩大,或者影响不确定。陆铭、陈钊(2004)采用的是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可以显著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陈斌开、林毅夫(2010)通过研究发展战略对城镇化和城乡工资差距得出,城镇化水平越低,城乡工资差距越大。符想花(2011)模拟与预测了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时间数据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从横截面数据上看,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郭军华(2009)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城市化对其影响会产生变化,即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化的发展反而会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二、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以来,虽有个别年份出现回落,但整体上呈现长期扩大的趋势。2000年的农村居民收入为1,6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45元,城乡差异系数为3.49,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为4,027元。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74元,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为2.72。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来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表1)第一阶段是2000~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2000~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从3.4增加到3.5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由4,027元增加到4,691元;(2)2003~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回落,差异系数从3.32降到3.21,绝对差额从4,900元增加到5,508元。第二阶段是2006~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先处于一个平稳状态,差异系数一直在3.21左右徘徊,差额由6,134元增长到8,375元。第三阶段是2010~2013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系数由2.93降落到2.73,但是绝对差额已经达到12,578元。(图1、图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整体趋势完全符合中国城乡改革的阶段性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逐步转向城市,伴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愈加明显。2000~2004年,农民增加收入增速的阶段,国家出台包括推出农业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迅速提高,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05~2008年,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较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城市相差不大。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城市居民增长率,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新疆的新一轮的政策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加。

三、新疆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新疆下辖3个地级市、6个地区、5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33.75%,城镇人口为633.21万人;到2013年新疆的城镇化率为44.47%,城镇人口为1,006.93万人。与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新疆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表2、图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是收入的绝对差额还在扩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到底有没有影响。

四、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两个指标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城镇化趋势之间的关系:首先,用城镇化比率反映城镇化水平(X),数值上等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次,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Y),数值上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本文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2013年数据,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分析与估计

1、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7.2软件对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进行ADF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是同阶平稳序列下面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中的(C、T、K)依次代表单位根检验方程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原序列Y和X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对它们进行的一阶差分全部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单位根检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具有一阶平稳性,均为一阶单整数列。(表3)

2、协整检验。回归方程需要建立在平稳变量的基础上,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分析城乡差异系数(y)和城镇化率(x)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笔者先做两个变量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比率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关系式如下:

3、模型结论。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增加。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提高5.7个百分点。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对2000~2013年的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新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增加,主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新疆城市化动力以政府为主导。一般情况下,城镇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由于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二者之间呈良性循环状态。新疆来自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很薄弱,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来自城市的拉力。但是,新疆这种城市拉力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中心城市巨大经济能量的辐射扩散产生的吸引力,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来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的注入和刺激产生的。新疆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基础上,且这些资源的开发基本由国家主导,由此形成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有较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是一种以政府推动为核心,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投资,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大中城市带动。

其次,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城市数量少,经济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主要靠重工业推进,吸纳非农劳动力较低;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有限,城镇建设投入不足;新疆属于欠发达艰苦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与市民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城镇建设的各类人才。

最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居民要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化,主要还是通过在城市购买房产落户、到城市结婚就业,甚至是以直接户籍买卖等方式实现。也就是说,农村中那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通过这些渠道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机会更大,这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数据的进一部扩大。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市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规划先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大背景下,既要充分利用国家援疆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口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又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走出一条帮扶、引导、强化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地方财政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通过财政再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加大教育支农、技术支农力度,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创造优越条件。

第三,加快制度改革创新,突破城镇化发展体制障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二是实施灵活的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使农村转移人口离乡又离地;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程度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基础条件;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由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一些问题交由市场解决,政府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益性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五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投融资体制,单靠财政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既无法满足城市规模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城市规划的要求,要开发城市金融业,建立城市投融资平台,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趋势篇(6)

1.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一致性出发,本文选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仍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南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出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则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河南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大体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乡村从业者的变动趋势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是因为河南还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乡村从业者的变动对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具有决定作用.随着河南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和农村从业者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的劳动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正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合理的表现.

1.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见表6).其中在任一时期,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从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2城镇化在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制约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城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城建需求资金有增无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我省城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招拍挂、银行贷款、政府新增财力和基础设施出让、转让,部分大中型城建项目能争取到国债资金、世行贷款和亚行贷款.但是城建项目建设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大,现行的融资模式对财政的依存度过高,投资方式单一.城建资金需求的旺盛与投融资平台不发育、筹资渠道不畅的矛盾日趋尖锐,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加快理顺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现代金融水平的地方城建投融资平台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2.1.2制度障碍严重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分离的就业制度、不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向城市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等等阻碍了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资源短缺,尤其是按照常住人口定义被统计为城镇人口而户口不在城市的农民,其在孩子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无法获得同城镇市民同等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效果,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2.1.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口质量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对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劳动力的数量多少,更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质量高低.目前河南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加上农民思想观念陈旧,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同时,由于不能随时掌握市场信息,主动去寻找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使得劳动就业不能与信息变化同步,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2.2加快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2.1建立城镇化多元投入并行的资金机制城镇基础设施能力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城镇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一是公共财政体制应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倾斜式投入,二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城镇基础设施、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激活内需.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开展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环境资源化、资源货币化的有效良性循环机制[10].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中小城市要借激发内需金融创新的契机,迅速组建成立中小城镇发展银行,为中小城镇建设进行面对面的服务;中小城镇需要把优质资产和项目捆绑起来,形成更大的市场愿景,吸引金融机构更大的支持,实现双赢.

乡镇发展趋势篇(7)

198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1984年前叫乡村企业)多数是1958年工业化冲动失败后的遗产和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衍生物。80年代初进行的农村改革使乡镇企业逐步突破了“三就地”原则和“国民经济补充”地位的桎梏。虽然政策上的突破在1992年之后才真正实现,但政策上对乡镇企业的许多限制在80年代中期就不起作用(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上乡镇企业最辉煌的时代正是80年代,因为那时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不到3%上升到超过30%,而在发达地区则接近或超过50%。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江苏的“苏南模式”和浙江的“温州模式”。因为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历史渊源、典型性和先进性,在当时是乡镇企业成功的代表,同时又受到两地政府和理论界的大力推崇,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对这两种模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就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简单地说,“苏南模式”是指乡镇企业以集体(乡、村一级)企业为主、以中型企业(相对而言)为主、以工业为主、依托大中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而“温州模式”则是一种以非集体(个体、私营或联户)企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市场分工与专业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一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已有众多学者对这两种模式的特点、优势、劣势进行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在此不再赘述。由于缺乏合适的样本和必要的数据,很难对这两种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结果进行直接比较。本文以江苏和浙江省1987-1998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来代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结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双方地理位置相近,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比邻上海,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历史上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双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基本一致。

2.在我们进行比较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1987年,江苏人口是6438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971亿元,工业产值占80.7%,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产值的36.6%,人均工业产值2505元。同年浙江的人口是4121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078亿元,工业产值占78.9%,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产值的33.2%,人均工业产值2064元。从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来看,两省都比较接近,仅浙江略逊一筹。

3.在1987年以后,两种模式基本已经得到理论界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而且有足够的文字资料证明江苏省政府更倾向于肯定和推进“苏南模式”,而浙江省政府更积极推动“温州模式”。

4.有足够详细(按所有制划分)和足够时间段(1987-1998)的可比资料。

由于统计口径上的可能差异,比较时我们只采用《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并尽量只进行横向比较,需要纵向比较的数据也经过处理,以消除价格、统计口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二、基本结果

通过对1987年至1998年12年间的两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浙江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要远快于江苏。我们可以从表1看出:1987年,江苏的乡镇企业无论是企业个数、产值,还是雇佣人数方面都远远超过浙江,企业人均创产值也略高于浙江。而到了1998年后,除了雇佣人数略占优外,其他几方面都落后于浙江。反映了江苏乡镇企业经过12年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落后于浙江乡镇企业。

2.整体上,集体企业的发展慢于非集体企业的发展;浙江的非集体企业发展快于江苏非集体企业的发展。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非集体企业产值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除个别年份(1991)之外,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江苏情况则不同,在1991-1994年这一阶段,集体企业的发展明显快于非集体企业的发展,直到1996年,非集体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仍低于1990年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南模式”的影响。而正是在这一阶段,浙江的非集体企业发展最快,1996年非集体企业产值超过集体企业,非集体企业逐步由经济舞台上配角演变为主角。值得注意的是,在1989-1991年宏观经济进行治理整顿的过程中,对乡镇企业的影响巨大,而非集体企业更是首当其冲,这也是导致两省非集体企业在1991年相对萎缩的重要原因。另外,1998年江苏非集体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的突破增加主要是由于集体企业改制为非集体企业所致,而不是非集体自我发展的结果。

3.在企业规模方面,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价格变化较快,以产值和收入为指标难以反映企业规模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以企业雇佣人数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根据表3我们可以看到:从企业平均规模来看,江苏变化不显著,浙江则呈下降趋势。江苏集体企业平均规模变化不大,浙江集体企业平均规模则呈扩大趋势。但整体来看,1994年之后集体企业的规模都呈下降趋势,若将1998年许多小的集体企业转制因素考虑过去,这一趋势就更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集体企业在1994年后就逐步失去活力。由于江苏集体企业规模明显大于浙江,从而导致其在体制改革、经营管理上要比浙江遇到更多的困难。同时两地的非集体企业规模呈明显扩大的趋势,说明非集体企业更具成长动力和潜力。而浙江的非集体企业规模明显大于江苏,因此当集体企业逐步失去活力而非集体企业成为主角之后,浙江乡镇企业就有比江苏更坚实的基础。

4.从乡镇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情况(表4)来看,江苏从1988年开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浙江则在1988年后呈明显增长趋势,但在1994年后处于稳定状态。由于企业个数增加,浙江乡镇企业的规模在缩小。这说明当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现存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就会趋于饱和甚至还会释放部分劳动力。浙江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虽呈增长趋势,但集体企业的从业人员在减少,劳动力的吸收主要依靠非集体企业。但现有非集体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也非常有限,而主要依靠新增企业来吸收劳动力,这从1996年后非集体企业规模有缩小趋势可见一斑。同时,无论在江苏还是在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显著存在,各大中城市的众多温州发廊和裁缝店可资为证。

5.从乡镇企业人均创产值(表5)来看,1987年,江苏略高于浙江,但1998年,浙江的人均创产值比江苏高13%。说明江苏乡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已落后于浙江。这种差距主要发生在1997年后,也就是在集体企业失去活力之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南模式”的负面影响。若从不同性质企业的情况来看,不同模式的影响就更显著。1987-1998年间江苏集体企业的人均创产值一直高于浙江的集体企业,说明江苏集体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有相对优势,但优势不明显,也没有扩大的趋势。而浙江非集体企业的人均创产值明显高于江苏,而且差距在扩大。同时浙江的非集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97年超过集体企业,1998年仍然维持这种差距。说明“温州模式”不仅导致非集体总产值超过了集体企业,也导致非集体企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总体上看,两省非集体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集体企业,说明非集体企业更有活力。

三、分析与结论

1.从上述比较结果来看,尽管“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并且江苏的集体企业仍然显著地优于浙江,但“苏南模式”在1994年之后就已经明显地失去了活力,这是导致江苏乡镇企业在1998年落后于浙江的根本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委托一关系问题之外,“苏南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抑制非集体企业的发展,这在1992-1994年间乡镇企业大发展时非常明显:集体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稀缺资源(人才、资金、机会、政府支持等),另一方面,增加了非集体企业的进入障碍。因此,尽管1996年后江苏有大量的集体企业转制为非集体企业。但并没有改变江苏乡镇企业相对于浙江的颓势。浙江乡镇企业的成功在于集体企业减少时有大量的新的非集体企业产生,而江苏则没有,这是“苏南模式”的弱点。

2.“温州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纵向专业化市场分工和长期形成的市场基础。纵向分工产生了内部专业市场和各种专业村、专业镇,这种模式在初期,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重复建厂、相互模仿、过度竞争、追求短期利润、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等特征。但它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纵向分工导致非集体企业的进入障碍很低,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建厂,同时也容易逐渐发展出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企业。内部激烈竞争导致其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占领外部市场。从浙江非集体企业人均创产值超过集体企业和浙江非集体企业人均创产值超过江苏非集体企业可以看到,“温州模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更具优势。

3.许多地方政府喜欢上规模。但就上述比较来看,乡镇企业在较低规模水平上时,规模与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超过40人以上后,规模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就没有显著关系,甚至是负相关关系。例如1991-1994年间,江苏的集体企业规模在缩小,而浙江的集体企业规模在显著扩大,但这一阶段江苏集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要显著优于浙江的集体企业。因此规模并不意味着劳动效率。1997年后,浙江非集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高于集体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企业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有其优势,这是“温州模式”的另一大特点。

乡镇发展趋势篇(8)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 经济 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 教育 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 规律 ,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裸露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裸露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裸露的土地,凡是空闲的裸露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 科学 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 自然 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 艺术 。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 现代 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 农村 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 自然 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 发展 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 农村 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 艺术 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 旅游 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 经济 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乡镇发展趋势篇(9)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乡镇发展趋势篇(10)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乡镇发展趋势篇(11)

这些年,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城乡失衡的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又有所突出。例如,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所扩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是,在工业化主导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城乡二元结构直接相联系。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不仅是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未来5年,我国将开始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46.6%提升到50%以上。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历史拐点。从国际经验来说,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是城镇化快速提升的关节点。根据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第二,未来3-5年,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第三,中央明确3年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估计5年左右放开大城市的户籍是大势所趋。由此,城乡一体化将有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十二五”有望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扩大内需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 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25.1%,30年中下降了近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最高点的32.3%下降到2008年的8.8%,25年间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32%。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将会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据测算,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也就是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新增消费规模将达到3.2万亿元。